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9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8月3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六,“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经文第三十七,“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七十八页,我们继续上一集的“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那么还有一段公案还没有讲。那上一集我们有提到“作牛示罚”,我们特别举了梁武帝还有宝志公禅师,还有印光大师对于济公禅师喝酒吃肉,印光大师的开示,以及道香禅师显神通度众生,后来入涅槃。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这个公案:

“干蛊裕后(感应篇图说)”

“明扬州有富人。开南货店。临终时。以一称付子。曰。此吾起家物也。问之。曰。称乃乌木合成。中藏水银。称出。则注水银于头。人见以为重。而不知反轻。称入。则注水银于尾。人见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即将此称烧毁。烟中有物上升。如龙蛇状。未几二子皆死。因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一日梦至一所。有官府坐堂上。谕之曰。汝父命合富耳。不系乎称。上帝正以其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汝家。家败之后。当继以火。今尔能盖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将二星取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但当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干蛊裕后”,“干蛊”,子嗣贤明,能掩盖父母之过失。《幼学琼林·卷二·袓孙父子类》:“盖父愆名为干蛊。”就是说父母有过错。那“裕后”呢?“裕后”就是后代显盛发达。《尚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后昆”就是后代的子弟。“垂裕”就是能够光耀。会产生光耀门楣的后代,光宗耀祖的后代,叫“垂裕后昆”,就是留福报给后代,那后代就会发达、兴盛。就“以义制事”,为人处世都合乎礼义,“以礼制心”,起心动念都能跟敬相应,这叫“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能够合乎礼义廉耻、四维八德。那这个就可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垂裕后昆”。这个“干蛊裕后”,就是因为子弟,儿子、后代很贤明,所以虽然他上一代,父母做得不好,但是他子弟因为能够贤明,那么所以就可以能够掩盖他父母的过失。那这个“干蛊裕后”的意思就是说,子嗣贤明,能掩盖父母的过失,而遗惠后代。

再来,“乌木”,“乌木”叫乌文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细致,颜色是黑色的,可以做精致的器具或者工艺品。

“谕”,“谕”就是告诉,使人知道,一般是用在上对下。

“合”,应该、合该、合当。

“不系乎称”,“系”是关联、牵涉。“乎”,相当于“于”。“不系乎称”就是与偷斤减两的事没有关联。

“盖父之愆”,“盖愆”就是修德行善来弥补过去的罪恶。这个是出自于《书经·蔡仲之命》:“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后代子弟能够尽忠尽孝,就能够掩盖前人,就是他的祖宗的过错。“盖父之愆”就是弥补父亲的过失。

“光尔之后”,“光”就是显赫。“后”就是子孙。意思就是说显赫你的后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干蛊裕后。子毁父秤,后代发达。(摘自《感应篇图说》)。

明朝扬州有一个富人,开一家南货店。临终时,把一杆秤交给他的儿子说,这是发达我们家的东西,就是我们家的起家物。儿子问他是什么原因,父亲就说了,这杆秤用乌木并成,中间藏有水银。称出去的时候,就让水银流到前头,别人看见秤往上翘,以为超重,不知反而轻;那称入的时候,就让水银流到后头,别人看见秤往下落,以为未达重量,不知道反而重了。这就是我致富的诀窍。儿子非常惊讶,大不敢说批评父亲的话。父亲死后,他就立刻把这只杆秤烧掉,烧掉以后,烟中有物往上飘升,好像龙蛇的样子。没有多久,他的两个儿子都死掉了,因而他认为天道不公,颠倒了因果。有一天,他梦见到一个地方,一位大官坐在堂上,告诫他说,你的父亲命当富有,跟秤没有关系。上帝正因为他用心不正,所以就派遣了破星跟耗星两颗星投胎到你们家来,成为你们家的败家子,败你们的家以后,你们家又遇到火灾,让你的财物全部烧光。现在因为你用心公正,掩盖了你父亲的罪行,所以就特地收回这二颗星,将赐贤才之人,到你家来做你的后代,光宗耀祖,你应当再接再励,多做好事,不要怨天尤人。醒来以后,他大为感悟,为善的意志更加坚定。后来果然生了两个儿子,都考上了进士。

那么这一段里面,他父亲经营这个南货店,居心险恶,居心不良,在那个秤里面藏了水银,在买入跟卖出之间来赚取这个暴利,因而致富。所以他说,这只乌木的秤是他们家的起家物,就是兴家,所以致富的。但是事实上,这个官府坐堂上跟他讲说,你父亲命中本来是富有的,他父亲本来就是应该会有这个福报的。老和尚说,小偷去偷东西,都是命中所有的。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你用这种欺诈的手法反而是损了你的福报。所以上天就派了两颗星到他们家来,一个是破星,一个是耗星,想要把他们家运全部败掉,然后再把他们,一把火把他们家烧掉,整个财富给他烧光。

但是因为他这个商人的儿子很善良,他父亲跟他讲说,这个秤是用这样去赚暴利,他于心不忍,起了一个善念,就把这只秤烧掉了,也就是说他要断恶修善了。所以他一断恶修善,他业障就消,家里面共业,这个共业就转成重罪轻报,因为他这一念善是利益很多众生的,所以这个叫做“盖父之愆”。但是他当时把这只秤烧掉以后,他两个儿子死掉了。因为他没有智慧眼,他是凡夫肉眼,他看不出三世因果,他也看不出天道好还,也看不到因果循环,所以他认为说没有因果,他说“因果颠倒”,“天道无知”。事实上是天道好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果的道理不是佛说出来的,它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宇宙的真理,是佛把它说出来,不是说是佛发明的。

有一天梦到到一个官府,官员就告诉他说,你父亲本来就有这个福报,不用这个乌木的秤来诈骗客户、民众,他也有富贵的福报,但是他这样做反而损福啊。上帝因为你用心良好,所以要把这两颗星收回来,这两个儿子就死掉了。然后上天再赐你贵子、贤子来光耀你们家的门户,光宗耀祖,“光尔之后”,就是能够让你们后代的子弟能够显赫,这叫“光尔之后”,所以你要继续行善事,不要怨天尤人。后来他醒来以后就大悟了,更加坚定继续行善。后来果然生两个儿子,上天果然赐两个儿子给他,都考上进士。

那么这个地方就让我们来聆听印光大师对于这种因果,因为因果是非常微细的。

印光大师说,人要修福、要造业,总不出六根三业。印光大师说,我们要修福、要造业,不出这个六根三业,眼耳鼻舌身意业,所造的这个身口意十恶业或者十善业,眼耳鼻舌身意,身口意三业。这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根是属于身业,后面的意根属心,就是意业。这身口意三业,身业的部分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印光大师说,身业的这三种罪业都很重。

