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0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20年01月1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四十八,“勿登山而网禽鸟”。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四十一页。我们先研讨上一集还未讲完的“勿登山而网禽鸟”。

我们看最后一行经文:

“阎浮提山林树木中。共有四千五百种鸟。(出藏经)虽极羽族之变。而其贪生畏死。则一也。彼方借山以作栖息。乃一旦网之。使其母离子散。招报亦属匪浅。”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虽极羽族之变”,“其贪生畏死,则一也”,“极”就是穷尽、竭尽。“变”就是变化、改变。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包含所有鸟类,有这么多形态上的变化,就是说,各种鸟它们的形状、颜色都不一样,但是它们贪生怕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

“匪”,“匪”就是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地球上的山林树木中,一共生长着四千五百种鸟。虽然它们的羽毛长得各不相同,但贪生怕死是一样的,它们正凭借山林作为栖息的地方,而人类一旦捕捉,就会使它们母离子散,由此感召的报应就一定不是一般的了。

好,我们看第二段,下面这一段经文,二百四十二页:

“禽鸟之死。不止于网。网既不施。则其不得用弩箭火枪。以及毁巢取卵。益可知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弩”,“弩箭火枪”,“弩”就是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我们看白话解:

禽鸟死亡,不只是在网上。不要撒网,那么不去用弓箭火枪射鸟,以及毁窝取蛋,就更不用说了。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三条”:

“鹦鹉始末(贤愚因缘经)”

“舍卫国须达长者家。有二鹦鹉。禀性黠慧。解人言语。见比丘来。先告家人。令出迎送。阿难见之。为其说四谛苦集灭道。二鸟闻法欢喜。栖于树上。以宿业故。为野狸所食。由闻法故。其神生于四王天。佛言。此鸟尽四王天寿。当生于忉利。忉利寿尽。生于夜摩。夜摩寿尽。生于化乐。化乐寿尽。生于他化自在。他化寿尽。还生化乐。以至四王。如是往返七次。当生人中。出家修道。一名昙摩。二名修昙摩。成阿罗汉。”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贤愚因缘经”,又称《贤愚经》,全名叫《贤愚因缘经》。十三卷。是由元魏慧觉法师等翻译。本经是收集种种有关贤者与愚者的譬喻因缘而撰成。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就是用譬喻的方式来解说,在解说的故事里面,它同时也标明了善恶果报,善恶相对则有贤愚之分,所以取名叫《贤愚经》。本经共收录有六十九则譬喻故事,叙事说理活泼生动,深具文学及教育价值。我们现在讲《安士全书》跟《感应篇汇编》就是叙事说理,希望能达到事理圆融。那佛陀讲经说法,有时会用譬喻的方式,就等于佛陀说故事了。那老法师也会说故事,来接引这些初机行人。

我们看下面,“四谛苦集灭道”,阿难为这两只鹦鹉说“四谛苦集灭道”。我们先解释“四谛”,释义。“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如是”两个字,如者,体也,是者,用也,“如是”就是我们自性的体用不二。所以佛陀所讲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所以“如是”两个字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所以,“如”就是我们自性的本体,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真如自性,这个“如”就是不动,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我们自性的本体。那“是”呢?从体起用,“是”就是用,摄用归体,体用不二。所以“如”就是本体,就是理,“是”就是用,就是事,理事圆融,理事不二。

所以“谛”就是真理,就如是不颠倒。你一旦契入真如自性,就心不颠倒了。我们回向文里面讲的,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就是这个境界。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佛为声闻乘的行者,佛陀为他们开示四圣谛,为缘觉乘的开示十二因缘,这个我们在讲座里面都提过。“四圣谛”就是佛说的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于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人的世间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苦”是告诉你世间的苦果。佛度众生先讲苦果,因为众生怕苦。你看,我们一看到生病,我们就吓得要死,我们就是贪生怕死,我们不想生病,我们不想住院,我们不想死啊,我们不想吃药啊,我们都贪生怕死,众生怕死,众生怕苦。所以修行上,叫什么?把吃苦当吃补,我们俗话说,把吃苦当吃补,以苦为师,知苦了苦,离苦得乐,知苦乐法,你看,都先讲苦。众生一定要先跟他讲苦,因为他怕苦,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所以“苦”是世间的苦果。“集”是苦生起来的原因。为什么会有苦呢?要必须把这个因找出来,贪瞋痴,世间的因。那“灭”呢?是这个苦息灭的果,出世间的果,你的苦灭掉了,就是果了,得到这个乐果了,这出世间的果。那“道”呢?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觉悟的方法,出世间的因,你必须要觉悟,这叫出世间的因。

所以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及烦恼,即是各种的心病。我们有生理病、有业障病、有冤业病,身体生病,心里有烦恼叫心病。佛陀將此病情,佛陀是大医王,他开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开八万四千种药方,来对治你的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佛告诉你的病在哪里,就像医生帮你诊断一样,中医帮你把脉,他告诉你病情的所在处,告诉你,告诉众生,并且指出,告诉你,那些解脱的圣人,他们没有病苦而得到愉悦,得到解脱病苦的方法。这是佛陀讲这四圣谛的原因,就是要告诉众生离苦得乐,离开生死轮回的苦。

那再来,佛陀讲完苦集灭道,就有所谓的,我们在佛经上讲的三转法轮,这个作为佛门的行者,你一定要知道佛陀三转法轮。佛陀在定中二七日中为弟子说《华严经》。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那在菩提树下定中,二七说《华严经》。《华严经》是佛陀开示一真法界的境界,华严的境界,这法身大士才能契入,二乘以下如聋如哑,所以佛陀就将入涅槃,大梵天王祈请佛陀住世,佛陀就到鹿野苑度跟他一起修行那五位比丘。所以佛陀最早的僧团就是这五比丘。佛陀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就是法宝具足。那佛法僧三宝就具足了。

所以佛陀到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第一次,示转,第二次,劝转,第三次,证转。

示转。佛告诉你,“此是苦,逼迫性”。像我们害怕生病,他一旦有病苦的迹象,我们就会感觉会有逼迫感,“此是苦,逼迫性”。你烦恼来了也是苦,“逼迫性”,逼得你寝食难安,担惊受怕,这叫逼迫性,“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那苦从什么地方来的?贪瞋痴招感来的,“此是集”,是贪瞋痴招感来的,“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这个贪瞋痴是可以灭掉的,佛证给你看,不是不能灭掉的,无明本空,本觉本有,你执著才有烦恼,你不执著,烦恼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此是灭,可证性”,这个烦恼是可以灭掉的,“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你用佛陀讲的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六度万行,修净土,净业三福,普贤十愿,六和敬,戒定慧三学,或者你依佛陀开示的三乘法门,依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从断恶修善修到转迷为悟,再转凡成圣,“此是道,可修性”,是可以修的。这是第一次,示转。

第二次,劝转。劝导众生,“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苦口婆心告诉你,“此是苦”,你应该要知道苦从哪里来,你怎么去离苦,你怎么去了苦,这个叫“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你应该要把它断除,断这个贪瞋痴。“此是灭,汝应证”,你应该去信、解、行、证,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此是灭,汝应证”,这些证果圣人都是示现给你看。

