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5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5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1月24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五。我们看课本八十二页,经文十五,“欲广福田,须凭心地”。我们看经文:

“(发明)此句。乃一篇纲领。上述因果之事。此明因果之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儒不信因果。由于未能理会儒书耳。故论及余庆余殃之说则信。谈及因果即不信。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余庆余殃”,“余庆”就是余留的德泽。“余殃”就是遗留的灾祸。这一句“余庆余殃”,语出《易经·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么这个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多积阴德,必有后福;多行不善,必遭恶殃。劝人不要行恶,以免祸延子孙。故“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

那么这一句《易经》的经文,它里面就涵盖了因果通三世。所以有时候我们一般讲说,儒家不讲前世今生或者今生来世的三世因果,但是你从《易经·坤卦·文言》的这段经文来了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已经是因果通三世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里面有三世的因果道理在里面,所以不能说儒家不讲因果通三世呀。所以这个“余庆”“余殃”就是,我们说祖先有德啊,这个就是“余庆”。看这个周朝,他们的福报有八百年,从周文王、周武王,还有周公制礼作乐,这样这些圣贤的帝王,他们所积的功德庇荫了周朝将近八百年。那范仲淹也是一样。所以儒家里面讲,你从这个地方去研判,确实它有因果通三世的这个智慧在里面。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这一句是一篇的纲领,上面讲述因果的事实,这里说明因果的道理。心地是因,福田是果。世上的儒生不信因果,是因为没有领会儒书的精神实质。所以一当论及积善的人家一定会有吉庆,不积善的人家一定有灾祸的道理就相信,具体谈到因果时又不相信。就好像只知道有日,不知道它就是太阳。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

那么这一段的经文,这个周安士菩萨他的“发明”,后面这一段最重要,“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所以印光大师说,周安士菩萨是乘本愿轮,是乘愿再来的。如果是乘愿再来的,一定是法身大士,是实报庄严土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根本无明的法身大士,他才能够立功、立德、立言。这个就是立言,“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这就是真理。老和尚说,因果,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存在的。你信它,一辈子吉祥平安。所以不是说因果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你不信它也存在。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荡”,放纵不受拘束。例如放荡、浪荡子。《论语·阳货》篇,“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代也有这种狂傲不拘的、肆意妄为的人,那现在是狂傲,但是他更严重,就是放荡,不信因果,这个“荡”就是不信因果。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信因果的人,心中常有畏惧,有畏惧就不敢为恶;不信因果的人,心中常常放荡,常放荡就无所忌惮。一人怕因果,就有一人行善;万人怕因果,就有万人行善。一人不怕因果,就有一人造恶;万人不怕因果,就有万人造恶。所以说,人人知因果,天下就会太平;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就会大乱。

所以我们特地把这个“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我们就放在我们《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片头,我们就放周安士的这句法语。

来,我们再看下面的“福田心地图”。

“三种福田。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

“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和尚。”

“功德田”,“佛菩萨贤圣僧。”

“贫穷田”,“饥饿困厄人畜。”

那么我们顺着“心地图”来解释,就“三种福田”,第一个“报恩田,父母、师长、和尚之类”。“功德田,佛菩萨、贤圣僧之类”。“贫穷田,饥饿困厄人、畜之类”。那么一个是恩田,一个是敬田,“功德田”就是敬田,“报恩田”就是恩田,那“贫穷田”就是悲田。这三种田,恩田、敬田、悲田,都是在我们的福田里面。福田由心耕啊,就你肯在这个福田里面去布施,去种下这个善因善行,那就在这个福田里面种下善的种子。那恩田呢?就是父母跟师长,还有和尚,我们一般讲就父母、师长,这里特地加一个和尚。

“和尚”,我们来解释一下它的名相注释。“和尚”,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余多用尚字。就是律宗都是用和上,我们说六和敬,这个和就是平等了,其余都是用高尚的尚,这和尚,我们现在习惯是用高尚这个尚,和尚。本来是印度的俗话,呼自己的老师叫乌社,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那么和尚呢,有可能是它传过来以后,辗转之间,这里讲说“转讹”,就是传达错误,它应该是和社、和阇。

罗什大师,罗什三藏法师翻为力生。为什么叫力生呢?他是依老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啊。就说你要依善知识、依你的师长、依你的老师,你才能够道业成就啊。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没有师父领进门,没有师长的教诲,你的智慧无法开启呀。这是“以依师而弟子道力得生故也”。这是罗什大师翻的,他翻叫力生。

《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应该说叫做郁波弟耶,“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郁波弟耶的意思就是说,又叫做近诵。什么叫近诵呢?就是做弟子的年纪轻、年纪小,不能离开师父,就像小鸡不能离开母鸡一样啊,小鸟不能离开母鸟一样啊,常常靠近师父,靠近他的师长,师长会督促他接受经典的教化而读诵啊,这叫郁波弟耶。所以又叫亲教师,“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

好,这个是“三种福田”。

那么第二个“功德田”,敬田,是“佛、菩萨、贤圣僧”。“贤圣僧”是什么呢?开悟的圣僧,像六祖大师、海贤老和尚,这都叫贤圣僧。那么没有开悟的僧人呢?叫凡夫僧。那悲田是什么呢?“贫穷田”就是悲田,你布施食物或是布施钱财给饥饿的穷苦人家,饥饿或是困厄的人或者畜,畜生,这个都叫悲田。所以有些人他会去喂食流浪狗啦,喂食流浪猫啦,他会去收容流浪猫、流浪狗,喂食小鸟,他会施食,丢那些稻谷、稻米给这些鸟吃,这也都可以算是悲田,他也有布施啊,这也有福报喔。

好,那我们再看下面,“二种八福田”,哪“八福田”呢?我们常常讲说,八种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常这样讲说,你照顾出家人,或是照顾长辈,父母生病,这是看病福田,是排第一的。有八种福田在这里。

“二种八福田”,哪八种?“佛。法。僧。父母。师僧。贫穷。疾病。畜生。”

那么他把这八种福田再来归类,这里面有“方便”福田,“敬田。悲田。”那么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出家人叫“师僧”,这五种福田归到敬田。那贫穷、疾病、畜生,它归类为悲田。

那么“方便”福田分成三种。第一,“广置义井”。因为古代没有像现在有自来水,都会挖井,这个“义井”的意思是说,给人家免费来提水,他挖了一口水井以后,供给全村的人或是经过的人都可以来汲水生活,就是“广置义井”。

那么“建造桥梁”,就铺桥造路。像台湾有一个行善组织,叫做嘉邑行善团,专门在铺桥造路,他都做桥梁,几乎台湾这些乡下,或是地震、台风过后被损害的桥梁,大部分都是台湾嘉邑行善团,在台湾非常受到大家的敬重,他们就专门在建造桥梁。他们有自己准备的压路机,工作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预拌混凝土,他们自己铺沥青柏油路面,都他们自己做,他们也有工程人员,会设计桥梁。

