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7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4月1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二,“孝亲”。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二十页第二段。
在还没有讲“异香远闻”之前,我们来稍微再补充说明一下,在上一集我们所讨论到的“举国孝养”。这里面提到这个天神跟国王讲,天神一共出了九个问题来考验国王,国王没有那个智慧知道这个答案,所以证明有福报不一定有智慧。结果他的大臣里面有一位孝子。因为这个里面提到,这个国家是无量劫前有一个恶国,恶国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国家它是一个不重视孝道的国家,也可以讲说刚强难化,所以它这个国家有一种法律就是弃老,这个“彼王国法,年老即逐”,父母亲年纪大了,就被子女抛弃、驱逐。刚好大臣里面有一位最孝顺的儿子,有一位孝子,他在家里就,自己有一个地室,地下室,偷偷地把他父亲藏起来,然后尽心供养。所以当天神来考验这个国王九个问题的时候,那位国王都答不出来。
那我们再来回忆,因为这个这一集里面,“举国孝养”我们就讲一集,那它也是“孝亲”这个经文里面,其实属于最重要的一个公案,所以我们在上一回我们探讨这九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分辨雌雄蛇,就是公蛇跟母蛇。
第二个问题,分辨比丘与凡夫罗汉之迷悟。比丘他已经出家了,但是比丘还没证果,所以比丘跟凡夫有什么不同?比丘跟罗汉又有什么不同?比丘对凡夫来说,比丘是醒过来的人,凡夫是睡着了。可是比丘对罗汉来讲的话,罗汉已经证无生了,所以比丘算是睡着的人,罗汉算是醒过来的。就迷悟的不同。
第三个问题,分辨大象的重量。在古代那个时候,坦白讲也没有这么精密的这个仪器,也没有办法去分辨大象的重量。
第四个问题,分辨一捧水与大海水的差别。这一捧水如果供佛僧跟父母以及病人,那福报很大。那大海水不过一劫而已,为什么?因为它还是脱不了成住坏空。所以它这个一掬水,一掬水供养佛僧、父母、困厄病人,他的福报是超过一海水。
那再来,分辨飢饿苦与悭贪苦。悭贪苦是堕饿鬼道中,百千万岁,不闻浆水之名,水浆之名。那一般的飢饿苦的话,它只是一个果报而已。这个是分辨飢饿苦与悭贪苦。
第六个问题,分辨全身焦烂与地狱苦。这个全身焦烂,天人就说了,这个天人问这个问题,孝子的父亲就说了,这个如果“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比这个全身焦烂还痛苦,还苦啊。
第七个问题,分辨美女与天人的庄严,一般世间的美女还有天上天人的端正殊特。这个孝子的父亲就说,“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那个端正殊特超过这个世间美女。
第八个问题,分辨旃檀木的树根跟树尾。孝子的父亲说,把它放在这一个水中,根在下,末自然在上面。为什么?因为根重要,树尾是枝末,所以谁为末?谁为根?根就是本。
第九个问题,分辨二白草马,这两匹白色的马,哪一只是母的,哪一只是这个母马的这个的儿子呢?这个小马,子马呢?那他的父亲就说,拿草给牠这两匹马吃,母亲一定是让这个子马来吃。
这九个问题,为什么这位大臣,孝子的父亲能够答得出来?因为他心清净。所以我们上一回探讨到根本智跟后得智的问题,根本智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你看这些公蛇、母蛇,分辨比丘、凡夫、罗汉,像分辨比丘、罗汉,这个都是要有智慧才看得出来,你现在去问一般世间人,他也不知道比丘跟凡夫跟罗汉的差别。那你说雌蛇、雄蛇跟大象重量,这个事看起来是世间事,但是有智慧的时候,他就后得智就起作用了。所以后得智是作用,根本智是本体。那么一掬水跟大海水的功德,还有飢饿苦跟悭贪苦,分辨全身焦烂、地狱苦,这个都要有智慧才有办法。那分辨美女跟天人的庄严,也是要有智慧才说得出来。那旃檀木树根跟树尾,两匹马,何者为母马,何者为子马,这个也是看起来是世间事,但是他一有根本智,他后得智自然就是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像佛陀那个年代,外道考佛陀,就是考一棵树里面有多少数量的树叶,那么外道还特地的把那棵树里面几片树叶偷偷拔下来,然后再来考佛陀。那佛陀证得一切种智,佛陀分别告诉这个外道说,现在这一棵树总共树叶是多少,结果一清点结果,就是佛陀讲的那个数字。
所以这个后得智就是六祖大师开悟以后那五首(句)偈语,根本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那是本体。那后得智呢?“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了了知,了了见,他六通现前,自然而然清楚明白,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心性的妙用。
好,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百二十页第二段,“异香远闻”。我们看经文:
“《法苑珠林》。唐慈州刺史王千石。性仁孝。以沈谨称。尤精内典。贞观六年。丁父忧。哀毁过节。负土成坟。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其处恒闻击磬。音甚清彻。异香遥闻数里。”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以沈谨称”,“沈谨”亦作沉谨,深沉谨慎。意思就是说,素以沉稳谨慎的性格为人所称誉。
再来,“内典”是指佛经。为什么“内典”是佛经呢?因为佛法是向心内求法、求智慧,不是心外求法,所以佛家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再来,“丁父忧”,丁忧是遭逢父母丧事。这是以前的制度,就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所以这个是泛指守丧,亦称丁艰。那么丁忧就是为父亲守丧。
再来,“哀毁过节”,“哀毁”就是指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体,后来常作居丧尽礼之言辞。“过节”,超过限度,没有节制。汉朝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所以“哀毁过节”意思就是居亲之丧过于悲痛,超过常制。
再来,“庐墓”,古代的孝子在他父母亲逝世之后或者他的师长过世之后,在服丧期间,在坟墓旁边搭盖一间小屋,在那边居住,守护坟墓,这个谓之“庐墓”。在文昌帝君过去世,在《文昌化书》里面也有记载,他的母亲往生以后,文昌帝君在他母亲的墓旁庐墓而居。后来感动天地,他母亲坟墓的前面的墓地全部都变成,因为可能是山洪暴发,把那一块地就是都变成非常地平坦,这个是孝感天地。
那再来,“磬”,这个是有两种解释,这是乐器的名称。第一个是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那第二个就是佛寺道观里面礼佛所敲的铜制乐器,中空,形状像钵,僧人击磬以表示活动要开始了或结束了。这个我们佛弟子都知道,打引磬,分成小的引磬跟大的引磬,大的引磬像钵,大磬。那么在这个地方是指第二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摘自《法苑珠林》)。唐朝慈州刺史王千石,天性仁孝,朴实谨慎,精通佛典。贞观六年守父丧,哀伤程度超过了一般人。他给父亲作了一个坟,自己在坟墓的左边搭了一个草棚,每夜必诵经,以增加父亲在阴间的福报。他诵经的地方常常能够听到钟磬的声音,非常清晰,还飘出一种奇妙的香气,几里远都闻得到。
这个也是至孝感动天地,或者发大愿诵经,往往得到感应道交,会佛菩萨降临,或者是会天人来护念、来护持,尤其是会飘出一种奇妙的香气,这事确实有。我们有一位万人念佛的义工,这个简居士她是一位女众,非常精进,她是听老法师的经教,她发愿要诵《无量寿经》一万部,而且在一定的期间内要诵完一万部的《无量寿经》。那她是在一家科技公司当副总经理。那么她发这个愿以后,她公司也没有佛堂啊,她发这个愿以后,说要诵一万部《无量寿经》以后,整个她的座位的四周全部飘了这个檀香的味道,也没有人点香啊。那她的同事就说,诶,怎么这么重,浓郁的这种檀香的味道,这么重啊。那这个就是什么?这是发一万部的《无量寿经》,感动到莲池海会的护法龙天,莲池海会的诸佛菩萨来为她作证明。所以诸佛菩萨降临,当然是这个檀香味自然而然就会很重。