你看,锅漏匠他在做补锅的时候,苦不堪言,他不认识字,生活非常的苦,他觉得人世间非常的苦,他决定要出家,去求他的小同乡,就谛闲老法师,请求出家。谛闲老法师说,你不认识字,你年纪这么大,不能够出家。他说不行,就一定要出家。那谛闲老法师没有办法,最后就帮他剃度了,说,好了,那你到我宁波乡下。最近我还到宁波宁海去讲经,那是一个非常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出了很多圣人,圣贤。他就在宁波一间乡下小庙,谛闲老法师派护法护持他,男众护持他,女众照顾他的生活,告诉他,你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锅漏匠念了三年,站着往生,预知时至。往生前,还告诉照顾他的这个护法菩萨说,明天不要煮中餐了,我要到城里面去拜访朋友,他去跟同参道友告别了。护法菩萨以为他有人要请客,所以没煮了,结果回来以后,第二天就立化了,在宁波乡下,马上派人去告诉谛闲老法师。那时候交通工具不方便,等到谛闲老法师来,已经是第三天了,去一天,来再来一天,第三天。谛闲老法师跟他拍拍肩膀说,你比名山古剎的大和尚还了不起。

这就是什么?“此是苦,汝应知”,锅漏匠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他靠念佛三年断掉烦恼了。“此是灭,汝应证”,他证果了,往生西方了。他用什么?他用念佛的法门,“此是道,汝应修”,就是谛闲老法师代表佛陀教他的,劝转。

第三次,证转。佛陀证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藉修德显性德,这是“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就是觉啦,“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圆满无上菩提。

以每一转,都各具眼、智、明、觉四行相,故成十二行相。

这是三转法轮的意思,我们以前没有说过,今天我们把它说出来。

第三,四圣谛的修行次序,次第。

一、苦谛:说明世间的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就是对症下药。所以佛度众生有四种方法,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谛悉檀,告诉你这四种次第上来。

二、集谛:说明业跟烦恼是苦的根源。身口意十恶业,身口意十善业也会有苦恼,有钱的,没有命,有命的,没有钱,说明是业啊,你只有净业,才能离苦得乐。所以业跟烦恼是苦的根源。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贪、瞋、痴三毒。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你要知道病因,集谛。苦谛是知道病的定义,集谛是找出生病的原因,这个意思,这是世间因果。

那灭谛呢?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有病苦的快乐是什么个样子呢?你只要生病去医院住一个月就好了,或者你是一个癌末病人,你多么羡慕现在没有生病的人,或者说你以前没有生病的人生是怎么回事,你非常羡慕他们。那这个还不是究竟,但是还是有漏的,你要去看到一个圣人,他那种解脱自在,他逍遥自在,他称性自在,那你要看到那一种解脱的圣人,他那种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灭乐,那种法喜充满,他们是怎么个样子呢?你要去认识,怎样的人才可以没有病苦。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一百一十二岁,一生几乎没生过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才没有病呢?他是年轻的时候有生一场大病,后来求观世音菩萨,那个脓疮才好了,他才知道是说,这是宿业病。所以要证知怎样才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老和尚就证明给你看,他没有病。所以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阿伽陀药是不老、不病、不死,不老、不病、不死。所以这是告诉你,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那道谛呢?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怎么去修道。像老和尚这样的,九十岁高龄,还可以弘法利生,快乐逍遥,称性说法,法喜充满,你随意什么问题,你都请教师父。像我今天去参访师父,悟威法师请示师父说,师父,这个七信位的菩萨,有没有隔阴之迷?七信位菩萨,只是破见思惑而已,还没有破尘沙惑,如果你圆教七信位菩萨,初信到七信,他只有破见惑跟思惑。圆教八信、九信、十信,破尘沙惑。十信位满了以后,进入圆教初住位,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一分法身,念不退,他就成佛了,当然没有隔阴之迷。所以当悟威法师请示师父说,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位的修行人,有没有隔阴之迷?师父不用考虑,师父一句话就讲,他说,七信位菩萨要仰仗佛力加持,才不会有隔阴之迷,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不是七信位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隔阴之迷,为什么?他是阿惟越致菩萨,不退转菩萨,他念不退了,跟破根本无明的法身大士一样。你如果按照自己的方法修行,你修到七信位,你还有隔阴之迷,你要仰仗佛力加持,不然会有隔阴之迷。

那后来,他又问《无量寿经》里面一个问题说,老菩萨再问说,阿阇世王他犯了杀父杀母,还有谤佛,这么大的罪业,他过去生是行菩萨道,那为什么这一世会犯这个罪业呢?但后来是忏悔,他才往生西方,上品中生。老和尚说,菩萨示现在人世间的因缘,都各有因缘的,菩萨在表演的。过去生供养四百亿佛,他绝对是菩萨,他是游戏人间,菩萨示现的。就像善财童子去五十三参,那甘露火王是示现贪瞋痴里面非常瞋心的,他是示现瞋心的,暴跳如雷,很容易生气的,他示现这个角色,要知道他是菩萨啊。所以,像老法师,你跟他请示这个法,他可以像佛陀一样,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不用考虑的,那叫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

所以佛陀都告诉我们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我跟他请教什么叫一向专念?在黄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有讲,一句佛号,一念单提,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一个方向,西方,可是有些人喜欢念《金刚经》《地藏经》,大悲咒、往生咒、十小咒、楞严咒,那怎么办呢?有人喜欢打坐参禅,有人喜欢做善事,那他也有念佛啊,这样可否往生西方?老和尚说,讲经说法,都是在说给那些放不下的人听的,都在讲给那个放不下的,因为他放不下,所以他必须要听很多经。所以佛很慈悲,他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最后就是告诉你放下,他说,你念这一句佛号,念到清净心现前,念到功夫成片,你就可以放下了。

所以老和尚就是告诉你,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念佛,应该修学,求生西方。就是指出出世间的因,你怎么离开轮回,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的修行,最后可以解脱生死,往生西方。

这个是讲到阿难尊者为这两只鹦鹉开示四谛苦集灭道。你看,阿难尊者他就有办法为畜生说法,这个鹦鹉它是畜生道的,那最后就解脱了,它到最后一世,它就怎么?出家修道了,成阿罗汉。

好,我们再看下面,前面这个“黠慧”,这个“黠慧”呢,“黠慧”就是,“黠”就是聪慧、机伶。“黠慧”就是聪明、灵慧。这两只鹦鹉很聪明,鹦鹉都有时候会学人讲话,大概主人有教它。那主人很好客,这个须达长者是它的主人,很喜欢供养僧人,供养佛陀。那大概须达长者有教它说,你有看到和尚来,要说,主人主人,和尚莅临了,须达长者就会出来迎接了。这鹦鹉都很会学人语,它大概是看到佛陀的弟子都来应供,须菩提尊者已经来了,主人,然后它会看啊,那鹦鹉很聪明,阿难尊者到,或者是它不会讲这些尊者的名字,它说,和尚驾到,和尚莅临,它讲和尚也可以啊,大概是这样。你看,它这样也是修福,它修什么?它跟主人通报说,阿难尊者到了,这也是修福报啊,你看它就有机会听闻法,不然畜生道怎么有机会听法呢?这就是它很聪明,禀性黠慧,过去生也是有修行的,可是迷惑颠倒,变成畜生道了。

再来,“野狸”,“野狸”这个“狸”,野狸是一种哺乳动物。形状跟猫一样,毛皮有些也会被这个世间人把它捕捉变成做这个衣服,衣服、衣物。所以称为狸子、狸猫,我们说狸猫换太子,这个历史上的故事,狸猫换太子,山猫、豹猫。《正字通》:“狸,野猫也。”这个“野狸”就是野猫。

