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8月1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四,“家富提携亲戚”。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六十八页,我们看经文:

“家富提携亲戚”

“(发明)富者当自念曰。同是人也。彼何其贫。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而彼则未能耳。假使宿生未尝作善。吾今安得如此受用。然当享福之时。又当作修福之计。譬如食果。当留其种于来年。亦如点灯。当资其膏于未熄也。”

好,那么这一段经文,“家富提携亲戚”,就是你有财富,家里富贵,应该要提拔、帮助亲戚,那么这里面就是要教我们培福跟造福。

那么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资其膏”,“资”就是供给。“膏”就是脂油。意思就是添加油灯里面的油料。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富有的人应当自己想一想,我是人,他也是人,为什么他那么贫穷,我这么富有?一定是我前世做了好事,而他就没有做啊。假使前世没有做好事,我今天哪有这样风光?所以在享福的时候,又应当修后世的福。譬如吃了果子,就应当留下种子,才能收获后来的果子;又如点灯,就应当在灯还没有熄灭之前要添加灯油。

这一段其实经文很简单,我们常常看到别人富贵,功成名就,高官厚禄,那有些人为什么贫贱呢?一贫如洗,生活不济呢?潦倒一生呢?我们就来探讨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的,“吾何其富。必吾之宿生,稍知植福”。老和尚说,就是命运从哪里来。老法师说,“能遮者”,“遮”是什么意思呢?“遮”是对不善法来说就用遮。譬如说我们五戒里面,不饮酒,不饮酒是遮戒。那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性戒。也就是说你受戒跟不受戒,你犯了都有因果,这叫性戒。那不饮酒呢?那佛为什么制定这个酒戒呢?不饮酒,因为酒会乱性嘛,他会犯前面的这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条。

就像以前有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读书人,他喝了一点酒以后,失去理智,那醉醺醺地,就偷了隔壁的一只鸡,这就犯偷盗了。给它杀了以后作为下酒菜,造了杀生戒了。然后这个隔壁的这个女主人就来找这只鸡了,就发现被杀了,这个隔壁邻居这个女子长得也不错,就被这位读书人非礼了。那非礼以后,隔壁这位女子的家属去告官了,他就被官府捉去问案,这个县府的官老爷就问他,你有没有偷人家一只鸡啊?他说没有,又打妄语了。喝了酒以后乱了性,失去理智了,犯了前面这四条。所以这四条是性戒。

你不受戒,犯了也是有因果。那遮戒什么意思呢?因为它有开缘,叫开遮持犯,有特殊情况的叫开缘。遮,就是制止,你不能喝,喝了以后,你会出事情;持,就是持这个酒戒;犯,就是犯了这个酒戒了,叫开遮持犯。那为什么遮戒呢?譬如说,有些在北方的天气很寒冷,老和尚有讲过这些公案,在北方有一些丛林里面,有些老和尚年纪很大了,八、九十岁了,血液循环不好,那天气又冷,那他可能一杯这个药酒也好,或是一杯小酒也好,睡觉前喝一杯,促进他的血液循环,老和尚说,这个叫做开缘。就是因为他年纪大了,血液循环不好,这个叫开缘。所以它是遮戒,这意思。

所以这个“遮”在佛法上来说,在五戒上来说,它就是制止、禁止,所以它是对不善法来说的,“遮”是对不善法来说的,“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因为你有善法,不善法它就不会生出来了,譬如十善里面,你知道不杀生好,你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不偷盗好,不杀生是不欠人命,不偷盗是不欠人财物,这个多好,所以它能遮一切不善。真能够守持十善业道的话,他不会有害人的念头,也不会有占人便宜的念头,因为占人便宜的念头,虽然没有盗,但是他有盗心,那个念头不善,还想占一点便宜,这个是盗心没断,有这个念头很可能就会有不善的行为。

老和尚说,“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不是教我们宿命,教我们认命。不是,教我们学袁了凡先生了解〈立命之学〉,命从哪里来的,如何去改命。所以佛法它是很现实的。这个现实不是像世间人说,看到金钱就眼睛为之一亮,那种叫现实,不是。他说,你如果如理如法去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就马上会有感应的。你学袁了凡先生〈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改变命运,礼部考试本来第三名,命中是第三名,考第一名,命中没有儿子,有儿子,命中本来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后来延寿到七十四岁往生。

命从哪里来?我们必须要在改命之前要先了解命从哪里来。不是老天给你的,有很多人误会命运是上帝给我们的。为什么有人升官发财?有人贫穷下贱?老天不是很不公平吗?哪有这种老天呢?所以明白之后,我们不会怨天尤人,明白之后,安分守己,这个社会就和谐了,社会就安定。我们想富贵、想发财,行不行?行,“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到佛门去求,佛怎么帮助你?佛只是把发财的道理讲给你听,发财的方法讲给你听,你都明白了,你照这个道理去做,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财富就得来了。

我新加坡的朋友郭来兴博士,丁美瑛女士,他们两个夫妻,算是新加坡,也可以讲说富豪之一。可是早期的时候命运非常坎坷,连一顿饭都没有,两个夫妻年轻的时候常常吵架,那时候业障重,还没学佛,命运又坎坷。那到走投无路,就到庙里面去,到佛寺里面去祈求佛菩萨,看能不能赐财富给他。佛菩萨没有办法给你财富,老和尚讲,只告诉你发财的道理。结果他跟佛菩萨求啊求,求到后来,眼睛就看到旁边书柜呀,有个光盘跟书,《了凡四训》。他就把《了凡四训》的光碟拿回去听了三十遍,然后照做。

那怎么做呢?他早期是没钱,连吃饭钱都没有,怎么会有钱?可是现在住好几亿的,好几亿台币的豪宅啊,在新加坡是寸土寸金哪,他有那个福报啊。他为什么有那个福报?他心量广大,他乐善好施。他后来怎么富有的呢?他学袁了凡先生,改过忏悔。然后就开始布施,开始存钱,一元钱一元钱地存。就像老法师早期的时候,章嘉大师教他,你一元钱有没有?一毛钱有没有?老和尚说,有。你从一元钱开始布施。老和尚就拿了一元钱放生,人家来听经闻法,他就买小礼物跟人家结缘。那么新加坡这个郭来兴博士跟丁美瑛师姐,他们就一元钱一元钱地存。

刚好新加坡有一间佛寺的观世音菩萨的佛像要落成,那观音菩萨的底座那个莲花瓣,这个一片的,木头刻的,是新加坡币二百八十八元,他好不容易存到二百八十八元,他就把钱捧去了,要供养佛菩萨了,供养三宝。那个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说,喔,都满了,这个一百零八片的这个观音菩萨的这个莲花,莲花瓣都满了。他非常失望,也很痛苦,他就是一直想要布施,为什么我穷?是因为我布施少。他就在那边走来走去的,非常不甘愿离开,在那边走。走了一段期间以后,这个精神感动了观世音菩萨。大概隔了一段期间以后,突然间有个电话打进来,有一个人大概也是捐这个观音菩萨的这个佛像的莲花瓣,退掉了,他捐更大的那个金额。那工作人员跟他讲说,诶,有了有了,现在刚好有个人退掉了,那一片给你供养。就是这样,从那一片开始。

