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7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7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6月1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七,“报答四恩”。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四十二页,第二段:

“诚感父骨(高僧传)”

“后周李氏子。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值驾幸洛。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时谷涌贵。丕自辟谷。惟乞食供母。母问食否。必曰已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遂往霍山。拾白骨聚一处。昼夜诵经。忏父杀业。且祝曰。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父遗骸也。一心。持诵。目不暂舍。数日间。有髑髅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丕擗踊抱持。赍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后应诏入京。名播朝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后周李氏子,长安贵胄里人”,“贵胄”就是贵族的后裔。这里是指道丕和尚生于唐朝末年,卒于后周。俗姓李,为李唐宗室后代,故称“贵冑”。

“值驾幸洛”,“驾”,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子,借指帝王。《玉篇》谓:“幸,天子所至也。”“值驾幸洛”是指道丕和尚十九岁那年,唐哀帝禅位给后梁朱全忠,唐亡。先前,朱全忠逼唐昭宗迁都洛阳,故曰“值驾幸洛”。

“焚荡”,焚毁、烧光。这个意思指经战火焚烧殆尽。

“涌贵”,“涌贵”是指物价猛涨。

“辟谷”,这是一种道家修行之术,指不吃五谷以求成仙。那么“辟谷”是道教中道士用饮食来修身的一种方法,通常在辟谷期间,不吃任何食物,只喝水,但是要搭配调节气脉,所以要做一些太极,太极拳,或是瑜伽,或者禅定,才能保证身体没有饥饿感。有点像现在的断食法,在台湾叫断食。那么在中国道教或者是世界上其他宗教也有这种修行方法,像藏传佛教、印度教。乃至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有要求辟谷的特殊期间禁食。像伊斯兰的斋月,他们这个斋月,也等于禁食,也等于辟谷一样,所以他们伊斯兰教有开斋月、开斋日。那在这个地方,“辟谷”是指不食五谷。

“霍山”,“霍山”是中国安徽六安一个县。

“没”,“没”就是死掉。

“祝”,“祝”就是祷告。

“髑髅”,“髑髅”是头骨,指死人的头。这里是指整副遗骸,遗骸骨头。

“摇曳”就是晃荡、摇动。

“擗踊”,“擗”就是捶拍胸部。“踊”是以脚顿地。“擗踊”就是形容捶胸顿足,极为悲痛的样子。像《孝经·丧亲》:“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赍”,“赍”就是挟抱、怀持。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诚感父骨。(据《高僧传》)。

后周时的李氏,长安贵族后裔,唐的宗室,七岁出家,法名道丕。十九岁时,皇上转移到洛阳,长安被战火烧毁,道丕避乱负母进入华山。当时粮食紧张,就是粮食短缺,道丕法师就辟谷不食,只是出去托钵乞食供养母亲,母亲问他吃了没有,他一定说,已经吃了。有一次母亲对他说,你的父亲在霍山战死,抛骨荒野,能收取回来吗?道丕法师就前往霍山,捡起一堆白骨,昼夜诵经,忏悔父亲前世的杀业,祈祷说,这一堆骨头中间,能够自己转动的就是我父亲的遗骸。一心念诵,目不转睛,几天后,有一些髑髅从骨堆中跃出,摇动了很久。道丕就把它们分开,抱回去与母亲相见。前一天夜里,母亲梦见丈夫回来,第二天早晨,遗骨果然回来了。后来,道丕法师应诏入京,名声传播四方。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按)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师盖兼而有之矣。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法云。居丧而毁瘠。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如斯之类。罄竹难书。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道纪”,人名。

我们看这一段原文,是莲池大师把这个道纪法师、法云法师、鉴宗法师、智聚法师他们的孝行事迹编辑在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那么这一本《缁门崇行录》我看过,还有《竹窗随笔》,是莲池大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两本善书。那这一本《缁门崇行录》专门写修行杰出的出家人,这个缁就黑色的意思,就我们海青叫缁,所以缁门就是佛门,他有崇高德行的记录,叫《缁门崇行录》。那一般来讲的,缁都是指出家人,素都是指在家人,所以叫缁素二众,所以就是在家出家二众叫缁素二众。那我们看这段在《缁门崇行录》里面的原文,我们再来解释白话。

“齐(南朝齐)道纪,习《成实》,造《金藏论》七卷。于邺城东郊讲演,往则荷担其母及经像等。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衣着食饮,大小便利,躬自经理,不烦他人。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也,非尔母也;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劳人?’道俗闻者,多感化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南朝齐朝邺下,这个邺,邺下,在今天河北临漳邺镇,道纪法师修习成实宗。成实宗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中国佛教有八宗,哪八宗呢?一、法性宗,又称三论宗;二、法相宗,又称瑜伽宗;三、天台宗;四、贤首宗,贤首宗又称华严宗;五、禅宗;六、净土宗;七、律宗;八、密宗,密宗又称真言宗。这里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道纪法师著有《金藏论》七卷。在邺城东郊讲经,每一次去讲经的时候,就挑着他的母亲跟经书佛像等。告诉人家说,我要亲自供养母亲,因为这个供养功德和供养登地菩萨一样。他母亲的衣服、饮食、大小便都是他自己亲自为母亲料理,从不麻烦他人。有人要帮他忙,他就拒绝说,这是我母亲,不是你的母亲。我们人的肢体不过是四大的假合,因为它才有许多累赘和痛苦,我也不例外,有身体就有痛苦,就让我来辛苦吧,何必劳动别人呢?当时无论在家出家人,听了大都受到感化。

这是道纪法师的事迹,也是他的孝行事迹。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位“法云”:

“梁法云,阳羡人。七岁出家,为庄严寺宝亮弟子,隽朗英秀。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学者海辏。性诚孝,劳于色养;居母忧,毁瘠过礼,累日不食。旻法师谓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况佛有至言:“欲报生恩,近则时奉颜仪,远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宜速思远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于细近?’云乃割哀,微进饘粥。赞曰:曾子之母死,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即云公之居丧,虽曾子何加焉?语曰释氏弃其亲,岂理也哉。”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南北朝梁朝杨都光宅寺法云法师,阳羡(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县)人,七岁出家,他拜庄严寺宝亮法师为师父,法云法师长相英俊清秀,才华出众。他曾经在妙音寺开讲《法华经》和《维摩诘经》,《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也叫做《不可思议解脱经》,很多学人从四方聚集来听。法云法师他的本性至孝,服侍他父母很殷勤。有一天他母亲逝世了,他就悲哀过度,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瘦得不成人形。

