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8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8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4月2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二,“孝亲”。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二十一页。我们上一集谈到“出家报父”这一篇公案,出自《缁门崇行录》。《缁门崇行录》是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所写的,写得非常好,主要就是在鼓励告诫出家人,如何能够转凡成圣,转迷为悟。所以我们上一回介绍这一个《缁门崇行录》,还有一段没有讲完。那《缁门崇行录》它里面分十个段落,也就是十个重点。

明莲池大师作,《缁门崇行录·序》,清素之行第一,严正之行第二,尊师之行第三,孝亲之行第四,忠君之行第五,慈物之行第六,高尚之行第七,迟重之行第八,艰苦之行第九,感应之行第十。

那么一开始就是莲池大师跟一位僧人的对话,莲池大师说,出家人所谓何事?就是以德行为本。谈到这十个重点的时候,学人今天在这个地方再重新复习一次,把这个十个重点,我们再把它讲得更详细。因为莲池大师认为,在当时明朝那个年代,出家人稍有智慧的,稍有才华的,都忙着注解经典,那么像儒生一样,有些修行的出家人就学古德的这个机锋话语,捕风捉影,但是事实上没有实证的心地功夫。所以莲池大师怕这样下去就不能够了生脱死,所以他担心这个情况会失去出家的这个意义,所以他列这十门罗之,就编辑这十个重点,十大类。

清素之行第一。要“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首先他把清净心摆在最先的位置,他说,出家人应该要远离世俗的污染,这样才算出家人。所以为什么古代丛林会建筑在深山里面?是有它的道理,就是要远离红尘,不要跟俗人太靠近。所以出家人首先要重视的就是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的善行是清素,叫清素之行,也就是说要做到不攀缘。

那第二点,严正之行。“清而不严,狂士之清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莲池大师说,你清高而不严肃,因为你清高不严肃,你没有办法接众,不能够接引众生,那就变成狂狷的那种清高了,那这样就不能够去接引众生入佛门了。所以莲池大师说,你可以清高,要清高,但是不能不严肃,否则你会变成狂狷之士的清高。那学佛的人必须要收摄身口意三业,你修行才能成就,所以第二类的善行是严正。那怎么样摄身口意呢?用什么摄呢?用戒律。所以为什么比丘要背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三百四十八条戒?就是你的身口意行为都要符合这个戒律。所以你“摄身口意,是诸佛教”,这才是什么?佛陀教育啊,就觉悟的教育啊。

第三点,尊师之行。“严正繇师训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莲池大师说,严正的行为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够秉持不误,老师实在是做人的模范,所以第三类善行是尊师,是老和尚讲的孝亲尊师,我们净业三福里面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必须要重视什么?师承,就像李炳南老师师承印光大师,老法师师承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加上他的恩师周邦道老师,这个都是一种师承。

所以老法师对师长非常尊敬。我看章嘉大师的这个传记里面,章嘉大师火化出一万多颗舍利子,也有记录说六千多颗舍利子。那么章嘉大师他的这个舍利是安奉在我们台北市的北投,有建了一个舍利塔。上一回,舍利塔那边有一点点问题,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简丰文老师他就告诉我,希望我下去协助,后来好像问题就解决了。章嘉大师的舍利塔,老法师跟甘珠活佛就在他老师的舍利塔旁边搭一个简单的帐篷,学习古代的圣人或者孝子庐墓而居,老和尚总共跟甘珠活佛住三天。因为父母往生,守孝要三年,那么师长往生呢?要心丧三年,内心要怀念老师的恩德。

所以你到老和尚任何一个地方的摄影棚,不管是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台南极乐寺、澳洲净宗学院,乃至以前老法师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新加坡居士林,摄影棚都有老法师的师长相片,从方东美教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还有周邦道,他的老校长,再来就韩锳馆长,还有老法师的慈母,都挂在上面。这代表什么?代表老法师尊师之行做到圆满。所以老法师现在,英国威尔士汉学院这个教授、师资,他也是千里迢迢的到台中弘明高中,去邀请老师到英国去教,而且最近我也听说老法师也护持弘明高中。这叫做尊师。

第四,孝亲之行。“亲生而后师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孝亲”。莲池大师说,有双亲生养你,长大之后你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遗忘其双亲而不孝是忘本啊。且戒行律仪虽然很多,但最要紧的还是孝顺,所以第四大类是孝亲。这里为什么说,戒行律仪虽然很多,但最要紧的还是孝顺呢?为什么讲这句话呢?因为《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至道之法”。真正孝顺做到极致,就跟性德相应。那我们知道,六祖大师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那不是自性戒定慧吗?那你真正守戒守到最高境界,就是自性的戒定慧。那自性的戒定慧做到极致,你真正做到圆满成佛了,那就是心地无非啊,没有妄想,那是自性戒,所以是孝。

那么再来第五,忠君之行第五。“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莲池大师说,忠臣出于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亲情,不知道有君恩,现在不能讲君恩了,现在因为是民主时代,要讲什么?要讲国家恩,乃是自私的行为。《书经》上说,一人有庆,万民咸赖。我们上一集在读的时候有一点错误,那个咸赖读成jiǎn赖,所以在这边更正一下,一人有庆,也有讲“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也有讲一人有庆,万民咸赖。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才能出家。以前像战争时代,你哪里有机会在丛林里面修行啊,兵荒马乱,出家人也要逃难啊,那你怎么修行?所以国泰民安才能出家,清闲自在地优游于山水林泉下,君主的恩惠实在太大,所以第五类是忠君。所以老法师为什么说不谤国君?就是这个意思,就不毁谤国家元首,那也是一种国家恩,就不谤国君,不逃国税,所以我们说上报四重恩。

再来,慈物之行第六。“忠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慈物”。忠道比较偏向于对上级的交往,缺乏对下级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对的,必须兼顾到贫困的人以及芸芸众生,所以第六大类是慈物,也就是慈悲爱物,要爱护一切众生,要帮助一切众生。

