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9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1月0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四十一,“施茶水以解渴烦”。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一十二页,我们看经文:

“施茶水以解渴烦”

“(发明)人知饥足以丧身。不知渴亦足以致病。少壮者犹可。而在年高者尤甚。无疾者犹可。而在多病者尤甚。地近者犹可。而在长途者尤甚。和煦时犹可。而在大寒大暑尤甚。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施茶必居其一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尤甚”,“甚”是厉害、严重。意思是指尤其严重。

“和煦”,“和煦”就是温暖。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常常读的经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佛经中也常常记载。我们看过一则佛典的故事,就有一位高僧,知道他这个徒弟小沙弥,他只剩下七天的寿命,那么这位高僧就希望他这个小沙弥能够回家。为什么?寿终正寝,在俗家往生。所以他也不告诉他说,他命快结束了,就叫他徒弟说,回家探望俗家的父母。那么这小沙弥就听师父的话,就离开佛寺要回家了。那在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有一群蚂蚁要涉水而过,过不去,而且那个地方积水很多,都快把这些蚂蚁淹死了。小沙弥他就心生怜悯,他想把它们一一救出来,因为这一群蚂蚁正在被积水所困,然后他就放一个叶子在上面,让这些蚂蚁能够安全的离开这个积水。后来他看到蚂蚁全部都得救了以后,他就离开了。七天以后,小沙弥又回到佛寺了,因为他没有死掉,他的师父感到很奇怪,就入定去看,他师父是有禅定功夫的,入定以后,像高僧大德他入定以后,他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知道未来,他们修行的功夫已经到甚深禅定的功夫了,他的师父入定一看,才知道说,这个小沙弥原来是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了。所以这个佛典故事也可以作为我们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常常经过很多地方,可能我们也看过很多蚂蚁,但是我们往往有可能说当是小事一件。

所以我们除了发心以外,我们应该进一步修随喜功德,赞叹别人的善行,以增长对方的信心。那我们自己对恶行也要有所觉悟,要忏悔改过,不可以积小过患而成大罪,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四十二章经》里面也有说,佛陀有开示,佛陀说:“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佛陀在这个《四十二章经》里面,佛陀这样开示,我们每天都犯很多过错,“人有众过”,每天过错无量无边,那到底多少自己也没办法觉察。为什么?因为你都用妄心啊,迷而不觉。老法师开示的,依《了凡四训》的标准,一念为己,就是自私自利,一念为己就是错了。所以“人有众过,而不自悔”,而不知道悔改,也不知道忏悔,也不知道来“顿息其心”,止息妄念。那么等到罪业,“罪来赴身”,就是说积业如山的时候,你的罪业已经累积到无量无边了,积业如山的时候,“罪来赴身”,快要灭顶了。“如水归海”,你的业障现前,修行人,一般人最怕业障现前,“如水归海”,就像水要流到大海里面,挡不住,“如水归海”。“渐成深广”,罪业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大了。这是最好的训诫。

《梵网经》也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段《梵网经》的经文,佛在《梵网经》开示,可以作为我们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佳的一个警觉。佛陀说,“勿轻小罪”,那你不要小看那些妄想、那些念头,那些所造的这个,你觉得是小罪的这些罪过,以为没有灾殃。水一直滴、一直滴,滴到后来,看起来好像很小,一滴水、一滴水这样滴,我们说滴水穿石,“水滴虽微,渐盈大器”,那个盆子放在那边,滴流了一段期间以后,那个盆子积水就积满了,一样道理啊。“大器”就是桶子、脸盆,“渐盈大器”,“盈”就是满,就把那个脸盆或者水桶,那个雨滴就把它滴满了,“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你起了一个念头,造了一个五无间罪业,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你随便讲一个道场的罪过,你破坏僧团的和谐,你在这个僧团、在这个佛寺里面待过,担任义工,你造了一个口业,批评这个僧团怎么样,那个师父怎么样,破和合僧,你的一句话引起人家僧团不和。这破和合僧跟出佛身血。提婆达多就是勾结外道,遇到佛陀要外出行脚托钵,从高山上用大石头滚下来,佛陀的护法金刚用神通道力把大石击碎,那个石头碎片伤到佛陀的脚,出佛身血。提婆达多也怂恿佛陀的僧团五百比丘跟他自己成立一个僧团,不遵守佛陀的戒律,破坏佛陀僧团的和谐,破和合僧。所以提婆达多他堕地狱是,大地涌开,他直接堕到无间地狱。“刹那造罪,殃堕无间地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你造了这五逆罪,“一失人身”,永远都没有办法再恢复人身了,“万劫不复”。所以提醒我们世间人,行善造恶自有因缘果报,不可不慎。

《感应篇汇编》我们也读过这段经文,“东岳大帝训曰:‘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做善事就像春天花园里面的这些草,你看它好像没什么长大,可是你每天这样去行善,就像春天花园的草一样,未见其长而有所增,它每天都增长,一寸一寸的这样增长,未见其长而有所增。造恶就像磨刀的那个磨石一样,你每天磨每天磨,最后那块磨石就薄了,未见其灭而有所损,你好像看到那个磨石好像没有减少,就最后那磨石,就磨到最后就凹下去了,就变薄薄的一块石头了。

这个就是修善断恶一定要在高处着眼、小处着手。什么叫高处着眼?你要看到未来的果报,造恶,你要看到未来的果报,你要有智慧看到未来的结果,这叫从高处着眼。那你既然看到未来,看到来生他世,那小处着手,从小地方开始做。像老和尚以前在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老和尚那时候是跟着军队到台湾的一位出家比丘,他也没有什么人家供养,也没有什么钱财。章嘉大师教他,一元钱有没有?老和尚说,有。所以老和尚他都往往用一元钱参加放生、印经。在听李老师讲课的时候,买些小礼物、小糖果跟大家结缘。这个就是从小处着手。

