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年03月0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五十三,“勿妒人之技能”。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五十九页。

我们今天在还没有研讨“勿妒人之技能”之前,我们在上一集,我们有跟各位报告,上一集我们研讨这个“勿谋人之财产”,感触良多,而且看到这里面所列举的公案,“执枪自刃”,这个梁石柱跟他十九岁儿子的因果故事,还有“三次投胎”,桐城诸生姚东朗跟他十岁儿子这个因果故事,三世因果,让我们触目惊心,而且给我们很深的启示跟省悟。那最后一个公案是“以客作子”,“以客作子”这个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以客作子”,其实它也是报怨讨债的故事。那么我们再把这一段经文,我们再朗诵一遍:

“以客作子”

“太仓镇海卫姜君弼(bì)。开米铺。有客马淳溪。以百余金托之。出纳无误者二年。至第三载。托言米为借户所欠。不免有欺负之意。客乃抑郁成疾。逾时遂亡。而姜素无子。未几。妻有娠。及弥月。其邻忽见马淳溪至家。询之姜。乃知已死。俄而收生者出其门。喜曰。已得一子矣。”

这个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前的事情。姜君弼开米铺,客人马淳溪拿了百余金跟他投资,前两年“出纳无误”,就是付款正常,都有付这个利息跟利润给马淳溪,到第三年的时候,这个姜君弼就存心侵占,谋夺财产,就说他的米被借户所欠,那么他的这个现金非常吃紧,想要欺负这个马淳溪。这马淳溪讨不到钱,讨不到这个钱债,抑郁成疾了,所以生病了,最后就是死亡了。那姜君弼本身没有儿子,刚好,过没多久,他的妻就怀孕了,满十个月以后,诶,有邻居看到马淳溪走到这个姜君弼家了。这《感应篇汇编》或者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我们看到这些古代的因果故事,要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的,那女主人要怀孕的时候,都看到这个报恩者、报怨者、讨债者,不管是孝子是不孝子,都会有人看到,当然这要心很清净的。就有邻居就看到马淳溪到姜君弼的家了,到他的房间里面去呢?结果一去了解以后,才知道马淳溪已经死掉了。没多久,接生婆就说了,啊,恭喜呀,恭喜呀,已得贵子了,已得贵子了。是不肖子来投胎了。

所以,我们上一次有讨论到说,“阳间有负恩之人,冥府无不偿之债”,人只知道今生的债很重,不知道来生的债更重。投胎到你家当不肖子,那个债就是很重,全部你的家产,全部都要他要拿回去了。尤其是索现世之债者,到我们家门口我们都不高兴。主人都不高兴,那如果索宿生之债呢?那债主直接到你家的内房,就是卧室,安然高卧,等待你来伺候他。

所以我们上次有讨论到印光大师开示的,〈劝注重因果〉,明因果之理,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的讲完,所以我们今天把这一段要补充出来,因为印祖讲得真的是非常的了义,圆融。

印光大师说,我们修德有顺修跟逆修。你“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到修到极致的时候,破了见思惑,尘沙惑,再破根本无明,再断根本无明四十一品,“修极而彻证”,彻证我们的菩提自性,圆满无上菩提,成就佛果。到究竟成佛的时候,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真空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证而了无所得。为什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恢复性德,这叫“证而了无所得”。

那如果你是逆性而修呢?也就是说,你背觉合尘,“逆性而修,愈修愈远”,老和尚说,一世不如一世,修到最后,修到堕到地狱去了,“修极而永堕恶道”,到最后积重难返,罪业如山,最后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虽然是堕恶道、堕地狱,但是他的佛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了此”,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你明白这个道理,愚笨的人可以变成贤能;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还是逆性而修,“贤者可愚”,纵使你今生今世聪明才智高人一等,最后堕入到世智辩聪,八难的这个果报。“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如果你学袁了凡,你就可以“夭者可寿”,短命可以变长寿;你逆性而修,长寿也变成短命。富贵贫贱,及与子孙的兴盛跟灭绝,一一都是自己作主宰。

这是我们上一回讨论到这里。

接下来第一点印光大师说,就好像说,“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záo)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到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弈(yì)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lù)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

印祖说,就像我们在登高山一样,虽然你说你登不上去,但你不妨凿岩壁设砌,就是,这个凿洞,凿那个岩壁的洞,一阶一阶的爬上去,到最后能够登上顶峰,绝顶而可直到矣。这个地方登峰造极,表示成佛,“凿岩设砌”表示持戒修福,持戒修福念佛,修净业三福。古今以来有多少人,不知道随心造业,随心转业。造业也是这念心,转业也是这念心。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身败名裂,前功尽弃,而且还遗害万年。如果你不修德,纵使你做到富甲天下,贵为帝王天子之尊,或者说你位极人臣,就是高官显赫,声势不可一世的这个宰辅地位,到最后还是遭受“身戮门灭者哉”,就是身败名裂,招来杀身之祸,家门灭绝这个地步。

再第二点,“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

这段印祖说,凡夫就是怎么样?说命运很难改啦。人间所谓的天,说天定的一定胜人,那就是宿命论。但是我们上次有讨论过,因果不是宿命论的,因果是创命论,佛教也是创命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陀就已经讲过啦,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告诉你什么?凡夫都可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为什么不能成佛?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成佛都可以,那何况世间的功名富贵呢?说天定的一定胜人,意思就是说,过去生所造的因实在很难转。但是袁了凡先生颇契会这个妙义、这个心地法门,了解说我们现在所享受的福报,其实都是过去生所培植的嘛,袁了凡了解这个意思是说,“一切所享者”就是说,我们一切所得到的福报,也不全然、全部都是过去生的因所造成的,你也可以改变它,你可以把短命改成长寿,把贫贱改为富贵,那完全就看你随心转业。

“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shì)。是以现因为因,而消灭前因也。”印祖说,人为什么可以改变命运跟业力呢?人定可以胜天呢?只要你“兢业修持”,精进修持,前面的因不用害怕。因为你以现在的因为因,来消灭前面的因。前面没有布施,现在努力布施,那就可以改变命运了。“若恣意妄为,则反是”,如果你恣意妄为的话,任意妄为,那会反而遭受更大的恶报。“了此”,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印祖说,你想要愚笨变为贤明、贤能,平庸的变成出类拔萃,都在你自己“存心修德”,还有“善教”,“随时善教”,这八个字,“存心修德”,“随时善教”,那就会改变命运。