那马来西亚有一个法师,早期都帮助他,跟他开示。后来那个马来西亚的法师要重建一间古寺,古老的一个佛寺,可是那四棵柱子都长白蚁了,必须要拿掉,重盖钢筋水泥,可是没有钱,一根柱子五千元新加坡币。那不少钱哪,他早期他没有钱。郭博士跟他太太跟他女儿,一个人捐一根。他现在经营企业很成功。

这个就是老和尚说的,佛菩萨只告诉你发财的道理、发财的方法,你都明白了,照这个方法去做,照这个道理去做,你就得到财富了,一点都不假,古圣先贤所谓生财有大道,就这个道理。

所以这一段,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的开示,刚好跟我们这一段经文是呼应的,我们提供给各位参考。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世俗称富为从容者。以其缓急可通。无窘迫之状耳。彼守财之虏。惟恐亲戚缠扰。先做窘乏之容。使人难于启齿。以为财多则有之。以为从容则未也。庄严论云。知足第一富。优婆塞戒经云。若多财宝。不能布施。亦名贫穷。旨哉言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从容”就是经济宽裕。例如家道从容。

“缓急”,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

“守财之虏”,“虏”就是奴隶、仆人。“守财之虏”就是守财奴。

“旨哉”,“旨”就是意思、意义。“哉”是感叹,相当于啊。“旨哉”就是其旨意真是深远啊。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世上称富人是从容的人,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缓急都不要紧,不会有窘迫的情况。但他那副守财奴的样子,生怕亲戚去缠扰他、叨扰他,总在外面装作很窘迫的样子,使人一见,就难以启齿。这种人,认为他财多,是没有错;认为他从容,那就错了(为了守住钱财,惶惶不可终日)。《庄严论》说,知足是第一富。《优婆塞戒经》说,虽有财宝,但不能布施,也叫做贫穷。真是一语中的啊。

那么这一段经文里面有“《庄严论》云,知足第一富”,我们介绍《庄严论》。《大庄严论经·卷第二》,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大师译。“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这四句啊,为什么我特别给它摘录出来?这四句非常好,是在《大庄严论》里面的经文,我提供给各位参考。人的一生啊,如果能够做到这四点,老和尚得到了,老和尚就做到这个境界了,老和尚讲经说法,为众生谋大福利,他还不是听法,老和尚是讲经说法。所以我们听经有好处啊,听经会增长你的智慧,“增广智慧”,最后你能够心开意解,你才有办法看得破、放得下,你看得破、放得下,你才可以做到后面这四个境界。

“无病第一利”。你说钱,钱多有什么用?如果你今天得到是绝症,一身都是病,每天到医院挂急诊,每天都是吃完饭就要吃药,药袋一大堆,全身都是药罐子,那这有什么用呢?就算你坐拥金山也没意思,或者你今天当达官显贵,没有意思啊,这种人生是很忧悲苦恼的。所以“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你说你很有钱,可是你悭贪得不得了,就像这里面讲的,他怕亲戚朋友来借钱,就装得一副很“窘乏之容”,就是窘迫的样子,哎呀,我也是很穷啊,我商场周转不灵啊,我钱都投资了,我没有钱可以借给你,这不是富有啊,这里面讲,使人“难于启齿”。他以为财多,是有了,但是他从容未必。“从容”就是什么?雍容华贵,说,哎呀,这个人看起来就是雍容华贵,那个走路威仪,四平八稳的,用俗话讲说,落落大方。这叫什么?“知足第一富”。他为什么能知足?他放得下。

老和尚为什么他那么好的一个修行境界?他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人家给他供养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千万,老和尚完全无动于衷,他“知足第一富”啊。他给强帝玛法师盖这个斯里兰卡佛教大学,一拿就是千万美金,叫弟子到银行去提款,也不晓多少,反正是人家供养给他就存进去,全部供养佛教大学。他不是供养强帝玛法师,他供养三宝,他供养续佛法身慧命,他供养佛陀事业,他供养佛陀教育,佛教大学就是在教这个。斯里兰卡是佛教国家,早期的时候,佛陀还到那边讲过经,叫师子国,以前叫锡兰,现在叫斯里兰卡。老和尚说,那个地方原来是佛教大乘的地方,不是小乘,那有大乘的足迹。这叫“知足第一富”。

那“善友第一亲”。你说我们的家亲眷属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但是人生能够在学佛的过程里面遇到一位善知识,就像我们遇到老法师,是我们的大善知识,他比父母还珍贵,父母只是给我们生命,可是老和尚给我们智慧,就像佛陀给我们智慧一样。所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要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师长恩,要报佛恩。“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有什么事情比往生极乐重要?有什么事情比能够证入涅槃重要?他永入涅槃,像佛陀一样入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阿罗汉是住涅槃,佛陀说那是偏真涅槃。佛是住大般涅槃,什么叫大般涅槃?体大、相大、用大,《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境界,不二法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连涅槃都不执著,因为本自具足,何必执著呢?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四十一品根本无明又破尽了,证得究竟佛。“涅槃第一乐”。

那么《大庄严论》,或称为《大庄严论经》、《庄严论》,是古印度高僧马鸣菩萨所撰写的论述。马鸣菩萨是佛陀灭度以后,后来诞生的一位大菩萨的大乘行者。后来这本《大庄严论》传到中国来,由后秦,就是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的,汉译,全论十五卷,收在《大藏经》的本缘部中。

在汉传佛教之中,绝大多数称叫“经”,是佛陀说法,弟子记录。那菩萨所作的都叫做“论”,菩萨造论,就马鸣菩萨他造论,譬如《大乘起信论》,那就是“论”。在中国唯一一位他所开示的经典的道理可以称为、被称为“经”,只有一个人,六祖大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六祖坛经》。

好,我们来介绍一段非常精彩的《大庄严论·卷第二》这段经文,我们看经文:

马鸣菩萨造,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四)。“复次,夫听法者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能令心意悉皆调顺。我昔曾闻,师子诸国,尔时有人,得摩尼宝大如人膝,其珠殊妙世所希有,以奉献王。王得珠已,谛视此珠而说偈言:‘往古诸王等,积宝求名称,聚会诸宾客,出宝自矜高。舍位命终时,捐宝而独往,唯有善恶业,随身不舍离。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获,财宝亦如是,资他无随己。往昔诸国王,为宝之所诳,储积已待他,无一随己者。吾今当自为,必使宝随己,唯佛福田中,造作诸功德,随己至后世,善报不朽灭。临当命终时,一切皆舍离,举宫室亲爱,大臣诸猛将,悲恋送亡者,至冢则还家。象马宝辇舆,珍玩及库藏,人民诸城郭,园苑快乐处,飘然独舍逝,都无随从者。’”