印祖说,“偷盗之人,似得便宜,折己福寿”,这个偷盗之人,他看起来表面上占便宜,事实上已经折掉自己的福报以及寿命了。这个公案“干蛊裕后”,明朝扬州这个富人,他算是偷盗、诈欺,看起来他是家里富贵了,得到了便宜,但是事实上他也折掉福报,也损了寿命。“己命中所应得者,比所偷多许多倍”。这个地方印祖的开示就印证这个经文里面讲的,这个官府的官员就告诉他的儿子说,“汝父命合富耳”,你父亲本来就有富贵的命,他过去生有财布施,这跟这个秤没有关系,“不系乎称”,跟这个乌木的秤没有关系。就是这里讲的,“己命中”,自己命中所应该得到的福报比你所偷到的还多许多倍。

“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印祖说,如果你是用计谋得到的,像这个乌木里面装水银,这个就是计谋。卖东西、买东西,他乌木里面,卖出买入,里面有水银,就往前倒、往后倒,他从这个里面赚这个暴利,这个叫做“若用计取”。“若以势胁取”,譬如说贪官污吏索取回扣红包,这个叫做“若以势胁取”,胁迫人家,你不送红包来,我就给你工程验收不通过,这个叫“若以势胁取”,这也是偷盗。“若为人管理作弊取”,譬如说帮人家管财务,监守自盗,亏空公款,这叫“若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盗”,这都叫做偷盗。

“偷盗之人,必生浪荡之子”。所以你看这个公案里面,上天就派两颗,一颗破星,一颗耗星,到他们家来,要来败他们的家,“以败汝家”,要来败他们的家。他的父亲用心不公,“故派遣破耗二星,以败汝家”,就来败坏他们的家。就是我们讲的,五家共有里面的第五个,败家子,这是因为你犯了偷盗了。偷盗的人,他家里一定会生出浪荡之子,冤亲债主来投胎转世的,来报怨讨债的,把你的家财败尽。这里面讲的,“家败之后,当继以火”,上天再降火灾,把你们家的钱财全部烧光。那“廉洁之士,必生贤善之子”,这个人看起来清廉自守,一介清廉,不贪不取,这个叫“廉洁之士”,他家里一定会诞生贤善的子弟出来,他的子孙一定是贤善的,“必生贤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这个就是天理,因果循环一定的道理,因果道理,这个是事实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以这一段我们就引用印祖的开示来做补充。

我们再看下面的“按”语:

“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而果报则纤毫不爽也。昔姑苏尹某。工于刀笔。其门如市。后生一子。貌甚秀。颖悟绝伦。因自悔前非。不写状词。未几。子忽双瞽。尹大恚恨。复代人写。不一年。子目复明。于是遂谓天道无知。绝不信福善祸淫之理矣。其子名明廷。中顺治己丑进士。不数载。因赴任。中途遇乱兵。全家被害。无一存者。”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倚伏”,“吉凶之理,相为倚伏”,这个“倚伏”就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这个是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们来看《老子·第五十八章》的,这《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的原文,我们把这一段原文来跟各位做分享。

老法师在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老法师跟他同学有问李炳南老师说,佛法在印度,佛陀灭度以后一千年以后,就是像法时期才传到中国来,那时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东汉明帝那个时候已经是在春秋战国之后了。春秋战国之后才是秦朝,秦朝之后才是西汉,那西汉之后才是东汉,孔子是诞生在春秋,在这个春秋的时候。所以那时候,老法师就问李老师说,孔子跟孟子算不算菩萨?李老师说,有人说了,孔子是童儒菩萨,理上说得通,事上找不到证据,没有办法去印证。但是那如果按照老法师说的扎三个根,伦理、道德、因果,《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孔子所讲的《论语》,跟《孟子》,这四书五经可以讲说是扎人天基础。

所以这个《道德经》虽然是道家的经典,不过我们也来了解,老子在《道德经》他这个境界到什么程度。〈第五十八章〉原文是这样:“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段老子的《道德经》的经文是文言文,满深的,还是稍微解释一下,不然大家不明白。

“闷闷”就是昏昏昧昧的状态,但是有宽厚的意思。

“淳淳”就是就淳朴、厚道的意思。

“察察”就是严厉、苛刻。

“缺缺”就是狡猾、抱怨、不满足之意。

“其无正邪”,“正”就是标准、确定。“其”就是指祸跟福的变换。这意思是说,他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其无正邪”。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意思是说,“正”就是方正、端正。“奇”就是反常、邪。“善”就是善良。“妖”就是邪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的变成邪的,善的变成恶的,这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道其回圈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

“方而不割”,“方而不割”就是方正而不割伤人。

“廉而不刿”,“廉”就是锐利。“刿”就是割伤。这意思是说,锐利而不伤害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那么这一段的原文白话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政治宽厚清明,民心就是淳朴、忠诚;政治严苛、残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灾祸啊,幸福正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正忽然变成邪的了,善忽然变成恶的了,人民的迷惑,由来已久。因此,有道的圣人,他们为人方正而不生硬。就是他们能够怎么样?他们具有智慧,能够和光同尘,这叫方正而不生硬。虽然他们具有智慧,圣人他有智慧嘛,有道的圣人,就是有修行的圣人,他有智慧,但是他能够和光同尘,就是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他以身作则,但是他慈悲,慈悯大众。直率而不放肆,圣人他能中规中矩,但是他能够合乎礼义,能够从性德流露,就是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他虽然智慧高明,但是能够普度众生。

那么这一段里面其实有很深的道理,就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的时候里面藏有福报,有福报的时候灾祸藏在里面。就是用现在通俗的话就说了,这个“祸兮福之所倚”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通俗的话就是说,人家说,这个人祸不单行,但是他也可能会,危机就是转机,转机就是福报,危机就是灾祸嘛,这叫“祸兮福之所倚”。看起来是已经是灾祸临头了,却是否极泰来,逢凶化吉,这个叫“祸兮福之所倚”。那“福兮祸之所伏”,就是我们讲的乐极生悲,用俗话说就是乐极生悲,他本来是福报现前,但是却是乐极生悲。