第三,“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是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而后已。”我们经典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因为怕遭受恶果,所以他先断除恶因,因此罪障消灭,功德圆满,一直到最后究竟成佛。“众生常作恶因,欲免恶果,譬如当日避影,徒劳奔驰。”众生常常造恶因,想要避免这个恶果,那就是好像烈日当空,好像太阳在头顶上,你想要避开自己的影子,那是徒劳无功的。“徒劳奔驰”就是你徒劳无功的。

“每见无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谓作善获殃,无有因果。从兹退悔初心,反谤佛法。岂知报通三世,转变由心之奥旨乎。”印祖说,常常看到这些无知的、愚昧的众生,作一点微善、一点小善,就希望获得大福报。遇到逆境就说,作善没有用,作善或遭受灾殃,没有因果。从此退悔当初的发心,反而毁谤佛法。要知道果报是通三世的,转变是由心这个奥旨啊。

“报通三世者,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今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迟早不定。凡所作业,决无不报者。”这里就是跟你讲因果通三世了,现报、生报、后报。现报,现作现报。生报,现在作下世报。后报就是现在作善作恶,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十百千万生,或无量劫,无量无边劫后,才受福受殃的,那就是后报了。现报、生报、后报。

再来第四点,“转变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恶业,当永堕地狱,长劫受苦。其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改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这一段其实是很重要,转变是由我们这一念心。譬如有人所造的恶业,按照他的恶业,应当要堕到恶道去,应当要堕到地狱去,“长劫受苦”。可是这个人后来生大惭愧,发大菩提心,断恶修善,诵经念佛,自行化他,行菩萨道,求生西方。最重要是什么?要生大惭愧,要断恶修善,诵经念佛,还有行菩萨道,自行化他,最后要求生西方,这六点。因为这个缘故,他如果能照这六点去做,他可能现在会不如意,或者生病,或者遭受病苦,尤其是遭受病苦也很多,事业不顺利的、不如意的也很多,或者贫穷,也有,或是被人家轻贱,被人家瞧不起,也很多,有很多学佛人,他也有在行善,但是他还遭受这些果报。印祖说,如果他现在被人家轻贱,或得到病苦,或者受到贫穷,或者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你要把它当做,你要永堕地狱的那个长劫受苦的业,现在已经在受报了,就随缘消旧业了,“即便消灭”,而且还可以了生脱死,还可以超凡入圣。

但是很多学佛的人都过不了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前面那六个条件,第一,要生大忏愧,第二,要发菩提心;第三个,要断恶修善;第四个,诵经念佛;第五个,自行化他;最后一个,求生西方,第六点,求生西方。各位把这六点一定要记起来,如果你没有办法改变命运,那是你的问题,不是佛菩萨的问题。

第五,“《金刚经》所谓:‘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转变由心之义也。”

印祖特别引用《金刚经》的经文,佛陀的开示。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就是依教奉行,《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你能够做到,能够“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那么你过去,所谓“先世”就是过去生,那过去生不是指你还没有来转世投生的,这一世的前世,不是,就是从现在开始,往前推都是过去世,现在讲完就是过去世了嘛。所以“先世罪业”,过去所造的罪业,应该要堕到恶道了,因为你现在被人家轻贱,那先世罪业就消灭了,“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可以成就佛果。

我们就补充上一回,我们没有讲完的,“勿谋人之财产”,印祖的开示。

今天我们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五十三句,“勿妒人之技能”。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五十九页,我们看经文:

“勿妒人之技能”

“(发明)财产是夺得去之物。故用谋。技能则无所用其谋。唯有妒而已矣。究之妒人技能。于己何益。徒自增其烦恼耳。”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谋”,本来的意思就是考虑,谋划。那这个地方讲图谋,营求。

“技能则无所用其谋”,“技能”就是才艺、才能。意思就是说,才艺、才能并不能用图谋的、营求的方式抢来占为己有,必须要学习才能得到。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财产是能夺得去的东西,所以就想办法夺取;技能是无法夺去的东西,所以就只能嫉妒了。仔细地反省一下,嫉妒别人的技能,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只不过是白白地增加自己的烦恼罢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段经文:

“技能有二。有有益于世者。有无益于世者。有益之技能。当敬而法之。无益之技能。当怜而戒之。非唯不当妒(dù)。并亦无所用其妒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非唯不当妒,并亦无所用其妒也”,这句,这个“妒”,跟我们嫉妒的妒是同一个字,同一个意思,这意思是说,不但不应当嫉妒,而且嫉妒也没有用,因为技能无法用嫉妒取得。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技能有两种:一种是有益于世间的技能,二是无益于世间的技能。有益于世间的技能就应该尊敬并且效法,无益于世间的技能就应该可怜并且警戒,不仅不应当嫉妒,也没有什么好嫉妒的。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讲嫉妒心,所以“勿妒人之技能”,其实是嫉妒心作祟(suì),所以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消除嫉妒心。我们引用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的开示。

有些人看到别人得到荣誉、得到好处或者利益,甚至说是地位或者是金钱。尤其是朋友之间、兄弟之间,甚至莲友之间,都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嫉妒心的问题,甚至修行人,一般凡夫都会有。表面上也许会说一些赞美的话,对啦,他很有成就啦,但是内心却不服气;也有些人,会对他人的成就抱持,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参加而已,如果我参加的话,他一定比不过我,等等这些,我们一般讲叫酸葡萄的心理,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就是嫉妒心。嫉妒心普遍存在人性当中,为什么?那是一种习气,而且是一种烦恼,纵使有修行的人,还是会有嫉妒心理,看到别人经讲得比我好,就心里生嫉妒了,看到别人的道场比我兴盛,那就生起嫉妒了,看到别人法会,动辄(zhé)几千人、几万人,生起嫉妒心了,看到别人供养比较多,那心里就生起嫉妒了,程度深浅不同而已。

嫉妒心会让人迷惑,会迷失自己,看不到自己,也会使得好事多磨,产生很多阻碍,这个跟自私自利,还有争名夺利的情况很接近,自己得不到,别人也休想得到。譬如说一位男士拼命要追求一位美丽的小姐,而这位小姐已经有男朋友了,名花有主了,所以始终没有任何回应。那这位男士追求不成,就想要去破坏别人所拥有的幸福,这种报复心理就是嫉妒心造成的。

