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9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2月1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于是训于人曰”,经文十一,“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我们看经文,第六十四页第二段:

“人死有六验”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详载。”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这个是印光大师开示的探温法。那么现在很多助念的莲友助念的时候,在助念完了以后,有些会探温,了解亡者往生何处。那么这段“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的意思就是说,想知道人死后往何道投胎,只须看他临终遗体最后的暖处,即可判断。

我们人是四大五蕴的和合,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四大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李炳南老师说,“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还没有来投胎之前,我们上一回有探讨过十二因缘,过去世,无明是缘,行是因,感得这一世来投胎转世,是灵魂,这个一般俗话说的灵魂,就是我们佛家讲的神识,来投胎转世,那么到这一世来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下一世是生、老死,这样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所以当一个人临命终时,寿命断尽了,四大开始分离。一气不来的时候,我们这个四大,地、水、火、风。地大,就是质碍性,譬如说像我们的骨头,我们的身体就比较坚硬的部分,质碍性,这是地大。水大,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血液、尿液、口水,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什么?湿润性。那火大呢?就是我们身体身上的体温,我们体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最后一个就是风大,就是这一口气,就是流动性。所以这个质碍性、湿润性、炎热性跟流动性,这个四大跟五蕴和合成我们这个身体的这个业报身。那谁在决定它呢?业力,这个神识,就阿赖耶识在决定。

所以还没有来投胎之前,这个神识,灵魂,就在父亲跟母亲在交合的时候,在旁边等待了。这个我们在讲座里面,探讨过很多次,很多的讲席里面我们都有探讨。那人最后离开的时候,四大开始分离,最后离开那个肉体的,那个就是“去后”,“去”就是要离开了,“来先”就是要来投胎了,“去后来先作主公”。真如迷了以后,就变成神识、灵魂。

那么我们一般佛教徒在人临命终的时候,在往生前或是往生后,我们都会助念八小时、十二小时或者二十四小时。助念完了以后,那就会探温,就这里讲的探温法,等一下我们会探讨。就是这个四大,地水火风开始分离的时候,哪个地方最后冷,那个地方就是他往生何处的地方,就是印光大师说的“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最后温的地方,就是他离开的地方,就是神识从那边出去。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异类”,这个“异类”就是禽兽、鬼神。《列子·黄帝》篇,“异类杂居,不相搏噬。”这个是指畜生类。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死有六验”。想要知道死后投生到什么地方,只要观察临终时身体热的地方。如果是从下面先冷,暖气上升到头顶上的人(头顶最后冷),是证果位往生的人,一定是出了生死轮回。如果是聚在眉间额头上,那就是投生到天道。如果是聚集在心窝这里,那就是投生到人道。如果是从腹部以上先冷,暖气聚到肚子上,就是投生到鬼道。如果是聚到膝盖上,就是投生畜生道。如果是聚在脚底,那就是投生到地狱道。人的前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畜生道中来,或者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只要观察他的相貌、身形、语言,就是谈吐,动静,就可以很清楚知道他是从哪一道来的。因为文字太多,在这里就不详细地记载。那么这一段主要是探讨“人死有六验”。

我们现在就来探讨印光大师开示的《临终三大要》。印光大师的《临终三大要》。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这印光大师开示的这三大要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的临终助念的书籍,包括学人所编的《圆满临终关怀》,都要遵照印光大师他所开示的这三大原则。

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在临命终前,或者临命终时,或在助念中,可以请善知识,法师或是善知识,来跟亡者善巧开导安慰,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告诉他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那要学人来开示,我跟亡者说法,都是长跪说法。那么我一般来讲的话,我会先了解亡者的背景,他学佛或是没学佛,他的家属状况,有没有子女,他生前有没有皈依三宝,或者有没有宗教信仰,他是什么病离开人间的,有没有遭受到病苦,家中的情形如何,这些都要列入善巧开导安慰的这个内容里面。那最主要要告诉他,发菩提心,求生极乐世界,要告诉他六道轮回的可怕,然后要教他发信愿行,求生极乐世界,让他产生正信。这个正信是我们本有的性德,七圣财,我们的信财,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我们的菩提自性里面具足什么?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六信,自他不二,事理不二,因果不二。这是让他产生正信,真正要成佛,真正要去西方,真正愿意万缘放下,了解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要让他产生这个信心出来。这叫“令生正信”。

第二个,大家要换班念佛。一般来讲,助念八小时,或是十二个小时,甚至二十四小时的。那么要排班,莲友要帮他们排班。那些比较困难都是那个半夜的,譬如说半夜往生的,莲友都在休息了,除非他有发愿要夜间要念佛,深夜要助念的,那才可以比较能够请得到莲友来助念。那家属少的,一定要仰仗莲友。家属多了,可以动员他的家属,要跟家属开导,要教他们,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要懂得知恩报恩,要感恩父母,要感恩长辈,这个时候念佛最重要。这个就是“换班念佛”。平均来说,一般来讲,大概是两个小时一班,人多的话,一个小时一班也可以。一般我们来说,我们都会把回向文贴在这个亡者的旁边的墙壁上,那么助念完的人,他要先走,他可以先回向,那最后等到都助念完成了,再作总回向。

那么换班念佛,最主要是要让亡者他在这个神识出离的时候,因为我们知道,大善的,他是不经过中阴身,他能够正念现前,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他能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个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的人,信愿坚固的、生死心切的、深信切愿的这些莲友都能够有这样的功夫,能够往生西方或是带业往生,但是一般来讲还是会助念。另外大恶的人,他不经过中阴身,直接就到地狱去报到。那不管怎么样,假如他有具足这个助念的因缘,一般佛友都会去帮忙。那么在我们国内大陆很流行助念,大陆的说法叫做送往生,跟台湾不太一样,台湾叫做助念。那学人有编了一本《圆满临终关怀》,上海念佛堂王明晨居士发心助印一万套,可以向上海念佛堂可以申请这个《圆满临终关怀》。学人所编的这本《圆满临终关怀》里面记载得很详细。那么主要为什么要换班助念呢?就是要帮助亡者提起正念,叫“以助净念”,让他提起正念。

那么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因为一般的民俗习惯,像台湾的习俗叫拜脚尾饭,放一碗白饭在他的这个脚尾,放一个一颗鸭蛋,意思叫他不要回来啦,或者是哭泣啦、穿孝服啦、急着净身啦,因为他没有这些像《临终三大要》这种助念的这种观念,他不知道啊,他没学佛,也没有遇到善知识。所以一般民间的习俗,都会像我们台湾,有些没有学佛,他就会请道士,做这些民间习俗的这个仪式,那都会有这种情形,搬动、哭泣等等这些。因为他这个时候神识正要出离,你一搬动啊,这个时候,因为他这个神识要出离,就像什么?经典上记载,“生龟脱壳”,就像乌龟一样,你把那个龟壳跟它的肉,把它剥开以后,那个那么痛苦,叫“生龟脱壳”。

为什么叫“生龟脱壳”呢?就是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众生都怕死,他因为不知道自性本无生死,他不知道死以后要去哪里,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有些是被病苦所苦,有些是放不下家亲眷属,有些是放不下家财万贯,等等这些,所以真正的苦,是放不下那个执著那个苦。我们那时候,在研讨这个问题的时候,简丰文居士跟我们讲,说真正的苦,是那个烦恼他转不过来,他放不下来那种痛苦,舍不得,放不下,那个苦就好像是“生龟脱壳”一样。而且这个身体给他住了几十年了,他很熟悉这个身体,突然间叫他离开,就好像叫他离开这个房子一样,他不晓得去哪里。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够给他搬动哭泣的原因,就是增加他的情执,引起他的瞋心,那等于间接地造成他堕落恶道的这种,印光大师说可怖的情形,所以怕耽误大事。这三点,是《临终三大要》的重点。

