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9月2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八,“印造经文”。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九十三页,我们看经文:

“北俱卢洲。寿皆千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见愁忧之状。耳不闻争夺之声。较之唐虞三代时。犹胜百千倍。自世俗观之。以为非常之盛世矣。然犹列于八难之中者。以其但享痴福。(宿生所修止于痴福。)不信三宝。不知出世之法耳。(韦陀菩萨。不能感化此洲。故仅曰三洲感应。)吾是以读人其人火其书之句。而不胜怜悯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北俱卢洲”,佛经所说的四大洲之一,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北俱卢洲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北俱卢洲的人民寿命都是千岁。

再来,“唐虞三代”,“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也是指尧舜的时代,古人以“唐虞”为太平盛世。“三代”是指夏、商、周。“唐虞三代”意思就是指中国上古时代的盛世。

“八难”,“八难”是佛学名词,就是指见佛闻法有障碍、困难的地方,有八个地方,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郁单越(新作,新的翻法叫北俱(拘)卢洲),因为它的乐报殊胜,总无苦故,因为都是享乐,没有苦难,所以也没有办法闻到佛法;长寿天,长寿天是指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六盲聋喑哑;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出生在佛应世前面或者是出生在佛灭度之后,叫佛前佛后,这个中间没有佛法。以上这个是“八难”。我们讲三灾八难,水灾、火灾、风灾,三灾八难是指这里。

再来,“痴福”,愚痴之福。唐寒山《诗》:“痴福暂时扶,埋头作地狱。”这是指未能助人出三界、开发真实智慧的福报,这个就叫“痴福”。

“人其人,火其书”,语出唐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人其人”就指令僧尼、道士还俗,命令僧尼、道士还俗。“火其书”是指焚烧佛书及道书,或者说焚烧佛经及道经。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北俱卢洲的人,寿命都有千岁,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见忧愁苦闷的人们,听不见争夺吵闹的声音,和我们历史上唐虞三代相比,还胜过百千倍。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定认为不是一般的盛世了,但以佛法来看,还排列在八难之中。因为他们只能享受痴福(由前世所修痴福而来),不信三宝,不知道有出世的大法(韦驮菩萨不能感化这一洲的人,所以叫做三洲感应)。因此,当我读到有人焚毁经书的句子,就不禁对他生出无限的怜悯来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个图表,“法界惟心图”,“法界等图附后”,“法界惟心图”。这个“法界惟心图”它分成二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四圣六凡”,是佛、菩萨、缘觉、声闻,还有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再来是法界“皆由心造”。我们现在把这个原文,我们把它念出来,然后再来名相注释。那么因为它这个,这个经文也已经接近白话,所以不难理解。我们现在念原文:

“法界惟心图”。“四圣六凡”。

“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修罗。心。”

“四圣六凡。佛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极天上天下。世出世间。无有尊于佛者。菩萨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有五十一阶级。”

好,我们先解释这一段的名相注释,然后再来解释中间这一段“佛。菩萨。缘觉。声闻。”

“法界”,“法界”按照《佛学常见词汇》里面的注解。

一、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譬如说天法界、人法界,他们的福报都不一样,业报也不一样,寿命也不一样,这个叫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

二、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譬如说从地狱法界到一真法界,地狱法界业障深重、无明深重,一真法界是破根本无明,破四十一品根本无明,这是一真法界,或者圆教初住位破一品无明,总共有四十一品。这个叫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

三、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譬如说地狱法界跟一真法界都具足佛性,这个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外相上千差万别。

四、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天台宗里面讲,一切诸法都具足十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这个叫做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譬如说这个人法界,它也有人法界的菩萨,人法界的辟支佛,人法界的阿罗汉,也有他是人法界的人,但是他的行为都跟畜生道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每一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的,这个十法界的这个特质,所以十乘十叫百界,我们说百界千如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再看下面,“四圣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

再来,“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还有淫欲还有饮食两种欲望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都属于欲界,从地狱到欲界里面的六欲天,都是属于欲界,他还有淫欲跟饮食两种欲望。

那色界呢?色界是没有淫欲跟饮食的欲望。色界以上就要靠禅定功夫了,我们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四空定,要四禅八定。所以色界没有淫欲跟饮食两种欲望,但是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它还有色相的执著。那么色界有十八天,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再来,无色界,无色界它是连色相也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识心,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它还有剩下识心,还没有办法转识成智,所以还没有办法出三界。四空天属于无色界。它们的禅定功夫最高,四空天一共有四天,它们最高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共有八万大劫的禅定功夫以及寿命。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那我们提到这个欲界还有淫欲跟饮食两种欲望,我们就来谈一下欲界之乐。

在佛门里面有一个公案,在佛灭度后九百多年,当时在天竺国有三位修行人,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个人志同道合,同时发愿求生兜率天。其中无著、世亲是兄弟,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就是我们常讲的世亲菩萨,著《往生论》,他们是当代大名鼎鼎的大论师,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师子觉先往生,当他要往生的时候,两兄弟就告诉他,他说你到了兜率天以后,要回来跟我们讲一声啊,就回报信息啊。师子觉说,好,我去了以后就回来跟你们报告。因为他到天界就有神通,可以回来通报。结果一去数年,一点信息都没有。当无著病重的时候,无常到来,无著也要往生了,世亲就说。

这个有两种说法,这一个公案是妙莲长老说的故事,妙莲长老是在比较,到底是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呢,还是先求兜率内院好呢?因为我们,包括很多佛门中的修行人,也有修弥勒法门的,他说,那我要先到兜率内院。可是兜率内院不是普通人可以去的,它是法身大士去的地方,像虚云老和尚,像佛陀要应化到人间来作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就在兜率内院。所以兜率内院不是那么容易,他要法身大士才能去,法身大士要破根本无明。所以也有很多莲友在争辩,到底是先去极乐世界还是要兜率内院。我的莲友里面就有人要求生兜率内院,在台湾高雄。

