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8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8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2月2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十六,“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请各位翻开课本第九十六页,我们看经文: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我们看经文:

“(发明)下文逐事劝勉。此乃撮总提纲。皆培植心地事。时时种种。拆开不得。方便阴功。亦拆开不得。”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方便”,给予便利或帮助。

“逐”,“逐事”,“逐”就是依照先后次序。

“此乃撮总提纲”,这个“撮”,“撮”就是摘录。《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下面的文字是根据故事来进行劝勉,这里提出总纲,都是说培植心地的事。“时时”和“种种”拆开不得,“方便”和“阴功”也拆开不得。

那么这里讲,文昌帝君勉励我们,要时时刻刻的用各种方便的方法来作种种阴德的事情。

这里面“阴功”两个字我们来探讨一下。前面的讲座里面我们有提过功德、福德、阴德,“阴功”也就是阴德。那么何谓阴德呢?我们中国人讲积阴德,我们说积阴德,为子孙积阴德,也为自己积阴德,阴是没有人知道的意思,这个是好事、是真的,后面有真实的果报。但是如果是作恶的话,就不能隐藏,作恶的话要让大家都知道,每一个人骂你一声,那你的罪业就消掉了,果报就报掉了。因为你为人轻贱,被人家轻贱,那本来应该堕到地狱去,因为被人家轻贱,这个地狱果报就报掉,《金刚经》也有讲这个意思。所以你恶事如果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那你这个恶就会越积越厚,最后你积重难返。那你做善事,如果马上被人家表扬,这样也不好,统统报光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来谈阴德跟阳德。做好事让人家知道这叫阳德,不被人家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因为你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了,大家称赞你,大家赞叹你,再发个奖状、锦旗给你,或者给你表扬,这样果报就报掉了。《了凡四训》里面讲了,“阳善,享世名”,那“阳善”就是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世名”就是你的名望很高,大家会给你称赞,那这福报就享受掉了,那这个德比较积不住。

那阴德呢?就是做好事不让人家知道。所以古代的人跟,包括现代的人都这样,他常常用无名氏,无名氏,但是这个无名氏他是想说,我想积阴德。但是在《金刚经》里面讲,最高的境界要三轮体空,没有布施的我,也没有布施的对方,也没有布施的物品,我执跟法执都破掉了,也没有说我做好事的阴德,也没有说我做好事的功德,连功德也不可执著,那才是三轮体空啊。所以佛法的境界比较高,因为他是要突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

如果你还有一个阴德,当然因为我们对世间人,我们要鼓励,他一下子也没有办法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地步,他也没办法一下做到三轮体空,也做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们不能用佛的标准来要求众生,所以我们要鼓励他积阴德,那他会怎么样?默默地行善,不愿让人家知道。

所以老祖宗教我们说,阴德的后面福报很大,它积得久,它这个德就积得住。为什么呢?因为他慢慢地就会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也许他不一定都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他如果断四相的话就是功德,他是离一切相,行一切善,但是他积阴德,至少他会跟离开那个四相相应,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样对他德行是有帮助的,那这个德就积得厚。德行的东西,别人偷不去、抢不走,你是自修自报的。

所以老法师一直勉励我们说,你让人家都知道的阳德是积不住的,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越积越大,越积越厚,甚至还可以福泽你的子孙。

所以做坏事让人家知道,不要隐瞒。但是我发现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没有学佛修行的人,他都不想让人家知道,但是学佛修行的人他还是会隐瞒。为什么?他还是有我执,他还是有这个爱面子的问题。所以这个隐瞒,其实他罪业上是没有消的。所以佛法里面讲发露忏悔,发露忏悔就是让人家都知道了,一忏悔罪业都消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发露的意思就是让人家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了。

以上是我们讲到这个“阴功”,我们补充说明阴德跟阳德的差别。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方便之行。而欲时时无间。阴功之作。而欲种种无遗。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数也。若通以佛法。竟绝无难事。视其力之所能。则勇往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发宏愿。俟之他生后世而已。”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必不可得之数也”,这个“数”就是道理。

再来,“俟之他生后世而已”,“俟”,就等待。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行方便的事情,必须经常做,不使间断。多作阴德,大大小小、方方面面没有遗漏。依世间的人情来说,很难掌握。如果融合佛法,就绝无难事。自己的力量能够做得到,就勇往直前。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得到,只有先发宏愿,等待他生后世再去实现。

那么这个地方有提到,就是说你要行方便的事情,要常常做,不要间断。那么“阴功之作,而欲种种无遗”,你要做阴德的事情,要做到什么?“种种无遗”就是大大小小、方方面面都没有遗漏掉。那么如果以世间情况来说,或者以人情来说,不能做到这个境界,“必不可得之数”。“若通以佛法”,就“绝无难事”了。

那现在问题是,什么样是方便呢?那么为什么说“方便之行”,“若通以佛法”,“绝无难事”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样情况是“方便”?怎么样可以保持这个“无间”,不间断?“时时无间”就是不间断。

佛法里面讲,“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安住大乘心”就是什么?“大乘心”就是成佛的心,就是证得实相,你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大乘心”就是菩提心,“安住大乘心”就是成佛的心、菩提的心。那么你刚开始要怎么样?要“善开方便门”。这个“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这是修行的一个原则,也是一个根本大纲。“大乘心”是实相的境界,是最究竟的,佛法里面的总结。

那么佛陀也是慈悲开三个方便,佛陀有五乘说法,开三个方便。五乘,哪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一佛乘。佛陀这么尊贵的,他都开五乘的方法来度众生,那就是什么?“善开方便门”。那佛陀为什么开这个方便门?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佛陀教你成佛。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就说了,“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法就是成佛之道,没有二乘三乘。

所以在佛法里面,佛陀说法有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也是一种,从《华严经》的角度跟《法华》的角度,因为它们是一乘了义的,那么阿含跟方等就是开方便了。所以佛说二三乘,他都是方便,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所以连菩萨乘都是佛陀的方便,最后佛陀说“无二亦无三”。所以为什么在法华会上有五千位比丘退席?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安住大乘心”,他们不晓得他们所证的涅槃,佛陀说他们是证入偏真涅槃。因为佛陀所证的是无住大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不住涅槃、不住生死。

所以“大乘”就是一乘,一乘是最上乘、是最究竟的,故称为“大乘心”。所以我们修行到最后,依我们净土宗来说,我们就是要带业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这个就是“安住大乘心”,因为到极乐世界是要去成佛的,就是要去悟到这个实相的,你没有悟到这个实相,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所以要到什么?要到圆教初住位菩萨,破根本无明,他那个心就安住了,为什么?因为他悟到实相了,他破根本无明了,分证法身了,那就是心就安住了,他念不退。

