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年05月16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六十二,【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八十九页,我们看经文: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那么这句经文比较长,它的白话解的意思是说:

善人我们应该要亲近他,来帮助我们的德行,让我们身心能够轻安自在,可以帮助我们德行的提升;那恶人呢?我们说应该要远避之,要远离他,要防杜迫在眉睫的灾殃,这个意思。

那其实这一段经文,其实它对我们来说,它本身就是说,让我们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远离恶知识。但是如果以佛法来说的话,六祖大师对惠明将军的开示,六祖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大师对惠明将军说,你把善恶放下来,返照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菩提自性,它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清净本然,清净寂灭。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所以佛法教我们,就是从断恶修善,再来是转迷为悟,最后是转凡成圣。所以如果以佛法究竟来说,佛法是不二法门。佛法不是善恶之法,善恶之法是二法,二法是生灭法,生灭法本身,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所以佛陀才跟我们讲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但是如果你从世间法来说,确实有善恶之分,善人、恶人。其实按照《太上感应篇》,或者是《感应篇汇编》里面,老子的开示,他也有讲,当你一念善心起来的时候,你就要往善的方向,你就变成善人了;当你一念恶起来的时候,你往恶的方向去造作,那就变成恶人了。所以其实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如何断恶修善,也是从人天开始修起,如果以世间法来说,确实我们应该要去亲近善人。

在我们佛经上的〈三十七助道品〉里面,有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永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令得生;四,已生善令增长。这个是四正勤里面,教我们修行四道法,要一心精进勤劳。以策励我们自己的身口意,能够断恶生善,故名正勤。

那已生恶令永断。我们已经有了恶念、恶行、恶的习气,这是对已生之恶,要永远断除。

那未生恶令不生。未生之恶,使更不生。这是必须要靠修行功夫,让这些念头,能够用修行的功夫,念佛的功德,像功夫成片,把烦恼伏住,就可以未生恶令不生。

那未生善令得生。对未生之善,让它能够善心生起来。那就是要这里讲的,“善人则亲近之”,其实就是未生善令得生,见贤思齐。

那已生善令增长。“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自然而然,你会向善人看齐,向善人学习,自然就会提升你的德行。

因为这段经文比较特别,所以我们来单独的解释这个经文,同时作这样的一个补充。

那我们看下面的经文:

【(发明)善人恶人。分明吉凶二路。言乎气味。判若薰莸(yóu)。言乎品类。势同枭(xiāo)凤。故曰。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自然之理也。善人所修者德行。亲之近之。便有熏陶渐染之功。恶人所酿者灾殃。远之避之。自无朋比(bì)牵连之祸。自天子以至庶人。未有不以亲贤远奸。为第一要务。良由观感赞助之力。默移人之性情者居多耳。】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的名相注释:

“薰莸”,“薰”就是香草的名称。也就是蕙(huì)草。或者“零陵香”。“莸”,是古书上所指的一种有臭味的草。“薰莸”就是指香草和臭草。那么“薰”比喻善,“莸”比喻恶,所以“薰莸”就是比喻善恶,或者是贤愚,或者是好坏,都有这个用意,就是“薰莸”的意思。

那这个是出自《左传·僖(xī)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薰,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左传》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言善易消,恶难除”。习气难断。我们的善心易退,善事难成,容易碰到障碍,这叫善心易退。那恶习呢?难以消除。

所以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其实来自于习气,还有习惯。佛法上的说法是,根本无明、尘沙惑、见思惑。其实这个习气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也都有习惯的说话态度,思考模式。所以习惯跟习气,我们说习惯成自然。那习气呢?大部分来说,当然我们讲说不好的习气,但是也有好的习气,就一些人喜欢做善事,也有很多人喜欢去帮助别人,所以习气其实也不完全都是指坏的。但是我们习惯上,大部分都认为,习气是指恶习气。有些人,譬如说,好吃、好买、好睡、好美,或者好色好淫,这些都是习气。那习惯也有好也有坏,好的习惯,譬如说,爱整洁、端庄、很有礼貌,喜欢微笑,这都是习惯;那坏的习惯,譬如赌博、烟酒、偷窃、懒惰。

所以习惯容易改正,只要他接受教育;习气比较难以去除。习气要到怎么样才会有办法去除?阿罗汉都还有习气,习气要到辟支佛才有办法断,所以习气难断。把坏的习惯改成好的习惯,你发心立愿,我们世间法叫立下决心,佛法讲叫发愿。譬如说好赌的人,只要决心不涉足赌场;好烟酒的人,只要决心不碰触沾染,自然能够戒除。但是佛法上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根本解决的,那就是持戒念佛,一定要受三皈五戒,才有办法把这个烟酒戒掉,这个烟酒就是一个习气。你看偷盗也是一种习气,虽然刚才我们讲说,这个偷盗也是一种习惯,但是它其实也是一种习气。

所以烦恼余习,它不但影响你这一生,人际关系、待人处世,甚至它就是跟业力一样,影响到整个来生跟他世。譬如说牛呞尊者,他虽然是阿罗汉,但是他平常,他嘴巴总是不停的呶(nǔ)来呶去,就咬来咬去的。嘴巴没有咬东西,他也是会动来动去的。为什么?因为他过去生中曾经多世做过牛,那个习气还在。牛本身都有反刍(chú)的习惯,习气还在。那大迦叶虽然已经证果了,但一听到音乐,大迦叶尊者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是手舞足蹈,自然就会动起来,这是他的习气。甚至等觉菩萨都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无明未断,这就有点像每个月的十四日夜晚,那个尚未圆满的明月,都是因为余习未断也。所以这个习气都是多生累世的,要靠不断的精进修行,刚才我们讲的那个四正勤,要不断的断恶修善。

曾经有一个寓言,有一只毒蝎(xiē)要过河,它就央请乌龟,因为乌龟可以渡河,毒蝎它没有办法,所以毒蝎它就央请乌龟带它渡河,它就必须要骑在乌龟的背上。毒蝎就跟乌龟说了,它说,你放心,你背着我过河,万一我啄你了,你死了,我又岂能够独自生存呢?它用这样先安慰乌龟。乌龟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好心的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中央,毒蝎突然习气就现行了,所以我们佛经上讲,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它看到,眼见色,它种子就跑出来,自然而然,嘴巴就会去啄了,毒蝎就对着乌龟的头上一啄。因为乌龟的头会跑出来,看到肉了,它就啄它一下。乌龟就回过头说,你都背信忘义,你不是讲好不啄我吗?毒蝎满脸歉疚的对乌龟说,我并不想要伤害你,怎奈我啄人成习惯了,实在是对不起你啊。你看,动物也是一样呀。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改”。我们怎么样去掉这个恶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清净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业呢?这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跟决心。那我个人觉得,拜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还有拜佛。我常常建议莲友,拜《无量寿经》,一字一拜;拜《地藏经》,一句一拜,或者一字一拜也可以;或者你拜《三昧水忏》;或者拜《占察忏》。像我现在在拜《慈悲地藏宝忏》,一句一拜,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二部跟第三部了。如果我在讲堂,我就拜讲堂的部分,我在家里,就拜家里的那一部,我一共放两部。两边拜的速度不一样,但是两边都拜完了,我就完成两部。一方面是什么?一方面拜佛也是一种忏悔,也是一种养生,还有运动,可以柔软筋骨。所以你一定要常常发愿。

