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0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2月2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一,“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六十五页,我们看经文: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于公”。于公,根据这个《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里面记载,我们看这个原文,“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这是个非常有名的,一位清廉的于公,当时他要帮助这个孝妇,可惜这个孝妇被太守杀死了。所以这个孝妇后来是冤死的。所以这孝妇冤死,郡旱三年。

我们来看刚才这一段原文的白话解。那么这个是记载在《汉书·卷七十一》,前汉,就是西汉。于公,他的名字不详,他是姓于,他的儿子叫于定国。在《前汉书》里面记载,于公他是东海郯人,当时于公是县里面的一位狱史、狱官,我们现在讲的典狱长或者监狱官之类的,那个时候叫做郡的决曹。郡,大概是在县跟府之间的一个行政单位。那么决曹就是官职名,也就是狱史。于公他负责处理狱事,他十分公平。

东海有一位孝妇,年轻守寡,但是因为她没有儿子,非常孝顺地奉养她的婆婆,这个“姑”在古代叫婆婆。公婆,她非常恭谨。那婆婆想要她改嫁,但是她始终不同意。婆婆为了想不连累她的青春,就自己上吊自杀了。

那婆婆的女儿,就是她的小姑,就向官府告状,说是媳妇杀死她的婆婆。那狱史就逮捕了孝妇,孝妇在口供的时候、在问笔录的时候,她说,她没有杀死婆婆。但是狱史在审问的时候,动用了大刑,孝妇屈打成招。最后狱案成立,上报到郡里面的曹府,就是类似管司法的这个部门。

那么当时于公就认为说,这个孝妇她奉养婆婆十余年,因为孝顺而闻名,一定不会杀死她婆婆。但是那个郡守、那个太守不听于公的建议,于公甚至还跟他争论,但是太守不认同,于是于公就抱着狱案,就是这些这件司法案件的卷宗,在府里面痛哭。实在是没有办法救她,只好向太守托病告辞,辞归回到他的家乡。太守最后杀死了孝妇,郡中干旱三年。

后来新任的太守到任,因为一直干旱,就卜筮占卦,要问原因。于公就说了,孝妇不应该处死,前任太守蛮横断案,罪过就在这个地方吧,罪过或者就在此吧。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自己亲自到孝妇的坟墓祭拜,并题墓志铭来表彰她。天上即时下了大雨,该郡当年收成丰收。

郡中的人因此对于公非常敬重。于公因为他治狱功德卓著,他的后代兴旺发达,他的儿子于定国做到宰相,定国的儿子于永担任御史,封侯传世。

这个故事是根据《折狱龟鉴》,记载在《前汉书》里面,就是这里面讲的“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那为什么叫“大兴”呢?我们刚才讲说“治狱”,“治狱”就是管理监狱事务的官员,“大兴”就是他们家里在整建房子,他就告诉工人说,把我家的大门开大一点,可以容纳四匹马的车开进来。因为古代官员都坐马车,一匹马车就不得了了,他四匹马的车。“驷马”就是四匹马的车。那换句话说,于公对自己的积功累德,他很有自信,他认为他的后代一定会兴旺。果然没有错啊,于定国后来做到宰相,那宰相就可能坐的马车就特别地大啦。所以这个“驷马”就是四匹马拉驶的马车。意思就是说,兴造可以容纳驷马通过的大门,比喻光大自己家庭的门楣、门庭,容得下四匹马高盖的车子进出大门。后来就以“驷马之门”比喻祝后人昌盛。

这就是“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好,我们看发明第一段,第一小段的经文:

“(发明)于公六句。乃帝君偶举四则因果。为欲广福田二语张本。济人救蚁。是顺种福田。治狱埋蛇。是逆种福田。”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于公六句”,这“于公六句”是“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是第一句。再来后面的,“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这是第二句,在《安士全书》里面的第七十页。再来就是第三句,“救蚁中状元之选”。第四句,“埋蛇享宰相之荣”。第五句是“欲广福田,须凭心地”。第六句是“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以上这六句,从“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这六句是文昌帝君“偶举四则因果”。“四则因果”是谁呢?是于公、窦氏济人、宋郊两兄弟救蚁中状元,还有“埋蛇享宰相之荣”。这四个公案,四则因果,是要为广种福田,“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为这两句做张本,用前面四则因果故事来为后面的“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做张本。

那么“济人,救蚁”就是窦氏济人跟宋郊兄弟他们救蚂蚁中状元,就“济人救蚁”,这是很简单的“顺种福田”,他能做得到的叫“顺种福田”。那么“治狱,埋蛇”,“治狱埋蛇”是“逆种福田”,虽然这个事情非常困难,但是他还是圆满达成。因为“昔于公治狱”,于公他要救这个孝妇,他没有办法救啊,被太守杀死了,这就是他已经发了这个心了,那发意圆满,发意圆成,《楞严经》里面讲,发意圆成。他发心真诚,虽然他救不了,但是功德成就了,这叫“逆种福田”。“埋蛇享宰相之荣”,因为是两头蛇,一般人看到这个蛇会怕,但是他还是勇敢地,孙叔敖还是给它埋了,那这个叫“逆种福田”,叫“逆种福田”。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治狱。恶事也。而反兴驷马之门。何哉。盖于公之官守。是治狱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狱之心地也。驷马之门。亦兴于心地耳。”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管理刑狱,管理司法工作,这是恶事。为什么是恶事?吃力不讨好,要判人家死刑。往往都会怎么样?往往都会被被害人那一方或者被告的那一方会结怨,他会产生怨怼,这是恶事,因为不可能做到公平嘛。反而能够,这样做可以大作阴德,为子孙造福,为什么呢?因为于公的官职,是管理监狱的官职。但是于公的心地,不是管理监狱的心地,因为他是慈悲地对待这些犯人。监狱代表惩罚犯人的地方,他不是抱着惩罚的心来管理这些犯人,而是带着悲悯的心来对待这些犯人,所以于公的心不是管理监狱的心。所以,他不是管理监狱的心,但是他做了功德,造福他的后代,这叫“驷马之门”。为什么他会成就这个“驷马之门”呢?会产生这么大的福报呢?因为他是从心地中兴建起来的,就这个意思。这一段看起来很简单,里面蕴藏三世因果。

好,那这一段,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就是说,这里讲说,“治狱,恶事也”,就是管理刑狱,就是管理司法,这是恶差事,“恶事”,可是为什么能够大作阴德呢?这个还是我们《华严经》里面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就是说,你做这个工作,可能是个命运,你做司法工作是个命运,但是命运它是可以自己改变的,改变在心,印光大师说,改变在心。