那么再来,高尚之行第七。“慈近于爱,爱生著,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慈悲和爱很接近,但是出家人容易产生爱染,是修道的一个大障碍,所以第七大类叫高尚。慈悲有爱,因为信徒给你供养,那么如果出家人还没有修到圣贤僧,他还是凡夫僧的时候,他情执未断。所以以前古代草堂清禅师,为什么他会变成曾鲁公呢?就是因为那位曾妇很护持他,后来他往生以后,竟然投胎到曾妇的怀中,做她的儿子,成为一代的宰相曾鲁公。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慈悲有爱,那爱易生情执。所以老和尚说,慈悲要有智慧,慈悲要是没有智慧就多方便下流。所以这里跟你提,爱易生情执,此执反而障碍,故需要高尚的德行。

这高尚德行从什么来的?从德行来的,从戒律来的。像清公老和尚,就果清律师。去年我带了国内二百多位受五戒跟菩萨戒的戒子到圆通寺去受戒,那么很多国内的莲友觉得说梵纲戒太严格了,要舍戒,就不要持的了。圆通寺的副住持性德法师就作狮子吼,一登座以后,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辩才无碍地把戒律的重要性讲出来,最后一句话感动了大家,我也在现场,各位想想看,我们清公和尚的德行怎么来的?那几句话如雷灌顶,大梦惊醒,大家感到惭愧。他说,清公和尚的德行从他的戒律高超来的。后来没有一个人舍戒,全部乖乖受戒。这就是什么?高尚的德行,然后那种慈悲才是会有智慧,因为你心可以做到不染著。菩萨可以空观,也可以假观,因为菩萨从空出假。从空出假就是,空就是什么?他我执破了嘛。出假就是什么?他有假观的智慧,他可以即相离相啊,他身在红尘不染尘,他有这个功夫。

再来,迟重之行第八。“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受之以迟重”。你高高在上,你很高尚,不是说你洁身自爱,但是你舍弃众生,孤芳自赏,远离众生。一方面还要期望修行人先充实自己,功夫高深了,自然才学德行的光芒就四射了,就是“积厚而流光”。“积厚而流光”就是什么?就是你的德行积得厚,最后智慧就流露出来,光芒四射。所以第八类叫迟重。这个迟重,我们用世俗的话就是非常庄严稳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以戒为师,威仪有则,我们说出家人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我们这里就来谈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当时据说他为了护国护教,虽然他是一位活佛,但是他对于这些政治人物,他也是慈悲接引,所以一般以为、误解,说章嘉大师跟政治人物走很近,就有点误解了,结果没有想到章嘉大师圆寂以后这么多的舍利子,这表示他的戒行坚固。我们就来看看章嘉大师的迟重之行到什么境界。

老法师说,非常难得的,他在善导寺那段修行的岁月里面,遇到一位善知识帮他介绍了章嘉大师。老法师就向章嘉大师请教修行方法,老法师说,佛教这么殊胜、这么好,有没有办法教我很快进入?章嘉大师的教学方法很特别,老法师说他一生也没有遇到过。因为老法师那时候年轻,好像是二十六岁老和尚开始学佛,老和尚说他那时候年轻,他提出问题出来,章嘉大师听了以后好像没听到一样,一句话都没说,眼睛一直看着老法师。老法师知道章嘉大师听到了,但是他不说话。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威仪,这就是甚深禅定,我们说佛陀的禅定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高僧大德都是这种境界,他无时无刻无不在定中,他都在定中,完全是入定的境界。定了多久呢?老和尚说,至少有半个小时。半个小时,老和尚的心也定下去了,因为刚开始问问题的时候心浮气躁,所以半个小时过去以后,老和尚的心也定下来。这什么意思呢?你定下来我再给你讲,你就永远记在心里,这个意思啊。你心浮气躁,我跟你讲,你左边耳朵进去,右边耳朵都出去了,忘了。所以为什么因戒生定,因戒得定,因定发慧?就这个道理。

老和尚说他心定下来以后,精神贯注,章嘉大师看着老法师,老法师也看着章嘉大师,两个师徒对看。半个小时之后他老人家说话了,说话还慢吞吞地,讲一个字,有。这个有还讲得很慢,要等三十分钟,下头又不说了。他说了这个字提醒了老法师,老法师就振奋起来了,继续等候。再等了五分钟,老人家说了六个字,而且很慢,慢慢地,看得破,放得下。大概,我学不来,老人家一定讲得很慢地。老和尚说,没有我说这么快,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诶,这个我相信。我有做早课的习惯,我每天早课就一部《金刚经》,现在已经念了将近上千部了。我有跟老和尚说,我想要诵《金刚经》。老和尚说,可以。那我《金刚经》为什么会诵呢?有一次我在接待老和尚的时候,被一位老和尚旁边的大弟子给我说了重话,他不是在说我,他在说别人,可是我有被波及了,我回去以后忏悔,说我德行不够,我就发愿要诵三千部《金刚经》。所以逆增上缘也是我们修行的因缘。那一天我在佛堂诵《金刚经》的时候,我特别把它放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诶,当然比平常诵经速度会慢,但是我发现很容易全神贯注,在一个字一个字的当下很容易跟定相应,很容易怎么样?做到老和尚讲的随文入观。就是这里讲的,章嘉大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速度很慢。老和尚听懂了,这是入佛门的秘诀。

老和尚那时候年纪轻,他还是沉不住气地很快就问问题了,这两句话我能懂,但是从哪里下手?章嘉大师对着老法师笑一笑,又过了两三分钟就说了,布施。你看,从定中说出来的法语都是跟般若相应的,从烦恼中生出来的话一定是什么?一定是心意识所说出来的言语啊。所以章嘉大师教老法师从布施下手。老和尚说,他佛法的根就是从那一天建立的。他跟章嘉大师坐在一起,坐了两个小时,就得这六个字,两个小时六个字,再加有,七个字,再加布施,九个字,九个字,两个小时,就说了这么几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你看,两个小时决定了老法师的一生,也奠定了老法师今生当生成就。