这段是非常好的,很值得,如果你很贪爱金钱,你很舍不得钱财,就是这段里面讲的,为什么“世俗称富为从容”?他有智慧就从容,他没有智慧,悭贪,就什么?他就不知道轻重缓急啦,他就装成窘迫状。所以有富贵能戒杀,一定长寿,有富贵能够知足,一定 智慧。这是我的体悟,如果你有财富,能够再加上戒杀,你一定得长寿;那你有财富而悭贪,那是贫贱哪;你有财富又能够布施,又能够从容,你就是有智慧。那么这一段里面,“听法有大利益,增广智慧”,让你的心意可以调伏、调顺。调顺什么?调伏你的妄心,调伏你的烦恼。

这位国王说,我以前听闻师子诸国当时有人得到一个摩尼宝。我们这个自性也叫做摩尼宝珠。当时说,有一个人在师子诸国,拿到这一颗世间的这个宝贝,“摩尼宝”,它大得像人的膝盖一样,而这颗宝珠实在是世所希有,就世间少见的,就像夜明珠一样,他贡献给国王。这国王很有智慧,他有财富,又有地位,他有智慧呀,国王看到这颗珠,马上就“谛视此珠”,就是用什么?看到它的真相了,谛观。谛观是什么意思?看到空性,因缘所生法,一切法是成住坏空,生命是生老病死,心念是生住异灭,他谛观这个真理。

这国王是说一首偈。他说,过去这些,以前它也有古代的国王,历朝历代的国王,这么多国王,他们都拥有人间最多的财富。就像我们说唐太宗、秦始皇、汉高祖、慈禧太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大帝,那够不够啊,大啦,那福报大啦。乾隆皇帝自称是什么?十全老人,他做了皇帝做六十年,他儿子登基,他还做了四年太上皇,总共六十四年,老和尚说,他是自称是十全老人。十全十美,又怎么样呢?

古代这些国王,拥有这么多财富,“积宝求名称”,哎呀,他很有钱哪。“聚会诸宾客”,在宴请宾客的时候,哎呀,手上穿金戴银,就像我们现在戴劳力士手表,开一部名车啊。“出宝自矜高”,在那边傲视别人,提高自己的身价。“舍位命终时,捐宝而独往”,就像你现在是世界首富好啦,你有私人飞机,你想飞哪里就飞哪里,够风光了吧,很风光啊,那又怎么样呢?

升恒昌的那个江董事长,喜欢乐善好施,我常讲课讲到他的故事,你们都知道,升恒昌公司江松桦董事长。他就是什么?他就是可以做到这里面讲的“知足第一富”。虽然他现在有病,但是已经重罪轻受了,本来洗肾,现在也没事了,恢复健康了。“善友第一亲”,他常常听老法师讲经说法。早上起来运动,在公园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相信吗?企业家,日理万机,手下有八千个员工,营业额好几百亿,他也是想什么?他跟我讲他要往生极乐世界,他一定要成就,“涅槃第一乐”,他就是有智慧啊。

同样,他的好朋友,也是曾经一起投资过免税商店的生意,泰国首富,他的好朋友,年纪大概比他轻,是泰国免税集团的首富,在泰国经营免税商店,赚了很多钱。他到台湾来,也投资江董的公司,早期啦。那后来泰国这个首富,他有福报,没有去学佛,他到英国买一个足球队,然后再买一台私人飞机,他就到英国去看那个足球队的,欧洲人喜欢看足球比赛,他就特地开私人飞机到那个英国去看他买的足球队,因为有钱人买一个足球队,那个投资很大,他投资了英国一支足球队。刚好在比赛,他看完以后,坐那个私人直升机,而且是顶级豪华的,一飞上去,摔下来死掉了,死在英国。有人把这个信息传给江董,江董不相信,不胜唏嘘。

“舍位命终时”,所有财富都离你而去,“捐宝而独往”,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唯有善恶业,随身不舍离”,老和尚说了,谁跟着你走,离开人间?功德、业力,善业、恶业。“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获,财宝亦如是”,就像蜜蜂自己那么辛辛苦苦地,蜜蜂就像做工一样,每天生产蜂蜜,农夫就去采花蜜,做成这个蜂蜜。蜜蜂那么辛苦去采那些花,然后来生产那些蜂蜜,它自己没有得到,它没有享受,它有没有说我自己来吃我自己酿的花蜜?没有啊,农夫拿去卖了。“譬如蜂作蜜,他得自不获”,你拼命赚钱,结果你自己也没有去享用。“财宝亦如是,资他无随己”。

“往昔诸国王,为宝之所诳”,历代这些国王,都被这些财富迷惑了,为它造业,为它杀人,为它争夺,“为宝之所诳”,被这个财富迷惑了。“储积已待他”,你一直累积、一直累积,还要传给你子孙,“无一随己者”,结果传给子孙以后,自己要走的时候,也没有带半毛钱,“无一随己者”,也没有跟着你去呀。“吾今当自为,必使宝随己”,那么有一种财富财宝可以跟着你走的,你今天必须要去追寻那个东西,如来宝藏。我们今天在为自己设想,不要去为别人设想,你去追寻你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的如来藏性,我们自家的珍宝。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个如来智慧德相就是珍宝。“必使宝随己”,只有那个宝可以跟着你走,其他都没办法。

“唯佛福田中,造作诸功德”,那另外就是在佛的三宝福田中种的福田,所造的功德最殊胜,“造作诸功德”,是什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随己至后世”,而且它还可以带到后代,“随己至后世”,跟着你到后代去。“善报不朽灭”,而且这些善因、善报是永不朽灭的,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刀不能砍。“临当命终时,一切皆舍离”,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切都离你而去。“举宫室亲爱”,你最喜爱的城堡也好,你的豪宅也好,你的华屋也好,你的亲爱的这个家亲眷属也好。“大臣诸猛将”,你旁边很多部长,这些平常都靠你吃饭的、靠你衣食父母的这些你的大臣,还有你所用的这些猛将,“悲恋送亡者”,他们是舍不得你走啊,悲心,悲泣地、依恋地、恋恋不舍地送你到坟墓去,送你到火葬场去火化,“悲恋送亡者”。“至冢则还家”,到坟墓旁边埋葬完,跑回家了,还是回去啊,“至冢则还家”,他没有陪你,还是走啊。