我们现在来详细探讨《印光大师文钞》有关临终的开示。印光大师说,“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我们先到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说,病人要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是“凡、圣”,往生极乐世界、堕落到三恶道或是去轮回,这叫“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他转法界的时候,可能他到人道来投胎,他可能往生天界,他有可能到饿鬼道去,叫“人、鬼分判之际”。

这个时候要转法界的时候,“千钧一发”,非常要紧,这个时候非常紧要。有些临命终人,他在神识出离的时候,他神识会浮上来。就像我们在研讨《感应篇汇编》的时候,就有讲到这个问题,他神识出离的时候,他的神识浮在他的肉体上方,然后他可以看到他的身体躺在病床上,他也看到医生在跟他抢救,医生在跟他动手术,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倓虚老法师,他得了流行病,霍乱,神识到阴间去见鬼王,后来请鬼王放他回来,他愿意发心一天十部的《金刚经》,后来再回来,回魂。两位鬼差送他回来,他的妈妈在他那个东北的老家那个炕上哭泣,倓虚老法师就躺在那个炕上,他太太在厨房里面刷锅子,他在上面看得清清楚楚。快到他的肉身的时候、色身的时候,那鬼差就把他屁股踢一下,说,到了,下去。他就附在他身体身上,他就活过来了。所以《感应篇汇编》里面讲说,这个神识要出离的时候,他浮在半空中,家人的声音他都听得到,但是他听起来像蜜蜂的声音一样。他听得到,但他讲出来,阳间人听不清楚,没办法感应,完全不知道。这叫“千钧一发”,非常要紧。

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用,只有用佛号,这个时候就阿弥陀佛最好用,就读经也来不及了,你要说这个时候读《金刚经》、读《地藏经》,这速度都太慢了,不行,就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最容易帮助他放下,最容易把他的这种慌张、混乱、恐怖、颠倒,让他能够随着佛号。印光大师怎么形容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的神识像什么样子?我们的心叫“识波奔涌”,那个“识”就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神识,我们的神识的那种起心动念,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识波”,那个一念来、一念去,那种“识波奔涌”,就是像海上那个波涛汹涌一样,“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这句佛号一念下去以后,他那个风平浪静,波浪就平息了,心就定下来了。这个时候,善知识跟他开导,法师跟他开导,他就能够一念净信,一心皈命,靠倒在阿弥陀佛的这句佛号座下,皈依三宝,求阿弥陀佛接引他,这个时候才有办法一心皈命。他心定不下来,你怎么讲都没有用,因为这个时候在中阴身。离开这个肉体,到下一世还没有投生以前,这个过程叫中阴身。

所以这个时候,必须要“开导彼之神识”,只可以用佛号,佛号做前导,先把他心定下来,“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凝”,他自然心就会静下来。就像一样,你突然间很慌张,你好像看到有人在追逐你,突然间看到警察了,诶,你就有靠山了,就跟警察求救了,你赶快跑到警察那边,警察救我,警察救我,道理是一样的。你在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间在荒郊野外,被人家追赶,或是恐怖万分的时候,这个时候突然间看到一个光,有人拿手电筒在那边,你赶快跑到那个光那边去,向他求救,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有时候到户外去旅行,开车,突然间迷路了,找不到,看到一个光,哇,太向往,太高兴了,终于有救了。就好像一个人要在海中央要溺死了,突然间看到救生圈,他救上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千钧一发,他看到阿弥陀佛,看到家属,看到法师跟他皈依,这个时候,他生起忏悔心了。所以这个时候,只可以用佛号做前导,开导他的神识,就是他的灵魂。

这个时候不能够,断断不可以这个时候急着洗澡。助念完再沐浴,助念完再更衣。所以很多民俗,民间习俗都不知道。他这个骨头又硬,你根本衣服穿不进去,他身体肿胀啊。加上人一死以后,家属都怕,他说,变成鬼了。我常去助念的时候,我有一次去我们台北市那个士林大直,有一位义警中队长,家里很有钱,住豪宅。过年到了,因为家里清洁,就站在自己的平常在作息的那个沙发跟茶几上面,在整理这个天花板,摔下来,摔死了。莲友请我去,没有一个人陪那个亡者,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客厅,没有人助念。我去跟他助念、开示,因为刚好农历过年初一,莲友都出去旅游,去哪里找人,也有一位莲友陪我去啊。我就找他太太跟小孩下来,我说,你为什么不下来帮忙助念?你说,人死了变鬼,我们不敢下来,怕鬼啊。就是这个道理啊。

那有些家属就不知道啊,这个时候就赶快洗澡。如果你经过助念以后,二十四小时,他全身柔软,柔软如棉,你怎么穿都可以。真的不行,再用阴阳水,温水跟热水把他热敷一下,请他放软一点,放软一点,就可以衣服穿下去了。所以不用急着洗澡、沐浴,也不用急着更衣,等到都助念完再来准备,要入殓前再准备就好。一般来讲,台湾的习俗,大概助念二十四小时之后,就可以入殓了。听说国内大陆更快,有时候当天十几个小时就入殓了。那我们这边的习俗,大概都是二十四小时。或者有些把他移到他的那个房间去,他的卧室。但是有些如果空间不够,那也只能这样啊,如果有客厅的话,一般的习俗都是客厅。然后脚朝外,头朝内,就脚朝外,就是往外,往那个出口的方向,一般的助念都会这样,这叫“移寝处”。

那你不要随便把他摆来摆去的,你就顺他怎么躺,怎么坐,这样就好,“任彼如何坐卧”,他刚开始放下去的时候,是什么姿势就什么姿势,你只要盖上陀罗尼被就好了,其他不用动他。不管是在家里往生的,或者是从医院送回来的,或者由葬仪公司他们把他抬上去的,都按照原来的姿势这样就好。然后盖上陀罗尼被,开始两边排椅子,准备助念,这样就好。“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姿势,不可稍有移动”。

“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也不能这个时候,“悲感相”就是悲从中来啊,因为怕泪水滴在他的身上,这样的话是对亡者是很不好的,不能够泪水滴在他的身上,产生情执,所以也不可以生“悲感相”。“或至哭泣”,要哭泣,请你到外面去,等到入殓完你再来哭泣。我常常去助念,也会碰到这种家属,我说,那你到外面去一下。你们要谈论家里的事情,譬如说,谈论什么时候发讣闻,告别式什么,这些都不要紧的,请你到外面去讨论,你不要影响到助念,这个部分要记得。

“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他为什么说,临命终不能搬动身体,搬动尸体?因为这个时候他身不由己了,他没有办法,作不了主了,你一动他手足,因为身体僵硬了,所以手足僵硬了,地水火风散开的时候,那个骨头会坚硬,身体变成僵硬,脸色苍白,所以这个时候,你搬动他的手脚身体的时候,你要搬动的时候,可能不小心去折断他的这个身体,那个会有“扭挒之痛”。

