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年04月3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五十九,“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七十九页,我们看经文: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发明)父子之伦。重于手足。兄弟阋(xì)墙。已成凶德。父子乖异。更灭天伦。假令他人于此。以利己之故。使我父子参(shēn)商。骨肉嫌隙。哀哀父母。顾似续而感伤。济济(jǐ jǐ)儿孙。对庭除而负疚。于心何忍。于理何安。所以古来圣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家家菽(shū)水承欢。户户高堂具庆。而后吾事亲之心方慰。而后吾教子之念方安。不然。彼此反观。其为不孝不慈也大矣。”

好,我们到这里,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阋墙”,“阋”是互相争讼。“阋墙”这一句是出自《诗经·小雅·常棣》,常棣篇:“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阋墙”的意思,就是比喻兄弟相争,或引申为国家或集团内部的争斗。我们来解释“阋墙”就是兄弟相争于内。

“墙”,“兄弟阋于墙”这个“墙”就是灵柩(jiù)的屏幛。父亲刚过世,兄弟为了争夺财产,父亲的灵柩还未入土为安,兄弟就大打出手了,这个叫做“兄弟阋墙”。所以这个“墙”,就是灵柩的屏幛,因为灵柩一般都会用布幔,或者屏幛把它遮盖起来。

那“外御其务”或者外御其侮。这个“御”就是捍卫、阻挡。“外御”就是向外捍卫,阻挡外来的威胁或敌人。“外御其务”这个“其”就是指兄弟。这个“务”就是任务。当然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一作那个侮辱的“侮”,那这个地方,“外御其务”这个“务”就是任务。所以“外御其务”,就是阻挡外来的威胁是兄弟我的任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这个“烝”就是进献祭品。古代冬天的祭祀。他们这个祭祀分春夏秋冬,祭祀都不同。在《礼记·王制》篇里面说,“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yuè),夏曰禘(dì),秋曰尝,冬曰烝(zhēng)。”所以“烝”是祭祀的名称,进献祭品。

“无戎”,“烝也无戎”,“无戎”就是不再有兵戎相见。

那么这一段《诗经·小雅》篇,这个“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它全文的意思就是,兄弟我在灵柩的屏幛前面,严正的申明,就是严正的告诉大家,告诉这些亲朋好友,阻挡外来的威胁,是兄弟我的任务。你们各位好朋友,这就是“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就是说,向你们进献祭品,不再兵戎相见。

所以这一段我们常常是用到“兄弟阋墙”,它的典故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所以我们不管是家庭的兄弟,都要记得“阋墙御侮”的忠言,要了解“同室操戈”的莫大忌讳,所以兄弟之间应该折衷真理,互相提携,把小嫌隙、小误会忍耐下来,共同互相扶持,顾全大局。

再来,我们解释“凶德”,“凶德”就是违背道德礼义的行为。《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我们老法师常常讲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中国人伦理道德归纳起来的精华,就是中国五千年的伦理道德,老祖宗的开示给它归纳,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归纳起来是这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做到了,就是圣、贤、君子,这圣、贤、君子是三个等级,就看你这十二个字能做到多少。做到最好的是圣,做到中等的是贤,那再下来能够做到,这个基本要求是君子。那我们佛家讲佛、菩萨、阿罗汉。诸佛与法身大士也离不开这十二个字,但是佛家,这些诸佛及法身大士,他们做到的境界比儒家圣贤更深更高更广,是做到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儒家是做到国家、社会、家庭。所以这十二个字是性德,既然是性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没有边际。这是讲什么呢?讲心,我们的心体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以儒家的标准是人道,十法界里面人道的标准,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再提升一点,就是天道的标准,这人天的标准。所以大乘佛教是接近自性边缘的标准,这个标准最高,彻底放下他就回归自性,自性是一片光明,这个光明是清净无碍的、是遍照法界的。

这是《左传》里面讲的,“孝敬忠信为吉德”,这个“吉德”就是这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那“盗贼藏奸为凶德”,就是我们佛家讲的杀盗淫妄,就是凶德。

再来,“乖异”,“乖异”就是不一致、背离。

“天伦”,自然的伦常关系,例如父子、兄弟等。

我们看二百八十页,“使我父子参商”,“参商”,这个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我们有解释过。“参”跟“商”是两颗星,就参星跟商星。参星是出在西方,商星是出东方,两星此出彼没,参星出来,商星就不见,商星出来,参星就不见,此出彼没,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比喻长时间的分离,难以会合。我们人间讲说,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参商”也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能相见,不得相见,或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就彼此对立,不和睦的意思,这可以讲“参商”。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在世常有别离,不容易相见,就像天上的参、商两星宿,实在难以相遇。说起参商,它们的组合还有一段故事。参星是在西,于酉(yǒu)时才出现,酉时是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商星是在东,在卯时出现,卯时是早上五点到七点。两个星宿在星空此出彼没,永不同处,永不相见。后来参商二星宿,就被文人搬到文艺作品中,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据说,在上古时期,高辛氏帝喾(kù),帝喾就是三皇五帝之一,他有两个儿子,他长子叫阏伯(è bó),幼子叫实沈。他们两个居住在旷林,旷林在今天河南新乡东北的林乡城,平时两人相处很不友善。两人每天寻衅(xìn)滋事,互动干戈,大打出手,争斗不休,片刻不得安宁。

那帝喾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排解他们的纷争,帝喾就将阏伯迁到商丘去住,商丘是现在河南商丘市,令他负责辰星(就大火星)的运行(在东方),那他的后代子孙都在这个地方繁衍,商人,我们夏商周那个商人,就是由这个地方来的,所以辰星也是商星。那帝喾将实沈迁到大夏(山西夏县的东北夏墟(xū)),命令他负责参星的运作(在西方)。这个是参商的由来以及典故。

那我们刚才有提到,帝喾是五帝之一,我们净宗学会,海内外都有在办祭祖,我们也都会请三皇五帝来莅(lì)临祭祖大典。那很多人不知道三皇五帝是谁,只知道有一个牌位刻起来,但是你不仔细看,不知道三皇五帝是指谁。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很多人,不是只有我们净宗学会的莲友,甚至一般老百姓都不晓得,我们来解释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传说中的君主。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在夏朝之前。其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杰出的首领代表。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记载或者中国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时代远早于五帝时代。大致上来说,三皇时代大概距离现在四千到五千,然后到七千至八千年之间,甚至更久远。那五帝的时代距离夏朝不远,在四千多年前。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算起。

