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1月3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四十三,“或持斋而戒杀”。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二十五页,今天我们讲第二件公案,“一钱荐帝”。我们看经文:

“一钱荐帝(隋唐纪事)”

“周武帝。好食鸡卵。时有名拔虎者。为监膳仪司。有宠。至隋文帝时。犹为监膳。开皇八年。暴死。因胸前暖。未即殓。过三日。忽苏云。吾欲面至尊。为武帝传说。文帝知之。即召见。舆人负之入。云被摄至冥见周武帝先在。冥王问吾曰。汝为帝作食。共食白团几何。余不知白团为何物。左右以鸡卵对。余惘然不知其数。王曰。此人不记。当须出之。帝惨然不乐。忽见庭前有铁床。并狱卒数十人。时帝已卧在床上矣。见狱卒以铁梁。压帝两胁裂开。有无数鸡子迸出。俄与床齐。帝大称苦。呼吾告曰。寄语大隋天子。所有仓库玉帛。昔年亦吾储蓄。我今为灭佛法事。受极大苦。可速为我作功德。于是文帝下诏。令天下人。各出一钱。以资冥福。且命录其事于史。”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周武帝”,这个我们以前在讲到三武灭佛的时候,我们有介绍过周武帝,今天再来重新介绍周武帝。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

南北朝在隋唐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南朝跟北朝。南朝是公元四二○年到五八九年,包括宋、齐、梁、陈等四朝,这个梁就是梁武帝这个梁朝;北朝是公元三八六年至五七七年,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朝。这个南朝属于南方,北朝属于中国北方。

周武帝他也是灭佛的皇帝之一。我们中国历史上,佛教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到中国来,因为道家的嫉妒,所以引起了这个三武一宗灭佛。三武灭佛,又称为三武之祸,这是佛教的法难,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就是这个“周武帝”,唐武宗灭佛。以上三位皇帝灭佛,这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因为这三位皇帝的庙号,就皇帝的年号,或者他的谥号,就是他死后的尊称,都带一个武字,北魏太武帝有一个武字,北周武帝,唐武宗,都有一个武字,所以叫三武灭佛。那加上五代十国时期。等一下我们会介绍南北朝跟五代十国,很多人会弄不清楚。五代十国是在唐朝末年,唐朝灭亡的时候,到赵匡胤宋朝之间,这个叫五代十国。这两个,南北朝跟五代十国,都是中国比较混乱的时期。那么五代十国里面,有一位叫后周世宗,他也进行大规模灭佛运动,所以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因为这个宗是指周世宗,也有讲三武一周灭佛。是佛教史上的法难。

那为什么会造成灭佛?除了道家的嫉妒以外,佛教本身也没有做好。当时佛教已经渗入了政治生活方面,甚至引发社会矛盾跟执政者的危机。一方面寺庙不务农,也不服徭役,因为不受法律的约束,所以不遵王法,另外很多的年轻人出家,所以吸收大量年轻劳动力,还有他们到处圈地,就是盖佛寺需要一些土地,加上老百姓的供养,那么有心者就诬蔑它是民脂民膏,他不知道这是三宝门中修福,所以毁谤者就认为,佛教是一个法外之地,所以造成向皇帝谗言,谏言灭佛。

这三位皇帝他们灭佛,后来也损了很大的福报,他们都没有几年,三位皇帝都死亡。

这个是“周武帝”。

再来,“鸡卵”,“鸡卵”就是鸡蛋。

那“监膳仪司”,这个“司”就作“同”。依照《冥报记》,这个“司”疑为“同”字,可能是“同”字的这个笔误。那“监膳仪司”,监膳仪同,这里讲“监膳仪司”,光禄寺为古代掌理皇室膳食的官署。所以“监膳仪司”应该是负责皇帝膳食之官。

“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庙号高祖,谥号文帝。等一下我也会介绍隋文帝,隋朝的三位皇帝,隋文帝、隋炀帝跟隋恭帝。后来隋朝灭亡,禅让给唐朝,就是李渊,还有唐太宗。一般历史上讲到隋朝,都会讲唐朝,叫隋唐。

“开皇八年”,“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开皇八年”即西元五八八年。

“殓”,为死者更衣入棺。我们现在讲入殓。《玉篇·歹部》:“殓,入棺也。”

“至尊”,“至尊”就是天子。指隋文帝。

“传说”,转告。

“舆人”,“舆人”就是古代操贱役的吏卒。

“负”,以肩背物。

“惘然”,疑惑不解的样子。

“胁”,“胁”就是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

“迸”,“迸”就是爆开,溅射。

“俄”,就短时间。

“昔年亦吾储蓄”就是指,因为西元五八一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所以隋国国库玉帛都是昔年周武帝储蓄的。

因为本段经文有提到“周武帝”“隋文帝”,那么周武帝刚才讲是南北朝的时候北朝人,隋文帝他是隋朝人,现在介绍南北朝、隋、唐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时期,是政治非常动荡的时期。一个是五胡十六国。一个是南北朝,南北朝是在隋唐之前,晋朝,东西晋灭亡之后,隋唐之前,这个叫南北朝。那么第三个就是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赵匡胤的宋朝建立前,这段混乱时期,叫五代十国。以上这三个都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说非常分裂而且动荡的政治时期,群雄并起。

