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1月1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三,“救蚁中状元之选”。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七十六页,我们看经文:

“(发明)宋郊一事。人以其功小报大。辄疑之。不知此特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耳。若论究竟。则当日所救之蚁。不下数万。后世感恩图报者。亦不下数万。岂一状元可竟其福乎。若夫状元。不过身外虚名耳。三寸气断。安在其为状元也。反谓报之太奢。过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蚂蚁的角度看蚂蚁,以状元的角度看状元,这是凡夫的角度,也是众生的角度。什么意思呢?众生容易著相,有所求,我救了很多蚂蚁,我救了一万只的蚂蚁,这个一万只就是一个有量世界,有量世界不能跟自性相应,它是相对法,大跟小、多跟少、有跟无、对跟错、是跟非、美跟丑,这个都是相对的世界,相对的世界就是有量世界,我们的自性是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地方讲“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就是说,这段经文告诉你说,为什么这一个“救蚁中状元之选”,这是讲宋郊、宋祁两个兄弟的故事,宋郊是大哥,宋祁是弟弟。在我们这个《安士全书》,“救蚁中状元之选”,它并没有详细叙述宋郊跟宋祁,这段经文直接下去就谈“竹桥渡蚁”。所以在这一段讲完以后,在讲“竹桥渡蚁”之前,印光大师会有补充,也就是把宋郊、宋祁的救蚁故事,为什么中状元,他会详细讲出来,这是印光大师对众生的一大付出跟功德。

那么宋郊是大哥,宋祁是弟弟。宋祁本来是中大魁,但是宋郊后来也中科举,他为什么?他因为救蚂蚁。所以这个地方才提到说“宋郊一事”,是指宋郊救蚂蚁的事情。那因为宋祁并没有救蚂蚁,是宋郊救蚂蚁,改变了功名。所以他这个个案,这个故事就是“其功小报大”,等一下我们会讨论。所以这一段虽然是短短的一个古代救蚂蚁中状元的故事,这凡夫的角度跟众生的角度都认为不可能,那救蚂蚁怎么会中状元呢?所以说问题就在这里,“救蚁中状元之选”。

所以这一段故事里面,它有两个非常非常深的因果道理在里面,一个是“功小报大”,一个是什么?这里讲的,“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那么它的白话意思是说,著蚁跟状元之相,用蚂蚁看蚂蚁,用状元看状元。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六道互相轮回,我们佛家讲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那如果能以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视蚁的话,蚂蚁也有佛性啊。所以说如果能从佛家角度去看,把蚂蚁当成过去的父母、未来诸佛来看蚂蚁。或者你能够富贵、贫穷不二,这个达官贵人跟贩夫走卒不二,以敝屣视状元。敝屣是什么?敝屣就是,这个我们穿鞋子都会穿破洞,就破洞的鞋子,已经残破不堪的鞋子。或以敝屣视状元,如果你能够这样看破放下的话,那么则近于道了,那么你就跟道相应了,跟自性相应了。

所以这一段宋郊中状元,救蚁中状元这个故事,尤其是对现代的人,他们认为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他们不相信。这个不相信就是什么?就是现在众生普遍的所谓的邪见,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轮回,这叫做邪见。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在还没有解释白话以前,我们先探讨这一段很有意义的“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因为刚才这一段特别跟各位念出来,就是著了蚂蚁跟状元的相,如果能以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来看待蚂蚁,或者以敝屣视状元的话,那么则跟道相应,则近于道。

我们就来探讨著相修行。我们特别引用,在讲心地法门非常受到大家欢迎,就慧律法师,他也是我们万人念佛宗兴律师的同学。台湾南普陀佛学院诞生几位高僧大德,是对佛教界贡献很大,一位就是宗兴律师,一位就是慧律法师,另外一位就是如本法师。他们两位都在心地法门有相当高深的见地,尤其慧律法师讲《楞严经》跟《楞伽经》,真的是称性而谈。慧律法师也非常赞叹净空老法师,这一点让我们感到很荣耀,也很钦佩。慧律法师他赞叹老法师弘宗演教,讲经说法,辩才无碍,而且他确实引导众生深信净土法门,他说,功德不可思量。

那么慧律法师讲“心性不明,著相修行”。他说,“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金刚经》里面讲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修行就在著相跟无相,来做功德跟福德的分际。所以“修行的重点,就在离相”,这是我们一定要记得的。佛陀要我们也是要离相修行,即相离相,《金刚经》所讲,都在告诉你如何离相,离一切相,行一切善。

“没有心性功夫,不但无法断烦恼,甚至,越精进却离佛越远”。有些人为什么他修行,修行很久,业障始终无法消除?关键在这里,他不知道怎么断烦恼。慧律法师说,“时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认为精进的方式用功”,譬如,“打饿七、搞神通、长坐不卧、不吃不睡”,花样很多。从外表上看起来好像令人激赏,实在讲说难免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这是慧律法师说的。他说,“观照、断烦恼、彻底放下贪瞋痴”,才可以称为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卧都是修行,是修行的地方。所谓一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可以说法,无情也为我们说法。洪寿禅师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这就表示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何以故?”梁武帝就是著相修行。他说,我一生造了这么多的佛寺,供养这么多僧人,布施设斋,有没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实无功德。梁武帝说,为什么?那达摩祖师就说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我们自性本具涅槃,自性本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功德是什么?功德是六祖大师说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就自性的戒定慧。你只要能够皈依佛,皈依觉;皈依法,皈依正;皈依僧,皈依净,你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那你就跟戒定慧相应了,这就是功德啊,你跟戒定慧相应就是功德。

所以功德须要发自本性,清净心、无所著的心。倘若你布施可以积功累德,当然我们必须要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都是积功累德,佛也告诉我们要修福修慧。我们不能说布施不是积功累德,但是它不等于积功累德,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即相离相,那这个布施变成供养。我们以前常讨论过,你的布施里面,如果具足清净心、平等心、孝顺心、恭敬心,那这个布施是供养,那是普贤菩萨修的,“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这个布施就不是布施了,它是供养,那供养就是积功累德。关键是在一念之间、在转念之间。所以如果你把布施当成积功累德,那成佛不就是变成买卖交易吗?这慧律法师讲这样也是很有道理啊。“本性不增不减,功德若能累积,则已落入数量观”,这是福德不是功德。

“更有人拜佛求消灾,念佛求见佛”,这就是不知道自性即是佛。所以印光大师反对人家这样,印光大师说,你不能为了想要求康宁、健康长寿而念佛。你念佛就是要求富贵,印光大师说,这样不是真念佛人。真正念佛是什么?念佛功夫能够“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的话,能够念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印光大师说,不求康宁自得康宁,不求长寿自得长寿。你自然就会消灾免难。因为真正的念佛到功夫成片,他自然消灾免难。也就是怎么样?真正念佛人,他就会断恶修善,他真正断恶修善,就是老和尚说的真干、老实、听话。真正念佛人,他不住在五欲六尘里面了。真正的念佛人,他可以真正地断恶修善,所以他不求康宁自得康宁,不求长寿自得长寿。他是听话照做,照佛陀教诲照做,他依教奉行。所以任何一部经,到最后都教你什么?欢喜信受,依教奉行。也就是什么?要改变命运啊,一定可以改变命运。那么你不能改变命运是什么?你著相修行了。

