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5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5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8月1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二,“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经文三十三,“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一六四页,我们看经文第三十二,“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我们看经文:

“(发明)饥寒而在道路。则与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苟非羁旅之人。赀粮告匮。即遇患难之事。缓急无门。彼于衣食。诚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势。苟能有以周之。则我之所费有限。而彼之沾惠无穷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措”,“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这个“措”就是筹办、准备。例如筹措一笔资金。

“窘乏”,“窘乏”就是穷困、贫乏。

“殊”,不同、互异的。例如殊途同归。《易经·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

“羁旅”,“羁旅”就是寄居异乡。指客居异乡的人,旅行在外或是在外面做生意,这都叫“羁旅”。

“告匮”,“告匮”就是宣告匮乏。

“缓急”,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

“无门”,没有门户、没有门路。

白话解,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出门在外,饥寒交迫,与在家贫困的人差别很大。出门在外的人,钱粮一旦用尽,就是最痛苦的事,无亲无故,没有回旋的余地,诚然是有钱则生,无钱则死的情势。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周济他,那么我所花费的虽然有限,但解决了对方的大问题了。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则)”,我们看经文:

“饿夫酬德(左传)”

“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见翳桑之下有饿者。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食焉。而舍其半。问之。曰欲以遗老母耳。使尽之。而更赠以箪食与肉。后灵公欲杀宣子。伏甲而斗于门内。宣子几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或有识之者。曰此灵辄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赵宣子”,是人名,即赵盾,又称赵宣子或赵孟。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赵衰之子,謚号宣。謚号就是死后皇帝给他追封的名字,宣,所以叫赵宣子。他担任执政期间,号称为正卿。当时,因为他是晋国的大夫,当时晋灵公荒淫无道,赵盾很多次直接向晋灵公劝谏,但是晋灵公听不进去,昏君听不了这个忠臣的劝谏,就觉得很讨厌,想要杀他,他就派晋国的大力士叫锄麑去行刺赵盾。但是这个锄麑,他被这个赵盾的忠心感动,他不忍心下手刺死他,最后他自己去撞槐树而死,自己去撞槐树而死,槐是一种树的名称,撞这个槐树而死了。后来晋灵公有一天请赵盾吃饭饮酒,同乐,但是其实他这个是虚情假意。晋灵公跟赵盾是恶缘。晋灵公暗中在赵盾的四周埋伏了一些伏兵,想要杀赵盾,但是碰到两位义士提弥明跟灵辄以死相救,终于赵盾就逃出了晋国的首都。同一个月里面,赵穿就杀晋灵公于桃园,所以赵盾就可以回国,迎接晋成公即位。

当时史官太史董狐就写下史书,太史公书曰:“赵盾弒其君夷皋。”他说,赵盾杀他的国君夷皋。“盾曰”,赵盾回答说,“不弒。”他说,我没有杀国君啊。史狐,就是太史董狐,曰,“史狐曰”,就是董狐就说了,“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弒,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史官六亲不认,他说,你是正卿,董狐就对着这个赵盾说,他说,你是正卿,你向皇帝劝谏,皇帝不听。你离开国家没多远,国君就被杀了,你反而不向这个赵穿讨贼,那你跟他意思是一样嘛,你们志同道合嘛。“志同则书重”,那你跟他是志同道合的话,那不写你是写谁呢?“非子而谁?”那我不写你是写谁呢?

这个就是这里面“晋赵宣子”,这个我们介绍赵宣子的历史典故。这个等一下就跟这一段有关了,就“饿夫酬德”有关了。

“田”就是打猎、田猎。

“翳桑”,“翳”就是遮蔽。杜预注《左传》云:“桑之多阴翳者。”就指种了许多桑树,桑树的树阴遮蔽很广大,所以称为“翳桑”。

“食”,“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这个“食”就是拿食物给人或牲畜吃,这叫“食”。

“而舍其半”,“舍”,《说文》:“舍,释也。从手,舍声。”《广雅》:“舍,置也。”“舍”就是什么?就放在一边,就是只吃到一半他就放下来了,就不吃了,这就是“舍”的意思。

“遗”,“曰欲以遗老母耳”,“遗”,这个字要念未,不念遗。“遗”的意思就是给予、馈赠。

“伏甲”,暗中埋伏的兵甲,兵甲就是士兵。

“介士”,介胄之士,就武士。

“倒戈”,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灵辄”,我们看《左传·宣公二年》载:“灵辄饥困于翳桑时,受食于赵盾,盾并以箪食与肉遗其母。后辄为晋灵公甲士,灵公伏甲欲杀盾,辄倒戈相救。盾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遂自逃去。”这一段《左传·宣公二年》,就是我们这一段“饿夫酬德”的整个经文的内容,它的意思。我们解释《左传·宣公二年》这一段经文。灵辄有一次在桑树的树阴底下饥饿困顿的时候,当时遇到赵盾赠送食物给他,赵盾就以一箪食,一箪食就是竹子去编的类似那个碗,像我们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就是用竹子去编的碗,这非常贫穷,赵盾用这个箪食,就用竹子去编的碗装的食物跟肉送给这个灵辄,带回去给他母亲吃。后来灵辄被选为晋灵公的卫士、武士。有一天,晋灵公就派伏兵想要杀赵盾,灵辄就阵前倒戈,拔剑相救这个赵盾。赵盾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救我呢?灵辄就回答说,“翳桑之饿人也”,我就是那个桑树树阴底下饥饿的那个人啊。“遂自逃去”,就说完以后就竟自逃离开了。

好,我们看这段“饿夫酬德”的白话解:

饿夫酬德。(据《左传》)。

晋国的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看见桑树阴底下有一个饥饿的人,知道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就拿出食物给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来了。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想要拿回去给老母亲吃。赵宣子让他吃完,另外再打发他一些肉食回去。后来晋灵公想要杀赵宣子,埋伏士兵在门内向赵宣子进攻,赵宣子万分危急。正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一个勇士,反过来抢救赵宣子。赵宣子被救出去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桑树树阴下的那个饿人啊。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他不告而退。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这是灵感啊。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一饭之恩。可以免死。绨袍之恋。足以延生。孰谓措衣食者。仅周道路之饥寒哉。”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绨袍之恋”,“绨袍”是厚缯制成的袍。

