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4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1月19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四,“埋蛇享宰相之荣”。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七十九页,我们今天来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第十四句的经文,“埋蛇享宰相之荣”。

我们看经文:

“(发明)龙有四毒。有啮而死者。有触而死者。有见而死者。有闻声而死者。蛇亦如之。叔敖所遇之蛇。当是有见毒者耳。然据楚中人云。彼处两头蛇。至今尚有。身黄色。长尺许。其行可进可退。多如蚯蚓。见之初不为害。想别一种类耳。否则物类随时变易。如上古禽兽。能作人语。今则不能之类。”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啮”,“啮”就是啃、咬。

“叔敖所遇之蛇”,“叔敖”就是孙叔敖,它是人名,春秋楚国人。楚就是指中国湖北省和湖南省,特别是指湖北省,称为楚。孙叔敖是蒍贾之子,小时候在路上见到两头蛇,听人家说,看见这种两头蛇一定会死。那么孙叔敖自以为即将会死,但又担忧后面的人看见这条两头蛇又死了,于是孙叔敖就杀了这条蛇而把它埋葬了。等到他长大,待人处世,他的个性非常恭敬节俭。代虞丘为楚国宰相,他的为任风范,透过教育来教导他的百姓,所以三个月之后楚国就大治了,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他曾经,“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就是他有三次,“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他三次当上宰相这个位置,但是他都没有喜悦之色在自己的脸上。“三去相而不悔”,三次都离开宰相这个位置,他也不后悔。那么“不以得失为意”。

这孙叔敖他从小时候看到两头蛇,他怕别人看了以后会死,他宁可自己死,也不愿意后面的人看到这条两头蛇死掉。虽然这是一个民间的风俗,但是也可以从这个地方看出,孙叔敖就是一个菩萨,难行能行,大喜大舍,慈悲喜舍,有那种悲天悯人的这种菩萨情怀,小时候才会做这种动作,他把这两头蛇杀死。

那这样他有没有犯杀业呢?那要看他起心动念,你要看他起心动念,他起心动念不是为自己。他如果今天是说,因为他怕死,这条蛇要咬他,或是这条蛇他看了以后,他会害怕,他产生一种瞋恨心出来,把这条蛇杀死,那这个就是他的发心、他的起心动念是为自己,那这个要,固然是要承担杀业,就不用讲,一定要承担杀业。可是他是为了大众、为了众生,怕后面人看到又死了,这个在当下的这一念心无我,无我就是菩萨。

谁无我呢?阿罗汉也可以称他无我。阿罗汉那个无我是自己破见思惑,他做到人无我。但是阿罗汉并没有悲天悯人啊,为什么?因为他还有法无我没有破,还有法执没有破,还有根本无明没有破。所以阿罗汉虽然破人无我,已经也证得无生啊,但是总是差菩萨差一截。菩萨,法身大士以后,破人无我、法无我,进而破根本无明,他不起心、不动念啊,他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啊。这一种心念,他的起心动念,他是为了众生,不得不把这条两头蛇杀死。

所以他“不以得失为意”就是什么?他当下这一念心,他不落二边。得跟失是相对,相对就是烦恼,是生灭法,生灭法是有漏法、有为法,有为法的话是六道轮回呀,那就一报还一报啊,欠命的要还命啊,欠债的要还债,欠钱的要还钱。所以楚国当时请他三次做宰相,他小时候都可以将自己的自身置身于生死之外,他怎么还会在乎那个宰相位呢?所以可见他小时候就有这个智慧了。虽然他是一个儒家,是一个宰相这种官,这个官员,但是他的行为、他的心念其实跟菩萨是无二无别,所以他“不以得失为意”啊,“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所以史称,历史上称他叫循吏,不是酷吏,现在是酷吏,他是循吏。什么叫循吏呢?善良守法而遵守礼法,遵礼守法的官吏叫循吏,我们现在讲叫奉公守法。

所以这个地方虽然讲到这个孙叔敖,但是这里面的精神值得我们探讨。我们学《感应篇汇编》,我们学《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就是必须要从因果教育的经典里面,我们必须要去学得因果教育的智慧,我们必须要去学到明心见性的智慧。那现在我们学这部道家经典,那就必须要什么?“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你从《华严经》的角度来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阴骘文》就变成华严的境界了,那它是佛经了。佛经是干什么?教人家觉悟的经啊。

所以这个地方,我看到这个“彼曾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我感慨很多啊,为什么?因为我也是当官的人,我做不到这个境界啊,坦白说我做不到啊。我在还没有真正学佛以前,我对这个官场的名位,我是很在乎的,我跟一般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差别啊。早期的时候也请人家写推荐信啊,看到别人都升队长、局长、分局长,自己也会起羡慕之心啊,那时候没有放下得失心啊。

一直到我学佛觉悟以后,慢慢觉悟,学佛菩萨的这个因地觉悟的方法。到二○一五年的时候,我为了筹办二○一五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护世息灾万人念佛法会,我就升督察,我梦寐以求的督察,有秘书、有车子,公家配车,有办公室,像古代的这个巡抚大人一样。老和尚说,古代巡抚大人都是游山玩水,拜访诸山长老,品茶论禅、论心性。其实督察也是可以这样啊,到处去拜访这些名山古刹,可以啊。就以台北市的督察来讲,台北市警察局督察来讲,可以管十四个分局,全台北市都是你的管辖范围。

但是我接到命令以后,我是二○一四年七月一日接到人事命令,我就想说,诶,那我要办这个万人念佛,也要到各地去跟大家分享因果教育啊,就想到说,怎么办呢?两难啊,分局长不希望我走啊。那后来分局长就替我跟督察长报告了,说黄警官如果升督察以后,如果有机缘请自己的休假,可不可以去分享因果教育呢?我们不敢讲说讲经弘法啦。结果督察长说,随缘啊。一讲一句随缘,我就知道人家态度不善啊,那我们要知所进退啊。一边是官位,一边是觉悟之路,觉悟之路啊,这条路怎么走?最后我选择觉悟之路啊,学习讲因果教育。到现在也四年多了,提早退休。也终于体悟说什么叫看破、什么叫放下。

老和尚说,看破要有智慧呀,没有一点智慧是放不下的,也是看不破啊。看不破什么?看不破名闻利养啊,看不破这个官场的这种虚伪的假相啊,你看不出来啊,你不知道它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什么都看不破啊,你说它是真的啊,没有智慧呀。为什么没有智慧?被名闻利养冲昏头了嘛,哎,这个大官一出来,前呼后拥啊,坐那个黑色的座车啊,那个威风凛凛啊,不可一世的感觉呀,大家看到你都要跟你敬礼啊,立正、站好,请坐、请上座、请上上座,喝茶、请喝好茶。所以真的是要看破,才有办法走上觉悟这条路。