当然在我们国内,都是政府来做,尤其是我们政府做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还有公路网,虽然说这个是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规划,但是也是功德无量啊。我每次到中国大陆,到国内去弘法,每次上那个高速公路或是高铁,就很赞叹啊。这个是大工程啊,这个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里面,他就提到这个铁路四通八达。这也就是中国,可以讲说几千年来,是非常了不起的建设,各位不要小看这个。那天看到这个新闻报导,从四川到青康藏的高原,你看那个高原铁路啊,还有穿山越岭的那种高速公路啊,哇,那个不简单,那都在云端啊,下面都是云海,那建在云海之上啊,那个,哇,那不得了,那是历史上的创举啊,全世界听说是根本见不到的,建立在云海之上的高速公路啊,它都仿佛人间仙境啊。像这个我们也是要赞叹,讲实在话,这是非常艰巨的工程,这也是“建造桥梁”,也是有功德啊。所以在这边,我们是要称赞政府。

那第三个方便福田是什么呢?“平治险路”。有些山路、道路,都是危险的道路,非常地危险,有心人士、善心人士他就会怎么样?他就把那一段非常险峻的道路,他把它开出来,或是把它整理出来。譬如说,我们常常去登山,这全世界都有,尤其是我们国内,我在台湾也看过,古代的人,你看,一阶一阶地这样铺上去,翻山越岭,一块砖一块砖,一块大的那个石头挑上山,那一阶一阶这样排上去,这也叫“平治险路”啊。那这个是方便福田。

再来,“敬田”,不管是你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父母、孝敬父母、恭敬师长、恭敬出家人,这五种都叫“敬田”。这个“敬田”再划分为“孝养父母。恭敬三宝”。这个很简单,我们都懂,这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那再来,“贫穷、疾病、畜生”为“悲田”。这个“悲田”就是分成三类,“给事病人。救济贫穷。设无遮会。”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给事”。“给事”什么意思呢?“给”就是供应,例如自给自足。这个“事”就是服侍。所以“给事”就是供养、服侍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一般称供给,这个叫做“给”的意思。那“事”呢?譬如侍奉父母。所以“给事”是供养、服侍。

再来,“设无遮会”,梵语是般阇于瑟,翻译中国话叫做“无遮会”。那么所谓的“无遮会”,就是设立一个,譬如说斋僧大会也好,或者是法会也好,供养贤圣道俗贵贱上下无遮。“无遮”就是没有设限制,没有禁止,这个“遮”有一种禁止的意思,它没有禁止,任何人都可以来。平等地实施财施、法施两种布施的法会,叫“无遮会”。那么在印度,他们国家或者民间都常常去设这种无遮会。那么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从梁武帝开始设无遮会,在梁武帝大通元年初实施这种无遮会。那么记载在《佛祖统纪·通塞志》,里面就有记载这个无遮法会。那《大智度论·二》曰:“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就是佛灭度以后一百年,阿输迦王他设了无遮法会,般阇于瑟大会。

这种法会普同供养,就像现在人打千僧斋。我们知道《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先生常常到五台山打千僧斋。现在就很少听说打千僧斋了。其实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发心,那我们都要赞叹他,打千僧斋。结万人缘,这个结万人缘,我看在国内当然是有啦,那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是谁呢?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的董事长吴富立先生。他就是什么?他可以讲说,他也是设无遮法会呀,他结万人缘啊。怎么说他结的万人缘呢?他在福州市办一个万人法会啊,我听莲友说,去那边参加法会的,饭店全部住免费,他提供这个饮食,供斋,那莲友参加,全部住饭店,统统免费,这就是无遮法会,结万人缘。谁都可以参加而无遮止限制,这个叫“设无遮会”。

那我们来讲一个公案,挺有趣的,五台山供僧,文殊菩萨现身。在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常常有人去打千僧斋。那么曾经历史上有一次,五台山的灵鹫寺设无遮大法会。那么当时公布这个无遮大法会的时候,就是写这个通启的时候,一般佛寺要办这个法会,都会有一个,我们现在讲就是海报了,会通告,公告十方,我这边要设一个无遮大法会,请来接受应供。那么当时里面就讲好了,这是一个无遮大法会,不简道俗啊。所谓不简道俗就是说,不管你是出家人,不管你是俗人,就是一般的民众,叫不简道俗。它不是说只限制说,出家人可以来,在家人不行,它没有啊,它不简道俗啊。不别贵贱,它不分,不问说你是方丈和尚,你是住持,或者你是富贵人家,或者说你是贫贱的民众,它没有分贵贱,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也不分乞丐,它也不拒绝乞丐来。

那么当时在设无遮法会的时候,灵鹫寺就派了很多法师在那边提供服务,要发这个供养金,叫发斋了,发斋,然后有供养金,叫发衬。一般来讲,譬如说像台湾的这个斋僧大会,譬如说林口斋僧大会,一般供养的话,一位法师到,都给台币五千元。本悟法师,在台湾中部的那个中部斋僧大会,那就比较多了,一位法师就供养台币六千元。所以他们每一次,那个斋僧大会一举行,都来接受供养,本悟法师说,大概都有五、六千人。如果以六千人来讲的话,一个人六千元的话,衬金,供养金一次要发三千六百万,那还要提供斋饭。所以整个斋会,供僧大会办下来,最少要四千万台币。那很不可思议,每年都不增不减。

每年都到法会的前一二天,那个钱都还没有着落,当天钱全部到齐。这个很奇怪,这三宝加持。那我曾经有一二次都问本悟法师,只剩下一个礼拜就要举行那个中部斋僧大会,我说这个钱够了没有?他说,还不够呢,差一二千万。等他办完以后,我再问他说,钱够不够?刚刚好。对不对?也没有剩,也没有不足。这就是什么?三宝加持。

那么当时,五台山这个灵鹫寺的这个法师在发斋菜的时候,还有衬金的时候,有一位贫女,她居士打扮,在家人的打扮,但是一看起来,她的衣着看起来就是很贫穷,就贫女啦,牵了一只狗,带了两个小孩来赶斋。因为不简道俗,所以她也来应供。那法师就发给她斋饭,给她一份,因为贫女一个人,狗跟两个小孩就不发了,发斋饭给一份了。结果这位贫女不走,就站在原地不走,那后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了,大排长龙。这位贫女不走,那么法师说,你为什么不走呢?我不是给你一份吗?我还有两个小孩啊。那位法师说,不行,他是小孩,不是大人。贫女后来就跟那个法师说,不行,还是要。那法师只好给她再两份这个斋饭。

发完那两位小孩的斋饭以后,这贫女又不走了。他说,你为什么不走?这给你三份了,你怎么不走?还有狗。她还有狗。法师说,狗不是人呀。禅宗里面讲说,狗有没有佛性?如果你说狗没有佛性,那你打它,怎么会哀哀叫?那狗有没有佛性呢?对不对?这禅宗它也说这狗有没有佛性,让你去参哪。那狗没有佛性,它怎么饿的时候它会哀哀叫,会跟主人摇尾巴要饭吃呢?要食物吃呢?如果说狗有佛性,那它怎么会吃粪呢?照理讲,它有佛性不会吃粪啊。所以这位法师就说,诶,他在看呢,你看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马上就住相生心了,又会落入分别、执著了,诶,狗不行,狗不是人。我们直接的怎么样?著相了,我们会分别、会著相。那位贫女就不走,她说狗也要有一份,那这样就四份了。那个发衬的师父就生气了,你太贪心了,然后就给她四份了。

四份她还不走。不走以后,那个师父已经是,因为本来一个供僧大会,他已经满脑子的烦恼都起来了,发四份出去了。那个贫女又不走,他说,你为什么不走?肚子还有一份。肚子又没人看到,怀孕,她说她怀孕了,肚子还有一份。那位法师已经受不了了,他说,这是现前。这是现前的意思是什么?只有我看得到我才可以发,看不到的不能发,他说,这是现前的。