老法师说,看相、算命是有道理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常常在讲座里面提到香港李嘉诚先生,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他现在还是在世,是香港首富。他有一个好朋友叫陈朗,刚过世不久,他是一位算命看风水的高手。老和尚在香港讲经,常常来听老和尚讲经,所以他就跟老和尚认识了。那么陈朗跟李嘉诚的关系非常地深厚,陈朗告诉老法师说,李嘉诚三十岁到香港经商,他是广东潮汕人,就是潮州和汕头那一带的。李嘉诚遇到陈朗,给陈朗算命,这个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陈朗就问李嘉诚说,你将来希望拥有多少财产呢,你就会满足?李嘉诚说,我只要三千万港币我就满足了。陈朗说,你不止,你的财库不是平的,是漫出来的,漫出来的,满出来的,不管你经营什么生意你都赚钱。关键在这句话,你的因好,做什么都赚钱。命里有的,经营那只是缘,你经营哪个行业那是缘,命是因,因上加缘,果就现前了。他就告诉他说,你将来是香港首富。那时候就可以断定了,就给他注定了。

那你说算命准不准,准,它是定数,但是佛法更准。所以你如果用世间的这种紫微斗数来算一个人的命,你只能算一世。但是真正最会算命是谁呢?真正最会算命是释迦牟尼佛,他可以算什么?他可以观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量无边的众生的命,他都告诉你怎么算,佛陀告诉你。因为佛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如果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就可以当家作主,你就可以怎么样?成佛作祖,那就真正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不是只有世间富贵啊,他开启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所以真正会算命,是释迦牟尼佛。你世间的算命,最多只算这一世的生跟死、富贵、贫穷而已,那还是定数啊。但是真正成就佛道的话,你成就法身大士的话,你成就像观世音菩萨跟地藏王菩萨这样,他有福德不受福德,那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贵。开启自己的智慧宝藏,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离开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二死永亡,入常寂光净土,那才是真正佛陀所讲的一大事因缘,那才是真正的大事。这个算你是首富,这还是小事啊,这还是在分段生死里面,还是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

所以李嘉诚他跟陈朗这样的关系维持了很久,他常常跟他请教,陈朗变成李嘉诚的专用顾问了。老和尚也认识李嘉诚,是透过陈朗介绍的。所以老和尚说,命里有的,你做什么生意都赚钱。你命里没有的,你跟这个命里有福报的人做同样的生意,命里有的,他赚钱,你命里没有的,你做的同样的生意,你赔钱。你命里没有,你去哪里求呢?

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心是定的,定生慧。你要想发财,你就财布施,多布施。老和尚说,他年轻的时候,人家算命,老和尚的财库是空的,什么也没有。老和尚说,这叫什么命呢?没有财,没有官印,所以老和尚说他不能当住持。他说他这种命是乞丐命、叫化子命。老和尚太谦卑了。那确实他年轻的时候,你看老和尚年轻的相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你去看他去,你去看他老和尚在临济寺受戒的时候那个相,跟他现在的法相,完全不一样。人家说相由心生,老和尚确实改造命运了。

老和尚说他遇到佛法,他才完全转变过来。他遇到章嘉大师,遇到方东美教授,遇到李炳南老师,他人生三个贵人,还有他的护法韩锳馆长。他完全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他说,要不遇到佛法的时候,苦不堪言。老和尚没有钱,章嘉大师教他从一毛钱、一块钱开始布施。所以老和尚说,他命中四十五岁就要死掉,他相信,一点都不用怀疑。但是老和尚他当时并没有求寿,也就是说,老和尚当时已经深信因果了。如果老和尚在四十岁的时候,他还是贪生怕死,那他就没有深信因果。他真正在那个时候他深信因果了,他了解定业不可转,佛陀说的,但是他也了解袁了凡先生说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所以老和尚他了解他这个定业,但是他因为在四十五岁以前,就开始讲经弘法了,所以产生功德。

所以在四十五岁那一年,他并没有求寿,他也没有求财富,他知道佛法的殊胜,所以老和尚说,佛法这么殊胜,如果没有学太可惜了。他看到很多学佛的人对经教不重视,没有把精神、时间放在经教上,非常可惜。老和尚说,他有这样的一个缘,而且是一个人孤身在台湾,没有后顾之忧,他自己照顾自己非常满足。后来章嘉大师告诉他,李老师也告诉他,出家。这个出家行业是章嘉大师替他选的,章嘉大师教他学释迦牟尼佛,李炳南老师教他学讲经,老和尚说,他特别喜欢这件事情。

这个是讲到于公治狱,改变他们家庭的命运,改变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后代子孙的命运,我就特别引用老法师的开示。

那我个人听完老和尚这样的开示,我个人一个小小的一个领悟。老法师因为出家,他精进用功,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首先我们要了解到老和尚为什么他会改变命运呢?也有很多人出家,不见得像老和尚这样能够积功累德,而且能够消灾延寿。老和尚他们另外两位,也都是同时出家的,后来也都四十五岁就往生了,只有老和尚延寿啊,可见关键在修行。

老和尚因为出家,他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真相,而且他三不管,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全部交给韩馆长管。而且老和尚真正遵照他的恩师章嘉大师告诉他的,看得破、放得下,这六个字,老和尚做六十年以上。他六十年的时间跟光阴来落实这个看得破、放得下,他做到了。他从布施下手,加上他一生都学袁了凡先生。所以老法师,他财施、法施、无畏施,最后做到三轮体空,讲经弘法,积功累德,终于改变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成为当代净土宗的导师。

这是我个人听完老和尚这一段的开示,我个人小小的领悟说,为什么老和尚可以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因为他已经断贪瞋痴了,他三不管就是断贪瞋痴,他成就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成就他的法身慧命。所以老和尚他现在,事实上他讲经弘法,尤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展多元文化,他的法布施遍三千大千世界。老和尚现在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他这个一期生命的,譬如说他现在是九十三岁,你只看到他这个色身的九十三岁的寿命,其实老和尚他现在他所用的是法身慧命,而不是我们现在讲的一期的生命。所以为什么老和尚他可以改变他这一生本来四十五岁就要往生的这个命呢?短命呢?主要是老和尚他彻底做到了看得破、放得下,他真的做到了,他真干、老实、听话,他成就的这个功德,是这样造成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人命关天。狱词最重。略失检点。悔之无及。吾辈不幸而职司其事。便当刻刻小心。临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视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号而望我。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误听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不可恃聪明而凭臆断。不可徇嘱托而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据下吏之文。不可因他端而迁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苟非罪当情真。不可动加鞭打。苟非人命大盗。不可轻系囹圄。严反坐之条。以惩诬告。杜株连之累。以安善良。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今日守候。而复来朝。讼师随访随拿。勿令构斗两家。而复渔利。发其议和。所以释其罪。假以颜色。所以尽其词。清廉。美名也。当济之以宽厚。静镇。大度也。当辅之以精勤。效蒲鞭之德政。则竹板务取其轻。而毛节必削。睹牢狱之堪怜。则禁子务惩其恶。而饮食宜时。宁于必死之中求其生。勿于可生之处任其死。其老于我者。常作伯叔想。等于我者。常作兄弟想。幼于我者。常作子侄想。上思何以资祖考。下念何以荫儿孙。虽借此以度世可也。岂特兴驷马之门乎。”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临深履薄”就是走近深渊,踩在薄冰上。这成语出自于《诗经·小雅》篇〈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比喻戒慎恐惧,十分小心。