我们放生会有两位菩萨,一对姐妹,非常有佛缘,而且很善良,这对氏姐妹很慈悲,她常常听我讲,她也学老和尚这个精神。我们每个月一次放生,她们这对姐妹就自掏腰包,自己拿自己的钱买点心、买面包,素的,不加蛋的,素面包或者点心,跟所有放生会的莲友结缘。我们放生会,每个月一次,大概都将近一百人,八十到一百,她每个月就跟人家结缘,八十个人的法缘。有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我们放生是慈善的工作,放生完以后我会跟大家说法,说因果故事,法布施,大家捐钱放生,财布施。这对姐妹买点心、包子跟大家结缘,也是财布施。她如果以恭敬的心来供养大众,那就不是布施了,那变供养了,以清净心来供养。所以这也是修福,修福也很重要。这就是说从小处着手。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走下去,你就可以成为世间的君子,可以成为世间的贤人,那么你的家业、你的学业、你的事业、你的志业都可以事事如意。在佛门里面,你更进一步,求生极乐世界,你还可以成为出世间的圣人,断惑、证真、度众、成佛,样样可以成就,都从这个小善开始着手。

所以这一段我们就,名相注释我们补充到这里,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人们只知道饥饿足以使人丧命,不知道干渴也足以使人得病。少壮的人还可以支持,年纪大的人就难以招架,年纪大的人就撑不住了;没有病的人还可以支持,多病的人就难以招架;路途近的人还可以支持,路途远的人就难以招架;天气和煦时还可以支持,大寒大热的天就难以招架。古人说,不要以为是一件很小的好事就不想去做。施茶,施舍茶水也是一样的。

这个“尤甚”,“尤甚”刚才我们名相注释说是严重、厉害、尤其严重,刚才我们解释,我们是说难以招架,那我们也可以解释说,多病的人就非常困难,路途远的人也就非常困难,大寒大热就非常困难,也可以这样说。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两条”,我们看第一个:

“施水福报(百缘经)”

“舍卫城中。有一长者。财宝无量。妇生一子。端正殊妙。不饮母乳。齿间。自然有八功德水。以用资养。年长出家。名耶奢密多。成阿罗汉。比丘问其宿缘。佛言。迦叶佛时。有一长者。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复重病。医教之食酥。夜间药发热渴。求水不得。趣至河滨。河水复竭。备经艰苦。明旦语师。师言。汝遭此苦。状似饿鬼。汝今可取我瓶中水去。比丘如命而往。瓶中水亦竭。心大忧惧。自谓必堕饿鬼。因见迦叶佛。至心忏悔。佛言。汝今可于众僧之中。行好净水。可得脱此饿鬼之身。闻已欢喜。便于僧中常给净水。经二万年。即便命终。(迦叶佛时此间人寿二万岁。)故在所生处。齿间常有清净八功德水。今复遇我。出家得道。”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八功德水”,我们常读佛经,常读净土经典,七宝池、八功德水。“八功德水”就是极乐世界的水池中以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都充满着八功德水。

《无量寿经·上》曰:“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肠。”

刚才念的这个《称赞净土经》,待会我们会解释“八功德水”。下面这一段《俱舍论》上说,“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妙高”就是须弥山,“轮围”就是铁围山,“妙高为初,轮围最后”,山间这个八海就是八功德水。那么这个“八功德水”是,“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的时候,“饮时”,喝的时候不会损害喉咙,八,饮完以后不伤肠胃。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一下说,这位长者的儿子,他“端正殊妙,不饮母乳”,牙齿里面自然流出八功德水,那么是不是跟西方极乐世界或须弥山七金山之内海的八功德水同,就不知道了。

那么我们就来报告老法师对于八功德水的开示。

我们读净土经典,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有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个八圣道就是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里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七菩提就七觉支,那八圣道就是八正道。所以八圣道分,又翻译为八正道、八圣道,这是佛教的术语,是指我们佛教徒、我们学佛人修行到最高理想的境界,到达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所以又称为八船、八筏。八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其中这个正命,不是说正当的生命,它这个正命的意思是说,你要做正当的行业、工作来维持你的生命。那正业就是身口意业,端正的身口意业。所以正命,譬如说你开杀生的行业,譬如钓虾场,你像美国那边很多卖枪的这种枪械店,你卖这些杀人武器,钓具,这些都是属于,他这个所赚的钱叫不净财,不是清净的钱财,这就不是正命了,或者你开赌场,你开声色场合,那这个也是不净财,这不是正命。那正精进、正念、正定,我们说正念现前。这个“正”,梵语的“正”,它有圆满、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将八正道作为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总结。

那我们来看老法师的开示,八功德水。

“次表水德。是诸泉池,即八功德池。池水湛洁,清芬芳馥,故曰‘湛然香洁'。”老和尚说,这个是水的功德。我们世间人,人没有水就不行啊,你煮菜也需要水,你每天泡茶也要喝水,我们这个身体有七成的水分,你都不喝水,你就会渴啦,干渴啦。你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的和合,都还需要喝水,那你有烦恼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有烦恼要般若法水。所以我们佛经上讲叫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翻成华语叫智慧如海,功德性海就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我们的菩提自性。

所以这个水,在事相上解释就是一般世间人要用的水。我们这个地球的水资源都快枯竭了,以后地球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抢水的战争,因为现在地球人都浪费水资源。那大海海水高涨,北极冰山融化,海水上涨,那一些岛国都会被水淹没。这个水,老法师在讲经也常常在提,贪心重多水灾,瞋心重多火灾。

所以这个水它有很多表法的意思,你也可以讲说是智慧法水、般若法水。为什么?因为水它可以随方就圆。你看,你用任何杯子来装这个水,它水就随顺,随缘而不变,它随顺一切因缘,随缘而不变,不变随缘,它是随缘自在,所以我们说,水能够随方就圆。就表示我们的菩提自性,我们遇到一切境界,顺逆境界,都能怎么样?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就是你有智慧。

道家老子他也讲了,“上善若水”,很多人喜欢用这个“上善若水”这句法语,这真的很好听,也让我们很向往。为什么老子要说“上善若水”?最好的善是什么?老和尚说,最好的善是念佛,念阿弥陀佛,最好的善事就是求生极乐世界。所有世间善事都比不上,你做世间所有的善事都比不上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帮助你消除业障,可以帮助你离苦得乐,可以帮助你消灾免难,可以帮助你出三界了生死,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老子也是不简单的一位修行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就是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流出智慧法水。老子说,最高的境界、最好的善事就是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缘自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这里讲水之德,谁知道呢?你如何去体会这八功德水呢?你能不能成就这八个功德呢?你念佛能不能念到这八个功德现前呢?那你的智慧法水就流露出来啊。当然对根基比较浅的,钝根的,佛慈悲摄受,跟你讲说,这个极乐世界这黄金铺地,它八功德水,你都可以看到水底的,都是金沙铺地,那水底都是金沙。那对利根的,你就要去体悟八功德代表什么。