“象马宝辇舆”,哎呀,你今天坐的是宝马的,这个德国的宾士,我们台湾叫宾士,国内叫朋驰,宝马、劳斯莱斯的,古代都是这个“象马”,大象、宝马的这个宝盖,这古代因为没有汽车,都是这些轿子,都是很华丽的,叫“象马宝辇舆”。还有你所珍藏这些古玩字画,这个珍玩、这些宝物,及库藏,你藏了很多古董。“人民诸城郭”,还有你所拥有的、统治的人民,你这个国家,“人民诸城郭”。“园苑快乐处”,还有你的华丽的这个花园,你的豪宅,你居住的这个华屋,漂亮的房子,“园苑快乐处”,平常就你在那边,哎呀,赏心悦目,招待宾客。“飘然独舍逝”,你还是一个人,孤独地往三恶道去报到,“飘然独舍逝”,一切都是已经过去了。“都无随从者”,没有一个人跟着你走,千山万水我独行,不必相送。

这一段《大庄严论》看起来是很伤感啊,但是这是事实的真相,马鸣菩萨把它说出来,刚好对照到我们这一篇里面的“世俗称富为从容者,以其缓急可通,无窘迫之状耳”。你这一生如果富贵,你要学菩萨,有福德不受福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去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一段非常地好,提供给各位参考。

我们再看下面,“下附征事(二则)”:

“菜羹得名(宋史)”

“宋太宗朝。张泌。为史馆。家多食客。一日上问曰。卿何食客之多也。泌曰。臣亲旧多客郡下。贫乏绝粮。臣俸有余。常过臣饭。亦不过菜羹已耳。一日上遣人伺其食时。突入。取客食去。果粗饭菜羹。上嘉之。因号为张菜羹。”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史馆”,宋朝宋太宗的时候,官修史书的官署名,有一点像我们台湾现在的国立历史博物馆,专门记载国家的历史纪录的,官修史书的官署名称叫“史馆”。北齐的时候设立,唐太宗的时候由宰相兼任,后来历代都是沿用这个定制,按照这个规定来做。

“食客”,古代寄食在贵族官僚家里,为主人谋划、奔走的人。有点像现在企业家的顾问,聘了很多顾问,那叫“食客”,你提供给他薪水,以前是提供给他吃跟住,叫“食客”。有时候多到食客三千,三千个食客,这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介绍。

“客郡下”,“客”,外出或寄居,迁居外地的人。“郡下”就是郡守所在地,称为京城。那么“客郡下”连贯上下文就是,张泌家中食客多为到京城谋生没有成果的亲戚故旧。就是到京城里面要去找工作,要去谋生,但是找不到工作,没有谋生能力的,他都到张泌家当食客,给他奉养,他的亲戚故旧。

“常过臣饭”,“过”就是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意思就是说,经常到臣的寒舍用餐,就是要到张泌家去用餐,张泌家用餐。

“菜羹”,用蔬菜煮的羹,带浓汁的菜。

“伺”,探察。守候、等待。

“嘉”,夸奖、赞许。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菜羹得名。(据《宋史》)。

宋朝太宗时,张泌供职于史馆,家里吃饭的人常常很多。有一天,皇上问他说,你家里为什么吃饭的人那么多呢?张泌回答说,臣的亲戚故旧多在乡下,贫乏无粮;而我的俸禄还有剩余,他们就经常来我家处吃饭,来我这个地方吃饭,所吃的也不过是普通的菜羹罢了。皇上听后就选了一个日子,进行突击检查,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派人取走饮食,果然是粗饭菜羹。皇上非常称赞他的这种行为,因此叫他叫张菜羹。他这个人是清廉的好官,又心量广大,皇帝以为他是贪污,有不法的钱财,才有办法养那么多的食客。

这一段很有意思,虽然这个故事很短,但很有意思。这一段的重点是什么?张泌曰,“臣亲旧多客郡下,贫乏绝粮。臣俸有余,常过臣饭,亦不过菜羹已耳”,重点是这一段,就是他有剩下一点薪水,他拿去供养这些家亲故旧,而且是生活特别地贫乏,衣食不济的,都寄居在他家,给他供养。那这是什么?真诚心布施就是供养。老法师说,只要你发的是真诚心,没有能力,佛菩萨会帮助、加持你的。这个张泌本身就是很真诚,所以后来得到皇帝的赏识,他就是真诚心地供养他这些亲旧,亲属故旧。

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三一九集里面,在二O一三年,在斯里兰卡的阿弥陀佛精舍讲的。这个时候我有去,在斯里兰卡,二O一三年六月九日,在斯里兰卡阿弥陀佛精舍。但是这个地方开示这一段我没有去,我是在斯里兰卡总统府听老法师开示,那时候陈大惠老师也有去,大概是在五、六年前,五六年前。

老法师首先引用一段经文,“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一切皆赖信愿行为资粮而登彼岸。是故省庵师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省庵大师有作了一本《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讲,“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愿”,也叫做“发心”。真发心,我没有这个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你要真正发的是真诚心,没有能力,佛菩萨会帮助你、佛菩萨会加持你。

这个我很有经验,我在二O一六年,老法师叫我办李炳南老居士圆寂三十周年这个论坛,木铎春风三十载,我在台北科技大学办,二千多人。台中莲社,还有老法师、果清律师、徐醒民老师,用录像带的方式,还有江逸子老师,李炳南老师的四大高足全部到,还有台中莲社派九位老师来支持我,九位老师。我一毛钱都没有对外募款,后来是被逼得没有办法,少部分国内来的莲友,那么我只好接受他们,我本来说不想破这个例。李炳南老师说,讲经之处,不准募款,这个我们是遵守师公的这种,李炳南老师的这种遗训。你真诚发心,没有能力,佛菩萨会帮助你。我那场论坛,花了快将近二百万,包括场地,所有这些费用,将近一二百万,最后圆满结果,都圆满了,佛菩萨加持的。

没有能力,佛菩萨帮助你、佛菩萨加持你,没有能力也变成有能力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办万人念佛就是这种发心,佛菩萨加持啊。特别在讲经教学上,有非常明显的感应。发心弘法利生,不为名利,这点很重要;发心弘法利生,夹杂自己名利心在里面,就不单纯了,果报很难说,有很多人先是学佛,后来变成魔了,本来是学佛,最后变成魔子魔孙了,过去、现在都有这种情形。

发心的时候年轻,发心出家,发的是真心,是好事,可是后来慢慢地被名利染污了。这让我们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不建道场。老法师说,看到今天许多年轻人发心,发心的时候真的成佛有余,但是过了几年以后,被名利染污了。没有供养的时候心清净;有供养的时候,慢慢就贪而无厌了,名利统统来了,就变质了。这个是老法师开示,你发的是真诚心,没有能力,佛菩萨会帮助你、会加持你。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而三党皆被其恩。范文正公以贫终其身。而亲族之待以举火者几百余家。故知欲提携亲戚。宜先从自己之节俭始。”