所以大乘心是一法不立的,在禅宗讲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这是我们自己要解脱生死的事情,但是你要度众生,就必须要善开方便门。所以这里讲说,方便之行,而欲时时无间断,你到开大智慧的时候,我们前一集有讲过,六根对六尘都可以布施,对不对?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六根对六尘,都可以做布施的事情,都可以修福田。所以要做到“时时无间”,要怎么样?要通以佛法,这个开智慧很重要。

所以佛门里面常常会碰到这种状况,就是大开方便之门。譬如说老法师讲扎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现在老和尚也在讲《神爱世人》,因为他在联合国推动多元文化。也有人讲话,他说老法师怎么可以去讲基督教外道的事情呢?老和尚说,众神一体,众神一体,同一种性。这是什么?我们常讲的,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老法师是证到这个境界了。佛陀不是讲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耶稣也是有如来智慧德能,它不是外道。

老法师,刚我在讲课前,我听他在开示的时候,他讲《太上感应篇》,人家就批评老法师说,你怎么讲外道的书呢?老法师马上跟对方讲,我讲外道的书,这怎么说呢?那个人就说了,那个人就跟老和尚问难,这等于问难嘛,他说,那个道家的啊,《太上感应篇》是老子啊,《太上感应篇》就是道家的书,他说,道家就心外求法,那不是外道是什么呢?老法师就问对方了,那《太上感应篇》,乃至于我刚讲过五年的《感应篇汇编》,诶,我也碰到我的师长跟我纠正,他说,黄警官,你怎么可以讲外道的书呢?诶,又讲一样啦,又是一样的问题啊。

你要知道,印光大师他在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十二年的时候,在法雨寺,我上次去普陀山朝圣,我还特地到他的关房去参访,法雨寺,他在那边阅藏三十二年,成就无上菩提,成为一代宗师,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是在普陀山法雨寺,在那边闭关三十二年,阅览《大藏经》,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他乡音重,他讲,有时候人家会听不懂,加上老法师,印光大师他比较不善于言辞,就是他的这个因为乡音重,就比较不善于表达,所以他派他弟子,有时候都会代他去讲课。那时候定海知县,清末的时候,定海知县,这定海知县是等于县长,邀请印光大师去讲经。印光大师派他弟子去讲什么呢?《文昌帝君阴骘文》。他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他都还派他弟子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

所以有人就问净空老法师说,你讲外道的书啊。老法师就问一个核心的问题,他说,《感应篇汇编》《太上感应篇》符合不符合佛法三法印?佛法大意嘛。诸恶莫作,符合不符合?那个人说,符合。因为《感应篇汇编》讲因果。诸恶莫作,符合不符合?对方说,符合。接下来老法师说,众善奉行,符合不符合?对方说,《感应篇》也是在教人家做善事,《太上感应篇》教人家断恶修善,也是符合。那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就会跟清净心相应,那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它跟不跟佛法里面讲的、佛经里面讲的自净其意相不相应?他说,相应。他说,是诸佛教,这个不就是佛教、佛法大意吗?怎么不是佛经呢?所以那个人被经过老和尚这么解释以后,他就释怀了。所以就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行利他的时候,那我们就会广开方便之门,就是要善开方便。可是祖师也有教我们,他说你开方便,该开还是要开,不该开还是不能开,这样子才能使佛法住世。善开方便是为何呢?你要先确定这个方向跟宗旨,你要开方便是干什么?我们刚才讲“安住大乘心”,怎么样?我们刚才不是讲吗,“善开方便门”,那前提是“安住大乘心”。所以你开方便门是做什么?要每个人都能够解脱。这就是说,“若通以佛法,竟绝无难事”,你要懂这个意思。

这周安士菩萨这不简单,很有智慧。你告诉他,你要教他,你要行时时方便之行,要积德,累积阴功,你目的是做什么?你难道要得福报吗?福报是,福不能抵业,不能解脱生死,容易造成三世怨。所以我们要说,开方便是对的,但是你开方便是为什么呢?是要让每个人都得到解脱。而如何解脱呢?就要每个人都安住大乘心上,这才是最真实的。就是我们《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什么?就是“安住大乘心”。

所以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佛门里面禅也好、净土也好、密也好,这个大乘心才是真正的净、真正的禅、真正的密,就是那个绝待那个境界。皈依佛就是皈依觉,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皈依清净不染,净而不染,那个净是绝待的。所以你能够有这个大乘心,就是菩提心,它才是真正的净、真正的禅、真正的密。所以你看我们净土法门,在我们《无量寿经》经文里面,还有黄念祖老居士《注解》里面,一定跟你要求说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发菩提心是在前面。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安住大乘心”。

所以如果你离开大乘心,什么法门都是方便。所以方便开多了也不行,因此古德有教我们,“慈悲生祸害,方便多下流。”但是众生的根机及一切时节因缘不同,你不得不开方便。而开方便要怎么样?要善开方便,这个善就是要有智慧,应该开的要开,不应该开的就不能开,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使佛法住世,才能够普度众生,让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够随机施教,就古德说的观机逗教。佛陀也有权实二教,权教跟实教。那权就是什么?权就是方便。实教就是让你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个就是提到善开方便,我们这里讲“方便之行”,你如果用佛法的角度来讲、来解释的话,那就豁然开朗了。今天我们这一段,我们就补充到这里。

接下我们看下面的“论发愿”,我们来看: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温燠。越历市廛。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恩周海宇”,“周”就是普遍。“海宇”就是海内、宇内。“恩周海宇”就是恩泽可以普遍施与到全国的老百姓。

“草野”,“草野”就是民间,与朝廷相对,就是指平民百姓。

“燠”,暖和。《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市廛”,“廛”就是店铺的意思。“市廛”,市中的商店,也是指商店云集之地。

“在在”就是处处、到处。

“阡陌”泛指田间小路。晋陶潜《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越”,度过、跨过。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世间善愿。如果在朝廷,就愿国恩遍及海内;如果在民间,就愿人民永享太平。看见人家父子,就愿他们慈孝;看见人家兄弟,就愿他们友爱。自己得到饮食,就愿天下饥饿者都能够饱满;自己得到衣裳,就愿天下的寒冷者都得到温暖。走过市镇民居,就愿家家户户丰衣足食;经过田间小道,就愿年年雨顺风调。看见别人渡江河,就愿他一帆风顺;看见别人遇到险阻,就愿他无蛇虎之伤。遇到贫穷,就愿他富厚;听到疾苦,就愿他康强。看见别人有得,就如自己有得。看见别人有失,就好像自己有失一样。这样念念不断,就不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了。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此特世间”,这个“特”就是只、但。