我们先讲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它涵盖的位置在华北、华中还有四川等地区北方诸国的概称,相对于南方的东晋时期。这个叫五胡十六国。那五胡是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民族,代表统治北方诸国的民族。实际上,统治北方诸国还有包括汉人、丁零人、卢水胡人,还有匈奴人铁弗,就是这一个胡汉合作的关系。十六国是北魏末年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十六国,包括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胡夏为十六。所以五胡十六国就是北方诸国的概称,并不是指北方诸国只有五个民族统治,以及只存在十六个国家,不是这个意思,是北方诸国的大概的称呼,叫五胡十六国。这是第一个,中国这个朝代里面,最混乱的第一个时期。

第二个,南北朝。刚才有讲过,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是公元四二○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宋朝开始。所以又称为刘宋,虽然它讲宋,但是它是刘,一般都会讲宋,刘宋,以跟唐朝后面那个赵匡胤的宋做一个区隔。那么到公元五八九年,隋朝灭掉陈国为止。上面继承了东西晋两朝,还有五胡十六国,下面接隋朝。因为南北长时间对立,所以称为南北朝。就是东西晋、五胡十六国之后,隋朝之前,这个中间是南北朝。那南朝就是,刚才有讲过,宋、齐、梁、陈,梁武帝是在这个时候。所以梁武帝等于是在唐朝的前面,那个时候开始就有吃素了,出家人就吃素了。那个时候佛教就很兴盛,也就在唐朝跟隋朝的前面,那个时候佛教就很兴盛了。那换句话说,达摩祖师是在那个时候来的,宝志公禅师,也是在梁朝那个时候当梁武帝的国师。

那隋朝,我们知道,隋朝高僧大德里面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是隋朝。唐朝更不用讲了,高僧大德辈出,神秀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道宣律师、六祖大师,你看,都是在唐朝。哇,那个时候佛教是可以讲说,中国佛教史上最兴盛的时期,就是唐朝,尤其是禅宗,开悟的非常的多。一直到宋朝都还很兴盛,永明延寿大师。还有刚才唐朝忘记讲一位,禅宗很有名的石头希迁和尚。那明朝呢?莲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蕅益大师。这里面有四大师,净土宗有两位,蕅益大师第九祖,莲池大师第八祖。那清朝也不差,彻悟禅师、省庵大师,这个都是净土宗的祖师。那清末民初,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祖。那我们现在民国呢?好像我们现在也没有见证到,我们只知道说,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讲经弘法,弘扬净土大经,在五大洲。

所以南北朝,这也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期。那刚才讲说,南朝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就是刚才讲的周武帝。

好,那我们现在来介绍,因为这里边提到隋文帝,我们就也顺便介绍一下隋文帝。

那个大运河就是隋炀帝开的。隋文帝他也是很有名。那个时候,有开皇之治,政治有一段期间很清明。我为什么特别介绍隋朝,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一个朝代。它的国祚,国祚就是这个国家朝代的寿命有多久?它是三十九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启,开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所以为什么我这边要特别介绍它?很多人对这个隋朝其实也是很陌生,我们只知道隋唐、隋唐,可是隋朝一般人很少讲。历史学家常把隋朝跟唐朝放在一块,称为隋唐。隋朝是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到公元六一九年王世充废隋恭帝杨侗为止,总共历史只有三十九年

杨坚他是属于北周(就是周武帝这边)的胡汉关陇世家。在北周宣帝继位后逐渐掌握北周的朝廷。幼年的北周静帝即位后,身为外戚的杨坚控制了整个朝政,先后平定尉迟迥、司马消难等反杨叛军。最后在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给杨坚,北周灭亡杨坚定国号为“隋”。

一统中原。隋文帝在公元五八七年废除后梁,灭南陈,虏获历史上很有名的陈后主。隔年,天下一统,隋朝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重建大一统的国家,这隋朝。所以有时候我们讲说,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这个地方可以得到见证。

再来,农民起义。隋文帝总结历史兴亡的原因。所以这个历代皇帝,他们拿到政权以后,他们都会去检讨,为什么他们可以拿到政权,为什么前面的朝代会灭亡,他们会去总结那个兴亡的原因。后来他了解跟农民有关系,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隋文帝知道这个情形以后,他就把内部的社会矛盾趋于和缓,加强经济跟文化的成长跟繁荣,开创了历史上的开皇之治。

但是隋文帝相对他也有他的这个执政上的缺失,他刚愎自用,而且提倡严苛重刑,对大臣容易猜忌,大开杀戒,大杀功臣,国力开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杨广争夺长子杨勇的太子位获胜。后来隋文帝去世以后,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的发展,兴建了许多大型建设,我们刚才讲说大运河,还又东征西讨,那么隋朝发展到一个极盛,就盛极而衰了。因为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耗费了隋朝的国力,而且还三次东征高句丽,最后引发隋末民变。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都,就江苏扬州。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恭帝杨侑禅让给李渊,也就是唐朝的唐太宗的父亲,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杨侗被废,隋朝灭亡。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为唐朝所终结。