那么那位贫女听了法师讲说这是现前以后,摇身一变,跃到虚空中。跃到虚空中以后,两位小孩变成童子,那一只狗变成金毛狮,化身一变,变成谁?文殊师利菩萨,她是文殊师利菩萨变的,化身来考大家说,你真的无遮法会吗?你是无遮大法会,好,那我就要变成贫女,带两个小孩,再加带一只狗,我再考你,我肚子里面还有一个,这样五份。结果那个法师真是被考倒了,他说,这是现前。换句话说,肚子里面那个不给了。

两位小孩变成童子,那一只狗变成金毛狮,然后文殊师利菩萨就坐上金毛狮以后,于空中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我们就是会落入憎爱,喜欢跟不喜欢、对跟错、要跟不要、好跟坏、是跟非、美跟丑、大跟小、富贵跟贫穷、尊卑,我们会落入分别啊。一落入憎爱,我们就起烦恼了,我们的真如自性就变成阿赖耶了嘛。所以佛家常教你要离开憎爱,不落分别。像新加坡许哲菩萨,老和尚说,人家百岁人瑞许哲菩萨走在新加坡的街上,莲友问她说,许哲菩萨,你在路上看到的人,有看到好人跟坏人吗?许哲菩萨说,每一个人都是好人。老和尚说,高明,他说,这真是法身大士,他说,只有法身大士才有办法做到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不起憎爱。何人可以做不落印象啊?法身大士。他为什么不落印象呢?他不起心、不动念,他念不退,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落印象就没有憎爱。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就告诉他们,你们想学平等,因为你们没有办法做到平等,你们就是众生,能够做到平等就是佛,就是法身大士,众生想要学平等,可是境界一来,你们“心随万境波”,心随境转,就是“心随万境波”。我们种子无量无边,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就攀缘了,就变成随声逐色汉,这“心随万境波”,心随境转,没有办法自己当家作主呀。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说,“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尽”,当你临命终时,五蕴四大都分离的时候,当你要舍报的时候,你能带走什么东西吗?什么你也带不走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百骸”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当你四大五蕴都舍掉的时候,你能留什么呢?你是带这个无量无边的业障、无量无边的毛病习气、无量无边的罪业离开这个人间。所以“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你现在在这边落下分别执著,起憎爱的心,你又怎么样呢?

那么文殊师利菩萨说完这个偈语以后,大家都跪下去了,众人向空中跪曰,“大圣”,他已经知道是文殊师利菩萨来开示了,“愿示平等法门”,请你教导我们怎么样可以做到平等呢?文殊师利菩萨接受他们的祈请,他们就问,向空中说,“大圣,愿示平等法门,我等奉行”,我们一定会遵照你的教诲来实行。

文殊师利菩萨在空中作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这个境界就更高了。刚才那个境界,“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这是讲众生的凡夫相的烦恼心。他后面这个就不是了,这完全是从真实理地直接来称性而谈。他说,我们要学这个菩萨的平等心,我们要了解我们这个心地宝藏,含藏智慧如来,所以心如大地呀。你看大地没有憎爱,它没有分别,你好人走过去,大地也给他走,你坏人走过去,它也给他走,大地不分,众生在分。所以地藏菩萨就是心地平等,所以“持心如大地”,所以我们的心都要学大地菩萨一样。这叫“持心如大地”。

“亦如水火风”,虽然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的假合,是地水火风,但是它这个地水火风,相有体无,它是随这个业感缘起的。印光大师说,我们这个是业报身。那我们把业报身转成菩萨身、转成愿力身,就是变成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这个世间感觉有这个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假合,确实是一合相,地水火风、五蕴四大的和合,如来说一合相。可是你从究竟空义来说,从真实谛来说,从第一义谛来说,从缘起性空来说,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它不是真有一个常住不坏的一合相,它是因缘和合啊,龙树菩萨说的啊,“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这个“亦如水火风”意思是说,你把业报身转成愿力身,就是了解它这个空义,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所以如来说一合相,这是妙有。即非一合相,是空观、是真空。是名一合相,是入不二法门,那是中观。所以如来说一合相,是假有、是假观、是妙有。即非一合相,是空观、是真空。能够做到入不二法门,是名一合相,那这个就是做到“无二无分别”,就入不二法门,就入中道实相了,中道第一谛,就是“无二无分别”。

那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成究竟觉的时候,到究竟,这个心像虚空一样,心如虚空。虽然有虚空之相,但是不执著这个虚空之相。就是“究竟如虚空”,像虚空一样,我们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到佛这个境界的时候,他入不二法门,真空妙有,缘起性空,入中道第一义谛,中观,一心三观,这样的话就“究竟如虚空”,就是真正做到平等。那要到什么境界呢?要破一品根本无明,分证一分法身,证一体三身佛,清净法身佛的本体,圆满报身佛的相好,百千亿化身佛的妙用,这样的话就可以“究竟如虚空”。

这个是讲到无遮会,我们特别举这个五台山的千僧斋,设这个无遮法会,五台山供僧,文殊师利菩萨现身说法。

好,我们再来看下面,“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我们先看这个经文:

“寿短。寿长。多病。少病。丑陋。端正。无威德。有威德。卑贱。尊贵。贫穷。富饶。恶智。善智。”

那么“世间七事不齐皆由心造”。“恶智”就是愚痴,没有智慧。那么再从这个七种,去把它了解它的原因。

为什么会“寿短”?“愿他身死。杀害众生。建造淫祠。”

为什么“寿长”?“怜悯一切。戒杀放生。宁静惜福。”

为什么“多病”?“恼害众生。不恤病苦。”

为什么“少病”?“礼拜三宝。惠施医药。”

为什么“丑陋”?“瞋恚斗诤。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为什么“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为什么“无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为什么“有威德”?“不怀嫉妒。诚信不欺。”

为什么“卑贱”?“骄己凌人。负他财物。薄视僧尼。”

为什么“尊贵”?“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处己谦和。”

为什么“贫穷”?“悭吝不施。常行窃盗。”

为什么“富饶”?“性喜惠施。不负他财。”

为什么“恶智”?“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吝法不说。”

为什么“善智”?“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受持正法。”

这七种,各位,你好好学,一生幸福美满,你就不会有这种“七事不齐”的现象。每一个都希望寿命长,每一个希望都不要生病,每一个都希望长相端正,每一个都希望说最有威德,每一个都希望尊贵,每一个都希望富贵,“富饶”就是富贵啊,一切衣食无缺、财物丰饶,每一个都希望有很好的智慧,那你要怎么修呢?所以这七件事情,我们再来把它进一步解释。先看这里面,有四句名相注释:

第一个,“淫祠”,“建造淫祠”,什么叫“建造淫祠”呢?这有很多人看到这句话,可能会不明白啊,他是不是说,是不是建造那个教人家犯邪淫的那个庙呢?可能会直接就看成这样,不对,不是这个意思。“淫祠”,这个“淫”的意思就是多余的,太多了。譬如说,这个雨一直下,下太久的雨啊,雨天一下,下了快一个月了都没有出太阳,下一个月的雨叫做淫雨。所以这个“淫”就是指多余的意思。“淫祠”就是多余的祠庙,因为这些都是对众生没有帮助的,劳民伤财。

