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6月1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二十七,“报答四恩”。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四十一页:

“报答四恩”

“(发明)四恩者。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也。父与母。生育我之形骸。如来法师。长养我之智慧。皆恩之极重而难报者。观佛相海经云。有恩不报。是阿鼻因。然则报答之事。可忽乎哉。”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四恩”,普通的说法大约有二种。《心地观经》谓,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释氏要览》谓,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就我们平常在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上报四重恩”就是这里讲的“四恩”。那么这个地方是指,一父、二母、三如来、四说法师等恩德。

那么再来,“阿鼻”,“阿鼻”是指无间地狱。在《观佛三昧经》云,“阿”称为无,“鼻”称为救,那么“阿鼻”就是无救,没有救了。在《成论》里面,“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瑜伽·第九》云:“一害父,二害母,三害罗汉,四破僧,五出佛身血。”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堕五无间地狱的五种原因,第一个,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再来,“忽”,“忽”就是疏忽、轻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四恩就是指父恩、母恩、如来恩、说法师恩。父母生育我的形体,如来法师培养我的智慧,都是恩重如山,难以报答的人啊。《观佛相海经》说,有恩不报,是阿鼻地狱的因。如此看来,报答的事情可以轻视吗?

好,我们看第二段经文:

“报答父母之恩。唯有尽劳尽养。得亲之心。引导父母以出世之法而已。报答师长之恩。唯有依教奉行。四事供养而已。至于如来之恩。尤难言报。唯有发菩提心。立宏誓愿。仰学菩萨而已。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四事供养”,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这“四事供养”在这里也是有两种解释,第一个四事供养,衣服,第二种的四事供养也有衣服。那么第一个四事供养有饮食,第二种四事供养也有饮食。再来就是汤药,在第一种跟第二种供养都有。唯一差别在哪里呢?第一个四事供养是卧具,那么第二种四事供养是房舍,这差别在这地方。我们习惯都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那么在《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这个“僧自恣日”,就是在佛陀他们那个时候,以及现在一般佛寺,每年的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有三个月的结夏安居,那么平常在半月半月诵戒或者是在结夏安居圆满,都有一个僧自恣日,就是有犯过错要白众,这个是一种忏悔方式。

再来,“发菩提心”,菩提者无上正真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之心,曰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曰,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无量寿经·下》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大乘义章·九》:“发菩提心者,菩提胡语”,就是印度的梵语是菩提,那到佛法传到我们中国来就翻译为道,“果德圆通故曰菩提。于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发菩提心”。

那么这个发菩提心很重要,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在《无量寿经》里面,三辈往生,统统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真发菩提心。

老法师开示说,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就是真实发菩提心。在《无量寿经钞》里面所说的,“大乘凡夫名菩萨欤?或是纵说。纵菩萨生疑惑者,可失大利。”这一段《无量寿经钞》里面说,凡夫如果发大乘的心,就是发菩提心,叫“大乘凡夫”,可以称为菩萨吗?但是如果菩萨生起疑惑的心,那就会失去大利了。那什么叫大利呢?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纵然是菩萨,“纵菩萨生疑惑者”,就是纵然是菩萨,生疑惑心,不相信,不到极乐世界去完成学业,全都是失掉大利。大利是指这一门,就净土法门。

所以老法师说,从经文上、从注解上,也看到佛菩萨跟祖师的慈悲心切,恨不得帮助我们个个往生,皆大欢喜。所以在黄念祖老居士他的《注解》里面讲,“《钞》中两说均是”,其中一个就是“我等虽是具足凡夫,若能真实发起菩提心,即是初发心菩萨”。

什么叫菩提心呢?蕅益大师跟印光大师都有跟我们开示,相信有极乐世界,不再怀疑,相信阿弥陀佛,我发愿求生净土,这一念就是菩提心。听清楚啊,我发愿求生净土,当下这一念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呢?你发愿求生净土,就是发愿作佛去了,到极乐世界就保证成佛。成佛干什么?成佛普度众生。所以真正发心求生净土,就是真实发菩提心。

这个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初发心菩萨。你还没有到达极乐世界,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大家都称你叫做初发心菩萨。那你自己也肯定,你真发心了,不是假的,不是骗人的。“《论注》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永远有佛,不会间断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佛的家,佛常住的地方。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是应化身,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应身,有佛、有菩萨用化身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度众生。

所以“净业行人,若发如是心,亦即是初发心菩萨。”我们依教奉行,自己修这个法门,也劝别人修这个法门,大家认真努力,没有第二个念头,决定往生。那么净业行人,若发如是心,即是初发心菩萨。这个心如果没有发,不能称为菩萨。我们刚才讲过,怎么才可以做到初发心菩萨呢?你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新发意菩萨,就可以称为菩萨了,因为发这个心就是菩萨,这就是发菩提心。如果你没有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不能称为真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你现在虽然不是真菩萨,是准菩萨,稳稳当当的,你一定到极乐世界去作菩萨。

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他一个不认识字的乡下老人,念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修到跟六祖大师同样的境界,肉身菩萨。他也不懂经教啊,他就是一句佛号,持到实报庄严土,跟禅宗的六祖大师一样的境界,也就是证到什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海贤老和尚现在已经证明他成就肉身菩萨,前几天老和尚特别把海贤老和尚这一生修行的成就,成就成肉身菩萨,全身舍利,迎请海贤老和尚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示现给全世界这些各国的大使礼拜,叹为观止。也就是说,海贤老和尚就凭这一句佛号,因为他发愿求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发愿作佛,发愿作佛就是真发菩提心。

因为除非你是像六祖大师这种根器的,六祖大师不认识字,挑木柴到客栈去,听客人诵《金刚经》,他还不知道那本经叫《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顿脱,契入那个境界。那叫什么境界?那不二法门的境界啊,“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妙有,进入真空妙有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这个是上根利智,六祖大师都度上上根器的人。

那我们呢?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就要学海贤老和尚,他一句佛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证到实报庄严土,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了,法身大士了,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就入佛法里面的最高境界,不二法门。所以这个法门,就净土法门,稳稳当当,保证你一定到极乐世界作菩萨去了,作佛了。