老和尚曾经讲一个公案,就是以前在蒋介石那个时代,有一位少将的将军被蒋介石先生拔擢升为中将。那他的至亲好友,就明天要授阶典礼,再授他一颗星,要授阶,那前一天,家亲挚友就很高兴,好不容易诞生一个中将将军,就摆个很丰盛的晚宴要来跟他庆贺,这也是人之常情。结果没有想到,几杯酒下肚,黄汤下肚以后,一命呜呼,死掉了,第二天不能够参加这个中将授阶典礼。这叫什么?“福兮祸之所伏”,里面藏着危机,虽然福报现前了,但是什么?德不配位。德不配位,没有那个福报啊,德不配位。所以你福报不够,你突然间爬到那个高位,你撑不住啊,所以叫厚德载物,他德不配位就没办法,那坐得就不平安啊。那这位少将就是这样,他如果不授升中将,或许可能没有这个灾祸。所以老和尚说,一颗星压死一个人的命,就是这个道理,叫“福兮祸之所伏”。有时候你凡夫肉眼看不出来说,怎么会这样呢?如果你明白三世因果,你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你就了然于胸了。

那我们现在就来探讨这一句很重要的话,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都会碰到。灾祸,幸福依存在里面;幸福,灾祸潜伏在里面。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呢?祸福看起来好像没有一定的准则。所以《太上感应篇》里面讲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在刚才那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里面讲,正变成邪,善变成恶。世间人看不透这个道理说,怎么会这样?会产生迷惑。那这个观念由来已久,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因为什么?因为智慧未开。一般人总是害怕灾祸,而喜欢得到幸福,但是老子告诉你,祸跟福实在讲是互动,充满互动而且不定性的,祸跟福是相依相伏的。也就是说,灾祸中时常依附着幸福在后面等你,就看你能不能觉悟,看你能不能警惕,能不能精进用功,能不能发愤图强,那个幸福的因都在后面等着。

这个就是灾祸虽然来临,但是,譬如说老和尚说,台湾的这个八八风灾。八八风灾还没有来的时候,老和尚他毕竟是一个高僧大德,有德之人他能够知道这些,观察现在人心变化,老和尚知道现在人心念头在想什么,那就会招感哪些灾难来。所以老和尚那时候在台南极乐寺就告诉所有净宗同修,大家要努力做三时系念,所以悟行法师在南部连续做了很多场的三时系念。但是八八风灾还是来,死了六九九人。这就是说,灾祸中依存着幸福。但是这个三时系念有没有用?有用。后来有一尊广泽尊王,台湾南部民间的一尊神,降乩扶鸾告诉它的弟子说,你们都在怀疑说,净空法师开示诵三时系念没有用。有用,它说本来灾难还要更大,要死伤更多人,但是重罪轻受,只死了六九九人左右。

这个就是什么?灾祸中依附着幸福的因子。那幸福里面也经常含藏着灾祸的种子。祸与福之间相因相成的微妙关系。后代很多这些修行人,诸家多能够认同老子的说法。庄子就说了,《庄子·则阳篇》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他呼应了老子的说法,平安跟危险它是互相变化的,祸跟福是相生的。安逸跟危险是相互交替,灾祸与幸福相互衍生的,彼此互为因果。

《吕氏春秋·制乐》叙述商汤执政的时候,在商朝的时候,我们知道商汤是一个仁君,商汤在执政的时候,他当时曾经发生,宫廷中的中庭里面发生很怪异的现象,就是那个谷子在宫廷里面的中庭长出来。谷子应该长在稻田,谷子怎么会长在宫廷的中庭上呢?这个讲是表示不吉祥,这是一种怪异现象。那官吏,当时的官员就找来那个占卜的来预测吉凶,这到底是不是对商朝有什么,上天要示警呢?成汤马上阻止说,不用。成汤毕竟是一个有智慧的仁君,他怎么说呢?他说,“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你看,古代是真的,这些皇帝都是圣贤再来的,他就有这个洞察机先的智慧法眼,智慧眼。他说,我听说,福报要来临以前的,会产生一些吉祥的现象。那如果你见到不好的事情,那个妖啊,就是邪的事情要发生,你赶快行善就好了,那祸就不会来了,灾祸就不会来了。商汤他就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忙于国事以外,他都到乡间去慰问了解民间的疾苦,而且虔诚地祭拜亡者,极力地安抚百姓。不过短短的几天,长在中庭的那个谷子竟然自动消失。

所以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结论,《吕氏春秋》里面,里面就下一个结论说,故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成汤因为见到谷生于中庭,这是一种灾祸之兆,祸兆,让他心生警惕,凡事都为国家以及百姓立场着想,不但避开了厄运,也为他招来了更多的善福。

韩非子在《韩非子·解老篇》里面说,韩非子对老子这一段也是有相当认同的见解,他说,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韩非子有非常深入的诠释。韩非子言:“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韩非子说,人要是有灾祸临头的时候,心里就会敬畏、恐惧;心里有畏惧、恐惧,他行为就会端正、正直;行为端正、正直,那思虑就非常地成熟、圆满;思虑成熟、圆满,那事情就能够合乎道理,“则得事理”。

所以这个就像我们人的身体一样,你身体要生疾病的时候,有一点哪里的病痛,你如果你平常有在修行,有拜佛、忏悔,有念佛、放生、吃素,诶,你这个身体的整个新陈代谢系统以及你的自律神经系统,它会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痛。像我这个两个手臂有时候会酸,以前有说是有五十肩嘛,那五十肩就是一个病痛,就是人到五十岁以上就会有五十肩。五十肩意思就是,人到老的时候,到五十岁,那个肩部就不灵活了。我那个时候学佛没有像这个时候这么深入,那在十几年前,也常常到这个推拿馆,在我们国外叫做桑拿,在日本叫桑拿,就是推拿,或者是针灸,我常到林森北路那边去给那些推拿师帮我推拿。因为我会痛,就没有办法,这手举不起来,手臂举不起来,就五十肩就举不起来。“人有祸则心畏恐”。那时候我就问那个推拿师,他跟我讲,哎呀,你这个肌肉沾连了。我说,那肌肉沾连,就黏住了,我说,要怎么办?他说,要动手术。

那么我那时候在基隆净宗学会讲《金刚经》,我在基隆净宗学会先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后来再继续讲《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讲不到三分之一,诶,有功德力了,真的有一点福报了。那一天痛得不得了,就跟基隆净宗学会说,我今天请假,我不能去,我就在家里。那我家师姐,我内人就看电视,刚好看到一个香港一个电影明星,叫卫子云,他就是有一个少林拳的降龙十八掌那种甩手,他特别介绍,当我在家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他就讲这个,这一个降龙十八掌,这种招式专门治五十肩,这刚好是针对我的问题,说五十肩,好像是为我说的。那我就学上来了,我就学他这一种运动。诶,不到三个月,那个五十肩竟然好了,现在都全部好了。那是什么意思?“人有祸则心畏恐”,那么“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人遇到灾祸的时候,心生恐惧,行为就端正了,那我精进用功,复讲老和尚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研习报告》,那行为就自然端正,那思虑就成熟,那就比较有能够相应智慧,自然明白行为处事的道理。

