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4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年05月0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五十九,“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经文第六十,“勿倚权势而辱善良”。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八十一页。我们上一回讨论到“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那么上次因为时间的关系,二百八十一页按语,我们只有白话解。那么今天,我们要来探讨这一段按语,它其实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因果教育内涵。

那么我们再把这一段按语再读诵一遍,以及字句解说、名相注释,还有这个白话解,我们还会再重讲。那我们先把这一段按语,我们再读诵一次:

“(按)以觊觎(jì yú)房屋之故。遂至设谋陷害。坏人子弟。离人骨肉。必使其倾家荡产而后已。其心可谓险矣。昔江右赵尚书。与省元常某为邻。常有美园。赵因设计求之。常乃为诗一律。并书券(quàn)送之。曰。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兰亭禊(xì)事今非晋。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赵得诗。归券弗(fú)受。较之徐池。可谓早知觉悟。转祸为福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觊觎”,“觊觎”就是希望得到不该拥有的东西。

“险”,邪恶狠毒、阴沉难测。例如,“阴险”。

“江右”,古代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就是现在江西省。

“省元”,宋代礼部考试,进士第一名称为“省元”。礼部属于尚书省,所以称为“省元”。或者称为省魁(kuí)。宋朝王铚(zhì)《默记·卷中》:“少年举人,乃欧阳公(欧阳修)也,是榜为省元。”就是举人考试,少年欧阳公是榜首,也就是“省元”。元朝以后,称分省考试中式的第一名,叫“省元”。

再来,“乾坤”,本是《易经》上的两个卦名,乾卦跟坤卦,后来借称天地、阴阳、男女、夫妇、日月等,也叫“乾坤”。所以天是乾,地是坤;阳是乾,阴是坤;男是乾,女是坤。所以“乾坤”在这个地方是指天地。

再来,“乾坤到处是吾亭”,我们来探讨这个“亭”字。“亭”,《说文解字》:“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例如:“亭榭(xiè)”(亭阁台榭),“亭馆”(供人游憩(qì)歇宿的亭台馆舍),“亭院”(造有凉亭、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亭”在这个地方是指安居之所。

“机械从来未必真”,“机械”是巧诈多机心。

“覆雨翻云”,比喻玩弄手段,反复无常。又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覆雨翻云成底事”,“底”就是何、什么,这个意思。

“清风明月”,语出《南史·谢譓(huì)传》:“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这个“清风明月”常常在文学上被使用,它是表达一个很清高、非常洒脱的境界。比喻这个人是高人雅士的风致。那跟谁对饮呢?跟明月对饮。这个意境很高,“清风明月”。所以有些人的书房,窗户左边叫“清风”,右边叫“明月”,用书法、用墨宝把它放上去,特别有雅致。

那连贯上句的意境,“清风明月”表达的是世间无常,与其仗恃权势,覆雨翻云,空忙一场,不如雅致如清风明月,冷看事局;倘若不悟,则你变成是他人冷眼所观之物,这是何等的愚昧呀。

再来,“兰亭禊事今非晋”,“兰亭禊事今非晋”,这个如果不把历史稍微解释一下,这一句就很难去体会它那个意境。

〈兰亭序〉,那我们先来介绍〈兰亭序〉。兰亭是位在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它一个地名叫兰渚(zhǔ),渚就是水中的小洲,渚上有亭,在那个小洲上盖了一个凉亭,所以称为“兰亭”。它那个地名叫兰渚,在小洲上盖一个亭子,这就称为“兰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注》:“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xī)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会于会稽(guì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禊事”这个“禊”是指古代一种驱除不吉祥的祭祀(jì sì)。我们现在讲叫祈安法会。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

那么这个地方是指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chuò)等四十一个人聚会于兰亭,每一个人都写了一首诗,王羲之就为这个诗集《兰亭集》,他写个序文叫《兰亭集序》。以表达他们每一个人那种愿望跟立志。那么〈序〉中记叙着兰亭景色之美,聚会的欢乐,抒好景不长,叹生死无常。后来称为〈兰亭序〉。

这一段我们要介绍两个重点,一个是“兰亭禊事今非晋”,另外一个是下面那一句,“洞口桃花也笑秦”。这两句都有历史典故,非常精彩。

那我们先介绍“兰亭禊事今非晋”。我们先介绍〈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只要写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书法,而且会学习他的〈兰亭序〉这个范本。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邪(láng yá)郡临沂(yí),今天的山东。所以山东都是文人墨客多,这是一个文学底蕴非常好的地方,因为孔子的故乡,李炳南老师也是山东济南,孔子是山东曲阜(qū fù),你看这个地方多文人,都是大学问家。后来王羲之就迁到会稽郡山阴,在今天浙江绍兴,他是中国东晋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书法圣人,后来官拜到右军将军,所以人家又称他叫王右军。他的书法是师承卫夫人以及钟繇(zhōng yóu)。

那他解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个“兰亭禊事”呢?我们先介绍一下他们的历史背景。我在讲课的时候,特别跟各位温习历史。

东汉灵帝衰败以后,接下来三国时代兴起,就是曹操、刘备、孙吴,三国时代兴起,大概将近有一世纪。那么西晋司马懿(yì)、司马昭就一统三国时代,建立了西晋的朝代。但是不久又开始陷入内乱了,又陷入北方的胡人的侵略,就五胡十六国的乱局又产生了。所以中国以前古代历史,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这个原理。西晋又陷入五胡十六国跟南北朝乱局以后,东晋就南迁到江南。后来东晋就被刘宋所灭,南朝就崛起了。就宋朝、齐朝、梁朝跟陈朝,南朝是指这四个国家。南北朝开始,长达四百年。后来杨坚统一中国。隋唐,我们一般讲,隋朝跟唐朝是一起讲的,后来隋唐就一统中原。影响到后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就从隋唐开始,唐宋元明清,就是变成一统中国了。

好,那我们接下来介绍,王羲之在东晋时代,那个时候是一个乱世,东晋再被刘宋所灭,就诞生了南北朝。

那么王羲之在书法上,他取得的影响很大,被后代人称他是古今之冠,尽善尽美。他的真迹也大概都失传了,著名的《兰亭集序》等书法的这个帖(tiè),是后代的人临摹(mó)的一个范本。

王羲之在往南渡之后,他喜欢山水跟交朋友,当时有人称,“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用这样来形容他。他在永和九年,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我们新北市有一个永和寺,中国人都喜欢用永和、太和、中和。我是住在中和,我们中和隔壁就是永和。在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跟孙绰、谢安、支遁等宴会在山阴之兰亭,就是今天浙江绍兴。那么《兰亭集序》写成后两年,因为不受朝廷重用,所以就“称病去郡”。终老在金庭。后来许询知道王氏隐居在金庭,他就从萧山赶来跟他做邻居。最后王羲之安葬在孝嘉乡的济度寺。