所以我这个地方就跟大家分享说,为什么孙叔敖三次当宰相不会喜形于色。我们现在突然间如果中个乐透啦,我们那升个官,哎呀,那高兴得不得了,高兴到失眠啊。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啊。老和尚以前有讲过,台湾有一位少将啊,老蒋要升他中将,这叫什么?喜形于色啊。亲朋好友去跟他办庆功宴啊,明天要受阶中将,今天晚上喝酒喝过头了,太高兴了,死掉了,老和尚说,没有中将的命啊。几杯酒就可以把你压死了,一颗星就把你压死啊,一颗星啊,命里没有,没有两颗星的命,它就把你压死了,没有福德啊。所以这一条是很值得我们探讨的。我们要探讨什么?孙叔敖当楚国宰相,他三次得相而不喜,三次去相而不悔,为什么他放得下得失心呢?这不就是我们一生修行追寻的目标跟目的吗?我们就学佛就是学这个啊,你必须要去验证啊,必须要去实践你能不能做得到啊。也就老和尚讲的那六个字啊,章嘉大师跟他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做六十年,超过六十年了,他开智慧了。他从哪里开始?从布施下手。其实你舍掉名闻利养也是布施,那也是舍。我们接下来就要学习舍身心世界呀。我们现在只是刚开始学财施啊、学法施啊、学无畏布施,那都是舍。在佛菩萨的境界的时候,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慈悲喜舍,无量义啊。

所以这个孙叔敖三次得相而不喜,三次去相而不悔,这证明什么?证明所有的天下人都必须学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大家都会讲,没有半个人做得到,“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这大家都会讲啊,一看碰到跟人家金钱有冲突的时候啊,那个官位有冲突的时候啊,就会讲啊,哎呀,不用计较啦,与人无争啦,与世无求啦。碰到跟他有利害关系的,他非争不可啊、非求不可啊,哪里有说,嘴巴讲一讲说,与人无争啦,与世无求啦,就是他没有看得破、没有放得下。

所以“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佛讲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到断气的最后,咽下这一口气的时候,请问有几个人做得到啊?锅漏匠做到了,站了三天三夜往生啊。海贤老和尚做到了,预知时至,自己打引磬,自己往生了,不要人家助念。修无法师也是做到啊,本来要担任戒会的护法,也做不成了,说走就走啊,跟谛闲老法师说走就走啊。莹珂法师破戒,看了《往生传》以后,心开意解,也是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他也懂了、觉悟了“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所以这句话,这一句可以讲说世间人讲的话,也可以讲是佛讲的。为什么?“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来去自如。广钦老和尚讲说,没来没去没代志嘛。没来没去没代志,那个没代志是台湾话,翻成国语了就是无事,也是禅宗里面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怎么做到“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第一点,老法师说,他在新加坡讲经的时候,跟李木源会长去拜访老法师的大护法洪恭兰老居士,老和尚非常敬重他,老和尚送他一串念珠。老居士说,他平常妄念很多。跟我们一样,妄念很多,不是想钱就想利,不是想名就想利,要不然就想爱情,贪瞋痴慢疑。他说,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这串念珠以后,妄念就减少。为什么?念佛啊,“念佛方能消宿业”,印祖说了,“竭诚自可转凡心”。

他因为有念佛了嘛,你看,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晚上做梦了,佛菩萨来给他托梦,派了个一男一女的来看他了,护法,说是什么?玉皇大帝派来保护他的。你看,马上念佛就有护法了,他本来是做别人的护法,做老和尚的护法,现在变成他有护法。玉皇大帝派人来保护他,劝他要忍耐,因为他有福报,并且告诉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可见什么?天人也讲这一句话,天人懂这个道理,它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洪老菩萨一生就是什么?他的毛病就是什么?没有耐心。我跟他一样,没有耐心。没有耐心的人,我跟你讲,还真的必须要仰仗佛力,否则你还真看不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没耐性,个性急。这一对护法并且告诉他,叫他一定要悟这个“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他性情很急躁,他听了以后,他就能明白,也很生欢喜心。醒过来以后,这两人就不见了。他说,他已经八十岁了,他决定不会骗人,这是真实的境界。

老法师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两句话是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它为什么是般若的义趣呢?来有来,去有去,妙有,不是有来去吗?我刚刚不是从我家来吗?我现在不是要回到家吗?来去有相,可是它的本体是真空,真空妙有,老和尚说,相有体无。相不能说没有,妙有。真空不能说完全都空,它生出妙有。真空不空,生出妙有,妙有非有,毕竟空,这叫做“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为什么它是有般若道理?就是它来去是有相,问题是你看不破那个相,来跟去你就执著,来的时候就贪爱了,去的时候舍不得了,执著了。这句话就讲人生嘛,来人间投胎转世,走的时候舍不得。

我今天接到一个消息,我前天一个莲友好意,他妈妈是败血症,要开刀,叫我去跟她关怀,我看她气色很好啊。以前我看那些关怀的,大概都阴境会现前,阴境就是整个人的相就变了嘛。然后他还跟我讲说,老师,你可能不能跟我妈讲死,也不能讲往生,因为她怕死。我看啊,那那那那她这样子麻烦,那怎么办呢?我说,好了,那我安慰她好了,发愿吃素,发愿放生,求三宝加持,开刀顺利,平安吉祥。但是后来出来他又跟我讲,他说医生说,败血症很危险,一动刀,根本来不及收拾就是往生了。果不其然,今天接到消息,走了。不就“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了吗?一个败血症就让你走了,跟她讲话的时候还神龙活现哪,眼睛一直看着我啊,精神特好了,没想到是回光返照。

所以“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就讲我们的人生,狭窄来说,也是讲我们的人生,大的来说,讲宇宙人生的真相。来去有相嘛,是妙有。“空空”是什么?你说,我已经见到那个空了,连那个空也要放下来,把那个空也打破,那才是真空。你能够把空也放下来,阿罗汉就没有办法放下空,所以他没有办法破法执,所以说,我已经证得空了,空也不能执著,要放下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所以老法师说,这两句把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不但我们来,我们没来之前,也是空空。请问你还没来人间,也没你这个人啦,也没你这个事业,也没你这个楼房,也没你这个妻子,也没你这个眷属,你还没有来以前不就是空空吗?你走后也是空空,户口名簿马上要除名,所有你名下的财产统统要换名字,走后空空,对不对?