当时有一位旻法师告诉他说,他说,圣人制订礼节规矩,贤能的人要压低理想去迁就合礼,合乎礼制,不贤能的人就要勉强向上学习追进。儒家尚且有哀伤不得致命的规定,就是《礼记·丧服四制》:“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何况佛有至理名言说,要报父母生养的大恩,浅近来说要竭力侍奉,博得父母的欢欣,长远地来说要启发父母的菩提心,把他们的神识导引入正法。你应该从长远的一方面去着想,使她得以超度,怎能像一般世俗浅见之辈一样,一昧地悲哀绝食呢?法云法师听了这些话后,才吃点稀饭。

赞道:曾子死了母亲,七天都不吃东西,也不喝水。像法云法师死了母亲,守丧绝食,曾子也比不上啊。有人说,佛教徒都不顾自己的父母,这句话能算对吗?

这个赞语是莲池大师的赞,赞语,就是赞叹法云法师的孝行。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句名相注释:

“毁瘠”,“毁瘠”就是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

再来我们看“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

“唐鉴宗,湖州长城人,姓钱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之,绐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后谒盐官悟空禅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咸通中,止天目东峰径山,号径山第二祖。《缁门崇行录》。”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唐杭州径山(径山在浙江余杭区)鉴宗法师,湖州长城人,姓钱氏。父亲钱晟生病,鉴宗法师割了自己的腿股肉煮给他吃,骗说是其他畜生的肉。父亲的病因此好了,于是要求父亲让他出家。后来去拜谒盐官悟空禅师,随大众参学请示,顿悟本来面目。唐懿宗咸通年间,住在天目山东峰径山,人称径山第二祖。

我们介绍一下这个径山,径山有径山寺,那么这个径山第一祖是谁呢?径山这个第二祖是这里讲的鉴宗法师,第一祖,始祖就是法钦禅师。

法钦禅师他是江苏昆山人。他的母亲管氏在怀孕的时候,有一天梦见一棵秀气的莲花长在他们的庭园,她折了一枝莲花,系在衣裳上,醒来以后,就咽不下那个荤食,就是腥羶的食物,就吃不下那个肉了。法钦法师生下来以后,就很喜欢做这些佛事,没有多久就跟随素禅师出家。

后来法钦法师开辟了径山,在山中参禅打坐。当时,下雪刚好停止,可是在他的周边忽然间有一股烟火。山上的猎人看到了,惊叹得张口结舌,不约而同地折断了弓箭,前来要求皈依,并且开始找工人买木材,没多久就建了一间小房间,请法钦法师下山居住。这就是有名的径山道场。

唐代宗皇帝他很多次派人送了很多绢帛,还有这个御馔,就是很珍贵的食物,要送给这个法钦禅师,可是法钦禅师他少欲知足,而且就不接受皇帝的赠品,而且推辞,那后来没办法,就接受以后,分给他的弟子享用。唐代宗听到以后,就更加地赞叹,对当时的国师慧忠国师说,我想给他赐一个禅名。以前皇帝是可以给这些修行有成就的,禅师也好,或是法师,赐给他一个名号。他说,我想赐他一个名号,不知道用什么比较恰当呢?慧忠国师说,那就以这个国一为名好了。所以就封他叫国一禅师,国一禅师。

当时法钦禅师在山上住持的时候,山上这些猛兽、鹫鸟,鹫鸟就是老鹰,都被他驯服了。其中有一只白兔,常常跪在他的左右。他又养了一只鸡,那一只鸡就不吃虫,每天只跟着法钦禅师修行,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一直到法钦禅师入灭以后,就往生了,这一只鸡长鸣三天,嘶哑而死。所以在径山山上有一座鸡冢,就是鸡的坟墓。

在当年那个时间,有叛徒许恩作乱,他的部下喽啰们就想要到法钦禅师的墓塔中去找宝物。就像海贤老和尚他的传戒师父也曾经遇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有人想要到他的塔中要去找宝物。那这些喽啰们就七手八脚地把它打开。哪里知道,打开里面有两个瓮,然后法钦禅师的肉身全然出现,而且跟海贤老和尚一样,头发还长出来,这种肉身菩萨真的了不起,你看,他头发还会长出来,就把脸部盖住,栩栩如生。那些喽啰看了以后,连忙就把瓮盖回去了。后来当地的刺史王颜就在这里为他撰文,立碑纪念,记述他的生平事迹。

以上这个径山第一祖法钦禅师他这个事迹,是因为我们刚刚提到这个鉴宗法师是径山第二祖,我们就附带提一下径山始祖法钦禅师,他也是一位肉身菩萨。这个是煮云法师,台湾的煮云法师,他的《佛门异记·禅通行化篇》里面有记载这一段故事。

再来,“股”,“两股”,这个“股”就是大腿,从胯部,就是我们的骨盆,一直到膝盖的部分,这一块叫“股”。

“皆刳”,“刳”就是从中间把它破开,再挖空。譬如说,刳木为舟。

再看下面,“智聚”,就是智聚法师。

“隋智聚,住苏州虎丘东山寺。至德三年丁母忧,泣血悲哀,几于毁灭。止东山精舍,善说不休,法轮常转。《缁门崇行录》。”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隋朝吴郡虎丘山智聚法师,住持苏州虎丘山东山寺。陈后主至德三年,智聚法师遭逢母丧,悲哀痛哭不已,几乎哀伤都快要死去了。后来他常住在东山精舍,善于讲经说法,经常开讲而不休息,一时佛法大盛。

再来,“罄竹难书”,“罄”就是尽的意思。“竹”是古代写字的竹简。“罄竹难书”就是要写的事情太多了,写不过来。表示事实太多了,难以尽载,难以尽载就是难以完全记载下来。