老法师开示说,“天台谓别教之信位菩萨,如空中之絮,沉浮无定。”因为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天台宗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别教的信位菩萨还是什么?“空中之花絮”,漂浮不定,像棉花,棉花棉絮一样,在空中随着空气上下升降,飘浮不定。“是故初发心菩萨,实有退堕之患也”,虽然你心发了,再过几天忘掉了,毛病习气又出来了,怎么办?所以才会有这一段经文注解说,“纵然真是菩萨,倘生疑惑,尚失大利。是以我等凡夫,更不可生疑”。所以必须要求生西方,才是真发心,真发菩提心。

这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四百六十九集的开示。

那我们接下来就讨论说,真发菩提心有十种现象。我们先把十种现象先念出来,然后再来逐步解释。什么样是真发菩提心呢?除了刚才我们讲说,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是真发菩提心,如果是真发菩提心,他有这十种的现象:

第一,“亲近善友”。

第二,“供养诸佛”。

第三,“修习善根”。

第四,“志求胜法”。

第五,“心常柔和”。

第六,“遭苦能忍”。

第七,“慈悲深厚”。

第八,“深心平等”。

第九,“爱乐大乘”。

第十,“求佛智慧”。

我们现在来逐条解释。第一,“亲近善友”。发菩提心的菩萨,在他的人生观里面,善知识是他的第一亲。父母生我们的肉身,身命,但是善知识、善友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法身慧命要靠善友、善知识。所以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乐意亲近善知识,他不愿离开善知识。所以为什么古代的祖师大德、开悟的圣僧,你们注意看,都在他老师旁边,最起码服侍五年到十年才离开,就是什么?他不愿意离开善知识。老法师本来跟李老师修学只有五年,后来舍不得离开,再留五年,等于服侍李老师十年,修学十年。这是第一个现象,“亲近善友”。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我们要遇到善知识不容易啊,老和尚讲过,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啊,人师就是善知识、善友。所以今天唯一的途径只有怎么样?善知识帮你介绍。那老和尚说,我们要学习什么?真正的善知识,你可以学习莲池大师,学习蕅益大师、印光大师。所以你深入《印光大师文钞》《蕅益大师全集》《莲池大师全集》,你就是亲近善知识。那么《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你要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才能够找得到,才能够认识,否则的话到哪里去找呢?找不到。

所以老法师教我们找古人去,找莲池大师、找蕅益大师。老和尚说,他学《华严经》,他找清凉大师,老和尚找清凉大师学《华严》,看他们的著作,按照他们的著作来修学,就不会错。这个是老和尚特别强调的,在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要怎么样?做古德的私淑弟子,你就是拜他为师了,天天念他的书,天天念他的文章,那就是亲近善友。读了以后还要依教奉行,才能变化气质。念了以后,你自己要深深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革除,学习圣人的德行,这样就能够变化气质。

这个是第一个,“亲近善友”。

所以说这个末法时期,明师呢,这个明师不是很有名的师父,是开智慧的师父,明是日月明,不是很有名的名,弄清楚。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那个明师,明就是有智慧的。那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遇到净空老法师,那他就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我们就依止他,去听他一个人的教诲就好了,这样你就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老和尚旁边,所以老和尚说,你们以古德为师,做他们的私淑弟子。那他推荐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其实像《李炳南老师全集》,也是我们可以亲近的对象,李炳南老师也是我们的大善知识。

再来,第二个,“供养诸佛”。这个供养诸佛的意思,不是说你家里供着佛像,每天早上烧香礼拜,做早晚课,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供养,而是我们普贤十大愿王第三愿“广修供养”,特别是修法供养,自己依照经论切实奉行,同时又将修学的功德、利益随时随处普遍地介绍给一切众生,这是真正供养。

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他怎么不是佛呢?所以心清净、心平等,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么他所修的供养就是供养诸佛了,他所做的布施都是供养诸佛了,就是“广修供养”了。众生虽然是佛,他没有觉悟,他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要以觉悟的方法去供养他,让他听了、接触到也能够开悟,也能够恢复他的自性,这才叫做真正供养。也就是说,帮助一个人开悟。这是我们在广修供养里面讲了七个例子。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有七支供养,里面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回向,那这个就是七支供养里面的广修供养,也是普贤十大愿里面的广修供养。这是真的发菩提心,他一定是广修供养。那什么是最大的供养呢?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就是供养诸佛。

第三,“修习善根”。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在六道里生死轮回,贪瞋痴慢是三恶业,三恶业反过来叫三善根。你认真修学,学什么?于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不懈怠,不懈怠就是精进,这个合起来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是从这四个根生出来的。三善根就是不贪、不瞋、不痴,再加不懈怠,合起来叫四善根,一切善法都从这四善根生出来。所以真发菩提心要修习善根,认真努力来修学。

第四,“志求胜法”。胜是殊胜,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面,他一定选择第一殊胜的法门来修学。什么第一他可能不知道,学多了就有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要学多了,就有比较。自古以来许多祖师大德们,他们年轻的时候修很多法门,你像省庵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也去参学过禅宗,他们都修过很多的法门,不是一开始就学一个法门。老和尚说,在古往今来例子里面看到太少了,绝大多数的祖师大德都学很多。譬如莲池大师,禅教都通,就禅宗跟教下他都通,他有去参访遍融老和尚,当年还是那个时代的禅宗大德。蕅益大师他是天台宗的基础,他没有修净土之前,他学天台。所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里面都是用天台教义来讲的,尤其是蕅益大师注解的《楞严经》,全部都是依天台。印光大师,我们看他的传记,他年轻的时候学儒,而且还辟佛,辟佛就是毁谤佛法,到最后他是从教里面才入净土的。

所以换句话说,志求胜法,什么是胜法?净土法门是胜法。那老法师特别讲,自古以来的祖师大德,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是一门深入的啦。老法师也是一样,他刚开始讲很多经,老法师也有讲过《楞严经》,也有讲过《金刚经》,有讲过《六祖坛经》,他最后什么都不讲了,只讲《无量寿经》,老和尚也跟祖师大德一样。所以他特别举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他们到最后都归心净土。像省庵大师,他有去参学过禅宗,那他开悟了,但是最后他导归净土了,成了我们的净土宗的祖师。那彻悟禅师也是禅宗的,他也是最后导归极乐,也是归心净土。这是志求胜法。

