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4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10月0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八,“印造经文”。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九十五页,我们来看一百九十五页这个图表,上面是“娑婆世界”,下面是“四大天下”,我们看经文:

“三千大千者。谓从一四天下。二四天下。数至一千。为小千世界。又从一小千。二小千。数至一千。为中千世界。更从一中千。二中千。数至一千。为大千世界。以三言千。故言三千。实则一大千矣。大铁围山。此释迦如来所王之土。乃三千大千世界总名也。积算此土中有十万万四大天下。包于其外。”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娑婆世界”,“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又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一四天下”,指须弥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东弗于逮就是东胜神州,南阎浮提就是南赡部州,西瞿耶尼即是西牛货州,北郁单越就是北俱卢州。

“王”,这个“王”字在这个地方要念忘。“王”就是统治。在这个地方是指教化。

那么这一段它的白话解释就是: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从一四天下、二四天下,一直累积到一千,为小千世界;又从一小千、二小千,数目到一千,为中千世界;更从一中千、二中千,数目到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为三个都有千,所以称为三千,实际上是一大千的意思。这是这一段的白话意思。

那我们现在来解释在佛法上非常重要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他们认为,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以及九山八海,称为一个小世界,从色界的初禅天一直到大地底下的风轮,其间包括日跟月,还有须弥山、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化乐天,这个是化乐天,乐变化天就是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那么一个小世界,这里讲有一个日跟月,所以一个小世界,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一个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佛典中的宇宙观,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的区域,故名一佛国。

那我们再来详细解释。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是这样,每一个小世界,它的形式都一样,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下面为金轮,再下面为水轮,再下面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就在山腰,太阳跟月亮就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在山腰的四面,须弥山的山腰的四面,那忉利天在山顶,须弥山的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还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去是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空天。

那么在须弥山的山根,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隔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的四方有四大洲,就是东胜神洲,由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也就是地球,由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货洲由西方广目天王守护,北俱卢洲由北方多闻天王守护,这样的一四天下,每洲都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就是上面到初禅三天,为一个小世界。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个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到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个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说有三千个大千世界,而是指说一个大千世界,其中包含了大千、中千跟小千。所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

那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一个天台宗的名词,叫百界千如,我们也同时来说明一下。天台宗将一切诸法差别迷悟的境界,分类为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我们说一般讲十法界,这个十法界又各自相具。

什么叫各自相具呢?譬如说,人间有人间的佛,人间也有人间的阿罗汉,人间也有人间的天人。譬如说他过着很富裕的生活,几乎像天人一样,福报非常地大,他就是人间的天人。人间也有人间的辟支佛;人间也有人间的佛;那人间的人里面,也有人过得像地狱般的生活,叫人间的地狱众生;那人间也有饥饿的,他的贪心非常地重,就像饿鬼道的众生一样,永远吃不饱、永远不满足,那人间的饿鬼道;那也有人间的人,他的行为几乎接近到畜生,失去伦常,那这个是人间的畜生道,他虽然是人,但是他的心,已经跟畜生道的众生一样。所以光一个人间就有十种法界的种性在里面。每一个法界都有,譬如说饿鬼道,饿鬼道里面也有福报很大的,像天人,饿鬼道里面也有佛菩萨示现。

那么十法界再乘以十法界,等于一百个法界,所以称为百法界。那么这个百法界里面的每一个法界,又各具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事理,这叫十如是。所以百界共有千如,这样叫做百界千如。所以十法界呢,它是互具的,也就是说每一界都具备(含摄)十法界,就成为百界。而这个百界,每一界又各有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力就是它的能力、它的作用,如是作,如是所作所为,如是缘、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样叫十如是。百界乘以十如是就是千如。那三千里面又分成五阴一千、有情众生一千、国土器世界一千,叫五阴、有情、国土“三世用”,这样就“三千性相”,都俱足在哪里?都俱足在我们这一念心中,这个就称为“一念三千”。

这个是很重要,这天台宗的教理我们要明白,百界千如、十如是、一念三千,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我们看下面这个“四大天下”,我们看经文:

“南赡部洲。共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天竺居最中。先佛出世。皆在于中。此间国土。在天竺国之东南。为东震旦国。亦名东支那国。言声名文物之邦也。南赡部洲。西牛货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日月行其腰。中为须弥山。顶即忉利天。”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在天竺国之东南”,这个应该是说,“南”应该是“北”,这个可能是笔误,所以“在天竺国之东北”就是中国。所以他是写“在天竺国之东南”,那应该,如果按照现在地球的地图应该在哪里呢?应该是在东南亚,那就不对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那一块,那才是“东南”。所以应该是“在天竺国之东北”,才是支那,就是中国,“震旦国”。

我们看下面这个“支那”,现在很多,美国、日本,很多国家他们有歧视中国,都还是在讲“支那”这个名字,都有点鄙视中国的味道,就“支那”,他不讲中国。那其实在印度的这个中国里面,它的意思不是,这个“五百中国”不是指现在我们的这个中国大陆,这“五百中国”就是在印度的恒河两岸,它因为河边比较容易有文明嘛,所以河边比较会有,一个城市的文明都从河边开始,譬如说多瑙河、黄河、长江,台北的淡水河,都是有河的地方,就是民众聚集的地方,那这个地方会开始发达起来,有人居住,那就会有文化,那就有文明。所以在印度来讲,是以恒河两岸,这些国家叫“中国”。所以不是说指现在中国大陆那个是“五百中国”,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支那”才是真正指中国,古代外国称中国。又称脂那、至那、斯那。譬如说在《宋史》里面就有这样记载,《宋史》曰:“天竺表来。译云:‘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旧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声教远被外国人,因称我国为秦”,支那,当时秦朝翻成外文叫“支那”,这是秦这个意思。在《宋史》里面记载说,当时有天竺表来,就是那个国书,他们大使送那国书来,翻译说,“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就希望中国的皇帝福慧圆满。在《西域记·五》里面曰:“当此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这个地方就讲“东北”就对了。在《西域记》里面记载,在印度的东北数百万里,印度所谓的“摩诃至那”,就大国,大中国,“摩诃”就是大,“至那国”就是秦朝,那么当时秦朝统一天下,所以“摩诃至那国”就是大中国。

