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0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4月2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四,“信友”。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二十六页,我们看第二段:

“度友全信(梁高僧传)”

“汉洛阳僧世高。安息国王太子也。幼以至孝闻。赋性聪慧。博极群书。精天文医理。即鸟兽之音。无不辨之。自言前世出家时。有同学友好瞋。谏而不改。许以今世相度。时值灵帝之末。乃振锡江南。度昔年同学。行至共亭湖庙。此庙素著灵异。商旅往来。能分风上下。祷祀者不绝。高未至时。神从虚空。先告庙祝曰。某舟有沙门。可请上来。庙祝如其言。高同舟者三十余人。皆随往。神曰。吾昔在外国。与师学道。今为此庙之神。周回千里。皆吾所治。以宿生布施故。享福甚多。以瞋恚故。堕此神报。吾命且尽于旦夕。以祷祀多杀。恐堕地狱。愿师救吾。吾有绢千匹。并杂玩宝物。可为我营修佛事。高请相见。神曰。我形甚丑。众人必惧。高曰。无妨。众不怪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长短。至高膝边。高向之持咒数遍。嘱咐数声。蟒悲泪如雨。身形即隐。高取绢物辞去。即为建造东寺。以资冥福。未几有一少年。跪而谢高。倏然不见。高曰。此即共亭庙神也。得离恶形矣。后有人于大泽中。见一死蟒。身长数里。即今浔阳郡蛇村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度”,跟渡河的渡是同一个意思,就是由此岸到彼岸。有出或离的意思,出是什么?出离世俗,离是脱离生死。“度”有协助离苦得乐的意思。

再来,“世高”,即安世高。本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名安清,号世高,父王逝,嗣王位,就是他继承王位。因厌世,因为想厌离世间五欲六尘,让位于其叔,就把王位礼让给他的叔叔,出家学道,博通三乘教,就是精通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叫三乘教。由是游历诸国,于是他参访各国,弘扬佛法。至洛阳,到洛阳的时候,先学汉文,继翻译佛经,共译经论二十九部之多,总共翻译了佛经有二十九部。

再来,“安息”,安息国就是今天的伊朗,是伊朗高原的古国名。我国古代典籍对亚洲西部古国帕提亚的称呼,在国势强盛时,安息国的版图包括全部伊朗高原、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与西方贸易、交通的丝绸之路的枢纽。汉武帝时开始派遣使节到安息国,以后遂互有往来。东汉时来中国的僧人安清,就是安息国人。

再来,“庙祝”,“庙祝”就是庙中管香火的人。

“振锡”,僧人持锡杖出行。“锡”就是锡杖。杖头,它那个锡杖的头部有饰环。我们这里也有一只锡杖,是老法师送的。它上面东西南北有四个大圈,那个四个大圈也可以表法什么呢?可以表法常乐我净,也可以表法苦集灭道。那每一个圈的大圈下面还有三个小圈,这样是四乘三,是十二小圈,这每一个大圈里面有三个小圈,十二小圈代表十二因缘。这个锡杖,这一根锡杖一拄,代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产生它的妙用,就是四净德,常、乐、我、净。然后了解这个流转门跟还灭门,就是佛说十二因缘,所以就变成每一个大圈有三个小圈。就是锡杖,你要懂得它的表法意思,不是拿了那根锡杖,不晓得它代表什么,它代表一真法界,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入一真法界,就是成佛。也可以讲说代表一乘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佛乘,是成佛之道。那也可以说,那四个大圈可以讲四净德,也可以讲说《华严经》讲那个境界,信解行证,你要透过信解行证,最后证入一真法界,这也是可以这样解释。

那么僧人出行,他一定会持锡杖,那么拄杖行则振动有声。那当时佛陀为什么会制定这个锡杖呢?因为他的弟子都出去托钵,那托钵一直敲门也不是办法,一直敲门,人家主人也不高兴啊,就是锡杖拿着,在施主的门口转了一下,锡杖那个铜釦它触碰的声音,人家就说出家人来了,就会拿供品出来供养。那另外因为印度它丛林多,蛇也多,雨林比较特别多,所以锡杖也有那个作意,就是锡杖在拄的时候可以让那其他些小动物可以离开,它听到声音它会离开,免得去伤到这些小动物,这锡杖它有这个用意。

那刚才提到说托钵,佛陀有规定,你托到七家都没有人供养,表示你福报不够,你就不能再托下去了,托七家都没有人给你供养,那就要反省了。那托钵完了以后,放在钵里面的那些饭菜你也不能拿去私用,要拿回来放在佛陀那个大锅里面,全部放进去,搅在一起,你再把它取出来用。佛陀这个呢,老和尚说,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这什么意思呢?破你的执著,因为有时候你去托钵,有钱人家供养比较好,饭菜比较好,那穷人家就没有啦,那这样容易增长你的什么?让你起贪欲,增长你的贪心,增长你的执著。所以佛陀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只能住一晚。因为佛陀他除了讲经说法在弟子提供的道场以外,譬如说祇洹精舍,佛陀在行脚的时候都是什么?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真正是戒律的生活。就像清公和尚,果清律师,他们现在过午不食。所以真正的过午不食是佛制的精神,那真的是以苦为师,我们要了解佛陀制戒的一个用意。

所以拿锡杖去乞食,托钵乞食,他是让施主知道这个僧人在托钵。所以后来法师弘法也可以讲说“振锡”。像我们读地藏赞里面讲,地藏菩萨“金锡振开地狱门,明珠照彻天堂路”。那明珠呢?地藏菩萨手上的这颗明珠代表自性,代表我们的性德。那锡杖代表什么?听经闻法,代表修德,我们要三皈五戒,要修行,要听经闻法。所以锡杖也可以代表说法师弘法,这个称为“振锡”。那僧众云游四方称为飞锡或者巡锡。那僧众驻留某地或某寺,譬如挂单,则称为挂锡或驻锡。譬如说老法师在极乐寺,那也就可以说,老法师驻锡极乐寺。

那么佛陀制定这些戒律,僧侣化缘时,会在门外摇晃锡杖以代替叩门。所以在《得道梯橙锡杖经》记载,“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执持故。又锡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我们说“植众德本”,那么出家的目的就是要心出家,身出家,了生脱死,“行功德本”,开发三德秘藏,“故曰德杖”。所以锡杖也可以称为智杖、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锡杖代表圣人的表法,你拿着锡杖就要怎么样?要了生脱死,要出三界、了生死,要成就佛道,“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贤士之明记”,他的证明。“趣道法之正幢”,趣向菩提的法幢,代表正法,所以锡杖也代表正法久住。为头陀十八物之一。