那“绨袍”的典故是这样的。战国的时候,魏国人范雎他侍奉这个魏中大夫须贾,但是他遭受到须贾的毁谤,笞辱几死,用这个刑罚,笞是古代的五种刑罚之一,竹鞭,用竹鞭要屈辱他,几乎快被打死了,笞辱几死。后逃秦改名张禄,后来这个范雎逃到秦国,改名叫张禄,而且仕秦为相,担任秦国的宰相,权势显赫,当时他的权势、地位非常显赫。

魏闻秦将东伐,命须贾使秦,当时魏国国君听到秦国派将向东讨伐,魏国就派这个须贾出使秦国,到秦国去当大使。范雎乔装,敝衣往见,这个时候,秦国宰相范雎,就是张禄,乔装,就伪装成百姓,穿的很粗破的衣服,敝衣就是很粗旧的衣服,前往去见这个须贾。须贾不知道对面这一个是范雎,因为他有经过化妆了,乔装就他有经过化妆,范雎有化妆。须贾对前面这一位穿得这么破旧衣服的人,有一点同情他了,怜其寒而赠一绨袍,须贾同情他,天气这么寒冷,所以赠送他一件很厚的衣袍,绨袍就是衣袍。

迨后知雎即秦相张禄,后来须贾知道对面这一位人士就是范雎,也就是秦国的宰相张禄。乃惶恐请罪,这个时候,须贾就跪下去,惶恐向范雎请罪。雎以贾尚有赠袍念旧之情,这个范雎就念在说,这个须贾还有这个赠衣袍念旧这份情,终宽释之,最后还是原谅他,而且把他释放了,跟他释怀,就不再跟他念这个旧恶了,以前因为须贾毁谤他,而且还把他用笞罚,几乎被羞辱而死。这一段记载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所以这个“绨袍之恋”这个成语后来多用作眷念故旧之典,眷念故旧这个典故。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一饭之恩,你赐人家一顿饭这个恩德,可以让人家免其一死。送人家一件厚袍,足以让他延长生命。谁说“措衣食”,谁说布施衣食,仅仅就是救了道路上的饥寒交迫的穷人呢?

好,那这一段到这边为止都是在讲知恩报恩。这个“饿夫酬德”,借这个典故,翳桑之下这个饿人,就是后来那个甲士,倒戈相救赵宣子于危急之中,这也是一种知恩报恩。所以我们就来探讨老法师开示的,教育的宗旨是什么?教育的宗旨就是教你知恩报恩。

老法师说,中国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教育的宗旨没有改变过。中国儒释道教育的宗旨只有三件事情,儒家教你第一件事情,教你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应该怎么样做人。这是第一件事情,教你怎么做人。所以《弟子规》教你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好子弟。《太上感应篇》教你知道,怎么知道因果。这个是中国儒释道里面,儒家跟道家可以说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教你伦理道德,道家《太上感应篇》教你知道因果,伦理、道德、因果,都教你知道怎么做一个人。所以第一个,教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做人。这个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儒家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你要先知道说,第一件事情教你怎么做人。所以你如何做人,人成则佛成,净业三福第一福都没办法做到,怎么往生西方呢?

所以儒家教的宗旨,第一桩事情就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你应该怎么做人;第二,教给你人跟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个,教你人跟天地鬼神的关系。你能够通达明了以上这三件事情,你就是圣人。

那佛家的教育宗旨也是这三桩事情,佛家不管是大乘、小乘,不管是哪个宗派,佛家教育宗旨也是三条。第一条,教你断恶修善,也就是转恶为善,在五乘佛法里面它是属于人天乘,人天佛法,至少你做到这个转恶为善,你不堕三恶道。第二条,转迷为悟,你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它把你提升了,你得人天福报以后,再从人天福报出离三界,放下执着,离开三界,脱离六道轮回。第二件事情教你转迷为悟,不管大乘、小乘,哪一个宗派,就是教你转迷为悟,我们净土宗叫带业往生,禅宗呢?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教你三密相应,即身成佛,都是在怎么样?都是教你转迷为悟,超越三界之外,作阿罗汉、作辟支佛、作菩萨。

所以老和尚说,十法界的菩萨,权教菩萨,他还没有破根本无明。那如果是以大乘来说的话,圆教初信位菩萨他就开悟了,他破见惑。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破思惑,贪瞋痴慢疑。那八信、九信、十信,老和尚说,因为七信位就等同阿罗汉了,圆教初信位是破见惑,等于初果须陀洹,那七信位,圆教七信位他破思惑,贪瞋痴慢疑,是不是等于小乘的阿罗汉呢?所以七信位等于阿罗汉。那老法师他解释得非常好,他说,八信位等同辟支佛,八信位。那九信位呢?九信位等同菩萨,圆教九信位。那十信位呢?就进入佛位了,他准备要转圆教初住位菩萨,成法身大士了。这个是老法师判的圆教八信、九信、十信,七信是阿罗汉;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萨;十信是佛,准备转十信、十住,进入圆教初住位,破根本无明,证法身了。

所以老和尚说,第二条,佛家教你,教育宗旨第二条是转迷为悟,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三界之外,作罗汉、作辟支佛、作菩萨、作佛。第三个目标就是转凡成圣,那圣是什么?初地菩萨以上,我们说三贤十圣,那如果以圆教来说的话,初住位的菩萨,别教初地位菩萨,都是属于圣位,就是佛了,而且是法身大士。转凡成圣就是法身大士,那就是超越十法界,《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

如果我们对于教学纲领都抓不到,你学什么?真正明白、真正懂得,才知道知恩报恩。世间人不知道恩,他报什么恩?他不晓得学什么,他怎么报?所以他不会报恩。你知道学什么,你就会尊敬孔子,你就会尊敬老子,你就会尊敬佛陀,你就会尊敬你的依止和尚,依止的老师,叫做孝亲尊师,尊敬你的父母。因为你不明白嘛,所以你就不知道报什么恩。你知道了,就会知恩报恩,在大乘佛法里面,二地菩萨必修的功课、必修的课程。诸位想想,这地位多高,二地菩萨总共修学八个科目,这是其中一个,叫知恩报恩。念念不忘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根本,然后从这个地方发扬光大,孝顺一切众生,奉事一切众生。《梵网经》里面所讲的,这个是戒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报恩发挥到极致。以上这一段知恩报恩是老法师在《太上感应篇精华节录》里面他的开示。

好,我们看下面第二个公案,“速得贵子”。我们看经文:

“速得贵子(功过格)”

