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8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8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8月24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六,“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七十五页,我们看经文:

“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

“(发明)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称与斗。以手与口。皆有心。有心。即有我。不若斗称之无我。而公平也。公平。则当轻而轻。当重而重。忘乎其为出入矣。虞帝巡方。必同度量。周王肇位。首察权衡。非公平之是尚。而不可轻重于其间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称”,同秤,衡量轻重的器具。

“斗”,《说文》:“斗,十升也。”容量单位,也作量词。这个“斗”是古代市民百工他们在买卖的时候,所用的这个容量,也是计算的一个名词。现代人比较少用,古代都是用几斗米几斗米。我们说为了这份工作,为了这份薪水而工作,为五斗米折腰,为五斗米折腰啊。那五斗米是多少呢?十升等于一斗,那换句话说,五斗米是五十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这个石就,以前就古代很常用了。这个斗、升,这个古代人都常常用。后称量粮食的器具。现在时代进步了,现在你到超级市场去买东西、买物品,用电子计算机了,还有电脑了,它这个程式一设计,买多少东西,一下子就计算出来了,现在是科技进步,也有这个好处。这个“斗”就是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的量器,像鼓那个形状,或者是四方形的,但是口比较大,底部比较小。那一般来说,这个“斗”都是用木头或者竹子去编成的,或者去做成的,容量为一斗。或者装酒的这个器具,装酒器、盛酒器。

再来,“巡方”,“巡方”就是天子、古代帝王要到各地去巡视,出巡四方,或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这个叫“巡方”。

“同度量”,“同”就是一致、统一。“度量”,用以计量长短和容积的标准。“同度量”就是统一度量衡。

再来,“肇位”,“肇”就是开始、初始。“位”就是指君主的地位,就王位。所以“肇位”就是皇帝登基、即位的那个时候,或是即位之初,叫“肇位”。

那么“权衡”呢?“权衡”就是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就是秤锤,“衡”就是秤杆。《礼记·深衣》曰:“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

再来,“公平之是尚”,“是”是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尚”是尊崇、注意。“公平之是尚”就是崇尚公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不用手,不用口,偏要用称和斗。因为手和口都有心在发号施令,有私心在作怪,所以不如斗称公平。什么叫公平呢?就是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不会再有偏私了。虞帝(就是舜帝)巡视四方的时候,一定把度量带在身边;周王登位的时候,首先考察衡器。这不正是看重公平,不能使轻重有差错吗?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言斗。则升与斛在其中。言称。则丈与尺在其中。言轻重。则多寡大小。长短精粗。皆在其中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升”,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仪礼》:“十斗曰斛。”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说斗,就包括升和斛就在里面;说称,就包括丈和尺在里面;说轻重,就包括多少、大小、长短、精粗都在里面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斗称公平。不当徒求之斗称。须从方寸间。日以公平自矢。到工夫纯熟。度量宽宏。则或施于斗。或施于称。自无不公平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自矢”就是自誓、立志不移,自己发誓。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斗称公平,不能仅仅从斗称本身下手,必须在意念的瞬间下手,每天时时刻刻心中都有一杆公平的称,锻炼到工夫纯熟,心中度量自然宽宏,这样做起事来就像使用斗和称,也就没有不公平的。

那么这一段里面的最后有一段经文很重要,就是怎么样做到“公平自矢”呢?“须从方寸间”着手,就应该从“方寸”,就是你的心念着手,到“工夫纯熟”的时候,“度量宽宏”,则不管你是用斗或是用称,自然而然就公平了。

那这一段经文里面也是告诉我们,经营士农工商,跟人家做交易买卖,讲诚信。诚信,我们就说诚信立国,要讲信用。所以我们古代人来讲,在市场上的买卖东西都会讲一句话,你看那个招牌都会写“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你看古代的这个店招,或者现在看电影里面,都会写这句话,“童叟无欺”。

那么老法师开示至诚感通。

第一点,老法师说,老法师以前他在台中莲社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的时候,那么李炳南老师勉励净空老法师要“至诚感通”。那为什么会讲这句开示呢?老法师说,李炳南老师跟他们讲,他说,我们想要求智慧,世间人想要求财富,想要求健康,想要求幸福美满,修行人求什么?我们修行人要把经念好,可是有时候,往住我们自己怎么样?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还很多。

所以有时候,像读经千遍,其义自见,我们有时候就没有办法去领悟。那我们就要学什么?我们就要学《影尘回忆录》里面,那位八年寒窗读《楞严》的那一位刘文化居士,他们几位同参道友在中药行里面,用八年的时间苦读《楞严》。那么当时刘文化先生跟倓虚老法师,他们也是在当地求那些老和尚开示《楞严经》讲什么东西,没有一个会讲。刘文化先生就是什么?求三宝加持,最后,他就破识蕴,他就是进入那个破识蕴,当然他还没有转识成智了,他破识蕴的境界,见到琉璃世界现前,就在那个中药店,他就见到、契入那个琉璃世界。这个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常常讲。他就是什么?他就是至诚感通。

李老师说,《大藏经》这么大部头,你在这一生里面,你有办法从头到尾都把它念完吗?念熟吗?真没有办法。世间法,通出世间法,你通出世间法,就是你了解这些解脱大法,可是你不通世间法。你还是要了解什么?你不仅是要悟真谛,你还要了解俗谛呀。真谛就是空观,那俗谛是假观。你要行菩萨道,要到社会上去教化众生,要和光同尘,你必须要怎么样?你要通俗谛跟真谛。所以通真谛就是通出世间法,通俗谛就是通世间法。老和尚说,你通出世间法,你不通世间法,你没办法教化众生,你没办法讲经,不能讲经。那为什么?他说,通出世间法契理,不通世间法不契机。契理不契机,变成白说了。契机不契理,那视同魔说。所以老和尚说,你通出世法,契理,不通世间法,不契机。所以讲经说法,广度众生,要契理契机。你世间法通,佛法不通,契机不契理,也不行,不能契入佛陀本怀。那世出世间法都要通,那可麻烦了。

李老师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告诉老法师他们,世间法里面的《四库全书》,出世间法里面的《大藏经》,你有能力一辈子都看完吗?我们这里有一套《龙藏》,摆在讲堂已经摆了九年了,我也是偶尔去翻个资料,其实真的,李老师讲的没有错,你有能力把它看完吗?那怎么办呢?李老师教老法师四个字,“至诚感通”,求感应,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求佛菩萨加持,求佛加持。

第二点,用什么求佛呢?用感,怎么去感佛菩萨加被你呢?真诚心去感。所以像我来讲就敢发愿啊,我常常做事情,譬如我办万人念佛,我发愿啊,我常常就随喜发愿。像过两天,我们就要去救四十头羊,要被宰杀的羊。我们有一个莲友叫叶水娇居士,常常发大心,每个月放生都是一百万左右。她说,有一个饲养羊的人家,你们知道冬天到了,大家都吃什么?羊肉火锅,涮羊肉啊,涮羊肉啊,羊肉很多人在吃。那一天我听那个居士跟我讲,他说,叶居士要把那八十只羊全部买下来。为什么?因为那羊主人被蛇咬,大概那个是毒蛇,那他勉强治好了,可是要花很多医药费,然后把他八十只羊拿去卖,卖当然要去卖到羊肉店哪,她就把它买下来,要放生、要护生。那我就跟叶居士讲了,我说,我包四十头,四十头我全部买下来,我发动我这边莲友买下来,结果三十五万台币。我常常喜欢这样发心立愿。那发心有什么好处?至诚感通。