好,我们再看下面,“声名文物之邦”,“声名文物”,同“声明”,这个名称的名,“声名”这个名跟文明的明是一样的意思,叫“声明文物”。《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后来以“声明文物”谓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所以这一段“声名文物之邦”就是指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发达的国家。

好,这一段的白话意思,白话解就是说:

南赡部洲共十六大国,五百个中国,十万个小国。天竺在最中央,先佛出世,古佛出世都在这个地方。另外有一个国土,在天竺国的东南(应该是东北),为东震旦国,也称为东支那国,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非常发达的国家。四大洲是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中间是须弥山,日月在半山腰,须弥山的山腰,顶部,须弥山的顶端就是忉利天。

好,我们看下面的一百九十六页的“施经五福。一。二。三。四。五”,这个“一。二。三。四。五”的意思是说,你想要得一长寿、二大富、三端正、四尊贵、五聪明。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施经五福。一。二。三。四。五者得。长寿。大富。端正。尊贵。聪明。报由诵者。不杀。不盗。和气。信佛。觉悟。故。八难。佛前佛后。北俱卢洲。盲聋喑哑。世智辨聪。人中难。地狱。饿鬼。畜生。三途难。无想天。天中难。”

好,我们来把这一段图表我们翻成白话解:

印造经文有五种福报,一长寿、二大富,大富贵,三端正、四尊贵、五聪明。印经除了这五种福报以外,他会有这五种果报,是因为读诵经典,读诵经典以后,他就不杀生、不偷盗、和气、信佛、觉悟。八难,它分成人中难,人中四难,三途难,还有天中难(无想天)。人中四难是什么呢?佛前佛后,你出生在佛应化前面或者佛灭度之后,或者你出生在北俱卢洲,或者你盲聋喑哑,以及世智辩聪,这四种是人道里面的障难。三途难,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道里面的障难。无想天是天道中的障难。以上是八难。

这一段里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最后一个无想天。在天台宗里面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有诸外道,深厌有为,心识生灭,欲求涅槃,寂静常乐。既无智慧,不知真实。得四禅时,不见细色之过,但觉心识生灭虚诳,则厌患其心。既不知破色,断色系缚。直以邪智灭却其心,邪法相应,心无忆想,谓证涅槃。既未断色系缚,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犹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脱,亦名客天。”

这个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面讲,他说,有很多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他不知道缘起法,不知道十法界它的本体是真如,我们是一心现十法界,所以十法界的本体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所以这些外道他很讨厌这个有为。三界就是有为法,也就是生灭法。一真法界,有为跟无为是不二的,它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涅槃是无为,生死是有为。所以这些外道他很讨厌生死,他很讨厌有为法,以及他很讨厌这个心识的生灭法,他还是会有妄想、分别、执著,有生灭心,他只是想要求涅槃,他想要得到那个寂静常乐。但是又没有开大智慧,“既无智慧”,我们自性的体相用,他不知道这个真实。

他得到四禅的时候,得到四禅定的时候,他没有见到他那个微细的,那个对色身的执著,他没有去注意到这个微细的这个色身的执著的过错,他只觉得说,这个心识生灭法很虚妄的、很虚诳的,所以他很讨厌那个心,他不要那个生灭心,但是又没有智慧,他不能够转识成智。他既不能够破掉色身身见的执著,断色身的系缚障碍。以心外求智慧的方式,去灭掉那个妄心,他就跟邪法相应,就跟外道相应了。“心无忆想”,他认为他那个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可是他并没有断色身的知见的系缚,所以他在命终的时候,他在舍命的时候,他那样的禅定功夫就生到无想天了,生到无想天中,还是在色界里面,轮回生死,不得解脱,所以也称为客天。所以无想定他是生无想天,这个是我们学佛人不应该学的。

以上我们是解释一下无想天。

再来看下面“下附征事(三条)”:

“龙求斋法”

“昔有园监。为王守园。池边得一美果。世所罕有。遂以送王。王敕园监。日日送来。若不尔者。罪之以死。园监大恐。呼天诉怨。池有龙王。化作人形。以金盘盛果。而慰之曰。尔等勿忧。可将此果献王。欲求一愿。往昔迦叶佛涅槃后。(释迦如来以前之佛。人寿二万岁时出者。)我与大王。同受八关斋法。王受斋如法。过午不食。故今转世为王。我被人劝。过午竟食。以此堕于龙中。我今还欲得此斋法。广行劝化。王若速送来。我当拥护尔国。不然。吾当使汝土地淹没。而于此时。适当无佛法之候。何处复有八关斋法。王甚愁忧。时有大臣之父。语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视之。子如父言。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一是八关斋法。因献于王王大欢喜。送与龙王。龙王遂与五百龙子。共修斋法。其后命终。皆生忉利天上。”

这一段就是讲八关斋戒的这个殊胜利益。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园监”,“监”就是掌管、管理。意思就是指皇家园林之管理者。

“八关斋法”,“八关斋法”就是八关斋戒的意思,又叫做八斋戒之异名。我们佛弟子都会持八关斋戒,像你受菩萨戒,《梵网经》的菩萨戒,你一定要持六斋日,也就是六斋日,一个月里面有六天你过出家人的生活。在《三藏法数·三十二》曰:“关者禁也,谓禁闭杀盗淫等八罪,使之不犯故也。”在《三藏法数·三十二》里面说,八关斋法的关就是禁止的意思,就是禁闭杀盗淫妄等八项罪过,使他不会犯这个过错,叫八关斋法。

按,《八关斋法》云:“此八关戒,亦名八支戒,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前之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戒合名,故云八关戒斋。”也有称八关斋戒。“‘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这个八关斋戒法,八关斋法,这八关戒又叫做八支戒,也称为八种长养功德法。前面的八条称为“关戒”,后面一个不非食时,称为“斋”。“斋戒合名”,叫做八关戒斋。“关”者就关闭八恶,就今天持六斋日,今天持八关斋戒,这八条统统不犯,关闭这八恶,不起任何过错。那么“斋”就齐的意思,就是禁止你六情,不攀缘六尘,六根不攀缘六尘,“齐断诸恶”,把所有的恶都断掉,“具修众善,故名斋也”。

