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1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5月04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五,“或奉真朝斗”。

请各位同修大德翻开课本一百二十八页,我们看经文:

“或奉真朝斗”

“(发明)真者。天仙之谓。斗者。列宿之名。尝记人之善恶。注人之生死。安得不敬奉朝礼乎。若欲原其最初。则天仙在前。斗宿居后。盖劫初未有众星。梵王帝释。因驴唇大仙之请。而后安置二十八宿于四门也。斗为西门第五宿。属斗宿者。当以粳米花。和蜜祭之。”

这第二十五句经文,“或奉真朝斗”,这一句经文,其实里面所有的这一个讲解大概都是道家的这个内容。但周安士菩萨是菩萨乘愿再来,我们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周安士菩萨非常慈悲,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因为《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经典,那《广义节录》可以说是周安士菩萨的心得报告,他的注解,所以这个“发明”,都是周安士菩萨他的这一个注解。所以我们在研讨到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们希望,虽然我们不是圆人,我们不是法身大士,我们不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但是我们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来看待“或奉真朝斗”,这样我们才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

我们来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真者,天仙之谓”,“真”,古时候称所谓的仙人。《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所谓“真”,即是道家修行得道离地飞升的仙人。

“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

“列宿”,“宿”这个字,我们一般都习惯念住宿这个宿,但在这个地方“列宿”,那个音要念秀。“列宿”就是群星。《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所以“列宿”就是列星。

“原”,作动词解释。“若欲原其最初”,这个“原”就是追根究底、追究根源。

“斗宿”,二十八宿之一。俗称南斗,共六星。这个地方是指众星。

“梵王”,色界初禅天主。

“帝释”,我们欲界忉利天主。

“驴唇大仙”,这个讲到“驴唇大仙”,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这驴唇大仙的来源在哪里,它的出处在哪里。那在中国唐代有一本佛教典籍叫《法苑珠林》,也就是我们佛教里面讲的因果,大概《法苑珠林》也很多,它全书共有一百卷,由唐朝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于总章元年(六六八年)完成。它分十三部,有述意部、星宿部、日宫部、月宫部、寒暑部、照用部、亏盈部、升云部、震雷部、击电部、降雨部、失候部、地动部。那这个“驴唇大仙”是在《法苑珠林·卷第四·星宿部第二》,这里面有这段经文,我特别把它摘录出来,因为我们这样才有办法了解。其实“驴唇大仙”它是很重要的一位仙人,我们来了解它怎么来的,为什么叫“驴唇”。

那么《大集经》,就是我们佛教的经典,《大集经》云:

“尔时,娑伽罗龙王白殊致罗婆菩萨言:‘大士!是星宿者本谁所说?谁作大星小星、谁作日月?何日之中何星在先?于虚空中复谁安置三十日、十二月年?云何为时?系属何处、姓何字谁?何善何恶、何食施?若为是昼是夜,日月星宿复若为行等。汝于诸圣中第一最尊,愿愍我龙具足解说,我等闻已脱苦奉行。’”

这一段就是娑伽罗龙王,它是龙王,它禀报殊致罗婆菩萨,它说这个星宿中是谁说的呢?有大星、小星、日月,哪一颗星在虚空中怎么安置?那为什么一个月是有三十天呢?有十二个月呢?有什么善,有什么恶呢?“何善何恶、何食施?”何为是,哪一颗星是昼,哪一颗星是夜?“日月星宿复若为行等”。那么殊致罗婆菩萨,你是圣中第一最尊啊,希望你悲愍我们这些天龙,为我们解说,让我们听完以后能够脱离苦海、依教奉行。

再来:

“尔时,殊致罗婆菩萨告诸龙言:‘过去世时,此贤劫初有一天子名曰大三摩多,端正少双才智聪明,以正行化常乐寂静,不乐爱染常乐洁身。王有夫人多贪色欲,王既不幸无处遂心,曾于一时见驴群命根相出现,欲心发动脱衣就之。驴见即交遂成胎藏,月满生子,头耳口眼悉皆似驴,唯身类人,而复粗涩,驳毛被体与畜无殊。夫人见之心惊怖畏,即便委弃投于厕中,以福力故处空不坠。’”

这一段就说这个驴唇大仙怎么来的。这个时候,殊致罗婆菩萨就告诉这些天龙了,他说,在过去世时,此贤劫初有一位天子。

我们知道贤劫就是现在劫,是大乘佛教的专有名词,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千佛出世在现在劫,现在贤劫已经出现第四尊佛,一共出现四尊佛,第四尊是释迦牟尼佛。过去庄严劫有一千尊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现在是贤劫,到释迦牟尼佛是四尊佛,过去庄严劫最后的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佛,最后三尊佛,加现在贤劫的前四尊佛,这样叫过去七佛。那未来叫星宿劫。

就是在贤劫的时候,有一位天子名叫大三摩多,他非常地端正,年纪也很轻,而且聪明才智、品性端正,常常喜欢清净,“常乐寂静”,就是喜欢去亲近法乐以及解脱之乐,我们说常乐我净四净德,就是我们的性德。这位天子“不乐爱染”,他不喜欢这些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他喜欢常乐我净,洁净身心,就是我们讲的身心净洁,无有爱贪,他非常地清净,也就是他可以讲说戒行清净。

可是这位天子,“王有夫人”,他的夫人“多贪色欲”,这个色欲心很重。“王既不幸,无处遂心”。皇帝到夫人的房间,这叫“幸”。以前的这个皇帝很多夫人,那么皇帝如果今天晚上到嫔妃的房间住宿一夜,这个叫临幸,帝王临幸。所以他说“王既不幸”就是说,这位天子不喜欢这个爱欲的生活,所以夫人就“无处遂心”,他就没有办法满足她的这个贪爱色欲。

结果在有一个时间,她就见到一群驴,它的命根相出现。命根就是它的,我们一般讲的,它的生殖器官。就这样她色欲薰心,这个欲望起来以后,她就宽衣解带,宽衣,就脱衣,就之了,跟这个驴交配。“驴见即交”,就驴看到了,就跟她交配了。

