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0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20年04月04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五十六,“勿坏人之名利”。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七十一页,我们看经文:

“勿坏人之名利”

“(发明)名者。立身之具。利者。衣食之源。求之甚难。坏之甚易。于欲坏之时。想到求者之辛苦。忍乎不忍。”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勿坏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坏别人的名利。

这一段原文非常简单,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名声是立身的工具,利是衣食的根源。要求得它们,非常艰难;要破坏它们,非常容易。当想要破坏别人名利的时候,就想想求得它们的艰辛,怎么能去忍心破坏呢?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逆风扬灰。往往先污其体。仰口唾人。有时反堕于面。理势固尔。是故坏人之名者。显然损自己之品望。坏人之利者。隐然消自己之福缘。”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逆风扬灰”,这个“逆风扬灰”就是逆着风扬起了这个灰尘。就是对自己不利,反而伤害到自己。

那么在我们佛经上有一部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现在学人也在孝廉讲堂学讲佛教的基础经典,那么首先开始讲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接下来会讲《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那么这个都是佛门的基础课程。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内典研究班,刚开始学讲经的时候,我们都要学这几部经,《佛学入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佛遗教经》,还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么在《四十二章经》里面就有一句经文,跟这里“逆风扬灰”是同样的意思,我们来看这一段《四十二章经》的经文: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bèn)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那么这一段“逆风扬尘”,跟这里的“逆风扬灰”,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来解释《四十二章经》这一段,佛陀开示的经文的白话。

《四十二章经》的意思就是,佛为他的比丘众弟子制定了这四十二条的规定,名为《四十二章经》。但是我们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也可以学。那么《四十二章经》里面的第八章的经文,就是佛教人不可以做恶事,更不可以害人,这个嫉妒人、破坏人,这个就是害人,不可以害人。你害人就是害自己;你轻慢人,也就是轻慢自己;你对人家不好,也就是对自己不好;你嫉妒别人,将来你会被人家嫉妒;你障碍别人,将来你会被人家障碍。

“佛言”,所以佛说,“恶人害贤者”,我们一句一句的解释,“恶人害贤者”,“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叫“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犹仰天而唾”就是,就好像仰起面,就是抬头对天吐口水一样,这个口水一定吐到自己的嘛,对天吐口水。“唾不至天”,这口水不会到天上,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还从己堕”,还从己堕就是这个口水,还是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这个是“己”,不是已。有些地方,这可能是打字的关系,就打成已,事实上是“己”。“还从己堕”,就是口水落在自己的脸上,所以这个应该是“己”不是已,但是有些地方的经文都打成已,那是应该是“己”,“还从己堕”。你做恶人,害贤人,你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的,有真理的,害人是不行的。

再来,就是“逆风扬尘,尘不至彼”。“逆风扬尘”,“逆风扬尘”就是,“逆风”就是迎风,我们对着风,风吹过来,你对着风扬尘,你把灰尘扬起来。“尘不至彼”,这个灰尘不会到前面去、到对面去,一定是到你身上来,“还坌己身”,这灰尘还是落在自己的身上来。“贤不可毁”,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海贤老和尚往生前讲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所以贤人是不可以毁谤的,毁谤圣贤,这个果报很重。“祸必灭己”,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的祸患,将来自己会受果报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理势固尔”,“固”就是本来、原来。“尔”是如此。“理势固尔”的意思就是说,道理和情势上本来就该如此。这个是指上文的“逆风扬灰,往往先污其体。仰口唾人,有时反堕于面”这两件事情。这个道理跟情势本来就会这样的。

那么再来,“品望”,“品望”是人品声望。

“隐然”,隐隐约约的样子。这个是指暗地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逆风扬灰,往往是沾污了自己的身体;仰口吐痰,有时会掉在自己的颜面上。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因此破坏别人的名声,显然是破坏自己的名声;破坏别人的利益,显然就是破坏自己的福因,显然是破坏自己的福缘。

那么这一段经文很短,主要就是说,不要破坏别人的名利,别人的名声、别人的利益。我们往往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有成就,我们往往会生起了嫉妒之心,然后就会去破坏别人的名声,或者去障碍别人,或者去毁谤别人,或是去破坏别人的利益。老和尚在这一生里面,常常被人家毁谤,他弘扬《无量寿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他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弘扬《净土大经科注》,也遭受非常大的阻力跟毁谤。所以这一段我们要好好来探讨,我们要来探讨这一段。我们学佛人,乃至一般凡夫,都非常容易患上的一个毛病,就是嫉妒心,嫉妒障碍。

我记得我在办万人念佛的时候,二○一五年跟二○一六年,碰到非常多的障碍,那个障碍让我非常的难过。老和尚在二○一五、二○一六都莅临我们台湾清明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万人念佛法会,当时盛况一时。那么主法和尚是果清律师,那老和尚是大会导师。他两次,老人家都千里迢迢的从海外回来,来主持这个祭祀大典,祭祖大典,还有万人念佛。那么在第三次的万人念佛的时候,碰到很大的障碍。万人念佛的前一天,老和尚回到台湾,我跟老和尚亲自通电话,也跟侍者胜妙法师也通电话,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老和尚不能来。那么应该是二○一七年,二○一五、二○一六,老和尚都有来。那老和尚要我代表他上台,对所有与会的法师以及所有的三宝弟子,只有讲简单两句话,老和尚说,只要不争,就有无量无边的福报,只要争,就有无量无边的灾祸。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我们都会碰到的,一般人都会生嫉妒心,损坏自身的功德,果报在地狱,最有效的对治方法就是随喜功德,普贤十大愿。

老法师开示的第一点说,嫉妒,妒忌他人的盛事,别人办一场非常殊胜的法会,盛事就是好事,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受不了,想办法要破坏。“又害贤曰嫉”,又害贤能的人,这称为嫉妒。所以我们这里面也有提到,“勿坏人之名利”,就是破坏,害人就是破坏。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碍,让他这个好事做不成功。这桩事情古今中外常常看到,这是烦恼当中,造作罪业极重的一项,它摆在第一个。我们等一下会探讨烦恼心所,为什么它摆第一个的原因。

那么再来,第二点,老和尚说,嫉妒,你障碍别人,要看这个障碍影响大不大,范围多大,影响时间多久,从这里去结罪。如果这个事情是好事,是他个人的利益,与别人不相干,你障碍他,你破坏他,那你这个结罪比较小。为什么?你跟对方一个人结罪而已,只有你跟他的一些业障,冤家对头只有一个,冤冤相报的话,就你们两个的问题。那这是一回事,这是你跟他的问题,你现在障碍他,下一世他障碍你。

第三点,如果你破坏的事情是对整个社会、对整个人类、对整个众生有大好处、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坏掉了,这个事就麻烦了,结罪了不是跟他结罪,你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统统结罪,包括幽冥法界众生,这个范围就很大了。如果影响深远,不但现在的人,这个好处你得不到,他这个好处会延到将来,能延到将来的时候,连将来的人也得不到好处。这个法师讲经说法,你毁谤他,他可以救度很多人,甚至会影响到未来,影响到众生的法身慧命。那这个果报就很重了,这个罪就变成无间地狱的罪了。世间法里面,譬如说政府的一个好的政策,国家的一个好的政策,利益众生的大事业,你把它障碍掉了,这个结罪也是天下的百姓,这个结罪也不得了。所以你障碍别人,嫉妒别人,你看是影响的层面。如果影响的是对方一个人,那你是你跟他结罪。如果是影响到全体众生,那这是你跟所有众生结罪。