其实老和尚说,你要是真觉悟的话,现前当下何尝不是空空?只是你悟不透而已。为什么?你现在说完就过去心了,未来心还没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说完变过去了,你还是迷而不觉,但是它是空,它是毕竟空。

佛说的事实真相是怎么样?“如梦幻泡影”,现前的真相是“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你看,像做梦,好像幻化一样,好像那个水上的气泡一样,好像影子一样,有吗?看起来是有啊,有影子,看起来是有水泡,你一戳它就破了,像魔术师变幻魔术,看起来是有啊,梦幻泡影。为什么?它的真相就是什么?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都不是实在的。老和尚说,这四个都是假相,梦、幻、泡、影,四个都是假相。这些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短到什么程度呢?《金刚经》讲“如露亦如电”。如露如电,像露水这么短暂,阳光一照就干了,像闪电一样。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刹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

所以你读《般若心经》,里面不是跟你讲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他为什么跟你讲“诸法空相”?就讲这个道理啊,诸法实相,那诸法空相,他没有跟你讲诸法实相,他说诸法空相,就是老法师说,《大般若经》他读完以后,他结论就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

就是这个诸法空相,你一定要去觉悟。明白、觉悟之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不觉悟的人,以为这是真有,这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这一念觉、一念迷。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面,他知不知道?他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当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当下得自在。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梦幻泡影,他是真觉悟啊,所以他可以做到无住生心,他可以做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所谓的心不染尘,所以他得自在。我们却看不清真相,所以我们在这个梦幻泡影的世界里面,我们不得自在。人家的一句话,人家的一个眼色不好看,我们就不自在了,俗话说很尴尬,为什么?你不了解这是梦幻泡影。迷惑的人就过得很辛苦,迷惑的人过得很辛苦,就像我们一样啊。

我们这里有一位莲友志工,我们万人念佛有一个志工,叶水娇大菩萨,她的团队里面有一位张凤英菩萨,已经往生了。她应该是带业往生没问题,因为她预知时至。她参加法会的时候,参加三时系念的时候,因为她头发都白了,另外一位组长,那位组长大概就是不是觉悟的人,她就告诉她了,摸她的头说,张菩萨,你明年的法会不用再来了。她就暗示她说,你头发都白了,你老了,你就在家念佛,你不用来,可能也是好意了。那我们这位张菩萨,张凤英菩萨说,我明年不会来了。她已经知道她要走了,多厉害,你看,就这样舍报了,“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

这也可以讲什么?她正念现前。正念现前不容易,什么叫正念现前不容易?就是她看清楚当下这个梦幻泡影的世间,包括那个师姐跟她讲说,你头发都白了,你明年不用再来,包括这句话,包括她听到这个声音,包括她看到对面这个人,根尘接触,眼见色、耳闻声,我们看看这个志工头,这个志工组长跟我讲这句话,我们听到这个声音说,你头发白了,明年不用来了。她为什么可以讲出那句话说,我明年不用来,因为她得自在了。也可以说,她念佛念的功夫,相对来说已经做到《金刚经》那个境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依我来看她有做到。纵使没有断,也伏住烦恼,也伏住她那个我执,伏住她的习气。最后据说,她手上拿了个纸条,上面写四点半,应该是预知时至,四点半舍报往生。

这个就是老法师说,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面,这个世界里面,他来去自如,他自由自在,“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再来,老法师说,由此可知,这就是“缘生”。所以佛法是缘起法,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你一定要悟这个道理。缘起是妙有,性空是真空。我以前也搞不懂啊,以前老师跟我们讲缘起法,我是怎么搞都搞不清楚啊,现在慢慢有点听得懂了。所以佛法的真谛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是妙有,性空是真空,这合起来叫真空妙有,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阿弥陀佛的心。也就是祖师大德说了,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空有不二。空有不二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常寂光净土,最少实报庄严土。

所以业缘很复杂,为什么?里面有善缘、有恶缘、有无记。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里面有善的种子、有恶的种子、有无记的种子。什么叫无记?不善不恶叫无记。我们总是会有善的念头、恶的念头。一个念头一个种子,里面有没有具足?里面具足三千诸法,一念三千啊,天台宗里面讲,百界千如。唯有真正觉悟的人能运用得非常恰当,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开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所以我们怎么会去普度众生?现在就普度众生,你觉悟以后,你教化、你教育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让他们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就是诸佛菩萨,学诸佛菩萨在普度众生。

明了诸法是无所有,空空也是,我刚才讲空空,空你也要把它打破,连空空也不能执著。佛法里面讲十八空,很多人不悟以后,讲到后来他自己讲也糊涂了,就十八空嘛,也是十八种。空空也是无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与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这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我们如果真能懂这个道理,我们的心才有办法真正回归到极乐、真正回归到平静。我看了很多莲友,有一天念佛一二万声,二万声、三万声起跳了,他是怎么样都空不了,他懂了这个“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吗?你要了解你为什么一天要念两万声佛号?目的是干什么的?你就是要来觉悟,觉悟这个、看清楚这个如梦幻泡影的真相啊,你心才有办法回归到平静。否则你念佛归念佛啊,心就是怎么样平静不下来啊,那弥陀归弥陀啊,你还是凡夫一个。这就是李炳南老师说的,该怎么生就怎么生,该怎么死就怎么死,就讲这种人。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一万个找不到一二个?万分之一二,那个一二就是觉悟的人,就是能够觉悟这个“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个人,他就是那个万分之一二。

所以老法师确实是一位觉悟的大觉者,老法师就是悟了诸法空相,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才有办法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他就在教我们,空空也无所有,是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能得的心与所得的一切万物都是空空的。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境界里面学习放下,学习要怎么样?欣求极乐,厌离娑婆,那个厌离心要生出来,那个欣求的心要生出来,你的心才有办法回归到清净、平静。回归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

因此,我们能够体会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三藏十二部,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华严时讲了二十一天,在定中讲《华严》,阿含时讲十二年,方等时讲八年,这样就去掉二十年了,般若会上,《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了一半,法华涅槃时,《法华经》讲八年,《涅槃经》讲一天一夜,这样总共是说法四十九年。佛陀为什么《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呢?因为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空相啦,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就诸法空相。

就像刚才我说,我到医院去关怀那位莲友的妈妈一样,它连那个病也是空相的,那个败血症也是空相,我去跟她说法也是空相的,那是诸法空相。如果她懂一点诸法空相的话,我当时就跟她讲如何求生极乐世界了,她现在就得度了。可惜她在怕死,不让我讲。印光大师说,怕死是好事啊。所以有时候家属也很重要,家属要善巧方便。

所以老法师说,因为众生都不了解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觉悟之道,所以你一定要经过六度万行圆满,要到波罗蜜,你才有办法成就法身啦。所以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菩萨走的是觉悟之道。凡夫走的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现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现象,地狱、饿鬼、畜生;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还有十法界里面的藏教佛、通教佛,这叫四圣法界。十法界的佛,老法师说,依天台宗的说法,在六即佛里面,名字即佛、理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十法界的佛,老法师说,他就是接近相似即佛,但是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他没有破根本无明。所以为什么老法师说再轻一点是四圣法界?因为他没有离开十法界,还没有到一真法界。

所以老法师说,对佛来说,三途六道是决定是迷的,包括四圣法界也是迷的。有些人说,不是阿罗汉就可以了吗?菩萨就可以了吗?辟支佛不就可以?为什么他还在迷?因为他为什么?他没有证入一真,他没有究竟成佛。像阿罗汉,他还有习气呢,他只有破我执而已,他入偏真涅槃。那辟支佛他虽然没有习气,但是他不能成就佛果啊。那菩萨呢?因为这个菩萨不是实教菩萨,是权教菩萨,但是他并没有破根本无明,他没有入不二法门。真正佛法是入不二法门,那是大般涅槃。所以对佛来说,他还是迷。那藏教佛、通教佛呢?因为他不是分证佛,他还没有离开十法界,所以对究竟佛来说,对常寂光净土来说,他还是迷位,都没有契入空理。

