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8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8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0月26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四十,“舍药材以拯疾苦”。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七页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经文:

“婆沙论云。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专用此果。特偶举之耳。)奉施病僧。于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阿梨勒果”,即诃梨勒果,水果名称,翻译作天主将来,五药之一,又曰诃子。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婆沙论》说,如果用一颗阿梨勒果敬奉施舍给有病的僧人,这个人在来世中,一定不会遇到疾疫的灾害。

好,我们看下一段经文:

“疾苦之生。非生于生之日。必有所由生。大方广总持经云。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梁忏云。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法华经云。水肿干痟疥癞痈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谤斯经故。获罪如是。可知有一种病。必有一种致病之由。施舍药材。救于已病之后。劝其不造恶业。救于未病之先。一是听讼犹人。一是使民无讼。并行不悖可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梁忏”就是《梁皇宝忏》。

下面的这一段文是出自于《梁皇宝忏·卷三》。学佛人都对《梁皇宝忏》非常熟悉,各地的佛寺也都会有这种梁皇宝忏的佛事,那么《梁皇宝忏》到底怎么来呢?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我们现在来介绍《梁皇宝忏》的由来。

《梁皇宝忏》是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梁武帝,我们现在讲的菩萨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吃素的皇帝,中国佛教徒会吃素都是梁武帝推动的,他这个部分对北传佛教贡献很大。

今天我接待泰国曼谷来的一位女居士,她也是听我们《安士全书》的佛弟子。她就跟我讲,泰国有九千万人口,将近有八千万是佛教徒,他们男众大部分都会出家,短期出家,也喜欢供僧。南传的佛教他们托钵的时候跟佛陀那个时代一样,众生供养什么他们吃什么,所以南传的佛教僧人托钵的时候,他们就是施主布施荤食他们也吃,所以南传佛教其实并没有像我们北传这样吃素。我在台北曾经也看过一位缅甸来的僧人,他就是没有像我们北传这样吃素。但是他们南传本身戒律也很严格,他们比丘,女众居士是不能靠近,也不能去碰他们的身体,这个戒律是非常严格。

她今天来,因为南传它是都是小乘的佛教,那么刚好在曼谷有一位广度法师,他是弘扬地藏法门,曼谷唯一的大乘佛教地藏王菩萨的佛寺,功德主是泰国皇家公主,很护持。那今天我就特地把《玉历宝钞》,给她母带,希望带到泰国曼谷,翻译成泰文,非常好。这也是发挥地藏菩萨无量分身,调伏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就弘扬因果教育,非常的欢喜。

那我们先来介绍这个《梁皇宝忏》的由来。《梁皇宝忏》是由南朝梁武帝他为皇后郗氏所编辑的。缘起是因为梁武帝的妻子郗氏在往生后几个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寝,听到外面有骚乱的声音,出去看竟然发现一条大蟒蛇,而且睁大眼睛看着他。这时候梁武帝大惊不已,不知如何是好,就对蛇说,朕的宫殿严谨,不是你蛇出入的地方,看来你必定是妖孽。蟒蛇就对着梁武帝说,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为生前喜欢争宠,常怀瞋恨心、嫉妒心,性情惨毒,损物害人,所以死后堕入蟒蛇身,现在没有食物可吃了,也没有洞穴可以居住了,而且每一片鳞甲都有许多小虫在咬,真是痛苦万分,念在皇帝你生前对妾都很疼爱,所以我才敢显现丑陋的形貌在你面前,希望你为我做一些功德,让我脱离蟒蛇之身。说完这个蟒蛇就不见了。

梁武帝把这个情形告诉宝志公禅师,禅师对梁武帝说,必须要礼佛忏悔才能洗涤罪业。武帝于是请宝志公禅师搜寻佛经,摘录佛的名号,并且依佛经来撰写忏悔文,总共写成十卷。然后梁武帝就依照忏本为皇后礼拜、忏悔。有一天,突然闻到异香遍满室内,久久不散。武帝抬起头来,看见一个人,容仪端丽,对他说,我是蟒蛇的后身,因为承蒙皇帝为我作功德,所以现在已经超升忉利天,今天特地来向你致谢。说完就不见了。

《梁皇宝忏》流传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修行人如果能依忏文虔诚礼拜、忏悔罪业,并检讨改过,以慈悲、智慧的法水洗涤愆尤,必定得佛菩萨慈光加被,业障消除,善根增长,身心清净,平安吉祥。

那么刚才我们提到,梁武帝的夫人郗氏死后变成蟒蛇身,她生前嫉妒心重、瞋恨心重,死后堕成蟒蛇身。这个生死轮回实在太可怕,你看,人道到畜生道去,福报享尽了,靠梁武帝来请宝志公禅师作这个《梁皇宝忏》来超度。这也是我们经典上讲的,“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所以了生死、离轮回真的很重要。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分飞,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电影里面讲,千山万水我独行,不必相送,对不对?所以有时候你必须要认清这个事实,这个没有办法。

佛陀跟你开示的苦、空、无常、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四念处里面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净土行人也要加这四念处观。你随时必须要在六根对六尘的境界里面,用这句佛号伏住烦恼,你必须要念到这个佛号可以在六尘里面产生一种信根的力量出来。我们讲说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定根、慧根,还有念根,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产生一种力量叫信力、精进力、定力、慧力,还有念力。你产生那种念佛的功德力出来,那个念佛功德力,可以在这个根尘接触刹那,可以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你就有办法做到我们大乘教里面讲的,大乘经典里面讲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才有办法转境,而且不会住相生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你这样才有办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你念佛归念佛,根尘接触,境界一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随业流转,心随境转,而不是境随心转,那你作不了主呀,你不能当家作主。佛门讲当家作主,什么叫当家作主?生死自在,心不随境转,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功夫。否则你在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病苦交煎的时候,那时候你怎么办?

所以《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里面讲:“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

郗氏皇后就是这段经文的写照,贵为皇后,梁武帝是梁武帝,她是皇后,死的时候,“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她变蟒蛇,梁武帝也不能帮她忙。他只能最后念在一世夫妻之情,请宝志公帮他写《梁皇宝忏》。那还好有宝志公,还好梁武帝的这个福报太大。所以福报是可以送给别人,包括送给你父母,送给你妻子儿女。那功德就不行,那功德是什么?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烦恼是要你自己降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她是靠梁武帝的福德超度到忉利天。“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平常在这个善恶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追逐名闻利养,那就决定你是三善道还是三恶道,还是三界,还是十法界,十条道路。我们人间讲条条大路通罗马。要再相见,就遥遥无期,“会见无期”,对不对?