所以老和尚说,八功德水,这个在讲水的功德、水的好处,极乐世界细说不尽,但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没有。我们娑婆世界水太多的话会有水灾,会溺死人。水它有八种功德。所以池水干净,一尘不染,清洁透明,从池面,从水池的上面看到池底,池底铺的都是金沙。清香,清芬芳馥,你闻到这个水的气味都非常的清香悦体,你的身心在这个氛围里面,我们说得到充分的养分,得到充分的能量。所以我们的智慧能够流露出来,我们为众生做事,我们能够开发自性,我们能够发大愿,我们能够精进念佛,你就会跟这个智慧法水般若相应,那个能量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永远不会疲倦,那就是这里讲的,充分的能量。所以经文上讲说,用“湛然香洁”来赞叹它。“湛”就是清澈。

“水具八德。故称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刚才我们有念过这一段经文,老法师现在要解释《称赞净土经》里面讲的八功德水。他说,水有这八种功德。

一澄净。澄就是不动。不动是谁?不动就是我们的自性。密教里面有不动明王,那不动明王是谁呢?我们的菩提自性,动静一如,顺逆一如,空有不二。所以六祖大师在猎人队待了十五年,离开猎人队以后,去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两位比丘在后面讨论,到底是风动呢?还是幡动?两个都着相了,一个说风在吹啊,风动,一个比丘说,不对,是幡在飘,幡在动,都是着相了。所以你着相,没有办法见性。开悟的圣人,见相即见性,性相不二。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他一下就讲出来了,你心要是不动,风还是一样继续吹,自然现象,幡还是继续飘,本来的妙用,那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这个就是,澄就是不动,你真正清净心,你看到一切外面的是是非非,人我是非,但是你内心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止水。净是干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水平了,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说水清月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讲这个境界。水真的到清澈到极致的时候,像大海一样,鸟飞过去也照在上面,任何东西飞过去它都能够映现,像我们的镜子照性一样。所以古德有讲,青山原不动,白云自去来。心真正修到澄净了,破一品根本无明,就证得这个境界了,一尘不染,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念不退。到念不退的时候,圆教初住位的菩萨,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法身,就做到澄净了,念不退了,不会起心动念了,那是真正的不动,真正的不动。这个是澄净。

所以我们凡夫的心妄想纷飞。我们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就是这些斋公斋婆念阿弥陀佛,念到后来能够预知时至,通身放下,往生净土。印光大师说,我们凡夫的烦恼就像惊涛骇浪的这个水,大海里面惊涛骇浪,叫“识波奔涌”,我们这个烦恼,这个阿赖耶识,这个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执着,第八识的阿赖耶识,这个识,八识,就像波浪一样,惊涛骇浪,“识波奔涌”。印光大师说,“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海浪再大,波浪再大,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它风平浪静了,“识波奔涌”,因这一句佛号而渟凝。这个叫澄净。

“二者清冷”,我们一般人讲的清凉,这个清冷就是清凉的意思,你接触到非常舒适。世间的水,如果冷冻库里面的水,你去碰你会受不了,太冷了;那个水池的水,如果被太阳照热,你下去碰,也会热得不得了;你烧开水,不小心去碰到,你也痛得不得了。世间的水有这种现象,太热、太冷都受不了。它不像极乐世界的水,清冷,它清凉,你只要接触,非常的舒适。这个澄净清冷在极乐世界有,在这个世界没有。

以前古代,老和尚说,古代污染没那么厉害的时候,你在乡下地区,那个水都可以澄净、清冷、清凉,确实在这个世界是可以找得到,古代的时候都有。古代那个水都没有污染,其实它还是可以喝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山泉水,山泉水都可以生喝啊,而且那个池水清澈得连池底都可以见到。现在是污染太严重,现在见不到,为什么?因为现在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人类的污染、水源的污染,这种澄净清凉已经不多见了,这个染污都是人为造成的。

所以清冷、清凉代表般若法水。在杨枝净水赞里面讲,“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也有讲“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那个“杨枝净水”就是智慧法水,它可以“灭罪除愆,火焰化红莲”。那个“火焰”就是烦恼,“火焰化红莲”,“红莲”就是什么?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清凉、清冷的意思。

“三者甘美”,我们这个世间的水就没有甘美,但是极乐世界的水是甘甜的,就是甘露一样,水的滋味,水是甜的。这个是“三者甘美”。

“四者轻软”,我们这个世界的水都是很重,但是极乐世界的水它是轻、柔软。这代表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是轻安自在的,他们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心地非常柔软。“四者轻软”。

“五者润泽”,润泽就是说,滋润的意思,皮肤太干燥,因为没有水的滋润,树木花草是没有办法活下去的,所以水可以润泽树木花草,那般若法水可以润泽苍生,可以滋润烦恼深重的这些众生。这是润泽。

“六者安和”,我们这个世间的水没有,极乐世界的水平安和睦,不会游泳的掉在里面也不会淹死,为什么?随你的意思,你要浅一点就浅一点,你脚底要踩到它就踩到,它能够随人意。这个是安和。

“七者饮时除饥渴”,你喝到这个水,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滋养你的身心,而且这个水像甘露一样,能治百病。所以般若法水,一旦你开启般若法水的时候,它就能够消除你的业障。就像悟达国师一样,最后他去四川彭州茶陇山见了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教他用这个三昧水,三昧水来治他人面疮。《慈悲三昧水忏》那个三昧水,就是定慧等持的般若法水。悟达国师他一用这个三昧水来擦拭这个人面疮的时候,他最后业障消除,像甘露一样。

“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你看你喝这个水的时候,它能够长养诸善根,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四大,地水火风,“长养诸根四大”;能够增长种种这些,“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它能帮助你增长善根,我们这世界的水没有。

所以老和尚说,“多福众生长乐受用”,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多福众生。所以极乐世界,是不需要其他饮食,七宝池里面提供的八功德水,什么问题都解决。八功德水都是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德水。“极乐之水,能令饮者增长种种殊胜善根,可见极乐不可思议。”这是把七宝池,把宝池里面的德水,不可思议的殊胜妙用,介绍给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介绍给我们九法界的众生。