“有愿必遂也”,这个“遂”就是成就,成功、实现。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这还只不过是世间的善愿罢了。为什么?因为他只知有一生,不知道有多生。只担心今世力量达不到,不知道他生后世,有愿必成。而且他所发的愿,只在人道,不能遍及天仙、地狱、鬼、畜。不仅如此,即使所愿事事如意,六道都得恩泽,也不过是人天福报,不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因此大智慧的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这一段主要是在讲世间善愿,譬如说像他刚才跟我们解释的,在朝廷,就希望国家的恩惠能够遍及全国之内,如果是在民间,就希望人民能够永享太平,等等这些愿,这个就是善愿、好愿。

那善愿呢,容易发,很难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不以善小而不为,善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渐渐地累积到多了,也就渐渐走向圣人的境界了。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你要安住菩提心,“安住大乘心”,你开方便门是要干什么?你是要帮助他解脱啊。就是这里讲的,你善是一点一滴累积来的,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慢慢就走向了圣人的境界啊。

就像佛陀说法一样,阿含时讲了十二年,那是人天基础,讲四圣谛、十二因缘,那是得人天基础。再来,方等时是什么?大小二乘都可以学的,方等经典是八年。再来是般若时,讲了二十二年了,就开始要进入圣人的境界。所以佛陀在讲阿含时的时候就教你要怎么样?要断恶修善,要积功累德。所以关键的地方就是要持之以恒。一发善愿,第八识的阿赖耶中就种下这个种子了,虽然你今生不能成就,来生必能成就,这个叫做根本大愿。

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恭敬地供养三宝不难,恭敬供养一切众生那就难了。实际上三宝跟众生是一体的,让一切众生欢喜就是让诸佛欢喜啊。所以普度一切众生是我们最高的宏愿,那么你就是要发出世的,这里讲要发出世的这种四宏誓愿。这个世间善愿它毕竟,它是得到人天的果报,善果,但是不能解脱生死,所以这里接下来教你“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我们看下面的“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如果去受菩萨戒,一定会教你发这四宏誓愿。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四宏誓愿”,即四弘誓愿。梵语叫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那么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的时候必须发这个四弘誓愿。他这个所发的愿,愿广普故,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这叫“四宏誓愿”的意思。所愿广普故曰弘,所愿广普就是什么?他这个愿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来生他世,都是这个四宏誓愿的范围,所以叫所愿广普故曰弘。那自己能够调伏他自己的心,用这个四宏誓愿来调伏自己的烦恼心,叫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

那么这四宏誓愿要依什么呢?要依四真谛而发此愿。哪四真谛呢?我们来看《止观大意》,天台的《止观大意》谓: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你为什么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呢?因为你看到苦难的众生,包括你自己还没有成佛以前,也是烦恼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啊,所以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

二、烦恼无数誓愿断,在《止观大意》里面是讲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这个烦恼无尽誓愿断它是缘什么?缘集谛啊。烦恼从哪里来的?从贪瞋痴啊,烦恼就是贪瞋痴啊。所以集谛就是贪瞋痴所积聚而来的,所以缘集谛。所以愿断这个贪瞋痴三毒烦恼,就愿断无尽烦恼之愿啊。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

那法门无尽誓愿学,我们在念的时候是念法门无量誓愿学,这里是讲法门无尽誓愿学,是依什么?是缘道谛。道是什么?道就是菩提道、菩萨道,“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所以是缘道谛,所以学无尽法门、学无量法门之愿。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

最后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灭什么?灭尽贪瞋痴等无明烦恼,破尽了以后,究竟成佛,叫成无尽佛道之愿也。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最后是成佛啊,那是缘灭谛。

所以你看,这四宏誓愿,它是搭配着这个四圣谛,苦、集、灭、道。所以四圣谛,你不要以为说那是小乘,声闻乘在学的,大乘也要学啊。老和尚不是常讲嘛,佛陀说,不学小乘而学大乘,非佛子也。你没有学小乘,你想要去学大乘,不是佛的好弟子啊,所以必须以小乘做基础。所以你看,发四宏誓愿是菩萨的大愿、是成佛的大愿,四宏誓愿,大乘,它搭配的四圣谛,大小不二,是非常圆满。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出世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好,再看下面的“按”语:

“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也。”

那么这段按语就很重要了。好,我们看这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无量”,这个“无量”就是多大而不可计量也,又数目之名。《摄大乘论释·八》曰:“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妙”就是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再来,“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这句偈语非常好,各位可以给它背起来,“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那这个田就变成荒废啦,田是我们的福田、心田,发菩提心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来探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菩提者无上正觉之道也,发求无上正真道心,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

那我们现在来探讨,发菩提心有什么功德呢?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

我们发菩提心,就是我们要设定修行上一个目标。所以你看,我们净土行人,我们要往生西方,要怎么样?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什么?要了生死,了生死,断烦恼,要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要发成佛的心,这个叫菩提心。所以我们要设定一个目标,所有修行有一个明确的引导。那它有什么功德呢?我们引用下面这段《华严经》的经文。

《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这里面,经上就跟你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三世如来都是从发菩提心成就的,三世如来都从菩提心生出来的,菩提心能够生出一切诸菩萨行。所以你如果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已生出无量功德了,所以发心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省庵大师有《劝发菩提心文》,我们如果要去当义工,要作菩萨,行菩萨道,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慈悲到极点了。

所以《华严经》首先教你发这个菩提心,它先赞叹菩提心它有什么好处,它可以成就无量功德。那什么叫做无量功德呢?简单地说就是成就一切诸佛功德。我们今天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在调伏我们自己烦恼的时候,我们为了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你要发这个愿,所以要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一定要去发,为什么你要成佛?我就是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为了要成就佛道而调伏烦恼,你要发这两个,一个是自利,一个是利他,也是利他,也是利己。为了要度化众生而调伏烦恼,为了要成就佛道而调伏烦恼,你要把这两个目标放进去,那这样,它就有这么大的功德。

因为菩提心能生出一切诸佛的妙行,整个菩萨道都是因为你发菩提心以后,你才能带动你的菩萨道。就像我发,老法师当时叫我办,诶,你在台湾办一个祭祖大典,我就发菩提心。虽然我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真发菩提心,但是我发了这个勇猛的心,是相应菩提心。也走了五年了,中间是困难重重,得关关难过关关过啊。从二○一五年办第一届的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万人念佛法会,在二○一五跟二○一六。第一年也有八千人,快一万人,第二年六千人。第一年跟第二年是果清律师主法,老法师当我们的导师,那二○一七年跟二○一八年跟今年二○一九年是宗兴律师来主法。这就是什么?带动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也是从这样发起来的,它能生出一切诸佛的妙行。