那么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赏析,它是行书(xíng shū),行书字帖。〈兰亭序〉是王羲之四十七岁时候的著作,它是记述王羲之与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得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者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这个各位可以从网络上去得到这个资料。他那个书法确实是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可以说是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啊。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书法的审美观是什么呢?“文而不华”,它不会很华丽、花俏;“质而不野”,质感很高;“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yān)”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光一个王羲之的“之”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chuò)。所以人们习惯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他的传统功力的尺度。

那么〈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一段呢?因为这跟我们书法有关,那如果你不这样详细介绍,就不知道它的由来。

所以今天也借这个因缘,我们把〈兰亭序〉原文朗诵出来,算是一种古文的欣赏。我们来读原文〈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jī 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里面有几句成语是很经典的,我们把它念一下。这个“群贤毕至”,这里说墨宝,我好朋友,江董事长的会客室就一个大的书法,然后一个很大的匾额,上面就写着“群贤毕至”。这个你看,这欢迎会客都是贤人,大家来的都是贤人,“群贤毕至”。这是一个。“崇山峻岭”,再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个都是很适合形容整个当时的周遭环境的美。“俯仰一世”,这都是很好的成语。“放浪形骸”。“静躁不同”,就是安静跟动,动跟静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静躁不同”。再来,“感慨系之”。还有,“死生亦大”。这些都是很好的成语,值得我们学习。

好,我们看这一段〈兰亭序〉的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guǐ)丑年,三月初,我们各位(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我们是为了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也有年轻的作家、诗人,也有年长的。这里有很高大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旁边)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qú)里面来,让我们的酒杯飘流在上面(供人们来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乐团在那边演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写诗,朗诵诗歌,也足以痛快的表达我们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非常晴朗,和风徐徐吹来。向上面看,天空是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的事物是森罗万象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我们视听的享受,实在也是无法形容的快乐。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有的人喜欢讲他自己的志趣跟抱负,在我们房间里面,我们彼此来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寄托情怀,他不受任何约束,畅所欲言,有些是评论时局,评论朝政,放纵的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静,有人喜欢动,各不相同,(可是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情感到高兴的时候,一时间悠然自得,快乐而自足,自己满足,但是竟不觉得衰老又即将到来了;等到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又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环境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现在反而变成好像过往云烟了,但是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啊,再加上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人的福报不同,造化而定,最后还是一切化为乌有。所以古人说,死跟生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够不悲痛呢?

每当我们看到以前的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们现在所感慨的原由)还不是都一样吗?也就是怎么样?我们佛家讲都是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功名富贵,富贵穷通,都讨论这些事情,以前古人是感慨这个,现在我们也是感慨这个,好像都没变,但是心里的感动都是符契那样的相合。面对他们的文章,我们也是很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现在才知道,如果你看待生跟死是同样的,那就很荒诞啊,你把长寿跟短命同样的看待,也是很妄造的。

以后的人来看待我们今天,就像我们现在在看〈兰亭序〉一样。以后的人来看我们今天,那就像我们这些作《兰亭诗集》的诗人在看以前的人一样啊。后面的人来看今天,跟我们现在在讨论〈兰亭序〉这些人,在看以前朝代都一样啊。怎么样?都是佛陀说的,真是可悲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陀讲一句话最简单的,苦、空、无常、无我,就解决了。就不用讲那么多了,苦、空、无常、无我。佛陀还跟我们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看佛陀多有智慧啊。

这王羲之说,因此我一一记下来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情况不同,但是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的时候,也会感慨生死这件事是大事。所以我们莲池大师说,你生死是大事啊,生死事大

这个就是我们在这边跟各位报告“兰亭禊事今非晋”,也就是说,你读到〈兰亭序〉的时候,现在你所处的环境已经不是东晋时代,这个意思啊。所以我如果不把这段历史交代一下,各位看到这一段诗词,就不知道它在讲什么,那现在各位就很明白了。

再来,“洞口桃花也笑秦”,这个“洞口桃花也笑秦”,是指晋朝陶潜,陶潜就是很有名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大家都知道,记载:“晋太元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而行,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得一山口入,内别有洞天。称先世避秦之乱,与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意境高不高?到底有没有桃花源,我们是不知道,陶渊明写出来的境界啊。他说,有武陵人,他以捕鱼为业,他就沿着那个溪流往上走,忽然看到有一座桃花林,非常的美好。在这个桃花林的末端尽头,就有一个水源头,结果在那个水源头,得了一个山的入口进去,别有洞天。那边有人在耕作,他就问那边的人说,你们怎么住在这里呢?他说我们是逃避秦朝之乱哪,躲在这边来耕作生活啊。陶渊明就问他说,那你们与外隔绝了,你们晓不晓得现在是晋朝呢?他们不知道有汉朝,也不知道有魏晋。这就是桃花源的由来,这是里面的一段。

我们现在来讲“洞口桃花也笑秦”。我们先介绍陶渊明,他是公元三六五年到四二七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shì)靖节先生。我们知道,隋唐后面是一统中国了,在唐代的文献当中,因为避讳唐高祖李渊的名号,他的名字不敢称陶渊明,在文献中都讲什么?陶泉明或者陶深明。为什么?它不用那个渊字,那个渊跟李渊同样名字,因为以前的法是会砍头的。他是浔(xún)阳郡柴桑县人,就今天的江西省庐山市人。他是东晋、刘宋时代的文学家,东晋大司马陶侃(kǎn)的曾孙,他的父亲跟祖父都当郡守,曾祖、祖、父亲,都在东晋为臣,但他自己一生从来没有担任高官。他是因为受到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暂当过江州祭酒,祭酒是一种官职。江州在今天的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后来他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他的叔叔晋安郡的太守陶夔(kuí)帮助当上了彭泽县令。但是陶渊明因为厌恶当时的政治,所以他做了大概八十天,他不想当官,就辞职归故里,终生不再担任公职,就不再出仕了,就不再当官了。这是陶渊明的介绍。

那“洞口桃花也笑秦”的意思就是说,比喻人生无常,朝代更迭(dié),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也笑秦”的意思是说,秦朝秦始皇用尽心机,一统七国,占尽天下之利,可是朝代换到秦二世的时候,反而不如逍遥世外的桃源人,这岂不可笑吗?这是“洞口桃花也笑秦”的由来。

好,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我们再讲一遍:

因为贪图房屋的缘故,以至于想法陷害,坏人子弟,离人骨肉,一定要使别人倾家荡产才罢休,这样的心真是阴险啊。从前江右赵尚书,与省元常某为邻居。常某有漂亮的庭院,赵尚书因此想要设法谋取。常某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诗上就写了,天下到处都是我的庭院,这个心量多大,我都可以欣赏。“外物从来未必真”,外面这些东西都成住坏空,你何必当真呢?“翻云覆雨成往事”,何必这样用尽心机,翻云覆雨,都是过往云烟。你不如“明月清风冷看人”啊。“兰亭美好今非晋”,〈兰亭序〉那个时候,他们虽然形容得非常美好,可是现在也不是东晋了。“洞口桃花也笑秦”,那秦始皇虽然不可一世,碰到洞口的桃花源里面那些人,那秦始皇不如他们啊,就“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你还可以活几年啊?赵尚书得了这首诗以后,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比起徐池去骗那个徐八的房子,那可以说是,赵尚书可能还读了一点书,提前觉悟,转祸为福了。

这一段我们有两个探讨的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这一首诗,“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兰亭禊事今非晋,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探讨第二个问题,“园是主人身是客”,我们都是娑婆过客。我们先探讨第一个重点。

各位如果你还放不下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在官场上或者在事业上,或者你在跟人家争辩是非的时候,你不妨把这首诗拿出来读一读,那你会心开意解。

这一段,探讨一,第一段探讨重点,我就来说,论“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赵尚书用尽心机,最后是他觉悟了。所以这一段,探讨一就是,论“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那么首先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请风水先生去看他自家的墓地,要看风水地理,途中远远看到墓地的方向鸟雀纷飞,惊慌失措。于是这位墓地的主人,他猜想说,会不会是有孩子在树上摘果子,惊吓到那些树上的小鸟?墓地主人就很担心说,小孩子受到惊吓,会从树上掉下来,怕他们有生命的危险。他就跟风水先生说,那就你先回去好了,我们今天就先不看风水了。风水先生听完这个墓地主人这么一说以后,只讲一句话,风水先生说,你家的风水不用看了,就你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当的。那个人就不解了,风水先生就一语道破了,“世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也就是德行。所谓的风水当中,第一风水是什么?是人。

万物里面,我们不都是要找风水地理吗?可是你不知道,最好的风水地理是什么?就是你的心地,你的如来智慧德能,你的心地宝藏,那才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风水啊。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当你成佛的时候,这些世间的风水算什么呢?那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何必去执著这些世间的一切有为法呢?它都是梦幻泡影啊。你这个色身也是有为法,哪一法不是有为法?哪一法不是生灭?

所以世间最好的风水是什么?是人,人的心地,人的德行。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颜回居陋巷,人家心开意解,法喜充满,不亦说乎;你去住,忧愁苦脸的,愁眉苦脸的,度日如年,苦不堪言,境界差这么多。所以再坏的风水,都抵挡不住有德者的光辉。再坏的风水,什么那个房子前面有这个挡刀煞(shà),这个前面是三岔路口。

华藏卫视本来是在台北市新明路,就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捷运,那华藏卫视的陈总裁就买到台北市大同区,买来那栋大楼也蛮贵的,它前面就是三岔路口,他们要挂招牌也不知道怎么办呢?三岔路口就是什么?路冲,台湾话叫路冲。他们也不晓得怎么办。这是谁跟我讲的?庄义法师跟我讲的。据说,陈总裁的弟弟就打电话去问福德净宗学会的会长,就庄义法师。庄义法师跟他讲说,我的福德净宗学会前面也是三岔路口,也是犯路煞,路冲啊。他说,那你怎么解决?这很简单,挂“南无阿弥陀佛”就破掉了。就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好的风水。所以再坏的风水,都抵挡不了有德者的光辉,都抵挡不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光辉。

人的善良、大德,足以改变风水的影响。无德者,即使占据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长久。

我们台湾有一位水果大王,以前纵横股市,呼风唤雨,赚了好多亿的家产。有一天他走向衰败,因为什么?他也是流连于风花雪月,隔没多久,他事业就开始衰败了,银行贷款开始缴(jiǎo)不出钱来。他一直认为他这一辈子的成功跟发达,都跟他祖父的祖坟有关,所以他把他的祖坟拿去向我们台湾的银行贷款一亿台币。银行也这样如此愚痴的相信说,他那个祖先的风水宝地价值一亿,真拨款给他了。这后来,我们这位水果大王欠国家的税,被国家通缉,他就要潜逃到我们国内,中国大陆去,在渔港旁边易容,就化妆以后,被海巡人员抓到了,锒铛(láng dāng)入狱。他那个祖先的祖坟也救不了他。就这里讲的,占据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为什么?没有德,无德者啊,不能长久。

老和尚的香港佛协,教学楼入口处碰到山头,风水不好。弟子就报告老法师说,师父,怎么办?我们开门就见山了。老和尚说,挂上“南无阿弥陀佛”,就转掉山头不吉利了。你们现在如果到香港佛协,就挂“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人的第一风水是什么?是心地。《了凡四训》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tuò)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都是影响身边的风水。你的起心动念,都会影响到你家的风水,你个人的风水,你个人的运气。所以《太上感应篇》里面说,“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这个我们在讲《感应篇汇编》,我们讲过了。所以风水的原理,就是佛法上常常讲的,核心的四个字,“心生万法”。非常简单,大道至简,就可以很简单解释风水,用佛法来解释的话,大道至简,“心生万法”。外在的事物影响了心,心反过来就会影响到一切,所以改变风水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改变你的心,只要能够让心感到美好,感到喜悦,就是好风水。

今天因为是我们讨论到这个赵尚书想要这个房子,他不知道最好的风水是心地,好的人品会改变坏风水,让好风水锦上添花;而坏人品,德行不好,则会败坏好的风水,即便再好的风水给他,也不能发挥作用。

常常我们的长辈、父母亲都会教我们,到社会上去做事,为人处世,我们说我们做人要厚道一点。像末学,我处理事情,我都一定会从对方角度看问题,就是厚道。所以有些人是精明到过度,精打细算,什么都算他赢,样样都要超过别人,一定要比别人强。我们就接下来再探讨,最高的精明是厚道。理论上讲起来,精明跟厚道好像是对立的,但是各位,最高的精明是厚道啊,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

《易经》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物”是什么?你必须要有很深厚的德行,来承载你的这个福报。“地”,它承载一切万物。地属坤,天属乾,乾坤。大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衣食无缺,大地供养一切善人恶人,但大地从来不说一句话,所以大地是有德。“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也有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厚德载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万物。大地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容载万物。君子应该去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种心地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包容别人的过失。

厚道的人,能驾驭(yù)自我,驰骋(chěng)四海;厚道的人,能海纳百川,以德服人。大家都喜欢跟厚道的人交往,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厚道的人让他们感到放心,让他们觉得可以信任。所以厚道是最高的精明。厚道的人,人人都愿意跟他交往,因为这样的人让人家感觉踏实、放心,让人从心底里尊重、信赖,那这个厚道人就累积人缘、积聚人气,他处处帮助别人,为别人做事。人气就是财气,那就是贵人,有人就有财了。所以厚德是福,是做人的最大底气。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是厚道的人。