第四,好事也不行,你要知道因果这桩事情,善恶没有抵消的,没有说你做很多坏事,那我再做一点好事来补,可不可以?善恶不能相抵,因果是不能相抵的。我们老和尚开示的,因果不同时、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善恶不能相抵、因果不空。善恶是不能相抵的,因果里面没有抵消的,善就是善报,恶就是恶报,种瓜就得瓜,种豆得豆。不能说我种的瓜,我不想要瓜了,你不想要瓜,瓜长出来了,你说我不想要长瓜,我想要长豆好不好?没有办法,这不可能。因果确实是如此,你一个恶念一个恶行就有恶报,一个善念善行它有善报,不能说用善来抵恶,不可能,这一定要知道的。

你真的明白以后,你就晓得说,不能有恶念,不能有恶口、恶言,也不能有恶行,因为肯定会有恶报的,你善做得再多,但是那是善报的问题,各有各的报。什么时候先报,什么时候报,什么时候后报,那是缘不一样。哪个先成熟,哪个先报。所以佛法是讲缘生法,缘起法,缘生的,它不讲因,缘决定你的果报的先后。因当然是已经种下去了,但是什么时候产生果报,那要看缘。因是决定你有果报,你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有,但是什么时候报,什么在先,什么在后,缘很重要,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家讲缘生。

所以这段,老和尚有讲说,这一段主要是我们所谓的嫉妒心跟害人之心。

我们常常在讲经里面都提过,众生就是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其实这一句,五十六句的经文,就是嫉妒,就是害,两个,一个是嫉妒,一个是害,还有一个是瞋心的瞋,它都是我们的恶心所里面的。我们的五十一个心所里面,恶心所有二十六个,善心所才十一个而已。凡夫是用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这是八识。然后八识五十一个心所。

那什么叫心所?心所又叫心数、心所有法、心所法、心数法。也就是说你的心识,也就是说你的污染心、你的妄心,在运作中,它所产生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

这是印度瑜伽(qié)行唯识学派论师无著菩萨,在他所著的《大乘阿毗(pí)达磨集论》中,将心所分为六类,分别是“遍行心所”五种、“别境心所”五种、“善心所”十一种、“烦恼心所”六种、“随烦恼心所”二十种、“不定心所”四种,合计起来五十一种,叫五十一个心所。

那这里面的“善心所”,就是我们常常用的善心所十一种。恶心所就是“烦恼心所”,六个根本烦恼,六种,再随这个六种根本烦恼所生出来的随烦恼心所二十种,加起来是二十六种恶心所。我们习惯讲,善心所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就指这里的。

五十一个心所里面的,这六类的五十一种心所,涵盖心识的种种作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心念所向之处,皆不脱此五十一个心所的范围。

借由这个认识心所,可以让我们了解内心的种种状态,进一步加以对治,使我们恢复本来的清净自性。

那我们再详细跟各位解释,善心所十一是什么,恶心所二十六是什么。这是基本的佛学常识,各位既然学佛就必须要懂。我们讲恶心所二十六,它事实上是有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哪六种根本烦恼呢?就贪、瞋、痴、慢、疑、恶见,也有说不正见。指的是粗重的烦恼,令众生无法解脱生死。相对于因为这六种根本烦恼,主要的烦恼,所引起的二十种随烦恼。所以这二十六种烦恼,六种是根本烦恼,二十种是随烦恼。

那我们现在来解释善心所十一个,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这是善心所。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善心所,是我们现在被无明障住了。信心就是我们的性德,我们信愿行三资粮,我们七圣财里面第一个,信财。信心,就是我们学佛,我们现在是没有信心,为什么?因为我们烦恼毛病习气太重,我们贪瞋痴慢疑太重,所以我们往生西方的信愿生不出来,就是你的性德没办法开发出来。你有性德,你看锅漏匠开发性德了,海贤老和尚开发性德了,也开发信心了。刘素云居士红斑性狼疮,她本来是这个恶病的众生,她透过精进修行,她善心所开显出来了,她生惭愧心,她有培养无贪、无瞋、无痴的三善根,最后她得到轻安,红斑性狼疮解除了,没有病了,冤亲债主跟她解冤释结了,冤亲债主离开,病就好了。

所以你只要冤亲债主离开,你的病就药到病除。你吃所有的药都治不好身体,那就是有冤亲债主,要么就是冤业病,要么就是业障病,那就必须要透过忏悔,透过精进用功,唯有忏悔、吃素、放生、念佛,这四种,念佛、忏悔、吃素、放生。这圆因法师开的四帖药,祖师大德开的。你就可以得到轻安了。你轻安以后,因为你善心所开显出来了,你就不会放逸。最后都能够慈悲喜舍,而且都能够放下来,行舍。而且不害,不会害人。你看每一位圣贤、每一位高僧大德,他都不愿动一个恶念,他不害人,他连恶口都不出来,身口意清净。你看那个台南极乐寺悟行法师,他连一句重话都不说。当然他有时候,在要求干部的时候,他对他的核心干部,我听说他要求很严格,有时候会现忿怒金刚相。但是他看到人就是笑嘻嘻的,悟行法师,你看他那个法相就是像弥勒佛一样。老和尚非常器重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净空之友社的副主任。这是不害,这是善心所。

那恶心所,就是不善心所,有二十六个。六个是刚才讲过了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那随着这六种根本烦恼所产生出来的随烦恼,有二十个,忿、恨、覆、恼、嫉、悭(qiān)、诳、谄、害、憍(jiāo)、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你看,我们只要毛病习气起来了,我们攀缘五欲六尘了,我们起了贪瞋痴了,这二十种像小鬼一样,都跑出来了,这二十种叫小鬼,它就跑出来了。你莫名其妙就昏沉了,不读经都不昏沉,一读经就昏沉。要不然就掉举了,刚拿就忘记了,这放在哪里了,这掉举啊。对三宝没信心了,对往生没有信心了,对佛陀的教理没有信心了。而且懈怠、懒惰。而且放逸,饮酒作乐,纵欲、喝酒、吃肉。而且失去正念,精神散乱,六神无主。而且没有正知见。

那排第一个是什么?忿,只要侵犯到你的利益,反正是看到别人比你好,马上起忿恨的心,恨。自己的缺点就隐藏起来,覆。就常常懊恼、嫉妒别人、悭贪、打妄语。碰到富贵人家,有钱有势的人,谄媚。害,要害人家,要破坏人家的善事。骄慢、无惭、无愧。这都是二十个随烦恼。

所以老法师对于这个二十六种恶心所跟善心所十一个,老和尚特别有一个开示。

老和尚说,你不要轻忽这个嫉妒心、忿恨心,这些烦恼心所,善心所或是恶心所。老和尚说,你不要小看这个小随烦恼。像这二十种随烦恼,好像是没有什么,你轻视它。他说,它障碍非常大。临命终的时候如果你这些烦恼起现行,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二十种随烦恼很容易犯,譬如说嫉妒、怨恨,覆藏自己的过错,最好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谨慎的把它伏住。

这些烦恼一起来的时候,你就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来取而代之。当然你得养成念佛的习惯才有办法了,你就这个习气已经现行了,你佛号压不住啊,所以你要随时养成念佛习惯。做事,专心做事,不做事,佛号马上提起来,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佛号一提起来,就是觉悟的开始,“只怕觉迟”,觉悟要快。净宗法门,觉悟的方法就是提起佛号。禅宗是要打坐、参禅,要明心见性,要参念佛人是谁。我们念佛人,我们净宗,我们觉悟的方法就是念佛,这是净土宗的正觉。