所以三世如来从菩提心出生。所以这些三世如来诸佛菩萨跟我们一样,他们在因地的时候,他们在还没有行菩萨道以前,还没有发菩提心以前,他们也是颠颠倒倒,那他们为什么成佛?就是因为他们愿意跨出这一步,发菩提心。他们在调伏烦恼的时候,他们也把众生放进去了,把佛道放进去来引导他。那阿罗汉呢,就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阿罗汉为了调伏烦恼而调伏烦恼。因为他什么?他觉得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所以阿罗汉他是为了调伏烦恼而调伏烦恼,他没有众生跟佛道来引导,所以他入的是偏真涅槃。那佛陀不然,佛陀调伏烦恼的时候,也同时用众生跟佛道来引导自己,所以他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为什么要发四弘誓愿?就用众生跟佛道,你看,这刚开始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众生啊,最后一个是什么?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佛道啊,所以你要成就佛果,你要生出一切菩萨行、诸佛妙行,你就必须要以众生跟后面的佛道两个作为你的引导,你要把这两个放进来。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如果能发这个菩提心,就是酝酿了无量功德的因种,虽然功德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个种子已经种下去了,它能够摄受一切菩提的智慧、功德都在里面。

那我们来看这个总结,你发心就有功德啦,何况你是依止菩提心所创造出来的佛号呢?譬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念这句弥陀圣号功德,你会带动你怎么样?你会带动你要去修财布施啊,你要去修法布施啊,你要去做放生、去助念,那无畏布施啊,它带动你做布施的工作啊,那你会去受三皈五戒、菩萨戒,受八关斋戒,你会去持戒啊,它会带动你去持戒啊,也都是因为你发心的缘故,它生出这样的功德出来啊,然后生出种种妙行出来啊,那不就是更不可思议吗?那么也就是说,佛法就是你在佛道、在菩提道上的因地修行。

我们净土宗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慎始,第二个善终。净土宗很重视临终,这个临终就像期末考一样,期末考没有考过你就当掉了,不能毕业啊。那临终怎么来的呢?你平常念一句佛号,我念一句佛号,念阿弥陀佛,这叫做栽培因地。你平常不努力读书,那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来不及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你的水果长出来了没有?长出来水果不一样啊,为什么?因为你发心不一样。

那你怎么去引导这句阿弥陀佛到达彼岸呢?你如何让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不是变成福报呢?如何让这个阿弥陀佛做你的舟航,引导你到极乐的彼岸?我们说“极乐有归舟”,我们在读《三时系念》里面不是有这个“极乐有归舟”,就是这句弥陀,那这个“归舟”是谁来帮你引航呢?发菩提心。所以我们在读《三时系念》里面讲,“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你看,第一个跟你讲什么?“觉海虚空起”。“觉海”就是我们的性海,要发菩提心,要发广大心。你怎么样引导这句佛号登上极乐的归舟呢?“若人登彼岸”呢?你要用发菩提心来引导,用这个菩提心来引导这句佛号。因为你发菩提心以后,你就可以怎么样?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你会向诸佛菩萨看齐,是这个意思啊。

你要先去观想,佛陀内心在怎么想。我常常跟莲友义工都这样勉励,我说,你在做义工的时候,你不管碰到你喜欢听的或者不喜欢听的话,或者你喜欢做的跟不喜欢做的工作,你都要把它当成是阿弥陀佛交给你办的,这就是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以后,你碰到顺境、碰到逆境,你都能够用这句佛号,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很多莲友去做义工,做了半天,烦恼一大堆,苦恼一大堆,也很多,不要说是做义工了,那连修行都苦恼一大堆,自己本身要解决苦恼,变成自己也是一个苦恼众生,他没有真正发菩提心。

所以你要去思考佛陀内心怎么想这个问题,你要先去学习佛陀的思考模式,佛陀的思考模式,这个很重要,就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所以我常常跟莲友勉励说,你要从佛角度看众生,不是从你角度看众生,佛怎么想。所以有时候我们老师以前也跟我们讲过,佛法不通人情的,那就是发菩提心,就不会通人情了。

这就是祖师跟我们讲的,跟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你如果发菩提心,你就是跟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这古人说得很有道理,他说为什么同一个鼻孔出气呢?因为你是他的儿子,你是法王子。你看,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面,在十个月母亲给我们怀胎的时候,我们在肚子里面是怎么呼吸的,各位知道吗?跟母亲一同呼吸。你的母亲是谁?般若。你的母亲是谁?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你要跟他同一鼻孔出气。发菩提心就是那个管线,你跟佛陀,跟十方三世诸佛,跟般若、大智慧,你就连线了,用现代话就是连线了,用科学的角度说,已经连上线了。你电脑没有连上线,怎么打都打不出来,你网路就不通,就收不到信号。为什么你跟佛不能感应道交?因为你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不能够感应道交,至诚感通,我们讲的是感应道交。

就是说你今天发菩提心,你就怎么样?你就受生在佛家,你知道吗?你就是佛陀的儿子,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就说,这里讲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你看这个重要性到这种程度。所以你一发菩提心,就是佛陀的儿子,你就是莲池海会了,虽然你还没有往生,但是你已经参与莲池海会了。就是印光大师说,你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你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这印祖说的,你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你发菩提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嘉宾了。这个很重要,这是种姓。印光大师说,发菩提心做什么?叫做“王子坠地”,就王子生出来了,这王子生出来了,他将来会当国王啊,“功超群臣”哪,你是“王种”啊。这里讲“王种”,是一种比喻啦,你就是佛种了。你不发菩提心,你修得再怎么好,你还是个大臣,你也不能当国王,除非你是叛变篡位不成?你敢吗?对不对?