那三皇,在世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说,天皇、地皇、人皇,天皇是伏羲氏,他叫羲皇,那地皇是神农氏,人皇是黄帝。但是黄帝他也是五帝之首,所以黄帝比较特殊。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所以现在都有黄帝的祭祖大典,现在都有在举行。所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他地位比较特殊,有一说,他是属于三皇之一的人皇;另外,他也是五帝之首。

那第二种说三皇的说法,就说三皇是燧(suì)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神农氏就是炎帝。那燧人氏,他是燧皇,发明了钻木取火。那伏羲氏是羲皇,他发明结网捕鱼打猎。那神农氏,大家都知道他是农皇,也有神农大帝,有人在祭拜,我们这边也有神农大帝庙,神农就是教农民耕作、种植。这个就是第二种说法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那五帝呢?五帝就是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尧、舜。在比较多的经典里面都这样记载,其中以《史记·五帝本纪》,还有《礼记》里面,都记载这五位,是五帝。

这个是我们刚才提到参星跟商星,有提到帝喾的两个儿子不和,我们附带的跟各位解释三皇五帝的由来以及典故。

好,我们再继续下面的,再来,“似续”,“似续”是继承、继续。或者是又称为“后嗣”。

“济济(jǐ jǐ)”,就众多的样子。例如我们说“人才济济”。

“庭除”,“庭”,本身是指父亲、母亲的,或者与父与母有关的,叫“庭”。所以我们说家庭。那“庭闱”,“庭闱”是指父母所属的内室,所以有时候提到“庭闱”,就是指父母。“庭训”,“庭训”就是父亲的教诲,这指家教。那“庭除”呢?“庭除”就是我们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提到,洒扫庭除。“庭除”本意是庭前阶下。我们以前的这个家庭,下面都有台阶走上去,那个庭前阶下,扫庭前阶下的树叶或者是丢弃的东西,那这叫洒扫庭除。那么“庭除”就是指父母。

“菽水承欢”,“菽水”是指豆与水。就是指食物只有豆跟水,形容生活非常清苦。后来就常常以“菽水”来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承欢”,我们说承欢膝下,承欢膝下,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承欢”就是侍奉父母,使他们能够欢喜。“菽水承欢”就是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那么“菽水承欢”是从《礼记·檀弓篇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这一段我们等一下再来解释。

那么子路他这一段经文,他这样说,孔子就说了,“孔子曰:‘啜(chuò)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xuán)葬而无椁(guǒ)’”,这个地方“还(xuán)”不能念还,要念旋,“还(xuán)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我们来解释这一段《礼记·檀弓篇下》,这两段很重要的经文,这跟孝道有关。我们先解释这两段经文的白话,然后我们再来介绍子路。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子路家贫,所以他就说,“伤哉贫也”,这个贫穷实在是很令人哀伤的事情,那当时有人要帮助子路,但是子路不接受。他父母亲死亡以后,他见到人家祭祀父母,而他自己已经不能奉养父母了,他心里非常不安。后来他担任大夫了,钟鼎食上,他心中愀(qiǎo)然,愀然就是忧愁的样子。自己伤感从前贫穷的时候,生不能养父母亲,死也不能尽其礼。这叫“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这一段经文的意思。

孔子圣人,他答得很圆满。孔子就说了,事亲要在得亲之欢心,父母亲死后,要盖住他的头脚,不让人家看了以后会生厌恶心,这叫做“敛手足形”。就父母亲死了以后,我们佛教都盖陀罗尼被,那乡下或者民间都盖白布。那为什么把头跟脚盖起来呢?因为大家看到死人会怕,会起烦恼,会生厌恶心,就叫“敛手足形”。孔子说,孝要做到什么程度?父母亲死了,要盖住头脚,不让人家看了以后生厌恶心,因为人家都不喜欢见到死者,这个叫“敛手足形”,这样才是孝。有些人不是说,那为什么父母亲死掉,死人死掉要盖白布呢?我们佛教要盖陀罗尼被嘛,它原因是在这个地方,是一种孝道。

“还(xuán)葬而无椁”,我刚刚讲过,这个地方要念旋,不能念还。“还(xuán)葬”就是说,葬者就是藏的意思。“椁”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古代的棺材,是一个棺木外面还有一个大棺材,那个叫椁。套在棺材外面,还有一个大棺材。

现在时代比较进步了,譬如说你在医院往生,各位如果有家人跟亲属在医院往生,你都有个印象,像台湾,在这个礼仪文化里面提升了很多,它从日本学来的,改善了很多。譬如说你在医院往生,那病人住在医院同一栋大楼里面,隔壁房已经往生了,那他会怕啊,可是在病床上断气了怎么办?要送出去啊,要送到太平间去助念,太平间都在地下室,那他要送推车,礼仪公司派两个人来,一个前面开路,后面一个往前推。你现在看时代很进步了,你说把一个死人放在上面,然后上面盖个白布,我看全部大家都跑光了,大家都吓死了,但是现在时代进步都很有水平,怎么弄呢?礼仪公司就用一个盖子,在这个推车上把它盖起来,那外面用一块刺绣,很庄严、很华丽的一块布,把它盖起来,诶,你还不晓得他在运什么东西,其实它里面是一个往生者,就是有点像古代的大棺木跟小棺木。古代就是外面它还套一个,那个叫椁,那里面还有一个棺木。

因为棺木就是那么一个形状,很多人看到棺木就会怕,上面写一个福字,一看到棺木来就赶快躲开。我小时候也是很怕看死人,我小时候看到棺木运过来,马上躲得远远的。有时候小孩子胆子比较小,看到棺木过来,然后那个乡下人,那个棺木要进来,都还会吹唢吶,那小孩子都受到惊吓,担惊受怕,失魂落魄,晚上都睡得不安稳,我们小时候,小孩子受惊了,就请道士来做法,来诵诵经,来收惊。你看,这个也就是,小时候看到这个棺木就会害怕。

那古代这个礼里面,就有含着这个礼节在里面。孔子就说,那这样也可以,人家都看不见,“敛手足形,还(xuán)葬”,还葬那个不是说埋葬的葬,那个“葬”就是藏起来。

那这个“还(xuán)葬而无椁”什么意思?就是子路穷到什么?他父母亲死了以后,放在棺木里面,它外面没有椁,他没有钱买那个大棺木来套在外面,叫“还(xuán)葬而无椁”。