那后来韩非子又说了,“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诶,各位,今天讲的这一段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好好学,你可以怎么样?你可以迎五福,远离六极,你会五福临门,如何避开凶祸,他告诉你。人有福报得富贵,有福报就富贵,就过着富贵的生活了。那有富贵的生活怎么样?衣食无缺、衣食华丽、衣食奢华。衣食奢华则骄心生,你就是怎么?你就会产生一种骄傲的心理。“骄心生则行邪僻”,你骄傲的心理一出来以后,你的行为就不合乎正道了,行为就是偏向邪僻那个方向了。那就“动弃理”了,你就起心动念就违背天理、就违背道理了,你就抛弃了道理跟真理啊。所以人们遇到幸福,富贵就降临了,衣食就丰富了,骄傲的心就产生了,行为邪恶乖僻,就会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

韩非子对于人性的深入观察,体认到处于灾祸中的人,做事更为沉着熟虑,反而因此可以扭转逆势,化险为夷;然而处于幸福中的人,难免骄矜志满,视所得的一切为必然,不知珍惜福分的结果,很快便将福分消耗殆尽,祸事,灾祸的事情自然随之而来。这一段非常重要,也非常的好。

那么有个公案来印证老子讲的这句话,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公案很有趣,是古代的一个公案故事,我们常常跟人家讲话的时候,这样鼓励人家说,哎呀,不要伤心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有个典故啊,为什么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这个比喻什么?因祸得福。

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呢?《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是一本古代的善书,它<人间训>里面提到,描述一个住在边塞地区,有一位养马人家,养马人士,他所养的马有一天突然间跑掉了,跑到哪?跑到胡地,胡地就是我们古代的匈奴、突厥那个边疆地区,匈奴、突厥常常侵犯到这个中原地带,就跑到胡地去了。那邻居都来安慰这位养马人家,养马人家的父亲就说,怎么知道马走失不是我们的福气呢?马跑掉应该,照道理讲是什么?破财啊,一匹马还是蛮贵的啊,马跑掉就等于了钱啊,就是破财啦。他说,怎么知道说马走失不是我们的福气呢?大家不晓得这个老人家怎么讲这种话呢。

隔了几个月,那一匹走失的马居然带着胡人的骏马过来。马会跟着马跑,那这一匹走丢的马去胡地,再把胡人比较优良的马,那个骏马,竟然把它带过来,就多带了一匹马回来了。你再看,那个马走失了,好像是祸,那这匹走失的马再把胡人的骏马拉回来,好像是福报啊。这一段就是,马走失里面,灾祸里面藏有福报,那走失的马再把胡人的骏马带回来,好像福报,捡到一匹马,但里面有灾祸啊。邻居又上门来道贺了,哎呀,恭喜啊,你们家里又多了一匹胡人的骏马。养马人的父亲就说了,怎么知道带回来的骏马不是一件灾祸呢?这个老人家有智慧、有慧眼。

不久他的儿子因为要骑这一匹胡人的骏马,要训练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腿,那就是灾祸了。邻居就又赶来慰问,哎呀,这,这,这怎么回事啊?怎么你儿子骑着这匹胡人的骏马,怎么摔断了腿?哎呀,好可惜啊。摔断腿好像是灾祸啊,骏马来到他们家好像是福报,结果福报里面藏着灾祸,他儿子摔断了腿,就是福报里面藏有灾祸。那邻居来安慰,他父亲就说,怎么知道跌断了腿不是我们家的福气呢?他看法都,跟人家都不一样,一般人说,哎呀,怎么跌断腿?怎么这么不小心?就责骂、责怪他了。他父亲就很有智慧说,怎么知道跌断了腿不是我们家的福气呢?

结果一年以后,胡人入侵中原,住在边塞地区的年轻人全部被征召,抓去,被征召去当军人,九成的人全部都战死,他儿子因为是跌断了腿,不用去当兵,不要去当军人,边塞这个老翁他那个跌断腿的儿子,因为这样跛脚的缘故,竟然幸免于难。他父亲讲的没有错,怎么知道跌断了腿不是我们家的福气啊?用这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形容老子这句法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太好了。

所以文章最后讲一句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你没有智慧,你不能够深信因果。老和尚说,要法身大士以上,对因果深信不疑,完全明白了。那么从塞翁失马的故事可以发现,不只因祸而可以得福,同样因福也会招感灾祸,乐极生悲,祸跟福来去反复,没有定数,令人难以捉摸,“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从这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可以知道,不只因为祸而可以得福,因福同样也可以得祸,祸跟福来去反复,没有定数。那我们必须要创造变数,你创造变数,就可以转烦恼为菩提,可以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关键是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我们念佛人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上面,就可以逢凶化吉。

今天这个部分我们就用这段故事来作补充。

再看下面,名相注释:

“工于刀笔”,“刀笔”就是诉讼文字,就是写这个官司的诉讼书,诉状,这叫“刀笔”。所以现在讲律师帮人家写状子那一支笔,叫“刀笔”。因为那个文字会伤人,会定生死,所以他的笔像刀一样,叫“刀笔”。它是指诉讼文字。明朝沈鲸《双珠记·协谋诬讼》:“吾刀笔山可颓,倾人家命如覆杯。”说,我这支笔很厉害,我这支刀笔连山我都可以把它铲平,我可以让人家倾家荡产,要人家的命,就像把杯子倒过来一样这么容易。这叫“工于刀笔”,意思指什么?擅于写诉讼的状书。

“状词”,诉讼的文书或状书中所写的文词。

“福善祸淫”,谓赐福给行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书经·汤诰》:“天道福善祸淫。”孔《传》:“政善,天福之;淫过,天祸之。”

“明廷”是指尹明廷,他是顺治年代的进士。

“己丑”,为清世祖,等于顺治皇帝六年。

“中途遇乱兵”,这个是《清史稿》里面记载,顺治八年,辛卯年,李定国(张献忠义子)犯平乐,知府尹明廷,就是这里讲的“工于刀笔”的这个人的,姑苏尹某他的儿子叫尹明廷,尹明廷就遇害。