而且是有些高僧大德他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檀香味啊,像虚云老和尚他的大衣,常年累月那个大衣都没有洗啊,那都会流汗哪,那他的弟子把他的大衣请下来的时候,一闻,全部檀香味,我们的衣服一般都是汗臭味啊,那虚云老和尚,老和尚讲过,他那个大衣是檀香味啊。
所以这个是孝顺至诚感通。
那么在这个地方经文讲,“庐墓左,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我们就来探讨,人死后,阳世亲人诵经有没有用。这位唐朝慈州剌史王千石,是在他父亲的坟墓旁边,庐墓,“每夜必诵经”,来超度他的父亲,“以资冥福”就是为他能够超拔,诵经超拔。那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到底诵经,阴间的人能不能得到这个功德。我们就以倓虚老法师亲自问鬼差的答案最准,这个是最准确的,最正确的。
在《影尘回忆录》里面,倓虚老法师他十七岁的时候,他母亲为他订婚娶亲。但是那个时候,在七月间,那时候医学不发达,流行这个虎列拉,就是疟疾。疟疾是一种传染病,传染得很快。所以当时,在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死人很多,甚至满街都是抬棺材的,也甚至买不到棺材的,那就去买草席了。
那当时倓虚老法师他的一个邻居是姓金,叫金德胜,比倓虚老法师大两岁,十九岁,跟他同日结婚,结果也得到这个时令病,就是传染病,一天一夜就死掉了,距离他娶亲的日子也不过是四天而已,贺喜的客人都还在院子里面还没走,他的母亲都已经哭得死去活来,他的妻子红衣脱掉,马上换白衣服。这个凄惨的光景给倓虚老法师一个很大的震撼。
那么当时,因为他跟这位姓金的同学感情很好,所以倓虚老法师就特地去看他这个同学的遗体。因为在那个六七月的天气,很热,他这个姓金的同学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肿胀,带肉骷髅,非常地难看。那么当时,倓虚老法师看了这个他这个同学以后,心里很难过,也受到很大的刺激,心里很酸楚、很难过。他说,人生太没意味了,上面有父母,刚娶媳妇,环境又很好,人命无常,为什么这样就死掉了呢?
结果他看完他金姓同学的丧事以后,接下来轮到他自己了。大概过了几天以后,他觉得肚子很痛,肚子里面咕噜咕噜地响。他心里想,坏了,恐怕我也要死了。不一会儿,他像做梦一样,因为痛昏了过去以后,他感觉像做梦。做梦是像小死,真正死其实叫大死。那他自己死了,他自己还不知道。
虽然死了,可是他迷迷糊糊的,像做梦一样,有两个小鬼就把他架着,飘飘荡荡地过了好些山,又过了好些水,总觉得在水上飘,就飞过去了。到了一间庙门口,感觉像个衙门,就是到阴间了,里面有很多房子,那两个鬼就往屋里一推,告诉他说,进去吧。然后一副很凶恶的面孔告诉他说,在这里等,等候过堂。过堂就是要审判了。
那他小时候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有跟他讲说他不好养。他到阴间去以后,他非常懊恼,他想起他母亲说的,他不好养就是,我们现在讲说,这个小孩养不大,养不老,养不到长大。他说,果然没错。
那么他到阴间去以后,四周阴沉沉的,一点声息都没有。回头一看,屋子里面有一个管帐的先生,在那边拿着笔不晓得在写什么,其他就没有人了。那他想套交情,就靠过去跟那个鬼差讲话,他就很和蔼客气地问说,先生,我犯什么罪,叫我到这边来过堂呢?我不知道啊,那位鬼差就说,你以为你还在阳间吗?你现在已经死了的鬼,过堂时候由阎王来问案。然后头也不回地再继续在那边写资料。
他沉思了半天,就问那位鬼差说,我能转生吗?那位先生对于倓虚老法师的问话,囉哩囉嗦的已经听腻了,当他问说能不能转生的时候,祂就很不耐烦地顺口答了一句话说,我不知道,过完堂你就自然明白了。
然后他就问那个鬼差了,因为他小时候就记得外道里面有诵经招魂这一回事,他就问这位鬼差说,诶,人死掉以后,在阳间的眷属为他诵经招魂,到底有用没用?他就拿这个话问那个鬼差了。那个鬼差就把笔停下来,祂说,此事不假,阴间确实有这回事。我把这一段故事拍到我做的那个《玉历宝钞》,我制作的《玉历宝钞》,我有把这一块,这一段倓虚老法师下阴间的经过,有拍上《玉历宝钞》的故事,就在讲这一段。然后祂就告诉那个倓虚老法师王福庭说,你看那个墙上那个木板,这些木板上的位子就是刚死过不久,因为阳间的亲属在帮他做超荐佛事,这些往生的死者,他的木牌就会提出来,等他的后人诵经超度,如果时间过得太久了,阳间的人没有帮他超度,这个木牌就不会往外提了。这个木牌有点像我们什么?人世间的什么?往生莲位,我们参加法会都要写超度牌位,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这次办万人念佛,我们是在台北市辛亥路复兴南路口这个和平篮球馆。那因为国内有很多莲友也参加这个法会,就要安排他们的住宿,都安排在台北市的一家饭店。这饭店的经理忠厚老实,他是一般信仰道教的,他不知道我们要办万人念佛。我家师姐还没有打电话跟他定这个房间的时候,住宿的房间的时候,他前一天打电话给我师姐,用这个台湾流行的line群组来问我师姐,他说,我昨天做一个梦,像一个篮球馆一样,很大,很多人参加法会,然后有一位土地公,土地公福德正神,很慈祥地戴了官帽来见我,告诉我说,诶,经理啊,我们会在这边办个法会,过几天就会有一些国外的客人会住到你们饭店来,再麻烦你多多帮忙啊。
然后他说,他在梦境里面就看到那个法会,非常地大,很多人在念佛,非常庄严。然后他看到很多那个黄色大的那个纸牌,他不会讲我们佛家,佛弟子都知道,那是往生莲位,他说看到很多的这个往生莲位的牌,他不知道往生莲位,他说,很多黄色的牌都竖在那个,竖立在那个地方。就是这里讲的,你看我们参加法会,我们参加三时系念,我们为往生的亡者立牌位,阴间哪,阴间那些鬼差就会把这个亡者的木牌提出来。但是如果阳世的人没有帮他超度,日子过太久了,就不容易往外提了。
那个牌子上,那个木板上面都有写了很多名字,还有那个香纸经卷等。那他就继续再问这个鬼差了,什么时候过堂啊?祂说,你等着吧,阎王正在后面剃头呢。
隔不久就要上殿堂了,他就跟阎王在问辩。阎王就登座以后就跟他讲,你是王福庭吗?一个很陌生又粗暴的声音就传到他的耳朵了。所以你看我们人死后,中阴身那个闻性都还是没有变,中阴身的那个见闻觉知都还在,在还没有投胎以前,那个见闻觉知都很清楚明白。他就听到那个声音说,你是王福庭吗?他说,是,我是王福庭。阎王就开始问案了,他说,你知道吗,你已经死了,现在应该送你去转生,就要去投胎转世了。那个王福庭,就是倓虚老法师,心里想,转生,那不知转到哪去了。你看,这个就是流转生死,未出生的时候我是谁?出生以后我又是谁?他说,转生以后,我再想回家都回不去了,我母亲会挂念啊。他就反问阎王了,我有罪吗?阎王说,你无罪。既然我无罪,何必让我去转生呢?我母亲生我这个小孩,我从小就娇生惯养,恐怕我死了,我要回不去了。
我们知道倓虚老法师是梵僧来投胎转世的,乘愿再来的,我们讲过他的故事。他父母亲到观音庙去祈子,去求儿子,那当时倓虚老法师要来入他母胎的时候,还特别到他母亲房间给他母亲托梦,他说,妳家房子借我住。倓虚老法师的母亲听不懂,她说,我家房子借你住,那要我男人同意。男人就她丈夫。倓虚老法师说,妳同意就好了。讲完他就入胎了,那就看到一位梵僧走进去他母亲的房间,就入胎了。这就是什么?就是倓虚老法师,因为他是乘愿再来的,一般都是中阴身的时候神识入胎,就是所谓的灵魂。
他说,我恐怕我死了以后,我回不去了,我母亲会惦念我啊,她会伤心,会哭坏了。我没有做坏事,我才刚要学好,如果你让我去转生,可能我会学坏了,他还会跟阎王讲说他会去学坏,还不如今辈子我好好修行,这样我多冤枉呢?阎王就跟他讲,寿限有定数,那不能只依你的。阎王就这样说了。
这个王福庭就问阎王说,我在世的时候,我听说诵经增寿,我的经白念了吗?白诵了吗?就是这里我们讲,现在是诵经到底能不能“以资冥福”?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他就跟阎王说了,他说,我舅父死的时候,我怕死啊。所以印光大师说,怕死是一件好事,怕死才会觉悟无常,才会精进用功。王福庭就看到他舅父死了以后,就怕死啊,人家就送给他这个《高王观世音经》,教他说,你诵一千遍可以免灾不死。他就请了一本,回去一口气就给它诵完,只用什么?用两天一夜的功夫就把一千部全部诵完了。从此以后,每天有功夫就诵几遍,他也不知道会不会真的不会死。
