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7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7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2月2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四十五,“禁火莫烧山林”,经文第四十六,“点夜灯以照人行”。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三十五页,我们先讲经文第四十五,“禁火莫烧山林”。我们看经文:

“(发明)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至山林被焚。则一应飞者走者。鸣者跃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尽歼烈焰矣。此种罪孽。多出之恶少。禁之莫烧。为功最巨。”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我们看名相注释:

“一应”,“一应”就是所有一切。

“歼”,“歼”就是杀尽、消灭。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发明)人遇到火灾,未必都会丧命。唯独火烧山林,那么一切能飞的、能走的、会叫的、能跳的、无脚的、两脚的、四脚的、多脚的,这些动物都会死在烈火之中。犯下这种火烧山林罪孽的人,多是那种不务正业的恶劣青年。禁止他们烧山,功劳最大。

这一段最主要是说,山林里面它有很多动物。这里面有讲,没有脚的,没有脚是什么?蛇,在山上的这种爬虫物。那很多千奇百怪的各种动物,像动物奇观里面讲那些动物。两足的,有些动物是两只脚的,像鸡、凤凰、麻雀,事实上森林里面是有很多我们没有看过,现在讲叫保护动物,千奇百怪,什么颜色的鸟都有。四足,譬如壁虎,有些动物是四只脚的,牛、羊、野猄、兔子,或者是山猪、山猫,这都是说四只脚的。多足的,蜈蚣,很多只脚。在这个山林里面,住了很多各种各式各样的动物,所以只要一放火烧山,它们全部烧死,因为它们没地方逃啊,这果报很重。

尤其乡下人。或者是像现在中南美的亚马逊河,亚马逊河森林,科学家说,是地球的肺部。我们人没有肺部就不能呼吸的,那地球如果没有一个肺部,全部都开发了,那就会造成炎热不堪,还有严重的空气污染。山林有山林的好处。所以你看现在我们政府,很有智慧。平常雾霾非常严重,根本看不到,开车都危险了。那现在呢?你到中国大陆去旅游,蓝天白云,为什么?因为中国最高领导人总书记习近平说,这些山林,这些水资源,这些观光的地区,都是金山银山。现在中国人聪明,有智慧,就把这些古代的观光的景点、现代的观光景点,重新再给它再造,就是城市再造,或是古城再造,让古城产生新的生命出来,那就有很多的商家卖观光产品,很多外地来跟本地来的旅游的观光客,那民众就富有了。所以爱护山林、爱护大地,是留给我们后代子孙一个生活的空间跟生存的延续山林生命的资源。

因为当地的居民,把大部分的山林都焚毁,焚毁以后种这些农作物。但是相对的,也等于是把未来子孙要生存的依靠全部都毁掉了。那更不用讲说,这里面讲的,你放火烧山,这些动物全部死在烈火之中,犯下这种罪孽的人,那是罪大恶极,都是地狱的果报。所以这段主要是在讲,不要随便放火烧山。

老和尚也有讲过,如果你要在山上,非不得已,譬如说房屋整建,你一定要整顿这些周边的树林,最基本的,你要在七天前,要告诉这些众生,请它们赶快迁移。或者是请观世音菩萨加被,你诵《普门品》,诵大悲咒,给它们洒甘露水,请它们能够赶快搬家、迁移,离开这个地方。否则放火烧山的果报非常的重。

这一段,我们先作这样的补充。

再来,我们看第二段:

“碱水。盐汁。沸汤。石灰浆。皆不可泼于有虫处所。”

这一段比较简单,我们看名相注释:

“碱水”就是那个有盐分的水。那另外就是以木灰泡制,也称为碱水,它的成分叫做氢氧化钾,可以用作面条、碱粽,为碱性的。那这个地方应该是指后面这个,因为后面有讲“盐汁”。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碱水、盐汁、热汤、石灰浆,都不要泼洒到有虫的地方。

泼洒,你不要把这些碱水、盐汁,或是热汤、石灰浆,有些地方它有长虫。像我有一个莲友,以前帮我打木鱼,他现在已经往生了,他得了肺腺癌,他本身是学佛人。那么我听他的家人跟我说,他每一次下班回家,他因为在屋子的顶楼,种了很多盆栽,而且盆栽树木都长得很茂盛,那你知道盆栽旁边一定有蚂蚁,一定有很多小虫,他几乎每天都养成浇花的习惯,然后下班回去他就浇花,浇水。里面都住了很多小昆虫,蚂蚁呀,他回去就浇水,那浇水,会把这些在花盆里面那些虫或者这些小动物,都把它们溺死了,这也有果报。你顶多喷洒在树叶上,稍微洒一点,这样就好了。这个就是碱水、盐汁、沸汤,热的汤,石灰浆,不要泼洒在有虫的地方。

好,我们看下面,“下附征事二条”:

“以身济兽(大智度论)”

“过去无量劫前。有大树林。多诸禽兽。野火来烧。三面俱炽。唯有一面无火。而阻于河。众兽穷迫。逃窜无地。佛言。吾于尔时。为大身多力鹿。以前后脚。各踏两岸。将身横踞水上。令众兽踏背而过。皮肉俱烂。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后一兔来。命已垂绝。强自努力。令彼得过。过已。折脊堕水而死。佛言。若我自述宿世。如是苦行。穷劫说之。犹不能尽。”

这一段很感人,那一只鹿王就是佛陀示现的,它为了救这些大森林里面这些禽兽,它趴在这个两岸,让它们踩过去,最后它自己呢?脊背折断,堕水而死。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大智度论”,《大智度论》这套书我也有,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的,一共有三大册,第一大册我看了。《大智度论》非常的深,非常的深,它这个里面有一些很不容易看得懂。是龙树菩萨所作的。龙树菩萨,我们曾经介绍过他。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创始人,他生在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婆罗门种姓,传说,母亲生龙树菩萨的时候是在树下,所以称为龙树菩萨。在佛教里面,所有的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法师,这当中,有“千部论师”之称的,有“八宗共祖”之称的,就是我们龙树菩萨。也就是他的著作有千部之多,他是八宗的共同祖师,只有龙树一个人而已。龙树的著作流传到今天,梵本所存无几,但藏文保存的相当多,在《西藏大藏经》中计有译本一百多种,是研究龙树学说的珍贵资料,由于西藏视龙树菩萨为密教祖师的缘故。后代基于龙树所著的《中观论》(《中论》),《中论》的空观学派,称为中观学派,所以称龙树菩萨为中观学派的祖师。