这个空理是什么?不是阿罗汉那个我空,这个空理是第一义谛空,就是真空妙有,就是缘起性空,就是不二法门,空有不二,就是实相。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本体是无相,作用是无不相。契入空理就证得一真法界、证入不二法门,就是分证佛,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

再来,老法师说,“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实相,强名实相说“一真”,那没有办法。实相讲到后来,强名实相,就安一个实相给你,让你知道说这个境界叫实相,勉强说了,这叫勉强来说有个名相叫“一真”。老法师说,“一真”是勉强说的名相,若我们执著有一个“一”,执著还有个“真”,又错了。为什么?你不能够跟第一义谛空相应了,你法执未破,你还有个“一”跟“真”,还有我、我所,四相没有离。一的对面就是多,真的对面就是假,惠能大师说,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我刚才讲过,二法就是相对,相对而立的,它是有为法,它是有漏的,有漏就是生灭法,不究竟。所以,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真”的念头,那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

那有人说,那我没有一呀,我没有真哪,是这样吗?那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耶,那是佛佛道同,那真修实证的人才可以讲得出来,他做得出来啊,不是说我知道“一”啦,我知道“真”啦。所以禅宗里面讲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你真正把那个“一”跟“真”也放下来,没那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动念就错了,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

所以就像老法师,学佛要怎么学?宗门常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念不生,心地清净没有一个念头。若有一个说“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像那个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舍利弗的妈妈在怀孕的时候辩才无碍,那么长爪梵志就说,这个舍利弗一生出来,他要收他当徒弟。但是舍利弗是古佛再来啊,佛陀的弟子里面智慧第一。他就去跟佛陀辩论,他说,佛陀,我们两个来辩论,你辩输了舍利弗归我,来做我的弟子。后来佛陀说,好,那你先说。说我一切法不受。一切法不受已经很厉害了,他的境界也差不多接近什么?也接近这个无色界了,四空定了,非想非非想处天。

结果佛陀说,那一切法不受,这句受不受?他就讲不出来。他还有一个一切法不受这个执著,就是什么?他还有一个“一”跟“真”,那不是啊,那不是一真法界。佛陀问他说,那你这个我一切法不受,这句话受不受?诶,他还生起一个我一切法不受。我一切法不受,这还一念有生。一念有生,它不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才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一念有生,那还有一品生相无明呢,对不对?所以他就甘拜下风了,后来做佛陀的弟子了。长爪梵志,很有名的公案。

所以你说,你还有一个“我现在一念不生”,就已经生了一个“一念不生”的念头啊,这就错了。初学的时候,宗门用盘腿面壁的方法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学成之后,要在生活当中去历练啦,六根接触六尘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成功了。但是禅宗走这条路是不好走的,还是乖乖学我们净土法门。就像那个张凤英菩萨一样,人家她耳根碰到声尘,她还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是不是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她至少怎么样?她虽然不一定做到不起心、不动念,因为不起心、不动念就已经断无明了嘛,但是她怎么样?她至少她伏住烦恼。李炳南老师说,最少你要伏惑嘛。

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成功了。这个时候所有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没有离开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称为一真,叫一真法界呀。也就是说,十法界的真相,十法界、六道、三途的真相是一真,就是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那个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一真法界。若真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么可以称为一真呢?故转变在心,转变在认知,认识境界的实相,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我刚才讲,彻底明白诸法空相。

再来,老法师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认识清楚,就会很欢喜掌握这个缘。也就是说,你觉悟了“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以后,你面对一切顺缘跟逆缘,人生际遇的一切缘,不管是好缘也好啦,不管是恶缘也好啦,不管是来讨债也好啦,不管是来报恩也好啦,没有关系,你就面对它。圣严法师说了,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现在问题是怎么样?大家都会讲的,诶,面对它,接下来就是没办法处理它啦,那更不要放下它啦,就搞得不欢而散啊,怒目相视啊,对不对?

所以你真正如果能觉悟“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你就要欢喜掌握这个缘,什么意思?你随顺一切因缘嘛,顺境中不起贪,逆境中不起瞋。缘不好,我们修忍辱,缘好,我们修不起贪爱。就老法师说,顺境不起贪,逆境不起瞋。你这样就有办法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也就是成就无量功德。那么我们一般修行讲所谓积功累德,凡夫错认境界,造作罪业。所以你能够欢喜任何一个缘,成就无量功德,那就是积功累德。所以积功累德不是在外面,是在当下,根尘接触的时候,你就可以积功累德。

凡夫错认了境界,造作罪业,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讲的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是愚痴。为什么说你造作罪业不是有意?因为你当下迷嘛,你眼见色、耳闻声当下就迷了嘛,你迷而不觉,事后再来忏悔跟悔过。为什么你会这样?因为你根源就是没有智慧,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做错事、用错缘了。

觉悟的人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积功累德。这句话很重要,觉悟之人了解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他了解“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在来跟去之间他可以当家作主,他可以得到自在,他不攀缘、不取舍,他全部转成阿弥陀佛,所以他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在积功累德。

积功累德是世间人的概念,觉悟的人没有这个念头。你还要说我还想要积个功、累个德,没有,他是性德流露。你还有个说我要积个功、累个德,那你还有所求啊,你还是有积跟不积啊,有累跟不累啊,还不是真正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喔,还不是真正觉悟的人。所以老法师说,十法界众生有积功累德的念头。

这个要是没有老法师讲出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啊,我们就是真的迷惑颠倒,人家老法师把真相讲出来。所以老法师是在常寂光净土讲十法界的事情,我们看出来了没有?我们要把他当成一般的法师在讲经说法,他是在常寂光净土讲十法界的真相,你知道吗?问题是我们看不出来、悟不出来。

所以十法界的众生都有积功累德念头,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做到,他没有破根本无明,他还有起心动念嘛。也就是说,你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是阿惟越致菩萨,他就是离开十法界了,他没有所谓积功累德,他都是什么?本分事,应该做的。就像普贤菩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他的布施都是供养的。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没有什么念头?没有积功累德念头。所以一真法界的菩萨,法身大士以上就做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修而无修,无修而修,那真的是大涅槃、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

再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就会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古德做一个比喻,古德是用敲磬,敲大磬,以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来的声音比喻佛菩萨的应。实际上,这个感应也没有来自外面,各位,我们常以为感应是来自外面,不是,佛菩萨的感应,其实也是自性的感应,我们自性的感应。

我们将佛菩萨看作人,一切诸法看作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啊。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老法师常常讲,虚空法界跟我是一体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大乘精义我们无法去体会啊,因为虚空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真正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就知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啊。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啊。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么样学佛、怎么样做人、怎么样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老法师说,世间法讲“真善美慧”,佛法讲“常乐我净”。凡夫执著说,世间是有个常,他永远活在这个世间,我现在所享的五欲之乐是乐,你以为现在你这个名字叫做我,自己觉得自己很清净,世间执著这个有漏的常乐我净。阿罗汉说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他堕入偏空,佛只好跟你讲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就这里的自性,这是真有的。可是十法界的众生没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有,有什么?有常乐我净四净德。这个常是真常;这个乐是无上涅槃寂灭乐,无上涅槃寂灭乐,所有烦恼都断尽了;这个我,就如来真我;这个净是净而不染,是绝待的,它不是跟秽相对应的净。也就是说,起心动念的人没有,不起心不动念的人有,有常乐我净。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静不起波浪的时候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可是水一起波浪,虽然还能照境界相,但是支离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乐我净就失去了。