再来,“四王天”,“四王天”就是四天王天。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所居之天也。

我们来介绍,为什么叫欲界天?欲界之所谓“欲”,是指五境,色、声、香、味、触,和合之下所产生的五种快乐、欲望,财、色、名、食、睡,这个色是指色欲。为什么会到欲界去呢?因为他还有财、色、名、食、睡,只是他比较淡薄一点,他有行五戒十善。那这种财、色、名、食、睡,其中以淫欲为最。

“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都有欲心;从须弥山底越往上面,欲心,就是那个爱欲心,越来越清淡,施淫的方法也从重到轻,有交、抱、握、笑、视五种。等一下我们会提,这很有意思。即所谓人间跟地居天情爱的事情,我们一般讲叫“交媾”,往上天界则分别是拥抱、握手、相视而笑、暂相视看就完成了。

好,我们来解释一下,四天王天的天人,祂男女形交,同于世间人一样,但是祂没有人间男众的不净物。

那忉利天呢?男女形交,也跟世间人一样,但是祂一样,没有人间的男的不净物。

那夜摩天呢?是相抱为欲;互相牵手就成淫了。喜相抱持,或但执手而为完全。祂们只要抱在一起,或者牵手,这个淫欲就完成了。

那兜率天呢?是牵手,执手为欲;彼此忆念成淫。意嬉笑语,即为完全,不待相抱,祂们不用抱了。

那化乐天呢?就是乐变化天,化乐天,祂是共笑为欲,祂看到以后,笑一笑就成淫了;共相瞻视,即为完全,不待笑语。不用说,就笑一下就完成了,祂这个欲望就越来越淡了。

到他化自在天,欲界的最高,欲界的第六天,祂是什么?看了就完成了,相视而为欲;相视共语成淫。这个不一样,相视为欲,相视共语,说话就成淫了。但闻语声或闻香气,即为完全,不待瞻视。

这是欲界六天,祂们的欲望是越往上面越清淡。

再来,祂们的寿命。

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祂们的寿命多少?五百岁。

忉利天的一天,人间一百年,所以你在人间活一百岁,忉利天才一天而已,寿命多少?一千岁。真的是,我们台湾俗话讲,五府千岁,祂是一千岁啊。

那夜摩天的一天,人间两百年,寿命多少?两千岁,很长。

兜率天的一天,人间四百年,寿命多少?四千岁。

乐变化天是化乐天,它的一天,人间八百年,寿命多少?八千岁。

他化自在天它的一天,人间一千六百年,他化自在天才过一天而已。寿命多少?一万六千岁。

那最高到无色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八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还没有离开生死轮回。

那极乐世界呢?无量寿。祂们这还是有量的,极乐世界无量寿、无量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舍卫国须达长者家里有养了两只鹦鹉,天性机灵聪明,能听懂人说的话。看见比丘来了,就先告诉家人迎送。阿难看见了,就为它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它们听了很欢喜。后来鹦鹉睡在树上,因为前世的恶业,被野猫吞食了;但是因为它听佛法的功德,死后神识生到四天王天,四王天。佛陀说,这两只鸟,这两只鹦鹉,在四王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忉利天;在忉利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夜摩天;在夜摩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化乐天;在化乐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就会生到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的寿命完了以后,它就会回生到化乐天,再到四天王天,四王天。这样反复七次,就会生到人间来,出家修道,一位叫昙摩,另一位叫修昙摩,都获得了阿罗汉果。

好,那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虽闻四谛仍被狸吞。知定业之难免也。虽被狸吞。终出三界。知佛法之当闻也。彼求生净土者。苟其平日精进修持。发宏誓愿。无论其不能坐脱立亡。纵使蛇伤虎噬。亦何碍其为生西方乎。”

这一段非常好,周安士菩萨这个按语写得非常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无论”,不必说、且不说,不论怎么样。

“坐脱立亡”,“坐脱”就是坐化。“立亡”,立化。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这个是最了不起的。端坐时迁化,直立时入涅槃。意指生死自在。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虽然听了四圣谛的道理,但仍然被野猫所吞食,可见过去的业报难以避免;虽然被野猫吞食,但最终出了三界,可见听闻佛法的利益。那些求生西方净土的人,如果平时勤奋修持,发大誓愿,那么不管他今生能否坐脱立亡,甚至今生被蛇咬伤或者被老虎吞食,都不妨碍他最终往生西方。为什么?因为他信愿具足,因为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像安世高大师还两次命债,不妨碍他往生西方,他是被杀死的,他被误杀的,凡夫肉眼是看不出来,只有阿罗汉的慧眼他才可以看得出来,菩萨的法眼,佛的五眼圆明,他就知道了,不妨碍他往生西方。

那这里面这一段按语是很有探讨的内容在里面,一个是“定业之难免”。世间人就会讲说了,你看那两只鹦鹉它也有修福啊,它不是有通报须达长者说和尚来应供吗?那它最后还是被野猫吞食,那这样,哪里还有因果呢?都会这样啊,“定业之难免”,那这样我修行干什么,那还是死啊,对不对?世间人都是这样,那修善、念佛有什么用?修善有什么用?他们会有这种疑惑,就是“定业之难免”。

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探讨两个主题,第一个,为什么定业不可转?第二个,我们探讨重罪轻报,重罪轻受。重罪轻受跟定业难转。定业难转就是定业不可转。佛陀说定业不可转。佛陀说他有三不能,我们伟大的佛陀他都说他有三个做不到,第一个,无缘不能度,第二个,定业不可转,第三个,众生度不尽。那我们就来探讨,定业到底可以转,还是不可以转?佛陀当然要告诉你定业不可转,你才会知苦乐法,你才会深信因果,你才会走向修行。跟你讲说,定业可以转,你就不要修行了,那反正可以转了,对不对?你说,我就靠佛陀就好了,我靠师父就好了。佛先告诉你,定业不可转,你就想要转,你就乖乖的会修行。

好,我们来探讨定业到底可以转还是不可以转。

问,学佛知道因果可以转变,但是又说定业不可转。那佛陀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儒家不是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吗,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吗,那不是讲因果吗?那为什么又说,定业不可转呢?这个一般人就会弄不清楚,诶,《易经》讲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讲因果很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可是诶,那为什么又说定业不可转呢?就感觉好像这两个有矛盾啊。请问,何谓定业?为何定业不可转?

答,定业是坚固的执著,不是不能转,是你决定不肯转。你不想转嘛,譬如说你碰到冤亲债主,是你前世的来讨命的、来讨债的,你不肯发心修行。像我认识浙江的王居士,他喜欢赌博,他赌输了人民币七百多万,他非常贤惠的妻子决定用死谏,自杀。我上次到宁海去讲经,特别到他家去参观,他那个用功读两万部《无量寿经》的那个地方的佛堂,我全部都看到了,那个蒲团,他用了十几年的功夫,在那边读两万部《无量寿经》,那个蒲团,都已经快坐破了,他拜佛的那个垫子,都已经是快穿透了,他有一个拜佛的瑜伽垫,他读两万遍的《无量寿经》,书都已经扁黄了,都泛黄,都已经变黄色的。

他的师姐示现菩萨,死谏,就是告诉他,我用死来让你觉悟。他的师姐非常的贤惠,每天早上起来帮他做早餐,早、中、晚餐,然后帮他夹菜吃,把家里照顾得非常的好。王居士觉悟了,他就发了一个愿,他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师姐就是我害死的,所以我今生一定要求生西方,如果我不求生西方,我永堕阿鼻地狱,他发这个愿。这就是说我们一般讲,前有莲台,后有刀山。他就发这个愿。他用十几年的功夫,那一天我亲自看他讲经说法,完全称性而谈,他看得懂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听得懂老法师讲的《大经科注》,他能够讲《中峰三时系念》,他能够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他也有办法讲《金刚经》。老和尚说,读一千遍是小悟,读二千遍,大悟,读三千遍,大彻大悟。