那么八关斋戒是在六斋日持的。所以在《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曰斋。”《三藏法数》谓,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是为六斋日。有很多人其实不敢受,不敢受菩萨戒,就是因为这六斋日他没有办法持。那我早期吃素的时候其实也有持六斋日,但是后来持得不是很如法,所以后来也得了胃溃疡,我们台湾叫胃溃疡,就胃的毛病,那胃溃疡在发作的时候非常地痛,后来就把这个戒舍了。一直到现在,因为有办万人念佛,那同时也为万人念佛的这三宝弟子、佛弟子,到圆通寺祈请果清律师传这个《梵网经》菩萨戒还有五戒,我又去复戒了,又去受了,那我又开始持六斋日。那现在持就习惯了。这六斋日,各位如果有受菩萨戒,一定要持六斋日,或者你可以在这六天里面,你可以选择你要持八关斋戒的时间,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日、二十九、三十日,这是六斋日。在这六天里面,你修行这个八斋戒者,龙天欢喜,能够增福增寿。那么等一下后面我们就会讨论到这个“八关斋法”,等一下我们再详细解释。

“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它就是八关斋戒里面,八关斋法里面的最后一条,第九条,非时食,就是过中之食就是非时食。非时食,不应该食的时候食,也就是过午之后就不能再吃了。非时食戒是比丘的九十波逸提(就翻译为堕,犯戒律的罪名,这个罪名堕落于到地狱去,故名堕罪),所以非时食戒是属于比丘戒里面的这个九十波逸提。所以非时食戒是在比丘戒里面的第三十七戒。我们知道,作为一个比丘的僧人,他受三坛大戒,他就必须要熟记比丘戒二百五十条。定弘法师说,他到正觉精舍去学戒,学了三年,这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他都背起来。所以你作为一个比丘,你就必须要背这二百五十条。那比丘尼呢?就三百四十八条,也要背起来,才成为一个如理如法的出家众。所以非时食戒是在比丘戒里面的第三十七戒,总为禁过午而食之戒法,就过午以后就不准再饮食了。

那这个非时食戒是怎么来的呢?也是佛陀制定的,我们来讨论一下非时食戒的由来。

在《五分律·八》里面说,“佛在王舍城”,我们把原文念一遍,《五分律·八》:“佛在王舍城,尔时未为比丘制非时食,迦留陀夷,著杂色衣,面黑眼赤,暗中乞食。怀妊妇人电光中见大惊唤言:“毗舍遮!毗舍遮(鬼名)!”迦留陀夷言:“我是沙门,非毗舍遮。”便骂言:“汝何冥夜乞食?余沙门波罗门一食便足,汝云何食无昼夜?”长老比丘白佛,佛呵责结戒,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我们把这一段翻成白话。在《五分律·八》里面说,当时佛陀在王舍城,他当时并没有为比丘制定这一条非时食戒,那为什么会这样去制定呢?因为当时佛的弟子迦留陀夷。迦留陀夷他穿着这个袈裟,这“杂色衣”就是袈裟,因为他的这个肤色比较暗黑,眼睛又是红色的,这“面黑眼赤”,晚上去乞食了,“暗中乞食”,晚上去乞食。那个怀孕的妇人,在电光中见到大惊,在电光中可能是刚好有闪电,她看到以后,“大惊唤言”,就大惊地尖叫,尖叫说,毗舍遮,毗舍遮。就看到鬼了,毗舍遮就是鬼。毗舍遮,毗舍遮,她叫,鬼啊。迦留陀夷就说了,我是沙门,不是毗舍遮。这个怀孕的妇人就骂说了,你怎么晚上还在乞食呢?人家其他的沙门,还有那个婆罗门,他一食就饱了,“一食”,吃一顿就饱了,你怎么从早上吃到晚上呢?“汝云何食无昼夜”,你从早上吃到晚上呢?

这个事情、消息就传到佛陀这些比较资深的长老的弟子的耳朵里面了,长老,这些长老就讲话了,认为这个情形严重了,就把迦留陀夷这个状况报告佛陀。佛陀就呵斥了,“结戒”,他说,“比丘非时食波逸提”,过午以后比丘如果还再吃的话,就犯罪了,就堕落了这个罪了。波逸提我们刚才有解释过,波逸提就是堕落的意思,就戒律里面的罪名,犯戒律里面的罪名,因为这个罪会堕落到地狱,所以称为堕罪,叫波逸提,这印度的梵语。

在《行事钞中·三》曰:“经中说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说为什么日中一食之由来怎么来的呢?在《行事钞中》说,经典上说,天人它都吃早餐,“早起诸天食”,天人是早上吃的;日中是三世诸佛吃,“日中”是三世诸佛食;“日西”,就太阳要下山的时候,是畜生在吃的,畜生吃的时间,叫“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我们现在蒙山施食都是四点半以后,有时候夏令、冬至又不一样了,有时候比较容易早一点就晚,就天色就昏暗了。所以晚上是鬼神食。所以你看我们蒙山施食都是在四点半、五点以后做,就是这个施食给鬼神吃。所以佛制定这个戒是断六趣因,就断了六道轮回的因,让他所有的这个比丘众能够向三世诸佛看齐,“令同三世佛故”。

