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9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2月26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六,“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九十九页,我们看第三段: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好,我们看名相注释:

“阿弥陀佛”,译义为无量光或无量寿,故亦称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那由他”,“那由他”是古印度他们的数量单位,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的名称,当于此方之亿,跟我们这里讲的亿是一样的意思。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以前这些翻译大师他们定那由多的数就不一样。

再来,“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时之名也。《无量寿经》曰“法藏”。这个等一下我们会探讨法藏比丘因地修行。

再来,“宝刹”,佛土之尊称也。“刹”者是印度的这种梵语,译曰土田。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四十八愿(摘自《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在很久很久以前,叫法藏比丘,发下四十八大愿说,我如果成佛,应当得到清净国土,奇妙、美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我国者,只要称念我名号,在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派遣化佛菩萨迎接他,使他莲花化生,菩提心永不退转。因此今人如果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土。

那么这一段就是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那我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探讨《无量寿经·法藏因地第四》,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瞋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这里这个〈法藏因地第四〉经文上,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一尊佛在这个世间示现,他名叫“世间自在王如来”,那么他跟其他的诸佛菩萨一样,也是十种通号,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这尊佛他在世间教化众生多久呢?“四十二劫”。这个“四十二劫”在事相上表法,这一尊佛,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间他所教化时间的久远。但是这个“四十二劫”在表法上,也可以把它解释说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圆满佛道、圆成佛道,从《华严经》的角度,有五十二个位次,那我们一般来说,我们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仅仅从圆教角度来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所以到妙觉成佛的时候,你这个四十二个位次,一般也有讲四十一个位次,也有讲四十二个位次,如果你是讲四十二个位次,从十住,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刚好是四十二个,四十二个位次,所以等于他“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当时这一尊世间自在王如来为谁呢?为诸天及世间人民,跟佛陀一样,讲经说法,就“说经讲道”。那么当时有一位国王叫,“有大国主名世饶王”。这个等一下我们再来解释“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国王,“闻佛说法”,听到他的师父,这一尊佛,也是等于他的老师了,世间自在王如来,“闻佛说法”,他“欢喜开解”,就是他心开意解,一念净信,这叫“欢喜开解”。这个“欢喜开解”都怎么样呢?他法喜现前,就一念净信,也就是开悟了。他就要去,就怎么样?他要去追求无上菩提,就是“寻发无上真正道意”,什么才是真正解脱之道?如何离开世间法,如何离开出世间法,入不二法门,究竟菩提?那个就是“寻发无上真正道意”,也就是我们讲往生极乐世界。

那我们现在就来引用黄念祖老居士,我们先到这个地方告个段落,因为我提到法藏比丘,我们必须把这段经文带出来。那黄念祖老居士在他注解里面解释“世间自在王如来”这尊佛,黄念祖老居士怎么解释呢?黄念祖老居士说,“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尽数之大劫时”,有一尊佛应化在这个世间,他名字叫“世间自在王”。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为什么佛又称王呢?“世间自在王”,其实在表法上来说,它也表我们自性功德,“世间”,“世间自在王”,你在这个世间能够当家作主,能够成就佛果。黄念祖老居士说,这是“古佛别有之名号”,故“称为别号”。

“世间自在者”,他是怎么解释呢?“世间”,刚才我们说,为什么它这个用“世间自在”呢?黄念祖老居士说,“世间自在”的意思是说,“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这个就很自在了,你在世间一样,别人过五欲六尘的生活,他却过着极乐世界的生活。就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杨枝净水赞》里面讲这个“火焰化红莲”,火焰就是世间,火焰就是烦恼,烦恼当下的本体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菩提。所以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迷了叫烦恼,悟了叫做菩提,它是一体的。

所以这个地方,黄念祖老居士说,“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他一样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跟我们过同样的生活,但是不同的境界空间,他是生活在极乐世界里面啊。所以他过着世间的生活,但是他不会被这个世间的生活所执著、所牵绊,所以这个叫“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

“如佛照世间相,常住自寂灭”,佛光常常普照这个世间,但是佛陀,佛,他“常住自寂灭”,所以“是世间自在义”。他这个是入不二法门的境界,世间跟出世间是不二的,在他的修行的这个境界上来说,他是出世间啊,但是他在世间和光同尘,跟大家生活是打成一片了,那是世间啊,他是世间跟出世间,是入不二境界啊。

“又《甄解》曰:‘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这就是烦恼即菩提啊,“以‘世间’配般若”就是烦恼即菩提啊,我们上一回有探讨过烦恼即菩提,那“‘自在’即解脱”啊。“王”是什么意思呢?“世间自在王”,那“王”是谁呢?“‘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三而一,一而三,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

它“是从涅槃三德”,“涅槃三德”是什么?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解释这个佛的名号。“古代一切从属于王”,因为在古代来讲的,一个国王统治一个国家,“故以王比喻法身德”。“一切皆从法身所流现”,一切万法都是从我们的法身所流露出来的,“又一一还归法身”啊。“故曰王是法身”。但他如果能通达世间一切万法,它就是般若德。他如果在这个世间能够解脱、能够自在,它是解脱德。“故‘世自在王’圆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因为他“通达世间”,所以属于般若德,“于世间自在”,所以是解脱德。所以这个“世自在王”是什么意思呢?表我们自性的,自性本俱的一体三身佛,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就是说,法藏比丘他的师父,他的老师,也是一体三身佛。所以,“故‘世自在王’圆摄三德,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这个表什么?表常乐我净无上妙德。

这就是我们先引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来解释这个“世间自在王如来”。

那么刚才有提到说法藏比丘,我们来看一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解释。法藏比丘的前身就是“世饶王”,就这一尊国王。他说,“见《汉译》。经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就是这位国王他听经闻法,欢喜开解以后,他就放弃王位,示现比丘。那么世饶王就是法藏比丘在俗的名字,他做国王,名叫世饶王,那出家以后叫法藏比丘。

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解释到这一段的时候,他说,他“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当时这位大国王,世饶王他听到世自在王佛说法,“顿然心开”,就是刚才我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念净信,他了解真实义了,“故曰‘开解’”,就破迷开悟了。“由于开解”,自然就“欢喜”。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法喜充满?因为我们不相应,我们没有心开意解。所以“各经末咸云”,各种经典都在说,“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于是法藏比丘,这位世饶王,他就“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就是什么?“随即”。这个世饶王,世间自在王跟他开示以后,他想一想,世饶王这个王位它是有生有灭的,他这个色身也是有生有灭的,他就要去追求那个什么?不生不灭那个自性。“发”,“寻发”,“发”就是“发心”。“无上真正道”就是刚才我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也就是佛所得的道,“故名‘无上’”。那为什么叫“真正道意”呢?“真”就是“真实”,“正”就是“圣智”,“道”就是“无碍道”,“意”就是能求的这个心,能够求菩提道的这个心。我们上一回有探讨过,发菩提心很重要。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也”。