孔子就说,“称其财,斯之谓礼”,孔子说,只要你能够尽心尽力,称合自己的财力,就是尽礼了。孔子这番话,不仅是在安慰子路,实在是为后世贫穷孝子的一种开缘的做法。这孔子告诉你怎么尽孝道,他说,“称其财”,你按照你的,我们用现在的话说,按照你的经济能力,你尽心尽力去做,那就能够做到这个礼了。

那我们来介绍子路,这个是孔子十大弟子。子路又叫仲由,字子路,或称季路,他是鲁国卞(biàn)人,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他也是《二十四孝》里面为亲负米的主角。他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后来他是因为卫后庄公跟他的儿子卫出公争这个王位,劫持了这个孔悝(kuī),孔悝是大臣,被卫后庄公劫持,正好子路当时是孔悝的家臣,他为了救孔悝而与卫后庄公的家臣战斗,后来子路战死了。尸首被卫后庄公处以醢(hǎi)刑。醢刑是很残酷的一个刑罚,它是把人剁成肉酱,所以子路是被剁成肉酱。孔子听到子路死了以后,非常伤心,从此以后孔子不再吃肉酱(这个叫覆醢)。

《论语》当时就有记载下来说,孔子曾经预言,他说子路的个性过于刚强。钢刀易缺,刀太刚、太硬,一砍下去,几个缺口,都断掉了,钢刀易缺。所以我们中国人讲说,柔能克刚。子路个性过于刚强,孔子当时就先预言,子路恐怕难以善终。这真的被孔子预言到了,他后来最后变成肉酱。但是子路死后,因为我们刚才讲说,孔子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就是吃饭的时候看见肉酱盖上而不忍食用。就是肉酱拿过来以后,孔子不忍心吃肉酱,他就把那个人家给他准备的肉酱,他不看了,也不吃了,他想到子路啊。因为子路他侍奉孔子最久,非常恭敬他的老师。

子路也是《二十四孝》中,有仲由负米,他自幼就很孝顺,叫子路百里负米。再按照经典上的记载,我把这个经文诵出来:

“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 huò)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shèng),积粟万钟,累裀(yīn)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这一段就是孝顺做到极致了,所以孝道是我们的性德。我们来解释这一段经文。

“仲由”,就是子路。“藜藿”就是一种野菜,穷人家吃的食物,叫“藜藿”。“从车百乘”,“乘”就是车辆的几辆几辆,一车四匹马。“积粟万钟”,“钟”就是古代计算容量的单位,古代量名,受六斛四斗。“累裀”,“累”就是增加、积累。“裀”,谓加于褥上者。“裀”就是在被褥上再加上去的,就像现在的毯子一样,这叫“裀”。“列鼎而食”,“列鼎”,“列”就是陈设。“鼎”就是烹饪之器。就是丰盛的食物,这个叫做“列鼎”。

好,我们来解释这一段白话的意思:

周朝的时候,有位贤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是孔子的学生。小时候家里贫困,天天吃的都是藜、藿一类的不好的野菜。他为了孝敬父母,让父母能够吃到几餐的米饭,他便跋山涉水,走上百里的路程,背米回家来奉养双亲。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就到南方去游历,到楚国的时候,楚王敬慕他的学问,仰慕他的学问、人品,就聘他做官。后来他外出的时候,跟随他的车马有一百多辆,这个叫做“从车百乘”,那他家中积存的米粮有一万多钟,食用不尽。他坐的时候,不仅有柔软舒适的垫子,而且还铺放了好几层;吃饭的时候,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食物,桌上摆着盛着菜肴的鼎。但他的心中却不免感慨,如今自己有能力让父母享福,但父母却不在人世了,不禁长叹说道,现在虽然富贵,就是想过以前那种吃野菜,为父母到百里外背米回来的生活,也无法办到了,这叫我怎么不伤心呢?孔子知道以后就说了,仲由奉侍父母,可以说是生前尽了力,死后尽到追思了。

这个就是记载在〈子路百里负米〉,在《二十四孝》中有记载这一段的经文,我们的解释。

那再来,在《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子路,我们把《了凡四训》〈积善之方〉里面,这段经文把它念一遍,因为它这经文其实是浅显易懂: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chù)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这段就在〈积善之方〉里面提到,什么是是善,什么是非善,什么是偏善,什么是半善。我们来解释这一段《了凡四训》里面这一段经文:

他说,什么是是善?什么叫非善?按照鲁国的法律,抓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了,子贡就拿钱出来,去把他们赎回来,让这些臣妾能够离开诸侯的家,但不领赏。“而恶之曰”,孔子就觉得说,这样不妥当,“赐失之矣”,“赐”就是子贡的名字。他说,子贡这样做是错了。君子做事情,是可以移风易俗的,可以改变社会风气的,可以教育老百姓的,不是只有你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好就好。如果照子贡这样做,我们鲁国富有的人家比较少,贫穷的人家比较多,如果说接受这个金钱的感谢,就好像说不清廉,那以后就没有人会继续做这个善事了,就没有人会去赎回这些臣妾了。从现在开始以后,大家看到子贡这样做,子贡不接受金钱感谢,“不受金”,以后就没有人要再去赎人了,以后就没有人到诸侯家去赎人了,赎这些被卖到诸侯家的臣妾了。这是孔子对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评论。

再来,子路,当有一个人快溺死的时候,子路把他救起来了,当时那个人非常感谢,就牵了一头牛来感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人家的酬谢。孔子就很高兴说啊,从现在开始以后,鲁国就很多人会去救人了,救那个快溺死的人了。

我们从凡夫的眼光来说,子贡不接受金钱好像很优良,好像是很有操守,子路接受牛好像很不好。孔子却是选择了子路,“由”就是子路,“赐”就是子贡,孔子却是罢黜,不认同子贡这样的做法,叫做“黜赐焉”。所以《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说,凡是人要为善,要看“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是看他现在所做的,而是要看他会不会产生一些流弊,我们现在讲叫后遗症,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留下一些弊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是看当时的情况,而论他久远的时间以后,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也不是只有看子贡或子路一个人,要看影响天下有多大。你现在做虽然是善,但是你这样的影响,足以会害人,那么看起来是善,其实是不善的,这个叫做“非善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善,像子路接受一头牛,这样看起来好像不善,但是他的作风、他的影响,会帮助人家、会济人,看起来非善,其实是善。由此,从这个地方再引申来说,其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那就是大家要有智慧来抉择。

以上是《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子路跟子贡救人的事情,我们在这边也分享。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经文的白话解:

(发明)父子之间的关系,比自己的手足还重要。兄弟吵架,已经是不祥之兆;父子有嫌隙,更丧失天良。假使有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使我们父子成仇,使我们父子反目成仇,离间我们骨肉关系,骨肉相间就是离间我们骨肉的关系,使衰老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而伤透了心;使众多的儿孙们,面对家庭的这种状况而深感内疚,于心何忍?天理何在呢?自古以来,圣贤立身之道,都是尊敬自己的长辈,然后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后代,然后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后代。一定要使家家欢乐,喜气盈庭,然后使自己孝亲的心才得到安慰,教子的心才得到安慰。否则,彼此成仇,那就实在是不孝不慈啊。

那这个地方提到,“父子之伦,重于手足”,我们就来探讨老法师开示的,父子是天伦。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常,中国的民族是五伦的民族。五伦是什么?五伦就是整个民族一家人。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纲领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伦。

五伦存于心就是道,是性德,是天性;五伦是最基本的、最坚固的团结。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知道,世界有四大古文明,第一个,是中国文明,第二,印度文明,第三个,埃及文明,第四个,巴比伦文明。这四大古文明里面,中国之所以没有灭亡,是靠着儒家传统教育的落实。儒家的教育里面,从家人、朋友、邻居,扩展了就是国家,国家民族是一个五伦的社会整体。我们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整个国家民族要团结,就像一个人一样,一家人一样,这是儒家将近两千年的教育。

五伦的第一条“父子有亲”,父子的亲爱不是从哪里学来的,它是天性,而是自性本有的。从哪里看?最明显就是婴儿三、四个月的时候,他会笑,他看到父母亲会笑,你看他看到别的父母过来要抱他的时候,他就哭了,他会认父亲跟会认母亲,这叫什么?这叫做自性本有的。有时候,你看父母把婴儿抱出来,他看到陌生人,那婴儿就会害怕,这是什么?这叫父子有亲,婴儿三、四个月了,他看到父母亲就会笑,那看到别人他就不会笑。你仔细观察,父母对他的爱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意的爱他,真爱他。小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你从看小孩的眼神、表情,那个爱就显露出来,这是天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本善透出来,这是性德里面的第一德,从这个第一德引申出来,就是“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从这个点演变出来了,全都是爱,不同的层次那个爱等级就不一样。

“本性生出五伦、五常人类文明的源头”,所有的族群、宗教都是从一个原始点爆发出来的。这个原点就是自性里面的爱心,那叫神之爱。我们说,神爱世人,但是一般的解释是说,上帝爱世人。其实,老和尚曾经跟天主教的神父有讨论过,也跟基督教的牧师有讨论过,他说,上帝一定爱我,为什么呢?因为我爱世人,我爱世人,上帝一定爱我。然后老和尚告诉那个牧师跟神父就说,你只爱上帝,你并不爱世人,所以上帝不一定会爱你。他说,上帝一定会爱我。为什么?因为我爱世人。就这里呀,所有的族群、宗教都是从一个原始点爆发出来。这个原始点就是自性里面的爱心。我们讲佛,叫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叫神爱世人,老和尚说,那叫神之爱,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在佛的世界里面,整个极乐世界是个亲爱的团体。我们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一个平等法界,是个一真法界,因为他们是一个亲爱的世界。老和尚说,你看,这个多美好啊,十方世界找不到。这完全得力于什么?教学,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所以父子有亲连畜生都具有。你仔细观察,小狗生出来,它母亲多爱护它。小鸟在鸟窝里面,老鸟照顾得很周到,就怕它的这些子女受到伤害。你看那个老鹰飞过来,那母鸡都会保护那个小鸡,它就怕老鹰攻击。所以,这些母鸟,老鸟在保护它的小鸟的时候,它连牺牲性命,它都在所不惜。母鸟跟老鸟这个作为,没有人教它的。老和尚说,这个叫性德。这不是学来的,这不是去哪里学的,它自然而然就会了。这不是学来的,它是自然的。因为它是性德,性德才是自然的,天性嘛。

我们老祖宗看得出来父子有亲,真是有智慧。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说,古时候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全世界其他国家族群都比不上。

中国的教育从父子有亲开始,是亲爱的教育。教育第一个目的是如何保持这种亲爱一生不变,第二个目的是把这个爱发扬光大。从父母之爱推行到爱兄弟、爱家族、爱邻居、爱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弟子规》里面讲的。所以你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这么的深入,这么的广泛,是很有智慧的。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原点是父子有亲开始。有这样的教育,社会能够不好吗?人生能不幸福美满吗?当然,我们只提到这是儒家的教育。从佛法的教育那就更大更广了,教育是扩展到什么?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法教育里面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该成佛。这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对一切众生没有不爱的。所以佛陀说,一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那就是大爱,那这个更是广大无边,所以佛法的爱,它是究竟圆满的,最究竟圆满的。老和尚说,爱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只有大乘佛法肯定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的,爱一切众生原来是爱自己,害一切众生原来是害自己,因为自他是一不是二。这个就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就不二法门,就空有不二了。一真法界的境界是最高境界,这就是常寂光净土。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不睦之故。亦有多端。非因语言斗构。即因财帛(bó)交关。非为前后父母。有偏憎偏爱之私。即为嫡庶弟兄。起为厚为薄之见。要其归之于利。则一而已。所谓小者。非必锱铢(zī zhū)之谓也。纵使家舍田园。较诸父子不睦。则亦小矣。若以文害辞。恐违帝君垂训之意。”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交关”,“交关”是相牵涉、关联。

“前后父母”,“前后父母”就是继父母的意思。因非己出之子,故以恶毒加之。如大舜、闵(mǐn)损之后母是也。所以“前后父母”就是继父跟继母。

那这里面我们刚才提到闵损之后母,我们讲闵损是谁呢?闵损就是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个孝子。

我们来介绍一下闵子骞,他是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孔门十哲之一,以德行修养而著称,他在德行方面,他跟颜渊是齐名的。颜回,闵子骞跟颜回是齐名的。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他的继母偏爱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而虐待了闵子骞,但是闵子骞并不告知他的父亲,避免影响父母之间的关系。