她就怀孕了,“遂成胎藏”,她就怀了这个胎了。“月满生子”,结果生出来以后,头部、耳朵、嘴巴、眼睛都像驴,但是身体像人,驴相人身,变成这样,而后它身上又有像这个驴毛跟马毛这种形状的毛覆盖在它的身体上面,这个叫“粗涩驳毛被体”。这个“驳”呢,“驳”就是一种驳马,像马,古代的野兽。所以这位驴唇大仙的长相跟畜生没有什么不同。

那这个夫人看到以后,她就“心惊怖畏”,她害怕了,就委托下人丢弃在哪里?在厕所里面。但是因为这位驴唇大仙它的福报的力量,福报的功德力够,所以“处空不坠”,没有掉下去,“处空不坠”,没有掉下去,没有掉到粪坑里面去。

我们看下面经文:

“时有罗刹妇名曰驴神,见儿不污念言:‘福子。’遂于空中接取洗持,将往雪山乳哺畜养,犹如己子等无有异。及至长成教服仙药,与天童子日夜共游。复有大天亦来爱护此儿,饭食甘菓药草身体转异,福德庄严大光照曜,如是天众同共称美,号为佉卢虱咤驴唇大仙圣人。以是因缘,彼雪山中并及余处,悉皆化生种种好华好菓,好药好香,种种清流,种种好鸟,在所行住普皆丰盈,以此药菓滋益因缘,其余形容粗相悉转身体端正,唯唇似驴,是故名为驴唇仙人。”

当时有一位罗刹妇,罗刹是鬼,鬼王,这罗刹妇名叫驴神,它看到这个小儿没有被厕所的这个粪便染污,它就起了一个念头说,哎呀,这位小孩是一个有福的小孩,有福之子,叫“福子”。就在空中接住,然后来帮它洗净,带往雪山自己亲自乳哺养育,把它当成自己的小孩。等它长大以后,教它服仙药,跟天人的这些天童子“日夜共游”,一起游玩。再有“大天”,天神来爱护它。此儿饭食都是“甘菓药草”,身体慢慢开始转变了,“福德庄严大光照曜”。这些天人都一起共同称赞它,称它为“佉卢虱咤”,这个汉言,就是我们中国的话,驴唇大仙圣人。因为这样的因缘,就在雪山中“化生种种好华好菓,好药好香,种种清流,种种好鸟”,在它的行住坐卧之间都非常地丰盈,用这些药菓来滋益这位驴唇仙人。所以它的形状跟容貌,这些粗相慢慢转变,身体变成端正,但是就是那个嘴巴,这个嘴唇像驴,所以称为驴唇仙人,其他都改变了,就剩这个唇像驴子的唇,没有改变。

我们再看下面:

“是驴唇仙人学于圣法,经六万年翘于一脚,日夜不下无有倦心。天见大仙如是苦,时诸梵众及帝释天,并余上方欲色界等,和合悉来礼拜供养,乃至龙众、修罗、夜叉一切云集,所有仙圣修梵行人,皆来到此驴圣人边。都设供养已。”

驴唇仙人它跟圣人修圣法,日夜没有疲倦。这些天人看到大仙,驴唇大仙这么样地用功,这样修苦行,所以这些梵天的天人跟帝释天以及欲界、色界的这些天人都一起来礼拜供养,来护持它,那些龙众修罗夜叉也都来云集,来护持它,所有这些仙圣修梵行的人也都来到这个驴唇圣人的旁边来供养它。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合掌问言:‘大仙圣人欲求何等?唯愿为我诸天说之,若我能即当相与,终不悋惜。’尔时驴唇闻是语已,内心庆幸答诸天言:‘必能称我情所求者,今当略说。我念宿命过去劫时,见虚空中有诸列宿日月五星,昼夜运行守常度,为于天下而作照明。我欲了知分别,识解暗瞑故不惮劬劳。此贤劫初无如是事,汝等一切诸天龙神,怜我故来,愿说星辰日月法用,犹如过去置立安施造作便宜善恶好丑,如我所愿具足说之。’一切天言。”

这些梵众跟欲界帝释天,还有龙众、修罗、夜叉,“一切云集”,合掌就告诉这个驴唇仙人,它说,“大仙圣人欲求何等?”你还有什么所求的呢?希望我们这些诸天,你为我们这些诸天人。因为大仙就问它们说了,你们有什么求的?你们都来这边供养我,那你们有什么所求呢?那么这龙神就跟它们讲,希望你告诉我们。它可能要跟它请法。

驴唇大仙就跟它讲说,我愿意来告诉你们,我能够会讲的,我知道的,我尽量能够传授给你们,我不会吝惜这些法的。这个时候驴唇仙人听到这些天众跟龙众的请求以后,内心非常庆幸,就告诉这些天人了,它说,我会答应你们所要求的,我今天略说你们所希望知道的事情。我过去生,“过去劫时”,我在过去的时候,过去世的时候,我看到虚空中这些列宿日月五星,我看天上这些群星,“昼夜运行守常度,为于天下而作照明”,这些列宿,这些日月五星,为天下来作这些照明。我想要去了解分别,所以我就不担心辛劳,我不断地去了解它们,去探讨天上这些列宿日月五星它们的来源,它们为什么这样运作。在贤劫的时候,你们,“汝等一切诸天龙神”,你们这些“诸天龙神,怜我故来”,你们来护持我,所以你们来这边,希望我为你们说“星辰日月法用”,这些列宿五星日月它们的法用是在哪里,以及过去为什么安置这些日月星辰,还有这些造作善恶好丑的果报,我希望能够俱足地为你们说明。

以上就是驴唇大仙的由来。

好,我们再看下面,“粳米”,“粳米”是稻子的一种,它米粒比较宽、比较厚,接近圆形的,米质的黏性比较强,胀性比较小。“粳米”就是粳稻碾出的米。那在这个地方是一种糕点的意思。