所以他就因为这样听他的师父世间自在王佛开示,所以他就“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个在黄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讲,“沙门”就是“勤修善法”,“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也就是《四十二章经》里面讲,“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就是什么?“识心”就是我们八识五十一个心所。“达本”是什么?转八识成四智菩提。他就能够“解无为法”了,这样就称为“沙门”。

那么他出家以后,“行作沙门,号曰法藏”。这个“法藏”,在《魏译》为“法藏”。这个“藏”的意思是什么呢?在《探玄记》里面,它有四个意义,根据黄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讲,“法藏”这个“藏”,在《探玄记》里面有四个意义,第一“含摄”,二“蕴积”,第三“出生”,第四“无尽”。“一切法为所藏故”,那也是讲自性啊,法藏比丘也表我们的性德,“名法藏”。意思是说,“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所以“号曰法藏”。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个都是在讲法藏比丘的德,他是上根利智的,也是最上乘的。你看,他“高才勇哲”,跟世间人不同,超过世间的人的这个领悟能力。他“信解明记”,忆而不失,他能够舍识用根,所以才可以“信解明记”。而且都能够圆满,叫“悉皆第一”。那他“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他有发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增加他的这个菩提心,“增上其心”。而且能够“坚固不动”,愿心坚固。而且他“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他就前往见佛,“往诣佛所”,他“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然后他就“发广大愿”,刚才讲了,“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这个一直到“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藏比丘的愿力。因为这个是《无量寿经》的经文,而且也讲不完,所以我们只是稍微提一下法藏比丘他在因地发愿的情形。

再来,我们也稍微再提一下〈至心精进第五〉品里面的部分经解: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接下来这个〈至心精进第五〉,就是法藏比丘他发了这个愿以后,说出这个偈语以后,他就禀报世间自在王佛,他说,我今天来行这个菩萨道,我已经发无上正觉之心,就是他已经发菩提心了。所以他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他就是真正的实教菩萨了、法身大士了。他愿意作佛,我像佛一样,“悉令如佛”。希望佛你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那这个地方,他说要“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成佛的心。

黄念祖老居士注解说,这一段的大意就是说,我今要行菩萨道。所以唯有行菩萨道才能成就法身,才能成就佛果。他说,我已经发无上菩提之心,“愿成佛,愿一切如佛”,我要跟佛你看齐。所以请世尊你为我广说经法,我当信奉,“如法修行”。我愿意“永离一切勤苦生死根本”。因为生死是非常辛苦的,“生死不休,恶道不绝”,轮回不休,轮转不息,“从苦入苦,从冥入冥”,所以不断地在这个六道轮回里面,不断地无法出离生死,所以他“永离一切勤苦生死根本”。当然,要成佛,不是光离开这个六道轮回,他要怎么样?第一个,他要结束分段生死,第二个,他还要结束变易生死,他的二死永亡。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菩萨还有变易生死。所以佛他“永离一切勤苦生死之本”。因为“生死极苦,又无休歇”,永无止息啊,所以称为“勤苦”。

所以“欲除生死苦果”,黄念祖老居士在这边跟你讲,你想要除掉这个“生死苦果”,怎么样?“当拔其根”,把它根拔掉就好了,“当拔其根”。根是什么?我们的生死轮回根是什么?第一个,见思惑,第二个,尘沙惑,第三个,四十一品根本无明,我们一般说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你“断尽诸惑”,才能够“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他又发愿,愿意成佛,复愿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速”,黄念祖老居士解释说,这个“速”就表示说什么?“度生心切”。像阿弥陀佛的这个愿里面,“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这个“速”就是菩萨的愿力。这个是这一段〈至心精进第五〉里面的一个重点。

再来就是什么呢?“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知其高明,志愿深广”,知道法藏比丘这个愿太强了、太大了、太深广了,既深且广,就是发广大心。那为什么叫“高明”呢?这黄念祖老居士解释什么?“高明约具德。深广约愿心。”这里面有意思,“高明”跟“深广”这里面有含义。“高明”是什么?“高明”就是“具德”,它俱足这个德行,俱足这个万德万能。“深广”呢?“愿心”。也就是说,法藏比丘他的修行功夫,他“持戒禅定,超胜世间”,他超过世间了,所以叫做“高明”,他跟一般修行人不一样。“方便般若,照究诸法,故谓明。”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宣说”,就是佛要说法了,说什么呢?“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这个地方我们就必须要了解说,“二百一十亿”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用“二百一十亿”呢?我们来看黄念祖居士的注解。他说,有人就问了,有人就怀疑说,那法藏比丘,法藏菩萨,当时他所看到的只限于二百一十亿的数量吗?又为什么说“所摄佛国‘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呢?这里后面不是讲,“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吗?这有两个答案。

一、根“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意,佛刹无量,总有二十重,其围绕刹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这是华严的境界。就《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品〉里面说,佛刹有多少吗?无量,它有二十重,“围绕刹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现在本经中,“亦以二百一十标示刹土之数”,就是无量佛刹用二百一十做表法。“暗合《华严经》义”,含摄十方无量国土。这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的意思。

“二、《大智度论》云:‘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由是思之,经意乃以二百一十亿刹,表十方佛刹。”所以这个地方,各位不要以为它是一个数字,这“二百一十亿”代表什么?“十方佛刹”。

这个是“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

那么再下面就看,“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法藏闻佛所说以后,他“皆悉睹见”是什么?他已经要究竟成佛了,所以他就是“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那么这一段里面它再讲,“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他用多少来成就这个国土呢?用五劫的时间。

我们来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说,“嘉祥师云:‘于五劫中,修行发愿也。’”它这个五劫代表他“修行发愿”。他这是什么呢?这个是“双举修行与发愿,两者并举”,他又是修行,又是发愿,又是修行,又是发愿,“以发愿为趣”。他在“五劫之中,以清净行,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经历多少?五劫时间,他大愿才成就、圆满。所以阿弥陀佛他用五劫的时间去成就极乐世界,他这个大愿才完成。

那“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呢?这个“俱胝”是代表什么?“俱胝”就是“千万”。就是法藏比丘他在五劫之中,“对于二百一十亿佛国”,它这些种种奇妙的功德,“殊胜庄严,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他最后都能够“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刹’”。

他经过长时间“思惟、选择、修习、摄取”,于是他结得四十八大愿,那么“所摄佛国,超过于彼”。这个“彼”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二百一十亿佛国”。就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个极乐世界,超越了二百一十亿佛国,他用五劫的时间,成就这么殊胜的极乐世界。那么现在“法藏菩萨大愿摄取之佛国”,照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超过“二百一十亿佛国”,也就是什么?“超逾十方佛土”。表示什么呢?一个结论,讲到这里我们就是一个结论,极乐世界,极乐净土,是超胜独妙,没有办法跟它比的。

这是提到这个地方,我们把《无量寿经》的这两品里面的两段重点,我们提出来,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他怎么成就极乐世界。

最后我们来报告一下,老法师对这个法藏比丘用五劫修成什么?老和尚就提这个问题说,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什么?老法师开示。

他说,在〈三辈往生〉品中,“发一念心,念于彼佛”。这“一念心”就是什么?一念净信,我刚才讲一念净信啊,就是开悟了。他一念净信,一念心就是一念净信,一念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它相应了,相应什么?相应自性功德。