我们上次有提到,舍利弗当时跟目犍连是学外道的,那外道的老师没有跟他讲说怎么解决生死问题。他的老师死前讲一句话,说金地国王要死的时候,他的夫人舍不得,金地国王那个棺木要火化的时候,金地国王夫人跳上去要跟他一起死,为什么?她说下一世还去当国王夫人。那舍利弗说,这不可能的事情,金地国王的善业成熟,夫人的善业不成熟,还是分道扬镳。

所以“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那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修善呢?像今天泰国曼谷这女居士来找我,诶,我马上就想到,她跟我讲说她看过《玉历宝钞》,我说,那你把《玉历宝钞》拿到泰国去翻成泰文,我就鼓励她好好去推动因果教育,九千万的泰国人,你度五百万就不得了。为什么不在健康的时候努力修善呢?还等到什么时候呢?当你失去人身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他自己造善造恶自己不知道,迷而不觉,不知道啊,每天起心动念就是自私自利,所以他怎么会见到自己的善恶呢?因为他自私自利,他怎么会想到自己作善还是作恶?所以他不知道“吉凶祸福”,大难要临头,“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都是邪知邪见,心外求法。所以“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

“心无远虑”,不会去思考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旦离开这个人世间,要做什么?到哪里去?不去想这些问题,“心无远虑”。只知道什么?及时行乐,“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著,“贪于财色”,放不下钱财,放不下女色。“终不休止”,从来不止息这个欲望跟妄想,佛陀说,“哀哉可伤”。为什么?没有人教,没有老师教,没有善知识教,父母没有教,“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有办法,没有人教,没有人讲。“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六道轮回他也不相信,因果报应他也不相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他也不相信,他认为说,我可以活长命百岁,永远不会死,这种常见,“死生之趣,善恶之道”,有三善道、三恶道,他们都不相信,“谓无有是”,他认为没有这些东西。“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所以自己去遭受这种善恶的果报,尤其是恶报。

这个是《无量寿经·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里面的经文,刚好用在梁武帝跟郗氏夫人是非常的恰当。

所以老法师开示,我们这个题目是生死是身,轮回是我。因为我看到梁武帝跟郗氏夫人,经文上讲说,“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人家梁武帝是修慈悲喜舍,那郗氏夫人是修瞋恚嫉妒,那“道路不同,会见无期”。所以我们就来谈生死是身,轮回是我。

凡夫都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那就是身见,有身就不行。这个身是假的,四大五蕴的和合,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话,那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呢?如果是真的、是你的,那为什么你叫它不要生病,它偏偏要生病呢?那你就叫它不要老就好了,永远十八岁。所以身不是我,身不是真的,可是你偏偏又执著是我,那你就错了。你看你这一生为这个身造多少业?造善业是为这个身,造恶业也是为这个身,这个身有什么好处?只有造业的分,造恶业堕三途,造善业不过享人天福报。

所以头一关就是身见,要修行,慢慢学会把它放下来,慢慢学会把它看淡,最后把它看破。学会慢慢的,这个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要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佛要教你看破、放下,身不是我,这个是我们修行的目的。你要学佛,你要先学会佛陀教你的看破、放下,学会这个身不是我,这是第一个开始的觉悟。所以须陀洹,初果须陀洹破身见,他就七次人天往返,他就证阿罗汉,而且他不会到三恶道去,去受身,他不再受苦了。所以修行的第一步,你先学会这个身不是我。

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有的,要搞清楚。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给我穿的,我所有的,是给我用的,是一段期间的,它也是会有什么?会有成住坏空的,它也是会有变化无常的。身也是如此啊,身跟衣服一样,是我所有,给我用的,但不是真的,不是真正属于我的。为什么?因为它有生死,衣服会,新的会旧、会坏掉、会不能穿,它有生死、生灭,生的时候像衣服穿上去,死的时候像脱掉衣服,丢掉了。丢掉怎么样?你又去找一个身,这个不就是投胎吗?所以六道轮回,又去找一个身。就像刚才我们讲那个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夫人,她又去找一个身,叫蟒蛇身,就是这个意思。等到她被超度到忉利天,福报享尽了,她又去找一个身,还是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她永远出不了。所以六道里头的身都是身不由己,俗话讲身不由己,这不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叫业报身,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的,所以叫做舍身受身。舍身,这个身体不要了,老了、病了,不能用了,马上又去找一个身,这就是六道轮回。

如果身是我,我死了,我哪里还有轮回呢?不就没有轮回了吗?这就是说明什么?没有死。学佛头一个要肯定的,我没有死,就是我的灵性没有死,是我这个衣服坏了,衣服就是身体,用衣服做比喻。我常常去跟临终病人开示,我说,这个身体就像房子让你住,这个房子漏水了、裂开了,旧了,老旧不堪了,不能住了,你必须要离开呀,我用这样比喻,也是一样。是我这个衣服坏了,不要了,丢掉了,我没有死啊,我要去投胎啦,我是永远不会死的。你真的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就不会贪生怕死。为什么?没有生死啊,生死是身,我没有生死,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桩大事。这个身体像衣服,这个身体,衣服有生死,但是灵性没有生死,自性没有生死。

现在讲到我的问题,我迷惑颠倒,没有觉悟,这个状态叫什么?叫灵魂。实在灵魂是恭维他的,他一点都不灵,那要灵的话怎么会去轮回呢?他要灵,怎么会糊里糊涂做坏事呢?他就是不灵哪。所以应该要叫做迷魂才对,不能叫灵魂,但是就俗话讲叫灵魂。实在讲他是什么个状态呢?他迷魂,迷惑颠倒。孔子讲得好,孔子不是不知道,他知道这个事情,孔子叫他叫游魂。我们也都在讲座提过,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个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不稳定,他速度很快,到处游荡,去找有缘的,找到有缘的他就投胎去了,他找父母,游魂。

如果他觉悟了,觉悟了就不叫他是魂,觉悟的时候我们叫他叫灵性,佛教里面称他叫做阿赖耶。最重要是他要觉悟,觉悟就不迷了,觉悟他不会在六道里面,他出去了,他有能力出去。迷了就没有能力,迷了他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六道。觉悟了他肯定出六道,所以觉悟叫做灵性。就海贤老和尚说的,他说,阴阳是像一张纸这么薄。他说,修得好,灵魂变灵性,全世界都知道,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修得好的话灵魂变灵性。这是海贤老和尚他在往生前的开示。所以觉悟了叫灵性,那个才是真正你的如来真我,那个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一直到成佛,我成佛了,我证得阿罗汉了,我证得菩萨了,我证得佛果了,那才是真正的你的如来真我,那才是真正的我,现在都是假我。