所以有的人拜佛求消灾,念佛求见佛,他不知道自性就是佛。没有悟到平等圆满的觉性,“用妄想修行,境界现前,无明必定一马当先”,绝对无明冲出来,他心随境转了。所以“许多初学者急于成就,经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却很多,或负重拜山,或练不倒单,或勉强静坐”,法师说,误认以此方式即刻开悟。他将开悟当做一种什么?一种境界在追求,认为这样可以修出某种东西出来。如果是这样有所求去著相修行,“不仅背离清净无为的本性”,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容易走火入魔,也时有所闻。

所以法师就引用《六祖坛经》里面说,“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你知见立知就是无明本,你莫名其妙地起了一个知见,那就著相去求菩提啊。我们本来具足佛知佛见。所以你还执著一个我要开悟,“情存一念悟”。你可以超越过去的迷吗?“宁越昔时迷?”还可以超越吗?所以在色身上用功,“其实是‘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六祖大师说的,你放不下这个身见,“一具臭骨头”就是这个身见,我们这个身体是臭皮囊,你立那么多功课做什么呢?你目的就是要悟啊,“何为立功课?”你做功课要干什么呢?要悟这一念心。

这句经文的完整的经文是在《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里面,我把它完整地念出来。六祖大师说,“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不见一法存无见”就是什么?你还有一个说我无所见,“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说我一法不受,就像那个长爪梵志,长爪梵志,舍利弗的舅舅长爪梵志。因为舍利弗他妈妈舍利在怀他的时候,他妈妈辩才无碍,非常地聪明。那长爪梵志,他舅舅是一个外道,因为他指甲留很长,用功到没有时间剪指甲,叫长爪梵志。梵志是印度的一种修行人,修清净心的叫做梵志。他就决定说,他这个外甥如果生出来,他要收他当徒弟。但是他不知道,他这个外甥是跟着佛陀来的,舍利弗。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智慧第一,他也是古佛再来的。

所以他就去跟佛陀辩论了。他说,佛陀,我这个外甥,我要把他收为我的徒弟,我们两个辩论看看,看是我的智慧高,还是佛陀你智慧高。佛陀说,好,那你先说。长爪梵志就说了,我一切法不受。我一法不受,就是这里讲的,“不见一法存无见”,你还有一个一法不受,他认为说我没有苦乐忧喜舍,我连一个念头都没有,我一法不受,不存受。那佛陀后来就静静地看着他,佛陀在定中看着他。他说,佛陀你输了吗?你接下去啊。佛陀就问他一句话,那你一法不受这句话受不受?他就呆住现场了,他认为我还有一个一法不受,就是这里讲的,“不见一法存无见”。你还有一个我一法不受,落入对待,只不过那个我一法不受非常微细,你见不到,智慧如海的佛陀,人家见到了。所以“不见一法存无见”,你还有一个什么?我一切都不执著了。这就是什么?“大似浮云遮日面”,智慧就像太阳光,“日面”就太阳光,突然间跑来一个浮云飘过去,挡一下,这虽然没有产生阴影,但是就好似挡住了,“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你不晓得你这个我一法不受,就守那个空寂,它是本来无一物的,你怎么搞一个东西盖在它上面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就好像,我们的心就像太虚空一样,突然间,啪,一个闪电过来,那么一点点闪电,就动了一个念头,“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他说,你突然间起了这个念头,“瞥然”就突然间跑出来,“犹如太虚生闪电”嘛,这个知见跑出来了,你错认消息了,你说我一法不受,错认这个消息,你不晓得说“何曾解方便”,你能够了解什么叫究竟跟方便吗?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六祖大师说,如果你能够知道自己动一个念头,我们本来是什么?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非自性戒,你动一个念头就是“非”了嘛。如果你知道自己动这一个念头不对了,如果你那个知道放下了,“自己灵光常显现”,你的自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始终在起作用,只是你迷而不觉而已。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这个“常闻偈”就是六祖大师的四十三位座下开悟的弟子里面,有一位大通智常法师,他叫智常法师。智常法师听六祖大师开示这一首偈以后,心意豁然顿脱,契入自性。智常法师也是六祖大师座下四十三位开悟的圣僧。我们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唯一的祖师座下有四十三位法身大士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只有六祖大师。所以《六祖坛经》,六祖大师所证悟的境界,跟佛陀无二无别。

所以大通智常法师闻偈以后,豁然顿脱,乃写,当下写一首偈语。你看那古代禅师要开悟,都是有办法当下从自性流露出来这种偈语。就是“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我今天要不是来见六祖大师你,我还要落二边。“不入祖师室”,我今天没有来跟师父你学,跟六祖大师学,就是“不入祖师室”,我还要一样茫茫然地落到二边去,“趣两头”,我怎么会有办法开悟呢?我们自性本来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我们自性能生万法,“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可是我们因为“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随着业迁流不息,随业流转。

这一段是因为这个地方,慧律法师引用到《六祖坛经》这一段经文,慧律法师是并没有解释,我特地来跟各位说明一下,做这样的补充。所以慧律法师说,“万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岂在坐耶?”道不在坐那边坐禅,坐禅,你没有悟,还是你坐破七个蒲团,还是不能开悟,“道在心悟”。你在假相上用功、做功夫,犹如未打地基建高楼,“心外求法”。就好像新手上路,开新车一样,你超速疾驰,未达目的地就车毁人亡。所以法师说,“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精进应当要具正知正见,不起妄念就是真精进,不起妄念才是真精进。

那另外一种,第二种情形就是什么?求神通感应。刚才是讲急着要开悟,知见未亡,落入能所,现在是谈念佛想求感应。刚才是想说求消灾、求开悟,这个也是求感应,这个也是很多,求神通感应,我也碰到很多这种修行人。他说,“求神通感应,胜过求解脱真理”,他不是要求解脱真理,他是要求神通感应。现在很多学人的弊病,就是错把方便当究竟。方便法门会将佛教正法带往可怕、危险的边缘地带。求感应多过于求真理。那么法师特别说,“讲经弘法往往门可罗雀”,邪说异端、神通感应则门庭若市。这个我相信,有,这个我相信。如果做一切佛事,闻到香味、见到光、见到佛。我跟你讲,国内这些莲友很着重这个东西。我常常到国内去讲课,你知道国内莲友会有什么现象吗?拿相机拍虚空中的云,见到光、见到香。我这一次到沈阳去讲课,他们特地带我到附近的一间,全世界最大的玉佛殿去参观。我跟你讲,闻香、见光、见佛都很自然的事情,那是佛菩萨给我们鼓励,但是你不能把这个当究竟。我到那个佛寺,那个导览人就说了,哎呀,你这个大理石刻出来,你看这里有光,那里有影子什么的,闻香、见光、见佛。他不知道佛陀教育就是智慧的教育,就是觉悟的教育,全部都著相了,著相怎么会见性呢?刚才我们不是讲啊,“著相修行百千劫”,你累劫没办法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无相修行刹那间”。

所以,“做一切佛事,以闻香、见光、见佛、治病等感应为诉求,只为消灾解厄、现世福报”,那佛教跟神道有什么差别?我常讲说,佛教如果离开因果跟般若教育,佛教跟外道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古代印度的外道也很厉害啊,九十六种外道。老和尚常讲说,外道算命,只知道,这个命怎么来的?就是知道定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就是,他知道这个是定数。佛法讲超越生死轮回,你知其然,佛法给你讲怎么超越生死轮回。那个印度外道也知道有轮回呀,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超越呀,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他不能开悟自性。