第五,“心常柔和”。真发菩提心的,他一定修心常柔和,柔和的意思就是慈悲,他待人处事接物,和颜悦色,心地慈悲。纵使你不跟他学,甚至你不赞成他所学的、他所教的,乃至于你毁谤他、侮辱他,他不会生气,他也不会怪你,他能够原谅你。这个显示他的修养,对于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他不在意的,他不会跟你计较的。老和尚说,如果说某个人是大德、大修行人、大善知识,但是你说一、二句不好听的话,他的面孔就放下来,就记恨在心,老和尚说,我们就晓得他不是真正的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他是怎么样?心常柔和,真正的善知识决定不可能有这种态度。这些地方我们要认真去学习。

第六,“遭苦能忍”。是不是真发菩提心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修行的障碍决定是不能避免的。像老和尚刚开始离开台中莲社的时候,在临济寺,他也不会做经忏,他最后没有办法,无路可去,就韩馆长收留他,这就是障碍决定不能避免。还有老和尚遇到景美图书馆的因缘结束,遇到新加坡的因缘结束,这个都是障碍,不能避免的。诸佛如来、菩萨、罗汉、祖师修行都没有一帆风顺的。

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当年是示现六年的苦行,最苦的时候一天是一麻一麦,我们在讲因果的时候,还提到释迦牟尼佛有三个月的马麦之报,这也是修行障碍。释迦牟尼佛的僧团里面还碰到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的障碍,这也是障碍啊,而且提婆达多还是障碍佛陀一辈子。这个都是什么?“遭苦能忍”。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最苦的时候是一天一麻一麦,他都能够忍受得了。在游化阶段当中教化众生,还遭遇到提婆达多,还有阿阇世王,僧团里面还有六群比丘不守规矩,天天斗争,佛陀还是一样成道,还是八相成道,佛陀不会因为是提婆达多、阿阇世王还有六群比丘的障碍,他就成不了道,他照样成道。最后佛陀说,他还来感恩提婆达多,接受阿阇世王的忏悔,告诉阿难尊者说,对六群比丘默摈。

你看看,连佛陀都要受这样的,我们现在讲说,折磨了,他还这样考验哪。什么?他是真发菩提心,能遭苦能忍,遭苦能忍,这些都要能够忍受啊,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你是这个境界啊。你看道证法师要往生前,四十八岁那一年,她出家十七年,她画了五尊佛,她还生肿瘤了。所以真发菩提心,他遭苦能忍。你看老法师,他推动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他遭受多大的障碍、多大的毁谤啊,但是他还是坚定不移地弘扬净土大经。六祖大师开悟了,五祖弘忍大师座下的弟子要争衣钵,六祖大师碰到多大的嫉妒障碍,他开悟以后,他二十四岁开悟,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他还要在猎人队里面待了十五年,这也是什么?遭苦能忍。所以老法师说,我们如果真发菩提心,我们在一切的苦难里面,都是我们的增上缘,逆增上缘。

再来,第七,“慈悲深厚”。这一条是讲他的内心,第五条“心常柔和”是讲他外在的表现,所以“心常柔和”跟这里的第七条“慈悲深厚”,表示他表里一如,有深厚的慈悲心。

再来,第八,“深心平等”。一切法平等,所以他能够忍辱,他能够柔和。

第九,“爱乐大乘”。自己虽然是修一个法门,但是对其他一些大乘法他没有不赞叹的,这个叫做“爱乐大乘”。所以老法师在香港讲学的时候,圣一法师请他到他的道场去开示,圣一法师是修禅宗的,老法师到圣一法师的道场讲禅宗。这个就是“爱乐大乘”,就是要赞叹,对其他一切大乘法没有不赞叹的。就如同善财童子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自己谦虚,还去赞叹别人。绝对没有说自己夸耀自己的法门而贬抑其他的法门,在菩萨行里面没有见过。尤其在菩萨戒里面,特别是“瑜伽菩萨戒”,老和尚说,“瑜伽菩萨戒”,《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菩萨戒,第一条戒就是“自赞毁他”,他把自己赞叹得不得了,毁谤别人,在菩萨戒里面是犯第一条重戒,这个罪很深。所以《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自赞而不毁他,或者毁他没有自赞,这个罪要轻一点。就是说他自赞但是他没有毁谤别人,或者毁谤别人但是没有自赞,这样罪稍微轻一点,但如果自赞毁他,这是最重的一条戒,所以《瑜伽菩萨戒本》列在第一条重戒。

第十,“求佛智慧”。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什么目的?求无上正等正觉,我们求这个。我们念佛同修,虽然我们不是把这个摆在我们第一个目标,实在讲还是第一个目标。我们今天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了求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真正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以上十点是一般经论上讲初发心的十种样子,你心一发,人就变个样子了。老和尚说,如果你心发了,发了还跟平常人一样,没有一点点改变,这个发心是口皮上的发心,不管用,不是里面真正的发心。里面要真正发心,外头样子决定就有改变,就会不相同。以上所讲的这十种发心的相,发菩提心的十种现象,我们要知道,我们也常常拿这个来检点,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发心?有没有真正发心?诸佛菩萨初发心统统是这个样子。你看善财童子,他发心以后,这十条统统做到。没有求得无上菩提之前,他绝不休息,辛辛苦苦地在外面参学,不肯休息,“精进不退”,他不退转、不堕落、不怀疑,精进之相,这是真发菩提心。

好,那我们再来看这一段里面的名相注释:

“立宏誓愿”,这个“宏誓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的,凡是大乘行者都应该要牢记和实践。

再来,“莲大师”,“莲大师”是指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明朝的莲池大师。

再来,“尘垢”,这个“尘垢”就是烦恼的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那么在这一段里面,“莲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是莲池大师的开示。那么天台宗的倓虚老法师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面,有针对莲池大师这一段开示,就是“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近代的倓虚老法师有非常深入的开示。

