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4月1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二,“孝亲”。

我们上一回讲到“孝亲”,一百一十六页的“下附征事(六则)”公案里面的第一则,“五母悲哀”。那么今天要从一百一十八页第二则公案,“举国孝养”。我们看经文:

“举国孝养。《杂宝藏经》。”

“无量劫前。有一恶国。名曰弃老。彼王国法。年老即逐。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藏之。尽心供养。一日有天神。手提二蛇。问国王言。能辨二蛇雌雄。保汝国安。不然。吾当灭汝。王甚忧虑。遍访在廷。无有识者。大臣私问其父。父言。置彼细软物上。其性躁者是雄。性柔者是雌。即以其言答天神。天神复问。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大臣问父。父曰。此谓比丘。较之凡夫。名之为寤。比诸罗汉。名之为睡。天神指王大象。问若干重。众复惘然。臣归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看船入水若干。而称大石。以齐其水痕。便知斤两。天神又问。何以使一掬水。多于大海。臣父传言。若能具至诚心。以一掬水。奉施佛僧。及父母。困厄病人。受福无穷。海水虽多。不过一劫。天神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有饿人。更惨于我否。众莫能对。父言。人若悭贪嫉妒。后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浆之名。举动骨节火燃。如此饥火。当胜汝百千万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脚杻械。项复枷锁。身中出火。举体焦烂。而来问曰。世有更苦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地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当惨于今百千万倍。天神化一女人。端正无比。而来问曰。世有更美于我者否。臣父言。人若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正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汝较之。如瞎猕猴。天神以一旃檀木。四面方正者。问曰。谁为根。谁为末。臣父言放著水中。根自在下。末自在上。天神又以二白草马形色无异者。问曰。谁母。谁子。臣父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让草与子。如是数问。一一答之。天神大喜。许以拥护国土。时王大悦。而问臣曰。汝自知耶。或教汝耶。臣具以实告。王乃迎养其父。尊之为师。大臣言。王当普告天下。不许弃老。有不孝者。加以大罪。而后恶法遂除。人知孝养。”

这一段非常有教育意义。一位天神,一位国王,一位孝子,一位孝子的父亲,这四位角色都各有来历。最有智慧的是孝子的父亲,他是谁呢?佛陀的前身。那孝子是谁呢?佛陀的智慧第一,十大弟子,舍利弗,是佛陀的亲近弟子。那天神是谁呢?阿难尊者。那位国王呢?阿闍世王。所以他们在过去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演孝道。这个是在无量劫前有一个很恶的国家,如何由佛菩萨的示现来演这个孝道,感动了国王,把这个恶法废除,就是人老了就要把他驱逐出去。

我们现在来看这一段经文的名相注释:

“孝养”,要念成孝养,我们说孝养父母,但是在这个地方要念孝养。这个“孝养”的意思是说,竭尽孝忱奉养父母,这个意思。《书经·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个《书经·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就是说,“肇牵车牛”就是从事这个农务的工作或是劳务的工作,“远服贾”就是到远地去做生意,都是要来什么?要孝养他的父母,“孝养”。

那么“在廷”,“在廷”就是指在朝廷,或在朝者,指朝臣。

再来,“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这是一种对比法,对于睡着的人,谁是觉悟?对于觉悟的人,谁又是睡着了?

这个就是以前我们也有讲过,简单地说,譬如说六道凡夫跟四圣法界,那六道凡夫是睡着,那四圣法界是醒过来,“寤”就是醒过来的意思,醒过来说话叫“寤”。但是四圣法界对一真法界的佛,因为四圣法界没有破根本无明,所以四圣法界,这个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个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权教佛、藏教佛,他们对一真法界的佛来讲,他们还是睡着,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的大觉,所以四圣法界对佛来说还是睡着。那佛才是真正宇宙大觉者,觉悟的圣者。

这个就是“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他是用比丘做比喻。比丘跟凡夫,那是谁睡着呢?那比丘因为他出家了,准备要成就佛道了,所以对凡夫来说比丘是寤了,那凡夫是睡着了。但是比丘他没有开悟啊,他还没有破见思惑啊,所以比丘跟阿罗汉比起来,阿罗汉是醒过来了,是寤者,那比丘是睡着了。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

那我们现在再详细解释“睡”,心识昏沉而失觉知者。这个是在佛经上讲是十缠之一。有十种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哪十缠?第一个,无惭;二、无愧;三、嫉。就是嫉妒;四、悭。悭贪;五、悔。悔就是什么?悔就是一种无明烦恼;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覆就覆盖,想要掩藏、隐藏叫覆,十覆也。见《大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这是十缠,所以“睡”是属于十缠之一,睡眠是十缠之一。

“寤”,《说文解字》,《说文》谓,“寤”,醒悟的样子。那寐呢?寐是睡着了,我们说梦寐以求。中间里面的字不一样啊。觉而有言曰寤,故寤乃觉的意思。

觉有两种,觉察觉悟的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发现自己的恶念了,这叫觉察,看到自己的习气了,觉察。觉悟呢?觉悟宇宙人生真相,大彻大悟,开悟真理,这叫觉悟。

在《大乘义章·二十》末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在《大乘义章·二十》里面有讲两个意思,一个觉察,也可以叫觉,譬如说你发现有盗贼进来了,跑到你家来偷东西了,或者你六根对六尘已经发现了,你攀缘了,你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啊,要偷你的功德法财了,这叫觉察,这也叫觉。“二觉悟名觉”,那就大彻大悟了,就像一个人昏睡以后醒过来了。

“觉察之觉”它是针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察之觉”它是针对烦恼障,贪瞋痴慢疑,烦恼障侵害我们,就是我们的习气,在事相上就像盗贼一样,只有圣人他可以觉知,他不会被这个六贼所伤害,“故名为觉”。“觉悟之觉”是对“智障”,就是法执,“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所以佛叫大觉,菩萨还有尘沙惑。

所以觉,觉悟觉它是对,譬如说四十一品无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住不知二住事,可二住知道一住事,他们层次不同,因为初住菩萨破一品根本无明,那二住呢?二住破二品,两品根本无明。所以“无明昏寝,事等如睡”。所以对于初住跟二住,他们两个等级不一样,如果对二住来说,他破两品根本无明,那初住就像在睡着一样啊。所以圣慧一起来,翻然大悟,就像睡了醒过来以后,“故名为觉”。

那么这一段,这个“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刚才我已经解释了,就指哪一种人,相对于迷惑的人来说,可称得上是觉悟,而对于觉悟程度较高的人来讲,这个人还算是迷惑。那么这个地方,比丘对于凡夫,比丘算是觉悟了,比丘对于阿罗汉,那他还是睡着。

所以我们就来探讨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来的。我刚才讲过,十法界对一真法界的佛,他还是睡着,可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对六道众生,六道凡夫,他算是醒过来了,他觉悟了,六道凡夫才是睡着了。所以用六道凡夫来跟四圣法界对比,再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对比,非常适合这一段的经文,就是“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

佛给我们讲六道怎么来的?六道是执著才有六道。所以你放下执著就离开六道了,你说阿罗汉放下执著,他离开六道了。妄想、分别、执著三个都有,就变现六道了。如果只有妄想、分别,没有执著,六道就没有了,但是有十法界,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变现四圣法界。假如分别也没有了,那四圣法界也没有,十法界都没有了,现出来就是一真法界。其实我们一直觉得一真法界好像是觅之了不可得,好像遥不可及,但是老和尚跟你这样开示,很简单,你放下分别,那四圣法界就没了,你离开分别的话,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就没了,你就出现一真法界了。

那一真法界里面,在《华严经》上还有四十一个等级,菩萨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级从哪里来的?妄想没断,就是无明,从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断掉之后等级就没有了,就是四十一品无明都断尽了,他就是究竟佛果,真平等了。佛佛道同,真平等,没有阶级了。

这是说明一真法界、十法界、三涂六道怎么来的。你只要起心动念有我,这是我所有的,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全了,全部都有了,你还能脱离六道轮回吗?