所以老法师说,别再搞六道轮回,一定要先把身看破,对身完全不留恋,一切随缘,有很好,没有也好。所以习惯说好,不要给自己压力,不要纠结,所以你说好,就是一个承诺,你一定会去做,一定会去实践,一定会去帮助别人,习惯说好,不要说不好。当然叫你去做坏事,你要说不好,但是人家叫你做善事,你要习惯说好,人家去求你,你习惯说好。老和尚说,有也好,没有也好,不要执著,我都没有了,何况是身外之物呢?我都放下了,身外之物哪有放不下的呢?这个才有条件学佛,你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真正很快的,很快速的,你就脱离生死,脱离生死就脱离六道轮回,佛经上讲的生死就是代表六道轮回,不再到轮回这里面干傻事了。

以上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七一集的开示,我们作为补充。梁武帝为郗氏夫人编缉《梁皇宝忏》,超度她到忉利天宫,那个还不是究竟的。真正能够脱离生死六道轮回才是究竟,一直到从阿罗汉到成佛,这样才有办法解脱生死。

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喑哑”就是哑巴,口不能说话。

“干痟”,“干痟”,“干”就是干燥,“干痟”是,我们讲的就是一种疾病。

“疥癞”,“疥癞”是皮肤的病,头癣。

“痈疽”是一种毒疮病的名称。

“一是听讼犹人,一是使民无讼”,这是出自《论语·颜渊篇》:“子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李炳南老师的《论语讲要》里面开示,“孔子听讼,与别人无异”,孔子讲到这个诉讼的事情,他跟我们一般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即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孔子如果听到这些官司,也是听原告跟被告他们所持的理由,两个互告的双方他们所坚持的事情,“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曲谁直”,来判定谁对谁错。“但不同的是使人无讼。使人无讼,即是以德化人。”孔子说最高的境界,让双方都不要诉讼,那就是以德来感化对方,能停止诉讼,和谐相处。“一是听讼犹人,一是使民无讼”。

那连贯这段文章,听讼吾犹人,即救于已病之后,就治疗来说;必也使无讼,即救于未病之先,就是说你救他在已经生病了,那就不如让他不要生病,救于未病之先,让他不要生病最好,就预防来说。救于已病之后,那这是治疗,就是已经到治疗的这个阶段了;救于未病之先是预防疾病。

“并行不悖”,就不会冲突,不相冲突,没有互相抵触。就是救于已病之后,跟救于未病之先,它是可以同时去做,并没有互相抵触的。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疾病痛苦的产生,并不就是疾病本身带来的,我们还要去追寻这种病苦的根源。《大方广总持经》说,用恶眼看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会得无眼的报应。用恶语骂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会得无舌的报应。《梁皇宝忏》说,哑巴的起因是毁谤别人,矮小的起因是轻蔑别人,丑黑的起因是遮佛光明,恶疮的起因是鞭打别人。《法华经》说,水肿干痟,疮癞痈疽,这样一些病,都是因为这个人前世毁谤这本经典。如此造罪,众生怎能不警惕呢?每生一种病,都一定有一种得病的原因。施舍药材是救于生病之后,劝人不造恶业是救于未生病之先。正如孔子所说的,既要像一般人一样审察案情,更要把案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使两人不诉讼。这两件事情可以同时实施,才算完美。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二则:

“多劫无病(付法藏经)”

“薄拘罗尊者。于毗婆尸佛出世时。(此过去庄严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本一贫人。见一比丘患头痛。发至诚心。以一阿梨勒果施之。其病顿愈。由是九十一劫以来。(即人寿一减一增之小劫。)在天上人中。常无病苦。”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付法藏经”,它又称为《付法藏因缘传》,六卷,元魏吉迦夜、昙曜法师共译,共同翻译。又称《付法藏因缘经》《付法藏传》《付法藏经》《付法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这本《付法藏经》是叙述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二十三位印度祖师嫡嫡付法相传的事迹与传法世系。他最后的一位祖师是师子尊者,他被罽宾国国王弥罗掘杀害,付法到此变成断绝。古来天台宗、禅宗都重视本传,都以这个《付法藏经》为付法相承的规准。智顗法师,就天台的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所述的西天二十四祖就是根据本书,道原《景德传灯录》也是采用本书二十三祖的传承。

再看“毗婆尸佛”,“毗婆尸”又称毗婆沙,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位。据说他出世的时候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为十三亿四千万年。翻译为胜观,种种观。又称弗沙佛,这弗沙佛我们有讲过,或底沙。他姓拘邻,出生在刹帝利的家庭。刹帝利是印度的四种种姓,一个婆罗门,一个是刹帝利,一个是吠舍,另外一个是首陀罗,刹帝利是统治阶级。毗婆尸他姓拘邻,出生在刹帝利的家庭,有一天他在波吒罗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举行过三次的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六万八千弟子参加,第二次有十万弟子,第三次有八万弟子。他身边有两位弟子,一名叫骞茶,又称或者是简茶,第二个叫提舍,是他旁边的两位随从弟子,另外执事弟子名叫无忧。寿命八万岁。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中·称佛名号品第九》:“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这是这一段,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第九品,〈称佛名号品〉里面的经文,就有毗婆尸。

“顿愈”,“顿愈”就是,“顿”就是立刻,“愈”就是病好了,所以“顿愈”就是病马上痊愈了。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付法藏经》。薄拘罗尊者在过去毗婆尸佛出世时是一个贫苦的人,看见一位比丘患头痛病,就以最至诚的心施舍给他一颗阿梨勒果,疾病顿时消除,因此九十一劫以来,尊者不管是生在天上,还是人间,都没有病苦。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在俗之人。当年老疾病时。尚有妻孥奉养。独有僧尼卧病。则所求阙绝。举目无亲。最为凄惨。所以经言供养病僧。其福最大也。”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孥”,“妻孥”这个“孥”就是子女,“妻孥”就是妻子和儿女。

“阙绝”是缺乏、缺少。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世间俗人,在年老有病的时候,还有妻儿奴仆奉养。唯独僧尼患病时,则无法求人,举目无亲,非常凄惨。所以经中说供养僧尼,今后所得福报就最大。

这个地方,这一段按语是在讲说,一般世俗的人,你年老生病,你还有妻子儿女可以照顾,但是出家人,“僧尼卧病”,他们所求就缺乏,“举目无亲,最为凄惨”,所以经上说,供养病僧积福最大。