像今天我就听了老和尚在讲《净土大经科注》里面,第四回的第十二集,老和尚说,怎么样可以得到戒定慧呢?怎么样可以修念佛三昧呢?讲实在话,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就是尽此一报身,用这一生的寿命,你也看不完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套《藏经》你都看不完,那你怎么有办法在这一生最起码成就呢?可以带业往生呢?要有把握拿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入场券,就必须要向大善知识学习,要依止明师受戒。那个受戒不是受五戒,是依他的教诫,五年学戒,听他的教诲,老实、真干,落实去做。

那我今天又发了一个愿,其实我是比较专注于这个因果讲座。譬如说《地藏菩萨本愿经》《感应篇汇编》,像现在讲的《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现在在讲这个部分。还有平常在讲堂也有在开课,老和尚有讲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玄义讲记,我现在也在讲。还有基础经典,《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已经讲到二十八集了。我们这个摄影师兄一直要叫我讲《无量寿经》,可以讲说非常难行,一定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才能够讲这种净土大经。坦白说,当然,老法师到最后,他还是导归极乐,他其他经都放下来了,他也不再讲《楞严经》,也不再讲《法华经》,也不再讲《圆觉经》,老和尚其他经统统放下,也不讲《华严经》了,他只讲《无量寿经》。所以我今天听到老和尚在第四回第十二集里面讲,我也很感动,我马上在佛前就发愿了。

老和尚说,你们怎么样可以得到定跟慧呢?怎么样去修念佛三昧呢?诶,我今天听到老法师这一段的开示,我就觉得说,我们就是要依止大善知识,他就是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我们现在的话讲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这是现在世俗的一种描述。首先,老和尚就以他过来人的经验,他说建立信心不容易,你要先对净土产生信心出来。那你怎么对净土产生信心呢?也有很多人对净土没有信心。

我前几天接到一个莲友打电话来问我,他的家人生病了,他问我该怎么办?他那个家人年纪也不大,五六十岁而已,现在肾脏出问题,查不出原因,然后说不能睡,不能躺。喔,这个非常麻烦了,这不能睡、不能躺的话,那几乎他整个身心世界没有办法调和,那病情会恶化。他跟我讲一句话,他也是老参,老修行人。

因为我们最近助念一位菩萨往生,颜惠文菩萨往生见闻,我写了一个心得报告。我们这个华藏卫视,有一个鼓队队长颜惠文居士,我去跟她开示,然后她预知时至,活着往生。我去跟她开示了五十四分钟。短短在一个礼拜之内,我们读《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这真的是七天,在七天之内,全部阿弥陀佛都安排好了。

我在二○二○的四月十二日,去给她开示,她接着,马上就像回光返照一样,精神就非常好,跟她的华藏卫视的鼓队莲友开示,鼓励她们要坚定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她父母表达感恩,也表达忏悔;而且劝导她父母,不要因为她生病而对三宝产生谤佛、谤法、谤僧的言行出来。最后她在四月十九日十一点二十三分,直接送到我们这边上品莲礼仪公司助念。大家把她抬着进去以后,因为要到助念室,一进电梯,她就见到佛光了。活着躺在助念的台子上,舍报往生了,那就真的是活着往生。

我就写了这一篇《颜惠文菩萨往生见闻》心得报告,能够给她的亲人看。她现在生病,卧病在床,苦不堪言,我就希望以这个病苦。这颜惠文居士也是癌症,病入膏肓了,我们陈居士说,六根全部都败坏掉了,只剩下一根而已,这么严重。

结果我们这位莲友竟然回报我说,老师,那电话打跟我讲说,“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他说,归舟在哪里?问得我也哑口无言,十几年的修行,不晓得说“极乐有归舟”,那不晓得。他问我说,归舟在哪里?归舟就在这一念觉悟嘛。归舟在哪里,你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坚定信念就好,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很清楚的讲嘛,“发菩提心”就是信愿,“一向专念”就是持名,就信愿持名四个字嘛。《无量寿经》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里面三辈往生,统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觉悟嘛。

所以老法师说,你怎么样可以建立信心呢?老法师讲得非常好,他说,你先发愿。你看黄念祖老居士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简称《大经解》,老和尚说,黄念祖老居士大菩萨再来的,这部《大经解》是净宗的瑰宝,老和尚说你要看三十遍。黄念祖老居士《大经解》,如果以电脑资料来讲的话,大概是九百一十八页,如果你发愿一天十页,一个月可以看三百页。一个月看三百页,三个月可以看九百页,一部《大经解》看完了,三个月,一年可以看四部。我算一算,老和尚的标准三十部,要七年六个月。一年四部嘛,那七四二十八,要二十八部嘛,再加半年,最少要七年六个月,才有办法完成三十部。

老和尚说,当你看完《大经解》三十部以后,你真的明了了,明白了,清楚明白了,你信心建立起来了,那你就坚定信愿了。等到你坚定信愿以后呢,老和尚开第二堂功课,更严苛,《大经解》可以不用看了,放下来,一天读二十部的《无量寿经》。老和尚说,一部大概三十分钟到四十分钟,一天读二十部。哇,这也是要非常精进用功,才有办法达到。老和尚说,第二阶段进入《无量寿经》,一天读二十部。你读个半年以后,老和尚说,整个境界都不一样了。

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老和尚说,念佛。

你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就是要求这个禅定功夫,要修念佛三昧。《无量寿经》读完以后,再进入第三阶段念佛的时候,老和尚说,你最后一定可以大彻大悟,你就可以来讲这一部《无量寿经》。老和尚说,你来讲这一部《无量寿经》,就跟释迦牟尼佛讲得一模一样。你怎么可以讲到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呢?每一个人听你讲《无量寿经》,完了以后,都跟你一样生起坚定的信愿,然后法喜现前,各个都要求生西方净土。老和尚说,你就可以成就了,你今生就可以成就。

