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0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3月09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七,“利物利人”。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一页:

“利物利人”

“(发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虚生浪死。”

好,我们看这一段名相注释:

“功”,勋劳。事情、工作。成效。成就、事业。

“虚生浪死”,这一句非常重要,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对众生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句成语,“虚生浪死”,它的白话解就是虚度一生,终老无成。

宋朝张商英《护法论》曰:“以善根微劣,不能亲炙究竟其道,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等一下我们来介绍宋朝这位大修行人,大菩萨张商英,以前我们也有介绍过张商英,他是由儒入佛的一位现宰官身的菩萨。

他在《护法论》里面说,“以善根微劣”,就是善根微浅、卑劣。“劣”就是业障深重。“善根”,我们一般叫三善根,什么叫三善根呢?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我们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所以张商英说,因为自己觉得善根非常薄弱,习气非常地重,不能够“亲炙”,“亲炙”就是亲受教育熏陶,亲近大善知识,不能亲近大善知识。“究竟其道”,就是了悟第一义谛,“究竟其道”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叫“究竟其道”的意思,也就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究竟其道”,也可以说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这个地方就是说,他不能够亲自遇到,亲炙熏习大善知识的教诲。“须臾老之将至”,不知不觉年华老去,已经是进入人生的冬天了,老法师说,六十岁以后就是进入人生的冬天了,老之将至了。“为虚生浪死之人”,那我们就虚度此生了,流浪生死的人,叫“虚生浪死”。“自可悲痛”,实在是可悲可痛啊。这个张商英,这位宰相,他能够示现宰官身,能够写到这么直截了当、究竟了义的《护法论》,实在是不容易。

我们来介绍张商英。他从小非常聪明,日诵万言。在治平二年考上进士,初任通川县主簿,在宋神宗的时候,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这是一个官名。迁为监察御史,迁就是升迁,升到监察御史,担任御史的工作,追随王安石变法。在大观年间,担任尚书右仆射,当时有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就是接近宰相的位置。早年不信佛法,见《大藏经》巨秩,就是看到《大藏经》佛法的这个宝典,庄严殊胜,怒曰,“吾孔圣之书乃不及此”,他说,我们儒家的书怎么会比不上它呢?后读《维摩经》之后,读《维摩经》之后,始坚定信佛。这个时候开始生出什么?初信。刚开始是疑信、初信、浅信,最后进入正信,跟菩提心相应就是正信,最后正信,他就始坚定信佛。

所以要有悟处,你才是真正地信佛。就李炳南老师跟净空老法师说,你一定要信佛。净空法师说,我都已经出家了,怎么不信佛?李炳南老师说,有些到八十岁的老和尚都还不见得信佛。所以信佛不容易啊,要有悟处啊,要悟明心地。

他开始信佛以后,他就归还僧寺田三百顷,可能以前是公家征收了,或者没收这些佛寺的这些稻田,因为以前这些佛寺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自己会有这个稻田来耕作。

后来担任开封府推官,隔年出提点河东刑狱,担任司法的工作。宋徽宗的时候,上疏治黄河之道,弹劾蔡京,蔡京是当时的奸臣。他弹劾蔡京的理由说,“身为辅相,志在逢君”,他说,你身为宰相,你每天到晚只知道逢迎皇帝。后来他因为受到蔡京的谗言,他被归类为元祐党籍。这待会我们要介绍元祐党籍,在宋朝,北宋的时候,是很大的一个,可以讲说政治事件。那么宋徽宗大观四年,他继蔡京为宰相。

我们现在来介绍蔡京。蔡京是千年奸相骂名的背后,走上歧途的治国奇才。这个人有才无德,他确实是也是会治国,但是他是个奸臣,做了很多建设,在当时北宋的时候,其实是做了很多建设,这个不可否认,而且是一个书法家。他是北宋权相之一,权相就是弄权的宰相。他是一位书法家。他是著名的书法家蔡襄的堂弟,北宋兴化军仙游县人,大概是今天福建那一带的人,仙游这个地方,仙游县,现在福建省还有这个县。

进士及第,刚开始是做地方官,后来担任中书舍人,知开封府。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就是右相了,后又官至太师,皇帝的老师。蔡京先后四次任宰相,共达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四次被贬官,四次又被重用。蔡京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我刚才讲说,他其实是有一些才能的,改革这个盐法跟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以后,蔡京被贬到岭南,中途死于潭州,在今天的湖南长沙。他的事迹被记载在《宋史》里面。

在世人的评价里面,就说臭名昭著的著名奸相,在《宋史》里面,将蔡京列入《奸臣传》。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阴险狡诈,惑乱人主,就是惑乱皇帝,结党营私,宣导“丰亨豫大”,告诉皇帝,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浪费公帑,致使民不聊生,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一代巨奸。这个是蔡京,在北宋是很有名的。

那刚才提到这个元祐党籍,就是宋徽宗听信宰相蔡京的主张,将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苏辙、苏轼等旧党三○九人,列为元祐奸党,立碑于端礼门。以前要进朝廷,有一个端礼门,现在有些古迹都还保留这个端礼门。而后又下令在全国刻碑立石,以示后世,此碑叫元祐党籍碑。这个也找到这种党籍碑了。后来因为朝野反对,宋徽宗又下诏了,将元祐党籍的碑摧毁。

九十三年之后,当年被列为元祐党人的梁焘,他的曾孙叫梁律,根据家里所典藏的、保藏的碑刻拓本,重新再刻制一块碑,是现在唯一仅存的一块元祐党籍碑,这个对于研究宋代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有很重要的价值。碑名“元祐党籍”的字样为宋徽宗的御笔,他自己亲自写的,碑序跟党人姓名是蔡京所书,这真的是留下历史全程的证据。但是因为蔡京的书法很好,所以也是难得的书法佳品。

那刚才提到张商英的《护法论》,我们来介绍宋朝这位张商英居士他的悟道因缘,他是有悟道喔。宋朝丞相张商英居士,兜率从悦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他是有传承的,是禅宗的,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四川新津人。张商英他长得高大俊伟,他的身材很高,豪迈负气。

十九岁那一年,他进京考试,途中经过向氏家族,经过一位大户人家。向翁前一天晚上先梦见神人告诉他说,“明日接相公”,明天有一位相公要过来。第二天凌晨,张商英正好赶到这里。向翁一看,一见,颇为诧异,于是就殷勤招待。向翁说,“秀才未娶,当以女奉洒扫。”他说,秀才你还没有娶妻啊,我女儿就当你的洒扫妇人。这个古代就不说我女儿嫁给你啊,说我女儿来服侍你,洒扫应对嘛,做家事的叫洒扫。张商英以应举为由,谦辞再三,张商英就说,哎呀,不行,我现在要考功名,谦辞再三,一再地推辞。向翁说,“此行若不了当,吾亦不爽前约”。这个向翁也是很有气度,他说,纵使你没有考上功名,我也不会毁掉我们这个约定,“吾亦不爽前约”。张商英见盛情难却,便答应了。