所以老法师离开的时候,向章嘉大师告辞,他老人家送老法师到大门口。那时候章嘉大师住在台北市学风非常好的青田街,那个地方的宿舍、建筑都非常地典雅,有机会各位如果到台北市来观光旅游,我建议你们到台北市青田街附近去漫游,那会有很不同的味道,那个地方曾经住过很多很多的达官显贵,当然也住过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在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是特别地不一样,书香味特别地浓厚。

章嘉大师就拍着老法师的肩膀告诉他说,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地去做六年。他要做六年。老法师不止做六年了,到现在已经做了六十年了。看得破,老和尚六十年来没有担任一个地方的住持,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九个字,钱、人、事,是最难搞的,老法师三个都放下来。不管钱,就不会增长贪欲还有名闻利养,不管人,就没有人我是非,不管事就怎么样?不会每天起心动念,心不会随境转。

可是我们都会讲,我们都做不到老和尚这个境界,我们就是特别喜欢管钱,特别喜欢管人,特别喜欢管事,对不对呢?当然是对啊,是不是?所以,其实真的修行没有离开日常生活。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点都没错啊。钱、人、事,我们为什么会这么重的业障、这么多的业障,这辈子还在轮回?就是因为这个钱、人、事,搞得我们在这一生做不到那个“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做不到。

所以老法师这六个字他不止做六年了,章嘉大师希望他做六年,老和尚做了六十年了,而且道业成就了。所以老法师说,你要不认真去做、不落实,没有用的。老和尚受了章嘉大师的感动,真的很认真努力去做,做了六年,到第六年他感应就现前了。各位我们学老法师做看看,看看能不能够做六年,感应就现前了。

这个就讲到迟重之行,我觉得章嘉大师两个小时说九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有、布施,这个就是真正有德行的高僧大德的典范,迟重,迟重之行。

第九,艰苦之行。“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苦”。莲池大师说,为迟重而隐居,清闲无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大类选艰苦的善行。你如果是说你有迟重之行,但是你隐居在高山丛林里面,不跟这些苦难众生接触,虽然你内心,你的修行是清闲无事,但是不行,这样你没有发菩提心,没有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要怎么样?要皆修艰苦的善行,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为唯有以苦为师,道业德行成就于苦行。

感应之行第十。“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终焉”。有人怕劳累而无功,不再艰苦卓绝,退了道心,其实因果感应是丝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类取感应的善行做结束。这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的深信因果,还有李炳南老师跟净空法师说的至诚感通,还有因果不虚。

以上十点是莲池大师对出家人的期待,那么我们上一回有讲过,我今天再重新地再论述一遍。

接下来就是剩下最后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施?’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僧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无对,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无醉于虚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是之谓真慧。愿吾子究心焉!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为此书,惟务救时弊,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万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门袾宏识。”

我们现在就,这一段是最重要的,我们最后分段来解释。

“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弥多,障弥重,将安用之?”

莲池大师说,做人的道理都做不好,哪能学佛呢?我们说人成则佛成,所以为什么净业第一福要先做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就是人天乘。所以老法师推扎三个根,推《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来代替小乘的修行。纵使你根器利,多智聪,反而有害,智力愈高,障碍愈重。也就是说,利根的人口说般若,障碍愈重。为什么?因为贪瞋痴没断,口说不能心行,这个叫“慧弥多,障弥重”。修行愈不容易成就,这种无德行的人怎么能出家修行呢?

再来:

“僧云:‘吾法一尘不立,十行何施?’”

这位僧人大概是禅僧,他说,我说完这些话以后,这位禅师就说了,我修的妙法是一尘不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十类善行将施用在什么地方呢?将施用于何处呢?他的意思就是说,我开悟了,我现在修这个了生脱死的妙法,我一法不立,我一尘不立,我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十类善行要做什么?

我去了解这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十行”就是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这个是语出《华严经·卷十九》。那十类善也可以讲说什么?就是莲池大师刚才前面讲那十种,那是最基本的,清素之行开始,到感应之行。这个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对不对?我刚才讲这个十行是《华严经》的十行,那是很高的境界。但是他这里讲的十类善行,十类善行应该是指莲池大师前面讲那十个要点。那十个要点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你做不到啊,从清素之行到最后的感应之行,这十条,不容易,看起来好像是善法。

那这位禅师就说了,我是修一法不立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何必要再去修那十类善行呢?这个就是口说般若了,就莲池大师前面讲的,“慧弥多,障弥重”。

莲池大师就回答说:

“予曰:‘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僧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莲池大师说,明明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就是炽盛,纷扰不堪。确实是这样啊,我们每天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根尘接触,我们的五蕴烦恼是何其多啊,种子起现行,现行薰种子,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就马上攀缘了、马上取舍了,怎么会说没有烦恼呢?怎么会说是五蕴非有呢?地、水、火、风四大繁复遍漫,这个“丛沓”就是遍漫。

繁复遍漫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天时时刻刻都为这四大的身体去喂它,每天它吃早餐、中餐、午餐,要喝好茶,要吃美好的甜食,还再加宵夜,还要喝酒,还要抽烟,你不是在喂它吗?明知道它是五蕴非有,但是你为什么还抽烟喝酒呢?它不是没有吗?它不是四大本空吗?莲池大师说,“五蕴纷纭,四大丛沓”。我们每天为了这个四大的身体,你每天保养它,用最好的保养品,每天吃补药,名贵的补药,你去寻求五欲之乐,男欢女爱,你不就在满足它吗?你去享受这个三寸之舌,这舌根的这个美味,贪食这个美味,去造这个杀业,贪爱这个美食,你为这个身体去造杀盗淫妄,怎么会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呢?

所以莲池大师说,“五蕴纷纭,四大丛沓,何谓无尘?”怎么会没有烦恼呢?怎么会说是无尘呢?