所以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是来自于怎么样?刚才讲这四弘誓愿,来自于地藏本愿,不是靠佛号感应道交,那只是个方便,佛号是个工具,阿弥陀佛这个圣号是个工具,是靠你临终的心,你是用这念心去推动佛号,佛号是个桥梁。我刚才讲,你发这个心要跟阿弥陀佛沟通,发菩提心是这个线路,它就通,就能够相通了,就能感应道交了。佛号只是个桥梁,是要跟佛心心相印。“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你看祖师都跟你这样讲,“师师密付本心”,“本心”是什么?菩提心哪。是心心相印,如果你能够发心来推动这句佛号,那就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叫什么?顺从本愿。虽然我们做不到佛陀所有的功德,但是我们的心是随顺这个本愿功德。

各位,这才是真正叫做本愿念佛。很多人跟我讲,哎呀,本愿念佛多殊胜啊。没错,就是这样,顺从本愿,你要发菩提心,所念的这句佛号、引导的这句佛号,叫做真正的本愿念佛。本愿是什么?成佛啊。

所以当我们知道调伏烦恼的时候,同一时间,一定要有一个目标出来,这个样子,你所修的一切就是成佛的资粮。譬如说,我们成佛就是在高速公路,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要一直往前走,这就发菩提心的好处。你开车上高速公路,你都有经验,你根本没有匝道,你下不去呀。你发菩提心就是让你上高速公路,那个速度之快啊。你要是不发菩提心,在乡间小路转来转去,转不出去,到达不了目的地,但是你一发菩提心,把你送上高速公路,对不对?

所以净土宗的人都问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净土宗还要发菩提心呢?那么各位我们就想一想,你认为净土宗想成佛吗?你想成佛,那就一定要发菩提心,哪还有其他路可以选择吗?还有其他捷径可以抄吗?可以走吗?经典刚才不是讲吗,“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只有一条路而已呀,菩提心这条路啊,就是菩提道啊。经典上不是讲吗,“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过去的佛是这样走,现在的佛也是这样走,未来的佛也是这样走。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没办法,就没办法成佛,也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往生西方了。你不发菩提心,你去净土世界干什么?

所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出来说,你不发菩提心只有两种可能,如果我不发菩提心,那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是有出离心的修行者,第二个,你已经发世俗心。就是你不发菩提心,就是因为这样。那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阿罗汉,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里面只有三种可能,不是出离心就是增上身。你发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为你不会想要离开娑婆世界的;你不发菩提心,你就是发二乘的心,自了汉嘛,所以你就跟大乘的弥陀本愿不相应。

以上我们是特别针对这句“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我们特别引申第一阶段的发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它能够生出无量功德,三世诸佛如来都从菩提心成就的。

再来,老法师怎么开示发菩提心?老法师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不可思议的威力,他也是这样说啊。

经典上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老法师说,这句话重要。“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净土行人常讲通身靠倒,就这句话,通身靠倒,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靠这句阿弥陀佛。但是真正靠这句阿弥陀佛,要做到怎么样?要做到万缘放下,不但万缘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来。莲池大师给我们做的榜样,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是什么个样子呢?什么叫做“专恒依止持名念佛”呢?莲池大师的做法,“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再搞了,“八万四千行,饶与别人行”,你喜欢哪个法门,你就尽量去学吧,莲池大师他老人家恭敬赞叹。他自己呢?专念弥陀,真专。我跟你讲,如果你有办法这句佛号持到底,持到铜墙铁壁,真专,像莲池大师这样,真专,那这个也是相应菩提心。

那老法师有提到了,他说他曾经到过杭州,去参观过莲池大师的道场,他说他看了很难过。为什么呢?莲池大师的道场变成现在给人家开茶馆。他说,看得很难过,大雄宝殿没有了,做成茶馆,祖师的道场,他那个殿叫神运殿,老和尚看到就想到就很难过。

那么老法师就提到说这个弥陀圣号功德,我今年跟老和尚拜年,就是用弥陀圣号功德跟师父拜年,跟这里前后呼应了。

莲池大师有一次碰到杭州干旱了,非常严重,太守没有办法,他去求莲池大师,希望老和尚发慈悲心,为干旱祈雨。那么在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有求雨的仪规,就是求龙王。莲池大师跟大家说,这个仪规我不会做。他不会向龙王祈雨啊,龙王会护持莲池大师啦。莲池大师说,我只会念佛。那个知县说,好,那我跟你一起念佛,那我们一起去,一起念佛好了。他就带了一堆人,敲着木鱼念阿弥陀佛,他在田埂上走路,他走到哪里,雨下到哪里,老和尚说,真灵。为什么?莲池大师是真发菩提心,他念这句佛号功德,是他用菩提心做前导啊。我们为什么念佛没有办法祈雨呢?不然现在这样好了,现在如果长期干旱啊,那说,啊,那陈居士,你带领大家去祈雨好了。你祈雨了半天,为什么雨不下呢?龙王不挺你嘛。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发菩提心嘛。刚才我特别强调,你必须要用菩提心引导这一句弥陀圣号功德,那才是本愿念佛啊。所以你能够这样,就能够至诚感通,感应道交,叫做什么?心心相印。用这句阿弥陀佛,什么仪规都没有。

我跟你讲,台湾也有一位跟莲池大师这样的功德,谁?忏云老法师。老法师跟他结缘半年,在莲因寺。我很幸运的,忏云老法师往生的时候,我刚好到南投帮我家师姐的老板娘,她的亲人往生,带莲友去跟他诵《地藏经》,我突然间心血来潮说,诶,既然来到这里了,我们就到水里去莲因寺参访忏云老法师。因为我很惭愧,我业障重。忏云老法师有画西方三圣,他的西方三圣我很喜欢,我讲堂上面还保留一幅西方三圣,这忏公画的。我的皈依师父传顗法师跟忏公非常地熟,他们两个交情很深,忏公把他画的这个观世音菩萨就交给我皈依师父保管了。结果忏公往生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啊,你看,我业障这么重啊。

诶,结果我就有福报啊,我刚好到南投去,突然间灵光乍现说,我们到莲因寺去参访。正好忏公往生的第七天,在打佛七,里面大雄宝殿全部客满了,不能进去了,我们所有七八个莲友只能挡在外面。但是突然间知客出来说,只准两个,只准两个人进去,一个就是我,一个是我,一个杨居士,他是非常慈悲的一位居士,平常在做佛教礼仪的,就是帮人家助念啊、做丧事的,他是很慈悲。我就带了杨居士说,你跟着我进去。结果我运气很好,我坐在哪里呢?我坐在忏公的棺木旁边。他棺木的旁边就是维那法师,跟他们大概是莲因寺的他的侍者还是他的副住持,我不太清楚,反正里面全部都是出家人,前面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大概都是出家人,其他才是居士。我很幸运啊,坐在维那法师的后面,还有个空位,就那边那个位子给我坐。我很诚恳地、很真诚在那边恭诵大概是两个小时的阿弥陀佛圣号,来恭送忏云老法师到极乐世界去作佛。

我有一个莲友叫王观如居士,各位都听过我讲她的故事。她生小孩的时候,生她那个儿子,取名叫佛光,在台北市的福州街的妇幼医院生儿子的时候血崩,血流过多死掉,魂魄离开了,离开了十一个小时左右,离开这个医院以后,遇到冰天雪地,地藏菩萨叫她回来,她又回来,这个神识又回到她的这个肉体上面,她又复活了。