这也是缘分,这个缘分从哪里来呢?从神人来牵这个因缘。可见张商英,这么一看,应该是菩萨乘愿再来,前世也是修行人,有福报。前世积功累德,这一世就可以为官拜相,而且有护法龙天在保护他,他还没去考试,人家都已经跟他牵这个因缘了,牵这个婚姻的因缘,果然后来这个张商英的夫人是很有智慧的,所以这个叫做,就菩萨道侣,菩萨法侣。及第以后,果然娶了向氏之女为妻,考上功名以后,果然就娶了向氏的女儿做妻子。

张商英初任主簿,主簿是官名。一日游僧寺,有一天就到这个佛寺去游玩,见藏经梵夹,看到这个《大藏经》,这个经书,金字齐整,装潢严丽,看到这个《大藏经》烫金的这个字,非常整齐,而且这个印刷以及封面,这个装潢非常地庄严华丽,怫然作色道,怫然就是什么?怫然就是不高兴、愤怒的样子,脸上呈现愤怒的脸色。怫然作色曰,“吾孔圣之书”,乃“不如胡人之教,人所仰重?”这是儒家的,他说,我们孔圣的经书,怎么比不上这个胡人的,胡人就是印度人,梵,就是以前印度叫天竺,只要西域各国那边来的弘法传教的,大概都把他当成胡人,怎么比不上这个胡人的经教呢?“人所仰重”,那这样我们怎么去叫民众来信仰儒家呢?

回家以后,张商英就坐在书房里面,“研墨吮笔,凭纸长吟”,在那边摇头晃脑的,拿一支笔,不知道怎么样下笔,要写一篇文章,想了半天,灵感来不了,折腾到半夜也不肯睡觉,因为他想写一篇文章来批评佛教,可是写不出来。这个事,这个不行,不能谤佛谤法谤僧,他要谤佛谤法。他的妻子向氏就招呼说,“官人,夜深何不睡去?”这个“官人”就是称她丈夫,夜深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呢?张商英于是把自己的想要辟佛(辟佛就是批评佛法)的想法告诉向氏了,“正此著无佛论”,我正要写这个“无佛论”,这个世间没有佛了,“无佛论”。向氏应声答道,他夫人向氏就回答说,“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呢?诶,有智慧啊,既然是没有佛,那你为什么写无佛论呢?何论之有呢?“当须著有佛论始得”,那你应该写“有佛论”哪。这个菩萨法侣、菩萨道侣就是在菩萨道上互相提携、互相针砭,这样修行才会进步,做善知识。张商英一听,颇为惊疑,觉得讲得也有道理,觉得她说的有几分道理,也就作罢了。

后来有一天,张商英拜访他的一位同僚,就他的同事,看到同僚佛龛上供养了一本经卷,便问,就问说,“此书何也?”这本书是什么呢?同僚道,“《维摩诘所说经》”,他说,这个是《不可思议解脱经》。佛陀那个年代的大居士、大菩萨,老法师说是维摩诘佛,就《维摩诘所说经》,又称《净名经》。张商英于是信手翻阅,就翻了几页以后,他看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

这个叫什么?佛陀的经书叫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我们都要从文字般若契入,然后启发你的观照般若,再透过修行,把这个我执、法执去掉,再破根本无明,证入实相般若,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到你证得实相般若以后,倒驾慈航,回入娑婆度有情,你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行住坐卧就是观照般若,你教化众生,就是文字般若了。那自受用是什么?观照般若,开悟以后了,开悟证果以后,你的自受用就是观照般若。他受用,文字般若。老和尚现在就是这样,他是证得实相般若以后,倒驾慈航,讲《无量寿经大经解》《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这个就是什么?这叫文字般若。

所以他看到这个《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说,“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这什么意思呢?这里我写一个个人体悟,这是我看到这一段,我自己一个个人的体悟了。我说,“‘此病’,病亦是幻化,因业感召,莲池大师曰:‘病由业起,业由心造’,业消病愈。自性本无康健病否,四大本空,六尘非有。故曰:‘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汝有执著,我执未化,便有苦乐忧喜;汝但我空,何苦可受?何乐可得?”

以上这一段,怎么来解释我这个个人体悟呢?为什么说“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呢?首先你要了解这个身体从哪里来的?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四大,我们说,我们的物质状态,地大就质碍性,骨头、肉;水大是我们的里面的血液、口水;风大是我们的一股气,我们的呼吸;火大是我们的体温。我们随着业力,十二因缘,无明、行,到这一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再下一世的生、老死,感得这个正依二报,这个业报身,是我们过去生,在我们的阿赖耶里面,我们循业变现的正依二报的这个色身,这个叫业报身。过去生有持五戒十善,所以得了人身,但是因为还不能够明心见性,所以感得这个是轮回的业报身。

所以我们感觉身体会生病,这个皮肤会痛、会痒,皮肤受伤,我们有感觉会痛,我们这个身体生了病,这个“地大”就表示我们的身体的意思,他举“地大”来做比喻,那我里面就说了,“病亦是幻化”,这个病其实是怎么样呢?它也是幻化的。为什么?“幻化”的意思是说,你有这个执著,就有这个病痛,你过去生造业,感得的这个恶业种子成熟了。

就像我以前在当组长的时候,那个时候迷惑颠倒,应酬多,俗话说,肝功能就失调了,那感得一身都是病,那时候还没学佛,不明白因果,全身就这里痛、那里痛,每个月都要去给中医师针灸、拔罐,都要给五千元的台币。可是后来学佛以后开始忏悔了,这个手也是会痒,会痒以后就刮痧、拔罐,各位都听过我讲我个人的故事,拜《无量寿经》,一字一拜,后来背部都起泡,水泡,再把它戳破,后来拜了三部《无量寿经》以后。包括我那个时候护持果清律师传戒,两只手还非常地痒,那时候还健在的会宗法师,现在已经圆寂了,他是僧伽医护基金会的董事长,那时候我们跟他护持他办这个戒会,五戒、菩萨戒的戒会,那当时学人是担任这个香积的组长。后来我跟会宗法师说,这个手很痒。他就告诉我说,因为他懂中医,他说,你用这个米酒跟热水滚烫,像练铁砂掌一样,这样下去烫,应该是可以。结果烫完还是会痒。后来我就领悟到一个道理,我说,烫得了皮,烫不了业。所以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够医业。莲池大师说,“病由业起,业由心造。”

所以当你业尽情空的时候,你业消智朗了,你业障消除了,智慧生出来了,你的病就好了,叫“业消病愈”。因为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本来没有所谓健康、疾病这个东西,这都是我们业力所感召的,所以“四大本空,六尘非有”,所以说“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你不能说“四大本空,六尘非有”,那有生病我就不会喊痛,但你还是会喊痛。那为什么会喊痛呢?因为你有我执,你有执著,你有贪瞋痴,你会贪生怕死啊,你会怕痛。你看有些人他生病,一看到开刀他就吓得要死,所以老和尚说,癌症不是病死的,是吓死的。他真的是吓死的,他还没有治疗就死掉了,这为什么?就是贪生怕死啊。所以“此病非地大”,这个不是说,这个病是这个身体变出来的,但是也必须借这个物体,应物现形,你过去生所造的恶业,它因缘成熟了、种子成熟了,它就是应物现形了,就呈现这个病苦。所以此病不是四大变出来的,但是也不离开这个四大。你有执著,我执未化,未破我执,那你还是有苦乐忧喜的对待。