“又《嘉祥疏》曰:‘一念即是具足无上功德者,明利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各位,“一念”的意思等一下我们后面会探讨,也很精彩。这个“一念”就是什么?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一念就是真心,这真心它就俱足无量功德了。可是一念不容易,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谓之诚”,那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叫“一念”,这个“一念”不得了。

“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故云无上也”。老和尚说,这一念就是俱足无上功德,这个无上功德很难懂,学过这部经的人懂得,就是学过《无量寿经》的人懂得,真的是无上功德,为什么?法藏比丘五劫修成,修成什么?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五劫修成。这六个字,它的内涵就是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的总号,四十八大愿的总名称,就是六字洪名。各位,四十八大愿,那个是阿弥陀佛的愿,里面都是他五劫修行的功德成就,他发心,我们刚才不是讲过了吗?他发心,修行成就。

所以四十八愿等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等于四十八大愿。很少人知道这个道理,他认为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用五劫时间修成的。阿弥陀佛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人家发了愿是五劫时间修成。我们呢?我们一年、二年、三年,就要成就了,怎么可能呢?所以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五劫修成功德所变现出来的。各位,关键在这个字,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五劫修成的功德所变现出来的净土,功德成就了。

这个地方明利益既深又远,这个深远的利益,所以能够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里面的一切众生,上到等觉菩萨,下到无间地狱,没有不得度的。为什么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它的关键就在阿弥陀佛法藏比丘用五劫成就了他四十八大愿,圆满,所以它有这么大的功德力,那四十八愿化成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什么?这叫深远,上到等觉菩萨,下到无间地狱,没有不得度的,没有不成就的,这叫深远。“一念至信,修行发愿,必生净土,终得佛果”,你决定成佛。所以这一念跟无上功德它就相应了,无上功德是法藏比丘修成的,这讲阿弥陀佛的因地。

以上老法师讲的这个法藏比丘五劫修什么?就是修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修什么?修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你只要能够一念相应阿弥陀佛,那个功德你就分享到了,你就闻到法味了。你可能一天念一万声、二万声、三万声、五万声,乃至于十万声、十四万声,总有一天,突然间,念佛念到身心脱落,念到禅宗里面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一念净信。

一念净信是什么境界?我用简单的比喻,各位,我讲过多少遍的《影尘回忆录》里面,倓虚老法师那个同参道友刘文化居士,他看《楞严经》看了八年,研究了,他那个研究是有悟处的,倓虚老法师说,他破识蕴了,他见到琉璃世界的景象,旁边的掌柜竟然看不到,他看到,那叫一念净信,最起码那是一念净信相应了,他见到琉璃世界。

所以这个一念净信不容易,到一念净信,那个法味就流露出来了。你那个念佛功德,你不断地这样累积,你有一天,如果突然间一念净信的时候,灵光独耀,就是刹那间相应,见到佛的那个殊胜功德的时候,那就是洪寿禅师开悟的那个偈语,“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你就见到那个境界了。

这个是提到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我们在这个地方把《无量寿经》的经文带出来,跟老法师他开示法藏比丘五劫修什么?就修四十八大愿,就修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等于南无阿弥陀佛,它的功德殊胜,能够这里讲的,“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它原因在这个地方。

好,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我们看经文: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聚落”,“聚落”是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

“恣”,“恣”就是放纵、无拘束。

“螫”,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或是动物。

“戒”,告诫。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有愿易度(摘自《经律异相》)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地方盛行邪见,不听从佛陀教化。佛陀就派遣目连尊者前往,他们都非常听从目连的教化。佛说,这些人与目连有缘。很久以前,目连尊者作砍柴人,看见山中无数蜜蜂一起飞来要螫他,目连这位樵夫就告诫它们说,你们都有佛性,“莫兴毒害”,不要伤害我。我如果将来成道,会度脱你们。因此这些蜜蜂都散去了。今天这个地方的人就是当时的蜜蜂,因为目连发愿度它们,所以今世他一去就能够度化他们。

好,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就是说,佛陀讲的无缘不能度。你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村落这些乡民,他们都什么?“恣行邪见”,也就是他们都是信奉邪知邪见,不听从佛陀的教诲。佛陀有智慧,他就派遣目犍连尊者去度化他们。因为佛陀知道,佛陀他能知道无量世,佛陀知道无量世以前,目连尊者曾经当过樵夫,在山中砍柴的时候,遭受这个蜜蜂的攻击,而这些蜜蜂现在已经经过好几世,转到这个世间来,已经变人了。所以证明六道是互相轮回,没有错。所以佛陀派目犍连去,目犍连一去,你看当时目犍连在无量世以前,他发了一个愿说,我将来成佛,我当、应该度你们,你们不要伤害我,这些蜜蜂当时都散开了。所以今天目犍连一到那个村落,那个村落就接受他的教化。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探讨佛有三不能。元珪禅师他说,佛有三不能:一就是不能即灭定业,也就是定业不可转。二不能够化导无缘,也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第三不能尽众生界,就是众生度不尽。这三个是佛的三不能,不能即灭定业,二不能化导无缘,三不能尽众生界。

那为什么不能除去众生既定的业报呢?因为因果不空。我们讲因果都知道,因果不同时、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善恶不能相抵、因果不空,最主要是善恶不能相抵,因果不空。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记载,即使佛陀他自己,由于过去世所造的业障,成道以后,佛陀还要受木枪马麦等九种果报,这就是佛他都示现因果不空。就是既定的业报,哪怕是佛都已经成佛了,他还是不能够除去,还是必须要自作自受。这是第一个,佛先示现给你看,定业不可转。二不能度无缘之人。度无缘之人犹如什么?没有根的草,纵使你水把它灌溉也没有用,它没有根,没有扎根的草,没有根的草,犹如润无根之草,是徒劳无功的,而且是不起作用的。三不能度尽所有众生。尽管佛陀他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总有不信之人,不信的人。这个众生度不尽,不是说佛没有办法,不是,是众生不信,众生不信,佛就没有办法了。他不相信,总有不信之人,佛陀拿他也没办法。

那么元珪禅师我们介绍一下,他是唐朝的僧人,生于西元六四四年,在西元七一六年圆寂。他是河南洛阳人,唐朝的僧人,俗姓李。他幼年的时候出家,依止慧安国师,那个地方,顿悟佛陀玄旨,就是开悟。后来他就隐居在嵩山庞坞,苦心向道,他修苦行,数十年如一日。

据说元珪禅师曾经点化山神,派这个山神把北岭的树移植到东岭。你看,一开悟以后,他就有这个可以点化一下,山神就帮他圆满这个从北边的山岭的树移植到东边的山岭。当天晚上“暴风吼雷”,当时的暴风,当天晚上暴风雨,然后雷声大作,“奔云掣电,栋宇摇荡”,房子都动了,“栋宇摇荡”,那因为山林里面都有很多鸟在睡觉,“宿鸟声喧”,鸟都吵得不得了,喳喳喳就跑掉了,鸟都跑掉了。第二天,“北岩松栝尽移东岭”,在北边山岭的山上那些松桧全部移到东边去了。怎么移的?刚才讲的,“暴风吼雷,奔云掣电”。所以你看开悟的圣僧,连山神都当他的护法神了。所以历史记载,“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种得好好的,种得好好的,数目都没有变,从北边移到东边,“北岩松栝尽移东岭”。这是讲到元珪禅师。