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吉凶的道理,错综复杂,是祸是福,肉眼是看不清的,但因果报应是丝毫不会错的。从前,姑苏有一个姓尹的,善于为别人打官司,门庭若市。后来他生了一个儿子,相貌秀丽,聪明绝顶。因而悔改以前的过错,不再给人家写那些言词不实的状纸。没有多久,他的儿子突然间双眼失明,尹某他非常地愤怒,他认为没有因果,就又继续代人家写状纸了。不到一年,他的儿子两眼又恢复光明,又复明了。于是就说天道无知,从此不相信善恶报应的道理。他的儿子名叫明廷,尹明廷,顺治年中己丑年进士。没有几年,在一次赴任途中,遇到乱兵截击,他遇到乱兵袭击,全家被害,没有一个人幸存下来,就是等于绝后了。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就来探讨“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因为这一段虽然说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里面,这一句按语里面讲的这一段句子,“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就像说这个姑苏尹某一样,他“工于刀笔”,他就帮人家写诉讼状纸,生意非常地好,家里门庭若市,大摆长龙。但是他生了一个儿子,相貌非常地秀丽,而且“颖悟绝伦”,非常地聪明,聪明绝顶,“颖悟绝伦”,就是非常聪明绝顶的一个小孩,他就说,上天赐他这个贵子。也自己知道心里不安了,帮人家写这种诉讼状纸,以假乱真了,那积非成是啊,那他自己觉得说,上天对他不薄,赐他这个贵子啊,因此他忏悔了,忏悔,就不再帮人家写状纸了。

结果没多久,他的儿子竟然两个眼睛都瞎掉,他就觉得很绝望,怎么会这样呢?我才要从善,我才要断恶修善,怎么我儿子招致这个灾祸呢?就非常生气、非常愤恨、非常愤怒说,天道不公,没有因果,所以我该继续来帮人家写状纸。结果奇怪了,他的儿子竟然两个眼睛又恢复光明了。他忏悔的时候,儿子眼睛瞎掉,他非常愤恨的时候,不相信因果的时候,继续写状纸的时候,儿子两个眼睛又恢复光明。这道理在哪里呢?“天道无知”,他就认为说“天道无知”,就不相信“福善祸淫”。

这一段的故事就告诉你前面这个“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我们凡夫怎么办?我们从《了凡四训》下手,《了凡四训》里面这一段是太重要了,老和尚这一段开示讲得太好,我们来了解《了凡四训》里面<改过之法>,这一段很重要的经文,<改过之法>。

我们知道《了凡四训》里面有四个段落,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那么老和尚说,第一章是告诉你因果的理论,就是<立命之学>,命怎么来的。那<改过之法>跟<积善之方>告诉你怎么改,怎么改命运,改法,恶要怎么改呢?善要怎么积呢?这<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这两章完全着重在行门。<立命之学>是告诉你说,你怎么对命运,对改造命运的信心先让你建立起来,你了解命怎么来的,你信了以后要去做。要怎么改?所以<改过之法>跟<积善之方>就告诉你非常具体。

我们看《了凡四训》里面这一段经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并不是孔子作的,孔子把它整理出来。《春秋》就是鲁国的历史就是了,等于传记了。所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都会被记载进去啊。那么这部书呢三个人注解,最好的是左丘明。孔子作完《春秋》以后,就有三个人来注解它,就是我们讲的《左传》跟《公羊传》跟《谷梁传》,那其中左丘明作的,就是他注解的《春秋》注解得最好。这是老和尚说的,孔子也是一样,佛也是一样,佛陀也是一样,就是信而好古,就是完全是老祖宗讲出来的道理,是孔子把它整理出来的。所以孔子也是这样,佛陀也是这样,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不是他们发明出来的,是老祖宗跟圣人所讲的道理,他把它讲出来。所以左丘明呢,老和尚说,他就是等于在复讲《春秋》一样,他注解出来。那这三个《传》都写得很好,记载得很详实。现在所流传的《十三经》里面,三种《传》都在里面。这是先介绍《春秋》。

那“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老和尚说,古人讲的道理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人说话,你看他谈话的态度,你看他的举止动作,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吉凶祸福。我们用佛家的道理,这个人有没有禅定功夫,这个人有没有转境的能力,这个人攀不攀缘,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你就可以判断他的吉凶祸福了。而且判断得很正确,都应验。小到一个人的成功失败,大到一个国家的兴衰,都是很灵验的。那这个在《左传》跟《国语》里面,这两本书,这是中国古代古时候的历史。他们有这种观察能力,懂得什么?懂得因果报应的道理。他从你的言善、行善,稳重厚道,就可以判断你有福,言善、行善,稳重厚道。

我认识一个广州的商人,岑居士,他很护持我们这个孝廉讲堂,我们二O一六的万人念佛,那个现场几千人的播经机都是他们公司供养的。这个岑居士呢,他是做汽车零件配件的,譬如说朋驰汽车,它上面不是一个三条杠的这个标志吗?他专门在生产那个标志,是全世界的供应商,本田汽车、丰田汽车,那上面那个标志都他生产的。他人非常地厚道,他办公室进去,第一个匾额就是他儿子写给他的墨宝,“厚德载物”。他对部下员工非常好。

那为什么我会认识他呢?他们的前老板是中国前几大的汽车零件商,本身就是,老和尚讲的,好色败德,好色就败德了,那企业就受影响。岑先生原来是他老板的秘书,帮他处理事情。那我在广州讲课的时候,岑居士的夫人来找我,戚师姐来找我,希望我去劝他师兄的这个老板能够断恶修善,能够断掉这个邪淫,让公司重新振作起来。因为公司已经遭受很多很多的挫折,祸不单行,兄弟争产,员工不和,生意消退等等,都是什么?都是老和尚讲,好色败德所造成的。

他跟这个老板因缘非常地好,老板就说,那广州的代理商就给你做,全部由你生产,你自己负责南方的供应。他就是因为这个福报,整个公司的企业经营得非常地出色。而且在广州还办论坛,他们有同乡会嘛,他办那个年会,特地办了一个论坛,邀请我跟周泳杉老师,去对他们公司员工,以及他们的企业,以及他们的同乡会的会员上千人,讲因果道理,讲伦理、道德、因果。

就是说,从他的言善、行善,稳重厚道,就可以判断他有福报,这个人有前途。你从他的言语刻薄,行动轻浮,这个人就没有前途。你看他好像,现在眼前很得意,但是那是昙花一现。所以一举一动都可以看出来这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这叫做《了凡四训》里面讲的,“春秋诸大夫”,春秋时代那些大夫,他们都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行为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吉凶祸福了,而且都很灵验。

再来,“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他说,这不是只是理论,这也是事实。一个人、一个国家都是如此。事情还没有形成,它有吉凶的预兆,这种预兆都在起心动念处,在所作所为处。如果你头脑冷静,有理智的人,能够观察得出来。

再来,“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厚”就是厚道。厚道的人,心地厚道,他乐意帮助别人,他对自己刻薄一点,可是对别人好一点,这种人有福,一定有后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对待别人刻薄,贪图自己的享受,这个人将来会有灾难。“俗眼多翳”,因为俗人看不出来,他看不出这个预兆,像眼睛被遮住一样。“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好像一切吉凶祸福都没有法子预测,看不出来。其实吉凶祸福、预兆都在眼前,什么人会去看算命的呢?就是这种“俗眼多翳”的人会去看算命。

