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8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8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2月0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于是训于人曰”。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五十八页第二段,我们看经文: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经云。增劫之时。从人寿十岁后。每过百年。各增一岁。如是增之又增。至八万四千岁而止。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至于十岁而极。十岁以还。又复增益。犹之日永日短。循环无已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延”就是长也,我们一般讲延长。“促”就是短也。这一段,“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意思是说,人的寿命,有古长今短的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寿命,古代人比较长寿,现代人比较短命、比较短寿,这样的差别。

“增劫”,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此间叫做增劫。那后面又有一个减劫,我们一起来讲,“自后每过百年,各减一岁,如是减之又减,至于十岁而极”。这个增劫跟减劫是佛学名词,我们也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小劫?什么叫中劫?什么叫大劫?在佛教的计时单位中,“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劫”是表示极长的时间。劫又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种。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以下就小劫、中劫、大劫,做一个介绍。

小劫,根据佛经记载,从人寿十岁开始算起,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然后再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来回,叫一小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

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四个中劫分别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壮盛期)、坏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坏灭期)。如此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相续循环一次为一个大劫。

成劫,是指山河、大地、草木等器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的众生世间成立时期。根据《起世经》说,世界的形成,首先由众生的业缘之风,引起种种大自然变化,逐渐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而后有情众生次第降生,此时期称为成劫。

住劫,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在的时期,此期又有减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一般称为小三灾。

坏劫,坏劫是水、火、风三灾毁坏世界的时期。首先是众生世间破坏,称为趣坏;其后,器世间也随之破坏,称为界坏。火灾劫,你看美国整个洛杉矶,加州的森林大火,就是这里讲的,由众生世间破坏,称为趣坏,那器世间也随之破坏,称为界坏。那就火灾劫,因为美国那个一发生火灾,都烧得非常地久。水灾劫、风灾劫,像现在美国的飓风,气候变化,气候异常,北极冰山融化,最后一块大冰山也开始融化,这个是火灾劫以后,水灾劫接着就来了。还有风灾劫,像美国那种大飓风,还有欧洲的那种飓风,整个都摧毁掉,风灾劫。合称大三灾。就一般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我们知道初禅有三天,二禅有三天,三禅有三天,这是色界,色界十八天,第四禅以上的九天,它就没有水、火、风三灾了,但是初禅、二禅、三禅还是有水灾、火灾、风灾。所以坏劫之时期,欲界都坏尽了,悉皆坏尽,色界中,唯有第四禅不为大三灾所破坏。这是坏劫。

现在我们就是在这个坏劫里面,你看,这个人心浊乱,整个地球没有一个地方平安的。像日本311水灾,整个城市都淹没掉,整个地区都被火烧掉。在日本这个311水灾,大家都看过了。像东南亚的,在印尼大地震。这个就是现在水灾、火灾、风灾相继都发生。

再来是空劫,空劫时,世界已经坏灭了,在欲界、色界二界之中,除了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之中,形成世界未成、万物未生时期的状态,这叫空劫。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的成、住、坏、空,也就是另一个世界又开始成立、持续、破坏。

以上是跟各位介绍增劫跟减劫,小劫、中劫还有大劫。

再来,“日永日短”,“日永”是指夏至,此日白昼最长。“日短”是白天最短的一天,指冬至日。所以这个“日永日短”就是指夏至、冬至,这个冬至日,还有夏至。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经上说,增劫的时候,从人寿十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各增加一岁,这样增加上去,至八万四千岁而止。以后进入减劫,每过一百年,各减一岁,这样减下去,到十岁时停止。十岁以后,又进入增劫。犹如日长日短,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探讨,人的寿命,有古代人比较长寿,现代人比较短寿的差别。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释迦如来。人寿百岁时出。故成康之世。盈百者甚多。如武王九十三。文王九十七。唐虞之世。在文王前千余年。又当增十余岁。故禹寿一百有六。舜寿一百有十。尧寿一百十七。帝喾在位七十年。寿可知矣。颛顼在位七十有八。视帝喾复增矣。少昊在位八十四年。视颛顼复增矣。黄帝在位百年。视少昊复增矣。炎帝在位百四十年。视黄帝复增矣。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至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故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至地皇天皇。又不知若干万年。故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垂于史册者。彰灼可考。后儒见几万岁之说。以为荒唐。尽行删去。亦陋矣。当日作史者。垂此必非无本。孔子生衰周。犹及见史氏之阙文。岂唐虞以前之史臣。妄入无稽之语于正史耶。噫。目不见熊。而谓之三足鳖。非物之怪。乃学识未充也。若夫周昭王至今。又阅三千年。又当减三十岁。故目今年高者。类以七旬为上下。博览群书。方知佛语有验。韩昌黎佛骨表。谓上古无佛而寿。后世有佛而夭。岂识正值减劫之际乎。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而婚嫁。周初之制。三十而有室。今则年未成童。便思少艾。总角稚子。口出秽语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我们先看“成康之世”,“成康”是周成王与周康王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一○四二年到一○二一年,计二十二年,这个是周成王。我们知道周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儿子,文王传位给周武王,周武王灭掉商纣,商朝,建立周朝。后来周武王传位给周成王。周公,周公旦,摄政王,辅佐周成王。这就是周成王了。周康王是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是在公元前一○二○年到公元前九九六年,计二十五年。

在成康之世,那个时候,我们知道,有周文王、周武王跟周公打下的基础,还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古代的这种圣贤教育,古代帝王的圣贤教育,所以那个时候建立的,我们像,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福报,教孝,教敬,所以那个时候天下安宁,“刑措”就是刑法“不用”,这个时间长达四十年。你看周成王就在位二十二年了,周康王在位二十五年了。所以这四十年是西周的盛世,历史上称“成康之治”,就这里讲的“成康之世”。那时候都是活百岁的,人的寿命都是超过百岁的很多。

再来,你看那时候百岁的武王,周武王九十三,周文王九十七。在“唐虞之世”,就是唐尧跟这个虞舜,“虞”就是舜的朝代,“唐”是尧的朝代,“唐虞之世”就是尧舜,尧舜是在文王前面千余年啊,那又应该增加十岁了,所以那时候应该都超过一百岁,超过一百岁以上,所以禹的寿命是一百零六岁,舜的寿命一百十岁,尧的寿命一百一十七岁。你看那个时候的寿命,都是超过一百岁了。

再看五十九页的“帝喾”,“帝喾”是古代的帝王,他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的曾孙,他在位七十年,受封于辛,后代高阳氏为天子,称高辛氏,建都于亳,在今天河南偃师县,他在位七十年。