好,再看“孝名为戒之义乎”,“孝名为戒”,这个我们常常听到,在戒律的经本上,或是果清律师常常讲“孝名为戒”。这个是在《梵网经》里面的经文,“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梵网经》云:“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为什么孝是戒法呢?因为佛法它特别推崇孝道,所以《地藏经》是佛门孝经,那净业三福第一福,也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孝被称为戒,不可以毁犯,你要是不孝,就是不守戒,所以它能摄善法,因为孝它能摄善法。

所以在《莲池大师全集》里面,莲池大师有著作《菩萨戒义疏发隐》这本书中,莲池大师特别阐释如何以孝道来贯穿持戒,就是把孝跟戒合名,合在一起,叫做“孝名为戒”。我们看莲池大师这个原文:

“如孝顺父母,则下气怡声,言无犷逆,是名‘口戒’。定省周旋,事无拂逆,是名‘身戒’。深爱终慕,心无乖逆,是名‘意戒’。顺止恶义,恐辱其亲,名‘律仪戒’。顺行善义,思显其亲,名‘善法戒’。顺兼济义,拾椹回凶,舍肉悟主,锡类不匮,名‘摄生戒’。”

那么这里面莲池大师说,我们孝顺父母要下气怡声,要和颜悦色,说话没有这种粗野、忤逆的情形,这个叫“口戒”。要晨昏定省,早晚要向父母请安,做任何事情不能有忤逆父母的事情,这个是“身戒”。那洁身自爱,心在道上,心没有乖逆,不会有这种恶念去做乖舛的事情,这个是“意戒”。再来,断一切恶,不能以恶言来辱骂他的双亲,这个是“摄律仪戒”。我们知道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那么饶益有情戒就是这里面的摄生戒,那摄善法戒就这里讲的善法戒。那所以莲池大师说,你能够力行善法,来回向给自己的父母亲,那么这个叫“摄善法戒”。然后能够帮助众生,爱护一切众生,这个叫“饶益有情戒”。

所以莲池大师他就是以孝来阐述身、口、意戒,等于用孝来囊括佛门的一切戒,而身口意,身口意戒就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戒。所以将孝解释成三聚净戒,就是律仪戒、善法戒、摄生戒,那么三聚净戒本身就是菩萨戒的内容。

那么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孝名分为两种,有世间孝和出世间孝,道丕法师两者都兼有了。如果还要列举,道纪法师负担母亲讲演佛经,法云法师守丧毁坏了身体,鉴宗法师医治他父亲的病,割了两腿的肉来供养他的父亲,智聚法师守母丧三年泣血,泣血就是他流泪,伤心都流出血泪出来了,这样的典型真是罄竹难书。如果认为辞亲出家,父母就不必奉养了,那么他真正认识出家的意义吗?所以孝名为戒这个意义他真正了解了吗?

这一段按语我们解释到这里。

这里按语里面有提到世间孝跟出世间孝,我们来探讨一下怎么样做到世间孝跟出世间孝。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怎么开示。

印光大师说: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

印祖说,孝是我们的性德,孝是大道,所以孝名为道,道就是我们的性德、我们的性体。所以老和尚说,孝,孝敬,孝是根,敬是本,这根本。那根就是我们的什么?根就是我们的性体。所以道是我们的性体,德是我们的性体的妙用,叫道德、道德,就自性的妙用。所以道是我们的心体、性体,德是我们的性体的妙用,体用不二。那么“孝之为道”,印祖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因为我们心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所有一切善事,“一切诸善”,都贯穿这个孝,“无不弥纶”,就是都要贯穿这个孝。

但是孝可分为世间孝跟出世间孝,它这个“大小本迹”,“本”是理,“迹”是事,它这个理事是有所不同的,世间的理,世间孝的理,跟出世间孝的理,还有世间孝的善行,还有出世间孝的善行,它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大小本迹之异”。世间的孝,譬如说,你侍奉父母亲饮食衣服,你代替父母亲劳动来安住父母亲的身,让父母亲的身体能够轻安,可以得到奉养,以及顺父母亲的意思,让父母亲能够欢心,是“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你要去实践你父母亲对你的期待,乃至于说你立身处世、修行正道、扬名在后世。这些事情,大小事情都不一样,但是都是属于什么?“色身边事”,就是跟父母亲的色身有关,但是跟父母亲的心性没有关,这个意思。

好,再来,印祖说:

“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

印祖说,纵使你的大孝,这个善行崇高到感动上天,有时候大孝会感动上天,可是你这种善行、这种孝行究竟来说,跟父母亲的心性生死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帮助。你就是孝,大孝到感动天,你父母亲还是去轮回啊,所以没有什么裨益。所以你只能在事相上去这样做,可是你没有去探究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父母亲的心性能不能超度,超出三界,往生净土,这才是“究其本”。况且你尽孝,你要去杀生奉养,还要祭拜,用杀生祭拜父母,增加父母亲的冤亲债主,“怨对”就是他的冤亲债主,纠缠不清,让父母亲因为这样,在这个永劫里面酬偿,偿还这些命债,永远没有停止,“酬偿不已者乎”,就没有办法去停止这种因果报应。

再来,印祖说:

“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

这段印光大师讲得非常好,这就是本,这就是大根大本,这个就是至孝。印祖说,出世间的孝,他在事相上的作为,其实跟世间孝一样,一样要服劳奉养。也就是说,你要孝养父母、要奉事师长,你还是要供养父母的衣食,让父母衣食能够安住,色身能可以得到奉养,这个跟世间都一样。乃至于立身扬名,这个也是你出世间孝也要去做的啊。你不是说你出世间孝,你就不做这些事情,一样要做。

但是出世间孝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你要“以如来大法”,佛陀的如来大法是什么?就是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一大事因缘,这才是如来大法。你要让父母亲去熏修如来大法,怎么解脱、怎么看破、怎么放下、怎么离开轮回,让父母亲知道三界犹如火宅,就是要“令亲熏修”,让父母亲熏习这个解脱大法。