龙树菩萨最有名的一首偈语,《中论》就是《中观》里面最有名的一首偈语叫,“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我跟各位稍微解释一下这句非常重要的龙树菩萨的法语。所有一切万法,佛法讲缘起,佛经讲十二因缘,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的因缘和合,今天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我们在某某家庭诞生,我们的父亲是谁,母亲是谁,我们成家立业,我们今天有妻子儿女,有一份工作,我们今天来学佛,遇到哪一位法师作为我们的善知识,我们修行哪一种法门,乃至于你在世间做各行各业,贵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叫因缘所生法。如果以人道来说,以家庭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来说,老和尚说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所以所有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法,它是因缘和合,在《金刚经》里面讲,“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所以“因缘所生法”就是你目前的正报身心跟依报世界,这叫“因缘所生法”。但是众生有妄想分别执著,有我执、法执、根本无明,有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我们有情执,有贪瞋痴慢疑,所以我们对于这个正报身心、依报世界,我们会产生情执,我们会有执著,我们不能够去了解这个“因缘所生法”是因缘和合的。它就是妙有。

“我说即是空”,它本质是空义的,是诸法空相,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跟你讲,“是诸法空相”。它为什么跟你讲“是诸法空相”?就是般若经典里面说的,老和尚说,《大般若经》读到最后,只有九个字,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九个字。所以“我说即是空”是讲空义。所以前面这个“因缘所生法”是妙有,“我说即是空”是真空。

“亦为是假名”。就把它安一个假名,哦,你是我太太,今天我出生在这个黄家,你是我父亲,你是我母亲,你是我儿子,你是我女儿,这是我公司,这是我成立的讲堂,这是我的色身,这部车是我的,银行存款是我的,安个假名。这个用宗教家讲的,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我、我所,它基本上是不可得,毕竟空。“亦为是假名”,安一个假名上去。

所以这三句话,前面这三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一个就是妙有,第二句是真空,那从第二句开始,“我说即是空”,是空观,“亦为是假名”,假观。能够入空假不二,入不二法门,就达到后面的“亦是中道义”,你就入中道实相了。所以“我说即是空”就是“应无所住”,“因缘所生法”是“生其心”,真空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就是入中道实相,“亦是中道义”。

好,这个是我补充龙树菩萨的《中观》这个很重要这一首偈语。

那龙树菩萨他宣扬空观的学派,称为中观学派,并且被尊为中观学派的祖师;也被尊为禅宗付法藏第十三祖。他的思想是西藏佛学的重要支流,是中国三论宗的义理支柱,也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因为天台宗有讲三观,空观、假观、中观,所以是天台宗的重要思想根源。其他各宗学说源于龙树思想的也很多,所以他被称为“八宗之祖”,包括我们净土宗也算。

那么《大智度论》是古印度龙树菩萨,刚才讲,大概在三世纪的时候撰写的,由中国南北朝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中文,共一百卷。后秦弘始四年(公元四○二年)在长安逍遥园、西明阁开始翻译,总共花了三年,弘始七年(公元四○五年)翻译完成。因为中国人喜欢简洁扼要,所以全经的译论,初品,都是采取精要,得三分除二,终成百卷。

那么《大智度论》主要在讲中道实相。各位,中道实相就是佛教的整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不二法门。以二谛解释实相之理。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谛就是空观,俗谛就是假观,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这个理体,就是我们的自性,实相它无相无不相,如果从空观角度来说,它是无相的,它离一切相;从假观的角度来说,它是无不相,哪一法不是佛法,所以无相无不相,无相是它的体,无不相是它的用,体用不二就是实相。所以他是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性的解说以及论证。《大智度论》里面引经据典很多。我看过,确实,它引经据典非常的多,它会引那一部经,或引那一部经,引得很多,然后再把它汇整起来,那你就知道龙树菩萨的智慧有多深,你看看。他保存了大量当时流传在北印度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研究大乘佛教以及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资料。鸠摩罗什翻译的一百卷译本,还不是将原来的论全部翻出,不是原来的《大智度论》的全部。因为梵文原文,原本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只有汉译本。

好,我们再来看这里面的名相注释:

“踏”,“踏”就是我们踏步的踏,脚踩在地上或者踩到物品,这叫“踏”。

“横踞”,“横踞”意思是说,跨越占满整个横断面。

“折脊”,“折脊”,“脊”就是人或动物背部的骨柱,我们的脊椎骨。意思是说,脊椎断裂,叫“折脊”。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以身济兽(摘自《大智度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大森林,生长着很多动物,有一次突然烧起一场大火,三面都挡住了去路,只有一面没有火燃烧,但又被河水挡住。情况非常危急,所有山林里面的这些禽兽无路可逃。佛说,当时我是一只大鹿,最有力气,在这个时候,我就迈开前后腿,踏住河的两岸,把身体横在水上,让山林里面这些动物、禽兽全部踩着我的背部走过去,我的皮肉被踩得稀烂,但我凭着慈悲的力量,一直强忍到死。最后一只兔子过去的时候,我快要死了,但是还是努力强忍,让它过去。当大家全部都过去以后,我的脊梁就折断了,掉到水里死了。佛说,如果我讲述我自己前世这样的苦行,不管多长的时间,也难以说尽啊。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佛言。尔时前所度者。诸弟子是也。最后一兔。今须跋陀是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须跋陀”,“须跋陀”是须跋陀罗的简称。是佛最后的圣弟子名。此翻好贤。在《泥洹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须跋,聪明多智,诵《四毗陀经》,一切书论,无不通达,为一切人之所崇敬。闻佛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解,遂得初果。从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即成罗汉。”这一段《泥洹经》上说,佛陀的弟子须跋,他非常聪明有智慧,他在诵《四毗陀经》,一切的书论,他都能够通达明了,所以他为一切人之所崇敬,很多人非常的崇敬他。须跋听到佛陀要入涅槃了,他才前往拘尸那城去见佛陀。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下涅槃,他去那边见佛陀。佛陀为他开示八圣道。八圣道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圣道。他听佛陀开示八正道,当下心开意解,证得初果。跟随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苦集灭道,最后他成就罗汉果位,就是阿罗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佛说,当时先过河的,就是现在的各位弟子。佛陀在那一世啊,让那些动物都踩它的背部走过去呀,后来都到人间来,都当他弟子啊。说,当时先过河的,就是现在的各位弟子,最后过去的那只兔子呢,就是现在的须跋陀。可见他们都示生在那儿,示现在畜生道,跟着佛陀,佛陀那时候当鹿王。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公案:

“烧虫受谴(功过格)”

“扬州何自明。开茶馆于石塔寺前。家多树木。每扫叶焚之。及病。且死。忽自言曰。吾一生以来。所烧树叶无算。初不知其为罪。岂料其上虫蚁无算。今冥司以此罪吾。殆不可复赎矣。言讫而死。”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罪”,在这个地方作动词。就是惩罚、治罪。

“殆”,“殆不可复赎矣”,“殆”,“殆”就是大概、几乎。

“赎”,“赎”就是以行动抵销、弥补罪过。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功过格》)。扬州人何自明,在石塔寺前面开了一家茶馆,他家周围有很多树木,经常扫树叶烧毁。后得了重病,快要死的时候,忽然自言自语说,我一生烧毁的无数树叶,以前不知道有大罪过,哪里料想到树叶里面有无数的虫蚁呢?现在地府追究我的罪行,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说完就死了。

这一段几乎很多人会犯,刚才我说我那个莲友,他家庭院培植了很多盆栽,他下班回来就浇水,也浇死了很多虫蚁呀。那都很容易的去损掉他的福德跟寿命。所以如果住在一楼,家里有庭院的,有种树木的,有种花草的,有花园的,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那掉下来的树叶,你不要把它放火烧掉,因为上面会有虫蚁。或者住在山旁边,这个山旁边会有很多落叶,那你一定会扫,你就让它自然的演化,不管是刮风下雨,它自然而然就变成肥料,不要放火把它烧掉,这样会伤害了很多生命。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竹木之朽者。多生蛀虫白蚁于内。皆不可作薪。岂特树叶乎。按经典言。灯焰之上。有微细众生。吞食其烟。人气一吹即死。凡眼不识。唯有天眼者。方能见之。故佛教比丘。不得以口气吹灭烛灯。”

这一段也是很重要啊。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朽坏了那个竹木,里面会生出许多蛀虫白蚁,都不能用作柴烧,哪里仅仅是树叶不能烧呢?经典上说,灯火焰上,这个烛灯的火焰上,都有很多很小的众生,在那边飞行,正在吃烟,人的气一吹,它就会死了,凡人的眼睛看不见,只有开天眼的道人、修行人才能看得见。所以佛教诫比丘不能用口里面的气去吹灭灯烛。

这个我们要记得。所以我们讲堂如果点这个光明灯,我们就是,就按照佛制的这个规矩,我们就不是说用口里的气去吹,怎么处理?你的蜡烛灯台看是多大,你就拿那个瓷器杯,把它盖在那个口,它没有空气就熄掉了嘛,那么这样就好。当然现在科技比较发达,佛具店也有卖那一种让蜡烛熄掉的那个工具,那也可以。

好,那这一段是讲“禁火莫烧山林”,我们来听老法师开示。

老法师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太上感应篇》的经文,其实跟这一段也是一样的,“禁火莫烧山林”。

第一点,老法师说,“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是表仁民爱物,平等的慈悲。“昆”就是多的意思。所以刚才我们讲说,山林里面有很多动物,里面有大动物、小动物,或者小爬虫类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去伤害,何况是大的动物呢?这是真正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三种布施里面,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就是健康、长寿,中国人讲五福里面有两种果报,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这五福里面有两种果报,就是长寿、康宁,这就是因为无畏布施来的。所以我们看到果报,就要知道怎么去修,真正肯修因的人,往往一定会有好的果报,因为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二点,《感应篇》是劝人家修善因、断恶缘,无量劫来,我们的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实在讲善少恶多。所以佛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烦恼,烦恼多少呢?像《百法明门论》归纳来讲,烦恼有二十六大类,善法只有十一类,所以我们恶的习气比善的习气严重得多。所以对于小动物,像蚊虫、蚂蚁这些小动物,看到的时候无意中就把它杀害了,有没有理由?并没有理由。什么原因?习气,恶习气。

第三,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从哪里培养起呢?爱惜小动物的生命。学佛人知道那也是一条生命,它受的身是它过去生造的不善业,它受这样的一个小身体,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多少次跟它一样。再小的身相、再小的动物它还是一个神识,怎么能够杀害呢?不但不能杀害,让它起烦恼,我们都有过失。连这些小动物都如是,怎么能用恶心对人?

第四,不杀害众生得长寿果报,不恼害众生得康宁的果报。康宁是身心安乐,一个人一生没有烦心的事情,没有烦恼的事情,康宁。康宁是果报,因为你不愿意给一切众生生烦恼,所以你自己本身就没有烦恼,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有些东西,像你家中如果放木头,你把它放久以后,那风吹雨打,久了以后,它会生什么?会生白蚁。有一次,在我家阳台,因为我爱人我家师姐她晒衣服,因为那个客厅的地板跟阳台它有一定的高度,所以会踩空,所以她就叫木工去订做一个台阶,用木头做的,我也不以为意。可是有一天突然间,这或许是学佛的感应,也是我讲因果的感应,佛菩萨可能在给我们冥感显应,或是说冥感冥应,我就不知不觉的说,这一个踏板有问题。我在打开这个窗户的时候,我就直觉的感觉说,这一个踏板有问题。正好我下去扫阳台的这些树叶、灰尘,我就把它扫起来,用塑料袋把它装起来,我再把这个踏板掀起来一看,不得了,全部都是白蚁,密密麻麻的,是最少几千只、几万只,非常可怕。要怎么处理呢?我叫我师姐赶快拿一个大塑料袋给我,那我再把这个木头抬起来,然后再把它移开这个地方,让它自动自然就会爬走,你放了它,就会爬走了。这就是什么?这我们很容易去犯的。所以为什么我们前面有研讨过,那个瓮,瓦锅,锅,你要向下盖,你不能向上,向上的话,滴水以后,会生微细的小虫。