八关斋法它里面也有规定。所以我看正觉精舍,譬如说像本悟法师,他们有来帮我们主持过万人念佛,还有我们常常到圆通寺去打斋,真正地落实八关斋戒,他吃完以后要嚼那个杨枝,用净水来漱口,它是要去掉你牙齿的缝里面的那些还有食物在,“去口中余津”,那口水里面说不定还有一些杂物。如果你不嚼杨枝,口中的这个剩余的这些口水,里面还有夹有食物的,它这个东西还会存在,而会吞下去,“而咽者”,那就叫犯非时食戒了,非时食戒。如果没有杨枝,除了有毒的树以外,其他一些桃树啦,槐树啦,苦涩的树,都可以用。但是五辛之物就不行。那我看正觉精舍的法师或者是本悟法师,他就怎么样?过午不食以后,他们都是日中一食,刷牙,而且剔牙剔干净,剔干净以后还要刷牙刷干净,口内全部都干净了,他就不会有这种还有剩余的一些杂物。剩下一些零星的食物,还夹在那个牙齿缝里面,那就会随着口水就吞下去,那又犯了这个非时食戒了,就不是日中一食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龙求斋法。从前有一个守园的人,为国王守花园,发现花园里面的水池旁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果子、水果,在世间很少见到,世所罕见。这守园的人就把它献给国王。没想到国王吃完以后觉得非常好吃,就命令他说,你天天给我送来,否则的话就要处以死罪。这守园人非常地恐惧,哭天喊地,申訢冤屈。刚好水池里面有一个龙王,它变作人的样子,用金盘装来一盘水果,安慰守园人说,你不用忧愁,你把这些果子献给国王,请他满足我一个愿望。你跟国王讲,以前在迦叶佛涅槃后,我跟大王是一起受八关斋法、八关斋戒,大王受斋认真,过了中午就不再饮食了,所以他今世转生为国王。我被别人劝诱,过了中午仍然饮食,因此就堕落变龙王。现在我还想要得到这个斋法,广泛地推行,劝化众生。大王如果能够赶快把这个八关斋法,八关斋戒的这个法,送过来给我,我就保护他的国家,否则的话,我就要发大水,使这个全国淹没。

当时正是没有佛法的时候,哪里还有八关斋法呢?国王非常忧愁。当时有一个大臣的父亲对他儿子说,我们家的堂柱上,常常放出光明,把它劈开来看看。大臣就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劈开以后,得到两本佛经,一本是《十二因缘经》,一本是《八关斋法》,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喜,就送给了龙王。龙王得到这个八关斋法以后,就跟五百个龙子共同修八关斋法,命终之后,都转生到忉利天上。

好,我们看下面的“八关斋法”,我们把原文读诵一遍:

“一不杀生(凡有命者。皆不得杀。)二不偷盗(物非己有。不与不取。)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唯制邪淫。受八关日。正淫亦断。)四不妄语(心口如一。了无虚妄。)五不饮酒(酒能乱性。饮生诸过。)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为除贪著。不严身首。)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自作观听。妨乱道心。倡伎者。琴瑟箫管等。)八不坐高广大床(恐起贪著。及纵恣故。)九不非时食(非时而食。心易昏昧。)前八名戒。后一名斋。关者闭也。斋者齐也。以前八戒。关闭诸恶。以后一斋。令神清志朗。正念昭彰也。不非时食者。谓日过中则不食也。此佛令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令种出世善根。以在家人既有妻室不易断淫欲。各有职业。不易不非时食。故其期止一日一夜。谓从今朝受。至明日天明即满。欲数数持。当日日受。其余诸戒。皆以尽寿为期。唯此一戒。以一日一夜为期。倘能发菩提心。持得清净。尚能往生西方。何况生天。若不如法。则成虚名耳。受时。当请比丘于佛前说之。若无比丘。则便于佛前自陈受之。无佛对经亦可。若有比丘。不肯求授。自陈受者。便为慢法慢僧。其利益随其心而劣弱矣。无论未受戒。及已受五戒。及菩萨戒者。皆可受。以其属加行戒故。”

好,我们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这个字念卓,“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就是说,不能以各种花贯串为鬘,名香为末,熏佩涂饰,及著一切庄严衣具等。“华鬘”是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华鬘”是,就是把各种花串起来,“华鬘”是印度的一种风俗,就挂在脖子上,它是一种装饰,有时挂在头部或在身上。那这还包括,“华鬘”包括泛指一切华丽鲜丽的衣服或是首饰、身上配戴的装饰品、手表、领带以及会产生香气的这种装饰的东西,譬如说化妆品、香水、香皂,带有香气的洗发精也不行,保养品也不行,就是你受八关斋戒的时候,这几样都不行。这叫“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所以有些受八关斋戒的他会忘了,回到家,还是用那个肥皂洗,那个肥皂如果是香味,那就不行。所以你要严格一点的话,要去买那种比较纯粹没有香味的那种肥皂来沐浴。

“倡伎”就是俳优,以人为戏弄。这个“伎”就是包括男的跟女的,会奏音乐的,这个叫做“伎”。在《南山律学辞典》里面的解释。那么在《济缘记释》云:“俳优有云排遣人忧,字义全乖;依文但是戏剧人之通名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谓之八音。”那么“八音”呢?就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种,能够演奏音乐,这些都是乐器名。包括弹琴、吹笛子、歌唱、下围棋、射箭、骑马、算命、舞剑、一切戏剧、没有意义的影片、电影、娱乐节目、一切歌舞技艺、杂耍,统统不能看。八关斋戒,电视节目不能看就对了,你把电视关掉,手机也不行,因为里面也有节目,也有东西,也有影片,所以手机也不行,电脑也不行。所以八关斋戒那天,这些都不能去接触,不然就犯戒了。这叫“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再来,“天明”,八关斋戒要持到第二天的明相现前。什么叫明相?这个天明的意思是说,天亮,日出时,那这个传八关斋戒的时候,法师都会告诉你,你到第二天可以看到,看到你的手指,五指,很清楚地看到,这叫明相现前,就天明你就可以吃了。但是真正的解释呢,它这个更严格,要看到掌纹,看到你手上的掌纹,明相现前,可见到自己的掌纹,在自然光线照射下,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纹,这样就可以吃早斋了。

“欲数数持”,这个“数”在这个地方念硕。“数”就是屡次、常常的意思。“欲数数持”就是如果想连续受持此戒。

“菩萨戒”,“菩萨戒”是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就是说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那么“菩萨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说不一定,《瑜伽论》跟《持地论》各有不同。