就像那个上海傅冲老师她的爷爷,将军,往生的时候,后来附体说出来,他说,当时我往生的时候,只有你父亲在我旁边。就是傅冲老师的爸爸。他说,他们还给我用电击。他都讲出来,傅冲不知道有电击。他说,我还被电击。他说,我痛得不得了。跟这里讲的一样,“痛则瞋心生”。但如果你念佛的话,“佛念息”,万一这个时候,你给他扭动身体的话,他痛的话生起瞋心,那这个时候,他念佛的心就息掉了。随瞋心去了,大概都堕到毒类,那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

“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如果家属在旁边悲痛哭泣,产生情执,贪爱的心生起来,这个时候他不想念佛了。有一次,证严法师讲个公案,有一位比丘尼往生,这位比丘尼,证严法师认识。这位往生的这个比丘尼本身也有一些徒弟。那她要往生舍报前,还没有断气,证严法师有派弟子去跟她关怀。这位比丘尼,她还没有断气的时候,大家都念佛念得很好,准备送她往生,也希望她能够在念佛声中安详往生。结果这个时候,她俗家的女儿到了。她俗家女儿到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叫师父,叫,妈,你不要走。因为她们母女的情执非常地深。她说,妈,你不要走。她讲那个妈你不要走的时候,就是“悲痛哭泣”,“情爱心生”。那位法师,比丘尼,她说,好了,那大家暂时不要念佛,暂停了,我跟我女儿讲几句话。“佛念便息”。后来正念就失去了,正念提不起来了。所以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随情爱心去”了,以致于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当然这位比丘尼有可能会到人道来,因为她毕竟是出家人,有修福报,但是她往生极乐世界,就错失这个因缘了。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印祖说,这个时候最能帮助他的,就是念佛,一心念佛。我助念过很多个案,我发现家属能够念佛的,而且断气开始念佛,一直念到助念结束,开始沐浴更衣,准备入殓,什么事都是非常安详,什么事都非常祥和,什么事都非常顺利。如果没有经过助念,杂乱无章,那磁场也不好,而且很多事情容易产生争执,很容易产生很多的意见。这个就是什么?就是亡者本身受到影响了,不能够往生善处。所以最容易得益的,就是一心念佛,最容易留下来祸害的,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产生瞋恨或者情爱心,想要生西方,一万个找不到一个,“万无有一矣”。所以印光大师非常重视这个临终助念,印祖非常强调,他非常重视。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印光大师说,人要死的时候,我们身上那个热气,我们有温度、体温,如果从下面往上最后冷掉,譬如说脚底开始冷,那头部最后冷,哇,这个人不得了,这位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顶圣”,当圣人去了。而且顶门这边,我们的头顶盖这边,天庭盖这边暖暖的,就热热温温的,这个地方去西方了。热气从下到上,这是“超升相”。只要能够到心脏也不错了,他可以当人。能够到这个两眼之间的这个额头这里,那也不错,到天界,“顶圣眼天生”,“人心”,人能够到心脏还不错,还可以到人道修行。就是说从下到上,这是“超升相”。

这个也很有道理,因为我们这个神识不是说从哪里出去的,因为他是四大的东西,他是自然分离,自动散开了。就像各位,你拿一个东西去蒸,你譬如说你蒸馒头,或者你蒸一道菜,请问一下你知道气往哪边散吗?你根本看不到,你端那个馒头出来,你只看到那个烟、那个气散开了。所以证明了什么?证明佛陀跟我们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里面讲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它是一合相啊。一盘馒头端出来蒸好,它热气往旁边散,你看往哪边散啊。如果全部往上散,那当然就是我们人一样的,就往上冲啊,“顶圣”啊。

那如果是从上面往下冷的,那就麻烦了,“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如果他上面先冷,顶门先冷,额头也冷,人心这边也冷,肚子也冷,膝盖也冷,到最后脚底冷,大事不妙,到地狱去了,这很可怕的事情。他最后脚底下热热的,有暖气啊,去地狱了,他从脚底出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地狱都是猛火,那脚会去踩啊,踩,脚会热啊、会烫啊,地狱都是这样的,刀山剑树啊,那脚都会热热的。那为什么是膝盖热热的?因为那个畜生道啊,你看那个羊啊,那狗啊、猫啊,那跪下去啊,尤其是羊啊、狗这些,它们有时候会跪着啊,猫也是会啊,所以“畜生膝盖离”啊。那为什么“人心饿鬼腹”呢?因为我们肚子饿的时候,都是肚子那边饿饿的,那就是他到饿鬼道去,饿鬼道就是连一滴水都没有,这个“人心饿鬼腹”。那“饿鬼腹”就是肚子这边,腹部这边。所以印光大师说,“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

“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如果大家都能够至诚念佛,就可以当下往生西方。这个中阴身来救度,还可以来得及。甚至有些都怎么样?有些甚至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都还有可能啊。“切不可屡屡探之”,印光大师特别叮咛说,你不要为了说他去哪里,一直在那边动来动去的,一直在探温,这样也不行,“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可能他神识还没有,暂时还没有离开,他很执著啊,他不是说马上就离开了。大善大恶才是马上离开啊,不善不恶的他是在,最慢大概是在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他就会离开这个肉体了。可能你在探温的时候,他神识还没有离开啊,“神识未离”啊。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他可能稍微被动一下,他不舒服,“心生烦痛”,他会去起烦恼,“致不得往生”,以致于造成不能够往生啊。“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那这样的话就是罪过啦,你本来是要帮他助念,结果罪过啊,实在是无量无边。

“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印祖说,劝这些诸亲友,大家只要恳切念佛,绝对会蒙佛加持,蒙佛接引,佛力会加持他,你不用担心,佛力不可思议。“不须探彼热气”,你不用一直在探他往生哪里,最后什么地方冷,不用去探讨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他要,这亡者本身要提起正念,要能够万缘放下,要能一心念佛,要能够发菩提心,求生西方。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印祖说,做人家子女的,要在这个地方用心啊,这才是真正的大孝。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就莲池大师说的,父母亲可以出离六道轮回,可以往生西方,那是最大的善事啊,就像说你家有人要当总统一样,你高不高兴,对不对?世间法来讲说,你家有人要当总统了,你高不高兴?就是一人得道,九祖超升,只要有一个人往生西方,哇,九祖超升,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的呢?所以要真正帮助父母亲往生西方,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这个就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喜欢去攀缘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去博得人家的赞叹或者掌声、或者称赞,做一些无益于亡者的这些世间的习俗。

譬如说,我曾经去助念,在我们新北市的三重,我一位莲友的姐夫,他们家是开佛具店的,往生了。往生以后,他幸好还有结一点佛缘,那我这位莲友他的姐夫往生了,他姐姐也不太了解,我这位莲友就打电话叫我,向我求救。我到现场的时候,他的姐夫孤零零地躺在客厅里面,那外面呢?已经请道士来搭这个台子,已经在吹唢吶,非常大声的那个唢吶的声音,敲敲打打,锣鼓喧天,而且还拜那个三牲,就是猪肉、鱼跟鸡,这三牲,他道教的仪式啊,那外面敲敲打打。那我到了的时候声音很嘈杂,我说在干什么呢?他说在开云路,道士在开云路。那我一个人在那边打引磬助念,他们家属没有过来。

后来声音实在嘈杂到我念佛声音亡者都听不到,因为他装那个麦克风很大声。后来我就念到一半,我停止以后,我就问他家属说,你到底选去西方呢?皈依佛陀去西方,还是要找道士去开云路呢?你自己做决定。他女儿很有智慧啊,她说,我要我爸爸去西方。我说,好,那你现在叫外面他们停止,不要再敲敲打打了。她说,不行,已经请来了。我说,给他钱就可以解决了。到后来她就包红包给他,他们就很不甘愿的东西收拾一下就离开了。开始恢复正念了,就开始给他助念了,那后来磁场就很好,整个助念的因缘就非常地顺。