再来,“至诚合天”。这是大原则。我们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只要用真心,不要欺骗自己,不欺骗任何一个人。佛法讲就是,这个“天”就是真如本性。“至诚合天”,就是说,你看这个人现在好像在受苦受难,他苦难过去了,大福报就要现前。大根大本就是真诚。儒家讲这八条纲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纲目。老和尚说,如果你不能够淡薄,把财色名食睡放下来,你的心就会被外面境界所动,那怎么诚得了呢?所以“至诚合天”,“天”就是真如自性,真诚心就是菩提心,它会跟真如自性相应的。

那老和尚特别举他的例子。老和尚说,他刚开始学佛的时候,得力于朱镜宙老居士送他这本《了凡四训》。老和尚读了以后,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毛病跟了凡先生都一样,了凡先生有的他也有。老和尚说,他也有短命,过去看相算命的,连甘珠活佛都说老和尚会短命。诶,可以看得出来啊,算命说老和尚活不过四十五岁。所以老和尚说,他出家的时候,就把他的生命定在四十五岁,他说,他就只有这么多时间可以修行。他也没有求长寿。到四十五岁那一年生了一场病。当时基隆大觉寺灵源长老,灵源老和尚举办结夏安居,灵老请老法师去讲《楞严经》,老法师只讲了三卷就生病了。他想,寿命到了,也不找医生,也不吃药,在家念佛等往生。病了一个多月,没有往生,病好了。老和尚就是依照《了凡四训》这个方法去修行,越修越灵验,越修越有信心。现在什么都舍了,舍干净就更自在了。这个就是“至诚合天”,老和尚就用他自己做一个例子。

再来,“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福之将至”就是,吉凶祸福都有预兆,福报要来了,看他的善心、善行。他把自己的利益分给别人共享,这是善行,就知道他福报快到了。灾祸要来了,只要看他的想法,他想的不善,做的不善,就知道他灾祸来临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都可以从这个原理来观察。

最后,“改过之法”,里面最后老和尚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这个很可惜,我们看这一段里面的姑苏尹某,他“工于刀笔”,他本来要改过,但是他儿子突然间双眼就瞎了,他就生大悔恨,他本来要改过,后来他就反悔了,就继续帮人家写状纸,最后他家里就绝后了。他的儿子虽然考上进士了,但最后遇到乱兵,全家被害。他就是什么?他改过不能持之以恒,不够彻底。所以要获得福报、远离灾祸,还没有想行善,必须要先改过。

老和尚说,无论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于吉凶祸福都有预兆。这个预兆,唯有心地很清净的人才看得出来。有定功的人,不仅是佛门,就是道家、儒家的读书人,心比较清净,他都能看得出来。定功越深看得越远。所以佛经常告诉我们,阿罗汉能知道五百世。老和尚说,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能。本有的能力,应该是要如此。可是我们现在失去了,是因为我们心乱了,被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搞混浊了,这个能力失去了。阿罗汉是破见思惑了,恢复了这个能力,所以能够知道五百世。所以佛法教我们,只要把心地上的障碍、污秽去掉,恢复我们本能而已。

好,这一段,“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说,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离开诚敬。就“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其实在讲诚敬。

第一点,老法师说,以前的老人不一样,以前的老人不管有没有读过书,老和尚说,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读不读书不重要,懂得做人重要。这个确实,我们说礼失求诸野,你到乡下去看,他们都懂得忠孝节义,乡下人他们都懂得诚正信实。所以老和尚说,从小他父母亲就给他一个榜样,做模范,你看他怎么待人处世,你天天看,自然就学会了。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老和尚有讲过,《弟子规》,《弟子规》父母要先落实,以身作则。他说,你能够在你家里把《弟子规》落实了,你的家运就改变了,你的家风就建立出来了,你的家学就建立了。问题是你信不信,老和尚说,问题是你信不信。

他说,子弟们学长辈,看长辈怎么待人处事,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诚、一个敬,里面的真诚,外面恭敬,心要真诚,行为要恭敬。《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就告诉你“毋不敬”,一切恭敬。人从小学会了,这一生、这一辈子,对待一切人事物都是一个诚敬,里面诚,外头敬,他学会了,这是大根大本。

第二,现在的人没有诚敬,傲慢自大,对一切人丝毫谦虚都没有,自以为是。那这个世界怎么可以安定和平呢?这个地球怎么会没有灾难呢?这是今天教学最严重的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失去礼敬了,都傲慢自大了。所以我们刚才讲,心地不平、心地傲慢,容易怎么样?招感这些地震,心地不平。

所以没有诚敬不能教,学生听不进去,你教了是白费工夫,他不得受用。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没有诚敬,你苦口婆心去教他,他得不到利益。时间长了,还嫌你啰嗦,说的无用的话,不切实际的话。你教他诚敬,他反过来问你,他会问你一句话说,现在社会上谁诚敬呢?诚敬的人都吃亏,你知不知道?诚敬的人都被人家欺负,你知不知道?老师不晓得怎么教学生。这学生现在反问老师这个问题,他说,老师你教我诚敬,可是现在谁做到诚敬呢?诚敬的人都吃亏,你知道吗?诚敬的人都被人家欺负,老师你知道吗?老师不知道怎么教。为什么?这个学生不受教,老师就没办法告诉他真相,告诉他因果的道理,老师就没办法教他,开启他本有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他不受教,他邪知邪见,他是被网路这些邪知邪见污染了,他性德被污染了。

第三,这些人认为他的看法都是对的,他认为斗争是对的,本来就应该要斗争啊,不讲信用啊、不讲礼让啊,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这些概念,从小父母就教他,父母教他自私自利,最后他自己的子女也对父母自私自利,也对兄弟姊妹自私自利,也对朋友自私自利,最后一败涂地,就是你从小没有给他教好。所以老和尚说,这些概念,做父母的,你从小就把他教坏了、教错了,你教他自私自利,你教他损人利己,你教他斗争,他以后就跟你斗、跟兄弟斗。从幼稚园开始教竞争,你要赢人,不能输给别人。从小孩就拼命地去争,争一辈子,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这是斗争最后的结果,最后的果报是阿鼻地狱。忍让吃亏,中国人常讲,吃亏就是福,这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讲说,处处要忍让,不与人争,他最后归宿是什么?天堂,不一样。