再来,“加行戒”,“加行戒”,“加行”,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按,唐朝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因中行未圆足,所行必须加功求后胜果。”这个窥基大师在《成唯识论述记》里面说,以前叫做方便道,现在叫做加行,就是佛果善巧差别,因为你因中的修持还没有办法圆满,所以行必须要加功求后面的圣果。也就是说,“加行戒”就是额外加力修行的戒法。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八关斋法。一、不杀生,即凡是有生命的都不能杀害。二、不偷盗,即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没有送给我时,我就不能占有,也不能产生占有的念头。三、不淫欲。在家五戒,只限制夫妻以外的男女关系。夫妻之淫,叫做正淫,夫妻以外的,叫做邪淫。但在家受八关斋戒的日子,连正淫也要断除。四、不妄语,即是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都是一样,没有一句假话。五、不饮酒。饮酒使人头脑昏沉,容易产生很多过失。六、不涂胭脂水粉,不搞修饰打扮。为除贪欲,所以不修饰自己。第七、不去唱歌跳舞,男男女女混在一起。一切歌舞都不能观听。自己去观听,就会妨碍道心。八、不坐到高大、舒适、柔软的座具上。因为这样就容易生起贪心,放纵自己的思想。九、不该饮食的时候,就不饮食。因为没有节制地饮食,就会使自己头脑昏沉。

前八条叫做“戒”,最后一条叫做“斋”。关是关闭堵塞的意思,斋是整齐划一的意思。关闭堵塞各种不良的念头,使思想趋向整齐划一,神志清爽,正念分明。不在不该饮食的时候饮食,是指过了中午就不可以饮食了。这是佛叫在家人受出家戒,方便世人种出世善根。因为在家人既有妻室,就难以断除淫欲;每个人都有一份职业,就难以做到不该饮食时不饮食。

所以八关斋戒只受一天一夜,就是说从今天早晨受戒起,到明天天亮就算圆满了。想要再受,就要重新开始。其他的戒律,都以一生为期限,唯独这个八关斋戒以一天一夜为期限。如果能够从此生起菩提心,持戒非常清净,那么就能往生西方,何况是生天呢?如果不能严格要求,就是徒有虚名罢了。

受戒时应该请比丘在佛前奉告,如果没有比丘,就自己在佛前陈述受戒,没有佛像,面对佛经也可以。如果有比丘,不肯去求授,那就是轻慢佛法和僧人,受戒所得到的利益就随这个轻慢心而减少了。无论是没有受戒的人,还是受了五戒的人,甚至是已受了菩萨戒的人,都可以再受八关斋戒,因为它是属于加行戒。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写经脱苦(法苑珠林)”

“唐龙朔三年。长安刘公信之岳母死。未几。其妻陈氏亦暴亡。见其母在石门内。备受苦楚。哀告其女曰。速为吾写法华经一部。庶可免罪。言讫。石门闭。陈氏随苏。向夫具说。夫因请其妹夫赵师子写经。赵以现成写好法华经一部。付刘装潢。盖此经本范姓者出钱所写。而刘实未知也。未几。陈氏复梦其母索经。女言已写。母泣曰。吾正为此经。转受其苦。此经乃范氏所修之福。何得攘之以为功。觉而询之。范氏果曾出钱二百。于是别写一部。以用供养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龙朔三年”,“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三年”是西元六六三年。

“具说”,“具”就是完备、详尽。意思是指详细说明、陈述。

“付”,交、给。

“装潢”,古代以黄蘖的染汁潢纸装裱书画,装潢、装裱。我们一幅画要把它裱褙起来,要把它装潢,要做一个托背,装修书画为装潢。也就叫做,一般叫做裱褙,我们台湾叫裱褙、装背。

“攘”就是偷窃、侵夺。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写经脱苦。(据《法苑珠林》)。

唐龙朔三年,长安刘信的岳母死了,没有多久,他的妻子陈氏也突然暴亡,在阴间看见她的母亲在石门内,受尽种种痛苦。她母亲哀求女儿说,赶快替我写一部《法华经》,我就可以免罪了。说完,石门就关闭了,陈氏也随即苏醒过来,对她的丈夫陈述了这件事情。刘信就请他的妹夫赵师子写经,赵师子用已经写好的一部《法华经》送给刘公,要刘公去装潢。这部抄写的《法华经》,本来是一个姓范的人出钱写的,刘信并不知道这个事情。结果没有过多久,陈氏又梦见她的母亲向她要经。女儿就说,已经写好回向给你了。母亲哭着说,我正因为这部经的缘故,又辗转增加了痛苦,这本经是一个姓范的人所修的福,我怎么能够夺来做自己的功德呢?陈氏醒过来就去问这件事情,果然是范氏曾经出钱二百。所以就另外再写一部经,供养三宝,专门回向给母亲,才解除了母亲的苦难。

这里就讲到抄经的问题。古代因为印刷不发达,现在人方便,现在印刷非常发达,所以现在流通法宝非常容易,古代是抄经,现在也有一些人修行还在用抄经的方式作修行。那抄经有什么功德呢?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一下。虽然现在印刷很方便,但是也有很多人透过抄经来接引众生,或者透过抄经来度众生,或者抄经来作为自己的修行。我们现在来探讨抄经功德,抄经修行培福。佛光山就有一个抄经堂,专门接引众生,在那边也练习毛笔字,也有专门的法师,他们来教授这些在家二众到抄经堂去抄写经典,我到佛光山总山有见过,在高雄。

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金刚经》里面讲,这里“书写”就是抄经,“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抄写《金刚经》也是一种功德,也是一种福报。这是《金刚经》里面的记载的经文。

再来,《辩中边论·卷三》中,提出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等十种受持经典的方法。

无著菩萨,印度的无著菩萨,也说抄经有五种功德,一、可以亲近如来;二、可以摄取福德;三、亦是赞法亦是修行;四、可以受天人等供养;五、可以灭罪。所以抄经被认定是受持经典最好的方法。

在《金刚经》《法华经》《药师经》,乃至于《地藏经》《维摩诘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种种里面经文都有记载,这些大乘经典都说明了书写佛经、受持读诵、广为传播有极大的功德。