再下面这个,“颛顼”,“颛顼”是古代帝王名,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我们现在向世界各地,是老和尚推动祭祖,所以香港、台湾,我们孝廉讲堂已经办了四届的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就是祭祖。祭祖里面有三皇五帝,那三皇是谁呢?三皇等一下我们还会介绍,我们现在先讲祭祖的三皇五帝。三皇就是,燧人氏,教人家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家结网捕鱼,神农氏,也就是后面的炎帝,教人家耕种及制造医药,这是三皇。那五帝呢?五帝,第一个黄帝,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始祖。我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黄是谁?炎帝,神农氏,黄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这样来的,是炎帝跟黄帝的后代子孙。所以炎帝是指神农氏,黄帝,大家又称他叫有熊氏,等一下我们会介绍。这五帝第一位叫黄帝,第二个叫颛顼,第三个帝喾,然后再来,尧跟舜,这五个,我们一般称叫三皇五帝。

再来介绍“少昊”,颛顼在位七十八年,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少昊”是古代的帝王名,他是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儿子。

再来是,“炎帝”,“炎帝”就是传说中上古帝王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

再来,“黄帝”,“黄帝”是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建国在有熊,也有称“有熊氏”。当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黄帝跟蚩尤战于涿鹿,擒而诛之,就是擒到、擒拿这个蚩尤,并且诛杀他。诸侯尊黄帝为天子,以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及指南车。黄帝跟蚩尤在涿鹿会战,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相传尧、舜、禹、汤均是黄帝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再来,“伏羲”氏,伏羲氏,上古时期的帝王,教民众捕鱼畜牧,开始画八卦,伏羲画八卦,然后造这个书契。

再下面,“因提纪”,“因提纪”是十纪之一。在这地方我们介绍一下这十纪。根据古书记载,《尚书大传》中所说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是指后三皇。但是这个三皇,其实还有一个初三皇、中三皇跟后三皇。初三皇,叫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就是后面有“人皇氏”、“地皇”氏、“天皇”氏,这个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这是初三皇。然后中三皇,是中天皇、中地皇、泰皇氏,这个是中三皇。最后才是后三皇,后三皇就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样一共是九皇,九皇过后才有五帝。所以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讲三皇,事实上是有九皇。我们现在习惯讲三皇,那个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那事实上是九皇,九皇以后才有五帝。目前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关于初三皇,几乎找不到什么记载,关于中三皇的记载非常稀少。

从泰皇氏开始往后,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十纪,依次是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就是这里讲有一个“因提纪”,循蜚纪再来再下来是因提纪、禅通纪,还有疏仡纪。这里有“因提纪”跟“循蜚纪”,还有“叙命”纪,刚才我们有念过“叙命”纪、“循蜚纪”。我再念一遍十纪,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这叫十纪。这个“因提纪”跟“循蜚纪”、跟“叙命”纪,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

再来,“人皇”,上古时期的三皇之一。

“地皇”,上古时期三皇之一。

“天皇”,上古时期三皇之一。

这个是初三皇。

再看下面,“垂”,“垂于史册”,“垂”是传下去,传留后世。

“衰周”,“衰周”是周朝,因为孔子诞生的时候,已经是东周时代了,所以那个时候是已经是比较衰落了,这叫东周时代是“衰周”的意思,叫春秋末年。孔子是生在春秋末年。

“犹及见史氏之阙文”,这句经文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吾犹及”者是指孔子说,他自己尚能及时见过。“史之阙文”者,是指掌理史书的官员,“阙”就是缺少的缺,“文”就是字。那这段的意思就是说,古时候优良的史官,遇见书中有疑问的字,则悬而缺之,他不写下去,悬而缺之,就不写下去,以待能知之人来记录。这个古代史官是很慎重的,他不知道的,有疑问的,他不写下去,空下来,给以后的人来写、来记录。这个意思是说,孔子当时的史官,作史的态度非常严谨,这叫做“犹及见史氏之阙文”,这个意思。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孔子生于衰周,“犹及见史氏之阙文”,因为后代的儒者看到这三皇五帝都活得超过百岁的,甚至还有几万岁的,他们说荒唐,尽行删去,这个意思在探讨这个,其实史书的记载,他们是很慎重的。

再看下面,“无稽”,“无稽”就是无可查考、没有根据。

“目不见,而谓之三足鳖”,这个我们上次有讨论过,就是禹的父亲被尧杀了以后,变成一个动物,叫。这个字念能,不叫熊,它下面是三点,不是四点,下面四点水是熊。“目不见,而谓之三足鳖”,因为它是在山谷里面,有一种动物,没有看过那个这种稀有动物,这上古之兽。这《史记正义》这里面有记载,《史记》上有记载,禹的父亲鲧被尧杀害,杀了以后,化身成一只叫的这种动物。这是上古时期的野兽,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在《史记正义》里面有记载。所以他的意思是说,你眼睛没有看到这种这种稀有动物,你把它当成它是三脚鳖,“三足鳖”,这个意思。

再来,“阅”,“阅三千年”,“阅”就是经历。

好,我们再看下面最后一行,“韩昌黎佛骨表”,“韩昌黎”就是韩愈。我们上次,老和尚讲经好像有提过,韩愈还在饿鬼道,韩愈还在饿鬼道啊,因为他谤佛,对不对?老和尚讲经有讲过,韩愈还在饿鬼道,他造口业,谤佛、谤法、谤僧。那怎么来的呢?我们现在介绍给各位。韩愈,他是唐朝人,唐朝韩愈,西元七六八年到八二四年,他叫韩退之,字退之,唐河阳人。他通六经百家之学,他学问好,就是我们就讲说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就是八难之一,他一定谤佛的,因为他认为他很聪明,其实聪明不等于智慧。他通六经百家之学,那是讲起来也是学问很好。崇尚儒,辟佛跟老,老就是老子,道家,佛就是佛家,我们佛经,排斥我们佛法跟道家、道教,叫“崇儒辟佛老”。

这古代读书,学问很好的,基本上都还会辟佛。印光大师就是早期的时候,他是儒学底子非常好,他也曾经也有对佛法有一些批评,后来因为他眼睛有病,眼睛生了疾病,后来印光大师学佛以后,才知道佛法的浩瀚,佛法的般若智慧,它是第一义谛,了义的,后来忏悔了,成为一代祖师,印光大师,净土宗第十三祖。蕅益大师也是一样,他是儒家的底子非常地好。所以古代,你看这些高僧大德都是什么?儒佛兼通,通儒通佛。李炳南老师就是一个例子,通儒通佛。李炳南老师教学生,跟江逸子老师说,把佛放心中,帮孔子做一点事情。儒佛并弘,就这样。古代的大儒,他们有些尤其是理学的,宋朝理学家,那谤佛谤得很厉害。所以“崇儒辟佛老”。