再来我们就介绍,唐朝末年灭亡以后,到宋朝赵匡胤之间,又出现了第三个动荡时期,那就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从公元九○七年到公元九七九年,唐朝灭亡后,到宋朝统一汉地为止。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以及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以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大部分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有五代,所以叫五代,有些还是沙陀族所建立的。五代虽然它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是属于藩镇型的朝廷。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皇帝,有些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其中十个国家,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叫五代十国。但是这段期间常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是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朝以至于可以建立。

那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那个时候河西跟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国就是现在的越南,就在那个时候脱离中国独立。在什么时候?在唐朝末年,宋朝前面,那时候交趾国就独立了。所以你如果到越南去,你会发现越南的佛教非常兴盛,为什么?因为它受中国唐朝的影响。所以中国唐朝,那时候佛教兴盛,有影响到交趾国,就是越南,所以现在你到越南去,他们越南的佛教非常兴盛,就是这个原因。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一钱荐帝”的白话解:

(据《隋唐纪事》)。周武帝喜好吃鸡蛋,当时有个名叫拔虎的,作监膳仪司(管饭食的官),很得宠。到隋文帝时,仍旧作监膳。开皇八年,突然死亡,因胸前还暖,就没有埋葬。过了三天,忽然苏醒过来说,我要面见皇上,为武帝传话。隋文帝知道后,就召见了他,用轿子把他抬进来。他说自己被牵引到阴间,见到了周武帝,冥王问我说,你为武帝管伙食,祂一共吃多少白团呢?我不知道白团是指什么东西,左右的人说鸡蛋,我模模糊糊的,哪里知道吃多少呢?冥王就说,这个人不记得了,你就只有从口里吐出来了。武帝样子凄惨不乐,忽然看见屋里出现了铁床和几十个狱卒,武帝已经倒在铁床上,狱卒用梁压着武帝,两肋裂开,有无数的鸡蛋迸出,一瞬间就跟床齐了。武帝大喊痛苦,对我说,请你转告大隋天子,我过去因为毁灭佛法,现在已经遭受极大的苦报,快用我以前所储蓄的一切玉帛,为我做功德。于是隋文帝下诏,号召天下人,各出一钱,追荐先帝,并叫人把这件事记载到史书里面。

这个地方我们补充一下,为什么隋文帝要下诏呢?皇帝下旨,要天下人各出一钱来超荐周武帝呢?为什么?因为祂吃了这么多鸡蛋,那就要这么多人来跟祂超荐。这么多人布施一钱,他布施一钱,一钱有一钱的福报,来超荐周武帝。所以祂吃这么多鸡蛋,就要靠天下人来为祂修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说,有人发生意外,或是重病或是昏迷,很多人会发动整个公司员工,或是号召莲友,大家一起念佛回向,集气,现在世间人讲叫集气,就这个意思。就用大家共同的善的念力,祝愿的力量,祈祷力量,它是可以改变的。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武帝之灭法也。其毒遍流于天下。故其追荐也。亦当遍及于天下。迨至尽天下而代其忏悔。其罪自然消亡矣。昔欧阳公。为参政时。兼译经润文使。嘉祐六年闰八月。公梦至一所。见十人冕旒环坐。因问曰。君等非释氏所谓十王乎。曰。然。又问。世人饭僧诵经。为亡人修福。有益乎。曰。安得无益。公自此爽然若失。深悔从前排佛之谬。(出欧阳公行状。及韵语阳秋。)于是作为训子之语。以戒后人。(详吉安旧府志。)其没也。诵华严经之第八卷而逝。(见金汤编。)噫。天下之为欧公者。岂少哉。”

这一段我们今天会好好发挥一下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二○一七年九月到国内天津去讲《天下太平之根本》,讲女德的重要,印光大师的《天下太平之根本》,也在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有播放过,那这里面我本来是要讲到欧阳修的母亲郑魏国夫人,魏国是皇帝封给她的。那么今天我就好好的把欧阳修介绍给大家,他是一个孝子,中国很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上历史地位非常重要。我们说,读经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老和尚强调要读《古文观止》,背《唐诗三百首》?欧阳修就是他妈妈教出来的,他那个〈泷冈阡表〉,那个是天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祭文,等一下我们就一一来介绍。

我们现在先来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追荐”,又曰追善。追荐者为死者追荐修福之义,追善者为死者追修善事之义,追荐为典语,追善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严等。《盂兰盆经·宗密疏上》曰:“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梵网经·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梵网经》说,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该请法师到家里来讲经说法,讲什么呢?讲菩萨戒经律,以这个功德跟福报来帮助亡者,能见诸佛生人天,能够得到超荐到人界或是到天界、天上。

再来,《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在《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说,命终的人在中阴身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善跟大恶不经过中阴身,大善之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接引往生西方了,那大恶之人,黑白无常就抓往地狱去了,一般都是不善不恶的,半善半恶的,这些人都要经过中阴身,就离开这个五蕴四大这个业报身以后,到下一生还没有投生以前,之间这个过程叫中阴身。中阴身,身体像小孩子一样。他的罪业跟福报还未定,“罪福未定”,所以应该为他修福,祝愿亡者神识,让他能够生十方无量刹土,仰仗这个功德,一定可以得到往生。