所以佛陀的三不能,佛教多有演绎。那么近代的修行者、成就者,也是通达《易经》的,大家家喻户晓的南怀瑾先生,他早年跟中年都是在台湾成就的,晚年定居大陆,两岸这些政治人士、这些企业家,很多都是他的弟子,南怀瑾先生。南怀瑾先生说,一、不能转定业。二、不能度无缘之人。三、不能度不信的人。

有一位活佛,洛桑图丹琼排活佛,在他有一本书叫《爱心中爆发的智慧》里面,他所引用的话让我们觉得很感动。他说,这个《爱心中爆发的智慧》里面,有一段文讲得不错,他说,佛陀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各位,还是要我们自己去承受啊,“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很多人信佛,都认为佛会帮他洗净罪业,事实上,佛陀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去掉人的身心之苦。

所以很多,包括出家人,你也看到很多出家人受到病苦的折磨。你看玄奘大师的师父戒贤论师,活到一百二十岁,还要受三年之苦,那个风湿,要等玄奘大师来,等到,他在讲那个苦的时候,那个讲的人眼泪都掉下来,你看多苦啊,他想要用饿死,不吃饭,就是饥饿来结束他的生命,他受不了。当时在印度那烂陀大学,他是校长,戒贤论师是鼎鼎有名,在印度,在五印度里面,他是非常有名的论师,你看他都还受这个病苦折磨,佛也没有办法帮他减。后来感得什么?佛陀不能来帮他减他的罪过,就是佛不能用他的手去掉人的身心之苦。

所以这给我们学佛的一个很大的一个启示,就是说,你不是说我拜阿弥陀佛,我所有的病苦全部都要免掉,不行。你可以透过拜佛、忏悔,像我早期的时候,拜《无量寿经》拜三部,把身上的业障都拜掉了。那个时候我不是讲吗,夏天的时候穿海青拜《无量寿经》,一字一拜。那拜到后面皮肤奇痒无比,回家的时候叫儿子帮我刮痧,再拔罐,那拔罐里面都是起那个大水泡,那里面都是脓水,再用针把它扎破,然后因为第二天还要拜,那今天拜得满头大汗了。那针扎破以后,那个水泡把它扎破以后,脓汁流出来,淋浴的时候,水再冲下去,破皮会痛,痛快,痛快,就这个境界,自己做,自己去消受,自己去消业障,“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所以我上次去上海讲课的时候,上海一位居士,她妈妈生病,她替她求寿,她愿意舍十年的寿命给她妈妈,她也在放生、吃素,还开素食馆,她突然间因为妈妈这个重病,她发愿帮她折寿十年给她。一般孝顺的小孩都会这样做,折寿给父母。那她打电话给我,她说,难道我折寿错了吗?难道我吃素错了吗?难道我放生错了吗?我说,都没有错。“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就跟她讲这个偈语。我说,那你现在怎么办呢?她说,老师,现在怎么办呢?她说,我可不可以学老师你拜《无量寿经》,一字一拜?因为当时我坐我们国内的动车到上海,从浙江坐到上海,在动车上她跟我通电话,她不敢来见我,她说她满脸麻子脸,都是像麻疹这样麻子脸。我说,你相信佛说的吧?忏悔法门是佛给我们开的将功赎罪的一个法门,我说,你试看看嘛,拜经也是忏悔。结果她拜了一部《无量寿经》,好像没拜完,病就好了,全部退掉了。就是这里讲的,佛没有办法用他的手去掉我们人身上的痛苦。

戒贤论师也是一样啊,玄奘大师的师父,最后感得谁?感得金色人、银色人、琉璃色人来跟他说法,金色人是文殊师利菩萨,琉璃色人是观世音菩萨,银色人,弥勒菩萨,也有讲普贤菩萨,来跟他说法,安慰他。文殊师利菩萨跟他讲,你在过去生曾经当过国王,恼害过很多众生,现来一次总报。这真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总报。因为他怎么?他要圆满无上菩提了,所以这些业报必须要承受。

所以我们如果觉悟以后,我们有所悟处,我们所领受的佛法的这个法喜,我们也没有办法移植给别人说,哎呀,我看《无量寿经》,我读的时候很欢喜,他也感受不出来啊,对不对?只能用怎么样?你只能说,我分享给你听,你只能用真理来进行教化,告诉他们怎么解脱。佛陀对我们也是这样啊,我告诉你一条路,告诉你一个方法,告诉你怎么解脱。所以佛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佛,万万不能。

我们对刚才元珪禅师跟南怀瑾先生的开示,我们晓得,一切万能都回归到什么?回归到因果,都回归到戒律。你只要能够明白因果、守住戒律,你就能产生万德万能了,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能够恢复这个万德万能。所以我们还是要怎么样?在每一个心念的当下,回归到善念的起点。我们平常所承受的这些苦痛,我们要时时刻刻地警惕自己,忏悔过去的恶业,后不再造。要怎么样?不再造恶业,后不再造,你的业障才会消。

这是刚才我们提到这个佛有三不能,因为刚好目犍连尊者去度化这些蜜蜂,我们附带提一下,佛有三不能。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这一段故事我们都听过,很有意思。

来,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二乘”,“二乘”出《天台四教仪集注》。“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这“二乘”就是说,有两种修行人,这两种修行人,一个是声闻乘,一个是缘觉乘,他们依佛陀所教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他们乘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这个妙法,把他们运出三界的生死,到达涅槃的境界,佛经上讲叫偏真涅槃,所以称为“乘”。所以这个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那么声闻乘,“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声闻乘他是怎么样呢?他是知苦,他知道世间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还有六道轮回之苦,还有三界的苦苦、坏苦、行苦,这个叫知苦。那这个苦从哪里来的呢?从惑业苦来的,从惑,迷惑造业,就刚才讲,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从贪瞋痴感召来的。断集,把贪瞋痴断掉,叫断集。慕灭,叫灭掉见思惑,阿罗汉是灭见思惑,所以叫慕灭。他就修道,修四圣谛。由观四谛,他观照四圣谛,出离生死,到达偏真涅槃,所以称为声闻乘。

再来,“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以上是根据《三藏法数》的解说。所以这个地方,这个乘要念胜,三乘,我们讲三乘。那个音是成,作动词用。如果念三乘,那个乘就是名词,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那就是当名词用。那如果说,乘十二因缘,乘四圣谛,那个乘是动词,这个音是成,是作动词,就成就。

那么再来,看“六通”,“六通”就是三乘圣者所得的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也,也称六神通。《法华经》曰:如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再来,“再三”,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叫“再三”。

“和尚”,“和尚”是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叫“和尚”。

“老悖”,“老悖”的意思是说,年老昏乱,不通事理,叫“老悖”。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心即胜二乘(摘自《智度论》)。