以上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六集的开示,我们报告到这个地方。

再来,“入道”,“出家入道”,这个“入道”就是舍世法入佛道。就是说出家。这个人就是入道人,或者是说道人。所以在《中峰三时系念》里面有这句法语,“道人若要寻归路”,要求一个解脱的路,“但向尘中了自心”,在烦恼里面,狂心歇,歇即菩提,去找回你自己的菩提自性。所以《宝积经.三十六》里面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

那这个“入道”,我们今天就来引用一则禅宗的公案。唐朝一位高僧,叫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大珠慧海禅师著作一本叫《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分卷上、卷下。我们先把这一段原文念一遍:

“大珠慧海禅师。师建州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曰:‘来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何假外求。'师于言下自识本心,踊跃礼谢。执侍六载,后以受业师老,遽归奉养;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传至马祖览讫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众中知师姓朱,推寻依附者号师为:大珠和尚。”

这一段很有意思。大珠慧海禅师他是建州人。建州在哪里呢?建州在今天福建的建瓯,建瓯市。我先把这一段消文,先把它解释一下,那后面还会再继续发挥,非常精彩。老法师讲净土经典,也常常引用《六祖法宝坛经》,老法师也讲过《六祖法宝坛经》,老和尚跟六祖大师的缘也非常的深,所以我们偶尔引用禅宗的这个法语,也可以作我们的助道因缘。大珠慧海禅师他是福建建瓯人,朱家的儿子,他俗家的父母,父亲姓朱,所以“朱氏子”。“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越州在哪里呢?在今天浙江绍兴,古代的地名。他依止浙江绍兴大云寺智和尚修学,就是他的业师啦。譬如说悟道法师,他常常会称净空老法师是家师,一般来说也会说业师,就是你跟谁修学,你依止哪一位善知识,这个就是“受业”。

他第一次去参,刚开始去参马祖禅师的时候,我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禅师是一位开悟的圣僧,马祖禅师说,“来须何事?”你来这边做什么呢?一般高僧大德,你要去找他,他都问你,你来干什么?“来须何事?”大珠慧海禅师说,“曰:‘来求佛法'”,我来这边求佛法。五祖弘忍大师就问六祖大师,你来干什么?六祖大师说,我来作佛。这个祖师来了就是不一样。大珠慧海禅师说,我来求佛法。

马祖禅师说,马祖说,我这里什么都没有,“我这里一物也无”,我什么都没有,你还跟我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到处东奔西跑,抛家散走作什么?你走来走去作什么?东奔西跑。那大珠慧海禅师就问说,“那个是慧海宝藏?”那哪个是我本来的智慧宝藏呢?他刚才不是提“自家宝藏不顾”吗?马祖说,“自家宝藏不顾”,你也有菩提自性,你来求什么佛法?然后大珠慧海禅师就问他说,那我慧海的宝藏是什么呢?

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你现在问我这句话,不是见性的作用吗?见闻觉知的起用吗?是你自性本体的体用不二吗?你不讲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吗?如是我闻,你自性本具的见闻觉知,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能抓,在脚能奔,那不就是你自性的妙用,那就是你的宝藏啊。你只要修下去,你从迷而不觉,修到觉而不迷,你现在是邪而不正,你修到正而不邪,你现在是污染的这个心,修到净而不染,你恢复觉正净,你就找到自己的宝藏了。他说,你现在问的就是你自己的宝藏。所以刚才我们讲说,《三时系念》里面讲说,“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你说,我菩提在哪里?我智慧在哪里?你烦恼放下来,不就智慧现前了吗?但问题你放不下来啊,所以智慧没办法现前。那个就是宝藏,所以烦恼的本体就是宝藏,本觉本有,无明本无,烦恼本空。马祖说,“一切具足,何假外求”,怎么去向外求呢?你向外求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外道。

大珠慧海禅师言下自识本心,他当下契入了,“踊跃礼谢”,高兴得不得了,向马祖道一禅师礼谢、顶礼,服侍他六年。古代高僧大德开悟以后,都会在他师父旁边服侍他,一般都是五到十年。你看,大珠慧海禅师就是开悟以后,服侍了马祖道一禅师服侍了六年。后来因为他的师父年纪大了,业师,“受业师老”,他刚开始依止的和尚现在年纪大,需要人家照顾,“遽归奉养”,他就回去孝顺他的业师,他的这个受业的师父。

他撰了一本《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后来这本报告,这本书,送到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看完以后,告诉大众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刚才我们讲说八功德水,你证得的话你就自在了。马祖禅师说,越州,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浙江绍兴,他说,“越州有大珠”,它有一颗明珠,有一颗很大的那个明珠,那因为他是姓朱,俗家俗姓姓朱,这个“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大小不二的大,它是华严的境界,所以他说,“越州有大珠”。“圆明光自在”,他圆满具足的智慧宝藏已经开显出来了,他得大自在了、大解脱了,“圆明光自在”,“光”就是智慧。

大众听了师父的开示,大家说这是谁啊?后来就去推算了,大珠和尚他俗家姓朱,就按照这个去追,最后就知道说,他已经开悟了。他本来叫做慧海禅师,后来大家只称呼他叫大珠慧海禅师,叫大珠和尚。

好,那么这一段,刚才念过这段经文是记载在《景德传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三》里面也有记载,这两本都是禅宗的经典。那我们现在再来进一步发挥,慧海禅师怎么去参马祖,刚才那段经文我们已经念过了。

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我从越州(浙江绍兴)大云寺来。我们有一位庄字辈的法师,他还没有出家前,他是以驾驶计程车为业。有一天,他是去见我们新北土城承天禅寺的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说,你从哪里来?他说,师父,我从土城来。广钦老和尚说,嗯,就不讲话了。高僧都会问你从哪里来,你要说,师父,我不是从宜兰来,你要说,师父,我从无明来,也可以。这个马祖道一禅师也是这样问,“从何处来?”这慧海禅师说,“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你到这边干什么?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我来求佛法。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你现在问我就是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佛有,我们也有,“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就写了一首赞偈,赞曰:“宝藏久埋,抛家外走。逢人指出,始知本有。照用无方,龙吟狮吼。入道无门,师辟其牖。”