这僧人就说,四大本来空相,五蕴本来非有,本非实有。

“予与一掌曰”,那莲池大师一巴掌就打过去了。“予与一掌曰:‘学语之流,如麻似粟。未在,更道!’僧无对,艴然而起。”

莲池大师就给他一个一巴掌打下去说,目前学古德的口语。因为古德就讲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也跟人家喊“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根本做不到,你我执没破,一品烦恼都没断,你还有资格讲“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就这个意思了。目前学古德的口语用表自己的见地的人实在太多了,“如麻似粟”,“粟”就是小米啊,北方的小米啊,就像麻子那么多,“如麻似粟”,实在是太多了。你回答的不中肯,再用你自己的见地境界回答看看,你用你自己的见地,你不用古德的,你用你的见地,你道一句来。

就老和尚讲,古代禅宗在对话说,道一句来,对不对?你讲不出来,接不下去。譬如说,高僧大德问你说,何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道一句来。你只要听到就傻眼,讲不出话来了,是这个意思啊。以前人家那个高僧大德,那个开悟的圣僧都是机锋相对,都是应机说法。

所以莲池大师说,你用你自己见地境界,你回答看看。这位禅师无法再回答下去了,很不高兴地站了起来。那表示他没开悟嘛,讲不出话来了。

再来:

“予笑曰:‘蔽面尘埃,子何不拭?’”

莲池大师就笑着说,您老现在满面怒容,你生气了嘛,你哪里有说“五蕴本空,四大非有”呢?我讲两句你就生气了,满面的怒容。这个“蔽面尘埃”比喻我们通身的习气,就是满面的怒容,就看得出来你生气了。正是四大五蕴蒙蔽在脸上的尘埃,你为何不擦掉呢?意思是为何你不改呢?你看看,这真的是开悟的圣僧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直下会取,这非常高深的禅定功夫才讲得出来。

再来: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无妄谈般若,自取殃咎,无醉于虚名。修其德,殚其精诚,以致力于道,力极而心通,然后知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夫是之谓真慧。愿吾子究心焉!”

莲池大师说,出家人要注意啊,登高必须要自觉渺小,从最低的地方开始,切莫自大,不要妄说般若,滥解性空,就是叫缘起性空。他说,你随便解释性空,你都没有办法证到性空。这照莲池大师这样讲下去,学人以后就不敢讲了。自找祸殃,你自己找麻烦。也千万不可沉醉在虚荣的名利啊。好好地修养你自己的品德,竭尽精诚的心,全力去办道,竭尽心力,大死一番。什么叫大死一番呢?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受尽各种折磨,最后把那个身心世界统统放下来,那叫大死一番。久之自然心开悟达,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不撇弃万行,但也不受染一尘。

这个境界非常高。不撇弃万行就是妙有,而不受染一尘叫真空。不撇弃万行是而生其心,也不受染一尘叫应无所住。他就是空有不二了,真空妙有了。而终日不著空,刚才那位禅人就讲说,五蕴本空,四大非有,那就是终日著空,终日说空,般若空性,终日不著空,你说空性不著空,你著空就跟二乘人一样了。终日不著空,但也终日不执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义谛。

中道第一义谛是什么?叫空有不二,不落二边,中道不存,那是空观、假观、中观,空假中,一而三,三而一,它是同时的,既是空观,也能假观,也能当下中观,中观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是佛法最高境界,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各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中观。那应无所住呢?空观。而生其心呢?假观。终日不著空,但也终日不执有的真空妙有,这是中观,后面这一段是中观的境界。我们再讲一遍,真正体会到不撇弃万行是而生其心,不撇弃万行是什么?是假观,那慈悲嘛。但也不受染一尘,是空观,是应无所住。终日不著空,但也终日不著有的真空妙有的中道第一义谛,是中观,合起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今天讲到这一段,我也体悟到一点就是,应无所住是空观、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假观、是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合起来是中观,中道第一义谛,佛陀的真正的本怀。这个就是莲池大师的慈悲,就是说“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以前我听到祖师大德还有老和尚开示说有而不有,空而不空的时候,我其实没有办法体会这么深,但是今天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体会就有一点体会了。

“夫是之谓真慧”,莲池大师说,这才是真正佛门的智慧啊。但愿出家人用心参究一番。

最后这一段,也是等于总结:

“予未闻道,兼薄于德,今为此书,惟务救时弊,而酬佛恩耳。明达之士,苟不因人弃言,幸展转以告夫禅者!万历十三年仲冬日杭沙门袾宏识。”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我很惭愧我尚未体会无上大道。上面能讲那么好的中道第一义谛,这么谦卑说,他没有体会无上大道。加以德行浅薄,莲池大师太谦卑了,说他自己没有见道,没有德行,德行浅薄。我写的这本书,主要的目的在求能挽救目前出家人的大毛病,用以报答佛恩而已。明智达理的人,如蒙不因我浅薄而弃置我所说的话,还希望辗转流通,告诉那些修禅的人。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一本《缁门崇行录》是针对修禅的人了。“万历十三年仲冬日杭州沙门祩宏识”,祩宏就是莲池大师的这个法号,他是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一个是名,一个是字。

前天我讲了这个《缁门崇行录》,感慨很多,虽然他是讲一个出家人,如何把出家人做好的,一个莲池大师祖师的一个期待跟期许,但是给我感受很深,不单是出家人他要做到这个境界,也是佛陀的勉励啊,我们在家居士也要学啊。我有一个心愿说,将来有因缘,我真想把《缁门崇行录》还有《竹窗随笔》讲出来,如果我有多余的时间的话,我希望把这两本莲池大师的这个这么好的著作,能够把它阐释出来,而且把他的心法讲出来,关键在他的心法。虽然我没有体悟,我没有明心见性,但我努力地去做,希望三宝加持。我觉得莲池大师的心法,心地功夫,他的心法太殊胜了,太圆满了,不只是说他的文言功底非常好,他的儒家的这个造诣非常地深,他佛法的部分已经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毋庸置疑的,他可以说是儒佛并通。近代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李炳南老师、老法师都是儒佛并通。所以儒家真的也很重要,虽然它是讲今生成就,但是我觉得很重要,传统文化真的很重要。