所以圣人、大修行人,他已经成就戒定慧了。就像谛闲老法师晚年的时候,他是一代的宗师,那么他本身晚年的时候也有病苦啊。他的侍者就跟他讲了,师父啊,你不是说这是一个臭皮囊吗,你为什么在喊痛呢?谛闲老法师跟他侍者说,沙弥啊,痛是真有的。为什么?你知道痛啊,你的见闻觉知怎么会不知道痛呢?他可以怎么样?他是有痛不会苦啊,他知道痛但是不会苦。为什么?他“照见五蕴皆空”,他“度一切苦厄”,他示现病苦相给你看。所以凡夫有苦乐忧喜对待,圣人,证果的圣人,他离开苦乐忧喜。但是他知不知道痛?他知道痛啊,但是他心没有分别、执著、妄想,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离开苦乐忧喜的对待。“汝但我空”,你一旦是证了,像阿罗汉一样证了我空真如,我执破掉了,“何苦可受?何乐可得?”

这个是我讲到,张商英说,他看到《维摩诘所说经》说,“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他已经怎么样呢?他已经有悟处了。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亲近佛法喔,你看他善根多利。就表示怎么样?他已经明白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的。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陀跟我们讲,如来说一合相,四大就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地水火风就是一合相,四大五蕴也是一合相。《金刚经》里面说,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你还是要用这个身体去教化众生,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明知道它是如来说一合相,这个一合相是因缘假合,但是悟的人知道即非一合相,但是菩萨他要去教化众生,必须要借这个因缘,所以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就能够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了,这个时候就入中道了。

那么他看到这里的时候,他抚几感叹,他就感叹说,“胡人之语,亦能尔耶?”他说,西域来的这些僧人,他也能说这样啊,这印度这些高僧也能说到这么高的境界啊。于是便问同僚说,“此经几卷?”他说,这部经有几卷呢?同僚说,“三卷”。张商英于是便将该经借回家中阅读,因缘开始了。所以他的善知识来自于他的同僚。那他是一个在家菩萨示现的,示现在家菩萨相的居士,那就是维摩诘菩萨所要度化的对象,他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所以佛菩萨就安排,诶,他到同僚的家,看这一本《维摩诘所说经》,因为他根机很利,那就由维摩诘居士来教化他吧,这个都是菩萨的善巧方便。

“向氏问:看何书?”向氏又出现了,他的夫人就是他的善知识,你看什么书啊?张商英道,张商英就说了,“《维摩诘所说经》。”向氏道,向氏就说了,“可熟读此经,然后著无佛论。”厉害,他太太已经修行到一段距离在等他了,也就是他太太,他夫人的功夫比他高,也不是普通人,她已经看过《维摩诘所说经》了,她善根恐怕也不输给张商英。她说,好,你熟读这本经,然后写一个“无佛论”。

为什么这样说,各位你懂吗?在自性角度哪里有佛跟无佛呢?你迷了才跟你讲说有佛,因为你现在迷了变成众生,才跟你讲一个有佛,当你是佛的时候,“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当你成佛的时候,众生成佛,你入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到地狱去教化众生,地狱众生全部都是佛,老法师讲过,他不会说他是地狱众生,他见到地狱众生的悲苦,生起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去救度他们,他所看到的都是佛。这叫什么?众生成佛。

所以为什么她要叫他作一个“无佛论”呢?这个“无佛论”说,不是没有释迦牟尼佛,没有诸佛菩萨,不是这个意思。“无佛论”的意思是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人人都具足这个佛性。那这个“无”要怎么解释呢?离尽一切虚妄之相,就黄念祖老居士说的。离尽一切虚妄之相,你就成就佛果了,这样的话来说明“无佛论”是比较恰当的,不是说世间没有佛,这个是断灭见,不能这样说。向氏所说的这个“著无佛论”,这是非常深的禅机,在禅宗讲是非常深的机语,这要上根利智才能悟得出来。

张商英一听,心里感到害怕了,然后觉得妻子的话也特别的奇异。从此以后,张商英对佛教深信不疑,并留心于祖道,他就开始参学了,随有机会,即参学请益。

在元祐三年,到清凉山,见三昧真火,“溪上之灯,忽如红日,浴海腾空而上,放大光明,渐至阁前其光收敛,如大青喙衔圆火珠”。这个不得了,这是他的感应道交。他到清凉山的时候,他自己本身的善根因缘成熟,见到了三昧真火,他看到那个溪上的灯,忽然间像一个大太阳一样,然后“浴海腾空”,就是从海上烧起来以后,往虚空中腾飞,“放大光明”。“渐至阁前,其光收敛”,那个大光明才慢慢收起来。“如大青喙”,就像一个很大的绿色的青色的嘴巴含着一个“圆火珠”,就是摩尼宝珠。他是见到这个瑞相,他的修行到最后见到瑞相,所以他有悟道的因缘。

著有《护法论》一卷,《护法论》主要是在驳斥唐朝的韩愈、欧阳修,宋朝欧阳修等人对于佛教的批评观点,主要他是在护法。所以他本来是要辟佛,到最后变成佛教的护法。

那这个地方,刚才张商英有提到说“虚生浪死”,那我们学佛人,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什么祖师一再提醒我们说“虚生浪死”?你必须要去体悟这个“虚生浪死”,你才会回头。莲池大师有开示“万般将不去,惟有早念佛”,这里面有六大点,我觉得非常地好,所以我恭录出来跟大家分享。这些经句都非常地好,我们应该把它背诵起来,来依止莲池大师这样的开示来修行,那这样我们道业才会成就。

第一点,莲池大师说,“如何是万般将不去”呢?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于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件是将得去者?

好,我们一段一段的来。莲池大师说,什么叫“万般将不去”呢?你人生所拥有的官位,不管你贵为帝王之尊,或者是宰辅之相,当到总理、行政院长,或者你拥有金山银山这些珠宝,或者你有“屋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豪宅,你有很多的稻田,“田园”,饮食,你很多华丽的衣服,还有你很多珍贵的古董字画,“玩好”就是古董字画,你的爱车,宾士、宝马,古代就是这个骏马,现在的话就是玩名车,你的名贵跑车,朋驰车、宝马车,这些“玩好”,乃至于你最喜欢的娇妻、爱子,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命呜呼的时候,无常到来,“哪一件是将得去者?”哪一件你可以带走呢?哪一件你可以带走呢?