以上我们特别把这个锡杖,“振锡”,我们做一个解释。因为我们都知道佛寺出家人都有锡杖,可是我们要知道它代表什么。

再来,“共亭湖”,这个字要念(公gōng)“共亭湖”。共亭湖位于浔阳郡,在今天江西九江,即鄱阳南湖,其区域古称官亭湖。

“分风上下”,“分风”,神仙把风分为两个方向。意思是说,这个共亭湖的庙神能使湖风上下分配顺当。譬如说顺风,因为来往的船舶很多,顺风就比较好开,逆风就不好前进。所以湖风上下,就是顺风跟逆风,令往来船只皆能顺风而行。

“庙祝”,庙宇中管香火的人,这刚才我们有提过。

“周回”,亦作周回,周围的意思。

“杂玩”,指可供玩赏的东西,例如古玩、珍玩、奇玩。意思是说,各种珍玩,就古董的意思了。

“东寺”,石头禅院。江南第一古寺,是在古代浙江、江苏这一带,现在就是宁波、绍兴这一带的地方,古代称为会稽。建立于东汉末年,即当时佛经汉译创始人安息王子安世高在江南豫章、会稽等郡所建。就是共亭湖的蟒蛇神祈求安世高大师所盖的佛寺,叫“东寺”。

“倏然”,“倏”就是急速。“倏然”,突然、很快。

“浔阳郡”,在隋朝改为九江,今天九江县治。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不负前约,今世度友。(摘自《梁高僧传》度友全信)。

汉朝时洛阳高僧世高是安息国王的太子,从小就因非常孝顺而出名,天性聪明有智慧,博览群书,精通天文和医理,就是鸟兽的声音也能分辨出其中的意思。他说自己前世出家的时候,有一个道友脾气大,多次劝告不能改正,就答应在今世度他。当时正是东汉灵帝末年,安世高在江南弘法,为度前世的道友,走到了共亭湖庙。这座庙的神平常非常灵验,商船来往,能以风助船行驶,祭祀祈祷的人很多。

安世高还没有到的时候,神就从空中预先告诉庙祝说,某某船上有位沙门,可以请他到庙里来。庙祝就按照神的话去做,把安世高和同船三十多人都请来。神说,我从前在外国的时候,和法师一起学道,今天做了这个庙的神,方圆千里都是我管辖的范围。因为前世布施的缘故,所以这一世享福很多;因为瞋恚的缘故,所以这一世堕落为神。我的寿命就要完了,因为众人杀生祭拜我,恐怕下辈子我就会堕落地狱,希望法师救拔我。我有千匹绢布和一些杂玩宝物,请你拿去代替我弘扬佛法。

安世高就请祂出来相见,神说,我的形貌很丑,大家看见一定很害怕。高说,没有关系,大家不会怪你。神从床后伸出头来,原来是一条大蟒蛇,不知道祂的后面还有多长。祂爬到安世高的膝盖旁边,安世高向祂念了几遍咒,又嘱咐祂几句,大蟒蛇悲泪如雨,身体随即不见了。安世高拿了绢和物就离开了,用它修建了东寺,增加这个神的阴福。没有多久,有一个少年就跪在安世高的面前道谢,忽然就不见了。高对大家说,这就是共亭湖庙神,已经脱离祂的原形了。后来有人在大水中看见一条死蟒,有几里长,这个地方就是浔阳郡的蛇村。

那么安世高大师这个故事,在我们这一段里面,我再把它做一些补充,让它更完整。我们就来介绍安世高大师传,这在《高僧传》里面有。安世高大师,是在西元二世纪,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他博学多闻,信仰佛教,他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学道。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行经西域各国,来到我国洛阳,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共二十余年。他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析,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位法师。

那我们要知道,我们等一下会详细介绍,安世高总共来中国两世,那么所以就分成,前一世他不叫安世高,是这一世来还命债,他总共来中国两次还命债,第一世来他被误杀,第二世来,除了度他同学,这个蟒蛇神以外,还去广州找第一世误杀他那个人,已经变老人,请他再陪他到会稽,再还第二个命债,也是被误杀。这是大概我把他的两世的情形先讲一下,这样等一下各位听得就比较明白。

我们现在先来介绍他的第一世。安世高在幼年的时候。我们现在讲的都是第一世,他那一世不叫安世高,是第二世才叫安世高。安世高在幼年的时候,他是以孝行闻名全国,他禀性聪敏仁慈,又好学、勤奋,他精通各国的典籍,对于天文、地理、医药、异术都很通达,他甚至还通鸟语。所以他在那一世的时候,他就得这个四无碍辩,语无碍了,因为鸟语他可以通,所以语无碍,没有障碍,所以鸟说什么他听得懂,这个就不容易啊,鸟说什么我们听不懂,狗叫我们也听不懂,但是安世高听得懂。有一次,他在路上的时候,也是跟他同伴在一起,他仰头一看,有一群飞翔的燕子飞过去,忽然就转身告诉他同伴说,燕子说,待会儿有人送食物来。那不久,真的有人送食物来供养。所以这个奇异的道行一传十、十传百,安世高俊逸的美名就传遍整个西域。

那么安息国国王逝世以后,安世高他觉得这个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他也厌恶这个色身的系缚,还有国土危脆,人命无常,所以对于这些荣华富贵他都视为敝屣,就想要丢弃的东西一样。所以他父王逝世以后,他服孝完毕,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父了,他专心的出家想要修道。那出家的时候,精进不懈,博通经藏,尤其他擅长阿毗昙学,常常讽诵修行禅经,能够悟透经典的奥妙。后来云游四海,度化有缘,最后来到我国。他的才华、悟性非常高,他听过的事情都能够通达,来到我国,他很快就通晓华语,于是展开翻译佛经的工作。

千里跋涉偿宿债。安世高前生也是出家人,当时他有一位同学瞋恨心很重,就是脾气不好,跟安世高出去托钵的时候,如果施主供养不好的饭菜,他这位同学心就怀恨,说我修得这么好,我会讲经,你怎么供我这样的菜跟饭?当时安世高就常常对他的同学诃责、劝谏,他同学习气难改,本性难移,依然我行我素。

这样经过了二十年,安世高当时(前生)他就跟他同学说,先预告,他说,我必须要到广州了结宿世的业力。那么你明达经藏,就是你会讲经说法,而且你也很用功,精进不懈,你这两方面都赢我,都超过我。他说,但是你的习气容易发怒瞋恨,死后一定堕畜生道,而且你的这个长相一定很丑陋。他就先跟他预告了。所以在那一世安世高大师就有宿命通了,他听懂鸟语,算是他心通,所以他那个时候六通就现前了。他预告他的同学,下一世我如果得道,我会去度你。