最后,老法师说,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心即使应化在六道,他是随类现身的,他是随机说法的,还是平静的。说法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示现时,“现而无现,无现而现”,这个境界才高竿啊。说法时,“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陀在灭度的时候说,我没有一个字给众生啊,跟文殊师利菩萨说,我所讲都是众生本具的性德啊,我没有一个字给众生。他明明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说法四十九年,他说,没有一个字给众生。佛陀说,我没有一个字给众生什么意思?佛是在首楞严大定里面讲三藏十二部的经义啊,所以佛陀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啊。他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现而无现,无现而现”,永远处在一真的境界啊。

佛陀的心永远像水一样平静啊,自性的功德就是水的光啊,能照见一切万法。洪寿禅师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能照见一切万法。所以在十法界里面,越往下,心的波动幅度越大,越往上波动越小。几时心在境界里面不动了,以《华严经》来说,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法身大士了,他已经证得不起心、不动念。到这个境界的时候,自性的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现前,这是三德秘藏就现前了,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自性的体相用就现前了。

以上我们是讲到孙叔敖三次当宰相,他没有喜形于色,三次离开宰相位置也没有怨、没有悔,这种境界太高超了,所以我今天就用老法师开示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让大家真的去学习这八个字。能去学透了,你往生没问题,悟透了,你往生有把握。否则,你做不到的话,你还是口头禅,“来也空空,去也空空”,那碰到境界来的时候,什么都空不了,连阿弥陀佛都空不了,还是执著。但是宁可执著有,不要执著断灭空,你还一个执著阿弥陀佛,还算不错啊,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啊。所以古德说,宁可执著有如须弥啊,像须弥山一样,不可执著空如芥子许呀,那就是落入那个断灭空,你是说得出来,做不到啊,那假的啊。

以上这一段,我们很感恩老法师给我们这样开示这么了义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我就懂得挖宝。有些人就跟我反应,哎呀,老和尚每一次讲都是讲重复的,那讲了以后,一个讲题里面好几次都是重复,我都听得快睡着了。你就是没有“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你“来也空空,去也空空”的话,哪一法不是佛法?你讲十遍也是在讲妙法,你讲一遍也是妙法,问题是你会吗?你契入那个空义吗?诸法空相吗?以上跟各位共勉。

好,接下来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龙有四毒”,哪四毒?第一,被它咬了而死的。一跟它接触,接触到它就要死了。一看到它就要死了。一听到它的声音就要死的。这四种毒。蛇也是这样的,孙叔敖所遇到的蛇,应该是人看见就要死的那一种,人有看见它就要死,这第三种。根据楚地的人,就是湖北、湖南那个地方的人说啊,他们那里确实有一种两头蛇,至今还是有。身体是黄色的,有一尺长左右,行走的时候可进可退,很像蚯蚓。但现在看见不会中毒,想是另外一种种类吧。另外一个种类就是,它可能已经经过千年的流转了,可能已经是产生质变了吧,是另一个种类吧。否则就是因为“物类随时变易”,例如上古时代的禽兽能说人话,今天就不能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心中含毒者。多作蛇蝎蜈蚣。惟有慈心之人。毒不能害。不然。彼以毒来。吾亦以毒往。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矣。吾纵不能化蛇。岂可反为蛇化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吾纵不能化蛇,岂可反为蛇化乎”,“化”就是改变、感化、教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纵使不能转化毒蛇的这个毒心,你不能改变,你怎么反而被毒心给你障碍呢?你怎么起了这个毒害的心出来呢?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岂可反为蛇化乎”。《中庸》里面讲“变则化”。这一段的意思,“吾纵不能化蛇,岂可反为蛇化乎”,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我的心纵然不足以感化蛇的瞋毒,令之转为慈善,岂可反被蛇给它同化而变为戾呢?这个解释也是通,跟我刚才那个解释说,我们纵使不能转化自己这一念心,像蛇蝎这么毒的心,不能转念嘛,不能转化,你怎么自己被业力所牵引,反而自己生出这种蛇蝎毒害的心出来呢?“岂可反为蛇化乎”。

《中庸》里面讲“变则化”,这个“变则化”什么意思呢?我们就引用原来的《中庸》的经文,它是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老和尚讲至诚感通一样的意思,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你所感应的,老和尚说,也是自性的感应。

那么这一段《中庸》的重点在什么?“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这个“其次”是什么意思呢?“其次”就是次于圣人的人。“致曲”就是一方面的事理加以推展,这是“致曲”。再来,“曲能有诚”,推展一面的事理,通于有诚的地步,就是你在推展这个事理,自己能做到至诚。“诚则形”,“形”就是作动词,表现之意,诚于心中,而表露于外,就是我们一般讲诚于中,形于外,表露在外面的。

这一段的白话什么意思呢?次于圣人的贤人,而致力于推广一方面的事理,如此也能达到诚的地步。诚于中就可以表现于外,诚于中,形于外。表现在外面就很显著了,显著,就会更加地发出你的光芒智慧出来。你的智慧流露出来,就可以感动很多周边的人事物。你感动很多周边的人事物,就能让事物产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不会有障碍啊,本来误解就可以善解了,本来是仇家就可以解冤释结,这就是让周边的事物产生变化。就可以感化万物,化育万物,你就可以示现教化众生。只有天下最诚的人能做到化育万物的地步。这就是曾国藩先生说至诚,一念不生,至诚心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这个境界。一念不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就可以化育万物了。这一段是我们补充刚才《中庸》讲的“变则化”的说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心中含毒的人,多作蛇蝎蜈蚣。只有慈心的人,毒不能害。否则,他以毒来,我又以毒还,是一蛇之外,又添一蛇了。我既然不能转化毒蛇,难道反而会被蛇转化吗?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蛇为害人之物。故埋之不使人见。苟充其类。则凡为人害者。皆可作蛇观。除残禁暴。是埋两足之蛇。改往修来。并埋自心之蛇矣。”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这一段文很有意思,它说,蛇是害人的东西,所以埋葬不让人家看到,埋葬两头蛇不让人家看到。如果再加以类推,那么凡是害人的心,都可以看作蛇心来看,都可以当作蛇来看。“除残禁暴”,是埋外界的两头蛇;改过修善,就是埋自心的蛇。

这句话讲得非常好。就是说,你如果有害人的心,你就是蛇心毒蝎。如果你能够去除自己的残暴心、自己这种暴戾的心,生出一念慈悲心出来,你能够慈悲对待一切人事物,这就是把外面人家对你的批评、人家对你的毁谤、人家对你的两舌,你都把它埋掉了,什么?你把它放下来了,埋外界的两头蛇,外面的人我是非你都能够,“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就可以转境了嘛。如果你对内来说,你能够自己改过忏悔、修善积德,那就把你自心的蛇,埋你自己心中的蛇,就是你的瞋毒,你那个与生俱来的,阿赖耶里面的那个瞋毒,你就把它埋葬掉了。

那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自于公治狱至此。乃帝君举行善得福者示人耳。一人行善得福。则尽人皆然矣。譬如树果。尝一而甘。何须枝枝皆啖。”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从于公治狱到这里,是帝君举例说明行善得福来告诫世人。一人行善能够得福,其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譬如一树的果子,尝一个就知道它的甜味了,何必每一树枝上的水果都要去尝呢?