这是我今天听到老和尚开示,听了那么久,今天听这一段最受用。我马上就在我电脑资料上记录下来,我也要这样学老和尚。老和尚他是,信、解、行、证,他是已经证悟的人,他是称性而谈的,他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体悟,他告诉我们后人要怎么学习这一部《无量寿经》,怎么样可以在当生成就。

我听完老和尚这样开示,我很想去告诉刚才那个家人生病的莲友,那位老参,我说,你不知道“极乐有归舟”,不知道归舟在哪里,这就是归舟啊。老和尚为什么要这样开示?因为现在上根利智跟下根,刚好是两个极端。上根的,一闻千悟,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证,信、解、行、证统统具足。下根的呢?他老实真干,他一句佛号持到底,他也不认识字,他也没听经,但是他烦恼非常的少,几乎没有烦恼。这两者往生很容易。独独这一种,我们在中间这个,上不上、下不下的这些中根机的人,讲经说法就是为他们说的,要说到他们心开意解。

所以我的经验是说,要发心立愿,要彻底忏悔。所以“烦恼易断,习气难改”,怎么样可以去掉恶习呢?我是觉得,你能够照老法师刚才这样教诲的方法去做,习气一定可以断掉。你不勤劳精进,即使你有良师益友,那对你也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要把坏习惯改成良好的习惯,也是要靠环境的熏习。往下我们都会谈到孟母三迁的问题,那就是环境的熏习。还有教育的陶冶,那听经闻法就是一个教育,转迷为悟。但是最主要是要靠自己的决心,也就是所谓的发心立愿。

所以习惯很难改,习气更不容易修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本性呢?本性,每一个人都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本性在缠,所以称之为习气。所以我们在本性上受了世间的贪瞋痴慢疑习气的熏染,必须要不断的努力精进,才有办法把这个染污的习气去除掉。就像千年的古镜蒙尘一样,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是我们提到“薰莸”,讲到善恶,我们就提到这个习气跟习惯,来跟大家报告。

再来,“枭凤”,“枭”是一种恶鸟。《说文解字》里面说:“枭,不孝鸟也。”“凤”是吉祥鸟,传说中的鸟王。所以现在这个末法时期,这个乱世,你就见不到“凤”了,以前古代有见到凤凰,那现在就不容易见到了。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所以叫凤凰于飞。现代人常常在结婚的喜庆里面,都用凤凰来作比喻。那么“枭凤”呢?就是以“枭”来比喻恶人,“凤”来比喻善人。

再来,这个音你要念“朋必”,“朋比牵连”,“朋比”意思是什么?结成私党,结党营私。“牵连”就是株连、连累。“朋比牵连”就是因与人结党营私而受到灾殃的连累。

再来,“亲贤远奸”,“亲贤”也就是亲近贤人,爱慕贤才。“远奸”呢?就是疏远、不亲近、不接近奸人。

唐朝韩愈《顺宗实录·三》:“尔其尊师重傅,亲贤远佞(nìng)”。“佞”就是小人。远离小人,亲近贤人,尊师重道。

《三国志·诸葛亮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诸葛亮传》里面提到,汉朝的初期,朝政清明,为什么国家强盛?因为帝王都能够“亲贤臣,远小人”。前面叫西汉,后面叫东汉,到东汉就衰微了。所以他说,先汉为什么会兴隆?此是因为他“亲贤臣,远小人”。那“亲小人,远贤臣”呢?就是后汉所以会败坏,会颓败,会倾颓的原因就是这样造成的,就是“亲小人,远贤臣”造成的。其实我们不要说看这个《三国志》了,现在的企业经营,国家朝政,何不如此呢?也是一样的。一个企业的经营,跟一个国家的经营,都是这个道理啊。“亲贤臣,远小人”,所以“亲贤远奸”,就是亲近贤人,疏远奸佞。

再来,“观感”,“观感”就是观看而引起感动。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善人恶人,分出吉凶两条道路。用气味来比喻,善人就好像薰草的香味,恶人就好像莸草的臭味;用品种来比喻,善人就好像是美丽的凤凰,恶人就好像凶残的枭鸟。所以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善人修德行善,亲近他们,就会受到他们好的熏陶,走向解脱的道路;恶人行恶酿灾,远避他们,就不会有祸害的牵连,走向堕落的道路,从天子以至百姓,没有不把亲贤远奸作为头等大事的。因为不同的环境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很多人因此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善人非必时时行善。然动静云为。较之恶自远矣。恶人非必事事为恶。然语默作止。较之善自远矣。且如吾欲作一善事。济一贫人。放一生命。善人见之。必多方赞成。以为此举必不容已。恶人见之。必无数阻抑。以为此事极其迂阔。言之者既已谆(zhūn)谆。听之者能无跃跃。吾知随之转移者。多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云为”,言论行为。

“必不容已”,“不容”就是不允许。“已”就是停止、罢了。“必不容已”就是必然不能停止,亦即一定要付诸实践。

“迂阔”,“迂阔”就是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

“谆谆”,“谆谆”就是反复告诫、再三叮咛。《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miǎo)藐。”朱熹《集传》:“谆谆,详熟也。”教诲的反复的告诫,非常的殷切,那听的人藐藐,就是忽略了。所以这个地方,“谆谆”就是表示,它通善的跟不善之叮咛。

“跃跃”,“跃跃”就是因急切期待,或心情欢乐而激动的样子。“跃跃之行”,也通善跟不善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善人并不一定时时行善,但动静行为,离恶就很远了;恶人并不一定事事为恶,但语默举止,离善就远了。例如我要做一件好事,救济一个穷人,放生一个生命,善人看见,一定从各个方面表示赞成,认为这一举措不能停止;恶人看见,一定从各个方面设置障碍,认为这件事情非常迂腐。说话的人既然恳切,听话的人怎么不动心呢?我看见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改变了初衷。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孟母教子。必欲三迁。恶其习也。圣贤尚尔。何况庸人。岂惟人类。即异类亦然。昔华氏国有一白象。能灭怨敌。人若犯罪。彼国令象踏死。其后象厩(jiù)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闻比丘诵法句经。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之句。象忽悚(sǒng)立。若有觉悟。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shì)。不忍踏杀。王知其故。移象至屠肆之处。象见屠杀。恶心复炽(chì)。然则见闻所系。顾不重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三迁”,这个孟母三迁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故事,尤其是教育子弟,现代人都在学习孟母三迁。相传孟轲(kē)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孟轲,就是孟子,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个事情在汉朝刘向《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那我们来看这段《列女传》。