倓虚老法师说,父母亲往生以后,你烧纸燎草,就是烧纸钱,烧纸燎草,这都是随顺世俗人情的事。倓虚老法师说,究竟出家人报答父母的孝心,报孝的事情不在这个方面。为人子的能够出家办道,了生脱死,让父母及过去一切先亡都能够借光超出六道轮回,这才真正的孝,才算真正的孝,也才算是大孝。所以为什么说成佛孝道才圆满?就是这个道理。不然父母活着的时候你不问他的事情,再不然就是提供给他吃肉、吃鱼的,让他造一些杀业,父母死了以后,你又捏着鼻子痛哭一下,这简直太没意味了。所以倓虚老法师引用莲池大师在他的《七笔勾》里面,头一条就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

倓虚老法师说,如果是出家人,在出过家之后不能办道修行,这样在世俗人情上来说,对父母没有尽到生养死葬的心;在出世方面来说,没有能够让祖先离苦得乐,超出轮回,这样倒反而不如一个俗人。因为俗人,当父母在的时候,早晚能够昏定晨省,竭尽侍奉之责,父母还能得到一些好处。他说,出家人离俗之后,东跑西奔,父母一点受用也得不着,如果再不能办道修行,那简直太辜负出家的意义了。

那这个地方倓虚老法师就提到清朝的玉琳国师,他的母亲有写一封信给玉琳国师,在玉琳国师出家之后,玉琳国师的俗家母亲写一封信,我们等一下再来看这封信,很感人。

那我们先介绍一下玉琳国师。玉琳国师他在清朝顺治年间被顺治皇帝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他长得非常庄严,英俊挺拔,学问也很好。那么在佛寺里面,他还担任过香灯的工作,他侍奉一位得道的高僧。他的师兄叫岩头禅师,灵岩山寺那个岩,岩头禅师,这个岩头禅师平常不讲话的,默默的,话很少,但是他已经开悟了,他有修行成就,他跟玉琳国师感情非常好,两个师兄弟。当时岩头禅师还被人家当成哑羊僧,哑羊僧,就是比较不善于表达的。

那有一天玉琳国师要去参学,他送给他三颗锦囊,他有跟他讲,第一次危险的时候打开第一个锦囊,第二次危险的时候再打开第二个锦囊,第三个,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打开第三个锦囊,一共三个锦囊,叫他时间还没到不能打开。那玉琳国师就出去参学,就带着他师兄给他的这三个锦囊。

有一天他乘一艘船,他不知道里面坐的是清朝顺治皇帝,因为顺治皇帝微服出巡,刚好在那边遇到狂风大浪,那玉琳国师坐在船头,顺治皇帝坐在里面,包厢里面,船里面也有包厢,而那时狂风大作,非常危险,那个船都已经东摇西摆的,非常恐怖啊,那个顺治皇帝就有惊吓到。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龙王,当时龙王,海龙王要来见顺治皇帝,他就显神威,要来护驾,那是凡人看不出来,那是海龙王要护驾,它龙王就是惊涛骇浪啊。

后来玉琳国师还是有修,他一看,不对啊,应该是海龙王要来见,里面有一位大人物,只是他不晓得是顺治皇帝,里面应该有大人物。后来他就在这个,因为他是紧要关头嘛,就打开第一个锦囊,写一个免礼,免礼。免礼就是你要见皇帝,皇帝说,免礼,你就不用朝拜了。就海龙王要来朝拜顺治皇帝,他一打开,哦,他就知道,原来这是,这个惊涛骇浪是海龙王在兴风作浪。他说,免礼。你看,就讲一句免礼,那个惊涛骇浪就风平浪静。

诶,风平浪静以后了,这个顺治皇帝旁边的这些大臣说,诶,奇怪了,他说,那个坐在最船头那个法师,那念念有词,他好像是高僧喔,就是这高僧念念有词以后,就风平浪静。顺治皇帝,本来顺治皇帝就是,他很羡慕出家人,他也是佛门中再来的人,他一看到这,这可能是高僧,后来他就是亲近这位玉琳国师,最后封他为国师,就典故是这样来的。

那就带他到皇宫去了,哇,那些大臣就一传十,十传百,都说,皇帝出巡,在这个海浪当中,在船的上面遇到一个高僧,那大家都说,当他是高僧啊。那高僧要检验哪,皇帝就派四个宫女,什么呢?派四个宫女赐浴洗尘,就陪你这个沐浴。哇这,这玉琳国师一想,这四个宫女赐浴洗尘,这皇帝的命令,不进去也不行。这完全看定功的,这不是开玩笑的,这看定功。那在这紧要关头怎么办?那不能破戒啊,玉琳国师就第二个锦囊就打开,诶,看到一支针,叫锈衣针,他就看到这个锦囊上面包着一个锈衣针,就是我们现在讲缝针线那个针。然后四个宫女都皇帝命令来赐浴洗尘,那怎么办呢?针扎手指头啊,只能扎针,扎手指头。诶,过关了,因为喊痛都来不及了,不管旁边四个宫女在那边赐浴洗尘,过关。哇,这个消息传遍京城,说,不得了,这个法师定功,哇,太殊胜了、太高超了,竟然如如不动,不取于相。那皇帝就更加佩服说,哇,这个禅师有修行啊。

好,到第三关,赐他什么事啊?赐他国师,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那要举行,国师啊,升座大典,那皇帝要赐这个荣誉给他。以前皇帝赐国师都怎么样?要赐金钵啊、紫裟,紫色的袈裟。到第三关,他想说,现在皇帝要再赐给他国师啊,他不能起傲慢心啊,他就打开第三个锦囊。打开以后,他的岩头师兄写什么呢?佛,他就想要写个佛。他说,你要学佛陀,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他第三关做到了,就是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一看那个佛,他就觉了嘛。他说,你要觉,这些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就过关了。所以三关全部过。

这是讲到大家都很熟悉的清朝玉琳国师,这个在台湾的佛教界,好像是佛光山有拍过《玉琳国师传》这个影片。那我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刚好提到这个“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附带地介绍一下玉琳国师。

现在我们就来谈玉琳国师他母亲写给他的信,那玉琳国师他俗家的母亲写一封信给他,我把原文念一下:

“我与汝夙有因缘,始得母子情分。恩爱从此永绝。怀汝时,祈神祷佛,愿生男子,胞胎满月,命若悬丝。生下男子,如珍宝爱惜,乳哺不倦,辛勤劳苦。稍为成人,送入书堂,或暂时不归,便倚门悬望。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无依靠。娘无舍子之心,子有丢母之意,一时汝往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既不还家,只得任从汝便,再不望汝归也。不愿汝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愿汝如目莲尊者,度我生方,如其不然,郁结犹存。”

这个故事真的是“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他母亲怎么跟他讲?她说,我跟你宿世有缘。坦白说,他母亲生到一个国师,福报也很大。我跟你有缘,才有母子情分。我们恩爱呢,自从你出家以后,我们就永绝了。我怀孕你的时候,我到处祈神拜佛的,希望生个男孩子,生个男儿。怀你满月的时候,“命若悬丝”,身体非常地危险。生下男儿以后,就是生下了你以后,把你疼爱得像珍宝般爱惜,“乳哺不倦”啊,“辛勤劳苦”啊。把你养大成人啦,还把你送入书堂读书,学堂读书。你有时候上学的时候稍微晚一点回来,我便“倚门悬望”啊,就探望你还没有回到家。你的父亲早亡,母亲还在,“兄薄弟寒”,我没有依靠啊。我没有舍子之心啊,我没有要舍掉你的这个儿子的心啊,可是儿子你却是有丢母亲的意啊,他因为要出家了嘛。

这个啊,我这次到新加坡,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讲课,我在马来西亚新山阿弥陀佛念佛堂,那位法师非常慈悲,我去那边讲因果,他叫乐净法师,他的情景跟他一样,他十二岁就吃素了,今年才四十岁而已。新山阿弥陀佛念佛堂办得非常好,我非常地赞叹。刚好请我去,我跟上海傅冲老师一起去讲课,对老师非常地恭敬。那他那边不仅是老菩萨多,年轻人也多,甚至这个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他都度进来学《弟子规》,还有涅槃堂、如意寮助念。那最近为了和光同尘,还办了个雨花斋,在他们的佛堂。他就是十二岁就想要出家,他母亲不让他出家,他就一直短期出家、短期出家,一直到他母亲后来感动了,让他出家。

就是这里讲的,玉琳国师的母亲说,“娘无舍子之心”啦,可是“子有丢母之意”,可是你有离开我的意思啊,丢下我的意思啊,一时你就云游十方,我日夜都泪洒满面啊,“常洒悲泪”啊,苦啊苦啊,“苦哉苦哉”。如果你不还家,你说你不还俗,我只有任你方便,你就出家吧,我也不期待你能够回来的,“再不望汝归也”。我固然不愿意说你学王祥卧冰,我们才刚讲过王祥卧冰求鲤鱼供养他的后母,还有丁兰刻木,他的父母亲往生,在木头上刻他父母亲的像,来这样来追思祭拜。她说,我不愿你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是我要你学目连尊者,度我生西方。“如其不然,郁结犹存”,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我的烦恼还是在啊,我的执著还在啊。

这虽然是短短的百十个字的一封书信,但里面却充分地流露出母爱的至情,让人读起来,从字里行间,都觉得真挚动人。

以上就是我们解释莲池大师说的“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再来,我们看名相注释:

“《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段非常重要。本来我想说,就把它解释“尘刹”就好,后来我觉得很可惜,借这个因缘,我们好好把《楞严经》,楞严神咒的这一偈,开宗明义的偈语,我们把它讲出来。每一个佛门弟子都要学,因为这是阿难尊者的大愿。我们知道楞严会上,是佛陀为了度阿难尊者,由波斯匿王做功德主,举行斋僧大会。

那么我们先解释这个“尘刹”,是尘数之世界也。“刹”为梵语国土的意思。《往生要集·上》末曰:“普入一切尘刹作诸佛事。”

我们现在就来好好研讨这一段《楞严经》楞严神咒的,也是我们平常佛门里面,佛事里面,晨钟暮鼓,叩钟偈。我们先把这段《楞严经》里面开头这段偈语我们念一遍: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

这个是在晨钟偈里面,先念这一段偈语。我早期在刚开始学佛的时候,领悟并不是很深,每一次诵到这一个“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那几乎都,我都快感动到流眼泪出来,因为看到这个阿难尊者发的这个愿,我们非常地感动。所以为什么佛寺里面的晨钟偈要先念这个偈语?它的用意就是你要学阿难尊者发愿成佛。

所以我们念完这个楞严咒的偈语以后,接下来就会念: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南无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海会佛菩萨。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这个就是晨钟偈里面会念这一段的偈语跟佛菩萨的圣号。那么这首偈颂出源于《楞严经》的内容。当阿难尊者他得以脱离摩登伽女之难,因为当时阿难尊者他自行去托钵,就误入淫巷,碰到摩登伽女,这个他五百世的夫妻缘这位女子。因为她的母亲使用她的邪咒惑乱了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差一点失去戒体,佛陀派文殊师利菩萨持楞严神咒去救度阿难尊者回楞严会上。所以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回到这个楞严会上的时候,阿难尊者不禁悔恨交集,顶礼佛足,恳请祈求佛陀开示,十方如来所以得证佛果,成就妙奢摩他、三摩地、禅那的菩提大定,这个是奢摩他、三摩地、禅那的修定的次第,最初下手的法门。