“立意深文”,“立意”就是用意、持念。“深文”就是言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就故意援用苛细严峻的法律条文。

“塞责”就是敷衍了事。

“臆断”就是凭一己之臆测作主观的判断。

“徇”,顺从、曲从,例如徇私。

“罪当情真”,“当”就是合宜、恰当。“情”是实际的状况。这个意思是指,所拟的罪责与犯罪的事实切合,并无冤枉,这叫“罪当情真”。

“囹圄”就是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里面解,“囹”就是牢,“圄”就是止也,是罪人住的地方叫监牢、监狱。

“反坐”,诬告他人,其人应得何罪,则诬告者反受之。

“讼师”,帮人家办理诉讼事务的人,现在的话叫做律师。

“拿”,就拘捕。

坐收“渔利”,“坐收渔利”这句活源自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

“发其议和”,“议和”就是进行和平谈判,以谈判结束战争。这个地方是指交付庭外和解。

“颜色”就是面容。显示其利害的脸色或行动。

“尽其词”,“尽”就是全部用上。“尽其词”的意思就是说,毫无保留地把事件始末交代清楚。

“效蒲鞭之德政”,“蒲鞭”是用蒲草做成的鞭子,它的意思就是比喻宽刑。《后汉书·二十五·刘宽传》里面记载,“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就是官员如果犯错的话,就不用杖打,用蒲鞭就可以了,让他有受到一种侮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了,不用杖打了,就是“效蒲鞭之德政”,就实施宽厚的仁政。

“竹板”,古代用竹板鞭打刑罚,叫做鞭笞。

“毛节必削”,用竹板要鞭打犯人,那是竹制的刑具,那么它的,竹子它有一个竹节那个地方,竹节是它会有坚硬的刺毛,那个地方要削平,以刀削平整,不让受刑之人二度伤害,这叫“毛节必削”。

“睹”就是看到。

“禁子”就是狱卒。

“饮食宜时”,“宜”就是应该。“时”就是按时。“饮食宜时”就是说,犯人吃饭的时候,你应该按时提供饮食,这叫“饮食宜时”。

“资祖考”,“资”就是供给、帮助。“祖考”就是祖先。“资祖考”就是报答祖先。

“荫”,庇荫的意思,父祖被及子孙的恩泽这叫庇荫,也叫做“荫”。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人命关天,狱词书写最为重要,稍一疏忽,就后悔莫及了。我们不幸担任这项工作,就应当时时刻刻小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像天地鬼神都在瞪着、睁大眼睛看着我,罪人的父母、妻子都在大声哭号望着我。

那么这一段文里面,我把它归纳了二十三点,作为一个管理监狱事务的官员他们要注意这几点,我给它归纳成二十三点。

一不能刻意想尽办法、引用各种法律条文,苛刻又太细地去周纳,有意引人入罪;第二不能够误听左右之言;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敷衍了事;不可凭个人的聪明,去作主观判断;不可曲从私人打招呼请托而私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司的意思;不能只根据下级官吏的报告的情况;不可因为其他事情而迁怒到罪人;不可以乘酒醉而大耍官威,大耍威风;如果不是确实有罪,不可动不动就加以鞭打;如果不是人命大盗,就不能够轻易把人关进监狱;要严格制订反坐条文,也就是诬告者也有罪,来惩罚那些诬告别人的人;禁止株连牵累,以保护善良的人;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他今天守候,要等到明天才审判;讼师如果带案件来,随访随办。讼师会递司法文件,他马上递件,你就马上办理,这就叫随访随办,不能够让两家相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要启发他们的道义之心,使他们和解,使他们和好;目的是要借开释他们的罪过。法官在为这些犯人开释说明他们的罪过,有时候会声言,疾言厉色,要显露自己的官威脸色,来告诫他;目的是要做什么?要尽自己的苦心,说明道理,晓以大义。显示自己清正廉洁,这是美名,再加上宽厚。冷静沉着的大度,再加上精勤地办案。仿效蒲鞭的德政宽仁精神、宽厚精神;所使用的竹板务必要取轻的,而且要把毛节一定要削平;看到坐牢可怜,虽然关押的犯人一定要治他的罪,但是他们的饮食还是要按时供应;宁可在必死之中,为这些犯人求一条生路,求出一条生路,不能够在他可生之处,不能在他可以得到活命的这个地方任他死亡,任其死亡;对于年纪比我大的罪人,要把他当成伯叔想。对年纪跟我差不多的,要把他当作兄弟想。对年纪比我小的,要把他当成子侄想;最后,要在审判案件的时候,要想到自己怎么样可以对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向下要想到怎么样给自己的儿孙积阴德。就是你在审判案件的时候,你必须要我心如秤,你的心要像秤一样公平,对上要想到怎么样可以对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对下要想到怎么样可以为自己的儿孙积阴德。所以做司法人员最重要是要怎么样?我心如秤,视民如伤。用这样的标准来为人处世、从事审判的工作,就可以圆满了。难道自己现在只局限在,只求“兴驷马之门”吗?它的意思是说,你这样做就是积功累德、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不是只有为自己的后代,只想求自己的后代飞黄腾达,功名显赫,不是只有求这样而已,你还要求怎么样?造福人群,利益众生,是这个意思,所以“岂特兴驷马之门乎”。

所以这个地方,看完这一段,我们有一点点小小心得来跟从事司法工作的官员、的人员做交流,就是从事司法工作的心态。

人心变,世道变,现在人心不古了,救世要救心。禁止犯罪的根本方法,就是老和尚讲的,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质,跟因果教育,法律它只是治标不治本。孔子说,我办案没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我的目的是要使天下没有司法案件,让人不会去犯违法犯纪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要处处从这个原则出发,将一切犯罪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惩前毖后,治病就是要救人,但最重要是让他不要生病。即使现在进入乱世末法了,乱世必须要用重典,但是目的是怎么样?是要以霹雳的手段,显菩萨的心肠。这是胡林翼的开示,胡林翼先生的开示。所以我们看完于公的这个精神,作为司法工作的法官,自己要自诩为正直无私的法官,那么官员要成为无私奉献的官员,好官,那么人民将得到幸福和安宁,那么国家就会走向繁荣与昌盛。