有一年的冬天,他的继母就用棉花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袄,而假装也给闵子骞做一件棉袄,里面不是塞棉花,里面是塞的芦苇花,芦苇花放在里面,所以闵子骞穿了这个棉袄以后,他寒冷到手足无措。有一天闵子骞他驾马车送他父亲外出办事,因为天气太寒冷了,寒冷飢饿到没有办法去驾驭那个马车,马车就滑入了路旁边的水沟里面。他的父亲非常生气,就对闵子骞呵斥鞭打,结果抽破了衣服,露出了芦苇花。他的父亲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就更加生气了,他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这是母亲做给我穿的。他父亲知道这是他的继母、后母做给闵子骞穿的棉袄,里面是装的芦苇花,他父亲知道以后更加生气了,回家以后就想把妻子休掉。闵子骞就长跪在父亲的前面,为他继母求情。他真是大孝,你看,现在找不到这种小孩。我们看到子路百里负米,来孝养父母亲,这个也是一样,他对他继母这么孝顺。

闵子骞就求他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闵子骞的法语是很有名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他意思是说,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受寒冷之苦;母亲要是离开的话,两个弟弟和我都一起要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这叫“母去三子单”。他的父亲听了以后很感动,就不再休妻了。那继母看到闵子骞这样的德行,也感动到痛改前非。所以你看,“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无明习气比较重,他的继母无明习气、贪瞋痴慢疑比较重而已,我贪、我爱、我瞋、我痴,她业障重,没有智慧。但是她经过闵子骞的这个德行感召,这个德行可以改变他母亲的业力。所以德行就是一个福报,他把这个福报送给他母亲,他母亲就不会被休掉。

后来闵子骞求学于孔子,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当时鲁国的这个三大家族里面的季氏,他曾经要聘请闵子骞担任费宰,就是担任一个官职,费宰是一个官职名称,闵子骞闵损就婉拒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他意思是说,你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请我的话,我必定会去躲在汶上。

我们刚才提到“前后父母”,我们提到这个闵子骞孝顺的故事。

再来,“嫡庶”,“嫡庶”就是嫡子跟庶子。嫡子就是正妻之子,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子是妾所生的儿子,叫庶子。

“锱铢”,锱跟铢。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计算单位,用以比喻极为细微。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叫锱铢必较。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情都要计较。

再来,“以文害辞”,就是拘于文字,而误解了整个句子的意义,这叫“以文害辞”。在《孟子·万章》篇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辞”就是文辞;“志”就作品的思想内容。

那么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孟子·万章》篇的解释,朱熹在集注里面,朱熹说,“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那么“以文害辞”就是,这段的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只顾及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了文章的立意。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不和睦的缘故有很多种,有好多种。不是出言不逊,就是与钱财有关;不是因为前后父母有偏憎偏爱的私心,就是因为对待兄弟之间有厚薄的区分。归结到一点,是为了个人的一点点小私利。这个“小”,并不一定是指半钱一分的那种小。即使全部家舍田园,与父子关系不和睦比较起来,也是很小的。如果没有看重这个意思,恐怕就违背帝君的原意了。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一条”,我们看经文:

“诱子倾家(丹桂籍)”

“富人有徐池者。与徐八居址相近。见其房屋壮丽。百计图之。八初无售意。池乃设计。诱其子以赌博。遂致废家。卒(zú)卖其屋于池。徐八大恨。于是父子不睦。愤闷而死。未几。池之三子五孙。皆得重病。梦其祖曰。祸将至矣。汝忆前日得屋之故乎。此徐八为祟(suì)也。彼将讼汝于冥司矣。池惧。祷于邑神。方入庙时。见一丐者。作惊骇状。或问故。乃私告曰。昨夜偶卧殿上。见有人手执诉词。讼徐池以诱子荡产者。不意徐池适来祭祷。是以异耳。池闻而益惧。不逾年。而池病不起。死亡殆(dài)尽。”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居址”,住址。

“祟”,作怪、为害。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诱子倾家(据《丹桂籍》)。有一个富人叫做徐池,与徐八住址接近,徐池看见徐八的房屋壮观漂亮,想尽千方百计图为己有。当初徐八并没有卖房子的打算,徐池就设法引诱他的儿子去赌博,徐八因此破家,最后只好把房子卖给了徐池。徐八大怒,于是父子不和,愤闷而死。没有多久,徐池的三个儿子五个孙子,都得了重病。徐池梦见了他的祖先对他说,大祸就要来临了,你还记得不久以前得到房屋的事情吗?现在徐八已经开始报复了,他就要到地府告你的状了。徐池很恐惧,去向邑神祈祷,正要进庙的时候,看见一个乞丐,这个乞丐显出很震惊的样子。有人就问他说,是什么缘故啊?乞丐就偷偷的说,昨夜偶然睡在殿里,看见有人手里拿着状词,控诉徐池引诱他的儿子倾家荡产,没有想到今天就碰上徐池来祭祀,所以感到非常的奇怪。徐池听到之后,心中更加害怕,不到一年,徐池就卧病不起,眼睁睁的死去了,全家家破人亡了。

那么这一段,徐池引诱徐八的儿子赌博,以至于买了徐八的壮丽的房屋,这个故事在《感应篇汇编》里面也有,也有这个因果故事,只有少地方内容不太一样,大致故事都是一样的。

好,我们来探讨这段故事,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第一个,用嫖妓、赌博诈取别人的土地,造成屋主徐八后来,他就是愤闷而死。那么在《感应篇汇编》里面提到说,明朝的徐池,我们这个地方讲,是《丹桂籍》里面,但是在《感应篇汇编》里面,它有提到,这个徐池是明朝人,他很富有,但是个性残暴。他一直想要得到徐八的房子,因为徐八不想卖他的房子,他就引诱了徐八的儿子去嫖妓、去游荡。《安士全书》里面有提到赌博,《感应篇汇编》里面是提到游荡跟嫖妓。于是造成徐八的儿子负债累累。那徐八他付不起这个钱,他不得不把房子卖掉,卖给了徐池,徐池果然得到房子了。但是徐池,在《安士全书》讲三个儿子、五个孙子,都相继的生病,那《感应篇汇编》里面是说,是两个儿子、五个孙子,都染上了怪病。《安士全书》里面是讲,是徐池的祖先来给他托梦告知。但是在《感应篇汇编》里面是提到,巫师来告诉他,巫师就告诉徐池说,这是徐八的鬼魂在作祟。但是《安士全书》里面,这边是提到,是徐池的祖先来告诉他说,是徐八的鬼魂在作祟。