所以学人在早期的时候,台湾有一个财团法人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就是专门照顾生病的病僧,专门照顾出家人,他们的目标,平常是做健康检查、义诊,这个僧伽医护基金会也有到大陆国内去做僧人的义诊,他们平常是做义诊工作,就健康检查,或者有一些健保费用的补助,台湾叫做健康保险。有些出家人他保险缴不出来,他没有办法看病,为什么?他没保险哪。这个僧伽医护基金会最后的目标就是要盖一个如意寮,如意寮就是出家人生病要往生,一个养病的地方,有一点像出家人的养老院。现在也普遍发生这种现象,就是一般佛寺里面如果有病僧在,其实也是一件必须要去投入关怀的事情。有时候出家人他在佛寺里面,佛寺里面人手不够,那么如果出家人在佛寺里面他有老病了,或是卧病在床,那就有时候佛寺人手不足,就照顾不来,那有些都是会回到俗家,由他的俗家的妻子儿女照顾。

以前佛陀教育基金会的祥云法师,他也是一样,他是佛陀基金会的董事长,老法师交给祥云法师,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老师创办的。祥云法师后来往生的时候,我有去跟他助念,在新北市,他到后来也是很不理想,他生病的时候,四大不调,是送到养老院去。我的皈依师父,承天禅寺的传顗法师,最后他往生前病苦非常严重,甚至一度被插管,我还去看他,跟僧伽医护基金的长老去看他,他也曾经被送到养老院去。

所以照顾病僧为什么这么重要?就是佛陀开示的,八大福田,看病福田第一。哪八大福田?佛、圣人、和尚。和尚是什么?就是你的受业本师,你的皈依师父,你的依止和尚,那这个就是受业本师,他教你的,这个是和尚。阿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譬如说你在佛学院或者常住里面、佛寺里面,有教授阿阇梨、羯磨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称之为八种福田。这八种人,你照顾他就是八大福田。所以养老院这些老人就属于病人,临终关怀,也是病人,属于八大福田里面的其中一块。我早期学佛发愿以后,就开始一直做临终关怀,就是也是在修这八大福田,但是我当时是发这个愿。

那么按照他供养性质,三种福田,哪三种呢?佛跟圣人跟僧这三种是敬田;和尚、阿阇梨、父母这四种是属于恩田;病人是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称为福田。所以现在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大家忙于工作赚钱,都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自己没有亲自照顾,这是把福田往外送,不知道修福,不知道报恩。

那为什么说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呢?佛陀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福田的轻重前后。因为一旦受到病苦卧床的时候呢,百病交煎,五脏六腑老化要崩裂的时候,受到病魔的牵缠数年,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哭诉无奈,衷心惶恐,病危在旦夕间,郁卒的,亲朋好友照理讲应该常常来探望啊,但是因为久病无孝子啊,照料者、关心者逐渐的疏离跟离开跟散离啊,这时候病患的心境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无助啊,何等的忧伤悲哀啊,内心的期盼跟吶喊,求助无人的日子如何熬过呢?这是养老院里面常常会见到的。所以病人这个时候最需要人家实施关怀、安慰、看顾,这远比拿黄金供养他来得殊胜跟法喜,这个时候的病患,他内心的感恩谢意,有如涌泉似的回报跟感念的心,这不是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跟形容的。

印度当时佛陀那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叫贤提国,当时有一位老比丘,因为久病衰弱不堪,长期卧病不起,也没有任何人来探视照顾他。当时佛陀在定中看到老比丘痛苦堪怜,便率五百弟子来他的精舍,并且吩咐弟子轮流看护。所有照顾他的弟子都因为他一身脏臭而感到恶心,甚至瞧不起他。佛陀知道这些情况,便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涤身体,帮他擦身体。这个在我们台湾的话,创世基金会,他们这种照顾这种老人,他们也有这个,就是在病床上给他铺充气塑胶垫,然后放水进去来给他做一个洗涤,因为一旦生病,久病卧病在床啊,没有机会自行沐浴。这个其实才是浴佛啊,你把他当成佛在对待。

所以你看佛陀就是亲自为病僧洗涤身体。由于佛陀的慈悲,当时佛陀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大地为之震动,天地豁然通明,那个贤提国王及臣民震惊异常,便到佛陀的精舍,对佛陀说,佛陀啊,你是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天地间无人可比,你的德行已经圆满无缺,为什么还要降尊就卑,来为这些老病脏瘦的比丘洗身呢?佛陀就告诉贤提国王跟与会大众说,我之所以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这些穷苦无依的人哪。你们要知道,看病福田第一,尤其是帮助贫病的比丘、修道人,以及那些贫穷孤独无依的老人,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福报啊,就像恒河水一样渊远流长,将来你们希求如愿以偿,等到功德圆满了,便能得道,而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啊。贤提国王跟大众听了佛陀开示,他就被佛陀的身教跟言教深深的感动。

另外,在佛陀那个时代,僧团中有一位比丘,他平常很精进用功求道,独善其身,但是就是与人群隔离,他很孤独,不愿意跟人家互动,终日只知道用功修行以求解脱,但对旁人的急难病苦不屑一顾。有一天,他自已身体罹患重病,因为他平常跟僧团分离,因此没有人知道他的病苦,也就没有人去关照他,结果他的疾病溃烂,恶臭难闻。慈悲的佛陀知道以后,就带了五位比丘、常随众来探望他,为他敷药、清洁身体,而且清洁洗涤他污秽的便尿。

所以我认识的江松桦董事长,他升恒昌基金会就常常关怀这个养老院、孤儿院。他曾经有一次,台湾南部高雄有一位独居老人,也是缺乏照料,子女散离,然后满房间,整个房间脏臭不堪,污秽难闻、污臭难闻。等到江松桦董事长他们基金会的南部员工发现去关怀,江董事长亲自戴了口罩,带了他的员工,亲自的去清洗他的身体,然后处理他的这些秽物,就是大小便,那再把他整个房间清理干净,再给他铺新的床单,把他的地洒扫干净、打扫干净。就是学佛陀啊,清洗污秽的便溺。

佛陀便以慈悲的爱语开示说,跟这个老比丘说,你过去种如是因,现在得如是果。过去你从来不付出爱心去怜爱别人,现在你需要被关怀的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啊。所以佛陀说,人人平常要好好培养慈悲心。修行的功德固然很大,但还不如看病的功德第一呀。这位病患比丘听了佛陀开示以后,才豁然开悟,真正体会佛陀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以及悲天悯人、济世救苦的仁怀。

所以佛陀他常在《阿含经》里面讲看病福田,比喻得非常的平实。他把看顾病人比喻成看成佛,看佛、供佛,是有很大的功德,有最胜的功德。为什么?佛陀鼓励你去尽孝、去报恩、去关怀病苦。