实际上,老法师说,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也是这样的,不管是善的,恶的也好,念头只要一起来,用这句佛号把它伏住,这要靠平常的训练。谚语所说的“练兵千日,用在一朝”。就是临命终,或者境界来的时候,平常要是不练,临命终没有把握,有善友给你助念都靠不住。善友助念,还得要你平常有功夫,真正把烦恼伏住,那才决定可以得生。否则到时候,你佛号念不下去,而且你又起厌烦心,不想念佛了。病苦一来的时候,你就起忿恨心,你就起烦恼了,刚才讲的忿、恨、恼、昏沉、掉举。你在临命终的时候,这些种子都会跑出来。所以真正求生净土,对于这个事情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留意。

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讲到,“勿坏人之名利”,就是牵涉到嫉妒心的问题,还有这个害人之心的问题,我们特别把这个,善心所十一、恶心所二十六个,我们提出来研讨的目的在这个地方,让我们观照更微细一点。

老和尚说,临命终随烦恼走,这个麻烦就大了。那叫什么?随业流转,自己作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我们刚才讲说,六种根本烦恼里面的贪、瞋、痴、慢、疑、恶见,为什么说临命终的时候,你随烦恼起来了,你那个种子起来了,那麻烦很大,为什么呢?会随业流转,自己作不了主。

以前跟我共修的陈居士的哥哥,是某功德会的一个环保志工,这位陈居士他也已经往生了,他们两兄弟都已经往生了。这位跟我一起共修,打木鱼的陈居士,他跟我共修十几年,都一直负责打木鱼悦众的工作。

当时他的兄长在做环保志工的时候,在我们这个新店碧潭,他就开着那个货车,后面全部装的一袋一袋的回收的宝特瓶,要去送去回收厂,资源回收。结果后面绳子松了,掉一袋下来,他就停车以后,踩上卡车的后面,左右两边跟后面都有一个栅(zhà)栏,然后再有一个把手,把它拴起来。结果他上去的时候,他踩上去的时候,把绳子绑好。因为可能习以为常了,就往后要下来,结果后脚踩空,人往后仰,后脑勺就撞到这个马路上的水沟盖,那就里面颅(lú)内出血了,送到新店的慈济医院急救。

他进去还有办法跟人家讲他的身份证字号跟姓名。一进去,脑袋瓜切一半掉,要把里面的淤血全部抽出来,昏迷了七天七夜,走不了,没办法舍报。为什么?我去医院跟他开示的时候,他完全听不进去。就是刚才讲这个,临终的时候随烦恼走了。他什么烦恼?他舍不得、他放不下家里的财富。因为家里都他在主事,他在负责的,家里的金钱、存款,都是他负责的,家里的甚至一天三餐,也都是他买菜,他煮菜,他的夫人,他的师姐不会煮。所以他家多少钱,都是他在存的,存在哪一家银行,密码多少,也没有人知道,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所以他走不了。不是放不下他这个身体,或者放不下他的妻子跟眷属,他是放不下他的银行存款,因为没有人知道存款簿放在哪里,找不到啊,也不知道密码。

后来我去跟他开示,我开示不进去。我就跟陈师兄讲,说你兄长,他还有什么放不下?他弟弟说,他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我说有,存款簿呢?我直接就挑明说存款簿呢?他说,哦,对啊,没有想到存款簿。我说,是不是?他就问他大嫂说,存款簿放在哪里?他大嫂说,不知道。我说,问题出在存款簿,你只要存款簿拿出来,他就舍报了。那我就在耳朵旁边跟他讲,我说,陈居士,你安心念佛,现在我请你弟弟请银行的经理过来。他后来知道是彰化银行,台湾的彰化银行。我说,你请彰化银行的经理过来,直接跟他讲说不用密码,直接可以把款项全部提走。请那个彰化银行的经理来跟他开示,换他来开示,从他最放不下的东西跟他讲,说,陈居士你安心的跟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存款簿你不用担心,全部的钱全部还给你。讲完他就断气了,随业流转。

这叫不正见,也没有办法正念现前,自己作不了主,六道里面去了。善念,那是善心所,临终善心所出现,往三善道去了,烦恼心所现行了,就是出现了,就是三恶道去了。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李炳南老居士说,临命终的时候,哪一个念头先出来,就跟着那个念头走了。念佛的念头出来,跟阿弥陀佛去极乐世界了。

无始劫来我们在六道,这种烦恼习气非常的深。外面境界,所谓境界风动,把境界比喻作风,心就比喻作水,风一动,水就被吹起波浪了。不善的心所,这个波浪就是这个二十六种烦恼心所,肯定跟着根本烦恼起来,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所以它叫做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起作用。

这些用现代的术语来讲,这是属于心理现象,佛法里面的唯识法相可以说是佛教里面的心理学,讲得非常透彻、非常的细致。大学里面的心理学学系研究的,还比不上法相宗、唯识宗所讲的,法相宗就是唯识宗,所讲的详细多了,讲得太清楚了。祖师就是我们玄奘大师,窥基大师。

好,这一段我们就补充到这里。

我们看下面的征事,“下附征事一条”:

“入闱(wéi)偿业(闱中共见)”

“合肥许某。望族也。其兄曾为某省学政。有保等士子。勉措二百金。托许拔在三等。许收金诺之。偶以多事遗忘。未与干事。比案发。而此友竟置六等。其人自念名利两失。遂缢(yì)而死。妻亦抑郁(yì yù)病故。至康熙庚午。许某入场应试。自见其人立在号房内。顿发昏迷。自解考具上所结红线。逐(zhú)一接长(cháng)。系在颈内。自悬其身于号口。颈中止有一线。而两足已离地尺许。舌随吐出。号军急禀(bǐng)监临。时监临者。为总宪傅(fù)公。敕(chì)号军速解救苏(sū)。许乃发狂作鬼语。因备述昔年得财误事颠末。俟(sì)门开。拔归寓所。未几。复于寓所缢死。”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学政”,“学政”是古代提督学政的简称。又称督学使者。清朝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到所属的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再来,“保等士子”,“士子”就是学子、读书人。这个“保等士子”,可能是指有资格参与保举,而被推荐任官的士人。

“勉措”,“勉”是尽力、用尽所有力量。“措”,就筹划办理。“勉措”的意思就是很辛苦的筹措。

“拔”,选拔、提拔。《说文》:“拔,擢(zhuó)也。”我们现在讲说拔擢,这个人被人家拔擢,担任官职,所以拔就是擢也。

“比”,及、等到。

“案发”,“案”就是指案举。即考核并举荐(jiàn)。“发”就是公布。“案发”就是公布考核举荐之结果。

“康熙庚午”,康熙二十九年,西元一六九○年。

“号房”,明代称贡院的号子。《明史·选举志二》:“试士之所,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号子”,也就是说科举考场中这些生员答卷和食宿的地方,他们吃跟住的地方,还有他们作考试的地方,这个叫“号子”,又叫“号房”。每一个人一小间,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这上次我到南京去讲课的时候,南京的人有特别招待我到南京秦淮河去参观,那个地方就有保存古代科举考试的这里讲的号房,我就有参观过,确实是一个人一间的,吃跟住都在里面,食宿之所。