“文章自成一家,为后世治古文者所取法”,还是有人看他的书啊,后代的文人要学习古文,也要参考韩愈的文章。他官当到吏部侍郎,侍郎等于现在讲的副部长。他祖先世居在昌黎,所以他称为,自称“昌黎”,所以“韩昌黎”就是韩愈。在宋朝的时候,元丰年间,他被追封为昌黎伯,世称“韩昌黎”。

再下面,“佛骨表”,唐宪宗的时候,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当时韩愈五十三岁,唐宪宗听闻凤翔(在今天陕西)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也就是说,在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有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唐宪宗有听到人家跟他这样报告。他就派遣特使持香花迎入皇宫。你看,恭敬啊,对三宝恭敬。留宫内三天,后来送到各佛寺轮流供奉。“王公士民”,就是王公贵族、平民百姓,“敬礼布施”。就皇帝唐宪宗修个大福报。韩愈就嫉妒了,“韩愈上疏极谏”,向唐宪宗上疏文进谏,那就是〈谏迎佛骨表〉,就是一篇的奏书,辟佛。

再来,“减劫”,这刚才我们有介绍过,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只有十岁,在这个减寿的时期,叫“减劫”。

再来,“成童”,“成童”,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在《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古代成童的发饰,女曰羁,男曰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就是成童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去拜师,这是父亲的过错。古代重视教育,像老和尚讲过,他父亲会带着他到老师那边行三跪九叩礼,这是大礼。李炳南老师,当时在台中莲社的时候,当时聘请的老师,李炳南老师带领家长,学生的家长,跟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也是行古礼啊,这都尊师重道啊。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篇,“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所以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八岁,一个是十五岁以上。

“少艾”,“少艾”就是年轻貌美,就是指女子。

“总角”,古时候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像角,我们在看那个电影里面演古代的儿童,都是绑两个角,形状像角,故称为“总角”。这是指儿童。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按语的白话解:

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出世。所以周成王、康王的时代,满百岁的人很多,例如周武王九十三岁,周文王九十七岁。唐虞时代,在周文王以前一千多年,又应该增加十多岁啊。因为每隔一百年加一岁,所以一千多年等于要再加十岁。所以禹寿,禹的寿命一百零六岁,舜的寿命一百一十岁,尧的寿命一百一十七岁。帝喾在位七十年,他的寿命可以推知了。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帝喾又增加了。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颛顼又增加了。黄帝在位百年,比少昊又增加了。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黄帝又增加了。伏羲氏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等纪,到人皇氏,不知道几十万年了。所以人皇兄弟九人,合起来四万五千六百年。到地皇、天皇,又不知多少万年,所以兄弟各一万八千岁。这些事实流传史册,彰著可考。后代的儒家学者看见几万年的说法,认为荒唐,全部删去,真是知识浅薄啊。当时作史的人,记载流传下来这些史实一定不会没有根据。孔子生于周衰之时,还看见了史氏遗留下来的许多残缺文字。就是因为他们有疑问了,就不敢记录下去,表示这些史官都非常慎重,留给以后知道的人记载下去,所以孔子有看到它有很多残缺的文字。难道唐虞以前的史官、史臣,会随随便便地把没有根据的语言记载在正史里面吗?

唉,没有看清的全貌,这种古代上古时期的稀有动物,就说看到一只三脚鳖,不是原物有什么大惊小怪,而是学识不足啊。从周昭王到今天,又经过三千年了。释迦牟尼佛是在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降生、降诞之辰,是在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这个国家里面,所以到今天是三千年了。又应该减三十岁了,因为每隔一百年减一岁,所以三千年就要减三十岁。所以那时候的人,各位你看,刚才讨论到说,像黄帝、尧舜,他们都是一百多岁,对不对?那到现在呢?从周昭王到现在,也经过三千年了,但是那时候是什么?那时候是清朝啊,那时候这个周安士菩萨在著作这本《安士全书》的时候,那是清朝啊。所以你看,古代的人都活到一百岁,现代人平均寿命大概是七十、八十。所以一百岁,已经三千年,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到现在七十岁,一般都是这种寿命。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大致以七十为上下,就是“类以七旬为上下”。“博览群书”,才知道佛讲的话,都有应证。韩愈〈谏迎佛骨表〉,说上古没有佛反而寿命长,后世有佛反而寿命短。他哪里知道现在正处于减劫时候呢?韩愈不知道增劫跟减劫,他不知道这个佛讲的道理,所以他说,无佛的时候寿命长,有佛的时候寿命短。

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才婚嫁。人寿有八万岁的时候,那时候五百岁才要结婚。周朝初期的制度,三十岁才成家。今天则年未成童,就谈恋爱了,跟少女谈恋爱;束发小子,口出秽语。这还是清朝,那现在更不得了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我们看经文:

“人寿当减劫时。每过百年。其身短一寸。千年则短一尺。释迦如来出世时。人身皆长八尺。(佛之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余年。当短去二尺。故今世之人。大抵以六尺为上下。总之寿增。则其身随时而大。寿减则其身随时而小。至疾疫灾后。寿命愈促。身形愈小。或二搩手。或三搩手。所可资食。稊稗为上。人发衣服。以为第一。资身之具。皆作刀杖之形。(今妇人簪珥已有作刀斧形者。)”

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八尺”,《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有<周尺考>,云,“今考周尺一尺二寸当唐尺一尺。”故知周尺较今尺为小,然八尺身材亦较今人为高。

“疾疫灾”,这个就是当人寿减至二十岁时,有大疾疫,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以是因缘,世间人民,疾疫死者,其数无量,是名疾疫灾。三灾者,一刀兵,二疾疫,三饥馑。刀兵灾起七天,疾疫灾是七月七天,饥馑灾是七年七月又七天。这个是《佛学大辞典》里面记载的三灾。所以“疾疫灾”是指减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厄之一。

再看这个“搩手”,“搩手”是指手指张开(拇指跟中指之间的距离)度量物体,用拇指、中指这样来量东西的一个距离,这叫“二搩手”,“或者三搩手”。谓张开拇指和中指的距离,这样来计算。

“稊稗”是两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稗生于水田湿地,初秋,秋天开花,子像黍,就玉蜀黍,黍粒大小,茶褐色的。可磨成面食,或做家畜的饲料。稊像稗,稻穗像粟,生于荒地。

再来,“人发衣服”,疑指身无附加之衣物,仅有蓄发以蔽体、保暖。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就是人的身材、身高,有古代大、现在人小这种差别。人寿进入减劫时,每过一百年,身体就短一寸,千年就短一尺。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身都长八尺(佛的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年了,应当短去二尺。所以今天的人,大概都是六尺,大多数在六尺上下。总之,寿增则身体随之而大,寿减则身体随之而小。到出现疾疫灾害后,寿命更短,身形更小,有的二搩手,有的三搩手。所吃的东西,以稗子草类当上等好货。所穿的衣服,以人发衣服当上等好货。生活用具,都作刀杖的形状(像今天的妇女簪珥已有刀斧形状的)。