太过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是却没有好日子可以过。做人不要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其他人都是傻的,仿佛天底下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往往我们都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常常见到,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我们也听过啊,《红楼梦》中,有一句很经典的文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故事小说都讲出来了。

总结一句话就是什么?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

好,我们用这八个字来形容赵尚书,他最后是急流勇退,没有酿成三世因果,算是他有福报,他还是多读了一点书,有这个自知之明,转祸为福。

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一段,是勉励我们在这个世间生活,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

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探讨二,“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这房子好像是主人,“身是客”,我们这个色身是客。其实讲起来,我们都是娑婆过客。我个人认为,清净本性才是主人,家园也是成住坏空,心性是不生不灭,这是看到这段经文,我的体悟就是这样。我们读《三时系念》,“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所以探讨二,我们就是要来论,我们看人生,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临命终时才能够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智慧观照,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的。我们酬业而来,因为有隔阴之迷。

来到这个世间,所得到的这个生命,其实本身并没有所谓错误的问题。你命好也好,你命不好也好;你健康也好,你身体多病也好,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质是把我们过去生的业力如实呈现出来而已,你行善得善报,你造恶得苦报;你财布施得财富,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杀生的话,就短命多病。这就是如实把业力呈现出来而已。你过去生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出来就是一个安乐的果报,幸福啊;如果过去生是罪业的力量,它就呈现痛苦的果报。

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的执取而产生的颠倒,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你太执著了,你太颠倒了,太坚持了。所以我们要反省的不是生命本身,你去责怪这一世的生命,已经没意义了,我为什么变成这么穷?我为什么变得这么贪爱?我为什么变得这么多病?我为什么身体这么残破?你再责怪这个生命,已经没有意义了,你要反省,是我们内在的智慧不足,我们智慧不足,我们德行不好。

因为生命本身没有错,它是一期的生命,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善业跟恶业转成现在的五蕴身心。就像大海不断的创造一些水泡,水泡本身没有错,水泡还是回归到大海,只是你现在执著那个水泡是你。问题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执著,执著那个水泡是你。就水泡它还是会回归到大海,它跟大海是一体的。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烦恼的时候叫泡,觉悟的时候叫水,波水不二。水泡的时候是众生,觉悟的时候大海就是佛,那波水不二,我们的心地本体,都是我们的智慧德能。所以我们的执著、我们的颠倒是很可怕的。

那我们怎么去消除这个妄想颠倒呢?我们对人生必须要从两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五蕴身心世界,它是会变化的。佛法是创命论不是宿命论。佛陀说定业不可转,但是你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刚才我们讲过了。你要学袁了凡先生,一样可以改变定业。所以我们现前这个五蕴身心,它这个相状,它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灵性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亡以后,肯定你的这个阿赖耶识,它会再创造另外一个生命出来。因为你的心性问题,身心世界它是会变化,但是心性是不会变化的。

另外,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了别的觉性,它是不会变化的。那个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我们应该依止什么?就依止这个不生不灭的觉性。我们修学为了什么?就是在修学,依止这个觉性。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相是会变化的,就是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生命是会变化的,但是觉性它是不会变化,是不生不灭的。你觉悟以后,生灭即是不生灭,生即是无生。因为你透视了,你觉悟了,你觉悟空假中以后,你知道那个是假有,从空出假,从假入中,空假中一心三观,你就入中道实相了,这个时候生跟无生是一体的,觉悟了嘛。

所以佛陀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比喻作客人,暂时来娑婆挂单的;那我们的清净本性才是主人。

所以我们来看待人生,你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这个地方讲,“园是主人身是客”,其实这个还是生灭法。真正来说,我们看人生,人生才是一个过客,这才是正确的,你不可以久住的。

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之乐的时候,他也是内心很空虚、很痛苦,他想追求一个真理跟解脱之道。他就到深山里面去,刚好碰到一个修行人,他跟修行人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个能够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那个修行人只讲一句话,跟那个国王勉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因为它是生灭法嘛。这个国王听完以后,他真实的了解了。就是他因为对眼前这个因缘太执著了,他对这个得失太过执取了,所以他的心不断的在动,不断的在动。所以你要知道,不要随着这个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觉性,就是本性。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空假中三观,在空观中,来照我们心性的本体;以假观务实来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的定位跟归宿。就回到你的这个觉性。

你要做什么事情,你就借假修真。但是你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而已。你平常就养成这个心态,那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才能够很洒脱的把它放下来。

我们讲实在话,如果你把这个五蕴身心,太重视它,你太珍惜这个身心世界,你临命终是放不下来的,因为你习惯养成了。所以为什么修六度万行?我们为什么要去学习财施、法施、无畏施?去为众生服务,我们就是学习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都注意了,不是到临命终再来注意的。

我们众生本有的心性,才是我们修学的依止处,我们要依这个不生不灭的心性,不是依止在这个五蕴身心。

因为在整个心性当中,我们过去有它的一个业力,它会创造外在的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暂时的这个五蕴身心,它是会变化的。它是生老病死的,心是生住异灭的,万法是成住坏空的,这些都是会有变化的。所以你不能太执著这个五蕴身心,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它是一个小水泡,你不要太执取。你如果懂这个道理,慢慢学会放下来,然后去创造自己的戒定慧三学,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成就自己的法身功德。你把你的法身功德开显出来,让你的法身功德能够坚固,那你的智慧就开启了。

这是我们来了解“园是主人身是客”,了解真正的客人,我们其实每一个都是娑婆的过客,真正的主人,就是我们的心性本体,我们那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我们的菩提自性,那才是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在这边作这样的一个补充。

好,这一段我们探讨,“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我们就到这边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我们要来探讨下一句,第六十句,“勿倚(yǐ)权势而辱善良”。我们看经文,请看课本二百八十二页,“勿倚权势而辱善良”:

“(发明)权势所在。烜赫(xuǎn hè)固易。衰败亦易。当其烜赫之时。则伺候者盈门。趋附者如市。偶发一言。无不奉命。及至衰败之候。则亲附者皆去。受恩者如仇(chóu)。剖心相示。置若罔(wǎng)闻。同此一人。而炎凉异态。自古皆然。故知自己有权势。尚不可恃。况倚人之权势乎。况又倚人之权势而辱善良乎。夫以善良而辱之。罪也。且复倚人之权势而辱之。罪之罪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烜赫”,“烜赫”是名声或威望盛大的样子。