好,我们再看下面“下附征事(二则)”。在还没有谈“下附征事(二则)”之前,我们再来念一段,印光大师他也有补充“埋蛇享宰相之荣”,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印光大师补充这一段史实如下:

“楚孙叔敖。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及归。忧而不食。母问其故。泣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今儿见之。恐弃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后人又见。已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必获善报。汝必兴于楚。后果为令尹。执楚政。”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这个“孙叔敖”,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我们就不再解释。

这个“令尹”就是宰相的意思,就著名的贤相。他曾经开垦荒田、灌溉农田有万顷,为人民做很多好事。在《史记》里面有记载孙叔敖这个人。

“阴德”,我们上次有讨论过。做好事让别人知道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都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之类的,表扬你,报掉了,报掉就没了。阴德,阴德呢?阴德都是怎么样?做好事不让人家知道,阴德后面福报大、积得久。阳德呢?报掉以后德就积不住了。阴德积得久,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所以阳德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好事最好不要让人家知道,不让人家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甚至福泽你的子孙。这个是“阴德”。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楚国孙叔敖,在出游野外时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死并埋葬了它。回来以后,心中忧虑,吃不下饭。母亲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哭着说,儿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今天儿子看见了,恐怕马上就会离弃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什么地方?孙叔敖说,恐怕后人又看见会死,我已经把它杀死埋葬了。母亲说,不用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到好的报应,你一定会在楚国发达。后来果然做了令尹,执掌楚政。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则)”,看经文:

“方便行杀。(大宝积经)。”

“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采宝。内一恶人。善知兵法。恒为寇盗。欲尽杀五百人。而取其宝。而五百人。皆不退菩萨。杀之者得无量罪。当久堕大地狱。时彼众中。有一导师。名曰大悲。预知其意。因私念言。若杀此一人。吾当自堕恶道。若不杀此人。则五百善人。当受其害。而彼恶人。仍世世堕于地狱。吾若明告众人。又累五百人共发恶念。亦当受苦。于是生怜悯心。宁自受罪。而刺杀之。佛言。导师。即吾身是。五百贾人。即贤劫中五百菩萨是。”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然灯佛”,意是“锭光”,佛教三世佛之过去佛,是释迦牟尼佛前面的,地位极尊。而来世佛是谁呢?是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燃灯佛,又名定光如来或锭光佛。

再来,“贾人”就是商人。

再来,“恒”是经常。

“不退菩萨”是阿毗跋致菩萨。阿毗跋致,译曰不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分别之有三种、四种之异。《法华经·方便品》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法华经·譬喻品》曰:“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按,这里所讲的“不退菩萨”,据经文所记载,并无神通,应该不是指以上所说的已证果的菩萨。但是根据《三藏法数》云,“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此处或指“不退决定”之初心菩萨,未知是否。就是说,这个地方,有可能这些五百贾人,这商人呢,应该是谁?“不退决定”的初心菩萨。真正的不退菩萨是念不退,那是法身大士,那是圆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萨,都是念不退的。所以这个推算呢,五百贾人应该,五百商人应该是不退决定的初心菩萨。

“大地狱”,“大地狱”,就地狱,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感,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那么这个地方指是根本地狱,就是八热八寒地狱,也是十六大地狱。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舍己为人,方便行杀。摘自(《大宝积经》方便行杀)。

然灯佛在世时,有五百商人,有五百名商人入海采宝。随船有一个恶人,擅长武术兵法,是一惯盗强寇,想要杀尽五百人,夺取他们的宝物。这五百人,已种下无量善根,都是不退心菩萨,杀害他们将会获得无量罪过,要长久地堕落在大地狱。当时他们中间,有一位导师,名叫大悲,预知恶人的心意。他心里想,如果杀了这个人,我就会堕到恶道;如果不杀这个人,那五百善人就会受害,而凶手也将世世堕在地狱;我如果明白告诉大家,又恐怕连累五百人一起发恶念,也要受苦。在这种情况之下,导师生大怜悯心,宁可自己受苦,去刺杀那个恶人。佛说,导师就是我的前身,五百商人就是贤劫中五百个菩萨。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此所谓见机得杀也。然必先有宁自受罪之心。而后可行此种方便。否则既欲贪其功。又欲辞其罪。此念已不可问矣。何福报之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这就是见机方便杀生,但必须先有宁可自己受苦的心,然后才可以实行这种方便。否则既想贪功,又想不受罪,这种念头已经不可取了,怎么还会有福报呢?怎么还有福报呢?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公案:

“毙蛇抵命。(现果随录)。”

“我邑故宗伯。顾锡畴。在温州。为副将贺君尧所杀。未几。降乩于门人张调鼎家。曰。吾前生误杀一蛇。今蛇为贺君尧。前六月十六。已害我于江中。因果应受。可语我两儿。勿事报仇。张犹未闻公讣。急遣人至温访之。时太仓吴国杰在温。宴公于江心寺。明晨报公被害。广遣渔人觅尸。无有。夜梦公立水中曰。我前世为天台僧。击毙一蛇。今抵其命。承君厚意。以前世为我徒孙故也。但向某湾寻之。即得矣。如言复觅。果得尸。扶榇归昆葬焉。”

好,这一段因果,顾锡畴的故事,我曾经讲过,在因果讲座里面有提过,我非常喜欢这一段因果故事。所以因果轮回,冤冤相报,还有六亲眷属报恩报怨、讨债还债,都在这个故事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宗伯”,官职名称。在周代六卿之中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即后来的礼部尚书、侍郎等职务。故后世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礼部侍郎为小宗伯。

再来,“降乩”,“降乩”就是扶乩时神灵降下旨意。鬼神附在人身上,此人神识暂时离开他的肉体,而代鬼神说话,或在沙盘上写字,表达鬼神的意志。因为鬼神具有凡人不具备的特异功能,故能预言人事祸福,这些鬼神能够预言人事祸福。通过这种形式来问吉凶,叫扶乩或扶箕。

“仇”,报仇、仇怨,世仇。

“讣”就是我们现在讲讣闻,就是告诉大家丧事,告丧。

“访”,向人家询问、调查。

“榇”就是棺也、棺木。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前世杀蛇,今世抵命。摘自(《现果随录》毙蛇抵命)。