“冯琢庵父。生平好善。隆冬晨出。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解裘衣之。与以饮食。周恤备至。未几。梦东岳帝曰。汝本无子。以救活人命。出于至诚。上帝特命韩琦。来为尔子。后生琢庵。遂名琦。少年颖发。二十入中秘。三十六陪点相位。”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冯琢庵”,人名,就是冯琦。号琢庵,明朝人,山东青州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官当到礼部尚书,后来卒于官,就是在官途中逝世,皇帝赠太子少保。

“隆冬”,就寒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叫隆冬。

“扪”,“扪”就是抚、摸,摸就是碰触。例如扪心自问。

“衣”,“衣”就是穿衣、遮盖。这个地方当动词。

“韩琦”,“韩琦”是一位名相,宋朝人。冯琢庵是明朝人,是后面的,前面的是宋朝,唐宋元明清。“韩琦”是宋天圣五年进士,宋仁宗的时候,西夏叛变、作乱,韩琦跟范仲淹奉命率兵抵御西夏,拒战就是抵御西夏的这个攻击,名重当时。韩琦担任宰相有十年,古代当宰相叫佩相印,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就是韩琦他定功非常地好,他遇到大事情,做大事情的决定,虽然在危急或是有疑之处,知无不为,他下决定非常果断,而且睿智,知无不为。为朝廷所倚重,被朝廷所看重,后来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忠献。这是“韩琦”,他是宋朝的名相。

“颖发”,才华显露。前世是韩琦,投胎到明朝来变冯琢庵,年轻的时候就很会读书了,书到今生读已迟,他以前就读好了,都在阿赖耶里面了,很会读书,老和尚说的,有法布施得聪明才智,就是这个意思。“颖发”就是才华显露,年轻的时候文章就非常好了,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中秘”就是中书省和秘书省的合称,简称中秘,或者宫廷珍藏图书文物的地方,叫“中秘”。

“陪点”,“陪”就是备也,就准备。“点”是选派。“陪点”就是候选。三十六岁就怎么样?准备当宰相,就“三十六陪点相位”了。这不得了,三十六岁当宰相,有点像,现在的时代叫三十六岁当国务院总理,这个不得了,这福报很大。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雪中送衣,速得贵子。(据《功过格·速得贵子》)。

冯琢庵的父亲平生好善。一个寒冬的早晨,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上前一摸,已经一半僵硬了。冯琢庵父亲就解下身上的皮袄给他穿上,又给他饮食,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没有多久,就梦见东岳圣帝对他说,你命中本来没有儿子,因为救活了人命,又是出于至诚心,所以上帝特意叫韩琦来做你的儿子。后来就生了琢庵,取名为琦。琢庵从小聪明,二十岁就进入中书、秘书两官署,三十六岁就被选为宰相,“陪点相位”,就候选宰相的这个位置、地位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吾邑向有同善会。给钱而外。每冬复买旧棉胎。以赠隆冬之无棉者。其始也。浙中袁午葵倡之。其后午葵还浙。踵而行之者。唯高子甸九辈。数人而已。”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同善会”,为明朝后期文人士大夫讲学劝善而兴起的地方组织。最早为万历十八年,由杨东明在河南创立,后来各地都纷纷仿效成立这个同善会。这“同善会”主要是怎么呢?它们的功能就是劝善演说,施米舍钱,旌奖节孝,置棺分施等。这“同善会”它的成立宗旨是什么呢?就劝人为善,鼓吹大家行善,劝善演说,施米舍钱,布施钱财、布施白米给这些穷苦人家。有很多善心人士都会在这个寒冬的时候,或是灾难来的时候,或是水灾、火灾的时候,地震的时候,都会布施白米、布施金钱。

这个九二一大地震的时候,当时我在民防管制中心当主任,虽然我人在官场,那慈济的师姐来找我。因为当时慈济他们就发动了九二一赈灾,也做这个灾后的重建的工作,就盖这个大爱屋给这些受灾户。他们叫做感恩户,不叫受灾户啦,感恩户就是感恩你们示现这个苦难,给我们有布施的机会,所以你们是菩萨,我们供养你。那这就不一样了,你把他说是感恩户,他就不是受灾户了。受灾户好像他很可怜,他低人一等啊,好像很卑下,那你现在送东西给他说,我送东西给你啊,叫受灾户嘛。但如果说,你说他是感恩户,那就不一样啊,他们是菩萨,感恩他什么?感恩他示现这个苦难给我们,能够行财施、法施、无畏施。

当时我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当主任,诶,各位,我虽然不能去救灾,因为我还必须在岗位上守住我的责任,那我就拜托慈济师姐说,这样好啦,我捐一卡车的食物跟救济物品。当然她们就响应了,因为我发动嘛。那个慈济师姐就,她们就去劝募,当然他们慈济本身也有他们的团队,都已经在现场设救济站,布施这个热食便当,或者是灯火照明。那当时我凑一卡车的这个救济物品,里面当然很多东西,包括棉被,包括太空被,或者是露营用的营帐,盥洗的用品,这个泡面,国内叫方便面等等,还有矿泉水,还有其他食物,饼干等等,就一卡车,他们就运下去到,九二一大地震,这个南投很严重。南投是,全台湾公庙最多就是南投,那个佛寺啊,公庙就道教的公庙,那非常地多,几千家有啊,这个受损非常严重。

台湾中部那个很有名的叫妙莲长老,他都提倡素食,他盖的那个佛寺很大,叫灵岩山寺,它在台湾中部的一个大道场,专门鼓励人家万人朝山,还有提倡素食。妙莲长老修得也非常好,他是修般舟三昧。我们万人念佛,大会的维那法师,自诚法师,还有那些悦众法师,统统是妙莲长老那个时候在的时候,他们童贞出家的。我们自诚法师是十一岁出家,现在四十岁了,能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了,成为享誉国际的一位法师。我们台北北部的斋僧大会,中部的斋僧大会,都是自诚法师当大会维那,他的唱诵都让三宝弟子非常地受用。这个就是九二一大地震,在灾难来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布施白米、舍财等等。

旌奖节孝,旌奖节孝就是什么呢?就是表扬那些忠孝节义的事情,譬如说台湾有很多的慈善机构,他们都会举办什么?这个大孝奖啦,十大孝子啦,等等这些,这旌奖节孝,表扬忠孝节义。置棺分施等,那么我们中国人,尤其台湾也是一样,很多人喜欢布施棺木,布施棺木,施棺,分施等。那么这个同善会到清朝以后仍有延续,而且是在官方的鼓励之下,江南一代的同善会十分兴盛。

