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5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5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0月1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九,“创修寺院”。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OO页,我们看经文:

“创修寺院”

“(发明)佛法僧三宝。谓之福田。而所以庄严供养者。则惟寺与院而已。无寺院。则无佛像经文。僧尼四众。一应礼拜烧香。受持读诵之福。皆无由种矣。然则创之修之者。厥功顾不大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寺”,“创修寺院”这个“寺”,它原意思是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所以这个“寺”有一种传承的味道,这个嗣就子嗣,就是子孙来继承、来传承。那佛法是什么呢?佛陀的如来慧命、法身慧命,必须靠这个寺来传承,“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罗氏识遗》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摄摩腾竺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这个就是讲佛寺的由来。为什么佛寺要用一个“寺”?在《罗氏识遗》这本书里面记载,汉朝,当时国家设鸿胪寺,就是皇帝他设一间鸿胪寺来接待四方的宾客。所以寺本来就是政府的一个接待外宾的地方,有一点像现在我们称的外交部。

那么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那时候佛法传入中国,当时第一位到中国来的,翻译经典的,就是摄摩腾跟竺法兰两位印度的高僧。那么当时皇帝就是接待摄摩腾跟竺法兰,接待他们在鸿胪寺。后来第二年,皇帝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再建立一间白马寺。为什么取名叫白马寺呢?就是感恩摄摩腾跟竺法兰白马驮经到中国来,纪念那匹白马,所以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就是说鸿胪寺毕竟是一个皇帝接待单位,也不能够长久住在那里,所以在另外一个地方再建白马寺,但是仍然以寺为名,以款待从印度来的“西方之客”,就是从印度来的这两位高僧,“若待以宾礼也”,就是以国宾之礼来接待他。这是中国有佛寺的由来跟开始。

那么西土称为僧伽蓝,在印度他们称佛寺叫伽蓝,僧伽蓝,西土就是印度。僧伽蓝它翻译成华语叫众园,僧伽蓝译言众园,就是僧众聚集的地方叫众园。谓众人之所居住,是众人所居住的地方,是说共修的地方,或是用功精进的地方。在园圃生殖之处,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就像我们花园里面种植花果,它会开花结果,就是园圃生殖之处,所以叫做众园,要用这个园字,它有这个意思。那么佛弟子住在这里面,就能够生出道种出来,能够开发道种出来,道芽就是道种、就是智慧,能够成就圣果,就成就佛果,这个地方。经曰,伽兰陀竹园,经文上说,伽兰陀竹园,祇树给孤独园。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佛陀讲经的地方叫祇树给孤独园,它就是用园字了。是西域之寺舍也,那就是西域,他们就是佛寺的地方,就叫用园这个字,就是僧伽蓝,所以僧伽蓝是印度西域之寺舍也。

后魏太武帝时,创立了伽蓝而名以招提,那时候在魏太武帝,他创立这个伽蓝,就是创立这个佛寺,把它取名叫招提。招提,梵,翻成华语叫四方。所以佛门里面常常讲,取之于四方,用之于四方,十方来十方去,现在是讲十方。那这个魏太武帝那时候取名叫招提,取这个佛寺的名称叫招提,它翻成华语的意思叫做四方之号。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那么在隋炀帝的时候,就改成为,改这个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那到唐朝的时候,又恢复为寺这个名称。

所以我们这个佛寺的由来,是从这个东汉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到魏太武帝,再到隋朝,到唐朝正式确定这个名称是寺。

那么“院”,“寺院”,我们的经文叫“创修寺院”,那“院”呢?印度梵语叫做罗摩,罗摩翻成华语叫院。围以土墙之屋舍也,它旁边四周围的这个土墙,这个房子,围以土墙之屋舍也,这种房子,旁边都有土墙围绕起来。又官廨(这个廨就是官署,官廨叫官署,公家办公的地方)曰院。后来呢,后为僧居之名,后来就变成僧人居住的地方叫院。所以现在有些佛寺也有取名叫院的,譬如说我们净宗学会有一个,我们老法师有一个澳洲净宗学院,像台北这边也有一间佛寺,叫文殊院,也要用院这个名称了。后世以寺为总号,院为寺中别舍,正宅以外的宅邸。所以后来就以寺作为总名称,总号就总名称。院为寺中别舍,院,是在寺里面再另外成立的一个别舍。

譬如说我们说极乐寺,台南极乐寺,这老法师赐名叫极乐寺,台南极乐寺,它有台南净宗学会,后来盖了新的建筑以后,老和尚赐名台南极乐寺,老和尚常常驻锡在极乐寺。那极乐寺我们知道,维护老法师的牙齿的这位刘医师,就是做水结晶报告,受到大家很敬重的刘明德医师,他是一个牙医师,修持非常好,我跟他也很熟,他是台南极乐寺的义工,他建了一个华严实验室,就是做水结晶报告。前几天我到联合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老和尚在那边启建中峰三时系念,还有祭祖,还有和谐世界和平论坛,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以及爱的教育来祈求世界和平。那么台南极乐寺就在联合国的大会上提出水结晶报告,那报告也非常地好,是由台南极乐寺华严实验室的一位义工来报告。那刘医师他平常共修,没有完全到极乐寺来。在高雄澄清湖旁边,有建了一间菩提别院,据说这菩提别院就是刘医师供养的,所以他福报非常地殊胜。菩提别院,你看那个地方就称为菩提别院。所以极乐寺这个名称,还有菩提别院,这完全按照这里讲的,跟这里讲的几乎是一样,寺为总号,院为寺中别舍,就是别院。

例如唐朝慈恩寺有翻经院。《名义集·七》曰:“罗摩,此云院,周垣小院。”《释氏要览·上》曰:“院,梵云罗摩,唐言院。”所以从这个《名义集》还有《释氏要览》里面的记载,“罗摩”就是院,也就是佛寺的另外一个单位名称。

再来,“僧尼四众”,如果是讲“僧尼四众”,就是指出家四众。如果是讲佛门四众弟子,那就是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就是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二众就是比丘、比丘尼。那如果讲“僧尼四众”呢?它就是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个是指出家之四众。

“一应”,所有一切。

“无由”,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顾”,岂、难道。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佛法僧三宝,叫做众生的福田。但要庄严供养,广种福田,就只有到寺院里去了。没有寺院,就没有佛像经书经文,四众弟子就无法烧香礼拜,念佛诵经,三宝福田就无法种起。因此,创修寺院的人,其功德难道不是更大吗?那就是说你建立寺院或者舍宅为寺,那些功德都很大,往下我们就会探讨到。

好,我们看经文第二段:

“正法念处经云。若有众生。见塔寺僧坊。涂饰修补。复教他人。修治故塔。命终生天。其身鲜白。入珊瑚林。共诸天女。五欲自娱。业尽为人。其身鲜白。又法灭尽经云。将来劫火起时。曾作伽蓝之地。不为火焚。”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正法念处经”,这部经也常常,我们在讲座里面有提过。《正法念处经》,为说一切有部或正量部中,所敷衍集成之佛典,收入《大正藏》〈经集部〉,这部经是被收入《大正藏》,在〈经集部〉里面。元魏时由瞿昙般若流支翻译为汉文,共七十卷,藏文《大藏经》有较为完整的译本,其内容解说各种善恶业报,所以这部《正法念处经》就是在讲善恶业报,并含有相当多的阿毗达磨式之教相,与说一切有部有十分类似之处,也有不同处,可能是属于接近有部的某部派。本经有《妙法圣念处经》和《诸法集要经》两种受到大乘佛教教义润饰的略集本。

再来,“僧坊”,“僧坊”就是僧舍,就僧人住的地方。

“故”,“故”就是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五欲”,就色、声、香、味、触。有时候我们会讲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我们都讲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六尘,地狱五条根。那么这个五欲,在这个地方是色、声、香、味、触。色,就美丽的色相,譬如说美女、美的东西、美色、美的物质等等,这些都是属于色,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吸引人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合你意思的这种接触的快乐,指适意之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再来,“劫火”,“劫火”,大三灾之一,就是火灾,在坏劫时所发生的大火灾。我们说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四禅天以上就不受大三灾。所以在坏劫的时候发生的大火灾,它烧到初禅天,一切都变成灰烬。大三灾就是指水灾、火灾、风灾,这是一般的大水灾、大火灾、大风灾,这叫大三灾。佛经上另外又讲小三灾,是指刀兵劫、瘟疫、饥饿,就饥馑。刀兵劫是七天七夜,印证现在的核子弹,广岛的原子弹爆炸,七天七夜,瘟疫是七个月又七天,饥饿、饥馑是七年七月七天,这是小三灾。

“伽蓝”,僧伽蓝摩之略,刚才有讲过,译曰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正法念处经》说,如果有众生,看见塔寺僧房,涂饰修补,又教别人修理旧塔。他命终之后,就会转生天上,身体洁白,住进珊瑚宝林,与许多美丽的天女一起娱乐,天福享尽后,又转生为人,身体仍然洁白。《法灭尽经》说,将来劫火烧起的时候,曾经用作寺院的地方不会被火烧。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佛言。假使有人。费金百千。造成一寺。有一持戒比丘。曾住其中。受用其宿。纵令此寺。随为水火所坏。已为不虚施主之恩。况寺院告成。因之广造福德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佛说,假使有人,花费了成百上千的钱财,建成了一座寺院,有一位持戒比丘住了进去,接受供养,那么,即使这个寺院被水火损坏,而施主的福德将是永远也不会磨灭的。何况寺院建成后,已为众生广种福田啊。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六条”,六件公案故事:

“须达施园(经律异相)”

“舍卫国有大长者。名须达多。欲求胜地。造精舍奉佛。唯有祇陀太子园。广八十顷。(往时迦叶如来道场亦在此处。)林木郁茂。最为佳胜。往白太子。太子曰。布金满园。吾当卖汝。须达喜曰。园属我矣。遂运金布地。须臾将满。太子曰。吾戏言耳。须达谓太子之言。不当有戏。坚意买之。太子不取其金。共以此金。造精舍一千二百所。捉绳定基之际。舍利弗忽笑须达问故。答曰。汝方于此经营佛宇。而汝将来所受福报之天宫。此刻先已成就。因借道眼。与须达观。须达大喜。乃问何天最乐。舍利弗言。第四兜率天。有弥勒菩萨。现在说法。须达言。吾愿生此。精舍告成。王及大臣。士庶男女。十八亿人。共来迎佛。世尊入时。放大光明。诸天伎乐。不鼓自鸣。盲聋喑哑。皆得六根具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长者”,“长者”是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在《法华玄赞》说,他心地平等,“性直”就是他的个性非常地正直,“心平性直”。“语实行敦”,说话实在,行为端正。“齿迈财盈”,而且他长寿、年长,而且财富丰富、财富丰盈。“名为长者”,就可以被称为“长者”。所以“长者”又称为年长者之称。《孟子》曰:“徐行后长者。”孟子说,走路要走在长者的后面,要慢慢地走所以戒法里面也有规定,我们在家居士跟着出家人,跟着比丘、比丘尼,我们必须在他们的后面,不能跟他平行,也不能走到他前面,除非你是要开路,或是你要开路,探寻这个道路,否则在戒法上是不允许的。那么“长者”也是显贵者之称。《史记》曰:“门外多长者车辙。”就是门外有很多长者的车辙。又,谨厚者之称。长者又称为非常谨慎宽厚的人。曰:“宽大长者。”

“须达多”,“须达多”我们来介绍一下,他又翻成苏达多。华言叫善与、善给、善授、善温,就他很容易布施给别人,供养别人,教授别人。他是舍卫国的人,他本名叫给孤独长者,专门照顾孤独的长者,贫穷的人,他也就是祇园精舍的功德主,祇园精舍之施主也。《玄应音义·三》曰:“悉(修)达多,此云善与,故得给孤独名也。”《慧苑音义·下》曰:“须达多,此云善给,施无依怙也(者)”,他专门布施给这些没有依靠的人。《华严疏钞会本·六十》曰:“须达多,正言赈济无依,义云给孤独也,即长者之称。”

那我们来再详细来介绍这个,释迦牟尼佛与给孤独长者(就是跟须达多)的因缘。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静坐的时候,看见有一对夫妻,就是须达多夫妻,他们七世都要贫穷,七世。那么这一世更贫穷,他们住的地方是黑洞洞的茅棚,每天都在垃圾堆里面找食物来维持生命。那么须达多有一次在垃圾堆里面,意外地发现一块牛头栴檀,栴檀是一个很名贵的栴檀木,须达夫妇捡到这一块牛头栴檀,它是名贵的香木,它所燃烧的香气在十五里外都可以闻得到,世间上所有的香气都比不上这个牛头栴檀。这对夫妇捡到以后,因为是非常珍贵的宝贝,所以很高兴,就用这个牛头栴檀换来三碗白米,因为他们这一生里面从来没有吃过白米饭。那么接近中午的时候,这对夫妇就决定把第一碗米下锅。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当时须达多到外面,在去找食物,去工作,须达多的妻子在家里做饭。

当第一锅饭在煮熟的时候,佛在定中,知道跟须达多长者有缘,要度这个须达长者。佛陀就派舍利弗,说,须达夫妇已贫穷七世了,现在因缘成熟了,舍利弗你去度他们,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于是舍利弗就来到须达家里,来化缘了。须达夫妇见到舍利弗驾临,舍利弗尊者驾临,来化缘,非常地兴奋,夫妇俩就知道自己过去生没有修福德,所以今日落得如此穷困不堪,今有佛的大弟子来化缘,正是供养种植福德的大好机会,机不可失,就将第一碗米饭供养了舍利弗尊者。