曾经台湾发生一个邪淫的命案,有一位老兵,年纪非常大,八十几岁了,娶一位年轻的姑娘做妻子,希望传宗接代。结果没有想到,她这个姑娘不守妇道,发生了邪淫,那这位老先生,老兵,他也耳有所闻。有一天他大概是有尾随,后来发现证据了,回来以后就把这位邪淫的女性当场杀死,甚至拿刀在她脸上划了十几刀。那也有同性恋的,也发生这种命案,类似,这都是嫉妒心造成的。所以嫉妒心又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自己也本身会起了很多烦恼。那久而久之,这种嫉妒心会产生一种怨气。

就佛法观点来说,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心,它跟瞋恨心有关系。佛法讲三毒是“贪、瞋、痴”,但也有一些经论说,“贪欲、嫉妒、邪见”,那后面讲的这个“贪欲、嫉妒、邪见”,这个嫉妒代替了瞋恨,可见嫉妒心、瞋恨心属于同一个层次、同一个性质,都是害人害己。

那人人都有嫉妒心,佛法认为它是根本烦恼之一,所以要学习怎么样放下嫉妒心,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修的功课。

避免引起嫉妒是双向的,第一个,一方面你不要去嫉妒别人,另一方面,你也不要引起别人嫉妒。这两点一定要做到,你不要去嫉妒别人,也不要引起别人嫉妒。那方法怎么做呢?要学《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中的第五愿,随喜功德,也就是说,你对别人所得到的利益、别人所做的好事,或是别人的成就,你要感同身受的随喜、赞叹。但是这个很不容易做出来,很不容易做出来。其次,也要将所有的荣誉归诸于大众,而不是归功于自己一人。

圣严法师特别提到说,有一次,他获得的公益基金会颁发的爱心奖,当时一共有十个人受奖。在颁奖典礼上,他代表发表感言,那圣严法师就说了,我得到这个爱心奖,并不表示说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只有我们十个人。这就是什么?这是谦卑。我们这十个人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已,同时我们也比较幸运,因为别人推荐,我才获奖。其实社会上还有很多一直默默在耕耘,没有被推荐的人很多。你要赞叹。

同时,这一项荣誉,也不是属于我们得奖者的荣誉。那圣严法师特别以他个人来说,他说,我个人来说,这不是我的荣誉,是法鼓山的荣誉。你要归诸于团体。他说,我们是,我们的团体义工菩萨、信众菩萨共同的奉献,才得到这项的殊荣,得到这个荣誉。这个是应该大家共享的。所以这个方法是什么?我们现在讲就是,你要放低身态,谦卑对待,不仅是勉励个人,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效法。那么得到任何的荣誉,一旦骄傲,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嫉妒;凡事谦虚,就不容易引起嫉妒。

那么刚才提到说,普贤十大愿,随喜功德。我们民国年代的祖师慈舟大师,他也就是我们忏云老法师的师父,慈舟大师说,“嫉妒为众生通病,故随喜心难发,纵闻佛法,而习性难改。”你要发随喜赞叹的心,很难发出来,纵使你已经听经闻法了,但是习气还是难改。“用功者宜起觉照”,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有觉照的能力,“如遇善不发随喜心”,如果你遇到别人行善、别人的善行,你不发随喜心,“即菩提涅槃之障”,障碍的不是别人,障碍的是你自己的菩提自性,跟涅槃的果报、涅槃的果位,也就是说,障碍到自己的法身慧命了。“当痛责对治”,所以你应该要痛责自己,要对治自己的这个习气毛病。

慈舟大师特别引用《太上感应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当然还有一句,“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就是随喜功德,“即是随喜功德”。“不随喜即无功德”,你随喜,你还可以得到功德,不随喜,毫无功德,而反而成了嫉妒障碍。“随喜功德”是“除嫉妒障”,随喜功德是除掉嫉妒障碍的,“得大眷属报”,别人做善事得到大福报,你随喜功德也可以得到福报,那个叫“得大眷属报”。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

“十子异疾(迁善录)”

“宋大夫蒋瑗(yuàn)。有十子。一偻(lóu)。一跛。一挛(luán)。一躄(bì)。一颠。一痴。一聋。一瞽(gǔ)。一哑。一狱死。公明子皋(gāo)见之。问曰。大夫所行何如。而祸至此。瑗曰。予生平无他恶。惟好行嫉妒。胜己者忌之。佞(nìng)己者悦之。闻人之善。则疑之。闻人之恶。则信之。见人有得。如己有失。见人有失。如己有得耳。子皋叹曰。大夫心行如此。须至灭门矣。恶报岂止此乎。瑗闻其言惶然畏惧。子皋曰。天虽高。而察甚下。若能改往修来。则其转祸为福。不患迟矣。瑗自此改惕。尽反生平所行。不数年。诸子之疾。渐次而愈。”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宋大夫蒋瑗”,据《赤松子中诫经序》载,“昔公明子皋过宋,见大夫薛瑷(ài)有子一十人”,这个地方,“宋”,应该是指春秋时代的宋国,而不是赵匡胤的宋朝。又“蒋瑗”,疑为“薛瑷”之误,怎么说呢?我们引用《德育古鉴》及《感应篇汇编》来印证,因为这个地方讲宋大夫蒋瑗,按照刚才读过的这个《赤松子中诫经序》,它是又讲说是薛瑷。在《德育古鉴》跟《感应篇汇编》都记载是“燕相薛瑗”,故事内容大同小异。

那我们现在再来看《感应篇汇编》第二十六句,“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里面就有这段经文。这个是在末学讲《感应篇汇编》第一○九集里面,有提过这个公案:

“薛瑗相燕国。不能平心。忌人得。喜人失。不荐贤。且嫉之。使不得进。一子死狱。余者残废。公明子皋授以中诫经。瑗悔。誓力行。仅全一子。”

那么这一段《感应篇汇编》第二十六句经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这里面的这个公案就是“薛瑗”。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的名相注释:

“平心”就是用心公平,态度公正。

“进”就是提拔、晋升。

“中诫经”,《中诫经》这是道家的经书,收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戒律类〉。

那这一段的白话解,我们也解释一下:

在春秋战国时候,薛瑗当燕国宰相,内心不能够公正无私,而且常常嫉妒别人所得,欢喜他人失落,不但不推荐贤能的人,而且还嫉妒他人,使他人不能上进,不能提拔他人。后来他有一个儿子死在监狱中,其余都变成残废。薛公就向孔子学生子皋请教此事,子皋教授他《中诫经》,此时薛瑗很后悔,发誓要力行经中教诲,最后仅保全一个儿子。

这个是我们引用《感应篇汇编》里面薛瑗的故事。

那么再来《德育古鉴》,它用的经文大同小异,我们看《德育古鉴》这段经文:“燕相薛瑗。持重权。立心褊仄(biǎn zè)。见人有得。如己有失。见人有失。如己有得。人有才能声誉。疾之如仇(chóu)。生子皆盲聋喑哑。伛(yǔ)偻颠覆。后遇公明子皋。教以洗心涤虑。尽易前非。幸存一子。”

好,你看这个,它这个经文跟刚才那个《感应篇汇编》又不太一样,跟这里“十子异疾”也不太一样,但是故事大概情节大同小异。

那么《德育古鉴》里面,有这个古德有评论,“先辈有云:‘见人得意事,便当生忻(xīn)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德育古鉴》,我们曾经也介绍过,是一本善书,也是因果善书。“先辈”,也就是古德说,看到别人得意的事情,你应该要生欢喜心;看到别人有失意的事情,你应该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如果你能这样做,你会得到真实受用。为什么?你心量会广大,你可以降伏自己的嫉妒心,可以增长自己的平等心,还有慈悲心。

《德育古鉴》说,“忌成乐败,何与人事?”“忌成乐败”就是说,你不喜欢别人成功,喜欢别人失败,这叫“忌成乐败”。这个到现在,众生的习气都是这样,“忌成乐败”。“何与人事”老和尚说,你只是能延迟他的成就而已,你没有办法去破坏他的成就。为什么?因为因果不空,你只能延迟他的成就。“徒自怀心术耳”,你只是怀了自己的心术而已、心计而已,“怀心术而已”。

“愚谓凡损人而利己,不可为也。”所以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不可为,不要做。这印祖也有说过,损人而利己,不要做。“至损人而于己无利,则为之甚无谓矣”,那至于说,损害别人,对自己没有帮助,那更不应该要做了。“欲人损而人损,犹有所用其恶也;奈欲人损而人决不因其欲而损”,你想要别人得到损害,可是别人不会因为你这个念头、你这个欲望而受到损害,因为因果不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有因果,“空用此恶心肠,何为哉?”你只是空用这个恶心肠而已。

这个是我们讲到“宋大夫蒋瑗”,我们特别引用《感应篇汇编》的公案,以及《德育古鉴》,所以应该是“薛瑗”,而且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宋大夫。

再看下面,“偻”,“偻”就是脊背弯曲。我们现在讲叫驼背。

“跛”,“跛”就是跛脚,脚有残疾,走起来身体歪歪斜斜的,不能平衡,这叫跛。

“挛”,“挛”就是手、脚因抽搐(chù)而手脚弯曲不能伸直。这个叫,我们讲痉挛,痉挛(jìng luán)就这个“挛”,就是手脚不能伸直。

“躄”,“躄”就是两脚残废不能走路。我们现在讲瘸腿。

“颠”,“颠”是疯狂、发疯、发狂。精神错乱失常。

“痴”就是呆傻的。

“佞”,“佞”就是谄媚。

“惶然”,“惶然”就是害怕、恐惧的样子。

“改惕”,“改”就是改正、修改。“惕”就是戒惧、小心谨慎。意思就是说,因认真改正过失,而常怀戒慎恐惧之心。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十子异疾(据《迁善录》)。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大夫蒋瑗(好,我们这个地方按照它的原文来翻译,所以叫蒋瑗,但是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他是薛瑗。)宋国大夫蒋瑗有十个儿子,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四肢萎缩,一个双足残废,一个疯癫,一个愚痴,一个耳聋,一个瞎眼,一个哑巴,一个死在狱中。

公明子皋见到这种情形,就问蒋瑗说,大夫平时都做些什么事呢?竟然招致如此的奇祸呢?蒋瑗说,我平生自忖(cǔn)也没有干什么大坏事,只不过内心总是嫉妒别人。见到比我好的人,就忌恨他;若有人奉承自己,心里就很喜欢;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怀疑不信;听到别人做了恶事,就深信不疑;看见别人有得到好处,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东西似的;遇见别人有损失,好像自己得到好处一般。这便是我做人的态度。

子皋就叹息说,大夫你存有这样的心态,如此心术不正,恐怕不久就要招来灭门之灾了,恶报岂止是眼前这些呢?蒋瑗听子皋这么说,感到很畏惧,不知如何是好。子皋又说了,上天虽然高远,但是它能够明察秋毫,如果你能够痛改前非,诚心向善,改往修来,就一定可以转祸为福,从现在起改正还来得及啊。

蒋瑗从此改掉嫉妒的恶习,心怀惕励,行善积德,举荐贤才,没过几年,他几个儿子,几个孩子们的疾病都逐渐痊愈了。

那这一段我们就来探讨,嫉妒心下场,堕蟒蛇身,《梁皇宝忏》的由来。学人讲《感应篇汇编》五年,跟讲《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到现在我从来没有介绍过《梁皇宝忏》。前一阵子因为我们志工的祈请,希望我们讲堂一年能够共修一到两次的《梁皇宝忏》。那我早期学佛的时候是有拜过《梁皇宝忏》。所以我今天就为各位来介绍《梁皇宝忏》,这也是《梁皇宝忏》的由来,主要原因就是嫉妒心的下场,堕蟒蛇身。我们来介绍《梁皇宝忏》的缘起。

《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了超拔皇后郗(chī)氏而制的《慈悲道场忏法》,后来就简称为《梁皇宝忏》。梁武帝他姓萧,名衍(yǎn),字叔达。他乐善好施,供僧印经,建寺,喜欢修行,而且他是一个吃素的皇帝,就菩萨皇帝,中国的素食就是梁武帝推动的,他拜一代高僧宝志公禅师为国师。他在位四十六年,享寿八十有六,就八十六岁,算高寿。