所以如果你只求“消灾解厄、现世福报”,《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很多,你真正能够开悟,真正能够改变定数、改变定业,像袁了凡先生一样改过积善,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你一样可以得到功名富贵,也可以得道德仁义,那就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求富贵得富贵。神通感应作为增强信念的增上缘,本来是无可厚非。其实佛陀反对神通,但是如果为了度人,佛陀也会允许弟子用神通度人,就像目犍连菩萨一样,目犍连尊者一样。那是要增强你对三宝的信念,做增上缘,那是可以的。但是不是万能的利器,如果你用这个去度众,“绝非长久之计”。

老法师他们当时有三位同学,算命都是四十五岁就要往生了。有一位在台北市的北投,就是修密法,他就要修鬼神通,但是最后四十五岁就往生了。他跟老法师说,你这样讲经说法速度太慢了,我求感应的时候,我马上就知道,众生就会来拜,就会来求我了。就这里讲的,“若以此度众,绝非长久之计”。因为个人的宿业有不同,佛力固然有不可思议之处,仍然需要看个人能否虔诚求忏悔,“以及罪障轻重而定”。

八正道中没有列入“正神通”,《阿含经》也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我们所应该依止的,那是指我们的自性,依止真理,而不是神通。因为神通不是究竟解脱之道,由身口意造作的业力,因缘果报的法则,它不是神通可以抵制的。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无法去挽救释迦族被灭亡的定业,就可见一斑。神通没办法超越身口意造作的业力跟因缘果报的法则。

末法时期,学道难以成就就在“求”跟“著”这两个毛病。一个是“求”,各位记得,一个是求,一个是执著,这两个破不了。“灌顶求消灾、持咒求解难、拜佛求见光、静坐求开悟、喝符水求病愈”。刚才我特别提,我们国内的莲友很喜欢这个见光,没事就相机往天空一拍,见光见影的,非常地普遍。凡是具有神奇灵异的,趋之若鹜。

殊不知,佛法是心法,修习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也要断烦恼,才可以证果位。你身体染了疾病,你“不就医求诊”,不透过拜佛忏悔,不透过精进用功,改变自己的定业,你却去坚信持咒即可以治百病,“诸如此类”,慧律法师说,“著相而求,比比皆是”。你却不知道病有三种,一个是生理病,一个是业障病,一个是冤业病。生理病,像“头痛、感冒”,这看医生就好了;一个是业障病,“群医束手,药石罔效”;那冤业病,冤鬼缠身,那更是没有办法医治,这必须要透过放生,必须要透过怎么样?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护生放生,断杀业,吃素,才有办法解决。

色身是四大假合,本来就是生灭,“难免不调”,你应该求医服药。你如果到四处去求医,身体上的病如果没有起色,这可能就是业力所感的病。反正,医生能够医病,不能医业。病由业起,业由心造。这种病情必须要怎么样?“求助于佛法,一心忏悔往昔过愆,真诚改过”,礼佛诵经,回向,多做功德回向,这样就可以期待能够解冤释结。业障消了,病就好了,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我早期就是这样,花钱啦,针灸啦,吃中药啦,唉呀,这个是花了太多冤枉钱。最后真正老实下去修行,那些毛病都不见了,全部都好了。我在讲座里面,我讲了很多这种故事,我个人的故事。

所以“众生著相”,特别喜欢光怪陆离的异象,“举凡放光、分身、飞天、遁地,往往穷追不舍”。用这种求、著相的心,一个求、一个著,很容易落入谈玄说怪的误导,或者被神棍所骗,甚至到最后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其实,你真正有通天的本领,如果你烦恼没有断,“贪瞋痴不除”,轮回之苦也在所难免,“于生死有何益哉?”跟生死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你不可以求见瑞相,应该以降伏自我的烦恼为修行本分。如果你由心性下手,把烦恼弄通了,把烦恼断除了,一切通达、一切明白了,才可以真正讲真神通。神者不可思议,通者通达无障碍。

这个就是,我们特别因为提到这一段,“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因为提到这个众生著相修行,我们特别引用这一段来跟各位共勉,就是“著相修行百千劫”,“著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所以你只要心性不明,就是你没有悟明心性,你就是著相修行。

我们刚才讲的是名相注释。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宋郊的故事,人们以为功小报大,就很怀疑了。不知道这只不过是以蚂蚁看蚂蚁,以状元看状元罢了。如果推根究柢,那么当时所救的蚂蚁,不少于数万,后世感恩图报的,也不会少于数万。难道一个状元就可以享尽福报吗?况且状元,只不过是身外虚名罢了。三寸气断,状元还在吗?反说福报太大,糊涂啊。

那么这一段里面,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刚刚探讨说,这一段里面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著相修行,“以蚁视蚁,以状元视状元”,这是这段的重点。第二个重点就是“功小报大”。“功小报大”,老法师在开示因果的五大原则里面,老法师有特别开示第三点,是因小果大。因小果大跟“功小报大”,这个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功就是你因地,因地小,可是果报很大。那老法师开示是,因小就是一个小事情,可是果报却很殊胜、很大。

因小果大,小小的因可以造成很大的果。这就是一颗西瓜的种子埋在土里,将来长出很多大西瓜,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舍一得万报,在佛经上说,是有道理的、是真实的。

那么关于这一点因小果大,老法师特别提两个公案,一个是善,一个是恶的。

那么公案一,“善”。

老法师说,在佛经上有一个佛典故事。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托钵、行脚。那么有一位婆罗门长者的家里的老佣人,她看到佛陀来的时候,她本来是要端一桶这个馊水,馊水就是已经放很久的食物,要去倒掉。她一看到佛陀来的时候,看到佛陀这个威仪庄严的形象,她生起一个恭敬心,想要供养佛陀,可是她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手头上的这一桶馊水,馊掉的食物。佛陀他智慧圆满,他一看到她这位婆罗门长者的老佣人,他一看到这个恭敬心,佛陀就微笑放光,欢喜地用钵接受这位老妇人的馊食的供养,然后转头告诉阿难尊者说,他说,这位老妇人一心虔诚,她虔诚供佛的功德,以后十五劫她可以在天堂里面享乐,十五劫以后她下生人间,可以具足出家的因缘。

这位老妇人的主人刚好走出来,这位婆罗门走出来,婆罗门长者,他听到这句话也不太相信。就跟这个讲的一样,宋郊救蚁可以中状元,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婆罗门长者说,怎么可能?只有供养一个馊掉的食物就可以十五劫在天上享天福,然后将来又出家。他就问佛陀了,他说不可思议。佛陀就问这位婆罗门长者说,你有没有见过其他不可思议的事呢?长者说,有啊,有一次我们家族出去旅游,我们坐了五百辆的马车,结伴出游,天气很热,我们就在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棵大树的树阴,可以遮盖我们五百辆的马车,甚至还有剩下的树阴,还有多余的树阴。他说,这个树木太大了,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佛陀听他讲完了说,你知不知道这一棵大树的种子有多大吗?长者说,知道啊,像芥菜籽那么小。佛说,对,这就是因小果大的道理。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功小报大。