供养舍利弗尊者以后,夫妇俩又煮第二碗米饭下锅,两人正要食用的时候,佛又叫迦叶尊者去化缘。夫妇俩见到佛的首座弟子来化缘,就很恭敬地将第二碗米饭供养迦叶尊者。须达夫妇供养了两位尊者后,心里非常欢喜,又将第三碗米下锅,准备享受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碗米饭。

这个时候佛出现了,要看他的恭敬心,看他的真诚心,因为他们两个夫妇是穷人,一辈子没吃过米饭,把最珍贵的来供养佛,那个功德是非常殊胜的。这个时候,他们第三碗米饭煮熟的时候,佛陀出现了,到须达家,夫妇俩见到佛陀亲自驾临,这是旷劫难逢的机会,就是挨饿一天,甚至是以后都挨饿,也没有关系了,就真诚恭敬地将第三碗米饭供养佛陀。

佛陀见到须达夫妇这么样一片真诚,看着须达夫妇说,“一切罪灭尽,百宝从地生。”佛陀赐福报给他。所以像学人一样,今天有这个机会忝为学讲经的一分子,其实是蒙老和尚所赐的福报,老和尚他福报非常地广大。佛陀也是一样,佛陀说,“一切罪灭尽”,你的一切罪业都消除了。因为,为什么须达长者夫妇这一生这么贫穷?因为过去生是悭贪不布施。那这一世把最珍贵的米饭供养出去,他的悭贪的业就消除了,悭贪的业消除,福报就会现前了,因为他供养的佛陀的这个两位大弟子,还有佛陀这位圣人,所以“一切罪灭尽,百宝从地生。”刹那间,须达所住的茅棚充满了金银财宝。这个时候,须达夫妇心开意解,得了净法眼藏。因为他真诚心供养,清净心布施,业障消除,智慧也开了,净法眼是智慧眼也开了。

夫妇俩看见满屋的金银财宝,心想,他说纵使我有华厦千间,我有一千栋的房子,夜眠还是八尺,我睡觉睡下去还是八尺,如果是你失眠的话,连八尺都没办法享用啊,那只有修行才是究竟。那是他有智慧。于是求佛陀收他们为弟子,佛为他们说四谛法门,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须达夫妇因而悟道证果。所以供养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呀。

再来,我们介绍“精舍”,“精舍”是寺院的异名。所以佛门里面,也有取成某某寺,某某精舍,叫正觉精舍,它就不叫寺了,它不叫正觉寺,它叫正觉精舍了;那圆通寺就不一样,圆通寺就叫寺了,圆通寺,两个地方都是果清律师的道场。那为什么叫“精舍”呢?为精行者所居,精进用功的,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没有精进用功、专精一志,是没有办法去开发自性、去成就功德。此名自园精舍而来,当时给孤独长者之供养叫祇园精舍。《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在晋朝,孝武,他年幼的时候,他修行佛法,他就在宫殿外建立了一间静舍,他引沙门来里面居住,供养居住,供养沙门居住。因此,佛寺又称为静舍,又称为精舍。其实这个静舍就是阿兰若的意思了,就是清净、幽静的地方,清幽安静的地方叫阿兰若、叫静舍,又称精舍。那其实在儒教里面,他们教授生徒,其实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叫做精舍,这儒家里面也有用精舍的。

再看《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息心”就是把执著、妄想、分别放下来,狂心歇,歇即菩提。《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聚》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所以用精舍就表示,修行者他要精进,修练他的德行,他所居住的地方才称为精舍。

我们再来看“祇陀太子”,“祇陀太子”又作誓多,旧称祇陀,舍卫国波斯匿王太子之名,他是波斯匿王的儿子,译曰战胜。《玄应音义·二十五》曰:“逝多,此云战胜,是俱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也。太子诞生之日,王破贼军,内宫闻奏,因以名也。旧云祇陀,或云栘多,亦言祇洹,皆讹也”,应该是祇陀精舍。这里就在《玄应音义》里面记载,逝多就是祇陀太子,他是俱萨罗国的人,波斯匿王的王子,他诞生的时候,刚好国王攻破了贼军,那内宫听到这个消息,因此取名叫祇陀,就是战胜的意思。

再来,“迦叶”,这小字里面,“往时迦叶如来道场亦在此处”,就这个祇陀太子园,这以前就是迦叶如来他的道场的地方。这个迦叶如来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佛陀。过去庄严劫一千佛的最后三尊,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那是过去庄严劫的三尊佛,现在贤劫的第一尊佛到第四尊佛,第四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三尊佛就是迦叶如来,并前面的过去庄严劫,那三尊佛是,讲起来是第六尊佛,事实上是贤劫第三尊佛。他是婆罗门种姓,姓迦叶,又译叶波,意译饮光、持光。人寿二万岁的时候,他坐在尼拘律树成佛,而后转法轮,他的诸弟子中,提舍和婆罗婆为最上,有执事弟子名善友,他的侍者名善友。迦叶佛之父名梵德,婆罗门种,母名财主,有子名集军。当时的国王名汲毗,王城名波罗奈,也是在印度那个地方。

再来,“郁茂”,“郁茂”就是茂盛

“佛宇”,在二〇二页第三行,“佛宇”,“宇”就是屋檐,一般指称叫房屋。“佛宇”就是佛寺。

“道眼”,这是佛教用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道眼”就是慧眼。《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就是让这些天龙八部能够开道眼,觉悟它们过去的因果,“悟深因”。

再来,“兜率天”,“兜率天”,华译上足、妙足、知足、喜足,谓于五欲境,知止满足,为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名,分内院跟外院,内院是弥勒菩萨的净土,也就是一生补处,法身大士他往生的地方,叫弥勒净土,外院为天人享乐的地方。

“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泛指人民、百姓。《管子·大匡》:“君有过,大夫不谏;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管子》里面说,君王有过错,大夫不进谏、不劝谏;平民百姓有善行的,大夫不上报君王,这是可以处罚的。

再来,“亿”,“亿”有四等。在《瑜伽略纂·一》曰:“西方有四种亿”,在印度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十万也可以称为亿,百万也叫做亿,千万也叫亿,万万也叫亿。“今《瑜伽》显扬数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在《瑜伽论》里面,在《瑜伽》的经典里面,百万叫亿,《华严经》里面的千万叫亿,“《智度论》十万为亿”。《探玄记·四》曰:“西国数法,有三种亿:一、百万,二、千万,三、万万。”那么这个地方,“亿”,此处非定指今之万万为亿可知。就是现在讲的这个“亿”,在这个地方讲“十八亿人”,这个“亿”就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用的那个亿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须达施园。(据《经律异相》)。