从古代的六朝以后,各朝代都有很多的虔诚佛教徒,包括出家人、帝王、官吏、宫人、士大夫、平民等在家居士,为了弘扬传播佛法而写经,或者是为了祈福、报恩、布施、超荐亡人而写经。就像这个公案一样,“写经脱苦”,就是超荐亡人而写经。

例如明代的明勋法师,他还没有出家前是一个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一个官名,有一天他忽然间长了人面疮,痛不可忍,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由于他抄写《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以及《三昧水忏》,就使这个疾病不药而愈。所以各位如果你患了一种冤业病,或者业障病,久病不愈的,治不好的,那都是业障病啊,要不然就冤业病啊,有冤亲债主啊,你就抄写《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或是《三昧水忏》来回向给他。那抄完怎么办呢?抄完你可以先保存起来,有些佛寺盖塔的时候,他会搜集,盖塔的时候,他会放在这个佛寺里面,要典藏,像以前佛光山、法鼓山都有做这样的一个供养。

那另外一个公案,就是宋代的温州参军,他有抄写一部《金刚经》,放在佛殿里面供养。结果他有一天坐船回家乡的时候,在途中遇到大风,海难,结果就平安抵达到岸边。

另外一个公案,就是日本弘仁九年,当时日本国有瘟疫在流行,死了很多人。当时的天皇叫嵯峨天皇。这个嵯峨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二代天皇,在位是在公元八○九年到八二三年,他在位期间发生药子之变、高岳亲王事件。这位天皇喜欢诗文、喜欢书法,他的诗文跟墨宝到现在还保存着。这叫嵯峨天皇。当时因为日本发生这个瘟疫,所以嵯峨天皇非常地痛心。后来因为弘法(空海)大师上奏,以一字三礼竭诚的心抄写《般若心经》,就是写一个字,礼佛三拜,一字三礼,竭诚地抄写《心经》,《般若心经》。你也可以这样修行,你写一部《般若心经》,你写一个字礼佛三拜,就大礼拜。在《般若心经》抄写完了以后,立刻有灵验,瘟疫疾病马上得到控制,全国欢喜之声遍及大街小巷。后来为了解救国家的灾难、民众的疾苦,后光、后花园、后奈良、正亲町、光格等五位日本天皇,也举行抄经,抄写经典,写经。这些抄写的经文与《般若心经》一同被奉祀在大觉寺的心经殿中。所以我说,有些佛寺它盖的时候,或者有些法师,佛寺的住持,他会搜集这个抄写的经文,你可以供养在佛寺里面。所以从此以后,日本全国民众就倾心于抄写《般若心经》。

那么抄写经典有什么功能?抄写经典它是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抄经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它也可以实践六波罗蜜。抄经可以跟人家结缘。像我早期我就,我不是用毛笔,我就是一般签字笔,我抄了很多的《心经》,现在我都还保存在我家佛堂的书柜里面。抄经也可以回向给众生,那是最好的布施。那抄经呢,因为你要专心投入在其中,所以身口意要清净,他就会跟佛法相应了,这就是持戒。那抄经是一字一字抄写,写下来,所以必须用正式的书法字体来抄写,不但字体要工整,而且要注意不可以写错字,不能够漏写,也不能够重复,写完以后还要再校对一次。所以这个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持戒。

我讲过嘛,我的好朋友,升恒昌的董事长江松桦先生,他两个年轻的员工,女众,为了iPhone手机,有一位偷看对方的iPhone手机,两个就打起来了。按照他们升恒昌公司的规定,员工打架必须要开革。那这个人事单位就签呈,把这个案子签到呈给董事长江松桦先生来定夺。那江松桦先生他是一个菩萨行者,在公司推行《弟子规》教育,《太上感应篇》因果教育,还有《了凡四训》,他是用传统文化来落实在领导统御里面,成为公司很特别的一种人文、一种文化,他把他的员工当成子弟,自己的子弟,在教学,他希望他们都能够断恶修善,能够学习佛法,能够学习传统文化。所以他也不忍心开革这两位打架的员工。

他就把她们召见到办公室来,他说公司待遇这么好,那你们为了这个iPhone手机,两个打起来,最后就被开革,太不值得了。两个就不妥协了。那董事长就给她们一个机会,他说这样好了,你们两个回去抄《心经》一百零八遍,抄完再来跟我报告要不要辞职。那经理没有把人管好,抄五十四遍。结果那两位小女生回去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后,抄完一百零八遍,心定下来了,心就安定下来,心安则理得,智慧就生出来了,智慧生出来,她就能够反省、能够忏悔,就能够改过了。结果一百零八遍抄完以后,就来跟董事长报告说,我们不辞了。这什么意思?她执著放下来了,心定下来,她执著自然就放下了,那就转境了。

所以抄《心经》不只是布施,也是持戒。同时抄经也是一种忍辱。对初学的人,你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种短的经文,用毛笔工工整整的,也是非常辛苦的,要相当有耐力才可以完成啊。所以小孩子如果很好动,你要么就是叫他读诵《弟子规》,要么就是训练他书法、毛笔字,叫他抄《心经》。我到国内很多传统文化的学校,我就看那个老师都有另外在教他们书法,就是抄经的训练,就培养他们定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所以抄经事实上是培养耐心,所以在当中也可以忍辱修持的训练,叫忍辱。

那抄经除了要讲究正确跟美感以外,而且要一心一意一字一句不断地练习,才能将经书抄得,抄写得很工整、完美。如果把抄经当成每日修行的功课,时时刻刻都保持一个信念,持之以恒,每天都进步一点点,这样自己的毛笔字、自己的书法一天一天地进步,这也是培养长期的精进心,也是精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都有了。

再来,也是修禅定的机会。抄经是一字一佛。有些人,像江逸子老师画那个《地狱变相图》,乃至于他现在在画《地藏经》,他告诉我,他每画一笔,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江老师他画《地狱变相图》,还有其他的经文,那我知道他现在在画《地藏经》,他都画一画,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抄经一字一佛,将每一尊佛都印入心中。这是最虔诚、最恭敬的抄写佛经,投入全部的力量,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所以能够集中精神。人一集中,就不容易被外界所动摇,就可以容易断除这些杂念妄想,心容易清净平和,由一心一念转为无心,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能一心不乱,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发挥无限的潜力。我们因为有我执及容易生起烦恼,你用抄写经典,一笔一画之中,当下就醒悟了,反复地体验禅定,这也可以接近佛心了。