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对六宫动念出口犹如毒蛇。她还妒忌梁武帝学佛修行,曾经扯破佛教经书《妙法莲华经》;她轻欺三宝,曾经将葱、蒜、韭菜等几种五辛这个东西以及腥膻(shān)的肉,外边用面包裹,就包子啦,用这个包子,假意供佛斋僧,她想要破坏这些僧人的清净的这个净戒,破坏清规。幸好这些僧人都有智慧,他们自己准备斋饭,巧妙的换掉郗氏的污秽的斋饭。郗氏看到僧人吃斋,自以为自己的恶行得逞了,就掩口窃笑了。郗氏她生活在宫中,不懂得惜福,福报用尽了,也不怕因果报应的果报,天天在造轮回的恶业。

她在宫中大概三十岁的时候突然间死亡。因为生前心怀瞋毒,死后堕落为蟒蛇身,数月之后,梁武帝忽然听到寝殿外面有这个窸窣(xī sù)的声音,窸窣就是形容细碎而断续的摩擦声,他仔细一看,看到一条蟒蛇盘踞在这个宫殿上,梁武帝大惊失色。

这条蟒蛇会说人话,它说,我主,你不要心惊,蟒蛇是我郗氏,投生到畜生道去了,所得到的这个蟒蛇身。我因为生前不信佛法,所以堕落到畜生道,得到这个苦报。现在我连藏身的地方都没有,肚子飢饿,遍身鳞甲多有毒虫,痛苦不堪,没有办法休息,只好投靠乞求依赖我王(就是梁武帝),你怜悯昔日我们夫妻之情,来施恩救拔,帮助我离开苦道。我当衔环当报,不负主恩。

梁武帝当时已经是魂飞魄散,良久才苏醒。于是急急忙忙的跑去请求宝志公禅师,就问了,那郗氏为什么堕落到蟒蛇身呢?宝志公禅师就说,因为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郗氏把王宫当天堂,享受福报,不造福;不信因果,不怕报应。武帝问了,那怎么样可以超拔郗氏呢?宝志公禅师就说了,如果要超拔,需要我主发心,希望梁武帝你发大心,大办斋供,请高僧启建道场,称扬佛法,赞叹佛法。而且我皇,武帝你,你必须要亲自下去礼拜,替它忏悔,检录《大藏经》的经典,诵经忏悔。

梁武帝依照宝志公禅师所说的这些事情,就请宝志公禅师等依照经典、《律藏》忏罪要义,制定了忏文三十卷,为郗氏忏悔。那众僧就启建坛场来礼拜,为郗氏修福忏悔。后来《梁皇宝忏》佛事做完之后,看到一位容仪端严的天人对梁武帝说,我蒙佛力,得脱蟒身,我脱离蟒蛇身了,将生天上,故来礼谢。

那么《梁皇宝忏》能够灾消吉至,罪灭福生。蒙弥勒菩萨梦中赐名为慈悲道场。这个忏法它是开始于梁武帝,所以才称为《梁皇宝忏》。拜忏的时候,由法师带领大众,按照皈依,断疑,忏悔,解冤,礼佛,报恩,回向等忏仪形式,借由共修的力量,以提起大众虔诚忏悔的正念,同时返观自照,让自己的身心在忏悔中破除无明障碍,获得清凉解脱。后来后代的高僧逐渐的去繁取要,改编辑为十卷。

那么《梁皇宝忏》这部由梁武帝发起的忏悔文,它刚开始是为了超度郗氏皇后的因缘,但是经过历代拜忏的感应更是层出不穷,度化了很多的无量众生而流传至今,所以它被称为《宝忏》。但是我们要注意,这个《宝忏》,突出的是这个忏字,因为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忏悔就不是慈悲道场。道场是什么呢?道场就是我们的心地。慈悲是我们的本具,就像释迦牟尼佛他能仁寂默,所以慈悲是能仁。道场是我们的清净的心地。如果你能够真正忏悔,你的心地就是一个慈悲道场,才可以称为宝。

我们来研讨这个“忏”字,中国正体字的“懺”字,各位看,左边的竖心,这个心是竖起来的。竖心告诉我们,忏悔时要把心竖起来,要端身正意,要把心竖起来,就要提起正念,提起这个道心,提起这个忏悔心,这是把心竖起来,也就是说要全神贯注的意思,你要专心忏悔人跟人之间的争斗以及是是非非。这个是竖心,左边这个竖心的意思。那竖心的右边是两个人,忏的上面有两个人,并列站在戈上,就是拿着兵器在对打、在相争,戈是兵器,也就是杀生的利器,也就是将杀生吃肉包括在内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我是非、争斗,若能够专心至诚地用心忏悔,所有罪业一笔勾销。所以这上面,忏字上面是两个人,右边是一个戈。那这两个人下面,有一个非字,非字下边一横是向上提的意思,你要把这个身口意的十恶业要忏除。所以这个非应该是指十恶业,特别是指这个意恶。一横是表示向上提,犹如报销帐目中销帐的意思,弥天大罪一忏即消。

这是《梁皇宝忏》的这一个缘起、由来,我们在这边先叙述这一部分。

再来,《梁皇宝忏》的忏法,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yuè)所著的《茶香室丛钞》卷十三的记载,《梁皇忏》的最初形态是竟陵王萧子良所撰的《净住子》的“忏悔篇”,又称为《六根大忏》,后来因为梁武帝想忏悔六根罪业,所以命令真观法师增广《六根大忏》成为现在的《梁皇忏》的十卷本,在唐宋时期稀薄为《六道慈忏》《慈悲忏》《梁武忏》。所以,真观法师是《梁皇忏》的真正作者。后来,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重新校订审核《梁皇忏》,增加了诸佛名号及地狱的名称等,成为现在流通的版本。

再来,我们介绍《梁皇忏》总共是十卷,分为十五门,十卷十五门。

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门。第一门是归依三宝,说明归依三宝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门是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要断疑。第三门是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要忏悔。第四门是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限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门是发愿。第六门是发回向心,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以上六门,是第一卷、第二卷所修的法。

再来第三卷至第六卷,总共是四门。第一门是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二门是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三门是解怨释结,指出大众因贪瞋痴而起的怨恨以及留难,最主要是因贪的关系,尤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四门是发愿,离开六道的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门。第一门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家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为大众莅(lì)临坛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以及成就身、口、意三业的功德。第二门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这些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来礼佛,包括善神跟龙王,还有魔王;再来,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这是为人道来礼佛;再来,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地狱、刀兵铜釜(fǔ)地狱、火城刀山等地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三门是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以及方法。第四门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以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五门是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最后,我们把《梁皇宝忏》的功德再说明一下。