好,我们介绍“欧阳公”,“欧阳公”就是欧阳修。他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人,是江西省吉安市人,他喜欢用“庐陵欧阳修”自居。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史学家后来又将他跟韩愈还有柳宗元,以及宋朝的苏轼,这四位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但是韩愈他是谤佛的。这个欧阳公早期也有排佛,他还好,他是后来有忏悔。但是他有福报,为什么他有福报?他孝顺,他非常孝顺,对他父亲、对他母亲非常尽孝,他善根深厚,所以他就免堕地狱了。韩愈堕鬼道时间很久,在鬼道很久。

欧阳修他,这个文章里面讲,等一下我们就会白话解,他有到地狱去,他还问阎王,问十大阎王,这世间人供僧、诵经,为亡者修福有用吗?阎王说,当然有用啊。这阎王带他下去的,菩萨慈悲把他接引下去,让他去见识到地狱的恐怖。他回魂以后,爽然若失啊,很忏悔,深悔他以前排佛的这错误的谬论,以示告诫他的子弟以及后人。他往生时,诵《华严经》第八卷往生的。

那么欧阳修他是古文的先驱,他历任三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官当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积极的参与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政治改革。在文学方面,他成就斐然,他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他是这个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

再来就是他苦学成就。因为欧阳修他从小,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生活负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的身上。虽然生活极为困窘,但是郑氏丝毫不肯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所以教育很重要,成家立业,教育为先,老和尚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没有错啊,你看古代的这个贤妻良母都懂得重视教育。家中没有钱可以买笔墨纸张的学习用品,郑氏就用荻杆,荻是一种像芦苇草,芦苇草这个植物,它那个杆子比较硬,可以当笔,这叫画荻苦学。就是,诶,你看,宋朝出了两位政治家,一个范仲淹,也是很苦,他母亲改嫁,后来他到佛寺去寄读,成为宰相,他积功累德行善布施,八百年的福报;所以这个欧阳修也是这样,他也是跟范仲淹是苦读出身的。那么他母亲郑氏教欧阳修认字写字。后来画荻成为一个典故,用以形容母亲辛苦教子。

那么欧阳修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受的启蒙教育。那郑氏还教她儿子读古人的文章,并学著作诗。等到欧阳修稍微长大,家中没有什么书好读了,因为欧阳修的这个慧根非常的利,他母亲就向乡内邻里的读书人借书来读,有时候还抄录下来。所以欧阳修自小天资聪明,读书时一遍过去,往往就能够背诵,这叫忆而不失。书到今生读已迟,他欧阳修过去生中,就很会读书了。就书常常还没有抄写完,欧阳修已经能够背下来。

那么他最有名的就是〈泷冈阡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中国哪三大祭文呢?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以及袁枚的〈祭妹文〉,被视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祭文。这〈泷冈阡表〉是欧阳修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作的墓表。在文中,在表文中,他盛赞父亲孝顺与仁厚,母亲的俭约与安于贫贱,还有德行。言辞清新质朴,率意写出,用具体的琐事,琐谈表现父母生前的美德,不尚空泛的溢美之辞。这等一下我们会跟各位报告。

再来,“参政”,“参政”是官名。宋代参知政事的简称。就是宰相的副职,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副院长、副总理。

“译经润文使”,掌管佛经的翻译与润色的官。

“嘉祐六年”,“嘉祐”是北宋仁宗年号,西元一○六一年。

“冕旒”,“冕”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所戴的礼帽。我们看皇帝都有戴这个一顶礼帽。那下面那个是“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旒”是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这个叫延,有点长长翘起来,延,前有旒。那么天子之冕十二旒,就是天子的前面的旒是十二串,十二旒,诸侯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那这个“冕旒”,在这个地方是指这个冥王,就是阎王。

好,我们再看下面,“十王”,冥土之十王也,我们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二殿初江王,又叫楚江王。像我拍《玉历宝钞》,《玉历宝钞》是我拍的,楚江王是楚国的楚,这里讲初江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伍官王,这个是人字旁的伍官王,一个是国字的五,五官王。五殿阎罗王,阎罗天子。六殿变成王,他这个是应该是卞,这个姓氏卞氏的那个卞,城是城门的城,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就泰山府君。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见《十王经》。

那么再来,“爽然”,“爽然”就是茫然。

“排佛”,“排”就是除去、排斥。“排佛”就是指,因误解而对佛教排斥。

好,我们再看这一段的按语:

武帝灭法,流毒散布天下,所以超拔追荐时,也应当遍及天下。等到天下人都代祂忏悔时,祂的罪业就自然消灭了。从前欧阳修为参政时,兼作译经润文使。嘉祐六年闰八月,欧阳公梦见到一个地方,看见十个人庄严无比,彩旗宝盖围绕周围。欧阳公就问道,你们就是佛家所说的十王吗?祂们回答说,是的。又问,世间人供僧诵经,为亡者修福,有帮助吗?回答说,怎么没有利益呢?欧阳公从此若有所失,深知后悔从前排佛的谬误。出自《欧阳公行状》及《韵语阳秋》。于是欧阳公特地写出家训,以警戒后人不要犯此错误。详见《吉安旧府志》。其往生前,诵《华严经》第八卷而逝世。噫,天下像欧阳公这样谤佛的人,岂是少数呢?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个〈泷冈阡表〉是编辑在《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泷冈阡表碑,它是欧阳修亲笔所写,刻印在一个碑文,藏在中国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西阳宫内,是北宋欧阳修撰文并书丹的碑刻。〈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为缅怀父母而撰写的墓表。欧阳修护送母亲灵柩返乡与父亲合葬在泷冈。泷冈是一个地名,是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南凤凰山的山上,这个叫做泷冈的意思,是个地名。那阡,阡是什么意思?阡表就是墓碑,阡表叫墓碑,阡,叫墓的墓道,坟墓的那个道路,要上坟墓那个道路,墓道。阡表就是墓碑的意思。欧阳修他是运他母亲灵柩返乡跟父亲合葬在泷冈后,先前他有写一个〈先君墓表〉。十七年后,欧阳修到青州任知州的时候,当时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他思念父母亲,思亲又思乡的心非常的恳切,所以将这个〈先君墓表〉改写为〈泷冈阡表〉,遂成为千古名篇。而且自己亲自书写这个书法,用丹,就是硃砂刻印上去,刻在这个青州石上,那么该碑运回故乡,立于父母的墓道上。这个墓碑当然现在还在啦,因为变成为历史的文物。碑的背面还刻有他们〈欧阳氏世次表〉,就是家谱,为古代私家谱牒的范例。

那么为什么我今天特别要介绍这个〈泷冈阡表〉呢?除了上次我在天津讲《天下太平之根本》没有讲,有一点遗憾以外,我想说它这里边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女德教育,《弟子规》教育,孝道教育,积德传家教育在里面。

我们现在先把这一段原文念出来,然后我再把里面的重要的章句、重要的段落,我把它单独把它引出来,然后来跟各位解释白话。我们看原文: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

‘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你看这种古代的孝子写出来这种祭文,读下去都会感激涕零,现代人写不出来。这里面蕴含非常多的刚才我讲的孝道教育、《弟子规》教育、积德兴家的教育、因果教育。所以我把它归纳成,我大概归纳成十二则的重点,我把它摘录出来,然后把它白话。因为是原文,这个原文太深了,现代人恐怕是听不懂。现在小孩子,你跟他讲,或许在读《古文观止》的时候,或者是《国学治要》的时候,可能会读到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去了解这种古代这种慎终追远、孝亲尊师的这一种美德呢?

好,我归纳成十二点来跟各位分享。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泷冈阡表〉重要精华及启示。

第一点,慎终追远。

原文:“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这表示慎终追远。这段的译文是这样:他说,诶,我的父亲崇国公。这崇国公是皇帝给他们,追封他们祖先三代,都给他封非常崇高的这个官职,他父亲是封崇国公。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这就什么?这是光宗耀祖啊。几十年来,可能他当了官位没那么崇高,那后来实至名归,实至名归,德行兼备,皇帝赐他们三代祖先的荣耀,所以他这个时候来写这个〈阡表〉。这是第一点,是表慎终追远,一开始就跟你标中华文化里面的精髓,是孝跟敬,是大根大本。

再来第二点,节妇守道。

第二段的重点是:“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这一段的白话是说: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立志守节,家境贫困,她靠自己的力量操持生活,还要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你看,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后来皇帝封她为魏国,非常崇高的越国夫人,再晋升为魏国。她守节不变,节妇守道,这是表示她的女德,她德行够。

再来,第三点,为官清廉,后必忠良。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这段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清廉者,后代必贤良,就这个意思。就是他本身奉公守法,清廉自持,他的子弟必定是贤良。

那这段的译文是这样: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瓦之覆,一垄之植”,就是没有留下任何积蓄,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

也就是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国公本身有德行,他们的家风、家学、家道、家业,都是符合忠孝传家,贤良之后,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评为,为官清廉,后必忠良。

第四,孝养父母,身教传后。

我们看这段经文:“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这段的译文就是说:从我成为你们家媳妇的时候,没有赶得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顺父母。你自幼丧失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会有所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

关键在这句话,从他父亲的德行,欧阳修的母亲就断定说,欧阳修将来必定会孝敬,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易经》里面讲的因果道理。所以欧阳修的母亲知道说她的这个夫婿、她的丈夫这么样的孝敬,将来欧阳修一定必定也孝敬。

第五,再讲到孝道,我把它评论为,死后祭丰,不如生前尽孝。

我们看这一段的经文:“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那这段的译文是这样:我刚出嫁时,你的父亲为他母亲守孝结束刚满一年。古代父母死去,守丧三年,要在家守丧三年,要辞官在家,那老师往生是心丧三年。所以欧阳修的父亲为他的母亲守孝结束刚满一年。岁末祭祀祖先的时候,总是流泪的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微薄的奉养啊。我虽然没有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