老和尚特别分析这个佛典故事说,为什么老妇人布施佛的因这么小,却能得到这么大的果报呢?老和尚说,因为是心念,她心念起了恭敬心,那样的心念速度太快了,她见到佛陀当下那一刹那,她恭敬心生出来了。这是第一念,这个第一念都是我们的清净心。弥勒菩萨说,“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一弹指就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单位是百千,百千就是十万,三十二亿乘以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弹指而已,就有三百二十兆个念头。如果一秒钟是七个弹指的话,那就三百二十兆乘以七,换算出来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一秒钟就有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每个念头都是独立的。因为念头的频率太高了,所以弥勒菩萨说,这个意念都非常微细,你没有办法执持它,它太快了。心念的速度这么快,所以短时间内就能种下许许多多的种子。就像那个芥菜籽那么小,可以长出那么大的五百个马车可以坐的树阴一样。这些种子结成果报的时间也很长。

那么老法师又举第二个公案,恶的故事。

就是我们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在因地的时候,他有一世,在因地的时候,他的妻子不孝顺公婆,他的父母双目失明。妻子不孝顺公婆,就怂恿目犍连把他父母亲带出去,然后用乱棒把他父母亲把他打死。那目犍连听他妻子的话,有一天就真的把他父母亲带出去了,然后带了一枝棍子。到山上的时候,因为他父母亲是失明,看不到,他就拿起棍子要打他母亲,要把她打死。就在打他父母的时候,不是叫儿子赶快来救自己,他叫儿子赶快逃,不要被强盗所害,因为他父母亲以为是强盗。目犍连被他父母亲的慈爱感动,当下跪下去,良心发现,跪下来向父母坦承自己的过错。

老法师说,他因为目犍连想要杀害父母的恶念,那一生短命,死后堕在地狱里面,受长时间的痛苦煎熬。离开地狱,还受畜生、饿鬼道的苦。后来转生为人,五百世当中,每一世都是骨头被打碎而死,五百世。到佛陀这一世,目犍连这一世也不例外。虽然他跟佛修行,证阿罗汉果,成为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是业力成熟的时候,他业力太强大了,他无法入定。所以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就是所谓什么?神通不敌业力。结果在佛陀这一世,目犍连就是被外道执杖痛打,直到他全身骨头都被打碎了,造成他入涅槃。

所以《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因小果大的一个明证。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你明白因果以后,因为菩萨明白因果,了解因小果大的道理,所以知道造恶因之后,未来的果报非常可怕,所以不敢造恶因。凡夫迷惑颠倒,只知道恶报很可怕,想避免恶报,想努力避免恶报,却不知道停止造恶才能真正避免恶报。各位,这句话很重要,不知道停止造恶才能真正避免恶报。就刚才我讲的,众生有病,三个原则,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护生放生。如果你真正能断恶修善,吃素放生,你的病一定会好的,你的冤亲债主一定超度的。因为你真正断恶修善,就是听话照做了,那你的病就会好,冤亲债主就会离开你。就是这里讲的,你停止造恶才能真正避免恶报。你不是一直在那边讲说,我不要下地狱,我怕地狱,可是你还是继续造业啊。虽然你也在修行啊、也在学佛,你还是继续造业啊。你想想看,你学佛、修行、念佛,你说,我不要下地狱,我怕地狱,那你现在还在造恶,请问你这样会不会下地狱?一定下地狱,因为你没有停止造恶,就是刚才我讲的,没有真正地断恶修善,这个道理各位明白吗?

我现在有点体悟了,真正断恶修善,才有办法改变命运。就老和尚讲,真干、听话,就老实了,这才是老实念佛。我亲眼看到的,加护病房出来,竟然口罩拿掉,变正常,在我面前现身说法,乳癌三期好了。本来是杀羊的,我问那个杀羊的开餐厅的说,你杀多少羊?他说,不知道,算不完。我说,总有几百只几千只吧?他说,大概有。他断恶修善,他真正不杀羊了,洗心革面,断恶修善了,开始学佛修行了,他整个相貌都变了。他本来他儿子要去自杀,小儿子要去自杀,现在不自杀了。他的岳父养了羊给他杀,他岳父现在也洗手不干了,也断恶修善了,一脸善相都出来了。这叫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我看到的,不孕症的,真的断恶修善,护生放生,吃素,生出一个宝贝出来,非常可爱的“端正有相之女”、“福德智慧之男”,那是菩萨送来的。那一天我听他们分享的个案太多了,它很令我感动跟震撼。后来我总结他们的原因,改变命运,断恶修善,而且是真正断恶修善,不能走回头路。

那接下来,积功累德跟放生护生都是助缘,根本就是断恶修善。因为能够断恶修善,就有机会转迷为悟,就有机会转凡成圣。所以老法师说,这三个过程,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救一个众生,要从真正断恶修善开始救起,就是老和尚说的,你不知道停止造恶才能真正避免恶报。你只知道说地狱很可怕,我不要去鬼道,我不要去地狱道,我怕地狱,我怕铁床地狱,我怕炮烙地狱,那你现在都在造邪淫,你将来怎么不会到铁床地狱呢?对不对?所以佛菩萨所说的可怜悯者,就指这种人,迷而不觉。因为不明因果,凡夫不断地起烦恼、不断地造业、不断地受苦,受苦之后又起烦恼,然后又继续造业受苦,在这个生死苦海里面轮转不息,没完没了。

这是这一段里面讲到功小报大、因小果大,我们特别做这样的分享。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在七十七页的课本里面是没有这一段经文,印光大师特别做一个补充,我们把这个经文念一遍,印光大师补充“救蚁中状元之选”的史实:

“宋宋郊。”他是宋朝人,所以叫“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学。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试毕。僧见大宋贺曰。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郊笑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动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蚁穴为暴雨所浸。吾编竹桥渡之。岂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当大魁。公终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状元。章献太后。谓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谬。”

就这里讲的“竹桥渡蚁”,它这个故事“竹桥渡蚁”,就是印光大师的“救蚁中状元之选”的补充,刚才我念过这一段经文。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宋郊”,宋朝安陆人,名郊。天圣二年进士第一,官至检校太尉平章事、枢密使。与弟祁都有文名,称二宋。

“宋祁”,与兄郊同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名,太后以弟不可以先兄,改郊第一。因为宋祁,弟弟是考礼部第一名,证明那个僧人算命是对的,他说会中状元。但是宋郊也有功名,因为他相貌改了。后来章献太后认为弟弟不可以名次在兄长的前面,所以改宋郊为第一名。宋祁官至上部堂书,他写了一首词叫<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世称“红杏尚书”,他跟欧阳修的《唐书》,修撰〈本纪〉〈志〉〈表〉,宋祁撰〈列传〉,就是今天所谓的《新唐书》。

“太学”是汉朝察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在西汉武帝的时候确立的。国家想要拔擢优秀人才,所以必须要建立培养机制,这个机制就是西汉武帝开始建立这个“太学”。那谁建立的呢?汉武帝的董仲舒就提出了“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你看,古代的皇帝重视教育,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明证,从这句经文可以印证老法师独具慧眼,就是“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董仲舒是很有远见的学者,他把养士教育跟选士结合,从长远来看,对改善行政官员的素质极为重要。汉武帝就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就今天的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是国家大学,国家最高学府。

进入太学的学生叫博士弟子,条件是十八岁以上,仪表端正。甄选的方法有两种,第一个,由中央有关部门(太常)典选。第二,由地方郡县长官推荐。博士弟子在太学里面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呢?儒家经典,有《诗》《书》《易》《礼》《春秋》等。每一年考试一次,是选拔性的考试,通一艺,就是一种儒家经典,他就可以当官了。那么考试通过了较高等级的,就可以聘任为郎中。如果你一艺都没有通过,那博士弟子就会被打发回家了,你不够资格。这样的严格制度,不只是培养人才,还直接为国家选拔优秀的官员。