最后是般若,你持续抄写经典,能够达到修行的目的。如果你能够因为这样而能够体悟经文的意义,探索它深远的教理,那么经典虽古犹新,佛菩萨仿佛也跟你同时存在,你在抄经的当下跟佛菩萨融为一体。所以一方面可以增加抄经兴趣和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受束缚的妄念,让我们的贪瞋痴三毒烦恼渐渐地被调伏,放下来,到最后把般若智慧开显出来。而且抄经是中国佛教徒、中国书法艺术固有的国粹,可以端正身心、怡情养性。而且佛教经典字字珠玑,都是文字般若,更是增长智慧、净化心灵的重要泉源。

这个就是以上在抄经过程可以修持六度。

那么另外也有佛弟子他是刺血抄经的。我在中国大陆九华山朝山的时候,我就遇到一位法师,他现在在浙江,他就专门刺血抄《无量寿经》,他抄两部,福报就现前了,而且身体非常健康,智慧也非常地辩才无碍。所以佛弟子除了墨水抄经以外,有些甚至刺血抄经的方式来做修行,来作为修持。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云:“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刺血写经的典故由来。《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他说,“常随佛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就是清净法身佛,在西藏的密教里面叫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来做布施,以皮做纸,“剥皮为纸”,以骨头,自己的骨头为笔,“刺血为墨”,以自己的血作为墨汁来抄写经典、流通经典,他所累积的功德像须弥山那么高,为什么?因为他重法故,他不惜生命。

那么星云大师在早期的时候,他也提到他自己,他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为了磨练身心,他也效法古德,用各种方式来刻苦自励。他在持过午不食的时候,他体悟到精神那种超脱的法喜。他也曾经刺血写经,他感受到他在刺血写经的时候,当下跟佛陀血肉相连。这个是星云大师他描述他早期的时候,在佛学院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修行。

那老和尚也有提过香港寿冶老和尚,寿冶老和尚在纽约光明寺,他有个道场。他到五台山驻锡修行的时候,他为了求明白《华严经》的境界,他在一九三六年八月十五日发心刺血写《华严经》,以血代墨,每天写一千字左右。那另外已经圆寂的广东深圳弘法寺的本焕老和尚,这在中国大陆大家都非常景仰他,本焕老法师。本焕老法师在一九三八年他发愿刺血写经,后来抄完《楞严经》十卷、《地藏经》三卷、《普贤行愿品》等十九卷,共二十余万字。

这个刺血抄经它有一定的方法,你们要去向有经验的请教,不是你拿针插这样,血挤出来就开始抄,它有一定的程序,而且要维护你刺血的时候那些伤口,所以他不是一次写很多,这个应该向这些长老请教抄写经典,你如理如法去做,这样才能够圆满。

那么根据《弘赞法华传》中记载:“比丘尼练行,河东人也”,有一位河东的比丘尼,她常诵《法华经》,她想要抄写。她就拜访一位书法家,她给他个酬劳,她就自己找了一间清净的房间,“庄严中表”。她要抄写经典的时候就先沐浴,然后燃香熏衣。在写经室里面,她凿壁通外面,放一个竹筒,让写经的人,可以有那种空气流通,她嘴巴去含那个竹筒,吸收外面的空气,吐气到那个墙壁之外。写经七卷,八年才写完。供养严谨,非常恭敬。

那我们抄经的功德就讲到这里。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扬州有严恭者。于陈朝大建初。写法华经流通。时有宫亭湖庙神。托梦于商。尽将庙中之财。送之严处。作写经用。又一日。严入市买纸。尚少三千文。忽见市中一人。持三千文来付之。曰。助君买纸。言讫不见。隋末。盗贼至江都。相戒勿犯严法华。里多所全活。唐末。其家犹写经不已。然则经文之当印造。神亦知之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

扬州有一位叫严恭的人,在陈朝大建初年写《法华经》流通。当时有一个宫亭湖庙的神托梦给商人,将庙中所有的财物都送到严恭那里,做写经的经费。有一天,严恭到街上去买纸,还少三千文,忽然看见街上一个人拿着三千文来代付,说,我帮你买纸。说完就不见了。隋朝末年,盗贼到江都,互相告诫不要侵犯写《法华经》的那个地方,所以这一处的人都能存活下来。到唐朝末年,严家还在不停地写经。由此看来,印刷经文,连神明也知道啊,它也希望多印经文为自己增福啊。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经文:

“枕经失荐(感应篇注疏)”

“颍上高天佑。同二生应试江宁。闻鸡鸣山守源禅师有道。同往叩之。曰二位皆当中。惟高君不能。以误用楞严经作枕耳。高愕然。良久细思之。方知箧中有楞严。卧时未曾请出。遂以箧作枕耳。迨榜发。其言皆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见《感应篇注疏》)。颍上高天佑,颍上就是在安徽阜阳,高天佑和两位考生一起去江宁(就是南京)应考,听说鸡鸣山守源禅师很有修持,就同去拜访。禅师说,两位都会考中,只有高君不能,因为误用了《楞严经》作枕头。高君听完以后惊愕,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行李当中装有《楞严经》,睡觉的时候没有取出,就把它当作枕头了。等到发榜时候,果然没有考中。

我们看这段,下面这段按语:

“(按)或疑一切书籍。皆当重视。何得独将佛典推崇。不知文字虽同。而如来之法。普利众生。一切天龙八部。无不信受奉行。原非泛然书籍可拟。譬诸天朝敕命。不当与文牒同观也。亵慢者如此。则印造者可知。”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按语白话解:

也许有人会怀疑了,一切书籍都应该重视,为什么单单推崇佛典呢?这种人就不知道文字虽然相同,但内容有天壤之别。如来大法,普度众生,一切天龙八部,都要信受奉行,本来就不是一切书籍可以比拟的。好像皇帝的敕命,就不能和普通文牒一样看待。猥亵怠慢的后果如此严重,那么反过来印经的功德就可想而知了。