那一天见胤法师来找我,高雄的圆道佛堂,见胤法师她们跟见辉法师她们发大心,发愿一百万套《华严经》送全世界。这个愿力太大了。我们孝廉讲堂护持她两千套,万人念佛她也来化缘,我的老师简丰文居士,佛陀教育基金会护持一万套,一千套要台币五十万左右。她们送到全世界,韩国、中国大陆,几乎每一个佛寺都来申请《华严经》,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那一天她来邀请我,她们要举行一个晚会,因为她们已经募了十几万套了,叫《跟着华严经去旅行》,就是她们一路走来这个辛苦的历程,人家说筚路蓝缕,就是这个开疆拓土很辛苦,因为要募款,就非常大的一个金额,已经募了一亿多了,这不简单。

那一天来找我,她说她最近又印了《大正律藏》,一套三册,要送到中国大陆去。很多佛寺来申请这个《大正律藏》。因为佛法里面重视这两块,一块是般若,一块是因果,佛法不讲因果、不讲般若就不是佛法了,就不是佛教了,那戒律就是因果。她跟我讲,她说,送了一二千套出去了。一千套要多少?要一百万,因为一套一千元。刚开始的时候我算错,因为我没拿电子计算机,我算一千套十万元,对不对?我就,我说,没问题的,一千套。因为她说,还有一百七十八万台币还没付,已经经书都送出去了,都没有钱给厂商。她跟我讲啊,见胤法师年纪也大了,七十岁了,一位比丘尼,非常发心的一位比丘尼菩萨、比丘尼法师,真的是为佛教、为众生。

那我因为算错了,我说一千套算成十万块(元),后来拿电子计算器来算,不对,是一百万,来不及了。我说,好了,到佛前发愿,祈求两岸和平。我就发这个愿,一炷香下去。而且因为香港最近在动乱,讲动乱是有一点,稍微用词比较重一点,事实上真的是,也是纷扰不堪,动辄百万人上街头,香港人也不过几百万而已,动辄一、二百万上街头,人心惶惶,经济的GDP急速下降,负成长,很可怕,观光客却步,不敢进去,因为整个香港变成一个很纷扰的一个地方,没有人敢去观光,香港是靠观光跟金融,如果这两个都不行,那香港人怎么办?所以我就在佛前带见胤法师说,发愿,第一个,祈求正法久住。第二,祈求两岸和平,干戈永息。第三愿,香港的动乱希望马上停止。我就发这三个愿,那个感动到见胤法师说,从来没有这样募款要发愿的。所以要发愿,回向给众生。这个叫什么?叫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就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常常发愿。

所以你敢发愿,佛菩萨就是会应。那怎么发愿?真诚心去感。像我这样就是真诚心。有些志工就告诉我,老师,没有钱了,你发那么大的愿,你这一百万,你这怎么办呢?我旁边马上志工就跟我反映。是没那么多钱,我说,没问题,老师会去想办法。这是真诚心,佛菩萨会护念,因为你不是为自己,你是为众生、为佛教、为正法久住,佛菩萨当然护你,佛菩萨不护你,他护谁?那众生就是什么?因为有我执、我贪、我爱,《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讲,胆小怯弱。在《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讲,“怯弱”,“怯”就是什么?害怕,哎呀,我不敢啊,“弱”,不行,我业障重。

真诚心去感,真诚恭敬到极处。那是什么?那是你自己的真心现前,就是菩提心现前。所以我们说,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那就是真菩萨了。为什么我常常讲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什么?因为我们发菩提心发不出来。那你怎么办?你常常真心发愿,就会跟真心相应,就会跟菩提心相应,你这样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是你要加前面一个,发菩提心。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里面,它是自性的显露,它没有善恶对待、没有大小、没有美丑、没有是非、没有好跟坏、没有得失,它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菩提心它是什么?它是极乐世界,它是一真法界,它是如来宝藏,是自性的东西。

所以你常常这样去真诚心去感,自然而然就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就会现前。菩提心现前,跟佛就是一个心,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老法师常给我们鼓励,你要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有同吗?诶,你想一想都为自己,你怎么会同?所以我发这个一百万的愿,莲友跟我讲,你说我有没有压力?当然有压力。但是我把它当成什么?承担,勇于承担,消业障。所以如果你菩提心现前,就是跟佛一个心,自然就感,就感应。所以为什么菩萨可以心想事成?因为不为自己啊。凡夫为自己,你拥有的都是你现前的,现前的都是你原有本有的福报,你自己修来的。

那你如果能够真心发愿的话,你得到佛力加持,那是性德流露,那自然就会感应,因为跟佛是同一个心,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不需要强记,你看经教就看懂了。一看就明白,一听就听明白,不需要强记,不需要多闻,多闻强记有时候真的造成所知障,造成自己成见,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佛有没有看法,佛有没有想法?佛没有。佛为什么没有?佛为什么没有看法?佛为什么没有想法?因为佛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佛所讲的一切经教都在定中说法,他是定慧等持,自性流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是从一切种智里面流露出来的,他自然流露的,既然是性德流露,怎么会有看法跟想法呢?那还有我啊,也就是说佛菩萨没有用心意识。

所以各位,我们有时候讲说离心意识参,我们不用心意识,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转识成智,对不对?转八识成四智菩提,但是你用真心发愿,你慢慢地怎么样?就离心意识参了,你就不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末那执著、第八识阿赖耶识了。为什么?因为真心离开八识。这个叫离心意识参,那这叫阿弥陀佛。

所以《无量寿经》四十品里面讲什么?奉事阿弥陀佛是什么?“奉事无量寿佛”是什么意思?“奉事无量寿佛”就是奉事阿弥陀佛,就把一切众生都当成阿弥陀佛在服务,那叫奉事阿弥陀佛。为什么他会堕到边地疑城?因为他就没有办法真发菩提心嘛。你能够把一切事、一切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是以“奉事无量寿佛”、奉事阿弥陀佛这个心念,就像我们救这四十只羊,我们就“奉事无量寿佛”,把它当成佛,你才会有办法真心,你才会发愿。

第三,因为如果你不用心意识,因为心是记忆,我们能记得的是心的作用,阿赖耶的作用,分别是第六识,执著是第七识,我们用的是这种心。用这种心求自性里面的真正法,是求不到。这是禅宗里面讲,用语叫了不可得,你相应不了,求不到。你只能求到世间的,为什么?世间人是用这个妄心,用阿赖耶识的心,你看的东西可能能理解,但是般若智慧出不来。出世间人,就是你能够有解脱、有悟的人,有证悟的人、开悟的人,他不用这个心,他离心意识参,他离阿赖耶识,就是不落印象。像新加坡那个许哲居士一样,她离开阿赖耶识,那每一个人都是好人,她不落印象。老和尚说,不落印象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离开心意识,离开阿赖耶识,永远让你的心清净、平等,觉自然现前。