那么世尊就对阿难及大众说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一段非常地好,就是可以讲说,《楞严经》一开始的时候,佛陀就把这一段为什么会轮回讲出来,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为什么会生死相续、流转不休、轮转不休?都是因为不知道去开悟我们这一念本具的“常住真心”,这真如自性,这个“性净明体”,用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以佛陀在楞严会上先为阿难七处征心,先说七处征心,问阿难心在何处,为阿难辨别心的真妄。他先告诉阿难尊者说,哪个是真心,哪个是妄心。然后再以十番显见,让他知道性的虚实,性在何处,性在作用上。更把四科,四科就是什么?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叫四科,的种种法相,一一都推究道理说明,最后解释出七大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虚空的本性。这七种性都是周遍法界,随缘而遇。有能破所见到幻化之相,显出圆融真性,那么如来藏心本体的实相妙用自然完全显现出来。阿难尊者跟大众听到佛这样的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那么阿难尊者听了佛陀开示以后,得闻前所未闻的妙法,十分感激并发愿报佛恩,于是由阿难尊者衷心说出以下十八句。这是阿难诵出来的,就他感恩佛陀的救度,阿难尊者说出以下十八句感人肺腑的偈颂,我们一条一条来解释。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意思。这是赞叹佛的功德真是奥妙难思。这个佛的功德,也是释迦牟尼佛功德,也是我们自性、我们本具的佛性的功德,真是奥妙难思。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有,我们也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赞叹佛的功德,是讲赞叹我们这个自性的功德,奥妙难思,叫“妙湛总持不动尊”。“湛”是清净、光明的意思。佛心清净,法身光明遍满虚空。“总持”呢?“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所谓无物不包,无法不摄,就是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叫“总持”。那“不动”呢?是不会变动,永不变异、不可破坏,在佛的定中,无来亦无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尊”是赞佛无比尊贵,普受敬仰。

那么这一句“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叹佛的三身,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那“妙湛”是赞叹佛的报身,般若妙智,光明遍照。“总持”是赞叹佛的应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度之、度化,这是应化身,所以随机应现,不失其缘故。那“不动”呢?“不动”是赞叹佛的法身。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三身佛是非常尊贵的,真如实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三身都非常尊贵,所以用一个尊来形容,叫“妙湛总持不动尊”。所以“妙湛”是报身,“总持”是应化身,“不动”是法身,所以这一句是赞叹佛的三身,也是我们自性的三身佛,一体三身佛。

那么第二句就是“首楞严王世希有”。“首楞严”是三昧的总称。“首”是第一,“楞严”是大定,究竟坚固三昧之王。所以佛陀的大定叫首楞严大定,就是究竟坚固三昧之王。这部经所说的就是首楞严三昧修因证果的方法,当你修到证果步位的时候,可以得大自在,称为“首楞严王”。“世希有”,能见到佛,听闻妙法是绝不容易的,真是世间稀有。所以如果你能够开启你这个“首楞严王”,得大自在,也就是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世间非常稀有的,叫“首楞严王世希有”。

再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我们说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销我”,“销”就是销除。“亿劫”,无始以来这个无量的时间。“颠倒想”就是执迷为真,执真为妄,真妄颠倒。今得佛陀的开示,如拨开云雾见清天,顿破前迷,所以就说“销我亿劫颠倒想”,立即消除。因为佛陀在楞严会上这样为阿难尊者开示以后,阿难说,你“销我亿劫颠倒想”。

那么下一句,“不历僧祇获法身”,“阿僧祇”是比喻时间的长久。“法身”是要经历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在达摩祖师的《破相论》里面讲,三大阿僧祇劫是指破贪瞋痴,断贪瞋痴。所以阿难得到佛开示以后,明白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获得彻见自性,立即努力修行,用功修证,只要按照佛陀这样开示,只愿无需经过三祇修行就可以证得法身了,即获法身。这个叫做“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再来,“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你开悟以后要干什么呢?这两句是阿难尊者向佛发出的大愿,四弘誓愿,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果”是佛果。“宝王”就是代表成佛,所以开悟了以后就是到达宝所,所以“宝王”就是佛的意思,成佛的意思。阿难既然悟获本具的法身,他发愿从今以后要精进修持,证得佛果以后为法宝之王,为宝王以后,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还度如是恒沙众”。“还”就是回来的意思,回入娑婆。“如是”是所度的众生。“恒沙”是指恒河里面的沙。表示阿难说出如成佛后,都要回到这五浊恶世来度众生,要度的众生就像恒河里面这么多沙,这么多众生数不清。所以要成就佛道,必须要学无量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你要度众生,必须要先断除烦恼,能够调伏自己,才能广度众生,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因果的道理。

那么再来,“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深心”就是悲智双运的心。“尘”就是微尘。“刹”是国土。你能发以上的四弘誓愿,我们说是真发菩提心,这个心是坚定恳切的愿心。阿难发广大深远的心,在十方微尘国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福慧双修,要把这个悲智双运的心供养一切众生。在无数的微尘国土,“尘”就是微尘,“刹”是国土,你要在无量无边的国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这就是菩萨的大愿。“伏请”就是我伏俯而请,我跪在地上请求佛陀你帮我作证明,恳请世尊为我作证明所发的愿,并请求佛力加被,满我所愿。“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这个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调难伏,阿难尊者恳请佛陀为我作证明,我愿意在这个“五浊恶世誓先入”,阿难尊者说,我发愿先入此五浊恶世,度苦难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入涅槃,证果成佛,叫“泥洹”。阿难尊者说,如果这个五浊恶世,如果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自己不入涅槃,自己也不会先入涅槃,我不先成佛。可见阿难尊者发心之深广,就像地藏菩萨一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我们世间人说打遍天下、做大事叫英雄,那佛是法王,是三界的导师,能够以威德摄伏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大雄”,大英雄。世间人说很有勇猛、很有力量,叫大力士,但是佛他有大智慧的力量,能够破除三障,惑障、业障、报障,能够拔众生的烦恼深根,所以称为“大力”。佛能够给众生涅槃乐,所以称为“大慈”。佛能够拔众生的生死苦海,所以叫“大悲”。“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微细惑”是迷惑、迷乱、颠倒想,就是见思二惑、尘沙惑、无明惑,这叫“微细惑”。

这两句是赞叹唯有佛的无上威德,圆融智慧,济世胸襟,才真是大英雄、大能力、大慈悲。阿难虽然悟道,获法身,但二种微细惑,就是尘沙惑跟无明惑,还未破尽。阿难当时虽然悟法身,但是他还有尘沙惑跟无明惑还没有破尽,所以希望佛陀加被,开示审除,以断诸惑,叫做“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阿难尊者说,我愿意断惑证真,自可早证无上菩提,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场,大转法轮,教化众生。这两句就说速成佛道,广度众生。