那么看下面的这个下附征事,我们看下面的“慎刑图(拶夹收禁。更须慎之。)”

我们看这一段的“慎刑图”,这一个表,“慎刑图”,一共是八项。我们把原文先念一遍,那我们再稍微解释一下,然后再把这个“慎刑图”再做一个白话解说:

“五不该打。年老。年幼。人既打过。有病。废疾。不该打。四勿就打。人急。人忿。人醉。远来。勿就打。五且缓打。吾怒。吾醉。吾不能处分。吾疑。吾病。且缓打。四莫轻打。生员。出家人。上司人。妇人。莫轻打。(轻。言忽略容易。勿误作轻重解。)三莫又打。已拶。已夹。要枷。莫又打。三怜不打。严寒酷暑。令节佳辰。人方伤心。怜不打。四禁打。禁。重杖。佐贰非刑。捕役在家。伤命处。禁打。三应打不打。尊长为卑幼。百姓为衙役。工役铺行为。私用之物。而打。”就是应打而不打,就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看这一段的,这一段“慎刑图”的名相注释:

“五不该打”。

“年老”,《从政遗规》里面解释,因为年纪大了,血气已衰,打了一定丧命,所以“年老不应打”。

当然这一段,我们提出来意思是这样,因为现在,这个表做的时候是清朝,现在是民主了,民主社会了,民主国家了,以前是古代帝王统治,但是现在是讲求自由民主,所以为官之人要警惕。但是有些落后地区的国家还是会有这种现象,不是说每一个国家都现在都自由民主,有些地方还是,还是有些地方、国家,并没有完全是符合这个标准,还是会犯,所以我们还是把它解释。我们也把它明白,古代怎么去要求这些从事司法工作人员,他们应该有的精神来对待犯人。

好,我们看名相注释,“年老不该打”,年老的人血气已衰,你打一定会丧命的。

“年幼不该打”,《从政遗规》里面讲,血气未全,打还是会丧命。

“人既打过不该打”,依据《从政遗规》里面讲,有些犯人他跟人家斗殴,他已经被打了,或者他在别的地方,已经被别的官已经打了,你现在又打,一定会打死,所以“人既打过不该打”。

“有病不该打”,因为他血气未恢复,你打了,病情会加重,必死。

“废疾”,残废有疾病的人,也不该打,你打了以后,他会,甚至会造成人命。这个“废疾不该打”。

再来,“四勿就打”。

“人急勿就打”,“就”就是什么?“就”就是立刻、马上。根据《从政遗规》解释,人在急的时候,你不要打,你打的话,反而容易造成意外。因为他精神状态不稳定,不能够骤然地行刑。

“人忿勿就打”,人在生气的时候,尤其是被害人或者加害人在忿怒的时候,因为民众是愚昧的,他坚执己见,他说他没有错,他理直自负,所以你打的话,他更加忿怒,死了他也不服,而且气逆伤心,容易造成人命,所以要警惕。这个就是罪犯他在还没有明理以前,气还没有消,不能骤然打他。

“人醉”勿打,喝醉酒的糊里糊涂的,他不知道礼法。然后又醉言醉语的,大闹公堂。这个是警察常常会碰到的,我以前在当副分局长就碰到,那些醉鬼,那我们就是叫酒鬼,大闹公堂,那就必须把他上手铐,就暂时保护管束,不然他就会,甚至警察他都会打,他不知道礼法。应该要怎么样?应该先收押,我们现在讲叫做先上铐,上手铐,让他酒醒以后,再进行惩戒,也不用问笔录了。这叫“人醉勿就打”。但是必须要安置在一个温暖的地方,不要让他受凉。

“远来勿就打”,因为他已经走远路了,古代交通不方便,走远路随行,他日夜跋涉很辛苦,体力消耗很多,你一打,恐伤其生命,就是“远来勿就打”。

好,再来,“吾怒且缓打”,《从政遗规》解释说,从事审判的官员在忿怒之下,不能打。你要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问案。所以“吾怒且缓打”。

“吾醉且缓打”,《从政遗规》里面说,酒能够让人家气暴心粗,刑必不当。所以有些审判官员自己喝醉酒,自己喝醉,喝酒了,那有醉酒,这个就不能打了。

“吾不能处分且缓打”,“吾不能处分”什么意思呢?这个案子也很难断,很难做结局。你心浮气躁,就没办法理清刑责。所以这个“吾不能处分”就是不能够当下判定谁是谁非,这个不能,要缓打,不能立即这样做。

“吾疑”跟“吾病”,这个就是指审判官员有怀疑,或他自己生病的时候,也缓打。

“四莫轻打”,有四种人不能够打,不可以轻易地当庭责打的意思,叫“莫轻打”的意思是说,不要当庭轻打。不可以轻易地,在这边有注明说,这个“轻”不是轻重的轻,这个轻就是不要忽略,不可以轻易地当庭责打的意思,不是说打得轻这个意思,不是。

有四种人是不要轻易地当庭责打。第一个,“生员”,“生员”就是什么?在古代太学里面学习的监生都叫“生员”。在唐代的时候,在太学,太学是国家办的大学,学习的学生叫监生。明清时代,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入府的、县学里面的人,称为秀才。所以这个“生员”就是指秀才还有监生,这个不要轻易地责打。

“出家人”也不能打。

“上司”,为维护上司的颜面体面,也不能够随便打。

“妇人”也不能打。

再来,“三莫又打”。

“已拶”,“拶”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拶”,“拶”就是逼迫。用棍子夹手指头,这叫“拶指”,已经用这个酷刑,以绳索连贯小木棍,套在手指上用力收紧。这个《从政遗规》里面讲,“十指连肝心。拶重的人,血方奔心”,再用刑的时候,“心慌血入”,会造成人命。所以已经用上这个酷刑了,你就不能再打,叫“已拶”莫打,“莫又打”。

“已夹”,这个“夹棍重刑,人所难受,四肢血脉,奔逸溃乱,又加刑责,岂有不死”的呢?这是“已夹莫又打”。

“要枷莫又打”,就已经上手铐、已经上枷锁了,就不能再打了。

“三怜不打”。

第一个,“严寒酷暑”,太冷太热都不能打,要悲悯他。

“令节佳辰”,节日,过年、冬至,这个是佳节,节庆要顾到他的颜面,不要打。

人家正在伤心,他可能是丧父丧母、丧妻丧子,他在哀泣悲伤,这不能打,这是“人方伤心怜不打”。

再来,“四禁打”,“重杖”,“佐贰非刑”,“捕役在家”,“伤命处”。

“禁重杖打”什么意思呢?因为古代,像唐朝有五种刑,第一个,死,判死刑,流放的流,徒刑就是,徒也是一种刑,还有杖打,还有笞,这五种。如果他已经打大杖了,一个大杖等于三个中杖,一个中杖等于五个小杖,他已经打大杖了,你就不用再用刑了,这个叫“重杖者禁打”。