舍卫国有一位大长者,名叫须达多,想要找一个好地方,建造精舍供养佛陀。只有祇陀太子的花园,方圆八十顷(过去迦叶佛的道场也在这里),林木茂盛,风景优美,可作建造精舍的好地方。于是长者去请求太子,想要购买花园。太子说,如果能用黄金布满全园,我就把花园卖给你。须达多非常高兴地说,园子已经属于我了。于是就运来了黄金,铺置、铺满全园,很快就要布满了。太子急忙说,我是开玩笑的了,不是真的要卖,不是真的要卖。须达多长者说,太子你地位尊贵,你不应该有戏言啊,一定要买下这个园子。太子还是不去拿他的金子,于是就告诉须达长者说,就共同商量,我们一起供佛,所以就用地上那个金子,铺满的金子,来建造一千二百所精舍。

在奠基设计的时候,舍利弗忽然发笑,须达多长者问是什么原因,尊者回答说,你正在这里规划精舍,而你将来所得的生天福报的天宫,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他发愿的时候,天宫就已经完成了。于是舍利弗就把这个天眼借给须达多去观看,须达多看了以后很欢喜,就问舍利弗到什么天最快乐,舍利佛尊者告诉他说,第四天兜率陀天,此天有弥勒菩萨正在说法。须达听后说,我愿意生到这个天上去。

精舍建成后,国王、大臣、百姓,有十八亿人,一起来迎佛。世尊一走进去,大放光明,天乐悠扬,天鼓自鸣,盲者得视,盲者看得到,聋者得闻,聋子都能够听到,哑巴能够说话,都得到六根具足。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此即祇树给孤独园也。园中之树。皆祇陀太子所施。故曰祇树。须达恒周给孤独。故曰给孤独园。”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这就是佛经中说的“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园中的树没有卖给须达多,应是祇陀太子的布施,所以说“祇树”。须达多因为经常救济孤独贫困的人,所以又称为“给孤独”,那么“给孤独园”的意思就是须达多布施的园子。

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公案:

“修塔获果(出曜经)”

“迦叶佛涅槃后。以舍利起七宝塔。岁久塔坏。无人补治。有一长者。告众人曰。佛世难遇。人身难得。虽得人身。或堕边地。生邪见家。又遭堕落。吾等不可失此良缘。遂率九万三千人。共治故塔。乃同发愿。不堕三途。及八难处。见释迦文。初会说法。皆得度脱。其后命终。尽生天上。遇释迦如来出世。果符宿愿。”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以舍利起七宝塔”,“以”就是因为。“舍利”,佛之身骨也,是依戒定慧之熏修所成就的。意思就是指,因供养佛舍利的缘故,所建立的七宝塔。

再来,“边地”,“边地”,《无量寿经》也有“边地疑城”,这个“边地”是指中国之外,称为边地。中国,古印度佛教文化圈的中心。这不是指现在讲我们的中国,是当时在印度,佛经上讲中国,是指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国又称为,其为中天竺,就中印度,大概是今天印度的中央邦。在恒河流域中,为佛陀释迦牟尼佛出世及弘法的地方。《释迦方志》。后来称无佛法之处为边地。

这个地方提到《释迦方志》,我们来介绍一下《释迦方志》,有《释迦方志》《释迦谱》。老和尚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中断过,一天不止八个小时。所以老法师说,他当时见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劝他出家,而且章嘉大师劝老法师学释迦牟尼佛,老法师接受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十岁开始,七十九岁圆寂,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老和尚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三岁出家,老和尚现在九十三岁了,他是讲经说法六十年了,所以老和尚出家,就开始讲经教学。老法师说,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要懂得。章嘉大师要老法师走这条路,老法师很欢喜,一生教学。

章嘉大师特别跟老法师说啊,教他看什么?看《释迦谱》,看《释迦方志》。章嘉大师说,你要学佛,要先认识释迦牟尼佛,你要不认识他,你就会把他的路走错了。就像你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释迦牟尼佛,你一定要看《释迦方志》《释迦谱》。那这个指导,老和尚说非常重要。所以章嘉大师并没有教他什么经,念什么咒,没有,只教他先看《释迦方志》《释迦谱》。老法师说,这是唐朝人所写的,《大藏经》里面有。那我们了解,《释迦谱》是梁沙门释僧祐所撰的。那《释迦方志》呢?它序文里面,是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有撰这个序文。

后来老法师他认识了《释迦方志》《释迦谱》之后,才晓得佛陀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人。所以印度称佛,中国人称圣人,这一个意思。佛是什么?佛是觉悟的意思;圣是什么?圣是明了的意思。你看明了跟觉悟同一个意思。中国人称孔子、孟子是圣人,在印度称释迦牟尼佛为佛陀。佛陀就是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就是中国人讲的贤人,阿罗汉就是中国人讲君子,这是个学位的名称。你要搞清楚,你才能得到,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你才晓得这里面一丝毫的迷信都没有。所以中国帝王聪明,如果是迷信的东西,帝王怎么会接受呢?从外国传来的真实智慧,给你一交流,佩服得五体投地,帝王才接纳。

老法师说,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在经典里面。你看我们天天学经教,学得多快乐,这个生活就美满了。方东美先生当年告诉老法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法师说他很感谢老师,真的,他这一生享受到最高的享受,是他老人家教老法师的。老和尚说,要是方东美教授不教他,大概老法师跟佛的缘分就没有了。因为老法师早年跟社会大众一样,对佛教有偏见,认为它是个迷信,认为它是宗教,而且宗教里面还是低级宗教,为什么?因为它是多神教,什么都拜,高级宗教只有一尊真神,低级宗教什么都拜。这个错得太离谱。

老法师说,要不是方东美教授、老师把他纠正过来,老法师永远都不会改变。老法师说,他一生遇到三位老师,都非常地好,第一位方东美老师,第二位,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往生之后,老法师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方东美老师是启蒙,章嘉大师三年是奠定根基,以后跟李炳南老师十年,讲经教学是李炳南老师所教的,这个路子正确。

以上呢,我们刚好是提到《释迦方志》《释迦谱》,附带介绍一下。这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所开示。