最后,“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舜若多”跟“烁迦啰”都是梵语,“舜若多”就是虚空,“烁迦啰”是坚固。意思是说,虚空本无究竟,尚可销亡,就虚空有尽,但阿难尊者所发的这个深心切愿以及四弘誓愿的心,无比坚固,永不退转。正是普贤菩萨的大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所以后面最后这一句是“舜若多性可销亡”,就虚空有尽,“烁迦啰心无动转”,我阿难尊者的愿坚固无比,永不退转,“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以上这个是阿难尊者对佛陀发的大愿,非常感人,是楞严神咒里面的开头的偈语,总共是十八句。这个九段十八句,这是阿难尊者对佛陀的发愿,我们在这边做这样的补充说明。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报答父母之恩,就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得父母亲的欢心,再来要引导父母走上出世的道路才罢休。报答师长之恩,只有依教奉行,四事以心供养。报答如来之恩,就很难以说尽了,只有发菩提心,立下四弘誓愿,学习菩萨的精神,永无休止地普度众生,才能真正报答如来之恩。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楞严经》说,“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好,我们看下面,“下附征事(三则)”,我们看第一则:

“礼塔度亲。(缁门崇行录)。”

“唐范某。母王氏。素不信三宝。范谏不听。遂依庆修律师出家。号子邻。后归。母已没三载。因诣岳庙。志心诵法华经。誓见岳帝。求母生处。梦岳帝告曰。汝母禁狱。现受诸苦。可往鄮山礼阿育王塔。庶可免也。邻即诣塔。泣拜久之。忽闻其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律师”,善解戒律的修行比丘。《涅槃经·三》曰:“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能解一字。”《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四》曰:“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博通,指归一字。”

“因诣岳庙”,“因”是于是。“诣”就是到,“诣”就是指到尊长那个地方那里去。“岳庙”就是东岳大帝庙。意思是指前往东岳大帝庙。

“志心”就是专心。

“鄮山”,“鄮山”在浙江省鄞县东。在《方舆胜览》引《四善志》曰:“以海人持货贸易于此,故以名山。”鄮山这个地方,这个沿海的人都是用货物来贸易买卖,所以在这个地方称为鄮山。

“阿育王塔”,“阿育王”我们知道,我们有介绍过,在佛陀当时出去行乞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名小朋友,那这位小朋友看到佛陀来,非常恭敬地捧沙供佛,当时佛陀接受他的供养,用钵来盛这个沙,并且跟阿难尊者说,这位小孩在我灭度一百年后将统一全印度,为佛教的大护法。

那这个地方我们就介绍阿育王。他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国王,华译为无忧王。于西元前二七O年间统一全印度,他当时是信奉婆罗门教,而且个性非常暴虐,施政常常使用暴行,杀戮自己的兄弟还有大臣,无数的人民。后来他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非常慈悲,施行仁政,在国内建了八万四千大寺,以及建了八万四千宝塔,并且派遣宣教师到四方传法,使佛教发扬到国外。

那“阿育王塔”是阿育王为佛涅槃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安奉佛陀舍利,以及供养僧众。那么在《广弘明集·十五》里面有举鄮县,就是今天宁波鄞县,这个阿育王塔有十七座,据说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护法吴越王钱俶他所建的。

吴越王钱俶就是,我们以前介绍过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当时是一个税务官,那为了要抢救物命,他用公款先去买物命,去放生。那当时,就是吴越王知道这个事情以后,那因为永明延寿大师他挪用公款,所以要送断头台。但是他有交代人去告诉刽子手,如果永明延寿大师在受刑的时候面有忧容,那就砍下去,如果他镇定如恒,就是他非常镇定,而且欢喜受报,那就刀下留人。后来就,永明延寿大师就说,我用自己的生命换这个这么多的生命,值得值得。后来就刽子手刀下留人,就后来出家的永明延寿大师,吴越王钱俶就当他的护法。所以在《宗镜录》里面,永明延寿大师所著作的《宗镜录》里面,吴越王钱俶有写序文,这个序文我有拜读过,写得非常好。

那吴越王钱俶他就仰慕印度那个阿育王建造浮屠供养佛,所以他就用金银精钢造八万四千塔,那么在这个当中他藏的《宝箧印心咒经》,经过十年才建造完成。这个就是鄮山的阿育王塔。

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是在西晋的时候建立的,它是以印度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命名,相传阿育王寺里面藏有释迦牟尼佛的顶骨舍利。那佛寺在南宋的时候被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五”,同时也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那么寺院屡兴屡废,刚开始是律宗道场,后来改成禅宗,那么现有建筑多是建在元朝、明朝跟清朝。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唐朝范某,母亲王氏,素来不信三宝,范某劝告她,她不听,范某就依庆修律师出家,法号子邻。后来回家,母亲已经死了三年,于是走到东岳大帝庙,诚心念诵《法华经》,发誓要见东岳大帝,求问母亲投生的地方。梦见东岳大帝告诉他说,你的母亲正被囚禁在地狱,正在受苦,受尽了痛苦,你可以前往鄮山,礼拜阿育王塔,或许可以赦免你的母亲的罪过。子邻就前往拜塔,在塔下跪拜了很久,忽然听见他的母亲对他说,承蒙你的力量,我已经生到忉利天了。

这老法师也曾经开示过,有一位不认识字的法师,他就是在阿育王寺礼拜佛塔,最后还能讲经说法,辩才无碍。

我们把这个下面这段按语,我们把它讲完,我们再来做一个课程的总结。好,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阿育王者。佛涅槃后一百年。所出之铁轮王。王一阎浮提者也。能役使鬼神。将如来八万四千舍利。造八万四千塔。每有一亿人处。方置一塔。此方见于记载者。凡十九处。此特其一耳。”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铁轮王”,“铁轮王”是四轮王之一。感得铁之轮宝,统御南阎浮提一洲之帝王也。至增劫时人寿二万岁出现,或于减劫时人寿八万岁以上出现。这是在《俱舍论》里面的记载。