师父打开你这道心地法门之窗,你这个自家宝藏,吾有,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你这个智慧宝藏在哪里?它在你的阿赖耶识,你到天堂,它跟你到了天堂,你到地狱,自性跟你到地狱,你到地狱受苦,自性不受苦,“宝藏久埋”。“抛家外走”,我们在六道轮回,一会儿当皇帝,一会儿当员外,一会儿当乞丐,这叫“抛家外走”,在六道轮回不休,一会儿当和尚,一会儿当在家居士,“抛家外走”。今天遇到这个马祖禅师给你点出来,“逢人指出”,“逢人指出,始知本有”,原来知道这个宝藏是我本自具足,本自清净,不假外求,自得心开。“照用无方”,它寂照不二,本自清净,本体,照是它的用,“照用无方”。“龙吟狮吼”,喻指君王的号令,就像狮子吼一样,它能够出广长舌相。所以“入道无门,师辟其牖”,要怎么进去呢?善知识帮你引导,马祖道一禅师跟他开一道门,“牖”就是就像窗户一样。

那我们来读一段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很精彩。我们看这个经文:“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大珠慧海禅师很谦卑啊,他说,我顶礼“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就是他本人,我今天作这一本《顿悟入道要门论》,我担心我契会不了佛的境界,“圣心”就是佛的境界,“愿赐忏悔”,希望诸佛菩萨你让我有忏悔的机会。如果我所作的这个《入道要门论》能够契入佛理,“若会圣理”,我把这个功德回向给十方一切有情众生,希望他们来世都能够成就佛道。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就问,我要修什么法门,我才可以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这就是我们修行要的东西,就问说,我要修什么法才能解脱呢?大珠慧海禅师说,“答:唯有顿悟一门”,你必须直下承担,你自己你必须要觉悟,你要不觉悟谁也没办法,“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你只要顿悟,你就可以放下这个苦恼,你就可以放下这个痛苦,你要是不悟,痛苦永远放不下来,“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你就可以解脱了。你现在把自己困住,自己绑住了。

那问了,“云何为顿悟?”我怎么去顿悟呢?他说,我怎么去顿悟呢?我们说顿修顿悟。大珠慧海禅师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你把妄念除掉。那我们怎么除?我们用这句阿弥陀佛把它除掉,“顿除妄念”。悟什么?本自具足的,“悟无所得”,你把它恢复而已,把菩提自性恢复而已,“悟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修都是什么?借修德显性德,把性德开显出来而已,你本自的宝藏,本有的家珍,你自己的宝藏。

“问:从何而修?”我应该怎么修呢?从哪里下手呢?“答:从根本修。”你从根本下手。“云何从根本修?”为什么要从根本修呢?“答:心为根本。”为什么要从根本修呢?因为心是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为什么心是根本呢?大珠慧海禅师就说,“《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楞伽经》不是说吗,心生则种种法生,你心一念善,你人就在天堂;你心如果生一念清净,你就在净土;你心生一念贪心,就堕饿鬼了;你心一念生瞋心,你就堕地狱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维摩经》说,你想要往生净土,你应该清净你的自心,你心清净了,那净土就现了,“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遗教经》,《佛遗教经》说,你把心定在一个地方,“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你把这个心定在阿弥陀佛这句圣号,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什么困难都可以突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这句话更好了,可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有智慧的人调伏自己的心,他不去调那个身体,不去改变那个环境。心改变,环境跟着改变,境随心转,你不用去改变人事物,你改变你的心,改变你的想法。“圣人求心不求佛”,圣人他是求这个清净心,他不求佛。你如果不放下执着,你求佛也没有用,你不放下烦恼,求佛也没有办法,佛也帮不了你。“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没有智慧的拼命求佛,这他就不想改变,他不愿放下执着,他不愿放下贪瞋痴,不愿放下习气毛病,“愚人求佛不求心”。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有智慧的人他调心不调身,外面的环境怎么样,他不管,他把心调伏了,他自然境随心转,心不随境转,“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你嫌外面的车子声音太吵,你嫌别人讲话太大声,你佛念不下去,你经读不下去,你在那边打坐坐不下去,你叫人家全部都走开,你还是坐不下去,你还是没办法入定。人家会念佛的,外面怎么吵,境界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一句佛号绵绵密密的。“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我们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造罪是这个心,你把这个造罪的心消除了,罪业也灭掉了,“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所以你要知道善恶一切果报都是自心所造的,心是根本嘛,“所以心为根本”。“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想要求解脱的,“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你先要去明白你的自心。“若不达此理”,如果你不懂这个道理,“虚费功劳”,你徒劳无功,“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你在相上去求,求智慧,求不到,“无有是处”。

“《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禅门里面的经典说,你在外相上驰求,在外面相求解脱,在外面求智慧,你经过百千劫还是不能成就。你向内觉观、向内觉照,反求诸己,一念顷,刹那之间,你就能够即证菩提,就可以跟菩提相应了。

这里我们引用这个大珠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一段经文跟大家分享。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酥”是牛羊等乳钻抨成之的,是由牛羊的它们的乳所提炼出来的,叫“酥”,或以草叶药而成之。所谓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而醍醐为无上药。佛讲经,我们常用这样做比喻,就是乳、酪、酥、生酥、熟酥还有醍醐。所以佛陀说法,五时说法,华严时是乳,根本,你所有东西,不管醍醐啦,生酥、熟酥,酪啦,都要从这个乳出来,所以华严是乳。阿含时是酪,方等是生酥,般若会上是熟酥,法华涅槃时是醍醐,成就无上菩提,所以它是无上药,为最上,为上药,醍醐为最为上药。《大智度论》曰:“牛乳驴乳,其乳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牛乳”就是从根本修。“驴乳”就是从相上去求。那“粪”呢?就是变成烦恼,变成没有用的东西。“酥”就是有用。

“趣”,我们再看“趣”,趋向、奔向。

“因”,于是。

“行”,流通、传递。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施水福报。(据《百缘经》)。

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家中有无数财宝,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容貌端丽,世间少有,不用吃母奶,口中自然产生八功德水,用以养身。长大后就出家修道,名字叫耶奢密多,获得阿罗汉果。有比丘向佛问他的前因,佛说,迦叶佛时,有一个长者,出家修道,但不精进,又生重病。医生教他吃这个酥,晚上发热,干渴难忍,找不到水,就出外走到河边,河水也干枯了,历尽痛苦,始终找不到水。第二天早晨,他就告诉师父,师父就说,你受尽痛苦,样子就像饿鬼,赶快把我瓶中的水拿去吧。比丘就去取瓶中的水,但一拿到瓶子,水也干了。他心中非常的忧虑和恐惧,自己认为一定会堕落到饿鬼里面去。因为有缘遇见了迦叶佛,他就发至诚心,向迦叶佛忏悔自己的罪业、罪障,请求救度。佛说,你从今以后,在僧人当中专门送好水,就可以脱离饿鬼身了。比丘听以后,心中欢喜,就在僧人中经常送好水,一直做了二万年,到临终才罢休(迦叶佛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二万岁)。从此他不管投生在什么地方,口中牙齿自然产生八功德水。现在又遇见释迦牟尼,遇见我,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得道。