“和蜜”,这个“和”是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成使粘在一起,这个叫“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真是天仙的称呼,斗是星宿的名字。他们记载人的善恶,主管人的生死,怎么能不敬奉礼拜呢?如果想要去推究他们的根源,那么天仙在前,星宿在后。在这一劫开始的时候,天上并没有星星,梵王帝释应驴唇大仙的请求,就在四方安置了二十八宿。斗是西方第五宿。属斗宿的人,应当用粳米的爆米花与蜜和在一起,祭祀斗宿。

所以这个地方,这一段就是说明刚才我们讲的驴唇大仙,它在跟这些梵众、跟帝释天以及龙众、修罗、夜叉等,它就是它为了了解这些“列宿日月五星”为什么会这样运行不止,“昼夜运行守常度”,这样不断地运转,在这个天地间运转,“为天下作照明”,它为什么会这样?它想要了解,“我欲了知分别”,我想要知道,也就是它想要去探讨,“识解暗瞑故不惮劬劳”,它非常地精进。那么在贤劫的时候是没有这些星星的,在贤劫的时候,贤劫初的时候,没有这些“列宿日月五星”的,后来是怎么样呢?后来是它祈请,刚才我们讲的,它祈请了梵王帝释,在这个四方安置二十八宿,“犹如过去置立安施造作便宜善恶好丑,如我所愿具足说之”,那么梵王帝释就为它来安置这个二十八星宿,它祈请了,“愿说星辰日月法用”。这个是讲二十八星宿的由来,就是驴唇大仙向这个梵王帝释祈请。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楼炭正法经云。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中有天人居住。世俗乃谓陨星仅如拳石。甚至画七猪之形于斗母下。亵亦甚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楼炭正法经》”,略称《楼炭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里面记载是须弥四洲,我们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的相状,世界的成立以及它破坏的时期。本经有四部同本异译,不同的翻译,它的名称跟内容有称《大楼炭经》,六卷十三品,这是西晋法立、法炬共译,一共有十三品,从〈阎浮利品〉〈欎单曰品〉〈转轮王品〉〈泥犁品〉〈阿须伦品〉〈龙鸟品〉〈高善士品〉〈四天王品〉〈忉利天品〉〈战斗品〉〈小劫品〉〈灾变品〉〈天地成品〉。这是《楼炭正法经》。

再来,“斗母”就是斗姆元君,是中国道教女神,也是北斗众星之母。“斗”是北斗众星,“姆”即是母也。

“亵”就是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楼炭正法经》说,大星周围七百里、中星四百八十里、小星一百二十里之内,有天人居住。世人看见落下的陨星只有拳头大,就对星宿不恭敬,甚至还在斗母星下画出七猪的图形,真是猥亵太深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真人斗母。宿生皆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而来。故能享飞行宫殿。照临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谤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称为“真人”。又称成仙之人。

“照临下土”,“照临下土”就是比喻王者当察理天下之事,就像帝王要察理天下之事一样,这叫“照临下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天仙星宿都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的人中来,依赖前世的福德,所以能够飞行于宫殿之中,光芒照临下界。而今天的修道人,往往反而毁谤佛法,怎么能有脸敬奉天仙、礼拜星宿呢?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汉魏以前。称佛为天尊。称僧为道士。称道士为祭酒。自北魏寇谦之。窃天尊与道士之号。而后佛不称天尊。比丘不称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为大司成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天尊”,佛教称佛为“天尊”。《无量寿经·卷上》:“今日天尊行如来德。”净影《疏》上:“今日天尊是佛异名。天有五种,如《涅槃》说……佛于如是五天中上,故曰天尊。”后来道教用以对所奉的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例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这是后来被寇谦之这个道士他所盗用的,它本来这个“天尊”是佛教对佛尊敬的名称,他把它盗用来,所以变成佛教反而就没有叫天尊了。

“祭酒”,古代宴会的时候,酹(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酒祭神的长者,或者泛称为年长或者尊位者,这叫“祭酒”。那在汉平帝的时候,他就设一个官职,叫六经祭酒,就变成一个官职了。后来在东汉,张道陵在蜀中创五斗米道,设二十四治,治道即称为“祭酒”。

那么再来,“寇谦之”,他是南北朝北魏的道士。他利用北魏太武帝对道教的崇奉,排斥佛教,主张排佛,导致北魏太武帝灭佛。那么寇谦之他改革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他在山西大同建立天师道场,称为新天师道。

那我们现在就来谈北魏太武帝后来灭佛。我们中国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我们身为佛教徒必须要知道,这个佛教的在中国的法难总共有四次,叫三武一宗灭佛。首先我们来谈这个寇谦之怂恿北魏太武帝灭佛这个事件。

自太平真君七年,这个太平真君,这个真君就是寇谦之请北魏太武帝他用的年号,在太平真君七年北魏太武帝下诏,至其驾崩为止,灭佛时间总共是六年,史称太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原本是崇尚佛教的,后来受到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他转奉道教,公元四四O年改元为太平真君,对佛教有偏见。

那么太平真君五年九月,他诛杀政变未遂的僧众的首领玄高、慧崇法师。玄高跟慧崇两位法师要政变,结果被北魏太武帝诛杀。在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西征抵达长安,他看到佛寺僧侣多有破戒了,而且还私自酿酒,还私藏兵器,而且还淫乱不堪,淫乱妇女,他看到这些僧人不守戒律,司徒崔浩请求灭佛。在三月下诏坑杀长安的出家人,并且命令留守在平城的皇太子拓跋晃烧毁佛经,处决僧侣。那正好,太子因为笃信佛教而缓行,他笃信佛教,缓慢执行这个皇帝的命令,僧侣们才可以能够多作准备逃走,所以被杀的僧人不多,但是佛寺殿宇多被毁坏、毁灭掉了。

那正平二年二月,宦官宗爱谋杀了太武帝。你看这个北魏太武帝他灭佛,他反而被削去这个福报了,他寿命也结束了。就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十月又杀拓拔余。大臣刘尼、源贺等立太武帝之孙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下诏恢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了。