再来,“旧棉胎”,“棉胎”就是棉被的芯,是棉花弹松铺开以后,用线包裹固定成被子的里子,加上被面就是棉被了。那“旧棉胎”的意思是指已经使用过的棉胎。

“还”,“还”就是返回。

“踵而行之”,“踵而”,“踵”就是追随、继承。那“踵而行之”就是继承前人的脚步或事业。

“高子甸九辈”,“辈”就是等、类,就是指人。意思是说高先生甸九等人。那么这个地方的解释,“甸九”应该是他的字,他姓高,字甸九,叫高甸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我乡素有同善会,这是什么?是指那个周安士,周安士的故乡,素有同善会,送钱以外,每年冬天买下一些旧棉胎,用来赠送给那些没有棉衣棉被过冬的人。他的发起人,是浙中的袁午葵。后来葵回乡,跟着实行的,只有高子甸、九辈,几个人罢了。

好,那么这一段的“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

那我们今天来听老法师的开示。那么这一段主要都是讲捐钱啦、救灾啦、布施啦、衣食啦等等,那我们就来探讨捐钱救灾,怎么样地捐钱,怎么样地救灾,我们听老法师的开示。

第一点,老法师说,现在的人,在灾难来的时候,有些善心人士想要救灾,但是最后他不拿钱,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怕钱被接受捐钱单位,或是哪个慈善团体,你现在钱捐给它了,它把钱乱用啊,或者帐目不清啊,或者中饱私囊。有没有可能?也有人发生啊。很多善心人士捐款,把这个善款没有直接送到受灾户的手中。为什么老百姓会望而却步,最后不拿钱了,为什么?他们觉得说,钱都被那些中间人剥削去了,真正受灾难的人拿不到钱,所以很多善心人士不愿意拿钱救灾。这也是现在普遍的问题,不愿意拿钱救灾。而自己也没有办法到灾难的现场,自己也没有办法去,想救,可是又没有去,力有不逮,没办法到现场,总是要交给别人办,譬如说政府机构、慈善机构等等。这是现在大家面临的问题。

第二点,现在人对他们怀疑,说他们有贪钱,这个观念,老和尚说是错了。就像说你遇到和尚,也很多人这样讨论,你会不会布施那个和尚是假的呢?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我们不常这样口头禅吗?真布施不怕假和尚,是看你的心,不是看那个布施。这个问题,同样的问题。这个观念,老和尚说是错了,佛在经典里常常教训我们,“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是善心,捐的钱拿去救灾,你的功德一点都没有缺少;别人拿去,让灾民拿不到,让灾民拿不到,而他们是拿到自己的口袋里面,他所造的罪业要受果报,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不能看到这种事情,你的善心就断掉说,那我不布施了,老和尚说,这就错了。

我今天讲这一段很重要,因为现在真的很多人面临这个状况,不想捐钱了。老和尚说,你不想捐钱是因为怕对方,政府机构也好,或者慈善机构也好,没有把钱送到受灾户的手中,而是放在口袋里面,或是滥用这些善款,所以你说,那我不捐了。老和尚说,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就把你的善心断掉了,你不想捐,也不想布施,你把你善心断掉了,老和尚说,那就错了。

第三点,有的人说,那我拿出去的钱让他贪图利益,我不是助长罪恶吗?我不是帮助他造罪业吗?诶,真的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念,你看那个和尚,我布施给他,那个和尚,你看,开的车子那么好,我不是增长他的贪欲吗?那也不对啊,真的不对啊。老和尚说,你想想看,你发的心是想帮助他造罪业吗?那你就错了。你当时捐这个钱是要供养他、是要布施他,或者要救济这个灾民,你是这个心。你不是说,我要帮助那个我救济那个人去制造他的罪业,你并不是发这个心。你发心不是要帮助他造罪业,而是发心请他把你这笔钱转交给灾民,你不是发这个心吗?这个心是善心,这个心是好心,至于他怎么做,他负责任,我决不是给他造作罪业的机会。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再加一个公案,老法师说,新加坡,我们谈过好多次的,我很喜欢谈这位谈禅老法师的布施。诶,谈禅老法师的布施就跟这里一模一样,他菩萨啊。老和尚说,财富是财布施的果报,你不肯修财布施,哪来的果报?有人会说了,我修财布施,也许我布施那个对象并不是好人呢?那我这个财不就被他骗去做坏事吗?那怎么办呢?就是有些人碰到是乞丐是假的,有很多人这种观念说,那他是假的乞丐,我财被他骗去做坏事,那怎么办呢?老和尚说,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是以清净平等心来布施,得的是清净平等的福报。我种的这个因,他造罪业是他的果报。

这个道理,新加坡的谈禅老法师懂得。谈禅老法师已经往生了。我在课程里面都讲过,他布施的福州大觉寺,我到福州大觉寺有去演讲。那福州大觉寺是比丘尼的道场,那个和尚尼非常感念谈禅老法师,她特地从新加坡把谈禅老法师的骨灰奉厝在福州大觉寺,还特地设了一个佛堂。我还到那个谈禅老法师的座前,跟他赞叹,我去跟他顶礼,礼佛,我说,我是净空老法师的弟子,常常在讲经讲到你的善行跟菩萨行,非常敬佩你。

刚好那个大觉寺举行佛一,八关斋戒,那和尚尼好意叫我跟大家分享。我是诚惶诚恐,我说,不行啊,你们都是出家人,而且你们都修得这么好,怎么敢在这边跟你们做开示呢?那没有办法,和尚尼好意啊,我就勉为其难上去。在还没有上去前,我去求谈禅老法师加持,我说,老和尚,你现在已经往生西方了,你功德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你要加持我。诶,他真加持我,我一上座讲完,一分都没差,而且讲得非常地好。后来我问陪我去的师姐说,你有没有给我录影啊?她说,没有。哎呀,太可惜了。佛力加持,真的不一样。

谈禅老法师他懂得这个道理,他修财布施毫不吝啬,他自己生活过得非常清苦。他在新加坡城隍庙前摆了一个小摊,卖香、纸钱、蜡烛,他把卖的钱布施给别人。老和尚听说,旧金山有个大觉寺,当时买下这个道场是美金七十万,美金七十万大概台币二千一百多万,谈禅老法师就布施了四十万。福州西禅寺是谈禅老法师的祖庭,他在那里出家,为了报恩,就把这个寺庙兴建起来,大概花了美金好几百万。他自己平常生活连水都舍不得喝,这一点是我最佩服谈禅老法师,他是喝自来水耶,老法师去拜访他,到他的寮房去,老法师问他说,他这个布施行为,他去买矿泉水供养老法师,而他自己跑到后面厨房,他喝自来水,了不起。然后老法师说,谈禅老法师吃饭,只有一碗饭、一道菜。