阎王说,诵经不白诵,你在十七岁的时候就该死了,给你增延五年人寿,活到今年二十二岁了,怎么没有诵经功德呢?阎王就这么说了。王福庭倓虚老法师就抓到这个机会了,那既然诵经有好处,请你放我回去吧,我再继续诵经好不好?
阎王当然知道他是未来的天台宗祖师。倓虚老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他也是跟谛闲老法师都是天台宗的祖师。我们台湾的华梵大学,我们非常尊敬的晓云导师创办的华梵大学,修持非常好,尤其是她的墨宝。她就是在香港拜倓虚老法师,本来倓虚老法师是不收女众弟子,他是破例的,所以他是收这个晓云导师为他的女众弟子。后来创办了这个华梵大学,也是我的母校,我在那边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拿到硕士,在那边读过两年的这个在职专班。
阎王听他讲完说,嗯,有一点好像不太赞成,只诵这个经不成,他说,你只诵《高王观世音经》不行。然后再来就是说,他听了以后,他心里就一沉思,可能还可以通融,他就应声回话给阎王说,那如果你放我回去的话,我每天诵十遍《金刚经》。跟阎王谈条件了。阎王听了以后,说,好吧,送你回去。这就答应了。
于是就命那两个小鬼,就是那个黑白无常,说,把王福庭送回去。结果他又经过,路上走得很快,过山涉水,就好像去的时候走的那条路。所以那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你看,跟我们阳间不一样,阳间会走高速公路,会走铁路,你到阴间不用走铁路、公路,也不用坐飞机了,黑白无常把你一抓,就是这里讲的过山涉水。
那快到他家的时候,他就很清楚地看到他家里那一座南屋,大门是向东。你看,看得这么清楚,证明我们什么?我们这个觉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进大门以后,他就听到他的母亲在哭得很哀痛。你看,这个闻性也不灭,不生不灭。他母亲看不到他,可是他听得到他母亲在哭泣的声音。也就是说,他在中阴身的时候,或说到饿鬼道,这个饿鬼道,因为阎王审判就在阴间,它阴间的维次空间,他已经听到我们阳世的这个人间的这种声音。
他们家有三间堂屋,有一明两暗,他内人正在当中其中一间涮锅,他的尸首,他的尸体在炕上顺躺着。本来我不知道什么叫炕上,我到东北去,到沈阳鞍山,我才知道什么叫炕上,炕上就是床铺,下面可以烧火,冬天的时候因为很冷,或者下雪,躺在那个炕上就很温暖,下面是有那个热气上来,我才知道那叫炕上。炕上顺躺着。那么他母亲是守着尸首,在那边哭得要死要活的。那两个小鬼就把他送到他原来尸首的跟前,就是脚跟前面,从后面一推说,你还阳吧,就一踢,你还阳吧。这个时候他像做梦一样醒过来,回头看外面,醒过来以后,红日三竿,已经是大白天出太阳了。
这个我藉由《影尘回忆录》,倓虚老法师死而复活,在阴间问鬼差说,阳间诵经、超荐、招魂,到底有没有这回事情,用倓虚老法师这个公案是最准确的,是最确实的。
所以我们看下面这个按语:
“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慞。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并欲使父母之神识得所。譬诸桃李之核。其生生不已者。仁也。今人但知附身附棺。必诚必信。而于父母之神识。反不使之安放得所。岂非护其壳。而弃其仁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护其壳”就是父母亲这个四大,这个身体,这个是壳嘛。那个“仁”呢?就像桃李的它里面有一个“核”,“核”就是它那个种子。那个“仁”就是什么?就是那个“生生不已”的,“生生不已”的这个种子,那就是他的灵性,就是神识的意思。灵性是不灭的,灵性也杀不死,可是你附着那个壳,你却是没有去护念他的那个神识,他能够往生西方,让他往生西方,你反而不知道超度他往生西方。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等一下我们再来白话解。
我们现在先来讲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神识昏迷”,“神识”我们讲过,就是一般讲道家讲的灵魂,有情众生他的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曰“神识”,犹言灵魂。《楞严经·八》曰:“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这个以前我们探讨过,在《楞严经》里面,我们有讲过,这个神识怎么样会入无间地狱的原因,就是十习因六交报,我们有讨论过了,在这边就不再详细地探讨。
“昏迷”是迷糊,神志不清。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又名中有。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之中,每七天一个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所以我们这个民间的习俗会做七,就是因为七天一个生死。那么意思是指中阴身迷惑颠倒的状态,这个叫做“神识昏迷”。
我们这一段按语里面,“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慞,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我们把这一段我们来探讨一下,怎么样去超拔中阴身?因为这个地方我们讲到“神识昏迷”,那我们就讲中阴身的昏迷状态,在《地藏经》里面讲的叫“如痴如聋”,就像有些人你叫他,他醒不来,就像愚痴一样,就像聋子一样,“如痴如聋”。就人在中阴身的时候,在七七日内那个状态,《地藏经》讲的叫“如痴如聋”。所以人往生以后如何为亡者修福呢?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第七》里面,我把它归纳,总共有九种方法来超拔亡者,也就这里讲的,像这个王千石一样,“每夜必诵经,以资冥福”,如何来超拔这个,“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那新死之人的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就是《地藏经》里面讲的“如痴如聋”。
那么第一点,修福,点灯、读经、印佛像。
我们来看经文: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旛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
这是《地藏经》里面讲,“习恶”就是他的业障跟习气,造了五恶,五逆十恶这些众生。从一点点的这个起心动念,一个恶念,便造到无量无边的罪业,这叫“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所以知道这些众生他们无始劫来这些习气,在临命终的时候,父母眷属怎么为他设福,“以资前路”,怎么帮助他能够投生何处呢?这个往生善界呢?还是往生人道呢?还是超拔到西方呢?叫“以资前路”,帮助他。
“或悬旛盖”,“旛盖”是以前要讲经说法会竖立这个旛,告诉十方的这个冥界众生,说这边有讲经说法,请你们来参加这个法会。所以六祖大师在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的时候,《大般涅槃经》的时候,就是两位出家人在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所以古代那个丛林里面,不像现在,因为媒体发达,你可以做电视广告,可以网络的信息,以前古代没有,所以以前在丛林里面,在深山里面,他会竖那个幡,也是告诉世间人说,这边有讲经说法。我们承天禅寺,土城承天禅寺,每年的七月分都会做中元普度法会,都会做佛事,那么他们就是比照那个传统,他们会把那个竹竿竖立得非常高,然后上面挂一个幡,告诉众生这边有超拔法会。“及然油灯”。所以“悬旛盖”什么意思?就是要护持讲经说法,印经,护持讲经说法,都叫“悬旛盖”,或者这个讲堂,或者家里,请高僧大德或是善知识来讲经说法,这是最好的功德。
“及然油灯”的意思什么意思呢?我们说点灯供佛,我们印经啦,护持三宝啦,护持讲经说法啦,点亮他们的光明灯,这都是“然油灯”。