那我们再来详细介绍四轮王。又称四种轮王,称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长阿含经·卷十八·转轮圣王品》《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皆有转轮圣王之记载,谓转轮圣王有轮宝、象宝等七宝,七宝各有其殊胜功德,然未述及轮宝又别为金、银、铜、铁等四宝。据《大毘婆沙论·卷三十》《俱舍论·卷十二》等之记载,又谓轮宝又有金、银、铜、铁之别,亦各有其轮王。四轮王即,一,金轮王,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出现在这个世间,统治四个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州、北俱卢洲。二,银轮王,于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西三洲。三,铜轮王,于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二洲。四,铁轮王,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统治南赡部洲,南阎浮提洲。

四轮王之德,优劣不一。金轮王系由诸小国王来迎;银轮王则自往彼土,彼等即臣伏之;铜轮王则须至彼国振威方伏;铁轮王且须至彼国现威列阵始胜。然一切轮王均无须伤害诸国,即可令其臣伏。就是说,这四位轮王,他只要到那个国家,他不需要去战争,也不需要去杀害那个人民,这些人民就会景仰他,而且让他们臣服,而且还可以劝这些人民修十善道,十善业道。

“王”就是统治的意思。这里讲“王一阎浮提”,就是统治。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阿育王是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出现的一位铁轮王,统治一个阎浮提,能够驱使鬼神。他把如来八万四千舍利分造八万四千塔供养,凡有一亿人的地方,就安置一座塔。我们这里在历史上有记载的塔有十九处,上面说的就是其中一处。

好,最后我们一点时间来报告老法师开示,聆听老法师的开示,超度只能超度到忉利天。

对于超度这个事情,在我们现代佛门里面,都有大规模的超度佛事法会。以前老法师在台北善导寺,当时台北善导寺的住持就是道安法师,老法师在讲经有提过,他曾经一段期间是住在台北市的善导寺。当时他在那边,就是甘珠活佛,老和尚也有在那边讲经,在善导寺讲经。那老和尚在讲经里面有提到说,甘珠活佛跟几位法师在背后说,净空法师他那个面相是短命相,就是在善导寺这个地方。那老法师有跟甘珠活佛讲说,这个事情我知道,你们不用在我背后说,你们当面跟我说,我会接受的。这是指老和尚在善导寺那一段期间的情形。

老和尚曾经问过道安法师说,超度是怎么来的?其实善导寺我常常去,因为我父母亲的牌位在那里,我父母亲的骨灰也在善导寺。就善导寺的佛事唱诵是真的很好听,佛寺盖得也很庄严,是了中法师重建的。老法师问说,超度是怎么来的?道安法师说,大概起源于唐明皇。那时候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动乱,朝廷在每一个大战场建立一个寺庙,都称作开元寺,目的就是追悼死难的军民。那个超度法会等于现在的追悼会,礼请高僧大德诵经、拜忏、回向、追悼,是纪念的意思,当时是由国家来提倡的。后来民间慢慢地就有这种做法,也是请法师大德诵经、拜忏、超度祖先,可能是这么演变来的。

但是老和尚说,发展到现在完全都变质了。以前超度是寺院附带做的事情,一年也不过是办一、二次法会,寺庙,古代丛林主要还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才称为道场。道场就是有道的地方叫道场,所以道场是有道的地方,讲经说法的地方,让你体解大道的地方。老和尚说,现在一般寺院道场就很少讲经了,解门、行门都没有了,最多每年只打个佛七、禅七。平时以超度死人为主,这跟佛教本质是不相符合的,寺院它是来度活人的,现在佛教是度死人的。确实有些地方啊,确实也是这样,就度,这个信众里面,家里面有死人,到佛寺去做个佛事,就变成佛寺里面没有讲经说法,就是只有在度死人而已。因此将佛教从教育变成了宗教。

这种大规模的超度有没有效果呢?不能说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是主法的人。所以老和尚说,主法的大和尚很重要。就像我们万人念佛,第一届、第二届是果清律师、老法师来莅临我们会场开示,那就是仰仗老法师的功德力,还有果清律师、宗兴律师的主法的功德力。老和尚说,最重要是主法的人,他如果有修、有证,那个力量就非常地显著。从前梁武帝很喜欢的一个妃子造作罪业,堕落到恶道变成蟒蛇。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请宝志公主持超度法会,之后记录下来,称为《梁皇宝忏》,《梁皇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将梁武帝的妃子从恶道超度到忉利天。但是现代有修、有证的人没有了。所以超度最多只能到忉利天,再上去就不行了,要靠禅定功夫,靠禅定功夫,色界、无色界,要靠四禅八定。

老和尚说,他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但是老和尚曾经在讲经讲过说,我们净宗学会啊,做三时系念,最后主修沙门都写释净空,老和尚说,你们都写我的名字。其实弟子是仰仗老和尚的威德还有功德力。所以老和尚说,他一生不敢做超度的佛事,因为老和尚很谦卑,他说,我没有这个德能。他说,从前在台北景美图书馆,就华藏图书馆,每年只有清明、中元、冬至三次祭祖的法会,而且牌位是百姓祖先的牌位,就万姓先祖,百姓祖先的牌位,一律平等,绝不收钱。老和尚说,我们本着真诚、清净的心,诚心诚意地超度,就能够感应。

所以我们万人念佛,我们除了办祭祖以外,祭祖大典,我们也请宗兴律师在万人念佛帮我们授八关斋戒,就持戒念佛。持戒一定要念佛,念佛一定要持戒。那我们再请宗兴律师净土开示,那最后我们才做三时系念。那当然三天里面,我们也有做午供,还有小蒙山施食。

所以老和尚说,本着真诚、清净的心,诚心诚意超度,诚就能够感应。近代因为社会动乱,死难的人太多,所以我们每个月做一次三时系念,诚心诚意超度在这个月当中死难的冤魂。希望诸位了解超度的理论与事实,但是老和尚说,做总比不做好。但是有没有功德呢?要看主法和尚,那众生就可以得利益。他说,只要尽心尽力、诚诚恳恳,那么法会一定会有感应,这是必然的。但是最重要的,老和尚还是说,佛门佛寺里面还是要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才是寺院道场行门跟解门都并重最好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