《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传》:“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gǔ)人衒(xuàn)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zǔ)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

这就是《列女传》里面,《母仪·邹孟轲母传》里面的原文,等一下我们来解释这个白话解,我们先名相注释。这个“其嬉戏为贾”,这个“贾”就是商人。那么“衒卖”,这个“衒卖”就是商人他在卖东西的时候,我们现在讲叫吆喝,夸耀物品的好处以求售,在市场、商场可以听到这个商人叫卖声,吆喝的声音,就是“衒卖”,夸耀物品的好处以求售出,“衒”就是夸耀。“复徙”,那个“徙”就是迁移。这个“舍市傍”,“舍”就是他买的房子,住的地方叫“舍”,住在市场旁边。“学宫”,“学宫”就是学校。“俎豆”,“俎豆”就是古代祭祀用的器皿,表示礼仪,很重视礼仪的意思,“俎豆”就是很重视礼仪。“揖让进退”,“揖”就是拱手,也是很有礼仪。

好,我们来解释这段《列女传》的原文。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很聪明,他们刚开始住的房子是靠近坟墓旁边,孟子小的时候,他喜欢跟小孩子一起嬉戏游玩,他们就在这个坟墓旁边,就在那边嬉戏游玩,那看到有人来扫墓,孟子就跟一般的邻居的小孩,一样学什么,学大人在跪拜那个亡者,然后哭嚎的样子,也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那孟母看到以后说,啊,这不行,这不行,这个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我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为什么?就“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以后还好他母亲有搬家,要不然孟子到后来,可能就不是孟子,就办丧葬事宜,他就学得很像。

那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就市场旁边去住。市场旁边都是做生意的,买卖的,到了市集旁边以后,孟子又跟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跟人家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又跟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淋漓尽致,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看了以后,又皱着眉头说,这也不行,这不行,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那第三次搬家,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学校附近。孟子一迁到学校以后,就看到这边,这里面讲俎豆,“设俎豆,揖让进退”,那孟子就学习了,学习了就变得很守秩序,很有礼貌,很懂得礼貌,而且喜欢读书了。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就很满意的点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什么?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善的人,好的人,好的事,好的物,这是什么,这叫境界般若教育,这境界本身也是一种般若教育,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他善的种子容易先浮出来,开显出来。

那老法师对孟母三迁,其实老法师也有个开示,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佛法知道一切法都是有因、有缘、有果,所谓的因缘果报,但是关键还是在缘。所以老和尚说,李炳南老师也说过,没有缘,那个种子是不会开花结果的,就好像那个种子,它不种在土壤里面,它就不会开花结果,你把它放在那个空杯子里,封起来,它永远不会发芽,当然你不能有水气进去,也不能有空气进去,否则它还是会发芽,所以老和尚说,关键还是在缘。所以佛家常讲缘生,它不讲因生,佛法是缘起法,缘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龙树菩萨说的。所以佛法讲缘生,因缘所生法,一切法从因缘生,它不讲因生。

缘,中国古人常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环境对你决定有影响。孟子的母亲教她小孩子,也就是孟子,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为小孩搬家三次,为什么?因为邻居,小孩跟小孩玩,他就受了染污了,第一次住的是农村,坟墓旁边,孟子学了埋葬死人,孟母看到说,这不适合小孩。第二次搬家,搬到靠近市场,市场里面有屠宰的、卖肉的,孟子又学会了,在那边学杀畜生,做买卖,孟母觉得这也不行。第三次搬到私塾旁边,小孩子都读圣贤书,都念圣贤书,孟子也学会读书了,学会了礼敬,这地方好。这就说明,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要给他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

孟子没有辜负他的母亲,真的成为圣人。孔子、孟子的母亲,都是典型的人物。做母亲最伟大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成圣贤,成圣成贤,至少成为君子,在出世间法里面,就教他成佛、成菩萨。母亲的伟大,伟大在这个地方,不是别的。

所以有贤母必有贤女,有贤女必有贤妻,有贤妻必有贤子,有贤子必有贤人,这就是我在天津讲的,印光大师说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在女德,在贤母。这个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有开示孟母三迁,我特别把它引用出来。

我们来看下面的。“异类”,“异类”就是禽兽鬼神等。《列子·黄帝》:“异类杂居,不相搏噬(shì)”,搏就是夺取,噬就是吞噬。这个异类就是指畜生类。

再来,“华氏国”,“华氏国”就是华氏城。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华氏国,这里面,我们会提到阿育王,我们来认识一下佛教界的这位大护法,阿育王。在佛典故事里面,我们知道有一位童子捧沙供佛,这位童子就是后世的阿育王,是佛教的大护法。

那么有一次,佛陀带着弟子们入城去托钵乞食,在王舍城的路边的沙堆上,坐着两个童子,这两个童子就用沙子来做各种造型嬉戏,甚至变化成饮食、器具,玩得不亦乐乎,他说,我们来造个塔,来搭个桥吧,做个城门。

这个时候,刚好佛陀带着众比丘们入城托钵乞食,那众僧们威仪有则、安然徐步的风范,让城里面的百姓由衷的赞叹,为首的释迦牟尼佛身相巍巍,自然发出众德齐备的光芒,犹如千日般的耀眼。

那么其中有一位童子叫阇耶,远远的看到佛陀持钵朝自己的方向走来,刹那间,他被佛陀的庄严法相吸引,心中生起了恭敬供养的念头。阇耶心里就想了,我要捧着自己所炒的这一碗面食,其实它是一碗沙,放在他(佛陀)的钵中。其实佛陀早就知道,他就是未来的阿育王,佛陀有无量的神通,佛陀知道这位童子是未来佛教的大护法,所以佛陀是特地走过去,要让他们种福田,因为小孩子他没有钱财,佛陀主要是要募他这分道心跟供养的心,那阇耶,他等到释迦牟尼佛走到面前的时候,阇耶就捧着细沙向佛陀说,这是刚刚炒好的干粮,面食,希望您能够接受我的供养。

另外一位叫毗阇耶的童子也跟了过来,在旁边合掌随喜。阇耶就很诚恳的发愿,他说希望未来,我能成为统理天下的国王,最后也能够像世尊你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就发这个愿。

慈悲的佛陀就接受他的供养,露出了微笑。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知道世尊若微笑,就必有因缘在其中,佛陀一微笑就表示说,童子跟佛陀有缘,阿难尊者就知道了,这必有因缘。阿难就为了释众疑,而合掌向世尊请示。所以阿难尊者常常作当机者,他为众生启请,他请佛陀说,你为什么微笑呢?