我这两天到彰化少年辅育院去为那些,少年感化院是我们那个青少年吸毒啦,或者是偷窃啦,因为还是青少年,没有到监狱去关,所以就送到矫正署的彰化少年辅育院感化,他们请我去讲因果,我讲扎三个根,因果教育,那些犯罪的青少年都很受用,没有一个打瞌睡。然后主办方是嘉义义德寺,她们这些比丘尼很了不起啊,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又像焦面大士,像观音菩萨一样,她们每年定期都到监狱里面去关怀这些受刑人。

那一天,我就在那边演讲,她们请我吃中饭,诶,跟这里一样,一顿饭,一碗饭、一个菜而已。我第一次吃饭,吃一碗菜,我第一次吃,谈禅老法师就这个精神。各位回去试试看,不要吃太好了,就一碗饭或是一碗面,你只吃一道菜,你试试看看,那味道真的是不一样啊。我那天吃一碗面线,一大碗的地瓜菜,我们台湾叫地瓜叶,地瓜的菜叶,很好吃,就只有吃青菜而已,什么都没有,没有素料,吃得不亦乐乎。所以过简单的生活,简单就是清净,不夹杂,这很好。我们要学谈禅老法师,过清苦的生活,修真实的福报,就是这个意思,过清苦的生活,修真实的福报。招待客人买矿泉水,自己喝开水、喝自来水。

钱送出去了,老和尚问他说,你钱送出去了,万一被骗怎么办?跟这里我们讨论的是一样啊。谈禅法师说,他都会跟对方说一句话,“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以后就不再管了。你不要去管人家这个钱怎么用啊。老和尚说,你看,他的心多清净啊、多自在啊,丝毫挂碍都没有。他修的是真实的福报,我刚才讲了,过清苦的生活,修真实的福报。来生要是没有往生净土,就是说指那个谈禅老法师了,来生要是没有往生净土,福报不得了。假如他来生是个生意人,老和尚说,他是世界上第一有钱人,因为他修的是,他这个福,他是清净福。修清净福有什么好处呢?来生赚钱一点都不费力,钱财滚滚而来。

我跟你讲,道理就在这里,清净心布施,钱就是滚滚而来。如果你还有傲慢心,或者一点舍不得的心去布施,以后赚钱就很辛苦了。哪像我们布施呢?又怕这个,又怕那个,又怕这样,又怕那样,还要干涉,总是提心吊胆的。这样的布施,老和尚说,还是有福报了,但是将来赚钱好辛苦。我慢慢能去体会这个,因为这几年我提早退休,我为了佛法退休。其实我道场还是租的。我办什么,我办万人念佛,办李炳南老师三十周年那个论坛,木铎春风三十载论坛,我现在是行什么?现在做这个,我所坚持的理念就是说,一定要做清净布施,清净的法会。老和尚说,这样的布施是有福报的,但是将来赚钱是好辛苦。就是说,你怕这个,怕那个的话,因为你的心不清净,这一点是我们比不上谈禅老法师。以上这段开示,老和尚这段谈禅老法师的开示是出自《华严经》。

好,我们再看老法师开示,这一段开示的这个,捐钱救灾的第四点。记住,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各人有各人的果报,为善的心不能断,为善的念不能断,为善的行不能断,决定要做。不管人家怎么障碍,或者人怎么在你这里面占便宜、图利益,都不要去管,各人有各人的果报。我们的心纯正,我们对他信任,他要贪图利益,那个果报太苦了。灾民是急需要用钱,那是救命的,你把他救命的那一点钱夺去,会害死多少众生,这个果报是阿鼻地狱,太可怕。那是自作自受,绝不是我们这些出钱出力的人给机会把他送到地狱,不是的。

诶,最近一个莲友的三世因果案子,他现在就是因为吃官司,因为有牵涉到股票上市,那股票上市以后,他其实也不是要故意这样的,结果被那个秃鹰公司。秃鹰公司是专门,你股票上市,它低价买,你还没有上市,它就先给你买,所以常常被人家讲内线交易。秃鹰公司给你股票先买下来以后,然后秃鹰公司拿去换售、兜售,兜售以后再把股票炒起来。譬如它把你买股票,你还没有上市以前,它买下来是十元钱一股,等到它去炒作以后,它炒到八十元,然后再卖掉,然后它就离开了,那叫秃鹰公司,就像天上那个秃鹰一样,它从中间赚那个暴利,大概赚六十元。可是你卖股票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对方把你拿去这样炒作,那这个去买的人就像老鼠会一样,有人受害,那就提告,提告就告你这个上市公司的老板。诶,我这个朋友就是这样被告,他也是无妄之灾啊,就被法院起诉了,而且还判刑、罚金,现在还在上诉中。

我就教他忏悔,后来一了解原来是三世因果。他在清朝的时候,他曾经有那个救灾,就是这里面讲的救灾款,灾民急需要这笔款项,那是救命钱,他不是把它吃掉,他先挪用救灾款,挪用救灾款去做生意,后来没有还救灾款,不得了,很多灾民就死掉了。死掉以后,那些受灾户的灾民要来跟他讨债,讨到这一世来,他做生意,就这样阴错阳差,他的股票要上市,被秃鹰公司拿去兜售,牟取暴利,他受这个无妄之灾。跟上一世那个清朝,他挪用救灾款,很多灾民冤枉而死,道理是一样的,你看果报多可怕。就是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一点都没有错啊。

我刚才讲这个公案,我要替我这位朋友公开忏悔,在借这个因果讲座里面,我替他忏悔,向他前世清朝,不管是雍正或是康熙年间,这些受灾户,希望你们宽宏大量,因为他不懂得佛法,贪瞋痴慢疑,以至于违反了因果,那今天受的这个果报这么重,也希望你们能够解冤释结,原谅他,让他官司能够重罪轻受,也是要受罪,但是要重罪轻受,希望佛菩萨大慈大悲,化解他们之间的三世因果。

第五,如果是存这样的念头,那我就害人了,我要把他送到地狱;我们是信任他,祈求他帮忙救灾,所以果报不相同。你深入经藏,把佛所教诲的弄清楚、明白,不要有怀疑,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你看,如果我们不学这一段,各位,你就断你的善心、善念、善行,你不想布施了。那你没有财布施,以后来世就穷苦啊。那你布施的心是清净的,你来世财源滚滚而来;你布施的怀疑心,不清净,来世赚钱非常辛苦。我们要很感谢佛菩萨,很感恩老法师,把这个真相讲出来,否则我们哪懂呢?我们凡夫知见,本来是佛知佛见,变成众生知见。众生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所以老法师说,我们唯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在佛法当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什么样真实受用?修功德,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