《梁皇宝忏》素有“忏王”的美誉,这忏法主要内容是礼佛忏悔洗涤罪业,众生通过忏悔,积极改恶修善,得还清净,消除障碍,才能达到菩提涅槃。一般人只知道作福,修福,不知道发无上菩提道心。这样就像耕田不下种一样,不能萌其芽,不能萌芽,哪里可以得到果实呢?《梁皇宝忏》是一部教导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修行忏悔慈悲行的殊胜宝典。礼拜《梁皇宝忏》的功德殊胜,可以使六道凡夫顿时解脱恶业的缠缚,令三乘圣贤速证菩提,恩沾九法界众生,恩沾九有就是恩沾九法界,让九法界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德被四生,可以护念四生,这个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的众生,可谓冥阳两利的一部忏悔的经典。

今天因为我们讲到嫉妒心,讲到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因嫉妒心堕落到蟒蛇身,梁武帝为了超拔它,请宝志公禅师会集《梁皇宝忏》,那我们特别借这个因缘,也介绍《梁皇宝忏》。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按”语:

“石祁(qí)一语。龟兆反臧(zāng)。宋景三言。荧惑退舍。此即惠迪从逆。吉凶影响之明征也。迂儒力诋(dǐ)因果之说。直欲使圣贤劝世苦心。归之存而不论。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其兹若人之俦(chóu)欤(yú)。”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石祁一语,龟兆反臧”,“龟兆”是古代占卜的时候,灼烧龟甲所产生的裂纹。依照这个裂纹,可以作为预测吉凶的征兆,这叫“龟兆”。“反臧”,这个“臧”就是好、善。那这句“石祁一语,龟兆反臧”是出自《礼记·檀弓篇下》:“石骀(dài)仲(石骀仲是春秋卫国大夫)卒,无适子”,石骀仲死了,“无适子”就是说,正妻所生的儿子叫“适子”,我们一般叫嫡子,“有庶子”,庶子是妾所生的儿子叫庶子。石骀仲他死了,没有嫡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就用占卜来决定谁来继承他父亲的爵位。“以为后者”就是继承父亲的爵位。“曰:‘沐浴佩玉则兆。’”占卜的就说了,你们都去沐浴,然后佩玉,来卜吉凶,“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那五个人,五个兄弟,统统去沐浴了,然后就佩上这个玉佩了。“石祁子曰”独独只有石祁子他说了话了,“石祁子曰,‘孰(shú)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哪里有父亲这个丧期期间,还沐浴佩玉呢?所以石祁子就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那结果六个兄弟下去卜,用龟甲来占吉凶,“石祁子兆”,结果是石祁子得到这个善卦,他得到善,得到好。“卫人以龟为有知也”,那卫国人就说了,春秋卫国人就说,那大概是这只乌龟有灵性,它能够事先知道,应该传承给这个石祁子,“卫人以龟为有知也”,所以才会“龟兆反臧”,反而显现出善的,好的、吉祥的,这个意思。这是“石祁一语,龟兆反臧”的典故由来。

那我们还是把这句再重新翻译一遍,春秋时代卫国大夫石骀仲去世,因为无嫡子,由庶子六人以占卜决定继承权。卜者说,若沐浴佩玉,易得吉兆。其中五人便佩玉沐浴了,独有石祁子坚持守制,说,哪有父亲丧期,沐浴佩玉的道理呢?结果,石祁子因孝心一语,反而占得吉兆。

这个石祁子其实还有个历史公案。石祁子他是春秋时代的卫国人,当时在宋国作乱的孟获逃亡到卫国,宋国人就到卫国请求归还这个人犯。卫国本来不想归还。石祁子就说了,不行,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的可恶。他那时候就有这个智慧了,我们现在讲叫窝藏逃犯。在宋国作恶,而在我国受到保护,保护他有什么好处呢?得到一个人而失去了一个国家,结交邪恶的人而丢掉友好的国家,这不是好主意呀。后来就坚持把孟获遣还到宋国。所以石祁子也是有智慧的。

再来看,“宋景三言,荧惑退舍”,这是非常好的因果公案,我曾经在《感应篇汇编》有讲过,我们再来温习一下。这个“荧惑”就是古代指火星,因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所以称为“荧惑”。典出《史记·宋微子世家》:“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于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gōng)。’曰:‘可移于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于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于是候之,果徙(xǐ)三度。”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荧惑星”,“荧惑星”是火星的别名,主刀兵的凶星,行止不定,休止在某个位置上,就象征那个国家有灾祸。

再来,“分野”,古时候天子按天上所列星宿的地位而分封诸侯。列宿所当的区域叫做分野。

“股肱”,“股”就是大腿。“肱”就是手臂到手肘手腕。这个叫“股肱”。

我们介绍一下宋景公。宋景公,子姓,宋元公之子。其名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面是讲作栾(luán)。宋景公他本身在位四十八年而卒。

我们解释这一段,“宋景三言,荧惑退舍”,刚才我们念过了,读过了这一段《史记·宋微子世家》,这一段《史记》的原文经文,我们来做一个白话解,然后我们再来详细解释“宋景三言,荧惑退舍”的意思。我们看白话解:

宋景公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当周敬王四十年的时候,荧惑星侵入了心星的范围,正看守住心星。依当时星象,心星正属于宋国的分野,所以这是主刀兵灾祸的凶事,要临宋国的征兆。宋景公为这件事情非常忧虑。

朝中专管占星相的官子韦说,我有法子将这个祸患转移给宰相承受。景公说,宰相是辅佐国家的大臣,好比我的股肱,支持整个身体的行动一样,怎么可以使他遭受祸患呢?子韦说,那就转移给老百姓承受了。景公说,一个人君,应该以仁爱来安抚百姓,怎么可以反而让百姓承受灾患呢?子韦又说了,那可以转移到年岁五谷收成上。景公说,时令饥荒,人民困苦,我怎么能为人国君呢?子韦就赞叹说了,至高在上的天,听顺谦卑养德的人君,现在主公至心发出为人君的三种仁爱、宽厚的言论,必然感应天心,荧惑星必然会有所移动。于是再占候星象,果然移动了三度,离开了心星的范围。宋国在这一年之中,果然没有刀兵灾难。这是什么意思?这叫要消灾免难,要改过迁善,要心存善念。