再来,“释迦文”,即释迦牟尼佛。《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

《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在《大论》里面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的时候,他曾经作瓦师,就制造陶瓦器的工匠,他名字叫大光明。当时有一尊佛,也称为释迦文,当时他的弟子是舍利弗、目伽连、阿难。释迦文佛跟他的弟子们就到瓦师舍一宿,就接受瓦师的供养,住在瓦师的家里,住一个晚上,就释迦文佛,释迦文佛跟他的三位弟子。当时瓦师,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他供养的,“布施草座”,释迦文佛要入定,要坐的这个草席,“草座”,供养这个“灯明”,就是供养灯,还有“石蜜浆”,当时就发愿,发愿言,“我于当来”,我将来成佛,我的名字也要像释迦文佛一样,所以,弟子名字也如今佛。当时他就发这个愿说,将来我作佛,我的佛名也叫释迦文,我的弟子也跟你的弟子一样的名称,就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那就跟这一世一样。这个里面就是,《大论》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跟释迦文佛他的因缘。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出曜经》)。迦叶佛涅槃后,因为供养舍利,建造了七宝塔,年岁过久,塔身就渐渐坏了,没有人去修补。有一位长者对大家说,佛世难遇,人身难得。即使得人身,有的堕落在边地,有的出生到邪见家庭。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很好的机会。就率领九万三千人,一起来修补佛塔,大家共同发愿,不堕落到三途和八难中去,今后遇见释迦牟尼佛,在他的第一会说法时,都能超度。这些人命终之后,都生到天上。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果然实现他们的宿愿。

这一段就是在叙述当时迦叶佛灭度后,当时因为迦叶佛舍利塔的七宝塔因为年岁久了,没有修,那么有一位长者就发动了、带领了九万三千人,一起来修补这个佛塔,并且发愿不堕落到三途和八难中去,而且还希望能遇到释迦牟尼佛,在第一会的时候就超度了、就得度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按”语:

“佛言。尔时为首者。即瓶沙王是也。生摩竭提国。见佛得法者。即九万三千人是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这一段有“瓶沙王”,“瓶沙王”就是佛在世的摩竭陀国的国王,我们又说叫频婆娑罗王,也有频毗娑罗。古译为颜色端正模实等。模实者,身模充实之义。又译形牢。玄奘译为影坚,义净法师译为影胜。深归佛法。积善根虽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幽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频婆娑罗王最后是被他的逆子阿阇世王囚禁,因为在监狱中得到佛的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他等于证三果圣人,阿那含果是三果圣人。初果是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

那我们来介绍这个频婆娑罗王还有韦提希夫人跟佛陀的关系、因缘,以及《观无量寿佛经》。

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因缘,是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被逆子阿阇世所囚禁。他的夫人韦提希就身上涂蜜和麨以及葡萄浆去见频婆娑罗王。他因为被阿阇世王不提供食物,所以韦提希夫人去探监,频婆娑罗王才慢慢身体恢复体力。那频婆娑罗王就合掌恭敬地向耆阇崛山中遥礼释迦牟尼佛。因为我们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他在路上遇到了第一位佛弟子就是频婆娑罗王,当时频婆娑罗王他还是掌权的时候,他就跟佛陀顶礼,然后跟佛陀说,他要供养这个国家帝王之位给佛陀,佛陀说不要。但是频婆娑罗王后来有请求,将来你成正果的时候,你要度我,就是频婆娑罗王。那当时频婆娑罗王祈求佛陀,佛陀就派目犍连尊者为他授八戒,八关斋戒。释迦牟尼佛派遣大目犍连尊者以及富楼那尊者为频婆娑罗王说法。

经过二十一天,阿阇世王去问守门人说,我父王死了没有?守门人就报告这个阿阇世王,他说因为国太夫人,就是这个父王的夫人,她有提供食物啊,然后尊者又从空而来,为父王说法。阿阇世王就迁怒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想用利剑刺杀他母亲。后来经过他的旁边的大臣,月光、耆婆等大臣劝谏,才改幽禁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当时据说耆婆这位忠臣就劝阿阇世王说,从来没有一个国王是杀害母亲的,所以后来阿阇世王就改囚禁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

韦提希夫人遭幽禁以后,她非常地忧心、心急,就向耆阇崛山中的释迦牟尼佛念请,佛就应韦提希夫人之请,与目犍连尊者、阿难两位尊者亲临宫中。韦提希夫人无心再留恋娑婆世界,佛就示现十方佛刹样貌给韦提希夫人,供她选择往生的地方,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分十六观的次第,说明以面朝西方观想落日渐次到观西方三圣身相及弥陀净土庄严诸相的往生西方之方法。同时《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提到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的位阶。

这是介绍“瓶沙王”,频婆娑罗王,以及韦提希夫人,跟《观无量寿佛经》的缘由。

再来,“摩竭提国”,“摩竭提国”,又作摩诃陀、摩伽陀。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的地方。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仁王经》吉藏疏一曰:“摩诃陀者,名持甘露处。”

我们看这一段白话解,按语的白话解:

佛说,当时为首的人,就是现在的瓶沙王,出生在摩竭提国;见佛听法的人,就是他手下的九万三千人。

也就是修复佛塔,前世是修复佛塔的那位长者,到佛陀这一世就是瓶沙王,就频婆娑罗王。他当时他所带领的九万三千人去修这个故塔,这个功德,所以在这一世,他又遇到了释迦牟尼佛。因为当时他那一世发愿,不想堕在三途以及八难的地方,想要见到释迦文佛,所以他在这一世就出生在印度,做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又见到释迦牟尼佛,而且得到度脱。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天人散华(杂譬喻经)”

“昔有四姓家子。(天竺国四大姓)为离越。(罗汉比丘)作一小房。仅可栖息。复为其作经行之处。后其人命终。生忉利天。所居宫殿。周匝四千里。自知宿因。持华散于离越屋上。自言我仅作小泥屋耳。不谓得果如此。是故特来散华也。(梵语首陀。此云农夫。即第四姓。四姓家子。乃种田人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四姓”就是印度的四种姓。印度到现在还有阶级之分。这四种呢,第一种就婆罗门种,第二叫刹帝利,第三种叫吠舍,第四叫首陀罗。那婆罗门在印度种姓里面是最尊贵的,那刹帝利就是统治阶级,吠舍就商人,那首陀罗就是贱民。

在印度谓四种人,妄计我从梵天而生,故称梵生。婆罗门自己他们称为他们是从梵天的嘴巴生出来,刹帝利是从梵天的肚脐生出来,吠舍是从梵天的胁下生出来,首陀罗是从梵天的脚下生出来,所以他们比较低贱。那么婆罗门他是,华言是净行。或在家,或出家,有在家的,有出家的,而且婆罗门他们是世世、历代是互相继承的,以修道为业,自称是梵天的后裔,守道居贞,洁白其操,故谓之净行,所以称为净行。刹帝利就是,华言田主,就世间的大地主,叫王种,因为国家的土地都是他的,所以叫大地之主,所以王种就是统治阶级。吠舍,毗舍又叫吠舍,就是商贾种也,就是商人,吠舍、毗舍就是商人。首陀,首陀罗,他是农夫,农人种也,就农夫。这是《三藏法数》里面的记载。