这个是北魏太武帝灭佛的经过。

那现在我们来继续报告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位都有武字辈的帝王,他们都灭佛,所以叫做三武灭佛。三次大规模禁佛事件的合称,他们的庙号都带有个武字,因而得名。然后再加上五代十国时候后周世宗也进行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所以称为三武一宗灭佛。这是佛教在中国史上的法难,我们在这边就附带这样说明一下。

“大司成”,“大司成”是周朝官名,司徒属官。唐国子监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相当于西汉的博士仆射、东汉的博士祭酒。高宗的时候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这个就是一个官名,“大司成”是官名。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汉魏以前,佛尊称作天尊,僧尊称作道士,道士尊称作祭酒。到了北魏寇谦之的时候,他窃取了天尊和道士的名号,从此佛就不再称为天尊了,比丘就不称为道士了,以后连祭酒的名字也变成大司成了。

所以可见以前的僧众叫做道士,是被寇谦之窃取了,所以他们那个道家的天尊的、道教天尊的这个名号其实是佛教的名号。这个由来我们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道士是佛教的僧侣的名称、的尊称。

好,我们看“下附征事(二则)”:

“七星救焚(劝惩集)”

“常熟奚浦钱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其房旁失火。延烧三昼夜。恍惚见朱衣者七人。于檐前举袖一麾。火光随灭。四面皆成灰烬。”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七星”,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

“常熟奚浦”,地名,在今天苏州。

“小四房”,“房”是指家族的一支。幼子或是庶出的一支称为小房。就是庶出排行老四的这支脉的亲属。

“姑媳孀居”,“姑媳”就是婆婆和媳妇。“孀”就是寡妇,死了丈夫的女人。“孀居”叫守寡。那“姑媳孀居”就是婆媳二人皆寡居。

“正德丙寅”,“正德”是明武宗的年号。“丙寅”为正德元年,西元一五O六年。

“檐”,屋顶伸出墙壁的部分,这个叫“檐”,屋檐。

“麾”,同挥挥手的挥是一样的意思。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摘自《劝惩集》)。常熟县奚浦有个钱姓的家族,一族人住在一起,其中有称为小四房的一支,婆媳两人孤单相依,寡居,平素敬奉星斗。正德丙寅年,房屋四周失火,延续烧了三天三夜。钱氏婆媳在恍惚之中,看见七个穿红衣服的人来到她们的屋檐前,举袖一挥,“火光随灭”,而四面都已经烧成灰烬了。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即此可信。”

《普门品》这段经文,“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在经文里面: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当然念阿弥陀佛圣号、念观世音菩萨圣号都可以怎么样?消灾免难,都可以得到菩萨威神力故加持。“设入大火”,万一有遇到火灾,“火不能烧”,这到底是真的假的呢?是真的,佛力不可思议,那观音菩萨的慈悲也不可思议。

学人在差不多将近十年前,在我们新北市三峡长寿山,那边有一位修行者,愿兴老菩萨,他修得非常好。台湾的慈济功德会证严法师非常钦佩他,到现在证严法师还嘱咐她的弟子跟护法要护持这个长寿山的愿兴老师父的道场。

愿兴老师父他往生前半年,人家介绍我去见他,当时我是送《金刚经》到承天禅寺广钦老和尚那个道场,我去那边供养法宝,那么就有居士介绍我说,到长寿山去见愿兴老师父。我第一次去了,他在楼上,他在他的书房,我在楼下,后来经过居士的介绍,我就上去见他。那时候我见他的时候,他已经是九十七岁了。他是九十七岁坐化,预知时至。他的荼毗大典是由台湾的中国佛教会会长悟明长老主持的,也就是我的得戒大和尚。那么愿兴老师父他当时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就发觉他很特别,因为我还没见到他之前我就做一个梦,梦到他们那个山上的停车场跟山上的那个阶梯,我在梦中就已经见到了,我就很好奇,就问这位愿兴老师父。因为我跟他讲说,我是老法师的弟子。他就跟我讲,他刚好手上有一本老法师讲解的《阿弥陀经要解》,他非常钦佩老法师。

后来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就送他莲花地毯,他说,这个我不敢用,这给阿弥陀佛用。他一直没有拿出来拜,还有我送他灵山一会的这个画像。那么在第二次见他的时候,刚好是药师佛的圣诞,九月三十日。那么有一位乡下人也去见他。因为愿兴老师父的这个道场元亨寺,现在改成元亨佛堂。因为是乡下嘛,乡下人都喜欢求神问卜,问吉凶祸福,那刚好那位老先生过来,就拿一个纸条给他,那个纸条上写的就是他儿子的名字。但是这位老先生其实是要考这位愿兴老师父,他只写三个字,写他儿子的名字,但已经死掉了,他也不跟他讲说死掉了,他就把纸条交给这位愿兴老师父。我在旁边看嘛,那我们知道,我们佛教不讲算命、不讲卜卦,那我在旁边看,我就看他怎么说。他就跟那位乡下的老菩萨说,你这个人已经死掉了,怎么你还问我呢?我在旁边听得吓一跳,只看名字就知道他死掉了,这相当有功夫。换句话说怎么样呢?他不是普通人,他应该是有宿命通,禅定功夫相当高,否则他不会说,看到纸条就知道说这个人死掉了。所以据说当时承天禅寺的广钦老和尚就很钦佩这位愿兴老师父,他常告诉弟子说,这个后山有一位修行人在那边修行。

那么到第三次的时候,他就在隔年的三月二十六日往生。他在往生前,他的弟子告诉他说,诶,师父,你带我们念佛。他就讲说,不用了,快有人来带你们念佛了。那就是讲我啦。后来他因为他弟子非常地多,有一千多人,跟随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那他的这个道场盖得非常地庄严、清净,结果我那时候就发一个愿护持他,我就在那边带佛一共修,总共带十年,每个月带一次佛一。那我爱人,就是我家师姐,每个月我们都买菜上去,佛一的时候,大概莲友二三十人,我们自己带菜上去,带素料上去,来供养他们,这样总共十年。