不用分别,各位听清楚,不用阿赖耶识是不落印象,不用第六识分别,不用分别就是不落第六意识,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修行就是这样而已啊,你不执著就是不用第七识,你不分别,不用第六识,你不用阿赖耶识,不落印象。如果你修行能够做到这三点,各位,你很容易转识成智。所以修行,有时候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悟就是在刹那间而已。所以阿赖耶、末那、意识,三心,这个意识跟末那是最要命的,这二意。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仓库。其实最麻烦就是这个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这个叫二意。第七识叫意根,第六识叫意识,这叫二意。

三心二意,六道众生用三心二意。为什么?用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执著,第八识的阿赖耶,那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意根。所以凡夫是用三心二意,六道众生都是用这个,三心二意。不但六道用它,十法界也是用它,为什么?十法界还有藏教佛跟通教佛,还有菩萨,还有辟支佛,还有罗汉。为什么十法界都是用这个?老和尚说十法界都是用这个三心二意呢?因为到佛才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菩提,那是真正的法身大士,十地满心成佛了,那才可以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菩提。所以你看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全部都用这个。

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我引用老法师讲的这个至诚感通?就是因为这一段经文,一百七十六页这一段经文,你到“工夫纯熟”了,“度量宽宏,则或施于斗,或施于称,自无不公平矣”。为什么?,他称性了。他为什么称性?他这些小商家、小市民,他童叟无欺,他以诚待人,他讲诚信,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他就性德流露,会跟真心相应。所以我特别引用至诚感通来跟大家共勉。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下附征事(三则)”,我们看经文:

“遭谴不悟。(文昌化书)。”

“帝君曰。蜀郡之民多机变。巧于求利。东郭黎永正。本工轮舆。厌其作重而货迟。乃改业治斗斛。寻又治权衡。逾年人有以深斗重称为嘱者。倍取其值而与之。又能作空中接丝之称。折底隆梁之斗。其术愈精。其用愈广。其孽愈重。予乃遣里域神段彦。于其梦中挞之。寤而未悔。复使其两目废明。年未四十。妻弃而他之。二子生而亦盲。苦态万状。然彼舍此。别无生理。于是以手代目。揣摩广狭。臆度长短。以应人求。左手五指。朝伤暮残。脓血甫干。寻复被苦。至于指节零落。不能执持。然后行乞于市。自道其罪。三年而死。二子亦相继饿殍。由是用其斗称者少戢焉。”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机变”,机谋伪诈。《孟子·尽心篇上》:“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说,这个廉耻心对于人太重要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心机,狡诈多变,虽然手段很灵巧,他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他没有廉耻心。这个叫“机变”。

“郭”,“东郭”,“郭”就是城外围着城的墙。意思是指城邑外城的东边,叫“东郭”。

“工轮舆”,“工”就是擅长、善于。“轮舆”,轮人和舆人,古代造车的工人。“工轮舆”就是擅长制作车轮。

再来,“作重而货迟”是指工作粗重,而且成品完成的速度慢。

“治”就是作。

“斗斛”,“斗”与“斛”,两种量器。我们刚才有讲过,十斗为一斛。

“寻”,不久、随即。

“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

“深斗重称”,指较深之斗及伪重之称,使商主买入时取多而费少。就是他用比较深的斗,伪装成很重的称,使那个商家他买货进来的时候,他货拿得多,但是付出的钱比较少,用以占便宜,他这样占便宜,这叫“深斗重称”。《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云:“于诸众生种种欺负。大斗重秤取物自资,轻秤小斗便与他物。”《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里面讲的,就是有些世间人对于众生种种的欺负行为,就是“大斗重秤”,占便宜,“轻秤小斗便与他物”。

再来,“值”,价值、价钱。

“空中接丝之称”是指能在秤上腾空暗接细丝,借以调节秤杆。就是用一个丝,在腾空的时候接一个看不到的细丝,可以在那边拉,影响那个杆子,影响那个秤的称重的这个功能,可以影响它,要作弊就是了,这叫“空中接丝之称”。他这样作弊,用这个诡计以后,买入的时候重,卖出的时候轻。

再来,“折底隆梁之斗”就是斗里面藏有机关,当买入的时候,让斗底里面内折,增加容量,那因为东西进得很多,哇,那就赚到了,可是付出的钱很少。卖出去的时候,就那个斗往上面再腾高,底部腾高。那卖出去的时候,因为它有一斗嘛,十斗为一斛,那底部垫高以后,他卖出的东西空间缩小了,容量缩小了,那个价钱很高。他说,我这是一斗的价钱,可是货出去的不多,他偷了大概是,譬如说事实上五分货,卖出去只有五分之四而已,赚了五分之一货,这个意思。缩小那个容量,把那个斗,斗底隆起。这个叫“折底隆梁之斗”。这是不法商家用这个方法来占尽人家的便宜。

“里域神”,“里域”就是里巷的界墙。意思是指基层的神祇,又称为里域真官、里域主者,有点像我们现在讲土地神,台湾的这个乡里土地公,“里域神”。

再来,“挞”,用鞭棍打人。

“他之”,“他”就是另外的、别的。“之”就是往。意思就是说,抛弃他的丈夫,往别的地方去了,叫“他之”。

“生理”,“生理”就是生计、活计、职业。

“揣摩”就是忖度、估量。

“臆度”,凭主观的意思推测、揣度,也作臆测。

“零落”,“零落”就是凋谢。《楚辞·离骚》篇:“惟草木之零落兮。”王逸《注》:“零、落,皆堕也。草曰零,木曰落。”那么连贯上文就是指手指残断的状况,是这里讲“零落”的意思。

“殍”,饿死,饿死的人。

“少戢”,“少戢”就是,“少”是一会儿。“戢”就是收敛、收藏。意思就是说,没有多久就收敛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专做假秤,受罚不悟。(据《文昌化书》遭谴不悟)。

帝君说,蜀郡的百姓多狡猾,善于赚钱。东郭黎永正,本来做车轮,但他厌恶这项工作太笨重,出货又迟,就改行经营斗斛,不久又经营衡器。过了一年,有人要他做深斗重秤,加倍给他钱。慢慢地又能做空中接丝的秤,折底隆梁的斗。技术愈来愈精明,使用就愈广,造孽就愈深重。文昌帝君就派遣本地的里域神段彦,让它在梦中鞭打他,醒来以后他仍然没有觉悟。又使他两个眼睛失明,年纪不到四十岁,妻子就抛弃他,跟了别人了,两个儿子也双目失明,苦不堪言。但这个黎永正他本身感到丢了这个行业,就没有另外一个出路,他没办法做别的了。于是就用手代替眼睛,估量宽狭、长短,应付别人的要求。左手五指早上受伤,晚上就变残废了,脓血才刚刚干,又增加了新痛苦。一直到指节断落,不能拿东西,只好外出到街上去行乞,自己说自己的罪过,三年后就死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地饿死。这样才使一些人不敢用黎永正的斗称去害人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绍兴有人。僦居苏郡。巧作烊银罐。偷银。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正作此器。忽有人揭去其顶上之屋瓦。彼伸手掩之。雷忽劈去其半臂。身虽未死。然不能举一物。故器用之稍涉于欺者。皆有干于造物者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僦”就是租赁。