“号口”是指号房的门口。

“号军”是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这“号军”有点像监考官,监考人员。

再来,“监临”,“监临”是科举制度中乡试的监考官。

“总宪”,明朝、清朝都察院(官署的名称。它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hé)官吏,参与审理重大案件。)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为宪台,故称“总宪”。

“俟门开”,“俟”就是等待。明、清科举,乡试与会试都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三天完结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讲“俟门开”就是指等到考试结束。

“拔”是移动。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入闱偿业(据《闱中共见》)

合肥许某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兄长是某省学政。有一个保等的读书人,筹措二百金送给许某,托他提拔到三等。许某收钱后答应了他,但后来因为事情忙了,就忘记了这个事情,没有去帮忙。等到放榜以后,那个朋友竟然落到六等。他想到自己名利两空,就吊死了。妻子心情忧郁,也病死了。到康熙庚午年间,许某入场应试,看见那个读书人站在号房里面,顿时神经错乱,自己解下考具上的红线,一根根的接长起来,系在颈内,在号口上吊,颈中只有一线,两足已经离地一尺多了,舌头随着吐出。号军急忙向监临禀告,当时监临是总宪傅公,派号军赶快解救下来。苏醒后,口里就讲鬼话,详细地自述过去得财误事的经历。等到开门后,就回到自己的住房,没有多久,就吊死在住房里了。

那么这一段就是凡是因缘果报,都有因有缘,后头的果报就会现前。我们来听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能量是相等的,我们的心要跟佛相应,就能够克服烦恼习气,就能够化解一切灾难。就像这个许某,如果他跟佛一样带着慈悲心,不收这个保等士子二百金,不要收他的二百金,还很慈悲的来提拔他、来帮助他,这叫佛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好不容易筹措这二百金,结果他要求你帮他提拔到三等,结果他落到了六等,后来,上吊自杀。所以到后来许某自己也上吊自杀,一报还一报。这就是什么?没有办法化解他自己的灾难。为什么?因为他自己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收受贿赂。

如果我们心不能跟佛合一,跟众生合一,现前众生已经不学圣教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说,现在的环境,现在的众生已经不想学圣教了,也已经不想学佛法,更不要讲说要相信因果、伦理、道德了,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现代人的思想就是名闻利养,这个地球生病了。

我们看这一次的小三灾,瘟疫灾、蝗虫灾,蝗虫就是饥馑(jǐn)灾。这一次差一点小三灾来个两灾,一个是饥馑灾,蝗虫过境,那另外一个是新冠病毒,到现在没有办法停止。地球真的生病了,全球人类遭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幸免。南半球、北半球,美国最严重,美国最严重,果报最惨烈。这就是有因有缘,果报在后头,果报就现前。一个病毒,就把美国的强大无比的航空母舰瘫痪(tān huàn)了,美国号称世界军事强国,船坚炮利,它的航空母舰,它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它想开到哪里就到哪里,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敢抵抗,美国想打哪里就打哪里。这个老天爷啊,天道好还,老天有眼,不用派核子弹,也不要派毁灭性的武器,只要派这个瘟疫新冠病毒就可以了,把美国整个军事系统跟强大无比的航空母舰舰队整个瘫痪掉。这就是什么?地球生病,人类所造的业,业感缘起了,果报现前了。

老和尚写这几个字,我有把它放在我所编写的《知苦乐法》。我《知苦乐法》有点像我们国内的《山西小院》,就是读《地藏经》感应的故事。很多癌症病人或者重症病人,他读了《地藏经》以后,业障消了,病就好了。我编写了一本叫《知苦乐法》,老和尚不仅给我题字,赐墨宝,还给我提〈序文〉。这一本非常畅销,度了很多人。我在这一本《知苦乐法》的前面,我就放这个老和尚写的这些字,“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脏腑(fǔ)失调,天地变异,是一切病的果报”。我把这几句老和尚开示的法语,放在我《知苦乐法》的第一页。

“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你为什么会生病?因为贪瞋痴慢疑才是真正的病因。瘟疫,新冠病毒是果报,各位不要误解,它是全球人类众生的贪瞋痴慢疑变现出来的一种病毒。因为贪瞋痴慢疑是五毒烦恼。所有这个世间的正依二报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些新冠病毒到现在,人类没有办法去对治它,到现在找不到疫苗,还在研发,它已经畅行无阻了。而且它这个病毒比人类还狡猾,人类已经是很狡猾了,它比人类还狡猾。而且它还会变异,因为它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还会变异。贪瞋痴慢疑变现的,贪瞋痴慢疑那五毒,变成这个横行无阻的、人人闻之色变的新冠病毒。

贪瞋痴慢疑是病因,我们现在就统统具足了,病因有了;“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病缘”,你看有因、有缘,后头的果报就现前。“脏腑失调”是我们的身病,我们的五脏六腑会失调,是我们身体生病了。那为什么会生病?因为我们内心的,我们心的贪瞋痴慢疑,它的病因造成的,所以你的五脏六腑就失调了,那造成身体生病了。那外在的环境,“天地变异”是现在的地球病了。所谓的地球暖化,极端气候,气候变迁,“天地变异”是现前地球在生病了,这是一切病的果报。“病苦短命”,“病苦短命”是我们的病报,“自然灾祸”,是我们外面的病报。所以你看,老法师直接给我们讲,疾病的病缘、病根,还有病因,病缘、病业、病果、病报,全部跟你讲出来,业因果报。

个人的病苦短命,居住的环境的自然灾祸,这一切的病报。怎么救?佛菩萨、老祖宗给我们的药,就是仁义礼智信。今天哪一个国家,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以外,哪一个国家讲仁义礼智信?没有了,所以不讲仁义礼智信,这个老祖宗给我们的仁义礼智信,就是一切病的药。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十善业道,中国传统教育的仁义礼智信,很简单把病因、病缘、病果、病报,治病的药方都开出来了,确确实实的能救自己,让自己远离病苦;自己能离病苦,你居住的地方就没有灾难,中国谚语所谓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我记得这次新冠病毒刚发生的时候,我个人非常的焦虑,我也发了一些信息给我们国内的一些莲友团体,为他们鼓励,为他们祈福。当我看到他们有发布一个信息,在中国国内某一个道场,在一个露天的广场,办了好几千人,在诵《地藏经》忏悔,我就认为,这个病毒要离开中国了,这个灾难可以平息了。健康的素食,我认为这个就是古代的所谓的斋戒祈福,往往可以让这个瘟疫、病苦远离,灾难远离,确实也是如此。

所以呢,你没有病因、没有病缘,你是个有福的人;如果你身心有病因、有病缘,你不是个有福报的人。所以贪瞋痴慢疑要断,佛法里面常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佛大小乘经典上常讲的。怨恨恼怒烦,我们常讲的习气、冲动,这不是好事,这对自己伤害很大,要觉悟,要把它放下来。