每个礼拜三我都在那边带他们共修念佛,我下班以后还开车上山,然后为他们那些莲友讲解《太上感应篇》。我那时候是用老法师在新加坡所讲的《太上感应篇讲记》,我那时候就开始在那边讲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讲《感应篇汇编》。可能是那时候那十年我修得那个福报,才有那个因缘,二O一三年,我接定弘法师讲《感应篇汇编》。

那么当时有一位莲友叫陈龙舟居士,他常常跟我们共修,他是在幼稚园当接送小朋友的司机,他自己有一部厢型车,那每个礼拜三共修,他一定会用他的幼稚园的这个校车接莲友上山共修。那么那一天他来共修的时候,他在家里煮开水,用茶壶煮开水。那他要来共修啦,结果他去等一位卖菜的师姐,等了很久还没有下来,那车子就停到修车厂去。那修车厂老板跟他讲说,诶,你这个车子有问题,啊,你这个车子有问题,我帮你检查一下。这是观世音菩萨化的,化这个因缘。他想,反正在修车嘛,离他家又很近,他就回到他家里去拿个东西。结果一回到他家,他的厨房那个烧开水的茶壶都已经烧红了,整个都透红了,那个瓦斯炉旁边都已经烧红了,竟然没有烧起来,整个房子没有烧起来,厨房也没有烧起来,那个开水的茶壶都已经烧透红了,没事。他就赶紧地用水把它熄灭以后,免除了一场火灾。

所以我在编《现代因果报应录》里面的第一百个故事,就讲陈龙舟这个,这里讲的,“《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的故事,确实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不只是念观音菩萨圣号“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念阿弥陀佛圣号也一样“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阿弥陀佛威神力故。这我讲这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那么这一段的白话解: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如果陷入大火之中,依仗信奉观世音菩萨的力量,就会使火不能烧到自己身上。从上面这个事实就可以作证明。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征事:

“礼斗免盗(凌子正述)”

“句容严近山。康熙初年。客荆襄。遇道人教以礼斗。严遂笃信奉行。精诚三载。一日在江边行。已昏黑。遇大盗。严惧。乃持斗母心咒。未几。若有黑云笼罩其船。严遂得脱。而余舟皆被其害。”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句容”,在今天江苏镇江市。

“客”,就外出或寄居,迁居在外地的人。

“礼斗”就是道教礼拜北斗星君,称为拜斗。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凌子正讲述)。句容县人严近山在康熙初年的时候旅居荆襄,遇到一位道人教他礼敬星斗,严就虔诚奉行,坚持了三年。有一天在江边坐船,天已昏黑,遇到一伙大强盗。严非常害怕,就持念斗母心咒。没有多长时间,突然一团黑云笼罩了他的船,严就逃脱了这场灾难,其他的船都遇害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有谓斗母即观音大士。此谬也。菩萨虽随类化身。然皆韬光不露。若既明识其为观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颠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好,我们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韬光”,“韬光”就是藏匿光芒,比喻人隐藏才能而不外露。

“摩利支天”,“摩利支”是梵语,译曰阳焰。以其形相不可见不可取,故名。又曰华鬘。以天女之形相名之,常在日前行,有自在神通力之天神,若念之,则离一切之灾厄,特为武士的守护神,密家所传。

所以摩利支天是在日本,在日本,他们很多贵族跟诸侯的精神信仰。相传摩利支天它能够隐身,无人能够加害绑缚,因此武士跟军人更尊信非常,为日本佛教中的重要护法本尊。日本造像中也有男性的这个像,有男性的这个画像。那么在中国,是从古印度传进来,这个汉传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圣像、念摩利支天圣号,还有摩利支天经典。据传郑和下西洋,他就有带着摩利支天,他就依靠对这个摩利支天跟妈祖的信仰,所以航海平安。所以道教的信徒尊称它为斗母元君,为众星之母,道教把它纳入神谱。日本人他是把它当成佛教的护法神。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按语的白话解:

有人说斗母就是观音大士,这是错误的。菩萨虽然千变万化,随缘度生,但是都是韬光隐迹。如果明明已经识别是观音菩萨,而名字又在玉帝之下,这不是轻重倒置吗?有人说,斗母是摩利支天,不知是不是?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下载附录(二则)”:

“道藏源流”

“道家无所谓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襃。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书四十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潢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周安士菩萨就讲说,道家都抄袭佛家的经典。我们来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元都目录”就是《玄都经目》。为北周武帝玄都观道士他所上的经目。

再来,“艺文志”,“艺文志”,史书中汇录书籍目录的一种体制。班固《汉书》始创此例,后世史书多仿其体。称为经籍志。汉书艺文志,就《汉书》十志之一,是班固按刘歆所撰的《七略》编定的,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略有总序,每家之后有小序,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的文献,简称为《汉志》。

“矫注”,“矫”就是假托、诈称。“注”就是灌进去。就是指增加注入的书名,皆为后人假托。

“不一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

“前汉”,“前汉”是指西汉,是汉高祖到孺子婴,以长安为首都,称为西汉。

“后汉”是汉光武帝至汉献帝,定都于洛阳。因洛阳在西汉首都长安的东边,所以又称为东汉。但是因为他们是刘邦的后代,承续其国脉,所以称为后汉。所以“前汉”就是西汉,“后汉”就是东汉。