再来,我们看第五,因果这桩事情归结到最后真的是四个字,“自作自受”。我们自己修善,我们自己就受福报;我们自己造恶,我们一定受恶报。千万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业、造罪业。世间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这些一切不如意事情是别人给我的,别人找我麻烦,错了,是自作自受。

第六,别人找我麻烦,为什么不找他麻烦,单单找我?我跟他过去有恶缘,他找我的麻烦是报复,我明白了应该接受,承受果报而没有一丝毫怨恨的念头,这个结就解开了,就化解了。所以世出世间圣贤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家结怨,当然也不能跟众生结怨,不能跟动物结怨,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那么在一生里面才能够吉祥如意,这都是我们自己修得的。

以上是老法师在《太上感应篇》的开示。

好,我们再往下,再来研讨第四十六句经文,“点夜灯以照人行”。我们看经文,请各位同学翻开二百三十七页,“点夜灯以照人行”,我们看经文:

“(发明)黑夜难行之处。忽然予以一灯。是犹呼无目者。而予以双眸。挽既去之太阳。而邀其末光也。何惠如之。是故有灯。则眼前了了。故施之者。当得明目报。有灯。则心无忧虑。故施之者。当得欢喜报。有灯。则不履污秽泥途。故施之者。当得洁净报。有灯。则犬吠不惊。故施之者。当得无畏报。有灯。则不令人疑。故施之者。当得举动光明报。有灯。则不至跌扑损伤。故施之者。当得无病报。有灯。则不堕落溪河井涧。故施之者。当得长寿报。孰谓点夜灯者。独照人行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挽”,就设法让局势好转或是恢复原状。

“邀”,“邀”是希求。

“了了”,“了了”是明白、清楚。

“泥途”,“泥途”就是污泥。或是泥泞的道路。

“谿”,“不堕落谿河”,“谿”,在《尔雅·释水》篇,“水注川曰谿。”李巡曰:“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谿,无水曰谷。”那么这个地方的溪是指山间的河流。所以有水的地方叫“谿”。我们知道两座山之间有谿谷,那溪谷里面如果有水在流,那这个叫做“谿”,没有水在流走的叫做山谷。

“涧”,“涧”就是两山之间的水沟,这是比较小的水道。“涧,山夹水也”,就是比较小的水道,这叫“涧”,两山之间的水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黑夜难行的地方,忽然放置一盏明灯,就好比给瞎子安上了双眼,给黑夜送来了太阳,有什么样的好事能比得上呢?因此,有灯则眼前了了分明,施舍的人就会得到眼光明亮的果报。有了灯,心中就没有忧虑,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欢喜快乐的果报。有了灯,就不致踩到烂泥污秽的地方,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清洁干净的果报。有灯则狗叫不受惊,施舍的人就会得到无所畏惧的果报。有灯则消除别人的疑心,施舍的人就会得到举动光明的果报。有灯则不致跌倒损伤,施舍的人就会得到健康无病的果报。有灯则不致掉进山沟河井,施舍的人就会得到长寿的果报。谁说点夜灯,单单是照见别人走路呢?

那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经文里面讲的,“点夜灯以照人行”。那我所知道的,在我们台湾也有很多城市,譬如说台北市政府,或有很多乡下的城市,或是县市,因为它预算不足,预算不足,没有钱,那没有钱怎么办呢?就向企业募款。那企业想要做公益,企业想要做公益怎么样呢?我认养路灯,譬如说中山北路的路灯,全部由我供养,我这个企业公司来供养,那上面市政府都有帮它标示,那这盏路灯是某某企业供养,就是说这个电费由企业出了。因为现在都是电气化了嘛,不像以前是点蜡烛、点油灯。

我记得,我不晓得各位有没有经过那个油灯时代,那我就经过油灯时代。我们乡下,都有一个,我想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这种良好的传统,就是在乡下偏僻地区,现在因为都是国家建设进步,全面电气化,全部的光明化,所以几乎现在乡村道路、城市,当然都有路灯,所以现在也没有像古代那一种说,在乡间小路,有人提供一盏路灯。那么古代的时候,它是一根木头柱子,那上面它会有一个玻璃做的一个灯盏,那里面就是装酥油灯,一般都是用油灯,因为它时间拖得比较长。这个就是为什么这段经文里面有“点夜灯以照人行”。

那现在时代进步了,现在没有人再这样点灯了,那怎么办呢?当然这个里面有事跟理的说法,事相上就是刚才我讲的,现在譬如说企业如果要想回馈社会,做公益,那你可以跟市政府,市政府就跟县政府来谈,哪几条路的路灯都是由我企业来供养这个电费,这也是“点夜灯以照人行”,你没有灯的光明,那大家开车就容易发生意外啊。

那第二种是什么?第二种,第二种点灯光明是什么?佛前点灯,这大家都很喜欢修这个福报,到佛寺点灯,增加光明。这是第二种。

那第三种,老和尚说的,你流通法宝,给人家智慧光明;或者说现在网路电视,现在是卫星电视台,你来护持供养,让很多人得到智慧光明,这也是点灯以照人。经文里面讲了,“点夜灯以照人行”,那个“夜”就是什么?“夜”就是烦恼啊。在黑夜里面点一盏光明的灯。那众生都是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众生都是烦恼深重,那你能够给他一盏光明,他从这个佛法上得到光明的照耀,佛光注照,他自然就容易消除烦恼,放下烦恼。所以这个“夜”是代表烦恼,“灯”代表智慧光明。