如果你就为了世间的面子啦,或者你在台湾的习俗里面都会有什么?自己不会哭,请孝女白琴来哭。我们台湾有一种丧葬仪式啊,就专门职业性的孝女,叫做孝女白琴,她们的名字叫孝女白琴,因为还有一部车,还有喇叭很大声,那有一个人会帮忙你披麻戴孝,你不用哭,你在旁边看就好,她代你哭,也是女的,她也是女儿,也是叫爸爸啊,就当成是他女儿一样,这样一趟下来,大概也是几千元台币啊,我们台湾的这个叫法,就叫做孝女白琴。也有这种的,自己不愿意哭,没有那种报恩的心,请那个孝女白琴来哭,哭给左邻右舍听,就表示说我很孝顺,这叫做“依世间种种俗情”。那这是推父母亲下海,“下苦海”,这等于不惜推父母亲下苦海。然后邀一些无知无识的人,那些世间的这些民间的风俗,对亡者一点帮助都没有的,那大家群相称赞说,哎呀,你真能够尽孝啊。

此孝与罗刹女爱正同,这好像是什么?跟那个罗刹女鬼一样啊,罗刹女鬼说,我很爱你啊,到最后你为这个罗刹女,罗刹鬼女,粉身碎骨,牺牲生命,也牺牲自己的慧命。你这个孝就好像罗刹女的爱一样啊。她说,经上说,罗刹女要吃人的时候说,我很爱你,所以你给我吃,说我很爱你,你给我吃,说我爱你,所以我才要吃你,“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印光大师说,你这样的没有智慧的来行孝,让父母亲失去安乐,而得到这个苦报,这跟罗刹女的爱有什么不同呢?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印祖说,我讲这些话,可能你们听起来,有些人说不近人情,不懂佛法的人说不近人情。不了解生死轮回的人,他认为说这样是不近人情的。一般的凡夫他们是不知道十法界四圣六凡,自性是本无生死的,一般人是不了解的。印光大师想要让大家得到真实的利益,在实际上讲求,希望能够让亡者可以往生,活着的人可以得到这个福报。一般因为父母亲往生,而能够入佛门,也因为父母亲的往生,而能尽孝道,他也能够接触到佛法,接触到助念。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因为父母亲往生,得到莲友的、佛法的感召,或者师父的开导,最后他们都一家皈依佛门,开始也是一样,作为正信的佛弟子,这很多啊,这叫“存者得福”啊。

所以我们常常去助念的时候,我们都是“项庄舞剑,志在沛公”,我们都常常这样讲说。固然我们是要帮助亡者,其实我们也是要度这些活的人。有很多我接触过的莲友,因为去跟他助念关怀,助念关怀他们的父母亲、长辈,最后他们的子女都皈依三宝了,都入佛门了,行菩萨道了,这叫“存者得福”。这样就才能尽到孝子贤孙亲爱父母的这一片孝顺之心。所以,如果真正你能够体悟到这一点,你就不觉得印祖开示这些话有什么太激烈的地方,因为真正爱你的父母,是要你的父母能够离尘垢,离开这个六道的轮回,如果你真正是这样的孝顺心的话,你就能够体谅。

再来,“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印祖说,如果他“顶圣”,就是顶门这边能够最后冷的话,就表示这个人断气以后,全身都冷透了,唯独这个头顶这边还有温热的感觉,那这个人必定已经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如果他是在眼睛这个部位跟额头这个部位还有这个热度,那么这个是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那么如果是在心脏这个位置,最后独热的话,等于是最后冷的话了,那么是生人道。

“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如果是腹部最后冷的话,它还有独热的话,那这是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如果是膝盖最后冷,那个地方有热热的,那是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如果是脚底最后冷的,也就是脚底还有微热的感觉,这是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那么印祖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些都是他生前善恶两业所感召来的,这不是可以用人为去给他改造的,人为可以去给他作假的。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印光大师说,如果病人能够至诚念佛,再加上眷属善友的开导助念,那么就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不需要专事在那边试探来征验,他到底有没有往生西方,或是他往生何处,以至于到最后耽误了大事,这是很重要的嘱咐,很重要的祈请。

这是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人死有六验”,我们特别引用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以及《印光大师文钞》对于“人死有六验”的这样的开示,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那么我们前面所探讨的,这一集里面跟上一集,还有第二十三集,我们从二十三集、二十四集,到二十五集,最主要是讲“于是训于人曰”。那么“于是训于人曰”里面,最主要到最后讲到“人说”。“人说”里面到最后,这四个重点,“人须知十二因缘法”,还有“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他主要说,人的寿命古代都很长寿,现在都很短命,人的身体古代都很高大,现在都很短小,人的福报古代都非常厚重,现在人福报非常地薄。那么我们现在是属于末法时期,众生障深慧浅,福报确实越来越浅薄,一世不如一世,所以这个“于是训于人曰”确实我们也是需要来了解探讨,为什么福报会越来越少?

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的开示。因为我们等一下继续下去就要讲,我们要讲另外一个单元,第十一句,第十一句经文是,“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因为“于是训于人曰”讲到“人说”,我们就要探讨,人的福报为什么越来越少?我们听净空法师对这一点的开示。

老法师说,第一点,经文上讲,“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经文在讲什么?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些众生喜欢这个人天小法,“乐于小法”就是,这是非常明显的,现在尤其是讲经说法,或者你说看一般的讲座,听经闻法的很少,参加法会的很多,都什么?求福报,乐于人天,大家喜欢做善事,但是不想求出离,不想求生极乐世界,不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德很薄,业障很重,叫“垢重”,烦恼很重。老法师说,这是为众生说的,表演的,为什么?这些众生喜欢小法。佛陀为了度这些众生,他就示现在迦毗罗卫国,示现成悉达多太子,我就是为你们来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出家,佛陀在三十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证果,说法四十九年,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是要做给你看,因为你们喜欢小法,那我就示现给你们看。

第二点,小法是什么?人天法,人天里面有福报。人天的福报从前有,现在越来越薄了。我们刚才也有讨论到,对不对?“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我们在上一集都讨论过了。所以老法师说,人天的福报从前是有,现在是越来越薄了。我们要很冷静地去观察,不要有成见,不要说佛法是迷信的,我们用客观去观察。那么这个地方,我就用老法师的开示,刚好印证这个“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我就引用,老法师开示得非常恰当。

第三点,老法师说,他说,三十年前、六十年前、九十年前,老法师在讲座的时候跟大家在开示说,你们的年龄还不够,我能看到九十年。因为老法师讲这一段的时候,那时候大概在将近九十岁左右,所以他说,我可以看到九十年。最近这三十年,老法师在讲这一段经文的时候,他说,最近三十年比前面的三十年的人活得更辛苦,前面三十年的人比现在有福报。也就是说,老法师在他九十岁的时候,讲这一段经文的时候,老法师的意思是说,老法师从六十岁到他讲这段经文,九十岁的时候,这三十年大家过得很辛苦。那老法师三十岁的时候到六十岁这三十年,那时候的三十年的人,比老法师六十岁到九十岁的人,过得更幸福,他的意思是这样。前面那三十年的人比现在有福报。再往前推三十年,那就更有福报,等于老法师还没有出生以前,过得真是人的生活,现在过得不是人的生活。