“烊银罐”,“烊”就是熔化金属,例如烊铜、烊铁。是指一种银质的器具,应用于中药材的制程。

“丙子”为康熙三十五年。

“干”,“干”就是冒犯、触犯,我们说干犯,一般都称叫干犯。

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绍兴有一个人租住在苏郡,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做了一个熔银罐偷银子。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他正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突然有人揭去其屋顶上方位的屋瓦,他赶忙用手去遮掩,忽然响起一个炸雷,砍去了他半个手臂,虽然没有丧命,但从此就成为残废了,再也不能拿东西了。因此,我们用的器具,只要稍有欺骗性质,就一定会受到惩罚。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作牛示罚。(冥报拾遗)。”

“唐雍州万年县。元某。妻谢氏。有女嫁回龙村人。来阿照。谢氏亡于永徽之末。龙朔元年八月。托梦于女曰。我生时作小斗酤酒。取值太多。今坐此罪。于北山下人家作牛。近又卖于法界寺旁。夏侯师家耕田。非常辛苦。幸赎我出。女寤。泣告其夫。次年正月。适有法界寺尼至。访知其详。乃备价。至其家赎之。牛见女遂泣。女尽心豢养。京师王侯妃媵。闻其事。召去见之。赐以钱帛。”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大概在公元六五○年到六五五年。

“龙朔元年”,“龙朔”是唐高宗第三个年号。

“酤酒”,“酤酒”就是指卖酒。《汉书·卷五·景帝纪》:“夏旱,禁酤酒。”或买酒。《淮南子·说林》:“然酤酒买肉,不离屠沽之家。”那么这个地方“酤酒”就是卖酒。

“坐”,就定罪。

“幸赎”,“幸”就是希望、盼望。“赎”,以财物换回人质或抵押品。“幸赎”就是盼望以财物换回、赎回。

“备价”,准备货款。

“王侯妃媵”,“王侯”就是王爵和侯爵,泛指显贵的人。“妃”就是太子或诸侯的配偶。“媵”就是侍妾。“王侯妃媵”就是王侯的配偶或是侍妾。

那么这个地方这个“媵”字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媵”是中国周代盛行的一种婚姻制度,当时天子至士各级的贵族都一律娶多女,就是我们现在讲叫一夫多妻制,可以娶好几个太太。贵族女子出嫁为正室,她需要娣或姪女陪嫁,她需要其他女子来陪她嫁,或者她的姪女一起陪嫁,那这个其他的女子跟姪女就叫做“媵”。“媵”就是这些女子跟姪女嫁过去,陪嫁过去了,她就成为侧室,就是偏房啦,不是正室,正室就是妻子,她会成为侧室,但是也是明媒正娶的啦。她的地位是比纳,我们古代讲叫纳妾,还有嬖,嬖就是什么?嬖就是受宠爱的,有时候叫嬖臣,或者嬖妾,嬖妾就是受宠爱的女妾,或者受宠爱的大臣,叫嬖臣,所以这个“媵”她的地位是比纳跟嬖的妾高。那么在先秦时期的妾为婢妾的意思,不是配偶。所生的儿子,但是视为嫡子。嫡子就是他有继承权,狭隘的嫡子就是嫡长子,广义的嫡子是包括这个他妻所生的所有这些子女。所以古代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媵的出身等同妻,她所生出来的儿子,地位高于庶子。庶子就是属于,就是婢妾之类所生出来的这些小孩,我们现在的用词叫私生子,这叫庶子。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卖酒作奸,下世变牛。(据《冥报拾遗》作牛示罚)。

唐雍州万年县,有个姓元的人,妻子姓谢,有一个女儿嫁给回龙村的来阿照。谢氏死在永徽末年,龙朔元年八月报梦给她的女儿说,我在活的时候做小斗卖酒,多得的钱太多了,所以这一生就在北山下人家做牛,最近又被卖到法界寺旁边的夏侯师家耕田,非常辛苦,希望你能把我赎回。女儿醒来以后,哭着告诉她丈夫。第二年正月,正好碰上法界寺的尼师来,夫妻俩就向她访问了详情,以及这头牛的情况,于是准备了钱,到这个人家赎回那头牛。牛一见女儿就流泪。从此她的女儿就尽心地饲养它。京城里面一位王侯的妃妾听说有这回事,就叫她去了,叫她去皇宫,并赠送她一些钱物。

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小斗与人。市井常态。而受罚遂至于此。然则今之采取奸利。及强买人物者。盖亦危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这个白话解:

小斗给人,短斤少两,是生意场上一种一般的情况,而死后受罚到这种地步,我们是不是应该吸取教训呢?但是今天那些牟取暴利的奸商,以及强卖商品的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多么危险哪。

那么这个地方提到这个唐朝雍州万年县这个元某的妻子谢氏,因为她是用小斗酤酒,也是用这个机巧的手法赚了很多不该赚的钱,那被转生到这个北山下人家作牛,后来被卖到法界寺旁的夏侯师家耕田。

我们就来探讨这个,佛陀在《楞严经》里面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一般人都不相信说,人死了以后会变成牛跟羊,大家都不会相信。吃牛肉、吃羊肉的时候,吃猪肉的时候,他说,我不会变猪啦,永远不会变牛啦,永远不会变羊啦。那牛跟羊跟猪谁去变的?《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前面应该讲说,如果没有六道轮回,那一开始分类的时候就不公平了,对不对?那牛永远当牛,猪永远当猪,人永远当人,有这回事吗?那就没有因果了。这个是佛经上讲见惑里面的断见跟常见,我们佛经上讲叫边见,就断常之见。断见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那就不怕因果了。人死了永远当人,牛死了它永远当牛,常见。断常之见,就是见惑。

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四个主题,到底牛肉可不可以吃?猪肉可不可以吃?出家人、修行人可不可以喝酒吃肉?这个问题要拿出实证出来啊,所以有四大主题,很精彩。

第一个,我们的主题就是说,没有本事不要学济颠和尚,修佛人执著喝酒吃肉,死后堕牛身。第一个主题,梁武帝悟生死无常。

梁武帝是菩萨皇帝,本性善良,我们都讲过他的故事,信佛吃素,吃素就是从他开始的,做了四十八年的皇帝,但是最后他是饿死的,他有三世因果了。那他旁边有一个国师,叫宝志公禅师,老法师说,宝志公禅师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梁武帝的太太,皇后,这个皇后后来变蟒蛇,就是郗夫人,拜云公为师,云公也是一位法师,云公禅师。

有一天,皇后就请梁武帝来听云公说法。这个皇后也,台湾话叫输人不输阵,皇帝拜宝志公为师,我拜云公为师。善缘牵动善缘,恶缘牵动恶缘,《地藏经科注》里面讲“招者自招,感者自感”,该招感什么样的人都是相应的了,我们儒家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梁武帝就邀着宝志公禅师一起去听云公禅师说法了。