在《礼记·曲礼下》很清楚地说,“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礼记》里面说,这不是我们应该祭拜,你去祭拜它,这个就是淫祀。你淫祀,没有福报。《宋书·武帝纪下》称,“淫祠惑民费财,前典所绝,可并下在所除诸房庙。”那么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毁掉淫祠之举。譬如说,像《新唐书·狄仁杰传》里面有记载,“吴楚俗多淫祠”,吴楚,吴就指现在江苏一带,楚就指现在湖北湖南一带,这个地方在古时候有很多的这种淫祠。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他一概禁止,他毁掉这个淫祠有多少呢?一千七百多间。他只有留下什么?夏朝的大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而已。那么宋朝的时候,陈希亮也有毁淫祠之举。所以淫祠就是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和邪祠。那么,清朝这个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里面说,“并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康有为就比较有智慧,他说把这些淫祠,也不用给它毁掉啦,把它改成孔子庙就可以了,“悉改为孔子庙”。

再来,“不恤病苦”,这个“恤”就是对别人表示同情、怜悯、救济。

再来,“丑陋”这一栏里面,“遮佛光明”。什么叫“遮佛光明”?“光明”就是佛的光明相,智慧之相。这意思是指什么?遮障佛法智慧,障人家法身慧命,破坏佛法、毁谤佛法、毁谤三宝,这都叫“遮佛光明”,那就果报很重,来生就丑陋。让人家没有办法认识佛法的珍贵,这叫“遮佛光明”。现在也有人犯啊,毁谤三宝,毁谤大乘经典。

曾经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讲《地藏经》,就有个居士,他学佛学得很久,算是老参,跟一个老居士在学经典,学了后变成所知障,那种所知障很重啊。他亲自跟我讲,黄警官,你不要讲《地藏经》,《地藏经》不是佛说的,《地藏经》是后代人杜撰的,它不是真有《地藏经》。他敢这样说啊。他说《地藏经》不是佛说的,他说它是邪经。我说,我只听净空法师的,我只听佛说的。

《地藏经》,莲池大师鉴定,我们现在读的《地藏经》就是,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祖,他鉴定的,还亲自写序文,那净土宗第八祖难道会比你没有智慧吗?蕅益大师说,他自称是地藏孤臣啊,他是地藏菩萨的孤臣啊。他写《弥陀要解》,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写这个《弥陀要解》太殊胜了,哪怕是阿弥陀佛再来,写的《弥陀要解》也不过是这样而已。那换句话是什么?蕅益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莲池大师写《地藏经》的序文,他也劝赞流通。蕅益大师是自称地藏孤臣。弘一大师说,净土行人可以兼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老和尚也有讲《地藏经》。他们四位开悟的圣僧难道会输给你一个居士吗?你就说它是邪经,它是伪经。

他就是要障碍我讲《地藏经》,因为我现在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讲《地藏经解义》嘛,我就是依清朝青莲法师所著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科注》,我在讲《地藏经解义》,现在在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已经有播出了,我在学讲,他是来跟我障碍。

后来我下课以后,他还假装来听一堂课,听完以后,九点下课时候,故意跟我走一段路,来游说我,他不晓得我专弘地藏法门。《地藏经》我已经讲了三四遍了。简丰文老师教我专弘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所以有很多人就打电话到佛陀教育基金会问《地藏经》的问题,他说,你们去问黄警官就好,黄警官是专门研究《地藏经》的。我还写一本《如何依地藏经修行》,现在把它变成有声书,准备在孝廉文化网路电视台播出,那是我早期写的,《如何依地藏经修行》,我根据圣一法师的《地藏经》的注解,我把它再整理,变成《如何依地藏经修行》。

这就是什么?你障碍人家讲大乘经典,这叫做“遮佛光明”。我看他的法相就不是很庄严,就不是有修有证的。所以我说,你不要再造口业。他后来跟我讲,我说,你不要再造这种这么重的口业了,你怎么讲,我还是要讲啊,我还是要信佛陀说,我还是要信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还有弘一大师跟净空法师说的,我不会信你了。他后来就悻悻地离开了,有一点不高兴就离开了。这叫“遮佛光明”,这个因果很重,这将来到地狱都要算帐的。这是学的一些邪知邪见,变成怎么样?他所学的佛法,这净空法师说的,李炳南老师说的,他学到后来变成怎么样?玩弄佛法,他在玩弄佛法、卖弄佛法,所以变成世间人的八难之一,世智辩聪,世智辩聪,这很可惜的。

再来,“亲近沙门”,在最后一行,“善智”,这个“亲近沙门”,“沙门”就是华译勤息,意思是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老和尚自称叫退居沙门,就是退休的,退居沙门。“沙门”就是,我们中国北传佛教来讲,这出家人的专有名词,就是这个三藏沙门,或者是出家人的尊称。那在印度的话,它是包括在家人,只要是修道者都被称为沙门。

好,那么这一段,我们再来详细解说一下。

为什么寿命会短?因为你发的愿不好,你都发这个恶愿,希望人家这个赶快去死好了。有时候会啊,你在开汽车的时候,或在骑摩托车的时候,或在骑脚踏车的时候,突然间一部车,噗,呼啸而过,台湾人有的时候习惯不好,口业,就会造恶口,诶,你去死好了,开那么快去死好了。叫“愿他身死”,这个不好,这话不能说。这“愿他身死”,这会损你自己的寿命,短寿,“寿短”。或者你“杀害众生”,杀生太多,也会造成短寿、短命。或者“建造淫祠”,这也会造成寿短。为什么?因为让人家邪知邪见了,也是障人家的法身慧命了。

那为什么寿命长?为什么他长寿?因为他悲悯、怜悯一切众生,包括人,包括所有的六道群灵,所有一切法界的众生,他都怜悯,这叫寿命会长。再来,他戒杀放生,他吃素,他蠢动含灵他都不忍心伤害,叫“戒杀放生”。再来,“宁静惜福”,惜福也是寿命会长的原因。所以东西一定要用到用无可用,不能再用了,都已经破损不堪了,那这样的话,你会延长你的福报,你的福报就越来越具足,越来越丰满。这个是“寿长”。

再来,为什么会“多病”?因为你恼害众生,你不体恤这些病人,苦难的人,这叫你会造成“多病”。

那为什么你“少病”?比较不会生病呢?因为你“礼拜三宝”,你能够布施医药。像净空老法师,他一生做三件事情,第一个,印经,第二个,布施医药,第三个,放生。所以你看老和尚寿命长,他很少生病,几乎没有生病,你没有看过老和尚感冒啊,很少。他现在只是他年纪大了,九十三岁了,整个身体机能还是跟佛陀一样,不能够免除这种,我们这个四大它的老化,他没有办法,佛陀也是这样。“惠施医药”,有些人会怎么样?有些人会捐钱到医院去。那我们医院里面都有这些,我们台湾叫做社福单位,社会福利单位。因为很多人,他可能要在开刀的时候,要住院的时候,他缴不出保证金,他缴不出医药费。

所以我一直都有一个心愿,但是我一直找不到这样的志工来帮我忙,因为我讲经就已经很忙了,我也希望说我的志工会跟我们地藏班的,《地藏经》的那个班的里面同学讲,我说,诶,你们可以帮我跑台北市跟新北市这个地区的大医院,你们帮我去拜访那个大医院的社福部门,每一个医院一个月我放生会给它一万元,或者五千元台币,积少成多,细水长流。其实,真的只要肯发心,六根对六尘,哪一件事情不能做呢?眼根也可以做善事,耳根也可以做善事,两手也可以做善事,两脚也可以做善事,问题是大家不肯发心。这“惠施医药”,你看这个叫“少病”的原因。这是我一直有这个心愿,想要去做这个事情,但始终没有人帮我做,我自己也忙不过来,想了好久,一直都没有办法去兑现。但是我一定要去实现,实现这个愿望,就要布施医药到各大医院去。