佛陀就开示了,我今微笑非无因缘,你们看此二童子似在玩耍,以沙奉佛钵,却不知一念至诚的功德,胜过以散乱不净心供养上妙美味。在我灭度后百年,此地将会诞生一位转轮圣王,福德具足,统理南阎浮提。彼王族姓孔雀,名叫阿育。你看佛陀都可以预言,他叫阿育王,他们的族姓是孔雀。彼王族姓孔雀,名叫阿育,将以正法治化天下、安立众生,并且广造八万四千佛塔。确实阿育王,后来造了八万四千佛塔,佛陀都把它预言出来。供养我的舍利,令人瞻礼,获福无量。阿育王就是这位捧沙童子的后身。

其实因为我们提到华氏国,才要提到阿育王,因为这跟阿育王有关。后来阿育王的儿子跟女儿,有把佛陀的舍利供养到斯里兰卡,老法师也在斯里兰卡盖佛教大学,我也去过斯里兰卡,听老法师在斯里兰卡总统府讲净土大经,《净土大经科注》。佛陀舍利就在南林尼僧苑,佛陀纪念馆,斯里兰卡的佛陀舍利,供养到台湾来,在中正机场,就是我去迎接的,这个故事我讲过了,我派我的这个座车,护持佛陀舍利到中正机场,桃园机场,后来一路护送到南林尼僧苑,那个佛陀舍利就是阿育王的女儿跟儿子送到斯里兰卡的。佛陀指示阿难将钵中的沙,遍洒于如来经行之处,为阇耶植下未来获胜报的福德善根。阿难尊者领受教化,即依教奉行。以上这一段故事是记载在《法苑珠林·卷四十三》里面的佛典故事。

我们来介绍阿育王。阿育王,他叫阿输迦·孔雀,约在公元前三○四年,至公元前二三二年,简称为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名无忧王,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宾头娑罗王的儿子。他是一位佛教徒,也带来佛教的繁荣,后世称为佛教护法。阿育王是印度伟大的国王之一。在多次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在公元前二六九年至二三二年,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的土地,王朝的版图扩展到现在的阿富汗以及今天的孟加拉,还到达伊朗的东部,也就是波斯的东部,东边到达印度的阿萨姆邦,南方到喀拉拉邦,以及安得拉邦的北部。

那么即位之初,依据这个佛教文献记载,在公元前二七三年,宾头娑罗王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跟他的兄长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所以阿育王早期的时候,是比较暴虐,嗜杀,他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一说阿育王是受到佛教徒异母弟的影响,就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影响;另外一个说法是,他是受沙门的影响。其实不是,是在前一世,他捧沙供佛种下了善根,那佛陀当时就已经给他授记了。

他在公元前二六一年,征服羯(jié)陵伽国,有十五万人被俘,十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他除了迈索尔地区以外,统一全印度。他统治期间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

根据这个小摩崖法敕(chì),阿育王在接触佛法之后,曾经有二三年时间不太积极,后来跟僧团深入相处以后,他即位后的第七年皈依佛教。在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记载,阿育王即位第八年,他征服了羯陵伽国,他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即位后第九年开始,虔诚的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张势力。

但是也有北传的记载说,他将数以万计的分那婆陀那国的拜偶像的外道屠杀,导致误杀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长老,也就是他同母弟弟毗多输柯。又据南传记载,阿育王曾经因为佛教僧侣不与外道一起和合说戒,而屠杀了都城内的佛教僧侣。阿育王后悔之后,再也没有迫害各宗教的具体记载,他对于佛教、婆罗门教以及耆那教都给予慷慨捐助。后来的人都认为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拥戴之下,统治印度四十一年。

我们接下来谈他宣扬佛教。阿育王为了推广佛教,并且为了要求人们遵守理法,他在国内建了许多石柱,这些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着敕令和教谕,称为法敕。法敕多为一些道德方面的律令,譬如孝敬父母,为人诚实等等,他自己也身体力行。那么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称为天亲仁颜大王。

阿育王作为佛教徒,大力宣扬佛法。他禁止无益的杀生,为平民建立医院,甚至建立旅客休息的场所,为贫民施舍,并且亲自朝拜佛陀的圣迹,他建立了许多佛塔。据说阿育王在位期间,总共建造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就是佛陀当时有预言。他在位第十七年,在华氏城。就这里讲的华氏国,所以我们才要特别提到阿育王。他在华氏城,由帝须长老举行了第三次佛经结集,就是由帝须长老主持的,护法功德主就是阿育王。就佛经一共有四次结集,第三次结集,就是阿育王当功德主。第一次的结集,就是迦叶尊者当主席,阿难尊者跟优婆离尊者,他们朗诵这个《经藏》跟《律藏》,那第三次结集,就是帝须长老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是阿阇世王当功德主,第三次就是阿育王当功德主。使佛教成为全印度全国性的宗教。他还派了很多教团,传教团,到各国去,宣扬佛法。尤其派人去斯里兰卡传教,使斯里兰卡到今天,仍然是南传佛教的中心。阿育王对于所传播的佛教,有些他是说限于上座部派别,但是据北传佛教的记载,阿育王后来,他也信奉了大众部的佛教,因为佛教在当时有分为上座部跟大众部。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厩”,厩就是马棚。是指牲口,就是象住的地方,牲口棚,就是这些动物、畜生住的地方,我们就说牛棚啦,马棚啦,象棚啦等等,这叫厩。

再来,“悚立”,悚立就是恐惧的样子,意思是指说心中有所畏惧触动,而寒毛直竖。

“屠肆”,就屠宰场,肉市。

“系”就是关联。

“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孟母教子,三次转移住家,怕孟子沾染了恶习。圣人都是这样的,何况是普通人呢?不仅人类是这样,其他动物也是这样。从前华氏国有一只白象,能够消灭怨敌,如果人犯了罪,这个国家就用象来踏死。后来象的住所被大火烧毁,把象转移到接近一座寺庙的地方。这个大象听了比丘念诵《法句经》,听到“为善生天,为恶入渊”的句子,忽然感到恐惧,站着不动,好像有所觉悟。后来把罪人交给它踏,大象只用鼻子嗅一嗅,舌头舐一下,不忍踏杀。国王知道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象移到屠宰场,象每天看见屠杀,恶心又恢复了。因此,周围的影响,我们能不重视吗?