云公说法,他云公禅师有一个缺点,他饮酒吃肉。宝志公禅师看到云公饮酒吃肉,就向前问一句话了,云公,你是皇后的老师,你怎么可以饮酒吃肉呢?云公回答说了,我吃好像没有吃,就是吃而无吃。这个境界很高啊,法身大士,像济公禅师才可以讲说吃而无吃,没有本事,你就不要学说吃而无吃。你吃得还有起心动念,你吃得还有增加你的我贪我爱,想再多吃一口,你根本没有断贪瞋痴,你凭什么说我吃而无吃,无吃而吃?你贪瞋痴都断了以后,你要显神通度众,你示现神通度众,这是可以的。但是示现完以后马上要圆寂,你敢不敢?你不敢哪。等一下我们就有讲,很精彩。

宝志公禅师说,我担心以后你要受苦报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今天这些话。后来,云公禅师福尽气消。这四个字大家记得啊,福尽气消,命就没了。福尽命亦亡,有些是福尽命未亡,有些是命亡福未尽,这三种。你看有些人死掉,他福报还在,命尽福未亡。有些人是什么?福尽命亦亡,福尽了,命也亡。还有些是福尽了,命还没有亡,拖着这个老命在那边做牛做马,他没有福报了,活得越老越苦。叫福尽气消。

云公死后堕入牛胎,宝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说,云公已经变成一头牛了。梁武帝不敢相信。有一天,宝志公禅师就带着梁武帝出去散步了,远方看来了一头花色牛过来了,在耕田。据说,在经典上说,那一头牛看到宝志公禅师有跪下去一直流眼泪。那宝志公禅师有神通啊,他能够知过去、现在、未来,然后宝志公师就跟梁武帝说,这只花色牛就是云公和尚。梁武帝说,师父你怎么知道云公正是这头牛?跟我们一般众生一样啊,对不对?如果你烤这一只羊吃,说,这是你的阿公,你敢吃吗?你不敢吃啊。凡夫照吃不误啊,众生就是这样愚痴、迷妄。

梁武帝说,师父你怎么知道云公和尚就是这头牛呢?宝志公禅师说,皇上,你叫三声就知道啦。于是梁武帝马上叫三声,云公,云公。那头牛就四脚跪地,两眼流眼泪啊。宝志公禅师对这头牛花牛就说了,你以前登堂说法,自己说吃而无吃,现在堕入花牛,你只好作而无作,你继续耕作,做牛。花牛听了以后很羞愧,往犁撞去,就死掉了。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它忏悔了,流下眼泪就忏悔,忏悔即清净了,知道自己违反了戒律。梁武帝当时看得大惊,随即作了一首偈:“坚持修行度众生,冒犯口业罪不轻。酒肉不除登台座,云公说法堕牛身。”

梁武帝看到这个人间这样的恶报,吓死了,颇有领悟,于是坚定地修行,他更有信心了。但是皇帝生活太奢华了,改不了,请宝志公禅师来聚会,来开示开示啊,然后梁武帝还是脱离不了这个奢华习气,请这些歌女来演戏。你听法就听法,你干嘛你还找那个歌女来演戏呢?宝志公禅师心里不以为然。梁武帝就在戏码大闹的时候,因为唱戏的都会博得皇帝的欢心,有的是搞一些噱头,就大闹,梁武帝就问宝志公禅师说,这出戏好看不好看呢?宝志公禅师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他看而无看,无看而看,他不住,他眼见色,不攀缘、不取舍,他不住相、不生心,所以他说他不知道啊。

武帝又故意说,戏在你面前演,您为什么说不知道呢?宝志公禅师说,你可不可以把监狱里面三个死刑犯带出来?我就有道理告诉你。梁武帝马上从监狱里面抓出三个死刑重犯,跪在宝志公面前。宝志公禅师就对这三个罪人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三个人,头部各顶一盆水,你们跪在戏台前面,我现在叫那些戏子演戏给你们看,你们不能滴出一滴水出来。也有说是,像佛典故事里面说,也有滴一滴油了,那这个地方是一滴水。如果你们一滴水都没有滴出来,我就禀奏皇上,免除你们的罪业,判你们无罪。如果滴出一滴水,人头落地,就砍头,不能赦免。

三个死刑犯就遵照宝志公的话,就头顶一盆水跪在戏台前面,看人家演戏。到戏剧大闹的时候,宝志公禅师就对梁武帝说,我主,就是皇帝,你去问重刑犯,戏码好看不好看?梁武帝就问重刑犯说,诶诶诶,这出戏好看不好看啦?三位重刑犯都说,我们不知道。梁武帝说,戏码就在你们前面,你怎么不知道?重刑犯说,罪人只知道顾生命,不知道戏剧好不好。这就为什么?这里面很有学问,你如果观生死无常,你就无心攀缘这个五欲六尘了,死都来不及了,怎么还有心情看这个世间这些把戏呢?世间这些美色呢?

这个时候宝志公禅师就对梁武帝说法了,修行人就是要这个样子啊。这叫什么?叫对机说法。各位,这个叫做境界般若,演一场戏给你看,然后这些死刑犯面临死,就是宣布你明天就要死亡了,你还有心情看这个世间吗?你吓都吓死了,你赶快念阿弥陀佛,自救,自己救自己,佛才能救你。梁武帝当下就豁然大悟,赦免这些罪人无罪,这些罪人就获得重生了。

于是宝志公禅师作了一首偈:“一盆清水绿悠悠,把来安在罪人首。君王演戏无心看,只为性命不举头。”梁武帝听了宝志公禅师的偈语以后,豁然开通,舍弃了奢华的心,放下万缘,听经修行,道心坚固,精进不退。

这个故事也提示我们,普贤菩萨警众偈里面讲,“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每天晚课不就都要念这一句吗?但是我们哪一个人念完以后会起警觉呢?还是一样无动于衷啊,还是一样生死无常啊,哪一个人有觉悟呢?没有觉悟啊。

所以就像《西斋净土诗》上说的,“时光减处命光微,到眼荣华转眼飞。”到底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还是六道轮回重要呢?还是出离三界重要呢?时间一过,生命也减掉了,今天一天又过去了,等一下一个月又过去了,一年又结束了,寿命又减一岁了,那无常就要来了。等到无常来的时候,眼前的荣华转眼飞,转眼成空啊。不要以为荣华富贵、声色犬马是真实不虚,这些都是虚妄不实。人命一天一天短,好像鱼在水里,水一天一天少,没有水,鱼就死掉了,还有什么快乐呢?