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要知道六道怎么来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来的。可是执著不好破,执著破了,才证阿罗汉,出三界。所以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是听诸佛菩萨的教诲,李炳南老师说的,你只要能伏惑,把烦恼伏住了,带以前的旧业,带过去生的旧业障,旧的业,带业往生,但是今生的烦恼习气你要伏住,当然还有累世的习气也是要伏住了。用什么?用念佛功德把它伏住,让它遇缘不起现行就可以了。也就是你在临命终的时候,你在断气的时候,你在舍报的时候,你对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家亲眷属,金银珠宝,名闻利养,你统统能够放下来,伏住你的烦恼了,你不会贪恋这个世间了,你的念佛功德可以成就了,那你就有机会带业往生,加上你的信念坚固,加上你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所以从这个地方真正契入体会,那你就真的觉悟了,你不是假觉悟。觉悟以后就超凡入圣,圣就是觉,凡就是迷,凡夫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先不说了,就光分别执著就是凡夫了,舍掉分别执著就是圣人。所以圣人跟凡夫的差别,因为四圣也是圣人,就是在分别执著。所以你舍掉分别执著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跟凡夫一念之差,你把念头转过来,就超凡入圣。谁能转过来?在你自己,你不肯转,那谁也没办法,佛来也没办法,你肯转过来,马上就变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转过来了,老和尚说,我们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变成我们的主人,一切众生是我们的老板,我们当小伙计,帮他们服务。

你无我了,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你就可以把业力转成智慧,把业力转变成能力,佛家讲的神通道力,就在念头上一转,业力就转过来了。所以各位,业力不是难转,业力是在念头上转。我们说,我一定要改习气了,我要改毛病了,我的贪爱心很重,我的淫欲心很重,我的嫉妒心很重,你嘴巴会讲,就是不改,为什么?那你念头不转嘛,你念头只要一转就可以了,你把它转成阿弥陀佛,或者你一直读诵经典,你一天你把它拼个十部,或者你一天给它拼个三部,或者你一天念佛号数万声,像黄念祖老居士,一天念十四万声。以前的这些高僧大德都是一天都五万声、十万声。蕅益大师说,你念四万、五万、十万不往生,三世诸佛都打妄语。

所以通常我们都讲愿力,把业力变成愿力,业力因为它会障碍圣道,会障碍往生,愿力大的话它能成就圣道,那你为什么不转呢?如果不转的话,无量劫来还是要搞生死轮回,没完没了,何必惹这个麻烦呢?

这个是首先跟各位讲十法界、一真法界怎么来的。

那再来就是说,六道跟十法界是梦境。老法师说,佛教讲宇宙怎么来的?是我们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华严经》里面讲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是指真心,就是自性,唯心的心,这个是自性真心。唯识所变这个识是妄心,是梵文称阿赖耶。真心能现能生,妄心能变,就是阿赖耶能变,把真心所生出来的现象,你把它变成六道轮回,变成十法界,就是阿赖耶的事情,这是阿赖耶的事情。所以本来是真心所变现的,可跟你一执著以后,就把这个境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法界了,那就识心所变现的。如果你把阿赖耶放下来,把它转变,所以成佛叫转识成智,那一真法界就现前了,六道、十法界就不见了,就跟做梦一样,醒过来了。这就我们这里探讨的“睡者”“寤者”。梦中的境界了无痕迹,你找不到。

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你要觉悟的话,醒过来,这个境界再也找不到了,假的。所以我们台湾有一个法师,女众信徒去跟他投诉,她先生有外遇,那法师开示地说,假的啦,你不要执著了。这位法师在台湾被媒体骂得要死。这就是什么?你对凡夫,你跟他讲假的,他怎么会相信?就像比丘跟凡夫,凡夫是在睡着的,比丘是醒过来的,可是比丘再跟阿罗汉比,阿罗汉是醒过来,比丘是睡着了。对世间的人你跟他讲说,这个境界是,恩爱是假的,恩仇是假的,他们不会相信。只有佛讲得出来,只有学佛的人,就在学佛陀的教诲,学习去认清这个境界是假的,这个恩爱是假的,这个冤仇是假的。那现在为什么还做不到?因为功夫还没成片,还没有真正觉悟。等到你觉悟以后,你就知道恩爱是假的,冤仇是假的,你就能够体会《金刚经》里面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够体会佛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可是你现在还是做不到,对不对?不要泄气,继续勉励自己,有一天你一定会觉悟的,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所以大乘经教讲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我们能相信吗?我们能接受吗?能信,真正能信、能接受都是有善根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听了能信、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信,能够接受呢?我们要多听经闻法,多熏习经教,也就是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里面讲的法身熏习,我们要深入经藏,我们要把它真正地彻底搞明白、搞清楚,你就有能力超越了,在一生当中回归自性。

业障重、习气深,对于事实真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就是放不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例外,都需要断烦恼才能够向上提升,不断烦恼是升不上去的,一个台阶也上不了。

这就是要认识阿弥陀佛的慈悲,老法师说,他提供我们一个特殊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带业往生的法门,那就是他以他无量劫修行的功德,用五大劫的时间做全面的考察,考察一切诸佛刹土性相、因果,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用这种方式来接引众生,先把你接引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修学道场,你到那个地方就没有障碍,你在这个娑婆世界障碍重重,到处都嫉妒障碍,贪瞋痴的诱惑,在极乐世界没有障碍,一生当中决定证得究竟圆满,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我们讲到这一段,刚好给它导归极乐,这样就导归极乐了,那么我们学这一段就很有意义了,“谁于睡者,名之为寤。谁于寤者,名之为睡”,我们就能够了然于心了。以上老和尚的开示取自于二O一四年《净土大经科注》第九十集,提供给各位参考。

再来,我们看名相注释:

“惘然”,疑惑不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称”,“称大石”这个“称”,就是跟我们一般的那个秤东西那个秤一样,买东西要秤嘛。