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宋景公三言,荧惑退舍。当时宋景公讲完这三件事情以后,他不忍心伤害宰相,也不忍心伤害百姓,也不忍心造成饥荒,这个时候“子韦还走,北面再拜曰”,这个太史子韦就要退下了,他就面向君王,叫北面,这表示一种尊敬。他再向君王顶礼拜下说,“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这个史官他很有智慧,他拜下去说,恭贺君王,老天处在最尊高的位置、最崇高的位置,听你人民地上这些谦卑的声音。这个“至德之言”就是什么?第一,你不肯牺牲宰相;第二,不愿牺牲民众的生命;第三,不愿民众挨饿,造成农业收成不好。

然后子韦就说了,至德之言有三,“天必三赏君”,他说既然你有三德,老天会赏你三件事。“今夕荧惑其徙三舍”,今天晚上这个火星会退三舍,心宿有星三颗。“君延年二十一岁”,那君王你会延寿二十一年。

“公曰:‘子何以知之?’”景公就说,你怎么知道呢?“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他说你有三句好话,老天必赏你三件礼物,“必有三赏”。“荧惑有三徙舍,舍行七星”,他说,心宿有三颗,“舍行”就是它这个心宿星移动的行进途径有七颗星,那三颗星再乘以七就是二十一年了,迁徙一舍,要行经七颗星,所以三颗星乘以七颗星,就要二十一年了,“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火星移动一次要一年,所以三颗星,三颗心宿星乘以七,就三七二十一,就延寿二十一年。“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所以我才说,君王你延寿二十一年。

“‘臣请伏于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是夕荧惑果徙三舍,”这个子韦就说了,他就拜下去了,他说,请君王你等待这个消息,如果荧惑星不移动的话,说荧惑星如果不移动的话,不移开、不退开的话,那臣子请君王赐死。公曰:‘可。’宋景公说,可以。当天晚上,果然这颗荧惑星、这个火星果然移动。这就是宋景公三言,荧惑退舍的由来。

好,我们看下面的“惠迪从逆,吉凶影响”,这个“惠迪从逆”,“惠迪吉,从逆凶”的意思,我们常常讲“惠迪吉,从逆凶”。“惠迪从逆”,它是从因上来讲,就是你顺道或是逆道的行为,“从逆”就是逆道的行为,“惠迪”就是顺道而修,那吉凶影响呢?“惠迪”跟“从逆”是顺道跟逆道,它是从因上说。那“吉凶影响”是从果上来说。所以你顺道得吉,逆道得凶的应对,犹如影子对应身形,回响对应音声一样,绝无丝毫差异。

再来,“明征”,“征”就是验证、证明。就是明显的验证。

“诋”,“诋”就是毁谤。

“存而不论”就是保留而不加以讨论。这个是出自《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宇宙天地之外,圣人知道,但是他不去讨论它;而在天地之间的事情,圣人讨论它,但不做定性的议论。六合之外,乃大道之源,圣人之下,非狂妄无知之徒,岂敢妄议论之呢?六合之内,虽然五行演化而成天地万物,圣人知道它来龙去脉,但是也只能谈论而不下结论。这个叫做“圣人存而不论”。因为天地玄机,非一成不变,知道越多,则言语越谨慎。

我们再看下面,“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这个就是出自于《孟子·尽心篇下》:“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这段就是说乡愿的恶。借以说明拨无因果的人,以媚俗的言论来邀宠于大众,这个就像乡愿的行径,他不可以入尧舜之道。这个赵岐《注》:“孟子言乡原之人能匿蔽其恶,非之无可举者,刺之无可刺者,志同于流俗之人,行合于污乱之世。为人谋,居其身若似忠信,行其身若似廉洁,为行矣众皆悦美之,其人自以所行为是,而无仁义之实,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也。无德而人以为有德,故曰德之贼也。”这个赵岐《注解》上说,孟子讲乡愿,这个人会隐藏他的恶,帮人家做事,看起来好像很忠心诚信,行为又好像很廉洁,他的行为大家都很赞叹他,而且称赞他,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他是没有仁义的、真实的这个德行,所以他不能够入尧、舜之道也,他不能跟尧舜之道相应。就无德之人以为有德,所以叫德之贼。

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石祁的一席话,转凶为吉;宋景公三言,火星转移。这就是善恶报应的明证。迂儒诋毁因果的道理,简直是想要使圣贤劝世的一片苦心,葬送于大海才甘心。愚蠢的人都去附和,自以为是,不学尧舜的大道,哪得配得上去做人呢?

好,这一段“勿妒人之技能”,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消除嫉妒心的方法。

一,普贤十大愿王第五条“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谈到“随喜功德”,看似容易,实话说一般人多数很难做到了。通常是不但不愿意随喜别人的好事,还加以破坏,看到人家有福,他心生嫉妒。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愿意随喜别人,就是自己的我执太重,而且错认这个世间是实有的。

第二,所以看到别人有能力,比自己好,甚至超过你,心里就五味杂陈,说话也酸溜溜了。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有我执。因为我执重,所以这样的人非常的辛苦,处处害怕别人胜过你,害怕自己不如人,这一种苦恼,我们称之为嫉妒心,也是瞋心重的烦恼之一。这种嫉妒心,最好消除的方法,就是修普贤菩萨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三,见人善,见人好,要能处处赞叹别人的好处,随喜别人的功德,随喜人家的成就,还有随喜人家的福报。甚至说,自己想要做的好事,因缘不具足,无法满愿,别人有福报、有因缘,就去圆满、成就了,都要随喜,都要赞叹,就如同自己去完成的一样。不要有酸葡萄的心理,看到人家有,自己没有,心里面就怀着嫉妒,口里就开始造谣说是非了,造口业,这样子念佛不会得三昧,修行想要往生净土,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第四,佛在经典上讲过,菩萨都会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菩萨绝对不会嫉妒你、障碍你,不但在言语上随喜,在行为上他也随喜,所以菩萨自己道业越来越增上,恶业越来越减少,这就是随喜功德的殊胜啊。大家看法身大士,为什么功德可以互相融摄?为什么菩萨成就佛道越来越快?就是因为随喜功德这四个字。