这段按语经文很简单,可是故事很精彩,我特地在这一集里面,要跟各位好好分享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先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晏子”,“晏子”是人名,他又叫晏婴,字仲,春秋齐国人,亦称为晏子。春秋时后期的外交家、思想家。春秋后期,我们知道有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那么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的儿子。据说晏婴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头脑机敏,能言善道。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就继任为上大夫。他一共服侍三位国君,一个是齐灵公,齐庄公,还有齐景公。我们今天会介绍的是齐桓公,也是齐景公的老祖先,还有齐桓公的老祖先太公望,就是姜太公,还有这个齐景公,这三位我们都要介绍,跟晏子有关。所以齐景公,他就是齐桓公的世系,他的始祖就周文王跟周武王的三公之一太公望。晏婴他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长达五十二年。他曾经在齐景公的时候,用计除掉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名居功自傲的将军,亦称二桃杀三士。这个二桃杀三士这个公案很有意思,我最近在常常听我们台湾的这些政治圈的人在讲二桃杀三士,我坦白讲,不讲到这里的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典故是从晏子出来的,今天就跟大家等一下会分享二桃杀三士什么意思。

晏婴他生活非常节俭,谦恭下士。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富有灵活性,坚持原则性,即使出使他国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跟国威。他尚俭力行,是当时的名臣。死后被追封为平,所以史称叫晏平仲,后人尊他叫晏子。

我们现在就来逐一介绍这几位历史人物。我们了解历史故事,可以给现代的国家领导人,或者企业的领导人,或者当政者,以古鉴今,也就是以古为镜,这是老祖宗的智慧。那么我们现在介绍齐国的三位史上有名的国君,首先是太公望,太公望是我们第一个介绍的,第二个就是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第三就是这里晏子的他服侍的国君齐景公。

我们介绍太公望。太公望就是周文王跟周武王的军师。我们说周朝福报有八百年,开国的君主,其实灭掉商朝是周武王,但是周武王他很孝顺他父亲周文王,所以他把开国的第一位皇帝给他的父亲周文王,其实是周武王统一这个全国的,建立周朝是周武王,他的军师就是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历史记载有“姜子牙”,很多了,我只摘录“姜子牙”、“姜太公”,我们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或者称“吕太公”。他辅佐周朝取代殷商有功,受封于齐国。所以当时太公望,姜太公被封在齐国,齐国就现在大概是山东的全部,还有河北、河南一些地方,他是姜齐的始祖,因为他有战功,所以被后代称为武圣、兵家之圣。像我们台湾有一个宗教的派别,就是以姜子牙作为他们的祖师。那么唐初,唐朝初年,设置武成王庙,主祀就是姜子牙,姜尚,仪典跟孔子庙、孔庙一样。

刚才我们提到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典故从何来的呢?姜子牙他在商朝的时候,他当过小官,商朝末年民不聊生,当时纣王这位皇帝暴政年年,姜子牙他辞官离开商朝的首都,叫朝歌,朝歌是在今天的河南鹤壁市,他隐居在蟠溪峡。据说在磁泉的旁边,他以长杆、短线,你看长长的钓竿,很短的线,直钩,那个鱼钩是直的,他背身,奇妙的,那一般钓鱼时候,面向这个湖泊,他不是,他是背对着这个湖泊,背身的奇妙方式钓鱼,因而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说法。姜子牙他静待多年,最后感动了求贤心切的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有三位声名赫赫的功臣,就三公,第一位就是太公望,就是姜子牙,第二位就是周公,制礼作乐,他叫周公旦,第三位就是召公奭。

我们接下来介绍齐国的第二位算是很有名的齐桓公,因为你要讨论到齐景公,必须要讨论到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代齐国,传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十五代的国君了,姜姓,也就是姜子牙的后代,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了,死于内乱,当时小白跟公子纠争位,争帝位,后来国君就变成小白即位了,成为齐桓公。那齐桓公任管仲为宰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大。齐桓公是当时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老和尚有讲过,当时周朝,事实上是有八百个诸侯,周朝等于当时的联合国,联合国的主席。当时这些诸侯里面有五霸,这春秋,刚才讲过了春秋五霸,齐桓公他是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在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夷”就是什么?是戎狄这些外面的这个边疆的民族,“尊王”就是什么?尊奉这个周朝,“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齐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的赏赐。但是晚年齐桓公就昏庸了,他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后来病死,齐国内乱。

我们刚才提到,齐桓公,就是小白、公子纠这个历史典故,很有意思,值得国家领导人,或者企业领导人,以及值得我们来学习,看到什么?看到鲍叔牙的雅量。小白跟公子纠争国君王位。鲍叔牙生在富贵人家,齐公子小白的老师,这个鲍叔牙是小白的老师,也就是齐桓公的老师,管仲家里贫穷,是公子纠的老师,也是小白的这个一起争帝位的兄弟。管仲才华出众,智慧超人,鲍叔牙对他赞赏不已,两人家境虽然不同,但是从小是很好的朋友,而且彼此相知相识,成为莫逆之交。

当时齐国很乱,为了避祸,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投奔到莒国,公子纠随着管仲投奔到鲁国。当时鲁国跟齐国就在现在山东那一带,但是齐国比较强,鲁国比较弱,它是小国,齐国是大国。管仲跟鲍叔牙两人相约,说将来不管哪一位先成功,我们两位公子哪一位先当国王,我们都要,两个人都要合力地辅佐他,让齐国成为最强的一个国家,当时鲍叔牙跟管仲这样地约定。

后来齐襄公过世了,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就各陪着公子小白跟公子纠回齐国去争王位。路上四个人就再相遇了,鲍叔牙跟着小白,那公子纠跟着管仲,两个都要争,小白跟公子纠想要争这个帝位啊。那当时管仲他有神箭手之称,他弓箭射得很准,他为了要保护他的主人公子纠,所以他就拿弓箭射小白。小白,就是齐桓公,口吐鲜血,应声而倒。但是这一箭事实上是没有射中小白,机智的小白假装被射中,咬破自己的舌头流血,假装死掉,诈死。管仲以为他死掉了,就赶快带着公子纠就跑啊。结果没想到,这个小白跟那个鲍叔牙,大概是有神助,走近路,抄捷径,就先捷足先登,那小白就登上帝位了,做了齐桓公。

再来,知贤、荐贤、让贤的鲍叔牙。这是老和尚教的,忍让、礼让、谦让,从这个故事就看得出来。知贤,知道一个人贤能,要推荐这个贤能,然后让这个贤能。这个现代人根本做不到的,现在大家都是什么?老和尚讲的,争权夺利,你争我夺,竞争、斗争,最后是战争。面对一个要杀死自己的凶手,就是管仲,小白齐桓公他想要杀之而后快的心情是值得体谅的。因为当时他被管仲用弓箭射得差一点死掉。