有一次过年,我接到莲友电话,说叫我到台北市的士林区的大直,有一位义警的中队长在家里死掉了,过年死掉了,叫我去助念。我到他家去,它就靠近士林,这个大直那边都是豪宅区,别墅特区,就在笔直的宽敞的这个马路旁边,有一栋豪宅。我进去以后,那位主人冷冰冰地躺在客厅的茶几上面,没有半个人给他助念,旁边也没有亲人,亲人统统跑到楼上去了。那我一到以后,我就问了,为什么死掉呢?是因为过年前,大家都希望家里清洁,大扫除,他就是在客厅这个茶几上,要去擦那个灯饰,可能家里的灯饰华丽了、太名贵了,一不小心失足坠空,摔倒在自己的平常接待客人的这个客厅,就摔死了,一命呜呼了。

可是我去助念的时候,跟他开示了以后,要教他放下,因为他担任义警中队长,义警是我们警察的民间组织,协助警察维护治安,我就上去告诉他妻子跟他小孩说,为什么你们不下去帮忙助念呢?你爸爸是你们家的主人,对这个家付出贡献这么多啊,这个时候最需要你们帮忙啊。他说,不是,他现在已经变成鬼了,我们不敢下去了。“恩爱夫妻一笔勾”,就这里讲,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件是你带得去呢?只有你一个人走,没有人跟着你走,这叫“万般将不去”。这是讲你的所拥有的福报,你的依报环境,没有一样你带得走,你必须去认清这个事实。

第二,“如何是惟有业随身”呢?“人生所造诸贪瞋痴业,非礼奸淫、姿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克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都紧紧随着你者。”

莲池大师说,什么叫“业随身”?人生所造的,这一辈子里面所造的所有这些无量无边的贪瞋痴业、身口意业,非礼奸淫女子,任意地、恣意地宰杀这些动物生命,为人子的,不孝顺父母,忤逆父亲,做部属的、为人臣的,欺君,欺骗君上、欺骗领导,“克众成家,阴毒害物”,阴险地毒害众生,造这些种种的恶业,无常一旦到来,只有这些恶业跟着你去,紧紧地随着你走,到阴间去、到地狱去。这是第二点,这叫“惟有业随身”。

三,“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虚生浪死?苦哉苦哉。”

这个地方就出现“虚生浪死”了。既然你要认清这个真相,那你为什么不“猛省回头”呢?为什么不断恶修善呢?为什么不“洗心念佛”呢?很难得,你得到这个人身,你为什么错过了呢?“虚生浪死”啊,人间空走一回。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你不利用这一世人身的机会好好修行,你要等到哪一世呢?“苦哉苦哉”,莲池大师说,苦啊,苦啊。

第四,“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

莲池大师多慈悲,他分析给我们说,这个世间人,可以给他分成三等人,每一个人都适合念佛。

第一等人是你太闲了,人好命又好,环境也好,享受清闲,不愁吃,不愁穿,叫极闲之人。这好命人,应该不分昼夜,你要一心念佛。这么好命,你在那边浪费生命,享受福报,你还不好好念佛,应该不分昼夜,努力一心念佛。这是一种人,第一等人。

第二等人是什么?半闲半忙之人,说工作也不会很繁重,说生活也不会很紧迫,还是有一些空闲时间,叫“半闲半忙人”。他说这样的话,你要把事情做完以后就赶快念佛,“营事已毕,即便念佛”。

第三种人,极忙之人,为了三餐,为了家、衣食,为了家庭的生活,劳碌奔波,就极忙之人,为生活所苦。要怎么样?要“忙里偷闲,十念念佛”,你就用十念法,要“忙里偷闲”,事情做完以后,找个时间要好好念佛。

莲池大师分成这三等人,那你是属于哪一等人呢?大部分一般都是什么?大部分都是第二等人,“半闲半忙人”,应该怎么样?事情做完就要念佛。那像我现在已经退休了,在学讲经,那时间很充裕,极闲之人,无昼无夜,要一心念佛。

第五,“又复富贵之人”,那接下来,莲池大师又开始细分了,“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聪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

你看,莲池大师跟你分析,世间所有的人,大概不出这几类,甚至三界众生也不出这几类啊。

这个“四生九有”,“四生”是什么?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六道。那“九有”是什么呢?“四生九有”,“九有”是什么呢?“九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它四禅,离生喜乐地,初禅;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这叫色界四禅。那无色界呢?四空定呢?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样加起来是九地,就叫“九有”,叫“四生九有”。

我们来解释刚才这段,莲池大师说:

富贵的人,你这一辈子有福报,前世有修,前一辈子有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这辈子得到富贵之身,那你要把握这个因缘,要学刚才讲的张商英,当宰相,他也去学佛了,最后悟道了。你“衣禄丰足”,衣食丰足,福报现前,“正好念佛”。

那“贫穷之人”,前世没有财布施,不能够护持三宝,所以你“贫穷之人”,必须要明白因果,要深信因果,学袁了凡先生,“安贫守分”,最后改变命运,也是“正好念佛”。你念佛来消业障,印光大师说,“竭诚自可转凡心”“念佛方能消宿业”,你要遵照印祖这样修,你就可以怎么样?安贫乐道,而且谨守本分。

“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你子孙满堂,无后顾之忧,家有传人,你应该感到知足、感恩,有人能够跟你分忧分劳,你正好要必须要赶快念佛。

无子孙之人,无子无孙,没有子孙的人,了无牵挂嘛,你心里没有任何牵挂了,把一切的身心世界交给阿弥陀佛去安排啦,“正好念佛”。你不要担心说,哎呀,我家没有香火可以传,到处去求神问卜啦,反而把念佛忘记了。所以“心无牵挂”,你“正好念佛”。

那“无病之人”呢?你健康长寿,身体没有疾病,“身力康健”,身体健康,“正好念佛”。

那“有病之人”呢?你知道自己,“知死不久”,自己知道这个命已经保不住了,那么既然保不住了,就必须要放下这个身心世界,“正好念佛”,求生极乐。

那聪明的人,你“通经达理”,你通达经典,明白事理,“正好念佛”。

那愚钝的人,他心念单纯,愚昧,他愚钝嘛,比较钝根嘛,他心念单纯,没有什么邪知邪见,一教他就肯学,那“正好念佛”。像锅漏匠一样,他无杂知见,谛闲老法师一教他,他就念佛,一念三年,站着往生,“正好念佛”。

“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莲池大师说,那这样讲起来,天上,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九有的众生统统该念佛。

第六点,莲池大师说,“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他说,我们利用这个四大还没有分离的时候,还没有变成骨头的时候,还没有进入骨灰塔以前,赶快早早念佛,不要等到“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的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啦。

这一段,莲池大师的开示非常地好,很适合“虚生浪死”的最佳注解。我建议各位把我今天分享这一段“万般将不去,惟有早念佛”背起来,那我相信你念佛功夫一定可以成就。

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字面”,文句中的字眼。

“自为”,为要念去声,“自为”,就是为自己。《淮南子·兵略训》:“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这怎么解释呢?你为众生做事,至诚感通,大家都来帮助你;你为自己谋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来做事,大家离你而去。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利益一物,功效足以遍及万物;利益一人,功效足以遍及一切人。利及一切人和物,才不会空过了今生,才不会空过了一生,才不会虚生浪死。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利字。是极不好字面。又是极好字面。非有两意也。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