第五,能随喜功德,就等于把别人的功德,转化成你自己的功德,可以将别人的福报,转化成自己的福报,你的心是越来越清净,福报也是越来越大。所以绝对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嫉妒心、一丝一毫的障碍心,无论在世间法、在佛法里面,都是一样的。

第六,要知道这一念嫉妒心,这一念嫉妒、这一念障碍,一念嫉妒就有一念的障碍,别人的功德你就没有份了,别人的福报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了,反而是自己的业障更增长,福报也在天天消减。嫉妒障碍有很大的过失,很多的问题,老和尚特别强调说,为什么嫉妒障碍会这么普遍呢?我想老和尚他本身,他在这一生的修行过程里面,他也是遭受到很多的障碍,以及污蔑,我想老和尚他感同身受。老和尚曾经也有讲过啊,他说当你讲经讲得非常好的时候,那嫉妒障碍就来了。

所以老和尚有一个特点,跟人家特别不一样。他说,别人邀请你到那个道场去讲经,像香港的圣一法师,他是修禅宗的,圣一法师他跟老和尚交情非常好,那圣一法师他也有注解《地藏经》,他是修禅宗道场,邀请老和尚去开示,老和尚就赞叹禅宗,这个就是随喜功德。人家就很喜欢你了,也很赞叹你了,那下次会再邀请你去讲经说法,那你的法缘就会增大、增广。

还有,老和尚有一个特点,他到任何一个道场去,人家请他去开示,人家给他供养,现场给他供养的这供养金,他全部留在那个道场。譬如说,他早期他到,常常到佛陀教育基金会,他在新加坡弘法,回到台湾来,到佛陀教育基金会,老和尚把现场人家所有的供养金留给佛陀教育基金会。他到我们孝廉讲堂来三次,三次的供养,曾经有一次供养金大概四十几万台币,他后来到华藏卫视去,我就把这四十几万捧过去,供养老法师,跟他报告说,老法师你昨天来,总共多少人给你供养。老和尚刚好现场,还有强帝玛法师在现场,他就叫我说,你把这四十几万供养金转交给强帝玛法师。这就是随喜功德。

老和尚说,他在华藏景美图书馆,韩馆长护持他三十二年,老和尚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三个都是我们喜欢管的,管人、管钱,放不下钱,财多身弱,积财伤道。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刚好断掉老和尚的贪瞋痴三毒。所以韩馆长是菩萨,她成就老和尚的戒定慧,法身慧命,她是菩萨游戏人间。因为韩馆长是管人、管钱、管事嘛,老和尚刚好这三个都不管,交给护法管。所以老和尚说,他一生没有当住持的命。

所以包括老和尚护持强帝玛法师斯里兰卡的佛教大学,龙喜大学。我当时有跟强帝玛法师说,你应该把它改名叫那烂陀大学才对呀。强帝玛法师去跟老法师请求,老法师护持他这个龙喜大学,老和尚很慈悲,叫弟子到香港银行去提款,他也不知道多少钱,老和尚也不知道,十方来十方去。结果提出来是美金一千三百万,如数的供养龙喜大学,一个名分都没有,也没有要求任何东西,成就别人的功德,龙喜大学的功德,全部都是老和尚,老和尚修了大福报。这个就是说没有嫉妒心,老和尚修随喜功德。

老和尚说,一念嫉妒、一念障碍,障碍的不是别人,障碍的是你自己的清净心,障碍的是你自己的菩提,障碍的是你自己的法身慧命,那果报很迅速。你嫉妒别人,破坏别人,障碍别人,那果报,因果报应非常迅速,很可怕。所以嫉妒障碍有很大的过失,很大的问题。老和尚就是怕我们修行人,你嫉妒心太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

第七,一个学佛人,心量要大,能够常常去赞叹别人的好处,欢喜别人的德行,绝对不可以在人前人后,或是用讽刺的方式,或是用暗示的方式去毁谤。我们最喜欢犯这个毛病,人前赞叹,背后毁谤,或是用讽刺的方式,用暗示的方式,不指名道姓,诶,某某人怎么样,暗示的方式去毁谤,这都是损自己的德行,现代话讲,缺德啊。所以你要能够随喜,随喜别人的好事,随喜别人的功德,这是修福报最快速的方式,这也是修行成就最快速的方式。你的心就不会有我执、我见,心量会越来越大。你看老和尚把秘密讲出来了,你不要嫉妒心,是修行最快速的方式,最容易成就,修福报最好的方式、最快的方式。

第八,有一句话说,“量大福大”。心量越大,其包容的事就越多,在生活上没有任何的敌人,没有任何的障碍,真像《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游步三界,无所罣(guà)碍。”无论走到哪里,人家都欢迎你,都是人家的好朋友,都跟人家结好缘,不会有恶缘的,因为结的是清净缘,净缘。

第九,什么叫净缘?清净无染的欢喜心叫净缘。以清净的欢喜心随喜别人的修行,随喜别人的功行,自然结的是净缘。即使你的仇人,或者看你不顺眼的人,也会转冤为亲,从前的冤怼(duì)都会消除。所以要能够欣赏别人的好处,赞叹人家的功德,嫉妒心才会消除。经典上讲,嫉妒心也是一种瞋恨心,瞋恨心重的人,虽然念佛,一样会下地狱。一样会下地狱喔。

第十,一般人不知道自己在瞋恨,自己在嫉妒,所以为什么要看经教,看了经教,读了经典,自己才知道有无量的过失了,没有办法一一察觉,所以你要感恩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做的。

第十一,今天我们所讲的随喜功德,是希望大家,怎么消除自己爱嫉妒的心。因为一般人,都用我执、我见,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即使两个人能力一样,还是认为自己好,比别人再多好那么一点点,也是慢心啊。

第十二,慢心有七种,这七种就什么?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老和尚说,慢心可以借由“随喜功德”来对治,随喜功德能做得好,我执就很快消除。所以心量要大,不能只在一些事相上,在那里做活计、在那里打算,心量大,随喜功德就倍增,越来越大。你心量小,不肯随喜,一句赞叹的话都不愿意讲、不愿意说,到后来你的心会非常的固执、坚固,坚固跟石头一样,非常坚硬,没有办法柔软,也没有办法跟水一样,随圆就方,所以你到处跟人家结恶缘,结怨。这在造作恶业啊。所以我们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德遵普贤第二〉里面,就在讲这个。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