好,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有人发隋唐以前古墓。有骨粗大。较今时人骨。长二尺许。尝考天人感通记云。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之成都。乃大海也。昔迦叶佛时。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舟过于此。见岸上有兔。引弓射之。不知兔乃海神也。大怒。遂踏翻其船。而壅沙成地焉。后至晋朝。有僧见地上多裂。掘之。得人骨船底。骨皆长三丈余。以迦叶佛时。人寿皆二万岁故也。又尝读孔履记。孔子之履。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则孔子之足。非犹夫今人之足矣。又尝读周礼云。柯长三尺。博三寸。则昔人之手。非犹夫今时之手矣。甚至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者。必较大于今人。岂非身形渐小。物亦随之而小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粗”,跟那个东西很粗,粗心的粗,是同一个意思。

“天人感通记”,取自《法苑珠林·卷第十四》,道宣律师《感通记》,其记载道宣法师问天人,天人陈述之内容,叫《天人感通记》。我们知道道宣律师戒行,持戒持得非常地精严,所以天人应供。

“青城山”,青城山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南,山形如城,故名青城山。

“西耳河”,位于云南西部大理境内的一条河流,为洱海唯一之出水口。

“孔履记”,出自元朝王恽所著的《秋涧集》三十六卷,收录在《四库全书·集部》,记载孔子鞋子尺寸,及孔子行仪,叫《孔履记》。

“当今之官尺一尺三寸”,清朝官尺约今天的三十二公分。故“一尺三寸”约今天的四十一点六公分。

“柯长三尺”,“柯”就是斧柄。斧柄三尺,“柯长三尺”就是斧柄三尺。

“博三寸”,“博”就是斧柄的宽度,这叫“博”。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这些在讲人的寿命,人的身高,都是根据古代人福报大,所以长寿,身材高,现在福报越来越薄,所以寿命就短,人就短小。我们看这段按语的解释:

有人发掘隋唐以前的古墓,见骨头粗大,比今天的人骨头还长二尺左右。曾经考证《天人感通记》说,蜀都旧址本来在青城山上,今天的成都是个大海。以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人从西耳河(洱海,在云南省大理县)旁边回来,有人从西耳河边回,船到今天的成都地方,看见海上奔过一只兔子,就拉弓去射,不知道兔子是海神,海神大怒,就踏翻了船,使沙子堆积,变成了一片平地。以后晋朝的时候,有个僧人路过,看见地上多裂缝,就挖开来,找到人骨船底,骨都长达三丈多。因为迦叶佛的时候,人的寿命都是两万岁。又曾读《孔履记》,孔子的鞋子相当于今天官尺一尺三寸,那么孔子的脚就决定不是今天人的脚的长度了。又曾读《周礼》说,斧子、斧头的把柄长度是三尺,宽三寸。这个斧头的把柄大概长,斧柄是三尺,那斧柄的宽度大概是三寸。就表示那时候的人手比较长比较大,所以那个把柄才三尺。要拿这么大的东西,那么古人的手就不是今天人的手了。由此推算,衣服、物品、器皿,凡在百年前的,一定比今天大。难道不是身形渐小,物也小,物也随之而变小吗?

再看下面这一段: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惟有德。所以有福。寿减之后。一切皆减。其德渐漓。其福渐损。略言之。如七宝渐隐没。五谷渐歉收。衣食渐艰难。容貌渐丑陋。资禀渐昏愚。精神渐衰弱。风俗渐骄慢。六亲渐不和。赋役渐繁重。水火盗贼渐炽昌。佛法渐凋废。善人渐衰残。真儒渐稀少。谤佛之人渐推崇。富人渐鄙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验”就是证据、征兆。

“漓”就是浅薄、刻薄之意。

“七宝”,就《无量寿经·上》说,七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佛说阿弥陀经》曰,“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五谷”是指各种谷物,说法不一,普遍的说法是稻、黍、稷、麦、菽,称为五谷。

“资禀”就是天资、禀赋。

“六亲”,历来说法不一,一共有五种。第一种六亲,《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王弼《注》,六亲是指父、子、兄、弟、夫、妇。那么另外一种说法,六亲是指父、母、兄、弟、妻、子。那也有一种说法是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婚媾就是妻子的家属,姻娅是丈夫的家属,这样叫六亲。所以一共有五种解释,我只介绍三种。

再来,“赋役”,赋税跟徭役的合称。中国古代,赋是指兵赋。秦朝、汉朝以后,赋是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是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明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纳入田赋,到清朝的时候,徭役为田租的专称。

“凋”是枯萎、零落。《论语·子罕》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人惟有德,才能有福。寿减之后,一切都减。德渐薄,福渐少。简略来说,七宝渐渐隐没,五谷渐渐歉收,衣食渐渐艰难,容貌渐渐丑陋,天资渐渐昏愚,精神渐渐衰弱,风俗渐渐骄慢,六亲渐渐不和,赋役渐渐繁重,水火盗贼灾害渐渐繁盛,佛法渐渐衰落,善人渐渐衰残,真儒渐渐稀少,谤佛的人越来越受到推崇,富人渐渐悭吝。

好,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按)世俗文词。有时不验。若出之内典。则字字有征。且如三代之时。皆用黄金白璧。动以百双万镒为计。未尝纯用白金也。至于汉后。乃间用白金。(桑宏羊至以白金铸钱。)而夜光之璧。照乘之珠。小国皆有。非若今时之罕见也。乃今之用低银者。多和赤铜于内。是银不足。而继之以铜也。非七宝隐没之验何。(古人所云百金。乃百锭金也。汉文帝云。百金乃十家中人之产。苏子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若一金。止作一两。则汉代中人产。止有十两之数。而一兵之资粮器械。每日止用银一分矣。有是理乎。)周时田百亩。止当今时二十二亩。此二十二亩之所入。上农夫可食九人。夫古人每食。必至斗米。一人终岁之粮。约今时七十余石。九人当有六百几十石。是每亩可收米三十石也。余幼时所见闻。吾乡尚见每亩收脱粟三四石者。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外者。皆不及三石之数矣。非五谷歉收之验何。(隆万间。有人修昆山荐严禅寺。出其瓦间所塞稻束。犹唐朝故物。其穗长至尺余。计其所收。每亩必有十余石。今之稻穗。不满四寸矣。)古者国无十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汉唐盛时。尚可比昔年之不足。今则求为急。而不可得矣。非衣食艰难之验何。古者王公之贵。下交岩穴。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则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出金汤篇。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出唐书。)宋真宗朝。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征”,“征”就是证明、验证。