再来,“禁佐贰非刑”,什么“佐贰非刑”?“佐贰”是什么意思呢?“佐贰”就是古代旧时的时候担任副职的官吏,一般来讲在明清时代的时候,知府跟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叫做“佐贰”。因为辅佐官并没有刑罚的处分权,他不允许他私置刑具,也不得随意假借公权力作威作福,所以“佐贰非刑”,不能打。

“捕役在家”,就是禁止差役在百姓家,就执行逮捕嫌犯的时候,就开始用私刑拷打,这个也不行,叫“捕役在家”,禁打。

“伤命处”,“禁伤命处打”什么意思呢?这跟《从政遗规》里面讲,因为你打他的腿,可能他会断筋而死。他已经受伤了,“伤命处”,他已经受伤了,你再打下去会导致重创,可能会致命的要害。所以禁止伤命处打。

最后,“三应打不打”。

第一个,“尊长为卑幼”,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晚辈跟长辈打官司,就是卑幼讼尊长者,就是晚辈跟长辈打官司,那么衙门在追究他们的犯罪责任的时候,还是要顾虑到他们的伦常公义,纵使是尊长不对,也要宽恕,不应该用刑,这叫“尊长为卑幼”。

“百姓为衙役”,不打。“百姓为衙役”的意思是说,古代是百姓可以打,但是百姓跟衙役的人诉讼,这不能打。“百姓为衙役”就是百姓跟官府里面的人打官司,他们有这个诉讼,不能打。为什么?因为怕,避免官官相护,你打老百姓就官官相护。所以百姓跟衙役有诉讼,不能打,应打而不打。

最后两个,“工役铺行为。私用之物”。“工役铺行为”就是为公家做事情。譬如说,你到官衙、到县府里面去帮他们修这些工程,或说官府里面叫你去买日用品,后来产生一些官司出来了。有时候从事机关、学校、官僚,甚至人家做杂事的人,这叫“工役”。“铺行”就是店铺、商行。他当时采购经办的地方有纠纷,凡牵涉到官吏私人的事情,虽然卖方他是有枉法的事实确凿,官方也不应该加以刑打,为什么?要避嫌。就是说,官府里面采购经办跟商家有,古代跟这些商人有纠纷,因为牵涉到官吏私人的事情,虽然卖方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官方也不能打,这是避嫌的意思。就是“工役铺行为、私用之物”,三应打而不打。

好,所以,我们已经把这个名相注释解释完了以后,我们再重新把这个“慎刑图”重新再白话解释一次:

五种情况不该打。年老,年幼,已经打过,有病,废疾。二、四种人不宜马上就打。人急,人忿,人忿就是人生气,人醉了,远来的,不能马上打。三、主审官在五种情况之下要缓打。主审官正在发怒,主审官在酒醉,主审官不能处分,主审官有怀疑,主审官有病,这五种要缓打。四、四种人不宜,不应该轻易打。学生,出家人,上级,妇女,不应该轻易打。五、三种情况不要再打。已上拶,已上夹(用棍夹腿),要上枷,这不要再打。六、三种情况可怜不打。严寒酷暑,佳节良辰,人正伤心。七、四种情况禁打。禁用重杖,作为副职的官员禁止动刑,捕役在人家中禁打,伤命处禁打。八、三种情况应打不打。尊长为卑幼,百姓为官差,工商业行为,私用之物,这四种不能打。

好,我们这就解释到这里。

再看下面:

“(征事)决狱平恕。(唐书)。”

“唐贞观元年。青州有谋反者。逮捕满狱。诏薛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去枷杻。与饮食汤沐。止坐其魁首者数人。孙伏伽。疑其平反过多。仁师曰。凡治狱。当以仁恕为本。岂可自图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纵以身徇之。亦所愿也。后敕使问。乃知平反者果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贞观”就是唐太宗。

“薛仁师”,应该是崔仁师,因为在《旧唐书·列传·二十四》里面云,“崔仁师”,“贞观初,再迁殿中侍御史。”所以应该是崔仁师才对,但是这个地方讲“薛仁师”。这个崔仁师,“时青州”,当时有人逆谋叛变,那么州县追捕这反对党,被俘的这个囚犯已经让监狱坐满,皇帝乃下诏薛仁师“按覆其事”,就是重新审核这个案子。薛仁师到达这个州县,都把这些犯人的杻械去掉,并且给他们饮食汤沐,给他们盥洗,来安慰他们,他只有针对这些为首者,“魁首”就是为首的十几个人,把他们定罪,其余全部赦免、释放。

“覆按”就是重新审察、查究。

“汤沐”,“汤”就是热水,给他们洗澡。“沐”就是洗头发,也就是沐浴的意思。

“孙伏伽”,他是进士第一。担任御史、谏议大夫。他曾经在担任主簿的时候,曾经谏阻唐太宗打猎,几乎被判死,后来升谏议大夫。

“徇”,就是为某种目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敕”就是帝王的诏令。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唐贞观元年,青州因发生谋反事件,监狱里面抓满了人。皇帝下诏派薛(崔)仁师去复查。仁师到后,就打开枷锁,供给饮食,送水洗澡,只查办为首的几个人。孙伏伽怀疑他平反过多。仁师说,大凡处理罪案,应当以仁爱、宽恕为本。难道只是为了自己不被上面责难,就明知有冤也不救吗?如果触怒了皇上,即使以身殉职,也在所不惜。后来皇上下诏派人查问,才知道平反的人果然是冤枉的。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

“司寇龚芝麓疏云。从来失出之罪。原轻于失入。今承问各官。引律未协。拟罪稍轻。即行参处。于是问官但顾自己之功名。不顾他人之性命。宁从重拟。而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矣。如承问各官。果系徇情枉法。其参处宜也。若止是拟罪稍轻。及平反欠当。宜概免参罚。庶刑官无瞻顾之忧。而狱情可几明允。仁哉先生。厥后必昌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司寇”,就古代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员。这是周朝的时候是六卿之一。孔子也曾经担任过鲁国司寇。

“龚芝麓”,他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后来他跟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他诗文并工,他文章非常好。