这个名相注释,“自为”,我们刚才已经解释过了,就不再解释。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利”字是极不好的字,但是又是极好的字。并不是说这个字有两个意思,利益归于自己就是自私,利益归于众人就是为公。利益用之以济世,这个刚才我讲说,利益归于众人,也就是说,利益用之以济世,帮助众生,就是为公。

我们看这一段的探讨。这个“利”字,这里面解释它是极好的字,也是不好的字,那怎么样来做到这个“利”呢?“利物利人”呢?老法师跟我们开示,念念利他,头脑才清醒。就是说你要常常行菩萨道,你的灵光、你的智慧就特别清醒。

老和尚说啊,实在讲,应当放下无量无边。为什么要放下呢?第一,“照法清虚离缘止”,这个“照”就是照见,像《心经》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照见万法,“清虚”就是空,跟《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同一个意思。“照法清虚”,这个“法”是世尊常讲的,从缘生。缘当然有因,因是什么呢?因是法性。法性遇到缘就现相,遇到缘就能生万法。因是不可得,“清虚”,所以“法”虽然是森罗万象,实际上也不可得,它的体是清虚,就是我们的本体,因为这个真空妙有,这个在禅宗里面讲叫一法不立。所以它的体是清虚,法实实在在讲,也是清虚,这是一般人是没有办法去体会的。

所以缘不要执著,在这个地方老法师教我们,缘不要执著。我们都怎么样?我们会攀缘。像我们办今年的二○一九台湾清明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三时系念八关斋戒念佛法会,非常地殊胜,道气非常地好,那个坛城非常地庄严殊胜,很多人说,哎呀,老师啊,拆掉很可惜啊。我说,缘不要执著,要放下。

世尊教化众生,讲经说法,不得已用这个名词。名词含义很深,重要是我们要懂得它的含义。也就是说,佛陀讲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佛陀他最后要圆寂的时候说,我没有一个字给众生,他明明讲三藏十二部经典,他说我没有一个字给众生,佛陀要告诉你什么?不要执著他的言说,不要执著他的文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空也不要执著。所以老法师说,你不要执著言说,不要执著文字,乃至于起心动念,动都不要执著,不要去想它,说为什么会这样?你想,它是不存在的,你想它干什么?你这一想,妄想就来了,麻烦就来了,你越想越错啊,错到最后,回不了头。老法师说,这是现在的社会到处可见的,叫做苦不堪言,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所以老法师说,这么多年来,他常常勉励同学,他讲十六个字,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四个放下。你能做到放下自私自利,能做到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就可以跟般若相应,你就可以一念相应一念佛。老法师说,你能够放下这四个重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净土的殊胜,入华严境界可不简单,它是不能带业的。为什么?因为它必须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啊,他法身大士才有办法进入华严境界啊,一般人是根本没有办法的,你怎么可以契入华严境界呢?那是佛菩萨的境界啊,所以他说不能带业的。但是有一个法门是可以带业的,净土法门,念佛法门。老和尚说,你先到极乐世界,再从极乐世界转过去华藏世界,老和尚教你个方法,他从极乐世界转过去,进入华藏世界,你就可以入华严境界啦,这是诸佛如来法门的方便,善巧方便。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那要怎么办呢?

老和尚说啊,起心动念要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就转过来了,不要只求自利。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刚好提到“利物利人”,那我们就引用老法师这个开示,刚好契合。你要为正法久住,为弘法利生,就转过来,转作什么?把自私自利转过来,把自利转过来,念念利他,那你的头脑就会清醒,你的智慧就会流露出来,才不会迷惑颠倒,你才可以经得起六尘的诱惑,你才不会动心,财色名食睡摆在眼前,色声香味触法围绕着你,你才不会动心。为什么?因为你智慧现前,你清楚明白。可是如果你自私自利,你就不能够自己作主,你就不行,作不了主,就会动心了,你不能不动心,你肯定的就被外头的境界转了,那么你这一生念佛念得再好,老和尚说,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能不能往生?老和尚说,没法子,没法子,没有法子了。

所以你真正想要往生,世缘要放下。世缘要放下,这一点很难做到,大家都放不下这个五欲六尘的缘。娑婆世界一样都带不走,我们刚才讲过啊,“万般将不去,惟有早念佛”。这里给我们清楚的讲明白,样样都是假的。我们要学佛菩萨,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以上这个开示是引用老法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七十七集里面的开示,非常地适合今天讲的“利物利人”。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三则)”:

“碎碑刻碑(感应篇注)”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方本。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命无子。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孙思邈”,这个我们以前介绍过,人名,他是唐代的医学家,京兆华原,就今天陕西耀县的人,他是著名的医学家,也是道家的修行者。年幼的时候他自己生病,他刻意地去学医术,总结前人的医疗理论跟临床经验,他一生都致力于医药研究的工作,他编了《备急千金要方》还有《千金翼方》两本书。这个《千金要方》跟《千金翼方》,现在事实上很多中医师,他们都会深入研究。孙思邈的医德非常高尚,对病人不分贵贱贫富,他一心就是要救治,他是等于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也是药师如来的化身了,他被后代的人尊为“药王”。在《法华经》里面有药王菩萨。

那么西域的僧人在昆明池(今天的陕西西安)要建坛祈雨,但是因为这位僧人心术不正,发心可能不够真诚,七天之内,水反而缩减了数尺,不仅祈不到雨,水反而更少。忽然有一个老人就到孙思邈的石洞里面去求救了,孙思邈说,我知道昆明池龙宫有仙方三十首。也就是说,龙宫在哪里呢?在不同维次的空间,但是孙思邈知道在昆明池的龙宫,这肉眼是看不到的。他说,昆明池的龙宫里面有仙方三十首,你传给我,我来救你。这个应该是什么?这位老人应该是昆明池的池神,就河神。老人说,仙方是上帝的啊,玉皇上帝的,不是我的,不能妄传的。好啦好啦,现在因为危急,快干旱了,水快干枯了,我传给你啊。一会儿,老人就捧着仙方送给孙思邈。当这本龙宫的这个仙方三十首一送到孙思邈的手中,昆明池水忽然暴涨。这个龙天护法助什么?助这个孙思邈,龙宫的这个仙方注定是要传给孙思邈的啊,干旱只是一个缘而已。西域僧人看到这样以后,羞恨而死。