那么为什么长得很丑陋呢?我们都希望相好庄严,像阿弥陀佛一样,相好光明无等伦,我们总是希望三十二相,像佛一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为什么有些人长得大家一看就不喜欢,丑陋啦?因为他喜欢动不动就生气,“瞋恚”。喜欢跟人家搞斗诤,“斗诤”啊。“遮佛光明”,障碍人家法身慧命,障碍人家学佛。还有“笑人丑陋”,笑那种残废的人,或者是笑人家残障的人士。这个都“笑人丑陋”,来生或者今世就会丑陋的果报。

那为什么会长相端正呢?他“忍辱柔和”,他“修造佛像,以食施人”,他布施食物给众生。另外一点就是什么?买花供佛。这个我告诉各位,买花供佛。我们讲堂就有一群菩萨,每个月的花都是他们供养的。

再来,为什么没有威德呢?为什么你讲话没有人要信呢?有很多这样啊,你麦克风一拿起来,大家都走开了,没有人要听你讲话,你讲话没有磁性、没有摄受力。你看菩萨讲话,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有些人去一讲话,下面全部都睡着了。为什么?你没有威德啊。他说,诶,我讲的没有人要信。那为什么你没有威德呢?他告诉你,这里面安士菩萨告诉你,“他物生妒”,你看到什么都不满,看到什么都要嫉妒。

所以老和尚说,你修随喜功德嘛,别人做好事你赞叹嘛,你赞叹不了你就随喜嘛,也不要去障碍人家嘛。你没有办法障碍他的果报,因为他果报一定会兑现的、会成就的,你只是延迟他果报成就的时间,因为他因已经种下去,你嫉妒没有用的。这是现在大家的通病,而且嫉妒心特别地严重,特别地严重。我讲实在的,因为我深受其害的。所以我也不嫉妒别人,我坦白说,我不嫉妒别人,你们好,我跟你赞叹,啊,你们福报大,你们有智慧,我不嫉妒别人,我只认为我自己修得不好,我德行不够,我还有待努力。但是别人要嫉妒我们,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办法说,你不要嫉妒,“他物生妒”。但是他不晓得,他这样是没有威德的,不能够修福,你福报不够嘛。

老和尚以前在李炳南老师那边,章嘉大师劝他说,修看得破、放得下。老和尚说,从哪里下手?他说,从布施下手。那章嘉大师就教他了,在李炳南老师那边,他也跟他讲,他说,你要跟大家结缘。要怎么样结缘?老和尚说,我没有钱哪。李老师说,一元钱有没有?他说,一元钱有。他说,一元钱你买糖果跟大家结缘。所以老法师当时,他真的是一个穷学生,他军人转过来了,没有钱,老和尚说,那时候他就是去做义工。所以你没有钱你可以去做义工,你去修福嘛。他说,他们那个学讲经的讲经班的同学里面,程度最低的,林看治老菩萨。老法师本来不敢讲经,后来李老师带他去看林看治讲经,老和尚说,哇,她讲得很好。李老师跟他讲,她跟人家结很多的法缘,她帮助过很多人,所以大家一听到林看治讲课,大家都来听,她修福。所以你要懂得修福,那你才会有法缘,才会有众生缘,未成佛果,先结人缘。

所以你有威德没威德,就关系到你有没有修福。你如果一直生嫉妒心,你绝对会得到这样果报,没有威德力。

那为什么有威德呢?菩萨都有威德。像有一次我去参加法会,那莲友,下面四五百人,乱哄哄的,我只要麦克风拿起来说,不要讲话,下面鸦雀无声。这是怎么样?我还是修一点点福报,有一点点的威德。没有威德人家根本不理你,你讲归讲了,下面还是继续闹哄哄的。我刚才不是讲吗?我从来不嫉妒别人,不怀嫉妒。你如果能够做到不嫉妒,你就会有威德。

再来,诚信不欺人。老和尚说的,勿自欺,要做到勿自欺。所以你能够做到诚信不欺人,就有威德了。

再来,为什么你会卑贱呢?就是你傲慢自己、欺负别人,“凌人”就是欺负别人。你占有别人的财物,“负他财物”就是倒人家的债,抢夺人家的东西,这个叫“负他财物”。还有轻视僧尼,有些民众不知道,骂僧尼,就是骂尼姑,比丘尼,他把她骂成尼姑,常常毁谤这些僧人,僧尼,这都是卑贱的果报。傲慢、负他财物、轻视僧尼,这都得卑贱的果报。

那为什么会尊贵呢?“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处己谦和”,对自己来讲,他谦和待人。

再来,为什么会贫穷呢?“悭吝不施,常行窃盗”,窃盗犯来生一定是贫穷果报,《地藏经》里面讲,“若遇窃盗者”,来生都落了贫穷的果报。

再来,为什么会生活富裕?“富饶”就是富裕,他喜欢布施,“性喜惠施”。而且不欠人家的财物,“不负他财”,不欠人家,宁可多给别人,多礼让别人,多谦让别人,他就是不负人家的财物。

再来,为什么会“恶智”呢?所谓“恶智”是什么?智慧其实没有善跟恶,这个“恶智”就是邪知邪见,就是众生知见,都是世智辩聪,小聪明叫“恶智”。他“亲近恶人”,他“赞扬恶法”,他“吝法不说”,所以这个“吝法不说”会变成愚痴。“吝法不说”,人家叫你说你不说,叫“吝法不说”。

再来,为什么他充满智慧?他“修习智慧”,他“亲近沙门”,他“受持正法”。

以上就是“七事不齐皆由心造”。

再来,你这七种原因,它就会感得下面的“故”,“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下面他再跟你细分这个图表,十种恶,十恶所感的正报跟余报。

“十恶正报即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则如下文所感二种轻报耳。”

“身三恶业。口四恶业。意三恶业。”

“身三恶业”,“杀。盗。淫。”

“杀”,“多病。短命。”

“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

“淫”,“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

这“杀、盗、淫”是“身三恶业”。

“口四恶业”。

妄语它的余报是什么?就是“多被诽谤。为他所欺。”

“绮语。言无人受。语不明了。”

“两舌。眷属乖离。亲族弊恶。”

“恶骂。常闻恶声。言多诤讼。”

再来,“意三恶业”,“贪。瞋。痴。”

“贪”,“心不知足。所求阙绝。”

“瞋”,“人求长短。被他恼害。”

“痴”,“生邪见家。其心谄曲。”

好,这个图表里面,有几个地方我们来做一个名相注释:

“正报”,什么叫“正报”?什么叫“余报”?“正报”就是正果,“亦名正果”,也就是五阴之身,所以我们这个色身,五阴四大这个身叫“正报”。“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所以你这个正报是庄严,你这个正报是端正,这个正报是丑陋,它都有原因的。如果你是善的,是端正的正报身啊;如果你是恶的,就丑陋的正报身啊。“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是五阴身。这是《三藏法数》的解释,“正报”。