他大儿子是他冤亲债主,他两万遍读完以后,他的儿子转迷为悟,现在公司也推动《无量寿经》,我也去他公司讲因果,他儿子现在也行善法,护持他父亲,也读《无量寿经》,随时随地拿一个念珠在手上,念佛。他跟我讲,他说大儿子是讨债来的,他儿子非常叛逆,父子常常争吵,最后他《无量寿经》读两万遍以后,他儿子转变了,业障消除了,定业转了。如果他没有修持两万遍的《无量寿经》,他没有求生西方,他这个儿子是来讨债的,现在是护持三宝。然后他大儿子在广州做事业失败,他的太太离他而走,抛夫弃女,生两个女儿,离开了,因为他做事业失败,走投无路了。但是因为他父亲王居士的两万遍《无量寿经》,通达了,他们家的业报转变了,福报现前了,他现在做韩国跟日本的生意,固定的生意,每年营业额有好几亿人民币。那他这个前妻离开以后,阿弥陀佛帮他安排一个他们同乡,宁海一个学佛的科长介绍一个学佛人,现在是再嫁给他,变他的妻子。这位师姐是念佛人,天天读《无量寿经》,也到极乐寺来参学,参学一个多月,谢居士,年纪也很轻,现在在她公司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这佛菩萨送来的。业障全部改变了,定业转掉了。

这就是什么?定业是坚固的执著,不是不能转,是你决定不肯转,你不觉悟就不能转,那就没有法子了。你不觉悟嘛,王居士就觉悟了,觉悟就转了。如果你决定不肯转,你坚固执著,那就没有法子了,佛也帮不上忙。这就是佛说定业不可以转的原因,是在你不在佛,佛都把方法告诉你了,你不愿意依教奉行。这个东西是要你自己觉悟,你自己去转,这才行。佛只告诉你修行的方法,把这个道理告诉你,说明白,方法跟你讲明白,事情还是要你自己去做,你要去真干、老实、听话。

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讲,佛常讲,佛不度众生。众生是谁度的呢?你自己度的,自己觉悟,自己度自己,就是六祖大师说的,自修、自悟、自度,这是真的。那要是说佛度众生,那这是迷信,这不是真正的事实。为什么?《金刚经》里面有讲,“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说我度了很多众生,那就不是菩萨。所以你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啊,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者,他说没有,我没有度半个啊,都他们自己觉悟的,我告诉他们方法,他们自己自修、自悟、自度的啊,我只是告诉他们方法跟真理而已。所以佛法讲的精髓就在这个地方啊,这才是佛陀教育,觉悟教育,这不是迷信啊,你要真懂佛法的究竟,就在这个地方,所以一点都不迷信。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一生在世,为我们示现就是上课。我们现在说,有些地方不能讲佛法,好,我们现在讲说,我们学佛,我们不要讲学佛,我们说上课。我们不要说消业障,他会排斥说我们讲这个佛言、佛语,说,好,怎么样可以得到快乐的方法,怎么样可以得到幸福的方法,我们来上课。你就听经闻法,但是他不学佛的人,他说你听经闻法,就好像有点在什么?这个佛教味道太浓了,那你说,那我们来上课学习怎么样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那也是可以啊。

所以我们讲说,老和尚说,我们讲上课,我们不要讲听经,我们现在讲上课。你如果讲讲经说法,有些人说,你讲经说法,人家说这是宗教,他就跟你讲说,你搞迷信,你搞传教,这是迷信。那我们讲上课,就是学生都要上课,上课就不迷信了。就像学生要上课一样啊,你要上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博士、硕士。所以校长就是,佛寺里面的那个方丈和尚就是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当家,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一个大学里面都有这三长,那跟佛寺不是一样吗?那佛寺这也是一种教育。

所以如果你讲上课,那就不迷信了,他就接受了。所以我们现在到外国,老和尚说,我们到外国弘法,无论是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的介绍,我们都说上课、教学。释迦牟尼佛办各式各种的班。譬如说净土班、禅宗班的、密宗班,我们不要讲说密宗、禅宗、净宗,我们讲说各式各种的班,就像插花班、茶道班的、舞蹈班的,这意思是一样。佛陀一生办的三百多次,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是上课上了,教学四十九年,这样他听起来就很喜欢,很容易接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业一定要觉悟。为什么定业可以转?要觉悟,你要不觉悟,定业不能转,不可转,问题关键在悟,觉悟。有一次,我看这个《新少林寺》,刘德华拍的,他以前是一个军阀大将军,最后下场非常的凄惨。这个电影当然是编剧了,这是民国年代的军阀故事。后来,刘德华就在佛寺里面,后来剃头,变现出家相,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他跟沙弥学习那个少林拳,然后就放那个觉悟那一首歌,就在佛寺里面,早上起来,做早课以后,练那个少林拳的时候,放那个觉悟那首歌,我非常的喜欢,就是〈悟〉,那首音乐的词,歌名叫〈悟〉,刘德华唱的,非常好。

刘德华过去生也是佛门中人,他很护持三宝,他是我们台湾灵岩山寺妙莲长老的弟子。妙莲长老盖的灵岩山寺,就是我们万人念佛大会维那自诚法师出家的地方,就在台湾中部的灵岩山寺,他就在那边出家的。九二一大地震,大地震来的时候,灵岩山寺震垮了,大雄宝殿震垮。灵岩山寺还没有地震来的时候,我有去参观过,因为我去参加过灵岩山寺的万人朝山。妙莲长老在的时候,常常办万人朝山,还有推动素食,还有教人家念佛。所以妙莲长老所盖的那个大雄宝殿,我有参访过,非常庄严。后来地震来了以后,震垮了。那谁去重建的呢?据说,我原先说李嘉诚,其实是不对的,后来我问自诚法师,是说,谁去重建的?他说,是刘德华介绍香港一位慈善企业家去重建的,是刘德华介绍的。所以我上次讲李嘉诚是不对,但是李嘉诚也是一个慈善家,他做了很多善事,他也是老和尚的好朋友,李嘉诚。

所以业一定要觉悟。定业就是比较上,严重的执著,我们一般人讲不开窍、不觉悟,接触到圣贤教诲不能相信,每一句话都说那个是迷信了,就像现在你跟人家讲,不相信这个,这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在没有遇到善知识之前,也是这样固执啊,什么样的人给我们介绍佛法,我们都不会接受,我们都不相信,而且还笑他是迷信啦。人家好心介绍,我们反馈给人家说是迷信,所以度人也是不容易啊。但是你要真的遇到有缘的人,佛法讲叫缘分,所以度众生要有缘分,你要先跟众生结缘,所以你说的法,他就愿意听,所以要有缘分,有缘分,缘生之法,有缘了,他就入门了。

这个是我跟各位解释定业可转不可转,这样就很清楚,关键在觉悟,在放下执著。

再来,探讨一,这是大家都喜欢知道原因的,到底重罪可不可以轻受?大家都怕死,大家都怕病苦,大家都怕灾难,大家都怕意外,那重罪可不可以轻受?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还没有开悟以前,我们都希望重罪轻受。