第二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有冤气很难化解,除非你跟你的冤亲债主解冤释结,否则的话,有怨气很难化解,神明也作不了主。只有真诚忏悔,才有办法改变。那徐池后来很害怕,他就是要去城隍庙,他去求那个城隍。《感应篇汇编》里面讲是城隍庙,他就请道士设醮(jiào)做法会。那《安士全书》是讲邑神。其实这个邑神,应该也是指城隍。那徐池是想要求这个城隍来化解,所以他做了这个设醮做法会,但是城隍当然不可能帮他化解。那刚好庙旁边有一个乞丐,就告诉他说,你是徐池吧?他说,昨晚我在睡梦中,有人向神明呼喊你的名字,说你害他,那神明非常生气。所以徐池听到以后,吓了一跳,回家就死了。《安士全书》是讲不到一年,徐池就生了病,生病不起以后就死亡了。那《感应篇汇编》是说,他回家就死掉了,子孙没有一个活下来,全家灭亡。

这个是我引用《感应篇汇编》里面的故事,跟《安士全书》,我们再来说明一下。

所以证明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房子是五家共有。五家是什么?战争、水火、官府课税、强盗、不孝子孙,这是五家共有。

所以在《感应篇汇编》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

“明冒起宗。江苏如皋(gāo)人。尝作警世语曰。予每见权贵之门。及豪富之室。不肖子孙淫荡恣靡(mí)。或身未死而产已暗鬻(yù)他家。或肉未寒而人已裂据其室。前人铢寸而积之。后人泥沙而弃之。而彼不肖者。又大半聪明人也。此何以故。盖由当日逞威挟智。逼勒(lè)牢笼。破耗他人无数。凑成我一富家。始而耗人。后为人耗。语云。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此之谓也。由此观之。乃知今日为人所耗者。是当日耗人者也。则今日耗人者。有不转眼而又为人耗者乎。”

这个明冒起宗这一段警世语讲得非常好,我们把它白话解释:

明朝冒起宗,江苏如皋(gāo)人,他作了这个警世语说,我每次看到这些权贵的家庭,我们现在讲叫官二代、富二代,权贵的家庭,或是富豪之室,就是指富二代,富贵人家的子弟,以及富贵的家庭,他们不肖子孙多犯了淫荡恣靡,“淫荡恣靡”就是好赌好色,败坏家产,任意纵欲。或者是这个权贵之门,或是豪富之室的,他们的父母亲或者长辈还没有死去,家产已经被人家暗中卖掉给别人了。或者是父母亲已经死去了,但尸骨未寒,他的家已经被人家占据了。前面的祖先,“前人”就是他们的父母亲、他们的祖先,铢锱必较,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财富,却被他们的后代子孙,这些不肖子孙,把它当成粪土一般,如泥沙一般的抛弃了。而他们这些不孝的子孙,又大部分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大半都是聪明人。

“此何以故”,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呢?因为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父母亲,当时挟着他们的权势,挟着他们的一点聪明智慧,作威作福,逼迫人家,把人家限制起来,就像牢笼般的把人家限制起来,以至于就破坏损耗别人不计其数,才凑成我这一家的富贵,我这一家的财富。所以刚开始是他们的祖先跟他们的父母亲损耗别人,今天沦落到他的家庭跟他的后代被别人损耗。这就是古人说,“来得不明,去得正好。”就这个意思。由此看来,你今天被别人所衰耗、所毁耗的,也就是当时你损耗别人的。今天损耗别人的,哪里有不在转眼之间,你的家庭又被人家损耗的呢?

这一段的冒起宗的开示,是很有因果教育在里面,我们再逐段逐段的分析,还有我到日本去讲传统文化的亲身的体验跟验证。冒起宗这一段法语,“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我们拿现代故事来做验证,让你心服口服。所以因果教育是一个真理,一点都没有错。我们必须向老祖宗的智慧看齐。

这个“来得不明,去得正好”这句话,台湾有一句俚语跟这里很像,台湾的俚语是什么呢?“失德财,冤枉了”。什么叫失德财?就是你的财富,不是靠你的德行得来的,是失去你的德行赚来的钱。翻成国语,失德财就是,你的钱财是用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这叫失德财。也就是说你得到这个钱财是用诈骗的方法,用计谋的方式,用逼迫的方式,用权势的方式,得来的钱财,这叫失德财。冤枉了,就是不知不觉你就败光了,被子孙败光了,我们现在讲说,玩股票败光了,赌博输光了,可能就是发生重大事情哪,就破坏掉了,或者子孙给你败坏掉了。这叫失德财,冤枉了。我们台湾话叫,失德财,冤枉了。

那我就来举一个公案,就是“来得不明,去得正好”的因果故事。这个现代公案我曾经讲过,我们来充分证明古德讲的“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我认识一个朋友,我那时候在分局当督察组长,认识了台北市天母的一位富有人家,就是我们现在讲豪富之室了,他本身是一个地方的仕绅,所以他担任我们分局的义警分队长。早期的时候奋斗,累积了很多财富,所以买了很多土地,他是因为土地而致富的。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是这里讲的,嫖赌斗讼,不肖子弟。我们讲说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他那个大儿子是报怨跟讨债来的。二儿子是报恩跟还债来的,二儿子安分守己,帮他做生意。那大儿子是报怨、讨债来的。所以夫妻是缘,有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子女是债,有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有一天,他请我吃饭,但因为他本身得糖尿病。这也是有业因果报,有富贵就不能够得到健康,不能够事事如意。因为他糖尿病,要打胰岛素,所以他请我吃饭的时候,我记得吃饭地点是在天母,我的印象很深刻,那个餐厅就只有他订一桌,只有我跟他两个人,他订了一桌菜,很丰盛,摆了这些。那时候我还没有受戒,也没有吃素,那时候还吃肉喝酒。他摆了一桌很丰盛的酒席,只有我们两个人吃,那他又不能吃,只有我一个人吃一桌酒席。那时候没有学佛,也是一种造业,不能惜福。现在学佛就不会了,所以学佛有这个好处,会惜福,会知道因果。那他什么都不能吃,我说,那你什么都不能吃,那我还笑他说,那你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凡夫迷惑颠倒就是这样啊,把世间五欲之乐当成真乐,现在学佛知道法喜充满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法喜充满才是真乐。所以他那时候,什么都不能吃的时候,我那时候还不明白这个因果关系。

