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7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7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8月2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五,“岁饥赈济邻朋”。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七十页,我们看经文:

“岁饥赈济邻朋”

“(发明)救荒之策。有施于已然者。有施于未然者。请蠲国赋。截留漕米。劝募设粥。严禁籴客。此施于已然者也。开汎河渠。高筑圩岸。务本节用。储粟裕农。募民开垦。严禁张簖宰牛。此施于未然者也。救之于未饥。则用物少而所济广。民得营生。官无阙赋。若至饥馑已成。流殍满道。而后议蠲议赈。则所济有限。而死亡者多矣。独言邻朋。举小见大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岁饥赈济邻朋”就是遇到年岁有饥荒的时候,要赈济左邻右舍、亲族朋友以及百姓人家。

“已然”,既成事实,已经发生了。

“未然”,还没有成为事实,尚未发生。

“请蠲国赋”,“蠲”就是消除、免去。“赋”就是田赋、赋税。这个意思是说,请求减轻或免除国政税收。

“截留漕米”,“截留”,留下应该解往他处的款项、物资或人员等。“漕米”就是漕粮。由东南地区漕运到京师的税粮。辛亥革命以后改为征货币,漕粮这个名称就名存实亡了。那么“截留漕米”的意思就是说,留下原来应该解往京师的税粮,那一般都是作为赈灾之用。

“劝募设粥”,以前灾难来的时候,政府或是善心人士都会发动劝募,设立粥厂,粥厂就是煮了一大锅的粥来救济这些灾民,所以“设粥”就是施粥。这意思是说,劝说募集金钱或米粮,以办理施粥救济之善行。

那现在施粥就比较少了。现在在国内,就是中国大陆,很流行什么?雨花斋素食餐厅。以前“设粥”是设立定点,因为灾民遍布各地,所以善心人士跟这些慈悲的长者就煮了一大锅的粥,在路边或是定点施食。或者我们在看一些因果善书里面也有提到,有些善心人士非常发心,花钱僱人、僱工挑这个粥,这个粥前后两担,到各巷弄、各乡里,提供给这些灾民食用,这个粥下面还放木炭,保持这个热度、温度,那碗筷就是用完再洗一洗再放上去,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慈悲善行。

再来,“籴客”,“籴”就是什么?买入谷物。《广韵》:“入米也。”“籴客”的意思就是说,恶意收购谷物,然后发灾难财,从中赚取高倍价差的商贩。这个我们现在俗话讲叫发灾难财,平常先囤积收购,等到灾难来的时候调高这个价格,尤其是指这个谷物稻米,这叫“籴客”。

“开汎河渠”,“开”就是疏通的意思。“河渠”就是河流与管道,一般都指水道、水路。“开汎河渠”就是开通水道,以利农业灌溉与水运所需。

“圩”,“圩”就是防水护田的隄岸。

“务本”,“务本”就是务农。《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我们古代以农立国,所以农,农业是天下的大根大本,民众如果没有饭吃,就会天下大乱的,这是“天下之大本也”,民众依赖的这些米粮来维持生活。如果农民不务本,而都去做那些枝末的事情,那这样就,民众就要受苦受难了。

再来,“张簖宰牛”,“簖”就是拦河插在水里面捕鱼蟹用的竹栅栏,这个叫“簖”。所以“张簖”就是设那个竹栅栏截断通道,对鱼、虾等水族一网打尽,让渔获枯竭。现在都是用渔网了,有人放生,就下游就有人布下这个渔网就捕捉。故横流竭渔,有伤渔之意。“宰牛”,有伤农之意。

“官无阙赋”,“阙”就是短少。官府税收没有减少。

“饥馑”,“饥馑”就是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流殍”,“流殍满道”,“流”就是避难者。“殍”就是饿死的人。“流殍满道”就是满街都是饿死的逃难者。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救济饥荒的办法,有在饥荒没有出现前想的办法,有的在饥荒已经出现后所想的办法。例如请免国家赋税,截留公粮,劝募施粥,严禁商家牟取暴利,这个是在饥荒已经出现后所想的办法。开河挖渠,高筑堤岸,务本节用,储粮护农,劝募开垦,严禁拦河捕鱼、宰杀耕牛,这是在饥荒没有出现前所想的办法。在还没有出现饥荒的时候就想办法,那么花的力气就小,而救的人就多,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府不缺赋税。如果饥荒已经发生了,饿殍遍野,这个时候才商议赈济免赋税,那么救济的力量就有限,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增多。这里只说“邻朋”,但愿大家能够以小见大,举一反三。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水旱灾荒。原从悭贪鄙吝所致。盖众业所感也。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

这一段的白话解:

水旱灾荒,它的根源是来自于贪婪小气,吝啬钱财,是共同的恶业所感召的。如果现在专心赈济,那就免去未来的饥荒了。

那么这一段就是从根本上着手,从釜底抽薪,教众生断恶修善,修十善业道,断除悭贪,鼓励众生要多布施,不能吝啬。所以水旱灾荒都是众业所感。如果你用心在赈济,你平常就多布施,那就没有未来的饥荒啊。这一段我们就来探讨,就是这一段经文里面,“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就是我们净业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修十善业”,先要做,扎下人天基础,要种福修善。所以我们来探讨佛说预防、远离灾难的最根本办法,佛说预防、远离灾难的最根本方法。

现在因为气候变迁、米粮短缺、人口增加、科技发达,人类排放的,排碳有增无减,地球到处都是高温气候,而且气候异常,或海水倒灌,或是发生巨大的灾难,或是强震,所以灾难距离我们是这么样地近,而且无时无刻都会发生,没有一个地方安全。老和尚说,这个地球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居乐业的地方。你说法国巴黎,也曾经发生恐怖事件,在观赏足球比赛,暴徒、恐怖分子开这个货车滥杀无辜。所以我们面对这个灾难,难道是只有惶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佛法来说,只要是人,只要是有生命,众生平等,不是只有人。所以首先,想要世间没有刀兵劫,除非众生不吃肉,要断杀、要戒杀,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半夜声。就是可以彼此能够,我们人类必须要将心比心,对众生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样才有办法转苦为乐,转祸为福,转烦恼为清凉。所以各地的天灾人祸不断地发生,我们佛教徒都很慈悲,都会发动救灾、赈济,同时也会举行祈福息灾法会,我们常常办护国息灾法会、护世息灾法会,希望能够让存亡两利,冥阳两利;生者节哀,重新振作,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日子,而亡者能够超生净域,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许多大型的灾难,其实都是“共业”所感。当然“共业”中也有“别业”,所以同一个灾难里面,有人不幸丧生,有人却侥幸地生存下来,这是因为各人所造的善跟恶业累积不同而有所分别。