就好像说,你头上有火烧起来,“如救头燃”,头上已经烧起来了,赶快救护、保护这个头才重要啊。这个头什么意思?保护你的这念心。这叫什么?“火烧头燃尚可暂置,无常盛火应速除灭”。一般的火烧到这个头发,你还可以来得及救,无常大火一来,你看怎么办?到地狱去、饿鬼道去了。要赶快把它灭掉啊,“应速除灭”啊。所以得到人身可以除去这个无常火,所以无时无刻要勇猛精进,想到无常不知道哪一天就来,千万不可以懈怠放逸。

这是第一个,梁武帝悟生死无常。

第二个,再谈济颠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济公禅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拿一个破扇子,穿个破鞋,疯疯颠颠的,不受戒律拘束,喜欢酒肉,拿着一壶酒来喝,啃着一个鸡腿,举止似痴若狂,但是他却是一个学问渊博、行善积德、智慧高尚的一位得道高僧。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别人怎么笑他,他也不在乎啊。他怎么?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的美德。

讲到济公禅师,我早期还没有学佛,我家兄是拜道教的,有带我到庙里去拜拜啊。诶,我跟济公禅师还满投缘的,可能是我过早期的警界生活,没有济公和尚的智慧,但是有济公和尚这种快乐的生活,其实我对济公禅师还满尊敬的。

济公禅师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是大家都会讲的。有时候我们常常去应酬的时候,人家知道你吃素嘛,然后就说,酒肉穿肠过,我佛在心头,人家不是叫你这样吃荤吗?你有时都不知道怎么答复啊。你不知道济公禅师后面还有一句话,他前面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后面还有一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如果你学我的话,你就跑到魔道去了。大家都记得前面那一句吃肉,忘记后面那一句要到魔道去了。这句话成了很多人的,为了口腹之欲,想要吃一顿美食啊,贪嘴吃肉的一个理由跟借口了。有些人看到学佛人吃素,他跟你在交际应酬的时候就说,哎呀,不要执著了,我也常碰到这样,那个鱼都是喝海水的,没有关系了,黄师兄,吃鱼了,那个鱼不是喝海水吗?它喝海水怎么有关系呢?喝酒,喝酒,酒是高粱做的,没有关系啦,他跟你讲这样,世间人何必执著呢?佛都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他说这句话害人非浅,混淆了圣凡、德性跟修德,是邪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凡夫的地位,因为有无明烦恼,所以佛性不能显现,若杀生吃肉必然得到多病短命的果报,来世还要做畜生偿还命债。只有大神通的真正高僧大德,他了解这个情况,他为了度众生断肉、持戒,才示现这个吃肉相,如果我们凡夫学的话,那就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因果的定律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么多因缘果报中杀业最重,所有功德,诸功德中以不杀为第一,所以要做功德,吃素不杀功德第一,可以长寿。因为我们有生命,动物也有生命,我们有父母,动物也有父母,要将心比心。所以中国古人常常讲这句话,我们常常讲到,我们看到,现在你看餐厅也是客满,但是医院也都是客满,人满为患,所以中国古人讲这一句话很有道理,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人都要到福尽气消的时候,福报用完了,生命要结束了,还要到医院去受折磨,像脑部开刀,脑部长瘤啦,身上长癌症的肿瘤啦,做化疗啦,做电疗啦,种种的苦难,苦不堪言。如果你要到那一天、那个地步再来后悔,何不把这一首偈语好好背起来,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你不想要去受到刀兵劫,就是你不想要被割、被杀、被砍,你晚上跑到屠宰场去听听那些动物的惨叫声就好了,你肉就吃不下去了。

所以从不见杀开始做起。如果劝亲戚朋友,我也常这样做,我说你实在是断不了吃肉,那你吃冷冻的好不好?我都劝他们说,你吃冷冻好不好?我劝人都要这样,因为他断不了,你不要勉强,你教他一步一步来,你说一下吃素,他受不了的啦,他吃肉吃习惯了。

最近帮我理头发春美师姐,她一生都是苦命了,照顾她公公,照顾她婆婆,照顾她爸爸、她妈妈,都是高寿,那都得癌症,被她照顾。最近她的女儿中风了,就是我们在帮助那个百慧小菩萨,我们帮助她奖学金那位,她妈妈,四、五十岁而已。吃肉,今天她才跟我讲,她们全家都吃素,她喜欢吃肉,有时候去外边偷买一个鸡腿,在外边偷吃,再跑进来。现在中风。还好,我教她诵《地藏经》,因为她本来有点痴呆症,我说,你是业障痴呆,你灵性不痴呆。她说,老师那我怎么办?因为她讲话都不清楚,痴呆症嘛,业障。我说,你诵《地藏经》,就可以消业障、增智慧。她就是一直诵《地藏经》,听我的话。我常常去那边理头发,春美就是开理发店,帮我理头发。你看,她诵《地藏经》有用,虽然她吃肉中风了,诶,她血管阻塞,还有办法打通,现在出院了,没事了,我现在要劝她吃素。

所以你劝亲戚朋友怎么样?不要吃活鱼,不要吃活虾,不要吃活螃蟹,现杀都不要吃,当然最好是断肉了,牛肉、羊肉都一样。所以常常听人家这样讲说,劝人家喝酒吃肉,这句话,我觉得我们学佛人不要。那世间人我们也要劝他。我们没有那个本事,你就不要学济公说过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这是济公禅师说的。

第三,有关济公禅师这个公案,我们来听听印光大师怎么开示。第三,印光大师对于圣僧济公和尚喝酒、吃肉怎么样的开示呢?我们看这个原文,印光大师他开示说: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这个印光大师果然是圣人,对济颠禅师,也是道济禅师,他的评价,你看印光大师怎么说?印光大师说,道济禅师,就是济公禅师了,也就是济颠禅师,“乃大神通圣人”,他是开悟的,他是想让一切众生能够生信心,所以常常显不思议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有神通妙用,他会济贫扶弱。所以他饮酒食肉,他是干什么?他是要遮掩他那个圣人的德行,他是开悟的圣人,人家不会嫉妒他,不会想要去害他,他是开悟的圣僧,他是用这个饮酒食肉来遮掩他那个圣人的德行。他用这样去教化人,这样什么?他这样才可以到菜市场去劝化人家,才可以到那些一般世俗人家里面去劝化他,因为他们是相信他的神通,哇,就跟他拜啊、求啊,他就给他们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他们要断恶修善,要戒杀放生,要积功累德,他用这样去度众生。他是想要让这些众生,“愚人”就是众生,看到他这个“癫狂不法”,看起来好像不是很相信,“不甚相信”,“因之不甚相信”,“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如果他看得出来了,他就不能在这个世间住了。

因为佛菩萨现身,他示同凡夫,佛菩萨示现成像众生的样子,他是要以道德教化人,绝不能够显神通,这是佛所规定的。如果显神通,你就不能住在这个世间。为什么?因为会妨碍正法,会障碍人家的法身慧命。但是如果他是做癫狂者,他如果是像济公禅师这样疯疯癫癫的,他显神通,没有妨碍,不是说修行人就可以饮酒吃肉了。

这个是第一点,印光大师的开示。

再来,“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

印光大师说,世间的善人尚且不能够饮酒吃肉,何况是作为一个佛弟子呢?你要教化众生,自己还不能够依教奉行,不但不能够让人家生起信心,反让人家退失道心,所以饮酒吃肉不可以学。人家这些高僧,有神通的,他吃肉进去,吐出来都是活的。你吃进去是肉,吐出来还是死的肉,怎么可以学他们吃肉呢?他喝了酒,他可以帮佛菩萨装金,因为他帮这个佛寺募款,帮佛像装金。他能够将无数的大木材从井里面运过来,因为济公禅师他有帮佛寺重建嘛,好像是灵隐寺,那就是把那个整个大树木就运过来,帮助那个佛寺重建。你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啊,你怎么可以学他呢?