有一位已得六通的罗汉,身后跟随一个小沙弥,背着衣钵袋子。沙弥心中想道,我应当勤求佛果。罗汉知道他的想法,就取走衣钵袋子,自己背到身上来,让他走在前面,就是让他的沙弥走在前面。过了一会儿,沙弥又想,佛道遥远渺茫,不如求声闻果,自己早得解脱。罗汉就把衣钵袋子又放到沙弥的肩膀上,叫他走在后面。这样反复多次。沙弥说,和尚,你老糊涂了吗?为什么让我忽然走在前面,忽然走在后面呢?罗汉说,我没有老糊涂,你开头发心求佛果,是菩萨中人,位在我上,自然应该我来背衣钵,我来背袋子啊,让你走前面。但是你又忽然羡慕声闻,没有度人的念头了,位在我后面,自然应该让你背袋子衣钵啊,走在我后面。沙弥听完和尚的开示以后大惊,就下定决心要勤求佛果。

这个叫做“发心即胜二乘”,这个发心是发菩提心。

那我们就来探讨,上一集我们也探讨菩提心,这一集我们继续探讨菩提心,我们探讨题目叫发心即胜二乘,发心要真实、要广大,菩提心,善愿。

第一点,靠因缘的力量的发心都是虚妄的。怎么说呢?怎么说是靠因缘力量来发心都是虚妄的呢?佛不是叫我们发心吗?但问题发心有很多种,发心真诚跟不真诚。发心真诚的,发心从自性出来的,发心是从根本大愿发心立愿的,那这个都是真实的。如果是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原因才去做的,那种发心叫做靠因缘的力量的发心,那这种是虚妄的,它还有妄心在。

所以理观的智慧,在整个佛法概要来说,主要有三种的功德力,也就是说引导力、安住力、调伏力。你能够用智慧来观照的话,它产生三种功德,一个是引导你到达涅槃彼岸,安住你的这念心,能够调伏你的习气,这就是引导力、安住力跟调伏力。这三种功德力都跟智慧有关。

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你在修学善业之前,你必须要先发菩提心,否则你这个善业是有漏善。你发菩提心以后,这个善业它就变成菩提了,能够成就功德。必须在怎么?必须在善业的前面,你安好一个很重要的马车,也就是说我们未来的愿景,一种往生净土的愿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马车代表这个舟筏,一个成佛的愿景,你才能够让你这个善业,未来对我们产生一种往生净土、圆成佛道的引导。

那为什么说靠因缘的力量发心都是虚妄的呢?关于发菩提心的引导,省庵大师讲到两点非常重要。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面讲,“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这等一下我们稍后再探讨。

那我们在讲习里面,我们很少介绍过这位净土宗第十一祖,我们常常提到第六祖、第八祖、第九祖,还有印光大师第十三祖,可是我们很少提到这个第十一祖。我对省庵大师非常仰慕,我们现在就来介绍省庵大师。

省庵大师,他是清朝著名的净土宗高僧。我们讲他,我们就要学习祖师的精神,就像我们学佛陀一样,你学他怎么修行成就,怎么往生极乐世界的。那省庵大师,他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他讳实贤,所以又称实贤大师,字思齐,江苏常熟人。俗姓时,时代的时,他们家是世代书香,他是书香子弟,读书人,生在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八月初八。大师出生的时候就不吃荤食,果然是再来人,他不碰肉,就像倓虚老法师一样,一出生的时候,学会讲话的时候说,吃斋、吃斋,都是大菩萨再来的,不沾荤食。少年的时候就显露出他聪慧醇和的本性,前世有修就是这样,聪明有智慧、醇定安和的本性,仿佛与生俱来便有那种脱俗离尘的素质啊,他脱俗离尘啊,跟人家不一样啊。

他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道她这个儿子跟佛有缘,你看,他投生到有缘的宗教家庭,母亲有智慧,便成就他出家修道。这也是过去生发大愿,乘愿来做眷属的啦,是菩萨家庭。那么省庵大师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张氏领着省庵大师前往清凉庵礼容选和尚为师。跟着容选和尚学佛典教规,同时学世典儒书,也学儒家的书籍,大概学四书五经,到了康熙三十九年,西元一七○○年,省庵大师十五岁的时候正式剃度。你看他七岁等于就出家了,是沙弥了,十五岁正式剃度,受具足戒,变成比丘了。他这个时候,十五岁喔,十五岁就博通佛儒,这个慧根很利,十五岁而已啊,博通佛儒,能诗善赋,能写诗词,而且精通书法。所以我们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人家过去生都有修习啊,修行啊。

省庵大师不耽于别业,他不会去说,他懂了这么多儒佛的东西,耽误他的生死大事,不会,他对生死大事未尝忘怀。他知书达理,忠厚孝顺,在他母亲逝世之后,他跪在佛前诵《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四十九天,并且每年他母亲往生的纪念日,他一定把他母亲的像供出来,修供养,诵经济度他母亲,那时候他已经出家了。

突然间有一天,省庵大师在普仁寺,忽然看到一个出家人,啪,倒在地上,扑地而死,倒在地上就死掉了,扑地而死,这个省庵大师看了以后,顿然感悟生命的无常,于是警策自己要精勤修行,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中一食,胁不着席,不倒单。那个也是菩萨来示现的,那个出家人倒地而死,演给他看的,扑地而死,佛菩萨安排的,也是菩萨示现。他从此以后,第一个,他精进修行,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中一食,胁不着席,就是不倒单。

之后他云游四方,参访善知识,康熙四十九年,西元一七一○年,他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时候,依止渠成法师和绍昙法师学习教理,学经教了,专门研究大乘性相,性相二宗。性宗就是金刚般若,相宗,唯识,就性相二宗。像《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楞伽经》,这都属于性宗的。相宗,譬如说《八识规矩颂》《摄大乘论》,这些都是属于相宗的唯识经典。还有他也学小乘的方等经典。经过这样三年,对于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十乘的要旨,性相二宗之学,他融会贯通。当时是什么?二十五岁啊。因此省庵大师学有所得以后,绍昙法师就传法给省庵大师,授其为天台正宗灵峰四世。

康熙五十三年,西元一七一四年,二十九岁,省庵大师二十九岁啊,前往崇福寺求学于灵鹫和尚座下,参,他修禅啊,刚才是学教理,对不对?现在修禅,念佛是谁,因为禅宗都是念佛是谁,他修参话头。禅修精进,操持严密,历时一百二十天,多少?四个月而已,一百二十天,豁然开悟,他写一首偈语说,我梦醒了,他说我梦醒了。那时几岁?二十九岁,我梦醒了。自此以后,应机自在,辩才无碍。灵鹫和尚知道省庵大师是佛门法器,欲传法嗣,要传法给他,大师婉辞拒之,不接受他那个师父灵鹫和尚传法嗣给他,作礼而去,顶礼以后、感恩以后就离开了。