那么到隋朝的时候,就改成国子监了,到清末的时候废除科举制度,国子监也撤销了。所以我们现在客家话里面讲那个方言,也称大学,它用客家话讲叫太学太学,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再来,“章献太后”,“章献太后”叫章献明肃皇后,也有一说是刘娥。她是四川成都人,四川成都华阳镇人,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功绩显赫,常常被提出来跟汉朝的吕太后,还有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但是史书里面称说,章献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就是说,有吕太后跟武则天的才华,但是没有吕太后跟武则天的这种邪恶。我们有讲过吕太后的故事。

那么这一段的白话解,我们来解释一下:

宋朝的宋郊、宋祁兄弟俩同在太学读书。有位僧人给他们看相说,“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来春试完毕,僧人看见大宋祝贺说,你好像救活了数百万生命啊。宋郊笑着说,贫儒哪有那么大的能力呢?僧人说,蠕动之物都有生命啊,就蠢动含灵皆有生命啊。宋郊说,有一个蚂蚁窝被暴雨侵袭,我就编了一座竹桥引渡它们,难道就这件事情吗?僧人说,正是,正是这件事情,小宋今当大魁,但是你最终,你也不会落在他名下。诶,这个僧人心地很清净,他可以预见未来。等到公布名次,宋祁果然中状元。章献太后说,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章献太后认为弟弟的功名不能在哥哥的名次前面,所以就改宋郊为第一,宋祁第十。这才相信僧人所说的话不错。

再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竹桥渡蚁。救之于水也。然蚁之致死。不止于水。所救之法。亦不止竹桥。且如奴婢之杀蚁也。以汤火。其法在理而谕之。势以禁之而已。猫犬之杀蚁也。以误啖聚蚁中之鱼肉骨。其法。伺酒食既毕之后。作速扫地。使荤腥不沾于土而已。焚化纸帛之杀蚁也。多在暑月。其法。当扫一净地。先以冷灰作基而已。点茶之杀蚁也。多在地上。其法。受之以盆而已。灶上之多蚁也。以近腥膻而穴其下。其法宜于作灶时。纯用石灰布地而已。举一反三在兹数者。下附征事(二则)。”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汤火”,滚水与烈火。

“势以禁之”,“势”就是权力。意思是说,以雇主的威权,下命令来禁止。

“伺”就是候,等候,察也。这个地方是指守候、等待。

“点茶之杀蚁”,“点茶”是什么?就是跟泡茶一样的意思。这是一种唐宋时候的烹煮茶的方法,将沸水徐徐地注入杯中的茶叶上,这叫“点茶”。

“受之以盆”,就是点茶的滚水不要直接泼洒在地上,避免地上蚂蚁被烫死,所以应该用一个空盆承接这个灼热的废水,这叫“受之以盆”。

“腥膻”,“腥膻”就是肉食。

“布”就是铺开。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竹桥引渡蚂蚁,是把蚂蚁从水里救出来。但蚂蚁致死的原因,不是只有水,所救的方法,也不是只有竹桥。例如奴婢杀蚂蚁,用滚水和柴火,救的方法就在告诉奴婢,晓以道理,禁止他们那样做。猫狗杀蚂蚁,是误吃聚在鱼肉骨头等食物上的蚂蚁,那救的方法就是酒食完毕以后,赶快扫地,使荤腥的肉食不沾土,荤腥的骨头不沾土。热天焚化纸钱、纸帛来误杀蚂蚁,救的方法就是扫一块净地,先用冷灰打基础,这样就不会伤到蚂蚁。点茶,点茶杀蚂蚁,多在地上,那救的方法就是茶杯下面托一个盘子。大灶上多蚂蚁,是因为大灶接近腥膻的食物,吸引蚂蚁在下面做窝,救的方法就是在作灶的时候,纯用石灰布地。以上几种,可以举一反三。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二则)”:

“救蚁延龄(福报经)”

“佛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见其小沙弥。七日当死。因教其归省父母。至第八日来。盖欲其死于家也。至八日果来。因入定察之。乃于归路时。见有聚蚁穴孔。将为流水冲入。急脱袈裟拥之。蚁得不死故也。后寿至八十。证罗汉果。”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六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有六神通了。

再来,“沙弥”就是华译息慈,翻成中国话叫息慈,就是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翻作勤策,其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就是长老、高僧大德鼓励的对象,叫沙弥。

沙弥有三种,有三类。七到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就是赶鸟的。因为这个以前在丛林里面,都会有,这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都会晒稻谷嘛,那么鸟就会飞来这个地方啄食,所以就沙弥就去驱赶这些乌鸟。十四到十九岁,名应法沙弥,正合沙弥的地位,就可以开始接受长老或是法师的教诲,这个叫应法沙弥。二十岁至七十岁,年纪很大,可是没有受三坛大戒,叫名字沙弥。在这个年龄之内,本来应该是居在比丘的位置,因为他已经二十岁以上,成人了嘛,到七十岁,本来应该是比丘了,但是因为他还没有受三坛大戒,所以他有这个名字,叫名字沙弥,故尚称沙弥的名字。男众叫沙弥,女众叫沙弥尼,都应该受持沙弥十戒。

我们介绍一下沙弥十戒。

沙弥十戒第一戒就是不杀生。就是不杀害一切有情生命。

第二戒,不偷盗。未经物主允许不窃为己有。

第三戒,不淫。又称不非梵行,也就是彻底断绝淫事,不与人、不与非人等行淫。跟五戒中不邪淫境界是不一样,因为它是真正的不淫。但是五戒没有禁止淫事,就是夫妻的正淫它并没有禁止,五戒没有禁止夫妻的正淫,它只是告诉你不邪淫。但是沙弥十戒是不淫。

第四戒,不妄语,不说虚妄的事。妄语包括恶口,粗口詈骂;两舌,搬弄是非;绮语,华而不实、花言巧语。尤其是大妄语,未证言证,未证得圣果而说自己得果,这是极大的罪过。

第五戒,不饮酒,就是不沾染麻醉神智的物品。制戒初期只有酒类,但是现在的高僧大德认为,包括烟跟毒品都不能吸、也不能喝,这叫不饮酒。所以吸毒也不行。

第六戒,不着华鬘,好香涂身。即不可以打扮华丽,不可以在身上涂抹高级的香油、香水、精油等,不戴花鬘等装饰品。

第七戒,不歌舞观听。不能去看歌舞表演,也不可观看、聆听唱歌、跳舞、戏剧等相类似的声光视听娱乐。

第八戒,不坐高广大床上。这种床不是睡觉的床,非睡眠之床,本为胡床,就是坐禅那个座位。但汉地呢,就是我们中国这边,汉地一般扩大内涵解释为坐卧起居不可以使用高、宽大舒适的床,像现在有弹簧床,或者那个椅子。这个是我们应该要去遵守的。

第九戒,不非时食。就是过午不食,过中不食。也就是允许在日出至日中时进食,中午之后便不可以进食的。

第十戒,不捉持钱财金银宝物。即不拥有、不追求、不藏匿金钱珍宝等财产,传统佛教僧人不可持有财物。

这是八关斋戒的内容再加这一条,就是不捉持钱财金银宝物,一般叫做不捉金。像果清律师,你给他供养,他不去碰这个供养的钱,这叫不捉金。八关斋戒的内容加这一条,就是沙弥十戒。

再来,我们看名相注释:

“归省”就是回家探望父母。

“袈裟”是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的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因为它的形状像许多长方形割截的一块小布。因为古代印度居士穿的衣服,白衣穿搭都是一块布裹在身上,虽然白衣是穿得满久了,可是丢弃以后,它有些地方还是新的,出家人为了惜福,把那些新的剪下来缝合而成,就像稻田一样,如田畔,所以又名割截衣或说田相衣,也称福田衣。

我们一般都称三衣一钵,三衣是什么呢?叫僧伽梨、郁多罗僧、还有安陀会。我们来介绍这三衣一钵是什么意思。

三衣,第一个,僧伽梨。又称大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它是进入王宫聚落的衣着,或者外出、或者庄严仪式等穿着,例如进入王宫、聚落、乞食、升座说法,降伏外道时所穿的,这叫僧伽梨。从九条到二十五条都有,九条到二十五条,主要穿搭上九条衣,或是二十五条衣。一般主衣都是二十五条,但是如果一升座说法,就要搭九衣,九条衣,就是僧伽梨。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郁多罗僧,又称七条衣。这个七条衣,它是又称上衣、中价衣、入众衣,是为礼诵、听经、布萨(布萨就是诵戒)所穿的,这叫七条布缝制而成的,叫七条衣。

第三种,安陀会。安陀会又叫五条衣、内衣、中宿衣,日常生活及就寝所穿的衣服,用五条布制成的。那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习俗跟气候的关系,三衣只在法会佛事时穿着,平常是穿长衫。

再来,“拥之”,“拥之”,“拥”就是遮蔽。意思是说将蚁穴遮蔽起来。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摘自《福报经》救蚁延龄)。

佛在世时,有一位比丘,获得六种神通,预见身边的小沙弥七天后会死,就教他回家看望父母,到第八天再回来。因为他知道他七天就会死了,所以叫他第八天再回来,想要他死在家里。到第八天小沙弥竟然又来了。比丘就入定观察,原来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大蚂蚁窝将被流水冲入,急脱袈裟保住,蚂蚁得救。后享寿八十岁,证罗汉果。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人之寿夭。有定有不定。颜渊之死。伯牛之亡。此受决定果也。文王之百岁。武王之九十。此受未定果也。天人之遇小五衰。大五衰。亦然。又以四天下言之。三洲多有未定果。唯北俱卢洲。则纯受决定果。沙弥之益算。当属未定果耳。”

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颜渊”,孔子的弟子,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春秋时人。好学,安贫乐道。孔子以其贤且好学,有德行,所以他是德行第一,所以孔子就说了,就赞叹颜回说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叹颜回的安贫乐道。那么鲁哀公就问孔子了,问于孔子了,“弟子孰为好学?”你的弟子里面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孔子说啊,我的弟子里面,最好学就是颜回,他从来不会去迁怒别人。这个“不迁怒”就不容易啊,他从来不怪别人哪,反求诸己啊。这是圣人就是这样,不迁怒啊,所以这个修行,这个境界非常地高。“不贰过”,他不会第二次犯错啊,他不贰过哦,这个不简单啊,不贰过。就光学这两条就可以开悟了,不迁怒,不贰过啊。现在学儒应该要学颜回才对,不迁怒,不贰过,不是光把《论语》背下来,或者是光会讲《论语》,要学这个精神,不迁怒,不贰过。可是那孔子说了,他“不幸短命死矣”呀,现在死掉了,“今也则亡”,这是颜回。

再来,“伯牛”,“伯牛”又叫冉耕,字伯牛,孔子著名的学生,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鲁国人。也是以德行著称,名列孔门德行科。可是他不幸染了恶疾、重病,快要死的时候,孔子自窗牖握其手,孔子就从那个窗户外面跟他握手,他躺在病床上嘛,孔子从窗户外面跟伯牛握手,感叹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白话说,哎呀,我这个弟子这么优秀,怎么会生这个病呢?“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优秀的人,这么有德行,怎么还会得这种病呢?这个是很正常的,定业不可转,业力不可思议啊。我们说,诶,这个人修得这么好,怎么会有这种病呢?意思是一样,这善人恶报。为什么?他今生修行的善力、善事功德,还没有具足、还没有圆满,但是过去生中所造恶的因缘现在成熟了,果报还自受啊。所以现代人都称什么?“伯牛之疾”称为不治之恶疾。

再来,“决定果”就是应指必不能转的果报。例如德行高尚的颜渊、冉伯牛,他们德行这么好,可是他不能够转短命、转恶疾的果报,这叫做“决定果”,这个叫定业了。天人现大五衰,决定寿终。北俱卢洲人皆千岁,而无中夭,这就是“决定果”。

再来,“未定果”就是指可以转变的果报。例如文王一百岁,借三年的寿命给武王,使武王延寿三年,这个叫“未定果”。

那么“小五衰”,“小五衰”依《法苑珠林》,“小五衰”是:第一个,乐声不起。天人本来它的音乐都不鼓自鸣的。可是五衰相现的时候,小五衰的时候,它音乐就起不来了。这叫第一个,乐声不起。第二个,身光忽灭。天人本来身上都有光啊,它昼夜都一样啊。可是衰相现的时候,那个光就现不出来了,这叫小衰相啊。第三,浴水着身。天人它的皮肤非常地滑、香腻,像莲花一样,不染于水。可是衰相现的时候,在浴水的时候、沐浴的时候,水就沾在身上,就不会干掉了。这就是衰相,浴水着身。第四,著境不舍。天人它这个境界都很殊胜的,欲境都很殊胜,所以它不会有耽恋。可是衰相现的时候,它会执著不舍,这个叫著境不舍。第五,眼目数瞬。天人它天眼是没有障碍的,它可以普观大千。可是衰相现时呢,它的眼睛就一直在那边眨来眨去的,其目数瞬。眼目数瞬,瞬就是眨眼,它就眼睛一直眨、一直眨,眨眼,这个叫衰相现。那以上是小五衰,就是乐声不起、身光忽灭、浴水着身、著境不舍、眼目数瞬。

好,再来,“大五衰”。《法苑珠林》里面,这个“大五衰”:第一个,衣服垢秽。天衣本来是很光洁常鲜的。可是它福尽寿终的时候呢,它天衣垢秽,这是大衰相。第二,头上华萎。天众的那个宝冠珠翠,彩色鲜明。可是福尽寿终的时候,头上冠花自然萎悴,是为大衰相。第三,腋下汗流。天众它这个身体微妙,轻清洁净。可是福尽寿终的时候,两腋自然流汗,这是大衰相。第四,身体臭秽。天众妙身殊异,香洁自然。可是福尽寿终的时候,忽然生出这个臭秽,是为大衰相。五,不乐本座。诸天众最胜最乐,不是世间所拥有的。可是它福尽寿终的时候,就是讨厌居在这个本座,是为大衰相现。所以五衰相,“大五衰”,第一个,衣服垢秽。第二个,头上华萎。第三,腋下汗流。第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再来,我们看“四天下”。“四天下”,须弥山东、西、南、北四大洲,就一四天下,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这是四天下。

再来,“北俱卢洲”是佛经上讲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的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一千年,一千岁。洲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益算”,“算”是寿命,“益算”就是增加岁数,延年。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寿的长短,有定有不定。颜渊的死、伯牛的死,这是受前世命运决定果报。文王百岁、武王九十,这个是不受前世命运决定的果报。天人遇小五衰、大五衰也是这样。再从四天下的范围来说,三洲多有不受命运决定的果报,只有北俱卢洲,则纯受决定果报。沙弥的命超出比丘神算,应当属于未定果报。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蚁王报德”