父母亲在,你要委婉渐进地劝进父母,“劝谕”就是要劝导父母来修净土法门,希望父母亲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父母亲不会造杀业,而且还可以灭掉父母亲过去生宿世的业障跟灾殃。念佛,让父母亲到最后功夫成片,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叫做“潜通佛智”。“潜通佛智”就是他这句佛号念到功夫成片,六根对六尘,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能够感应道交,能够修到看得破放得下,这个叫“潜通佛智”,他本有的智慧就开显出来。果能够深信切愿,求生西方,让父母亲在临命终时蒙佛接引,莲登九品,托质莲胎。

再来,印祖说:

“从兹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莲品。”

印祖说,从此他父母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娑婆轮回之众苦,常享极乐之法乐。父母亲往生了,代父母亲笃修净业,至诚为父母亲做回向。你的心果能真切,果然真切,父母亲会得到这个功德利益,蒙受这个利益。如果没有往生,也可以往生。若已往生,则增加他的莲位,增上他的莲位、莲品。

再来,印祖说:

“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

印祖说,如果你能够这样发心,这样去度父母学佛,这样去帮助父母往生西方,你能够这样去尽孝,你这样的精神跟孝心就跟四弘誓愿相应了,就跟菩提觉道相契合了,哪里只有父母亲得利益呢?也帮助你自己的功德善根,还有你自己将来往生西方的莲台品第,就是你的品位高低呀,你将来往生西方,你的品位应当更加高超殊胜。而且你还以身说法来示,现作为一个佛弟子如何帮助父母亲往生西方,让所有你的同参道友、同伦大众可以也能够向你学习,发起这个孝心。

最后,印祖说:

“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孝为本。”

刚好我们讲到这一段,刚好跟这里讲的“孝名为戒之义乎”是不谋而合。印光大师说,你到这个境界来,到这样的地步,你才知道孝它真正的究竟真实义是什么呢?就是“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我们上一集讨论过了,父母亲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这是“亲得离尘垢”,“尘垢”就是轮回,“子道方成就”,孝道才圆满。那如果以佛陀的教法的话,那佛陀讲完三藏十二部经典,要圆寂的时候、要入灭的时候,还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孝经,入定三个月,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来报母恩。这个是孝的究竟真实义。

如果只有像世间人一样,只有帮助父母亲的色身跟他这一世的利益,现世利益,你只有做到这一点,可是你却遗弃了你父母亲的心性以及他未来生生世世轮回的问题,而不去讨论、不去考虑,不去关心你父母这一世离开人间以后,他的生死,要如何离开生死轮回呢?这个你反而不去考虑了。所以印光大师说,因此我们知道,佛教是以孝为本,就是这个道理。那讲到这里就讲得很究竟了。

好,我们这里就讲到这一段,讲到这一段告一个段落。

再来,我们看第二段:

“酬恩护法(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寮。得安意书史。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赐紫袍以旌之。所得恩俸。悉与寺僧。以酬宿德。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酬恩”,“酬恩”就是报答恩德。

再来,“吕蒙正”,宋朝“吕蒙正”,这个吕蒙正就很值得我们来说明一下,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事迹。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常常就听我父亲跟我讲,我父亲他说,这个吕蒙正、吕蒙正,可是我小时候也不晓得吕蒙正是谁,父亲大概知道得也不多,大概稍微提一下,吕蒙正是个乞丐,后来功成名就当状元。

那我有一个好朋友张广博先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的早期的命运也非常坎坷,他也常常跟人家讲这个身心灵,讲道,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企业家,到处去讲孝道,去讲伦理道德。他就常跟我讲说,他非常地仰慕吕蒙正先生。他说,吕蒙正先生的出身背景跟他很像。因为这位张广博先生是这个跨国企业的总裁,在台湾,在中国国内以及泰国、柬埔寨、越南都有工厂,他小时候也是卖这些瓶瓶罐罐、破铜烂铁来维持生活,所以他常常以吕蒙正为他学习的、人生奋斗的一个目标,就是学习吕蒙正。

我们现在来介绍吕蒙正,可能是属于比较一种民间的启发故事,但是我觉得等一下讲到他的《破窑赋》的时候,他有些地方境界很高,就是吕蒙正的待人处世跟他的为官之道,他的境界其实是很高的。

我们来介绍吕蒙正。他是北宋一位传奇的宰相吕蒙正。一生经过两种极端,幼年的时期流落穷困,贫寒艰辛;入仕之后,就是当了大官之后,位极人臣,大富大贵。但是他秉性宽厚,侍亲极孝,他非常孝顺。所以这个地方特别举吕蒙正,不是没有原因的,他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把他们母子赶出去,让他们流落在外面,几乎像乞丐一样,他到功成名就的时候,他把他父亲引回相府奉养,没有记恨,至孝,所以他说,侍亲极孝。他身为他父亲的儿子,身为人子,能不计较父亲无情的过往,就是他父亲过去那一段无情无义的岁月,他不计较。他身为人臣,能够于朝堂之上,就是在朝廷之中,坚持正道,力辩时政得失,敢跟皇帝讲真话。这等一下我们就会讨论到了,很传奇的一位宰相。他一篇奇文《破窑赋》,定格为吕蒙正的千古不朽心路,也将他的命运解读为,永镌青史,勉励后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吕蒙正他的为人处世怎么样呢?看淡命运,撰写奇文。吕蒙正小时候,因为他父母亲不和,父亲就把他跟母亲刘氏赶出家门。吕蒙正跟他母亲流落在外,孤苦无依,过着乞食的生活,连住的地方跟吃饭的钱都没有。刘氏她有感于这个世间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因此发誓不再改嫁。看破了,恩爱夫妻一笔勾,她看破了。他们来到洛阳山上的一座寺庙里面,幸好这个方丈救济他们,在他们山上开凿一座窑洞,窑窟啊,窑窟各位知道吗?小山洞,那个根本没有窗户,只有出入口而已,窑窟,因为在北方都有那种窑洞,窑窟,帮助他们母子可以安身,安身立命。经过这样数年,这座破窑洞为他们母子遮风挡雨,俨然成为他们的家园。