所以我们孝廉讲堂刚刚在二○一九年十月办完礼请庄义法师来讲授老人关怀课程。因为孝廉讲堂是有四大宗旨,第一个,慈善;那第二个,因果;第三个,护生;第四个,教育。那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有网路电视台,有讲经教育;那护生呢?我们有莲池放生会在从事护生、放生的工作;那因果呢,我现在已经在推动了,《玉历宝钞》,讲《感应篇汇编》,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安士全书》,这都是因果。那第一个慈善,我一直始终,虽然有在做,但是没有办法做一长期性的来推动。

那正好请庄义法师来做三时系念,跟庄义法师在茶叙的时候,我突然间有这个灵感说,诶,那你来跟我们教授老人关怀课程。因为我平常也在做临终关怀,但是大多都是往生前的一种临终关怀,如果把老人在往生前的关怀,这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的长辈、父母。所以我们就开了这个老人关怀的课程培训,而且我们也认养了,现在教授课程已经完毕了,我们认养了我们这个讲堂附近的三家养老院,作为老人院的慧命关怀,我们也供养台中宗兴律师南普陀佛学院的一位病僧。

因为老法师说,老人需要做临终,老人以及临终病人应该给予宗教教育,就是来生的生命教育,也就是慧命教育。你照顾他,你到养老院去照顾他跟他关怀,但是你如果能够教他念佛,能够教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世界,那才是根本究竟,那就是慧命教育,要告诉他生命结束,要往生何处呢?二十一世纪老人关怀,安宁疗护,台湾叫安宁疗护,就是癌症病人临命终时,或者在医院里面治疗,怎么去给他做关怀,这个叫安宁疗护。因为台湾没有安乐死,国外在欧洲有,安宁疗护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宗教教育的课程,也是一种陪伴,还有临终助念、长照。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疮发人言”,我们看经文:

“(出汉书及水忏缘起)。汉景帝时。七国骄恣。吴王且有反谋。晁错虑其为变。劝帝稍削其地。七国闻之。遂反。帝忧惧。方议征讨。而吴相袁盎。与错有隙。乘机劝帝诛错。遂腰斩之于东市。仆射邓公。上书讼冤。帝始大悔。然已无及。至唐懿宗朝。有悟达国师者。未显之日。与一僧邂逅于京师。其僧有恶疾。众共恶之。而悟达礼遇有加。略无厌色。后分袂时。僧感其意。乃嘱曰。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其山有二松为志。悟达居长安。德望日著。懿宗礼为国师。赐沉香座。恩宠日隆。忽生人面疮于膝。眉目口齿毕备。饮啖无异于人。痛苦万状。良医莫识。忽思及病僧语。径往茶陇山。到已薄暮。四顾彷徨。遥望烟云间有二松。遂趋之。见僧果在。告以所苦。僧曰。无伤也。岩下有泉翌旦濯之。当即愈耳。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说。师博极古今。曾读西汉书。所载袁盎杀晁错事乎。师曰。曾读。疮曰。师。即袁盎。我即晁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吾累世求报。而公十世为高僧。精严戒律。欲报无由。今受人主宠遇。利名心起。于德有亏。故能相报。既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复与汝为怨矣。悟达闻而凛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彻骨。绝而复苏。疮因平复。今相传水忏三卷。乃师疮愈后。所述为忏法也。”

这个就是《慈悲三昧水忏》的由来,感慨万千。所以我常常鼓励一些业障深重的学佛弟子或者疾病缠身的学佛弟子,我都鼓励他们说,你拜《慈悲三昧水忏》,学悟达国师,他人面疮都可以好,你怎么不学他呢?学人早期我也拜过《慈悲三昧水忏》,一句一拜,我不是一字一拜,《无量寿经》是一字一拜,我拜两到三部,《地藏经》我也是一句一拜,那《慈悲三昧水忏》我也拜过,一句一拜。

现在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疮发人言”:

我们看“晁错”,“晁错”是人名,在西元前二○○到西元前一五四年,他是西汉颍川人,就河南人。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他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后来被太子所信任,号智囊。汉景帝即位,担任御史大夫。他劝汉景帝削夺诸侯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以诛错,以杀晁错为名,发动叛乱,晁错被袁盎所谮,谮就是说坏话、诬谄、毁谤,这叫谮言,晁错被腰斩在东市。据说晁错被斩头的时候,含恨在心,那个头颅滚了好几圈以后,看到一个石头,咬下去不放,你看他怨恨有多深,他恨这个袁盎害死他。

我们看七国之乱,“七国闻之,遂反”,这是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景帝三年,当时汉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削藩,引起这些诸侯王不满,其中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其他六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现在是常常讲说,总统、皇帝旁边的要清理,叫“清君侧”,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变,史称七国之乱。后来被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平定。

“袁盎”,“袁盎”是人名,西汉人,他是楚国人。文帝时为郎中,他以建言有名。汉景帝的时候,他跟晁错私人有一些嫌隙,也就是两个不和,那吴国跟楚国叛变,汉景帝就用袁盎的计谋来诛杀晁错,后来拜袁盎为太常。后来他被梁王所陷害,被刺而死。

“仆射”,“仆射”就是职官名,秦朝的时候设置,古时候重视武官,用很会射箭的人来掌理这个事情,善射的人掌理事务。到唐朝的时候,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的职务。宋徽宗的时候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小宰,以后就没有仆射这个官名了。

再来,“邂逅”,“邂逅”就是没有事先约定而偶然相遇。

“其僧有恶疾,众共恶之”,这个“恶”就是讨厌。

“分袂”,“袂”就是衣袖,“分袂”就是离别。

“志”就标识、标志、记号。

“日著”,“日著”就是显现、显扬。意思是说逐渐显扬,就是我们现在用俗话说,现在逐渐的出名,这个意思叫“日著”。

“沉香”,它是一种植物名,其木质坚色黑,为著名的香料,因为放在水中它会下沉,所以叫“沉香”。我们供佛的时候,有时候会用“沉香”,这是非常名贵的一个香木,这种“沉香”和药和在一起,可以降气、可以止痛、可以止呕,也就呕吐,可以止呕,还有平息他那个气喘,是非常名贵的药材。

“径”就是取道。

“薄暮”就是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彷徨”就是来往走动,心神不宁的样子。

“翌旦”就是次日早晨。

“濯”就是洗涤、清洗。

“愈”就是病好了,治愈。

“掬”,用两手捧取。捧那个水起来叫掬泉。

“人主”就是人君、君主,就是指唐懿宗。

“迦诺迦尊者”,叫迦诺迦伐蹉尊者,十六罗汉之一,他是受佛陀的敕令,永住这个世间,济度众生。据说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