这段故事很值得我们启发,如果你要供养僧人、供养佛寺,你就学这位比丘,送好水,供养这些僧人,也是一样可以得到这种殊胜的果报。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饿鬼道中。积劫不闻水浆之名。非无水也。身虽生于河滨。而其不闻者如故也。不遇迦叶如来。安能转祸为福耶。”

这段的按语白话解:

生到饿鬼道里面,无数岁月听不到水浆的名字。不是没有水,只是身体虽然生在河边,但人听不到水的声音。耶奢密多如果不是遇见迦叶如来,怎么能转祸为福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这个经文,下面这一段征事的经文:

“以水卖贫(贤愚因缘经)”

“阿槃提国。有一长者。赀财甚富。家有贱婢。衣不蔽形。食鲜充口。时被鞭挞。求死不得。一日持瓶。诣河取水。举声大哭。佛弟子迦旃延。怜而告曰。汝若厌贫。何不卖之。老婢答言。谁买贫者。迦旃延曰。贫实可卖。婢问卖贫若何。曰汝欲卖贫。当一一信受吾语。可先洗瓶。以瓶水布施于僧。婢言。瓶是主人之物。如何可施。师曰。瓶虽非汝物。瓶中之水。汝独无分耶。婢意开悟。乃持瓶施水。师亲自受水。授以三归五戒。复教以念佛。是夜。老婢遂命终于主人室内。明日主人见之。怒甚。投尸寒林。其神生于忉利天宫。遥见故身。遂与天中眷属。散华其上。”

这一段的佛典故事非常的殊胜。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贤愚因缘经”,这是元魏慧觉法师等翻译《贤愚经》,十三卷,记载总共六十九则因果缘起的公案,它阐释业果乃真实不虚。密宗里面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指出应多研阅、研读《贤愚经》,能对业果生起猛利、恒常的定解。

“阿槃提国”,“阿槃提国”又译为阿槃底。佛陀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大致上位于印度摩腊婆地区。

“食鲜充口”,“鲜”就是少。“充”就是装满、塞满。意思是说很少有吃饱的时候。

“诣”,“诣”就是到、前往。

“佛弟子迦旃延”,我们来介绍迦旃延。迦旃延他是,印度阿槃提国猕猴食村上,有一个富裕的家庭,是婆罗门种,迦旃延尊者是出生在这个婆罗门的家庭里面。他的父亲是国王所拜的国师,他们家中拥有很大的土地,还有很多的仆人,是一个很有权势、财富,是国中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迦旃延尊者本来的名字叫那罗陀,他是婆罗门国师的第二个孩子。迦旃延是他的姓,因为后来他名声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来代替他的名字。

迦旃延有一位哥哥,很聪明,英俊豪爽,当初跟他的父亲出家去作婆罗门后,他自己到后来到外面去参学,因为明师见得多,自然就懂一些道理了,也有懂一些艺能。有一天回到家乡,他就召集村人,公开宣说他所领悟的一些最高哲理《吠陀论》。没有出过门的迦旃延,因为他是在家自修,他知道他哥哥回来讲《吠陀论》,他也搭了一个讲台,他就跟他哥哥对台,同时演说《吠陀论》的哲学,他因为辩才无碍,扼要的说明,把他哥哥的听众全部都吸引过来。大家听完以后就说,弟弟讲得比哥哥好。

那他哥哥很好胜,受到这个打击以后,就生起嫉妒心,不服气,就到父亲那边去告状。他哥哥就跟做国师的父亲说,父亲,你要管教你这个无法无天的儿子啊,他实在太丢我的面子了。那么少年的迦旃延他不慌不忙的就解释说,请他父亲原谅,他说这个学问是公开的,谁都有权利去研究跟演说。哥哥在外面游学,我在家中研究,我没有要赢哥哥的心,这是我这几年在家里悉心研究,我得到一点成绩。但是他哥哥还是不满。最后他的父亲就跟他母亲研究,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哪里呢?阿私陀仙人那个地方去学。

这地方我们特别介绍阿私陀仙人。佛陀出生,佛陀的故事里面有阿私陀仙人,阿私陀仙人是当时佛陀那个年代一位修道的人。当时佛陀出生的时候,他的父王净饭王非常高兴,就把佛陀抱去给阿私陀仙人来看他的命。阿私陀仙人修行还是有一点功夫,他就告诉净饭王说,你这个小孩啊,是可以统一全世界的转轮圣王,他要不做转轮圣王,他就是博学的一切智者,佛陀。那么净饭王对佛陀非常的期望,所以就请一个婆罗门教徒替他取个名字,叫悉达多,所以佛陀他出家前的名字叫悉达多太子。

所以阿私陀他是信奉婆罗门教的一位修士,佛陀出生的时候,他就在禅定境界中看到天女为太子降生的时候散花的瑞相,他就看到了。

那刚才我们提到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世界第一有福的人,所以我们佛陀他是世界第一有福的人。他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所以转轮圣王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时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福报呢?因为过去生中多修福业,但是他没有修出世的慧业,只能成就统治世界的有福报的大王,但是不能够修行而悟道证果。所以佛陀他是有转轮圣王的福报,但是他却是一切智者佛陀。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

“卖贫若何”,“若何”就是怎么样。意思是说,怎么样去卖贫,把贫穷卖掉呢?