所以你不是只有去点那事相上的佛前的点灯供养,燃灯供养,或是燃灯供佛,或是刚才我讲的说,你像古代人点路灯照亮周边的道路,让人家行走安全,或者你护持市政府的这个马路路灯的光明,这些都是修福,最重要的是,你要点亮你的心灯,点亮你自性本具光明的心灯,这叫“点夜灯”,照破你的无明烦恼,恢复你的自性光明,这叫“点夜灯”。“以照人行”就是什么?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你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种智慧光明,你自然,最少你会走上人天之道,你会得人天身,你也可以得到成就佛道。所以“以照人行”是什么?在这个菩萨道上,在菩提道上,你需要智慧的光明引导。所以为什么我们净土行人都说,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为导就是什么?“点夜灯以照人行”。

这是我作这样的一个补充。

那再来,在《业报差别经》,我们来补充说明一下,《业报差别经》里面,以恭敬心布施灯具,可得十种福德。也就是说你燃灯供佛,你点夜灯以照人行,有十种福报。

第一,宛如明灯一般地照亮世间。

第二,眼睛没有疾病。

所以老实说,眼睛没有疾病,这个我跟各位分享我个人的感应。我在这边学讲《感应篇汇编》,跟现在大家在研讨《安士全书》,我也是把自己当成一支蜡烛在燃烧。讲经其实也不容易呀,何况我还是在学习阶段,在学讲啊。所以我们这样的一个法布施,让人家在听闻《感应篇》,能够知因识果,能够得到智慧光明,这也是一种燃灯供佛。那我讲的有没有果报?有,老和尚刚才讲,一切果报都是自作自受,善的也是自作自受,恶的也是自作自受,善有善应,恶有恶感。我跟各位分享说,这里讲说眼睛没有疾病,我证明给你看。所以法布施很好用,为什么我鼓励大家说,要助印经典,护持网路电视台,护持卫星电视台,护持法师讲经说法?现在很多啊,譬如说像台湾的佛教卫视,法界卫星,有很多佛教的卫星电视台,你给它护持,你护持它,这也是“点夜灯以照人行”。

我讲的这个大概六年的因果教育,我早期,跟各位讲,我是近视,你们看我早期的相片是戴眼镜的,我以前是戴金边眼镜,那戴眼镜以后,就是近视,那近视就是眼睛有毛病。那现在呢?讲佛经,讲老法师的开示,讲祖师大德的开示,我把这些祖师大德的智慧光明种子,以我作媒介,我把它讲出来,供养给所有的天下的众生,我也是在修这个福报,所以也很不可思议,讲经这几年来,我也是常常看电脑,我每天都要做备课,要看电脑,诶,我的近视竟然好了啦,我也没有远视了。一般老人年纪大了都会有近视,然后再加远视,然后再加老花眼,我也没有老花眼,再小的字,我都看得到,我不用用老花眼镜了。诶,我看有些四五十岁,五十岁老菩萨,六十岁老菩萨,还要用放大镜看报纸,我不用放大镜,不用放大镜,不要老花眼镜,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全部都没有。

这什么意思?就法布施,法布施得来的果报。就是什么?以恭敬心布施灯具。讲经,学讲经说法,也是灯具啊,我们说慈航普渡,在茫茫大海里面,一盏灯塔的照亮,就是这也是一种灯具。你说在整个茫茫大海里面,如果没有灯塔照亮,那渔船不知道怎么开,他不知道啊,对不对?他没有一个指引的方向。

所以这第二条,布施灯具,眼睛没有疾病,我自己本身就得受用,这跟各位分享这个果报。所以一定要法布施,无畏布施是刚才讲过,得康宁跟长寿,但你健康,你长寿,你还是会有老花眼的毛病,你还是会有近视的毛病。这是第二种,眼睛没有疾病。

第三,容易证得天眼通。

第四,有分辨善恶的智慧。

第五,不会发生糊涂、昏暗的事情。

第六,不易受外在事物所迷惑。

第七,不会出生幽暗、昏庸的地方。

第八,有大福报。

第九,命终生天,尤其是往生忉利天。

第十,速证涅槃。

以上这十种果报,是在《业报差别经》里面,以恭敬心布施灯具,也就是说你点夜灯以照人行,它的十种福德,来跟各位报告。

好,再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世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尽在黑暗中轮转。谁是有灯以照者。自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而后前世后世。恍然各有一灯矣。修行十善。照之以生天也。受持五戒。照之以为人也。归依三宝。照之使不入三途也。是则燃智慧之灯也。”

好,这一段其实是非常的深,以后有机会,我们会深入的来分享这一段。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恍然”,“恍然”就是仿佛。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世上的人,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了不知道到哪里去,一下子投胎,一下子出胎,只是在黑暗中轮回,是谁用灯照见我们前进的道路呢?就是伟大的佛陀啊。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个道理一讲出来后,我们的前世和后世就仿佛有一盏指路明灯了。修行十善,就照他生天;修行五戒,就照他做人;皈依三宝,就照他不堕落三恶道。这正是点起一盏智慧之灯啊。

这个我补充说明一下,有很多人会问说,生活上的灯,怎么变成这个寓意上的灯呢?就比喻上的灯呢?《华严经》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点夜灯”虽然是生活上的事情,就刚才我已经跟各位分享过,你要从这样去契入这一句经文的意思。点夜灯是,好像是日常生活的事情,但是刚才我跟各位报告过,灯的含义很多,那智慧光明之灯才是最重要的,是迷途的舟航啊。所以灯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如果你能得到这样的福报,自然就无量无边了。如果你能够替佛陀弘法,就是刚才我讲的,你能够弘宗演教,能够讲经说法,老和尚有讲过,讲经说法是人生第一等好事,没有比这件事情更殊胜的,为什么?刚才我讲过的,为众生点燃了智慧之灯。这句话才是重点,为茫茫的众生燃起智慧光明的指引之灯。所以你从根本上指示了世间人他前进的方向,由此所得到的就不是世间的福报,你得到的是出世间的福报啊,结果呢?因为从佛陀的教育,从智慧的教育,众生他的生命才能走上真正的解脱,走向涅槃。