以上是老法师在〈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这一段开示,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那么这一段是“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我们就讲到这里。

那我们接下来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就讲下一段经文,经文第三十三,“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我们看一六六页经文:

“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

“(发明)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此凡有形躯者之通病也。人或不幸而萧然四壁。殡殓无赀。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种种腐败情形。真有不可闻。不可见者。此而施之以棺椁。掩其急欲自掩之形骸。岂独死者有知。为之衔结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萧然四壁”,“萧然”就是空寂、萧条。“四壁”,屋子的四面墙壁,泛指整个屋子。这个“萧然四壁”是指家境非常贫寒,一无所有。

“殡殓”,入殓和待葬。

“衔结”,“衔结”就比喻是报恩,那么这个“衔结”为结草衔环这句成语的省文,结草衔环。

那结草有结草的公案,衔环也有衔环的公案,我们先谈衔环。衔环是指汉朝时候,有一位杨宝,他曾经救治遭鸱枭袭击的黄雀。鸱枭是一种很凶恶的鸟,形状像黄雀,可是它比较小,头大,嘴短而弯,它以吃老鼠、兔小动物为食物。杨宝他曾经救助遭鸱枭袭击的一只黄雀,后来黄雀受伤以后,被杨宝把它治愈以后,它飞走了。某天夜里,有一位黄衣童子特别来赠送杨宝白环四枚。这个典故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后来以衔环比喻报恩。就是杨宝救这个黄雀,那么黄雀后来,黄衣童子送白环四枚来报恩这个杨宝,后来他家族四世子孙,都非常有成就。

我们再看这个结草,结草的典故的由来。这个结草典故是:

“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我先翻译这一段。这魏武子就是姬姓,魏氏,后来死后被追称为武,他是春秋时候晋国的大夫,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春秋五霸里面的晋文公的五贤士之一,他以勇力闻世,那魏武子他是五贤士之一。他有一位特别宠爱的爱妾,可是这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的时候,他就告诉他的,大概是正宫所生的儿子颗,因为她是,这个是妾嘛,应该有正宫,魏武子就命令他这个儿子颗说,“必嫁是”,他说,应该把她嫁出去,就是他死后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在病危的时候,疾病、病危的时候又说了,“则曰:‘必以为殉。’”他说,要陪葬,要那个爱妾要陪葬。以前有,古代有那种流行殉葬嘛。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等到魏武子死掉以后,魏武子这个儿子颗就把这个爱妾嫁出去了。人家问他说,为什么你不听你父亲的话呢?颗说,这个魏颗说,他说,我父亲在疾病的时候精神错乱了,他神魂错乱了,我只听他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我听他讲的。他说,精神状态良好的时候讲的什么?把她嫁出去啊。他昏沉的时候,他说,陪葬。那我听他精神正常的时候、精神良好的时候说的话,“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等到有一次在一个“辅氏之役”这场战役里面,这魏颗看到有一个老人,结草,拿个所结的这个草,来抵抗这个大力士杜回。杜回是谁呢?杜回是秦桓公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他威震当时的春秋时代的这些各国,他是一个名将叫杜回,后来秦桓公派他带兵攻打晋国,就是魏武子这个国家。当时就是要攻打到魏颗的时候,有一位老人结草抵抗杜回。“杜回踬而颠”,“踬”就是什么?遇到阻碍以后跌倒了,这叫“踬”,“颠”就是站不稳。所以后来就,魏颗就被救了。

他晚上就做梦,魏颗就做了一个梦,梦中那个老人就跟他说,我就是你把她嫁出去那个妇人,就是那魏武子的爱妾,他把她嫁出去了,你把她嫁出去那个妇人的父亲啊。换句话说是死掉了,它是这个亡魂来救他的。“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它说,你呀,你救我的女儿的命啊,因为本来是魏武子叫她殉葬嘛,它说,你救我那个小女的命,我现在来跟你报恩啊,“余是以报”,我来报答你。

这个就是结草公案的由来。结草后来比喻为受厚恩而虽死犹报之典,就是说受到你这么隆重的恩典,我死后还是要报答你,虽死犹报之典。所以结草衔环,刚才我们讲这个成语叫结草衔环,简称叫什么?叫“衔结”,是这样来的,衔环结草,结草衔环,都同一个意思,表示报恩。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皮包血肉缠筋骨,颠倒凡夫当作身;到死才知不是我,空留秽尸示他人。这首诗说明了只认形躯为自己的凡夫通病。有的人不幸而家徒四壁,安葬无钱,安葬没有钱,多停了三天、五天,或者正死的时候在六月、七月的大热天,种种腐败情形,臭不可闻,目不忍睹。在这个时候施舍一具棺材,掩盖必须赶快安葬的尸骸,难道仅仅是为了死者地下有知,要他感恩报德吗?

好,我们看这一段里面也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这段诗词写得非常好,“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每一个人都要经过这个过程,五蕴四大本空。但是老和尚说,谁能保证自己在临命终时真放下呢?知道什么?知道这个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谁做得到呢?

这次,前几天,在八月四日跟六日,上海一位老居士叫杨长法,这位老菩萨修得非常好,这次去,刚好我关怀两个个案,我破例,从来没有说离开台湾,到这么远的上海去关怀了两位临终老人,一男一女,两个都学佛,两个都得癌症,一个是孝顺的子女,一个是不孝顺的子女。

杨长法老菩萨是上海市政府一位退休的局长,他在公职生涯里面非常地清廉,他的辖区的民众非常爱戴他。他担任建设局长,有两万多人没有水喝,他把它解决了;很多人,当时可能是在以前,开放前,很多人煤炭都不够用,他解决了这个煤气问题。而且他修得很好,一天念佛号四五万声。但是这一次往生碰到障碍,他子女不孝,不给他在家里往生,认为不吉祥。幸好上海妙音念佛堂还居士慈悲,把佛堂,她那个佛堂就是她住家啦,简单的一个客厅的共修,她就把她儿子的房间让给这位老人往生,她儿子去跟他妈妈睡一个房间,就还居士就睡床铺,她儿子睡地板。这是菩萨,菩萨母子,把他的房间让给这位老人往生。