“余报”,相对于果报来说。结果之前,先有花报,正受果报之后,尚有余报未了,转生他道后,所带的残余的业报,这个叫做“余报”。这“正报”“余报”,你前世,譬如说,“瞋恚斗诤,遮佛光明,笑人丑陋”,那这一世的“正报”就是丑陋。那“余报”呢?你到第三世的时候,你常常被毁谤啊,被人家所欺负啊,眷属就乖离啦,你亲戚朋友就会讨厌你了,“弊恶”就讨厌你了、厌恶你了,这叫“余报”,到第三世还有啊。

相对于果报来说,结果之前,有花报。那正受果报之后,他这个什么意思?譬如说,你现在这一世造了很重的口业,那你这一世先受花报。什么叫花报?大家不喜欢你。或者你曾经造一个口业很重,人家到法院去告你,到法院去告你以后,你被法院判刑或者罚款,这叫花报,大家都看得到,它已经先开花了。那你造了这么重的口业,毁谤人家,你这一世的正报就会受影响喔,这就是说的果报啊。等到你下一世再来的时候,你转生到他道以后,你还有残余的业报未了。譬如说你杀业很重,你堕到地狱去受果报以后,恶道报满,生到人道来,就是多病、早夭,这是“余报”。

好,再来,“绮语”,“绮语”就是佛家所说的十恶中的属于口业的四种,“绮语”是其中一个。“绮”本来是平纹起花的丝织品,它引申为华美、艳丽的意思,叫“绮”。那为什么叫“绮语”的意思是说,讲一些花言巧语,凡一切邪僻不正或涉及男女私情的话,都称为绮语。

再来,“共财”。就像偷盗,它的余报是什么?“共财不得自在”。我们看这个“共财”的解释是什么,世之财物,为王与贼、火、水、恶子等五家之共有,不能独用之也,这叫“共财”。就是说,你所赚的钱,你所拥有的财物,基本上这个钱是你赚来的,或说你得到的,但是因为你造了这个恶因在前面,你得了这个财物以后,你现在这个钱会比较保不住,比较保不住的这个钱叫做“共财”。

那为什么会保不住呢?因为你有造那个业因在前面。你现在虽然有得到这个财物的果报,但是有五个人会抢夺你。第一个,国王。第二个,盗贼。国王会扣你的税,就是官府会扣你的税,盗贼会抢夺你的钱。再来,水灾、火灾也会夺你的钱财。第五个,不孝子,就是恶子,也会散尽你的家财。这五种人可以来抢夺你的财物,你跟他们是共有的,虽然这个钱登记在你的名下,但是你跟这五种人是共有,这叫“共财”的意思。不是说你跟他一起赚钱,不是这个意思,是这五种人会来抢夺你的钱,你是跟他是“共财”,你不能够独自享用。

在《华严经》里面有这样说,《华严经》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你看,《华严经》讲得这么清楚。就是你犯偷盗之罪,会让你堕落到三恶道去。如果你生到人中来,人道来,你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贫穷,第二个,共财不得自在,也会有五种人来抢夺你,就刚刚讲那五种人,不得自在。《大智度论》第十一曰,“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富贵虽然好啊,但是它是无常啊,生灭无常,是五家所共有的,让人家会怎么样?会轻躁不安定啊。同<十三>曰:“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它说,你虽然是很勤劳地、很辛苦地去赚了这些钱财,但是基本上是跟五家共有的,王、贼、水、火,还有不孝子啊,就算你把它埋起来,还是会失去的。就像很多人啊,他钱藏得很好啊。

有一次我在木栅分局当副分局长,有一个退休的老师啊,她这个结婚纪念品啊,她这些金子珠宝首饰啦,她的儿子结婚的这个金银珠宝啦,藏在床铺底下的棉被、衣物,一般外边看起来是,以为是衣服啊。那小偷都很聪明啊,他把床铺底下这些行李箱全部拿出来,金子全部拿走,衣服丢在现场。后来案子被我破了。他们两个,这两个窃贼,一个是带帽子,一个没带帽子。那先把帽子放在行李里面,先穿不同的衣服进去,偷完以后呢,有一个是光头的,他就出来时候变成戴帽子,那就没有光头啦,那原来穿进去的衣服呢,换成花花绿绿的衣服出来,诶,就感觉是不同的一个人。

然后用跳跃式的逃离,第一段路先走路,到第一段路结束以后改骑脚踏车,脚踏车骑到一站以后改坐捷运,捷运以后呢再改坐铁路到中坜。案子被我破了,他用跳跃式,我也用跳跃式的,我就一站一站找监视器啊,然后再去串连起来,再请我们专门看监视器的高手去看、去辨别啊,诶,这个带帽子的到那边的时候,怎么变成没有帽子?后来就被我抓到了,这个案子真的被我破掉了。后来我就问他说,你怎么知道床铺底下那个衣服里面是黄金呢?他说凭我的嗅觉跟我的偷窃经验,我肯定那个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不安全。果然全部被他偷走。

好,这个是讲到这个乃至藏埋也失去啊。那《大疏·八》教我们怎么样呢?“我今舍此世间所爱之财,五家所共多诸过患,用货无上法宝正法之财。”它说,我们把这个世间的,大家所喜爱的这钱把它舍掉了。因为它都是五家共有嘛,你就把它舍掉以后,你去追求“无上法宝正法之财”啦,那功德法财啊,那个七圣财啊,我们去追求那个七圣财,那牢不可破的,别人夺不走的,自己可以带走的,那叫做“正法之财”。别人带不走嘛,我可以带走啊,你那个七圣财,叫“无上法宝正法之财”。

这个讲到“共财不得自在”,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说明。

再来,你造邪淫的业,当然有正报、有余报。余报是什么呢?到第三世的时候,来生他世的时候,“得不随意眷属”,“妻不贞良”。什么叫“不随意眷属”?“眷属”就是,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是指亲近顺从者,一般都称家眷,或是你的部属,叫属从。《华严经·卷三十五》云,“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这一段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就是你犯邪淫,将来会有两种果报,到人道来的时候,第一,妻子不会贞良,第二,妻子常常跟你闹家变,跟你争吵,而且欺负你。这都是什么?“不随意眷属”,不能称心如意的眷属啊,他不会顺从你的。这个是一般来讲的话,都跟这个有关。家眷属从无法和谐共处,常处不如意忧恼中,这叫“不随意眷属”。

再看八十四页这个倒数第四行,“人求长短”,什么叫“人求长短”?“长短”就是非。意思就是说,遭人刻意惹是非、找麻烦、挑毛病,这叫遭人刻意来找你麻烦,这个就是“人求长短”。

好,那我们解释完这个名相注释以后呢,我们再把这个“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我们学这一个图表很有用,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怎么去修福,我们知道怎么去断恶去修善,你才会知道。因为你不知道这些果报,因从哪里来,你怎么看这个果报呢?所以我们要学这个。

“十恶正报即是三途,若生在人中,则如下文所感二种轻报耳”。

我们看这个“身三恶业”,你造杀生,那余报就多病短命。

你造偷盗,那就是贫穷,还有共财不得自在。

你造邪淫,将来就妻不贞良,得不随意眷属。

那么再来,“口四恶业”,你造妄语,“妄言”,你常常被诽谤,或者是“为他所欺”,常常被人家欺负。

那你造绮语的话,“言无人受”,你说话没有人要信你,没有人要接受你,叫“言无人受”。再来,“语不明了”,讲话讲不清楚,这个是因为绮语说太多的关系。佛陀为什么他可以出广长舌相?佛陀他无始劫来他不造口业啊,所以他可以出广长舌。所以我们绮语说多也不好,也不能说绮语,你说绮语,你讲话没有人要信你,第二个,你说话会说不清楚。