第二年,在真寂寺闭关修行。你看,你注意看他,他早年参学,通儒通佛,再来是什么?再来就是学教,再学禅,他最后是导归净土,等下我会提到。他中间就开始闭关了,在真寂寺闭关修行,日间阅读三藏经典,晚上念阿弥陀佛名号。诶,他这个你可以学习啊,白天读经典,晚上念佛。如是夜以继日精进用功,用三年闭关。所以闭关有时候,根器利的三年就够了,不用那么久,有些是十年啊,他三年,你看他就开悟了。他这个期间他得念佛三昧,不得了,念佛三昧,并且还抽时间注解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

闭关期满,出关以后,真寂寺的僧众恭请省庵大师讲《法华经》,大师升座讲经,以无碍之辩才与精辟的理论,博得在场僧俗大众由衷的赞叹。后来他又应他以前依止过的绍昙法师之命,在杭州隆兴寺代为宣讲经律,与会的人无不称赞。从此以后省庵大师声名远播,盛名更响。开悟了,所以李炳南老师说,开悟以后才能讲经,也没有错啊,可是这个讲实在,百万人之中才、千万人中才产生一位啊。

康熙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一九年,他到四明阿育王寺瞻礼佛陀舍利。我看很多祖师都有到阿育王寺顶礼佛陀舍利。省庵大师在佛塔前五次燃指供佛,先后五次燃指供佛,因为他一心想往生西方净土,所以他就发四十八大愿,感得佛陀舍利大放瑞光。因为五次燃指供佛,因为他一心想求生西方,感得佛陀舍利放光,放瑞光。于是他当下作诗,这首诗写得很好,我们一定要把它念出来。省庵大师这个诗,刚才我看了一下,境界非常高,他说,我先把它念一遍:

“迦文灭度二千年,舍利于今尚灿然。自庆宿生何善利,得瞻光相塔门前。一颗如珠缀小钟,青黄赤白现何穷。自心还见自心相,不是如来色不同。殿含宝塔塔含空,刹刹尘尘本自融。八万非多一非少,毫端应现宝王宫。医王虽去药还留,惭愧痴儿病未瘳。读罢涅槃遗教品,伤心不觉泪长流。”

哎呀,这个诗讲得太好了。他说,释迦牟尼佛你啊灭度二千年了,可是你今天舍利还在这边放光动地啊,“舍利于今尚灿然”,佛陀的光明还是照耀着人间啊,二千年你还是继续照耀众生,愚痴的众生。“自庆宿生何善利”,我要感谢我过去生的修行,我今天才有这个善根跟福德,来瞻仰“光相塔门前”,来瞻礼佛陀你的佛光啊,舍利塔。

“一颗如珠缀小钟,青黄赤白现何穷”,“一颗如珠”,这一颗宝珠,他想是说,前面这一个佛陀舍利,但是你一看到佛陀舍利,就要想到你自心也有,我有明珠一颗啊,你也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无始劫来,你被这个烦恼给你蒙住了。你这颗明珠呢,它是“青黄赤白现何穷”,它是无量无边的德能,它非青黄赤白,非青黄赤白,但是它也知道青黄赤白,它可以变现无量无边的功德妙用啊。所以“自心还见自心相”,“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自心分別自心相。“不是如来色不同”,不是说释迦牟尼佛才有这个佛光,我们没有佛光,没有说佛陀这个殊胜庄严,我们没有殊胜庄严,“不是如来色不同”啊。

“殿含宝塔塔含空”,这个舍利塔的宝殿含着佛陀的舍利塔,舍利塔告诉你什么?真空妙有,这叫“殿含宝塔”。“宝塔”是谁呢?“宝塔”就是我们的智慧宝藏啊,它含有什么?含有真空妙有,我们这个真如自性啊。“刹刹尘尘本自融”,无始劫来,它从来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它本来就圆融自在。“八万非多一非少”,八万大劫跟一念之间,八万四千门烦恼,跟我们一念净信,这一念清净心,它是同一体性啊,“八万非多一非少”。“毫端应现宝王宫”,“毫端”就是我们这个金刚宝塔,这个事相上讲是佛陀的舍利塔,“毫端”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可以现宝王刹,“应现宝王宫”。

“医王虽去药还留”,佛陀已经灭度了,药留在人间,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药,法药。“惭愧痴儿病未瘳”,我就是一个流浪在六道里面的这些愚痴的儿子,我的病还没有好啊。病是什么?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轮回的病,贪瞋痴慢疑。“读罢”,我读完佛陀你的“涅槃遗教品”,我“伤心不觉泪长流”,我流下满脸的眼泪,惭愧啊。其实他很了不起,但是还是这么谦卑。

于是他每年佛陀涅槃日,省庵大师都会广集僧俗二众,讽诵经典,礼佛作供。并且对大众讲《遗教经》还有《佛说阿弥陀经》,在禅宗教旨是心是佛的奥旨相结合,所以他的法缘遍益大众,达到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目的。

在清世宗雍正二年,他已经近不惑之年,省庵大师,他就到杭州梵天寺,他著作了《劝发菩提心文》。这个我们在办万人念佛都恭诵过,带领菩萨志工一起念,他就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在这个不惑之年完成的。他文中字字珠玑,内容恳切感人。从他推出以来,感动了很多学佛的修行者发心向上,精勤修持。由于省庵大师身教言传,名声远播,影响四方,江苏、浙江一带,乃至于邻近的省份四众弟子,仰慕大师的盛名,到他门下求学受教,日渐增长。后来省庵大师虽然转居几所丛林,跟随他左右的仍然不在少数。其后大师在永福寺、普庆寺、海云寺、仙林寺禅宗道场邀请,主持这个寺务,他以清规戒律规范道场,宣讲天台、禅、净诸宗经典,以利群机,四方僧俗,参访求学者云集,每每都能够使道场兴旺。

那省庵大师他退隐在杭州仙林寺,他最后净心念佛,足不出户,摒绝诸缘,他摒绝一切诸缘,专修净业,领众熏修,策励同修深信心,发坚固愿,专志念佛,以期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当时人家称他是永明延寿禅师再来的,这省庵大师。

晚年省庵大师他受到弟子的邀请,回到杭州凤山的梵天寺居住,为了弘扬这个净土法门,普济群萌,利乐有情,大师在清世宗雍正七年,创立了一个专弘专修弥陀净土的团体,莲社,专修净土,信愿念佛,每天定课多少呢?每天定课定为二十分,十分是持名念佛,九分作观想,一分礼拜忏悔。一共是二十堂功课了,有十堂,十分是持名念佛,九分作观想,一分礼拜忏悔。在大师的影响下,与会大众同修共行,得度者数百人。

到了雍正十一年腊八佛成道日,大师告诉他的弟子,明年四月,他预知时至一年,明年四月十四日将长往,他就要往生了。从此以后,在寸香斋室掩关静修,每天念佛多少?十万声。我想黄念祖老居士好像是一天念十四万声,可能也是受省庵大师的感召。省庵大师一天念佛十万声,恒常不变。到第二年的四月二日出关,再经过十天就告诉大众说,我十天前,我就见到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天再见一次,我将往生净土了。最后他交代寺务以后,然后再去跟护法居士辞别,跟海贤老和尚一样。侍者请大师留下遗训,大师以偈,用偈写下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说完以后告诉大众,我十四日决定往生,吾“十四日决定往生,尔等为我集众念佛”。