这是记载在唐代《酉阳杂俎》这本书里面。这个“俎”就是古代祭祀的时候用来盛这个祭品的礼器,譬如说像俎豆。或者用刀切肉垫在下面那个板子,也叫做“俎”,譬如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龙宫仙方三十首就存在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里面。孙思邈被尊为药王,是唐太宗赐给他的封号。唐太宗因为他的皇后难产,生命垂危,孙思邈奉诏进京去救治,皇后终于顺利分娩。唐太宗非常高兴,送给孙思邈良宅一座、黄金千两,孙思邈坚辞不受,只请求说,你让我回家乡就好了,请求回乡里。这菩萨示现就是什么?有福德不受福德,刚才讲过的,不为名闻利养所诱惑,他也不为自私自利,他也不会被六尘所诱惑,这是菩萨才有办法这样啊,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唐太宗说,那我就封你“药王”,不得推辞。他说,我封你“药王”,你不能够推辞。这“药王”是这样来的,不是他自己称的,也不是人家给他称呼的,是皇帝赐的,唐太宗啊。

这个地方提到这一段,就很有意思啊,我来跟各位研讨研讨,这一段对各位绝对有帮助的,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也很感动。

重德比吃仙丹有效。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都会生病,刚才讲这个四大都会生病,那生病怎么办呢?你要记得,重德比吃仙丹有效。孙思邈说的,这不是我们说的,孙思邈说,重德比吃仙丹有效,这个说法是来自于《千金要方》,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足),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一段太好了,记载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篇里面。那怎么解释呢?德行好,你没有服用补养的药物,也可以长寿。你的德行不足,纵使你服了什么?“玉液金丹”了,就是仙丹妙药,你德行不好,你现在生病了,你纵使服了这个仙丹妙药,就是“玉液金丹”了,纵使华陀再给你开药啊,你的业还是在的啊,你的病还是不能好啊,还是会一命呜呼啊,纵使华陀给你开药方,因为什么?你德行不足,你业障深重。所以“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还是不能够延长寿命。

孙思邈他的意思就是说,德行好,你没有服用补养的药物,也可以长寿。就是刚才前面讲“百行周备”,“百行”就是你的各种的三千功行,就修仙家里面讲说要三千功行,你要各种,我们菩萨讲叫六度万行,你要有六度万行,你都能修得很圆满,“周备”就是圆满了,道家讲三千功行,你纵使没有服药,“虽绝药饵”,你不需要吃药啊,你这个身体就是变成菩萨的化身了,你也是可以延年益寿,这叫“足以遐年”,就是你可以延年益寿。就是德行好,虽然没有服用补药,补养药物,所以你不要吃什么补药,你只要去帮助众生,就是最佳的补药。像我们这个录影师兄,他就在帮助众生,我没看过他感冒啊,也没有看过他生病。他就是什么?他不用吃补药,他也不想花钱去买补药来吃啊。就虽然没有服用补养药物,但是因为他有德行,他德行好,他也可以长寿。

那德行不好呢?纵然你服用仙丹妙药,也不能延长寿命。诶,我讲这一段,其实各位,大家如果能听到、见到、闻到,都是最佳的福报,这真的是有钱买不到的。我们都相信名医,我们都相信仙丹妙药,我们都相信什么补药,什么一斤一两,一两多少,几万元、几千元的补药,到最后身体还是搞坏掉,为什么?因为德行不好。

孙思邈感叹世风日下,世俗之人追求名利。那还是唐朝啊,那现在更惨了,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那现在已经不是世风日下,现在根本就人心不古。他说,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巧取豪夺,贪得无厌,最后放纵而亡,就纵欲而死啊。孙思邈主张养性必须要看淡名利。诶,各位从事政治人物,好好看这一段。孙思邈说,养性必须要看淡名利,视名利如浮云,若存若亡,若存若亡就是菩萨有福德不受福德。他特别推崇《黄帝内经》所说的“恬淡虚无”。所以送给政治人物最好的匾额,就送他“恬淡虚无”。“恬”就是什么?安然。孙思邈说,只有修养道德,不祈求善报,自有福报;不祈求长寿,自然延年益寿,这才是养生的大要旨啊。

所以这一段呢,实在是孙思邈给我们世人的一帖非常好的良药。那我们就来继续延伸探讨了,因为这一段太重要了,我们来进一步延伸探讨这一段的主题,粗茶淡饭保平安,老法师开示的。

老法师说,现在的社会,每个人的心理、精神、生活、工作的压力都非常地沉重,压得真的喘不过气来。这么沉重的压力,身体怎么会健康呢?所以现在生病的人很多,怎么会不出毛病呢?所以身体常常感到不适啊。所以现在你只要到医院的急诊室,你到医院的这个诊疗间,全部人满为患啊,餐厅也是人满为患,医院也是人满为患,一个病床,一床难求。身体常感不适,因为现在的人压力大,有病痛,这是当然之理。只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他得到轻安、轻松,身体、精神才无压力,生活随顺自然,当然健康长寿。老和尚说,健康长寿的秘诀就在这里,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的人。就像净空法师一样,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他三不管,一生都是为众生讲经说法。他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他就是轻安自在啊,所以他到现在九十三岁还在联合国推动多元文化教育。

人生在世能享受什么?老法师说,充其量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么一点点而已啊。老和尚说,你纵使很有钱,你也不可能一天吃三十餐吧。你是否想到呢,这一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真的是冤枉操了心。这么颠倒迷惑,为什么你不觉悟呢?而菩萨明了,菩萨他觉悟了,所以他不为自己,因为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

有一次,老法师在讲经,讲完经以后坐计程车,大概是回到景美图书馆,那么计程车司机就跟老和尚发牢骚啦,他说,哎呀,钱很难赚。那时候是几十年前难赚,现在也是难赚啊。他说,钱好难赚,生活很辛苦啊。老和尚就问他说,你一家几个人呢?那个司机说,三个人,夫妻两个,一个小孩。老和尚就跟他说,你在生活上处处要跟别人争,那就活得很辛苦啊,要是不跟别人争,你就活得很快乐。那个司机说,为什么?

老和尚说,譬如说现在电器产品日新月异,各种发明都是日新月异,你要向它追求,那当然很辛苦。你这个也要买,那个也要买,人家有手机,你也要买手机,那个时候当然还没有手机了。老和尚说,譬如说你家里的电冰箱,你好好地保养,一台可以用十年。其实不止十年啦,像我家冰箱就用十年了,你保养得好一点的话可以二十年,都还可以用。不管这外面的冰箱每年都推陈出新,你都不要理会,你等你家冰箱真正坏掉了,你再去买一个。你不要看到新的样子出来,你马上要换一个,那你不是天天在替他赚钱吗?替厂商赚钱吗?