第一世,安世高来到广州,那时候刚好盗贼作乱。他走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年,那位少年就唾手拔刀说,我真逮到你了。就是像人跟人见面,就看得特别地不投缘,就很讨厌,事实上我们也有那个经验,跟这个人在一起,没有缘分,说话大概两三句就结束了,不想再讲下去了,就过去生没有跟他结好缘,有些人因为一件事就吵起来了,过去生跟他结过恶缘。这位少年说,真逮到你了。安世高,你看他就是什么?他无我了,他没有我执,他心不颠倒。他微笑着说,我过去生亏欠你一条命,所以千里跋涉,特地来这边偿还宿债。你现在非常忿怒不平,这本来就是过去生所积存的怨气。所以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佛法上讲因果通三世、因果不空。于是安世高大师就伸长脖子挨一刀了,没有丝毫恐惧的样子。所以安世高大师在前一世,他事实上就做到生死即涅槃,入不二法门,这个境界非常地高。那位少年就挥动快刀,也没有丝毫犹疑,就杀了安世高前生。当时街道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无不心惊肉跳。

那么第一世,安世高的前生,他被砍死以后,他的神识回到安息国,投生到帝王家,出生以后,后来也厌离世间,所以出家修行,就是今世的安世高大师,就到这第二世了。

安世高游化到中国,完成译经的工作,那时候是东汉灵帝末年,当时局势纷扰不安,于是他就决定到江南,他临行的时候就告诉他的同参说,我应当会经过庐山,就江西九江市附近,我去度化我前世的同学。他也知道他的前世同学,那位出家人已经到庐山来了,就浔阳郡这个地方蛇村,就共亭湖这里当蛇神。

那么共亭湖旁边有一座神庙,庙里香火鼎盛,这庙神很有这个威力跟灵感,经过的船只只要向庙里祈求平安,那么都可以获得神的神佑。那么曾经就有人向庙神祈求翠竹,大概是要砍翠竹去卖吧,但是庙神没有允许,那些人就随意地去盗取,结果把那个翠竹砍完以后,船只就开航了,结果没多久就在湖泊上翻船了,那些翠竹又飘回原处了。这庙神祂很执著,而且也是瞋恨心重,不准人家偷,因为那些都是祂管辖的范围,也算是祂的财产,你不能偷祂的东西。所以当时这个共亭湖的庙神,这个神威,经过的船只大家都知道,所以那些经过的商船,都一定要怎么样?会敬畏祂,然后去拜祂、去供养祂,所以祂才有那么多的绢跟供养金还有古玩。

那么安世高大师来到共亭湖,他带了三十几个人,要做证明。那共亭湖的庙神就跟庙祝说,船上有一位修行的沙门,你请他上来,他是我前世的同学。这众人就非常惊愕,就请安世高大师到这个庙来。庙神就对安世高说,我跟你前世是出家学道,我喜欢布施,但是我的生性常发怒瞋恨,所以今世成为共亭湖庙神。

这就是三世怨,祂没有往生西方,祂也没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但是祂有修十善业,祂也有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修福,所以祂有福报,有福报,但是瞋恨心重,堕恶道,就到畜生道去了。所以慈云灌顶大师说,念佛人贪瞋痴没有都断掉,他有一百种果报,第一个是堕地狱,像这个就是堕畜生道。

共亭湖庙神跟安世高大师说,这个周围方圆千里都是我所管辖的,因为我前生布施的功德,所以我今世奇珍宝物非常丰厚;但是我前生瞋恨的罪业,所以我今世堕落为神灵,事实上是蟒蛇神。但是你看在我们前世是同学的份上,现在你成道了,我却是变成蟒蛇神了,我的寿命快结束了,我会在共亭湖这边死亡。可是因为我的身体太庞大了,怕死在这个共亭湖湖中会污染这个清澈的湖水,所以我决定在山西的草泽间待死,等待死亡。但是我又怕下地狱,现在我有绢布千匹,还有珍奇宝物,希望你帮我立坛修法、营造塔寺,就是东寺,帮我建一间佛寺,让我能够投生到善道。

安世高大师说,我特地就是前来度你,那你要现原形出来给我看。庙神说,我长得很丑陋,我如果出现的话,现出来的话,你们会生恐怖害怕。安世高大师说,不会,你就现身吧,众人不会责怪你。于是这个蟒蛇就从庙龛里面出来,原来是一条大蟒蛇,庞大的身躯,大家看了是确实有一点吓到,真的也是很恐怖,那长相丑陋。所以你看,祂是前世瞋心,瞋恨心重。那蟒蛇祂游行到安世高大师的膝盖旁边,安世高大师就跟祂持咒、加持,然后跟祂开示,结果那条大蟒蛇就泪如雨下,悲泪如雨,瞬间祂就不见了。

安世高大师拿到这个绢布宝物以后,就向庙神告辞,就继续乘船出发。那么大蟒蛇祂有在山上看着祂同学离开,众人也跟祂挥挥手,因为祂说,祂不想污染这个共亭湖的清澈的湖水,祂想在这个山上一个沼泽之间,在那边死掉。然后安世高大师乘的船只一帆风顺到达豫章,豫章就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他就拿出这个蟒蛇神的绢布跟古玩来建造佛寺,就是东寺。那么后来这条蟒蛇就是在这个共亭湖庙神神庙的后面,就死在山上。

黄昏的时候,因为安世高大师他们船舶靠近岸边,有一位美少年就登上船板,长跪在安世高面前,并且接受安世高的祝福、祝愿,刹那间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应该是那个美少年,祂蟒蛇已经死掉,死掉以后祂还没有去投胎以前,这个中间的中阴身,祂已经知道祂下一世要去哪里了,就是到人道来修行,祂是示现男众相,而且是一个美少年,长相就比较庄严了。祂跪在安世高大师前面跟他顶礼、感恩,安世高大士跟祂祝愿,祂刹那间就消失了。在那个时候,安世高大师告诉他同船的人说,刚才出现那个美少年就是共亭湖庙神,祂已经舍离丑恶的蟒形了。那么从此以后,这共亭神庙就不再有灵验的事迹了。后来人们在山西草泽中发现一只巨大死蟒蛇,头尾全身合计数里之长,传说那个地方就是今天江西浔阳郡的蛇村。

那么安世高大师他超荐完大蟒蛇以后,他来到广州了,找前世杀他的那位年轻人,现在已经变成白发皤皤的老人了。他突然间看到安世高大师,他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受,但总是想不起来。安世高大师跟他讲说,你还认得我吗?你记得数十年前那个砍掉一位出家人的事情吗?他才想起来了,那个老人才想起来了说,啊,就是数十年前被我杀死的那位已经再来了。他就跟他讲,这是多生以前的业缘。这时候二人冤恨已消,握手言欢。