十三日他就停止进食了,闭目静坐,十四日五更沐浴更衣,在室中向西趺坐。到巳时的时候,远近的这些僧众、居士都围在这边了,悲涕作礼恳切大师住世度人。这时候省庵大师又把眼睛张开告诉大众说,“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人家请他住世啊,大师你再继续住世教化众生。他本来是十四日那天,十四日那天他是闭目静坐,十三日他就停止进食了,然后弟子们要恳求他住世,他说,“吾去即来”,他说,我去马上就来了,“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称佛名号安然示寂。是年腊月八日,佛陀的成道日,众弟子就把省庵大师的灵骨,在常熟琴川拂水岩之西,安在那个地方。

这个是我们介绍省庵大师。

再来我们继续讲,刚才我们讲的就是发心。刚才讲的第一个,省庵大师讲,“心真则事实”,第二个他讲,“愿广则行深”。我们一般人很难发起一种真实的心,很难。我们一般修学善法,都是虚妄的心,虽然是善念,但是是虚妄。什么叫虚妄呢?什么是真实呢?《楞严经》的定义就说了,你这个心发出来,你要靠因缘的力量来支持你,要靠外境的环境来支持你,你的心就是虚妄,不真实。比方说,我要是有钱我才布施,这种心是虚妄的,你是带有条件的。譬如说,我要有时间再去那边听经了,这种心就是妄心,这不是真实心。我们讲说,“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我们现在先探讨“心真则事实”。但是一般人做善事都是什么心?虚妄心。那要不然就是什么样?我要是没有人来干扰,我才可以念起佛来,有人干扰我就没办法念佛了。很多莲友都这样啊,他旁边太吵了,他不念佛,这叫什么?这个叫做什么?他要有条件的,他这个要有条件,他愿意念佛。

那么为什么你要假借外境产生这种造业力是虚妄呢?因为《楞严经》说,你的心刚开始成立的过程,跟外境借来的,你要是借很多因缘,你这个心才能够发动起来,也就说,你要在某种条件之下你才要学佛、你才要念佛、你才要精进,基本上你这个心是虚妄的,这个心是靠因缘来支撑的。那么靠因缘来支撑、来发心学佛,这个心基本上是虚妄心,你这个心是借很多因缘才能发动起来的,所以你这个心是不得作主的,也就是说,你这个心需要假借外境的因缘来支持你。就好像说你今天有一千元,可是这一千元里面是跟某甲借三百元,跟某乙借三百元,跟某丙借四百元,结果你一元钱都没有,你没有自己领悟的地方,你也没有办法至诚感通。

所以我们虽然造很多善业,到现在还在轮回流转,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一次一个真实的心。我们也都念佛过啊,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往生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真实的心。我们过去生所修的修学都附带条件的,我有病才去放生,而不是一发慈悲心就要去放生,不是,他是有病才要去放生,他求健康才要去放生,这是有条件的。当然,为了接引众生,善巧方便,这也是可行的。所以外境它会把你再要回去,因为你是借来的东西,总得还。

所以你带条件,附带条件的这个因缘就是外境。这个外境是由业力变现的,你只要跟外境借来产生的力量,就要受业力的束缚,因为这个外境是由业力来主导。所以很多人念佛,平常念得很好,到临命终时,生死关头,佛号念不出来,他冲不上去,因为他在因地念佛的时候,他的佛号,他念佛的心,他念佛的动机跟念佛的心就是附带条件的。他有某种环境他才愿意念佛,譬如说,他想要健康他才念佛。这种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生死关头,他佛号冲不出来,临终的时候条件不会具足。因为外在环境,临命终的时候,外在环境不是你说了算,你带了太多条件,临终的时候,条件不会具足的。这就是为什么你临终佛号提不起来,因为你平常念佛就带了太多条件了,你跟人家借太多东西了,人家临终不见得会借你啊,关键这个地方。

譬如说,我们有一个志工,她跟我讲,她念佛念得很精进,她妹妹受她影响,她妹妹,因为是姐姐交代嘛,她才要去念佛。结果有一天,她看到姐姐,她起了无明烦恼了,她不念佛了。这叫做附带条件的念佛,这种心叫虚妄心。

再来,第二个,第二点,以愿力来引导你的发心。今天我们就是这样,要发真实的心,还有深广的心。“心真则事实”,我们今天发菩提心,不管外境怎么样,我一定要往生净土,“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啊,刚才我们有念过,就是法藏比丘他发了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所以这样才是真心,“心真则事实”。所以今天你发心,不管外境怎么样,你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要圆成佛道,你如果发这种心的话,临命终的时候,它会帮助你超越生死。

我们今天就是要发出一个什么?不带条件的内心。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临命终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你不晓得你身体状况到时候健康不健康,也许临终的时候身体不健康,可能你在加护病房被插满了管子,插管,可能很多痛苦来刺激你。这个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如果你是有志于培养临终的正念,那你一定会冲过去的,但是如果你平常念佛是附带条件的,这个时候你冲不过去。所以念佛是不能带条件的。不带条件怎么办?大智慧的佛陀说,要有一个愿望来引导你,教你有一个愿望来引导你,不是由外境来引导你。

再来第三,忉利天庄严的天人。佛在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有一天看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非常庄严,他就问他说,仁者你过去生修什么善业,怎么这么光明庄严的果报呢?这个天人就很谦卑地说,以前我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婢女,我作仆人的时候,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善事,就是不发脾气。因为我的主人脾气不好,我稍微做不好,他就打骂我,我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发脾气。因为这个善业,我生到忉利天当天人。

那目犍连尊者他又遇到一个天人很庄严,问他,仁者,你修什么果报,得到这个天上的庄严呢?那个天人说,我过去生是做生意的,我曾经发一个愿,绝对不妄语,不讲话则已,一讲话讲真实话,绝对不说妄语。他发这个愿,因为做这个善事而生天。

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起了疑惑了,他就问佛陀,他说,佛陀不是说要广修十善业才能生天吗?这两个人一生才做了一件事,怎么生天呢?他就去问伟大的佛陀。佛陀就说,这两个人虽然只做一件事,但是他发了一个愿,叫“心真则事实”。所以目犍连尊者举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不妄语,一个是不发脾气,他心真则成事实了。

所以我们强调很多概念,就是说,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为什么?因为你本质是石头,你用的是虚妄心。各位,你要知道,你念一千万声佛号,你用虚妄心去念的一千万声佛号,不能够把它转换成一句真实的佛号。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虚妄的,不会因为你数量增加而改变,不会啊。所以你还是要觉悟啊,你要觉悟,就是真实心,那心真的话,那个佛号就成真实了。你必须要有觉悟,你念一千万声佛号,你必须要有觉悟啊。所以我们平常念佛,都是活在妄想,都是受到外境的干扰,我们一定要很多因缘的具足才愿意念佛,这个念佛,它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为什么老和尚说,要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