那么第四姓,第四姓就是指首陀。

“离越”,“离越”是比丘名。又称梨婆多,离曰。罗汉名。正云颉隶伐多。二十八星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离越”是一位比丘的名字。他是父亲向二十八星宿祈求,因为祈求,祈星,而得了这个儿子。或称为,离越又称为假和合。因为离越这位比丘,当时是遇到两位鬼在争那个尸体,要吃那个尸体,两鬼在争那个尸体,他觉悟到,原来我们这个人身也是因缘和合的,五蕴四大的和合这个真理,觉悟以后,他出家得道,这个因缘,所以称为“离越”。

“经行”,“经行”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是在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所以老法师或是其他一般法师用完餐以后,他们都会经行,经行念佛,就是一方面也是运动,一方面也是怕在禅坐的时候昏沉或是睡眠。

“周匝”就是周围。

“不谓”就是不料、意想不到。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天人散花。(出《杂譬喻经》)。

从前有一个农夫,替一位罗汉比丘,建造了一所小房子,但只能做休息的地方,于是又建造了一个诵经修行的场所。后来这个农夫死了,生到忉利天,所住的天宫,方圆有四千里。他知道自己的来历,就手持鲜花,散到罗汉的屋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仅仅建造了这样一所小泥屋,想不到得了这么大的福报,所以今天特意来散花供养。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舍利弗见一天人。散华于死尸之上。极其恭敬。问之。天人曰此吾故身也。由在世时。孝养父母。恭敬沙门。广行众善。令吾享此天福。故散华耳。须臾。又见无数恶鬼。各鞭一死尸。问之。恶鬼曰。此吾故身也。由其前世。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忤逆二亲。毁谤三宝。令吾今日备受众苦。是故鞭耳。然则离越之屋。宜其有香华散于上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舍利弗”,又译舍利弗多,玄奘译为舍利子,《心经》里面提到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个“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亦为鶖鹭之子,鹙鹭是一种鸟,鹙鹭,他的母亲的名字,因为他母亲的眼睛非常漂亮,所以译为鹙鹭的儿子。他的父亲取名为优婆低沙。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号称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舍利弗比释迦牟尼佛年纪还大,所以他比释迦牟尼佛提早涅槃。在藏传佛教里面,目犍连与舍利弗往往会被雕塑在释迦牟尼佛的身边,随侍释迦佛,并与佛祖一同接受供养、膜拜,舍利弗是骑或是脚踏狮子,因为象征佛教智慧是狮子(师)吼。

我们来介绍舍利弗的故事,他智慧第一。

舍利弗他在发心修道的时候,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房屋、田园、财产全部都布施出去,他甚至连身体、性命也毫不吝啬地想要布施出来。他这样发愿以后,结果惊动天地,一位天人就来想要试试他的道心。天人就化身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舍利弗经过的路上等他。见到他来的时候,他就号啕大哭啦。舍利弗就不忍心了,问他说,年轻人,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得这么伤心呢?

那个年轻人就说了,告诉你也没有用啊。舍利弗就说啊,我是学道沙门,我发愿来救度众生的苦难,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我都可以满足你的心愿。这位年轻人就说了,你帮不了我啦,我在这里哭,我是不缺少世间的这个财物,他说,因为我母亲生病了,她得了一个不治之症,医生说一定要用修道人的眼珠来煎药,我的母亲病才会好。活人的眼睛已经不容易找,何况是修道人的眼珠,那怎么肯给我呢?我母亲现在在病床上呻吟痛若,所以我难过得在这里痛哭。舍利弗就说,这不成问题,我刚才告诉你,我是修道沙门,我愿意布施一只眼睛给你,救你母亲的病难。啊,你愿意布施一只眼睛给我?哇,这个年轻人欢喜地跳起来。

六十小劫之前,修道的舍利弗心中想,我有两个眼睛,我就是布施一个给人,我还有一个可以看啊,对自己没有什么妨碍,就叫年轻人来设法取他的眼珠。年轻人不肯,他说,不行,我怎么可以强夺你的眼珠呢?你愿意的话,你自己挖下来给我。舍利弗一听,觉得说得有道理,当下就,当即下大决心,勇猛忍苦地把左边的一个眼珠挖下来,交给年轻人的手中,说,谢谢你成就我的愿心,请你拿去吧。这位年轻人接到眼珠以后说,啊,糟了,大叫道说,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给我呢?医生说,我母亲的病就一定要吃右边的眼珠才会好。

舍利弗一听,糟了,真的是糟了,怪自己没有问清楚到底是要左眼还是右眼。现在怎么办呢?我把左边眼珠都给你啦,我至少还有右边可以看啊,若再把右边的眼珠再挖给你,那我连走路都不行啦。可是又想到自己的愿心,要布施身体生命给众生,要行菩萨道。可是这个舍利弗他还是可敬可佩,他也不怪别人,他想,既然我发心要到底,救人要救到底,难得遇到一个肯接受布施我的眼珠的人,就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给他啦。年轻人接到这个舍利弗的右边的眼睛以后,就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把舍利弗的这个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下,就往地上一扔,并骂说,你是什么修道沙门?你的眼珠这么臭,臭气难闻,怎么好煎药给我母亲食用呢?

舍利弗眼睛虽然看不到,但是他的耳朵听得到,他听到年轻人骂他的话,用脚踩在地上,踩他的眼珠的声音,他终于叹一口气说,心中想,众生难度,众生难度,菩萨心很难发,我不要妄想进修大乘了,还是我自己自利修行算了。舍利弗心里动这个念头以后,天空中出现很多天人,对舍利弗说,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刚才青年是我们天人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的,你应该要勇猛精进,照你的愿心去修学。舍利弗一听,很惭愧,利他的菩萨心又生起来,当即成就了他不退转的这个道心。

这也可以讲说是,舍利弗是我们的榜样啊,我们往往都发菩萨心,遇到逆境我们就退转了,跟眼珠也没有什么差别,人家至少还把眼珠挖出来,左眼右眼都挖出来给对方。年轻人还嫌它臭,把它踩在地上,舍利弗也会退道心,但是天人给他赞叹说,你不要退道心,你继续精进用功下去。

六十小劫以来,舍利弗不眠不休地学道,这一生遇到佛陀,证得圣果,所以有天眼通。他这一世就能够证到这个天眼通。他是智慧第一,他等于开了这个智慧眼,他智慧第一。

那舍利弗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我们也来这边跟大家分享,舍利弗跟马胜比丘。他跟目犍连尊者其实是一个外道。我们来分享一下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以及马胜比丘的故事。

舍利弗其实可以说是佛陀第一批的弟子,非常精进的弟子。舍利弗他母亲在怀孕他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所以我们曾经在讲座里面有提过,他的舅舅就是长爪梵志,长爪梵志是印度的一种修行人,修清净心的人,长爪梵志。他因为修道太精进了,指甲都忘记剪,都没有时间剪,指甲都长了很长,叫长爪梵志,那他是舍利弗的舅舅。所以舍利弗在,他的母亲在怀孕他的时候,就非常有智慧,辩才无碍。