那安世高大师说,我还有残余的罪报,还有欠一条命债,我应当赶往会稽,就是今天浙江省宁波那一带,来偿还过去世的命债。老人一听,觉得安世高大师不是普通的僧人,非泛泛之辈,又聆听了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觉得就跪下来向安世高大师忏悔罪业。随后老人就跟随安世高大师向东游化,终于来到会稽。刚刚进入市镇,恰好遇到一片打杀的乱事,可能是两帮人在斗殴,刹那间就看到那个滋事者,闹事的,误打安世高的头部,安世高大师被滋事者误打头部,安世高大师即刻倒地身亡。老人一看到这个业报,就想起他当时的时候,四十年前也是亲自拿刀报仇的情形了,不觉得毛骨悚然了,深信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老人从此以后他精进学佛,并且现身说法,叙述亲身的因果经历,当时度了很多人,就这样记录下来了,对三世因果的道理深信不疑。

那么安世高大师他到我国共二十余年,他翻译有《八大人觉经》,这部经我也讲过,《八大人觉经》,还有《安般守意经》,这部经也有人讲,《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阿毗昙五法行经》《大比丘三千威仪》《坚意经》《处处经》《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

那么这个地方的资料,跟刚才我们有提到安世高大师的名相注释里面,这里面所提供的资料,就是周泳杉老师他们团队所提供的资料,共译经论是二十九部之多,这两边所提供的数字不太一样。

好,这个是以上我们介绍安世高大师两次到中国来还命债的情形。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安世高大师他是一位出家人,那么他的前世同学也因为瞋恨心重,堕落到畜生道变大蟒蛇,后来因为有出家的福报,所以变成蟒蛇神,这个地方就让我们想到不昧因果。我们来探讨一下百丈禅师开示的不昧因果,我们介绍讲不昧因果这句法语的百丈禅师。我们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佛门都知道有这两位开悟的圣僧,但是对百丈禅师不是很了解,因为他是禅宗的高僧大德。

那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百丈禅师他开示不昧因果,为那个五百世野狐身的老人开示不昧因果。

在古佛时代,有一位修行人因为错解了一句佛法而堕入畜生道,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遇到了体证深刻的老和尚,老和尚淡淡地跟他说一句法语,就是不昧因果,就让这位老人解开了老狐千古的疑惑。这位老和尚就是禅宗史上的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他出家的因缘。怀海禅师小时候跟他母亲到佛寺去礼佛,在大雄宝殿看到金碧辉煌的佛像,他就问他母亲说,那上面坐的是谁啊?他母亲就说,是广度众生的佛陀啊。没有想到那么小的小孩,怀海禅师就说,佛陀样子跟我很像,没有两样,我将来也要作佛。这跟六祖大师是一样啊,果然是乘愿再来的高僧。他的意思是说,佛陀长得跟我一样,我也有具足如来智慧德能,就佛陀菩提树下证果讲那句法语,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这个意思。

那刚好住持大悲老和尚经过,恐怕他们也是有缘人了,大悲老和尚就笑了声,跟他打招呼了,小菩萨,你相貌庄严,开始读书了没有?那怀海禅师小时候,他就跟这个老和尚说,摇摇头就说,还没有读书了。那么刚好大悲老和尚手上捧着《金刚经》。人家说禅宗印心的经典就是《金刚经》了,达摩祖师他传给二祖,印心经典是用《楞伽经》,但是五祖跟六祖大师印心的经典是什么?是《金刚经》了。大悲老和尚手上拿着《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简简单单八个大字啊,他问小朋友说,你认不认识啊?这个都有禅意。小朋友说,我我认不出来。他急得满头大汗,他讲不出来。你看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说菩萨还有隔阴之迷,他前世修过,讲过了嘛。大悲和尚故意考他,然后大悲和尚跟他拍拍肩膀说,别急别急,孩子,慢慢来。那从此以后,怀海禅师就常常到山上去找老和尚念经,他跟他有缘。

后来,他知道这个江西南康龚公山有一位马祖大师在那边讲经说法,那么百丈怀海禅师他就前往参学,那因为怀海禅师他聪慧好学,悟性很高,所以得到马祖大师的器重,跟智藏禅师、跟普愿禅师成为马祖座下“三大士”,就是三位开悟的大菩萨。

那么再来谈一下他们师徒之间两个公案,第一个公案就是一喝三日聋。有一天马祖大师就把禅床,他们那个罗汉床,就是打坐的那个罗汉床,禅床上面有一只拂尘,人家大和尚都会拿拂尘,就像扇子一样嘛,拂尘子竖在怀海禅师的前面,怀海禅师看了一下,他师父就是把这个拂尘就插在那个怀海禅师前面,他不讲话。怀海禅师看了一下说道,“即此用,离此用”,“即此用,离此用”。各位参一下什么叫“即此用”?谁在用?你的见性在看嘛。那个马祖道一禅师拿那个拂尘插他前面了,也不讲话了,就等于要等他来说法。那怀海禅师就说,“即此用,离此用”,什么意思?即相离相。这样各位明白吗?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体、相、用,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体用不二,然后即相离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此用,离此用”,就是你用的时候也是即相离相,不可说。

马祖道一禅师一声不响把拂尘放回原处,然后并问怀海禅师说,“你以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禅宗高僧讲话都很有意思,什么叫“开两片皮”?就是说,你将来如何传法?“两片皮”就是什么?嘴唇它不是两片吗?“以后你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怎么为人家说法呢?怀海禅师也照着马祖大师的做法,竖起拂尘子,马祖大师反过来也是说,“即此用,离此用”,也是说即相离相。怀海禅师就把拂尘放回原处。放回原处以后怎么样?马祖大师马上大喝一声,大喝一声,他回头。这是什么?这个闻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我们说什么?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看他喝一声,他马上听到啊,这个闻性不生不灭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马祖大师大喝一声,害得怀海禅师三天耳鸣不已,突然豁然开悟。你看,他喝一声以后开悟了。这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他那个“即此用,离此用”,信解,他已经接近行证了,他师父在喝一声的时候,他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见性了。从此以后讲经说法,作狮子吼,威震四方。那么这个是第一个公案,他开悟的经过。

第二个公案就是,有一天,马祖道一禅师就带着他的这个徒弟百丈怀海禅师去经行,就是去散步,刚好一群燕子飞过来。那时候百丈怀海禅师还没有开悟。燕子飞过来,师父也看到了,百丈禅师也看到了,然后燕子飞到远远看不到了。他师父就问说,燕子呢?这百丈禅师一下子愣住了。他师父说,燕子呢?相已经飘过去嘛,我们就说体相用,谁在见?燕子飞过去也是见性,师父说,燕子呢?现在没有,眼前没有燕子了,见性还是在起作用。他师父问他说,燕子呢?百丈禅师说,飞过去了。他师父就把他捏了他鼻子,在这里,哪里有飞过去?他恍然大悟啊。见性,广钦老和尚说,无来无去无代志。这无来无去无代志是什么?“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以相有来去,性没有来去。