那如果搬弄是非,两舌呢?两舌它的余报是什么?“眷属乖离,亲族弊恶”,你的家亲眷属都背叛你了,所以离你而去了。“乖离”就是什么?违背你的意思,忤逆你的意思,“乖违”就是忤逆你的意思,不顺你了,因为你常造两舌的这种恶因、口业呀。还有你的亲戚、族人,你的亲族都非常地厌恶你,你跟人家相处不和谐,这是因为你造两舌的口业。

再来,恶骂,常常恶口骂人,那么余报是什么?“常闻恶声”,常常听到那一种可怕的声音,或是厌恶的声音,常常会听到。“言多诤讼”,讲两句话就跟人家争吵,不欢而散,最后跟人家发生官司,跟人家发生打官司,有官非,就是打诉讼,“言多诤讼”。

再来,“意三恶业”,贪、瞋、痴这三种,造这个恶因,他感得的余报,“心不知足,所求阙绝”,常常不能满足,而且所求的都不能如愿。

再来,瞋心,“人求长短”,刚才讲过,容易招惹是非,“被他恼害”,被别人恼害。

愚痴,“生邪见家,其心谄曲”,他的心常常都是谄曲,谄谀、奉承、歪曲。这种人都是怎么?他愚痴造成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二十七种善恶果报”,“二十七种善恶果报”,我们看这个图表:

“为人豪贵。大富。长寿。端正。勤修。明达。声清。洁净。不净。悭贪。狠戾。轻躁。腥臭。含毒。无慈。”从哪里来?“礼事三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歌咏三宝。慈心。猪。狗。羊。猕猴。鱼鳖。蛇。虎狼。”

好,我们把这二十七种,上面这个是十五种,那下面这个是十二种,我们先谈,从上面这个十五种:

为人豪贵,他作人的时候,他富贵、豪贵怎么来的呢?他从礼事三宝中来。

那么大富从哪里来?大富从布施中来。

长寿从持戒中来。

端正从忍辱中来。

勤修从精进中来。

明达从智慧中来。

声清,他讲话声音非常地清楚,从歌咏三宝中来。

他为人能够洁净,他是从慈悲心中来的。

他做人的时候,身上常常很污秽,不干净,他从哪里来?从畜生道的猪中来的。

他做人很悭贪,那会从哪里来呢?他从畜生道的狗中来的。

他做人非常地狠戾,那是从什么?从羊中来的。

他为人很轻躁,他从猕猴中来的,曾经做过猕猴。

他为人很腥臭,过去生中从鱼鳖中来的,做过鱼鳖啊。

他为人很含毒,就是狠毒,他过去生中做过蛇,从蛇中来的。

他为人没有慈悲心,无慈,他过去生中做过虎狼,他从虎狼中来的。

那么前面这个“豪贵、大富、长寿、端正、勤修、明达、声清、洁净”是“八善”,那么这个“八善”就是八种福田。那么后面这个“不净、悭贪、狠戾、轻躁、腥臭、含毒、无慈”,他造什么?他造“七恶”,七恶是前面讲的,“寿短、多病、丑陋、无威德、卑贱、贫穷、恶智”,这七种恶中来的。

那再来看下面这个,十二个,十二种:

“为人”,“为人颛愚”,“颛愚”,“颛”就是蒙昧、胆怯。

“为人颛愚。不教他故。为人喑哑。谤毁人故。为人下使。负债不还故。为人丑黑。遮佛光明故。为人生獐鹿中。惊怖人故。为人生在龙中。喜调戏故。为人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为人人见欢喜。见人欢喜故。为人常遭县官。笼系众生故。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为人丑陋。喜瞋恚故。为人无知。不学问故。”

这十二个里面,只有一种是一善,就是“人见欢喜,见人欢喜”,这是一善,其余十一种是十一恶。那上面呢?上面是果报,下面是因。

他为什么蒙昧、胆怯、颛愚呢?这个果报呢?他不教别人,不教他们,就不教别人,人家请他教,他不教,那么就会得到蒙昧、胆怯的果报。我有一次听到说,有一个道场,我一个学生去听《了凡四训》的课,那因为他有缺课一次,然后他就跟前面那个同学借啊,他说,你昨天那个《了凡四训》的笔记,你借给我看好不好?他说,谁叫你不来,我不给你看。这个叫“不教他”,这个得到的果报是什么?胆怯、蒙昧。

那为什么他是喑哑的果报呢?他也有毁谤三宝了,《地藏经》里面讲毁谤三宝啊,他毁谤人,也会造成喑哑的果报。

那为什么他是卑使下贱呢?他因为他造的因是负债不还,他就必须要做牛做马。卑使下贱也不见得是婢仆,那些被奴役的牛马也都算。“下使”,为“负债不还”。

那为什么他是得到这个丑黑的果报呢?他遮佛光明,造这个恶因。

他为什么生在这个獐鹿中呢?这个果报呢?獐鹿是什么呢?它很像鹿,比鹿小,体积比鹿小,但是它没有鹿角,它不长角,这个叫獐鹿。獐鹿它没有长角,但是它体积、身材、身形比鹿小,一般鹿小,很像鹿,叫獐鹿,它胆子很小,这个獐鹿胆子小。它为什么会得了这个果报呢?它前世,过去生,恐怖人家、惊吓人家,叫“惊怖人故”。

那为什么它生在龙中呢?这个果报呢?它前世喜欢调戏别人,喜欢戏弄别人,就生在龙中。

那为什么他身上长这些恶疮呢?这个果报呢?他过去生鞭打众生故,像打狗啦,打猫啦,打牛啦,打人啦,这个都是会来生他世身上会长恶疮。

那为什么他人见人欢喜呢?大家都喜欢他呢?因为他见人也欢喜。这是一善,唯一的一善,二十七种善恶果报里面,后面只有这个一善。还有前面那个八善,前面那八种。

那为什么他做人常遭县官羁押呢?古代因为县官有管司法权,他可以羁押人家,现在都变成法官要判刑了,检察官要起诉了,因为他过去生常常把众生关在笼子里面,“笼系众生”。所以现在喜欢养狗的啦,养猫的啦,养鸟的啦,“笼系众生”,你把众生关在里面,你将来就很容易遭到官司啦,法官羁押啦,或者是检察官起诉、判刑等等这些,都跟过去生造这个恶因有关。

再来,为什么这辈子长得很短小?有些人长得非常矮,短小,短小的身材,因为前生、过去生轻蔑人家、欺负人家、轻视人家,这个果报,是短小果报,造这个恶因。

为什么这辈子长得丑陋呢?他过去生喜欢瞋恚待人。

为什么这辈子无知的果报呢?他前世不好学、不学问,他也不学、也不问,不勤求学问,这辈子的果报就是无知。

那么以上这三种图表,我们都讲得很详细,就是“福田心地图”,各位希望能够好好依这个来修行,都是我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福田资粮。