可是鲍叔牙是站在辅佐小白齐桓公的立场,力加劝止说,我们在建国之初,要得一个人才不容易,何况当时都,大家那时候在逃难的时候,各拥其主。就像现在我们选举,台湾就这种情形,各拥其主,大家都护自己的主人,口诛笔伐,互相攻击。他说,这个情有可原。鲍叔牙就对小白说,他说,国君啊,你胸无大志,如果你只想把齐国治好,我鲍叔牙就够了,我有这个能力,如果你想要称霸称王,那非管仲不可。小白齐桓公是胸有大志的人,他最后接受管仲了,但是他不重用,我用你,但是我不重用,他也不听管仲的谏言,他擅自出兵,攻打鲁国,伐鲁大败。

再来第三,伐鲁大败。鲁国是一个小国,它知道它战不过齐国,可是齐国既然出兵,就是齐桓公小白出兵,来犯了,鲁国的国王是认为说,战也是败,不战也是败。这个时候他没有将,怎么办?乡下一个乡野村夫,叫什么?这我们讲过,曹刿,曹刿就向鲁王自己推荐说,我懂兵法。鲁王情急之下,因为无人敢战,就用他为三军统帅。战场上,齐军大军击鼓攻击,曹刿都不应战。齐军他极尽辱骂说,你这个人胆小,不敢出兵,挑衅他,曹刿仍然不下令出兵,老是躲在城门里面不出来。直到齐军三通攻击战鼓,打三次,打到第三次的时候,曹刿认为时机来了,乃下令击鼓迎战,开门迎战,大败齐军,鲁王大喜。后来鲁王就问曹刿说,你怎么赢的?曹刿就跟鲁王报告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他用这个道理,兵法,这是我们现在常讲“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军丢盔卸甲地大败而归,齐国民众扶老携幼在城门口翘首以待亲人归来,结果迎接的是一具具的尸体,顿时声声呼唤阵亡将士的名字,那幅景象,撕人心肺。齐桓公这个时候才警觉,管仲当时阻止他出兵攻打鲁国是有先见之明。

最后第四,金台拜相。这一战齐国军队死了三千多人,小白深感无法对国人交代,回国以后,感受到管仲曾经劝他不要攻打鲁国的用心。但这个时候管仲也心灰意冷了,他非常气小白说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所以忠言逆耳就这个道理,心生不如归去了,我就辞官,要离开。但是他没有办法,他也舍不得,他就写了他的治国策略,交给鲍叔牙说,请你转给齐桓公小白。从牧民、形势、权修、立政,到兵法、霸形还有霸言。齐桓公看了以后,大为惊讶管仲的奇才,乃亲自向管仲请罪。继而就有金台隆重拜相之举,拜管仲为仲父,就是等于叔父就是了。

齐桓公对管仲,从仇人到任而不用,到最后金台拜相,最后拜为仲父。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知道吗?你要跳脱善恶对待,智慧才会生出来。你有能所对待,就有烦恼、就有执著、就有善恶对待,智慧生不出来,听不进忠言,最后大败。所以最后,齐桓公因为有鲍叔牙这位可以说这么具有智慧的大臣,而且他不会去跟管仲争,鲍叔牙有这个雅量,齐桓公完成他一生的伟大事业,就是春秋五霸。

那再来,我们刚才提到太公望,姜太公,再来是齐桓公,接下来我们就要提齐景公了,也就是晏子这里面的,齐景公跟晏子的,有很多精彩故事,其中最有名就是二桃杀三士,一个是晏子使楚,就是晏子奉命到楚国去当大使。

我们现在先介绍齐景公。齐景公,公元前四九O年,姜姓,名杵臼,齐后庄公的异母弟,因为他有晏婴来辅政。史书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他是什么?他喜欢,盖了很多宫苑,养了很多狗跟马,要打猎嘛,生活奢侈,赋税很重,而且刑罚也很重,《史记·齐世家》记载。《论语·季氏篇》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这齐景公,他没有德行,生活奢侈,他有多少匹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老百姓觉得他没有德行。他喜欢打猎,可是他的箭法又不高明,晏子常常劝他,齐景公还能接受,他在位五十八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齐景公也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那么下面有两个公案,第一个公案,晏子二桃杀三士。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则历史公案,就是最早记载在《晏子春秋》,后来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当时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就是他的部下,有三员大将,一位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是因为有战功就骄傲了,那么晏子为避免他们三个将来造成这个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就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皇帝要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只能一个人得一颗,最后一个人没有。晏子就提出一个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取一颗桃子。公孙接跟田开疆都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一个桃子。最后,第三个古冶子认为说,我的功劳最大,气得他拔剑,就指责那前面二个人说,指责公孙接跟田开疆说,你的功劳怎么比我大呢?

那后来,公孙接跟田开疆想一想,确实,古冶子的功劳比他们大,就自己好像很惭愧,就将桃子让出来,最后这个拔剑自尽了,两位就死掉了。古冶子后来对前辈这样,他先前这样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这种丑态,他感到很羞耻,也拔剑自刎,就是自杀了。就这样,只靠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这个就是后来人记载二桃杀三士这个成语,就是用,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这是一个历史公案。

但是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也可以发现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这个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这样故事的场景。汉代乐府诗里面,《梁父吟》里面,就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微作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专门讲述这个故事。

当然我们在讲经的过程里面,其实这个是不太适合提出来,但是因为它是一个历史公案,为了让我们明白什么叫二桃杀三士,所以我们是特别,因为提到晏子,这跟晏子有关。就是我们这里面讲的,晏子本身他其实有很多优点,他“一狐裘三十年”,他是很节俭的人,而且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思想家跟政治家。但是他确实,所以为什么说,老和尚讲,有福报一定会造业,为什么?因为掌握权力。这个就是有福报造业了。那三个人谁杀的?晏子,晏子想出来的计谋啊,晏子要去承担这个因果啊,将来会有因果纠缠。这是我们提这个故事,你有福报、有地位、有官位,你有智慧才能从容,才能学范仲淹,这个我们必须都要学的。

那第二个公案就是晏子使楚,我们看原文,这是在汉朝刘向所写的,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晏子他被齐景公奉派到楚国去当大使,可是因为楚国人认为晏子长得五短身材,身材很短小,那楚人就在城门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说,你走这个小门进来吧。那晏子就不进去了,他说,那我当大使,是到狗的国家从狗门入啊,今天我当大使来到你们楚国,我不从这个门进去,不当从此入,“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傧”就是像现在外交部的外交官员,接待人员,接待外宾的。他就没有办法,就开大门,给晏子进去了。见到楚国国王,楚王,楚王就说了,你齐国都没有人吗?意思是派这个矮子过来啊。晏子对,回答就说,我们齐国临淄。临淄在哪里呢?临淄在现在山东省,现在的城市叫淄博市,它一个市辖区,古代是西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都。他说,我们临淄三百闾。什么叫三百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那么你看看,三百闾大概是几家,三百个闾乘以二十五家,等于像一个,现在是一个小镇、小城市了。我们临淄这三百户人家,“张袂成阴”。什么叫“张袂成阴”?“张袂”就是袖子拉起来可以把太阳挡住,像阴天一样,比喻人多,因为人挤人,袖子拉起来,你也拉起来,他也拉起来,就像阴天一样,“张袂成阴”就是表示人很多了。“挥汗成雨”,古代人都穿那种,像我们现在海青,就袖子长,那他这个“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大家都人挤人。“何为无人”,怎么会没有人呢?