那所以也有说第二个往生的是世亲菩萨,可是这里妙莲长老是说,是无著菩萨先往生,也就哥哥先往生。所以世亲菩萨就说了,哥哥,你上去见了弥勒菩萨就回来告诉我,不要同师子觉一样,去了就不回来。无著说,我一定马上回来报告。那无著菩萨往生到兜率天,他是到兜率内院。因为兜率天有兜率内院跟兜率外院,兜率外院是天界,就是一般天人。我们知道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以兜率天在哪里呢?在第四天。无著菩萨当然是往生兜率内院,所以他是见了弥勒菩萨,还听他讲了一座法相宗的经典,因为我们佛门,佛教里面,弘扬唯识就是弥勒菩萨,法相宗的祖师。结果他听了一座以后,马上就回来。世亲菩萨说,你怎么这么慢才回来呢?无著说,我不慢啊,我听弥勒菩萨讲一座经。就像我们在人间讲一座经,顶多一个多小时,结果他已经过了三年了。

因为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人间一百年,所以你在人间过百岁,忉利天才一天而已。如果你在人间活一百岁,四天王天过两天,它的一昼夜等于人间五十年,何况是兜率天呢?它是倍倍增长的。什么叫倍倍增长?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间五十年;忉利天就加一倍,一百年,它一天人间一百年;须夜摩天的一天,再加一倍,两百年,就是它的一天,人间两百年,你活一百岁,要来人间来两次,那你要活百岁才可以;那兜率天呢?兜率天光是外院,它的一天,人间四百年,它加一倍。

无著菩萨又说了,师子觉并没有生到兜率内院,而是生到兜率天的外院,那里五欲充满,天女很多,都很漂亮。就像佛陀当时要度难陀菩萨,他的堂兄弟出家,因为难陀菩萨很舍不得他的爱妻,他的妻子很漂亮,佛陀为了度难陀菩萨,就带他到天上去,入定带他到天上去。就带到天上以后,很多的天女都很漂亮,难陀就问它们说,你们这些天女在这边这么快乐,你们在等谁啊?它们说,我在等人间修行那个难陀尊者,他会来,来这边享福,我们来服侍它。难陀就很高兴了。佛陀就问他了,他说,难陀,你人间那个太太,你喜欢得不得了,那如果跟这个天女比起来,你觉得天女怎么样啊?你太太怎么样啊?他说,我太太比起来像猴子。这个难陀他一旦见到天女,他就忘了。所以,众生的心,要证到阿罗汉才可以相信他的心,要证得无生。那后来佛陀又带着难陀尊者到地狱去,地狱有一锅,下面烧了猛火,上面滚烫的热油,那些狱卒都很闲,难陀就问它们说,你们在等谁啊?它说,我们在等人间修行那个难陀尊者,他有福报生到天上,福报享尽,就坠落到这个地方来,被我们这个油锅地狱,要炸油锅。哇,难陀吓得赶快跟佛陀出家,就真的断了这个贪爱心。

所以那个天女,你看,那个师子觉都忘了回来通报讯息了。他说,师子觉一生到那里,就被情欲所迷了。所以他从生到兜率天以后,就从来没有见到弥勒菩萨。无著往生内院,师子觉往生在外院,世亲呢?他造《往生论》,我们说五经一论,《往生论》就是我们净土的经典,世亲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所谓“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所以看起来还是世亲菩萨智慧高。

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弥勒菩萨只在兜率天,他也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生到西方就能见到弥勒菩萨,那还要到兜率天去吗?最怕就是你生到兜率天的外院,就糟了。所以我们应该要先到西方,见到阿弥陀佛以后,等到弥勒佛降生,龙华三会,你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帮助弥勒菩萨教化众生也可以,来听他讲经,都是坐上贵宾嘛,因为你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菩萨,我们上一集有讲到弥勒菩萨,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究竟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四生”,“四生”是有情众生总有四有,而有所区别,所以有四生,四种的出生的方法。一个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个叫“四生”。

那么这个“四生”里面第一个胎生,他是含藏而出,就像人一样,要怀胎十个月,但是其他动物就不一定,你像牛、狗、猪、羊,这都是胎生,它也是含藏而出,它们出世,怀孕的时间不一样,是谓胎生。二、卵生,卵生是依壳而延,是谓卵生,像鸡、鸟、蛇,它就是卵生的。三、湿生,假润而生,像有些比较潮湿的地方,它会生出很多小虫出来,那就假,润就是湿性,假润而生,像你比较潮湿的话,都会生出白蚁,那就是湿生,假润而生,是谓湿生。四、化生,像鬼道众生就是化生了,无而化有,是谓化生。

到极乐世界也是化生,他是莲花化生,到极乐世界不是胎生。但是如果你的信愿行不是很坚定,疑心未断,那是到边地疑城,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讲,他是五百年见不到,他不是九品里面的学生,他五百年见不到佛,见不到三宝,那就是胎生,他疑心未断。但是也不是真正是从胎生出来的,不是,那是一个比喻,他还有疑惑心。

我们再看下面,“十信”,“菩萨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但是一般也有讲到五十二个位阶,那这里讲“五十一个阶级”,是没有包括妙觉,它只说到等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阶。等一下我们会讨论一下,也讲到妙觉,五十二个位阶。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一十位。这十信是什么呢?它是入佛的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你现在如果在修行,你看看你是不是能够信心具足,你求生西方,你的信愿行有没有出来?你念佛的心有没有出来?你的精进心有没有出来?你的智慧心有没有出来?你的禅定心有没有出来?你念佛有没有办法能够伏住烦恼呢?你那个念念都不退的那个心有没有出来?你那个护持三宝的心,护持你这一念菩提心的护法心出来了没有?你护持道场那个心出来了没有?还有你回向心,你是不是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呢?回事向理呢?第九,戒心,你受戒的、持戒的心。第十,愿心。这个是十信位。

那再来,十住位,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以上这九个,由初发心到第四生贵住,这个叫入圣胎。从第五个方便具足住到第八童真住,是长养圣胎。然后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第十、灌顶住,菩萨既然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慧法水灌顶,就像世间的刹帝利王子要登基的时候、受职的时候灌顶一样。这个就是十住位。

再来,“十行”,“十行”呢,菩萨修行,虽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但是要必须要去利他,然利他之行未满,所以不可不经此目,就是要经过十行。第一个,欢喜行,第二个,饶益行,第三,无瞋恨行,第四,无尽行,第五,离痴乱行,第六,善现行,第七,无著行,第八,尊重行,第九,善法行,第十,真实行。这个都是利他的。

我们再看“十回向”,回因向果,名为回向。一共十条,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入法界无量回向。我们刚才有讲说,这个回向也是要利益众生,譬如说我们修行有三回向,这里讲回因向果,再来这个回事向理、回自向他,这个都是回向的它的这个,让你发广大心,要这三个回向。