就是我们刚才讨论到这个“入闱偿业”,这个许某他后来的结局,结果,是自己在自己的寓所上吊自杀。他为什么要上吊自杀呢?因为他害得别人上吊自杀。也就是那一位保等士子,贿赂他二百金,希望他提拔他到三等,结果事与愿违,最后名利两失,最后走上自杀而死,妻子也抑郁病故,他等于家破人亡,所以这个果报很大。也就是说,这位许某的原因,就是因为贪瞋痴慢疑这个贪,贪财是病因;怨恨恼怒烦是一切的病缘,就是答应他,提拔这位保等士子列三等,遗忘了,“未与干事”,没有去帮忙他,这个就是缘,这是病缘,这是怨恨恼怒烦,这位保等士子就怨恨恼怒烦;那最后果报是什么?果报就是“病苦短命”,家破人亡,那这是病报。所以我特地,这个公案我引用,它根本的核心问题,贿赂,收受贿赂只是一个缘而已,它最重要是他的贪瞋痴慢疑的病因,他没有断。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一线而悬一人。岂复理之所有。而许某之事固已万目共睹矣。乃知业果到来。报应诚有不可思议者。推而极之。末劫三小灾到时。人触草木。皆如利刃。尽遭其难。而世尊受木枪之报。以尺许之木。能穿破大青石。而且处处相随也。岂不益信。”

这一段非常的好的按语,周安士菩萨真是菩萨再来的,把错综复杂的因果道理,就在他这个按语里面,一目了然的帮我们开示出来。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名相注释:

“木枪之报”,这个“木枪之报”是佛陀的果报之一。佛陀有三个果报。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此指“佛在罗阅祇(王舍城)竹园精舍,入城乞食。忽有木枪,迸(bèng)在佛前。心自念言,此是宿缘,我当受之。众见惊愕(è)。佛复心念:现偿宿缘,使众人见,不敢造恶。便踊(yǒng)身虚空,去地一仞(rèn)。木枪逐佛,乃至七由延,枪亦随之。佛于空中化一青石,厚阔十二由延,佛立石上,枪即穿石出在佛前……佛复从梵天下,至罗阅祇城,枪亦寻下。……佛便心念,当偿宿缘。遂叠大衣,敷(fū)座而坐。即展右足,木枪便从足趺(fū)彻过。舍利弗等,皆至佛所,礼拜慰问。为说宿缘:往昔有两部主贾(gǔ)客,入海取宝,后遇水涨争船。第二部主与第一部主格战。第二部主以镩(cuān)矛,镩第一部主脚过,即便命终。佛告舍利弗,尔时第二部主者,即我身是。第一部主者,今提婆达多是。我时镩彼脚,以是因缘,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故受木枪刺脚也。”

以上是《三藏法数》的这个佛典故事,非常的殊胜,我们来逐一解释。“迸”,“迸”就是突然冒出。“去地一仞”,这个“一仞”就是八尺。“七由延”,“由延”就是由旬,这古印度的一个计算单位,一由旬四十里。再来,“足趺”,“趺”就是脚背。“主贾客”,“贾”就是商人,“贾客”就是商人。“镩”,“镩矛”,这个“镩”它是铁制的凿冰的工具。头如锥。有倒钩。现在还有,就是要钩冰的时候,钩冰块起来,那个就是“镩”,“镩矛”。

那我们来看这一段的木枪之报的白话解:

佛,佛陀在罗阅祇(王舍城)竹园精舍,佛陀要进入城中要去乞食。忽然有一支木枪迸在佛前,就突然间出现在佛的前面。佛陀有无量神通,佛陀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佛陀知道,他心自念言,佛陀就知道,这是他过去生的因果,过去生的因缘,宿缘,我应该去承受这个果报。大众看到佛陀前面迸出这个木枪,大众惊愕,非常惊讶。佛再次思维说,我现在应该偿还这个宿世的因缘果报,我让这些众弟子众人看到,了解因果不空的道理,因果不空的真理,让他们不敢再造恶。于是佛陀就是用他的神通,踊身到虚空,离开地面有八尺,那个木枪也跟着追到上去,追到虚空,追佛陀,追上去。这个木枪追上去到达哪里?到七由旬那个位置,七由旬也等于二百八十里,离地二百八十里。佛到的越高,枪跟着上去,“枪亦随之”,这个木枪跟着升上去。佛在空中化出一个青色的石头,就是这个二百七十二页里面讲的,“能穿破大青石”,就化出一个大青石,厚度跟宽度有多少呢?十二由延,有十二由旬。佛就站在那个石头上,木枪就从石头这样,大青石穿过去,出现在佛的前面。

佛再从梵天下来,到罗阅祇城,枪跟着下来。就是我们俗话讲,飞天钻地,业力不可思议,“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地藏经》里面讲这三句经文,是因果的写照。佛陀再从梵天再下来,要到罗阅祇城,那个木枪跟着下来。佛陀当时就思维,这样想了,他说,我应该要偿还这个宿缘。于是就把大衣折叠起来,敷座而坐,就盘腿,敷座而坐了。就展开右脚,佛陀右脚就伸出来,受报了,欢喜受报了,就像安世高大师一样还命债。木枪就从佛陀的这个脚背,“彻过”,穿过去,就这样从脚背,这样咻(xiū)就穿过去。这个木枪之报,只是让佛陀有受报,但是还是重罪轻报,因为佛陀是人天教主。所以这个因果还是显现,但是从佛陀的脚背穿过去。

舍利弗等众弟子,就到佛的前面,顶礼,“礼拜慰问”,哎呀,佛呀,你现在脚受伤了,有没有关系啊?那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因缘?这么奇妙呢?“为说宿缘”,佛陀就说了,过去有两个大商人,“两部主贾客”,有两个大商人,到海里面去挖宝。后来遇到水涨潮了,要船嘛,争一艘船。那第二部主跟第一部主这两个大商人,就在那边格战,就格斗了。那时候佛陀还是在因地众生的时候,就格斗。格斗的时候,第二部主就用那个镩矛,那个兵器,就镩第一部主的脚过,第一部主就是因为这样命终,死掉了。佛告诉舍利弗,当时那个第二部主,拿那个镩矛,就是我啦,我就是。第一部主是谁呢?就是提婆达多。你看这一世到佛陀的僧团里面,要来篡夺佛陀的位子。佛陀说,我那个时候,我用镩矛伤害他的脚,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受这样的苦报。今天我虽然成就佛果了,但是因为还有剩余的这个残缘未了,所以我必须要受木枪刺脚之果报。以上是《三藏法数》里面记载的这个佛典故事,就“木枪之报”的由来。

我们再叙述一下,佛陀在这一生成就佛果之后,还有三个果报。第一个就是金枪之报,就是这里讲的“木枪之报”。第二个,马麦之报。第三个,头痛三日之报。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佛陀的三个因果故事呢?就强调戒律的重要性,千万不可以毁戒、谤法。有人认为说,持戒清净,断贪瞋痴了,佛菩萨等就不会生病了,这些高僧大德就不会生病了,很多人都有这个想法。你看,佛陀也是要受这个木枪之报,还有头痛三日之报,还有马麦之报。所以这个是谬误的,不是说他高僧就不会生病的。我们刚才已经讲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有善的果报,恶有恶的果报,善恶是不能相抵的。你成就佛果是果报殊胜,但是因果是不空的,要受的果报还是一样,还是要承受,佛菩萨也会生病,高僧大德也会生病,也有因果余报,所以要不昧因果。因果可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所以不能够毁谤戒律和正法,这不是私人怨恨的问题,说,我嫉妒他,我诽谤他,是你跟他的问题,这个不是私人的恩怨问题。这个毁谤戒律跟正法,这个罪业很重,无法化解。所以要注意,敬重佛戒,不可以轻毁。敬重佛法三宝,不可毁谤。