她以前,她跟我讲,她生病生得非常严重的时候,忏公去给她托梦,忏公,你看她跟忏公有缘。忏公去给她托梦以后,在梦中给她一帖药吃,他说,你这个吃下去就好了。忏公就在梦中给她,这样像送她一帖药说,你吃下去就没事了。她一吃以后,因为她印象特别深刻,她也不晓得是谁,是一个出家人,她没见过他。那么那一帖药,因为她久咳不止嘛,她一直咳嗽咳不停,那没办法止啊,止不住啊,忏公在梦中赐她一帖药说,你吃下去。她一吃,诶,第二天醒来竟然不咳了。她就很好奇说,梦中这位老法师是谁?她就上网去查,一查,诶,忏云老法师。她跟她师兄专程到莲因寺去感恩忏云老法师。这不可思议啊。所以忏公,忏云老法师就是在极乐世界,他跟观世音菩萨一样,闻声救苦。

那他两位大弟子,各位都晓得,一位男众,一位女众,都是现在在台湾当代的成就者。男众的,净界大法师,那个讲经说法是辩才无碍。第二个,道证法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人家说她是观世音菩萨乘愿再来的,四十八岁圆寂,出家十七年,三十一岁出家,在观世音菩萨六月十九号成道纪念日往生极乐世界。你看,忏公座下两位,一个应该是,像净界大法师他讲经,真的是辩才无碍。

《莲池大师传记》里面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这一句阿弥陀佛非常管用,只要诚心诚意,决定没有怀疑,决定没有夹杂,他就会有感应。因为你发菩提心就会怎么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三个你都做到了。因为你真发菩提心,这三个都没有啦,也不会间断,也不会夹杂,也不会怎么样?不会怀疑了。所以《无量寿经》里面讲说,他“截断狐疑”。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你就,那阿弥陀佛圣号有用吗?在生病,念阿弥陀佛圣号真的会好起来吗?你就会怀疑啊,因为你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不能够至诚感通啊。莲池大师用阿弥陀佛求雨,求到了。

在现代,老法师说,山东庆云,齐素萍居士在建庙,金山寺。这好像是海岛金山寺,我去过,那个道场真是大,齐素萍居士真的不简单,韦陀菩萨成就她啊。海岛金山寺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小麦收成嘛,四百亩的地啊,小麦要收成的时候,突然遭受到蝗虫的灾害,这个事情麻烦了,小麦会被吃光光。附近的农民就告诉齐素萍居士说,你要喷洒农药啊。齐素萍就打电话请教老和尚,说喷农药是杀生呢。老和尚说,你好好去想一想看怎么处理。老和尚也不直接跟她讲,如果她真发菩提心,她就会知道怎么去做。所以我告诉各位,如果你真发菩提心,你智慧就生出来啦,它就成就无量功德啦。

结果齐素萍居士听完老法师开示以后,她最后想通了,不杀生,绝不喷农药,宁愿四百亩小麦统统给蝗虫吃掉,供养它们,也不杀害它们。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是什么你知道吗?这个念头就是相应提心。你既然发菩提心,你就不忍心杀害它们啊,它们也是众生啊。所以我刚才为什么说,你念这句佛号功德,你发菩提心要怎么样?你用什么成就佛道呢?你必须跟众生、跟佛道,两个放进来,你修行才会成就啊。你只顾自己,那你大概最多只能就到阿罗汉而已啊。当然阿罗汉也不简单,我们要赞叹啦,因为他证悟我空真如,他也是出三界,了生死,至少比我们强啊。我还做不到阿罗汉境界,我连初果都不如,我一个标准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我只是引导老和尚跟祖师大德这样的一个看法,高僧大德他们的看法,我是引导他们的话来跟各位分享。

齐素萍居士这个念头起来以后,她就带了一群人,她也学莲池大师,她就带领一群人啊到麦田里面去念阿弥陀佛,在麦田绕佛。

你看齐素萍啊,我为什么说她,她想盖什么道场,她就能够成就什么道场,我认为齐素萍她有发菩提心。我跟她交情很深,她每一次见到我,有一次在巴黎啊,我们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和尚那个演讲会议啊,她住在饭店,我也住在同一间饭店,她带领她一些护法居士在旁边。阿弥陀佛,黄警官到我房间来。房间椅子不够坐啊,来来来来,我们都坐在地毯上,黄警官,你给我们讲因果。我说,齐居士,大菩萨在我的前面,我怎么可以在关公面前耍大刀呢?她说,不不不不,你要讲给我听。我就在那边讲因果,跟他们分享。齐素萍居士,我非常佩服她,我们一见面就是一见如故啊,常常在香港大埔啦,在极乐寺,我都常见到她,老和尚非常器重她。

齐素萍居士就这个念头起来以后,就带了一群人到麦田去念阿弥陀佛,在麦田绕佛。所以告诉各位,你要是困难解决不了,你就学莲池大师,你就学齐素萍居士,但是先决条件,你要发菩提心,你那个念佛就灵了。结果她在麦田绕佛,下了一阵小雨以后,刮了一阵风以后,那些病虫害全部都没有了。你看,发菩提心这么有用,比农药还厉害,你派什么飞机来空撒什么东西,都没有用,菩提心像无敌铁金刚一样,它是金刚不坏。结果附近的农民感到很惊讶,怎么会没有呢?真的没有啊,一个都找不到,最后大丰收。如果她要是喷农药的话,跟这些众生结下冤仇,那就麻烦了,那就麻烦大了。

她发了是慈悲心,一个小蝗虫都不忍心杀害啊,这叫做慈悲心。所以菩提心就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你发菩提心,你就能够做到什么?直心、深心、大悲心。那齐素萍居士这个就是大悲心,就是慈悲心,一个小蝗虫都不忍心杀害它,这是相应,我刚才讲相应菩提心,至少相应菩提心嘛。她也没有想说,这些小蝗虫,全部你给我离开吧,她也没有动这个念头,她只是在绕佛,跟它们做回向,结果这些小蝗虫真的没有了,这是她告诉老和尚的。你看她念完佛以后,现场下了一阵小雨,刮一阵风,那些小蝗虫全部都不见了,全部的蝗虫都飞走了,不见了。被谁飞走?被阿弥陀佛的弥陀圣号功德送走的啦。弥陀圣号功德就告诉这些小蝗虫说,这个地方是在护持道场,你们不要来,你们到别的地方去吃啦。