我们凡夫因为没有出离烦恼,所以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不休。因为有烦恼,所做的一切善事跟恶事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自性是离开善恶对待的,是超越善恶对待的,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这就是这个道理,明心见性、往生净土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因为善跟恶,善事都还没到达三轮体空,都是不清净的,因此所感的果报也是不清净的。不但身体的正报不清净,依报环境也是多灾多难。

佛陀所说的一切法是以“心”为本,清净心才是真正的根本,是善业的根本,那是至善,不善心是恶业的根本。心清净了,世界就清净;心杂染污秽了,世界也就杂染污秽。所以我们面对灾难来的时候,要从中去觉悟,要去认识灾难的本质、佛法的真谛,我们应该从净化自己的内心开始。佛教我们最简单的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要勤修十善行,发菩提心,誓愿成佛,往生净土,引导一切众生走向成佛之道,才能真正彻底断除灾难的根源,也就这里讲的,“若用其心于赈济,则未来之饥荒亦免矣”。

我们要了解生命的真相,佛法的真谛,从文字、义理上去了解,这只是学佛的开始;必须透过身体力行,力行六度波罗蜜,才能够发现其真正内在的意义。所以真正一个学佛人,必须要对一切众生,乃至于社会、国家,抱存关心跟关怀。那学佛就是在发挥这种利己、利人的意义,由感受、了解众生的苦,产生悲悯、爱心,并寻求救济世间的方法。所以无论任何灾难发生后,我们佛弟子不但是协助善后工作,同时要更以慈悲的心念,为受灾者祈福,回向给他们减轻痛苦或转生善趣。

当然,佛教所讲的更重要就是预防的工作,就是这里讲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都希望众生能够怎么样?“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所以我们希望众生能够得乐及乐因,离苦及,远离这个苦,也远离这个苦因。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呢?最基本的,从《分别善恶报应经》里面说,有下列十点:一、远离杀害,寿量所依皆悉满足;二、离于偷盗,饥馑、风雹、虫蝗等灾悉皆远离;三、因无邪欲,美声流播,远离尘垢;四、因无妄语,口常香洁;五、因无离间,眷属和愿,远离高下、霹雳、霜雹;六、因无粗恶,果味甘美,远离硬涩;七、因无杂秽,林木园苑,远离丛刺,皆悉滋润;八、因无贪爱,仓库果实充满具足;九、因无瞋恚,身相圆满,诸根无缺;十、因无邪见,信心不断,最上果实,香美具足。修十善业感果如是。

所以你要得到这个依报跟正报能够圆满丰富,那这个十善业就必须要去勤修。所以这个世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行十善,那这是可以预防灾难、远离灾难的最根本方法。因为造十恶,造十恶行会带来外在环境的缺陷与种种灾难,那么积极地修十善可以改变造成痛苦的原因。

除了修十善彻底改变环境、改造命运以外,我们遇到各种灾难,我们内心要用智慧来面对,想想这个世间的众生为什么会遇到这样多的可怕业报呢?原因就是人类的瞋恨,贪瞋痴,杀生恶业等因缘成熟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爆发了。就像佛陀的他们的家族被琉璃太子灭掉一样,那因缘成熟了,果报还自受。

所以老和尚说,我们跟众生是一体的,我们的每一个心念都会影响到整个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苦难我们都有责任,我们一定要真实地生起这样的一个责任心。因此面对各种天灾人祸,地震、水灾、火灾、空难、生离死别,种种这些无常变化的痛苦,我们都要有很深的觉悟,除了我们佛教徒要用爱心、同情心、慈悲心来帮助这些众生离苦得乐以外,我们还要必须要用佛法、佛陀的教育来让众生能够根本地解决,能够早日离苦得乐,用佛法的甘露,用智慧的光芒让众生能够觉悟,让众生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发菩提心,力行菩萨道,求生极乐世界,最终了悟成佛,这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以上我们提供这样给各位参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云。人寿三十岁时。有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无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为当来人种。婆沙论云。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此种救荒。尤属泯然无迹。”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人寿三十岁”,就是我们现在人类平均的寿命大约七十岁,因为现在处在减劫,人寿每百年减一岁,约四千年后,人寿减到三十岁。

这个在佛法里面有小劫、中劫、大劫,我们来解释一下。依照我们地球人寿来计算,人类从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类的寿命只有十岁,称为减劫。那时候人类非常痛苦,忏悔、行善,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这样称为增劫。这样一增一减的时间的过程称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那么我们佛法上有讲大三灾、小三灾。所谓大三灾就是,在每个大劫包含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就每个大劫里面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每个中劫包含二十个小劫,那么这个大三灾就是发生在坏中劫之末,成住坏空里面的坏中劫之末。那小三灾则发生在每个小劫人寿减少的时候。

那什么是小三灾呢?小三灾就是刀兵、瘟疫、饥馑。刀兵,刀兵灾是七天七夜,那瘟疫就是疾疫,疾疫灾是七月七日,那饥馑灾是七年七月又七日,就这里讲的饥馑灾,七年七月七日。这是小三灾,刀兵、瘟疫、饥馑。那大三灾呢?是水灾、火灾、风灾,这是大星系的毁灭,不仅是地球,而且是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的毁灭。以六十四个大劫为一周期。火灾烧到初禅,水灾淹到二禅,风灾吹到三禅,吹坏三禅,到四禅才免除这三灾,所以四禅天叫福天,它福报确实很大。

《楞严经》上讲大三灾的原因,水灾之因是贪,如果说全世界的人贪心逐渐上涨,那就会发生水灾,就会被水淹没。火灾之因是瞋恚,火山爆发,瞋恚心造成的。风灾之因是愚痴,飓风、龙卷风,主因都是属于愚痴。地震之因是傲慢不平。以上这四种,水灾、火灾、风灾、地震,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它的原因是贪瞋痴慢。所以“佛云,若人能息灭贪、瞋、痴、傲慢,断除此四大烦恼,勤修戒、定、慧、谦敬,则灾难自然化解。”

这个是我们解释“人寿三十岁”,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一抟之食”,“抟”,就捏聚搓揉成团,我们说抟面。就是你抓个一抟的这个食物来供养众生,叫“一抟之食”。在佛经上也常常用这个“一抟之食”。