吕蒙正幼年的时候,处境非常地贫寒艰辛,他没有衣服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不饱。上等人讨厌他们,下等人讨厌他们,我们现在讲是社会上的边缘分子。吕蒙正就在这座破窑中跟他母亲生活了九年,这段苦其心志的生活的经历变成他一生的传奇,一生的励志铭。

他幼年贫穷的时候,人家骂他卑贱,他怎么说呢?他说,我不卑贱,只是时运还没到。有志气,这个人有志气,我不卑贱,只是时运还没到。当他高中状元,官运一路升到极品,位到三公。三公是什么呢?三公等于现在的国务总理、行政院长,台湾的行政院长。他手中掌握着鞭挞百官的权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门有威猛的保镖随扈,皇帝宠信他,下人拥戴他,人人都说,都说他是贵人。以前是被人家称贱民,现在是贵人。这个时候他怎么说,你知道吗?他说,我不是贵人,只不过是命运来到而已,命运到来罢了,我不是贵人,只不过是命运到来罢了。都不用算命了,这个大家不用算命,他已经很了解那九年的刻骨铭心的生活,他彻底觉悟了,他彻底觉悟了,他了解命从哪里来。所以他为什么后来他交代他的子弟要生生世世护持三宝?他了解三宝的可贵,如果没有那个和尚方丈救了他,他饿死了,他母亲也饿死了,哪里有后来的吕蒙正呢?传奇呢?当了宰相呢?

他将自己的一生浓缩在《破窑赋》这首,赋就是一种作文的这种模式,诗词赋。这篇简短的散赋,几乎囊括了历代的传奇人物,连孔子都写进去,蕴含着深刻的智慧。那证明吕蒙正他读过所有的历史的书籍。他看开了命运设定的成住坏空。你看,我说他觉悟就是这个道理,他了解这个富贵荣华、身家性命都是成住坏空,他了解了,觉悟了。所以他不为人中的事情斤斤计较。父亲将他跟母亲赶出门,他高中状元,仍然将父母亲迎接住在一起,不计父亲的过往,恭敬地孝养双亲以至终老。你就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他没有恨跟怨,这就是他的福德,就是他的福报。

他看淡了命运的无常,有人骂他、毁谤他,宽广的胸怀,就是他的心量。所以我们今天台湾有一位政治人物,在弘扬爱与包容,就是这个意思,宽广的胸怀总能够化解干戈。因为他看淡了时运的花果和败叶,才会跳出狭隘的偏见,就是讲执著,人我执,人我是非,浓缩在他那个文字中,留下千古奇文《破窑赋》,谆谆告诫后人,困顿卑贱不要怨天尤人,功成名就不要随意侮辱他人。不管身在哪个阶层,他交代一句话,守住自己的本分,顺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做好。

你看他的度量有多大,容人雅量,时人感佩,他连敌人都是钦佩他。一个人要做到什么程度?修那个忍辱,要修到你的仇家都敬佩你,就老和尚讲什么叫恭敬,你对佛恭敬,你对魔也要恭敬,你对亲人恭敬,你对冤亲债主也要恭敬,你要对一切众生都恭敬,包括蠢动含灵。所以他早期这个贫穷的经历铸就了他宽广的胸怀,他知道人生在世,人得人身不容易,所以他很少去计较他人的过错。

他刚升到参知政事的时候,有一天他走到朝堂,就是朝廷,就听到一位隔着帘子,一位官员在说,这小子也配当副宰相?参知政事是副宰相,这小子也配当副宰相?吕蒙正完全没有回头。他真的不住声布施,所以我说他有修行,不是没有修行啊,他没有放在心上,他有听等于没听,就这样的,见而无见,听而无听。他的同僚为他抱不平,非要让吕蒙正去问那个人官位跟姓名,被吕蒙正制止了,不必,不用。下朝以后,就退朝以后,吕蒙正对他同僚说,今天你要是知道对方的名字,一辈子你也难以忘记了,忘不了,因为他当场给你侮辱嘛。这叫什么?修忍辱啊,一切法得成于忍。不如不知道就好。不知道就好,这个就是我平常,也是我是这样修行,没听到就好,不知道就好,不用去打听,不知道就好,凡夫就是凡夫,容易住相生心。况且,吕蒙正说,那我也没损失啊。

同朝的官员当中,有一位叫温仲舒,这个官员经常贬损吕蒙正,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卑微,讥讽他,吕蒙正。但是国家用人的时候,吕蒙正会不计个人恩怨,向皇帝推荐这个温仲舒。这个就是什么?这叫心包太虚的心量。当时的人非常敬佩他的容人雅量,包括北宋名臣司马光,他也当过宰相,在他的文集当中记述吕蒙正容人的博大胸怀。

而且吕蒙正他对父母尽孝,他对君上也是忠直敢言,尽守本分,吕蒙正他强调的就是做人要守着忠诚的本分。他认为做人应该要顺其自然,在自己所在的阶层守住本分。作为一个臣子,你就是要对君上效忠。很多人认为说,你一昧地顺从,古时候的忠还包含括刚直敢言,这也是事君忠诚的表现。

有一次元宵节,一月十五日过灯节,宋太宗在王宫大宴群臣。君臣欢聚一堂,那宋太宗就乘兴发表国政演说,他谈到五代的时候世道的混乱,各国的征伐,所以生灵凋敝。周太祖率领官民从邺南归来,官吏、百姓却遭到抢劫,下有火灾肆虐,上有彗星出现,看到的人心惶惶,天下没有太平的日子。宋太宗回忆到这一段的过去的国家的灾难,从他登基以来,总揽朝政,天下万事都能治理得很好,他认为这是上天的赏赐,才有今天的繁荣昌盛。然后他话锋一转,就说,治理国家还是事在人为。