第四,古人讲“吃亏是福”,这个话讲得非常正确,吃亏的人到天堂,不肯吃亏的人到地狱。不肯吃亏的人,现前所得到的小福报、小甜头,享受时间很短。吃亏的人现在很苦,受苦时间不长,将来到天堂享福的时间长。这都是事实,但是现在的人不相信,说这样是迷信,说这是迷信,这是封建时代骗人的东西。

第五,所以圣贤的教学,佛菩萨的教学,这个现实的难关不容易冲破。所以真正有志好学之士,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别人不肯做,我们自己先带头做,我们要坚持。无论怎么样困难险阻的环境坚定不变,咬紧牙关,还是要做下去。这个世界什么时候才会安定和平呢?老和尚说,估计,从我们现在开始算,三代、四代以后。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大概被摧毁了两百年,从慈禧太后以后,大概是被摧毁了两百年,所以要恢复也大概要两百年时间。三代是,我们现在扎根下去,要到第三代、第四代它才会开花结果。我们这一代辛苦经营,还是不会看到开花结果,只是留个种子就不错了,要到第三代、第四代才会恢复,那要看我们的努力。

现在虽然说有灾难,灾难没有现前,科学技术里面,媒体传播这是非常好的工具,我们尽量去用它。一旦灾难来了,这些东西全没有了。往后要靠什么?要靠书本,这些科学的东西全没有了。所以书本还是有必要的,老和尚说,现在多印一些书是好事,因为将来唯一靠的还是书本。

以上这个,这句经文,第三十六句,“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我们引用老法师的开示,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离开诚敬。

好,我们再看下面,下面这段,第三十七句经文,“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奴婢你要善待他,要对他,对奴婢要宽恕,不能够责备他、苛责他,严苛地要求他。

我们看经文:

“(发明)君不见卖奴婢时。母子相别之情形乎。慈母肝肠寸裂。出于万不得已。于是挥涕而嘱之曰。父母贫。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高声应。主若教汝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汝身肌肤是我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速。我若有钱。定把儿身赎。从今且自爱。无或遭鞭扑。叮咛犹未已。两下皆大哭。痛哉。此种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备责苛求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备责”,求其全备。

“侧耳听”就是恭敬地听。

“鞭扑”就是用刑具、鞭子、棍棒来抽打,叫“鞭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你没有看见卖奴婢时,母女相别的情形吗?慈母肝肠寸断,真是万不得已才这样做啊。于是洒泪嘱咐地说,父母贫穷,拖累了你,自己勉励自己啊,好好地侍奉主人。主人喊你高声应,主人教你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你的身体肌肤是我的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快速,我若有钱,一定把儿身赎回来,从今以后你要自爱,不要经常遭到鞭打。叮咛还没说完,双方都大哭了。多么痛苦啊。这样的情景,想到这里,就会怜悯关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去求全责备呢?哪里会去苛求责备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言。一切世人。视其奴仆。当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饥渴寒暑。然后驱使。二者。有病当为疗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挞。当问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四者。若有纤小私财。不得夺之。五者。给与物件。当用平等。勿得偏曲。”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周知”,遍知、尽知。

“挞”就是用棍子、鞭子拍打。

“虚实”,指内部的实际情况。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经中说,一切世人,对待他的奴仆,应当要做到下面五件事。第一,要解决他的饥渴冷暖后,才喊他做事;第二,有病时应当给他医治;第三,不能无故鞭打,应该问清楚情况,然后才做处理,可以宽恕的就宽恕,不能宽恕的就进行教育;第四,如果有微小私财,不能强夺;第五,给与物件,应当平等,不能有偏心。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赋性健忘。七颠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为是。纷纷强辩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扑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备责苛求。则主人亦欠聪明。亦少度量矣。惟愿仁人长者。宽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儿女想。当笞挞者。且加诃责。当诃责者。且作劝勉。则自己之精神不费。奴仆之肢体不伤。不特享现在之令名。且可作将来之家法矣。”

好,我们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赋性”,天性、品性。

“唐突”,横冲直撞、冒犯、亵渎。

“纷纷”,乱貌、众多貌。

“笞挞”,“笞挞”就是拷打。

“令名”就是美好的声誉。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天下最愚笨最辛苦的人就是奴仆。因为他愚笨,所以天生健忘,颠三倒四的;因为他苦,所以面目丑恶。他说话无味,又出言不逊,常常触犯主人,还自以为是,强词夺理。像这些情形,都是经常被挨打的原因。但是,对这样的人,主人还是要求全责备,也说明主人太不理智了,太不明智了,缺少度量。但愿仁人长者宽恕地对待他们,常常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儿女,应当鞭打时就改为呵斥,应当呵斥时就改为劝勉。这样,自己不费精神,奴仆的身体也无伤痛;自己不只是享受现在的美名,而且也可以作为将来的家法。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四则)”:

“死无奴婢(法苑珠林)”

“北齐仕人梁某。家甚富。将死。告妻子曰。吾生平所爱奴马。必以为殉。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犹未杀。至第四日。奴忽苏曰。死至冥府。在门外经一宿。明旦。见亡主枷锁而入。谓余曰。我谓死后得用奴婢。故遗言唤汝。不图今日各自受苦。全不相关。当白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问守卫人曰。昨压脂多少。对曰八斗。官曰可押去。速压一石六斗来。主被牵出。竟不能言。明日见主人有喜色。官曰。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故。对曰。彼家请僧礼诵。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断。故不得耳。主因白官放奴。且寄语家人曰。赖汝等追福。获免大苦。然犹未能尽脱。更为吾多造经像。庶可免也。自今以后。切莫杀生设祭。不惟不得食。徒然增罪苦。”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谓”就是认为、以为。

“不图”,不料。

“白官放汝”,“白”就是告诉。禀告冥官放你回去。

“经呗”,就梵呗,歌咏经文的声音,也就是梵呗。

“铁梁”,“梁”就是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这个地方说“铁梁”是粗长的铁柱。

“辄”,就是、总是。

“追福”,为死者做功德,祈祷冥福。《优婆塞戒经·五》:“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死无奴婢。(据《法苑珠林》)。

北齐一个做官的梁某,家里很富足,他要死的时候,告诉妻子说,我平时喜欢的奴仆和马匹,一定要用他们殉葬。死后,家人用袋子盛土压在奴仆身上,杀死了他,马还没有被杀。到第四天,奴仆忽然苏醒过来说,我死后到了地府,在门外过了一夜,第二天看见主人披枷戴锁过来,对我说,我以为死后还要用奴仆,所以留下遗言要你来,没有想到今天各自受苦,互不相关,我应当告诉冥官,放你回去。说完就进去了。