“一抟之食”的典故来自《三十五佛忏悔文》,又说《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我们都有拜过八十八佛,三十五佛再加五十三佛,加起来是八十八佛。在《三十五佛忏悔文》中有这段经文:“愿彼诸佛世尊忆念于我等,若我等此生、若我等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在其他轮回中所受生处,所有施与畜生一抟之食”,就是从这个地方出来,“若我等布施之善根,若我等护戒之善根,若我等净行之善根,若我等成熟诸有情之善根,若我等发无上菩提心之善根,若我等修无上智之善根,悉皆合集,校计筹量。”

在《三十五佛忏悔文》里面讲,就是“愿彼诸佛世尊忆念”,来护念我,我发愿在这一生,或是我等前生,或是从无始生死以来,因为在这个轮回生死中受苦,在生死轮回中受生,我愿意布施给畜生一抟之食,我也愿意布施善根,我也愿意把我护戒的善根,以及我修净行的善根,以及我等成熟诸有情的已经成就的善根,我等发无上菩提心的这个善根,若我等修无上智的这个善根,都希望布施给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悉皆合集,校计筹量”。

另外在《佛祖统纪》中记载,遵式大师“尝夜施抟食于水滨”,这个在《佛祖统纪》里面有记载,有一位法师叫遵式大师,他常常在夜间布施这个一抟之食,在河边给这些众生,并且撰〈施食文〉。我们台湾的持戒念佛的高僧忏云老法师,他每天做完晚课一定做蒙山施食,做小蒙山,他都会做这个施食。忏云老法师到九十五岁高寿圆寂往生极乐世界,老和尚跟着他修行了大概半年,后来他介绍老和尚到台中莲社跟李炳南老师学经教。遵式大师这个〈施食法〉等相关这些施食文献,他对这个行门非常重视。

另外宗鉴大师撰集的《释门正统》有记载,“若夫施食之法,又非一切人天所知,惟如来以大慈普覆,不忍一切含灵受其饥饿苦恼。故假面然鬼王缘起,令阿难尊者以一抟食,诵咒施之。”在宗鉴大师的撰集的《释门正统》里面说,这个施食的这个法门不是一般人天所能知道的,如来以大慈大悲来普济这些众生,不忍心这些一切含灵因为受饥饿苦恼。所以假面然鬼王,就是面然大士,观音菩萨到地狱去,示现成面然鬼王,利用这个缘起,请阿难尊者以一抟之食,诵咒布施给这些幽冥众生。

再来,《大宝积经》亦云:“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给施一切众生,何以故?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施与,下至畜生,愿求一切智,以是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及愿方便。”

在《大宝积经》说,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布施给这些众生。譬如说你布施一抟食物,你把它念一百零八声佛号,或者你念一千声佛号,那前面刚好有一只流浪狗走过去,一只猫走过去,那你就把这一抟之食供养它,最后给它祝愿,希望吃了这一抟的食物,希望将来脱离畜生道,到人道修行,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一个祝愿,这就是行方便菩萨道。但是我们现在人都很少这样做,对不对?看到动物来了,猫狗来了,这食物丢给它。你在当下,因为对幽冥众生来讲,当然你如果能够念这个变食真言,甘露水真言,那个是在做仪轨的时候,譬如说,做小蒙山的时候念的,但是对这些有情众生,而且这些猫狗之类的,是这些小动物,你可以用这样给它祝愿,念佛给它祝愿。

“何以故?行方便菩萨以一抟食施与,下至畜生”,你要跟它讲说,希望你将来开智慧,脱离畜生身,“愿求一切智”,就是开智慧。“以是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所以你看,以前的这些高僧大德,我们的历代的祖师,他往生荼毗以后,除了留一些舍利给他的弟子作纪念以外,有些高僧大德跟祖师都交代弟子,把我的骨灰和面,像一抟之食这样丢到海中,然后祝愿,凡是吃到我这些一抟之食的骨灰和面的这个食物的鱼都能够脱离畜生道,脱离畜生道,往生善界,或者往生净土。这就是这里讲的,“以是菩萨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希望它们脱离畜生道,往生佛国。“以是二因缘摄取一切众生,所谓求一切智心及愿方便”。

这个就是提到这个“一抟之食”,我做这样的补充。因为我们常常在拜忏,或者读经的时候都会读到这个“一抟之食”,这个怎么来的不太了解,今天我又把这个典故引用出来。

再来,“泯然无迹”,“泯然”就是消失净尽的样子。“无迹”就是没有踪影、没有痕迹。那连接上文就是发大悲心,以一抟食布施饿者,饥饿的人,来世必无饥馑果报。用这样的教育来消弭未来的灾难,是凡夫智慧所不能及,故曰无迹象可寻。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经上说,人的平均寿命到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出现饥馑灾害,经过七年七月七昼夜不下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整个阎浮提,就是南瞻部州,也就是我们这个地球,能够保存下来的人数不会超过一万人,留下这些人作为将来的人种。《婆沙论》说,如果有人利用很小的饭食,真诚地发救人的心,去布施给饥饿的人,那么他将来一定不会遇上饥饿的灾害。但是在生活中能够这样去做的人,还真是很少啊。

那么这一段里面有提到饥馑灾是七年七月七日,刚才我们有提到大三灾、小三灾,提到小三灾的时候我们有跟各位讲,这个刀兵劫是七日,七天就结束了,这就像现在核子战争一样,很快啊,那瘟疫灾是七月七日,但是饥馑灾,就是饥饿啊,要七年七月七日。

那么这个地方老法师有开示小三灾。老法师说,人为的灾难是社会动乱,佛经上讲小三灾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核武战争。小三灾讲得很清楚,战争是七天七夜,这叫刀兵劫。刀兵劫后面就是瘟疫,瘟疫的时间是七月又七天。再接着就是饥馑,人找不到食物吃,时间多久?七年七月又七天。三灾,战争是第一个,瘟疫是第二个,饥饿是第三个,跟着来,同时发生的。

老和尚说,他年轻的时候学佛,对于这件事情有点疑惑,老一辈的大德也没有把这个事情讲清楚。那老和尚在五十岁那一年,也就是大概现在四十三年前,老和尚现在九十三岁,就四十三年前,那个时候台北市火车站旁边一个很有名的佛寺叫善导寺,善导寺当时的住持叫道安法师。我老师也提过道安法师,他很慈悲,道安法师做完佛事以后,其实非常劳累了,那信徒排队排了很长都要见他。那侍者都会挡驾,那不行,老和尚主持法会,太累了,改天再来。那道安法师说,不用,不用啦,他们等我这么久了,我还是跟他们开示开示啊。所以我老师简丰文老师说,道安法师真的是累死了,他是六七十岁就舍报了,太辛苦了,为众生,为佛教。