好,这一段我们来探讨一下,我们看经文里面移象近寺,就是把象搬迁到佛寺旁边。象闻比丘诵《法句经》,这个大象听到比丘诵《法句经》,诶,它也有觉性啊,它也有见闻觉知,它也知道,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之句,它听到那个《法句经》里面讲说,为善的话,可以生到天道去,造恶的话,会堕到地狱的深渊里面去,它听到以后,“象忽悚立”,那象好像听懂一样,它突然间站在旁边,惊悚的样子,“若有觉悟”,好像听懂,有一点觉悟了。“后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不忍踏杀”,它知道以后,再把罪人交给它踏杀,它不敢踏了,它只用鼻子嗅一嗅,舌头舐一舐以后,它就不忍心踏杀了。

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呢?当然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但是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为什么它听到比丘诵《法句经》,“象忽悚立,若有觉悟”呢?就是印证了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讲的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陀并没有讲说,奇哉,奇哉,一切人类,佛陀没有讲人类喔,佛陀讲一切众生,众生包括蠢动含灵,包括六道的众生,一切蠢动含灵都有佛性。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来谈,我们看到象听《法句经》好像听懂,忽然悚立,若有觉悟,我们就来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意思就是说,佛陀以一种语音声宣说佛法,那随着各类的众生根器的不同,便得到不同的理解。

这一段呢,我们把这一段的经文出处,我们把它朗诵出来,这是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佛国品第一〉,里面有这段经文。“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这一段经文是在讲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菩提自性。佛陀以一音演说法,一音就是什么?就是般若法音,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佛以清净音来演说妙法,每一个道的众生,各类众生,随他们的根器,他们都能够去领悟。像刚才这只大象,听到比丘诵《法句经》,《法句经》是佛说的,是佛陀的法身舍利,那它为什么听得懂?因为那个《法句经》就是一音演说法,那众生随类各得解,象当然听懂,因为那是佛陀的法身舍利在说法,“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这一种神通道力,为什么叫不共法呢?二乘人没有办法,人天更是没有办法,凡夫根本没有办法契入,所以叫神力不共法,是共什么?是共法身大士跟究竟佛,这是第一段的意思。

再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每一道众生都可以得到领悟,而且他们得到利益,那这种力量,也是神力不共法,也只有佛陀做得到。

再来,“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这个地方我们最能够体会了,佛陀以一音来演说法,佛陀为你开示,你听佛陀的开示,你会对世间的东西会产生恐惧,对生死会产生恐惧、害怕,或者你对佛经法喜充满,欢喜无比,或者说你能够生厌离心出来,或者断掉你的疑惑,这些都是什么造成的?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佛陀有这个神力啊,这个神力不共法。所以为什么读《地藏经》,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会有感应?为什么你读经典回向会有感应?就是神力不共法。

很多人说,佛经是佛说的,你读佛经给佛听干什么?这没有感应。这完全是邪知邪见,他不了解这一段《维摩诘所说经》说的意思。你看你对一切生死、疾病,有恐怖、敬畏、害怕,像我一样,我以前看到死人,我会害怕。我现在参与助念,我为亡者长跪说法,我没有这种恐怖、怖畏之心,为什么呢?佛力加持,你的那一分愿心,你那一分成就别人往生的那一分愿心,跟佛是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感应道交,至诚感通,佛力加持,自然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佛的神力加持,不共法。是这一段我们提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我们《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这一段同样的意思的经文,在《无量寿经·法藏因地第四》品,“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这个经文很相近,很容易弄混,会表达错误,“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这个白象听到《法句经》,它能够忽然悚立,有所觉悟,若有觉悟,就是《无量寿经》这段经文的意思,又能现一妙色身,让这些众生随类见。

那么佛陀在三十二大丈夫相里面,他有梵音声相最具功德,赞叹佛陀身口意里面,关于口密不可思议的功德有四种,一般称为四无碍辩。无论梵音声相或是四无碍辩,都是指教化众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发愿成佛的人,都必须具备这四种佛才有的神力,叫神力不共法,这叫做梵音声相,还有这个四无碍辩。

梵音声相是指佛的清净梵音,所以为什么那个比丘诵那个《法句经》,那个大象若有所觉悟,就是佛的梵音声相,清净的梵音,洪量圆满,如同天鼓般的声响,微妙殊胜;又像迦陵频伽鸟的声音,听到都让你生欢喜心,获得利益。

那四无碍辩是,说法无有障碍的智慧、说理无有障碍的智慧、词句无有障碍的智慧、辩才无有障碍的智慧,经文里面词无碍智的功德,说明佛陀对许多方言语音都是不受限制,就佛的四无碍辩。佛陀说法对于许多方言、语音,都完全不受障碍,不受限制,你讲佛经给外国人听,给美国人听,他也听懂;你念阿弥陀佛,他也听懂。

此外佛陀说法有五种美妙的声音,深远如同雷声作响;声音清脆,即使很远的地方都听得到;所说的话入于心中,使人敬爱;听了就能明白个中含义;听到的人,不会感到厌倦。

诸佛菩萨以音声权宜说教,使得众生从听闻、思维、修行获得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那么佛陀在无量本生中,行不恶口、说实话、说柔软美语、教人善语、不毁谤正法等善业,因此所感得的是梵声相妙相,表示能令听到佛陀声音的众生,在听法时心中生起善心,不但心无杂乱,对于大小权实也能了解,进而断惑去疑,去除疑问。

诚如《华严经》中所说的:“一一身、一一口,各出一切众生数等言音,一一音中众音具足,各各差别而转法轮。”佛陀以一种音声说法时,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众生,依着他们不同业力和境界,都会认为世尊是在对他们说的。

佛陀曾经在灵鹫(jiù)山讲《般若经》,听法的众生依聆听者心量根器利钝而有差别,利根器者听到佛陀说法,摄持《八千颂般若经》就能通达了解;中根器者摄持《二万五千颂般若经》;下根器的众生需要《大般若经》才能了解法意。

所以下根器喜欢人天福报的众生,佛便对他们讲五戒十善法;中根器的众生厌离世间,畏怯三途苦及生老病死苦,容易产生出离心,希望自我解脱,便喜欢听佛陀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的法;而上根器的众生喜好自利利他,乐于修习菩提心正行,他就喜欢听佛陀说的六度万行。

这就是“一雨普润,禀受各异,三兽渡河,证有深浅”。“一雨普润”是什么?法雨落下来都是一样的,但是众生的上中下根器不一样,各人得到的滋润也会不一样,得到的利益也会不一样,佛是平等说法,法雨普润,那各人的领受都各不相同。“三兽渡河”,三只野兽渡河,这个三兽是一个比喻,这表示三乘的修行者,一个是菩萨乘,一个是缘觉乘,一个是声闻乘,渡这个河,什么河?这个河是生死河,就轮回的生死河,三界六道的生死河,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他们渡这个河,生死河,他们所证的都各有深浅。声闻乘证得阿罗汉,缘觉乘证得辟支佛,菩萨证菩萨果位,各不一样,根器高下不同,果证的程度也有差别。