一件衣服好好地穿,最少可穿个十年、二十年,你十年、二十年不要再买衣服。就像我这件已经买了,我这件衣服人家送给我,已经快二十年了,我讲课都很珍惜它,录影都要穿这件啊。他说,衣服一件最少可以穿十年、二十年,你十年、二十年不要再买衣服。家具坚固就好,中国古代的家具都是明式家具,那种明朝的明式家具,它可以用一百年,房子建筑可以用三百年。因此,如果你能够这样惜福,你的心是定的,你不用去追求,日子就好过了。

那位司机听了就有一点觉悟。这老和尚实在是慈悲到极点,他不仅在法堂上讲经说法,他连行住坐卧,坐计程车都跟司机说法,做法布施啊。这个司机说,对喔,法师你说的很有道理。所以你看,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每一个人都有善根啊,问题是你怎么去跟他启发,他能不能有缘遇到善知识。这个计程车司机有福报啊,他遇到什么?他遇到大善知识,大法师。

老法师说,你天天跟人家竞争,跟人家争夺,譬如说衣服,人家买这个花样,你觉得说自己穿得不时髦,你不好意思穿出去,怕被人家笑。你要追求时髦,你会累死啊,日子过得很辛苦啊。你要是真正为自己活,你自己当家作主,自己当主宰,清心寡欲,那日子就好过多啦。你开计程车,老和尚就跟他讲啦,你开一天赚多少钱呢?如果你开一天赚的钱,一个星期就够用,那你一个月工作一个星期,剩下三个星期你好好放假,多自在。

讲到这里就是这样,像在帮我做词条的这个,《感应篇汇编》词条的这位,我的大陆的义工菩萨,在山东义工菩萨,我就不要讲她的名字了,她就跟我这样讲,她一年只做两个月的工作,佛菩萨就给她安排,十个月不用再去赚钱,她两个月的收入就够她一年的生活。我问她说,那你一个月生活要花多少钱?她说,大概两三千元人民币就够了。因为她最主要身体有时候要去治疗身体上的这个痼疾,就是这个疾病,所以要针灸,要花一点钱。她说她生活很简单,有时候为了听经,就吃个包子就够了。这叫什么?她工作两个月,修行十个月,这是真正做到老和尚讲的这个,懂得人生幸福的追求者,就是这种人啊,就是追求人生智慧幸福啊。

老和尚说,人要真会享福啊,何必那么拚命呢?老和尚说,你到底是为谁拼命呢?实在讲,都是为妄想、分别、执著而拼命嘛,冤不冤枉呢?所以谁会享福?谁最懂得享福?老和尚说,佛菩萨、觉悟的人最懂得,迷惑的人一天到晚追求,那是可怜悯者,佛陀说的,有福不知道享啊。

有一次,老和尚就跟几个同修在说法,他们就分别跟老和尚报告他们的工作环境、状况、收入等等。老和尚就跟这些同修说,你工作一年,能不能吃三年呢?那位同修说,差不多。因为他收入高,工作一年可以吃三年。老和尚说,好,那你工作一年,三年休息,念佛,老实念佛,是念三年。三年之后,钱用光了,再去工作一年。那个人说,我怕找不到工作啊。老和尚说,你三年念佛,感应不可思议,佛菩萨一定给你安排很好的工作啊。你再去工作一年,大概七年可以不用工作,七年可以不用工作。他做一年工作,三年不用再工作,念佛嘛,然后再去工作一年,然后再三年,这不是七年吗?他说,大概你可以七年不要工作,你能不能相信呢?那个人当然是他不敢相信。老和尚说,真正理解你就相信了,你才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粗茶淡饭保平安,平是平静,安是安稳,这里面有真正的自在幸福,真正是生智慧不生烦恼。

我们要把时间、精力用在找真的东西。各位,这句话很重要,我要把宝贵的生命时间,难得人身的这个机缘,我们要去找,追寻,像佛陀一样,去追寻,人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古代禅宗讲说,未生我,我是谁?生了我,我是谁?死了以后,我又是谁?你要去找这个真的东西。老和尚说,真的东西是佛法,真的东西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灵性,这是真的,是永恒的,不会随身体、世界消灭。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的境界,绝不是提升物欲的享受,提升物欲的享受是往下坠落。提升灵性的智慧,提升智慧,提升境界,永无止境,一直到究竟圆满的佛果。成佛之后,广度众生,众生无边,我愿无尽,这就对了,这是完全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以上老法师这一段的开示,刚好我们提到孙思邈,提到道德、德行是延年益寿的妙方,再提到老和尚这一段开示,是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七一二集里面,老和尚提示我们,刚好跟孙思邈的这个德行也是有关系,就是粗茶淡饭保平安,其实这个是,我觉得今天这两段都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值得学习。

那么我们再看名相注释,下面这一句:

“验”,有效果。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的简称。唐孙思邈著。

“市利”,牟取利益。

“已而”,不久,后来。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碎碑雷击,刻碑得子。孙思邈用龙宫方治病,效果很好,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为了牟取暴利,拚命的拓碑,将药方印成书卖,以致击碎石碑,被雷打死。又有一人再刻了一块石碑,梦见孙思邈对他说,你命中无子,因为刻了《千金方》,当得贵子。不久果然生了一个儿子,日后大贵。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利乎。”

好,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碎碑的人只知道自利,刻碑的人只想利人。其结果是,只知道自利的人,他何尝得到利益?只想利益别人的人,他自己何尝没有得到利益呢?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潜消弊政(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宣德”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在西元一四二六到一四三五年之间。

“尝遣太监”,这个是指宣德五年,宣德皇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这个“太监”是指郑和。

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历史的故事。明朝那个时候国威是很强盛的,有一点像我们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那个时候明朝郑和总共有七次下西洋,我们来介绍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在明代时期,在公元一四○五年至一四三三年之间七场连续大规模远洋航海,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项目。从一四○五年(明永乐三年)到一四三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应该是军队)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三十几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地区。可见中国那个时候,其实海军的实力就很强大了,而且国力很强,是到清朝末年才衰败的。

这段时期,他这段时期,郑和下西洋是比什么?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提早七十年前,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提早八十年前,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迪亚士还没有发现好望角,哥伦布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航航海部队。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总航程多少呢?达到七万海里,长度等于地球圆周三倍有余。那么郑和船队曾经航行到东海、南海、泰国湾,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以及孟加拉湾,再绕到整个南印度阿拉伯海、波斯湾,从亚丁湾进入红海,甚至航海航行到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北部更远的海域,到达沿海三十多个国家和岛屿,包括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东非、莫三比克贝拉港这些地方。

郑和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而最后,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五年。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第四次最远航行到波斯湾的荷姆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到阿拉伯半岛和东非肯亚。这个是很了不起的中国明朝时候海军远航的一个事件,叫郑和七次下西洋。

再看下面的“不赀”,不可计算。形容十分贵重。

“天顺”,明英宗的年号。

“郎中”,职官名。在秦汉的时候,秦朝、汉朝的时候,掌宫廷的侍卫。

“匿”,隐藏。

“寝”,停止、平息。

“悚谢”,害怕、恐惧。意思是说惶恐谢罪。

“太保大司马”,“太保”是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位次仅次于太傅。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不露痕迹,消除弊政。(摘自《皇明通鉴》潜消弊政)。

明朝宣德年间,曾经派遣太监郑和到西洋寻宝,花费不计其数,死人不可计算。天顺年间,有人建议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项忠参考过去的寻宝档案,以制订新方案。当时刘大夏作郎中,先到放案册的地方,把案册藏起来,办事人员找不到,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后来项忠以丢失案册的事责问办事人员,刘大夏就笑着说,这是弊政,即使案册在,也应毁掉,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它的去向呢?项忠惊醒,对刘公肃然起敬,道歉说,你的阴德动天,我这个位子应当属于你。后来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马,子孙历代贵显。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