那有一次我去查勤,派出所所长就跟我讲,说,组长,那个义警分队长已经服药自杀了。我说,为什么?他为什么要自杀?那所长就跟我报告,他说,他的大儿子赌博输钱,输了将近一亿。他总共才三亿的财产,被他大儿子输掉一亿。他儿子输掉一亿以后,他非常生气,就把他的大儿子,就软禁在我们台北市,也是我们士林区的一个辖区,延平北路七段,把他软禁起来,派人监看。但是这个业力很不可思议,我常说,业力就像,美国这种巡弋(yì)飞弹一样,你只要把数据输入进去,用电脑操作,那个巡弋飞弹就自动追寻目标,那就会产生爆炸效果。我们的凡夫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总报主,到三恶道也是这个阿赖耶识,到三善道也是这个阿赖耶识,到四圣法界,是这个阿赖耶识转识成智,成菩萨、成罗汉、成佛都是它,一切的总报主,就阿赖耶识。只不过是到四圣法界是转识成智,到六凡法界是随业流转,差别在这个地方而已。所以这个阿赖耶识是不可思议的。业力的牵引也不可思议。

这位义警分队长他的大儿子虽然被软禁,但是又被赌徒把他带出去了,又输了一亿。总共输了两亿,三亿财产输了两亿。这位义警分队长心灰意冷,他就决定要离开人间了,就穿了白色的衣服、白色的裤子、白色的鞋子,坐上他白色的宾士车,他叫他的司机把他带到地政事务所,把房地产都过户完了以后,回到家里,在他家的地下室吃了二三百颗安眠药,自杀死掉。因为他是地方名人,所以守丧期间特别长,他的大儿子不孝,也不愿意守灵,还跟派出所所长说,有没有义警可以帮我守灵?我一天付五百元的守灵费。你说这个怎么是孝子呢?他根本就不孝子啊。这个就是我们《感应篇汇编》里面讲,“家丧身亡”。这些奸恶小人能免除耗人货财的恶报吗?不行,在因果论上说,一报还一报。

在二○一四年的十一月,我到日本去演讲。因为我当时讲的地方,是东京郊外的一间日本的禅院,它是禅宗的一个道场。那个禅院的日本的法师也很慈悲,让我们在那办传统文化讲座。那当时因为在座很多日本人在那边听我讲因果故事,日本太和净宗学会就请了一位台湾移民过去的女子,也是学佛的一个女众,她担任翻译官。那位女众就帮我翻译我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在那个禅寺是打佛二,就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可以讲因果故事,因为那个住持是日本人,所以这位台湾女众,帮我翻译给日本人听。

结果我把义警分队长这个故事讲完以后,那位翻译的女众师姐就跟我说,黄警官,你知不知道?我说,怎么了?她说,你讲的那一个故事,他儿子给他输掉两亿的那位分队长,她说,我认识。我说,你怎么认识呢?她说,因为我舅舅就是被这位义警分队长带去赌博,输了一半的家产,我们家一半财产都到他的名下去了。她说,早期我们家的土地有一半卖掉了,便是落在他的名下。

跟这里,跟徐池、徐八,没有什么不同,徐八的房子后来就卖给徐池,那徐池就叫他儿子去赌博,跟这个故事都一模一样。所以有时候讲一讲,也是满有意思。我讲的因果故事,因果教育,第一堂课就是在二○一○年初,在台湾的新竹教育大学讲《古往今来X档案,迷信、理智、人生价值》。

这真的是这样,那位翻译的女众就说,我们家的土地有一半卖掉了,便落在他的名下。这跟这里讲的一样,冒起宗讲的,“不肖子孙淫荡恣靡”。“破耗他人无数”,先去耗损别人的钱财,“始而耗人,后为人所耗”,这因果循环啦,以前他叫人家去赌博,现在他儿子也被人家叫去赌了,以前他耗人货财,耗人钱财,现在他的钱财被人所耗。这就是这里面讲的,“来得不明,去得正好”,他以前来路不明的钱财,被他的大儿子全部又把它输回去了,“去得正好”。

所以看完了徐池诈了徐八的房子的故事,再看到我刚刚讲的这个,我担任组长时,这个义警分队长的故事,我们来作一个总结,天下事,皆有因缘。

印光大师说,“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若知前后因果,则穷通得丧,皆我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之未孚,不见人天之或失。)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

印祖这段开示太好了,印祖说,天下事都有因缘的,有因有果的。这个事情能不能成就,都有它的因缘在促成的。好像看起来有让它成就、让它破坏的人,但是实际的权力,操纵这个令成令坏的实际权力,乃在我个人的前因,我自己的前因,而不在它现在破坏的因缘,而不在其现缘,就是不在它现在破坏的因缘,或它现在夺取的这个因缘,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以后,我们断前因,就不会受苦果了,断恶因就不会得苦果,那么你就可以乐天知命,不怨不尤,不用埋怨,也不要责怪别人了。你知道前因后果了,那么一切的贫穷、通达、得到、失去,穷通得丧,都是我自己招感的。纵使你遇到逆境,你也不怨不尤,因为你自己招感的,你还怪谁呢?你只要惭愧说,你自己的德行,不会去看到别人的过失。这样的话,你按照你的本分去做事,“素位而行”,你就可以得到自在,“无入而不自得”,你就心开意解了,你就可以乐天知命了,过着幸福的生活了,过着自在的生活了。

所以因果要从三世来看。所以因果,老法师说,要从三世去看。天底下没有吃亏的人,也没有占便宜的人,从三世去看,让你心服口服。所以因果一定要看究竟,而不是看当时。

你到成佛,果报也是要承受,就像佛陀马麦之报,琉璃太子灭掉释迦族这个故事,佛陀只有敲那个鱼王三下,他这一世成佛,他头就要痛三日,因果不空啊,连佛陀都不能够违背因果。所以这一段的故事以及这一段的开示非常的好,值得我们省思,值得我们警惕,证明因果不空。

好,我们看下面最后一段按语:

“(按)以觊觎(jì yú)房屋之故。遂至设谋陷害。坏人子弟。离人骨肉。必使其倾家荡产而后已。其心可谓险矣。昔江右赵尚书。与省元常某为邻。常有美园。赵因设计求之。常乃为诗一律。并书券送之。曰。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兰亭禊(xì)事今非晋。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赵得诗。归券弗受。较之徐池。可谓早知觉悟。转祸为福矣。”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段其实我们可以发挥得非常的彻底,而且意境非常的高,这一段虽然是按语,但是它的意境很高啊,我觉得说呢,稍微解释一下,又太可惜了,时间不够,所以我先把经文念出来,我再白话解释,但是它里面蕴藏非常精彩的因果故事、因果教育,我在下一集,我在开始讲的时候,我把这一段再做一个交代。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段我只有把原文先念出来,白话解先讲出来,但是下一集,我就要来探讨这一段,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这一段就是要探讨什么?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因为这一段就提到这个,江右赵尚书想要设计,他想要去算计这个省元常某,他这个美园、这个豪宅。这我等下一次我再来说,现在时间不够。