“趋附”,迎合依附、趋炎附势。就我们常用的趋炎附势,攀缘富贵,就是“趋附”的意思了。

“候”,时节。

“仇”就是仇恨、仇怨。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也就是指不去过问,漠不关心。

“炎凉”,我们说世态炎凉,“炎凉”就是比喻人情势利,反复无常。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有权有势,当然可以显赫一时,但衰败也很容易。当他显赫的时候,侍候、巴结的人就挤满了门庭。偶然讲一句话,就当成圣旨。等到衰败的时候,这些人就纷纷离去,受恩的人反而变成仇人了。真心相告,就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前后变化这样大呢?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呢?世态炎凉,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所以自己有权势,都不能作依靠,也不能作威作福,更何况依靠别人的权势去侮辱欺负善良的人呢?侮辱欺负善良的人,是罪过啊。如果倚仗权势去欺负侮辱善良的人,更是罪上加罪啊。

好,我们看第二段:

“贵有贵之权势。富有富之权势。官有官之权势。吏有吏之权势。权势不同。而倚之者则同。可以倚之。即可以辱之矣。善者。反于恶之谓。良者。别于贱之称。善与良。皆处无可辱之地。皆存不屑辱之心。此而必以权势辱之。视夫凌辱庸流之辈者。又有异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不屑(xiè)”,“不屑”就是不介意、不顾。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贵有贵的权势,富有富的权势,官有官的权势,吏有吏的权势。权势不同,但依势的心情相同,就依靠权势的那个心情是一样的。可以依赖于权势,也就可以侮辱别人了。善是恶的反义词,良是贱的反义词。善与良,都是不能侮辱的,都要存着不能侮辱的心。如果一定要倚仗权势而侮辱善良,那么,它的罪过比侮辱普通的人又完全不同了,你侮辱善跟良的人,跟侮辱普通人,那个罪过又不一样。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来探讨,“权势所在,烜赫固易,衰败亦易。当其烜赫之时,则伺候者盈门,趋附者如市,偶发一言,无不奉命。及至衰败之候,则亲附者皆去,受恩者如讐,剖心相示,置若罔闻。同此一人,而炎凉异态,自古皆然。”这个是古代讲的,到现在也是一样,权势一旦拥有的时候,烜赫不可一世;他衰败的时候也是一样,兵败如山倒,我们说树倒猢狲散,一样啊,树倒了,那猴子都跑掉了,树倒猢狲散。当一个人在不可一世的时候,来伺候他的,门庭若市,那趋炎附势的,哇,都赞叹哪,伟大的,尊贵的,皇帝你英明哪,赞叹的一大堆。讲一句话,诶,你去办什么事。是,遵命,无不奉命,对不对?可是等到这个人一旦垮台了,衰败了,下台了,这个原来趋附者,那靠过去的,攀附者,统统跑掉了。有受过他提拔的,受恩惠的,在路上看到,都装作没看到,视如仇人。你想要掏心肝给他看,他置若罔闻,好像有听都当没听到一样。同为一个人,以前我高高在上的时候,他都这样尊敬我,现在怎么这样呢?就是世态炎凉,古今皆然。

读到这一段,我心有戚戚焉。我们就来探讨本段的经文,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智慧的观照。

我记得东北共修网的莲友跟我反映,他们很喜欢我探讨的这个评论,他们说,他们每一次读完《安士全书》以后,最喜欢讨论的那个段落,就是我这个段落。他们说,他们把这个《安士全书》里面的智慧的道理,他们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里面去。这个就是什么?用古人的智慧来待人处世,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这样就是什么?消归自性。

我们现在就来探讨本段的经文,我们用智慧来观照,生活上的运用。

宋代大禅师五祖法演为勉励他的弟子佛果,他的一个弟子佛果。我们现在先介绍一下这个宋代大禅师五祖法演禅师是谁,他是湖北蕲(qí)州五祖法演禅师。这个跟各位报告,跟唐朝六祖大师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是不一样,各位不要弄错,他这个是已经是宋朝了,宋代的禅师,叫法演禅师。法演禅师,是拜白云守端禅师为师,他是他的法嗣,就是他嫡传弟子。他俗姓邓,绵州人,就今天四川绵阳。法演禅师三十五岁出家受具足戒,后来往成都,学习《唯识》《百法》等论。

法演禅师出世云游以后,他刚开始住在舒州四面山,后来迁到白云山海会寺,晚年住在蕲州,就湖北黄梅县东山禅寺,也就是五祖的祖庭。五祖法演禅师,他前后开法四十余年。在北宋徽(huī)宗崇宁三年,他圆寂,春秋八十岁。他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是佛果克勤、佛鉴慧懃(qín)、佛眼清远等三位,时称“三佛”。

我们现在介绍,这个宋代大禅师五祖法演为勉励他的弟子佛果禅师,提出了法演四戒。哪四戒呢?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好语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法演四戒道尽为人处世的真谛,成为一直流传下来的俗语。各位,这四句话我们可以用。你有地位权势的时候,你不要用尽;你有福报的时候,不要享受尽,要以苦为师。有些人喜欢曲意逢迎,好话说尽,言不由衷,这里跟你讲,好话不能说尽。这为什么说好话不能说尽?有时候说话是一个艺术,这就是好话不能说尽。

明太祖朱元璋有两个小时候在一起的朋友,那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这两个小时候的玩伴就来找他。其中有一个玩伴就很不识相,他想要得一官半职,他就直接跟朱元璋说,他说元璋兄啊,你记不记得,皇帝你那时候跟我一起在割草的情景吗?我们两个都要去割那个芦苇草,我们到那个芦苇草荡里,去偷那个蚕豆。他把皇帝偷蚕豆都讲出来,他已经当皇帝,你要讲他小时候他偷蚕豆。他说,我们那时候去偷蚕豆,那个蚕豆没有煮熟,你就抢着豆要吃,你把那个瓦罐,就是那个盆子都打翻了,那豆子撒了满地,你呀忙着抓了往嘴里面塞。朱元璋以前很穷。结果你就被草根,那个抓起来有草根跟豆,就卡住了这个喉咙,差一点翻了白眼死掉。朱元璋听完以后,马上下令,这个人拖出去杀了。话不能说尽啊。

第二个他小时候玩伴,那个就比较会讲话。第二个人就说,哎呀,皇帝啊,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砍了多少个草头王啊。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罐州城,虽逃走汤元帅,却逮住了豆将军。同样讲话,这个人讲得很得体。他说,想当年,微臣,就是我,跟皇帝你东征西战,一把刀砍掉多少草头王啊。陛下,你冲锋陷阵在前面,打破了这个罐州城,虽然那个汤元帅被跑走了,可是我们逮住了豆将军。朱元璋听了心花怒放,封他为将军。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啊。

所以这里讲,法演禅师讲,好语不可说尽,要有智慧啊。这个法演禅师,他就是道尽我们为人处世的真谛,成为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个好话一句,善语。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先生在《警世通言》中也写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若悟此四戒,弓不要拉满,你弓箭不要拉太满了,势不可使尽,懂得事事有度,要合乎中道,必有所益,必然有帮助。也就是我们李炳南师公说的,“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那这个地方,我们讨论的是“勿倚权势而辱善良”,欺负那个善良,我们就要讲做人处事,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在宋朝,有这么一个故事。邵(shào)康节,我们都知道,他是宋朝一位大哲学家,而且他是精通《易经》算命的,有这种很高深的推演能力的一位哲学家。他跟当时的理学家程颐、程颢两位兄弟,非常要好,同时他也跟苏东坡很熟。但是大家都知道,程颐、程颢(hào)两个人跟苏东坡,关系一般一般的,而且不太和睦,自古文人相轻。