“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人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谤佛之书。为尤甚。”

这段按语的白话解我们注释一下、解释一下:

推广刘公的做法,那么世间一切有害的文字都应当毁灭。诲淫诲盗的小说、增长淫欲的春药方以及诽谤佛法的书籍,这是重中之重。

我们看下面最后一段:

“小常平仓《劝惩录》”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收籴。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一般升斗价值。在吾初无所损。而小民得济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有三个字我们来提一下:

我们先介绍“常平仓”,“常平仓”是古代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粮仓,在汉宣帝的时候耿寿昌首先倡建的,就是谷贱时候用较高价钱买进来,谷贵的时候减价卖出去,平衡米价,这叫“常平仓”。

“幅巾”就是全幅所做的头巾。

再来,这个“缗”是古代穿铜钱的绳子,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收籴”,这个“籴”就是买进粮食。

“艰食”就是粮食匮乏。

“粜”就是出售谷物。

那“升斗”,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平买平卖,神仙恭敬。(摘自《劝惩录》小常平仓)。

张乖崖在成都当官时,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说话不久,忽然有人报告,西门黄兼济到。走进来是一位束发道人,神仙就接待他了,非常礼貌恭敬。第二天早晨,张乖崖就派人去请黄兼济来,完全跟梦中所见的一样。就问他说,你有什么善行呢?黄兼济说,黄兼济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大善行,只不过是在麦熟的时候用平价收进,等到第二年,正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生活艰难时,我就用平价卖出去,买进卖出都是一样的价格,对我没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这样而已啊,就是这样罢了。张公听完以后,不禁感叹,叫属僚扶到座位上,而跟他礼拜。

好,再来看下面的“按”:

“常平仓事。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这段按语的白话解就是说:

黄公常平仓的事情,他这个事迹可以广泛地推广,一个人(地方)得到好处,大家(一国之内)都会仿效了。

好,剩下最后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利益众生的四种原则。今天因为我们讲“利物利人”,我们就来探讨老法师的利益众生的四个原则。

一,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最重要的课题,就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肯定生命是一个整体”。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非是自性活动的现象而已;自性是一个,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的,就是同共一法身。这是了不起的认知,认知的人就是佛、法身大士,迷失的人就是凡夫。佛与法身大士如何与迷失自性的人交往呢?就是佛陀教育。就是佛与法身大士如何跟迷失众生来交往呢?这就要透过教育了,透过佛陀教育。而佛教导的内容很多,真正是无量无数无尽,但是它有一个总原则,能够掌握这个原理原则,就是什么?就是肯定生命是一个整体,这个总原则。你就可以加速修学的脚步,缩短契入佛陀境界的时间。

这是第一点,为什么要利益众生?为什么要利物利人?因为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你如果能把握这个原则,你就可以做到利物利人,你就可以契入佛陀的境界。

第二,当然,根本的原理是认知,必须要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性,自性的活动,然后透过学习将之证明。我们现在相信,肯定相信老师,这是信他,不是信自。如何把信他变成自信,这是功夫的圆满。佛与一切众生的交往,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往来,人与一切无情众生的往来,人与天地鬼神的往来。无情众生就是自然环境。老和尚说,教育就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三种教育。觉悟的人与众生、自然环境、天地鬼神往来,用的是真诚心、恭敬心、礼赞心、慈悲心。就是你跟这三种,人跟人之间、人跟大自然之间、人跟天地鬼神之间,你用这四个心,真诚心、恭敬心、礼赞心、慈悲心。你用这四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以真诚的爱心做基础,再加上用善巧方便,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第三点,老和尚引用《无量寿经》里面讲了三个真实。第一个,“住真实慧”,第二个,“惠以真实之利”,第三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简单地说,“住真实慧”就是住菩提心,“惠以真实之利”就是利益众生,就是布施供养,第三个,“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要让众生开发他自己的自性,要让众生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第四点,用什么方法呢?佛用什么方法去教化众生?四悉檀跟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四悉檀呢?比较长,我们简单说一下。

四悉檀,第一,这个“悉檀”是印度的梵语翻成中国的话,叫“梵华合译”,悉是中国字,檀是印度梵语,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平等布施,檀是布施、供养。所以悉檀的意思就是平等、普遍、无条件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叫悉檀。

那么四悉檀,第一个,世界悉檀。你要让众生生欢喜心,譬如说我们接引一些众生参加法会、参加放生、去做义工,这个就叫做世界悉檀,让他先生欢喜心。

那第二个,为人悉檀。为人悉檀就是你慢慢接引这些众生以后,你一定要先利益对方,所谓先以欲钩牵,而后入佛智,你不要先想要利益自己,你先要让对方得利益。诸佛菩萨的观念是跟凡夫不一样的,他不是要利益自己,就是利益众生啊,你要先为众生设想。佛菩萨跟大众相处,他就是用这个为人悉檀,为什么?因为能令人爱戴,你让他感动,让他喜欢你,让他爱戴你。所以我常劝莲友说,你要作佛菩萨的形象、表法,你在家里要做一个好媳妇,要做个好丈夫、好子女,你要让人家对佛法有信心,不能让人家对佛法没有信心,这叫做为人悉檀。你这也是一种布施啊,你让他对佛有爱戴、有尊敬,你要学习佛菩萨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对方感动。

譬如说,老和尚说,我们常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像灯、烛、香这三种供养,它的意思其实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意思。你每天烧香点蜡烛是干什么的?点灯是干什么的?就是你要为人悉檀,就帮众生提供光明,为众生,你牺牲你自己的时间跟体力,叫燃烧自己,然后去照亮别人,这叫为人悉檀的意思。也就是说,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精神,简单说就是这样,叫为人悉檀。这是要接引众生的第二个方便。第一个方便,世界悉檀,你让他先生欢喜心。再来,你就为他服务,利益众生,让他得安乐,让他对佛法起信心,也就是说,你要牺牲你自己,成就别人。

现在我就在学习这个精神啊,这次我们办二○一九台北的万人念佛跟戒会,我就因为太劳累了,就得重感冒了,但是还是撑到最后,圆满达成佛菩萨交付的任务啊,这就学习牺牲自己,成就别人的精神。

第三,对治悉檀。当他把他接引进来以后了,怎么样?再劝导他,告诉他依怎么样修行,告诉他佛法的事实、理论、真相。对上根的人,你跟他讲真理。对中下根的人,跟他讲因果故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后让他自己去体验,他才会恍然大悟,他才愿意断恶修善,他才愿意修离苦得乐。这就是对治悉檀。

最后要怎么样?要第一义悉檀,要告诉他真实的利益,就是“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教他明心见性,教他作佛,教他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跟他讲真实语、说真实话,教他自己必须要怎么样?要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自己要发愿作佛、作菩萨,最后教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这才是真正“利物利人”的做法。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