那么这一段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经文,“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就是三世因果,每一个人都朗朗上口,但是我们体悟有多少呢?对这一句佛说的经文,我们能够体悟多少呢?我要跟各位报告,所以我们来探讨,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也可以讲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业力的转变,它都是在死亡到来的时候,它才会算总帐的,就像我们一般人说的,腊月三十算总帐。你现在所造的业都是先保存下来,保存在哪里?保存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到什么时候开始算帐呢?临命终的时候算帐。老和尚说,当你生命要结束的时候,你年老体衰了,你气衰了,你运衰了时候,它就来算总帐了,临命终时算总帐。所以它平常都让你欠着欠着,因你造业就是欠人家的债啊,你现在造了杀盗淫妄,你看起来好像是没有什么事啊,种子存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事实上是你欠人家的命债,欠人家的情债,欠人家的这个钱债。你是欠着欠着啊,可是到临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你生命由业力在主导,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叫随业往生。第二种是你的生命由思想,就是由你的念头来引导,这叫随念往生。一个是随业往生,一个是随念往生。

总而言之,当我们的业力储存到最后的时候,要释放的时候都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也就是在转法界的时候了。到临命终的时候,它由业力或者是念头、思想去激发我们过去的种子,就使令来生得果报了。就是你那个种子会牵引着你来生的果报。假设说你是这一生行善业,你的善业先被牵引出来,先被激发出来,也就是说你的善业种子先出来。李炳南老师也有讲过,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哪个种子先出来,那个种子就往前冲,“去后来先作主公”,哪个种子先出来,就往生哪一道去了。

所以假设你这一生都行善业,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善业先被牵引出来、被激发出来,那它就成就了天道跟人道,还有阿修罗道,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安乐的果报。如果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而且是很重的恶业,这些罪业的种子、因缘先被牵出来、被激发出来,那么你就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你所得到的是痛苦的果报。所以这个业到果报,你平常造的这个业,你平常在人活着的时候你所造的这个业,到要果报现前的时候,它有三个程式,第一个是你造业的时候,它就形成种子了,第二个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它种子会现前,第三个是显现他下一世是什么果报。这三点,各位要把它记清楚,很重要的三个关键点,你现在平常所造的业,你所造的身口意行为,它会产生一种种子,那个种子储存在哪里?储存在阿赖耶识里面。第二个,它什么时候这个种子会浮出来了呢?临命终的时候,或说你气衰的时候,它就浮出来了。第三个,它会显现他该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是乐报还是苦报,它会显现果报。这三点。

所以这个公式它有两种用法,要注意,因果是两重因果,这个是佛教很重要的因缘观,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两重因果,它不像儒家思想的因果是一重因果,今生造业今生得果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造善,你的家庭就兴旺,你造罪,你的德行就有亏,你今生的家庭就衰败有灾难,所以它的因果思想完全建立在今生。就是儒家的因果,它是建立在今生。

但是佛教的因果思想不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建立的,佛教讲三世两重因果。所以这个公式怎么套用呢?假设这个业是过去生的,你如果写过去世的话,那这个果报就是今生。你过去生造这个业嘛,所以今生得,譬如说你过去生是偷窃的业因嘛,那这一世就得到贫穷的果报,果报就是贫穷嘛。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报,这是一重。我们刚才讲说,三世两重因果,这是第一重,就是过去生的业招感今生的果报,这是第一重。古人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我们前生做什么事,你从你今生的身心世界去找、去查,你就很容易反推出来了。譬如说你今生长得很庄严,男众是很俊帅,我们佛家当然不讲这个世俗语,我们说长相庄严,你前生一定有供佛点灯,你前世一定有什么?买花供佛,你一定有庄严道场,所以今天法相庄严。

就是说,我们想要知道前生我们做什么事,你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去查,你就可以反推出来。譬如说你今生衣食无缺,我们就可以合理的推论你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就像我认识的江松桦董事长一样,他建立了升恒昌的企业王国,他非常喜欢布施。那一天,他请我去他公司,他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往生,得癌症往生了,他叫我说,诶,黄警官,你能不能帮我安排法师以及莲友为他助念一下,做佛事啊。而那位他的好朋友,是以前他企业上的一个朋友而已,那么对方没有学佛,所以当我在跟江松桦董事长在谈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说,诶,你真是有情有义的菩萨。因为这个人已经退休了,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观点来说,他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啊,但是他们两个是道义之交。江董不只是到他的灵堂去上香,去关怀他的妻眷,阳间的这些眷属,我从旁边这样观察,他也了解他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他问他的交情非常深的这位好友的遗属,问说,我给你们这些准备够不够用?那我就知道,他已经跟他供养了他的丧葬的费用。这就是什么?你看他这一世衣食无缺,你可以合理的推论他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

所以我认识台北市一家非常大的慈恩园的礼仪公司,我们现在讲就是纳骨塔公司,专门做丧葬事业的,就在我们台北市的信义区的附近,算是在我们台北市规模非常大的一家礼仪公司,专门做丧葬服务。那其中有一位股东,合伙人,以前我在文山一分局当副分局长的时候,他跟我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跟我分享,他有学佛,而且他也懂这些三世因果,他就跟我讲一句话,他说,黄警官,我跟你讲,我过去生是一个修行人,而且我是一个出家人。他自己知道。他说,包括这个慈恩园整个里面的设计、构造,都是他亲手设计的。他说,我知道我过去生,我收拾很多的在这个路边饿死的、意外死亡的这些尸体,我帮它们收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施棺,布施棺木啦。或是这些战死的,战死沙场这些战士的遗体,他都把它收拾起来以后,就地掩埋,找个地方给它掩埋。

目前我所知道的,我们台中就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他只要开车经过,看到有死狗死猫,他都一定把这个尸体捡起来,然后他跟他父亲商量,由他父亲提供一块田地当动物的墓园。他把每一个在道路上被压死,不幸死亡这些动物的遗体,全部把它集中埋葬,而且还为它助念,为它诵经回向。这就是什么?这里讲的,他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所以跟我讲这位企业家,他做这个礼仪公司,你看他前世,他就是专门收拾这些饿死的、战死在路边的这些遗体,积这种因。就是说,你从合理的推论,他前生做了很多布施的业。