“吴”,这个“吴”是三国之一孙权,又称东吴、孙吴,在江、浙、湘、鄂、闽、粤、安南一带,为晋朝所灭。

好,接下来我们看“齐”,“齐”是南北朝诸朝代中南朝的一国,萧道成篡宋称帝,国号齐,建都建康,在今天长江、珠江流域,后来为萧衍所篡,史称南齐。

这个萧衍就是梁武帝,我们以前有介绍过。现在我们再来谈谈梁武帝对佛教界的贡献以及跟达摩祖师的对话。

梁武帝他是兰陵人,他的父亲萧顺之跟齐国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同一个宗族。那么梁武帝原先是在齐国当官,后来乘齐朝大乱,篡位成立梁朝,那么齐和帝被迫让位给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他博学能文,勤政爱民,他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不错,他不太注重个人的生活享受。那么他享年八十六岁,在历史上,秦始皇以来,他是第二位长寿的皇帝,仅次于清朝乾隆皇帝。他晚年信奉佛教,三次到同泰寺出家当和尚。后来侯景之乱他被迫饿死,这是他的三世因果。那他也会讲经说法,他著有《孝经义》《中庸讲疏》《涅槃》《净名经义记》等。

他是中国第一位吃素的皇帝,这皇帝是山珍海味,能吃素就不简单了,而且他二十多年来不近女色,被当时民众称为皇帝菩萨。那中国出家人刚开始并没有吃素,是梁武帝大力提倡。他因为深谙佛理,以及了解大乘佛教的思想核心就是慈悲,所以他下一道“断杀绝宗庙牺牲诏”,就是禁止在宗庙里面祭拜酒肉,而且他写了一篇“断酒肉文”,他引用《大般涅槃经》、《楞伽经》、《央掘魔罗经》等大乘经典,所以天下的僧人就从此以后吃素了,所以吃素是梁武帝他提倡的。那么据说出家人头上那个燃那个戒疤也是从梁武帝开始。

那么梁武帝另外一个事情,就是他的夫人郗氏因为嫉妒心重,死后堕落蟒蛇身,来跟梁武帝示现,请梁武帝超拔它。梁武帝就搜集了佛经,撰集了忏悔文,他因为有国师宝志公禅师的指导,所以完成了《梁皇宝忏》,超度了他的夫人郗氏到忉利天宫。那么《梁皇宝忏》到现在还非常盛行,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年了。还有佛教里面的超度孤魂的盂兰盆节,也是源自于他的带头作用。

接下来最重要就是他跟达摩祖师的对话,非常经典。在《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菩提达磨,就是达摩祖师,在梁武帝普通年间(西元五二O年到五二六年)来到中国,他刚到广州,后来被梁武帝迎接到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两人对话如下:

梁武帝就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再问:“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接着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说:“廓然无圣。”

梁武帝最后问:“对朕者谁?”

达摩祖师回答说:“不识。”

这个在禅宗以及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经典的。我相信梁武帝也是非泛泛之辈,他也是一种示现,如果没有他的启请,他来问这些问题,坦白说,我们也不了解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因为他说,梁武帝说,他即位以来,他造了非常多的佛寺,抄写非常多的经典,印了很多经,而且度很多出家人,供僧,这些善事,我没有办法去形容,“不可胜记”,有什么功德?他直接问功德。我想在这个地方,梁武帝大概对福德、功德,他可能还没有完全契入。

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因为达摩祖师是一个开悟圣僧,开悟圣僧就怎么样?他已经破根本无明了,最少破根本无明,分证佛,他我执破,法执破了,他三德秘藏现前,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因为功德是在法身中求,你证法身自然功德就现前,功德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那福德它是有量的,有漏烦恼,他贪瞋痴并没有断。那功德是贪瞋痴都断尽了,再破根本无明。所以他当然说毫无功德,达摩祖师说,当然毫无功德。

梁武帝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他说,是带了烦恼啊,你有所求去做这些善事,你要想得福报,你没有即相离相啊,所以你做什么就得什么,你没做就没有,那是“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虽然你有做善事,“虽有非实”,为什么?这个不能契入真实第一义,不能契入你的心性。因为心性是什么?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不是说你要做多少善事,要供养多少出家人,要盖多少庙,要印多少经,你智慧就会开,不是这个意思啊。你盖多少佛寺,印多少经,供养多少出家人,这是你的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你还要进入第二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进入大乘的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样才能够契会、才能够见性。

梁武帝说,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呢?他就反问他了,那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呢?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这个地方非常地深,我要跟各位解释。什么叫圣谛第一义呢?佛教里面有真谛、俗谛,还有第一义。他说圣谛第一义,就是离开真谛跟俗谛。真谛讲的什么?真谛讲空。俗谛呢?讲有。就真空妙有。所以真俗二谛圆融,真俗二谛不二,是圣谛第一义。这个是天台家、教家穷玄极妙地之处。我们大乘教里面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我们就以圆教来说,圆教是俱赅一切,赅是什么?兼备的意思,“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说空之时,周遍法界”。先跟你讲空,再跟你讲有,最后跟你讲第一义谛,那是最高境界,空也不可得,有也不可得,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上乘义理,这是教家最高原则。所以梁武帝也是会问问题。

再来说“廓然无圣”,说为什么“廓然无圣”呢?因为圣谛第一义是什么回事呢?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究竟佛了,圣也不可得,凡也不可得,真也不可得,俗也不可得。《大般若经》不是讲吗,老和尚也讲过,总结《大般若经》就是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你要跳脱相对待的境界,凡、圣、真、俗都是相对待的。所以他考这个问题以后,经过达摩祖师轻轻地一拨,粉碎无余。

达摩祖师说,“廓然无圣”。因为绝待境界讲不出来,但是佛性又不离开我们当下,饥来食,困来眠,自在受用,不用在这里面起是非分别,说长道短嘛。那“廓然”是什么意思?像虚空一样辽阔,我们的心性像虚空,是心包太虚,广大无边,清虚灵明,不动不摇,我们心性就像虚空一样,辽阔虚明。“无圣”是这虚空里面灵明廓彻,一样也没有,到这个佛的境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也没有圣、也没有凡了。虽然是一切没有,但是又知道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达摩祖师无法形容,但是他把这个妙明真心巧妙地和盘托出给梁武帝看。