这一段我们就补充到这里。

再来,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贤愚因缘经》云。如百盲人。有一明医。能治其目。一时明见。又有百人。应挑眼。一人有力。能救其罪。令不失目。此之二人。福虽无量。犹不如听人出家。及自出家。其德宏大。然则子能出家。父母生天。又何疑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贤愚经》”,全名叫《贤愚因缘经》,十三卷,元魏慧觉法师等翻译。本经是搜集种种有关贤者与愚者的譬喻因缘而撰成。

“应挑眼”,“应挑眼”,《贤愚经》原文为“罪应挑眼”,应该是脱了一个字。

再来,“出家”,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释氏要览·上》曰:“《毘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家是一个烦恼的地方。“夫出家者为灭垢累”,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灭除这个烦恼牵累跟情执。“故宜远离也”,所以必须要远离。所以这个“家”也是枷锁的枷。

那么《大庄严法门经·卷下》云:“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什么叫菩萨出家?在《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讲,菩萨出家,他不是因为“自身剃发”,剃除这个头发就叫出家,这只能说是身出家。为什么呢?如果能够发大勇猛心,发大菩提心,精进用功,为除一切众生烦恼,包括自己的烦恼也是众生,为除一切众生烦恼,也除掉自己的一切众生的烦恼,这是名菩萨出家,这叫心出家。

“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不是只有穿那一件僧服叫做出家人,“非以自身披着染衣”,“染衣”就是僧服,“名为出家”。如果你披着染衣,这叫身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这进一步跟你解释了,“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那什么才是真正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贪瞋痴三毒这个污染的心,才是真正的出家。这句话非常重要,太重要了,你真正地能够把贪瞋痴三毒的染心断掉了,哪怕你是在家居士,你都是出家菩萨,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就像李炳南老师一样,那是真出家。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断掉“众生三毒染心”了。

“非以自持戒行名为出家”,这个地方《大庄严法门经》说,不是说你把持戒做得非常好叫出家。因为出家他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还有沙弥戒、沙弥尼戒,还有菩萨戒,不是只有把持戒持得很好叫出家。中间有省略掉。“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你要“勤行精进”,为令所有众生都能够“满足一切佛法故”,就是圆满一切无上菩提,统统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往生西方,这才叫做出家。

以上这个《大庄严法门经·卷下》,这开示得非常地好。

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贤愚因缘经》说,例如现在有一百个盲人,一个明医治好他们的病,这个明医就是高明的医生,治好众生的眼睛,这一百个盲人的眼病。那这一种譬喻了,一个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出家人,他就是什么?他就是明医,他是医王,他可以医什么?他可以医治众生的病。治好众生的什么病?烦恼病。所以佛陀叫大医王,无上大医王,阿弥陀佛也是无上大医王,为什么?他可以医众生的业障病、冤业病,还有四大不调的病,五蕴烦恼的病。顿时见到了光明,盲人见到光明,譬喻众生有智慧。

另外又有一百个人犯了罪,要挖去眼睛了,就是“应挑眼”,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一百个犯人就比喻众生犯了邪知邪见,要挖去眼睛的意思就是说,众生造了这个五逆十恶的罪,这些邪知邪见,断了他的法身慧命,把他的正法眼都挖掉了,这叫挖掉眼睛的意思,譬喻挖眼睛。一个人出来挽救他们,譬如说像佛陀,譬如说像印光大师,像刚才讲的莲池大师,乃至于我们讲的老法师,还有李炳南老居士。他们出来讲经说法,弘宗演教,出来挽救了众生,讲经说法,使他们保全了眼睛。就好像说有一个人出来救了这一百个犯人,他本来应该要挖眼睛的,后来救了这一百个犯人不要挖眼睛,保全他们的眼睛,这个是比喻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开示正法,不只保全众生的眼睛,也比喻保全众生的法身慧命的正法眼。

这两个人虽然都积下无量的福因,就是包括这个明医,还有这一个人,无量福因,但比不上劝人出家和自己出家的功德伟大。因为什么?因为出家是可以开悟的,就像莲池大师也是开悟,也是出家人,印光大师也是出家人,海贤老和尚也是出家人,对不对?老法师也是出家人,出家人开悟了,他可以救很多人啊,他功德大啊。如此看来,儿子能够出家,父母依赖他的力量生天,还有什么怀疑呢?

这样各位就明白为什么这个“出家报父”,唐朝谢某,他父亲打鱼溺死在水中,他的儿子就认为他父亲杀业太重,必堕恶道,所以剃发为僧,法名叫师备,而且修苦行,修头陀苦行,后来大彻大悟,他父亲就因为这样而生天了,因为他儿子了明心地,明心见性了,所以这个功德力让他的父亲可以生天。

以上这一段“出家报父”实在是太精彩了,我们使用了将近两集,但是也真的把莲池大师的慈悲、智慧表达出来,在这一本《缁门崇行录》里面我们获益良多。

再看下面这一段:

“修忏遇母。《梦溪笔谈》。”

“宋朱寿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刘氏微。寿昌七岁。父守雍。出其母嫁民间。及长。哀慕不已。乃解官访母。遍走四方。备历艰苦。刺血书水忏一部。印施流通。昼夜诵持不辍。后行次同州。忽然会遇。相持大哭。感动行路。遂迎归孝养。复出为司农少卿。士大夫为之传者甚众。”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巽”,“朱巽”,这是一个人名。

“微”,卑贱。意思是出身卑贱。

“守雍”,“守”是指担任郡守、太守、刺史等职。“雍”是指雍州。雍州是汉地九州之一,在今天的甘肃、陜西、宁夏三省全境以及今天内蒙部分地区,就古代叫雍州。“守雍”是任职雍州知州。知州在宋朝是州的行政长官,雅称为太守或刺史。

“解官”,“解官”就是解免官职。

“水忏”,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遇异僧掬水洗之,疮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

我们今天借这个因缘,我们再来介绍《慈悲三昧水忏》。《慈悲三昧水忏》的起源,是唐朝悟达国师遇到迦诺迦尊者,教他以三昧水洗涤人面疮而消除累世冤业的忏法。

在唐懿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位知玄法师,他还没有成为国师以前叫知玄法师,后来担任国师以后皇帝尊称他为悟达国师。在他年少的时候参访丛林,挂单在一间不知名的佛寺,正巧遇上一位僧人也挂单在该寺,而那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长满了疮,发出很难闻的臭气,所以都没有人想要跟他来往。知玄法师就住在他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照顾他,没有一点讨厌躲避的感觉。