好,我们这一段就讲到这里,我们要讲这一段的白话解。它这个名相注释也满多的,我也没有办法一一的解释,名相注释我下次再探讨。也就是下次我们一开始,这个经文我们会再重念一遍,但是我们探讨里面的这个表法。好,我们现在把这一段的白话解,我们来讲解一下:

因为贪图房屋的缘故,以至于想办法陷害,坏了人家的子弟,离间人家的骨肉,一定要使别人倾家荡产才肯罢休,这样的心真是阴险哪。从前江右赵尚书,与省元常某为邻居。常某他有漂亮的庭院跟房子,赵尚书就因此想设法去谋取常某的美园,美丽的房屋。这个省元常某他知道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并让渡书给他,这首诗上面写着,“乾坤到处是吾亭,机械从来未必真。覆雨翻云成底事,清风明月冷看人。兰亭禊事今非晋,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问君还有几年春?”

这首诗讲得太好了,我们把它翻译成白话。天下到处都是我的房子,我亭啊。外物从来未必真,外面的这些东西未必是真的。翻云覆雨成往事,你在这里面翻云覆雨,用尽心机,总会有过往云烟的时候了。我们还是学学古人,明月清风冷看人,我们心要像明月,心要清净,明月清风冷看人。“兰亭美好今非晋”,兰亭的美好,晋朝已经不存在了。“洞口桃花也笑秦”,陶渊明〈桃花源记〉里面说的那个境界,那个美景,那洞口桃花也要笑秦始皇他也不能保住他的江山,这“洞口桃花也笑秦”。“园是主人身是客”,这个田园跟房屋才是主人,我们是过客而已,我们是居住在那个地方,“园是主人身是客”啊。“问君还有几年春”,我问你,你还能够活多久啊?“问君还有几年春”。

赵尚书毕竟是一个读书人,书读得多,历史也懂,一看就知道了,就有所领悟了。赵得诗以后啊,就打消原来的想法,那比起徐池来说,赵尚书可算是提前觉悟,转祸为福了啦。

下一次我们就要探讨,这首诗真的是太好了,充满了文学的味道,又充满了因果的教育在里面,还有佛陀教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好,那么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老法师的开示,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一句经文,“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这是小人的作风,所以我就引用老法师的开示,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第一点,老和尚说,《太上感应篇》说的也是实话。“天地有司过之神”,“司”就是管辖,来调查的、来记录的,确确实实是有。这里面有些是天神、有些是鬼神,“地”就是讲鬼神;天神、鬼神都常常到人间来调查、来观察。“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就是什么?是数,寿命是数。我们说寿算,一纪,延寿一纪就是十二年,夺纪,算就是百日。寿命是数,你一生所得的福禄也是数。所以你真正明了、通达,确实是如书上所说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第二点,《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有事有理,因果报应的事,老和尚说,《了凡四训》讲得比《太上感应篇》透彻,《太上感应篇》只是说一些条目,分析道理《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可以互相参看。我们就明了你这一生当中,世间人所说的你有多少财富,你命里面定的。

命里面没有的,你用尽心机也得不到,命里头有的,你一无所求,到时候它自然来。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为什么君子乐得为君子呢?刚才我们不是读到印光大师的开示吗?印光大师告诉我们,“天下事,皆有因缘”,你想要得财富,那就布施财富,种这个布施的因,你就得到财富了。所以印光大师说,你知道前后因果,那么穷通得丧,都是我自己招感的。你遇到逆境,你就不埋怨不责怪了,你只惭愧自己德行不够,你福报不够,你也不能去责怪别人,责怪父母。那你就守住自己的本分,去学袁了凡先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那你就改变命运了。

所以老法师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就是君子他明白了,他明白因果了,他乐天知命了,他素位而行,所以君子做到心安理得。那小人他不明白因果,他胡作非为,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道德沦丧的地步,那就“小人冤枉作小人”。他要懂人家给他教育,他就不会当小人,他就能够,就像这里面讲的,他就可以学这个赵尚书了。赵尚书也是,省元常某写给他这一首诗,他得到领悟了,等于给他教育了,因果教育了,那他就不会当小人了,就变成君子了。所以“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明白这个道理,一无所求。命里面有的一分也少不了,何必去强求呢?

第三点,袁了凡先生被云谷禅师一番开示,他觉悟了,一切放下,每一天静坐,养自己的身心,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云谷禅师很钦佩他,在禅堂里面,看他坐了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妄念。禅师赞叹说,哇,他的功夫不错啊。

结果了凡先生就说,他之所以不起妄念,是觉得他起妄念也没有用,无济于事,所以就不起妄念了。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得一点都不差,每一年去考试,考第几名都符合,每一年他的收入多少也一点都不差,所以他相信,不再打妄想了。说出来原因之后,云谷禅师笑他说,我原先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只是个凡夫,只是你是个标准的凡夫。

第四点,后来云谷禅师教他怎么改造命运,你一饮一啄这是前生定的。前生怎么定?你自己造作的,这个道理他从云谷禅师那里学到。你命里头财富从哪里来?是从财布施得来的。你种因,过去生中财布施布施得多,这一生你财富就得的多,你布施得少,你这一生就得的少。

纵然在这一生当中,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还是你命里面有的。你命里面没有的,用什么方法手段你都得不到。就像老和尚说的,小偷去偷东西,命里没有,还是被警察抓到,钱也没得到,那财物也没得到。那你何必去强求?何必去偷呢?

不正当的手段现在发了财,譬如说,你命里财富可以用八十年,你有八十年的禄命、福报可以用,你现在用不正当的手段,你去把它拿过来了,你发了大财,发了横财了,譬如说你现在是四十岁,你是把后面四十年的财富一下拿到,一下都得到,你后头就没有了。你这样得来,福报享用尽了,你的寿命也就完了。这是谚语里面所讲的“禄尽人亡”,虽然你还有寿命,但是你福报没有了,你禄都没有了,所以走投无路了,穷途末路了。一旦你享尽了,你福也没有了,你命也没有了,就是指这一类。

以上是老法师在《地藏经讲记》的开示。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