这是老法师特别举三位公案。刚才我们是讲理,现在是讲事。这个地方老法师第一个举大德,就是莲池大师真发菩提心,再来是齐素萍居士,这一种菩萨行也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发菩提心成就的公案就是刘素云居士。老和尚在讲这个公案的时候,那时候是十一年前,现在当然不止啦,十一年前得红斑性狼疮,就刘素云居士啊,刘素云老师,非常严重,医生告诉她,让她心理有个准备,她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她得的是严重的红斑性狼疮,比她轻的都死掉了,都走了。刘素云居士只有一个信念,阿弥陀佛,她相信阿弥陀佛是大医王,阿弥陀佛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这个相信就是发菩提心,就是真信切愿。所以刚才老和尚不是讲吗,你要是真发菩提心,你就不会夹杂、不会间断、不会怀疑,刘素云居士就是不会怀疑嘛。所以弥陀圣号真正要能够截断狐疑,但是你要怎么样才会深信不疑呢?你必须要发菩提心。

所以刘素云居士相信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所以我们常常讲说,阿弥陀佛他也没有开药店,他也没有卖医药,但为什么病会好呢?因为佛号功德嘛,弥陀圣号的功德嘛,那个功德就可以消除业障嘛,业障一消,病就好了嘛。问题是你没有那个功德嘛,你没有那个功德,业障消不了嘛,业障消不了,病就没办法好。那怎么样才是功德呢?你发菩提心就有功德了,刚刚不是讲有无量功德吗?它能生出一切善法,三世如来都从这个发菩提心生出来的。

她相信阿弥陀佛一定能把她的病治好,就这个念头念阿弥陀佛,那病真好了。到现在刘素云居士还在讲《无量寿经》。她跟老法师作报告,讲了十几个小时,讲得真好。老法师说,她在讲经的时候,在答复问题的时候,没有疲倦的相貌。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不可思议的威力。老法师特别举莲池大师、齐素萍居士,还有刘素云居士。

所以刚才我们不断地阐述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它能出生无量功德,最后我们就用这三个高僧大德作见证,让我们更相信,这一个发出世弘愿,一定要发菩提心。

以上老法师的开示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十六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按语的白话解,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以上是菩萨四宏誓愿,每句中都包括无量微妙含义。人如果能够体会这四句话语,在行住坐卧中念念不忘,他就是菩萨了。经上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你不发菩提心,就好像说,你耕作稻田,你没有下种子,种子不能开花结果。纵然时时刻刻发着世间善愿,经过恒河沙劫,你不如暂时发一次菩提心,你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你累世发这个世间善愿,它不能够出离生死,它不能成就功德。他的意思是这样。

好,我们看下面,前面讲发愿,一个是世间善愿,一个是出世宏愿,那接下来他就告诉你“附证”。“附证”他用五个公案,我们尽量讲,看看能不能讲得完。如果讲不完,我们剩下的部分,我们就留待下一回再继续研讨下去。我们看第一个附证公案,“三童发愿”,我们看经文:

“三童发愿。(阿阇世经)。”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无央数劫”,“央”者尽也,此句指无尽数之劫也。“劫”者极长时之名,记世界成坏之时节数目也。《无量寿经·上》曰:“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华经·见宝塔品》曰:“此佛灭度无央数劫。”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这个具足戒是指三坛大戒,三坛大戒就是沙弥戒、沙弥尼戒,还有比丘、比丘尼戒,还有出家菩萨戒,这叫三坛大戒。那么比丘受完三坛大戒以后就成为受具足戒的比丘,他就可以被称为比丘了,没有受过三坛大戒的就只能称沙弥,不能称比丘。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

比丘有三个含义,第一个,乞士。第二,破恶。第三个,怖魔。

第一个,乞士是什么呢?因为佛陀那个年代,佛陀的僧众都是行乞托钵的。那为什么叫乞士呢?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养维持这个色身,一方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就是法身慧命、般若资粮,以资养法身慧命,这个叫乞士。那第二个,破恶,此恶是指心中的种种烦恼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学,扑灭贪瞋痴等烦恼,这个叫破恶,以达到了生脱死的目的。所以破恶就是断烦恼,最起码断见思惑,见惑跟思惑,再来再断尘沙惑,最后再断根本无明,叫破恶。

第三个,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众生都成为魔子魔孙,永远受它控制,不要离开三界,可是出家的佛弟子呢,他目的就是要跳出三界,以解脱为期,大家都很认真修行,不为天魔外道所扰乱,于是魔宫震动,魔王怖畏起来,所以称为怖魔。

所以比丘又称乞士、破恶、怖魔。

那阿罗汉呢?阿罗汉他也有三个意义,一个是证得无生。第二个,杀贼,因为阿罗汉破见思惑,所以叫杀贼。第三个,应供,阿罗汉因为他破我执了,他出三界了,可以接受人天供养,所以他又叫做应供。所以这三个有时候大家会弄错。阿罗汉叫证无生,因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他已经证得什么?我空真如了,他已经无我了,无我,他没有见惑跟思惑了,所以他无我,证得无我的时候,他就证得这个无生,因为他已经离开三界生死了。那第二个,阿罗汉他是杀贼,他已经破见思惑。那第三个,阿罗汉是应供,可以接受供养。

但是比丘,你只要一现出家相,所以为什么呢?出家要有出家的福报,就是说为什么?因为魔宫会震动。出家考验很多,所以出家不容易,是乃大丈夫之事,这不是一般将相所能为。所以出家不容易,坦白说,真的不容易,你真正要持清净戒,做到清净的僧人,这个都不容易啊。所以我们看到出家人,我们就是要恭敬,这是佛陀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面都有交代,哪怕他是破戒比丘,我们都要恭敬,我们不能瞧不起他,哪一天他忏悔回过头来,他忏悔了,他就往生极乐世界。像莹珂法师,他就一个破戒的僧人,他最后是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你不能瞧不起那些破戒的比丘。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叮咛我们的居士跟学佛人,我们的社会大众,我们必须要恭敬三宝,现在佛法都已经很衰微了,我们应该要做这个典范。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三童发愿(摘自《阿阇世经》)。

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名叫一切度如来。当时有一户豪贵人家的三个小孩,各用一颗宝珠供佛。一个小孩说,我要像佛右面那个比丘。一个小孩说,我要像佛左面那个比丘。一个小孩说,我要像中央那尊佛。释迦牟尼佛说,发愿像中央那尊佛的就是我,发愿像左比丘的那个是舍利弗,发愿像右比丘的就是目犍连,目犍连尊者。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公案:

“号同古佛。(涅槃经)。”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无量无边”,“无量”是多大而不可计量,又数目之名。“无边”,广大而无边际也。按,印度有十大数,分别是阿僧祇、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这样一共是十种。这是形容,形容什么?形容那个数量没办法算。那个算法就是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称为阿僧祇转;阿僧祇转再乘以阿僧祇转,则为无量;无量再乘以无量,称为无量转;无量转再乘以无量转,则为无边。依此类推,一个阿僧祇为十的五十一次方。

再来,我们看这个“如来”,“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之一,十种称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果而成正觉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那么这个如来是佛的十种通号,那还有其他,我们再来念一下:一个是应供。应供音译阿罗汉,可以受人天供养。第三个,正遍知。第一个如来,我们已经解释过了,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再来是应供。

第三个是正遍知。这个正遍知,音译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叫正遍知。所以佛的智慧,你跟他问世间法、问出世间法、问一切万法,佛都能够一切了知,正遍了知,叫正遍知。

第四个,明行足。我们以前也很少解释这个佛的十种通号,我们借由这个机会把它解释一次。明行足就是天眼、宿命、漏尽三明以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这叫明行足。

第五,善逝。善逝,乃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槃。

第六,世间解。

第七,无上士。如诸法中,涅槃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叫无上士。

第八,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用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使往涅槃,这叫调御丈夫。

再来,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叫天人师。

第十,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第十一,世尊。俱足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叫世尊。

以上讲是讲十种,十个通号,那也有讲十一种通号,讲十一种通号,佛跟世尊是不放在一起的。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号同古佛(摘自《涅槃经》)。

佛陀在无穷无尽恒河沙劫前,听到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就出卖自己的身体,遍求香花,用以供佛,听到佛说《涅槃经》中的一首偈,于是就发愿说,愿我来世成佛,名号与此佛相同。因此今天如来的名号也是释迦文。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发愿先度。(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这一个名相注释:

“沉吟”,深思吟味。

“斫”,“斫”就是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叫“斫”。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发愿先度(出自《金刚经解》)。

世尊在无央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静坐,遇国王出猎,问野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仙人心里想,如果按实情说,就害了野兽,不按实情说就是妄语,于是沉默不答。国王发怒,砍去他一肢手臂。又问,仍旧沉默,再斫去、再砍去一个手臂。仙人发愿说,将来我成佛,应当先度他,不要使世人效法他作恶。后释迦牟尼佛成佛,首先度的就是憍陈如比丘,就是当时的国王。

那这个地方,我们去受戒的时候,果清律师都会跟我们讲一个有趣的比喻。你受菩萨戒,不能打妄语,不能杀生。他说,假如说有一天你在山上碰到打猎的人,跟这个故事一样,打猎的人,他问你说那个鹿往哪边跑。果清律师说,如果你跟他讲方向,这样是杀生,那犯戒。可是你跟他讲说,那个鹿明明跑到东边去,你跟他讲说西边,它跑到西边去,你是想救那头鹿嘛,果清律师说,这样你也打妄语,那也不行啦。释迦牟尼佛说被砍只手臂。果清律师说,你就跟他拖延时间,今天天气还不错,都没有下雨,现在温度几度啊,你跟他扯东扯西的,差不多扯个五分钟,他不耐烦了。那个五分钟就是给那一头鹿跑掉,等到他要去找的时候,已经找不到那头鹿了。果清律师说,这是方便,开方便,你可以这样说,就不会犯戒了。

但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这个地方,它是讲是国王碰到佛陀,那佛陀不打妄语,所以他就“沉吟未对”,未回答,沉默不语。国王就砍他一个手臂,他再不答,又砍他一个手臂,两个手臂都没了。佛陀还发一个愿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就先度你,我不要世间人学这个造恶,他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那就是憍陈如比丘。

这个地方讲跟《金刚经》讲有一点不太一样,我们看《金刚经》的经文,《金刚经》经文: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先讲前面这个“歌利王”。佛陀他当时在山中修行的时候,他那时候已经证法身了,他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换句话说,他那时候就已经是法身大士了,他破根本无明了。歌利王当时是带着他的嫔妃到山上去玩,因为歌利王大概是在山中旅游疲倦了,在树下打盹休息。他的这些嫔妃看到佛陀的法相庄严,就过去请法。佛陀就为她们开示,如何远离五欲六尘,不要享受世间这种五欲之乐。听得法喜充满,那些嫔妃非常地欢喜。等到这个歌利王醒来以后,就责问佛陀说,你为什么跟我的嫔妃讲话?你有没有生了欲念之心?就是我们见色会起欲念之心,他说,你有没有起欲念之心呢?佛陀说,我没有起,也就是说他没有起淫欲之心。歌利王不相信,他说,五通仙人都会动念头,你怎么可能不动念头呢?

我刚才讲过,佛陀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已经破根本无明了,他就不起心、不动念了,也就是说他证得无生了,念不退了,他不会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讲十二因缘里面讲的,他没有爱、取、有,他断爱了,他也不攀缘取舍,他就不会落下阿赖耶,他已经没有阿赖耶,他转识成智了,哪来的爱、取、有呢?这样讲大家都明白了。他证法身就怎么?转八识成四智菩提,那他就没有爱、取、有,哪里还有说美女很漂亮?看这些嫔妃很漂亮?他没有了。他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受、爱、取、有,触灭、受灭,接下来爱、取、有灭,那生、老死灭,他十二因缘,他这是什么?还灭门。

当时歌利王不相信,他拿刀割佛陀的鼻子啦、耳朵啦、手脚啦。佛陀旁边有四大金刚在护法,四大金刚就飞沙走石,那个歌利王就吓得,就吓到了,就跪下去跟佛陀忏悔。佛陀说,我下一世成佛,我第一个度你,就是那跟在佛陀旁边做护法那五位比丘。那五位比丘都是佛陀他父亲这边跟母亲那边的亲戚,净饭王特别派这五个亲戚来保护他,最后成为佛陀第一个僧团,这是五比丘。其中第一个就是憍陈如尊者,就是《无量寿经》里面出现的第一位尊者,就是憍陈如比丘。

这个是这一段,我们了解那当时歌利王问佛陀他说,你生不生气啊?你有没有起瞋恨心哪?佛陀说,我没有起瞋恨心,亦如我刚才跟你讲我没有起欲望之心一样。佛陀说,“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因为他过去生被歌利王节节支解的时候,他那时候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应该生瞋恨心。所以证明佛陀他已经证得法身的境界了,所以他已经不起心、不动念,当然没有瞋恨心。贪瞋痴都断掉了,哪来个能生气的我跟所生气的这个歌利王呢?他能所不二了嘛。

好,我们今天就只能讲到“发愿先度”,下一回我们还有个四十八大愿跟发心即胜二乘,我们再继续下回的研讨。

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8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