我从屏障外偷偷地向里看,看见一位冥官问守卫的人说,昨天压油多少?回答说八斗。这个冥官说,快把他押进去,压一石六斗。主人被牵出,已经不能说话了。第二天看见主人面有喜色,冥官就问了,有得油吗?这个鬼卒就回答说,不得。冥官就问说,为什么原因呢?什么缘故?鬼卒回答说,他家里请僧人来礼佛诵经,一听到念经的声音,铁梁就断了,就自断了,所以不能得到这个油。主人趁这个机会,请求放回奴仆,后来又托奴仆转告他的家人说,依靠你们念佛超拔,我已经摆脱了大苦,我还没有尽脱,请你们再为我多造经像,才能做最后的摆脱。从今以后,千万不要再杀生祭祀了,不仅死者不能得食,而且还要增加我的罪业跟受苦。

那这一段就很特别,我们要来分享一下,我们最后把那个按语把它讲完,我们再来分享这个超度佛事。

“按”语:

“身后之不得复认奴婢。犹罢官后之不得复用衙役。为其诵经。则能获福。为其杀生。则能致祸。理固然耳。”

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是这样:

他死后不能再用奴仆,就如同罢官以后不能再用衙役。为死者诵经,死者就能得福;为死者杀生,死者就会得祸。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啊。

那我们这一段,我们就来分享报告李炳南老师开示的超度佛事。

在李炳南老师的《佛学问答》里面,他弟子在问了:“敝人幼年无知,傲慢不听母诲,反出污言恶骂双亲,现已年长,自知不孝,有无量无边之罪过,欲求忏悔,双亲已隔世远矣。悔之不及,心中十分惭愧和悲哀,未知如何能报答亲恩?如何忏其罪?”

这个人就问说他年幼无知,小时候叛逆,出言用恶口辱骂双亲。现在已经年岁长大了,自己知道自己的罪过,想要忏悔,可是双亲已经逝世了、过世了,后悔来不及了,现在很惭愧跟悲哀,要怎么样来报答亲恩呢?

李老师回答说,你可以每天定时诵《佛说阿弥陀经》一卷,念阿弥陀佛圣号几百声,或者几千声,用这个功德,回向给双亲,往生极乐,这是真实的报恩。那彻底的忏悔呢?追远者不要懈怠,事死者如事生,果能如此,古人说丁兰也不能够专美于前。就是说你要学丁兰刻木,想念他的父母亲,就刻他父母亲的像在木头上,每天礼拜。这丁兰刻木,这是二十四孝里面的孝子。这是李老师的回答。

再来,问:“佛教徒若超荐祖先,是做一次即有效,是做多次才有效,有无感应,子孙何能得知?”

这是大家问的问题,那父母亲已经往生了,我超拔祖先,到底我是一次法会就好?诶,这个我看过人家问那个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常常办水陆法会,那他弟子就会写超度牌位,那就问慧律法师说,那我到底是超度几次才会超拔我的父母亲?大家都会问这个问题,是一次有效呢?还是做多次有效呢?有什么感应呢?那子孙怎么会知道呢?

李老师怎么回答?李老师说,当然多次做比一次好。你累积功德越多对他越好啊。但是问题是怎么样?要看如法不如法,如法的话一次就有效了,你不如法,一百次也没有用啊。所谓如法不如法,就要看那个主法和尚,“修法之师”就是那个主法和尚,以及设置的坛场,以及供斋的这个主人他诚心不诚心,这三个要配合好,三个如果有一个欠缺,功德就不圆满。所以有没有效要看这三个,恭敬心,还有那个法会的如法不如法,还有主法和尚的德行,这三个。

再来,问:“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诸善孝为先,但家道贫寒所逼致有失孝,使双亲含怨归土,如何是好?”这也是很多人的问题,有些家里比较穷困,就他不能够尽孝。他就问这个问题说,父母亲已经过世了,含怨离开人间了,那怎么做才好呢?我小时候没尽孝,但是(那时候)家里贫穷。

李老师回答说,“尽孝不在贫富,在乎尽心尽力,亲已殁世”,你的父母亲已经过世了,你要报大恩,只有做佛事超拔啦。

再来,问:“反省痛解前非后,平日积德累功,济困扶危,对人言不欺不瞒,见恶怒视,众善奉行等,是否补得失孝之罪?”他说,我反省痛改前非,现在来积功累德,帮助穷困,对人家不欺不骗,看到恶事我就主持正义,众善奉行,这样能不能弥补我不孝的罪过?

李老师说,反省断恶修善是最好的事情,那如果把这个众善对佛回向给你父母亲,让父母亲能够超升,这不仅是消罪,而且大有功德。

再来,问:“父母不识字,日日佛随钟无间断,但我当子弟朝夕课程,愿回向与父母,不知回向何文?”他说我父母亲不认识字,每天在那边念佛,那我做子弟的朝夕课诵,我怎么回向给我父母?

李老师回答说,五言八句回向文,就是“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就是五言八句,“愿以此功德”,五言嘛。他说,你改为四句也可以,就是“愿以此功德,上报父母恩。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这是改成这四句了。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李老师这一段超度佛事我们就没办法讲完,下一次有因缘我们再继续来分享。

那么对于这一段经文,“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我们来听听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讲,爱心充满宇宙,什么灾害都没有。这个你对奴婢好,就是爱心嘛。

第一点,他说日本江本胜博士从水实验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是有机体,有机体就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当然奴婢也是人,他也懂你的意思,他也是有情动物,他也会有感受啊,所以它会接受人的意念。人有善念,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欢喜;人有恶念,它们都会忧愁。这个实验把古圣先贤教诲的奥秘证明出来,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样道理,奴婢你对他善念,他用善来给你回应,他努力工作,爱护你这个家;你恶念对待他,他就瞋恨心起来,到处给你破坏、偷窃、怨恨,整个工作的效率都不好,也带来忧愁。这是从这个水实验可以得到证明。

再来第二,今天全世界的自然灾害,能不能够挽救?中国古圣先贤、佛菩萨他们心目当中,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断恶修善,世间灾难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都善良,念头善,思想善,言行善,花草树木善,山河大地善,没有一样不善,自然灾害就没有了,包括瘟疫也远离了。

第三,在深度催眠当中,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爱”,人人能够把爱心开发出来,爱心充满宇宙,什么灾难都没有。诸佛菩萨的世界,没有一个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那里就没有灾难。我们今天怎么回事?我们把慈悲喜舍四个没有了,四个字没有了,所以灾难爆发。慈悲喜舍再不宣讲,人类在地球就要灭绝。

第四,我们要充分学习,发挥自己的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世界毁灭了,你就到天上去了。天人修上品十善,再加上四无量心,步步高升。从忉利天生到夜摩天,生到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不明了的人,还在迷惑颠倒;明白的人,他真干,要真信。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9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