现在谁祭祀的时候还会哭泣呢?都没有祭祀了,一年三节都没有祭祀了。我父亲往生到现在,已经大概十六年了。不止哦,父亲往生二十六年了。母亲往生已经是十六年,父亲往生二十六年。我一样,一年三节,一样拜,都拜素食。所以这个就是什么?死后祭祀得很丰富,不如生前尽孝。

再来,第六,求生不得,死而无憾。我给它这一段的评语是,求生不得,死而无憾。

我们看这段文:“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这一段就是什么?讲给现在法官听的,古代的这个县令,他是行政兼司法,所以还要判生跟判死。

我们看这一段的译文: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就审阅司法文书,他多次停下笔来叹气。我问他说,就说了,这是一个判死刑的案子,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找不到法条,找不到好的证据,可以帮他求生路。我问他说,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他说,我尽力为犯人求,寻求生路,而寻求不到,那么被处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遗恨了。何况有经过反复核实量刑而能活下来的呢?正因为有寻求得到生路的可能,那就明白到,不为犯人寻求生路,被处死的人有遗恨的。诶,常常为他们寻求生路,仍然不免于有错杀的。现在人是常常借口定人死罪。

这一段很适合司法人员、法官、检察官参考,如何积德,在笔下之间积德。下笔定生死,那个笔就是刀笔,就像刀一样。这地方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死刑的案子,想要为他求一条生路,不要判死可不可以?办不到,他在那边叹息啊。尽力为他寻求生路,而求不到,那被处死的人就没有遗恨了。你经过反复的审核、审查,而能够活下来了,因为你有寻求他的生路。如果你不为犯人寻求生路,被处死的人,他会有遗恨的。那现在人是什么?没有审查,没有求生路,直接就借口把他定死罪了。这是第六点。

第七点,这段经文我给它评为忠孝传家。

我们看经文:“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这是一个生前的一个遗言,译文是这样: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了,戌年就会死了,假使他的话应验的话,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好好告诉他。这一段听得很让人家遗憾。

再来看下面这一段,第八,这段经文我把它评为,《大学》里面的,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我们看经文:“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这是她,崇国公的夫人,也就是欧阳修的母亲知道他们家必定出贤才、贤人的第二个证据。第一个证据,崇国公很孝顺,所以他必将有孝子贤孙,也就是欧阳修。第二个,就是他父亲本身的身口意端正。

我们看这一段的译文:他在家里,他不骄夸虚饰,行事这样的厚道,这是出自于他的真心的。诶,他的心地十分仁厚,凭这一点我就知道你父亲会有很好的后代。

第九,这一段,我把它评为存心仁厚。

“‘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这就是家风。我们看这一段的译文:希望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是要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要的是在仁爱之心,要有慈悲之心。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这些父亲的教诲,不敢忘记。

这就是孝道教育啊,这个叫做积德兴家的教育。老和尚说,中国真正,我们文化的能够有这个五千年这样绵延长久,都是老祖宗的智慧。老祖宗的智慧在哪里?在印光大师说的家庭因果教育,也就是老和尚推的伦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这个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啊,从小就要教了。这是老和尚讲的,古德也讲,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媳妇嫁进门就要开始教,小孩生出来那一千天,母亲自己亲自教,她是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母亲。教什么?教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就像欧阳修的父亲早亡,他母亲来教,一样的,也是教印光大师说的家庭因果教育。教什么?教慈悲,“其心厚于仁”。教什么?教孝道,“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那么再来下面,第十点,这一段经文,我把它评为母仪天下。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这段译文是这样: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

这是功德,中国古代女德教育成功。所以印光大师说,《天下太平之根本》,母仪天下就是,天下的贤人都是母亲教出来的。就是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教出了什么?周朝八百年的福报,教育出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贤君王,这就是母仪天下的德行。

再来第十一,安贫乐道。这一段经文,我把它评为安贫乐道。

我们看经文:“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这是勤俭持家。我们看这一段的译文:

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母亲就以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母亲说,我的儿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俭约一些,才能度过那可能要遭受的患难。这叫居安思危。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是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够安乐对待,我也能够感到安乐。

所以他们这一家真是有德行,安贫乐道。道是什么?他们的德行,开发性德,所以能够成就这么殊胜的〈泷冈阡表〉,这都是教育教出来的。教育子孙,能够教出这样贤良的后代,欧阳修,唐宋八大家。

我们看最后一段文章,我把它评为,第十二,为善无不报,迟速有时。这是因果教育,善恶有报。

我们看文章:“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译文:于是我流着泪说,噫,做善事无不得到好报的,只是时间或迟或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先祖和父亲积善有德,理应享有这种盛大的酬报。虽然他们在有生之年不能享受到,但是皇帝赐爵位、受封官,经表彰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具有三朝恩赏诰封,这就足够使其德行显扬于后世了,庇荫子孙了。

这段告诉你什么?祖宗有德,祖宗有智慧。《了凡四训》里面讲说,孔子的母亲,他的祖父要嫁这个女儿的时候,都还要去看孔子他们五代祖先的德啊。就是讲这,就这段就讲这样啊。所以说,我们常说,祖上有德,就讲这个道理。你看,欧阳修的三代都受到皇帝的爵位,受封官,表扬而光荣,因褒奖而崇大。现在政府哪有这样做?现在没有人这样做,对不对?现在反而是忠良含恨而终,陷害忠良,现在哪里还有这样去表扬,他的子弟为国捐躯了,是为国尽忠了,追封他们的这个祖先?没有,这也是一种孝道教育,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因果的扎根教育,但现在都忽略了。