第四点,吃的东西没有味道。现在都是什么?都是速食品、加工品,打生长激素,像这些鸡,这些动物,都打生长激素,希望它赶快能够可以被宰杀,吃的东西没有味道。有一次老和尚到我们国内的某一个省去参观,人家带他去参观,那刚好那个是在好像是养鸭人家,那刚好就抓了一只鸭出来给老法师看,他问老法师说,你猜猜看,这一只鸭是养多久?老法师说最少一星期。那个人讲说,没有,只有二天而已。老法师看到是一星期,就是没有味道了。住的房子不像房子,都是高楼大厦。尤其是像现在,你像现在的那个香港,哇,那个是几十层啊,几十层都在海边。几十层的高楼,不像以前住的房子,住在那么高没有安全感。地震一来都要天旋地转了。哪有像以前这样的小茅屋呢?它真有味道。以前的交通工具,骑马、骑小驴、坐个牛车,真有味道。现在虽然是速度快,好像都在拼命。这我就开车的时候我就有感觉,尤其那个台湾的摩托车特别地多,一红灯了,红灯变绿灯,啪,用冲的,呼啸而过。好像都在拼命,人的乐趣完全没有了。你开慢不行的,后边要按喇叭,你不开快不行喔。开太快也不行,警察会开单子喔。

第五点,老法师说,从前的人,古人的生活是在诗情画意当中。所以老法师说,以前像苏东坡、李白,他们这些当官的,根本都不用办公文,到处游山玩水,还可以拜访这些禅师,跟禅师品茶论道、谈佛法。以前都在诗情画意当中,真的有美啊,现在人想象不到。现在我们不叫民不聊生,叫官不聊生。无法想象。现在人为什么活着?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活着,以前人不是,以前活的人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成圣成贤。像我们看那个张载,这位大学问家,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这个志气有多大,这个愿力有多大。以前的人活着,他有伦理也有道德。宗教出世的时候,他可以跟神仙在一起,跟佛菩萨在一起,他有乐趣。

第六,以前人死了,不会马上堕三恶道,为什么?因为他不造三恶道的业,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疑,有什么?中国人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贪瞋痴慢疑。所以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他生活多快乐!哪像现在呢?天天慌慌张张的。这是真的啊,我们最近台湾有一位也是也值得大家非常尊敬的一位名人,我们也是常常看过他,报纸登载过他的消息,电视报导过他,对两岸帮助很大,令我们尊敬的这位推动两岸和平的这位政府官员,当过部长,也是负责两岸,当时两岸破冰,能够两岸融合,能够两岸能够交流,通航、通邮、通商的推动者,这位善人。他十二月四日,还在厦门开企业家论坛,他也不知道他要走了。回到台湾以后,好朋友为他庆生,他生日快到了,暖寿,结果他在餐厅吃到一半的时候,昏倒了,往生了,他不知道要走了。生活固然是很快乐了,但是古代的人是怎么样?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现在人天天慌慌张张的,过得不是人的生活。所以老法师说,他看了九十年,从出生看到九十年。

第七,老法师说,他童年的时候,记事了,懂事了,十岁以前,老法师他十岁以前,他所吃的菜,蔬菜,是有鲜味,真好吃,现在味道没有了。肉食,老法师说他断了六十年,但是老法师说,虽然他现在六十年不吃肉,他相信现在的肉不是味道。这个老法师在讲经讲很多次,他说他有问过他的恩师方东美教授的夫人,方师母。因为方东美老教授非常照顾净空老法师,那师母,方师母对这些学生也都非常照顾,所以方东美教授往生以后,老法师还常去看方师母,因为感念师母对他们的照顾,所以每个星期,老法师都会去看方师母二三次。

有一天他就跟方师母在聊天了,他说,师母你想一想,你现在吃的猪肉跟鱼,跟鸡肉,跟从前抗战时候吃的味道一样不一样?方师母大概听了五六分钟以后,想一想,告诉净空老法师说,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我刚才讲,现在都打生长激素,甚至有些是基因改造,食物都基因改造了,水果、农产品的基因改造了,所以味道不一样。它自然的,自然就是有甜味。以前的鸡都是在荒山野外里面,自由自在,它无拘无束,它无拘无束,它所长的肉还很结实,很健康,它没有恐惧。现在不是,现在所有的鸡,都是压缩在那个鸡笼里面,互相踩来踩去的,加上被宰杀的时候都是恐怖啊,所以当然它的肉质不一样,味道不一样。

第八,老法师说,我想也是不一样,为什么?现在人没有福了。其实严格讲起来吃肉也不是福,吃肉是造杀业,吃肉不是福,这老法师是方便说。没有福你怎么能吃到那么好吃的东西呢?那得要有福报才行。不是今天说你有多少财产,亿万财富,你有多高的地位,你也没有福报,你没有福报,你吃的东西不是味道,你没有福报,你吃的东西没有味道。穿的衣服,穿的东西也不舒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错,好看,穿起来真的不舒服。老法师说,你看现在做官的,从前中国做官的穿的官服,那都不一样的,你们有没有看过呢?那个戏台上唱戏表演给你们看,真舒服啊。

第九,现在穿什么?现在穿西装,不要中国的东西,跟外国一样。因为西装是外国的东西,西嘛,西方的衣装,他都跟外国人学,自己文化没有啦。你不要说什么,我们穿海青就好,我们海青是唐装,海青穿起来就很舒服,宽宽松松的,脖子这边也不会不舒服。自己文化没了,就学别人。那个西装领子,腰打皮带,袖子都是小小的,绑在身上多难过。老法师说,他一生从来没穿过西装,他就觉得不舒服,尤其那个绑个领带。中国人有智慧,中国文化实在是了不起,中国人对养生之道非常重视。现在人不懂了,没有这个知识了,这个东西慢慢就失传了。

第十,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地方,佛陀说,“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佛陀知道,现在末法时期就是这样,德很薄,垢很重。垢是什么?垢就是今天讲的染污,染污非常严重。环保这个名词、这个观念,六十年前没有,老法师说你们想想看,以前六十年前,小时候有听过环保吗?没有,那时候溪边的水都可以喝,现在不行,现在只要到深山里面那个山泉水才可以喝,其他都不能喝,污染了。以前,我们小时候的时候,我们在我们乡下的时候,我们住家旁边那个溪水都很清澈。小时候有听过环保吗?大概最近三四十年前有的,六十年前没有听说过。老法师说,他第一次到香港是一九七七年。老法师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是在二○○七年左右。老法师说,三十多年前,那时候香港还没有环保这个名词。

第十一,香港一般的楼层大概是十四五层,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没有高楼。老法师他刚到的时候,老法师说最高一栋是五十层,好像是在天星码头那个附近,圆圆的窗户,一看就知道了,只有那一栋而已,香港最高的一层楼。而且香港那时候也没有地铁,也没有快速公路,往来都是要坐渡轮,老和尚说那挺有味道的。汽车往来也要渡轮过来。

十二,还有一点人情味,现在没有了,看不见了。所以越往前面想,真的想到释迦牟尼佛说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说,这个时候人道德薄了,染污严重了。所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听到佛陀这样说,佛经上这样讲,我们总觉得释迦牟尼佛讲得太过分了。这老法师说的。老法师说现在再来看这个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佛陀怎么全部都知道呢?怎么佛全部晓得呢?佛陀所讲的,刚才讲佛陀说,“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就是在讲我们现在的这个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以上是因为我们探讨到“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我们特地引用老法师的开示,以上的开示是在老法师《净土大经科注》里面老法师的开示,我们就补充到这里。