我家乡已经逝世的宗伯叫顾锡畴,在温州被副将贺君尧杀害。没有多久,就降乩在他的学生张调鼎家说了,我前生误杀一条蛇,今世该蛇转世为贺君尧,也就是我的副将,六月十六日在江中杀害我。因果应受,可告诉我两个儿子,不要报仇。这时候张调鼎他还不知道,他还没听到顾锡畴已经死掉了的讯息,这时张调鼎还没有听到顾公死讯,急忙派人到温州查访。当时太仓县吴国杰在温州江心寺宴请顾公,第二天早晨就报说顾公被害。张调鼎派渔夫四处寻尸,没有发现。张调鼎在夜里梦见顾锡畴顾公站立在水中说,我前世是天台山的僧人,因为误击毙一条蛇,今世抵这个命。承蒙你厚意来查访,因为前世你是我的徒孙缘故。你只管向某水湾去寻找,就可以找到我的尸体了。张调鼎按照他所说的去找、去寻访,果然找到尸体,装入棺材,送回昆山埋葬。

这一段,顾锡畴是非常有名的,他学问也很好,而且本身也学佛,可是却被他的副将贺君尧杀死,丢弃在江中。前世呢,顾锡畴这一世为什么能够当大官、当宗伯?宗伯就是礼部最起码也是侍郎,或是礼部尚书,他前世是出家人,修得好啊,有修福德,这一世就当官了,这就三世怨哪。前世是出家人,修到福报,这一世当大官,结果还是被副将误杀,因果不空,因果循环。

这顾锡畴,各位去查这个资料,他在明朝时候是很有名。而这个贺君尧就是蛇来投胎的,投胎到他的部队里面,当他的副属、副将,副将贺君尧。所以顾锡畴叫他儿子不要报仇,两个儿子不要报仇。而且他还说,为什么我们两个这么有缘呢?他就跟张调鼎讲,他的学生,门人就是他的学生,他说,你过去生是我的徒孙。前世两个人都是一样,徒子徒孙,有师徒的关系。所以你看,你这辈子要遇到什么人,要跟什么人共事,要跟谁结为眷属,俗话说,姻缘天注定,都是循业发现的,佛经上讲循业发现、业感缘起。

所以我们这里就来探讨因果不空,老法师开示的因果的五大原则。

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所造的善恶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里面,阿赖耶像一个大仓库,业种子藏在这里面,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变质。这可怕,可怕就在这一点,作恶的,它也一直在阿赖耶里面,它永远不会变质,这个事情很麻烦呢。

这是因,业因。哪怕经过百千劫那么久的时间,一旦遇到适当的助缘,这些业因都会结成果报啊,这是因果不空的道理,这个果报就决定了你要受,必须要等待结成果报,这些业因才会消失,你受报以后,那个业因才会消失。也就是你要还命债、你要还钱债,你要被报仇、你要被折磨、你要被修理、你要被报复、你要被嫉妒,你这个业才会消啊。那为什么种子不会变质?你要受这个报,那个业才会消啊。现在问题是大家迷而不觉,受报的时候都不愿认帐,就逃避这个业债。所以印光大师才跟你讲说,人生是酬业而来,告诉你要还业债了。因此,只要在六道轮回当中,你就逃不出因果报应。所以迷惑糊涂的人才敢造业,觉悟的菩萨决定不敢造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就算是伟大的佛陀,他也不能够违背因果报应的真理。佛陀有一世在做摔跤选手,因为对方那个摔跤选手骗佛陀,佛陀一气之下,把对方的腰扭断了。因为佛陀两次被骗,所以怀恨在心,所以比赛的时候就把对方的腰折断了,腰脊折断致死。这个猛烈的恶业造成佛陀在那一世短命早死,死后还堕地狱受报。出了地狱以后,他还要到其他恶道去受痛苦的余报。再次投生为人的时候,还要受腰痛的余报。

哪怕是佛陀到这一世成佛,到这一世,佛陀在双娑罗树下入涅槃的时候,他也是腰痛,就吉祥卧的时候,阿难尊者帮他披了大衣,余报还没有尽,还产生腰痛的苦报。我们理论上讲起来跟因缘上说,印度潮湿啦、湿气重呀,佛陀才会腰痛。所以你这辈子有腰酸背痛,你都怎么样?你要把它当成还债了、了业了。痛则快,痛快、痛快,痛则快,痛完以后就快乐了,债还完了就好了。受报的时候都很痛苦,当然知道啊。但是你只要肯忏悔、肯改过,都可以重罪轻受,定业都可以转的。

佛陀还示现其他的恶报。这是第一种,刚才讲的是佛陀这个腰痛之报。有一次佛陀的脚被那个木片刺伤,那是因为佛陀他过去生以矛去刺伤别人的脚的余报。这真是一报还一报。

再来,佛陀有一次结夏安居三个月,断粮啊。佛陀接受长者的邀请,要到城里面去接受他的供养,到城门外,城墙外面。那个长者他陶醉在五欲之乐里面,告诉下面的侍从说,我这段期间要好好享受这个五欲之乐,你们什么事都不要找我,结果他忘记他要供养佛陀。佛陀就在城门外面等了很久,那个地方民众又穷,托钵不到东西,佛陀所有弟子都出去托钵,就找不到东西。佛陀带五百个弟子常随众要去应供,佛陀跟他们讲,佛陀知道因果不空,佛陀也知道果报现前。

后来因为养马的那个马夫,他也尊敬佛陀嘛,他找不到食物,我这个马麦供给你们吃好啦。佛陀只好接受他的供养。阿难尊者就把这个马麦拿去,拜托乡下的妇人来煮。第一个妇人不愿意煮,第二个妇人就帮佛陀煮马麦。因为佛陀有十八不共法,有十力、四无畏,佛陀他有这个智慧德能,所以那个马麦煮完以后,到佛陀一加持以后,变成天厨妙供,非常地香。

佛陀的弟子吃完以后,佛陀跟弟子开示。其中有一个是没有受这个报的,就是舍利弗,他先离开,他因为他没有共业,他在前世的时候没有共业,他前世的时候也是佛陀弟子,但是他没有共业。所以当时佛陀有讲说,你们不愿意忍受这个托钵不到食物的苦的人,你们可以先离开,到别的地方去。没有一个人走,只有舍利弗离开。为什么?舍利弗在前世没有共业。后来舍利弗到别的地方,别人给他供养得非常丰富啊。

那后来用完斋以后,佛陀就对弟子开示,他说,在无量劫以前,那时候有一尊佛叫毗婆尸佛,毗婆叶如来。那当时我是外道,你们都是我那时候的弟子,五百个弟子,也是外道的。当时毗婆尸佛有一个弟子因为生病,没有办法去应供。因为毗婆尸佛接受国王的应供,供养得非常丰盛,色香味俱全。因为有一个弟子生病,所以毗婆尸佛的弟子就端了一钵的菜,要回去给那位病僧来服用,刚好经过佛陀他们那个道场。佛陀那时候是外道,佛陀当时就造口业,就嫉妒了毗婆尸佛,他说,你们这些秃头的也可以接受供养吗?就讲这句口业,你们不配这些供养,你们应该吃马麦,批评毗婆尸佛要吃马麦。结果口业的余报到佛陀这一世,佛陀要去应供,佛陀只好必须要受这个报,佛陀要受这个马麦之报,吃三个月的马麦,还不是吃三天呢,要吃三个月,三个月的马麦。这个就是表示因果不空,连佛陀都不能例外。