“开悟”,我们都知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三归”就是三自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我们都知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好,我们来看这个“寒林”,我们常在做大蒙山的时候,做焰口的时候,都会看到“寒林”,这是印度那边常常用的一个法语。“寒林”就是林葬之处,就是在印度它有一块森林专门做坟墓,叫定一林为墓所,运死尸而丢弃在这个地方,或者是饲养这些禽兽。梵语叫尸陀、尸陀,它这一个森林,这一块森林,都幽邃而寒故,有一点寒气。或者是横死在外的尸体,也都丢弃在这个地方,进入这个地方就畏而毛戴寒栗,不寒而栗,就会害怕、恐怖,故称为“寒林”。

《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为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这个是在佛陀那个时候,王舍城的这个旁边的山区有一块林,森林,叫寒林,这个地方都是丢尸体的地方,叫尸陀林,死人都送到那个地方去。《释氏要览·下》曰:“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贤愚因缘经》)。阿槃提国,有一个长者,非常富裕,家里有一个奴婢,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经常被鞭打,生不如死。有一天,她就拿着瓶子到河边去取水,放声大哭。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很怜悯她,对她说,你如果厌恶贫苦,为什么不把它卖掉呢?老奴婢说,谁会买贫苦呢?谁会买我的贫苦呢?迦旃延说,贫苦真的是可以卖啊。奴婢说,怎么个卖法呢?迦旃延说,你要卖贫,就应该相信我说的话。现在你可以先把瓶子洗干净,再用瓶里面的水布施给僧人。奴婢说,瓶子是主人的,怎么能够布施呢?尊者说,瓶子虽然不是你的,但瓶子里面的水难道你没有分吗?奴婢心开意解,就拿瓶里面的水来布施,尊者就亲自接受,并给她举行三皈五戒仪式,为她授三皈五戒,又教她念佛法门。这天晚上,老奴婢就死在主人的房间里面,第二天,主人看见了尸体,心中大怒,把尸体抛弃到偏远的寒林里。奴婢的神识已经投生到忉利天宫,望见自己的尸体,就和天上的眷属把花散在上面。

这一段“以水卖贫”,《贤愚因缘经》里面记载的,《安士全书》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他所整理出来这段经文,其实并没有完全跟《贤愚因缘经》里面的一样,所以我特地再引用《贤愚经·卷第五》〈迦旃延教老母卖贫品第二十六〉,我把它原文再念一遍出来,让各位做一个比较,就怎么把贫穷卖出去。这也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修行也是要卖掉贫穷。在事相上来说,把你世间的这个贫穷的苦报卖掉,那就是修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得财富,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那你没有智慧也是贫穷,那怎么样呢?那你就必须要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你就能够开智慧,那就智慧圆满,就不会贫穷了。我们来看这一段《贤愚经·卷第五》的原文,我把它念一遍,再来白话解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阿梨提国。时彼国中,有一长者,多财饶宝,悭贪暴恶,无有慈心。时有一婢,晨夜走使,不得宁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体,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时适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来至其所,问言:‘老母!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迦旃延言:‘汝若贫者,何不卖贫?'母言:‘贫那可卖?谁当买贫?'迦旃延言:‘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女人白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即言:‘大德!贫云何卖?'迦旃延言:‘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唯诺。'告言:‘汝先洗浴。'洗已告言:‘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如今我身,无手许完纳,虽有此瓶,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即授钵与,‘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迦旃延。迦旃延受,寻为咒愿。次教受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即问:‘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其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是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迦旃延言:‘汝好持心,恭勤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卧竟,密开其户,于户曲内,敷净草座,思惟观佛,莫生恶念。'尔时老母,奉教而归,如勅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

大家早起,见婢命终,恚而言曰:‘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便使人,草索系脚,拽置寒林中。时彼天中,有一天子,有五百天子,以为眷属,宫殿严丽。尔时天子,福尽命终,此老母人,即代其处。生天之法,其利根者,自知来缘,钝根生者,但知受乐。尔时此女,既生天中,与五百天子,娱乐受乐,不知生缘。时舍利弗,在忉利天,知此天子生天因缘,问言:‘天子!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时舍利弗借其道眼,观见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寒林,散花烧香,供养死尸。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见变,怪其所由,告令远近,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彼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皆回诣迦旃延所。时迦旃延,为诸天人,广说诸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尔时彼天及五百天子,远尘离垢,得法眼净,飞还天宫。时诸会众,闻此法已,各获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欢喜,顶戴奉行,敬礼而去。”

这一段才是完整,包括那位婢女,老婢,她,老婢她并没有用她们主人的这个净瓶,装水那个瓶子,而是用迦旃延的这个钵。那后来她生到天上去当天子,她不知道她为什么生天上的,后来是舍利弗度祂的,舍利弗跟祂讲这个因缘。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那时佛陀还住在古印度阿梨提国内,当时彼国中有一位长者,虽然非常的有钱,但是为富不仁,生性悭贪吝啬,脾气暴躁,没有慈悲心。他家中有一个老婢,早晚都被使唤,没有一刻休息,稍有一点过失,就受到严厉的鞭打,衣不蔽形,食不充体,吃不饱。她因为年纪大了,又困难,处境非常可怜,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有一天,她就拿着瓶子到河边去取水,想到自己的身世这么坎坷,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正巧遇到迦旃延尊者经过,看到老妇伤心得不能自已,就上前安慰她说,老太太啊,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尊者,我年纪已经这么大了,我还要做这么多苦差役,加上我贫穷,衣食不充,求死不得,所以难过的哭起来。老婢就擦了眼泪,哽咽的对尊者诉苦。

迦旃延就建议,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呢?贫穷怎么可以卖呢?又有谁肯来买我的贫穷呢?老婢以为尊者跟她开玩笑。可是尊者再三跟她讲说,保证贫穷是可以卖掉的。老婢不了解,问说,要怎么卖呢?你想要卖贫穷,你应该要布施啊。你可以对我布施,我愿意向你买贫啊。可是我穷到,我连多余的东西都没有,我怎么布施给你呢?连我手上这个瓶子,这个水瓶,都还是我们家主人的。老婢为难的说。你现在就拿我的钵,去河边取干净的水,然后你来供养我。

老婢就拿了尊者的钵去取水,尊者就依法为她祝福,接受她的供养,并且授她八关斋戒,教她八关斋戒一日一夜,而且教她忆念佛陀的种种功德,就念佛。然后再问她说,你有没有住的地方呢?她说我没有。尊者教她说,你今天持八关斋戒,你要注意的事情,你要在磨米的时候,你就在那个磨房里休息,你在舂炊,你在煮饭的时候,或在作劳务的时候,做工作的时候,你可以睡在那里,如果你实在是没有地方可以睡,你就睡在粪堆里面。