再看“十地”,“十地”是指菩萨乘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以上这十地,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五个十位,到第十地的时候,到此十地,就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经属于圣位了。

再来,“等觉”,“等觉”是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大乘五十二阶位之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的阶级,叫等觉菩萨。所以等觉菩萨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他等生相无明破掉以后,究竟成佛,入妙觉位。因为他的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这个是等觉。那妙觉就是佛了。

好,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我们常常在听老法师讲经都会提到五十二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四十一品无明等等,菩萨五十二个位次的由来。

所谓“位”就是位次,这是从初发心菩萨欲成就佛果,必须经过五十二个次第修行。实践的历程,如攀登阶梯一般,一级一级地往上登位,才是究竟圆满。此五十二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严格说起来,《华严经》只有四十阶位,那么其他十二位,十信跟等觉、妙觉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五十二阶级之说,出自天台宗智顗,也就是智者大师,我们称东方小释迦,就是我们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他创五时八教,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他在天台《四教义》中,卷九说:“华严顿教,多明圆位四十一地……今谓《璎珞经》明五十二位”,所以五十二位从哪里来呢?就是从《璎珞经》出来的。“名义整足,是结成诸大乘方等别圆之位也”。这个地方智者大师就说了,《华严经》里面事实上它是只有四十一个位阶,圆位是四十一地,那《璎珞经》说明的就有五十二位。为什么说《华严经》是四十一个位阶呢?它多了一个佛果。而《菩萨璎珞经》是有五十二位阶。

事实上,菩萨的修证阶位到底有多少呢?各经论所述不一定一样。由于《璎珞经》所列的名义整足,位次无缺,所以自古以来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五十二阶位遂成定型,大家就习惯了,是这样来的。因为自古以来这些大乘这些诸家,就是各宗的祖师,他就采取这个五十二阶位,遂成定型。然而仔细考察《璎珞经》与《华严经》皆无“十信”,《璎珞经》是以“十心”代替,而《华严经》则以〈贤首品〉代替。《华严经·贤首品》有大段落是叙述“信”的重要性,并以“信为道元功德母”为总纲领,故本品〈贤首品〉被称为《华严经》的十信。那至于“等觉”、“妙觉”之词,来自于《璎珞经》的六种性中的等觉性跟妙觉性。等觉,刚才讲过,它是接近佛果、等视佛果,它类似阿鞞跋致。那妙觉呢?则是指圆满证得的佛果。它是最后的两个阶位,五十一、五十二。

再考察《华严经》,以“十”排比的菩萨修行德目根本不止四个或五个“十”,例如《华严经》里面有十定、十通、十忍、十无尽藏等等,这个都是在《华严经》里面,以“十”来排比的,但为何没有把它列入阶位呢?应该是受了《璎珞经》的影响吧。日本学者神林隆净先生表示,《华严经》的十住品、十行品、十回向品和十地品,丝毫没有表明菩萨行位次的次序的意思。即这几品都是个个独立的,其间并无因果关系。就是日本学者比较喜欢考证。

总之,菩萨的阶位标举为了发菩提心、大悲心的长远历程,也是恒心、毅力的考验。究竟其阶位数目多少呢,其实并不是重点,它只是一个让我们去做一个了解跟明白。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皆由心造”,先讲前面这个:

“缘觉者。闻十二因缘而觉。但能自度。不能度人者。然已超出三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缘觉”,“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者,名为缘觉。就是在佛住世的时代,他听佛开示十二因缘的真理,他就能够悟道,这个称为缘觉,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他出生在没有佛的世间,但是他观这个飞花落叶,世间的无常,飞花落叶,这个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这个叫独觉。所以缘觉又称为独觉跟缘觉两种,缘觉是出生在有佛世间的修行者,独觉是无佛出世的这种世间修行,他觉悟了,这个叫独觉。

我们再看很重要的“十二因缘”,谓无明等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借为缘,三世相续,无间断也。那么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为因,感现在世的“识”,“识”、“名色”、“六入”、“触”乃至“受”,五者为果,这等一下我们要看图表;由现在的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如是循环,无间断也。

我们现在来详细解释缘觉乘和十二因缘。缘觉乘就是悟十二因缘而成道的,他苦集灭道是从集谛下去,声闻乘是从苦谛下去的。苦集灭道,声闻乘是从苦谛来悟入,那缘觉乘呢?他不用再看苦,他不用从苦谛进入,他从集谛直接进入,因为缘觉乘悟性比较高。

声闻、缘觉二小乘,通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不同的地方。

我们来看这个图表,十二因缘。过去二支因就是指过去世,他还没到人间来之前,他过去世的无明、行这两支因,这两个因,带着业识到人间来投胎转世,那就是现在五支果。现在五支果是什么呢?它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种,这是现在五支果。那现在又造了三支因,就是爱、取、有,到这个人间来以后,他又造了爱、取、有,现在三支因。然后感得第三世未来二支果,未来二支果就是生、老死。这样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所以我在临终关怀的时候,我跟亡者开示,都一定会开示十二因缘,以及讲四圣谛。如果临终的病人他放不下这个情执,财、色、名、食、睡,我们就跟他开示十二因缘,他放不下这个病苦,我们就跟他开示苦集灭道。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那么现在详细来解释,十二缘起,详细地解说。

一、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和造作的意思,就他过去生,他的身口意的行为,他造作的这些所有的这个身口意的种子,是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因为我们佛法上讲有善、恶、无记,无记就是不善不恶的。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就是过去所造的惑跟业,也就是四谛中苦集灭道里面所说的集谛的内容。

再来,识。识就是我们俗话讲的灵魂,佛家不讲灵魂,佛家讲神识,我们讲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所以这个“识”就是佛家讲的神识,一般道家以及民间的说法就是灵魂。迷了灵性叫灵魂,悟了,转识成智叫灵性。所以这个“识”是“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刹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是名为识”。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就像倓虚老法师一样,倓虚老法师他不是业报身,他是乘愿再来的。那么他要去到人间来的时候,他在东北的时候,因为他父亲跟母亲都到庙里面,观音寺里面,去求观音赐儿子给他。倓虚老法师他的俗名叫王福庭。我们讲座里面常常提到《影尘回忆录》。那当时他要来借他母亲的这个胎的时候,他就在梦中跟他母亲说,你的房子借我住。他母亲听不懂,她说这个房子,她以为是这个钢筋水泥这个房子,她说,这个房子借你住要我们家男人同意啊。倓虚老法师说,只要你同意就可以了。就是那个胎,母胎就是房子,因为在里面要住十个月,十月怀胎。所以倓虚老法师的母亲在梦中就见到一个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要来梦中跟她托梦,要想借她的房子住。这就是这个“识”要来入胎了,完成现在的生命体,识一入胎,就成为现在的生命体。