我八月四日去跟这位老菩萨关怀,到八月六日我离开,他还没断气,八月八日凌晨舍报,正念分明。我跟他讲说,你往生西方好不好?他说,好。很清楚明白。我跟他开示,因为他有听我的因果,又听老法师的《无量寿经》《大经科注》,修得非常好,正念分明,我说,你百分之百往生。他说,好,他跟我讲,好,一点都不昏沉。这是子女不孝,但是最后在佛堂舍报,阿弥陀佛接走了。

另外我又到另外一个区,去上海另外一个区,关怀一位老居士的太太,癌症病人,学佛的。她本来说要到乡下一个空房子去往生,她儿子孝顺、女儿孝顺,她女儿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护持老法师汉学院,这个因缘牵动了我去跟她关怀。她老伴也是一个上海的老居士,修得非常好,悟行法师的护法,他感动到感激涕零。我说,这个我应该做的,阿弥陀佛叫我来帮助她。后来我跟这位姜秀英老居士开示。她本来,她儿子跟女儿,我在开示的时候,一直走过来,为什么?我后来才明白,他妈妈没有办法听几分钟的话,因为病苦非常严重,她受不了。可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我跟她开示一个小时,他母亲合掌在病床上,听我讲完。儿子跟女儿都吓到了,他说,怎么这么不可思议啊?那佛法、佛菩萨的加持啊,这不是我的力量,我求三宝加持,求阿弥陀佛加持。哎,跟她讲得非常地深入,最后我教她放下,我说,你还有一个地方没有放下,我说,老菩萨你很执着。后来她跟我微笑。这两天还没有舍报,我希望讲完以后她就舍报了。莲友反映给我听,说这两天法相变得非常好,放下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就要探讨,在这里我们就要探讨,这个“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方知非是我,空留秽状示他人”,就死后的这种污秽的这个情状给别人看。老法师说,往生的时候,如果一念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谁能保证自己在临命终时真放下呢?平常说得很好听,临终时他真放不下啊,很多啊。我这一次去看那个杨老居士,我才发现要死、要断气不简单,不是说断就可以断,那真的是要善根福德因缘,而且要信愿俱足,要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业障消除,说走就走。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自己打引磬,自己往生,自己助念,那才是高明啊。所以老和尚说,说放下,他不是真的,是假的。平常都会教人家放下,轮到自己的时候,放不下。

真的要平时去练哪。这也是我常讲的,不是临命终十念再来放下,来不及了,不是到生病的时候再来放下,来不及了,平常就要修放下。在什么时候放下?根尘接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且要修根不入尘。什么叫根不入尘?你不要起心动念就好了嘛,你用什么?用阿弥陀佛代替啊,不管是赞叹,不管是毁谤的,不管是喜欢的境界,不管是不喜欢的人物,你都怎么样?用阿弥陀佛代替,境随心转,随你这个阿弥陀佛的心转掉了,若能转境,则同如来,那就是修放下。你平常不住相生心,平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那才是真放下。什么叫不住色布施?眼见色的时候放下来了,眼见色的时候根不入尘。什么叫根不入尘?你不起心不动念,你不会起心动念就是根不入尘,你不受它影响,你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叫根不入尘,你心中有佛,叫根不入尘。你心中没有阿弥陀佛,根入尘,你没有办法,心随境转。

老和尚说,真的平时就要去练,现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中、处事待人接物中,一定要看得淡薄,知道什么?知道这些根尘、这些五欲六尘世界统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科学家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物质现象它的根源是什么?意念,意念是精神现象,意念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妄想,有还归于无,了不可得,本觉本有,烦恼本无,了不可得,你为什么不放下呢?不放下你就受其害,放下你就得利益。所以放下是功德,放不下都属于福德,福德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因为什么?因为它是有漏的,它是三界的生死轮回,它不是纯净纯善的,所以它不是真的。

所以佛教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世间?《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讲这些现象的存在,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的存在,像闪电一样,像露水一样,一刹那,时间很短,不长。真正通达明了,你就容易放下来。老和尚在早年的时候讲《金刚经》,他讲《金刚经》的时候,他就用《金刚经》这四句偈,把它印在透明的胶纸上,老和尚送给这些大众。送给谁?他说,送给每一个信徒放在电视机上面,看电视的时候就看到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提醒大家,电视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要当真的,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实的世界跟电视差不多,不是真的,何必认真呢?

看破了,它就不干扰你的清净心。清净心现前,那往生决定靠得住。所以我们能不能够往生?能不能放下?各位平常就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什么?真诚心、至诚心。这个在你平常就要修练的,你平常都能够根不入尘,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待人处世、在生活上、在工作上修放下,清净心才会现前,那这样往生才有把握。以上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的开示。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推掩尸骸之念。凡系恐人见闻之事。皆当代为包荒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包荒”,包含荒秽,谓度量广大。

那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推掩尸骸之念,凡系恐人见闻之事,皆当代为包荒矣”。

进一步推广掩盖尸骸的意义,那么连带死者生前不宜见闻的事情,也应当包涵掩盖。

好,我们看下面的这个“下附征事(二则)”,第一个,“掩骸现果”,我们看经文:

“掩骸现果(功过格)”

“元会稽唐珏。家贫授徒。岁戊寅。元将发赵氏陵寝。至断残肢体。弃诸莽间。唐闻痛愤。乃变其家赀。得数金。饮里中少年皆醉。而密告掩赵氏遗骸。众从之。事讫。唐之义声籍甚。明年乙卯。正月十七日。忽坐陨。良久得苏。云至一殿。上有冕旒者降。揖曰。谢君掩骸。当有以报。君赋命甚薄。贫无妻子。今忠义动天。帝命锡君伉俪。子三人。田三顷。因拜谢出。遂觉。会稽有袁俊斋至。初下车。为子求师。有以唐荐者。袁知其有此举。礼敬特加。代为经理姻事。娶得国公之女。食故国公负郭田。所费一一皆自袁出。后果生三子。皆如神言。”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戊寅”,“戊寅”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

“元将”就是元朝的将领。

“发”就是打开、揭露。就开掘坟墓。

“莽间”,“莽”就是草,密生的草,形容草木茂盛。意思是荒郊野外,叫“莽间”。

“变其家赀”就是变卖家产,变卖财产以换取现金。

“饮”就是以酒食款待。

“籍甚”,名声远播,广为人知。

“明年乙卯”就是指,这个“乙卯”,“乙卯”就甲乙的乙,应该是这个已经的已,就已卯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西元一二七九年。