很多人都说,是啦,太宗皇帝英明,你说得很有道理,每一个人都说这样的话。只有吕蒙正起身避席,起身离开,对太宗说,陛下所在之处,百姓都会到此聚集,所以繁盛如此。臣曾经看到城外不出数里,有很多饥寒而死的人,并非都像城里这样。希望陛下能从近处看到远处,这才是天下苍生之福。他跟皇帝这样说。宋太宗听完以后,龙颜大变,默不作声。同僚纷纷地责怪吕蒙正讲话太直了,不给皇帝面子,扫了帝王的兴致。但是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吕蒙正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

吕蒙正忠于臣子的本分,所以忠直敢言,成为他在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颂的一个特点。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拜读吕蒙正很有名的《破窑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这个坦白说,跟我们解脱生死没有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我们在还没有大开圆解以前,明心见性以前,我们还是,广钦老和尚说的,你还没有出三界、了生死,你还是离不开这个世间的金木水火土的牵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它虽然身上长了像一百只脚一样,可是它走起路来速度慢,比不上那个蛇速度快。蛇没有脚,它但是爬得很快,那蜈蚣反而爬得慢。雄鸡两个翅膀没办法飞上来,比不上那个乌鸦,乌鸦也是两个翅膀,它可以飞上天。这什么意思呢?因缘不同,告诉你因缘都不同,不用羡慕,鸡不用羡慕乌鸦,蜈蚣不要羡慕蛇,因缘不一样。“马有千里之程”,马可以跑千里,可是没有人骑它,不能走千里啊。也就是说,你纵使是个人才,没有人提拔你也没有用啊。“人有冲天之志”,你想要一步登天,可是时运还没有到,你也没有办法,“非运不能自通”。这个时运是什么呢?我们佛家讲的缘,老和尚说,有因没缘不成果,缘很重要啊。缘就是什么?我们佛家讲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就是跟人家结善缘,所以人家常常跟我们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帮助众生就是结人缘。

再来: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那么这一段就很精彩了,这一段就是吕蒙正讲历史上一些政治人物,也写一些伟人,他们的一些坎坷的人生。他说,我听说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像孔子这么大学问家,他也在陈蔡,这个地方差一点饿死,断粮,没有饭可以吃,没有米粮可以吃。武功高超,谋略在众人之上的姜太公,他还有一段期间,还没有得意的时候,在渭水之滨钓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孔子的学生颜渊学问很好,德行很好,可是他问题他短命啊,他不是凶恶之徒,可是他短命,仁者寿。当时有一个盗匪叫盗跖,盗跖他反而变长寿啦,他是盗匪,他哪里是善良之辈呢?尧帝他虽然是英明的圣人,可是他却生出一个不肖子丹朱,后来帝位不传给他,把他两个女儿嫁给舜,把皇位让给舜。瞽叟就是舜的父亲,跟舜的后母,跟他的弟弟象,都要害死大舜,瞽叟虽然愚顽,他反而生出一个大孝的儿子舜。

张良原来是一个百姓布衣,萧何他只是一个小县的县长,一个官员而已,萧何只是一个小县的官吏而已,可是到后来萧何跟张良都在刘邦座下不可一世。晏子他身材只有不到五尺,可是他当过齐国宰相。孔明在刘备还没有三顾茅庐,他在卧龙岗草庐里面,他最后当到蜀汉军师。楚霸,楚霸就是楚霸王,就是项羽,他虽然威猛无比,可是他最后在乌江自己自杀,自刎就是用剑自杀了,割刎自杀了。汉王虽然弱,刘邦虽然他弱,可是他有万里江山。李广他的战功彪炳,他有射虎之威,可是他到老没有得到封赏,没有封官、封地。就是皇帝没有赐高官给他做,“到老无封”,封相拜将,没有,虽然他有射虎之威。冯唐他有乘龙之才,他才华非常好,可是一生没有被提拔过,一生得不到人家的提拔。

韩信在还没有被宠遇之前,刘邦没有宠信他之前,他一天三餐不济。可是他一旦遇到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我们都听过嘛,他遇到萧何,功成名就,“腰悬三尺玉印”,拜相。可是一旦时衰,死在阴险的人的手中,阴险人就是被人家害死。

这个地方就要解释一下,不然大家看不懂。在楚汉战争当中,就是刘邦跟项羽的战争当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随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又北上降服了燕国。在汉朝四年,韩信被拜为相,被封为相国,就宰相,率兵攻打齐国,攻下临淄,临淄就是今天山东临淄,并在潍水歼灭了龙且率领的援救齐国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剿楚军,迫使项羽自杀。

可是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他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后来韩信被人家告发谋反,被贬为淮阴候。那刘邦太太,刘邦的妻子,就是吕后,我们都讲过,害死如意太子还有戚夫人,就是吕后,后来吕后跟相国萧何,商山四皓,这我们上一次都讲过了,就是为什么后来吕后掌权?其实跟萧何有关。吕后跟萧何合谋,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锺室,夷其三族。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是这样来的。

那么韩信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刚才讲说,“死于阴人之手”,就是萧何跟吕后。当时韩信为刘邦立下十大汗马功劳,刘邦曾给韩信许下三不死的承诺,三不死,就免死金牌,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兵器不死。那后来韩信怎么会死掉呢?吕后就是乘着刘邦外出的时候,杀害韩信。于是由萧何向吕后献计,把韩信引入后宫,由御林军抓获。萧何又献计,用麻袋捆住韩信于长乐宫悬锤之室,把他倒挂,把他倒挂在上面,用竹竿削尖了,让宫女乱枪把韩信扎死,死状是残忍至极,惨不忍睹,不忍卒睹。像刘邦这样立下三不死,最后他还是杀死韩信。

好,再看下面这一段: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分;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他说,有些人是先贫穷而后富贵,有些人是老壮,但是年轻的时候身体病衰。有些人满腹文章,到老年还考不中功名,有些人才疏学浅,可是少年就及第登科。有些深宫的这个宫女,运退的时候反而沦落到变妓妾,妓院的这个妓妾,那有些风流的妓女,她时运来的时候却配作夫人。有些青春美女,却嫁给一个愚蠢的丈夫,有些俊秀郎君,却反而配一个粗丑的妻妇,他的人妇,也就是他的妻子。所以蛟龙还没有遇到机会来的时候,就是你有蛟龙这一种才华的话,它也是潜水在鱼鳖之间,蛟龙就是人中之龙,你还没有成就以前,跟一般凡夫生活在一起。君子失势的时候,拱手在小人之下。