那么怀海禅师在马祖大师过世以后,先在石门山马祖塔旁住茅庐修行,这是庐墓。后来他就到洪州新吴大雄山修行传法,这座山差不多有一百丈高,所以被称为百丈山,那怀海禅师到这里以后,许多仰慕者都络绎于途,就来这边参学,所以后来人家称怀海禅师称为百丈禅师,就这样来的。古来的高僧大德他成就以后,得道,他所驻锡那个地方的山或者那个道场,人家都以那个道场或那个山来称呼他。譬如说永明延寿大师,他就永明寺嘛。那这个地方就称怀海禅师叫百丈禅师。

那有一次怀海禅师上堂说法,有人问说,什么是大乘顿悟法门?百丈禅师就开示了,“汝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这是什么?摒息诸缘。什么叫大乘顿悟法门?六祖大师当时,惠明将军在追那个衣钵的时候,六祖大师在避难石的后面,把衣钵放在避难石上面。惠明将军他出家前是一位将军,他在见到衣钵的时候,他那一刹那,他起了这一个忏悔的心,他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那么当时他讲这句话是说,我不是来夺衣钵的,我是要来求法。那六祖大师就在避难石后面讲一句话,盘腿而坐,就讲一句话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跟这里讲的一样啊,善恶两边对待都放下来,“莫记忆,莫缘念”,不要去攀缘,也不要去回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身心世界统统放下来,让这个心自在,心就像木石一样无所辨别,那么一切皆无求,也不守住这个无求,也就是对无求也无所求了。

所以怀海禅师他都是承袭他马祖禅法,用喝、打、手势,来应机启发大众开悟的方式,他开示完以后大声吼一句,是什么?什么呢?跟马祖道一禅师一样,是什么呢?众人一惊,纷纷回过头来,一瞬间离言绝虑,有些人就在怀海禅师独特的百丈下堂句中开悟了,喝一声他就开悟了。

你说我们现在喝一百声、喝一万声也开悟不了,业障重啊。古德那时候他们根机非常地利,而且他们那时候解脱成就的、禅定成就的,再来是像法时期的多闻成就,再来是塔寺成就,现在不行了,现在是斗诤成就啊,末法了。正法的时候,那时候都是,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成就,那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成就。到像法的时候,第一个五百年是什么?多闻成就,就解脱和禅定就比较少了,那像法的第二个五百年大家喜欢盖庙,塔寺成就。那现在是末法的第一个五百年,斗诤成就。

一句法语度野狐。百丈禅师上堂说法的时候,总有一位老人就跟着大众进入法堂听讲。有一天大众散去以后,这位老人就留着不肯离去。百丈禅师就问他说,你是什么人?百丈禅师当然知道他是野狐狸。老人回答说,过去迦叶佛时,我曾经在这个山修行,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会不会落入因果轮回?我回答说,不落因果。从此以后我五百世堕野狐狸。他为什么讲错话各位知道吗?因为大修行人如果没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破根本无明,对佛来说你还是迷啊,你还没有打破妄想啊,你怎么会不落因果呢?他问百丈禅师说,我应该怎么回答?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为什么叫不昧因果呢?因为因果不空嘛,相续不空、循环不空、轮转不空。所以这个因果不昧啊,因为因果通三世,你做善得乐报,造恶得苦报,但是善恶因果就看哪个缘先成熟,就要先受报了。所以刚才安世高大师他还两次命债,就是不昧因果。老人听了以后马上开悟,就向大师礼拜说,我可以脱离野狐狸的身了,我住在这个山那一头,请你按照亡僧的仪式埋葬我。后来在后山的洞中果然找到野狐狸的尸体了。

那么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四百年后,达摩祖师才到东土,禅宗历代祖师相传都是以心印心,以道相授。那么当时那些修禅的这些僧人都是住在山洞里面,岩居穴处,或者寄居在律宗的道场,常常跟这些持戒律的僧人产生一些不协调或者隔阂,还没有办法有丛林住持之名。怀海禅师有鉴于禅宗的弘扬已经受到重视了,而且弘化层面也越来越广了,上至君相王公,下至儒者百姓,莫不倾心归附,修禅的出家众也越来越多。那当时马祖就建丛林,怀海禅师他继开创丛林的马祖大师之后,他立下一套有系统的规矩,叫百丈清规。

那么怀海禅师他在百丈山,他自立禅院,他制订清规,率众修行,实施僧团的农禅生活,就跟海贤老和尚一样,要开垦荒地啊,要种植玉米啊,种植蔬菜啦、水果啦,就是僧团的农禅生活。他每天除了领导大众修行以外,他也是亲自要出坡劳役,要工作,自食其力。但是他晚年的时候,他年纪大了,徒众不忍心年迈的师父仍然做粗重的工作,就请怀海禅师说,你不要再随众出坡了。但是怀海禅师就讲,“吾无德,焉可劳于人?”他说,我没有德行,我怎么可以给别人供养呢?他婉拒。那弟子们就暗中密收怀海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农具。没想到怀海禅师因此不饮不食,弟子们只好将农具还给怀海禅师。就像那个海贤老和尚要往生前一天,还在这个菜园里面锄地、割草,弟子跟他讲说,和尚,休息了,不要再做了。海贤老和尚说,我明天就不用做了。他预知时至,跟这个一样。怀海禅师还是随众作务,种下什么?禅宗里面的、佛门里面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这是成为丛林的千古楷模。

那么唐宪宗元和九年,百丈怀海禅师一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首法语讲得真的是非常殊胜,他在往生前讲这段偈语,就开示,在这段偈语的开示中、偈颂中示寂,世寿九十五岁,戒腊七十四。

这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是讲什么呢?讲我们的自性。为什么“灵光独耀”呢?我们的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永远大放光明,但是因为你背觉合尘,所以我们的自性被无明烦恼覆盖着。我们这个自性是“迥脱根尘”,也就是佛陀讲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它“体露真常”,我们的这个自性根尘接触,第一念都是我们自性的妙用,这叫“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它是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的。“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本自具足。只要离开这个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缘,就是“如如佛”。

那么百丈禅师圆寂以后,他的座下上首弟子有沩山灵祐禅师、黄檗希运禅师,这黄檗禅师是开悟的圣僧,沩山灵祐禅师也是一样,后来衍生为沩仰宗还有临济二宗,与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并称成为禅宗五家。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段“按”语:

“水陆神祇。若受荤血祷祀。未有不堕地狱者。世俗不知。一遇疾病。辄问卜求神。肆行杀害。徒累病人。雪上加霜。从苦入苦。此正所谓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者也。东岳圣帝。于唐以前。亦曾偶用荤祭。故急求元珪禅师授戒。(事在唐高僧传)况其他乎。此亦信中之一耳。然能不爽前世之约。信何如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名相注释:

“魍魉”,“魍魉”是古代传说中的山川精怪、鬼怪,或谓疫神。

“东岳圣帝”,“东岳圣帝”就是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的山神,尊称为东岳泰山天齐大生仁圣大帝,古称泰山府君、东岳帝君。是道教的山神五岳大帝之首,也是阴间的统治神,也就是鬼王,东岳大帝,由酆都大帝与其他四岳大帝加以辅佐。在汉传佛教中,是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圣诞为三月二十八日。

我们来看“元珪禅师”,唐“元珪禅师”,伊阙人,伊阙就是河南洛阳。姓李氏,幼岁,幼年出家,永淳二年,受具足戒。后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顿悟玄旨就是后来开悟了,开悟,明心见性,卜庐于泰山之庞坞,他就在泰山庞坞这个地方,卜庐就是建了茅篷。一日岳神东岳大帝求授正戒,等一下我们就会来说这个东岳大帝求授戒的经过。神为报禅师的慈悲,夜尽移北岩松柏于东岭。这个我们等一下就来叙述一下。那事实上元珪禅师度东岳大帝受戒,这个在我们《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集·卷一》里面有“东岳受戒”。

我们现在就来说虚云老和尚开示的元珪禅师实例证明,德高鬼神钦。这个是虚云老和尚在江西云居山方便开示,闰三月二十一日开示。虚云老和尚说,“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动天龙鬼神,自然拥护,因为道德是世上最尊贵的,所以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虚云老和尚讲这句法语是正确的,他说,“道高龙虎伏”,就是修行人他的道行高超的话、高明的话,他可以降伏龙虎。你像广钦老和尚在福建泉州山上修行的时候,清源山修行的时候,他不知道那个洞穴是老虎洞,他进去里面禅坐修行,后来老虎进来,他就降伏那个老虎了。他说,阿弥陀佛。后来广钦老和尚跟老虎开示,说你这个地方借我修行,将来我成道以后我度你。后来老虎就做广钦老和尚的护法。所以广钦老和尚当时就被称为伏虎和尚。

所以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鬼神就会钦佩你。“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鬼神的法界跟我们人法界是不一样的,都有他们所尊敬的对象,“何以诸天鬼神会尊敬人法界呢?本来灵明妙性,不分彼此,同归一体的,因为无明不觉,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十法界的众生,我们说四圣六凡,本来灵明妙性,本来的觉性是一样的,我们的灵性是一样的,真如自性是一样的,不分彼此的,是同归一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一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昧了真源,则有四圣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从迷到悟,返本还原”,则各法界的觉悟程度也各不相同。“人法界中,有觉有不觉”,所以譬如说,以我们人法界来说,有开悟的圣人,有开悟的高僧,那也有不觉的众生,就“有觉有不觉”,“知见有邪有正”,也有人知见正确,也有人邪知邪见,这“知见有邪有正”。“诸天鬼神皆然”,诸天鬼神也是一样。

那“人法界在六凡中,超过其他五法界,因为六欲天耽爱女色,忘记修行”,虚云老和尚说,四禅天人,耽染就是说,四禅天人祂们比较执著在这个禅味,忘记了明悟真心之路;那四空天人呢?落空,“落偏空,忘正知见”;这个修罗界呢?祂们瞋心重;那地狱、鬼道,地狱、饿鬼、畜生道,祂苦不堪言,没有正念,哪能够修行呢?那人道呢?苦乐参半,所以人法界其实是比其他法界容易觉悟,也在人法界容易明心见性,超凡入圣。诸天鬼神虽然有神通,但是祂也会尊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报大小都不一样,看诸天鬼神祂们本身的福报,但是祂们也是仰慕正道。那么元珪禅师他在东岳庞坞住茅篷,他就为这个东岳大帝授戒。

因为这个东岳大帝受戒,我看其他的这个版本跟我们《安士全书》里面不太一样,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引用我们《万善先资集》里面的“东岳受戒”的原文,我们现在等于是先讲,以后我们讲到《万善先资》的时候,我们也会再讲这一段。

我现在就把《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集》里面卷一“东岳受戒”原文我们念一遍,然后我们再来解释。

“东岳受戒(出传灯录)”

“唐元珪禅师。俗姓李。伊阙人也。永淳二年。受具戒。后谒安国师。印以真宗。卜庐于泰山之庞坞。一日有异人。峨冠而至。舆从赫奕。问师能识我否。师曰。我等视一切众生。不作分别。神曰。我岳帝也。能操人生死之权。何得一目相待。师曰。我本不生。汝安能死吾。吾身如空。汝能坏空乎。神即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胜于余神。愿受正戒。令我度世。师乃张座秉炉。正几告曰。付汝五戒。汝能不淫乎。神曰。我亦曾娶。曰非谓此也。谓无外色耳。神稽首曰能。又问汝能不盗乎。神曰。我无所乏。焉得有盗。曰非谓此也。谓不因受享而福淫。不奉而祸善耳。神稽首曰能。又问汝能不杀乎。神曰。实司其柄。安得不杀。曰非谓此也。谓无滥误疑混耳。神稽首曰能。又问汝能不妄乎。神曰。正直之神。何曾有妄。曰非谓此也。谓先后皆合天心耳。神稽首曰能。又问汝能不遭酒败乎。神稽首曰能。师曰。如上五戒。乃佛戒之本。辩论良久。神曰。我受师教。当报师恩。乞师命我为世间事。现我小神通。使未信之人。皆生信念。师辞。固请。乃告曰。东岩寺之障。空旷无树。北山有之。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闻命矣。但昏夜间必有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辞去。师送出。观之。见仪卫如王者。云霞瑞霭。环佩幢幡。凌空隐没。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诘朝视之。则北岩松柏。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矣。开元四年丙辰。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没后可塔于此。言讫安然而化。”

这一段周安士菩萨他是有把它稍微在文字上跟《景德传灯录》,我所看到的原文,有些地方是不太一样。那我们现在解释还是以《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里面,周安士菩萨的原文来解释,因为我们将来也会再讲得到。

好,我们来把它翻成白话:

东岳受戒,东岳大帝受五戒。出自《景德传灯录》,这个《景德传灯录》我们上一回有解释过,就不再解释了。

唐朝元珪禅师,俗姓李,伊阙人,也就是河南洛阳人。永淳二年受具足戒。他后来参见安国师,安国师跟他印证,“印以真宗”就是为他印证,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开悟了,这叫“印以真宗”。“卜庐于泰山之庞坞”,元珪禅师就在泰山的庞坞搭了个茅篷。一日,有一位奇异的人,有一天,有一位特立独行的人“峨冠而至”,就是戴着很高的帽子,来到这个地方要参访元珪禅师,后面随从众非常地多,而且坐轿子,有这个轿子,“舆从赫奕”,非常地华丽、光芒。就问元珪禅师说,你认识我吗?你认识我吗?因为祂是住在祂的东岳泰山嘛,祂说,你认识我吗?元珪禅师说,“我等视一切众生,不作分别。”我看十法界众生都是什么?都是平等的。

“我等视一切众生,不作分别”,什么意思?这个“我”也可以讲说是元珪禅师,但是因为元珪禅师已经开悟了,他“印以真宗”,已经开悟了,他是什么?他以佛眼视众生,众生都是佛啊。这叫“我等视众生”,他入平等法界、入一真法界,佛视众生,十法界众生都是佛,他不作分别,他也离开分别了,离开执著了,也离开妄想了。

东岳大帝说,“神曰,我岳帝也”,我是东岳大帝,“能操人生死之权”,我可以掌握人的生死大权,“何得一目相待。”你怎么用一个眼睛看我呢?“何得一目相待”啊,禅师怎么可以把我跟一般人混为一谈呢?“师曰,我本不生,汝安能死吾。”我本来就证得不生不灭,我已经证得无生了,“我本不生”就是说,我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你怎么能够操我生死呢?“汝安能死吾”。我身如虚空,我心等虚空,我这个色身已经跟虚空一样平等,无障无碍了,我已经证得这个清净法身了,心如虚空了,我我执破掉,我法执也破掉,我无我的时候,你怎么能够坏我生死呢?“我本不生”啊。我身如虚空啊,“汝能坏空乎”,你可以把空破坏掉吗?你能够去把空破坏掉,“汝能坏空乎”。

这个东岳大帝见到高人了,祂马上顶礼,“神即稽首”。高人出招,我们说,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这看门道不一样,你看,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文章了。那个东岳大帝就马上顶礼稽首曰,我也是聪明正直为神,那我是聪明正直为神,我超过其他的神,“胜于余神”,求你授我正戒,授我五戒,我愿意受五戒,“令我度世”,让我能够,你来超度我,“令我度世”,我也能够超越这个世间,出离这个三界,因为祂没有出离三界。

“师乃张座秉炉,正几告曰”,元珪禅师他因为传戒嘛,传戒必须要有太师椅,而且要有香炉,要放桌子,要摆鲜花、供灯等等这些。“正几告曰,付汝五戒”,就开始要传戒了,要传授五戒了。

“汝能不淫乎”,你可以守住淫戒吗?你可以不淫吗?如果是五戒,果清律师在传五戒,是讲你不邪淫,但是如果传梵网戒就要讲说,“汝能不淫乎”,就是你可以不淫欲吗?你可以守住不淫戒吗?不淫戒就是连正淫都不行,正淫就是夫妻是正淫,它连正淫都不行,不能起淫心。“神曰”,东岳大帝说,我也曾经娶过妻子。元珪禅师说,不是,不是讲这个,“非谓此也”,不是讲这个,“谓无外色耳”,你对外面的美色,你会不会动念头呢?你眼见色会不会起心动念呢?你会不会一直喜欢这个东西喜欢得太过头了呢?譬如说,这个雨下了很久,我们叫什么?我们叫淫雨,你太喜欢那个东西,那个心叫淫心,这样各位明白吗?不是说只有女色才叫做淫。譬如说你很执著这个音乐,你太执著了,那也是一种淫。所以雨下很久叫淫雨。他说,你可以心不执著这个五欲六尘吗?“谓无外色耳”。东岳大帝稽首顶礼说,“能”,祂说,我可以持。这叫做“不淫乎”。

“又问汝能不盗乎”,你可以守住这个不偷盗吗?神说,我无所匮乏,我没有什么匮乏,我干嘛去偷别人的呢?“焉得有盗”呢?元珪禅师说,不是讲这个,“曰非谓此也”,不是讲这个。“谓不因受享而福淫,不奉而祸善”,就像刚才我们讲那位共亭湖的庙神一样,人家不给祂供养,祂就生气了,兴风作浪,让船翻覆,大家都来给祂供养,给祂偷那个翠竹,祂马上就兴风作浪,把那个船翻了,那个翠竹又飘回来,这个意思是这样。“谓不因受享而福淫”,你会不会享受福报的时候,你享过头了,太过分了,享福了,这也是一种偷盗。“不奉而祸善耳”,人家没有给你奉养,你会不会降灾难给他呢?会不会生气呢?这也是一种偷盗。“神稽首曰能”,祂说,我知道了,我能持。

“又问汝能不杀乎”,你可以不造杀生吗?不杀生吗?“神曰,实司其柄,安得不杀”,我是掌握这个生杀大权,怎么可以不处罚呢、不杀呢?“安得不杀”?元珪禅师说,“非谓此也”,不是讲这个啦,你会不会滥杀无辜呢?审判错误呢?就说“无滥误疑混”,你会不会有这种滥杀无辜呢?“谓无滥误疑混”,还会误判呢?“误疑混耳”。“神稽首曰能”,东岳大帝说,“能”。

“又问汝能不妄乎”,你能够不妄语吗?“神曰”,我是正直之神,我“何曾有妄”?我怎么会有妄语呢?“何曾有妄”?禅师说,“非谓此也”,它不是讲这个啊,要“先后皆合天心”,你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都要跟天心相应、要跟百姓相应、要跟众生相应,这个叫做不妄语。老和尚说,学佛人不妄语,这个意思啊。“神稽首曰能”,祂说,我能持。

又问祂说,你能够不饮酒吗?就是“不遭酒败”,就是能够不饮酒吗?“神稽首曰能”,东岳大帝说,可以,能持。

元珪禅师说,以上这五戒是佛制的五戒,“佛戒之本”。后来他们师徒,东岳大帝跟元珪禅师也辩论了很多事情。那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次就不能解释太多。他们辩论了很久以后,东岳大帝就说了,我受老师你的五戒,那因为他是祂的得戒和尚,“我受师教”,我承受禅师你的教诲,我应该要报答你的师恩,报答师恩,我请求师父你命令我做一些世间事来供养你,因为我有小神通,现我小神通,让这些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因果的人,让他们产生信念。元珪禅师就要告辞了。那么东岳大帝就再继续祈请他说,你让我为你做一点事嘛,因为我有小神通。