“白璧”,“白璧”是白色的璧玉,古人视为贵重的宝物。

“双”,一对。

“镒”,量词。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以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凋琢之。”

再来,“白金”,银的别名。

“桑宏羊”,人名。西汉洛阳人。武帝时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丞,就有点像现在的台湾的农委会,或者是农业部长之类的,总管天下盐铁。作平准法,以善理财著称,后以谋反被诛。这是“桑宏羊”。

“照乘之珠”,在《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梁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照乘之珠”就是一种宝珠的名字,它照车子,可以照一次照十二辆,这个光明,照十二乘就是十二部车。后世称为“夜明珠”。

“低银”,成色低的银子。

“和”,掺杂、掺合、混杂。

“上农夫”,“上”是最好的、优等的。这个地方是指最擅长农作的农夫,其农收也可能是最丰硕的。

“可食九人”,就是拿食物给人或是牲畜吃,就粮食收成之量可供九人所需。

“脱粟”,除去皮壳而未精碾的粗米,就是糙米。

“康熙癸亥”,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

“隆万”,“隆”是隆庆,为明穆宗年号。“万”是万历,明神宗的年号。所以“隆万”就是明穆宗、明神宗。

“国无十年之蓄”,就是六十三页这一行,第一行,《礼记·王制》原文,“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岩穴”就是隐居而不做官。

“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甫”就是刚刚。“膺”就是被任命、被提拔、被选举担任公职。“命”就是指派,如“命官”。意思是刚接受朝廷任官的诏令,就看不起至交好友。

“皂隶”,古代的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面的差役。

“牧圉”,“牧圉”就是饲养马的人。

“乘轩执盖”,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叫“轩驾”,“盖”就是它有雨伞,有伞盖。意思是乘坐豪华的车,并执名贵的伞盖以遮蔽阳光、风雨,叫“乘轩执盖”。

“不名”就是不直呼其名,表示优礼、优遇、礼敬或尊重的意思,不直接称他的名字。

“唐太宗叙三藏圣教”,这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的碑文里面,那个序文是唐太宗作的。

再来介绍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在贞观三年,前往天竺国取经,途经西域十六国。在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奉敕在大慈恩寺译经。玄奘大师是上表请皇帝为经文作序,就是《三藏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欣然应诺,并由太子李治作记。后太宗之序,太子李治之记及法师之谢表,三合一成为《三藏圣教序》。太宗制成石碑,此碑即《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玄奘法师”,我们来介绍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祎,河南人。年幼时家境贫困,随其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三岁入选为僧。因为古代要出家必须要拿到国家所制定的戒牒,要考试,所以他入选为僧,古代是用朝廷来监选的。其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研究《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因感诸家各擅一宗,说法不一,所以他就以《瑜伽师地论》来解决疑难,而决心到印度去取法,求法。

唐太宗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才到那烂陀寺,到那烂陀大学的戒贤论师,做他的门下。唐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佛典五百二十筴,六百五十七部。其后将近二十年间,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本无论是在质和量都超过各译经家的成就,为中国最伟大的译经家之一。弟子数千人,著名的有窥基、普光等。

那我们现在就来介绍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的因缘。玄奘大师是法相宗的祖师,就是唯识宗,他的大弟子窥基大师,就是法相宗的二祖。窥基大师又称为三车法师,他这典故怎么来的呢?我们来介绍一下。

三车和尚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唐太宗的时候一个修行者,是唐玄奘大师的高足。

玄奘大师要到西域取经的时候,当时非常地艰苦,餐风露宿,中途同伴,陪他去的病的病、死的死,走到半途,剩下没有几个人,还有半途而废的,但是玄奘大师坚持要到西域去取经,要到印度去取经。

那经过葱岭,中印边界的葱岭,就现在的克什米尔高原,群山高耸入天际,每个地方都是冰天雪地,他就发现有一座山,那个山顶是黑色的,他觉得很奇怪,玄奘大师好奇,就走过去看,就一探究竟。当他走到小山脚下的时候,发现那个黑黑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一看,是人的头发,在雪堆里面,但是那个黑色的部分,还有一点微微的温度。于是他就知道说,这是一个人,入定的修行者,一个入定的修行者,但是身躯怎么会这么高大呢?我们讲到古代的人,这个刚才前面我们讨论到,这个迦叶佛的时候,人寿二万岁,所以那时候身高很高啊,他的骨头是多少?三丈余。从这个案子,这个公案就可以证明。

结果玄奘大师说,他这个头发怎么那么长呢?他身材怎么那么高大呢?他好奇心就开始挖了,挖了,把这个大个儿周围的冰雪、全部尘土都清理干净。玄奘大师是站在这个大个儿的肩膀上,他的肩膀,身高大到什么程度?玄奘大师站上去,大概到他耳朵的一半。他就按照规矩就拿引磬,叮、叮、叮,那位阿罗汉就醒过来了,睁开眼睛,身上的尘垢冰雪都掉落的声音,像山崩一样,轰隆一声,很吓人。

那个大个儿就眼睛张开说,谁叫我啊?玄奘大师说,是我啊。他说,你是谁?他说,我是东土大唐人,我要到印度去取经,我现在站在你的肩膀上,你又是谁呢?怎么这么高大呢?刚才我们读经文,在六十一页里面有提到,迦叶佛的时候,人寿是二万岁,那个骨头,那个骨,“得人骨船底”,骨长都是三丈余,那个时候人高大。这个大个儿阿罗汉就说,我是前一尊佛迦叶佛末法时代的人,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佛法了,我就自己修道证阿罗汉果,但是没有佛可以给我印可,所以我在这里入定,我就要等释迦牟尼佛来跟我印证。玄奘大师说,哎呀,释迦牟尼佛来过了,他已经涅槃走了。这大个儿就很失望了,他又入定说,好,那我等下一尊佛弥勒佛再来好了。说完,他眼睛一闭又入定了。那个道行这么好,他只要眼睛一闭,他就入定了,他不用盘腿。

玄奘大师就说了,且慢,你在这里入定,如果弥勒佛来了,你又错过了,怎么办呢?我看这样好了,释迦牟尼佛刚走一千年,现在是像法时期,佛经还在,我想要去留学取经,你干脆到中国去投胎,等我留学回来,你来帮我,我们一起弘法,怎么样?这大个儿想一想,说,好啊,可是我不知道中国在哪里啊。玄奘大师就说,你就向东边太阳升起的方向,震旦,走过去,就会看到长安城,那个最高、最大的那个房子,你到那边去投胎。那城因为它比较高,皇帝住的地方,都是宫殿,那个城楼。大个儿说,哦,那我知道了,再见。那个阿罗汉就从玄奘大师的建议,直奔东土去投胎转世了。投到哪里呢?没有人知道。那么玄奘大师是希望他去投胎唐太宗的儿子,等他学成归国,再度他出家。