再来“三昧”,“三昧水”,那么《慈悲三昧水忏》,“三昧水”在<御制水忏序>云:

“所谓三昧者,正受之名也。不受诸受乃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动,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盖人之生于世也,自非上智之资,岂能无故作误为之愆,或宿世冤业之绕。如来广慈悲之念,启忏悔之门,苟能精白一心忏悔,为善则积累,罪业一旦冰释,譬诸水也,身之烦而濯之无不清,衣之污而浣之无不洁,器之秽而溉之无不净,其几不逾于方寸之间而已矣。”

我们先解释这一段。三昧水忏的这个御制,就是皇帝所制的这个<水忏序>里面说,“所谓三昧者”,“三昧”就是正受,就真正的享受。什么叫真正的享受?我们现在都不是真正的享受,我们现在都是作不了主,被妄想分别执著,被业力所驱使,所以不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享受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正受之名”就是“三昧”,它“不受诸受”,它不受苦乐忧喜舍,“乃为正受”。“真空寂定,此心不动,其要使人求之于己而已”。我们真正的享受是什么?这个首楞严大定,这个心呢,“此心不动”,心不随境转。它只是让我们“使人求之于己”,就是什么?反求诸己而已,狂心歇,歇即菩提,是反求诸己而已,而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他说,人生在这个世间,我们本来就不是上根利智的,怎么可能不会有造作罪恶的事情呢?怎么会没有罪愆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意思。或者是被宿世的冤业所围绕。那佛陀广慈悲之念,开启这个忏悔的法门,如果你能够专精的,“精白”就是精诚的向佛、向众生一心忏悔,为善的不断的累积,“罪业一旦冰释”,就像水一样,我们的身体上有脏了,洗一洗以后就干净了;就像我们的衣服有污秽了,洗一洗以后就清洁了;就像这个器皿,就是这些工具,里面有污秽了,我们把它洗一洗,它就干净了。只不过是什么?就是在我们这一念心而已啊。

“故曰”,我们再看经文:

“故曰,心者身之神明,所为善则善应,所为恶则恶应。若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其效验之捷速不爽毫发。此《三昧水忏》之作,所以利于人也,其功博哉。”

这一段就告诉你慈悲水忏忏悔的功德利益以及快速消除业障。它说,我们的心,“心者身之神明”,我们这个身体里面住着一尊神明,里面住了一尊如来佛。这个“神明”是什么?“神”是不可思议,“明”是智慧,我们之菩提自性就是“神明”。我们这一念心,你做善事,它就善的感应,你做恶事,它是恶的回报、恶的感应,善有善感,恶有恶应。就像影子,你身体的影子,你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就像鼓,你把它敲下去,它会有回声一样,响之应声,“响之随声”。因果这个东西,它的效验之快速呢,“不爽毫发”,你一念忏悔,马上就有感应;你一念行善,也马上有感应;你一念造恶,马上有感应。这个就是《三昧水忏》的制作,所以可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它的功德是非常广大的。

故水有洗涤罪业之表法,要知真心发露求哀忏悔,后不再造,是为事忏。若能了悟自性寂定,罪性本空,是为理忏。这个地方就跟你讲,忏悔有事忏跟理忏。你在佛前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不管你是拜《无量寿经》一字一拜,你拜《慈悲三昧水忏》,你拜《梁皇宝忏》,你每天拜八十八佛,你拜佛忏悔,这些都是属于事忏。但是事忏的标准是什么?你不能拜完再犯,骗佛菩萨,你一直拜下去,拜到后来,从身语意之所生,你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从身语意之所生,你要在那个当下要忏悔,不能再造,这才是事忏。

那理忏呢?了悟自性本寂定,罪性本空,了解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本觉本有,无明本空。业障,在你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业障是真实存在,在你还有我执的时候,在你还有执著的时候,痛苦不堪,苦不堪言。可是一旦觉悟以后,灾消难满,业障消除,烦恼消除,病苦也好起来。我们自性里面没有善恶对待,自性里面没有人我是非,自性里面没有生老病死,所以罪性本空。它是迷惑,迷了以后所造的罪业,那因果不空,所以必须要去承受。那忏悔完了以后,了解了,后不再造。这等一下我们会探讨,我们还会再报告。

所以呢,这个水有洗涤罪业的表法。那么这个是在“三昧水”里面,它告诉你,“三昧”就是定慧等持,那“水”有智慧的意思。用什么去洗涤这个罪业呢?必须要定慧等持,因戒得定,因定发慧,用我们这一念清净心、慈悲心、忏悔的心、恭敬心,这个禅定智慧,去洗涤你的罪业,这是“三昧水”,那这样就可以真正享受,正受了。

再来,“绝而复苏”,“绝”就是晕死。“苏”就是苏醒过来,死而复生。就晕死不久后又苏醒过来。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疮发人言。(出《汉书》及《水忏》缘起)。

汉景帝时,分封的七国首领诸侯骄横放肆,其中吴国有谋反的意图。晁错看出这种迹象,担心发生叛变,就劝皇帝想法削减封地。七国一听到这件事情,就马上起兵造反。皇帝很忧惧,正要商议征讨,吴国的这个宰相袁盎因为和晁错有私怨,趁机劝皇帝诛杀晁错,晁错就被腰斩在东市。仆射邓公上书为晁错伸冤,皇帝才开始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

到了唐懿宗的时候,有一位悟达国师,在还没有显露声名时,当时他叫做知玄法师,和一位僧人偶然在京城相遇。这个僧人得了大病,大家都很厌恶他,唯独悟达国师格外恭敬,没有一点厌恶的样子。以后分别时、分开时,这个僧人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嘱咐他说,你以后如果出现了危难,可以到西蜀,就四川的西部,彭州茶陇山来找我,山上有两棵松树作为标志、标记。

悟达国师住在长安,德望一天一天增高,唐懿宗拜他为国师,赐给他沉香宝座,皇恩一天一天的加深。忽然有一天,国师的膝盖上长出一个人面疮,样子就像一个人的脸,有嘴巴,有口、眼睛、鼻子,跟人一样要吃喝,要吃要喝,使国师万分的痛苦,最好的医生也不知道什么病。在这个时候,悟达国师忽然想起病僧临别前的嘱咐,就直往西蜀彭州茶陇山去了。到达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四顾无人,正在徘徊的时候,远远望见烟云之间有两棵松树,就往这个方向走去,果然就遇见那位病僧了。悟达国师就向他诉说自己的痛苦。病僧说,没有关系,这山岩下有泉水,明天早上、明天早晨去洗一洗,这个病就好了。