“或转读尊经”,“转读尊经”就是要转变,你要随文入观,“转读”就是要,你要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讲说,超度这个往生者,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阳世的人要怎么样?要从诵经得到功德。所以“转读尊经”的意思是说,要转变亡者的业力,要转变亡者的错误的知见,也要转变阳世人的这些知见跟烦恼,这个叫“转读尊经”。
“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
这是第一点,修福,点灯、读经、印佛像。
第二,修圣因,怎么灭罪?念佛。
我们看经文:
“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销灭。”
这个临命终人的时候,念佛最殊胜,念佛可以帮助他种植“圣因”,“圣因”就是往生的净因,可以灭除他的罪业。所以当你念佛的时候,临命终人他耳根最利,他“闻在本识”。为什么他现在是“闻在本识”呢?因为他现在是中阴身,是真妄和合。那么这些众生他所造的恶业以及他所感召的果报,“必堕恶趣”,因为“眷属为临终人”修这个助念的念佛因缘,“圣因”,这些重罪“悉皆销灭”。
这是第二个,念佛可以帮助他种圣因,灭除罪业。
第三,七七日内,全家要吃素,不要杀生,如果你吃荤食,可能会增加亡者晚生善处。
经文: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这个就是在亲人往生的四十九天之内,一定要全家吃素,而且最好要持五戒,而且不要造淫的事情。夫妻这段期间必须要怎么样?要修清净心,能够守这个五戒,不杀生、不偷盗,最好是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不要造杀业,“慎勿杀害”,以及造恶缘。譬如这段期间,饮酒作乐、赌博,做这些恶的事情,或者去拜那些鬼神,求这些魍魉。你这些杀害,造杀业跟拜祭没有任何力量帮助亡人,“利益亡人”,只有增加恶缘,增加罪缘,“转增深重”,使这个亡者来世或现在生,他本来可以得到圣分,本来可以有往生的希望,可以到人道中来,人天道中来,但是因为被眷属造这个恶因,让这个命终人在阎王面前要“殃累对辩”,你连累他,还要他去“殃累对辩”,还要辩解啊,反而是延误了,“晚生善处”。这是第三点,不要造杀业。
第四点,阳眷为亡者植福,利益全部都可以自得。
我们看经文: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阎浮提的众生啊,你只要在三宝门中为亡者做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这样的利益,亡者“悉皆自得”,都可以得到。
第五,临命终时,亡者闻一佛名,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我们看经文: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因为仰仗佛的威力,亡者在临命终的时候,可以在中阴身听到一个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管有罪无罪,都可以得到解脱的机会,“悉得解脱”。
第六,七分功德,生者得六分,亡者得一分。
我们看经文: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这告诉你了,你在生,在活的时候,你不好好修善因,你都是造重罪,命终之后,你的眷属大小,你的家亲眷属为你所造的福利,“一切圣事”,七分功德,活人得六分,往生者得一分,亡者得一分。因此未来现在的善男女等,你们要正在健康的时候要好好修,你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闻健自修,分分己获”,你不要等到临命终才靠人家超度。
这是第六点,这个七分功德的问题。
第七,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各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如果你没有往生西方,你没有往生天界,你善恶夹杂,中阴身不善不恶的,大善的一定直接就往生西方,大恶直接到地狱去报到,这个不善不恶的都要经过什么?我们讲十殿阎王,七七日内要到各殿各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才可以根据你的善业恶业,据业去受生。
我们看经文: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这一段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经文里面,“新死之人,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举目全无伴侣。七七日内,恐怖周慞,其苦无量,时时望阳世作福救拔”,就是讲这一段的意思。
亡者在七七日内,在阴间,“冥冥游神”的意思就是中阴身的时候啊,这个“游神”就是神识,他不知道生死无常,所以“无常大鬼,不期而到”,他也不知道他罪福,罪有多重,福报有多少,那在“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在各殿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根据他的善恶业再去受生。在还没有结果下来之前,“千万愁苦”。
第八,七七日内,望阳世亲人救拔。
我们看经文: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就是“在七七日内”,他亡者在念念之间都希望骨肉眷属为他造福超拔他,过完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就要随业受报了。那随业受报这些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没有解脱的日子。那如果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那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第九,命终之后,设斋供养。
我们看经文:
“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就是家里的亲人,你为你的父母或者眷属,他命终之后打斋供养,而且至心勤恳,这样的利益,存亡两利。“存”就是活的人,“亡”就是亡者,都各蒙其利。
这是刚好提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就探讨,这九点是在《地藏经·利益存亡品》里面,如何为亡者作福救拔。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周慞”,“周”就是普遍、全面。“慞”就是惧怕。“周慞”就是充满惊恐。
再来,“得所”,意思就是可以得到安居之地或是合适的位置。“得所”就是说,让父母亲的神识可以往生到善处或是往生西方,它有一个身心安顿的地方,叫“得所”。
再来,“生生不已”,“生生”就是孳生不绝,繁衍不已。“不已”就是继续不停。意思就是说,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不断地繁衍。
“附身附棺”,语出《礼记·檀弓上》:“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这个“附身附棺”就是古代下葬的随葬器物。故“附棺”即是埋葬的意思。所以“附身附棺”就是依礼装殓、埋葬。
再来,“必诚必信”,语出《礼记·檀弓上》。《正义》云:“夫祀必求仁者之粟,故送终之物,悉用诚信,必令合礼,不使少有非法,后追悔咎。”所以子女为父母办丧事,所使用的财物、陪葬的资具,其来源必须要正当,称为“必诚必信”。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刚刚死去的人,神识昏迷不清,前面一团漆黑,张目不见亲友,四十九天之内,恐怖惊惶,所受的痛苦无法说尽,时时盼望阳世的亲人作福救拔。因此孝子慈孙不但要使父母的形体有所归宿,而且要使父母的神识也有所归宿。好像桃李的核,它之所以仍旧能生长成新树,起决定作用的是仁,而不是壳。现在的人只知道把父母的形体放进棺材,必须非常地诚信,而对于父母的神识,反而不去管他的归宿,难道这不是保护好核壳,抛弃了核仁吗?