后来玄奘大师到印度的时候,那时候印度佛法,从世尊灭度后,基本上分为性相二宗。其中法相宗为弥勒菩萨所造之论,叫《瑜伽师地论》,立宗以后,后面有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他们这两兄弟,后面还有个师子觉。我们有讲过,他们三兄弟都修得很好。世亲菩萨本来是毁谤大乘的,那他哥哥无著菩萨是弘扬大乘的。后来世亲菩萨看到他哥哥无著菩萨所看的佛经是大乘佛法,这么殊胜,他很忏悔,想要割掉自己的舌头,忏悔。无著菩萨说,不用,你以前毁谤大乘,现在赞叹大乘就好了。后来世亲菩萨就转为弘扬大乘佛法。他的弟弟师子觉,三兄弟都非常要好,当时讲好,谁先往生,要回来报告消息。

结果第一个往生的是师子觉,没有回来。再来就世亲菩萨往生了,他也没有回来,他才去听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讲一堂经,他就回来了。结果回来以后,他哥哥无著说,你怎么去那么久呢?他说,我才听一堂经,弥勒菩萨的开示啊。他说,那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现在在弥勒外院跟天女玩得不亦乐乎,都乐不思蜀了,就没有回来通报。因为兜率天有外院跟内院,内院是法身大士,就是一生补处,像释迦牟尼佛要到人间来成佛的时候,就在兜率内院等待因缘,那叫一生补处。兜率外院,就是天人所居住的地方。这个是讲无著菩萨跟世亲菩萨。再来是护法菩萨,后来有戒贤论师,就是那烂陀大学的校长,这五位称为天竺国五大论师。

戒贤论师已经一百零六岁了,准备要入灭了,因为他这个有痛风,很痛,痛到想要断食来,我们现在讲叫自杀,他想要断食来入灭。后来感得金色人、银色人跟琉璃色人来跟他入梦开示。那金色人就是文殊师利菩萨,银色人,弥勒菩萨,琉璃色人,观音菩萨。金色人文殊师利菩萨就告诉戒贤论师了,他说,我只知道佛陀说身为苦本。佛陀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念处观。那身为苦本,你怎么想要用断食来入灭呢?他说,你业障还在,你过去生当国王,杀了很多动物,因为你想要人间美食,所以你的部属都弄很多美食给你,供你食用,所以杀害了很多动物,那你现在就在消那个业障。震旦国有一位法师三年后会来,你等他来,把法传给他,你就可以入灭了。果然金色人讲完以后,文殊师利菩萨讲完以后,戒贤论师脚痛就比较减轻了,他后来明白这是业障,这是消业,受这个病苦是消业。

后来玄奘大师到了以后,戒贤论师请他的侍者告诉他说,他等他等三年,是非常地痛苦,痛苦到讲到的时候都流眼泪了,后来就把法传给他了。这是玄奘大师。那时候戒贤论师已经一百零九岁了,他见到玄奘大师的时候,已经一百零九岁了,他说,我等你好久,你终于来了。后来玄奘大师就跟着戒贤论师学唯识法相,并且深得意趣,回归中土,广传此宗,是为中土唯识法相宗的初祖。

那么玄奘大师他当时,我刚才算是贞观三年到贞观十九年,应该算起来是十七年,但也有说是十八九年,但是详细日子应该是十七年。他回归到中土的时候那一年,他的道友发现寺前杨柳枝朝东,大家都盛传说,玄奘大师要回来了。于是当时接近长安城的时候轰动,连唐太宗都知道,并且以帝王之尊,亲自郊迎,可见唐太宗礼贤下士之心。就是我们这里讲的,古代的帝王,像唐太宗,玄奘大师示寂的时候,唐高宗说,“朕失国宝”。

后来玄奘大师回国以后,太宗召见,玄奘大师就问,说那个有没有一个,他有见到一个阿罗汉来投胎啊,他问皇上说,你在这十七年、十九年之间,某年某月,有没有得一皇子?有没有生太子?太宗说,没有啊。那玄奘大师又继续问了,唐太宗就去派人家去问,去打听了,到处去找,把长安城里面凡是十九岁、十七岁的左右的年轻人造册报上来。后来就查出来了,有一位青年,是当时唐太宗的大臣,很有名的将军尉迟敬德,就是尉迟恭,尉迟恭将军的哥哥,他胞兄的儿子,就是那位阿罗汉再来投胎的。

当时玄奘大师就要求这个尉迟公子出家,但是因为他得到回答是不要。我投胎来当人了。他说,你前世是阿罗汉,可是经过入胎出胎,入胎、处胎跟出胎,三个阶段都迷失了。所以印光大师才说,他说,你除非你是法身大士,断根本无明,你才可以再来,否则你都是来轮回的。他说,如果你没有证法身,你在转生受身、转生受身之间,就是入胎、处胎跟出胎,一万个人难保有一二个,大概只有一二个可以这样不迷,十之八九全部迷,在转生受身之间绝对会迷失。所以印光大师不赞成你说我来世要做大法师,我来世要做富贵人家,我来世要做帝王,都不行,印光大师说,那不是真正的净土行人。这个就是一个例子,他是阿罗汉,他破见思惑,就是破见思惑,他只破我执而已,你看他就迷失了。

那玄奘大师就向唐太宗报告了,唐太宗就下诏给尉迟恭,大意是说,哎呀,你也是很护持三宝,那我因为现在是皇上,我当皇帝,我不能出家,玄奘大师说,你那个侄子很英敏绝伦,那你就代表皇帝出家好不好?皇帝直接下诏令、诏书、圣旨了。那尉迟恭没办法推辞,但是还是故意刁难抗拒。这个现代也是一样,要出家的障碍都很多,哪那么容易啊,出家是乃大丈夫之事,那是要福德具足。

那因为这位尉迟公子熟读诸子百家,因为他以前过去世是出家人,所以他一看经书就能够通达,没有障碍。那当时据说他要求三个条件,他说,我喜欢读书,你要叫我出家可以啊,我要一车的书。照理讲出家就要读佛经,怎么可以读这些书呢?诸子百家呢?那没有办法,玄奘大师就答应他,说,好,可以,答应你。

