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7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7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0月0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请各位同学翻开《安士全书》课本第二十三页。

那么这一段,一共有五个问题,五个答复,那是周安士菩萨根据当时的人的一些疑惑的问题,对于六道轮回的问题所提出来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周安士菩萨提出一些正知正见的解释,所以总共有五个问题,五个答复。

那上一集,我们讲到第一个问题,“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因为上次谈到问题一的时候,谈“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在名相注释。在这一集,我们重新把原文再念一遍:

“问轮回之说。现所固有。但出诸释典。孔子未尝明言耳。”

“答理之所在。便当信受。何论释典。何论儒书。必待孔子之言而信。则孔子一生言语。得传于后者。无几矣。(一部论语。不过一万二千七百字。孔子所言者。止八千五百零三字。)若因记载所无。便为儒者所弗道。则六经四子书中。孔子从无一言道及自己父母。将身为儒者。亦不当谈及自己之亲耶。况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即是轮回之理。中庸论诚。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皆寓循环无穷之意。其不能如释典之详明者。只因入世圣人。不能洞见过去未来。及天上天下之事耳。中庸明明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何足为病。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暖气虽遇春始见。然一阳初动。已在冬至凝寒之候。世间万事皆然。何独于人而疑之。(此亦格物之学。)”

这一段的名相解释,我们提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上一回我们就讲到这里。

那么老法师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来形容神识,还有灵魂、中阴身这个状况。那么周安士菩萨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说”就是轮回的道理。所以这一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非常重要,我们引用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师弟子徐醒民老师、老法师,来探讨这句经文。

这个地方,徐醒民老师引用《易经》来谈“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徐醒民老师对于《论语》《易经》非常地通达、深入。他在《读易简说》里面,提到“生死流变”的问题,也就是生死轮回的问题。那么在还没有讲到这个《读易简说》,我们再把《易经》重新复习一下。

一般来讲的话,我们会讲到《易经》或是《周易》,那么《易经》跟《周易》有什么不同呢?一般人想到《周易》或者《易经》,就会想到占卜、算命,其实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易经》最大的道理,就是在教你,转变心念就可以转变境界,就可以改变命运。

所以什么是《周易》呢?周就是周朝的人,易就是“变易,简易,不易”,也就是周人所作的。《周易》本来是“群经之首,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被列入为儒家经典。《周易》包括什么呢?包括《经》跟《传》两个部分。那么《周易》就是周文王在羑里这个地方坐牢的时候,他在牢中研究《易经》所得的结论。那么《经》就是《易经》,又称《古经》;《传》是对《经》的解释,又称为《易传》。那《易经》呢,它六十四卦。那《易传》呢,有七种十篇,“汉代学者称之为‘十翼’”,“翼”就是副翼经文之意。

那《周易》跟《易经》的区别。“《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一本儒家的书。很多人投入《易经》的研究,上到这些大学问家,下到街头算命的,以这个做谋生,都把《易经》当做圭臬,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它在十三经里面,算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书了。那么《周易》跟《易经》的区别在于“《易经》包含了《周易》”。它本来它分三个部分,一个是《连山易》,“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跟《周易》。那《连山易》跟《归藏易》现在“已经遗失了、绝传了”,所以现在一般所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

那《易经》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文献之一”,“被儒家尊为‘五经’之始”。一般说,古代有三大奇书,一本就是学中医一定要去研究的《黄帝内经》,再来是《易经》,再来是《山海经》,这三本经是中国古代三大奇书。《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就是简单地说,这个符号代表一件事情的状态,它会变动的部分,它不变的部分,就叫简易、变易、不易。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跟宇宙观。以及“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

那么《易经》刚开始是“占卜”跟“预报天气”,但是后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他认为它是一本算命的书,所以没有把它烧掉,还好没有被烧掉,所以《易经》就保留下来了。

那么《易经》它狭义来说,包括《周易》跟《易传》。《易传》就是来解释这个《易经》。《周易》,刚才讲过是周文王编的。那《易传》呢?有人说是孔子写的,写“十翼”,后代的人称为《易传》。那〈系辞〉这里也有讲到,因为徐醒民老师引用到〈系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些《周易》,跟《易经》,跟〈系辞〉的概念,我们先提出来,等一下我们讨论到这个《读易简说》的时候,那个做为徐醒民老师的《易经》简说的时候,我们才会了解。