那么这一段按语里面,周安士菩萨不断地在强调,“所以孝子慈孙,不但欲使父母之形骸得所,幷欲使父母之神识得所”。刚才我们有探讨过《地藏经》的〈利益存亡品第七〉,我们现在再来探讨一下临终前的现象。
老法师说,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会看到亲人来。在《地藏经》里面也有告诉我们说,人在临命终的时候,每个亡人,这个亡人会告诉他旁边的家亲眷属,说他看到某人来了,祂站在门口。
这个《地藏经》讲这个事情是真的。我一位莲友叫周耿民居士,他的祖母在我们台北市那个马偕医院要往生的时候,我去跟她做临终关怀,他的祖母就告诉周耿民居士说,她说,耿民,耿民哪,你那个姑姑她站在床铺旁边,在那边跟我打招呼啊。周耿民因为他是佛弟子,诵《地藏经》,他都知道啊,他就告诉他祖母说,奶奶妳不要去被这个姑姑这个家亲眷属所影响妳的正念,妳要专心念佛。
所以老法师说,临终看到亲人来,这个不是真的。祂有些是,绝大部分都是冤亲债主变现的。地藏菩萨告诉我们,他的冤亲债主变化他的家亲眷属来诱导他,来带他走,不是真的。带他走,跟他算帐,来索命的、来讨债的。所以不能跟祂走,要跟阿弥陀佛走。
这是第一点,临终前的现象,会见到所谓的往生的亲人,其实祂是冤亲债主。
第二点,大概在往生前二三天会见到那个阴境。亡者在这个时候,大概在临终前二三天,这种境界就会现前,就叫阴境。永明延寿大师在〈四料简〉里面讲,他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讲这里啊。会出现这个境界,顶多二三天就走了。那么老法师说,这《地藏经》讲得很清楚,那就是魔,祂在等你。
第三,这个时候要念佛,佛光注照,魔自然就远离,冤亲债主就不会找麻烦。因为佛来接引你的时候,这些冤亲债主不找麻烦,祂找不到麻烦,祂也很欢喜赞叹,祂希望你往生成佛以后可以来超度祂。就像我们讲刘文化读《楞严经》,八年寒窗读《楞严》,就是见到这个境界,他破识蕴,见到这个琉璃世界,就超度他的冤亲债主了,还有他的父母了,还有他的过世的这个妻子跟闺女。就是这里讲的,念佛,佛一定来接引。
那么这个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提到这个临命终前的一些现象。
那么再来就是临终前的苦。老法师说,临终前像生龟脱壳。他说,“因人临终,万苦交迫,除持名外,余行难起”。就是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老法师说,就像生龟脱壳一样,活的乌龟要把牠的壳跟肉剥离那种苦,比喻什么?临终前之苦无法形容。那这个时候“万苦交迫”,除了念佛以外,持名念佛以外,你其他都帮不上忙,“余行难起”。
再来,第二点,临终前的痛苦,八小时之内不要碰他的身体,不要哭泣,不要流眼泪,不要换穿他的衣服,不用,先不要沐浴,先助念,老和尚说,连床都不能动它。临命终的时候其他法门都用不上,只有念佛。
那么第三点,临终助念的时候可以让他提起正念,不致堕地狱,也可以帮助亡者减少他的痛苦,帮助他头脑清醒,他不会堕地狱。为什么会堕地狱呢?老法师说,胡里胡涂的堕地狱,没有头脑清醒,就是没有正念现前。所以临终的时候遇到有人给他助念,一般讲,灵性会稍微提高一点,他不堕三恶道,那业障特重的人他不堕地狱,这个帮助太大太大了。
这是老法师开示,临终前的痛苦。如何帮助他?就是念佛。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出家报父。《锱门崇行录》。”
“唐谢某。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念父杀业甚多。必生恶趣。遂剃发为僧。法名师备。苦志修持。行头陀行。一日携众出岭。伤足流血。忽然大悟。后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报耳。”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头陀行”,即头陀的十二行法。“头陀”,华译为抖擞,就是抖擞衣服、饮食、住处等三种贪着的行法。也就是说头陀是一种苦行,有十二种,这十二种苦行都在哪里?在他的衣服上。譬如说你到正觉精舍,你会看到那边的法师有些修头陀行的,他穿百衲衣,不管是夏天他也穿那件大衣,也是百衲衣,冬天他也是穿那件百衲衣。到正觉精舍,真有这个法师穿这个百衲衣,圆通寺也有,那都是修苦行的。为什么?他在衣服上要抖擞,要振作精神,自在,了生脱死,所以他不在这个僧服上执着,这叫抖擞僧服。那饮食呢?饮食,他们都是在饮食上有修日中一食,或是过午不食,这也是头陀行。再来是他住的地方,住处,也是修头陀行。为什么?要免除那个贪着。
它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一共有头陀十二行法,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纳衣,又曰粪扫衣,以同于人所委弃之粪扫者,缝纳为衣也。就是我刚才讲百衲衣,打补丁了,他惜福,把人家丢弃的这个衣服,他剪一块起来再补上去。
第二,三衣。但着僧伽梨(九条以上)、郁多罗(七条)、安陀会(五条)之三衣,不用其余长衣也。他只穿这三衣,其他的长衣他一概不穿。
第三,乞食。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请待及僧中之食也。他自己去托钵乞食。
第四,不作余食。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二度以上之正食,谓之余食。作小食,则不在此限。饼果粥等谓之小食。譬如说,它这里讲,所谓午前中但作一度之正食,不更作二度以上之正食也,什么意思呢?这个不作余食是要有很深的持戒功夫。譬如说,道证法师她持戒非常精严,她是忏公老法师的弟子,她如果在用斋的时候,万一她的师父忏公找她,曾经有找过她,那么她受食以后,她起身去见她师父谈事情,她事实上她午斋还没用完,她回座以后,接下来这些受食的她就不再用了,她不作余食了,其他她也不再用了。