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不管你今生遭遇什么样的环境,环境再恶劣,“纵使身止诸苦中”,什么样的苦,人事困扰的苦、生病的苦、家庭的苦、工作事业上的苦,你要觉悟说,这些都是生灭因缘。你要设定一个目标,用这个目标来引导你,不管这个环境怎么变化,你发的心是不退转的。你发的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它是超越时空的,你只要发菩提心,它是超越时空的,它是超越善恶对待的,你才有办法在很多因缘的刺激之下,你可以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光明的道路。就是你发心要真诚,你碰到任何的刺激跟挑战、跟毁谤、跟赞叹,你才有办法不受它们影响,走出一条光明道路,你才有办法创造一个真实的内心,不带条件的内心,否则你一辈子也不可能发出一个真实的心。这个叫做“心真则事实”。

第四,把众生放进去你的愿力,这叫“愿广则行深”。我们刚才讲说“心真则事实”,接下来我们探讨“愿广则行深”。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念佛除了往生愿力以外,你还要把众生带进来。因为你刚开始成就功德以后,很多众生会跟你分享。你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华严经》里面,佛陀赞叹佛陀的功德,它是能够他受用的,佛陀的功德能入一切法界众生的内心世界。但是阿罗汉做不到,阿罗汉为什么做不到呢?阿罗汉他的涅槃没有办法“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在因地的时候,阿罗汉他二乘圣者修空观的时候,他所有的步骤都具足,什么都不缺少,但是果地的时候,他只能自受用,他不能他受用,因为他没有把众生放进来,最后结果出现的时候,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第五,目犍连尊者与一群蜜蜂,这刚才我们讲过了,我们就不再探讨。

第六点,“一切众生而为树根”,就是我们刚才要跟各位讲的,你要把众生放进来。我们今天要注意就是说,我们要建立坚定的佛号力量的时候,有两种选择,一个,你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再来,你在发愿的时候,你前半段没有问题,完全扣着你的身心世界来念佛,你到净土的时候,你会发觉你跟众生很难互动,到后半段就很难走了,为什么?因为菩提道刚开始了生死,自己的事情没有问题,到后半段,你完全必须要利用众生来历事炼心,也就是必须和光同尘,跟众生要互动才能够历事炼心啦。《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你要有众生的树根,才有菩萨的花果。你看菩萨后段的六度波罗蜜,完全是在众生身上修学功德庄严。

净界法师特别引用他的师父忏公把发愿文,“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他说,这个部分都是自利的。后面那一句,古人说,“不退菩萨为伴侣”,忏公师父把它改成“回入娑婆度有情”,高明啊,他发这个愿以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回入娑婆度有情”,就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把众生的因素放进来,这恭喜你,你到净土的时候,你后段菩提道上会走得非常顺利,因为你有很多众生跟你有结缘,你在修波罗蜜的时候进步很快。

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我们要一次到位。怎么说一次到位呢?就是说,我们今天学佛,你最好是一次到位,你刚开始走对了,就不要后来改来改去的。也就是说,你迟早要成佛,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条路迟早要走,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二乘永久停留下去。发菩提心就是说,既然迟早要做,迟早要面对,你就把它做好,就是直趋大乘,我们叫一佛乘。

所以你念每一句佛号,都必须要两个引导,第一个,往生净土的引导,第二个,圆成佛道的引导。这样每一句佛号都对你是最好的效果、最大的用处,同样一句佛号,你栽下的因地是圆满的。那么等到你学佛的时候,把自己的因地,未来的路线就铺好,这样你往生就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这一段,我们到这边告一个段落,就是“发心即胜二乘”,你发心要怎么样?发心要“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这是省庵大师教我们的。那我们刚才也有讨论过,目犍连尊者去度一个村庄里面的居民,佛陀派他去讲经说法,这些村民都接受三皈五戒了。因为过去生他当樵夫的时候,这一群居民前世是蜜蜂,过去世是蜜蜂,要来螫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发了个愿说,我将来成佛,我度你们。他就是什么?他就把众生放进来了,要广度众生,他愿就很广。所以众生可以跟我们感应,那些蜜蜂没有伤害目犍连。也就说目犍连发了一个善愿,愿意跟这些蜜蜂结一个善缘,结果这些蜜蜂经过多生累劫转世,就变成这个村落的农民,那看到目犍连就起欢喜心啊。所以你要去发心,就是要把众生放进来,要广度众生。

我们看下面这个“按”语:

“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这一段的白话解就是说:

《优婆塞戒经》说,如果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欢喜,以为我们今天已经获得天人之师了。这里只说发心,就知道还没有修证,但是他已经胜过罗汉了,因为有愿必成。譬如初生太子,虽然他还在摇篮之中,但是白发老臣,也应当要恭敬礼拜。

好,最后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开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我们今天有讲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这是讲愿心,第一点,老法师说,这是讲愿心。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众生的。古大德中,有人提倡本愿念佛。古人提倡没有错,现在人误会了,以为本愿就是第十八愿,这个他不知道。中峰禅师说得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一愿,就是一个本愿。每一愿里面必然包括其他四十七愿,缺少一个都不行,你缺少一个,他这个愿就不圆满,有欠缺。愿愿都互相融摄,任何一个愿都是圆圆满满具足四十八愿,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本愿念佛完全遵守四十八愿,不是在四十八愿里面只挑一项,第十八愿,是不行的。如果你只选一项,其他四十七愿都没有了,这一愿不能成立。这个一定要清楚,不能误会。

再来,第二点,净宗学会成立,我们观察现代人的根机,所以我们早晚课诵,我们用的经文仪规有稍微一点修改,为什么?适合现代人。早晚课,从前古大德所编的,适合那个时代的人。现代的社会,现代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跟从前人不一样,所以朝暮二课里面诵的课文,不得不加以修订。我们早晚课诵的经文不读楞严咒,楞严咒、十小咒都不念了。你要问为什么?我们讲过,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第三点,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洪名,它的功德利益超过往生咒,超过一切神咒,超过一切大乘诸功德法。在这个时期,业障、烦恼、灾难都这么严重,用其他方法不能救,用六字洪名来救,其他方法都不能救了,只有六字洪名能救。这个话不是老法师说的,他说莲池大师说过,蕅益大师说过,还有慈云灌顶法师说过(他是乾隆时代的人)。老法师在《观无量寿经直指》(他的注解叫做《直指》,《观经直指》),在里面读过,他讲的是消业障。他说世间最严重的业障,所有的经咒忏法统统都不能够消,最后还有一个方法,持名念佛能消业障。那就说明持名念佛的功德是无比的超胜,没有一个法门能够比,真的是无等伦。

第四,“四十八愿度众生”就是信愿持名,愿就是四十八愿,这是净宗的核心,净宗依四十八愿。一部《无量寿经》讲的是什么?从头到尾就是讲四十八愿。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大乘无量寿经》。由此可知,《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之注解、讲解,《华严经》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讲解,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要相信四十八愿,愿愿都没有疑惑,信受奉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本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怎么不往生呢?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9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