那另外第二个就是,定业为什么难转呢?我引用的是,台湾一位修行非常有成就的,法鼓山的圣严法师的这个开示。圣严法师我也非常尊敬他,他跟老和尚交情非常的好,他是推动禅净双修,他们是禅宗的,但是他鼓励他的弟子念佛,禅净双修,人间净土。

第一点,善恶报应,真实不虚。这个先确认,你要先确认,善恶报应,真实不虚。法师从佛教立场来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观念。但是,从因到果必须要有因缘的和合,我们讲说,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那要四种因缘啊。所以有因缘的和合,所以,有时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较轻的果报。

第二点,因缘是会变的。可见,因与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为什么说会变呢?你看了凡先生就是一个例子,因缘会变,他前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定了,他只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他的命只有到五十三岁而已,他那个定业是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只能当一个小县长,而且命中没有儿子,诶,他因缘是这样,但是因缘后来变了。云谷会禅师开示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他开始了解,〈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他从改过下手,再来积善,三千善、三千善、一万善,最后他改变命运了,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命中没有儿子,有儿子了,那不是因缘变了吗?所以因缘是会变的。佛法的好处就是,佛法是创命论,不是宿命。我们说佛法是宿命论,不是,佛法是创造命运,创命论的,可以改变命运的,可以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就是创造命运,创造什么?创造法身慧命。

所以因跟果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一般人迷信,就认为说定业不可转,说一成不变,所以叫宿命论。但是从因到果之间,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缘的影响。有善知识介绍你学佛,有善知识介绍你去受戒,有善知识介绍你去放生,有善知识给你介绍善法,接引你去三皈依,三皈依,入佛门了,你开始改变了。像了凡先生去遇到云谷会禅师,就是什么?就是他会有各种因缘的影响。譬如说,同样是一粒稻种,由于播种的时节、土壤、肥料,以及人工配种等因素不同,结果就产生不同的产量、质量、品种。任何现象都不会出自于孤立的因或是孤立的果。我们不常讲,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吗?

我今年,这个月,我去参加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董事长他们公司的忘年会,我们台湾叫做尾牙,叫岁末餐会,这个老板,企业经营者,跟他员工的一个岁末餐会。江董事长他是推动传统文化,他是一个菩萨行者,他真的就是,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开示的,他说,当你佛法跟尘劳可以不用兼顾的时候,你要把佛法摆第一位,尘劳可以放弃。就像我有督察可以做,我不做,我是选择佛法,我放弃尘劳,尘劳就是督察。但是如果你佛法跟尘劳不得不兼顾的时候,譬如说你是企业家,你要照顾员工,你要经营企业,公司要有营业的成长,有业绩的压力,要照顾员工的生活,客户之间的服务,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等等,还有种种困难跟挑战,景气不好等等这些,这些都是尘劳。江董事长,他有听老和尚讲经说法,《大经科注》,他平常都有在念佛,他都亲近三宝,信愿念佛,所以他把佛法摆第一位,尘劳摆第二位。然后修修,修到后来,佛法慢慢悟,慢慢觉悟,尘劳慢慢减轻。

这就是说,任何现象都不是出自于孤立的因跟孤立的果。所以江董事长他上台讲,他说他小时候去算命,他命中只活到六十四岁,六十四岁就是他五年前,他因为洗肾,洗了一年的肾,非常严重,最后他遇到老和尚,以及我来帮助他,我教他发愿。后来他去换肾,我们特别为他,因为他成就我们万人念佛,祭祖大典以及我们万人念佛,我们五届的功德主,他积功累德非常的厚。他在公司推动传统文化,每一个员工进来,一定要先学习《了凡四训》《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佛说十善业道经》。他在机场的服务台,都摆这几本善书,还有《金刚经》,一般企业是不会做到的。他每个月公司业绩检讨会,不讲业绩,讲服务大众,服务众生,帮助众生,利他的这投入公益的心得报告。所以我后来又鼓励他发愿,放生一百万条小鱼,他终于延寿了。他说他到今天,非常感恩,已经六十九了,延寿,他算命是六十四岁,就是他的命定的定业,只有六十四岁而已,他说他到今年已经六十九了,他非常感恩。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说,因缘会变。

第三,功过不能相抵,但可以缓和。我们常常讲说,老和尚讲的因果五大原则,第一个,善恶不同时;第二,因果通三世,现报、生报、后报;第三,因小果大;第四,善恶不能相抵;第五,因果不空。这就是讲善恶不能相抵,就是功过不能相抵,但可以缓和。我们的罪业也是一样,譬如,有人本来欠他人十条生命,十条命,当然要还人家十条命,但是在尚未还清十条命之前,已经有机会让他拯救几百条人命,功过虽然各有对象。你救几百条人命,是几百条人命的福报,你欠十条人命,那是十条人命的业报,福报跟业报是不一样的,对不对?这很清楚,它不能相抵的,因为它各有不同的对象,善有善的对象,恶有恶的对象,恶的就是债主,那善的就是来报恩,它对象不一样,未必能够相抵相消,但是他可以重罪轻报。而且,量大福大的人,被人家逼债讨债的情况会比较缓和。这就是说,功过虽然不能相抵,但是可以缓和。

第四,大善化解冤业,重罪轻报。如果有人前世只欠人家一条命,转生到人间来以后,他救了千千万条的命。譬如说小沙弥,他的大和尚叫他回去,因为知道他命快结束了。那个小沙弥经过一个河边,拯救了一窝的蚂蚁,他回家住了七天以后又回到佛寺。他师父说,诶,奇怪,他怎么没有往生呢?他入定一看,他救了几千条、几万条的这个蚂蚁的生命。这就是这里讲的,他欠人家一条命,转生之间却救了千千万万人的命,对于欠一命的那一位债主而言,看到债务人是一个大好人,自然就不再忍心要求欠命的人必须要偿命,只要欠命的人表示忏悔歉意,愿意受惩罚就够了。这就是重罪轻报的原理。

我讲道理,各位学这一段,你就可以得到重罪轻报的福报。但是你必须要忏悔,歉意,冤亲债主愿意,欠命的人愿意原谅你,这是先决条件,就是你的大善化解冤业,重罪轻报。

第五,用什么方法来忏悔歉意?用礼佛忏悔超荐债主。对于累世的冤亲债主,我们可以用诵经礼忏等修行,或是用念佛的方法,用佛法来开导他们,邀请冤亲债主都来听经闻法,听闻佛法,参与共修佛法。如果他们还在灵界,便可以以佛法的感应力来疏导他们、鼓励他们、安慰他们。他们来听佛法以后,心开意解,心中的怨气、怨怼就可以解开了。解怨释结之后,他们就能够离开灵界,往生天界或者佛国净土,或是往生西方,此时已经发菩提心了,已修菩萨道了,故也就不会来讨债索命了。就是要透过你本人,欠命的人,你要礼佛忏悔,要超荐亡者,用大善来化解,大善来化解这些冤业,那就可以重罪轻报,甚至超度亡者。