“掬水”,“掬水”就是双手捧水。

“连骸拄骨”,“骸”就是胫骨。“拄”,“拄骨”,用手扶着杖或棍支持身体的平衡,这叫“拄骨”。“连骸拄骨”的意思就是说,身体瘦到如剩小腿胫骨支撑一般。

“杻械”,“杻械”就是脚镣手铐。泛指刑具。

“枷锁”,枷和锁。旧时候拘系犯人的两种刑具。

“草马”,“草马”是指母马。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这白话解里面,这一段我们先把它先做消文,先解释,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这里面一共有九种考验,天人考验这个国王的问题,天神出了这九个问题来考验国王,国王就问这个孝子,孝子问他的父亲,有智慧的父亲。所以这一个“举国孝养”非常有意思,是很有因果教育,而且是孝道教育最好的一个典范。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举国孝养(摘自《杂宝藏经》)。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可恶的国家,也可以讲说,有一个很恶的国家,名叫弃老。这个国王制定国法,凡是年纪大的老人就要被抛弃。有个大臣最讲孝顺,偷偷地作一个地室,地下室,把父亲藏在里面,尽心供养。

有一天来了一个天神,手里拿着两条蛇,问国王说,能够分出这两条蛇哪条是雌的,哪条是雄的吗?我就保护你的国家平安,否则就要消灭你的国家。国王非常忧虑,访遍朝廷所有的人,没有人能够识别。那个很孝顺的大臣就偷偷去问自己的父亲了,父亲说,把它们放在细软的东西上面,性情急躁的就是雄蛇,性情柔软的、温柔的就是雌蛇。这样就答复天神的问题了。

天神又问,谁是迷睡的人,谁又是醒悟的人?谁是醒悟的人,谁又是迷睡的人?大臣问父亲,父亲说,比丘和凡夫相比,比丘算是醒悟的人。比丘和罗汉相比,那比丘又是迷睡的人。

再来,天神指着国王的大象问有多重,大众又不能回答。大臣就回去问他父亲,父亲说,把大象放到船上,记住船的水位,然后把石头搬到船上去,落在原来的水位上,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再来,天神又问,怎么使一捧水比大海多?大臣的父亲传出来话说,如果能以至诚的心,以一捧水布施佛僧或者父母或是陷入困境的病人,那么他得到的福报无量无边。海水虽多,但只不过一劫的寿命。

再来,天神变化成一个饥饿的人,皮包骨头,拄杖而来,问说,有比我更痛苦的饿人吗?没有人能回答。父亲说,世人如果吝啬、贪婪、嫉妒,后世就堕到,堕落到饿鬼中,百千万年听不到水浆的名字,身体一动,骨节中就冒火。如此身出饥火的人,痛苦超过你百千万倍。

再来,天神又变化成一个人,脚镣手铐,脖子加锁,身中出火,全身焦烂,问大家说,世上有比我更苦的吗?大臣的父亲说,如果不孝顺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后世堕落地狱中,一天一夜,万死万生,那种惨景超过你百千万倍。

再来,天神又变成一个美女,非常端正,来问大家说,有比我更美吗?大臣父亲说,如果有人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布施忍辱,精进持戒,那么他就会生到天上,外表端庄美丽,超过你百千万倍。你和他比,简直是一只瞎猴子。

再来,天神拿来一根栴檀木,四面方正,问说,哪头是树根?哪头是树尾?大臣的父亲说,放到水里,根那一头就会向下,尾那一头就会向上。

最后,天神又牵来两匹白母马,体型颜色没有一点差别,问说,哪只是母的?哪只是子?大臣父亲说,拿草去喂它们,母马一定会让草给子马吃。

很多的难题都被大臣的父亲解决了,天神非常高兴,就答应保护这个国家。这个时候国王大喜,问大臣说,回答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知道的呢,还是别人教你的?大臣就把实情告诉国王,国王就请他的父亲来供养,尊他为国师。大臣说,陛下,你应当向全国宣布,不准再抛弃老人,一旦发现有不孝敬的人,就要判大罪。从此以后恶法就消除了,人人都知道孝养老人了。

那我们再回头看这一段的白话解,一共九道问题,天人来问国王,都被孝子的有智慧的父亲一一都答出来。

第一个问题,天神抓两条蛇来,分辨哪条是雌蛇,哪条是雄蛇。

再来,第二个问题,分辨比丘与凡夫,哪个是醒的,哪个是睡着了。比丘跟罗汉比起来,谁又是睡着了,谁是醒过来的。

第三个问题,分辨大象的重量。

第四个问题,分辨一捧水跟大海水的功德。

第五,分辨饥饿的苦跟悭贪的苦,哪个苦。

第六,分辨全身焦烂跟地狱哪个苦,不孝父母、逆害师长、诽谤三宝,堕到地狱的那种苦,哪个比较凄惨。

第七,分辨一般的世间美女跟敬信三宝、孝顺父母、布施忍辱、精进持戒,他生到天上的庄严美丽,哪个比较美丽。

第八,分辨栴檀木哪个是树根,哪个是树尾。

最后一个,第九,分辨两匹母马,一匹是母马,一匹是子马,如何分辨。

这九个问题都被当时的这个孝子的父亲一一都答复出来。我们来探讨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后面的按语知道,那个天神是阿难尊者的前身,那个国王是阿闍世王,那位父亲,有智慧的父亲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那位孝子就是舍利弗。那为什么大臣的父亲会知道呢?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有智慧,开悟以后,他一定证得根本智的本体,然后后得智起作用。所以他知道这些,这位孝子的父亲他知道雄蛇、雌蛇;知道比丘、凡夫、罗汉的迷悟差别;了解大象的重量;了解一捧水跟大海水的功德力;了解饥饿苦跟悭贪苦的差别;还有了解全身焦烂跟地狱的苦;以及分辨美女跟天人的庄严;分辨旃檀木的根跟尾;还有分辨母马跟子马的差别。为什么他会知道?因为他的后得智告诉他的,我们说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根本智跟后得智。

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是根本智。那后得智呢?是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那个般若无知那个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无知,它是离一切相,它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照《金刚经》里面来说,它先破四相,再破四见,它破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它就证得无知,那叫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那它起作用呢?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我们怎么修法?我们要先修根本智,不能够先修后得智,先修后得智,你没有根本智,你那个后得智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有很多学者,他有世智辩聪,但是他没有根本智,他贪瞋痴慢,一品烦恼都没断。所以广学多闻这是后得智,他学一辈子,学了几十部经,一二百部经,通宗通教,但是你要晓得,他学的这么多都是知识,他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根本智。

所以为什么我们发四弘誓愿?首先告诉你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再来,“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才可以怎么样?“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照六祖大师的意思说什么?我们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们有无量无边的阿赖耶识里面的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那也是众生。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证得根本智,“法门无量誓愿学”是怎么样?是后得智。那你能够先证得根本智,再来学“法门无量誓愿学”,后得智,后面第四个愿就是什么?“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就成就佛果了。这是四弘誓愿的次第,你不能搞乱了,也不能躐等了。