当时长爪梵志就说了,这个人,这个外甥生出来,我要把他收为弟子。但是释迦牟尼佛知道,舍利弗是来跟佛陀修学的,来做佛陀的弟子。所以长爪梵志就去找佛陀辩论,找佛陀辩论。但是佛陀怎么会跟他辩论?他无诤,怎么跟人家辩论呢?佛陀说,那你先说好了,你先说好了。长爪梵志就说,因为他修行的功夫也很高,修清净心,他说,我一切法不受。他已经,他就是说他接近无我,但是他还有法执。他说,我一切法不受。就等于,我们现在用讲,是用佛语就说万缘放下。佛陀就问他说,你一切法不受,那你一切法不受这一句受不受?长爪梵志讲不出来。诶,对哦,他还有这个意念,他还有这个执著。后来他就知道输了,他说,好了,舍利弗之后就作为你的弟子了。他后来,长爪梵志也皈依佛陀。

所以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能够跟大论议师辩论,十六岁就读尽一切经典,所以他智慧第一。最初跟一位名叫沙然的外道学道术,与目犍连为师兄弟,他们俩个是师兄弟。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外道临终的时候,他们俩个就奉侍在旁边,他们俩个是先跟外道学法,外道突然间放声大笑起来了。舍利弗问他说,你为什么笑?外道说,世间人无眼,只知有恩爱,不知业报各不相同。我见金地国王死后火化时,他的夫人亦跳入火中同死,希望来世能与国王同生一处。这位外道说完这个故事以后,就说完就死掉了,命终了。

他要说什么呢?他说,世间人没有智慧眼,只知道有恩爱了,丈夫很爱妻子,妻子很爱丈夫,两个这个浓情蜜蜜,难分难舍,很恩爱嘛,他不知道业报各不相同,各人生死各人了,他是不知道业报不相同。我看到那个金地国王他死的时候,要火化的时候,他的夫人舍不得她丈夫,就跳进去火中就一起烧死了,希望来生来世还跟国王同生一处。说完这位外道就死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我们也看到世间很多夫妻很恩爱,就来生我们希望在一起。如果你是业报身,是不可能在一起。愿力身,有可能在菩提道上见面,有可能在菩萨道上同为菩萨的法亲眷属,就菩萨法侣,那有可能,乘愿再来。

就像净空老法师这一世遇到韩馆长,遇到简丰文老师,那也是法亲眷属,遇到了,那韩馆长当护法,护持了三十二年。净空法师也遇到李木源居士,也遇到刘素云居士,也遇到胡小林居士、陈大惠居士,这难道都是无因无缘的吗?不,过去生的因缘。我,包括我遇到净空法师,这都是过去生的因缘。净空法师现在遇到胡妮妮居士,难道也是无因无缘?不,有因有缘的,她过去生护持他的功德主。包括现在香港佛学的王溢辉居士,王会长,也是过去生老和尚的护法。

我们刚才看到供养迦叶佛舍利起七宝塔,修补这个塔的这个长者,就是后来到佛陀这一世的频婆娑罗王,那当时在那一世的时候他是长者,他就发愿不要堕入三途跟八难处,而且还去见到释迦文,就是释迦牟尼佛。那释迦牟尼佛他的前一世,他是在做瓦师,他供养释迦文佛,他说,我将来也要跟你一样,取名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位瓦师。所以这个长者到这一世变成佛陀的护法,又遇到佛陀了。

所以刚才外道讲了这个故事,这个金地国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业报不一样,死在同一个地方,不见得就能够生活在一起。如果国王前生的善业成熟,而夫人的善业未成熟,反而是恶业先成熟,请问到哪去?夫人到恶道去,国王到善道去。因为什么?善恶业,就算有俩个一起行善业,那果报都不一样,哪个先成熟。可说不定国王的善业先成熟,夫人的善业还没有成熟,夫人的恶业先成熟,那她就到恶道去。李炳南老居士说,“去后来先作主公”,离开业报身之后,最先来投胎是谁?就是那个阿赖耶识,那个神识。如果国王前世的善业成熟,而夫人的善业未成熟,反而恶业成熟,那么国王生三善道,而夫人堕三恶道,这样便不可能同生一处。反之,夫人善业成熟,而国王恶报现前,那么夫人生在人天享福,而国王在恶道受苦,亦不可能同生一处。

我为什么讲这一段呢?因为这一段很容易破解恩爱夫妻纠缠不清的问题,让你觉悟,你从这个故事可以觉悟。那怎么办?你要同生极乐国,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

这句话的意思指,每个人的业报都不一样。所以舍利弗把这件事情就记录下来,遇到金地国的商人,就向他们查问说,诶,真的你们金地国有这个故事吗?商人回答说,有啊。舍利弗言就说了,那一定是沙然没有授我这一个方法道法。他没有告诉我怎么解脱啊,他只讲这个故事。这个沙然外道,他只知道这个故事,可是为什么业道不同,他没有教舍利弗,舍利弗说他没有教我啊,他没有教授我这一个道法。于是他就跟目犍连商量,寻师学道术,我们去再去找一个明师。他们两个互相约定,谁先得到解脱者,必定回来告诉另外一个人。

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就遇到马胜比丘,看他的威仪具足,举止安祥,必定是一个有道的人。舍利弗上前问他说,你跟谁学道?马胜比丘答,我跟佛学。所以我们学佛啊,我们学佛,我们威仪要像佛陀,我们不能学佛学得威仪像菜市场那些卖菜的,或者那些贩夫走卒,那你威仪就不一样了。佛教你什么东西,你可以说一点点给我听吗?马胜比丘就说,我生性愚蠢,未能全学佛所教。于是说了一首偈语,“诸法因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诶,他其他记不起来,他这一句很重要,他居然记起来。“诸法因缘生”,这个世间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这个世间的一切相就是因缘和合的,它本身是空性的。为什么?缘起性空。万法,人心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个“诸法因缘生”,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就是佛陀,常常这样说,开示我们。

舍利弗听了这首偈以后,当时当下证初果须陀洹。所以我们说,“久修百千劫,悟在刹那间”,遇到有缘人、善知识一跟他开导,他马上就证果了。他立即去见目犍连,因为他们两个有约定,谁先证果,谁先闻到法,要告诉另外那一位。目犍连见到舍利弗容颜光润,知道他已经得了甘露法味了,于是就问他说了,舍利弗,你把刚才马胜比丘那个偈子再念一遍给我听。目犍连闻已,要求他再说一遍。舍利弗重说,“诸法因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目犍连听罢又再请他,你再重念一遍。于是舍利弗又跟他说第三遍。第三遍说完,目犍连当下证初果。