今天因为我们提到欧阳公,我们特地的在解释这个白话解以后,我们特地的来探讨这个〈泷冈阡表〉,也希望能够鼓励现代的孝道教育。现在已经沦落不堪了,我们必须要发扬光大老祖宗的智慧。

好,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父杀羊女”。我们看经文:

“父杀羊女(冥报记)”

“唐贞观中。京兆韦庆植。有女早亡。韦夫妇甚痛惜之。后二年。韦欲宴客。买得一羊。其夜。韦妻梦亡女。着青裙白衫。头簪双玉钗。泣告曰。儿在生日。尝私用父母钱财。今作羊身。来偿父母。明旦当杀。愿垂哀救。母惊寤。自往观羊。见羊半体皆青。项膊独白。头上有白毛两点。宛如钗状。即止家人勿杀。而庆植尚未知也。适宾至。索馔甚急。大怒厨夫。厨夫畏罪。遂取杀之。既而座客皆不食。庆植问故。客曰。顷所杀羊。遥望乃一少年女子耳。入而询妻。乃知其故。韦大悲恸。发病而亡。”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京兆”,指京兆尹。就京师的地方长官。这个京兆尹,这个尹就是一种官名,那京兆就是京师,就是京师的地方长官。

“青”是指黑色,如青衫。

“项膊”,项就是颈子的后面,指脖子。意思就是说,颈部连肩膀上肢的部位叫项膊。

“宛如”,好像、仿佛。

“索馔”,“索”就是讨取。“馔”就是饮食。意思就是说,宴客催促厨房上菜。

“既而”,副词。不久,一会儿。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父杀羊女(据《冥报记》)。唐朝贞观年间,京城里有个叫韦庆植的人,他的女儿死得很早,夫妇非常痛惜。过了两年,韦要宴请宾客,买回一头羊。这天晚上,他的妻子梦见亡女穿着黑裙白衫,头上插着一双玉钗,哭着对她说,儿在生日时,曾经私用父母钱财,今天就变羊来偿还。明天早晨,我就会被杀,特来哀求母亲救我的命。母亲惊醒,亲自去看那头买回来的羊。这头羊半身都是黑色,上部则是白的,头上还有两点白毛,就像玉钗的样子。于是就马上吩咐家人不要杀害,但她的丈夫庆植还不知道。客人来了后,要菜很急,韦庆植见厨夫迟迟不送菜,大发脾气。厨夫怕得罪他,就把羊杀了。但羊肉端上来后,客人都不敢动筷。韦庆植问是什么缘故,客人说,刚才杀的羊,远远看去是一个少年女子啊。韦庆植就进去问妻子,才知道原由,心中万分悲痛,就发病死亡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此事与笔贾之女相类。同一盗亲之钱。同一作羊示罚。然彼则获免于死。此独终至于杀者。非有幸有不幸也。一则所盗之钱未用。一则所盗之钱既用也。”

我们先白话解释这一段的按语:

这件事和前述笔商的女儿相似,都是偷亲人的钱,都是作羊受罚。但笔商的女儿被救,而韦的女儿被杀,并不是有幸和不幸的区别啊。因前者所偷的钱还没有用,后者所偷的钱已经用了。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讲的说,这一段这个“父杀羊女”,跟我们前面有讲过的,“或买物而放生”这段经文里面,第四十二句,“或买物而放生”,二百一十八页的征事,就是公案里面,“救羊救女”,唐朝长安那个地方,每年的初一,都会互相的设宴请客。有一位卖笔的商人赵大,他要设宴席,那宾客到的时候,看到那个碓上,就是那个石磨、石碓上有那个汲水绳,就是有那个提水的这个绳子,绑了一个童女,大概十三四岁,身上穿着青裙白衫,也是黑色的裙、白色的衣衫。告诉客人说,我是主人女儿,因为我偷父母亲一百钱,想要买脂粉,就是现在讲化妆品啦,还没有用就死了。那个钱,现在在厨房的西北角的壁孔内,现在罚我作羊。说完,客人仔细看,乃是一头青色的羊,可是白色的头。就很惊讶的去告诉主人,主人问它的相貌,想起来就跟他的已经死亡的女儿相像,死后已经二年了。就赶快去厨房找那个钱,那个钱还在。于是把这头羊送给佛寺僧人来放生,全家都斋戒。他讲的就是这个公案。那他说,为什么前面那个笔商的女儿可以活,被放生呢?因为她钱没有用,偷父母亲的钱,她钱没有用。那这个呢?这个她偷父母亲的钱,已经用掉了。所以“同一盗亲之钱”,同样都作羊来受惩罚,那笔商的女儿她就获免于死,但是这个呢?就要死掉。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父杀羊女”,后来就死,因为她钱已经用掉了,“一则所盗之钱未用,一则所盗之钱既用也”,今天这个公案,他的女儿钱已经用掉了。