我们现在再来探讨佛陀的金枪、马麦、头痛,三桩公案。

那这个金枪,我再引用《佛说兴起行经卷上》它里面的记载,跟刚才讲的《三藏法数》里面有所不同,但是果报都一样,是木枪之报,但是它内容经文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佛说兴起行经卷上》记载:佛成佛后示现受到金枪刺足之报。金枪实是木枪,即木片也。

“佛在罗阅祇城乞食。有破刚木者,有木片长尺二迸在一边,当佛而立。佛跃虚空,木枪逐之,随佛上下,地水火风不能阻碍。佛旋返入僧房,展足受刺,木枪足趺上下入彻。过入地时,地六反震动。佛说因缘,昔为船主,因海水至,另一船主与之争船,佛船主以矛刺伤其足,命终。佛船主以杀人故,备受三途苦报。至成佛时,犹受余报木枪之害。”

这个地方故事大致一样,但是它的经文有些不同,我们来解释这个《佛说兴起行经卷上》的记载。它说,佛在罗阅祇城的时候乞食,有一个人在劈那个刚木的时候,刚好有一个木片,木片长的尺度一尺二,一尺二的木片,迸在一边,而且很奇怪的就立在佛陀的面前,“当佛而立”,就站着,那个木片就立着。佛就踊入虚空,木枪跟着追上去,随佛上下这样追逐。这样这个木枪要去追佛陀,地水火风都不能够阻止。佛后来知道了,这个是要偿还宿缘,他就回到他的僧房、他的寮房,就把脚伸出来,受这个木片的刺伤,“展足受刺”。“木枪足趺上下入彻”,那木枪就从佛的脚背上下穿过去。当穿过去,木枪堕到地上的时候,大地六种震动。佛就说这个因缘,他说,过去我当船主的时候,因为海水涨起来了,另外一位船主跟他一起争这艘船。佛当时担任船主,就以刚才讲的这个镩矛,刺伤那一位船主的脚,那一位船主后来命终了。那佛这个船主,因为杀人的缘故,他到三恶道,受到三恶道的苦报。到成佛的时候,还有这个余报未了,就是“木枪之害”。这是第一个佛陀还的果报。

那么第二个,佛陀的三月马麦之报。这个我们讲过,我们再重新学习一次。在《中本起经卷下》:“时佛在舍卫国受婆罗门阿耆达请,三月安居。阿耆达为魔所迷,忘却供养。弟子乞食,亦无所得。乃有马师减马食之麦以供世尊。三月既满,往辞阿耆达。阿耆达悲怖交至,礼佛忏悔,留佛七日,备具供养。佛说因缘,昔维卫佛成佛之后返国,王及臣民广设供养。时有梵志谤曰,此人应食马麦,何供养为。以此口过历劫受苦。”

在《中本起经卷下》里面讲到,佛他在舍卫国受婆罗门阿耆达王这个长者的供养,刚好是结夏安居三个月。阿耆达王被这个魔王迷惑了,当时他有交代他的部属说,这三个月,我要尽情的享受五欲之乐,你们都不要跟我通报任何事情,城门关起来,我不接受任何的外在的干扰。他忘记他答应供养佛陀。结果佛陀率众弟子来乞食,那个城门关起来不能进去。那个地方又是非常贫困的地区,乞讨不到食物。刚好有那位养马的马师,就减掉马要吃的马麦,来供养世尊。等到佛陀结夏安居三个月期满了,就去跟阿耆达王告辞。阿耆达王他就悲伤恐怖不已,他就非常的惭愧,他非常的悲伤,非常的害怕说,哎呀,这样我害得佛陀吃三个月的马麦,这怎么办呢?他礼佛忏悔,他就苦苦要求,请佛陀你留在国内王宫,接受供养七天。阿耆达王就供养佛陀。

佛就说这个因缘,他说过去在维卫佛的时候,成佛的时候,他回国,这维卫佛又有人讲毗婆尸佛,就过去七佛里面的毗婆尸佛,他受到国王、人民隆重的供养。当时那个时代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外道,他是梵志。刚好因为维卫佛有一位病僧不能出来应供,他们就把剩下的食物包回去要给这位病僧食用。因为这个食物非常的丰富,美食,这个香味就被梵志,就那世的佛陀跟他的五百个弟子闻到了。当时佛陀就讲一句话了,他说了一个恶口,他说,这个沙门排场这么大,他只配吃马吃的饲料就不错了。当时这个梵志的五百个弟子都说,哎呀,老师你说得对,你说得对。但是其中有一个弟子反对,那个弟子就是舍利弗,他就说,老师,你不能够毁谤毗婆尸佛,就是维卫佛。其他四百九十九个弟子全部认同,说,老师,你说得对。

结果这一世佛陀率五百个弟子,要给阿耆达王供养,当时那个地方乞讨不到食物,是吃马麦。众弟子就非常的困苦,佛陀就安慰这些众弟子,他说,如果你们有更好的人要供养你们,你们可以离开,其他你们愿意留下来,跟我一起接受马麦供养的,你们就留下来。当时只有一位离开佛陀的僧团,到别的地方去应供,到天上去接受应供,就是舍利弗。他在那一世,他没有参加毁谤这个维卫佛,就是毗婆尸佛,所以他这一世,佛陀有马麦之报,这个共业是马麦之报,他不共业,他不共业。所以因果真的是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释迦牟尼佛,因为这一句话谤佛,不知道受到多少的苦报。虽然他精进修行,皈依佛法,成就佛果,但是还有余报未了,还要受三个月的马麦之报。舍利弗没有造这个业,在天上享受三个月的天厨妙供。果然是“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所以这个公案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造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这个纤毫不差。

第三个,佛陀的果报,是佛陀头痛三日之报。有一次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受到拘萨罗国的琉璃王,琉璃大王,当时在印度是一个国王。我先把这个公案的前因,先讲出来。佛陀的释迦族,就是迦毗罗卫城是被什么?是被拘萨罗国的琉璃太子灭掉。那这有个原因的,就是琉璃太子的父亲,是波斯匿王,他事实上是佛陀的护法,他的母亲是末利夫人。其实,当时释迦族,因为他们诞生了一位佛陀,非常的尊贵,他们是太阳之子,释迦族,非常尊贵,所以他们族跟族通婚,不跟外族通婚。

所以当时那个波斯匿王在这个花园里面打猎的时候,因为艳阳高照,就在树下,在末利花园树下休息,刚好末利花园守花园的人,就是末利夫人。她原来的身份,是佛陀他们释迦族里面的一位婢女之女,也就是说首陀罗的女儿。首陀罗在印度是属于贱民,贱民就是最卑微的,这个四个种姓就是婆罗门、剎(chà)帝利、吠(fèi)舍、首陀罗。那她是在看守末利花园。但是她长得非常的庄严、美丽,当时波斯匿王一看到她,就一见钟情,就非常喜欢她,问她说,你是哪一国的女子呢?她因为一看到波斯匿王紧张,就说,我是释迦族的某某亲王里面的一个婢女。她没有讲清楚,比较小声,她应该讲说某某亲王的家里家中的一个婢女的女儿,她没有讲清楚。波斯匿王以为,她是某某亲王的女儿,所以他就要去提亲。