所以老法师说,你广学多闻这是后得智,你纵使一辈子学了十部,一二百部的经,通宗通教,那是知识啊。就像谛闲老法师民国年代的那个弟子显荫法师,二十三岁就死掉了,十七岁出家,他也是显密融通啊,又通密教,又通显教。印光大师劝他说,你还是好好地韬光养晦。谛闲老法师就劝他到乡下去闭关一下。他偏偏不要,他跑到上海去当一个佛教杂志社的社长。他讲经的声音太小声,他的师父谛闲老法师跟他讲说,你声音太小声,他就生气了,他就心里不高兴了。这是什么?他没有证得根本智。印光大师特别写一篇文章里面有特别提到说,如果显荫法师他好好地韬光养晦,潜修佛智,那他将来不得了,他通宗通教没问题。可惜啊,他没有证得根本智。到后来怎么样?后来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印光大师说,他怎么样?他还是陷入昏迷,人家给他助念也没有用了。

就是怎么样?他没有证得根本智,他所学的统统是知识,我们叫什么?都是佛学,而不是学佛。学佛就是觉悟,佛学都是怎么样?佛门的一些知见,你都会讲。显荫法师,印光大师说,他输给了那些愚夫愚妇,老实念佛那些老菩萨。印光大师特别说,显荫法师的佛知佛见,他的佛学知识,愚夫愚妇学不来,但是愚夫愚妇的念佛功夫,显荫法师一个都没有,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没有证得根本智,你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定力,没有耐心,所以谛闲老法师跟他讲两句话,他就生气了,显荫法师就生气。为什么?他没定力,他没耐心啊。你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没有耐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常常会发脾气。这就是说明他没有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真智慧,它还没有起作用,等到他大彻大悟了,它就起作用。

所以老法师说,你想想看,倓虚老法师他们在东北,他们的同参道友,那个刘居士刘文化。这个我讲课常常讲得到这个刘居士,我很喜欢举他的公案,他是我们居士的代表。刘文化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楞严经》在佛教里面算是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佛门弟子都知道。人家一部《楞严经》念了八年,他什么力量超度这些鬼魂呢?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所以你要先有根本智,然后再求后得智,就是说你的这一门开悟了,然后你再学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叫广学多闻,那就非常容易了,就叫做一经通,一切经通,你一接触就明了,一明了就通达无障碍。

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根本智是开悟,三昧成熟了,大彻大悟了,所有一切经教。你看六祖大师开悟以后,他三十九岁的时候离开猎人堆,在猎人堆待了十五年,等于闭关,他二十四岁开悟,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他师父跟他讲,遇会则藏,逢怀则止,到广东四会县你就藏起来,那个地方就是猎人堆,他在猎人堆待了十五年。换成你你要吗?你说,我已经开悟了,我应该去当方丈大和尚,我应该讲经说法。没有,他躲到四会县的猎人堆待了十五年,干什么?干活。为众生服务,他还是为杀生的猎人服务。这告诉你什么,知道吗?这告诉你开悟以后,你要和光同尘,倒驾慈航,这就是倒驾慈航,去广度有情。但是他没有马上出来弘法,他躲在猎人堆,在那边继续用功,总共十五年。那个定功已经入甚深禅定了,可以讲说跟佛陀一样,已经入了首楞严大定了,不得了,那十五年磨下来,那个功夫不得了。

所以他确定证得根本智,因为他师父三更授法,他师父拿那个大概是拄杖,在地上咚咚咚三声,三更授法,袈裟遮围,跟他印证,用《金刚经》印证。六祖大师跟他师父讲开悟心得,那五句偈语,我们常常讲,老和尚也常常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是讲本体,最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师父印证说他开悟了,授给他衣钵。

后来他师父装生病了,装生病以后好几天才上大殿。弟子问他,衣钵谁得?弘忍大师说,“能者得之”。这个能者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能开悟的人得到了,那争什么?第二个,惠能大师得到了。我们现在都不懂这个道理,哎呀,你说,哪位大和尚他现在传衣钵了,开悟的人就可以接衣钵了,你不用争了,争也不是你的啦。

就像我们孝廉讲堂这个因果偈语,“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那个宝寿禅师以前他在佛寺里面管库房,在库房里面,就管仓库的。那大和尚感冒要姜片,那大和尚就派侍者去拿姜片。大和尚好像也是在表演,因为常住东西,一针一线都是有因果的,都是人家十方供养的。那宝寿禅师就跟侍者说,拿钱来,拿钱来买姜片。侍者没有办法,去跟方丈和尚报告说,库房那个宝寿禅师说要拿钱。方丈和尚就拿钱给他去买。过了一段期间以后,方丈和尚老了,要把衣钵传给他的弟子,众弟子在那边争啊,争啊,那谁可以得到你的衣钵啊?那个方丈和尚说,卖姜干可以,卖姜干可以。卖姜干就是那个库房的宝寿禅师。所以叫“宝寿生姜辣万年”。宝寿禅师的这样的深信因果,这样持戒念佛的精神,他那个那一块姜片辣了一万年。那他如果没有开悟,他怎么有办法这么坚守戒律呢?

所以六祖大师他开悟以后,他还到猎人堆待了十五年。这是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须要怎么样?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来磨练他。

最后他三十九岁的时候,他认为因缘成熟了,应该出去教化众生了。刚好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六祖大师就坐在后面听。两位和尚,就是比丘,在那边讨论,风在吹,幡在动,风动、幡动,两个人在那边辩论不休。为什么?没开悟啊,没开悟就是风动、幡动,著相修行。人家证得根本智的,他的后得智就是很厉害,他证得后得智就知道说问题出在哪里啊,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句话就给你点破了,这叫后得智。我跟各位讲,风在吹,幡在动,请问一下,这跟智慧有什么关系?你智慧一开,你就知道是风动还是幡动,不是,是仁者心动。

就像刚才我们读的这段经文的白话解,那一位孝子的父亲一样,你问他说,哪一条蛇是雌,母的?哪一条蛇是公的?他说,你把它放在软的东西上面,比较急躁的那个是公的,就像男生一样比较没有耐性,比较温柔、柔和的那一条是母的。这就是后得智。

所以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这个《大般涅槃经》的时候,她也不懂得这个经义,六祖大师不认识字,说,那你诵一段给我听看看。无尽藏比丘尼说,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懂得经文哪?他说,你诵一段给我听,他就马上给她讲《大般涅槃经》的经文的要义。这就是什么?一经通,一切经通。

所以就像惠能大师一样,根本智是开悟,他三昧成熟了,三昧就三昧耶,就定慧等持啊,大彻大悟,所有一切经教,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通达,一接触就明了,这是后得智。所以我们今天这一段“举国孝养”,这位孝子的父亲为什么懂这九件事情?我特别要跟各位讲,你从这一段故事里面,知道是孝道,这只是一个事相上的起码的一个学习了,最主要你要去学为什么他那个孝子的父亲会懂得这九个问题呢?因为孝道是性德,孝道到成佛才圆满。所以就告诉你说,根本智有多么重要,你根本智通了,后得智就无所不知了。