第五,一坐食,又曰一食。午前中作一度之正食外,不更作小食也。
第六,一揣食,又曰节量食。受一丸之食于钵中便止,不多受也。假令一食或多食,则以为有害而节食量也。
第七,阿兰若处,译曰远离处或空闲处。住于远离人家之空闲处也。
阿兰若就是清净的地方,远离尘嚣,都搭一个茅篷。像圆因老法师,我们有讨论过,圆因老法师他就是住在阿兰若处。他住在什么?莲因寺的上方。这个忏公老法师特别准圆因老法师,因为他是莲因寺的知客,圆因老法师修得非常好,他就住在阿兰若,跟他弟弟,俗家的弟弟,两个一起出家。那么圆因老法师创办莲子放生团,现在还在继续做放生。那么忏公老法师曾经有讲过,莲因寺因为它是在台湾的南投,面对浊水溪的方向,他说,前有浊水溪,莲因寺是前有浊水溪,后山有高人。高人就是指什么?阿兰若的圆因老法师。以后有机缘我再详细介绍圆因老法师。
再来,第八,冢间坐,住于坟墓之处也。这个很多法师喜欢修这个冢间坐,就是他的那个茅篷就盖在坟墓旁边,有时候还修白骨观,跟往生者住在一起,这个很容易修这个正念。
我祖坟是在宜兰龙潭,那边有一间寂光寺,是我们台北新北市灵鹫山无生道场它那个道场,据说心道法师他早期有在那边修冢间坐,那心道法师现在是在无生道场。那我在那边认识一位老尼,老尼师,我就常常护持她,九十几岁了,不认识字,她修得非常好,她修地藏行的,喜欢读《地藏经》,不认识字,会读《地藏经》。她已经九十几岁,快上百岁了,她会写偈语。她悟的那个偈语她都贴在墙壁上,每次去她都告诉我,黄警官啊,这是我悟的偈语。她写的都很有悟处。她常常在夜间的时候,在那个寂光寺诵经,她常跟我讲,有时候她会听到那些众生在外面哭泣的声音。祂们就是这些幽冥法界的众生,在阴间受苦,不能够听闻佛法,失去人身,为祂这一生所造的业感到悲伤。
就是冢间坐,很容易精进道业,就是住于坟墓之处。
第九,树下坐,住于树下也。
第十,露地坐,树下犹有庇荫,去而住于露天之地。完全没有树荫可以遮蔽,这叫露地坐。
第十一,随坐,有草地即住也,不必树下露地。
十二,常坐不卧,就是不倒单,像广钦老和尚就是不倒单,就是常坐不卧,常趺坐而不横卧也。
头陀之行法,经论所说,隐显不同,今略举。以上十二条是头陀行的十二行法,这是经论上所说的,它这个隐显不同,大概以上这十二种提供给大家参考。
再来,“荷”,“荷”就是承受、承担。那么荷担如来家业就是“荷”。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出家报父。(摘自《缁门崇行录》)。
唐朝谢某,父亲以捕鱼为生,掉进水里淹死了。谢某想到父亲杀业太多,必然生到恶道里去了,就落发出家,法名叫师备。发奋修持,不怕吃苦,盼望早日开悟,报答父恩。有一天,带领大家出山,伤脚出血,忽然大悟。后来梦见父亲来感谢他,感谢说,我依赖你出家的力量,心地已经觉悟了,现在生天了,所以特意来告诉你。
这个你就看看了,就古代这些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他带大家大众出山,脚去受伤,马上觉悟,忽然大悟,觉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见到我们这个如来藏性。你看他一开悟,他阴间的父亲就得到超拔了,为什么?因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一人得道,九祖超生了。他父亲就跟他讲,来托梦,我依赖你出家的力量,而且你心地已经觉悟了,我现在生天了。
就像虚云老和尚一样,他出生的时候,他是一个肉团,他母亲看到他是一个肉团就气死了,就死掉了。所以虚云老和尚没有见到他母亲。后来一个出家人到他家来,拿出戒刀把这个肉团剥开,告诉他父亲说,好好抚养这位小孩,就是当代的这个高僧虚云老和尚。后来虚云老和尚花了三年时间,为了报他母亲的恩,从浙江普陀山出发,朝五台山,用三年的时间,三步一拜,感得文吉乞丐来护持,两度都有危险,后来文吉乞丐还帮他提行李,一路护送他到五台山。后来虚云老和尚到五台山去以后,问有没有一位法师叫文吉和尚,五台山里面说,没有这位人物,没有人叫文吉。他后来就领悟到说是什么?是文殊师利菩萨给他护念,因为文殊师利菩萨又叫妙吉祥。虚云老和尚为了报母亲的恩,后来他有所悟处以后,他乘龙超度他母亲往生西方,他乘龙,骑在龙背上,虚云老和尚骑在龙背上,他入定,骑在龙背上,见到他母亲在楼阁那边看他,就叫母亲上龙背,往生西方,就把她超度去了。
这个是讲这位师备法师他出家悟道,超度他的父亲往生天界。
这里有提到《缁门崇行录》,我们也常常有读到《缁门崇行录》,这个“缁门”是什么意思呢?这在讲出家人。我们讲出家叫缁,在家叫素,叫缁素,缁就是黑色的这个衣服,就是我们讲的海青,所以“缁门”就是指出家人。那么《缁门崇行录》是莲池大师作的,还有《竹窗随笔》,这两本是流通最广的,而且大众最喜欢阅读的两本莲池大师的著作。
《缁门崇行录》它里面分成什么?一共是十种,有《缁门崇行录·序文》,那么再来是〈清素之行第一〉,〈严正之行第二〉,〈尊师之行第三〉,〈孝亲之行第四〉,〈忠君之行第五〉,〈慈物之行第六〉,〈高尚之行第七〉,〈迟重之行第八〉,〈艰苦之行第九〉,〈感应之行第十〉。
为什么我今天特地要跟各位介绍《缁门崇行录》呢?本来我是没有考虑啦,后来在备课的当下突然间有这个灵感,应该好好介绍《缁门崇行录》。有些人已经看过了,有些人可能没读过《缁门崇行录》。那我们要了解《缁门崇行录》在讲什么,就看莲池大师的〈序文〉就够了,就有点像讲经因缘一样,或者是五重玄义,道理是一样的。
好,我们现在就来探讨《缁门崇行录》这个〈序文〉,这篇〈序文〉莲池大师写得非常地好,我们就一段一段地跟各位解释。
《缁门崇行录·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师子之乳,匪琉璃瓶,贮之则裂。举万钧之鼎,而荷以一叶之舟,不颠趾而溺者几希矣!”