好,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一下老法师对于今天所讨论的这段经文,“或持斋而戒杀”,老法师开示,杀生的因果。

第一点,《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老法师,老和尚引用这一段《无量寿经》第三十五品的经文,“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老和尚特别引用这一段《无量寿经》的经文。

第二点,老和尚说,这一段经文讲的就是杀,杀生的因果。老和尚说,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在恶之中,首标杀生恶”,在所有一切罪业里面,在罪恶里面,最重要就是那个杀生的恶业。这是第一段,讲杀生。“太贤曰:‘世间所畏,死苦为穷。’”这个“穷”不是贫穷的穷,是极端,是“极”,这个注上是说“极”,是以死苦为最严重的。也就是世间人最怕的,世间所有一切动物,蠢动含灵,它们最怕的,所有动物都一样,包括人,最怕死,死苦,就死掉。你夺它的命,这个它最害怕。最极端的恶,就是杀生害命。这个叫做“世间所畏,死苦为穷”。

再来,“损他之中,无过夺命”,损害他人里面最严重的,就是夺他的性命,“损”是损害别人,损害别人最重的是杀生,夺命就是杀生。“人所最怕者,死也。”人最害怕就是死,不但是人,动物,再扩大讲生物,没有不怕死的,所以死,人最怕。人所最惜的是命,最爱惜的是生命,到要命的时候什么都可以给,什么都可以舍,功名富贵都可以舍,你要他的命,不行,他会恨你。“是以杀害他生,最为大恶。”此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亦戒杀人”。老和尚说你杀害他的生命,这是世间最大的恶。这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戒杀,戒杀,戒杀人。那其他动物也不能杀,不是只有戒杀人,其他可以杀。

佛教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了解透彻,不但人不能杀,所有一切动物都不能、都不可以杀,蚊虫蚂蚁,佛门弟子都知道爱护。其他宗教虽然没有讲到这些动物,但是一定讲到不能够杀人,这是所有宗教都说到的部分。但是其他宗教没有讲到一切动物都不可以杀,这是我们佛的慈悲。

第三点,经文当中先明杀恶。五恶第一个是杀害众生。文曰,“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这四句,“伏”是降伏,“克”跟下面克服这个意,这个字意思完全相同,也是杀,战争的时候克敌,也就是杀,也就是杀敌。“《会疏》曰:‘“强者伏弱”:能杀者为强,所杀者为弱。人畜皆然。’”强,强壮的人,去欺负那个弱小的,能杀的人是强,被杀的是弱啊,人跟动物都一样。人跟人相杀,畜跟畜相杀。你看狮子,老虎跟狮子去吃羊,这是“强者伏弱”,拿刀枪去砍那些弱小的女子,这也是强者伏弱。人跟畜生都一样,都是这个状况。“‘转相克贼’者:‘克’谓制胜、杀害,贼谓贼害。如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转相’。”“转相克贼”的意思是说,辗转,吃人家半斤,还人家八两。“克”就是制胜、杀害。“贼”是贼害。就像螳螂它去吃其他动物,麻雀在后,麻雀吃螳螂,那螳螂吃其他动物,所以“雀取螳螂”,那麻雀吃螳螂,人捕麻雀啊,“雀取螳螂,人亦取雀,故云‘转相’”,这叫“转相克贼”。又憬兴大师说,“‘“克”者杀也。“贼”者害也。’‘残害’者,凶残伤害。‘杀伤’者,杀生致死或伤害其身。”

第四,这个里面的意思是说,都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习惯见到的,所习见,就是习惯见到的,所常见到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可以说是太普遍了。佛在经典对这些事情讲得太多,甚至说到人世间为什么会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指战争,这是人与人之间最严重的大恶,是战争,互相残杀。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好,如果我们真想免除这个世间刀兵劫的灾难,佛说除非众生不吃肉,“欲免世间刀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我们还离不开吃肉,那这个灾难就不能避免,换句话说,食肉就是战争的果报的根源,佛是一语道破。

第五,老和尚说,他在这一生当中经过两次的战争,就是抗日战争,八年,中日八年的抗日战争,第二是国共内战,所以老和尚说他经过两次战争。老和尚说,满清亡国之后军阀割据,中国内战没有停止过。那个时候老和尚还小,没有经历到。老和尚经过的是中日战争,就是八年抗战,第二次经历是国共战争,老和尚看到战争的痛苦。所以一接触到佛法之后,听到佛经上所说的,他就开始采取素食了。老和尚学佛半年就素食了,原因是真正看到战争的苦,佛说这是从吃肉、伤害众生这个因而招感来的。经上讲“残害杀伤”,在人间是战争,那对动物来说,就是杀害这些动物。

所以老和尚特别以他个人的这一生经过两次战争的痛苦,老和尚决定吃素食,他学佛就是开始素食了。这样是什么?就是我们一开始讲到这个“或持斋而戒杀”,就有讲过,“唯其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杀生之人”,你有吃肉才有杀生的人,“亦惟其有杀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二者相为勾引”,所以“若一日不持斋,则天下杀生有我分矣”,谚语说,“一日持斋,天下杀生无我分”。这是避免刀兵劫最好的方法,就是持戒、戒杀、放生、吃素。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8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