就像我常在讲座里面讲的,《影尘回忆录》里面那位刘文化先生,八年寒窗读《楞严》,他入楞严境界,他见到琉璃世界了。同样在同一家中药店那位掌柜的账房黄老先生没有看到,他在那个定中,他见到。进入那个定中的境界的时候,他跟还没有离家修行的那两位,跟他打土地官司的那两位冤亲债主,上吊自杀,因为官司打输了嘛,上吊自杀,当然是他冤亲债主,要来讨债啦,但是因为他礼佛忏悔,他八年寒窗读《楞严》,他定业转了,他有功夫了,他进入那个《楞严》的境界了,破识阴的境界了,有功德力了,那两位冤亲债主就在那一剎那,示现在那个定中,要求超度。他说,怎么超度你?祂说,你肩膀借我踩就可以了。就超度上去了。就是这里讲的,他离开灵界,就可以往生天界或是佛国净土,就是什么?你用成就,你的修行成就的功德,来超荐债主,累世冤亲债主。还有本来叫他不要离家修行的,后来上吊自杀的,他的妻子以及闺女,也要求超度了。第三个是他的往生的父母,也要求超度。就是这里讲,用礼佛忏悔,修行成就的功德,超荐他的冤亲债主。那这不止重罪轻报,他已经提升了。

第六,重罪轻报。重罪轻报是由于债权人跟债务人双方两造,都愿意解开生死的怨结。我现在是用世间的名词,大家这样比较容易听得懂,你欠人家的叫做债务人,这样你就等于是欠人家的钱债,你欠人家的命债,那你就是债务人,那对方来讨债的呢?债权人,这样各位一听就懂了。债权人跟债务人双方两造,两造是我们台湾法律的名词,两造就是两方原告被告,像我们警察在办案,那原告、被告啊,都愿意解开生死的怨结,那就可以将宿债一笔勾消,彼此从此可以有个善果。就像刚才讲那个刘文化就是这样的,就是双方就可以和解了,那个怨结,就解冤释结了。

第七,但是如果冤亲债主没有学佛,他坚固的执著就无法化解。那就是定业不可转了,那也不能够解冤释结了,那也不能够重罪轻报,那为什么?冤亲债主不愿意放过你。我碰过很多这种个案,他癌症末期了,他来跟我讲,我也没有办法,我说这果报成熟了。我常常去关怀这种病人,我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债主不愿意和解,他债主坚固的执著,无法化解。所谓定业难转难消,不可转,是因为债主本身不知佛法,那你自己又不觉悟,债主没有超脱,也就说没有办法不向债务人讨债、逼债,你欠他的,他非要你偿不可,他非要你偿还不可。那这就没有办法了,连佛来都没办法,就是冤亲债主坚固的执著,不愿意放下瞋恨心,而你自己本身又没有觉悟,又没有修行的功德成就。

我们就举圣严法师一个公案。曾经遇到一位居士,学佛的居士,他心中很恨一位仇人,这位居士来听圣严法师讲经,讲佛经,也看佛书,但是就无法不恨那个仇人,他说,佛法、因果,我都相信,唯一办不到,就是要我不恨那个人,我做不到,你只要跟我提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无明火就起来,我就生气了。

这就跟我什么呢?跟我在一九九三年,我被贬官,那位督察长把我贬官,我从督察组长管二百五十个人变成两个人。后来我去受戒了,我受戒,修了十六年,我还是没有放下这个心中的怨结啊。到后来这位督察长他的夫人癌症得了三年,在我们台北万芳医院,三年死不了,慈济的师姐好心打电话给我说,黄警官,你去跟她关怀一下,那个某某督察长,你去跟他关怀,他的妻子没有办法舍报。我一听到那个督察长那三个字,那个名字,我火冒三丈,我无明火就起来,我不去,我就不去。你看,我是一个修行人,十六年了,我都还有那个习气,坚固的执著,定业就不能转了,我跟他之间的定业就不能转了,对不对?

还好是阿弥陀佛慈悲,地藏菩萨慈悲,我刚好讲这句话时候,我师姐说,那你不是学地藏王菩萨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吗?你怎么可以讲这种话。我一听,惭愧心生出来了。我们都有七圣财,惭财、愧财,惭愧。怎么受戒还讲这种话?学佛人怎么还讲这种话?马上跑到佛堂,跪下去跟阿弥陀佛忏悔,跟佛陀忏悔,我说,我不是你的好弟子,我怎么讲这种话呢?我跪完以后出来,我跟我师姐说,好,我去关怀,我去助念。我就去了,到台北市文山区的万芳医院。他的师姐躺了三年死不了,断不了气,有福报,但是没有听闻佛法。

后来我就把她两个儿子带过来,跟妈妈唱《感恩的心》,唱得她泪流满面,哭了。然后接下来跟她说佛法,说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到晚上,我去的时候,大概晚上八九点,到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我还请一位法师来给她三皈依。临走的时候,他连供养三宝都没有,他都不知道怎么供养三宝,我还跟他交代说,如果你妻子今天晚上往生,他应该说妻子,因为他没有学佛,所以不能说师姐,他妻子今天晚上如果往生,我说万芳医院对面有这位师姐的电话,你拿去,你请她们来助念。他师姐听完佛法,三皈依以后,凌晨三点多,舍报往生,距离我离开医院四个小时,她就走了。

后来,他住在我们内湖,环山路别墅,豪华别墅,我到他家去,她灵堂没有佛像,他师姐的相片挂中间,有三宝架,可是没有佛像,那个插香炉的地方香灰一大堆,很乱,也没花,非常的凄凉。那我就爬上去她的灵桌,把它这个香炉擦干净,整理干净。那我再交代师姐说,明天帮我送两对花过来,上下各放一对花,上面放西方三圣,前面再放他师姐的相片跟往生牌位。那我再拜托那位法师,你去帮她做七,做功德回向给她。最后,我还跟这位督察长的秘书讲,他秘书是我学生,我说你跟你们督察长讲,那时已经副署长了,我说你叫他学佛。后来他本身也有癌症,后来癌症好像有治好了,他又跑去当局长,就在局长任内死掉,还没有到退休年龄就死掉,他六十三岁就死掉了,也就是他师姐往生以后两年他就走了。这个因缘就是什么?我跟他之间的怨结化解了。

所以圣严法师说,他这位居士,他说,只要一听到那个仇人的名字,他就生气,无明火就起来。这种人不愿意放下成见、修行佛法,心就转不过来。这就是定业不可转的例子。连学佛都定业不可转。

第八,定业成熟。因为债权人跟债务人的心念无法转成清净,定业就不能够转变。就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还是要受到提婆达多所害,因为提婆达多不能觉悟;目犍连尊者到最后还是被异教徒用乱棒打死。因为目犍连尊者,他这个果报是因小果大,他曾经在有一世,那一世他还没有学佛,他听从他妻子的话,他妻子不孝顺她的公婆,就请目犍连把他父母带到山上去,然后假装强盗,用乱棒把他母亲要打死。后来他用棒子打他母亲的时候,他母亲第一句讲说,目犍连,你赶快跑。她以为是遇到强盗。目犍连尊者说,不是的,母亲啊,是我,我是目犍连。他在那一世要杀母的这个恶念,在累世里面他都被乱棒打死。这就是什么?因小果大。这是定业不可转的实例,连佛都没有办法。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也改不了他的业力、业障,没有办法代你去转。

所以有时候定业难转,有时候重罪轻报,这完全得看因缘如何而定。这个就是讲到这两只鹦鹉,“定业之难免”,我们特别讨论,定业可转,定业难转,或是不可转,还有这一个重罪轻报的问题。

好,再看下面,二百四十三页,我们看下面这个公案:

“鸽得人身(法苑珠林)”

“唐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日诵法华经。及金刚经。贞观末。有鸽巢于其室。俄出二雏。僧日以饭饲之。后俱堕地死。因收葬之。经旬后。僧梦二小儿谓曰。吾等先有小罪。遂受鸽身。近闻法师诵经。当脱此禽身。托生于某村某姓。过十月后。当诞生也。僧如期往。其家果生二子。呼为鸽儿。两儿并应。一应之后。岁余始言。”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巢”,这个地方作动词。就筑巢。栖息。