再来,名色。所以女众如果懂得十二因缘就不敢堕胎了,因为这里面会提到名色的问题,就是婴灵,一入胎以后,就是它就有灵性了,我们一般叫做婴灵。再来这个名色。什么叫名色呢?名是心识,就是那个灵魂,属于精神;色是指父母精血,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名色,名就是神识,就是灵魂,那色就是父精母血,就是这个身体了。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也就是胎相的初成,胎相就是胎儿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是这个情形,就是名色。但是那时候还没有长出六根。时间有多久呢?大概五个七。也就是说,你一怀孕以后,大概第一个月,第五个七就差不多一个月多,一个月又一个礼拜,名形位,那时候就有形状出来了,有胚胎了,“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就是两手两脚。这个叫名色。所以一般都是在这个时候拿掉,要不然就二三个月以后拿掉,这个婴灵,老和尚讲过了,本来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那就变成冤亲债主了,所以堕胎是有很重的果报。

再来,六入,第五,六入。六入是第六个七,第六个七,一个月有四周嘛,所以大概是两个月左右,还不到两个月,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到七七四十九天,“名具根位”,六根就开张了,“有入六尘之用”,这六根就有接受色、声、香、味、触、法的作用了,名为六入。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他一出生以后,会接受外面的六尘,叫色、声、香、味、触、法,他就会根尘接触以后,他就会入这个六尘的法界了,所以叫做六入。这六根就渐次具足。但是这个时候,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然具有六根的模型,但是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的一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这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第六,触。触就是出胎以后跟外面境界接触,生起感觉,是对外面境界认识的开始。就出胎以后到三四岁时,“六根接触六尘,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是名为触。这个在三四岁以前,接触外面世界,他未能了知生苦乐想。

第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就有苦、乐、舍三受了,他放不下苦、放不下乐了,苦、乐、舍三受。谓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因六尘触对六根,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然能够了别,但是还没有起淫贪之心。但是现在小孩子,现在因为网路的污染,手机的发达,以及这个媒体的污染,现在都提前了,十二三岁他就懂得,这里讲说是未能起淫贪之心,现在都提前了,因为受媒体的污染,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淫贪之心了,是名为受。但这个时候,他对于起居饮食、读书游戏,遇顺境则会感到快乐,遇到逆境感到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憎爱的感受特别强烈,所以叛逆性特别强,就在这个时期,特别明显。这就是受的阶段。

第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的,从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就青春发育的时期,对于所受的境界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会男欢女爱了,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这个爱的阶段,尤其是青年男女,应该谨慎调伏自己的冲动的情欲。

再来第九,取。取就是执取为义,就从二十岁以后,对所爱的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充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就不净了,身口意三业就不净,造出恶业来,因为造业,所以以业系身,也就业随身了,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的。所以因为爱,贪爱,而执著,造成这些业来。

第十、有。因为驰求诸境界,各种境界,起了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有”之果”,“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是名为有。我们“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感后有之报。

第十一、生。谓从现世的善恶之业,到后世还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名之为生。

十二、老死。老死是“从来世受生已后”,五阴之身,“熟已还坏”,还是在生老病死,在坏,变坏,是为老死。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所以未来既然有老死,则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与之俱来,又跟着来了。

所以十二因缘里面,你如果不知道觉悟,叫流转门,觉悟了叫还灭门。

我们先说流转门。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闭循环,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这叫流转门。

我们刚刚有讲过,这个流转门的因果,是从过去世,你前世的“无明”跟“行”这二支因,你就缘起这一世,得到这个业报身,找现在的父母,这个“识”就纳想成胎了,那就有“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果了。你的神识一入胎的时候,你这个色身,你长得高、长得矮,你长得美、长得丑,你是富贵、你是贫穷,你是短命多病或者健康长寿,你是性情温和,你是性情刚烈,都在你过去生的“无明”、“行”里面已经决定了,那二支因就造下去的。你到这一世来入胎的时候,它都已经决定了,就是缘起现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果就形成了。所以这不是谁,不是阎王制定的,不是天地制定的,是业感缘起。

然后你出生以后,又从现在这一世的“爱”,贪爱跟执取、执著,又有这个欲界三有的种子下去了,你又造了这些业下去了,就现在造三支因,这三支因是感未来果。所以我们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前世因”就是无明、行;“今生受者是”,“识”、“名色”、“六入”、“触、”“受”。你想要富贵,你会得贫贱,你要得健康,你会短命多病,这个都是过去生因就已经决定了。所以你现在又造了“爱”、“取”、“有”这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老死”的二支果。这叫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这叫轮回。

所以十二因缘很重要,你会了,你就可以跟你的长辈、父母在临命终的时候,你跟他开示这个道理,他就明白了,那再加上助念、关怀、安慰说法,他就能够放下对世间的贪爱、执著。这个是指流转门。

那再来,还灭门。还灭门的意思是说,会流转生死,三世因果这样流转、轮回,主要是因为,不外乎“惑”跟“业”为因,这两个,迷惑、造业、受苦,叫惑业苦,根本不外“惑”、“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佛的悟道,就是觉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的道理。并推究到十二因缘到底从哪里来的,最后追到后面,得到一个答案说,从“无明”来的。

所以广钦老和尚以前在台湾土城承天禅寺的时候,很多人去见他,像我们现在有一位法师,那时候他是以计程车为业,他也是很想修行,现在他已经出家了,他就去土城承天禅寺见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问他说,你从哪里来?用台语问。那法师他,他当时一下子就没办法契会,他说,报告师父,我从土城来。广钦老和尚就不讲话了。你还没有悟入啊,你要是说,师父,我从无明来。就是这里讲的,追寻了整个十二因缘的缘起,从哪里来?以“无明”为生死的流转根本。“无明”是什么?你现在的烦恼,你的见思惑、你的尘沙惑、你的根本无明,简单说,你现在的烦恼习气,你的情绪、你的固执,你的执著、妄想、分别,你的嫉妒心、你的坚持啊、你的怨恨心、你的怀恨心,等等这些,就是“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