第二天早晨,一个童子就带他到山泉下,正在捧水的时候,那个人面疮忽然间大喊,不能洗,我还有冤情要说。国师博古通今,你曾经读过《西汉书》上记载袁盎杀晁错的事情吗?国师说,读过。人面疮说,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我被你陷害,我被腰斩在东市,这是何等的冤仇呢?我几世都想要报仇,要找你报仇,只因为你十世都当高僧,严持戒律,我想要报仇也没有机会呀。现在你受皇上的恩宠,生起了名利心,损害了你的德行,所以我就有机会报仇了。今天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水来洗我,来洗我的痛苦跟罪业,我就不再跟你结怨了。悟达国师一听,心中大为震动,当他捧水洗人面疮的时候,痛彻骨髓,昏死了以后又苏醒过来,人面疮就不见了。后世流传三卷的《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在病好时候所写的。

这个当时悟达国师到西蜀彭州茶陇山去找这个迦诺迦尊者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他其实进入化境,也就是进入净土了,进入到一个,因为他是十六罗汉嘛,迦诺迦尊者是十六罗汉之一,所以你看起来是一般的山,就茶陇山,也有山,也有山林,也有一间佛寺,也有这个出家人,也有这童子,其实他这是进入到一个不同维次空间的了。这是罗汉的一个,他们已经离开三界六道的,这个十六罗汉,不同维次空间,当时这个悟达国师所见到的,他是其实进入化境了。所以据说他那个人面疮在洗三昧水的时候,痛彻骨髓,痛到极处时候都晕眩,昏死过去了,就晕眩过去,后来又醒过来。醒过来,化境不见了,这庙也没有,迦诺迦尊者也没有了,童子也没有,那就是回到一般看的那个山林里面一样。那据说悟达国师在那边搭个茅棚,在那边沉潜修行,也就是说隐居修行,在那边精进用功,就是写了这本《慈悲三昧水忏》,他的这个人面疮的罪业才有办法消除。

所以你一旦有名闻利养的心,你虽然身为国师,你会讲经说法,但是你这个没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没有破见思惑,你没有破身见,你没有破贪瞋痴慢疑。你最起码就像阿罗汉,破见思惑,你才有办法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不受后有。阿罗汉都证得无我,阿罗汉叫做杀贼、无生、应供,可以接受人天供养,出离三界了,无我了,虽然是证我空真如,虽然佛陀说是入偏真涅槃,但是最起码无我了。我们众生执著有常、有乐、有我、有净,我这个身体是清净的,其实是九孔不净。阿罗汉是执著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法执未破。虽然悟达国师身为国师,但是贪瞋痴没有断,见思惑没有破,那没有破的话就怎么样?还在三界内的众生,还是必须要受报,因果不空。所以到最后怎么样?是迦诺迦尊者来调解这一件历史公案。

他十世都为高僧,他持戒精严,那持戒精严他有怎么样?他有福报啊,他有戒行。但是为什么后来长人面疮?就是他在受皇帝恩宠那一刹那升座说法,皇帝赐他沉香座,就是这个太师椅,讲经说法这个椅子是沉香去做的,据说他在升座的时候,起了一个慢心以后,他说,哦,我这么年轻就当皇帝的国师,这一念慢心一起來,这个名利心一起来的时候,脚去踢到,因为业障现前,脚去踢到沉香座,就破皮了,他名利心一生起来时候,那一刹那,业障现前,累世的冤亲债主现前了,那就是晁错,就有机会进去了。为什么?他当时名利心一刹那,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现前的时候,因为他还没有证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在这一刹那的时候,业障现前,冤亲债主就可以进去,就变成人面疮。因为这个膝盖破皮以后就有伤口,一有伤口以后冤亲债主就进去了,就变成冤业病,那冤业病就有冤亲债主了,怎么样也没有办法调解,所以群医束手无策。

他是国师,怎么会没有御医呢?御医也没有办法,因为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业。所以我们台湾有一句俗话讲,真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真药就是我们现在讲发明的西药啊、中医啊,你煎中药来治病,真药嘛,医假病,生理病就是假病,这四大不调,这假病啊,药吃一吃就,病就好了,这生理病嘛。真病无药医,你如果是真的是业障病,这个冤业病,没有药可以医。人面疮就是真病,为什么?因为它罪业是真有的。虽然讲说,刚才我们提到说,我们探讨这个业障病的时候,自性虽然是寂定,罪性是本空,是没有错,但是你我执未破的时候,那痛苦是真有的。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段,我们有个感触了,就是到最后还是忏悔法门。所以《六祖法宝坛经》忏悔品第六,忏悔即清净,六祖大师开示我们: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所以这一段就告诉你怎么忏悔。以前所造的所有的恶业,愚痴、迷惑、骄傲、欺诳、嫉妒这些罪业,你都要忏除,你不要再有这些愚痴的心、迷惑的心、骄傲的心、欺诳的心、嫉妒的心,你不能够再起这个念头,就是“永不复起”,这样才叫做忏,你不能再起这些念头,这才叫做忏而已。悔呢?“悔其后过”,不能再造作了,从今以后,所有这些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你现在已经觉悟了,那就永断了,就不能再造作了,这个叫做悔。也就是什么?你每一个念头都是阿弥陀佛,每一个念头都是慈悲喜舍,每一个念头是清净平等觉,那就真正的忏悔了。所以念佛是真正的忏悔,你每一个念头都是阿弥陀佛,每一个念头都没有人我是非,每一个念头都没有自私自利,每一个念头都没有名闻利养,每一个念头都没有贪瞋痴慢疑,那这个才是真正的忏悔。

那凡夫愚昧啊、愚迷啊,只知道忏以前的这些罪业啊,我做什么坏事啊,我怎么杀生啊,不知道说“悔其后过”,不知道说以后不要再造作。“以不悔故”,所以你前面的罪业就灭不了,后面的过错又发生了,那前面的罪业既然没有办法消灭,后面的过错又发生了,这怎么叫忏悔呢?

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补充这个六祖大师的开示,提供给大家参考。所以真正忏悔,忏悔前愆,悔不再作。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迦诺迦者。世尊弟子罗汉也。国师相与时。但见为病僧耳。乌知其为异人哉。迦诺迦之号。反因疮所言而知之。此种业报。夫岂世间之药。所可疗治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相与”,相处、相交往。

“异人”,不寻常的人。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迦诺迦尊者就是释迦牟尼世尊的罗汉弟子啊。国师和他相见时,他只是一个病僧,怎么会知道他不是凡人啦?迦诺迦的尊号,等到疮口说话才知道,这样的业报病,哪能用世上的药治好呢!