好,最后,我们以往都是聆听净空老法师开示,那这一段“印造经文”,我们来听印光大师开示。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没有办法全部原文照念,我就把印光大师开示的重点我讲出来。这个是《印光大师菁华录·印造经像之功德》,我们先把印光大师这个印造经像的功德,印光大师一共开示了十条,一共有十条功德。我们把这个十条,我们先念一下,再来逐步解释。

第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以上这十点是印光大师开示印经的功德。我们现在再来简单解释一下,因为时间不够。

印光大师说,在这个苦海里面,我们得到佛法的救度,度脱之期。佛法在世间,完全是靠经像住持,我们这里是讲“印造经像之功德”,所以佛经跟佛像可以来救度我们,“灯传无尽”。所以你发心印制佛经佛像,或是刻印抄写、印刷,或雕塑、或装金、或绘画,这些种种印造等法,你只要全心全力去做,自己能力不足,就劝别人随喜,或者他人已经印了,我们帮他流通,也是供养,或者我们随喜赞助,随喜赞叹、欢喜,这些功德非常广大。

那么佛力无边,可以善拔诸苦。“众生无量,闻法为难”。所以印造功德,可以“开通法桥,宏扬大化。遍施宝筏,普济有缘,其心量之广大,实不可思议。其功德之广大,亦复不可思议也。”“敬本诸经所说”,印光大师特别根据诸经所说的,“略举十大利益”,刚才我们念的十种利益,他再用简单的解释,“诠次如下”。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贪瞋痴是造孽的种子,身口意是作恶的机关。我们晚上自己检点,有没有犯这些过错,多得不可计数。所造的罪业多于寒地的冰山,我们难道不害怕吗?“虽然,罪性本空”,如果你一动赎罪的心念,你发愿要流通这些圣经,庄严佛像,这些罪恶就冰消了,一旦遇到慧日,哪里有不消灭于无形的呢?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印经可以感动诸善神来护卫。神道、天道,从佛法上来说,是宿业所驱,它们还是没有脱离轮转的苦因。所以如来在说法的时候,都有无数的天神,龙天护法,恭敬拥护。“阿难集经”,阿难结集经典,四大天王为之捧这个案桌,这个佛桌。“印造经像”,为诸天龙神非常欢喜。因为这些功德,可以感召善神拥护,可以离开这些灾厄。

第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人在世间,难免会有招感嫉妒诈欺诬陷掠夺残杀等种种这些冤亲债主来讨债的行为,都是因为我们自私自利所招感来的。佛法可以破除你的我执,它是救苦雪难的第一工程。那印造经象是帮助众生,是不可思议的法施功德。所以法雨一滴,就可以熄灭多生怨怼的瞋心的怒火而有剩余。这个就是转祸为福。

第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悭贪丑行”,是堕落鬼道的原因;“瞋火无明”,是降作毒虫的征兆。冤亲债主寻仇百劫,恶缘还没有成熟,你还可以逍遥。一旦恶缘成熟了,谁来救?所以被“鬼魅相侵,虎蛇相逼”。这些孽都是自己造作来的,不是偶然的。所以印造经像可以忏悔,“豫行忏罪”。所以纵然遇到恶缘,也可以消释,也可以消除。

第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这世间人,十之七八都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我们的一生,十之七八,都在惊忧疑闷懊怨痛苦中。所以佛法它是拔苦,“灭诸苦本”。印造经像就可以亲沾法味而开智慧,那么这些业障就会消除,“心安神怡”,当然身心愉悦,就会“润及色身”。

第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我们如果能够印造经典,这些功德它是无量的,你“一念之善,一文之细”,都不虚弃,都有无量胜果。就是你印造经典,你虽然出一点钱,它这个恭敬心,就是可以让家庭和谐,福寿绵长。

第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印造经文,你容易,龙天会欢喜,你到任何地方,很多人都喜欢亲近你,而且爱护你、礼拜你。

第八,印经可以“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印经可以让愚昧的人转得有智慧,生病的人能够得到健康,有困难的能够转得通顺,做妇女的,临终的时候可以转为男身。

第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印造经典,印造佛像,可以永离恶道,受生在善道里面,而且相貌端正,天资非常聪颖、非常卓越,而且福禄殊胜。

第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佛在的时候,有一个城里面的人很难度化,佛说这些人刚强难化,但是目犍连尊者跟他有缘,佛陀就派目犍连前去度化他们,全城的人全部都接受目犍连的教化。那众弟子就问佛陀为什么这个因缘。佛就说,目犍连在过去生的时候,曾经当过樵夫。有一天到山上去砍柴,碰到无数的乱飞的蜜蜂、毒蜂来攻击他,来势汹汹。目犍连因为他有持戒,不忍心杀害这些众生,他就对着这些蜜蜂说,你们都有佛性,如果将来我成道了,我就来度你们。今天这个很难度化城里面的这些人,就是前世就是那些蜜蜂再来投胎的,就它们的后身,因为目犍连曾经发普度的念头,所以他跟他们有法缘。这个因是种在多劫之前,一旦机缘成熟了,就有不可思议的胜果。

印光大师说,我们应该先净化自己的心田,我们要净化心田,就必须要先接受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的无上法宝,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脱胎换骨,才有办法转凡成圣,种下这个种子。我们跟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都有一个大因缘,十方诸佛如来都愿意护持我们。这些殊胜的功德,一一都在摄于在我们的心中。那怎么样?那我们要深入经藏。我们的愿跟佛没有差别,我们也希望诸佛慈悲地来摄受我们。“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无边的胜福,无量无边的福报,都在你当下印造经典跟佛像,这个弘法利生的这一念真心当中。所以印光大师希望现在未来一切有缘众生都能够找这一块大福田,就是印造经典、印造佛像,来跟众生结这个殊胜的法缘,“善结胜缘”。不要让你这一生的大好时光、光阴空过了,在这一生里面,就这样像滔滔的流水一样,在你眼前、脚底下流过去了。

所以印光大师非常赞叹印造经典佛像,功德殊胜。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4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