那么当时道安法师组成一个访问团到日本去访问,道安法师邀请老和尚一起去,老和尚陪道安法师,并且暂时充当侍者。他跟道安法师到日本旅行二十多天,跟道安法师住在同一个房间。那老和尚也很幸运,因为当时他的依止和尚是章嘉大师,章嘉活佛,这早期这些台湾界的高僧大德都是在善导寺,像白圣长老,这些都是早期从大陆把佛法、佛教带到台湾来,还有东初老人,圣严法师的师父,还有台湾的这个律航法师,净土宗的,广化长老的这个依止和尚啊,律航法师的上面就是慈航菩萨,肉身菩萨,这些都是大陆,从大陆把佛法带到台湾来,把这个佛种保护住,那道安法师也是其中一位,或是道源长老。

那么当时老和尚到广岛、长崎去参观,因为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美军投掷原子弹,日本投降,所以老和尚到广岛、长崎去参观,恍然大悟,原来这叫小三灾。当地人告诉老和尚,因为也有展览厅,原子弹爆发那是刀兵劫,原子弹放出来的辐射,就像现在日本核能电厂放出来这物质,让一些人感染到疾病,把你细胞全部都破坏掉了。这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这个辐射尘影响多久呢?半年之多。被原子弹这个光所照到的,如果你能够活上七个月以上,你就可以活下去了。多半是过不了七个月,就是瘟疫,瘟疫是讲这个东西,就是原子弹那个光,那个辐射尘。那个辐射尘,老和尚说,就是瘟疫,瘟疫是在讲这个东西,你被辐射尘扫到了,大概都活不了七个月。他说,不是什么传染病。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传染病,譬如说H1N1,还有一些非洲的这些感染疾病,也都很多。所以老和尚说,爆炸的地点在这个土地上,到第八年,老和尚去的时候,已经到第八年了,地上才长出草出来。地上什么都不能生长,那不就是饥饿吗?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小三灾。

那么今天地球上有灾难,这个灾难包括小三灾,就是核武战争、生化战争,这是佛法讲的小三灾。再加上地震、海啸、水灾、旱灾,地球的温度上升,全世界南北极高山上的冰雪融化,老和尚说,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他说,如果有一天长江大河这些水源断掉了,它的水源都是高山积雪,如果高山积雪融化了,那就没有水源了,高山雪统统融化以后,水源就断掉、枯竭了,那大陆就变成沙漠,这人类怎么活下去呢?

这个老和尚在二O一一年于澳洲净宗学院讲《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有提到这一段,小三灾,作为一个地球人必须要知道,我们要断恶修善,修净业三福,然后能够来净化人心,一起来改善这个地球的灾难,来消弭这个灾难。

好,我们看下面,“下附征事(五则)”:

“因荒酿祸(隋书)”

“隋末。马邑大饥。太守王仁恭。坚闭仓廒。不务赈济。刘武周宣言曰。今百姓饥荒。僵尸载道。王君如此坐视。岂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众曰。吾辈不能甘心待死。官仓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随吾取之。以延旦夕。众许诺。乃谋杀仁恭。开仓赈济。由是远近邻邑。无不响应。”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仓廒”,“仓廒”就是储藏粮食的处所。

“刘武周”是隋朝末年地方割据势力。在大业十三年与太守王仁恭侍女私通,刘武周怕事情爆发,召集乡间的、乡闾的豪杰等杀死王仁恭,与同郡的张万岁杀太守,聚兵一万多人,据郡起兵,自称为太守。也就是这里讲的,他借这个灾难开仓赈济,实际上他是跟王仁恭的侍女私通。后来他依附突厥,突厥册封他为定杨可汗。刘武周自己也称帝,改元天兴,后来被突厥杀害。

“宣言”,逢人公开声明。

“僵尸”,人死而体僵卧。

“载道”,充满于道路,例如怨声载道。

“椎牛”,“椎牛”就是击杀牛。在《韩诗外传·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这个《韩诗外传》的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你与其在父母亲死后杀一头牛去祭拜,不如在父母亲活的时候,用鸡肉和猪肉供养。这个叫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也。

再来,“以延旦夕”,“延”就是延长。“旦夕”,早晨和晚上,比喻很短时间。“以延旦夕”就是用来延续随时会结束的生命。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因荒酿祸。(据《隋书》)。

隋朝末年,马邑地方发生大饥荒,太守王仁恭坚闭粮仓,不做赈济。刘武周对大众说,现在百姓饥饿,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而姓王的坐视不救,难道他还是我们的父母官吗?因此他就敲起牛皮鼓对众宣誓说,我们不能甘心等死,官仓的粮食,都是百姓的血汗,你们可以随我去夺取,用以延长几天的生命。大家齐声应和,就设计杀了王仁恭,开仓赈济。远近许多地方纷纷响应。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武周之意。不过欲号召饥民。借以倡乱耳。然酿成之者。皆仁恭也。昔赵清献。知越州。适吴越大旱。公不待民饥。早为规画。抚循倍至。而后民情为之帖然。彼全躯保妻子之臣。乌足语此。”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倡乱”,造反,带头作乱。

“赵清献”,这位“赵清献”是我们最佩服的,赵阅道焚香告帝,所以我们读到这个“赵清献”,我们要好好介绍,他是我们居士的代表,是菩萨的化身。他又叫赵抃,公元一OO八年到一O八四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衢县。他是北宋宋仁宗进士,他是武安军节度推官。后来升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当时被称为铁面御史。他在越州,也就今天的浙江绍兴,这我们经文上有提到越州,越州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当时吴越地区大饥荒,因瘟疫死的人非常地多,那赵抃就尽量救荒。他死后被追称为清献。

那么他是以殿中侍御史闻名,刚才讲,我们说,他弹劾不避权贵,所以人家都称他叫“铁面御史”。有一次,这个外戚显贵一人犯罪,那贵妃就请动太后来跟赵抃说情,也被赵抃据理参劾,那赵抃也是不理,当时声誉凛然,所以京师的人都称他叫“铁面御史”,他连太后都不领情。但是因为可能这样触怒了太后,最后被放出京师,为益州转运使。死后追封为清献。着有《清献集》。