所以开智慧你要懂得开智慧的方法,要懂得开智慧的门径,那就是戒定慧三学。从戒律里面去扎根,植善根,善根深厚,深厚的善根是从戒律里面来的。因戒就得定,定就是禅定、就是三昧。这个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豁然开悟,这就是后得智。

所以根本智能引发佛法,你在一部经上得根本智。因为刘文化是研究《楞严经》研究八年,老和尚说,他得根本智,刘文化的这个八年寒窗读《楞严》。你在一部经上得根本智,你见一切法,听一切法,一听就明白,这是引,引发你的佛法。后得智是真正帮助正法久住,帮助一切众生学佛,你就有能力教化众生。所以你没有证得根本智,你就没有办法像地藏王菩萨一样调伏刚强众生,像佛陀一样,你就没有办法,你遇到刚强众生,你就逃掉了,你就不想度他,太烦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根本智啊。所以你有后得智以后,你就可以教化众生,你教化众生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纵然不能够大彻大悟,也会到大悟这个阶段。

以上我是引用老法师他所开示的根本智跟后得智。我们要非常感恩老和尚慈悲住世,有他我们才知道这个次第,我们才知道修行要怎么修,要开智慧有什么门径,有什么方法呢?老和尚告诉你,先开根本智,再开后得智,你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好,接下来我们探讨这个公案,就是八载寒窗读《楞严》。我在讲座里面常常提过,但是我今天要讲得比较彻底一点。

在宣统二年(一九一O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他在北京的嘉兴寺共住一个月,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非常好。还有个老和尚对刘文化说,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句话对刘文化信心坚固了很多。他回来的时候,在嘉兴寺打一堂斋,打斋供众,连请经,来回坐火车,一百多元还有剩余。就好像唐三藏取经一样回来了,大伙都很欢喜。

自从北京请了《楞严经》以后,他们大伙就开始研究了,他们几个就研究《楞严经》了,可是里面有很多生涩的句子。确实,我读了《楞严经》,真的,坦白讲,觉得不是很好读诵,我觉得《法华经》反而很好读诵,《华严经》也很好读诵,唯独这个《楞严经》不简单,真的不简单,它所用的这个文字非常地美,而且是有点生涩。刘文化他们认为这个《楞严经》里面生涩的句子,还有一些名词,看几遍也看不懂。他是看不懂继续往下看,还是看不懂。因为附近没有善知识可以请法,也无从请问。

他们就到营口,东北那边的营口,他们就到营口那边西边,有一家西大庙,里面住了一位老和尚,他们就去请教这个老和尚,《楞严经》在讲什么。老和尚讲得也很有意思,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有听说有讲经的。原来这位老和尚,是刘文化,倓虚老法师说的,也是怎么样?也是对经教不深入啊,和我们程度差不多,听他这么一说,真是一个笑话。

后来他们请问了以后,他们依然是不明白。没有办法,还是继续往下看,不懂,又继续看了七年、八年功夫,对里面的正文都熟悉了,对文里的条贯大义也渐渐明白。这是什么?读经千遍,怎么样?其义自见。然而他能领会的意思也不是很彻底,前后文义虽然熟,究竟也不明白它的宗旨在何处。

目前台湾来说,就我所知道,《楞严经》讲得很好的,慧律法师、净界法师,还有什么?我们老法师也讲过《楞严》,还有我的这个引我入门的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创办人,简丰文老师,哎呀,他的《楞严经》就不得了啊,讲得真好。

但是刘文化为什么后来有悟处呢?我跟你讲,秘密我就把它讲出来,因为向来刘文化比倓虚老法师他们都心诚,平常他有一个魔道劲,就是想研究经教,就像那个魔道就是,这是倓虚老法师的用语,他说就像着魔一样,这佛法就一直想要去研究,这叫魔道劲,这是倓虚老法师他们东北人讲的,就是这个带有那边的文化。刘文化说,看不懂就一直在佛前磕头了。就教我们拜佛。

这个我有一点点,有一点学习到刘文化的精神。我在学那个《占察善恶业报经》,那个上卷,简丰文老师一对一教我,他教我专弘地藏三经,就《地藏菩萨本愿经》,还有《占察善恶业报经》,还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那个《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卷,它有木轮相法,上卷讲得比较简单,你要占占察轮,你要占这个木轮相法,你要问地藏菩萨,有一百八十九只签,那你就是必须要先按照它那个仪轨去做,然后再来占占察轮相。

到下卷就不是了,到下卷非常地难,讲实相。一讲到实相,我就讲不出来。老师在我对面一对一教我,因为我是佛陀教育基金会内典研究班的学生,他一对一教我,我准备了很多笔记。所以老和尚说,讲经开悟或者有悟处,那个般若智慧不是记问之学,我相信。哎呀,我笔记做了很多,但是找不到资料啊。《占察善恶业报经》只有谁讲?蕅益大师的《义疏》。蕅益大师是《弥陀要解》的作者,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哇,他那个《义疏》,他那个《义疏》高深得不得了。再来,近代没有人讲,只有梦参老和尚,梦参老和尚是略说,我也看不到那个我想要的东西。那讲到实相我就讲不出来。

我现在才知道,我只能讲,我还没有证,我只知道实相是无相无不相,真空妙有,本体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实相,实相它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本体,是真空,无不相是妙有。那用《金刚经》来说,无相就是应无所住,无不相是而生其心,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应无所住,无相无不相。随缘不变,那个无相就是不变,可是去度化众生就是随缘,可是虽然随缘,它不变,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以前我会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看不懂,现在有一点点了解,有一点点明白了。怎么来的?也是学刘文化这一招,这个方法。当时我在讲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到实相的时候,讲到卷下讲到实相的时候,我讲不出来,急得满头大汗,因为笔记都念完了,念完讲不出来,就讲不出来,一个都挤不出来。

老师一直眼睛看着我,看着我以后变成什么?我跑出来了,我的我相跑出来了,我的执著跑出来了。我那时候怎么样你知道吗?有一点无明起来了,起烦恼了,有一点点生那个小无明,就是有一点生气了,台湾话叫惭愧转生气(台语),就是脸皮很薄,见笑(台语)变成生气,台湾话叫惭愧转生气(台语),这翻成国语这怎么说呢?好像很丢脸,就变成生气了,这个意思是这样。老师就生气了,老师就现忿怒金刚相,讲经者怎么可以这样呢?讲经者要发大慈悲心才会跟佛菩萨相应,你怎么可以生这个无明烦恼呢?当时就很惭愧,被老师呵责,回去跪在地藏菩萨面前,跟地藏菩萨说,地藏菩萨你教我啊,你不教我怎么会呢?你不教我怎么会呢?就一直拜佛啊,就开始拜《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句一拜,拜了好几部,拜《三昧水忏》,自己拜,在家拜,慢慢就有悟处了。

刘文化也是一样啊,他在佛前一直磕头啊,跪在佛前求智慧,昼夜这样干。佛法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如果念头正,心里专一。这话谁说的?倓虚老法师说的。他说,佛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很难,契不进去,但是念头一正,心里专一,就是老和尚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把一切执著看得开,放得下,也不难。也就是章嘉大师告诉老法师的那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倓虚老法师是说,看得开,就是看得破,放得下,那也就不难了,只要你有诚心,你能够长久去做。