“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这一段更有意思了,楚王就问说了,既然你们齐国这么多人,那为什么派你呢?晏子回答说,哦,我们齐国国王派大使到各国去都有选择的,看那个国家的国王是什么样的德行。如果那个国家的国王是很贤能的、很贤明的,他就派贤明的大使,去那个国家作大使。如果那个国家的国王是不肖的,那就派一个不肖的大使过去就可以了。我晏婴是最不肖的、最没有用的,所以就派在你们这个国家当大使。楚王哑口无言,就讲不出来啊。这是一个,古代来讲,是一个很成功的外交家,辩才无碍。这是晏子使楚的一个典故。

以上我们为了解释这个“晏子一狐裘”,引出很多历史故事,让各位学到一点智慧。

我们来继续名相注释:

“狐裘”,“狐裘”就是狐皮做的外衣。这在《礼记·檀弓》篇里面,“晏子一狐裘三十年”。《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这晏婴,他辅佐这个齐景公,他非常节俭力行,他既然当宰相了,他很节俭,他的妻妾不准穿好的衣服,“不衣帛”。这个叫做“狐裘三十年”,他一件衣服穿三十年。

“豚肩不掩豆”,《礼记·礼器》篇里面,“晏平仲”,晏平仲是晏子,“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说文》,“豆,古食肉器也。”这个“豆”是什么呢?就是装食物的盘子,我们现在讲盘子。《礼记·礼器》篇里面,晏子他在祭拜他的祖先,他那个猪肉,猪肉没办法装上那个整个盘子,就一点点而已。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这个器皿叫做,那叫“豆”。他意思是说,那个晏子在拜他祖先的时候,那个猪腿肉的量连祭祀的盘子也装不满,这表示他生活非常节俭,这叫“豚肩不掩豆”。

“三党”,“三党皆被其恩”,“三党”是什么?父族、母族、妻族,就是父亲这一家、母亲那一家,还有妻子这一家。《晏子春秋·杂下十二》,“且臣以君之赐,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他这父族、母族、妻族都得到照顾。

“举火”,“举火”就是生火做饭,引申为生活。《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国之闲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祭祀的食物不能满盘,但他的亲族和祖先都得到他的恩惠。范文正公终身贫困,但他的亲族靠他吃饭的有几百家。因此,想要提携亲戚,应该先从自己节俭做起。

这范文正公,我们已经讲过,他把他的薪水救济贫苦人家,养活了三百户人家,都是他的亲族,他设置义田,他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者来耕作。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故事:

“大愉快事(功过格)”

“罗惟德。任宁国时。一日谒刘寅。喜动颜色。曰今日有一大愉快事。寅问之。罗曰。适有贫族十余人。以饥荒故。远来相告。余以向所积俸银尽散之。举家之人。无一阻我。是以快耳。”

这段故事非常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罗惟德”,就罗汝芳,他是明朝嘉靖的进士。出任宁国府(在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市)知府,他政绩斐然,他是《宁国府志》里面列为名臣,当时有盖一个罗公生祠来纪念他。

“任”,担任公职,特别是文官职务的人。

“向”是从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大愉快事。(据《功过格》)。

罗惟德在宁国府任职的时候,有一天拜见刘寅时,兴高采烈地说,今天我遇到一件最快乐的事情。刘寅就问他,什么事啊?罗惟德就回答说,刚才碰上贫穷亲戚十多人来找我,因为饥荒的缘故,从远方来告诉我,我就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薪水全部都送给他们,全家的人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拦,所以我感到真快活啊。

那么这个是表示为什么呢?我们要学像罗惟德这样。他是什么?他为什么见到他这些贫穷的亲戚远来告诉他说,他们现在饥荒的缘故,所以没有这个食物,没有食物可充饥,他把他自己薪水存起来,全部给他们,他们家人没有一个阻止他。这是什么?罗惟德他没有慢心,业障轻。

老法师说,业障重怎么办?有些同修来问老和尚说,业障重怎么消?怎么样才能够忏除业障呢?各位想一想,业障能消得掉吗?消不掉。为什么消不掉?一天到晚增长业障。什么是业障?打妄想就是业障,想东想西、想前想后,那叫业障。业障怎么消?念阿弥陀佛就消除了。这个罗惟德当然是没有念阿弥陀佛,他是,他真的是心清净哪。因为阿弥陀佛这一句不是业障。各位记得,这个很重要啊。不念阿弥陀佛就打妄想。是不是这样?是这样啊,你不念阿弥陀佛,就念六尘世界啊,就打妄想,那就业障现前。

你们想想看,什么方法最有办法消除业障?就是念佛。念佛、读经绝对消除业障。读经不准研究,一研究就变成业障了。这个搞清楚,一研究就变成业障。经怎么可以研究呢?经是如来真实义,你不能当成学问来研究,你没有成就如来,你怎么懂得如来真实义呢?根本不可能。所以你就老老实实地念佛,念经消业障;研究经典增长业障,这个事不是老和尚说的,老和尚说,清凉大师讲的。

你心还是乱心、杂心,还是染污心,染污就是心里有贪瞋痴慢,你所懂得的佛法全部都是邪知邪见,因为你烦恼没有断。断了烦恼,你所懂的佛法叫正等正觉,那就不一样。见思惑断了,这个知见才叫正觉;见思烦恼没有断,都是邪知邪见,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我们见思烦恼没有断,老实念佛就是消业障,就是破无明、断邪见。

老和尚这一段讲得实在是太好了,老和尚在台湾景美图书馆,早期的时候开示,一九八四年,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二七集里面讲,太好了,怎么消业障?念佛、读经这两件事情。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景行录云。富贵之家。有穷亲戚往来。便是忠厚有福气象。今人反以之为耻。以之为厌。何其陋哉。”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景行录》说,富贵家庭,如果有穷亲戚来往,那就是忠厚有福气的气象。今天的人反而以穷亲戚为耻辱,讨厌他们,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啊。