有一次,邵康节他因为病得很重,那程颐、程颢两兄弟就在病榻前照顾邵康节。这个时候外面有人要来探病,有人通报,那程氏兄弟问,来者是谁?通报者说是苏东坡先生。那他们三个合不来,他们就吩咐说,不要让苏东坡进来。躺在病床上的邵康节,这个时候已经病恹(yān)恹的,他说不出话来,他就举起一双手,比成一个缺口那个样子。邵康节先生,比一个缺口,意思说你留一点口德。

程氏二兄弟有点纳闷,看不懂他的手势,不明白,这个手势是什么意思呢?不久邵康节先生喘过一口气来以后,就说一句话,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好走。说完,就咽气死了,邵康节就死了。

这是古代的一个故事,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一个余地,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邵康节他的话很有道理。人生这个大舞台,风云变幻,哪个地方不会有矛盾呢?什么时候不会有纷争呢?我们说君子坦荡荡,但是小人心戚戚啊,你如果没有包容的心态,你就没有办法跟人家和睦相处。你跟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你能够理解,包容,留有几分余地,那矛盾就会化解了,问题就是你要懂得包容,留给人家余地,这样人家反而会更加信任跟尊敬你。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讨论就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绝了,不要把话说绝了。这两个一定要记得,不要把事情做绝了,要厚道一点。我们刚才讲说,最高的精明是厚道。做人不要把事情都做绝了,不留情面的,太偏激了,于理也不要过头,执理不饶人,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这样你碰到事情的时候,才能处变不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你这个留有余地,是人生的智慧,也是生活的经验。我们很多学佛人也是会得罪人。

这些都是什么?这些都是后得智。各位你不要认为,这些是儒家的思想,这事好像是世间事。我跟你讲,佛陀跟我们讲,可以做世间事,不要有世间意。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可以做世间事,你也可以出去做生意,但不要有世间意,你有智慧就不会有世间意。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一点,留有余地是什么?忍让,我们佛家讲叫忍让,你有忍让就会留余地,你有包容就能够慈悲,那都是相通的。所以用世俗来讲说,是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其实佛法里面讲就是后得智。

所以各位你去注意看,那个雕刻佛像的,那个佛像雕刻的时候,或是雕刻人像时候,那个鼻尖都留得特别高,为什么?它不像的话,还可以慢慢削减,这就是留有余地的意思。这个雕刻师都有这个智慧。就像炒菜一样,盐巴不能一下子放太多,就放一点,不够再加,就是留有余地的意思。

那么留有余地,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个,给自己留余地。第二,给别人留余地。

给自己留余地,让自己不要陷于绝处,言也不必走到极端,有进有退,游刃有余,措置裕如,可以灵活处理事情,解决这个复杂多变的问题。

给别人留余地,实际上是给自己留余地。你把别人的路都断尽了,都断尽别人的途径,你自己的途径也断了,也危险了。不让别人为难,也是不为难自己,让别人得到轻松,自己也可以轻松。

所以俗话说,利不可以赚尽,福不可以享尽,势不可以用尽。

这个地方我们就举一个公案,我们上课讲过了。宋朝吕蒙正胸怀宽广,他就是留余地最好的一个典范,他气量宏大,有大将风度。他是乞丐出身的,后来当到宰相。各位,我都讲过了,他的故事非常经典。吕蒙正先生他碰到跟人家意见不同的时候,他必定以委曲婉转比喻来晓之以理。

你可以学吕蒙正这个智慧,跟人家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怎么办?你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用一个比喻让对方感动,让对方接受你的看法,让你们两个的意见可以融合,这是非常有智慧的。然后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学吕蒙正用道理来开导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哎呀,你这个意见也是非常好的啦,不过,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我们两个意见其实差异不大,如果再稍微调整一下,就非常圆满了。诶,对方听了很高兴,对不对?你用他的意见啊。不,你的意见不行,要用我的意见。好,两个就对立了。这就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所以吕蒙正,皇帝对他非常的信任。当吕蒙正初进入朝廷的时候,有一个官员就指着吕蒙正说,这个人也可以当参政吗?吕蒙正当时假装没听见,付之一笑。在吕蒙正旁边的同伴看不下去了,愤愤不平,要质问那个官员,叫什么名字?皇帝在上面啊。吕蒙正马上制止他的同僚说,不要,不用去打听,一旦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不如不知道的好。这叫什么?无相,不住相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吕蒙正他虽然没有办法做到即相离相,但是在某个程度的时候,他也有观照能力,这也是一种离相的方法。当时的在朝官员佩服吕蒙正的豁(huò)达大度。后来那个官员觉得很惭愧,亲自到吕蒙正的家去跟他致歉,并且结为好友,互相扶持。你看他就是化敌为友,这个智慧我们必须要学啊。

吕蒙正这样是对的,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是一种君子风度,是菩萨的胸怀,可以显示一个人博大的胸襟跟深厚的修养。

所以我们要用智慧之光来做人处事,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余地,说话不要说过头,你不要把心力都用尽了去做那个事情,随时可以应付意外状况。你要了解,用世间法来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有时候我们讲,天有不测风云,这个世间是生灭无常的。

用四大天王的表法,固然你要学东方的持国天王,要负责尽职;南方的增长天王,要增长智慧,要精进;但是佛陀告诉你,你也不要忘记学西方的广目天王,要多看;北方的多闻天王,要多听。佛陀再进一步告诉你,东方持国天王祂那个琵琶,祂那个表法的乐器,就是表示弦不能调太紧,也不要调太松。太紧,弦会断掉;太松,音乐弹不出来。你很负责尽职,但是你要中道,你要留余地。这个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你虽然说,我很努力在工作,我很精进,但是你不要忘记祂手上拿了个智慧宝剑,它会斩断烦恼,祂用智慧宝剑斩断烦恼,祂就可以精进、增长。最后祂学另外两位,西方广目天王,祂多看。祂手上拿了条什么?又像蛇,又像龙。这个世间的事情是,就是这里讲,天底下的事情,要应付意外状况,天有不测风云,叫变化无常。就表示什么?你要在这个世间,它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生灭无常,你要注意看,这变化无常,要多看。那北方多闻天王拿的是宝盖,你要学北方天王什么?防止你心地被污染。你如果学会四大天王,这些刚才讲的儒家这些思想,你全部都做到了,留有余地,对你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好,我们就讲到这里,再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好,我们看二百八十三页的,“下附征事三条”。我们看第一个:

“希旨诬良(冥祥记)”

“梁曲阿人宏某。家赀(zī)巨富。往湘州贩木。经营数年。始购得巨木数筏(fá)。皆长五十余丈。世所罕有。时武帝。欲为文皇帝陵上建寺。欲购名材。而宏氏之木。适运至南津。南津尉孟少卿。希朝廷旨。妄思擢(zhuó)用。乃搜取宏氏所赍(jī)衣服财物。诬为劫取。又云。造作过制。非商贾(gǔ)所宜。遂没其木筏入官。处以重典。宏某临刑之日。命妻子多具黄纸笔墨于棺中。又书少卿姓名数十。吞之。方过一月。少卿忽见宏某来索命。初犹捍避。以后但言乞恩。呕血而死。凡诸狱官。及主书舍人。预此狱事者。几月之内。相继夭亡。皇基寺营构方讫(qì)。随遭天火。柱木之埋在地下者。皆化成灰。无有留余。”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希旨”就是迎合在上者的意旨。

“诬”就是陷害。

“梁”就是梁朝,就是梁武帝萧衍(yǎn)所建。

“曲阿”是今天的江苏丹阳市。

“宏”就是跟弓厶(gōng sī)弘是一样。

“数筏”,筏就是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文皇帝陵”,“文皇帝”就是萧顺之,梁武帝萧衍之父亲。梁武帝他知道他父亲生前未做皇帝,所以梁武帝就追尊他的父亲为文皇帝,庙号太祖。同时他为梁文帝建陵。“文皇帝陵”就是文皇帝的坟墓。

“南津”就是南津关。位在湖北省宜昌市,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这是一个关口。

“尉”,古代的官名,一般是武官。

“希朝廷旨”,“朝廷”是指帝王。就是迎合皇帝的意旨。

“擢用”,提拔、选用。

“赍”就是携带、持有。

“造作过制”就是他所制作的用度,超过礼制规范,非自己身份所当为。

“没”就是没收财物。

“重典”,严厉的刑律。

“具”就是准备、设置。

“黄纸”就是一般写疏文用的黄纸。他准备向阎王告发用的疏文用纸。

“数十”就是几十。这个地方是指几十位诬陷这个商人入罪的共犯。

“捍”就是阻止、抵御。

“主书舍人”,“主书”就是主管文书的官吏。“舍人”是官名,就掌管传达皇帝宣诏命。

“预”就是参与。

“夭”就是短命、早死。

“皇基寺”,就是梁武帝为他父亲文皇帝追福建造的。这个寺刚完工就被大火烧燬了,后来重建。后来改成叫“皇业寺”。

“讫”就是完结、终了。

“天火”,《左传》里面讲,“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冥祥记》)梁曲阿人宏某,家财万贯,到湘州贩卖木材,经营几年后,买得巨木数排,都长达五十多丈,世所罕见。当时梁武帝想要在文皇帝的陵墓上建寺,要购买名贵木材。宏某的木材,正在这个时候运到南津。南津尉孟少卿,为了迎合皇上的旨意,妄图占有。于是搜取宏某的衣服财物,诬蔑(wū miè)他是抢劫得来的。又说他的木排超过了规定,不是商人所能容许的。把全部的木筏没收,处以死刑。宏某在临死刑那一天,叫妻子在棺材里面多放了黄纸跟笔墨,又写了少卿等名字几十个,吞下肚子。死后才过一个月,少卿忽然看见宏某来讨命。开头还能够强力回避,以后口里面就只能喊开恩,吐血而死。其他与本案有关的官员,几个月之内,相继死亡。皇基寺建造刚完工,就遇上一场天火,大柱木头埋在地下的,全部化为灰烬(jìn),没有一点残余留下。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说,梁武帝为了他父亲文皇帝

陵寝建皇基寺,下面的这些官员,南津尉孟少卿,为了迎合皇帝的旨意,搜刮宏某的木材,而且把他处以死刑。

这个宏某他就要来报仇,这个地方我们就探讨,为什么梁武帝建的皇基寺被天火烧掉?我们用三句来形容:德不配位,厚德载物,来得不明去得正好。

所以我们说,厚德载物很重要,所有的财富,老祖宗用一个字来形容,德不配位,我们的福报,如果不配德行,那就会有灾祸了。像这个官员,孟少卿,他就是不知道因果,他变成一个灾祸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甚矣。末劫之福德渐减。货物渐低也。自梁至今。不过千余年耳。此时求深山中二十余丈之木。已不可得。况五十丈乎。总是人愈贫。则财木之遭斧斤也愈急。矧(shěn)又加以地力之渐薄乎。隋唐以前。稻禾之穗(suì)。皆长盈尺。而菜果之甘美。花卉之香艳者。渐渐今不如昔。嗟乎。此种事理。措大有所不知。即或告之。又谁信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斧斤”就是刀斧。

“矧”就是另外。

“地力”就是指土地的肥沃程度。

“措大”就是迂腐不知变通的书生。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多么快啊,末劫众生福德减少,货物变得低劣。从梁朝到今天,只不过千多年罢了,但今天到深山老林中,去寻找二十多丈的树木已经不可能了,何况是五十多丈长的呢?总是人越穷,木材遭受砍伐就越厉害,何况地方的不良风气正一天一天增重?隋唐以前,稻禾的穗,都长达一尺多。菜果的甘美,花卉的香艳,也渐渐今不如昔了。唉,这样的事理,迂儒都不知道,即使讲出来,又有多少人能相信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仆犬证赃(汇纂(zuǎn)功过格)”

“柳胜。字平之。卯(mǎo)金乡人也。滥膺(yīng)仕籍。武断乡曲。性贪恶。苟可得财。虽亲戚弗顾。适有殷述庆。莅(lì)兹(zī)土。两人同恶相济。得镪(qiǎng)中分。遭其毒者。无不哭诉于神。未半载。柳胜暴死。死时七窍流血。不数日。述庆亦以恶疾暴亡。入敛偶迟。遍体虫出。胜一老仆。忽与一家犬。同日毙。越一宿。老仆蹶(jué)然坐起。告妻子曰。吾适至冥间。见王者坐殿上。吏卒(zú)传命甚严。阶下押二人至。即主人与殷某也。榜(péng)拷笞(chī)掠。不忍闻见。又敕(chì)吏取一簿至。即记吾为主人领钱之数。而黑犬。则又常随我出以领钱者也。故并勾吾与犬以为证。俄而殿上呼曰。柳胜。殷述庆。押入地狱。不以赦原(shè yòu)。特放我还阳者。盖欲借我以宣示世人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汇纂功过格》)柳胜,字平之,卯金乡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官职,横行乡里,本性贪婪(lán)、凶恶,只要能得到的钱财,连亲戚的情面也不会顾惜。恰好又遇上殷述庆这个贪官,到这个地方来管理,他们臭味相投,狼狈为奸,一得钱财,就互相瓜分。受他们毒害的人,无不向神哭诉。不到半年,柳胜暴死,死的时候七窍流血。没有几天,殷述庆也得到恶疾暴亡,收埋尸体稍迟,全身都长出虫来。