老和尚就是李炳南老师教他的。所以章嘉大师是教老法师是看得破,放得下,六个字,老和尚做六十几年了。李炳南老师告诉老法师说,一部《大藏经》你看得懂吗?一部《四库全书》你看得懂吗?你根本这一辈子根本看不完。李炳南老师教老法师说,怎么办?很简单,至诚感通,求三宝加持。老和尚是这样,刘文化也是这样。

后来刘文化看《楞严经》看得像入魔一般、一样,往往整个晚上都在佛前面求,果然他得了一种灵验。有一天他在药铺里面看《楞严经》,他的对面柜台坐着一位给药铺里面管帐的先生,叫黄聘之,跟我一样同姓,黄聘之。他们两个坐得很近,黄聘之正在低头写帐,刘文化看经像入定一样,心里豁然开朗,眼睛看在亮光里,现出一种境界来了,有山河大地,有楼阁宫殿,有周匝栏楯,有清莹澄澈。这个地方,倓虚老法师是说周匝栏滛,但是应该,我的推算应该是周匝栏楯。清莹澄澈。俨如琉璃世界一般,还有一些天龙鬼神、护法八部,手里各拿着宝杵在虚空中伫候着。自己平素所住的这个污浊的世界完全看不见了。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他在这一刹那超越了时间跟空间,他研究《楞严经》的这个八年的寒窗读《楞严》,得到这个定,超越了时间跟空间,这个娑婆世界就变成极乐世界了,就变成琉璃世界了,他平常所住的这个污浊世界完全看不见了,同样这个药铺里面,不一样。

刘文化觉得很纳闷、很奇怪,正在看得出神的时候,忽然来了两个鬼,而且这两个鬼还跟刘文化认识。原来这两个鬼在世的时候跟刘文化都不错,后来因为打地亩官司,这两个人就打输了,气死了,后来上吊自杀。刘文化觉得说,怎么为了一个土地可以害了两个人死掉呢?他就觉得很后悔,就把家庭交给弟弟管理,自己出门就访道寻师,开始就禁绝酒色财气。因为忌色的关系,他就不跟他妻子住在一起了,夫妻之间就失和了,他的女人也气死了,女人一死,还有一个小姑娘也随着死了。刘文化觉得更伤心,也没有什么挂碍,就天天在药铺里面诚心诚意地看《楞严经》。

那么这两个鬼一来以后,也不像生气,而且来到刘文化的前面跪下去。刘文化有点害怕,就问你来干什么?有什么事吗?他说,请你慈悲,两个鬼说,我们求你超度我们。刘文化想一想,既然要我超度你们,那就是不要我偿命了。可是他就犹豫了,对那两个鬼说,我自己都没有解脱,怎么能超度你们呢?那两个鬼哀求说,只要你答应一句话就好,我们踏着你的肩膀就可以升天了。刘文化想,既然不要我偿命,好,我答应一句,你们就可以升天了,这何乐而不为?就顺口说,好。两个鬼就走过去,噔,跳上去他的肩膀,就飘然升上天上去。

不一会儿,他死的那个女人,怀里抱了一个小闺女就来了。这一次来,不像先前那两个鬼一样,来到他前面的时候就很喜欢了。所以你怎么样去把你的冤亲债主化解呢?你修行有悟处就可以化解了,你有功德力,你就可以超拔他的了,你就可以转境界了,你的德行就可以感化他了。那现在为什么你不能感化他?因为你没有德行。所以那个女人,就把那个小姑娘就地上一扔,就磕头求超度。刘文化也答应了,他的女人跟那个小女孩也踏着肩膀升天了。

刘文化正在诧异的时候,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忽然间他过去的父母也来了,见到他很欢喜,但是并没有跪下。为什么?他的父母的阿赖耶里面还是执著说,你这个刘文化就是我的儿子,所以父母不跪儿子的。于是彼此说了几句以后,也踏着他的肩膀,也升天去了。

对于这些境界,刘文化看得明明白白,所说的话也记得很清楚,可是究竟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正在这个思量之间的时候,突然间境界不现了。这什么意思?他起了执著了,他那个第六识的分别就起来了,第七识的末那执著又回来了,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又现前了,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了。正在这个思量之间,境界不见了。所以是在哪里?在一念之间,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心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在虚空法界里面。一真法界在哪里?在当下。今天我们探讨的,你放下执著,六道法界就不见了;你放下分别,十法界就不见了;你放下妄想,四十一品无明就分分破了。老和尚讲跟这个就一样了。

后来回到这个娑婆世界以后,屋子里面寂然无声,肃静的很,黄先生依然在对面,在那个桌子上低着头写帐,不但眼里没有看见什么境界,心里上也没有什么事情,转瞬之间境界不见了。他忽然站起来,刘文化就站起来问,黄大爷(因为他岁数比较大了,所以这样称呼他),你刚才看见了没有?他就问这样。黄大爷说,这位管帐的就是我们刚才讲黄聘之,黄聘之,黄大爷就回答说了,什么事啊?黄先生抬起头来,好像发呆一样,反问了这样一句。那刘文化就想一想,他既然没看见,他就不想讲了。他就问他说,你看见什么吗?黄大爷说,我没有看见呢,刚才怎么啦?屋子里面经过这两个人一问一答,把一种沉寂的气氛冲破了。黄先生因为自己追问的话没有得到刘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会,依然低头在写帐。

换句话说,这个修行就告诉我们什么?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在同一个体性,自他是不二的,十法界在一真法界里面。但是大彻大悟,进入一真法界,迷悟的不同,就分配到四圣法界跟六道法界。那换句话说,一心现十法界,只是迷悟的不同而已。所以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当下我们这一念,这念心。所以刘文化以为刚才的境界黄先生也同样能看见,这是证明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老和尚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就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确实没有错。然而相反的,他却没看见,那么刘文化知道是自己的秘密的事情,也就默不发表了。

后来他把这些事情很清楚地私底下告诉倓虚老法师,当时倓虚老法师就对他说了,他说,这是破识蕴的功夫,我们知道色受想行识,五蕴,倓虚老法师说,这是破识蕴的功夫,识蕴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见这种境界。在《楞严经》上不是说吗,“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心经》上也说,“照见五蕴皆空”。

所以各位,如果你好好修的话,你破识蕴的话,“超越命浊”。就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住世一百一十二岁,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跟老和尚一样,到今年九十三岁,还在继续讲经说法,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住到因缘结束,就“超越命浊”了。

所以《心经》上也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看经的功夫深,对五蕴上不起执著,遇到这种境界不算一回事。不过,对研究经教的功夫,固然是要专,可是也不能够执著这样的一个境界出现,如果执著的话就要入魔了。这是倓老倓虚老法师的评论。