那位病僧后来病也好了,所以照顾病僧功德很大,为了道业各奔前程,这位病僧要离开的时候跟知玄法师讲一句话,他为了表达感激知玄法师的德风道义,就对他说,以后你有难临身的时候,请你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其实这位病僧是迦诺迦尊者,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他是要来化解悟达国师十世的冤业,慈悲到极处。所以你看看,真有修行的会感得诸佛菩萨护念,诸佛菩萨一定会出手,一定会出来调解,来挽救你的法身慧命。当时这位病僧就说了,你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解救你的灾难。换句话说,这位病僧迦诺迦尊者他已经是六通现前,他有宿命通,他知道知玄法师将来会长人面疮,那时候还没发生啊。

所以这个因缘果报很可怕,“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问题是什么时候无常要来,什么时候要大灾难来,不知道啊。那一天我们一个莲友骑机车在台北市那个马路的待转区,被一部大卡车这样给她撞下去,昏迷在现场。幸好平常都是亲近我们苗栗铜锣九华山的救世师父,大悲水,在那边朝山忏悔,也是护持我们讲堂,我们万人念佛所有的志工衣服都是她洗的,在她家屋顶晒干,还烫好。半年前我就跟她讲,我说,秀闲啊,你要好好修行啊,你不要再跑了,半年前我就跟她讲了。那一天要发生大车祸,也很奇怪,那天早上我就一直在找她,我说,秀闲到哪去了呢?秀闲到哪去了呢?果不其然,发生一场大车祸,差一点命都没有了。就是这里讲的,什么时候有灾难自己都不知道啊。所以不积功累德行吗?《感应篇》里面讲说,不修一点善行跟福德,怎么消得了罪业啊。

那位病僧就说,你记得到山上来,有两棵大松树连在一起,那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就走了。

后来知玄法师因为他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崇敬,赐他檀香装饰的宝座,后来称名悟达国师。他坐上宝座那一刹那,他要升座说法的时候,他起了一个慢心说,我这么年轻就当国师。结果这个慢心一起来的时候,戒定慧顿时变成慢心了,业障现前,这个慢心一出来以后,业障就现前,冤亲债主就上去了。他认为说,我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结果不小心,也就是说打妄想的时候,那个心不专注的时候,要升座的时候,膝盖去踢到那个檀香宝座,就破皮了,长出一个人面疮出来,跟人长得一模一样,还要用饮食喂他,也一样像人会开口吃东西。当时悟达国师痛苦难忍,遍请各地名医,但是各地名医都是束手无措,无法医治。他堂堂一个国师,皇帝这么器重他,他要请什么样的名医怎么会请不到?

但是我们常说,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业。我们俗话说,真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你感冒嘛,对不对?那是什么?那是假病。你感冒伤风,伤风感冒,怎么样?去抓个药来吃一吃,那是真的是西药啊。那真病呢?业障病、冤业病那是真病,无药医,靠什么?靠忏悔。所以各位你记得,当你身体有毛病的时候,药吃不好的时候,你就要警觉,那个就是业障病现前了。阿弥陀佛是万病总持阿伽陀药,所以不老、不病、不死是真的。

那么国师这个时候突然就想起过去同住的那位病僧临别讲的话,他就前往西蜀彭州九陇山去找他了。这个就是他当时照顾病僧的福德,他有那个福报。那么那一天天色已晚,忽然看见两棵松树,并立的松树,他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与那个僧人。这个时候悟达国师所看到的是化境,就像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法照禅师,在用早斋的时候,这个钵就现那个五台山的大圣竹林寺,就现五台山的这种胜境出来,那道理是一样的。他就进去以后,后来悟达国师就见了迦诺迦尊者,就是那位病僧,他就告诉他说,我这个怪疾就痛苦得不了啊。那位病僧,就是迦诺迦尊者,就跟他安慰,没事,没事,不要担心,明天到后面去用清泉水洗一洗就可了。

你要遇到佛菩萨,什么病都可以好,对不对?你要是遇到冤亲债主,死路一条,没得救。所以要积功累德,你就有机会遇到佛菩萨示现,来救你。

第二天清晨,悟达国师在那个沙弥引导之下,要去在岩下清泉溪边清洗,国师刚捧水要来洗人面疮的时候,人面疮突然会讲话了,不可以洗,你知识广博,见解深远,你有没有读过西汉书啊?你看这个冤亲债主会透过人面疮讲话,就表示因果不空。所以为什么会有附体?也跟这个道理一样,它附体,它出来讲话了,表示灵性不灭,灵性是杀不死的。你看过西汉书吗?你知道袁盎跟晁错的传吗?袁盎晁错传吗?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人面疮就说,往昔那个袁盎就是你,晁错就是我。

当时晁错是什么呢?晁错就是皇帝的老师,他辩才无碍,而且他很有才华,他能力很强,皇帝也大概都是听他的建议。但是当时袁盎名利心现前,起了嫉妒心,跟皇帝奏一本讲晁错的话。当时晁错被腰斩的时候心怀怨恨,你看他怨恨心有多重。

他说,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可是你十世以来身为持戒严谨的高僧,因为你旁边有戒护神,戒神在保护,使我没有机会报复,今天你受到皇帝的恩宠,动了一个念头,名利心,无形中德行已经有亏了,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能够亲近到你的身体来报仇。很可怕啊,对不对?后来这个晁错又继续讲话,人面疮就讲话了,现在蒙圣人迦诺迦尊者出面调解,赐我三昧法水。

各位,为什么叫三昧法水?你怎么样可以消除业障?德行现前就可以消除业障了。就像《影尘回忆录》里面那个刘文化一样,他八年寒窗读《楞严》,他可以超度他的冤亲债主,超度他的妻子跟小孩,可以超度他的父母。三昧是什么?三昧就是定慧等持。就像虚云老和尚可以超度他的母亲一样。刚才我们讲那个唐朝谢某,那个师备禅师,师备禅师修苦行,他出家以后悟道,明心见性,他父亲本来是在恶道的,你看生天了,可以超度啊,一样道理。