所以衣服虽然穿得破,还是要保持仪礼,这个威仪,仪礼的容貌。面带忧愁,虽然是面带忧愁,但是你心要怀抱着“怀安之量”,心还是要安住。“时遭不遇”,就是你时运不到,你只能“安贫守分”,安贫守本分。你如果心不欺人、不欺事、不欺天,也就是说你心不要为非作歹,心若不欺人、不欺天、不欺事,必然有一天你会扬眉吐气。有些刚开始很贫穷的君子,但是他“天然骨骼生成”,就是说他本身他因地好,他善因碰到恶缘,最后还是善果。那有些突然间暴发户的小人,他不脱贫寒的肌体,恶人碰到善缘,结果还是恶的。这老和尚说的,这因果不空啊。

好,再来: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他这一段还是讲到定业的问题,定数了。他说,天不得时的时候,日月都没有光明;地不得时的时候,那草木都不生;水不得时的时候,风不平浪不静;人不得时的时候,“利运不通”。所以得到福报、得到官位、得到奉禄,命里早有排定。富贵谁不要呢?谁不想要呢?但是如果不依照你的“根基八字”,这个“根基八字”就是你的八字的本命,哪里能够“为卿为相”呢?

那这个“根基八字”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过去生的宿业,他所种的善因。就要像了凡先生去了解〈立命之学〉,最后他改过,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最后他这个〈积善之方〉,三千善、三千善、一万善,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的根基本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八字的命,那当然可以像了凡先生一样,短命变长寿,无子变有子,也得到功名富贵。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我们常常讲这句话,“时也、运也、命也”,是从这样来的。他说,我过去居住在洛阳的时候,早上向僧人求一顿饭吃,晚上睡在破窑里面,想穿衣服不能够遮这个身体,想吃食物都不能够温饱,这个贵人讨厌我,下面的人也讨厌我,人说我贱,不是我贱,是我时运未到。今天我居在庙堂之上,官当到极品,位置三公,我在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掌握着可以“挞百僚之杖”,这个权柄、权力,可以任用文武百官,“有斩鄙吝之剑”,我可以斩鄙吝的这个权力。我“思衣有罗锦千箱”,就是华丽的衣服数不完,想吃食物,“有珍馐百味”。出门,“壮士执鞭”,壮士护卫,回到相府,“佳人捧觞”,人家马上端这些热汤过来,热茶过来。皇帝宠我,下面的人拥护我。人说我贵,不是我能,不是我能力好,不是我能够这样,“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回圈,周而复始焉。”

他在讲什么呢?就是讲万物的成住坏空,他真有悟透啊。他说,哎呀,人生在世,富贵不要用尽,要惜福啊,贫贱也不要去自欺欺人,要安守本分。“听由天地回圈”,好像说是听上天安排,对不对?不是,是由你自己心地上的用功,你心地上的精进、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周而复始,这个天地运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

那讲到吕蒙正,就以前他是乞丐的身份,他还没有考上状元以前那段日子怎么过的呢?有一段很有趣的,有一些民间的戏曲都会演这一段,就是所谓的相国千金抛绣球,就是典故是这样来的。

吕蒙正他因为他那个时候三餐不继,曾经有一次还想要投江自尽,未遂,投江未遂。他遇到一个算命跟他讲说,日后你可以当到三公。因为他后来跟母亲寄居在佛寺,当朝的宰相千金跟母亲到佛寺参佛礼拜,宰相千金遇到吕蒙正,虽然吕蒙正身穿乞丐衣,破烂不堪,但是他五官面相,长相英俊潇洒,相貌堂堂,隐约中隐藏着大富大贵的气质,使得相爷千金喜欢,认为吕蒙正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因而相爷千金跟吕蒙正兩个人私定终身。

那当时宰相就要为女举办抛绣球招亲,这是古代的这个招乘龙快婿的一种仪式,那相爷千金就私下告知吕蒙正,说你站在哪个位置,我绣球就往那个方向抛啊,结果绣球抛出去的时候,被吕蒙正接到了。民间的这个传说,说吕蒙正后来娶到相爷的千金,就拿到绣球。后来相爷当然不高兴了,因为他是个乞丐呀,他瞧不起他,用千金要买那个绣球。吕蒙正不给,绣球不给他。后来相爷一生气,把他的千金赶出去,跟乞丐相依为命。那没有办法,那个相爷千金她认定这个吕蒙正就是她的夫婿,她就跟着他吃苦,出去了。后来相爷夫人不忍女儿受苦,就赠送一百两的纹银,交给吕蒙正赴京赶考,后来考上了状元,第一名状元,后来就当到,刚才讲的,他当到宰相。这个就是吕蒙正他的出身的过程,他的《破窑赋》的由来。

那么我们总结这个《破窑赋》的几个重点,我们把它念出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人生在世,有先富而后贫,有先贫而后富。

有少年得志,有中年得志,有老年得志,有少壮而老衰。

时虽不足,只宜守分安心,心存不欺,必有荣华之日。

人若不依根基,谁不欲富贵也。

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富贵不可享尽,贫穷不可欺尽,权势不可使尽。

人能知足,不怨天地,顺天理立善造命运也。

心正无亏,亦得安康。

命里未逢君且待,宽宏大量成富贵。

认命、知命,改造命运,然后听天可也。

这是以上我们的结论。

那么再来,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这一段的白话解:

酬恩护法。(据《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考取第一名进士,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封许国公。公在声名未显之前,曾经寄身于僧人中间,方能够安心读书作文。后来他做了官以后,十年时间中,郊外的祭祀和自己的俸禄都不要。皇上就问他什么缘故,他回答私恩未报。再加追问,就把实情告诉了皇上。皇上说,僧中有这样的人吗?就赠送紫袍予以表彰。吕公把皇上的恩赐都送给了寺僧,以回报过去的恩情。吕公每天早晨礼佛,一定要祈祷说,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来,只愿子孙世世代代以宰官身护持三宝。每遇到初一,拜完家庙以后,就去亲近广慧禅师。申国公的儿子公著,也被封为申国公,经常亲近天衣禅师。第二个儿子好问,经常亲近圆照禅师。好问的儿子用中,经常亲近佛照禅师。世世代代显贵奉佛,果然应了吕公之愿。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恩过之。何哉。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诸佛之恩。尽未来劫。父母之恩。但养色身。诸佛之恩。济人慧命。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发瞋恨。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经上说,诸佛之恩,胜过父母。父母之恩是非常深重的啊,为什么说诸佛的恩反而胜过呢?因为父母的恩情,只在这一世;诸佛的恩情,没有时间界限。父母的恩情,只在抚养色身;诸佛的恩情,则是救人慧命。再说父母的训诲,只不过是为了追求名利,如果用错了,就会造业;诸佛菩萨教导众生彻底解脱的法门,只要依从他们的教导,就会很快走出轮回。父母遇到逆子,就生瞋恨;诸佛菩萨,即使遇到谤佛谤法的人,也仍旧悲悯无已。还不止这些,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原来是希望养老送死;诸佛菩萨就没有一点希望,虽然度尽无量众生,不做度生的想法。因此,世上最大的忘恩负义的事情,就没有能超过谤佛的了。吕公不愿这种人来做他家的后代,真是具有远见卓识啊。

好,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对这一段“报答四恩”的开示。老法师说,感恩的心是性德。所以刚好老和尚这段开示,感恩的心是性德,也就是我们这两集所讲的“报答四恩”。

一,“道教指正道实教”,老和尚说,这个道教,这不是邪道,也不是邪教,它是讲正道,它是帮助你步步高升,回归自性,让你自性里面本具的无尽智慧、德能、相好都能够无有障碍地开显出来,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第二,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我们感阿弥陀佛的恩。人不能没有感恩的心,为什么呢?感恩的心是性德,没有感恩的心就迷失了性德。人不能没有爱护一切众生的心,为什么?爱众生的心是性德。实在讲,性德无尽,出生无尽,无尽性德里面有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爱,就是感恩。所以感恩就是爱,爱就是感恩。

第三,中国古人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中国自古的教学就是要感恩,不能藐视。有人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糟糠,都比不上现在的人聪明,老和尚说,错了,这叫大不孝、大不敬。我们认为老祖宗的社会是封建的社会,是专制的社会,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安定的。现在社会是民主社会,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行?所以现在是一个乱世啊。到底哪个好呢?是真的专制吗?是真的封建吗?封建两个字什么意思?什么叫封,什么叫建,什么叫封建,老和尚说,你弄清楚了吗?你如果弄清楚了,你就会用恭敬心来称赞;没有弄清楚,一昧地轻视,冷言嘲讽的念头来看古人,你造的罪业就重了。

第四,我们读古人的书,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制度上是封建的,是帝王专制,实际上不是,古代是“圣贤政治,圣贤教育,圣贤的社会”。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圣贤教育,古人念书,念书的目的是干什么?读书志在圣贤,你看这个教学宗旨多清楚,为什么要读书?学圣贤,希望做圣人、希望做贤人。所以中国几千年来,这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传统文化这样地优美,为什么?因为是圣贤教育教出来的,所以人心淳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第五,我们今天自以为是,瞧不起古人,那现在社会怎么样呢?现在的环境,居住的环境又怎么样呢?跟那个时候比一比相差太远了。我们也常讲过,科技的文明带来方便,但是也带来很多伤害跟造作罪业的诱因。所以老和尚说,什么原因呢?容易造罪业啊,现在容易造罪业啊,就像《地藏经》里面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第六,我们自以为很能干,天天在造罪业,造罪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呢?就有人就问老法师,他说,美国人在二OO九年所拍的电影《二O一二末日预言》,也就是玛雅预言,这部电影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老和尚说,我不从科学上讲,我也不从这个预言上来讲,我根据地球上现在居住的人,他们想什么,他们说什么,他们干什么,从这方面来观察。如果我们的言行、思想都是违背伦理、道德、因果,那这个麻烦就可大了,灾难就没办法避免了。

第七,老祖宗教导我们,佛菩萨教导我们,现代科学家教导我们,都是一个意思,言语虽然不同,意思完全相同,就是境随心转。我们居住的环境,完全是从人心来作主宰,人心善,没有一样不善,人心不善,没有一样是善的,人心不善喔,没有一样是善的。我们现在的人心是什么?贪瞋痴慢,起心动念损人利己,这还得了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没有了,从念头上就没有了,起心动念全部都是自私自利,全部都是名闻利养,这还得了吗?

第八,所以,我们从实际上来观察这个社会,是太平盛世呢?还是一个乱世呢?是承平世界呢?还是一个灾难的世界呢?我们从这儿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感恩,我们在这一生里面,我们遇到圣贤教育,我们遇到祖宗圣贤的教诲,我们遇到大乘佛法,把事实真相逐渐搞清楚、搞明白,知道现实的环境因缘果报。

第九,我们走佛菩萨的路子,觉而不迷。我们有能力,人人都有这个能力,超越这个灾难。在这个灾难里面,老和尚意思是说,如果这个灾难真有来,在这个世间,随时都有这个灾难,在这个灾难里面死亡了,他是身体死亡,身体是有生有灭的,灵性不灭,灵性不断地往上提升。大灾难当中死亡的人很多,每个人去处不一样,大不相同。

第十,我们走哪个道?我们走佛道,成佛之道。你说多自在、多快乐。我们不但不走三恶道,人天道我们也不走,甚至声闻、缘觉、菩萨四圣法界我们也不去理睬它。我们今天就凭着《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佛号,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我们直接走上无上佛道。所以这个教是教学、教化,真实的教诲。

所以以上是老法师说,感恩的心是性德,我们要感恩我们学到老祖宗的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我们遇到大乘佛法,我们要感恩遇到老法师,我们要感恩遇到净土法门,我们也感恩遇到这种带业往生的这个法门,让我们能够走上这个无上大道,无上佛道。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7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