如修道断无明,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是要修道断无明,除爱取,你修道断无明,你就除掉贪爱跟执著了嘛,这除爱取了嘛,那就可以解脱生死了。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生、老死灭,乃至于来生来世的生、老死也跟着灭掉。这叫做还灭门。

所以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的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说四谛法,从苦谛入,苦谛悟入,而缘觉乘是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

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的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因为缘觉乘他们习气已经断掉了,但阿罗汉他还有习气,所以缘觉乘他习气已经断了,称为中乘,故下于佛乘跟菩萨乘,他低于、比不上佛乘跟菩萨乘。

那提到这里的无明,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我们就来探讨无明,我们来讲这个公案,佛门公案,慧忠国师还有鱼朝恩,无明从哪里生出来?我们在讲座里面提过很多,那我也特别喜欢举慧忠国师的公案,慧忠国师就是我们河南南阳,也就是现在海贤老和尚那个地方的人,他是一个开悟的圣僧。我们先介绍一下慧忠国师他的修行的这些事迹。

一、国有师,肃耳目。国家如果有这些高僧大德来指导,就国家领导人就会端肃,就严肃他的耳目了。所以以前的皇帝都会请国师说法,现在皇帝,现在的总统不会啊。

在唐肃宗皇帝即位后,上元二年下圣旨迎请慧忠禅师入京,慧忠国师他的法相,气宇轩昂,神德英武,唐肃宗一见到慧忠禅师,肃然起敬。所以我们说,佛门里面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那是很重要,威仪很重要,威仪就是度众。佛为什么要用一百劫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那就是要度众啊,修相好庄严。那么唐肃宗就向禅师请益治国之道。那慧忠国师就教他,以唐尧虞舜之风,就刚才我们讲“唐虞三代”,就讲盛世,怎么样建立国家的盛世,他说,学习尧舜的治国方法。唐肃宗听得非常地专心,油然生起崇敬的尊仰,于是直接就坐在禅师的前面听法。他也不会说他高高在上,那国师在下面,没有,平等坐在一起,听他说法。后来唐肃宗就请慧忠国师住持千福寺,待以师礼,以老师来尊敬慧忠国师,并且赐慧忠禅师上殿可以乘轿子来,不用走路了,可以乘轿来,而且跟皇帝相坐听法,不拘君臣之礼,就没有君臣之礼了。如果有高人异士想来见皇上,皇上往往都请国师,你先勘验。那国师辩才敏捷,常常能够识人。面对帝王请法或者当朝权臣的问题,国师也能够不假辞色。

这个叫什么?叫安乐行。什么叫安乐行呢?开悟的圣僧就能做到安乐行。譬如说达摩祖师,梁武帝召见他,他说,朕盖了这么多佛寺,供养这么多僧人,印了这么多经典,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那梁武帝就不高兴了,他说,为什么毫无功德?那达摩祖师就跟他开示了,他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净智妙圆”就是我们本有的智慧,“体自空寂”,它本来清净,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它不假外求,你只要断恶修善、转迷为悟,你就转凡成圣了,不是说你要造多少桥,供养多少出家人,你才能开智慧,那只是福报而已。那梁武帝不高兴了,他说,送客,就送他出去了。这就是什么?达摩祖师就很自在啊,这叫安乐行。就是不假辞色,他不会攀缘取舍,而且他答复这些问题都是随问随答。老和尚说,开悟的圣人才有办法随问随答。他根本不用准备笔记,也不要翻经本,他随问随答。那只有佛菩萨才有办法随问随答,随问而答。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国师是有道之人,常常登门请法。那禅师也常常会对这些请法的人,告诉他们说,如果你们想要得道,你们应该往衡岳、武当等山,专精一心用功。你们应该到那个地方去专精用功,就是衡岳就是衡山,还有武当等山,你要去那边一心用功。所以后来就奏请唐肃宗在武当山建立延昌寺,在白崖山党子谷建香严长寿寺。

有一天,唐肃宗特地斋戒沐浴,向禅师请法,他说,见性后还要布施修福吗?他已经开悟以后还要不要做善事呢?你看,老和尚他开悟了,他是不是要做善事?老和尚还是继续做事啊。慧忠国师就回答说,“无相而施,即合见性”。你布施能够三轮体空,没有四相,能够跟自性相应,这个叫做“即合见性”,就跟见性相应了。那唐肃宗又问了,“作何行业能合此道”啊?他说,我要怎么去做呢?国师回答说,“无功而行当合此道。”我们说无功用道啊,你说,我为了做这些事,有很多功德,这个还是有所求。所以“无功而行”啊,无所求去做,就跟这个道相应了。

那帝又请问了,如果有病难,要如何修行?如果有病苦、有危难,要怎么修行呢?国师说,“了业本空,即得不动转”。你了解这个业本来是空寂的。病由业起,业由心造嘛,这莲池大师说的嘛,你有这些病,是因为业感召来的,造了这些杀业感召来的,那因果不空嘛,所以你现在在受报嘛。你了解这个,受报完了以后,业报受尽了,那业障也空掉了。你不再造业的时候,“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你了业本空的时候,你就不会随着这个,被这个病苦所转,“即得不动转”。

唐肃宗又问了,“临终之时,如何得自在?”国师回答说,“努力自信,一心即得自在。”我们只要什么?我们只要念佛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就可以了。然后再问了,“烦恼起时,如何止息?”烦恼起来时候怎么办呢?国师提示说,“本心湛然,但将烦恼回归妙用之心即是。”那我们转成阿弥陀佛,烦恼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到最后暗合道妙,巧入无生,烦恼就伏住了。

那么第二点,皇帝又问神通的问题了,要怎么样用功才能得神通呢?依报有如佛国净土般殊胜庄严呢?那慧忠国师就开示说,明心见性就像贫人得宝啊,老百姓当了国王一样啊。他用这样比喻,皇帝就听懂。他说,明心见性就像穷人家捡到宝贝,老百姓当上国王是不是很高兴?问你说我为什么要去西方?去西方就像贫人捡到宝贝、得到宝贝一样啊,你当上国王你高不高兴?当然高兴了,老百姓当了国王,这叫做明心见性,往生西方的意思。然后又问说,只要依着本心本性的道理来修行,就一定会成佛吗?国师回答说,一定能够成佛,佛也是无相无得,这才是真得。唐肃宗就潜心于心性之道。