所以三昧水是迦诺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的,事实上他也是一种表法,就说你怎么样可以消除业障?你定慧等持,你三昧现前,业障就消除了。就像老和尚一样,老和尚现在讲经说法就讲到三昧现前,所以老和尚今年九十三岁,什么病都没有,他连感冒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现在,他天天都是喝三昧般若法水,对不对?他怎么会生病?他行住坐卧都是饮三昧法水,三昧般若法水。你天天念阿弥陀佛,读《无量寿经》,就是在饮阿弥陀佛的三昧般若法水啊。

所以人面疮说,我因这样可以得到解脱,以后我不再为难你,我不再跟你作对了,但是你要好好忏悔。悟达国师蒙受圣人的救护,洗除多生的宿怨,因此写成忏本。他后来离开那个化境以后,就变成山林,什么都没有。他在那边搭一个茅篷。因为那个圣境是迦诺迦尊者在那一刹那,因为他有神通道力,把那一块山林,西蜀这个九陇山,把它变成一个圣境,让他看到了。所以他一出来以后,他因为在洗那个三昧水的时候就昏眩过去,他痛得不得了,醒过来那个人面疮就好了。等他醒过来以后,那个化境全部不见了。他在那边搭一个茅篷苦修,在那边就写了这个《慈悲三昧水忏》。

末学以前业障很重,我《慈悲三昧水忏》拜了好几部,一句一拜。我拜《无量寿经》是拜一字一拜,拜了二三部,我都有分享过。那《慈悲三昧水忏》也拜好几部,我一句一拜。现在我是在拜《慈悲地藏宝忏》,因为我业障重啊。那《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也拜过好几部,一句一拜。所以很多人来找我,我都告诉他说,你业障这么重,没有办法解决的话,除了念佛以外,你还是要拜佛忏悔,那我都告诉他们这种方法。

所以悟达国师就在那边早晚恭敬礼诵来报答大圣的恩德,并命名为《慈悲三昧水忏》,就是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疮,解开两家累世冤业的缘故。

今天我们借这个因缘来介绍这个《慈悲三昧水忏》,也很有意义。

再看下面:

“行次”的“次”,“次”就是旅行所居止的处所,一般称旅次。

“相持”,互相扶持、抱持。

“行路”是路人。

“同州”,中国南北朝设置一个州,治所在今天陕西省大荔县。

“司农少卿”,司农寺是古代官署,为九寺之一。副官称为司农少卿,掌管粮食仓储,仓廪管理和京官禄米供应等。

“乃小学所引,反将此事略过”,这一段是朱子所著的《小学·善行十七》,引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言及朱寿昌孝行故事,把寿昌持诵《水忏》、刺血书忏等事略过。原文节录于后。《小学·善行十七》载:“朱寿昌生七岁,父守雍。出其母刘氏嫁民间,母子不相知者五十年。寿昌行四方求之不已,饮食罕御酒肉,与人言辄流涕。熙宁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誓不见母不复还。行次同州得焉,刘氏时年七十余矣。”那么这一段朱熹的《小学·善行十七》里面,他是把这一段漏掉。

《梦溪笔谈》云:“闻佛书有《水忏》者,其说谓欲见父母者诵之,当获所愿。寿昌乃昼夜诵持,仍刺血书忏,摹版印施于人,唯愿见母。”此段为朱子所删。为什么被删除不知道,但是这一段《梦溪笔谈》有特别把它节录出来。

再看下面这一段的白话解:

修忏遇母。(摘自《梦溪笔谈》)。

宋朝的朱寿昌,是刑部侍郎朱巽的儿子。他的母亲刘氏出身低微,在寿昌七岁的时候,父亲主管雍州这个地方,把寿昌的母亲嫁到了民间。寿昌长大后,天天思念母亲,心中悲痛,最后下定决心辞官寻母,走遍四方,经历了各种艰难困苦。为了报母恩,他刺血书写《水忏》一部,又刻印流通,日夜念诵不断。后来他走到同州的时候,忽然和母亲相遇,两人抱头痛哭,过路的人都受感动。从此就诚心孝养,又出来作了司农少卿,士大夫中为他作传的人很多。

这个朱寿昌的孝行故事,就是他刺血书写《水忏》一部,为他母亲消除业障,也是至诚感通,母子再度相逢。

“按。刺血书忏。昼夜诵持。何等精诚。宜其忽然会遇也。乃小学所引。反将此事略过。何哉。”

按语的白话解:

刺血写忏,昼夜念经,多么精诚,忽然相遇是理所当然的事。《小学》这本书反而把这件事忽略了,没有引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再看最后一段:

“树德资亲。《感应篇广疏》。”

“福建林承美。幼丧父。其母守节抚养。承美旦暮号泣。患莫能报。一禅师告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当求所以报之之道。语云。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子欲报亲。惟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乃可报耳。承美省悟。誓戒杀放生。广修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闽中。”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树德”,树立美德。

“所以”,所用,用来。

“科第甲于闽中”,“科第”,“科第”就是科考及第。“甲”,居于首位的,就是第一名。意思是说林承美的家族中科举及第人数于闽中居冠。“闽中”就是福建的中部一带。

白话解:

树德资亲。(摘自《感应篇广疏》)。

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守节不嫁,抚养几子。(后来母亲死了)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难以报答。一位禅师很受感动,就劝告他说,孝子思亲,光是痛哭,亲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当想一个报答的好方法、好办法。名言道,作好事,亲人就会得益,作坏事,亲人就会受害。你想要报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能使亲人真正得益。承美一听,醒悟过来,发誓戒杀放生,多做好事。后来享受高寿九十六岁,科第为闽中第一。

我们再看下面按语:

“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尽其诚。能使亲实受其惠。此善用其孝者也。吾尽其诚。不能使亲实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云哭泣尽哀。即名为孝。纵使两目涌泪。若决江河。于亲何益。若云衰麻在身。即名为孝。任汝积麻成山。坐卧其内。于亲何益。夫衰麻哭泣。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劳之父母。得沾实惠。则在彼而不在此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涌泪”,“涌”,水从下向上冒出。例如泉涌。此指流泪不止。

“衰麻”,用粗麻布做成的毛边丧服。“衰麻”就是指丧服。这个字不念shuāi,要念cuī。

“劬劳”,劳累,劳苦。

“在彼而不在此”,“彼”是指前所云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此”指衰麻哭泣。意思是说,欲使过世的父母得沾实惠,则应戒杀放生,广积阴德。若只是衰麻哭泣,则于亲无益。

好,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世上有善于尽孝的人,有不善于尽孝的人。我尽自己的诚心,使亲人得到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善于尽孝的人。我尽到了自己的诚心,而亲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这就是不善于尽孝的人。如果说哭泣就是尽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泪如泉涌,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若说身披衰麻就叫做孝,那么任便你积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已才表达出来的常情。要想使生我养我、任劳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实的利益,则要用另外一种办法,不在这种表面形式。

好,最后我们来聆听老法师开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是孝。

第一点,老法师说,现在的世间人,知道不孝是当前灾变的问题所在,也是问题的核心,就是因为不孝,所以灾难不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老和尚说,我们天天讲,也有很多法师讲经说法,那也是到处都有《弟子规》班,都还有人继续不断地在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很多佛堂、佛寺、念佛会,还有台湾其他宗教的,一贯道的、道教的,还有基督教、天主教,很多啊。可是台湾这么小的地方,也常常发生不孝的因果故事,子女杀父母,或者是这个家庭发生悲剧,发生凶杀命案,层出不穷。老和尚讲,天天讲,还是没人相信。你家里有一个人因为父子不和、母女不和而闹成自杀以后,这就是灾难,家庭的灾难。老和尚说,只有极少数的有缘人,我们讲的善根深厚,他们听到了会认同、会点头、会学习,知道这是真的,老和尚说,这就很难得了。但是光知道也不行,你做不到也得不到这个利益。那为什么做不到呢?

第二点,老法师说,现在的人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本性迷失了,习性当家。习性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放不下来。因为现在的人都什么?现在的人都是及时行乐,追求物欲的生活,所谓过高档的生活,想要一夜致富,争权夺利,所以不孝的事情层出不穷,兄弟争产,对簿公堂。所谓现在很多子女都不上班,在家里守在电脑旁边,变成什么?这我们一般讲叫宅男、宅女。我们现在讲叫什么?月光族,每个月薪水到月中就花光了,叫月光族,向父母亲要钱。很多家庭悲剧都这样发生了,我们台北就有发生,一位单亲的家庭,她的儿子,他母亲辛辛苦苦给他培养,他竟然为了享乐,跟他同学把他母亲杀死。就是这里讲的,习性当家,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好吃懒做,贪瞋痴慢疑,这些东西放不下来。他看到别人都是这样一夜致富,都很有钱,习以为常,都以为这是正常的。纵然听懂了,他们认为说,那是在讲古人的故事啊,那是过去的社会,不是现代,他讲的是现代。

第三点,老和尚说,现代人都讲求现代化,但是你讲现代化不能离开根本。就好像一棵大树,千年的树木,几千年的大树,它有根,我们这个家就是几千年的根,几千年的大树,它有根、它有本,它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叶、开新花。就像一代传一代,祖父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这是一代传一代。这个家就是什么?就是这颗大树,那它有个根,根就是孝道。今年开的花不是去年的花,那叫现代化,现代化不能离开根本。我们今天现代化是把根本铲除,连根拔除,不要孝道了。这棵大树也是一样,你把根砍掉了,那这棵树就枯掉了、就死掉了。这孝道没有了,这个家也灭了。

第四,我们看美国的拍的二O一二影片,再看到日本三一一的大地震跟大海啸,那个海啸有十米高。电影拍的是假的,日本的纪录片是真的,当时飞机是从空中拍照下来,比美国人的电影还可怕。这个我们有看过啊,对不对?老和尚说,这你看看,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家都在几分钟之内全部消灭掉,为什么?因为大家把根忽略掉啊。

第五,现代人都不知道根,完全迷失了,你旧东西都不要,把它铲除了,就像孝道不要了,你要新的。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观念,这个观念会给世界带来大灾难,人类会灭绝。所以这个老和尚说,我们不得不知道这孝道很重要啊。

第六,孝顺父母不容易,孝顺父母做到圆满了,你成佛了。只有诸佛如来那个孝才是圆满啊,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是没有别的,就是教一个孝道,没有佛讲得那么圆满、那么究竟。

第七,父母对儿女唯一的希望是希望他出人头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凤代表最高阶层。最高阶层是什么?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叫名闻利养、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如果以最高境界来讲,最高境界是什么?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法讲的遍法界,尽虚空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统统明了了,这是最高境界。

第八,我们今天学佛了,我们的父母亲对待我们儿女,他们希不希望儿女也能够证得这么最高境界呢?也就是能够成佛呢?能够明心见性呢?就像净空老法师的父母亲一样,他们生出一个好子孙出来啊,就老法师啊。刚才讲说这个师备禅师因为开悟了,他的父亲在恶道就超生到天界啊。哪一位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是能够,不只是世间功成名就,出世间也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所以老和尚说,我们才晓得什么是大孝,什么是究竟圆满的孝,谚语所谓“一子成佛,九祖升天”。不只九祖,一子成佛普度众生啊,这多大的光荣啊,这孝道才会做到完全地圆满。普为众生生起神变,这是天下每个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今天我们这个“忠主”、“孝亲”,这个“孝亲”这个部分我们讲得最久,讲了四集,这是很意外的,我也没想到孝亲会讲四集。可能是佛菩萨希望现在多弘扬孝道,因为老和尚刚才讲,孝道没了,这个家就毁了,灾难就来了,人类就要灭绝了,所以佛菩萨希望我们多多弘扬孝道。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8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