你今生很庄严,我们可以推论,你前生遇到了事情,你会选择忍辱,而不会跟人家争执。譬如说你今生的身体很健康,我们可以推论,你前生是比较慈悲包容的。所以你今生受的果报,你可以推论你前生做了很多慈善事业,它一定是对应的,一个对应一个等流性。所以你这个公式如果你把这个业放在过去世,这个果报就是今生,这是第一重,第一重,我们刚才讲的,两重因果里面第一重因果。

如果你把这个业放在今生的业,那么这个果报就在来世,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我们很想知道我们来生会什么样的相貌,你看你今生,你造哪一个业的次数最多,就知道了,而且你是深深好乐,数数现行,就是我们的业呀,你最喜欢做什么工作呢?你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业呀。所以有一个主流的,我们一生会造很多的事情,看你这一生是造什么比较多,譬如说杀生呢?还是邪淫呢?还是偷盗呢?还是不杀生呢?还是不邪淫呢?还是不偷盗呢?你的生命当中有一个主流,就是占了一个很强大的势力,这个业就会很容易的表现出来,它是一个主流的业力。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教的因果思想它的复杂来自于它是隔代受报,也就是说,你今生受用的是你前生所造的业力,你前生的业力,你来生的受用是你今生的业力,所以这是两重因果。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很容易让人家产生错觉,说为什么他今生做那么多善事,他还那么痛苦呢?因为你做了善事要先形成一种种子,让它先储存起来,它不能马上释放出来,它到临命终的时候才释放出来。这个就是佛教的因果思想,它是三世两重因果。所以我们刚才讲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这是第一重因果,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是第二重因果,那涵盖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是第一重因果,现在未来,第二重因果。

以上是我们补充说明这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作这样的补充。

好,再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条”:

“贫女施灯(阿阇世王受决经)。”

“阿阇世王。用百斛麻油。自宫门。至祇园精舍。(在舍卫城南六里)靡不周遍。时有贫穷老母。见王作福。私自感伤。乃以两钱买油。用以供养。时两钱油。应得二合。卖油者嘉其至诚。复赠三合。计此油不能半夕。老母私自誓云。若我后世。得道如佛。愿此灯通宵不灭。是夜。王所点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贫母之灯。光明达旦。明日。目连以袈裟扇之。灯光益明。佛告目连。此光非汝威神之所能灭。此母宿世。已供养百八十亿佛。却后三十劫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只因宿世未尝布施。故今贫穷。”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斛”,中国旧量器名,容量单位。一斛本来是十斗,后来改成五斗。

“周遍”,“周遍”就是普及、全面。

再来,这个平常是念“合”,但是在这个地方念gě。就是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十分之一。或是以前量,量那个粮食的器具。容量是一合,它用木头去做的,或者竹子去编的,形成一个圆筒形的。这个叫一合,就一升的十分之一。

“嘉”就是赞许。

“不能半夕”,“夕”就是指晚上。

好,我们看这一段白话解:

贫女施灯(据《阿阇世王受决经》)。阿阇世王拿出百斛麻油,从宫门到祇园精舍,到处都点上灯。当时有一位贫穷的老婆婆,看见国王做好事,心里非常感伤,就拿两钱去买油,用以点灯。二钱只能得二合油,卖油的人很受感动,赞赏她的至诚,就赠送她三合,三合油。估计这些油还点不到半夜,老婆婆就暗暗的发誓说,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但愿这盏灯通宵不灭。这天晚上,国王点的灯,或明或暗,种种不同,唯独老婆婆的灯通宵达旦,光明如初。第二天早晨,目连用袈裟扇这盏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佛告目连尊者,这盏灯不是你的威神力量所能熄灭的,这位老婆婆已经在前世供养一百八十亿佛,再过三十劫就会成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只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今世贫穷。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也。然则布施之事。诚不可已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那么布施的善行,实在不能停止啊。

好,我们看最后:

“窃油现果(其亲面述)”

“昆山石浦镇。有一观音堂。荒凉殊甚。康熙初年。有人杀兔于其内。欲烹而无油。一人指佛前灯油示之。其人遂取以烹。食兔甫毕。而两目忽瞽。遂终其身。”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瞽”,“瞽”就是瞎眼。

“遂终其身”,“遂”就是于是。意思是说终其一生都如此。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窃油现果(他的亲人当面叙述)。昆山县石浦镇,有一间观音堂,非常荒凉。康熙初年,有人在里面宰杀兔子,想要烹煮,但缺少油。有一个人就指了佛前的灯油,这个人就取下来烹煮这只兔子。刚吃完兔子,两只眼睛就瞎掉了,终身残疾。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若据戒律。则佛前灯油。尚不可以供菩萨。况凡人窃取乎。况又窃以烹兔乎。失明之报。未尽其罪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如果按照戒律,那么佛前的灯油,不能拿去供养菩萨,何况是凡人的偷取呢?又何况是偷取佛前灯油来烹煮兔子呢?他的报应,绝对不是只有眼睛瞎罢了,以后的痛苦果报将是无量无边。

好,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这句经文,“点夜灯以照人行”。我们来报告李炳南师公他的开示。以往我们都是聆听净空老法师开示,那今天我们来听师公上人李炳南老居士的开示。我们最后来总结“点夜灯以照人行”,我们用李炳南老师的开示,滴尽最后一滴血。

雪公太老师他有两首咏物诗,常常大家都会记诵。雪公师公他第一首就什么?“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第一首,我先念出来,然后等一下我再来解释。第二首是,“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这师公上人的诗词,实在是非常,蕴藏非常高深的智慧,也是他一生修行的一个德行。

第一首,“警众太殷勤”,就是说雪公上人希望,像父母望子成龙,他是希望学生、弟子能够成佛、成菩萨,能够往生西方,所以“警众太殷勤”就是师公上人教导弟子非常恳切、殷勤。“曾无间寸阴”,他没有片刻停留他的教诲。“几人长夜醒”,众生迷惘,不知觉悟,就像暗暗长夜一样,他说有几个人在这个暗暗长夜里面能够醒过来呢?有几个人能够觉悟呢?“不负转轮心”,几千个学生,几万个学生,只要有一个开悟了,这就不负他教诲之心,“不负转轮心”。还好,雪公上人教出四个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果清律师,徐醒民老师,江逸子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高徒,真是不负转轮心啊。转什么心?转法轮的这个道心哪。这是第一首,我体会师公上人的这个大慈大悲,悲天悯人,这种菩萨心肠。