那释迦族很为难,那最后要怎么办呢?他们的族里面的规定就是,跟外族不通婚,就派那个末利夫人,就那你嫁给他吧,你就当成是我们的释迦族的这个女子吧。后来就生出了琉璃太子,琉璃王。琉璃王还没有登位以前,他在小孩的时候,回到他的外公、外婆的家,他带着这个童男、童女的侍者回到家。当时佛陀已经成就了,成就佛果了,所以释迦族建立一个佛陀的纪念馆,非常庄严,有管理佛陀纪念堂的这个管理人员。结果琉璃太子回去的时候,他跑进去佛陀纪念馆里面,踩进去玩,马上被管理员呵斥,管理员就说,你这个婢女之子。因为他们都知道,你这个婢女之子,怎么可以踩我们这个圣地呢?麻烦了,这琉璃王就起了瞋恨心,这刚刚讲的,恶心所二十六里面的恨,恨跟这个恼就起来了,还有这个贪跟瞋。他就跟旁边的这些童男童女讲,你们一天跟我提醒三次,此仇一定要报。这就是病缘。那真正病因呢?病因就是贪瞋痴慢疑。

佛陀的释迦族为什么被灭掉?当时琉璃王发兵,三次要攻打释迦族,佛陀都在路上等。每一次军队经过,佛陀就跟他开示,但是琉璃王的这个仇恨心始终没有息灭。佛陀知道因果报应,应该把它完结,所以佛陀尽了心力,他拦了三次,最后只有任由他去。就表示什么?佛陀也不能改变因果,就是《玉历宝钞》里面讲,哪怕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佛陀再来,都不能够改变因果。所以因果本身是一个真理,它不是佛陀发明,也不是佛教里面才有的,它法尔如是,是佛陀把这个真理讲出来。琉璃王到第四次发兵,就去攻打释迦族,佛他自己也有一切神通变化,他妙用无穷,但是他自己知道,神通抵不了业力,他也救不了释迦族。佛为什么不救呢?因为佛知道这有前因后果,一定要受这个果报。

后来弟子问佛陀。在无量劫以前,释迦族是一个渔村的渔民,那渔村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水池,里面的水都被吸干了,然后里面所有的鱼全部被这个渔村的民众捕获。当时有一条大鱼王,大鱼王也被捕获。佛陀没有跟他们村民一起吃这些鱼肉,佛陀只有在那个鱼王上面敲三下,头部敲三下。佛陀说,他后来成佛的时候,头痛三日。是这个道理,因为他当时敲那个鱼王,就是琉璃太子的前身,敲三次,他头痛就头痛三天。那现在跟着琉璃王这些部队,就是过去生那些虾兵蟹将,那些鱼啊,鱼族,过去生的鱼族。

那当时佛陀的众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就忍不住了,他想用神通来救释迦种。为什么?因为目犍连他不知道这个因果,因为目犍连只是阿罗汉,阿罗汉只知道五百世,五百世的因缘,他只知道五百世的因果,超过八万大劫他就不知道了,但是佛知道。目犍连跟释迦牟尼佛讲说,这是我师父的种族啊,怎么可以给它灭掉呢?那他就用神通要来救释迦种。目犍连于是念了咒以后,把五百个释迦种都装到钵里,他们的神识装到钵里面去,就送到天宫去了,天上去了。等到目犍连再把这些装五百个释迦种的钵拿下来的时候,里面怎么样呢?钵里面都变成血水了,全部都没有生命了,也就是那五百个人释迦种都死掉了。这是告诉我们什么?

佛陀他在示现教化众生,他这个木枪之报,马麦三个月的果报,还有这个头痛三日的果报,这是佛陀在教化众生,告诉众生因果的可畏。成了佛,不能说没有果报,过去造的恶没有报,成了佛,恶报也要现前。虽然是现前,他知道这是还债,一笔勾消,非常快乐的接受果报,欢喜受报。世间人迷惑,接受苦报不甘心,还怨天尤人。佛菩萨知道业因果报,所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百丈禅师说的,“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那个五百世野狐身,就是他讲错一句话,祂在五百世以前是一个出家人,讲经说法说,修行人,修行人不落因果,错转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后来百丈禅师在说法的时候,这个老人在后面听经,祂就要问这个百丈禅师这个问题说,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说,喔,这是一个大问题,明天上课我再来跟你讲。跟李炳南老师一样,那大问题都是第二天上课要讲的。

第二天讲,百丈禅师就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有没有因果?有,欠命的要还命债,欠钱的要还钱债,这叫不昧因果。虽然在还因果,但是戒定慧现前,五分法身香现前,他没有我执,没有法执,他证大般涅槃,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受而无受,无受而受,他还命债就游戏神通。你觉得很痛苦,他是欢喜受报,他心连一点苦都没有。皮肉有没有受伤?皮肉有没有流血?人头有没有落地?有,但是他了解灵性,灵性杀不死,他是欢喜还了这个业果。

所以不昧是对因果清楚、明白,不是没有因果。对因果很清楚、很明白,因为只有法身大士以上,才会深信因果。

一切的苦乐,都是善恶业所招感的,即使到等活地狱当中,风吹一下短暂的快乐,也是善业所感的。等活地狱就是说,它风一吹以后,祂突然间又活过来了,那也是一种短暂的快乐,那也是善业所感。同样的,即使证到四果的罗汉,都还会有痛苦,这也是恶业所感。乃至于佛都还有余报要还。

今天我们讲到这个木枪之报,我特地把佛陀的三个果报全部讲出来,让我们了解这一段的按语,“一线而悬一人,岂复理之所有。”这一段按语写得非常好。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一根细线,能够吊起一个人,在道理上讲得通吗?讲得过吗?但许某的事情,已经是万目共睹,大家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见到了。于是我们应该知道果报的到来,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地方。推而广之,到末劫三小灾时,人一接触草木,就同碰到利刃一般,那个草木都可以当刀剑,个个都像遭受刀兵之灾。再如佛陀受木枪之报应,用一尺长的木头,能够刺破大青石,而且处处相随,难道能不相信吗?

好,今天我们讲这个“勿坏人之名利”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凡夫最大的业障是嫉妒心。

第一,妒忌,妒是表示在外面,忌虽然没有表现在外面,但是心行不善。你看那个忌,有一个己,下面有一个心,他只顾他自己,他心只想到他自己,他见不得别人好,这个叫忌。妒,左边是一个女的,右边是一个户,人都会去比较嘛,这是外在的,他穿得比较好,他住得比较好,比较豪华,都外在,妒。妒忌,忌是心行不善。凡夫最大的业障是嫉妒心太重,嫉妒心太重,不懂得随喜功德。六道凡夫,说实在话,嫉妒心很重,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这为什么?念佛念得太少了啦,听经听得太少了啦,拜佛拜得不够恳切啦。你要是真的天天都在拜佛,一天五万声、十万声的佛号,每天听老法师讲经说法,时间都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去说别人的人我是非呢?哪里还可以去注意别人的信息呢?那最好你现在不要拿手机,就跟我一样,不要拿手机。你拿手机就会看到信息,你看到,哎呀,别人照片出来了,别人又在讲经说法了,别人又是成就了,马上嫉妒心就跑出来了。不要看,你先断这个缘。等到你有定功的时候,你再可以看。你没有定功不要看,没有定功,你一看,你又起心动念了。你有定功看了,你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可以,你可以去接受境界考验。但是你在还没有定功以前,你还是从缘先断掉。