“失出”就是重罪轻判,或者应该判刑而未判刑,这个叫“失出”。

“失入”是法律上犯轻罪的,你把他判重罪,或者不应科刑而给他科刑,这个叫“失入”。

“承问各官”,“问”就是审讯。意思是说承办审讯的各级官员。

“引律未协”,“律”就是法律、规章。“协”就是符合。意思是说,法官所引用的法条与犯人的实际罪行不甚符合。

“参处”,加以弹劾和处分。

“明允”是严明恰当。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司寇龚芝麓注疏说,从来重罪轻罚的过失,轻于轻罪重罚的过失。现在审案的各级官员,如果引用法律条文有出入,判罪稍轻,就要被弹劾问罪。于是那些审案的官员就会只顾自己的功名,不顾他人的性命,宁可重判,自己安然无恙,但是代价是别人的死亡。如果审案的各级官员,果然徇情枉法,弹劾问罪是应该的。如果仅仅是判罪稍轻,或者只是平反欠当,就应该一概免于被弹劾惩处。这样法官就无后顾之忧了,处理案情就会比较正确公正了。说得好啊,龚先生有这样的仁心,他的后代一定会昌盛。

好,我们看下面,下面这第六十九页:

“辨雪冤狱。(金史)。”

“刘肃仕金。有人盗内帑官罗。及珠。盗未获。遂连系货珠牙侩。及库吏十一人。刑部议置重典。肃曰。盗无正犯。杀之冤。金主大怒。肃辩之愈力。囚得不死。后封邢国公。”

我们看一段的名相注释:

“雪”就是洗刷。

“金”,它是朝代名,在西元一一一五年到一二三四年,共历九帝,九位皇帝,统治中国北部一百二十年。由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建都会宁,在今天黑龙江省阿城南,先后迁都中都(今天的北京)、开封等地,后来被蒙古跟宋的联合进攻下灭亡。

“内帑”,“内帑”就是宫内府库的财货。

“罗”是轻软的丝织品。

“货”,买进、卖出。

“牙侩”,又称牙子。古代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叫牙侩。

“重典”,严厉的刑律。

“正犯”,共同犯罪人中,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者。旧律以首谋者为正犯。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刘肃在金朝做官,有人偷盗公家的罗缎和宝珠,盗贼没有抓到,就抓住有嫌疑犯十一人,刑部议定判以极刑。刘肃说,不是真正的罪犯,杀了他们太冤枉。金主,金主就是金国的国王、金国的皇帝,大怒,刘肃申辩更加努力,终于使那十一个犯人没有被判死,后来被封为邢国公。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平反冤狱。人孰无心。但恐触怒上官。见忌僚佐。是故欲言不敢耳。况乃批逆鳞。蹈虎尾。犯人主之怒乎。刘君其弗可及已。”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僚佐”就是官署中协助办案的官吏。

“批逆鳞”,据说龙的喉部下面有逆鳞径尺,你去碰它,龙会生气而杀人,这叫“批逆鳞”。引申为向皇帝直言进谏,这叫“批逆鳞”。

“蹈虎尾”,“蹈”就是踏。踩老虎的尾巴,就比喻非常危险。

“犯”就是触犯、冒犯。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平反冤狱”,谁会不尽心呢?只因为恐怕触怒了上官,得罪左右,所以想说也不敢说了。何况是批逆鳞,踩虎尾,冒犯了国君,使他生气了?刘君这样的人谁能比得上呢?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公案:

“三子皆贵。(劝惩录)。”

“明盛吉。为廷尉。决狱无冤滞。每至冬定囚。妻执烛。吉持丹书。相对垂泪。妻语吉曰。君为天下执法。不可滥入人罪。殃及子孙。视事十二年。天下称平恕。庭树忽有白鹊来巢。乳子。人以为祥。后生三子皆贵。”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明盛吉”,“盛吉”他是东汉人。所以这个地方的“明”应该是有误,应该是东汉。为什么呢?因为在《会稽典录》里面记载,“盛吉,字君达,山阴人,拜廷尉,吉性多仁恩”,就是盛吉他的个性很慈悲,“务在哀矜”,特别悲悯这些罪人、犯人。“每至冬月”,每到冬天的时候,“罪当断,夜省刑状”,每到冬月的时候,就到冬天的时候,这些刑案应该要判决了,他每天晚上在省察这些刑事案件的案卷,他的妻子,“其妻执烛”,他的妻子就拿着蜡烛,盛吉就“手持丹笔”,就是毛笔蘸硃砂,“夫妻相向垂泣”,夫妻就相看垂泪了。“所当平决。若无继嗣,吉令其妻妾得入经营”,就是说,他在判决的时候,如果这个犯人家里没有后代,盛吉他特别允许这位犯人的妻妾到牢里面跟这个犯人过夜,为他留下后代。这是很慈悲的,这一般人是不会做的,让这些犯人,他纵使死掉以后,他还有后代可以保存这个香火下来。盛吉先生他做这个工作做了十二年,天下都称他是有恩于百姓。所以这个“明”应该是东汉盛吉。

“廷尉”是秦始皇设置的官名,他是九卿之一,掌管刑狱,就是司法刑事的工作。

再来,“定囚”,“定”就是确定,裁定。意思是说,最后审查裁定罪人的罪状,以确定所判没有错误,这叫“定囚”。

“丹书”,古代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叫“丹书”。

“平恕”,持平宽仁。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摘自《劝惩录》三子皆贵)

明朝,这个是应该是东汉,明朝时候有个叫盛吉的人,担任廷尉的官职,判案没有冤枉,从不拖延不办。每到冬天判决囚犯的时候,他的妻子就拿着灯烛,盛吉拿着罪人的名册,夫妻两人相对落泪。妻子就对盛吉说了,你替世上的人执法,不能滥办人罪,祸及子孙。盛吉办案十二年,人民都说他公正宽恕。他家的院子里面树上忽然有白鹊来做巢,孵卵生子,人们都认为喜鹊来巢是一个吉祥的事情。以后他生了三个儿子,都显贵。

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唐太宗谓侍臣曰。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居官者奈何不知。”

我们看名相注释:

“唐太宗”,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唐代第二位君主,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聪明英武,兼通文学。隋朝末年,辅佐他父亲高祖起兵,就是李渊起兵,平定四方,代隋而有天下,受封为秦王。他即位以后,锐意图治,轻刑薄赋,海内升平,世称为“贞观之治”。他用李勣、秦叔宝等为将,征服吐蕃、突厥,威及西域,西域各国都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死后庙号太宗,所以叫唐太宗李世民。

我们现在来介绍唐太宗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唐太宗跟《群书治要》。老法师他在《群书治要》的序文里面,老法师说,他说《群书治要》是在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唐太宗因为他十六岁的时候,跟着他父亲从军,平定天下,戎马倥偬,就是军务繁忙,十余年。他二十七岁就当皇帝了,偃武修文,特别留心在治平之道,就是怎么样来治理国家,来休养生息。