“雏”就是幼小的鸟,生下来不久。

“旬”是十天。如“一旬”、“上旬”、“下旬”。一旬是十天。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据《法苑珠林》)唐朝时并州石壁寺有一位老僧,每天都念诵《法华经》和《金刚经》。贞观末年,鸽子在他的房子里做了一个窝,不久就生出两只小鸽子。老僧每天用饭食喂养它们,后来都掉到地上摔死了,老僧就把它们收埋。过了十来天后,老僧梦见两个小儿对他说,我们原来是因为犯了小罪,就投胎变为鸽子,近来因为听法师诵经,就脱离了鸽子身,投生到某村某姓,再过十个月,就会出生。老僧按他们讲的日期去看望他们,到那个人家,果然生下两个儿子,喊他们鸽儿,他们一齐答应,但答应以后,再过了一年多才会说话。

这个鸽子,讲到鸽子它转生为人身,因为它听法师诵经,听法师诵经,它就脱离畜生身了,我们就来讲佛陀割肉喂鹰,这佛陀救鸽子的故事。

佛陀爱众生,不离众生。一个最能体现佛菩萨不畏牺牲的、无私奉献、慈悲善良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叫做佛陀割肉喂鹰。

故事讲说,佛陀他有一世在野外、在郊外行脚的时候,刚好碰到一只饿慌的老鹰正在拚命的捕食一只无辜的鸽子。鸽子很无奈,就可怜巴巴的向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条啊。老鹰摇头晃脑的回答说,我可怜你没有用啊,谁可怜我?我没有食物可以吃啊,我当然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你,我没有法活下去啊。这个世界大家都活着不容易,不逼到绝路,我也不会紧追不舍啊。

这一切的对话,因为释尊他是人天教主,所以它们说什么,佛陀都知道,它们讲什么,佛陀都听懂。所以这一切释尊都看在眼里,释尊当然于心不忍哪。慈悲心生起来,决定出手相救,于是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老鹰耐不住了,怒火中烧,就找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你救了鸽子一命,难道忍心我老鹰饿死吗?鸽子是一条命,我老鹰也是一条命啊。释尊说,没错啊,鸽子是众生,老鹰同样也是众生啊,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我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一边放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

那问题就来了,这个鸽子看上去不大,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无论释尊怎么割他的肉,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这就是表什么意思呢?难忍能忍,佛陀割肉喂鹰是一个菩萨行,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了,这平等心现前了,天地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成就了无缘大慈,佛爱众生,不离众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只要你有一颗慈悲心,能度化他人,那么你就是佛菩萨的示现。佛讲“普度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就是佛曾经在因地的时候割肉喂鹰的故事。

好,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按”语:

“初生天者。犹忆宿世之事。迨见天女。遂迷失本心。不复记忆。鸽儿之应。犹是初生未忘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刚生天的人,还能记忆前世的事情,等看见天女以后,就迷失了本心了,不能再记忆了。鸽儿的应话,就是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忘记他们的前因。所以那个老僧来跟他叫鸽儿,他马上就回应了,可是要到多久?到一年以后,两个小孩才会说话,这是他没有忘记他们的前因。

那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就值得探讨了,为什么“初生天者,犹忆宿世之事,迨见天女,遂迷失本心”呢?这就是我们要讲了,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

圣者投胎转世是凭着愿力自在而来,凡夫投胎转世是随着业力无奈而来,同样转世投胎,境界截然不同。

凡夫投胎转世是随习染、妄识而来,当中阴身处于幽暗世界之际,一片黑漆漆不见人影,乃至于不见山河大地,内心恐慌畏惧,孤独无伴,徘徊惆怅,四处游荡,业缘成熟了,若突然看见有光芒出现,动个念头,瞬间即刻到了光线之处,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现之光,乃至于畜生行淫欲之际也必然如是,这位中阴身的凡夫,若见男女行淫,行淫欲,自己欲火燃烧,当下作不了主,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不冲还好,这么一冲,就投生于父精母血之中,慢慢的,六根于母亲腹里成长,任凭九牛之力也无法掉头回来了,就是轮回了,投胎转世,就是在这种微妙情况之下演变而来的,所以可不悲哉,可不慎哉。所以佛门有一句名言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所以“隔阴之迷”是如何解释呢?就刚才我们讲说,这个初生天者,犹忆宿世之事,祂迨见天女,遂迷失本心,这就是隔阴之迷。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

同样理由,凡夫有隔阴之迷,若能广修戒定慧,即能息灭贪瞋痴,内心所有的一切迷惑颠倒,烦恼习气当下解脱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就是禅宗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就是那个境界,对于过去无始劫的事情,就能够了了知,了了见,能够了知始终了。所以隔阴之迷,如果证成果位的圣人,他是没有隔阴之迷的,是通常是指未证果位的凡夫而言,这才有隔阴之迷。

所以这个天人当然看到天女,祂遂失,迷失本心,为什么?因为祂有隔阴之迷啊,祂还有这个财色名食睡,祂还有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都没有断,所以祂就会生起这个隔阴之迷。

好,再看下面:

“骨节寸断(昆人目击)”

“昆山东关外三里。有玉柱塔。壁立江浒。上多鸟雀。有童子惯取其卵。一日登其最上层。正欲毁巢。忽失足坠。时有太仓船过。亲见此童从檐际坠下。凡三四颠倒。而后及地。寂然无声。视之。骨节寸断矣。(此康熙二十五六年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壁立”是像墙壁一样陡立。

“江浒”,“浒”是水边。“江浒”就是江边。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骨节寸断(昆人目击)。昆山县东关外三里处,有一座玉柱塔,耸立在江边。有很多鸟雀都在塔上栖息。一个小孩经常到塔上取鸟蛋。有一天,这个小孩又登上了塔的最高层,正想要毁坏鸟窝时,忽然失足坠下。当时有太仓的船在这里经过,船上的人亲眼看见小孩从塔檐的边际坠下,中间打了三四个跟斗,然后就落地了,悄然无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连骨头都摔成碎块了。(这是发生在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之间的事情)。

那么这个在我搜集的这个《因果报应故事》里面,在我们台湾台南关庙乡,也曾经有这么一位捕鸟人,跟这个情形很接近。这位捕鸟人,他就是爬上这个电线杆,那电线杆最高最顶端都会有那种孔洞,那么鸟都会在这个孔洞筑巢,在那边生这个小鸟,那这个捕鸟人他就想要去捕在市场比较好卖的这种小鸟。结果他爬上去的时候,把这些刚生出来的雏鸟,这小鸟,都装在口袋里面,结果一不小心,手盘住的时候,就碰触到高压电,就刚刚好电死在那个电线杆的上面。后来有人去报案以后,警察再通知消防队过来,用云梯车把他从电线杆上把他接下来,一看,他口袋里面的那些雏鸟都还没有死掉,可是捕鸟的人已经死掉了。这就是这里讲的,这个公案里面“骨节寸断”,我们作这样的补充的一个故事,因果故事。

好,最后我们剩下一点时间来聆听老法师开示,贪瞋痴叫三毒,杀生是瞋毒。因为这一段里面,是“勿登山而网禽鸟”,是一种杀生,所以老和尚说,贪瞋痴叫三毒,杀生是瞋毒,杀生是属于贪瞋痴里面的瞋毒。