但是问题梁武帝看不懂,梁武帝只知道持论教义,说凡道圣,但是他不明心性。他不知道说无的是谁,说有的又是谁,当面错过。这个叫禅宗或者是三时系念里面讲的太阿剑,轻轻一挥,把你心中的凡圣、真俗的葛藤一齐斩断,指点你见性。佛陀不是讲吗,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我们众生迷于声色而不认识,假如你一切放下,不随声色物相迁流,那妙明真心犹如辽阔的太虚空一样,哪里还有圣跟凡呢?他根尘脱落了,回光一瞥,回光返照,即见本来面目。

所以各位,我们修行要修到这个境界,这是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啊。你修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虚空粉碎,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无余,哪里还有圣人、佛、菩萨呢?哪里还有凡夫呢?虽然一切没有,但是也非同木石,却了了分明。达摩祖师要指点梁武帝见性、见道,“廓然无圣”,妙明真心,我们一着相,心中存有圣凡之见,就不能见道。要到什么?要到离相离见,就是离开《金刚经》里面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再离开《金刚经》里面讲的,下半部的,离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就入道了,你就见道了,最后你证道了,这就是“廓然无圣”,这就是圣谛第一义的真实妙义。所以他当然说,对朕者是谁?他达摩祖师说,“不识”,没有错啊。

我们再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陶宏景”,“陶宏景”是,这个是道家的修行人,他喜欢著述,也喜欢奇异的东西,他擅长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还有方圆产物、医术本草。梁武帝有跟他交往,早年有跟他交往。梁武帝即位以后,他对这个陶宏景礼遇有加,更加深信,常常往返书信,询问不绝。每一次国家有什么吉凶征讨大事,那么梁武帝都会去咨询陶宏景。可见你看,梁武帝为什么他问达摩祖师说,我造寺、供僧,这个印经有何功德?你看他那个国家吉凶大事都还要问这个道士陶宏景,这是心外求法。所以那时候陶宏景被称为山中宰相,皇帝赠他是太中大夫,死后还追封他是贞白先生。

再来,“后周武”,“后周武”是北周武帝。南北朝时候北周第三位皇帝。

“张子顺”,“张子顺”,这个“张子顺”在《法苑珠林》,道世法师所著作的这个《法苑珠林·五十五·妄传邪教第三》里面,它的原文是“长安前道士焦子顺,一名道抗,选得开府。”所以他说,疑为“焦子顺”之误,这个地方是写“张子顺”。

再来,“选得开府”,“选”就是派遣、使令。“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成立的府署,选择他的部属、僚属,这个叫“开府”。那“选得开府”的意思是说,被任命为开府。

“扶风进士”,在道世法师的《法苑珠林》,它的原文是“扶风前道士马翼”,所以疑为“进士”应该是“道士”之误。

再来,“别驾”,它是古代官职的名称,为州刺史的佐官。他因为随刺史到各地去巡行视察,都是乘车驾,驾马车,所以称为“别驾”。

“李通”,道世法师的《法苑珠林》里面,原文是“雍州别驾李运等四人”,所以疑为“李运”之误。这个地方是叫“李通”。

“天和五年”是北朝北周武帝的年号。

“装潢”,“装潢”是古代黄櫱的这个染汁要来裱这个画的时候,潢纸装裱书画,故称为装修书画的为“装潢”。我们现在讲裱画、装背、裱背,一幅画里面要把它裱起来,旁边那个裱背叫“装潢”。

“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在位十三年。

“辅惠祥”,“辅惠祥”在道世法师《法苑珠林》里面它说,原文是“有五通观道士辅慧祥”,那个“慧”是智慧的慧,可能这个“惠”,恩惠的惠是智慧的慧之误。

再来,“金光门”,唐代长安京城外郭西面中的门名。这个在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里面有提到,长安京城外郭西面三片门,第一个在北边,叫开远门,中边叫金光门,南边叫延平门。

“麟德元年”,“麟德元年”是唐高宗的年号。

“西京”,“西京”就是汉朝首都长安,东汉的首都是洛阳,所以洛阳称为东京,长安称为西京。

“三界”,三界我们知道,就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淫食二欲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有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没有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再来,“六道”,“六道”我们都知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是也。

再来,“五阴”,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蕴是积集意。

“十二入”,“入”就是涉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也。如来为迷色偏重者,开色为眼耳鼻舌身,以及色声香味触,合受想行识四种心法,但名为意。意之所对,唯一法尘。令其细观于色,是为开色合心,故说十二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是《三藏法数》的解释。

“十八界”,“界”为界限,也即隔别之义。如来为色心都迷惑者,开六根六尘六识,令其一一细观,是为心、色俱开,故说为十八界也。这是《三藏法数》的解释。

“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又称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达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

我们现在来解释一下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就是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

四如意足,又叫四神足,就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足就是什么?就是所依靠的意思。如意就是满你所愿。你所修的法能够愿满、满足,如愿满足,叫四如意足。

五根,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那为什么叫根呢?因为根就像树木一样,它有生长跟护持的两种意义,就像树的根一样,它能开花结果,那修道者要依照这五根你才能成道果,你要护持这个道心,不要让它退失。所以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这五种就像一棵树的树根一样,你要有这种五种,五种根,你才有办法开出你的智慧花果,这个意思。

那五力呢?五力就是你有这五根,它会产生五种功德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你有这五种力,就能够破恶成善,它能够增长你的力量,排除一切障碍,不会被其他恶法所调伏障碍,而能摧折其他的恶法。这是五种力量,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跟慧力。

再来,七觉支,就七菩提分,就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再来,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优婆塞”呢,就是受五戒的男众,叫“优婆塞”。