那现在第一个答应,他没有办法抗拒啦,又开第二个条件,他说,我被奴婢服侍惯了,我出家要一车的美女来服侍我,就是奴婢侍候。那唐太宗就问玄奘大师说,可以吗?玄奘大师说,可以,又答应他了。再开第三个条件,说要金银珠宝,第三车了。第一车是书,第二车是奴仆美女侍候,第三车说要金银珠宝。

但是他开金银珠宝的时候,皇帝有点为难,说这样可以吗?玄奘大师说,可以,先答应他啦。玄奘大师知道他是阿罗汉再来的,他绝对可以转迷为悟的啦,果然没错。那时三个条件都答应好了,一车的书,一车的金银珠宝,一车的美女,全部答应他了,浩浩荡荡就开到佛寺去了。大雄宝殿唱戒定真香,剃度大典了,那个梵音、梵乐、梵呗一唱下去,窥基大师过去生出家的那个的因缘又回来了,嚎啕大哭,性德流露。《无量寿经》里面也有讲,你读佛经的时候,学佛的时候,会泪流满面的,那都是佛国来的,过去生都跟佛有因缘的。所以后来这样就,书籍一车,奴婢一车,还有金银珠宝一车,号称三车法师。

所以当时的社会,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出家学佛,而且要有官方的度牒。所以以前他们这些出家人,为什么丛林里面都会讲经说法?因为他们都饱读诸子百家的书籍,所以世间的学问都非常地好。

窥基大师因为他名气很大,他代表皇帝出家,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但是独独有一个法师对他有意见,就是道宣律师。道宣律师是持戒律的。道宣律师他主张以戒为师,他是遵守戒律,要求很严格,自己搭茅棚在终南山苦修,非常精进,连天人都感动为他送食,就天人应供。

道宣律师他因为严守戒律,在唐代也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大法师,受人家尊崇,但是他对窥基大师是有一点意见,想跟他讨教讨教,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窥基大师。也有一说是窥基大师路过,去拜访道宣律师。也有一说是道宣律师写一封信请窥基大师来叙一叙,我仰慕你的盛名,本来想要亲自上门请益的,但是我在山上苦修不方便。窥基大师很客气,不用不用,我去拜访你。

就到约定的日子了,窥基大师就一如往常,三车五从,浩浩荡荡开过来,到终南山,交代这些侍者仆人在山脚下,不用上去,他自己一个人上去。那么上去以后,结果那个道宣律师本来说让他看一下,我修到有天人应供,结果到中午的时候,天人不见了,进不来,没有饭可以吃。没有饭可以吃以后,那左等右等,时间都过,好,两个继续喝茶,继续品茶论佛法,道宣律师就留客人,也有这么一说。

那么因为道宣律师是,他是不倒单的,他晚上都整晚打坐,胁不至席。那窥基大师,他就在他们寮房借宿一晚,结果他鼾声如雷。躺下去的时候,道宣律师说,怎么姿态是睡这个样子呢?明天好好要跟他讲一下出家人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怎么可以睡姿是这个样子的呢?

第二天早上起来,道宣律师就跟窥基大师讲昨天晚上睡觉的情形等等。窥基大师说,嗯嗯,对对,好,但是昨晚你也吵得我人家不得安眠,知道吗?不知道是谁呢,昨天晚上有一个人在打坐,半夜有一只虱子要咬他一口,这个人生气就把虱子抓起来,就本来是说,诶,不行,要杀生,就一想就不能杀生,把那个虱子往地上一丢,那个虱子断了一条腿,晚上哀哀叫,害得我都还不得安眠。这个窥基大师可以禅定功夫到这种程度,就是连虱子断一条腿他都知道。窥基大师讲完以后,这个道宣律师觉得,有一点点说,哇,果然是大菩萨示现。

后来窥基大师下山以后,天人就来了,道宣律师就问它说,那你昨天怎么没有来呢?中午就是要等你来应供啊。那个天人说,哎呀,整个终南山啊,满山、满谷都是金甲人,都是护法龙天,我根本进不来啊,我只是一个小天人而已啊。道宣律师这时候才哑口无言。

所以老法师就说,“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这也可以说,赞叹道宣律师,他有天人应供,但也可以说,赞叹窥基大师。所以老法师说,道宣律师戒律精严,也不简单,感动天人供养。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

那么老法师说,那个法相宗的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了不起人物。他去拜访道宣律师的时候,道宣律师以为他戒律不严,他还以为窥基大师戒律不严,疏忽了,不重视,所以想用天人应供来感化窥基大师。哪里知道到中午,天人饭都送不进来。老法师说,当时天人跟道宣律师说,满山满谷都是护法神,它根本进不来。道宣律师听完了,一身冷汗说,生惭愧心说,自己错了,小看别人,有一点,老和尚说,是高抬了自己啊。

老和尚说,《华严经》,真的入华严境界,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窥基大师的持戒,老和尚说,比道宣律师还清净。道宣律师持的戒是什么呢?这是老和尚说的,不是我说的,因为那道宣律师是律宗的祖师,我没有资格说,那这是引用老和尚的开示。老和尚在什么开示?老和尚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开示的。老法师说,道宣律师持的是律仪戒。我们知道,这个三聚净戒,一个是摄律仪戒,一个是摄善法戒,一个是饶益有情戒。那窥基大师那个戒是什么?定共戒跟道共戒。道共戒就称性而为了,完全就性德流露了。定共戒是他持戒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他禅定,他不会再犯戒了,这叫定共戒。

好,我们再说明一下,定共戒跟道共戒,这也很重要。佛法所讲的定共戒,就是戒、定、慧,一般人通常修戒定慧得禅定了,持戒得到禅定功夫了,在定中自然守这个定共戒。他有深定的人,他的身心是不动的,他因为制心一处,所以他不会有破戒的可能。像果清律师就有可能是定共戒。

那道共戒呢?像窥基大师他是有定共戒跟道共戒。道共戒是他证了圣果了,道共戒是证了圣果,就是证法身了,他自然永不作恶啊。那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就自性的戒定慧了。自性的戒定慧,那叫道共戒啊,那已经到达证法身的境界。他的心都是念不退,跟正道相应。他的思想、他的观念,自然不会偏离正道。他不可能破戒的。窥基大师就是这个境界。他不用依靠任何的戒律的准则,不需要依靠道德的规范,他行为自然跟戒律相应。就是孔子说的,我七十岁的时候,我可以随心所欲,不会逾矩,不会逾越规矩。