第二点,别人胜过我,比我好,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业,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爱。世间人嫉妒的烦恼与生俱来,这不用学,他自然就会,每一个人都会,中国人会,外国人也会,这不用教啊。这就是什么?不用学,不用教。你看那个小朋友一二岁的时候,他还不懂事的时候,他就有嫉妒心,老师比较疼他,都不疼我。小孩子也是一样,父母亲如果两个子女,比较疼大儿子,小儿子比较不疼,小儿子就嫉妒了,爸爸妈妈都疼哥哥,嫉妒心啊。他看到你给糖果吃,给另外一个小朋友,没有给他,他就不高兴。你就晓得,他就有瞋恨,就有嫉妒了。刚才我们讲忌跟恨、跟忿,都是二十六种恶心所里面的其中一个。

第三,佛教给我们,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我们应该要学随喜。不但不嫉妒,见到别人所做的好事还能生欢喜心。这不容易,这要很深的修行功夫,功德力一定要够,心量一定要非常广大,要心开意解,他就可以生出欢喜心出来。更进一步,我们还能够尽心尽力,帮助他、促成他的好事。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那就太好了,我们不但没有嫉妒,而且还要生欢喜心。他的智慧比我们高,他能力比我强,这个事情由他来办就最好了啦,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我随喜他的功德,我赞叹他,这是随喜心,要有这种观照的心念。

第四,古人所谓“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无能的人、无智慧的人只能享福,只有享受。学佛的同修心量更应该要拓开,你看经上常讲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要大,绝对没有一丝毫嫉妒障碍。今天世界为什么这么混乱,用什么方法能挽救这个世界呢?老和尚跟大家讲,跟诸位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

第五,这个世界上不管他是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想解决当前世界的混乱问题,世界的争端,没有法子。唯独佛有方法,现在大家都不相信,那有什么办法呢?佛用什么方法?佛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事实真相告诉你,你心自然就定了。我贫穷,我前世没有财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没有种这个因,我这一生贫穷,活该,我心定了。贫穷人晓得,他富贵,过去生他种福,我贫穷,前生没有种福;我要想富贵,我现在就要种福,我来生才能享福。所以要先从因果教育开始,让他明白因果,他才不会生这个嫉妒跟瞋恨心出来,他就不会胡作非为。他要不懂因果,他就敢胡作非为。

第六,你不知道因果报应,别人发财了,得大财富了,你对他生嫉妒心,想尽办法去破坏他,你将来的果报是什么?生生世世贫穷。贫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办法去破坏他,破坏障碍,这个造的罪业极重。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造混乱。唯独佛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因果教育跟六道轮回的方法。

第七,佛法是劝善规过,让大家都知道因果报应。如果每个人都遵守佛的教训,都能守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积德,国家就会强盛,人民就会安乐。老和尚说,跟诸位说,世出世间都讲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所谓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理明白嘛,心就平了嘛。佛法里面讲三世果报,我这一世得富贵,前生修的,我这一生应当得到;我这一生贫贱,我过去生没有修,我今天贫贱是应当的。

第八,理明白了,针对富贵人家,就不会羡慕、不会嫉妒、不会怨恨了。我们常讲心安理得,心为什么会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所以我们这一段经文,第五十六句,“勿坏人之名利”,你要是真正懂得因果,你就不会破坏别人的名利了。你懂得他富贵有他富贵的因,你贫贱有贫贱的因,你道理明白,心就安了。所以大家真正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我们心就安,心安理得。我们贫贱就能够安于贫贱,富贵就能够安于富贵。中国几千年来,虽然贫富不均,这个社会相安无事,道理在哪里?就是因为中国人接受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都懂得因果报应。我们一般凡夫最严重的习气就是嫉妒、瞋恚、贪爱,看到别人稍微比我自己有好一点的地方,嫉妒心就生起来了,殊不知嫉妒、瞋恚、贪爱是三恶道的业因。

所以为什么老和尚在讲到,当时齐居士在讲凯撒军团东征到中国来,这个故事的时候,老和尚讲说,日本人打中国,八年抗战,最后美国投下原子弹,日本战败投降,因为中国本来就不属于日本人的嘛,中国不属于他的,他来这边做什么呢?中国不属于他的啊。所以他就是不懂得这个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道理,要是懂得因果报应,日本人就不敢发动战争。

第九,我们学佛人,虽然有些人,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阿弥陀佛不断,但是他嫉妒心跟瞋恚心、跟贪爱心,这三种心他有没有断呢?他要是不断,他念念增长,老和尚说,纵使你念佛,将来你的果报还是在三途。佛陀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义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更难,这是我们常常要反省反省的。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失掉人身,来生能得人身吗?几个人敢说他来生得人身呢?得不到。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淫妄天天干,妄语、两舌,贪瞋痴慢,用贪心学佛,用瞋恚心、嫉妒心来学佛,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报在三途。

第十,我们学佛能精进、能不退,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冥(míng)冥当中加持着。我们的心一定要清净,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我们用是非人我的心、贪瞋痴慢的心、嫉妒愚痴的心学佛,怎么可能跟圣人感应道交呢?这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佛菩萨不来,不是,是我们无法跟他起感应。我们还是自以为聪明,这样学佛,这一生还是会空过,很难成就的。

第十一,我们真正要保持这一生平平安安的度过,不遭大小横事,那要很大的福报,那须要真实的智慧。要保住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晓得,第一,“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第二,“一定要众善奉行”。这两个要记得,第一个,“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纵然你过去生中,你有曾经造过恶因,但是你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因就不会结果,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的紧要,这不是一句口号,要认真去做。第二,“一定要众善奉行”。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这个福报,你这个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亲债主,看到你这福报一天一天大了,祂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真正保证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在一生当中,我们断恶修善,不必要人家知道,不必要宣扬;刻意宣扬去作善,那就好名,又搞名闻利养去了。名利要多了,嫉妒障碍的人都来了,那些嫉妒障碍的人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来的。所以你不要人家嫉妒,你不要去招感。

第十二,中国古人有两句俗话说得好,“为善莫尽名,为恶莫尽刑。”你做“坏事”,刑法不会处罚你的,可见那是小的坏事,不是大的。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碍,这叫“为善莫尽名,为恶莫尽刑”。你出了名就有嫉妒障碍,甚至还会有陷害,麻烦就来。这两句话看你怎么解释,看你怎么个用法?我们学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三轮体空,这就对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要名,要有所求,那就坏了,那个就是很大的错误。社会自古以来,不但是一般社会,连佛门也不例外,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嫉妒障碍,乃至于种种破坏陷害,这些事情都非常平常,决定不能避免的。

第十三,你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对佛陀的陷害,不服气,想尽办法要害佛陀,自己取而代之。还有佛弟子里面的六群比丘,佛弟子当中,有好的、有坏的,有听佛教诲、依教奉行的,也有专门在捣乱破坏僧团的,在世尊那个时候就有了。

第十四,各位都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五祖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不服气的人很多,甚至不少人出去,到处去找,想把衣钵夺回来。其中还有一些人,不仅是要把衣钵夺回来,甚至想要把惠能杀掉。这是在唐朝的时候,可见社会嫉妒障碍、争名夺利的事,在所难免,唐朝就有了。

第十五,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福德,你要跟人家争,那自讨苦头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别人要的,我不要,那就没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么?我要老实念佛,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不要,他不念佛,他要名闻利养,名闻利养都给他好了。唯有这样,自己这一生才安安稳稳的,道业才能够成就。

第十六,世间人所争的,我们知道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老实念佛,是决定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这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老法师的开示,给我们非常多的智慧。那我们能够道理明白了,我们就不会去破坏别人的名利,我们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0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