那这里,我们提到这个大象听《法句经》觉悟,我们再讲,发生在现代的一个公案故事,神鼠四十八拜往生。这有一位居士叫韫(yùn)才居士,她提供出来,她亲眼见到。她在四月初九上午十一时,江苏海门关岳庙大殿正在念佛,忽然来了一只老鼠,在佛桌上走来走去,回旋了许久,两眼炯炯看人,大众看见以后十分诧异,当家师就对它说,老鼠,你走吧,不要被猫儿看见了,免得性命难保,这当家师也挺有趣的。这老鼠好像听懂,就好像大象听懂《法句经》一样。

就像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纪录片,公野狼在山路旁边,等着海贤老和尚经过,因为母野狼生不出五个小野狼出来,也算是昏迷了,公野狼怎么知道海贤老和尚是高僧呢?它怎么知道海贤老和尚有办法帮助母野狼呢?这就是刚才讲的神力不共法,海贤老和尚就像佛陀说法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这个意思,所以公野狼才会知道海贤老和尚是高僧,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说,不可言说,这不可思议的。

同样的道理,这个江苏海门关岳庙这位当家师就跟那老鼠说,就叫老鼠,你走吧,不要被猫儿看见了,免得性命难保。这个老鼠听到这句话以后,立刻离开。不久又回来了,它大概知道说当家师是在吓吓它。回来以后,它就不在佛桌上,它蹲在蒲团上,前脚就抬起来了,老鼠也是四只脚,它前脚两个脚都抬起来了,作拜佛状。先向北边拜,就佛的方向,然后再向西边拜,很奇怪。当家师就用手把它捧起来了,诶,它也乖乖的给当家师捧,当家师又把这只老鼠捧到佛桌上,对它说,老鼠菩萨,你今天是来听经的呢,还是要往生的呢?若要往生,大众送你去西方。老鼠好像听懂人话。

有一次我们这边在打佛一,抓到一只老鼠,我们就放在斋堂,等一下我们中午吃完饭再把它放生,也希望它念佛,我们也为它三皈依跟忏悔业障。就说也奇怪,我们佛一完以后,那个老鼠就圆寂了,它就舍报了,就有点像这样一样,这里的故事一样。

结果呢,这当家师就说,你是来听经的呢,还是要往生的呢?若要往生,我们大众送你去西方。老鼠好像听懂人话,即时前脚举起,作合掌状,这前面两只脚就像合掌一样。其嘴巴就开闭不已,就又张开又合起来,又张开,就好像在念佛一样,张开又合起来,开闭不已,宛然念佛状态。于是大众知道它要往生了,立即持名念佛,持名助念。

当时这一只老鼠菩萨仍蹲在佛台上,两眼炯炯看人。不久,竟然向阿弥陀佛圣像礼拜,真的神奇,当家师看它拜三拜以后,还没有停下来,就开始在旁边计算它要拜几拜。它先拜完三拜,当家师就很好奇,在旁边在给它算它拜几拜。结果这个当家师就默默的在旁边计算它拜佛的次数,居然这一只老鼠菩萨拜了四十八拜,它也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啊,它拜了四十八拜。刚拜完毕,老鼠头就垂下来了,倒在前脚上面,就此圆寂了。这个时候,满堂齐声助念,当家师为它取名叫尘觉。尘就是烦恼,尘就是三恶道,尘就是六道,觉悟了,它取名叫尘觉,特别为它写一通疏文。晚上为它荼毗(tú pí)火化,其身虽化,而灰不散,现将它的灰供养在玻璃匣内,作为念佛人的警策,这是老鼠往生的故事。

我们台湾嘉义,有一间寺庙在山上,这报纸有登出来,有几位比丘尼住在那个山上,她们养了一只狗,那一只狗都是吃素的,而且跟着大众念佛,大众早晚课它也跟着在旁边,好像懂得念佛一样。那有一天,这只狗菩萨就要舍报往生了,这个佛寺里面这几位比丘尼就为它助念。那因为山上蚊子很多,一助念以后,引起了山上很多的蚊子围攻过来,非常非常多的蚊子,就很奇怪,独独那个烧的现场,蚊子没办法靠近,蚊子没办法靠近那只狗菩萨的大体。烧完以后,当天晚上,这一只狗菩萨跟这个佛寺的比丘尼住持托梦了,它说,我就是你助念往生的那一只狗,它自称它是那一只狗,它说我已经转畜生身了,我要护持你的道场,请你立刻调拨一尊韦驮菩萨,它就要示现成韦驮菩萨,要护持这个道场。所以你不要说,这个老鼠没有办法往生,这狗没办法往生,这只大象听完这个《法句经》会觉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后来当家师也说,过去曾经见过老鼠往生,也有三只,两只在焦山寺,焦山寺是在江苏镇江市内,另外一只在海门,这海门,就是关岳庙,这个海门在哪里呢?海门我们国内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在江苏南通市,这个老鼠往生,是在六七年之前的事情。

所以我们就来探讨,蜎飞蠕动都有灵知。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将来都要成佛,蜎飞蠕动,苍蝇、蚂蚁都会成佛,不能轻视它。它很聪明,它也有灵性,学佛人要把它们当成菩萨看待。老和尚说,他说这些蠢动含灵,你其实好好跟它沟通,它会跟你合作的。

我到澳洲图文巴净宗学院,老和尚常常讲经讲说,澳洲净宗学院的后面的菜园,他有分一块是给那些虫鸟吃的,其他另外一块,就是有告诉它们说,你们不要过来,那菜园都有放那个太阳能播经机。我特地在那边看了很久,我在想这蠢动含灵真的都听懂吗?它们有没有灵知心呢?有,后来我仔细看,那个有跟它规划好的那一块,给它们吃的,全部都咬得光光的,那些菜啊,水果啊,都被它们咬得光光的;跟它们讲说不要过去的那一块,长得非常茂盛,都没有虫咬的那个洞,鸟啄的、虫咬的那个菜叶,没有。老和尚说是可以合作的,这些蠢动含灵是可以合作的。

老和尚说最近十几年,我们跟小动物沟通,跟它们交流,跟它们共存共荣,互不伤害,真正可以做到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就是供养。就像佛陀,舍利弗供养他一钵饭,佛陀供养一只狗,佛陀就问舍利弗说,你供养一钵饭给我功德大呢,还是我供养一只狗功德大?当然是供养一只狗的功德大,因为它是一种供养,就要平等对待啊。