再来,我们看下面,“福田心地说”。这里面,从这个“福田心地说”,有果无用、有用无果、先富后贫、先贫后富、劳而致富、逸而得富、贫而能施、富而不施、施多福少、施少福多、同忧异果、异寿同果、为恶善终、为善恶终、身乐心不乐、心乐身不乐、大施小福、小施大福、吾遇顺境正当修福、吾遇逆境亦能植福,还有他人作善我能受福、他人作恶我亦受福,这都是告诉你怎么修福,这我们好好学,这对我们帮助很大。

我们来看,先看第一个,“有果无用”,我们看经文: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这一段我们来看“有果无用”,我们看名相注释:

“适口”,就是食物合乎口味。

“糟糠”,“糟”就是酒滓。“糠”就是谷皮。“糟糠”就是比喻粗食,比较粗陋的、粗劣的食物叫“糟糠”。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锦绣满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银满柜,而饮食的仅仅还是糟糠。可以安闲了,可以享受了,却一定要去劳筋疲骨。可以快乐了,只见他整天愁眉苦脸。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呢?由于前生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或者是因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已经布施之后又马上后悔。这个是《弥勒所问经》里面的大意。

这一段,我们再说明一下。譬如说他家里,他的“锦绣”就是他衣服都非常华丽,满箱满柜都是华丽的衣服,但是他穿出去还是一般很普通的衣服,好的衣服他还舍不得穿。那么家里都是“金银满柜”就是,我们现在讲,就是存款都是百万千万的,但是他吃饭都只是吃得很简单的糟糠粗食而已。他本来可以很清闲的,可以来享受了、享福了,可是他还是一样,没有办法,他一定要去劳筋疲骨,一定要去做一些苦差事。他可以快乐了,他却是他整天愁眉苦脸。这是他有福报不能享受。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他前世布施的时候,不能发至诚心,不能发欢喜心,或者是因别人的劝告而勉强布施,或者是已经布施之后又马上后悔。这个叫“有果无用”。

再来,“有用无果”:

“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我们来看名相注释:

“荜门”就是用竹荆编织的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这叫“荜门”,就草屋就是了,破旧的房子叫“荜门”。“圭窦”就是形状像圭一样的墙洞,比喻微贱之家的门户,就是小小的洞,他才能走进去。这叫“荜门圭窦”,这是指贫苦人家所居住的简陋。

再来,“疏食菜羹”,粗粝的饭食,糙米饭,这叫“疏食”。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有用无果。穷门破屋出身的人,常住别人的华堂大厦。糙饭粗菜的人,常吃别人的山珍海味。这就是有享受无自主权。由于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道劝别人布施,或者看见别人布施时,他欢喜赞叹而已。他这辈子住的是穷门破屋的房子,可是他常常去住别人家的华堂大厦。

像老和尚曾经讲一个故事,他听过一个莲友讲说,他的朋友住在台北的阳明山房子。那阳明山的别墅啊,这位主人,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只有回去一二次而已,平常时间都找一对夫妻去住,帮他打扫,兼顾那个房子。所以那个别墅,虽然主人是那位商人,可是他都没有机会住,都这两位帮他打扫的人,一年住三百六十四天。这就这里讲的,他是穷门破屋出身的人,却是住别人的华堂大厦。

有些人他衣食不继,都是吃那个糙饭粗菜啊,可是常常有人请他吃饭,到馆子里面去吃山珍海味。他本身是没有那个福报可以消费啊,为什么可以这样?因为他怎么样呢?他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可常劝,劝别人布施啊。他或是看到别人布施,哎呀,给他赞叹说,这个布施非常好。他下辈子,因为他没有布施嘛,所以他没有那个因哪,所以他下辈子还是穷,可是有人请他吃饭,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刚才有讲到“福田心地图”里面,我们讲三种福田、八种福田,讲世间七事不齐,还有十恶所感的正报、余报,还有讲了二十七种善恶果报。

最后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老法师的开示,善跟恶它是不能相抵的。所谓世间人讲的功过相抵,善恶是不能相抵的。我们就来看一下老和尚的开示。

第一点,老和尚说,在因果法则里面,善恶是不能相抵的。作善,就是自己心田落下善种子,善因。作恶,就在心田里落下恶种子,恶因。善种子、恶种子不能互相抵消,到它们因缘成熟的时候,各个结各个的果报,不会互相混淆。

第二,虽然不能够互相抵消,但是善恶会相互影响。现在造作善业,对于以前的善种子是助缘,会增长它们的影响力;对以前恶种子是障缘,会削弱它们的影响力。所以,你做了善事之后,如果你继续行善,你之前的善种子,它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助缘,力量会越来越强,将来结成更强的善报。正如《易经》里面讲的,《易经·系辞传》里面讲,刚才我们有提过这个余庆、余殃的问题,老和尚说,《易经·系辞传》里面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不断累积善行,才能够造成美好的声誉。这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你不是说一定要成名,但是你不积功累德,你就是不会成就。像我们看到这些高僧大德,他们为什么德行能够成就?所谓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寿,必得其位,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积功累德。所以你不断累积善行,才能够成就美好的名声。

相对来说,你做了恶事之后,如果努力行善,你的恶种子的力量是会被削弱的。譬如说,你有这个被人家毁谤的这种恶业力,你过去生中可能是毁谤别人,可是你现在努力行善,你那个被人家毁谤的业力会越来越减轻,会越来越减轻。或者说,你常常会有这种造作邪淫的行为,它因为你过去生中造了邪淫的因,可是你现在努力行善,努力积功累德,你这个邪淫的力量、业力会越来越减少、会越来越减弱,将来都会断除,将来造成你恶报会减轻。这就是重罪轻受。佛陀说,定业不可转。但是,佛法也告诉你,重罪是可以轻报的。众生在还没有开悟以前,还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他还没有办法乘愿再来之前,他总是希望能够重罪轻报,因为他的我执深重,他没有办法去承受那么大的果报。那你就必须要怎么样?你要努力行善啊。所以你努力行善,你的恶业就可以减轻,就可以重罪轻报,这每一个人都向往这样啊。

就像玄奘大师,他在圆寂的时候,你看,他是去西域取经喔,将近十七年喔,在印度他也是辩论第一的,常常辩论得到很高的声誉,而且是唐太宗的国师啊,你看他,他往生的时候,唐高宗还不上朝啊,唐高宗还非常地伤心啊,可见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有多大,对不对?唯识宗的祖师,法相宗的祖师。

但是他圆寂的时候,他也生了很重的病啊。那么他就怀疑了,是不是我自己今世我翻译的佛经出了问题呢?他以为是他自己翻译的佛经有问题。结果到了晚上,菩萨给他托梦啊,告诉他说,你过去生曾经做过国王,杀害、恼害很多众生,所以你过去生所有的恶业一次给你报完,才生这个重病,给你重罪轻受啊。告诉他说,这是重罪轻报,因为他翻译佛经的功德力很大,他本来应该受很重的果报,结果现在重罪轻报啊,只有生这个临终前、圆寂前这个重病而已啊,使他过去生许多重大的恶业,经由这一个功德,这个功德成就了他这个病。所以他要感谢这次的病啊,这个病变成成就他整个圆满功德的一个,最后的一个逆缘,逆增上缘啊,因为这个病,全部报掉了。

所以,顺缘、逆缘,一切都是好因缘,都是佛菩萨的安排。我们遇到顺境不起贪,遇到逆境不起瞋,你到将来觉悟的时候,你要感谢这些逆境,要感谢这些毁谤你的人,因为他成就你的道业资粮。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5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