一,被杀害的这些动物,这些有情众生,它们有没有怨恨?有。它会不会报复?肯定会报复。刚才那个捕鸟人,还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骨节寸断”童子,取鸟雀的卵的这个童子他就是,这些被杀害的动物,它肯定会报复的。所以我们细心观察,吃肉的这些众生以人最为残忍。动物互相吞啖也只是当它饥饿的时候,像狮子、老虎,虎、狼,它吃饱的时候,它对于周边的小动物,决定没有伤害的意思。我们常在电视“动物奇观”里面看到,所以人比动物互相残杀还要残忍。

第二,由此可知,动物是用什么心情来看人?人是最可怕的动物,不吃也要杀你。恶气是怨气,怨恨炽盛。现在这个大地上每天杀害的,陆地上走的、空中飞的、水里游的,每天有多少呢?老法师说,有人给他提供一份资料,一年三千三百七十亿,三千三百七十亿喔,一年,那差不多每天有十亿多被杀害。十亿多的众生被杀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以三千三百七十亿的生命被杀害,一年。所以这个地球磁场不好,我们坐飞机飞到上空,看下面灰蒙蒙的,那种是怨气。

第三,《无量寿经》里面讲说,“从冥入冥”,冥是什么?冥就是幽暗,无知妄为,下面是恶道,三途地狱。《大经解》里面讲说,“又‘冥冥’者幽暗也,无知也,暮夜也。所作皆妄,故云‘为妄兴事’”。冥冥可以是说迷中入迷,越迷越深,迷了以后,他就造罪业,业必定有报,“为妄兴事”,兴起这个恶念,干这些恶事,妄统统都是虚妄的,罪越造越深,于是“违逆天地”。

第四,《注解》里面说得好,“上不顺天心”,天神都看不过去了。我们说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那就是,如果你杀害众生,那就是不顺天心,上天都有好生之德,众生平等,所以天神都看不过去。下违阎王之意,你下面你还违背阎罗王的意思。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王之意。这一段在《注解》里面,黄念祖老居士《大经解》里面,有特别提到这一段,叫“违逆天地”的意思是这样来。“违逆天地”就是,你上不顺天心,下违阎王之意,这叫“违逆天地”,那天地不容啊。阎罗王执行造作恶业的人,让他们在地狱受这些苦报,是不是阎罗王的意思呢?不是。我们现在才完全晓得,地狱完全是自己那个不善业变现出来的,与阎罗王不相干,确确实实都是自作自受。

所以我们以前也有讲过,《大宝积经》里面讲,“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所以常常把这句话记得啊。阎罗王常告诉这些罪人,我也不能给你加重或者减轻,“无有少罪我能加”,不是说我很讨厌你,我再把你加重一条,阎罗王也没有办法加,“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你造杀业,你造五逆十恶,当然到我这边来报到,“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你自己招感的。就像刚才我们提的那个捕鸟人,他要不是迷于财色,杀生害命,他不要爬上那个电线杆,他不就不会被那个高压电电死了吗?这是“业报自招无代者”,自作自受啊。“骨节寸断”这个公案,昆山这位童子爬上去,取这个鸟巢的卵,爬到最上层摔下来,骨节都断了,翻三四个跟斗,骨节寸断,死了,“业报自招无代者”。

第五,天人,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什么人生天?在世间存的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生天本身他还要再加修,除了行十善以外,你还要再加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且造的是什么?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再造上品十善,这才是生天的因。所以天人慈悲,天人不喜欢看到杀生,杀生吃肉天人看不惯,不顺天心。阎罗王、鬼王也很慈悲,不忍心看到造作罪业这些人在地狱受报,所以告诉地狱的人,你们所受的罪都是自作自受。地狱里面所有一切状况,都是业力变现的,不是阎罗王在那里造地狱,不是的。就像朱镜宙老居士的岳丈,老岳父,章太炎居士,章太炎先生他是怎样,白天他在工作,晚上睡梦中到地府去当东岳大帝的判官。他有一天就跟阎王讲,说那炮烙之刑太苦了,这个刑罚应该废掉啦。阎王说,好啊。东岳大帝就派两个鬼差,说,好,你带他去看。到现场去看,鬼差说,到了,就在这里呀。章太炎居士看不到,后来才知道业力变现的,自作自受。所以不是阎罗王造了地狱。

第六,“如是任意作恶,故云‘恣意’”。“一旦罪恶满盈”,这叫“罪极”,有没有满盈的时候?有。罪恶满盈,底下说,“于是罪业牵引,则不待世寿终了,乃顿夺其命”。你恶贯满盈的时候,寿命就被减寿了,你寿命就到了。罪业轻的,是你的寿终(寿命才到)才互相酬偿,但是你造极重罪业的人,不用等到你寿命到了,就来夺你的寿命,就夺纪、夺算了,那这都是冤亲债主来的。

第七,债主是讨债的,你夺取他的财物,他不甘心,一定要讨回来,这是讨债的。讨不来怎么办?到你家做你的子孙,做你的子女,来继承你的财产,你财产就是归他了,还给他了,他就是来讨债的。你杀害这些众生,众生还不能夺你的命,是因为你还有福报,你有福报就有守护神来保佑你。但是当你恶贯满盈的时候,这些守护神离开的时候,索命的人就来了,你就禄尽人亡了。

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勿登山而网禽鸟”,虽然它是讲这个,杀死鸟的故事,但是从这个公案里面,譬如说“鹦鹉始末”这个公案里面,我们也明白,“鸽得人身”,这也是离开畜生道,须达长者家的这两只鹦鹉,它还了它过去生的业,被野狸所食,但是因为它听闻佛法,它这样七次往返欲界天,最后它到人间来修道,最后它还能够成就阿罗汉。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六道众生一定要皈依三宝,听经闻法,他才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所以这个鹦鹉,这两只鹦鹉的见证,表示众生都该成佛,众生都有佛性,从这个地方就可以见证出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所讲的,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这两只鹦鹉,它七次往返,它就证阿罗汉了,破见思惑了。那“鸽得人身”,这两只鸽,因为听了那位老僧诵经而已,它们就可以得人身了。所以这两个都是畜生道转成人道的故事,就转成阿罗汉的故事,值得我们警惕,我们千万不要杀生害命。

所以我平常在孝廉讲堂的楼上,我平常早餐都吃面包,那我面包吃不完的时候,因为它过期了,我就没有把它去当回收,资源回收,我都怎么做呢?我就在我那个,我住楼上的这个寮房旁边,我就把窗户打开,我就把面包撕成碎片,我就丢到窗户外面。它们那些鸟都在那个矮墻上面,在那边等,知道我要开始施食了,我就丢这个面包屑出去,每次丢出去以后,它们全部都吃光光。还有佛陀教育基金会,他们十二楼佛堂都有午供,他们吃剩的那个米粒、剩菜,他们全部在他们,他们那个斋堂外面有个小花园,台北市杭州南路那个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十二楼,佛堂外面有一个小花园,每一次他们这些斋堂的,或者他们香积菩萨就把剩下的饭菜,都施食到这个花园的平台,几千只鸟全部飞过来,定时飞来这边食食。我们孝廉讲堂那个施食台,每一次施食完以后,都会有一只鸟来这边,把我们食物叼走。所以我们供养那个施食说,大鹏金翅鸟,这公案我们都讲过了,真有鸟飞过来,我亲眼看到的,它都会来取食。

所以这个故事,“勿登山而网禽鸟”,虽然是讲鸟的故事,但鸟可以成阿罗汉,鹦鹉,鸟可以成人身,所以我们应该要爱惜物命,我们要戒杀放生。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