以上是我们介绍窥基大师。

再来,“中宗景龙二年”就是指唐中宗。

“僧伽大师”是唐朝西域人。他在唐高宗的时候游江淮,在泗州建寺。《太平广记》里面有记载,唐中宗亲书匾额,为普光王寺赐名,世称观音大士化身,叫僧伽大师。

“高宗显庆元年”,“高宗”是指唐高宗。“显庆”是他的年号。

“科”是审理狱讼、判刑。

“真,仁,高,孝”是指北宋真宗赵恒、北宋仁宗赵祯、南宋高宗赵构、南宋孝宗赵昚等,叫“真,仁,高,孝”。

“禁中”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

“林”是丛林,寺院道场。

“倨傲”是傲慢不恭。

“参”就是进见、拜见,一定的礼节进见。

“距辟杨墨”,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距”就是通拒绝的拒,抗跟违。“辟”就是驳斥、摒除。“杨”是谁呢?杨朱。战国时代的卫人。他的书并没有传下来,散见在《列子》跟《孟子》的书中。他的学说主张“为我”,他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一毛不拔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杨朱。“墨”,墨子,墨翟。墨翟是人名。战国时候鲁人,有说宋人。他提倡兼爱、非攻,墨子他是说非攻,节用等学说,主张消弭战争,宣扬和平。自成一家之言,是墨家思想的代表,也称为“墨子”。这个指是驳斥杨、墨之学说。刚才讲这个“距辟杨墨”就是驳斥杨、墨之学说。

“大黄巴豆”,两种具毒性的中药。“大黄”,它是有苦味,可做泻药。“巴豆”,它是其形如豆,中药,中医药学以果实入药,功能就是破积、逐水、涌吐痰涎。

再来,“白衣”就是无功名的人或平民。

“黄口儿童”,“黄口”就是雏鸟。因出生时,嘴巴是黄色,所以称为“黄口”,就指幼小的孩童。“黄口儿童”的意思说,浅薄幼稚、德微识陋的人。

“主张道学门庭”,“道学”是宋儒所倡的性命义理之学。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主张自己是道学的正统,以致于产生门户之见,互相攻击。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世间文字之书,有时不能验证。如果出自佛典,就字字有证。例如夏商周三代,都使用黄金白玉,动不动就以百双万镒来计算,没有纯用白银的。到汉朝以后,就间或用白银了(桑宏羊甚至以白银铸钱),但“夜光之璧”、“照乘之珠”这些宝物,小国都有,不像今天少见。今天用低银,低等银子,多掺杂纯铜在内,多掺和纯铜在内。这是白银不多,以铜弥补。这不是七宝隐没的应验吗?

(古人所称的百金是百锭金。汉文帝时,百金是十家中等人的产业。苏子说,兴师十万,每天花费千金。如果一金只作一两,则汉代中等人的产业只有十两,一个士兵的粮食武器,每天只用银一分,这样合理吗?有这个道理吗?)

周朝的时候,百亩田只相当于今天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的收入,上等农夫可以吃九个人。古人每餐要吃一斗米,一人一年的粮食大约是今天的七十多石,九人应该有六百几十石,所以每亩可收获三十石。我小时候还看到,我家乡每亩收白米三四石。自康熙癸亥年后,凡从前收三石多的,都收不到三石了。这不是五谷歉收的应验吗?

(隆万年间,有人修理昆山荐严禅寺,挖出瓦间塞稻草,还是唐朝遗留下来,它的穗有一尺多长,估计收入,每亩一定是十多石。今天的稻穗,已经不满四寸了。)

古时候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就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急。汉唐盛世,都还可以与往年“不足”相比,今天则想求“急”都不可能。这不是衣食艰难的应验吗?

古时候王公尊贵身分,还与山野人士往来;以卿相的尊贵身分,出外都是不坐车的。今天刚一上任,就藐视老朋友;芝麻小官,就乘车顶盖。这不是民俗骄慢的应验吗?

古时候高僧见天子不称名,皇帝下诏必称高僧为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非常钦崇。玄奘大师逝世,唐高宗对左右的人说,“我失国宝了!”停朝五日(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派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师到京城,皇帝与百官都自称弟子(出《金汤篇》及《佛祖统纪》)。高宗显庆元年,命天下僧尼有犯国法,都以僧律处理,不能与民同科(见《唐书》)。宋真宗时,下诏天下避志公禅师的名讳,只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是张南轩父亲忠献公所撰)。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都宏扬佛法,有时驾临佛寺,有时内宫问法,成为丛林盛事。今天的人傲慢无礼,许多人看见佛像不参拜,遇见高僧不作礼。这不是佛法衰落的应验吗?

孔子立教,只贵实践,不重口舌,严格要求自己,薄于责人。孟子批评杨墨是万不得已,就像大黄巴豆,良医偶然用它一下,不是天天必需要用的东西。今天则白衣小子,只拾几句谤佛俗语,就自称是程朱再出。程朱就是程颐、程颢跟朱熹。黄口儿童,只有一种夸大习气,动不动就自树一家,自我炫耀。这不是真儒稀少的应验吗?仅举此几例,其余可推知。

好,我们最后剩下一点点时间,我们来听老法师开示,子不教,人心坏,家不齐,社会乱。今天所探讨的各篇,各段,都在探讨什么?人的寿命,人的福报,人的身高,越来越浅薄。

所以老和尚说了,第一点,佛经上说,“人寿十岁”,刚才我们讨论过,“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这就是大灾难出现,刚才讲水灾、火灾、风灾、瘟疫、饥馑,瘟疫、饥馑跟这个刀兵劫,这大灾难出现的时候,这是人造恶到极处,我们常讲饱和点,灾难就会爆发。“世尊垂慈,特留此法”,就是我们的《无量寿经》,“以作慈航,以降甘露”,诸佛如来、圣贤菩萨,他们也来帮助,用什么帮助?用教学。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点,今天世界变成这个样子,我们把教学疏忽了。为什么世界会乱?就是疏忽了教育啊。学校虽然很多,没有教伦理,没有教道德,没有教因果,没有教宗教,没有这些课程。所以人会做事。有科学技术,不懂得做人,没有伦理,没有道德,没有因果,所以起心动念自私自利。

第三点,中国古人讲,子不教,人心坏;家不齐,社会乱了。这两句话在今天全部兑现。现在的人用西方价值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个个自私自利。中国古时候不是以人为本,是以家为本。小孩子出生就开始教他,你的一生就要为这个家做出贡献,要荣宗耀祖,光大门楣。他是家,他不是个人。所以一切都为家,以前家族很大,不会做坏事。做坏事怎么办?他的家人会蒙羞啊,没办法做人,你们这一家人出了一个人,出了一个坏人,大家都会指责这家没有教育。你丢一家人的,这个蒙羞,就连祖宗都丢人,所以不敢不把小孩子教好。小孩子的观念是为家,家一扩大就是为国,他很容易爱国,他不会自私自利。这个教育好,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恢复这一种家庭教育、因果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让家庭教育跟宗教教育都能够紧密地配合,那这个社会就能够吉祥平安、国泰民安。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8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