供养里面,最重要是要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养,我们真正修,给这些动物做榜样,它看到了,它也听到了,它也懂得了,我们在修,它跟着我们一起修。刚才海门的那一只老鼠会往生,其实它也是跟僧人,也平常都有见闻,有在听,有在修。所以老和尚说,连蜎飞蠕动这些小动物都不例外,都有灵知,用我们的话来说,都有受想行识,要好好去看待它。我们称它叫菩萨,称它叫蚂蚁菩萨,蚂蚁很欢喜,它说这个人很尊重我们,称我们叫菩萨。蚂蚁懂得,不是不懂。我们在这个地方工作,它在这里扰乱我们,我们请它离开,不要妨碍我们工作,它就走了,很听话。蚂蚁统统走了,还有二三只,怎么这二三只跑来跑去呢?在佛桌上跑,它也不走。晚上有一个小法师,就作了一个梦,蚂蚁来告诉他,说它们在巡察,看看还有没有没有走的蚂蚁。植物也不例外,树木花草,我们的菜园种了很多菜,都通人情。

不要说这个是蚂蚁,我以前在讲经讲过,台湾有一次大台风来,纳莉台风来,我在三峡,新北市三峡长寿山带共修十年,每个月打一个佛一,打了十年的佛一,一共念了十年佛。长寿山是愿兴老菩萨盖的,九十七岁圆寂,他现在是在坐龛(kān)。他那个元亨寺的后面有两棵大榕树,大概都是三四百年以上,从清朝种到现在,那个纳莉台风来,把那个左边的那一棵大榕树,劈成两半,都快倒下去了。那么当时的这个寺里面的这些志工就联络市政府,要来把它砍掉,锯断。我们有一位很热心的护法,康荣镇师兄是长寿山的护法,那一天晚上,那个榕树树神就跟他托梦,说我是树神,听说你们要给我锯掉,不要给我锯掉,你们把我扶正就好了,下面再做地基,把我扶正就好了,撑住,我就可以再继续长芽,就可以复活了。康荣镇师兄马上跟我讲,我马上去跟那个元亨寺的住持讲,我说不能砍,也不能够锯掉,就把它做一个支撑的工程就可以了,而且还帮祂诵经回向,连榕树都有树神,那何况这些蠢动含灵呢,所以很不可思议的。

好,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剩下最后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今天我们讲的这一段,就是“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我们没办法一次讲完,我们分成两集来完成这一段经文,我们最后来聆听老法师对这一段的开示。

老法师说,善人则亲近之,现在善知识难遭难遇,良师也是难遇难求,善人很不容易去遇到,那怎么办呢?老和尚说以古人为师,以古人做老师。

第一点,老法师说,早年他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知道现在的社会环境,确实走下坡,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真的想学,确实也找不到老师,李老师就教我们师法先贤,师法先贤就是以古德为师,以古人做老师,做古德的私淑弟子。

中国私淑弟子从孟子开始,孟子好学,非常尊重爱好孔老夫子,当时孔老夫子已经过世了,但是孔子的著作还在,孔子的学生还有不少还在世。孟子就依孔夫子的著作来学习,遇到问题就向孔子学生请教,他学成了,超过孔子的弟子,所以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虽然没有见过面,学得非常像,比孔子直接教的学生成绩还优秀,所以在中国人称孔子叫至圣先师,称孟子为亚圣。跟夫子当面学习的,成绩还比不上孟子,这叫做后来居上,跟老师没有见过面,真的继承了老师的道统。我们今天讲,儒家都说孔孟,这是教导我们,可以以古人为老师,我们就找到靠山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周安士菩萨他所作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就是以周安士菩萨为大善人,我们亲近《安士全书》,我们亲近《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就是亲近善人,因为周安士菩萨是大菩萨啊,他绝对是大善人,我们就是以古德为师啊,他讲的绝对是真理。我们亲近周安士菩萨,亲近《安士全书》,就是亲近善人,当然就是亲近之,我们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德行于身心,这样才有办法究竟啊,否则你现在去哪里找善人?当然社会上也有很多善人,铺桥造路的、救济穷困的也有,在医院当志工的,当义工的,帮助病苦的人,都有,但是你要亲近真正的善人,我们还是聆听老法师的开示,以古德为师,最究竟。

再来,第二点,我们佛门里面也有很好的例子,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人,他出家了,他心目中最仰慕的、最佩服的是莲池大师。但是蕅益大师出家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圆寂了,那怎么办呢?莲池大师的著作在,就是《莲池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就读莲池大师的书,行莲池大师的教诲,学得很像。

就像我现在讲课,我都引用印光大师,我引用蕅益大师,我引用莲池大师,我引用净空老法师,我在学什么?我在学他们的德行啊,我在学他们的智慧啊,我在学他们的正知正见啊,我只要学到几分像就可以了,我没有办法像他们那个上根利智,那我学到一分、二分,我就得利益了。不然你现在去请哪一位老师来教你?现在老师不好找啊。

以前李炳南老师在台中莲社的时候,老法师在美国讲学、讲课,觉得势单力薄,一直没有师兄弟可以互相支援帮助,他每一次回到台中莲社,就跟李老师说,李老师,你多培养几位讲经说法的,我们师兄弟在美国好互相照顾,互相支援。老法师讲一次、二次,讲到后来,李炳南老师也烦了,那你帮我找学生好不好,我来教,你帮我找学生。李老师说,现在老师不好找,学生也不好找,去哪里找。后来老法师从那一次起以后不敢再提了。那现在这个乱世,去哪里找善知识呢?我们听老法师的开示就没错了。

所以蕅益大师学莲池大师,学得很像,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蕅益大师是第九代祖师,这是我们佛门私淑古人。老和尚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非常谦虚,他说,你在我这里这么多年,我不能教你,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老法师说,谁?李老师说,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是李炳南老师的老师,也不在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那时候没有《全集》,李老师送老法师四本书,《印光大师文钞》正编两册、续编两册,他告诉老法师说,常常读,认真的学,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

所以我前几天跟我师姐讲,我发愿了,我希望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能够把《李炳南老师全集》里面的《佛学问答》,它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佛学问答》,希望拍成影片的方式,在电视台播出来。那就是什么?也是私淑李炳南老师啊。老法师说,有道理,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如果不用这个办法,我们便找不到善知识。我是因为看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我特别有感而发,引用老法师这段开示,以古德为师,绝对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而且德行上会有成就。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