那禅师就告诉东岳大帝说,我们这东岩寺要有一个屏障,前面空旷没有树木,前面都很空旷,没有树木。那北山呢?北山那边有很多树木,有很多,但是我们这边,因为我们东岩寺没有这些屏障,没有这些树来保护。你能不能把北边的树,北山的树木移到东岭乎?移到东边来吗?就是东岩寺的北边的树林非常地茂盛,但是东边就没有屏障,那元珪禅师就告诉东岳大帝说,你可不可以把北山的树木移到这个东岭,东边的山岭?东岳大帝说,“闻命”,听命矣,祂说祂听命,祂说,好,我照师父的指示。但是我报告师父,到晚上的时候会有很多这个喧动,就是说会有这些风吹草动的这种声音,就是嘈杂的声音,“愿师无骇”,希望师父你不要怕。然后就作礼辞去,就向师父就告辞了。

元珪禅师就送祂出去了,送祂出去,仔细一看,喔,那个东岳大帝的威仪,还有祂那个队伍,就像国王出巡一样,“见仪卫如王者”。然后看到山边“云霞瑞霭”,山边的这个云霞、彩霞,还有那个彩云,那个瑞气,那些祥云,“环佩幢幡”,还有旁边很多幢幡。在这个东岳大帝旁边很多幢幡,那么就凌空而去,就飞到空中以后就不见了,“凌空隐没”。

当天晚上果然是“暴风吼雷”,风雨交加,这个打雷声响,云雷声响,“奔云震电”就是闪电交加。第二天早上,元珪禅师就去看了一下,北岩,就是北边的山林的松柏,全部移到东岭来了,谁移的?东岳大帝移啊,祂用神通啊。而且北边山岩那些森林、那些松柏移过来东边的时候,“森然行植”,而且排列得很整齐,那些松柏都排列得很整齐。

“开元四年丙辰”,那么元珪禅师就嘱咐他的弟子说,那我死后,我的塔就盖在东岭这个位置。“言讫安然而化”。

但是当时,在《景德传灯录》里面有记载这一段,这个元珪禅师,“师谓其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那这一段意思是说,东岳大帝受五戒的事情,还有祂把那个北岩的这个松柏移到东岭来这件事情,我死后不要让外边人知道,免得人家以这个来毁谤我、攻击我,说什么?说我妖言惑众,“人将妖我”,说我妖言惑众啊。

这一段其实我只是简单叙述一下,我们《安士全书·万善先资集》里面有这一段“东岳求戒”的这个事情。

虚云老和尚就讲到这里了,虚云老和尚说,“岳神虽有神通,还不及有道德的人”,这就是什么?“德重鬼神钦”。“没有道德的人,要被鬼神管辖,受其祸害。要有道德,就要明心见性,自然就会感动鬼神了。”所以各位,我们要如何修行呢?我们要好好修德行,你有德行,天龙八部会护持你,鬼神会尊敬你。虚云老和尚说,“古来禅师大德,惊天动地,白鹿衔花”,白鹿会含着花来供养,“青猿献果”,那个猿猴会来摘水果来供养你,“天魔外道、诸仙鬼神,都来归依”。如真祖师归依观音,财神归依普贤菩萨,吕洞宾仙师归依黄龙禅师,这我们讲过了,吕洞宾仙师归依黄龙禅师,王灵官归依地藏菩萨,王灵官是一个道教的神,祂归依地藏菩萨,文昌帝君归依释迦牟尼佛。这是什么?德重鬼神钦。

所以虚云老和尚讲到这里,他就期待跟他的弟子勉励,他说,我们要拿这故事来比照一下,看哪一点跟我们相应,哪一点我们还没做到。如果每一句话都跟我相符,我们就会受到鬼神的尊重。假如我们的烦恼还是一样“波涛浪起”,而不能“振锡杖以腾空”,“无明一起,就闹到天翻地覆,那就惭愧极了”。那“‘十大魔军’在般般不如意,种种不现成处能降伏它,五岳鬼神、天龙八部,都尊敬你”。

好,这一段我们来把白话解我们讲一下,这段按语:

如果接受了荤血的祷告和祭祀,就没有不堕落地狱的。世俗不知道这个道理,一遇到疾病就求神问卜,求神问卦,大肆杀生,这样只能拖累病人,就好像雪上加霜,从苦入苦。这正是向魑魅魍魉呼救,请求保佑,适得其反。要想延年益寿,用这个办法是办不到的。东岳圣帝在唐朝以前也偶然接受过荤祭,荤食的祭拜,所以赶紧请元珪禅师授戒(这件事情在《唐高僧传》中有记载),何况其他有福德的神,但是祂不具足这个德行的普通神灵呢?这也是讲信的一个例子,能够不违背前世之约,哪个能比得上呢?

好,最后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不昧因果。

一,大修行人指的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阿罗汉这些人,应化到这个世间,与没有成佛时这些众生又碰头了,有缘,都遇到了,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因果呢?有,很清楚。我们在《高僧传》里看到,安世高大师,汉朝时候翻译经典,早期翻译经典最好的就是安世高大师,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不昧因果。是过去生中他误杀人,不是故意的,不是有意的,他误杀,误杀的遇到之后,还是要被别人误杀一次。

第二,他跟他的同伴讲,我这次到那里会遇到一个意外,死亡。官府来追究,你就把我这话告诉官府,不要处分他,就是那位老人,过去生中的因果,过去我误杀他,这一世也被他误杀了,这叫不昧因果。可见佛菩萨都不能说没有因果。

第三,真正深信因果,明白因果的道理,就不敢起恶念,不敢起恶念对其他的人,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有报应的。比道德伦理的力量大多了,伦理道德只能规范,不好意思做坏事,有时候忍受不了还是干,做了以后再忏悔吧,还敢做。但是懂得因果的理论与事实就不敢做了。

第四,所以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常讲,要挽救今天的社会,只有因果教育。为什么人敢做坏事呢?因为他不懂因果,不了解因果的道理。他做了,将来要受果报,堕落到三途,后悔莫及,人间寿命短,三途寿命长。

第五,你堕落到畜生道,譬如说你变成一只鸡,投了鸡的胎,不是只有一次喔,投鸡胎要算几百世。这个鸡养了,杀掉了,他又投生鸡了,他又投生鸡胎了,要投几百次的鸡胎,要被杀几百次,那个业报消了他才能离开。这是畜生道的麻烦。饿鬼道的寿命长,地狱道寿命更长,碰不得。佛经把这些事情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什么因感什么果报。

第六,我们杀害这些众生,佛法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源头还不是佛法讲的,古代的印度婆罗门里面就说了,六道轮回,佛经上同意这个说法,“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把这只羊杀掉了,你吃了它,羊死了,羊投胎了,又到人间来了,它做人,它做畜生的那个罪业受完了,又回到人道来了。人杀害了这一切众生,死了以后就变畜生,人死了就变成羊了。这一生你吃它,来生它吃你啊,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个事很麻烦。

所以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