唐太宗他英武善辩,可惜他早年从军,书读的不多。他鉴于前朝隋朝灭亡的过失,知道创业不易,守成维艰,所以他在位期间,多鼓励群臣向他进谏,批评他决策的过失。像谏官魏征跟虞世南,他就命令谏官魏征跟虞世南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书。从古代的五帝,一直到晋代,总共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的古籍中,博采典籍中的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所以我们今天也借这个机会,我们来介绍《群书治要》,老法师介绍得很完整。总共在一万四千多部里面,采出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这个《群书治要》编辑成就、成功以后,魏征在序文中写,他说,这是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也就是知古鉴今、为后代子孙谋福利的治世宝典。唐太宗非常喜欢这部《群书治要》的广博切要,每天手不释卷。唐太宗说,“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他说,你们都让我看到古代这些治国的智慧,我遇到事情,我就不会迷惑了,都是你们这些大臣的功劳啊。由此可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这本《群书治要》贡献很大,也是从事政治者必须读的宝典。

当时因为中国雕刻的技术不太发达,这个书在宋朝的时候,初年已经失传,《宋史》里面没有记载。幸好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在公元一一九二年到一三三○年)日本一位出家人、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就是全套的。并且在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以及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

二○一○年岁末,老法师得到这本书,反复地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文化教育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的安定和平。最关键的,就是中国人本身,必须要真正去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确实是一切众生自性流露,它是超越时空的,是亘古弥新的。学习的关键,老和尚说,关键在“诚敬”两个字。《曲礼》曰,“毋不敬。”清朝康熙皇帝说,“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是千古相传之学”,老和尚说,“不越乎此。”治国也是“诚敬”两个字,不会超过这两个字。程子说,“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利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才可以圆满达成。若对古圣先王的教育毫无诚敬,纵使你遍览群籍,也难获实益。你没有诚敬心,你纵使读遍了这些古代的这些群书,你也难得获得利益。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英国汤恩比博士说,“欲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老和尚说,看今天世界的乱象纷呈,想要拯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办得到。老祖宗传到今天治国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成效,都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如果真正能够去落实,天下太平,个人幸福,自然可以得到;那你如果背道而行,则不免要自招灾殃,祸患无穷。所以老和尚就印了一万套,送给两岸三地乃至于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同学习。这是老和尚在《群书治要》里面的序文里面,很完整地介绍这个《群书治要》。

再来我们就谈到唐太宗为什么下地狱?就是老和尚说的,善恶不能抵消。唐太宗,老和尚说,提起来没有人不景仰的,因为他是贞观之治,可是没想到他堕地狱啊,老和尚说,他从来也没想到他堕地狱啊。老和尚说,会堕地狱,大概都是一些末代的皇帝,很坏啊,干尽坏事啊。那有人就问唐太宗说,你为什么堕地狱呢?唐太宗说,杀人太多。确实,老和尚说,唐太宗他是神射手,他射箭百发百中,死在他箭下的,最少超过一千人,这是他堕地狱的原因。他自己也承认了,他也忏悔了,他也知道错了,杀人偿命。不能说皇帝杀人,他就没有罪,皇帝杀人一样有罪啊。

后来他把事实说出来,他为什么离开地狱?是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他叫魏征编辑这本《群书治要》,这本书出版了,他的罪就消了,灭罪。唐太宗说,这部书可以救全世界。那么现在已经翻成英文版的,提供给全世界的人,特别是从政人士,可以做参考。

所以老法师说,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果这个道理,各位要记住啊,善恶是不能抵消的,你不能说将功折罪。世间法律可以,因果里面不行。善一定有善报,恶一定有恶报,哪个果报在先,看缘,缘不一样,遇缘不同,但是肯定有报应的,报应是绝对逃不过的。所以,起心动念要谨慎,造作恶业有果报,起个恶念都有果报。恶念是意业,虽然没有行动,但是你念头错了。一个善念有善果,一个恶念就有恶报,何况是言语、行为呢?所以因果教育很重要。

再来,我们看这个名相注释里面的“撤乐减膳”,古代宫廷里面有侑(筵席旁助兴)食之乐,以劝帝王进食,都有歌舞伎乐,以供娱乐之需。“撤乐”就是暂时撤除音乐。表示这个君王、君主他自己省咎自责,当国家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他就会撤掉这个音乐。“减膳”就是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或者天象异变的时候、变异的时候,他会吃素,或者减少肴馔,以示自责。

好,我们看这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唐太宗对身边的臣子说,古时候用刑,君王因此撤乐减食。我宫廷内无常设之乐,但因此不吃酒肉了。做官的怎么不知道这回事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不逮妇女。(不可不可录)。”

“王克敬。为两浙盐运使。温州解盐犯。内一妇人同解。王怒曰。岂有逮妇人行千里外。与隶卒杂处者乎。自今妇女毋得逮。遂著为令。”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摘自《不可不可录》不逮妇女)

王克敬,当两浙盐运使。温州押来一批盐犯,里面有一个妇女被同时押来。王生气地说,哪里有抓住妇女走上千里路的道理呢?并且与押送人员混杂在一起呢?从今以后不能逮捕妇女。就下发了这条命令。

好,我们看下面“按”语:

“王公一念之仁。所全妇女多矣。由此推之。不特妇人。即老病废疾。僧尼道士。有体面人。概不可轻逮。”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王公因为一念仁爱之心,所救的妇女就多了。由此推广,不只妇女,就是老病废疾、僧尼道士、有体面的人,一概都不能轻易逮捕。

好,看最后一个公案:

“执法无后。(功过格)。”

“明季时高邮州徐某。历官至郡守。清介执法。每差役违限一日。笞五板。有隶违六日。欲责三十。乞贷不可。竟死杖下。其子幼。闻之。惊悸死。其妻惨痛。亦自经。徐解任归。止一子。甚钟爱。忽病。语其父曰。有人追我。顷之。詈曰。有何大罪。杀我三口。言讫而死。徐竟无后。”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违限”就是超过期限。

“笞”,古代用鞭子或竹板拷打的刑罚。

“隶”是指衙役。

“贷”是宽恕、饶恕。

“自经”,就上吊自杀。

“詈”就是责骂。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执法严厉,断子绝孙(摘自功过格执法无后)。

明朝末年高邮州徐某,做官做到郡守,清高耿直,执法严厉,每个差役只要违限一天,就鞭打五板。有个差役违限六天,要责罚三十板,乞求宽恕,不被允许,竟然死在杖下。他的儿子很小,听到父亲死了,也受惊而死。他的妻子痛苦不堪,就上吊自杀了。徐某解职回家,身边只有一个儿子,非常钟爱,忽然生病,对他的父亲说,有人追我。一会儿骂道,有什么大罪,杀我一家三口?说完就死了。徐某从此没有后代。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廉官往往不享。大抵因执法者多耳。徐君当日。岂不自夸信赏必罚哉。卒之三人死。而子亦随之矣。哀哉。”