好,接下来我们剩下一些时间,我们要来探讨,学人在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第八集“情动入胎”里面,“将往西方”这个解释,当时末学是根据周安士在“情动入胎”后面的按语,“本欲为西方之行”,周安士这个按语的开示,所以我把这个地方,“将往西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说,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有关这个部分,远在纽西兰的韩居士她也有意见。那东北共修网那边,有些居士莲友也有不同的看法,以至于东北共修网他们就把第八集暂时不挂网。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要好好来探讨一下,《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在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当中,总共讲“西方”的地方有三个地方。第一个在第七集,“初闻佛理”,我讲第七集,是我讲的《阴骘文》的第七集,如果按照《安士全书》的经本,是在第八页的“初闻佛理”,在这个段落里面,“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问题就卡在这里,就出在这里,莲友的意思是说,这个地方,《阴骘文》里面讲“西方”,统统是指印度。

那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里面,有三个地方是讲“西方”,第一个是“初闻佛理”,“西方之国”,第二个“情动入胎”,“将往西方”,还有周安士的按语,“本欲为西方之行”,还有在“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课本第四十二页,“雪山大仙”这一段落里面,“一意西方”,一共有这三个地方是讲“西方”。那么到底这个“西方”是指,关键在“情动入胎”这一集里面,这个段落,“将往西方”,是指印度呢?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是要探讨这个问题。我随顺大家的看法跟意见,我逐一逐一地来把它列举出来。

首先第一,问题一,我们先看第七集。第七集里面“初闻佛理”,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于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这一段是记载在《文昌化书》里面。我们先了解这一段主要是文昌帝君第一次听到佛法,是在这个“初闻佛理”。这个地方,我们的莲友帮我整理出文昌帝君的年表,那么这里面“初闻佛理”,这个地方应该是在周昭王,约公元前九九五年到公元前九七七年。那么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诞辰,出生,所以在这个“初闻佛理”的时候,那时候佛陀在印度。那时候佛法还没有到中国来,但是在这个“初闻佛理”里面,他说,他在当官的时候就有人听到这些僧人说,“方外”就是僧人,说西方有一个国家,这个是天竺国,就是印度,不是极乐国,所以这个“西方之国”确定了是印度。有一位大圣人诞生了,因为这个时候,“初闻佛理”是在周昭王的年代,那么这位圣人不是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

“不言而自化”,为什么?因为佛陀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他示现成佛,破见思惑、破尘沙惑、破根本无明,他用劝转、示转、证转,三转法轮,让众生都能够了解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叫“不言而自化”。

“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受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戒为师。“以寂灭为乐”,就是以断烦恼为无上菩提觉法乐,以断烦恼、圆满无上菩提,为是人生最大的乐事,这“以寂灭为乐”。证得不二法门,所以“视死生如朝暮”,了解自性本无生死。“等恩仇如梦觉”,因为怨亲平等,证到不二法门的时候,这个时候恩仇不二,觉悟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说的,所以“等恩仇如梦觉”。离开忧悲苦恼,“无忧喜悲愤之情”,放下情执。“盖知浮生不久”,知道苦、空、无常、无我,一期的生命是分段生死,生死轮回,所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希望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无上菩提,能够证法身,证得念不退,不起心不动念,破根本无明,离开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而求无生者”。

那么文昌帝君当时在听到这个说法时候,他非常地羡慕、仰慕,他就告老还乡,在路上就碰到一位隐士,那个隐士在路上就唱歌,吟诵这些佛经的道理,他就深深受到感动,相应。乃离开座车,下车跟他顶礼,“拜恳”,很诚恳地跟他行礼。那位唱歌的人,“行歌子仰天而叹”,就跟他指予心印,就跟他传授心法,如何印心,如何证得这个大乘的妙法,告诉他这个修习大乘妙法、大乘佛法的方法,就是“予以正诀”。他说,这个是西方圣人他们“归寂法”。什么叫“归寂法”?就转凡成圣、转迷为悟的方法,如何从众生成佛的方法,如何断烦恼的方法,就是“归寂法”,如何证得无上菩提的方法。

如果你能够这样地念诵,而能够学习、落实,你就可以度生死苦海,证得无量寿。无量寿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觉性。我们自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大小方圆,非青黄赤白,这就无量寿啊。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寿,慧命是无量的,这无量寿,所以就是我们的自性啊。如果你能够证得这个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你就可以成正觉,可以成佛。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正等正觉是菩萨,最小的,你还可以证到正觉位,证阿罗汉。如果你半途而废的话,你也不失可以作神仙啊。那么文昌帝君当时就拜而受教,他世间尘缘就已经,尘缘结束了,万念俱灰。那时候刚好是仲秋,他召集亲朋好友,跟亲朋好友告别,就留下这个偈颂离开了。

莲友帮我整理这个一览表,文昌帝君的年谱,他整理出来的话,以当时这个“初闻佛理”,应该是在周昭王,约公元前九百九十五年到公元前九百七十七年,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确实那时候是在周昭王的时候,周昭王二十六年,在印度示现。这个地方“西方之国”,确定是印度没有错,这个毋庸置疑。

好,那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问题二。我们看到这一个下面的“情动入胎”,这个是最关键的地方。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既迁化。将往西方。适至洞庭君山。爱其胜境。因少留焉。予时上无君相临制之威。下无骨肉系累之念。超然物外。此乐何穷。久之。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一日见一妇人。年三十余。呼号而来。祭且祝曰。良人不幸。得罪于君。窜死南荒。家乡万里。旅榇难归。痛念堂有二亲。身怀六甲。若山川神灵。察吾夫君。以忠获罪。怜吾姑嫜。暮景无依。使得诞生一男。以续张氏。纵妾命不保。亦无憾焉。予在云路中。不胜其悲。涕泗从出。(谨按天人之身。无有涕泗。唯当命终之候。五衰相现。腋下始有微汗耳。帝君既有涕泗。尚在神道中可知。)忽身堕妇怀。懵然无觉。久之。闻人语曰。是男是男。予开目视之。身在浴盆中。盖已生世矣。”

这一段按照文昌帝君的年表,“情动入胎”应该是在周共王,周共王是在周昭王后面的周穆王,后面周共王,还有周懿王,还有周孝王、周夷王,一共是五个朝代,那大概是在周共王。周共王这个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九二二年到公元前九○○年。就跨这几个年代,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跟周夷王。

我们看这个经文,文昌帝君当时它往生了,“迁化”就是它已经往生了,它本来要往生西方。那现在问题的关键,这里是它到印度去,还是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等一下我会讲出我个人的浅见,我先暂时这边我就不探讨。定弘法师跟悟道法师都是,他们只说要去西方,并没有解释说西方是哪里,到底是极乐世界的西方呢?还是印度的天竺国呢?并没有明讲。周泳杉老师讲到《文昌帝君阴骘文》,周泳杉老师比较有智慧,他说什么呢?他说要去西方跟释迦牟尼佛学佛,他也没有明确地讲。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算是正法时期。所以以上三位大德,他们所讲的“西方”,都没有很直接明白地讲是印度天竺国或是哪里,他只讲“西方”。