迦旃延进一步提醒老婢说,你要记住,要保持一个善良的心,当你在工作的时候、劳动的时候,你不要生怨恨心,不要骂你的主人。你主人睡觉的时候,你再悄悄地打开门,在屋角落,铺个干净的草,在那边打坐,草座就是在座上止息,你一心念佛的名字,不要生一个恶念。他就说,叫她铺妥那个干净的草座,在那边打坐,忆念佛陀的名字,念佛,不要生恶念。

老婢听从尊者的教导以后,依法奉行,当天晚上就一命呜呼了,往生了,死去了,她的神识生到忉利天宫。第二天早上,主人起来以后,发现老婢死掉了,不但不同情,还破口咒骂,派人,叫人家用草绳绑住她的脚,将老婢的遗体丢到寒林里面去了。

忉利天宫里面,有一位天子,拥有五百位天子的眷属,祂住的宫殿非常华丽。这位天子享天福命终,老婢死后就取代了这位天子的地位。老婢生天以后,这个生天以后,利根的,祂就知道祂前生从哪里转生过来的。如果钝根的,祂只知道在天上享福,祂不知道祂前生是从哪里过来的。这位新生的天子,也就是那个老婢,老婢女,她生到天道以后,祂一直跟这五百个天子,一起纵情享乐,祂却不知道自己从什么因缘生到这个天上的。

遇到舍利弗尊者也在忉利天,知道这位天子生天的因缘,就问说,天子,你前生因为什么福报生到这个天上,你知道吗?这个天子,就是老婢,说,不知道。舍利弗就用神通帮助祂(天子)看到自己前生的生天的因缘。这个天子明白以后,就带领了五百个天子来到寒林,在她这个尸体上面散花烧香,供养这个死尸,就感谢前生修得好才可以生天。

由于天神身上散发的光明,照耀了整座寒林,主人也看到了,走告远近民众,都赶来寒林中观看了。大家就看到很多天神在供养这个老婢的尸体,感到非常好奇,就上前问天神说,这个老婢又丑又脏,在生的时候,一般人都不喜欢看到她,何况她现在已经死掉了,你们这些天神怎么这么勤快的给她供养呢?这时天子就解释了,说祂自己生天的因缘。

接着祂就到迦旃延处所来了,迦旃延就为这些天人说法,告诉祂们怎么布施了,怎么持戒了,生天的方法了,要有出离的心,出离为乐等等。这天子与五百天子因为远离了尘垢,得法眼净,证初果,然后就飞回天宫。在场与会大众听闻佛法以后,也都能够得到修道上的成就,甚至有人证得四果,大家莫不欢喜,顶戴奉行,敬礼而去。

好,我们再看下面最后一段“按”语:

“既知布施可以卖贫。即知礼佛可以卖贱。放生可以卖短命。参学可以卖愚痴矣。有智之人。一闻便当千悟。安在世间之逆境。不可一一卖之乎。”

好,这一段按语非常好。我们看白话解:

你既然知道布施可以卖贫,那就要推知,礼佛可以卖贱,卖贫贱,放生可以卖短命,拜访善知识、参访善知识可以卖愚痴。有智慧的人,应当举一反三,一听就能够悟千,听一就能悟千。那么在世上所遇到的一切逆境,怎么不能够一一卖出去呢?

好,我们最后一点时间来聆听净空老法师开示,《念力的祕密──对水结晶实验的开示》。因为我们今天讲水,所以我们就来听老法师的开示。但是老法师这一篇《念力的秘密──对水结晶实验的开示》是在二○一四年七月十九日,讲于台湾台南极乐寺,但是老法师开示的内容非常的长,我们没有办法全部讲完,我们只能讲一部分,如果将来有因缘,我们再继续报告。

第一点,老法师说,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标题是<水知道>,宇宙间的奥秘水知道。老法师看了以后说,这是科学证明,人的起心动念瞒不过水。我们这一集是讨论“施茶水以解渴烦”,你怎么样?你在事相上布施茶水给这些口渴的人修福。但是你如果没有智慧,你要有烦恼怎么样?需要有智慧法水来解除这个烦恼。所以老和尚说,人的起心动念瞒不过水,这个道理跟佛经上讲的相应,佛经上说,我们起心动念天地万物都知道。不但水知道,我们在此地起心动念,桌子也知道,花也知道,茶杯也知道,我们墙壁也知道,天花板也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统统知道。这是什么道理?科学家发现有全息。用照片来做实验,证明在任何一小块照片,在激光照射之下都是一张完整的,撕得再碎、再小还是完整的。

老和尚讲,刚刚这个道理,譬如说现在科学实验,有人要毁尸灭迹,犯罪的证据他把它烧掉了,把它污损了,把它撕碎了,诶,现在治安机关、调查机构,像台湾的调查局,它就有那种科学仪器,可以把它再恢复,重新把它恢复,恢复以后,可以找出全部的犯罪证据,这跟老和尚讲这个一样。

第二,这个信息大乘经早就透露,佛在三千年前就告诉我们“须弥纳芥子”,《华严经》讲大小不二,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小中有大是什么?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在一粒微尘、在一根汗毛端上,它有全宇宙的信息,完整的信息,怎么会漏掉呢?这些信息归纳起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什么?全宇宙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我们身体没有了,磨碎成微尘,里面还是有全宇宙,跑不掉的。老子说过一句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话不是凭空说的,老子要是没有见到、没有体会到,他怎么会说得出来呢?能说得出来这句话,在佛法里面是法身大士,明心见性的人都知道。

第三,海贤老和尚的光碟,老和尚劝大家一天看三遍,连续看一年,看你能不能把光碟里面的奥秘看出来。你不要用有心去看,有心去看,看十年也看不出来。就每天看三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会看出来。起心动念,我想看什么,看不到,为什么?妄念在里面,妄念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

不许有妄念,你才能看出里头的奥秘,能看出老和尚的境界,能看出老和尚的悟处,他这个一句佛号九十二年怎么成就的,那个成就,一年比一年提升,一年比一年圆满。到最后的表法,对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一个愿望,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彼此互相赞叹,不要毁谤、不要竞争、不要斗争、不要战争,这个地球的居民就会过着幸福美满的一生,这是他终极的愿望,最后表的法。就是我们看到他最后往生前所持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是海贤老和尚圆满往生之前,为我们所做的表法。

那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9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