“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见一蚁走于水中芦上。欲救之入舟。舟中皆不可。乃以绳系芦于舟。蚁得至岸。夜梦乌衣人谢曰。吾是蚁王。不慎堕江。蒙君济拔。后有急难。可来告我。历十余年。昭之以盗诬入狱。思及蚁王之梦。而欲告无由。一人曰。何不于地上取两三蚁。置掌中而告之。董如其言。夜果梦乌衣者曰。急投余杭山中。可免于难。觉而逃之。遇赦得免。”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吴富阳”,“吴”是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富阳”是地名,在今天杭州市的西南郊。

“不可”,不答应、不允许。

“盗诬”,“诬”就是冤屈。意指被冤指为盗。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摘自《古史谈苑》蚁王报德)。

吴富阳董昭之,过钱塘江,看见一蚂蚁在水中芦上走,想要把它救上船来,船上又没有适当的地方。于是用绳把芦苇系于船上,使蚂蚁终于到了岸上。夜里梦见穿黑衣服的人感谢他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到江里,蒙你救拔、救渡,以后你如果有急难,可以来告诉我。过了十多年,董昭之因被诬为盗而入狱,想起蚁王的梦,但不知道怎么送信。有人对他说,为什么不从地上取两三只蚂蚁,放在掌中告诉它们呢?董就这样做了。夜里果然梦见穿黑衣服的人说,快逃到余杭山中,可免难。董醒来以后就逃狱跑了,后来遇赦得以免罪,遇到大赦得到免罪。

这一段这个故事,“蚁王报德”,现在一般人都觉得很神奇,有一点就像接近神话。那是这样的吗?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一段,它给我们启发的意义、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灾难有没有办法化解?这个“吴富阳董昭之”这个人,“吴”就是吴国,富阳这个地方,有这位董昭之这个人,他经过钱塘江,救了一只蚂蚁,那原来是蚁王。蚁王晚上给他托梦,来告诉他将来有难,你可以来找我。经过十多年,他自己本身因为被人家诬告为偷盗,关在监狱里面。他想到蚁王这个梦,就不晓得怎么去告诉蚁王,后来就抓起地上的两三只蚂蚁,跟它讲这个信息。那天晚上果然蚁王来告诉他说,你往这个余杭山中跑掉。后来遇到大赦,终于免罪。

那就是我们来探讨,为什么灾难可以化解?那灾难到底怎么化解?就是灾难有没有办法化解?

有些时候,老和尚说,这些灵媒,现在很多,尤其我们国内很多这种灵媒,而且比过去都多,传递一些信息。我们也收到这个信息,但是老和尚说,要用智慧来判断它的准确性。用什么方法来处置呢?就是不能够随便接受,要用佛经所说的方法来应对,那就没问题,就决定没有过失。也就是灵媒所说的话,必须要用佛经来判断。

譬如有些灵媒说了,它说,现在灾难很多,灵媒说,它找到观世音菩萨啦。老法师就问它说,观世音菩萨怎么说呢?它说,它们向观音菩萨问了,灾难是不是真的呢?灵媒说,菩萨说是真的。那有没有办法化解呢?菩萨说,有。用什么方法?讲经教学,讲经教学。老法师说,这个话行,我相信,这个话跟佛经上相应,可以接受。为什么?就是我们现在讨论说,这个董昭之在地上随便抓两三只蚂蚁起来,跟它讲说,你告诉你们蚁王啊,我受灾难啦,你让它赶快来救我啊。请问,道理是不是跟这个一样?

老和尚怎么说?老和尚说,讲经教学为什么可以化解灾难?也就说你要听经闻法,我们现在讲说,你要悟明心性,你不能够著相修行。你讲经说法就不会迷信,你听经闻法就不会迷信,你要悟明心性,你就不会迷信了。迷信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智慧、心外求解脱。居住在地球上的现在这些人为什么会有灾难?因为现在地球上的人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心行,所感召来的、感应来的,这是灾难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地球人不善的念头跟不善的行为。那么讲经教学可以帮助这些人开悟、帮助这些人觉悟。觉悟之后他就会断恶修善,就刚才我讲的断恶修善。我刚才不是讲嘛,神经病变正常了,在加护病房的竟然病好起来了,不能生小孩的,不孕症竟然可以生小孩了,乳癌三期的竟然也好起来了,这就是灾难化解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断恶修善了,他听经闻法了。他不听经闻法,他怎么会生忏悔心?怎么会断恶修善呢?所以讲经教学可以让这些人开悟,帮助这些人觉悟,觉悟之后,他能把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行为放下来,他就改变命运了。

按照中国老祖宗的传统教学,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思想不违背这个传统,我们的行为不违背,这个世间灾难自然就化解,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他用其他的方法,那不可靠。我们说祈祷的方法可不可以?可以,应急可以,但是祈祷要很虔诚,把杂念放下来。祈祷,确实可以把一个灾难大幅度地降低,但它不能够持久,它是治标不是治本。治本必须要从教育下手、从断恶修善下手、从戒杀放生下手、从积功累德下手,那是教育。所以这种祈祷有没有作用?有作用,真有作用,要永远保持,一定要学习经教。

伦理、道德、因果,古今中外都不可以离开的,因为它是性德,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了解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掌握你自己的灾难,这是病苦。我们自己自身所造的、所招感的灾难,环境的灾难,这是共业。我们自己自身也有灾难啊,譬如说意外、车祸等等,这些都是灾难。我们明白这些原理原则,你的心是定的,你不会乱、不会慌,灾难纵使现前,但是你有定功,就能够处置妥当。

就怕你不知道,灾难来的时候,你心慌意乱,那就麻烦了,佛菩萨也救不了你。只要你心定,神志清楚,一点都不乱。就像刚才这个董昭之,他就是有定啊,他就记得蚁王跟他讲这个话。那旁边就有一个人告诉他说,那你为什么不从地上取两三只蚂蚁跟它讲一下?这叫什么?他没有慌乱啊,没有慌乱才会怎么样?才会心开意解啊,会想出方法来解决。灾难现前了,他心定了,他神志就清楚,晚上蚁王给他入梦,就感应了,他就知道怎么做了。一点都不乱才能够解决问题。因为什么?因为定生慧,智慧现前,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解决一个问题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种方法,所以因时、因人、因地不一样,千变万化。

这是老和尚讲《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这样的开示。我们跟这个“蚁王报德”做一个对应,让各位才不会觉得说,这个故事是迷信。这叫至诚感通,用一句话形容叫至诚感通。

再来,“按”语:

“活活一龟。不识自己之生死。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凶。此种事理。虽圣人亦有所不知。而何惑乎蚁王之报德。”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所存朽甲,反知他姓之吉凶”,这个“朽”就是衰老,“甲”就是动物上的盔甲、硬壳,就是乌龟的盔甲,它的龟甲。意思是说,死龟所遗留下来的残壳,却可以作为卜筮的工具。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它的意思是说,君子之道,其体隐微,其用广大,论到极处,虽世间圣人,也不能够知其究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活活的一只乌龟,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可是它所留下来的这个甲骨,就是龟甲,却反而可以告诉别人的吉凶。这中间的道理,即使是圣人也有所不知啊,那么对蚁王报恩又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一只乌龟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可是它盔甲可以来占卜用,可以卜知吉凶。那关键在什么?关键在心啊,关键在那个定数啊,那用龟甲来占卜,他用定数下去推算啊。那定数跟变数谁去掌握?自己的心去掌握啊。