这个曾琦云居士他所翻译的这一本《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曾琦云居士怎么说呢?曾琦云居士的《白话解》说,正往西方走去,他也不讲哪里,也不讲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古印度,天竺国,都没有,所以我们就照这个意思解释了。我们就照这个意思解释说,“情动入胎”这个,帝君说,我离开人世以后,我将去西方,“将往西方”。刚好到洞庭君山,我被这个洞庭君山的美丽的胜景所迷惑了,我突然间喜欢这个洞庭君山,怎么这么美丽的山水,我就停留片刻了,“因少留焉”,我就停留片刻了。这个时候,我上面没有“君相临制之威”,我没有官场、朝廷这些君王跟这些文武百官,没有这些帝王,我对帝王的那一种恭敬,以及那一种君王跟臣相之间的那一种世间的苦乐忧喜舍的这种情执,我下面又没有我骨肉眷属来系累的这样的一个情执,我超然物外,非常快乐。过了一段时间,有两个仙童从天降下来,拥戴我做君山的主宰兼洞庭湖水的河神。

有一天,我看见一位妇人,大概年纪三十几岁,大哭呼号而来,祭拜的时候说,我丈夫因忠获罪,被君王、被国君,得罪了国君,放逐死在南方边远荒凉的地方,离开家乡有万里之遥,棺材难以回去,不能够埋骨故里。我痛念家有双亲,我已经身怀有孕了。如果山川有灵,考察我丈夫因忠获罪,可怜我的公婆晚年无依,就请降生一个男孩来续张家之后,即使我的命不能够保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在云中走过,看见这个情景,禁不住心中而为她悲痛,同情之泪潸然而下。(敬按,天人的身体,已经没有眼泪鼻涕了,只有在命终的时候,现出五种衰相,腋下才开始流微汗,帝君这个时候有眼泪鼻涕,可以推知它当时是在神道中)。忽然身体堕落到这女人怀中,糊里糊涂的,懵懵懂懂的,没有知觉了。过了很久,听到有人说话,说,是男孩,是男孩。我张开眼睛一看,身体己经在浴盆里面了,这时候我已经投胎出世了。

那么这个地方,曾琦云居士说,正往西方走去。定弘法师跟悟道法师说,要往西方。周泳杉老师说,要到西方去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法。所以我们就随顺周泳杉老师的说法,要往西方去跟释迦牟尼佛学佛。不管是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跟佛陀学佛,不管是印度,那个时候还是有佛法在,也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所以中道的说法,周泳杉老师这样的说法是比较合乎这个中庸之道,反正就是往西方走去,往是西方跟释迦牟尼佛学佛。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不强调,这个地方,它正往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不强调这点。虽然它已经知道,它在“初闻佛理”里面,它已经知道了,它已经有听到西方圣人归寂法,“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于彼岸,则可成正觉”,它知道啊,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要作佛。但是因为莲友的建议,说这个地方不宜讲西方极乐世界,那我就随顺大家的说法,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我们还是说,帝君说,我已离开人世,正往西方跟释迦牟尼佛学佛。路过洞庭君山,被它的优美景象所吸引,就稍微停留在那里一会儿,这个时候上无君王管制的威势,下无骨肉牵挂的念头,真是逍遥自在,成为世外之人,多么快乐啊。我们用这样来做一个结束。

但是问题这个地方,我先前讲的,说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错呢?我们从后面的按语来探讨。因为周安士菩萨,印光大师说他是菩萨乘本愿轮再来的,如果他不是菩萨再来,印光大师说他不相信。那我们就要探讨,为什么周安士讲完这个“情动入胎”,周安士讲完“情动入胎”,为什么后面要加那个按语?按语就用现在的话就叫点评,各位明白吗?就是点评,你讲完这一段说法以后,我要做一个讲评,我们国内叫点评,我们台湾叫讲评,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见解、我的论述、我的观点,这叫按语,那个时候叫用按语。

我们看周安士的说法,我们看《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的课本第十二页:

“(按)生死海中。一经耽染。便成堕落。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帝君宿生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特以一念恋着山水。遂被洞庭君山粘住。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不觉已堕血食之神矣。至于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然而情之所注。便堕其怀。迨见身在浴盆。即欲毅然跳出。不可得矣。帝君此际犹乃尔。何况茫茫业识人。”

这一段是非常了义的,可以讲说是第一义谛。周安士菩萨在按语说,生死苦海里面,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一个苦海,因为三善道、三恶道轮转不息。“一经耽染”,你稍微有一点染著了,广钦老和尚说,贪得人间一枝草,轮回便有你的分。“一经耽染”,你动一个念头,动一个情执,便成堕落了,就沦到堕落了。如果不是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真正大修行人,他是什么?他生死自在啊,预知时至,他立化、坐化,他解脱自在,证得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这叫“独往独来”。万缘放下,我执破了,法执破了,再破根本无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独往独来”。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叫“独往独来”。不迷失真性者,他是什么?他觉而不迷,叫“不迷真性”,觉而不迷。

“帝君宿生闻道”,文昌帝君在宿世里面听经说法,听闻正法,修习善法,“闻道”。“本欲为西方之行”,关键在这里啊,我前面讲的,其实也是受到周安士菩萨的影响,坦白说。如果当我们从以时间点来推算,“情动入胎”时当时是在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跟周夷王之间,以周穆王来说了,公元前九七六,跟周昭王,九九五,其实差不了多少。但是周安士菩萨为什么当时要这样说,“本欲为西方之行”呢?以他来讲的话,以周安士前面讲的这一段话,“苟非大修行人,未有独往独来,不迷真性者”,那就是成佛啊,成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照周安士这个解释,他是成佛。“本欲为西方之行”是要去干什么?我就问这个问题,我反问东北共修网的李斌居士说,如果情动入胎是到印度去的话,那印度也是胎生啊。当然老和尚讲说,凡圣同居土,有一个地方是人间,有一个地方是兜率天,老和尚也有这样说,兜率天也有凡圣同居土,人间也有凡圣同居土。我们不能说他到人间来,他可能也是凡圣同居土,那可能他到印度去示现成菩萨,这也有可能,我们不能说不可能啊。虽然他是胎生的,借母胎出来。佛陀是例外,他是从摩耶夫人的右胁出来,他是借母胎出来的。

像舍利弗,舍利弗他母亲舍利在怀他的时候,舍利弗是古佛再来,所以舍利弗他母亲在怀胎的时候,舍利弗他母亲就非常聪明,辩才无碍啊。所以他的舅舅长爪梵志,长爪梵志就说,我这个外甥一出生,我就要收他为徒弟,所以他跟佛陀辩论。因为他发现他的姐姐怎么那么聪明,那么辩才无碍?一定是这个小孩子是菩萨再来。所以我们也不能说,到印度就变成凡夫,这是胎生啊。虽然有胎生、有卵生、有湿生、有化生,到极乐世界就化生了。那如果到极乐世界是胎生的,他是在边地啊,那不是到极乐世界,是在边地啊,疑心未断。