第三个,就大耳和尚。因为很多人都要去见皇帝,那皇帝都会请慧忠国师来勘验,那就有一位大耳和尚,大概耳朵长得很大的一位法师,大耳法师。他说,有一天,就有一位西天,大概是印度来的,有一位大耳三藏法师来到京城,他自己称他说,他已经得他心通了,六通里面他有他心通了,他知道你在想什么。那时候已经换成唐代宗了,唐肃宗大概已经不在了,它就换唐代宗当皇帝,唐代宗就问请国师来勘验虚实。

大耳三藏见到国师就礼拜,就站在慧忠国师的右边,右侧。国师就问他,你有他心通吗?三藏法师很客气地说,不敢。国师又问,你说说看,老僧现在在什么地方?他考他了,说我现在在哪里啊?三藏法师回答说,和尚你是一国之师,他说,你现在怎么在西川看划船竞渡呢?过了一阵子,国师又问了,那现在老僧在何处呢?然后大耳和尚又说了,和尚你是一国之师,怎么跑到天津桥上去看耍猴戏呢?过了一阵子以后,这慧忠国师又再问,那现在呢?他就问,现在呢?大耳三藏惘然莫测,他一下子想不出来。这就不是神通,还要经过心意识思考的,就不是神通了。过了很久以后,回答不出来,国师就大喝一声说,你这个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地方?他当场给他戳破。大耳三藏法师哑口默然,无言以对。这变成什么?慧忠国师有神通,他有他心通,就变成大耳三藏法师没有神通。他知道,我现在讲,我现在呢?因为他大概他去测试他,再问他说,我现在呢?他可能不起心不动念了,结果他讲不出来,他为什么?因为他不是法身大士,他见不到啊。所以他才说你这个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地方?

第四个,就我们今天谈的,无明怎么来?以前我也常提到这个鱼朝恩跟慧忠国师的对话,那这里稍稍有一点不同,它有一点,它用词不太一样,用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唐代宗的时候,宦官鱼朝恩掌天下兵权,皇帝对他恩宠有加,非常礼遇,因此鱼朝恩目中无人。有一天在便殿,唐代宗指着鱼朝恩对国师说,就慧忠国师说,这个朝恩也了解佛法,可与师论道,可以跟你论,讲一些佛法。

鱼朝恩就问,什么是无明?无明从什么地方来的?无明从何而起?国师就回答说,佛法的衰相今天都现前了,佛法的衰相今天都现前了。皇帝就看不懂,听不懂,什么意思啊?国师说,奴才也自称懂得佛法。他故意讲奴才啊,其实他是宦官的头,掌天下兵权,他故意讲奴才,跟我们以前讲说,你是几品官是同一个意思。他说,奴才也自称懂得佛法,岂非佛法衰相今日现前吗?鱼朝恩一听奴才,他是骄纵傲慢,一听到这个奴才两字,不禁大怒,剑就拔出来了。国师看着他说,这就是无明啊,无明就从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一时之间,鱼朝恩还是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斥声又问,有人说国师你已经成佛了,真的是这样的吗?国师回答说,我也听说朝廷上有人在讲说,你才是今朝的天子啊,真的是这样吗?就反问他了。所以我常说,开了智慧的人他是很活泼的,他证得根本智,他后得智起作用,他一样可以从空观、假观,再进入中观。他说,真的是这样吗?鱼朝恩一听,赶快趴在地上,因为皇帝在旁边,不能够犯上,不能功高镇主,就趴在地上,叩头谢罪,说自己不是天子,因为这是砍头之罪啊。师淡然言,国师就很清淡地说一句话了,我也不是佛,二尊不并化也啊。你不是皇帝,我也不是佛,就把这样化解掉了,我也不是佛,二尊不并化啊。

再来鱼朝恩又问了,鱼朝恩于是对禅师说,国师,你是不是长劫都做凡夫?因为你说你不是佛嘛,永远没有成佛的时候吗?国师就回答说,我以后一定会成佛。你姓什么?鱼朝恩说,朝恩姓鱼,他说,我姓鱼。那国师说,我成佛的时候,我名号就不叫慧忠。你以后做天子的时候,你要不要改姓呢?还是仍旧姓鱼呢?他在开示他三世因果。鱼朝恩一听,就趴在地上,不断地叩头谢罪。因为已经悟道了,你下一世,你下一世找别的父母投胎转世,你就不是姓鱼了,他也是简单跟他开示轮回的道理。还算鱼朝恩有一点慧根听得懂,他马上跪下去叩头谢罪,并说道,朝恩以后绝对不敢再向国师论辩佛法了,降伏了。所以你要有大智慧,才有办法降伏这种骄纵傲慢的这个权臣。

好,“缘觉”、“十二因缘”我们就讲到这里。

那再来我们看“皆由心造”这里面的:

“声闻者。闻声而修证者也。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种。”

我们先解释这一段,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先介绍声闻乘。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为度憍陈如等五位比丘,由听佛说四圣谛的音声而悟道的,所以另起个名称叫做声闻。所以听佛说四圣谛,听到佛开示的这个声音而能够悟道的,叫声闻。由修四谛法门而悟道,总称声闻乘。乘就是载运的意思,就是把众生从迷岸运到悟的彼岸的工具,这个工具叫教法。故乘是譬喻,指教法,就是四圣谛的理法,由闻四圣谛可到达悟道的彼岸。

那么声闻乘的果位呢?他修习四谛法而证悟的果位有四种:一、初果须陀洹,又称预流。二、二果斯陀含,又称一来。三、三果阿那含,又称不来(不还)。四、四果阿罗汉,证得无生。

我们现在来解释“须陀洹”,“须陀洹”,梵语,华言入流,又名预流,预入圣人之流,即是初果的意思。所以须陀洹是破见惑,破见惑,见惑就破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他就证得初果了。他断三界的见惑,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他只要在人天来回七次,人间跟天上来回七次,他就证阿罗汉了。

再来,“斯陀含”,“斯陀含”,华译一来,翻成中国话叫一来,只来一次,修到此果位的,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的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这个叫斯陀含,就二果圣人,二果。所以二果斯陀含又叫一来。

三,“阿那含”,是三果圣人,他又称不来、不还,他断尽欲界烦恼的圣者。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于欲界了,故称不来、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未欲界受身,名阿那含。”那他在哪里呢?他在五不还天,五不还天就是在色界的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五天是第三果阿那含圣人所居的地方。