所以《楞严经》上也有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修行上,在研究经教上,在讲经说法上,在念佛功夫上,如果你遇到佛菩萨给你加持,你感应到很多好的境界,你不要把它当成说,你不要去执著这个境界,叫“不作圣心”,那这样是好现象,是“名善境界”。如果你就说,哎呀,这就是阿弥陀佛来跟我开示了,我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了,“若作圣解”,说你已经开悟了,其实你也还没有破我执、法执,你说我已经是圣人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你就,魔就来考你了,你“即受群邪”了。

当时倓虚老法师怕他着魔,又怕他起执著,就这样随便告诉他。但是我想,以倓老倓虚老法师的修行的功德力,这是他客气了。究竟他是不是破识蕴呢?是不是与经文的意思相符呢?倓虚老法师说,因为那时候我也是居士身分,我也没有深加考虑了,不过姑妄说之而已。

这一段记录,这一段文字都记载在倓虚老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面,因为我,学人很喜欢《影尘回忆录》,我很喜欢刘文化这一段悟入的一个修行经验,所以特别提出来跟大家分享。

后来刘文化对这件事情始终也没有再告诉任何人,那么也天天地再继续一门深入,研究《楞严经》的心而且更加的益发坚固了。

所以我们从刘文化这个个案里面,我们能够去明白老和尚开示的根本智跟后得智。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按语:

“佛言。尔时父者。则我身是。尔时大臣。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闍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舍利弗”,“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

“阿闍世”,这个我们就要特别来介绍“阿闍世”。“阿闍世”,国王的名字,是佛陀住世的时候摩竭陀国的统治者。他当太子的时候,听恶友提婆达多的话,就是佛陀的这个,僧团里面这个提婆达多,阿闍世王幽困父王频婆娑罗,频婆娑婆,也有讲频婆娑罗,也有讲频婆娑婆。他即位以后,并吞小国,威震四邻。但因害父罪,这是讲阿闍世王,他遍体生疮,到佛前面忏悔。因为他毁谤三宝,也因为他害他父亲的罪,所以遍体生疮,到佛前面忏悔,痊愈以后,即皈依释迦牟尼佛当护法,为佛门有力的护法。那佛陀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阿闍世王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他往生的成就呢?往生极乐世界是上品中生。等一下我们会介绍阿闍世王。

“阿难”尊者,“阿难”又称阿难陀,迦毘罗卫国人,梵语阿难,译曰庆喜和欢喜,又云无染。“生于佛成道日。净饭王既闻太子成佛,又闻宫中诞子”,更增加欢喜,于是说,“今日大吉,是欢喜日”,所以阿难尊者,刚好他们这个迦毘罗卫国打胜仗,所以就把他起名叫欢喜、庆喜。在《大乘无量寿经解》里面有称,“又尊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故名无染。”佛陀他就曾经带过阿难尊者到天宫,也到龙宫去。那么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他的叔叔的儿子,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是佛陀的侍者,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多闻第一。那么阿难尊者他在佛入灭后证阿罗汉果,曾经参与第一次的经藏结集。据说阿难继承摩诃迦叶之后,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在《法华经》中,阿难被授记再供养六十二亿诸佛之后将会成佛,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所以在《涅槃经》称“阿难多闻士”。迦叶赞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我们看这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佛说,那个时候的父亲就是我的前身,那个时候的大臣就是舍利弗前身,那个时候的国王就是阿闍世王,那个时候的天神就是阿难。

好,我们来介绍一下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当时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有一个王舍城,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王后叫韦提希夫人。当时生了阿闍世王之后,因为国王跟王后都很迷信算命,所以当时王后在怀阿闍世王的时候,有请相师为胎儿占卜未来的吉凶祸福。相师说,这个胎儿在胎中手足常动,不是好现象,将来必定害父。那么当时频婆娑罗王跟韦提希夫人非常忧心。胎儿出生以后,父母就为他起个名字叫阿闍世,中国文字叫未生怨。认为他宿世跟他父亲结怨,愿今生怨不再生,免除灾祸的意思,叫未生怨。但国王跟王后当时经不起这个邪师谬说的怂恿,认为胎儿是妖怪,夫妻就共谋把出生的婴儿从楼上抛下去,希望让他死掉,结果幸未丧命,仅断一个手指头。所以从小父母就叫他叫婆罗留支,译成中国话就是说,断指的意思。所以阿闍世王从小在父母,父王母后嫌怨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接受善良的教育,几乎常常感觉有生命的危险,因此结交很多不良恶少,朋党都是恶人。这个就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那阿闍世王后来他跟父王意见不合,处心积虑地想要篡夺王位。正好佛陀僧团中有一位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在过去生,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佛陀因地的时候很会讲经说法,当时提婆达多也是跟佛陀他们都一起在修行,提婆达多当时他的弟子都跑去听佛陀讲经说法,所以提婆达多当时就发了一个恶愿,说我将来要诞生到你的家做亲戚,而且要毁掉你的僧团,就是这一世的提婆达多。那提婆达多跟阿闍世王太子就变成好朋友了,他们共同设计要谋害佛陀。

那提婆达多出家没多久,得到五神通,他就故意在太子面前炫耀,由非门出,从门入,又从门出,由非门而入,而且能够变现象马牛羊跟男女之身。太子见到以后非常地赞叹他,给他提供上品的佳肴,供养好友。然后阿闍世王就跟他讲了,大师圣人,我曾听说天上有一种柔软洁白的曼陀罗华,嗅之令人心悦神怡,精神爽朗,但愿大师将它取来给我,这是我长久以来的希望。提婆达多听了以后,回到寝宫,为了满太子的愿,他就用神通力去忉利天,想要去偷这个妙华。可是他一伸手要摘的时候,还没有摸着的时候,神通就失去了,就堕落了,就端坐在宫中。后来觉得很惭愧,那后来就去见佛,见佛陀。但是他也要找个理由告诉太子说,他找不到天上的这个曼陀罗华。

后来提婆达多就跟佛陀说,他说,如来法体,你应该保重,不宜过度操劳,我是你堂弟,我可以分劳解忧,你就将僧团交给我领导,我有方法调伏僧众,绝不会辜负佛陀你的德意了。佛陀就说,痴人,舍利弗等聪明大智,世所崇敬,我尚不以大众嘱咐,何况你是一个终日只知打妄想的俗人。

提婆达多被佛呵斥以后,觉得颜面扫地,心存愤恨,竟忘了自己的身分是如来弟子,就以世俗弟兄的态度大声地说,看你今天虽然高高在上,自鸣得意,依我看来,已如朽木,不久于人世。提婆达多后来因为他讲这句话毁谤佛陀,所以大地震动,提婆达多后来双足随即不能动,不能行动,尘土污泥随着突来的风暴扑在他身上,臭秽不堪。那提婆达多惊惶失措,就发恶誓说,如果我今生死后堕入阿鼻地狱,来世一定要报仇雪恨,消灭佛教。

后来呢,他就告诉太子说,你啊,国家的人都是骂你叫未生怨。提婆达多说,你在未出生以前,你父母亲要把你害死,因为相信算命的话,所以把你起名叫未生怨。后来他就怂恿这个阿闍世王说,他说,你就除掉老王,你可以当新王统治天下,那我就杀了佛陀,我早日成为新佛,那我们两个就是双喜同庆,何乐而不为呢?后来据说阿闍世王想要杀他的父王,因为他旁边有一些佞臣,叫雨行这个奸臣。