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济公禅师,他法号道济,所以刚才印光大师都称他叫道济,印光大师称他叫道济禅师,因为他法号是道济,又称济颠和尚,济公活佛。济公禅师他很有佛缘,他佛也有缘,他道也有缘,民间很多人拜济公禅师啊,他横跨儒释道啊。又叫济公禅师啊。他俗名叫李修缘,他是在公元一千一百四十八年,大概是距离现在,现在是二○一九嘛,大概差不多不到九百年前。他是南宋时代的人,南宋,宋朝时候的人。他是浙江台州人,在靠近现在今天的台州市天台县,天台县我去过。他是个很有传说色彩的佛教禅门临济宗的僧人,他不会死守这个佛教戒律,他是神通变化啊,饮酒食肉、神通广大的癫僧形象闻名。

后来李修缘居士他就逃婚,他爸爸逼他结婚,他跑掉了,他跑到哪里?跑到杭州灵隐寺出家。这个杭州灵隐寺我去过,我上次去,他们莲友带我去杭州游西湖,参观那个岳王庙,还看到秦桧跟那个秦桧夫人,关在那个铁栏里面,变成铁人啊,也到灵隐寺参观,人啊,摩肩擦踵,那个香火鼎盛啊。

我那个英国汉学院的学生,学谦居士,叫邓楠,她河南人,她还没有考上英国汉学院,在二○一六年跟我去游杭州西湖,到灵隐寺去啊。她就是我们东北太上共修网帮我整理《感应篇精华》那位居士啊,她会把《感应篇汇编》二十万个字都背下来。当时她也怕考不上英国汉学院。她是考上奖学金的,保送到英国汉学院。我另外一个学生刘震寰,现在也是在英国汉学院,行政人员。《感应篇精华》都她整理的。他们年纪都很轻啊,才二十九岁而已,一个二十八,一个二十九岁,前途非常地光明,将来的大愿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那这个学谦居士啊,我记得很清楚,她跟着我到那个灵隐寺,后来就经过道济禅师济公和尚的那个画像前,我突然间灵感一发,我说,你跪下去,你跟他求,我没有办法,我说,你跟济公和尚求。你跟他讲说,你要好好用功,帮助众生,为佛教、为众生,你就发这个大愿,请济公禅师帮助你考上英国汉学院。说了也奇怪,她真考上了。她跟我讲,她一定会去还这个愿。

这是什么?济公禅师呢,他逃到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号道济,他拜灵隐寺的慧远禅师为师父。那么他喜欢诵经打坐,不戒酒肉,语言诙谐,穿着破衣服,戴个破帽,拿个破扇子,行为不检点,那被这些佛寺里面的众僧人就告到慧远禅师那边。慧远禅师就保护他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他说佛门这么大,容不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僧人吗?所以又被称为济颠。后来慧远禅师圆寂以后,他就被迫离开了灵隐寺,到净慈寺去。他的医术非常高明精湛,常常救老百姓的病苦,后来被百姓称为济公活佛。传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降龙罗汉转世的。

道济禅师在宋朝嘉定二年,公元一二○九年五月十六日,在净慈寺圆寂。临终前作了一首偈,“六十年来狼籍”,“狼籍”就疯疯癫癫啊。“东壁打到西壁”,东边打到西边啊,“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就是什么?恢复清净啊,以前全部都是在变化给大家看啊。我再念一遍这个偈颂,很有意思啊,“六十年来狼籍”,其实他现这个“狼籍”是现什么?让你离开这个善恶对待的相啊,众生都是攀缘啊,这怎么怎么戴一个破帽子、破扇子、破衣服,喝酒、吃肉?众生容易著相啊,他让你破那个执著的相啊。“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为了众生啊,东奔西跑的,“东壁打到西壁啊”。“如今收拾归来”,回到常寂光净土,转凡成圣啊,“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人家说什么?“水连天”,碧水连天,清澈无比啊。

这个是我再附加一下这个道济禅师他的生平。

那么印光大师又继续开示了,“《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之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祈洞察是幸。”

印祖慈悲到极处,圣人就是圣人,他能够洞察机微,能够破妄显真,为我们指出一条光明的路。印祖说,《济公传》有很多种,其中以《醉菩提》这本最好。也有流通的,据说有八本之多,那都是后面的人写出来的,“敷衍之文”啊。他说,《醉菩提》里面的文章或者讲的妙义呢,都不错,它所叙述的故事的事情也是当时的真人真事。但是世间人不知道其所以然,于是就去学了,不是妄学就是妄毁。你妄学就决定要堕地狱,你不能学济公,你妄学就是要堕地狱的。你妄毁的话,就是凡夫知见,你去测度圣人的神通广大,也是罪过啊。所以你看到他这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要会学的人、善学的人,你要看他那个不可思议的地方,你要生起恭敬心,要生起对佛法的信心。你看到济公禅师饮酒食肉,你绝对不可以学。那么你就可以得到大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希望你们能够洞察这件事情的真理,这个事实真相,那就非常幸运了。

以上是第三点,因为我们提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那济公禅师的行为可不可以学?印光大师给我们指引一条明路。

第四点,印光大师在佛七开示里面讲,大妄语罪以及佛大孝以及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这个开示,在佛七日,第七日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开示,这一段印光大师有提到吃肉的问题。

印光大师说,“又有一类人说,我之食牛羊鸡鸭等肉,为欲度脱彼等耳。此说不但显教无之,即密教亦无之。若果有济颠之神通,未为不可。不然,邪说误人,自取罪过,极无廉无耻之辈,乃敢作是说耳。学佛者,须明白自己之身分力量,不可妄自夸大,至嘱至嘱。”

这一段非常地好,有一些人说,哎呀,我吃牛肉、吃羊肉,我吃鸡肉,它才可以超生。真的有人这样说,诶,我不吃,它一样当畜生啊,我吃了,它可以就马上就超生。你有那么本事吗?你又不是济公,你有办法把它死的变活的吗?喔,你还要把它说,你吃了还超度它。吃人家半斤,还人家八两啦。以前我记得我嫂子她们那时候还没有吃素,我吃素的时候,她们那时候还是吃肉,你猜她们怎么说的?她说,那如果大家都不吃鸡肉,那每天都是鸡在跑的,整个台北市街道都是鸡。这就是印光大师这里说的,有一类人说,我吃牛吃羊吃鸡吃鸭等肉,我是要度脱它们啊。

他说,显教没有这样说,密教也没有这样说啊。如果你有济公禅师,那个济颠的本事跟神通,那有什么不可以呢?如果你没有的话,你这些“邪说误人”,你“自取罪过”,不知道廉耻的人才敢说,才敢做敢说。学佛的人,要明白自己的身分力量,不要妄自夸大,“至嘱至嘱”。印光大师说,特别给你们交代,特别给你们交代。

再来,“梁时,蜀青城山,有僧名道香,具大神力,秘而不露。该山年有例会,届时衆皆大吃大喝,杀生无算,道香屡劝不听。是年,乃于山门掘一大坑,谓衆曰,汝等既得饱食,幸分我一杯羹,何如。衆应之,于是亦大醉饱,令人扶至坑前大吐。所食之飞者飞去,走者走去,鱼虾水族,吐满一坑。众大惊畏服,遂永戒杀。道香旋因闻志公之语,当即化去。须知世之安分守己者,一旦显示神通,当即去世示寂,以免又增烦恼耳。否则须如济公之疯颠无状,令人疑信不决,方可。”