再来,“阿罗汉”,声闻乘中最高果位名称,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破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他不再来轮回了,他证我空真如,他破见思惑,证我空真如,就不再来三界轮回了,所以叫证得无生。三、应供,阿罗汉他证得无生以后,他就可以接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阿罗汉又叫杀贼、无生、应供。

那我们现在来解释阿罗汉他悟的四圣谛,苦、集、灭、道,这是佛法里面很重要的。四圣谛,佛说四圣谛、十二因缘,都在阿含时时候开示的,为五比丘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我在临终关怀的时候跟亡者说法,也都讲四圣谛,还有十二因缘。苦谛,迷的果,即苦果。集谛,是迷的因,即苦因。你为什么会来人间受苦呢?为什么会得了这个果报呢?是怎么来的呢?集就是贪瞋痴感召来的,集就是迷的因嘛,即苦因。这苦、集是世间的因果。那灭谛呢?悟的果,即是乐果。道谛,悟的因,即乐因。所以我们说,“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从乐入乐,从明入明”。这个灭谛是悟的果,即乐果。道谛是悟的因,即乐因。这个是出世间的因果。

那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四圣谛。佛成道以后,初转法轮,在古印度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说四圣谛法门。四圣谛的圣字,是解释作正的意思,谛是真理,就是表明苦、集、灭、道四谛法,是圣智所亲自证验到四种人生的正确真理。

苦谛,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会有生老病死,人人免不了痛苦。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叫八苦,这是苦的果报。所以你对众生要先说苦谛,他才会觉悟。

再来,集谛,那苦从哪里来的呢?说明人生集起贪瞋痴等许多烦恼的因,去造种种的不善业,才会招受种种的苦果。就你这一世得了癌症,得了短命的果报,那你前世造了杀业啊,所以到这个世间来就是多病啊。你这个地狱受完以后,你还有余业未了,所以来这个世间,就是短命多病。那他为什么这样呢?是过去生所造的杀业。贪瞋痴等许多烦恼的因,造种种不善业,才会遭受目前种种这个苦果,故“苦”以“集”为因。

灭谛就是你修道证悟的圣果,就是烦恼灭除,获得无生,无生就是解脱生死的真理。

那道谛呢?道谛就是正道,道就是正道,我们说八正道,道有多种,主要是修习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叫八正道,你就会得到最胜的智慧(般若),修善断恶,解脱生死痛苦。

所以“集”为“苦”的根本,此二谛又为流转于世间的因果;那“灭”为“道”的收获,此二谛即为超出世间的因果。

所以声闻乘他证得涅槃果,即断集谛所集起的烦恼见思二惑,此见思二惑具有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断此十使,乃修戒定慧三学,以破我执,证得我空真如,而解脱生死。

以上我们是特别来解释这个四圣谛,“皆由心造”。

再来,我们看下面的,三,“修十善者”,这个就比较浅显,我们稍微提一下。“修十善者,生于天中”,你持五戒十善,上品的,“生于天中,受胜妙乐”,享受天乐。三界之内总共有二十八天。“具五戒”,有持五戒者生于人道,有贤跟愚不同,就是有智慧、有聪明,有贤能跟愚昧的不同、愚笨的不同。“就中德造其极者”,那么就人道中里面修得德行圆满的,称“为圣人”,像孔子、孟子。“阿修罗者,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阿修罗它是有天的福报,但是没有天的德行。“有胎卵湿化四种”,这个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四生」。

“愚痴邪见。负债不偿者。生畜生中。被人宰杀。有口难辩。悭贪不施者。生于饿鬼中。积劫不闻水浆之名。其苦无量。谤无因果。广造众恶者。生于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

那下面这三个,就是三恶道的果报,就是你“愚痴邪见”,负债不偿还,就在畜生中做牛做马来还债,被人家宰杀,“有口难辩”。那你悭贪不布施的就生于饿鬼道中,“积劫不闻”,没有办法听到水浆之名,“其苦无量”。那“谤无因果”,毁谤三宝,“广造众恶”,“生于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

那这个地方提到这个饿鬼中“积劫不闻水浆之名”,我们常常在做法会都听到这样,那我们就来举这个佛典的公案,目犍连尊者至孝救母。

我们知道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得六种神通,他得六种神通以后,他想度化他现世的父母,以报哺育之恩。于是他就运用天眼来找他的母亲在哪里,结果发现他母亲堕在饿鬼道受苦,形貌憔悴,皮骨相连,咽喉细得像针一样地细小。尊者见状,十分不舍,立刻拿出他的钵要装这个饭菜,以神通力供养他母亲。结果没想到这个钵里面的饭菜,拿到他母亲面前,往嘴里一放,饭菜马上变成火焰。所以为什么要做瑜伽焰口?就这样来的,先为它说法,再给它供养。尊者大惊,痛哭流涕,前去、前往请示佛陀,为什么他的母亲会这样,然后怎么救度他母亲。

佛陀就对尊者说,你的母亲在世的时候毁谤三宝,不信因果正法,贪瞋邪恶,所以受此果报,她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力量可以救的。虽然你有孝心能够感动天地,但是天地神祇对于毁谤三宝者必须承受这个恶果也无可奈何。现在唯有仰仗十方僧众的功德力,才能使你的母亲脱离饿鬼之苦。

佛又开示了,刚好是佛他们当时在结夏安居,他说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解夏的自恣日。我们从四月十五日、五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因为现在有些很多地方的佛寺都有结夏安居。当时在佛陀那个年代因为印度丛林多,那么僧人出去托钵,印度潮湿,地上这个草丛中多蛇,所以也不太适合去托钵,所以就有大富长者供养,在佛寺里面结夏安居,精进用功,很多在那个结夏安居里面开悟的,证了圣果了。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当应该在这个时候为他的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的父母在危难中者,设百味饮食,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盂兰盆法会就这样来的。借由众僧安居期间精进修行的功德力,能够拔济父母出离三涂之苦,现世的父母也得福乐绵延,吉祥如意。

那尊者就欢喜奉行,于是在僧自恣日准备了珍肴、鲜果,置于盆中供养僧众。借由十方贤圣僧的功德力,果然救拔了他的母亲脱离饿鬼之苦。尊者就欢喜地白佛言,弟子之生母,得蒙三宝功德力及众僧威神力而超生善道。未来世的一切佛弟子,是否也应奉行此法供养,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呢?目犍连菩萨就问佛陀说,弟子的生母已经蒙三宝功德力跟众圣僧的威神力,已经超生善道了。那未来的一切佛弟子,是不是也是奉行这个供僧的,此法供养,来救度他现在的父母,乃至于七世父母呢?