柳胜的一个老仆跟一条家犬,忽然同日死亡。过了一个晚上,老仆人忽然坐起来,对他的妻子说,我刚才到了阴间,看见阎王坐在殿上,官吏们非常严肃地传下命令。台阶下押来两个人,就是主人和殷述庆,严刑拷打,不忍目睹。又命官吏取来一本簿子,上面记载了我替主人领钱的数目,因为黑狗经常随我出去领钱,所以连它一起勾来以作为见证。不久,殿上喊道,柳胜、殷述庆,押入地狱,不准放还。特意把我放回来,是因为要我向世人公布这件事情啊。

这个是很重要的因果教育,这个仆人啊,老仆跟那条狗,都帮忙去替主人领钱了,那数目阎王那边都有记录,还好他们罪不及死,会放回来,来宣扬这个因果报应。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殷令当权。已是播恶于众。况复加以助纣为虐者乎。泥犁之报。固难免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姓殷的当了官掌了权,已经作恶累累了,况且又对柳胜助纣为虐呢?下地狱的报应,自然就难以免除了。

好,我们看下面最后一段:

“因辱致毙(谈公济述)”

“昆山角(lù)直镇。邱孟华。其甥为邹寿。家庭不睦。孟华曰。不如以官法从事。或可辱之。遂嘱其子圣时。以名帖送当事。受杖公庭。寿与圣时。为表兄弟。见其用官势以辱之。大恨遂发狂疾。后复缢(yì)死。越三年。圣时得疾。百药不效。忽邹寿附于身。备述前事。且言欲以刀刺圣时。亲戚视其胁下。果若有伤。因慰之曰。汝今已死。不可复生。盍(hé)若以忏力度汝。鬼曰。事已发东岳。余亦无可奈何。即日审矣。必同汝去也。不逾日而卒。”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谈公济述)昆山甪(lù)直镇邱孟华的外甥叫邹寿,与家庭不和。邱孟华说,不如以官法从事,痛打污辱一番。就嘱咐自己的儿子圣时,送一幅名帖给官府,把邹寿押到公庭痛打了一顿。邹寿和圣时是表兄弟,看见圣时用官势来侮辱自己,很怨恨他,引起疯颠,后来就上吊死亡了。过了三年,圣时得病,什么药也治不好,忽然邹寿附体到身上来,详细地讲述前面的遭遇,并且说要用刀刺圣时。亲戚看圣时的腋下,果然有刀伤痕迹,就安慰邹寿说,你已经死了,不能复生了,何不靠我们念经拜忏超度你?鬼魂说,事情都已经上告到东岳大帝了,我也没办法了,马上就要审判了,两人必须一起去。不到一天的时间,圣时就死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此康熙丙子年八月二十三日也。余复以此事。访诸其亲友。与谈姓之言同。”

那这一段就是,周安士菩萨自己说的。好,我们看这个按的白话解:

这是康熙丙子年八月二十三日,我又向他们的亲友详细考证这件事情,与谈公所谈的故事都一样。

好,我们剩下一点时间,来讨论报告老法师的开示,因果通三世,业报皆自招。

第一,“不可思议者”。老和尚说因果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不可思议呢?思就是思维,议就是言语。就是因果这个东西不可思议,它是超情离见的,情是七情,是情识;见是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不可思议,它超越了,超越你的想法,超越你的看法,超越你的情识,超越你的思维。换句话说,不是你的情见能理解的,不是你的情见能看得到的。

“非众生思维语言之所能及”。这个解释就很好了,是你想象不出来的,想象不到的,用现在话说,你的知识达不到的,你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道理太深太广了。

第二,“众生业报”,一般人见不到,业报是两桩事情,一个是“业因”,一个是“果报”。业报就是业因与果报,都很深。你没有天眼,你没有智慧法眼,你是看不到的,所以佛要从三世来看。有些业因是在现在,果报是来世;果报在现在,现前,业因是在前世。由于善恶的业因,遭受苦乐的果报。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丝毫不爽,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

第三,《宝积经九十六》,“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阎罗王告诉受罪的人,阎罗王说,是真的,没有罪我能够再加上去了,我不能够帮你减轻你的罪过,或者加你的罪过,我都没有办法。罪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受,我没有权力来加罪与你,来惩罚你,阎罗王说了,他没有这个能力。那这个果报是什么呢?是你自己作罪,你今天来到这个地方来,你自然要来这个地方承受,是小鬼把你抓过来见阎罗王的。

老和尚说,那个小鬼是阎罗王派的吗?不是。那个小鬼是谁?是你的冤亲债主,把你抓来的。这个要懂得,冤亲债主变化作无常、变化作牛头马面来抓你,你自己来的,自作自受。业报自招无代者,汝自作罪今日来,或是有些是讲“今自来”。这个很好,老和尚说。这一偈我以前已经有讲过,这一偈《宝积经》的法语,值得我们常常来观照,“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

第四,又《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也有一段经文。“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个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罪业如果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就从这个地方出来的。《普贤行愿品》说,忏除业障。菩萨也有智慧,菩萨有神通,菩萨知道过去。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知道他过去无始劫中,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前,菩萨知道,他曾经也造作这些恶业无量无边。

第五,由于贪瞋痴,发起身口意,贪瞋痴是业因,造作罪业的因;身口意是造作恶业的工具,是缘,让你造无量无边的恶业。假若这些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是不能容受的,就是装也装不下,你造的业多少?菩萨是这样,哪一个人不是这样啊?菩萨如是,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如是呢?所以无量劫来,我们造的恶业肯定是很多,善业一定少,所以在六道里面的果报,乐报的少,苦报多,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第六,“作业无边,报必随之”。善肯定有善果,恶决定有恶报,因果通三世,你真明白了、搞清楚了,才真正了解,人的一生占不到便宜,也决定吃不了亏。为什么?果报通三世,你这一世,这一生吃亏,来世补偿;你这一生占了便宜,来世要还债。杀人一定要偿命,欠债要还钱。

第七,我有钱,被人骗了,不要放在心上,如果是他的,我过去生骗他的钱,现在还给他,这个帐就了了;如果不是我欠他的,他来骗我,来生他还要还给我,还要加利息。我们学佛觉悟了、明白了,跟以前不一样了,我欠别人,我还了欢喜,别人欠我,我不要了,我到极乐世界去,我不跟他搞讨债还债了,在六道里面这些很麻烦的事情,不要了。好,你骗我的钱,我不要了,我到极乐世界去了。

这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的开示。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4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