所以这个地方,周安士菩萨说,“本欲为西方之行”,我就觉得这个地方,如果按照周安士菩萨的意思,就本来想去作佛啊,“本欲为西方之行”,他本来想要去作佛啊。但是因为恋着山水,信愿不坚固,一念情执,动了一念情执,“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一恋着,恋着这个山水啊,就贪著人间一枝草就不行了,就迷恋这个山水也不行啊,那这个地方就讲,遂被洞庭君山粘住了。所以证明说,前面这个“西方之行”是去作佛,后面被洞庭君山被这个美丽的山水粘住了,堕落成凡夫,就是流落娑婆了。就是我们《三时系念》里面讲了,“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觉海虚空起”,觉海它是第一义谛,真空妙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人间没有办法用比喻,用虚空作比喻,虚空原不动,不碍白云飞,所以常常用自性比喻虚空,所以觉海像虚空一样。你看,在虚空里面有白云、有乌云,有飞机,有鸟飞过去,有刮风、下雨,有出太阳,虚空原不动啊,就像我们自性一样啊,相有体无,所以“觉海虚空起”。但是你动一个念头,“娑婆业浪流”,你一起了动一个念头以后就执著了,就变成娑婆了,觉海就变成,觉海本来是性海,就变成生死苦海了。所以一念觉是极乐,一念觉是成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就是烦恼,所以在一念之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经典上,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什么意思?一念之间,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凡夫。

所以这个地方,文昌帝君被洞庭君山粘住了,它纵使它没有想要做,纵意中,它心中没有想要做“山灵河伯”,就是山神河神这个想法,但是它已经堕落到血食之神,因为它堕落到神道。为什么?因为它有涕泗啊,它有流鼻涕跟眼泪啊,“涕泗从出”,它有流鼻涕眼泪,那这个不是五衰相现,它是神道,堕落到血食之神。至于它心里怜悯张妇这个祈祷,本来它是一片善念,不料变成她的儿子,动了情执,便跑到她怀里面去怀胎了,就去做她小孩了。等它看到身体在浴盆当中的时候,它要跳出这个三界六道的轮回,已经来不及了,不可得啊。纵欲跳出,“帝君此际犹乃尔”,也不可得啊,何况我们这个茫茫业识的凡夫呢?通身都是业障的凡夫呢?“茫茫业识”就是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的这个凡夫呢?

所以这一段,“情动入胎”,为人作子,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最后一段就是“雪山大仙”,就是“广行阴骘,上格苍穹”。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看这个经文里面,这个地方是不用解释,铁定是印度的了,这个地方确定是印度,为什么?因为它去当雪山大仙。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在幽王朝。既以谏诤获罪。(时王以帝君谏诤。赐药酒而殁。)魂无所归。哭于宫闱三日。王以为妖。命庭氏望声射之。余乃长辞王国。一意西方。历岷峨。背井络。登飞越岭。遥望西极一山。高广百余里。积雪凝寒。非尘境也。(山在天竺界。近梵衍那国。奘法师曾到。)山神白辉曰。此名雪山。昔多宝如来。修行于此。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宝如来。则是贤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盖佛之名号。随处不同。经言。一名号有无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然则多宝如来。当即指释迦而言。)盍留焉。予从之。未几。上帝有旨。以予为雪山大仙。”

那这段我们就不用解释,因为很简单。他当时因为跟周幽王劝谏获罪,周幽王赐毒酒给他,死了,他魂无所归,在宫庭哭了三天。周幽王命庭氏望声射箭。他乃长辞离开周幽王,他一意到西方。这个“一意西方”,确定是要往西方古印度去求佛,因为它这里面有“历岷峨”,“岷峨”就是什么?“岷峨”就是岷山跟峨嵋山,这是在四川。“井络”,因为那个地方都是梯田,所以就是叫蜀地,“背井络”。“登飞越岭”,经过葱岭。“遥望西极一山”,就是喜马拉雅山。“高广百余里,积雪凝寒”,这个不是人间的尘境,不是人间的这些境界,这个地方说是天竺界,在印度,靠近梵衍那国,就是现在讲的阿富汗。那么“山神白辉曰,此名雪山”,这是喜马拉雅山,过去多宝如来到这边修行,“八年得道”。后来他就留下来,不久上帝有旨,命令他为雪山大仙。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探讨“初闻佛理”、“情动入胎”跟“雪山大仙”,这个地方“一意西方”确定是印度没有错。所以“初闻佛理”那个“西方之国”是印度,那这里“雪山大仙”这个“一意西方”也是印度。唯独那个“情动入胎”,那个“情动入胎”这个地方,因为主要是周安士后面讲到这个“本欲为西方之行”,我受他影响,所以先前的解释、的讲解里面,我都把它认为“将往西方”就是去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地方,我已经做这样的一个修正补充。

所以总的来说,“情动入胎”这里面的“将往西方”,我分两种做结论,第一个浅的来说,去印度,我们把它解释说“西方”,不刻意地去把它解释是印度,因为当时佛法在印度也是正法时期,所以我们就说“西方”,也可以说是去亲近释迦牟尼佛学习佛法,这个是说得通的。那当然是指印度,天竺国。那么事实上佛陀呢,他也不在印度,那是化身,应化身,佛是在一真法界,这是浅的来说。

除非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否则的话,印光大师有说过,你不能说我来世还要再做大修行人,我来世要做帝王,我来世要做大法师,我来世还做这个富翁,我要做国王,印光大师说统统不行,就是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印光大师说的。印光大师说,就算说你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还有无始劫来的俱生我执跟俱生法执还没有破,你在转生受身之间,你难免在转生受身之间,印光大师说,一万个人找不到一个人不迷的。所以必须要证得法身,到极乐世界,你最少你要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还有实报庄严土。那常寂光净土更不用讲。你一到西方,就算是凡圣同居土,你一样可以成佛啊。所以你不能说我到印度、我到中国投胎,我就可以一定见佛,这个在转生受身之间,在无始劫里面,这样不断地转生受身,你难保不会迷失在这个五欲六尘里面。那就一迷的话,一迷要再觉悟过来就很难了。

所以,结论来说,浅的话我们说,去西方亲近释迦牟尼佛学佛是比较中道的说法。你不要说我去印度,那去印度,你去印度有很多种,也不是光亲近佛法,说不定你去亲近外道也说不定啊,所以这个说法比较危险,应该说我去西方。那西方当然是印度,西方是天竺国,“西方之国”,这样是可以说得通。但是你不能说我去印度投胎,这样是不通的,不行。我觉得说,你只能说我去西方亲近释迦牟尼佛学佛,这样是可以的,因为印度是佛陀诞生的地方。

那深的来说呢,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以周安士菩萨的修行境界,西方是指哪里呢?“本欲为西方之行”,周安士菩萨说的,“本欲为西方之行”,西方在哪里?我个人的理解,不是指印度,以周安士这种修行境界,周安士的智慧,他按理说西方,我觉得是代表觉,西方代表觉。我们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我们就是觉悟作佛。“特以一念恋着山水”表什么?表迷啊。“特以一念恋着山水”代表迷,表堕落到神界作血食之神。那后来又悲悯张妇之祷,被张妇祈祷,做她的儿子,投胎做她的儿子,那表轮回。所以周安士菩萨这个按语,我个人的理解,周安士菩萨在按语所讲的“本欲为西方之行”代表觉,“特以一念恋着山水”代表迷,遂被洞庭君山粘住了,“至于心怜张妇之祷,本一片善念,岂料遂为其子”代表轮回。

以上因为这么多莲友有这种不同的意见,我今天做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叙述跟补充,也是诸佛菩萨的意思,也是周安士菩萨的意思,那我随顺大家的说法,“情动入胎”里面,“将往西方”,我们就解释成去西方跟佛陀释迦牟尼佛学佛法,学佛法就是学觉悟之法,就是学成佛之法,这样我觉得比较圆满。但是不能说去印度,这样的话有点冒险。

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9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