我们再详细来介绍赵抃一生的修行。赵抃他比包拯,包公,包拯就是包公,比包拯小十岁。包拯是宋仁宗天圣进士,赵抃是宋仁宗景祐进士。包拯是担任御史中丞,赵抃是殿中侍御史。包拯他的工作是主宰朝外四方狱事,就是朝廷以外的、其他地方的司法案件都归包拯管,包公,开封府包公。赵抃是管朝廷里面这些宫禁狱事,就是朝廷里面有人犯罪是归他管的。两人内外相助,相得益彰,把北宋政事匡助得有一些生气,政治清明。

在《太上感应篇》里面,《感应篇汇编》里面,经文“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里面有讲到:“宋赵清献公每夜焚香告天。人问之:‘公曰,吾自少来,昼有所为,夜必拜告上帝。不敢告者,不敢为也。’”你看这个人,这个修行的这个境界,是了不起啊。《感应篇汇编》里面讲,它说,宋朝赵清献公,赵抃,每天晚上一定要烧香面告天帝,玉帝。人家问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呢?赵抃说,我从年轻以来,白天所作所为,晚上一定报告上帝。不敢告的,我就不敢做,不敢告的,就不敢做。这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那么赵抃他做官到四川去以后,赵抃入官四川后,“禁吏为奸,自奉俭廉”,也就是他政治清明,不许部属贪污,就“禁吏为奸”;“自奉俭廉”,他自己过的生活非常节俭、清廉。“以身帅之”,他自己以身作则,“蜀风为之一变”,当时四川地区的政风为之一变。不久为成都府知府,后来他升到成都府知府,如果我们用现在的名词,成都市长,或者是成都书记。加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是当时的一个官名。当他受命知成都时,他后来被奉派到成都当知府的时候,“以一琴一鹤自随,匹马入蜀”,自己骑了一匹马,带了一把琴、一只白鹤,就到四川去就任了,这个一鹤一琴表示他清高、廉洁。因而有“羽琴带鹤,万物皆春”,当时人怎么形容他呢?他说,他一把琴、一只鹤跟着他去四川了,百姓得利,百姓得到利益,就“万物皆春”,就像枯木逢春一样。“风高琴鹤,家传清节”,他带一琴一鹤,表达他的高风亮节,“风高琴鹤”;“家传清节”,他的家风就是什么?就是清廉节操,等佳誉。

“赵抃以宽为治,蜀民大悦”,赵抃当时他是对百姓非常宽厚,所以四川民众非常爱戴他。宋英宗嘉谕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宋英宗对赵抃的评语、评论就是说,赵抃在成都做知府,“中和之政也”,就中庸之道,“中和”就是中庸之道。他日所为事,他白天做什么,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就焚香告帝。“年四十余”,他到四十岁以后,“究心宗教”,他就全心全意地去学佛,而且他特别深入的,禅宗法门。宗教就是禅宗教理,宗就是禅宗,教,禅宗以外都叫教下,叫宗教。如果讲中国的佛教来说,八宗来说,宗教,宗是指禅宗,教呢?禅宗以外都叫教下,包括净土、包括律宗、包括密宗,还有天台,这些都是教下。

“初在衢州,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他在衢州的时候,常常亲近的禅宗高僧,蒋山法泉禅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禅师并没有教他什么,“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就像海贤老和尚他的师父一样,没有教他半点经教,只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禅师未尝容措一词”。“及在青州”,“青州”就是今天的山东益都,“政事之余多宴坐”,他在青州的时候,他办完公事以后,喜欢打坐参禅,“政事之余多宴坐”,“宴坐”就是打坐、禅坐。一日忽闻雷震,有一天突然间听到打雷的声音,大悟,开悟了。乃作偈云,写一首偈语:“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

你说这个,一个官宦人家,在公门修行,不仅对老百姓慈悲、厚爱,他“究心宗教”,能够从这里面去开悟,这已经是开悟的境界。他说,“默坐公堂虚隐几”,什么意思?他说,我每天在公堂里面、公门里面日理万机,处理这些公务,诶,我都非常地注意这些心念的隐微处,我的起心动念,这个叫“虚隐几”,观察入微,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我在公堂,“默坐公堂虚隐几”,我观照自己这一念心的生灭与不生灭。“心源不动湛如水”,当我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我清净像一池清澈的水一样。“一声霹雳顶门开”,听到这个雷声霹雳一声,打开我的悟门,“顶门”就是悟门,我的心地法门,“一声霹雳顶门开”。终于见到我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了,“唤起从前自家底”,我究竟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他见到自己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

“赵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家业,不畜声伎”。赵抃他为人宽厚,修清净行。人家看不到他的这个欢喜跟生气,他没有喜怒哀乐,他没有七情六欲,这等一下我们会探讨。他平生不买房地产,不累积钱财,就“不治家业”。“不畜声伎”,他也不要有什么?因为古代官宦人家都会有宴会,自己会畜养,就是会收养一些声伎,就是我们现在讲叫做乐团,“不畜声伎”。“施德济贫,不可胜数”,他布施,帮助穷困的人,已经没办法去计算,“不可胜数”。“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他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他随顺地方的风俗习惯来推行政策,而且“猛宽不同”,就是严格跟宽待都不一样。“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他在成都当知府的时候,被民众所爱戴。

“神宗每以赵抃为誉。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宋神宗非常地赞叹赵抃。“将终,词气不乱”,赵抃要往生的时候,正念分明,就“词气不乱,安坐而没”,是坐化了。这等一下我们会探讨“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宰相韩琦称,赵抃真世人标表”,当时的宰相韩琦特别称赞赵抃是,真是世间人的表率啊,“真世人标表”。

那么这段文非常精彩,有两个重点值得探讨,一,“赵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二,“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我们来探讨这两点,引用《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跟《无量寿经》的经文,我们来探讨这一段。

一,“赵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赵抃他已经做到《无量寿经·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他已经做到这个境界了。他说,我们如果有很多事情,世间事要去做,因为他当御史公务繁忙,“不能离家”,他不能够出家修行。“不暇大修斋戒”,他又不能够每天在这个公门里面,每天持八关斋戒啦,这个修菩萨戒,他在公门里面不方便,官场不方便,叫“不暇大修斋戒”。但是他“一心清净”,他“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他当时在政事之余喜欢宴坐,就是“一心清净”,“有空闲时”,他就“端正身心”,收摄这个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人不见其喜愠”,你看就是他做到《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不当瞋怒嫉妒,不得贪餮悭惜”。