后来佛陀为什么说舍利弗没有受这个共业?因为在那一世的时候,佛陀在批评嫉妒毗婆尸佛的时候,他跟他们讲说,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那五百个弟子其中有一个舍利弗说,哎呀,佛陀,你不要这样说,当时他是他们导师,你不要这样说啦。其他四百九十九个说,佛陀佛陀,你说的对,就参加共业,所以就要一起受这个马麦之报。

再来,我常常讲过的佛陀的这个祖国释迦族被灭掉,憍萨罗国的琉璃王灭掉释迦族。佛陀三次阻止,都没有办法避免释迦族的劫难。但是,佛陀当时他们释迦族被灭掉的时候,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把释迦族的五百位神识放到天宫,也有讲三千个,也有讲五百个,神识放到天宫,结果拿下来变成血水。

佛陀就告诉他们弟子,因为弟子也觉得很奇怪说,佛陀你成佛了,你为什么你释迦族还被灭掉呢?佛陀就说,无量劫以前,我们这个释迦族就是那个渔村的渔民,这个琉璃王就是鱼王,他现在的部队,这些兵将就是那时候的虾兵蟹将。那个渔村的渔民把这个鱼池的鱼全部捕光了,当时全村的人只有我没有吃鱼肉,其他都吃。但是我那时候是小孩嘛,我就在那个大鱼的头上敲三下,佛陀说,我到现在头还痛三天。就是因为过去生中,他用棍子敲打那条大鱼的头敲三下,今天就要痛三天,这个缘故。

可见因果不虚,即使成佛也不能避免。那么修行净土法门,这个地方大家都很关心,老和尚讲到这里,那它太可怕了,那我以前干的坏事怎么办呢?老和尚就开示说了,我们修净土法门的,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怎么办呢?是不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以前杀人放火统统不要偿命吗?以前所干的杀盗淫妄要不要还呢?那是惨就惨在这里了,以前欠债的就可以不用还钱吗?

老和尚说,不是的喔,重罪是可以轻报,但是不可能不报。可以减轻一点,但是不能不报。极乐世界是提供我们一个很好的修行环境,不是叫我们去那边避难,什么债都赖掉,那个地方叫赖帐地方,不是这个意思。它让我们有无限长的时间一直让你修行,修行到成佛。你修行到成佛以后,你就受而无受,无受而受。当你被害命的时候,害而无害,无害而害。你就刚才讲的不二法门,进入那个大般涅槃的境界,那时候你就欢喜还命债,你就不会起心动念了。你到极乐世界成佛以后,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不会起贪瞋痴了,你就不会冤冤相报,你欢喜受。为什么?连释迦牟尼佛都不能免,那你怎么可以免呢?对不对?

所以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以后,你还命债易如反掌?因为你我空、法空,破根本无明,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有能受的我跟所受的这个业报呢?没有了,三轮体空啊。这样各位懂吗?但是你不去极乐世界,你还命债还得心不甘、情不愿,你还要报仇呢,再把他杀回去,他杀我,我就杀回去,他害我,我就害死他。好了,又是冤冤相报、纠缠不清。你到极乐世界就要像什么?像安世高大师两次来中国还命债,你看人家他还而无还,无还而还,受而无受,无受而受。他为什么?他入不二法门了嘛,他真的做到刚才讲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缘起性空,他全部通达,明白了,不起心、不动念,哪来一个能受的我跟所受的这个果报呢?

所以老和尚是鼓励你说,你去极乐世界,是在还没有开悟证果以前,你可以重罪轻报了,但是不能够赖帐不报了。你一直修行到成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慈悲,让我们暂时不用偿还恶业,可是并没有说我们的恶业都可以赖掉、可以消掉,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这样的话,那佛经都要改写了,对不对?每一个都到那边避难了。

信我者得永生,很多人都用这个话来搪塞了,说上帝说,信我者得永生,很多人都搞错了。那你杀人放火,逃到上帝前面说,上帝啊,你替我担待罪恶,这可能吗?不是。你真正能修到像上帝的心,上帝爱世人,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老和尚说,为什么上帝爱老和尚?老和尚跟那个牧师开玩笑说,上帝不爱你啊。那牧师说,为什么上帝不爱我?我不是帮上帝办事吗?他说,你只爱上帝,不爱世人。那老和尚说,我爱世人,所以上帝爱我。这样各位懂吗?

所以信我者得永生,那个信我者是自性功德开显出来,那个我就是刚才讲过常乐我净那个我,如来真我,那个开显出来,当然是永生,那无量光、无量寿,怎么会不永生?所以很多人就是不了解这个心法,不了解佛法的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所以为什么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你真正大开圆解了,心开意解了,那就一切通达明白了。

所以老和尚说,将来我们到极乐世界成佛以后,我们到他方世界度众生,过去所造的恶业成熟了,你就要学与安世高大师一样,要承受恶业带来的恶报,你还是欢喜受。但是你了解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本无生死。只是那个时候你已经成佛了,对于这些因果报应了然于心,所以内心是如如不动。也就是在受报的当下,他不起心、不动念,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真不动,不是假不动,他不是哎呀,我不动,不是,他是真不动,那是真的如如不动啊,解脱自在。也就刚才讲的“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在当下,在那个梦幻泡影的当下,他得解脱啊,那就解脱自在。不会因此感到忧苦,他已经离开忧悲苦恼了嘛,他已经出三界了,怎么还有忧悲苦恼?他离开十法界了。

所以,修净土的人也要努力断恶修善。所以现在怎么样?你不能说,哎呀,要不然等我成佛,再来全部还完,我现在拼命造好了。也不用了,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你现在造的都已还不了,都很麻烦了,对不对?不要以为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可以依靠,你就胡作非为、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刚才我不是讲嘛,念佛一天念一二万声的,他坏事照干,恶念还是压不住啊,你就不懂这个道理。你如果放逸造业,以后是要吃大亏的。

因果法则是真理啊,世间运行的事实真相。而这些事实真相不在远方,就发生在我们的行住坐卧,我们的当下日常生活环境,我们的身边。不相信因果的人,看不到身边正在发生的因果现象。一旦他们明白因果法则以后,他才发现,因果报应就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就发生我的周边一切人事物当中。所以说,一切万法,一切都不离开因果啊。

这是老法师在“因果教育挽救人心”,二○一六年清明祭祖法会谈话第三集,二○一六年四月一日开示的精采绝伦的因果大道。

最后,我们把这一段“按”语把它讲完:

“公前世为天台僧。后世位至宗伯。且文章节义。俱卓卓可传。然犹难免毙蛇之报。况来历万不及此者乎。世之杀蛇者。勿徒以叔敖为借口也。”

也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顾公前世是天台僧人,后世就位至宗伯,而且文章卓著,为人节义,流传后世,但竟难免受杀蛇的报应,何况那些来历不及顾公的人呢?世上杀蛇的人,不要仅仅以叔敖为借口吧。

今天就讲到这里。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4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