好,那今天这一段,“救蚁中状元之选”,这一段里面都讲感应的故事,包括宋郊、宋祁,宋郊救蚂蚁中状元。还有那位小沙弥,本来七天就要死掉了,后来他竟然救了蚂蚁以后,延寿活到八十岁,还证罗汉果。那这个“蚁王报德”,也是一个救蚂蚁,自己消灾免难的故事。所以我们就来探讨消灾免难彻底的办法。我们如果时间够,我们就一一地讲,如果时间不够,我们讲到哪里就算到哪里。

老法师对这段的开示,就是消除业障的方法是什么呢?忏悔。消灾免难彻底的办法有三种,第一个,消除业障的方法是忏悔。第二个,一切法从心想生。第三个,第三项,老法师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

那我们先从第一个,第一点,消除业障的方法是忏悔的第一点。老法师说,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悟才能够入。佛慈悲为我们开示,我们为什么不能悟入呢?因为我们有业障。老法师说,他在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他,“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有时候有求,为什么不能应呢?求不应是本身有业障,把障碍除掉,就一定会感应现前。这是第一点,怎么样?就是业障没有消,业障有消,一定会感应道交。

第二点,如何消除业障呢?业障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方法就是忏悔、断恶修善。刚才你看我一开始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护生放生。断恶修善,就是改过自新,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你真正能够忏悔,就是觉悟的开始,也就是断恶修善的开始。

第三,由此可知,念念为自己是业障,业障天天在增长。念念为众生,不再为自己,业障自然就消除。

第四,所以,觉悟的人要活在这个世间,只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要护持正法久住,要利益众生。前天我去参加我们这个,常常在课堂上提的,江松桦先生的升恒昌公司的他们的尾牙餐会,他叫我去上面讲几句话,那我就上去分享。他说,你就跟我员工,因为他员工有八千多位,他说,你跟我员工讲学习《弟子规》有什么好处。他说,你不用讲太长,就简短讲一下。就江松桦先生他也是老法师的护法,也是我们的护法。他说,你就简单讲《弟子规》有什么好处。

我一上台就讲一句话,我说,大家都想要富过三代。我说,企业家也要富过三代,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人,在座每一个员工,你也想富过三代。那怎么富过三代呢?老法师说,要听老人言。他说,富过三代不是不可能,可以做得到的。周朝这个朝代的福报八百年啊,范仲淹的福报,他是八百年啊,那孔子是几千年哪,这就富过三代啊。那老法师说,怎么富过三代?要听老人言,老人言是什么?学习传统文化教育。所以我就跟他们员工说,你们想学《弟子规》,就是要富过三代。怎么富过三代?从《弟子规》开始做起。老法师说,那怎么富过三代呢?他说,你把《弟子规》落实,从做父亲跟做母亲的开始做起,小孩子也跟着落实《弟子规》。

那后来,我怕他们说《弟子规》太长,到底在讲什么,我就用一句话形容,我就跟他们讲说,《弟子规》就要学爱,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先爱别人再爱自己。就是他们董事长教他们的,要行利他主义,利他就是利己,就是利人就是利己,这菩萨道的精神。

那江先生,江松桦先生就在餐会上,特别公布一位退休的员工写了一封信,感恩江先生救了他们。他说,你不只救了我们的生活,挽救了我们的家,你念念都想到我们,希望让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他说,最重要,你教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你教我们的慧命。他说,我退休以后,我还要去投入公益。这就是什么?一切为利益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

我就用这个道理,告诉江先生他们的员工说,你们学《弟子规》是要干什么?爱自己,爱众生,爱别人。因为你们的董事长爱你们,你们就爱董事长,你们就爱这个企业,爱这个家庭、大家庭。你们无怨无悔为这个大家庭付出,你们公司上下和谐、君臣有义,我说,你们就是已经落实五伦了,学了传统文化以后,你们五伦都圆满了。我说,这是学《弟子规》,就能够爱自己,也爱众生,爱天下人。那既然爱公司,那当然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因为你爱民众嘛,爱顾客嘛。那你爱顾客,你就是要怎么样?要诚实以对啊。他们公司的宗旨是诚信、专业、创新、公益呀。那我说,你就可以落实这四个宗旨啊。

所以觉悟的人,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或在六道,总不离开这个原则,就是正法久住,利益众生。

第五,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世间,一切都是为正法久住、为利益众生。如果你能够这样地做,你就是佛菩萨乘愿再来。

第六,如果还是为自己、为家庭、为小团体,决定是业力来的。你的生命是业报身,业报身就有苦难、就有灾难。我们可以转业报成为愿力,转业报身成为乘愿再来身,只要念头一转,就转过来了。第一点就是消除业障就是忏悔,消除业障的方法是忏悔。第二个,一切法从心想生。刚才我们看到宋郊救蚂蚁,还有小沙弥救蚂蚁延寿,蚁王报德,这个董昭之也救了他自己,这个都是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

第七,老法师说,经上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不例外,都是从心想生的。想什么就现什么,而不是别人想,我们受,是自己想自己受。你想善、心善,得受乐报,你一念恶,就受恶报啊,是自己想自己受啊。

第八,我们清楚明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法界,这个道理在《楞严经》上讲得清楚,“同分妄见”,一般讲共业。共业是不是真的共同的呢?不是。

第九,老法师说,这个业,我有这个业,你也有这个业,我们两个人的业报相似,这称为共业。譬如三盏灯,打开每一盏灯,光光互融,这是共业。虽是共,实际上还是不共,每一盏灯光的光跟另外的光绝对不会混杂。这一盏灯熄灭了,这一盏灯光也熄灭了,不会干扰别人,别人也不会干扰它,共是这个意思。所以共业是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相干。

第十,别人如果能干涉我们,那佛菩萨大慈大悲就能解除我们的困惑啊,何必还要自己修行呢?他若不帮助我们,他慈悲何在呢?因此,别业自己要受,共业还是自己要受,与任何人都毫无关联,这是真实语。

第十一,世间人不清楚真实的因果关系,以为自己受了别人的干扰,我们常常去怪别人、怪环境,怨天尤人,这是迷惑颠倒。老和尚说,教大家观树,把树比喻做虚空法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树上的一片树叶,我们这个族群是树上的一个小枝,小枝上有几片叶,这是小的族群。观察到大枝,大枝是大族群。再观察到树干,树干是一个更大的族群。

第十二,观察到根本,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族群,无论是大族群、小族群,本是同根生,是一体的。观树会开智慧,观人、观物都会开智慧的。你会观树,就会观人跟观物。

第十三,每一个人的每一根头发、每一个毛孔、每一个部位各个不同,好比一个个体,集合全部的个体就成就完美的一个整体。

十四,完美的整体就是法性,佛家所讲的法身。你证得清净法身,佛经上讲,众生就是法身。何谓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尽虚空、遍法界。所以看众生,不要想是很多人,这个范围太小了。

动物、植物、矿物,乃至于整个自然现象,无一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什么?唯心所现。所以刚才我们讲说,董昭之救那个蚁王,最后他自己救自己啊,这叫做什么?唯心所现啊。心是能现,众生是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啊,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的清净法身。

那么如果你真正明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真正明白、证得了,这个身就不再是业报身,而是圆满报身。自受用是智慧的报身,帮助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是他受用,是百千亿化身。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