他一方面修行世间善,一方面忙里偷闲,“正念得生”。这个都是指什么?黄念祖老居士说,指事务繁忙的人,平常空闲的时间很少,没有办法大修斋戒,很难得一心清净。像这样的人应该要努力修善,要忙里偷闲,“善择时机,遇缘即修,不使空过”,也定得往生。黄念祖说,如果你是这么繁忙公务的人,或是事业很多的人,你可以忙里偷闲,“善择时机”,择好时机,“遇缘就修”,不要让时间空过。

所以,“净宗之妙即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就是黄念祖居士跟我们讲,净宗的殊胜在哪里?你不用离开佛法,就可以做世间事,也不废弃世间事,一样可以从世间事里面证到佛法的境界。这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一样。所以“摒除世虑,勇猛专修,直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

那在《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品》,“无诸分别,远离颠倒,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这段经文赵抃他也做到了。黄念祖老居士解释这一段《无量寿经》三十品的经文,他说,“‘于所受用’至‘不希求想’表彼土菩萨平等游于十方佛刹,于所受用,皆不著取。”“游于净国,亦无爱乐。于诸秽土,亦不厌弃。‘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为什么我们引用这一段呢?因为赵抃他“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而且他“平生不治家业,不畜声伎。施德济贫,不可胜数”。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这一段,《无量寿经》这个三十品,黄念祖老居士的解释,从“于所受用”到“不希求想”,这个修行,而且要做到“亦无希求不希求想”,这要怎么去修呢?

“据《金刚三昧经》云:‘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一理入。二行入。’”《金刚三昧经》里面讲说,我们要入道有各种方法,但是也离不开这两种,一个是从理入,一个是从行入,就是解行并重,“行入则有四种,其中第三为‘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求,名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无所希求,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谓之无所求行。’”这个行入里面的第三个是“无所求行”。世间人常常迷,什么都是要贪求,这个是要求。那有智慧的人觉悟了,他“安心无为”,他知道万法皆空,“无所希求”,这个“是真无求”,这是“顺道而行”,这叫“无所求行”。

“由上可见无希求想’,即无所求行”。“亦无不希求想”,就是连无希求想也不会执著,叫做“亦无不希求想”。你说,我不希求,我不希求想,他连不希求想也不执著,叫做“亦无不希求想”,“一法不立,是真无求”。“又无希求,是无为。无不希求,是不住无为”,因为“无希求”是“无为”,清净。“无不希求,是不住无为”,连无为也不住。“不着有为,不住无为,方契中道,(是为理入。)”

那么刚才有讲理入、行入。行入,“行入谓四行”,事相上就是行,有四种方便的入道行,入道行门。“其余诸行,悉入此中”,悉者尽也,所有八万四千行门统统包括在这四种行门当中。“何等四耶?”哪四种行呢?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观里面讲,“第一报冤行,第二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第四称法行”。

你在这个世间修行,你碰到顺境逆境,碰到人家毁谤,碰到人家嫉妒,碰到人家破坏、打击,你都能够怎么样?诶,你起观照,这个是消我的业障,报冤行。如果你的家亲眷属你在修行的过程里面给你处处设障碍,你要把他观想什么?报冤行,在解冤释结,消我的业障,这叫,第一个叫报冤行。等到你能够提升境界以后,你要随顺一切顺逆因缘,随顺一切好坏因缘,顺缘也好,逆缘也好,一句阿弥陀佛持到底,不改题目,顺缘不起贪,逆缘不起瞋,叫随缘行,我随顺一切因缘。等到你再提升以后,这个已经在提升到第二级了,到第三级的时候,不管是顺境、逆境,你统统是无所求行,我没有所求啊,就像六祖大师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你说我只求往生,其他我都不求了,你要,统统给你了,不跟你们争了,老和尚说,要,统统给他们了,我是去极乐世界的人,不想跟他一般见识了,无所求行。你能够做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无所求行。那这样还不够,到第四个阶段的时候,称法行,称性而为,哪一法不是佛法?行住坐卧都在做一个表法,这叫称法行,称性而为。这个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里面。

在《三藏法数》“二种入”里面,“(出《金刚三昧经》)。一、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再来第二点,“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这是我们要探讨第二个重点,就是赵抃在临终的时候,他正念分明,安然坐化,叫“安坐而没”。

我们不晓得赵抃是否修持净土法门,照他的这个记载里面,应该是“究心宗教”,他应该是修持禅宗法门,他是否往生西方我们无从判断,但从他的往生前的瑞相,“将终”就是他临命终的时候,“词气不乱”,他正念分明,“安坐而没”,就是坐化,这功夫了不起。他平常为人处事、立官作为,这几点我们来给他列举出来,他的这个修持,“焚香告帝”“自奉俭廉,以身帅之”“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不治家业,不畜声伎”“施德济贫,不可胜数”“清高、廉洁”“弹劾不辟权幸”“究心宗教”“政事之余多宴坐”,这是以上他在这一生里面,他为官,他的修持,可见他有做到《无量寿经》里面,〈往生正因〉的第二十五品,他净业第一福、第二福、第三褔,“深信因果”,他才能够焚香告帝。

那从他往生的瑞相,也接近符合《无量寿经》第二十五品中的经文,我们看经文:“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这一段《无量寿经》的二十五品的叙述的经文,赵抃统统做到了,这十善业他都做到了,他的种种功德、种种庄严,他平常所作所为都是做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就是赵抃他“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的往生功夫,从这地方就印证出来。

但是赵抃是否往生西方呢?不得而知。因为《报恩论》里面说,“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故佛说诸经,总兼世善。而此十善业,且特说专经(《十善戒经》)。“以净身三、口四、意三诸业,为修持根本也。”那么这一段就到这里做一个结论,就是赵抃是否往生西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报恩论》里面说,凡是所有的善行都可以往生,要回向西方,念佛要回向西方,就可以把这个世善转为往生净因。所以佛说各种经典,他还是教我们要兼修世善,就像赵抃一样,而且这个十善业,也要特别说专经,是《十善戒经》。要清净自己的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为修持的根本也。

以上是我们探讨赵抃,介绍赵抃,我们引用《无量寿经》来作印证,他是一个我们在家居士的典范,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说明。

再来,名相注释:

“抚循倍至”,“抚循”就是安抚存恤。“倍至”就是更加周到。“抚循倍至”就是更加周到安抚存恤。

“帖然”,就安定顺从的样子。

“彼全躯保妻子之臣”,“全躯”就是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这意思是说,那些只顾保全自己生命和妻子儿女的官员。