“坐陨”,“坐”就是副词,无故、自然而然。“殒”就是死亡。“坐陨”就是暴毙的意思。

“冕旒者”,“冕”就是古代帝王及他的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所戴的礼帽。“旒”,“旒”是古代帝王礼帽前面悬垂的玉串。“冕旒”就是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它顶有延,前有旒。那么它里面有不同,天子的冕是十二旒,诸侯的旒是九,上大夫的旒是七,下大夫的旒是五。“冕旒者”就是戴着冕旒的贵人。

“降”就是此处有下台阶的意思。

“赋命”就是他的本命、他的命运。

“锡”,“锡”就是赐。

“伉俪”,“伉俪”就是妻子、配偶。

“负”就具有、享有。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功过格》)元朝会稽人唐珏,家里贫穷,招生教书。戊寅年,元将挖出赵家(赵匡胤)坟墓,把残肢断体抛弃在草丛中。唐珏听说后,义愤填膺,于是变卖家产,用所得的钱,请村中的青年喝酒,酒酣耳热之后,请他们偷偷去掩埋赵氏的遗骸,大家都依从他的建议。事情完成之后,唐珏的义名远播。

第二年已卯年,正月十七日,唐珏坐着的时候,突然间死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又活过来。他说,我到了一座殿堂,上面有旗伞拥护的一尊神对我作揖说,感谢你掩埋尸骸,我应当报答你。你的命本来不好,贫穷又没有妻子。现在你的忠义感动了上天,上帝命令赐给你一位贤妻,生三个儿子,有家田三顷。一拜谢出来,就醒过来了。

以后,会稽袁俊斋来了,刚一下车,就要为儿子寻找一位老师,有人就把唐珏推荐给他。袁俊斋听了以后,听到唐的义举,特别敬重他,就请他当他儿子的老师,又代为他操办婚事,娶了国公的女儿。做了国公的女婿,买了田产,这些花费一一都由袁付出。后来果然生下了三个儿子,一切都像神所说的一样。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崇宁三年。诏诸州县。择高旷不毛之地。置漏泽园。凡寺观寄留骸骨。悉瘗其中。仍置僧舍。以为追荐之所。洪武中。亦曾敕行此事。著为令。余又见姑苏城内西北隅。造石室二间。牢固无比。中央各开一牖。仅容径尺。为纳骨地。而又各颜其牖以别僧俗男女。名之为普同塔。苟有仁人君子。能仿而行之。阴功甚大。”

好,我们看这一段白话解:

崇宁三年,皇帝下诏各州县,选择高处空旷不长庄稼的地方,设置漏泽园,凡是寺庙、道观寄留的尸骨,全部埋到里面去。还建立了僧房,作为超拔的地方。洪武年中,也曾命令推行。我又看见姑苏城内西北角建造了两间石头房子,无比牢固,中央各开一个窗户,只有一尺大小,这是放进尸骨的地方,以窗户的颜色来区别僧俗男女,取名普同塔。如果有仁人君子能仿效这种行为,那么他的阴德就很大。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作子酬恩(功过格)”

“尚霖。为巫山令。有邑尉李铸。病亡。霖捐赀送其母。并其骸骨归河东。又访士族。嫁其女。一日梦尉如生。拜且泣曰。公本无子。感公恩。已为力请于帝。令某得为公嗣矣。是月。霖妻果孕。明年解官归。又梦尉曰。吾明日当生。翌旦果然。因名曰颖。孝友敦笃。官至寺丞。”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据《功过格》)尚霖作巫山令时,有个邑尉李铸病亡,霖捐钱送回他的母亲,把他的遗骸送归故里,又寻访士族,把他的女儿嫁出。有一天梦见李铸像生前一样,对他边拜边哭说,你本来没有儿子,但我恳切地请求上帝,已经答应我做你的后嗣了。这个月,霖的妻子果然怀孕了。第二年,霖解除官职回家,又梦见李说,我明天就要出生了。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果然生产。这个孩子取名为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官职升到寺丞。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所谓子偿父债也。李铸前生。亦必修德。故得以报恩。而仍享富贵。不然。茫茫业海中。自顾且不暇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这是所谓儿子偿还父亲的债。李前世一定修德积善,所以能够再顺利报恩,并且仍旧享受富贵。否则的话,在茫茫业海当中,堕落于恶道,顾自己都来不及了。

好,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修行重了生死。那这一段其实是,老法师开示得非常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全部讲完,那希望下一回,我们继续来,继续把它讲完,老法师开示的这个修行重了生死。

第一,老法师说,佛法常说,“人命无常,国土危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又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一类的警惕之语,世尊苦口婆心时刻在提醒我们,无非是要我们认清事实真相,掌握此希有难逢的机缘,在这一生将大事了了。

第二,《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何谓大事?生死事大,这件事可以说是除了世尊之外,无人能办。世间不乏聪明才智之士,他们有能力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但是无法超越三界,了生脱死。所以世尊出现于世,帮助众生解决这件大事。

第三,了脱轮回,超越十法界,作佛作祖,人人可以办得到,问题就在自己肯不肯办。正如儒家所谓、所讲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尧舜是中国大圣大贤,人人都可以做到。佛法也是如此,人人皆可作佛、作菩萨,问题在你愿不愿意做,这是真正关键之所在。

第四,如果你愿意做,就能够做成;你不愿意做,诸佛如来也帮不上忙。如何做到?孔老夫子说的,“克念作圣。”佛讲得更清楚,念是妄念。换言之,你能够“克念”,克服妄念,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也就是《金刚经》里面,须菩提尊者问佛陀说,“云何降伏其心?”佛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克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作佛、作菩萨,就是“作圣”。

第五,在佛法里面,妄想、分别、执着皆是妄念。微细的妄念称作无明、妄想,粗重的妄念称作执着。妄,就不是真的。《起信论》里面讲,“真心本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妄心本无”,本无当然能断除、能放下。而我们应当断的不断,应当放下的不肯放下,这就是没办法了。

佛千言万语、重复教诲,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觉悟。重点就是要觉悟,我们今天讲这么多就是要觉悟,觉悟就能了生死,这个比什么都重要,你所有做的这么多善事就是要觉悟。我们刚才讲“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乃至于现在讲的“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最后的目的是干什么?要觉悟。帮助我们认清事实真相,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这是一切诸佛的本愿,除此之外,佛一无所求。佛没有要求你怎么样,佛陀只要你觉悟就好了。我们套用我们净土的,老法师的一句话,能够往生西方才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假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5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