好,我们看下面最后一段,我们看经文:

“谨将大医王。泽及后世之药。录出各种神方于后。预绝恶疮疯癞神方…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挞奴婢。不殴扑异类。不以秽手触经书。布施膏药。不鄙厌身生恶疮者。”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谨将大医王,泽及后世之药,录出各种神方于后。

预绝恶疮疯癞神方。当官不乱打人,不鞭打奴仆,不殴打捕捉动物,不用不清洁的手去接触佛经的书籍,布施医药、布施药膏给别人,不讨厌身上生恶疮的人。

“预绝盲聋喑哑神方…不欺盲聋喑哑人。流通佛语。施香灯油。不视淫杀之事。不窥人于隐密。不以恶眼视父母师长僧尼。明目之人不习卜筮以妨瞽者之业。不遮闭禽兽之目。不听妻妾之谮以疏父母。不听信邪说。不窃听人隐亵事。不信人死断灭无有应报。不谤三宝。不窃议君亲师长。不以利口颠倒是非。”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盲聋喑哑神方。不欺负瞎子、聋子、哑巴,出钱出力印刷流通佛书,布施香灯油,不看淫秽杀生的事,不偷看别人的隐密,不用恶眼去看父母师长僧尼,明眼人不去从事看相算命以妨碍瞎子的生计,不遮蔽禽兽的眼睛,不听妻妾的议论而疏远父母,不听信邪说,不偷听别人的隐私,不相信人死后不会有报应,不毁谤佛法僧三宝,不背后议论君亲师长,不用巧舌利口颠倒是非。

“预绝虚痨怯弱神方…事亲服劳不倦。礼拜三宝。周给病僧。能代病者之劳。不尽奴婢及下贱人力。能节耕牛乘马之力。”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虚痨怯弱神方。服侍亲人不辞劳苦,恭敬礼拜佛法僧三宝,救济有病的僧人,能代替有病的人去做事,不使奴仆和下等人心劳力瘁,能节省耕牛乘马的力气。

“预绝短命夭折神方…孝养父母。戒杀放生。不畜猪羊鸡凫等物。不造杀生器皿。劝屠人庖人打鸟人等改业。印施戒杀放生因果善书。医道不精不敢应世。”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短命夭折神方。孝养父母,戒杀放生,不养猪羊鸡鸭等家禽,不制造杀生的器物,劝屠夫厨师打鸟人改行,印刷流通戒杀放生因果等善书,医道不精不可开业。

“预绝妻子离散神方…不毁鸟巢。不掘兽穴。不捕蟋蟀。”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妻子离散神方。不毁坏鸟窝,不挖掘野兽的洞窟,不捕捉蟋蟀。

“预绝牢狱闭系神方…不轻讼。不笼闭鸟兽。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猪栏鸟笼及关闭虫鱼之物。”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牢狱闭系神方。不轻易打官司,不用笼子关闭鸟兽,不养蟋蟀,不制造刑具,不制造猪栏鸟笼和一切关闭动物的东西。

“预绝贫穷苦楚神方…养亲不敢计所费。斋供僧尼。周恤亲党。布施贫穷。贫人不与计利。不拒假贷。不取非分财物。”

预绝贫穷苦楚神方。赡养亲人不可计较花多少钱,设斋供养僧尼,周济亲族,施舍钱财给贫苦的人,不和贫苦的人计较利润,不拒绝借贷,不取不是自己名分中的财物。

“预绝容貌丑陋神方…事亲有婉容。和颜奉尊长。塑画佛像。修补佛像。施香灯油。劝人息讼。谦恭接物。不以暴怒凌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容貌丑陋神方。和颜悦色敬奉尊长和亲人,塑画佛像,修补佛像,布施香灯油,劝人不要告状,待人接物礼貌谦虚,不对人发脾气,不讥笑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

“预绝愚痴邪见神方…尊信三宝。敬惜字纸。崇重师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亲近有德高僧。发明三世因果之说。删削谤佛之书。诲人不倦。不轻鄙无智之人。以上各项。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赞叹随喜作。”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预绝愚痴邪见神方。尊敬信仰佛法僧三宝,尊敬爱惜字纸,敬重师父,信仰读诵大乘经典,亲近有道德的高僧,解释阐明三世因果的道理,删除销毁毁谤佛法的书籍,教育别人从来不厌倦,不轻视那些没有知识的人。

以上各条,包括自己做到,教别人做到,以及在别人做的时候在旁边赞叹高兴随喜。

那么接下来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净空老法师开示,为什么会生病。好,老法师说,绝症不药而愈,也是一种念力的表现。

一,老法师说,我们看过这个《山西小院》,我们知道《山西小院》流通得非常广,他说那些得癌症的人,他们因为读诵《地藏经》得到了感应,后来癌症也都好了。像东北,他是指刘素云居士,得了红斑性狼疮,这也是一种绝症,但是他们都好了,没有治疗就好了。这是什么?这是一种念力的表现。他们知道他自己的病很重,自己知道自己这个病活不长久,他把存活这个念头放下来了。

第二,这个意念能够对治一切负面意识的伤害。别人诅咒你,特别是中国西南、东北这一带放蛊,用巫术来陷害别人,老和尚说他在抗战期间也在这些地方待过,知道有些苗族、瑶族他们都会。老和尚他们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有人就告诉他们说,说话做事要小心一点,要单纯,不要跟他们发生冲突,跟他们发生冲突,他们放蛊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严重的时候会死亡啊。老法师说,他小时候有听过这些事情。但是只要你不怕死,你想到我死以后要到哪里去,特别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好了,负面的诅咒这些意念它不起作用。

第三,这个在理上我们能够想得通,古人所谓邪不胜正。往生极乐世界是正念,念阿弥陀佛是正念,没有伤害别人的心是正念,这些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意念。信心、想象、意念是可以治疗疾病的,这个我们要相信,现代的例子很多,中国有,外国也有。

第四,老法师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对于这个道理,我们要相信才行。就是念头,你说有多少效果呢?那就看你的信心,成正比例。你有十分的信心,就是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像你生病,你到底是要念阿弥陀佛呢?还是要去求医生好呢?还是要去吃药治病好呢?你有十分的信心,你就产生十分的效果;你有百分信心,那就产生百分的效果,决定不能怀疑。这个里头总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知道心想能量有多大。整个法界虚空从哪里来的?心想来的。刘素云居士的红斑性狼疮,她就是想阿弥陀佛,她这个红斑性狼疮就好了,她用十年时间去深入经藏,《无量寿经》,老法师的讲座,她的病就好了,她的能量就出来了。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心想的能量有多大。整个法界,虚空法界是从哪里来的?心想来的。天堂是心想来的,地狱是不善的心想来的,极乐世界也是心想来的,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心想来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8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