“乌足语此”,“乌”,疑问词,意思是哪或者何。“语”就是告诉。“乌足语此”就是何足以和他说这样的道理呢?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刘武周的原意,不过是借机号召饥民,好乱中夺权罢了。但酿成祸害的根源来自王仁恭。从前赵清献公在越州做官,正碰上吴越大旱,清献公在百姓还没有发生饥荒的时候,就提前规划,安抚人民,顺从民意,以后就民情安定,没有出乱。那些要保全自己和妻子儿女的臣子,根本没办法相比。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增价免饥(荒政备览)”

“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适岁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备述本州粟少。不惜重价收籴。遍处传播。同列不知所为。越数日。四方之商贾争至。米遂不贱而自贱。民甚赖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荒政备览》)。宋朝范仲淹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正碰上年岁饥荒,一斗粟、一斗米贵到一百二十文,百姓非常痛苦。范文正公反而增加到一百八十文,并且到处张贴榜文公布,详细地说明本州米少,所以不惜重金收购。同行的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没有几天,四面八方的商人都争相来到这里卖米,结果米太多了,米一多,就自然就,你不降价,它就变成,它不贱自然就自贱了,也就是米太多以后,不降价就自然就降价了,叫做“不贱而自贱”。这一措施,使百姓受益不浅。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此亦凶岁大兴工役。修造佛宇桥梁之意也。人第知年谷不登。息工罢役耳。岂知小民一无所事。适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兴。则富室之钱谷。隐然散布小民之家。无损于富户。有益于贫民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荒年大兴土木,修造佛寺桥梁等,也是这个意思。人民只知年岁不好,就停下一切工作。哪里知道贫民无所事事,正是加快他们走入死路啊。只有出外做工,才能得到收入,富家的钱谷就不知不觉地散布到贫民的家里了,无损于富家,有益于贫民。

好,我们看下面:

“种荳代谷(文献通考)”

“宋程珦。知徐州。久雨谷坏。珦度水涸时。耕种无及。乃募富家。得荳数千石。贷民使布水田中。水未尽涸。而甲已拆矣。是年谷虽未登。而民不至饥者。皆豆之惠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度”,考虑、推测。

“涸”是水干了。

“无及”,没有时间,来不及了。

“布”,分散到各处。

“甲已拆”,“甲”就是植物果实的外壳。“拆”是裂开。意思是说,布水田的荳已开始发芽了。

“是年谷虽未登”,“登”就是谷物成熟。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文献通考》)。宋朝程珦主管徐州,有一年,长期下雨,淋坏了稻谷。程想,等水干的时候,再耕种就来不及了,于是向富家募得豆子数千石,贷放给农民,播种在水田中。水还没有尽干,豆子已经发芽了。这一年,谷子虽然没有收获、没有收成,但人民没有闹饥荒,这都是种豆子的功劳啊。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尝阅四友斋丛说。载一备荒之策。谓当取各府州县赃罚银两。尽数籴谷。其犯军流以下者。许其以谷赎罪。若一处遇水旱之灾。听其于无灾处。通融借贷。候来年丰熟补还。则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无顾虑。此种善政。正当急急举行。唯愿好善者。告之当事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四友斋丛说”,它是明朝何良俊撰。

“备荒”,防备灾荒。

“赃罚”,就追赃的罚款。

“犯军流”,“军流”就是充军流放。“犯军流”就是触犯了充军流放的罪行。

“听”就是任由、听凭、任凭。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我曾经阅览《四友斋丛说》,上面记载了一个备荒的对策,说应当拿各府州县罚没收的赃款全部拿来买稻谷,那些犯充军流放以下罪行的人可以允许以稻谷来赎罪。如果一个地方遇到水旱灾荒,就应当让人民到无灾处通融借贷,等来年丰收的时候再来补还。如此一来,百姓可以免除流亡,朝廷可以没有顾虑。这样的善政,正是必须赶快推行的,只希望那些好善的人,想办法去告诉那些当政者啊。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抗疏救辽(琐闱管见)”

“嘉靖末。辽阳大饥。军民相食。兵部侍郎王某。疏请赈饥。议将二万石粟。陆运至山海关。解费之银。每万计八千两。地方深以为苦。时昆山许伯云。为给事。谓辽人命在旦夕。若用陆运。则旷日而骚扰。不如暂弛海禁。用漕艘沿海以往。则可扬帆速至。于是抗疏极言。且谓海运倘有疏虞。请以一家为质。而后朝廷始从其请。于是将原议漕石。幷天津仓粮。共添至十余万石。星夜航海赴辽。辽人欢呼动地。全活甚多。至今其地。犹庙祠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琐闱管见》)。嘉靖末年,辽阳大饥荒,军民互相吞食。兵部侍郎王某上疏请求赈济,商定将二万石的米陆运到山海关,所花费运费每万石米达八千两银子,地方官民深以为苦。当时昆山人许伯云提任给事官职,说辽阳人命在旦夕,如果是陆运,就会拖延时间并骚扰地方,不如暂时放松海上关卡,用船运沿海送去,可以迅速到达。于是抗疏陈述自己的主张,并且发誓说,如果海运有差错,我就以一家大小为人质来担保,这样朝廷才听从他的请求。接受任务之后,许伯云将原来计划陆运的粮食,加上天津的存粮,添到十多万石,星夜用海运兼程,航海赴辽。一到达辽阳,辽地。辽人,辽阳人欢天喜地,救活了很多人。直到今天,那个地方还有祭祀许伯云许公的寺庙。

好,我们看下面的这段“按”语:

“以痛哭流涕之诚。而救蹈汤赴火之急。宜其片牍甫陈。而恩膏随播也。卓哉许君。其泽溥已。”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片牍甫陈”,“片”就是零星。“片牍甫陈”,“牍”就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甫”是刚刚、才。“陈”就是向上谏言、诉说。“片牍甫陈”就是几句真诚的奏议才刚刚奏陈给皇帝。

“恩膏”就是恩泽。

“溥”就是广大,“泽溥”,“溥”就是广大。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用痛哭流涕的诚心,来救赴汤蹈火的危急,几句真诚的奏议,才刚刚奏陈给皇帝。伟大啊!许君的功德。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

“自讳其德。(见《周子愉笔记》)。”