这一段太好了。印光大师说,梁朝的时候,四川青城山有一位僧人叫道香禅师,他有大神力,大神通的力量,他是秘而不宣的,他没有人发现的,没有人知道的,“秘而不露”。那么这个青城山每年都有这些年会,就是大拜拜,那时候大家都大吃大喝,杀生无数,道香禅师屡劝不听。于是在那一年,他就在他的佛寺的山门前面挖一个大坑洞,告诉大众说,诶,你们都吃得饱饱的,可不可以分我一杯羹啊?他也要去跟他们吃大鱼大肉啊,好不好啊?你们分一些肉跟鱼给我吃啊?大众说,好啊好啊,法师供养你,给你吃啊。

他也是喝酒啊、吃肉啊,吃得大醉饱以后,就醉醺醺的,你们帮我扶到山门前面那个大坑前面,我想要吐一下,他表演一下神通。结果他到那个大坑洞前面的时候,所吃的食物他全部都吐出来,“飞者飞去”,鸟啊,什么鸡啊,都飞走了,走的走了,就猪啊,都跑掉了,走的走去了,“鱼虾水族,吐满一坑”,游来游去,全部都变活的,这不得了,显神通啊,“吐满一坑”。大众惊讶佩服得跪下去了,师父啊,我们知道错了啦,我们不知道你是开悟的圣人,你有这个大神通,你是要度我们才这样表演的,我们以后不敢了,我们不敢再杀生了,就永远戒杀了。

道香禅师,当时因为他已经显神通了嘛,他本来是“秘而不露”,可是因为显出来以后,大家都知道,这个消息会传出去的。我跟你讲,消息传出去以后怎么样?你知道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你只要说那个师父有神通,我跟你讲,全部排队,每天人山人海,干什么?师父,你教我怎么赚钱,师父,你教我怎么升大官,忙死了。所以为什么佛禁止神通,原因在这个地方。佛很有智慧啊,众生迷而不觉,只求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不想要了生脱死,不想要明心见性。道香禅师因为他听到宝志公禅师说,你如果显神通,就要赶快离开人间,“当即化去”。

印光大师说,你要知道这个世间安分守己的人,你一旦显示神通的时候,你就应该离开人间,示现圆寂,就要往生了,示现给人家看,以免增加困扰、增加烦恼。就是刚才我讲,大排长龙,全部要求,师父啊,我生病了,你给我加持,我没有钱,你给我钱啊,误导众生的方向了。如果你不能够这样的话,你没有办法做到济公禅师那个“疯癫无状”,人家会怀疑,不相信,“令人疑信不决”,那还可以。

这是以上印光大师对于是说大妄语还有老实念佛,这段开示,讲得特别好,就道香禅师。这以前我在学讲经的时候,我老师就讲过,我就听过那个故事,我今天是重新把印光大师这个道香禅师的公案提出来。

第五,道香禅师示现神通度众,立即坐化。

后来印光大师在文章里面说,“有蜀人,在京谒志公。志公问,何处人。曰,四川。志公曰,四川香贵贱。曰,很贱。志公曰,已为人贱,何不去之。其人回至青城山,对香述志公语。香闻此语,即便化去。”

唉啊,不得了。有一个四川人到京城,就当时宝志公禅师是在南京,因为当时这个梁武帝的首都是在南京,是金陵,到京谒志公,就去晋见宝志公禅师。宝志公禅师就问,你什么地方的人啊?那个人就说了,师父,我是四川人。宝志公禅师就问说,大概四川那个地方产香吧,这有双关语,这是高僧大德问话都是双关语,四川香贵贱否?你们四川的香贵呢还是贱呢?他事实上是,你要听不懂就说,师父,我们四川的香很贵,檀香一斤多少钱,那就不对了。他是讲是道香禅师,他说四川香贵贱,在那边能不能够弘法利生呢?还是被人家看不起呢?还是没有办法,这个众生冥顽难度呢?意思是说,四川香贵贱否啊?那个人就回答说,那个人好像也是佛门中的人,“很贱”,他说贱,“很贱”就是说没有人要相信,众生还是迷而不觉,迷途不知返,不会回头啦,这“很贱”。宝志公禅师就说,“已为人贱,何不去之?”既然已经没有缘可以度众了,那为什么不示现圆寂呢?“何不去之?”那干脆就往生了,圆寂吧。

这个人回到青城山,就把这个见到宝志公禅师的事情告诉道香禅师。道香禅师听到宝志公禅师这样一说以后呢,二话不说,立即盘腿一坐,坐化离开人间了,圆寂了。

我们没有圣贤僧那样的本事,就不要学他那个话来作为自己喝酒吃肉的理由,更不要拿他的话来劝别人喝酒吃肉。想到这句话,我们就想到后面那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以上我们是提到这个“作牛示罚”,我们特别提到云公禅师转生为花牛的故事。

好,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我们时间不够用,所以最后一个公案“干蛊裕后”我们下回再讲。那我们现在剩下一点时间,短短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开示诚敬,因为“斗称须要公平”就是要诚敬。

一,我们要求学、求道,都在一个“求”字,是要自己去求得,自己不肯,就没有人跟你说了。因为众生不知道、也不懂得求,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现身说法,代众生求。我们佛经上看到的,都是当机的人,就是代众生求法。在《无量寿经》里面,阿难出来启请,就是代众生请法。

第二,道与学一定要有求才说,他的用意就是重道,尊师重道。唯有尊,唯有重,学的人才真正受用,就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往往人就开悟了,得大利益。”所以古人常说,“不诚不悟”。没有诚敬的心,什么利益都得不到,纵然来听,也不过是记问之学而已,是无法得到真实的利益的。

第三,真实利益,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也是佛法所讲的转识成智。果然能变化气质,就是转凡成圣。不会听的,只是听语言、文字而已,跟自己的心性无关。若丝毫诚敬心都没有,所得到也不过是皮毛、表面而已。

第四,如果大家留意一下,有些现象就看得很清楚。也许我们会自己认为说,我对老师确实很恭敬,我对佛法也很恭敬,我自己也很深入,为什么我得不到利益呢?老和尚说,想想看,你对恶人是这样的吗?你对讨厌的人是这样的吗?是不是也是这样恭敬呢?如果你对恶人也是恭敬,对讨厌的人也是恭敬,你才会得到利益。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是真心。我对这个人恭敬,我对那个人就不恭敬,这个心是假的,是二心。所以毛病就发生在没有诚敬心,没有恭敬心。

第五,真正恭敬心就是一心,就是平等心,就是清净心。无论表现怎么样虔诚,心里有分别、执著,就不是一心。无论表现怎么样地虔诚,可是你心里有分别、执著,就不是一心。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是染污、不清净,这样听法、读经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你有这样的一个不平等的心,你有这样有分别、执著的心来听法、读经,是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把最后一段公案讲完,也很可惜,因为在表达的过程里面,我们讲到法喜充满,所以讲到印光大师的开示,我们都忘记时间的计算。所以后面一段公案,我们留在下一次,我们再讲这个“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我们再来把它补进去。

今天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8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