我们看名相注释:

“不享”,“享”就是祭祀、供奉。“不享”就是他断绝子嗣,无人祭祀也,这叫“不享”。

“执法者多”,犯刑裁决,应平衡考量“情、理、法”。这是说判案在量刑时,情理少故,有失之苛猛之嫌。这叫“执法者多”。

“信赏必罚”,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严明。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清廉的官往往不能够保全,大抵是执法的官。徐君当时,难道不自夸赏罚严明吗?最后连死三个人,自己的儿子也跟着去了,多么痛苦啊。

好,我们这一个“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到这边我们解释完毕。

最后我们来聆听净空老法师的开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段主要在讲“于公治狱”,他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看老法师的开示。

第一,在佛经上讲,转生受身,我们中国人讲投胎,到哪里去投胎自在呢?可以自己选择呢?自己投胎可以选择吗?只有觉悟的人才可以选择。凡夫是不能够选择,凡夫是怎么样?凡夫是人生是酬业而来的,印光大师说,他是随业流转的。迷惑的人,他是随着业力,他是随业流转。真正心地清净,他不是随业流转,他到人间来投胎会看。他看什么?他在看的时候,不是看这个父母是不是有地位、有财富,他不看这个,菩萨他来投胎,他不是看这个。他看什么呢?他看这个父母祖宗有没有积德,他看这个,这个家有没有积德。再往上看,他们家的祖先积德有多少代,有很多代积德,那么老和尚说,这个五代以上有积德的话,这个家会出圣人,老和尚说,这不容易啊,要五代都积德,不容易啊。但是菩萨来这个人间示现,他可以选择。所以灵性会看。我们迷的话叫灵魂,悟的话叫灵性。

第二点,孔老夫子的父亲他的老岳父,把他的女儿要嫁给孔老夫子的父亲的时候,实在讲孔子的父亲在当时也是挺可怜的,没有地位,是个平民,也没有财富,生活非常拮据。那孔子的父亲的老岳父为什么把女儿嫁给他呢?因为他的老岳父看到孔老夫子的父亲他们家的祖宗五代都积德。所以他老岳父就跟他说,你们的家决定会出人才,就把他的女儿嫁给他了,生了孔子。虽然在世的时候没有什么作为,可是你看后世尊奉孔子为万世师表,尊奉为中国第一个大圣人,就是孔子。父母生他,人家看出来,这个家后代有好人。

所以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就是说,我们从这个“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其实我们应该要得到一个启发,虽然它这个是古代的故事,西汉的故事,前汉的故事,可是我们要从这里面去学,尤其是你现在担任官职的,你当省长也好,你当市长也好,你当一个科长也好,当一个局长也好,你应该学“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这样我们研讨《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就是用老祖宗的智慧,这样就对了。

所以老法师说,祖宗积德很重要。那讲实在话,我们现在,将来都会变成人家的祖宗,以我这个年纪,你们也都有儿孙,那你将来也会当人家的祖宗,那你要不要积德呢?祖宗积德很重要啊。祖宗有没有积德,要从哪里开始?从自己开始。

第三点,我们想想看,我们的父母一生当中有没有积德呢?老和尚说,以他自己来说了,以他自己来说,老和尚认为,他的父母并没有积德。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家生在患难之中。在民国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大概出生的时代是清朝宣统末年,那时候是战乱啊,他父亲十几岁的时候,清朝就亡国了,社会就动乱了。早年的时候,老和尚说他也不知道,到抗战的时候,他就完全明白了,当时抗战的时候,老和尚才十一岁。

老和尚说,父母一生当中,今天老和尚说,他读到圣贤书才知道没有积德,所以老和尚说,他这一生受苦是应该的,因为祖宗没有积德。但是后来老和尚有听他父亲的同学,因为他父亲过世得很早,家里一些事情老和尚不知道,还有一些老朋友、老同学在台湾,他父亲的老同学、老朋友,那时候,每年老和尚都会去看他们,向他们老人家请教,特别问老和尚他们的祖父辈那一代的事情。他父亲的同学就跟他说了,说老法师的祖父,他们认识。他说,老法师的祖父是个好人,也做过官,而且是清官,再往上面去相信有积了一些德,为什么呢?老和尚说,他这一生才会遇到佛法。如果他们的祖先没有积德,老和尚说,他这一世没有办法遇到佛法,而且还现出家相,做人天师呢。他会遇到善知识,遇到方东美教授,遇到章嘉大师,遇到李炳南老师,就表示什么?他们祖先有积德啊,他才有这个因缘,好因缘啊,这是善缘啊,而且是遇到大善知识啊。所以老法师说,他父亲因为生于战乱,可能没有积德,但是他的祖父辈的,有当清官,有积了一些德。他说如果他这一生,老和尚说,他如果没有遇到佛法,那么他这一生一定很苦,来生更苦。

第四点,老法师说,遇到这些老师教导我们,老和尚说,我们明白了、觉悟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来啊。他知道怎么去做人了,学袁了凡先生,怎么样去做事,往后就无量光明了。所以处在这个乱世,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表法呢?老法师说,要把圣贤教诲从自己的身上做出来给人家看,把圣贤教诲从自己身上做出来,也就是说,你要去落实圣贤教诲,从自己身上做一个示范给人家看,要身行言教,大家看了才会相信,才会认真地学习。

所以我们讲到所谓的“受生自在”的时候,就是你来世都还会投生,还会受生,那你来世投生的时候,能不能够自在呢?叫“受生自在”呢?“受生自在”,只有菩萨才可以做得到,一般菩萨以下没有办法。老和尚说,阿罗汉,按照经典上的说法,阿罗汉,经上讲都还有隔阴之迷。但是阿罗汉他会选择,为什么?因为他阿罗汉已经破见思惑了,他我执破了。他再来的时候,阿罗汉他是有能力选择的,他有能力可以选择。可是选择之后,一出生就迷了,一切都要从头来,一切都要从头来了,要从头学起了。只有菩萨入胎、出胎,他不会迷惑。因为为什么?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谜,菩萨他受生自在。那这个菩萨就不是普通的菩萨,这个菩萨最少也要法身大士了,破根本无明的,他念不退啊,他可以乘愿再来了。所以周安士菩萨,印光大师说,他是乘本愿轮到人间来示现,所以才能够成就《安士全书》这一本因果巨著。

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引用老法师的开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来做一个总结,怎么样为后代子孙积功累德?那就是,我们按照老祖宗教我们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作为我们今天这个课程的结束,共勉。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3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