他还想杀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他后来把他母亲头发揪过来,因为他把他父亲软禁,把他监禁起来,他就要杀他的母亲,把她揪了这个头发,揪住了,甩到门外,要拿刀斩首。这个时候忠臣耆婆就劝阿闍世王说,大王,开国以来,虽有极重的罪行,但是从未见过有女人受刑,何况贵为大王的生母。

那后来这个阿闍世王就把他父王的房间的这些衣物、用具、被褥统统丢弃门外,派人放火烧掉。过了七天以后,他的父王忍受不了痛苦,含恨而亡。阿闍世王当然是当起国王来了。可是后来阿闍世王后悔了。那忠臣就劝他说,大王,世间杀业最重的莫过于杀父母或杀出世圣人,你犯了此罪,犯了此罪,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可以救你。

后来就变成阿闍世王跟韦提希夫人还有频婆娑罗王,就是成就的《观无量寿佛经》。老和尚开示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阿闍世王,他受了提婆达多的挑唆。提婆达多对于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提婆达多也很聪明,他总是想方设法,希望破坏佛法,把释迦牟尼佛除掉,取而代之。那阿闍世王那个时候,刚才我们讲过,他就是,老和尚说,就是搞政变。那提婆达多就告诉阿闍世王说,你做新王,我做新佛,我们两个合作来统治这个国家。那阿闍世王当然就把他父亲监禁起来,夺取王位。

所以老和尚就说到这一段说,后来韦提希夫人求释迦牟尼佛,她想要求生极乐世界,那释迦牟尼佛就把所有这个十方国土展现在韦提希夫人前面,后来就佛陀为她说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老和尚的意思是说,他造了这个五逆十恶罪,杀父、杀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统统都做了。这样的罪业,佛所有经论里面忏悔法统统没有办法忏除他的罪。阿闍世王到临终的时候才后悔、才忏悔,念阿弥陀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他真的往生了。所以净宗法门了不起,他造五逆十恶的罪业,要堕阿鼻地狱都有救,但是老和尚说,他要真忏悔、真回头。

所以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阿闍世王经》,我们听佛在经上讲,的确是感到非常意外,阿闍世王是上品中生,这么高的品位。

最后老和尚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种九品往生的。另外一种人是临终忏罪往生的,忏悔往生是什么样的品位呢?完全看忏悔的心,看忏悔的力量。所以一个人造作极重的罪业,到临终真正忏悔,还是能往生的,还是能得度的。要问这什么道理?实在讲,道理是一个,没有两个,万法唯心,正是《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好,今天我们只能讲到一则公案,就是“举国孝养”,但是这个内容是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启发。

那剩下一点时间我们就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因为这两集里面我们都是讲“孝亲”,所以老法师的开示,就讲孝道是第一德。

老法师开示的第一点说,父母养育我们,不管是什么因缘来说,他对我们有恩,纵然是报怨来的,他如果学了佛,学了圣贤的教诲,他明白了。过去生中虽然有不善的缘,这一生当中父母养育你,没有父母,你从哪里来呢?

就像阿闍世王一样,他过去生中跟他父亲一定是不好的因缘,所以他父母亲给他取的名字叫做阿闍世,希望他不要来报仇,叫未生怨。他是最后,虽然他父亲是被他害死的,但是阿闍世王因为他供养四百亿佛,他最后临终有忏悔,而且他向佛陀忏悔,是因为他长疮,不孝,他把他父亲监禁起来,害死他父亲频婆娑罗王。但是也坦白说,阿闍世王其实这样的一个不孝,也成就了《观无量寿佛经》,这个功德也不得了。所以到成佛的时候,到见性的时候,都超越了善恶对待。所以老和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一个是你自己。所以一切的顺逆因缘都是助道因缘。

所以老法师说,这一生当中父母养育你,没有父母,你从哪里来的呢?如果这一生当中你学到圣贤的教诲,你学到佛法,那父母的恩就更重了。所以杀害父母,经上讲的,必入地狱不疑。阿闍世王是应该要堕五无间地狱,因为五无间地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可是他最后忏悔了。所以杀害父母,你决定入地狱。反过来说,孝顺父母是世出世间第一德、第一善。佛法讲这个人善根深厚,世间法也不例外,深厚的善根,孝顺父母。净宗的典籍《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中的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是第一德。杀害父母是第一大罪,天理不容,法律不许可。可是现在的法律对于杀父杀母,刑法也减轻了,在古代的法律不是这样的,古代的法律,如果杀父杀母决定是死刑,没有缓刑的,没有赦免的,极恶不孝之罪。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佛教传到中国来,立刻被中国朝野热烈地欢迎,为什么?跟我们是同一个基础上,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作为基础,佛法也是以孝道为基础。因为净业三福第一福就跟你讲孝养父母,四大菩萨从地藏菩萨开始,就是从孝敬入门,所以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学生把佛法向四面八方传播,我们知道,有些地方不到一百年佛法就灭了,有些地方二三百年佛法也没有了,有些地方六七百年也没有了。唯独在中国,到今天已经两千多年了,真的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成就远远超过了印度本土,什么原因?中国人提倡孝道。

第三点,传到四面八方为什么不能够生根?因为四面八方,他们那些国家不重视孝道,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有了孝心,真正能行孝道,就能够真正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文化才能够认识佛法。我们要想认识,就要信、要解、要行,才能够真的认识。你要是不做,你尝不到法味。一定要依教奉行,学一个字做一个字。老和尚教我们这个孝或是教我们德行,也是学一个字做一个字,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老和尚说,满清末年,民国初年,东北王凤仪先生,他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后来人家称他是,称他为圣人。他的长处是什么呢?就是他听到一个字,他就学一个字。听到孝,他回家就孝顺父母,听到忠,他就忠于他的雇主,他是一个做长工的人,对于他的这种雇主他真能尽忠。能懂一个字,他就学一个字,真干,他就成就了。

第三,中国五千年来,这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靠什么?就是靠孝道跟师道。所以中国人把师道看得很重要,看得很重,老师的身分、地位跟父母完全一样。父母过世儿女守丧三年,尽孝,报父母恩。老师死了,学生对老师心丧三年,就是没有孝服,差别就在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差别。

第四点,父母、老师在世,在我们中国人称呼上,中国有名、有字,名是父母起的,你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都称你名,成年以后不称名。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女子十六岁成年,成年就戴帽子了,就行冠礼了,表示你是大人,不再是小孩。从冠礼那天开始,人家不再叫你名,叫你字。所以那个字是你的兄弟、朋友给你取的。但是以后,你的父母才可以称你的名,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都要称你的字,对你表示尊重。你到朝廷做官,皇上称你字,也不称你名。只有谁称你名呢?你的父母跟你的老师称你名,就知道名只有父母,另外还有一个人称你名,就是老师。所以老师,师道,父母,孝道,是一样重要。

今天我们就只能研讨到这里,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