莲池大师是慈悲到极致,他告诉我们怎么样作一位沙门,怎么样作一位出家人,出家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这一篇《缁门崇行录·序文》讲得非常清楚。虽然我们是在家居士,但是莲池大师,祖师大德这样的一个期许,我们在家居士也要心向往之,我们要学习这个精神。所谓身出家,心出家,身出家,心没有出家,有时候在家居士是心出家,身不出家,那业障众生心不出家,身也不出家。那我们在家居士要学什么?要学心出家,身不出家。所以《缁门崇行录》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
有一位僧人就问说了,出家人要做什么事情呢?老法师说,五门功课是基本功课。莲池大师就回答说,在办道,在求道啊。怎么叫做办道?怎么叫做求道?办道就是为众生做事,求道就是明心见性。办道就是什么?利他。求道就是自利。所以在事相上说办道求道,在佛法上讲叫自利利他。那位僧人就说,求道最根本、最要紧的是什么呢?那位僧人也是很有智慧,就问莲池大师说,求道最根本是什么呢?莲池大师说,德行。性德啊,藉修德显性德啊。他说,那位僧人就说,唉呀,你真顽固啊,你真顽固,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修福而已,所以出家人主要是在求得智慧,有智慧就足够了,要德行干什么?这位出家人来问道,也是很有,好像很有修一样,他就跟莲池大师说,诶,你真顽固啊,上根利器的人修慧而入道,下根钝器的人他修福而已,所以上根修慧,下根修福,所以出家人就是在求得智慧就好了,有慧就有福报了,有智慧就够了,要德行干什么?
莲池大师说,古人尝说,德行是为人处世之根本。又说,立大志做大事的人,要先衡量自己的器质跟识见。你要立大志做大事,你要看自己的根器是什么呢?你的见地到哪里呢?就是识见。何况佛门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的妙法,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是成佛,岂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修成的吗?佛陀说要三大阿僧祇劫,你就算带业往生,也只能说凡圣同居土,再提升也是方便有余土,要到实报庄严土不简单啊,那常寂光净土更不用说了,那究竟成佛。所以岂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修成无上正等正觉的妙法?
装贮狮子的奶水如不用琉璃的瓶子,那就会裂开。这什么意思呢?师子代表狮子吼,代表一切种智,奶水代表智慧法水,你要装的一切种智的这个般若法水,你不用琉璃,那个瓶子是会裂开的。也就是说,你不是那个根器,你没有四十一品无明都破尽了,你身口意没有转识成智,你虽然会满口讲一大堆的这个佛言佛语,好像是你也懂这些佛言佛语,好像你也有般若法水,但是你不是用琉璃的瓶子,什么叫琉璃?清净透明的,你还有贪瞋痴没有断干净,无明没有断尽,那个瓶子是会裂开的。换句话说,你是会承受不了这个因缘果报。
好比手举万斤的鼎,万斤重的鼎,这个万斤重的鼎就是,你这个手要举起来万斤重的鼎,你还不到华严的境界,一多不二,你想乘坐一叶扁舟,绝对沉下去的,因为那个万斤重的鼎太重了。无上正等正觉你可以直下承担吗?这个意思。你可以直下承担,你可以见法身吗?证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吗?你要是承担得起,你那个般若法船就是大愿船,你不是一叶小舟,不是只有你,靠你一个人啊,这个意思啊。万斤重的鼎就是表示什么?一切种智,就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去乘坐那个一叶小舟,保证你沉下去的,几乎没有不翻跌淹死的人啊,你承担不起啊,不是那么容易的。
谛闲老法师的弟子显荫法师,印光大师说,他的佛知佛见愚夫愚妇跟不上,愚夫愚妇的念佛功夫显荫法师根本没有办法。到日本高野山去修东密,回来以后讲经说法,谛闲老法师说,你那个声音太小声了,就讲这样而已啊,显荫法师就受不了,生气了。他师父说,我给你一间小庙,你在那边闭关好不好?他不要,他偏偏要到上海一家佛教杂志社,当社长还是主编。最后二十三岁就死掉了,死掉时候,印光大师说,昏迷不醒。旁边有人帮他助念,印光大师说,都已经昏迷了。昏昏沉沉,刚才这里面讲的,“神识昏迷,前途不见光明”,那你如何去承担这个如来家业呢?
再来,我们看下面第二段的〈序文〉:
“今沙门稍才敏则攻训诂,业铅椠如儒生,又上之则残摭古德之机缘而逐声响,捕影迹,为明眼者笑。听其言也,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后。盖末法之弊极矣!”
你看莲池大师的文言的功底有多深啊,现代的人哪个看得懂。他儒家转佛家,他本来是儒家,后来是禅宗大德,最后转禅宗为净土宗,成为一代的祖师,我们第八祖的祖师,净宗,净土宗第八祖。
我们看这一段白话:
莲池大师说,现在的出家人。那还是讲明朝,不是讲现在,已经五、六百年前了。他说,现今的出家人,稍具聪明才智的,专门攻注解考据之学,就是训诂之学,跟儒家书生一样,努力研究这些典籍。聪明才智再高一点的,则零碎地拾捡古来祖师大德应机说教的机锋语。就是他在讲,指那些禅宗了,你只会去捡那些祖师大德,禅宗的祖师大德他们应机说教的机锋语。譬如说,狗子有没有佛性?这个意思了,念佛者是谁?你讲都会讲,这些机锋语你都会讲。来唱和自己,来表示说你也能够讲经说法,你也能够谈玄说妙,也能够像古德的这样,应机说法的机锋语你也会。
其实你是怎么样?拾捡古来祖师大德的,拾人牙慧,说食数宝,画饼充饥,简单说就是这样了,来唱和自己,捕捉到只是祖师的皮毛残渣。莲池大师真是了解地透澈,他说,你捡到的只是祖师的皮毛残渣,据为己有,数佛陀的财宝,你数他人财宝,你讲的都是别人所领悟的境界,你根本没有悟入嘛,这样说了。乃是捕风捉影来的不实在东西,捕风捉影就是拾人牙慧,就是讲别人的东西,数佛陀的财宝,你没有实证的功夫,乃是捕风捉影来的不实在的东西。反而受到明眼人的讥笑,人家开智慧的一看就知道你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实证的功夫。就是明眼人就是开智慧,证正法眼藏的。
这些人讲起话来,他讲的就是这些捕风捉影的,捕风捉影这些,拾捡古来祖师大德这些机锋语这些法师了,他说,这些人讲起话来,句句仿佛比佛祖还要高明,讲得比佛祖还厉害、还高明。但考察他的行为,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他说,看他的行为,贪瞋痴一品都没断,习气毛病还是一大堆,看他的行为,比凡夫还不如,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末法时期这种现象实在是很糟糕啊。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予为此惧,集古善行,录其要者,以十门罗之。何者?离俗染之谓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严,狂士之清也,摄身口意,是诸佛教,故受之以严正。严正繇师训而成,师者,人之模范也,故受之以尊师。亲生而后师教,遗其亲是忘本也!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受之以孝亲。忠孝无二理,知有亲,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庆,而我得优游于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尽于上交,而惠乏于下及,则兼济之道亏,故受之以慈物。慈近于爱;爱生着,出世之碍也,故受之以高尚。高尚,非洁身长往而舍众生也,欲其积厚而流光,故受之以迟重。迟重而端居,无为不可也,故受之以艰苦。劳而无功,则苦难而退,因果不虚,故受之以感应终焉。”
这一段的白话的意思就是说:
莲池大师说,我很怕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刚才讲的末法时期,他说起话来,好像句句都仿佛比佛祖还要高明,但是考察他的行为,比凡夫庸碌的人还不如。莲池大师说,我最怕修行人落到这种地步,所以我搜集古来善行的记事,摘录重要的几则,分成十大类发表出来。
《莲池大师全集》我有一套,我常常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发愿在今生今世要把这个莲池大师的八大册给它看完。我现在只看了两大册而已,现在六大册我还没有看完。我感觉我在明朝,虽然过去心不可得,但是我总感觉我好像跟莲池大师特别地亲近。我以前的住家,现在改成电视台,孝廉文化网络电视台,我以前住家的那个佛堂,我自己题偈语,我那个佛堂的名称叫“莲池”两个字。那是在差不多一九九二年,我那时候住在现在电视台这个地址住家,我那个佛堂名字叫“莲池”,我那时还不知道第八祖他叫莲池大师。那我看到他的著作,我就法喜充满,我不会形容。我特别喜欢看他的,早期我看他《缁门崇行录》,还有《竹窗随笔》,是后来我才去请到全套的《莲池大师全集》,同样的蕅益大师的《全集》就非常地深,但是莲池大师也是很深,但是我特别喜欢看,也特别喜欢举他里面开示的这些智慧的法语。
所以莲池大师慈悲到这种地步,他说,我根据古来的善行的记事,我把它整理以后分成十大类出来,就是刚才讲的《缁门崇行录》。他说,哪十大类呢?