佛言,一切众生当于每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念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供,施佛及僧,回向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道之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佛陀就说,一切众生应该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所以我每年的这个结夏安居,都会带我们讲堂志工到圆通寺,还有到宗兴律师的白云寺,还有南普陀佛学院去供僧,也给莲友修福的机会。所以佛陀就说了,应该以孝慈忆念所生的父母,来作盂兰盆供,供佛及僧,回向给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于七世父母离恶道之苦,生在人天中,福乐无极。

那这里刚才有提到这个自恣日,什么叫自恣日呢?就佛教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自恣日,在结夏安居的时候。这一天,僧众自己举罪悔过,自己要把自己犯的罪过讲出来,不能够隐藏,所以称为佛欢喜日。在结夏九十天期间最后一天,僧众必须举行自恣法,先自我检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在结夏期中是否有犯,犯过?请其他僧人,请其他僧众举示对自己的修行过程中,在见、闻、疑三事上,在看见、听到还有疑这三件事情上是否有犯?令于大众中自我反省,接受僧众的检举,以发露忏悔,改过自新,回复清净,名僧自恣法。所以这一天也称僧自恣日。

这是,这个是佛学名词,我们在这边附带地补充说明。

好,那么我们今天的时间的关系,只能讲到“法界惟心图”,那后面的“娑婆世界”跟“四大天下”,我们下次再讲。

那现在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开示,印造经文,现代化弘法利生。

第一点,老法师说,《金刚经》不长,总共是五千八百多个字,《金刚经》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在哪里修福呢?流通佛法,利益众生。换句话说,如果你障碍佛法,譬如说你障碍人家听法,阻止流通,阻止法宝流通,或者你悭贪不布施,这个罪过决定在阿鼻地狱。哪些人障碍呢?现在印经书,后面都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老和尚说,这八个字就将他送到阿鼻地狱去了。将来阎罗王判他到阿鼻地狱,刚好是铁证如山,赖也赖不掉。这是第一点,不能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像我们净宗学会系统的都遵照老和尚的开示,“版权所有,翻印必究”都不印,欢迎流通。这个是各位一定要记得。

第二,那这个堕阿鼻地狱这个罪人,什么时候才可以出来呢?离开地狱呢?老和尚说,在这个世间,他所印的经书完全都绝迹了,一本都没有剩了,他才有机会从地狱出来。他说非常可怕,为了眼前一点小利益,造这么重的罪业。如果不深入经藏,不熟读戒经,就不晓得因果的可怕。障碍佛法流通是最大的过失,流通佛法是无量无边的第一利益,我们一定要懂得。

第三,佛跟我们讲,他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佛灭度到现在,到中国历史这样记载,到现在二千五百六十四年,也有说三千多年的,两种算法不一样,往后还有九千年。这个问题,老和尚在早期有请教过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告诉老和尚说,佛法现在在末法时期,这一万年当中有时候兴盛,有时候会衰微,肯定是有的,还不至于断灭,断灭一定是在九千年之后才会有这个现象。那这个兴衰是不能避免的,你学佛法的人多,这佛法就兴盛;修学的人少,佛法就衰灭。

第四,我们作为佛弟子皈依三宝,我们有使命要帮助正法久住。佛法怎么样才可以正法久住呢?老和尚说,不是盖大庙,现在寺庙太多啦,真正信佛的人不多。像我到国内去讲课,那个佛寺都很大,要走完要开车,开车要几分钟才有办法绕完全部的这个佛寺,可是里面没有人。老和尚讲的也没有错啊,真正信佛的人不多了。佛法要兴旺,方东美教授说,不是只有说一次,他跟老和尚说,佛法要兴旺,老和尚印象深刻,方东美教授说,佛法要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古代丛林制度。丛林制度是什么呢?正规的教学,就是佛教大学。每个宗派可以成立一个学院,或者多个学院都可以,中国大乘八个宗派,就应该有八个学院,八个学院合起来是佛教大学,佛教才是真正能兴旺起来。

这个我的启蒙老师简丰文老师就已经在做了,佛陀教育基金会就有成立佛陀教育学院,它就有八个宗派,八个宗派有八个学院,虽然它是一个小地方,但是修学的人多,礼拜六、礼拜天,八个宗派都在学。当然我老师是专弘八宗了,那我们是听老法师的,我们是专弘净宗跟因果。

第五,弘法利生一定要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无论在什么地方,全世界都能收到。就像我们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有Wi-Fi就可以收听得到,最远到达欧洲的丹麦、美国、澳洲、新加坡、东南亚都可以听得到看得到。现在时代变了,佛法修行、传法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从前因为没有科技发明,所以需要讲堂、需要寺庙,讲堂容纳的面积有限制,所以寺庙就要多,弘法人才要多培养。古时候行,对佛法认识的人多,修学的人多,发心出来弘扬的人也多。那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因为弘法的人太少了,也就是社会上对佛法正确认识的人又少了。

第六,道场如果盖得富丽堂皇,盖得很大,就会引起人的贪心,把这个道场当作商业来营业。很多人说得比较不好听,对国家又不缴税,那就造业了。当然佛寺它有佛寺的功能了,看你的发心,当然是你,你是以商业营利为目的,那这样就不太妥当,还是要以利益众生为目的,为佛教、为众生,而且要办教育,要讲经说法,不能有太多的商业行为。现在有些地方就变成观光道场了,但是接引初机还是可以的,接引那个没有学佛的,譬如说它里面就有开饮食街,有开一些卖佛具的用品,这接引初机还是可以啦,基本上它只是为了方便接引大众。但是我们还是要听老法师跟祖师的开示,还是要恢复教育。

第七,所以印光大师在我们这个时代提出来,小道场,同修不要超过二十个人,真好,开销少,又不用打扫,打扫面积那么大也困难,有二、三个真正护法就可以解决了啦,就解决了,真修行,真成就。祖师提供我们的,我们越想越有道理,应当依教奉行。像我们道场就是这样,共修十几个,这样如果能真正精进用功,也就能够成就了。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