“明崇祯时。常熟进士蒋畹仙。偶寓昆山同年。周明远家。是年大荒。夫妻父子。不能相顾。时有郭姓者。将卖其妻。而碍手中所抱之子。既而曰。各自逃生矣。遂置其子于道旁。蒋公恻然曰。奈何以口腹故。顷刻离散一家。问需钱几何。曰一十五千。蒋立凑囊资。止可十千。复向明远贷五千。以足其数。明远曰。世间善事。当与人同。君不耻独为君子耶。亦捐五千赠之。妻得不卖。子亦保全。后其人薄有家业。率子叩谢。蒋公不令至前。且讳言其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见《周子愉笔记》)。明朝崇祯的时候,常熟县进士蒋畹仙偶然住在同学周明远家。这一年大饥荒,夫妻父子都不能够互相照顾。当时有一个姓郭的,将要卖掉自己的妻子,只因看到手中抱着的孩子而迟疑不决,到最后还是狠心地说,只能各自逃生了。就把孩子抛弃在大路旁。蒋公看到这个情景,恻隐之心油然而起,说,怎么能够因为口腹的缘故,一下子就一家离散呢?问姓郭的需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一十五千。蒋畹仙立即拿出袋子里面的钱,只有十千,就向明远借贷,以凑足数目。明远说,世上的好事要大家做,你是明理人,怎么把我放到一边呢?也捐出五千。这样妻子就不用卖了,儿子也保全了。后来这个人有了一些家业,就带着儿子去拜谢蒋公,蒋公不准他们上前,并且不承认做了这件好事。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明远公。即子愉弟之祖也。与蒋先生。最称莫逆。余见子愉弟。书蒋氏三代之懿行甚悉。因摘录数条。列于篇末百福骈臻三语下。兹不多述。”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百福骈臻三语”,这就是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最后的三句经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明远是子愉的先祖,与蒋先生最要好,真是莫逆之交。我看了子愉的笔记,记载了蒋氏三代的美德很详细,就摘录几条,列在篇末百福骈臻三语下面,这里不多讲。

好,我们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那么今天所探讨的是“岁饥赈济邻朋”,这个“岁饥”,遇到饥荒,这个都是劫运,所以我们来听,聆听老法师开示,挽救劫运。

第一点,老法师说,中世纪法国有一位大家熟悉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他的能力跟《了凡四训》里面的孔先生一样。孔先生算命非常准,他肯定一切众生都受命运的安排,决定不能改变。那么诺查丹玛斯也是像这种人物一样,他也看到我们现在社会的状况。他的能力怎么来的呢?他一个是数学,第二个是禅定。他有禅定功夫,综合禅定跟术数,所以他的预言能够讲得这么准,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但是还有百分之十不准,为什么呢?因为他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没有云谷禅师高明,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后,听从禅师的教诲,断恶修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二,人都有命运,但是你不明白改造命运的道理,不懂得修学方法,这一生就被命运所主宰,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每一个家庭都有家运,每一个国家有国运,世界也有世界的运,这种情形,有特殊能力的人他都会知道。中国也有古老的预言,像了凡先生所遇到那个孔先生,他持有《皇极经世书》,这本书收集在《四库全书》里面。它的预言,它不仅讲到现在,而且讲到千年万世,比诺查丹玛斯《诸世纪的预言》时间还要长。《皇极经世书》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书,它是根据《易经》的数理来观察、推测的。

第三,世出世间法只有佛才讲得透澈、讲得清楚,如果大家能够涉猎世间的书籍,你仔细去思惟、观察,才能够明白佛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间。世间不是没有聪明智慧的人,但是再聪明、再有能力,他只知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智慧,他只能大概知道怎么回事,用推算的,用数理,但是他没有智慧,就不能观察无量世了。佛有办法,阿罗汉可以看五百世,佛可以看无量世。为什么?因为佛有甚深禅定,有定慧等持的三昧力,可以超越时间跟空间,所以可以看到无量世,他有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第四,古代的印度婆罗门教以及那些宗教家,他们的禅定功夫也很深,定中能够突破时空,将六道轮回的境界完全展现在面前,可以看得很清楚。可是六道轮回怎么形成、怎么演变,将来会怎么样的结果、怎么样的归宿,这些印度婆罗门教以及当时那些大宗教家,他就不知道了。他们也很想知道啊,可是他们的禅定智慧就不能够再向上提升了,他就没有能力知道了。所以才感动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帮助众生满足他们的愿望,帮助这些人满足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的需求,把这个所以然的道理讲出来,就是把因讲出来。他们只知道果,可是不知道因。

第五,依照佛法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个人的命运能改变,家庭的命运也能改变,国运、世运一样都可以改变。佛经承认有命运,但不是宿命论,佛经是创命论,佛经不是宿命论,它不是一定的,它是可以改造的。用什么方法改造?完全是自己的心行,也就是你的思想行为铸造你的命运。心行善,命运就好;心行不善,前途就愈来愈暗淡。所以一般的预言或是算命只能告诉你定数,他没办法告诉你变量,佛法告诉你变量,就是改变命运。

第六,读《了凡四训》就懂得这个道理,你再看看西方大预言,你就不会害怕了,因为你知道怎么一回事了。共业中有别业,确实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消除自己的灾难。一家人能够修学,一家人能够免除灾难。如果是一国的人民能够修学,国运就昌隆,天灾人祸就减少。所以归根究柢一句话就是“教育”。佛法是“正觉的教育”“觉悟的教育”,是“真实智慧的教育”,是惠予众生“真实利益的教育”。所以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说得好,“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今时就是现代,现代人必须学习的教育。

第七,这些大预言家知道世纪末这些问题,但是没有解决的方法。他们将这个不幸的结果推给上帝,众生造作恶业,上帝震怒要惩罚他们,没有办法改变,这是错误的宿命论。

第八,天神是公平正直的,他们说上帝就是欲界天主,欲界天人烦恼虽然没有断尽,但它比我们轻得多了,智慧比我们高明多。如果我是上帝,众生能够断恶修善,回头是岸,我也很欢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们要相信佛的话,要接受佛的教诲,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家庭的命运,佛法就没有白学。

第九,老和尚说,他自己本身活不过四十五岁,学佛后,命改过来,所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老和尚学佛的第一本书就是《了凡四训》,是朱镜宙老居士送给他的。了凡先生的毛病,老和尚他说他都有。

第十,“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们不能存在侥幸逃避的心理。最要紧的是自己一定要遵守圣哲的教诲,努力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明了事实真相,劝导他们共同改过迁善,积功累德,诚敬慈悲,爱护众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共存共荣,同心协力,防止一切天灾人祸,共同挽救这个劫运,才是一切众生希望所在。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7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