那再来,“优婆夷”,受五戒的女众。

那“相维辟公”呢,这个地方就指,伪造这些《道藏》的人,盗取佛经的内容,想要自己觉得说,自雄其说,觉得他们的这个《道藏》很了不起。这个叫做“相维辟公”。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道家并没有现在所说的《道藏》,仅仅只有老子《道德经》五千字是真的。经曾考证元都目录,都是后人妄造艺文志书的名词,自称高明,伪托注解,共成八百八十四卷,取名叫做《道藏》。至于历朝伪撰的,那就很多了。简单来说,例如前汉王褒伪造《洞元经》,后汉张陵伪造《灵宝经》以及《章醮》等书四十卷,孙吴时的葛孝先伪造了《上清经》,晋道士王浮伪造了《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伪造了《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伪造了《太清经》。后周武时,有任命为本州刺史的华州道士张宾,选得开府的长安道士张子顺,还有扶风进士马翼和雍州别驾李通,一共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伪造道经一千多卷(负责装潢的人是万年县的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被尚书卫文升上奏,上命以判处极刑,处斩于金光明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人,又将从前伪撰的真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进去,所以道经也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和优婆塞、优婆夷等佛教名词。这正是孔子所说的,互相串通,想要躲避人的眼睛,但天的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啊。躲得了人的眼睛,躲不了天的眼睛。或许有人要说,怎么不可以从三家中各取所长呢?不可以。道家修到最高境界也不过是生天为仙而已,怎么能够和修行菩萨道的大乘佛法相比呢?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道藏摘语”

“道藏法轮经云。天尊诫敕道士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太上清净经云。若见沙门。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经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比丘尼来。当推为上座。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佛。灵宝消魔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今改为勤行登金阙。)上品大戒经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按。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道藏法轮经》说,天尊教诫道士,如果看见佛庙,就要思念无量众生,应当发愿一切众生都进入这大法门。《太上清净经》说,如果看见了出家人,应当发愿一切众生明白了解大法,得道如佛。《老子升元经》说,道士建立斋供道场,如果有比丘、比丘尼来参加,就应当推举为上座。《符子》说,老子的老师名叫释迦牟尼佛。《灵宝消魔安志经》说,“道以斋为先,勤行当如佛(今改为勤行登金阙)”。《上品大戒经》说,布施钱物给佛塔庙,就会得到千倍的回报;布施给出家人,就会得到百倍的回报。《老子大权菩萨经》说,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在中国。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按语的解释:

“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古时候祭祀,都有干鹿肉和清酒,现在都改为干枣和香水。

好,最后我们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对这个儒释道三教是一家的开示。因为我们今天所谈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道家的东西,那到底儒释道三教如何去看待呢?老法师的开示如下。

一,老法师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同修都能够建立正知正见,把我们的性德找回来。十善业道是我们的性德,我们自性里面本俱的、本有的,它不是从外头来的。现在我们把它迷失了,可是真正找回来有困难。找不回来是什么原因呢?老和尚说,修学是要有次第的,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佛藏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佛教我们修行的次序。小乘是佛教的小学,大乘是佛教的大学,没有小学的基础,你怎么能念大学呢?那么现在我们连小学也学不好,问题在哪里?我们扎根教育疏忽了,所以必须要回过头来把扎根教育学好。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做扎根的工作呢?

第二点,老法师说,扎根从哪里扎起呢?从《弟子规》,所以千万不能疏忽《弟子规》。我们老祖宗、佛门的祖师大德,从唐朝中叶就把修学的程序改变了,改得好,不学小乘,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小乘呢?用儒跟道。

第三点,老和尚说,香港大埔的佛堂有一块碑,是拓下来的,是少林寺的一块碑,叫三教九流混元图。老和尚说,这个碑是什么时候刻的呢?是唐肃宗的时候,唐肃宗是唐明皇的儿子,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他说,你看一千三百多年前,我们中国就已经走向多元文化了,儒释道三教九流是一家。你看画的那个图案里面很有意思啊,那个人头你仔细看,正面看像释迦牟尼佛,侧面看,一面是像老子,一面是像孔子,三个面孔画在一起,代表什么?一体的嘛,三教,眼耳鼻舌身,一体的嘛。正面像释迦牟尼佛,一边像老子,一边像孔子,是一体的。九流是五脏六腑。所以三教是一体的,是眼耳鼻舌身,那九流是五脏六腑,这个图画画得好,它表法,真的是一体的。

第四,扎根教育,以儒佛做扎根教育,学佛对于《十善业道经》是轻而易举,你有《弟子规》、有《感应篇》这个基础,《十善业道经》就容易落实。这三个根落实了,无论你是学儒、学道、学佛,都会有成就。学佛,你能成佛、能成菩萨;学道,你可以达到老庄的境界;学儒,你就是今天孔子、孟子、圣贤的化身。所以这块碑非常有价值。那么老和尚在国外都推行多元文化,团结世界上的宗教,还有团结族群,老和尚也做了一些成绩出来。那外国人也很好奇,宗教怎么团结呢?老和尚就把这张拓碑给他们看,他们也感到很惊讶,这些外国人看了很惊讶,原来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就已经在团结宗教啦、团结族群啦。所以扎根教育做到了,然后“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这是肯定的。

第五,老法师说,学佛一定要学善财童子。他说,你看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学的法门完全不一样,但是善财个个都去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他的老师,善财童子是以学生的姿态完全接纳,圆融自在,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今天不但对我们自己的宗派知道是一个,一个老师,一个根源,不可以对立,不可以反对,一个老师教的,对于所有不同宗教也不能反对。我们知道什么?每一位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佛的化身。在基督教呢?老和尚就告诉他们说,一切宗教最初的创教人,老和尚说,都是上帝的化身。老和尚对别的宗教是这样说啦,其实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佛的化身。那这样就自在了,问题就解决了。

第六,世界宗教是一家,是可以团结的,宗教可以和睦相处,只要怎么样?只要各宗教都把教育办好,各宗教都广度众生。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是都是同一个真诚心、恭敬心来对待、来接纳。所以老和尚说,提倡宗教要团结,要互相学习,这才是团结真正的基础。如果彼此不去研究各宗教的教义,就会产生疑惑、会产生矛盾、会制造冲突。你了解以后,明白了,全部都化解了。老和尚说,这件事情他做了十年,十多年了,确实没有遇到障碍,大家都能接受。他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然后再团结印度尼西亚,就印尼,澳洲跟马来西亚,这些宗教都能够和睦相处,大家团结在一起,一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1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