第二首,“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雪公上人他从发心立愿,来弘扬儒佛,教诲不倦,他这一股菩萨心肠,这一股热忱,这种道心,他从来没有改变。他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不舍众生,悲悯这些无明深重的、这些业障深重的暗路人,就是我们这些凡夫,迷惘的众生啊。“但能光照远”,希望他能够倾囊相授,把他所领悟的境界,他的智慧,能够照亮这些众生,照到这些天下苍生,“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乃至于他粉身碎骨,牺牲自我,舍身为法,为法忘躯,他都不会放在心里。这是雪公上人的这两首诗,我们先作一个开场。

滴尽最后一滴血。第一点,这两首诗分别是借由钟跟烛来写佛菩萨的度众胸怀,无间无息,损己利人,读来发人深省。老人家不就是如此孜孜度众,不疲不厌吗?近百岁的老人家还讲经不断,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要度众生,所以我们很幸福,竟然能够蒙受近百人瑞来谆谆教诲,说的又是要破迷启悟,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而且又是讲佛法中里面的径中径又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这不是难遭难遇吗?这不是稀有难逢吗?有一年的元旦夜里,在酷寒的天气里面,不能阻挡雪公上人李炳南老师要到华严会场讲佛法的意愿。去接李炳南老师下车的台中莲社王社长说,王社长现在还在,我跟他很熟,老人家下车的时候,双手都冻僵了,到了屋子里面,那手还在发抖。他下面的学生,那些年轻的学生,真的不晓得老人家的苦楚啊,又何尝了解老人家的苦心呢?老人家真的是用尽他最后一滴心血。每一席《华严经》讲下来,不知大家又欠多少老人家的深恩啊,就师长恩。

第二点,在讲《华严经》的华严会上,雪公讲的都是最可靠、最实用的法宝,老人家提醒大家,要认识中国文字;因为我们的文化宝藏,儒佛经典,都是用中国文字写下来的,我们要是不懂得文句文理,那就不要谈经义了,等于睁了眼睛的瞎子,再好的文化遗产,你也只有望洋兴叹啦。更进一步来说,你解错一字一句,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不但不能使人得益,甚至断人家慧命的罪过也就很大了。所以雪公老师讲经的态度,他非常慎重的,他常常说,讲经决不敢离开经典一句,离经一句,即同魔说,他不敢离开经典一句,有所解说,他都是根据佛经、祖师的注解,决不是妄自发明。我们说佛言叫圣言量,这当然可靠,是祖师实修实证,断了见思惑,亲得了佛法利益,这样的注解才可以看。因为凡夫一开口,一写文章,不免是见思惑在讲话。你看我们从这个地方要学李老师的讲经说法。

第三,老人家讲经从来不谈玄说妙,他说我们修行人要说得到做得到。讲念佛可以得到利益的方法,老人家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又怕大家觉得说念佛太简单了,不以为然,所以雪公上人常常勉励莲友,你千万不要起贡高我慢的心。办事情就要认真的办,学佛就是要求得如来真实义。有一年元月二日,雪公在慎斋堂开示,字字铿锵有力的烙印在学生的心中。老人家一开始就问大家,今天你来这边干什么?老人家说,如果你今天来这边是凑热闹的,凑热闹的地方太多了,这里没有什么好热闹的。因为是过年,新年。老人家他不想说好听话。因为什么?因为重要的是死生的问题,他讲死生,不是生死问题,是头出头没,六道轮回的问题。而实际上,老人家说出来的,都是经典上最精要的,真正能帮助大家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哪一句话不是好话呢?

第四,老人家以将近一世纪的人生阅历。因为李炳南师公上人,我在二○一六年的万人念佛完了以后,我何其有幸,承蒙净空老法师、江逸子老师叫我在台北科技大学办这个木铎春风三十载,李炳南老师圆寂三十周年的纪念论坛,总共有二千多人在现场听课。我请了台中莲社九位老师到现场,雪公上人的四位高徒,净空老法师、果清律师、江逸子老师,三位全部莅临,徐醒民老师用录影教学,因为他行动不便。所以雪公上人,他来台湾已经六十岁了,九十七岁圆寂,他在台湾三十七年,老和尚说,他的学生几十万人。当时台湾的高僧大德前辈,星云大师、东初老人、慈航菩萨,他们都认为李炳南老师是台湾的维摩诘居士。

所以老人家以近一世纪的人生阅历,他深知每一件事情的因缘都不容易啊,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无不恭敬谨慎。老人家的身教、言教都在启发我们,任何大小事情都不可以轻忽,因缘得慎自珍惜。所以你要把握每一次的因缘,而且要非常的珍惜。如今,老人家已经圆寂了,归到极乐世界安养了,相信老人家的行愿弘深,必能够尽速乘愿再来,广度众生。而老人家的精神志业,老人家他所建立的台中莲社,以及他的这个相关的这些志业体,现在都一样,欣欣向荣,蓬勃的发展。菩提医院现在也是还在,弘明中学,等等这些。尤其是台中莲社的道风,一点都没有改变,已经三十年了,没有改变,三十几年了。我们每年办万人念佛,我们都引导大陆莲友,国内莲友,去参学祖庭,台中莲社。所以老人家的精神志业,更是需要我们同心齐力的来发扬。每当看到滴答不息的钟表,还有我们看到照人光明的灯烛,我们看到灯,我们就要想到老人家那两首诗,到底有几个人能从长夜大梦中醒过来呢?

最后我们再重复一遍,第一首,“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第二首,“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我们要学习雪公上人这种地藏菩萨的这个“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这种菩萨道精神。今天我们特别引用雪公上人的开示,来表法这一段经文,“点夜灯以照人行”,我相信意义非常重大,也希望各位能得到启发跟领悟。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7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