好,今天最后我们来聆听老法师开示,福由心造。我们分成三个段落,第一,福由心造,第二,存菩萨心,行菩萨道,第三,掌握良机,也就是说,行善要及时,行孝要及时。

第一点,福由心造。中外古今,没有人不希求福报。福从哪里来?其实“家富提携亲戚”也是在修福啊。所以福报从哪里来?中国俗话常讲,“福由心造”。若不从心地上求,决定得不到福报。这些道理,儒家、佛家讲得很多,古今中外的圣哲、圣人也都明白,也以此这样教导大众。

第二,而现在的人,想要求福报的更多了,但是往往不择手段,掠夺别人所有、所拥有的,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掠夺别人的财富归为己有,其实这些财富原本是自己命里注定拥有的,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强求得到的还是命里所有的。这是老和尚讲的,“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小偷去偷来的钱,没有福报,被警察抓走,小偷偷来的钱是他命里所有的福报,他去偷就造业啦。我们台湾话有一句俚语,失德财,冤枉了,就是你这个钱来路不明,没有德行,不是你的德行、福报得来的钱财,冤枉都会损失掉,失德财,冤枉了。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道理透彻了,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你要追求福报以前,你要记得这个大原则,“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再来,存菩萨心,行菩萨道。

第三点,佛法对于事实真相说得很透彻。一切为众生,连生活都是为众生,吃饭也是为众生。因为吃饭养这个生命,这个生命是替众生服务的,所以吃饭就是为众生。那这个吃饭就怎么样?就清净了,这个吃饭就能够节俭了,这个吃饭就能够惜福了。我们讲新加坡谈禅老法师,在城隍庙卖香跟卖灯烛,所赚了一点微薄的收入,供养福州大觉寺、美国旧金山大觉寺几百万的美金,老和尚说,他是真正的菩萨。他吃饭,一碗饭,一碗白饭,一道菜而已。他为什么这样?他节俭惜福,他为众生。客人来了,老和尚去拜访他,买矿泉水供养老和尚,自己喝自来水。这就是什么?喝水吃饭都是为众生,谈禅老法师就是一个典范,那这个吃饭就清净,那这个吃饭就智慧。为众生就是佛菩萨、圣贤人,为自己是凡夫,这个道理要参透啊。

所以我跟各位报告这些《阴骘文》这些经教的道理、经文的道理,我都把老法师跟古圣先贤的智慧带进来。为什么?我们从老祖宗的智慧里面在熏习般若智慧,我们才能够得受用,然后在日常生活里面去实践,到日常生活里面去实践。

好,第四点,我们这个身体在世间,虽然不长,短短几十年,一定要利用它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续佛慧命、正法常住,这就是存菩萨心、行菩萨道。虽然没有受过菩萨戒,甚至他也没有受过三皈,三皈依,但是他真,是真正的菩萨,他决定得生净土。皈依、受戒只是形式,形式不重要,虽然没有形式,但有实质,实质超过形式。

第五,能存菩萨心、行菩萨道,必然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诸佛之所以护念,龙天之所以帮助,是为帮助众生。因为你帮助众生,与诸佛菩萨、龙天善神志同道合,你所想的、所做的,正是诸佛菩萨、龙天善神所想、所做的,他怎么会不帮助呢?

第六,我们今天听到有人要做一件好事,这件事我们想做,但是他真做了,我们立刻欢喜、乐意地主动去帮助。发心替佛菩萨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事业,这个人就是佛菩萨。我们今天发心了,做得不好,这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也就是业障太重。

最后,掌握良机。

第七,佛菩萨慈悲,帮助我们有很好的修学环境、工作环境,这个机缘真是千载难逢,百千万劫难遭遇,往往我们疏忽没有重视,当面错过,这多可惜啊。要知道,好的机缘不容易碰到,碰到了,你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有智慧的人,遇到之后赶紧抓住,决定不放松,利用这个机会成就自己,利益众生。古今中外,世出世间有成就的人,仔细去观察,都是掌握机会;凡是失败的人,都是错失良机。由此可知,认识良机是智慧、学问,把握良机是真正的福报。

第八,现在的时间、时局,每个地区都动乱不安,就像我们今天在讲这部经的时候香港的一些动乱一样,这是以往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现在是“五浊恶世”,我们要意识到,浊恶到极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还能遇到佛法,还能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是无量劫来修来的福报。世间许多真正想修行的人,找不到修学环境。真用功,没有修学环境,缘不具足;有修学环境,不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够。这句话很重要,很多想修行的人没有修学环境,找不到好的修学环境。真用功,没有修学环境,缘不具足;有修学环境,不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够。

第九,《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有因缘,但是善根、福德不够。信愿力量不强是善根不足,不肯真干是福德不足,这样的人纵然遇到因缘,这一生还是空过。

第十,老和尚说,他早期在台中求学,亲近李炳南老师有几十万人,有几个人成就呢?李炳南老师说,一万人当中,真正成就只有二三人。这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我们想要在这一生中成就,一定要把握机会。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一生不能成就,不免长劫轮回。下一次再碰到,不一定有这个机会,不是来生,不是后世,恐怕要多生多劫之后,所以大声闻、大菩萨对于机缘非常珍惜。这句话很重要。

第十一,我们不是常常在读经吗?我们看到佛菩萨对机缘这么重视,说老实话,我们当面错过,就像我们今天碰到老法师一样,我们当面错过,我们不在意。以为这些机会常在,今天偷懒没关系,还有明天;今年放逸没有关系,还有明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这就是业障现前;不仅是业障,是魔障现前。明天还有这个机会吗?明年还有这个机会吗?靠不住。为什么我今天特别要讲这一段?就是你怎么修福报,你怎么修因、修智慧,把握因缘哪,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错过啊。

第十二,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办了一个“支那内学院”,也是打算长期办下去,可是两年就停办了。因为那时候军阀割据,战争频繁,不得不解散,不得不停办。现在世界动乱不安,好日子不多,更应该把握机会,用功努力修学。经论上所说的“生死事大”、“人命无常”、“国土危脆”,这都是真实话,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觉。

第十三,今天世间人对名闻利养是分秒必争,我们也要这种精神,我们分秒必争的是道业、利益众生。众生有灾难,众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我们没有修好,责任一定要归咎到自己,是自己愚昧无知,不能依教奉行,不肯真干,将来前途可悲。前途在哪里?在三恶道,不是三善道。我们要是不能够把握时光、机缘,空过了,那是多么可惜啊。

第十四,不但是一生当中最可惜的事情,可以说是无量劫来最可惜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可惜了。老和尚期勉我们,要这种认知跟警觉,一定要认真努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利根的人一天就成就了,钝根的七天也能成就,我们要有这种精神、毅力来干。能够这样做,在今生就可以道业成就,有把握往生西方。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