远离世俗的污染才算出家人,出家首先要讲到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叫清素,清素之行,出家人就要修这个清净、洁白,皎白如月,叫清素之行。所以莲池大师说,出家人应该要做到清高朴素,所以第一类的善行叫清素。但是清高而不严肃,莲池大师说了,如果你清高而不严肃,你就变成狂狷之士的清高啊。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收摄身口意业,才能成就。所以第一点要修到清素之行。
那么第二个是严正之行。莲池大师说,你严正之行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秉持不误,也是要有师承。就像李炳南老师传承自、师承自什么?印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的法号叫德行居士,他是传承自印光大师。老法师传承自什么?李炳南老居士。所以严正的行为要靠老师的教诲才能秉持不误,老师实在讲是做人的模范,所以严正之行要依什么?要师承。老法师依止这个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这个都是一种师承。这是第二类,严正之行。
第三个是尊师之行,要孝亲尊师。所以莲池大师说,双亲生养你,长大之后要接受老师的教导,遗忘其双亲而不孝是忘本,且戒行律仪虽然很多,但最要紧的事还是要孝顺。所以第三类就是尊师,要尊敬师长。
第四类要孝亲,孝亲之行是第四。所以忠臣出自于孝子,忠孝的道理是一致的,只知道有亲情而不知道有君恩,乃是自私的行为。我们现在讲国家恩。《书经》上说,一人有庆,万民咸赖。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才能出家,而我得于悠游于林泉,君恩莫大。所以是说,有了君主的德政,国泰民安,你才能出家,清闲自在地悠游于山水林泉下,所以君主的恩惠实在是大啊。这个是孝亲之行第四。
忠君之行第五。
再来,慈物之行第六。但是忠道较偏于对上级的交往,缺乏对下级恩惠的施予也是不对的,所以必须要兼顾到贫困的人,所以第六大类就是慈物。
慈和爱,慈悲和爱很接近,出家的人容易产生爱染,这是修道的一个大障碍,就是情执,所以第七大类叫高尚。你慈爱、慈物以后,你还要第七类,要高尚。
你高尚不是要孤芳自负,远弃众生,一方面还期望修行人能够充实自己,功夫要高深,自己的才学德行光芒才能四射,所以第八大类就是迟重之行。
为了迟重才隐居,清闲无事也是不可以的,所以第九类就是艰苦之行,艰苦之行。高尚之行是第七,迟重之行第八,艰苦之行第九,感应之行第十。所以第九大类是艰苦之行,艰苦的善行。
有人怕劳苦而无功,所以不再艰苦卓绝,退了道心,其实因果感应是丝毫不爽的,所以第十大类取感应之行善行做结束。
再来看下面这一段:
“十行修而德备,则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后佳种投;心醇矣,而后至言入。无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一鄙夫耳。”
这一段的白话意思是说:
以上十种善行都修齐了,德行才算完善,方堪任修习佛法的人才,才可以成为佛门的龙象。好比地质改良了,土地肥沃了,就可以播种好的植物;心地精纯了,然后至理名言才能信解受持,你才能依教奉行。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庶可期望成就。不然的话,只能算是一个鄙陋的凡夫而已,也就是说你不能成为圣贤僧,只能成为凡夫僧而已。
这一篇的《锱门崇行录》的〈序文〉,现在还剩下一段,那最后一段最精彩,剩下时间绝对不够发挥的。所以这个《锱门崇行录》的〈序文〉最后这一段非常精彩,下一回我再继续跟各位分享,我也很希望得到这个法喜充满,仿佛我们又回到莲池大师的这一会上面,那么最后一段我们下次再分享。
现在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是孝。
第一点,老法师说,中国历代帝王,不管他是真的还是假的,他标榜的施政都是以孝治天下,就是孝治天下。我们孝廉讲堂就是在台北曾经办过第一届、第二届,现在还办第三届的孝治天下论坛。所以古代的帝王都是以孝治天下。我们看他的谥号,里头都有一个孝字,这就是说明中国古人对于孝道这个字比什么都尊重。每个人在家里头都要尽孝道,孝顺父母,孝顺祖先,在祠堂里面,对着祖先的牌位,就如同对祖先的先人一样,毕恭毕敬,不能有丝毫怠慢。
第二点,从小养成习惯,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所以要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从哪里来的?从孝来的,孝文化。父子有亲,孝是真的亲爱,是从自性里面发的,真诚到极处,这个亲爱不是虚伪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核心,都以这个为核心。
第三,孝于父母、孝于佛,佛是老师,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老师的恩跟父母的恩是平等的。但是今天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是全世界整个社会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说明社会为什么会这么乱,灾难为什么这么多,原因的核心就是不孝。孝没有了,孝亲尊师没有了,导致今天社会的结果,我们看到了,导致整个世界灾难,我们也看到了。
那么这个“孝亲”,我们到现在已经讲三集了,恐怕还要一集才能讲完。那从这个“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孝亲”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个“孝亲”,短短的,实在是不太长的篇幅,我们讲了四集,也很难得。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