两人来到佛所,来到佛的,佛陀的地方。佛陀说,“善来比丘!”佛陀讲一个“善来比丘”的时候,他们的须发自然脱落了,自然袈裟披体。七日后证阿罗汉果。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是佛右面的大弟子,助佛转法轮。佛说一句,舍利弗即以这一句为本,可以七天七夜作狮(师)子吼,演译出无穷法味。声闻众中,他是智慧第一。佛说一句,舍利弗可以讲,这一句为本,可以七天七夜作师子吼。什么意思?复讲啊,老和尚讲叫复讲。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舍利弗尊者看见一位天人,把鲜花散到一具死尸上,非常恭敬,就问它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天人回答说,这是我前世的尸体,因为在世的时候孝养父母,恭敬僧人,做了很多好事,使我今天享受天福,所以我就应该散花供养它。为什么?感谢它前世有修。过了一会儿,又看见无数的恶鬼,各自在鞭打一具死尸,问它们为什么这样做,恶鬼回答说,这是我们前世的尸体,因为在世的时候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不孝父母、毁谤三宝,使我们今天受尽了各种痛苦,所以要痛打它。由此看来,天人到罗汉的屋上散花供养,就理所当然了。

好,今天时间关系,后面这个第七个公案,“同为夫妇”,第八个公案,“难为夫妇”,第九个公案,“舍宅为寺”,我还是没办法讲完,要到下一集才有办法圆满。那最后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来报告老法师的开示。那这一句经文,第三十九句经文是“创修寺院”,就盖佛寺,那“创修寺院”有什么福德、有什么功德?我们来聆听老法师开示。

“创修寺院”的第一点,道场寺庙不必多,弘法利生得靠现代高科技。因为现在时代不一样。现在寺院非常多,所以老法师在台南极乐寺落成典礼的时候开示,如果你要把它变成一个道场,世间多你这一间也没有什么,因为太多了,少你这一间也没有什么,不如把它改成一个教育的地方。就是极乐寺,后来,他们听了老法师开示以后,现在那个地方就是在大转法轮,做培训弘法人才的地方。

老法师在这个,道场寺庙不必多,弘法利生得靠现代高科技的第一点,老法师说,弘法利生一定要用现在的高科技的手段,无论在什么地方,全世界都可以看得到。因为现在已经是网路时代了,你盖一个道场,不见得,不要说是全世界,一个城市里面,不见得有人会来你这里,但是网路不一样,它瞬息万变,一念即至。同参道友多的地方,一年去见一次面,搞一个活动,大家一块见见面,是好事情。见面的时候不必讲经,专门解答问题,平常听经修行有关的问题,这个时候来解答,提出来解答,受益的人很多。

第二点,时代变了,佛法修行、传法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从前因为没有科学技术,需要讲堂、需要寺庙,讲堂容纳的面积也有限制,所以寺庙就要多建,弘法的人才要多培养。古时候行,古时候可以呀,因为对佛法认识的人多,修学的人多,发心出来弘扬的人也多。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行了,因为弘法的人才太少了,现在弘法的人很少啊,也就是社会上对佛法正确认识的人已经很少了。

第三,道场如果要盖得富丽堂皇、盖得很大,就会引起人家的贪心,把这个道场当作商业场所来经营、来营业。很多人说得很不好听的话,很赚钱,这是老法师说的,对国家又不缴税,那就造业了。

其实我觉得道场还是有它的道场的一个现代的一个功能。我新加坡的一个好朋友,这个郭博士,郭博士他们夫妇当时在穷极潦倒的时候,郭来兴博士他们穷极潦倒的时候,他们走投无路,连吃饭钱都没有。后来就到一间佛寺去,求佛陀加持,当时供养的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引导他们夫妇注意经架上的一本书,《了凡四训》。他们两个夫妻回去以后,读了三十遍,后来按照了凡先生的方法去做,现在改变命运了,在新加坡是位非常有福报的一位长者,现在也创办了明道讲堂,公司企业经营得非常好,老和尚也赞叹他们,在新加坡是幸福企业的代表。所以这个佛寺,它还是有它的功能。

第四,印光大师在我们这个时代提出来,小道场,同修不超过二十人,真好,开销少,有二三个真正护法就解决了,真修行,真成就。祖师提供给我们的,我们越想越有道理,应该依教奉行。

以上是老法师在二〇一二年《净土大经科注》的开示。

那接下来,第二点,复兴佛教,唯有回归到教育,这个是第二大点,第二大点。

第二大点里面的第一点,老法师说,不但佛法要灭,佛法将来一万二千年以后还会灭掉,他说,罗马教廷的陶然主教也告诉老法师,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一年比一年少,陶然主教说,如果再这样下去,二三十年后,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人信仰宗教了。其他宗教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老和尚就提出来,宗教要回归到教育。

第二点,“唯有其教,无行无证”,我们要把它从灭法回到末法,再从末法回归到像法,从像法再回归到正法,是这么一路衰下来的,我们还想办法把它提上去。想在这个时候要回到像法、正法是做不到。因为正法时期,这个当时正法时期,解脱禅定的人多,证果的人多。那像法呢?像法是听闻的人多,与塔庙多。那末法是斗争多啦。所以老和尚说,你只能提升一段,你不能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要是下一代人他们的事情。

第三,佛法真正要能恢复到像法、恢复到正法,真有人真正努力,要几代?老和尚说,最少要五代。这根据什么说呢?他说,根据禅宗祖师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把禅宗传到中国,传几个人?传一个。达摩祖师传给一个慧可,慧可也是传一个,传到第六代,五祖传给六祖,六祖才把它发扬光大,传了四十三位法身大士,因为六祖座下有四十三位证果的法身大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这四十三个人再广泛地传,传遍全中国,禅宗在中国开花结果。

第四,所以今天最重要是灯火相传,不能让它灭掉,一个、两个就很可贵了,它不至于断掉。这一个、两个,不但要讲,还要行,还要落实,净宗的证果就是往生,容易,不难。禅宗要大彻大悟,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黄念祖老居士说,从今往后,禅跟密都没有证得的人,众生根性不行了。学禅不能得定,不要说是开悟了,得定也得不到;学密的人不能得相应,三密相应也做不到;学教的人也没有了,不学了,纵然学了,一年讲个几天,做个样子,不能坚持。

第五点,老法师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不变,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没有一天停过,我们要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乐此不疲,天天讲。学生当中真的依教奉行,证须陀洹的太多太多,初果、二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小乘果位的人非常可观,大乘菩萨果位的不乏其人,这是正法。

第六,正法久住是我们的向往,念念不忘,所以有念必成,但是决定不是在我们这个年代,也不是在下一代,至少要传五代以后,我们要努力把根扎好。真正遇到有缘的人,有缘人经上讲得好,他是再来人,“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再来人,不是再来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弘扬佛法,固然“创修寺院”是很大的福报,但是讲经说法更重要,还有用现代的科技来弘法也是非常重要。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个还没有讲的部分,我们下回再继续研讨。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5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