那么〈系辞〉是周文王、周公所作的辞,“系于卦爻之下者,用以解说卦爻”。“〈系辞传〉是解说《易经·系辞》的论文”,相传是孔子所作的,也是孔子的心得报告,“分上下两篇”。那么整个〈系辞传〉它的内容可分四个部分:一是“《易经》产生的情况及来源”。二《易经》跟天地宇宙的关系。三是谈到“《易经》的具体不同卦象如何构成”。四是谈及《易经》的功能。

好,那么当代的对《易经》非常有研究的南怀瑾先生,他就对《易经》也非常深入。当时早期的时候,他都是在台湾,很多选地区领导人的人都会去拜访南怀瑾先生,请他提出高明的意见,包括这个企业或者个人的身家命运。后来南怀瑾先生移居到我们国内,也在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他有两部重要的讲说,一是《易经杂说》,还有《易经系传别讲》。

现在就来看《读易简说》探讨“生死流变”的问题,这是徐醒民老师他的一个领悟的心得,而且生死流变,生死问题,我们必须要去了解,生从何来,死从何去。那徐醒民老师,确实他领悟的这一个见地,非常地深入。我跟他也非常地熟悉,常常带领莲友去请教他。

徐老师说,“易学以变为占,一卦六爻,无非解说变化之道”。《易经》就在讲说这个世间,佛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为什么这个世间会变动呢?《易经》一卦六爻,告诉你这些变化的道理。“学易就其变易之义而言,自一己的身心,与人群社会,以至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时而不变动”。其实《易经》就在讲变化的道理,我们人的身心,譬如说我们的细胞,其实我们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分分秒秒,其实我们的细胞都有再生跟死去,都有变化,佛陀说,诸行无常。所以就我们一个人的身心,乃至于群体社会,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时无刻都无不是在变动中,就“无时而不变动”。

“这种变动,令人最感烦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就是生死流变”。其中最大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为什么我到人间来投胎?又为什么要离开呢?这就是“生死流变”。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来到人间的时候,哇哇大哭,刚开始不适应,最后开始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安居乐业,住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已经都习惯了。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啊,我今天来到人间,我开始做警官,又学佛,来学讲经,也带领共修,又到各地去讲学,我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么今生结束以后,又会怎么样呢?这是让我们最感烦恼而又无可奈何的,就是对一般众生啦,就是“生死流变”这个问题。

“此一无奈的问题,如不研读卦爻,则不了解,虽然研读卦爻,如不研读〈系辞传〉,亦不了解”。徐醒民老师是从《易经》角度,他在《读易简说》里面,用《易经》来探讨“生死流变”的问题。我对《易经》并不是很深入,我是从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我去了解生死轮回的问题。那徐老师说,面对这个无奈的问题,如果你不研读卦爻,则不能了解,你纵使研读卦爻,但是你不读〈系辞传〉,你也不了解。

“〈系辞传〉上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生死流变的意义,深蕴于卦爻之中,不经孔子阐明,无人能够发觉。这几句〈系辞传〉文就是阐发卦爻的义蕴”。那你看孔子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子也知道灵性不灭,灵魂不灭,迷的话叫灵魂,悟了叫灵性,只是入世的圣人他没有了解到三世因果,而且儒家只讲一世,没有讲三世。只有佛陀,佛家,佛陀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把这个“生死流变”,佛陀讲得淋漓尽致。顺着十二因缘叫流转门,灭了无明叫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灭,这叫还灭门,就解脱了。

好,那接下来徐老师又说了,“《系传》韩氏注:‘死生者,终始之数也。’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则生,离则死。’又说:‘交合,泰时,春也。分离,否时,秋也。’”,“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这个《系辞传》韩氏注解里面说,你看它不讲生死,它讲“死生”,“死生者,终始之数也”,你看,一个生命的结束,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所以人死,最慢七七四十九天,就可以到人间来作人,假如他有把五戒十善做好的话。

所以有时候,你不了解这个“生死流变”的问题,譬如说,有一个人死掉了,我们的长辈死掉,我们在这边哭得半死,另外那家高兴得半死啊,为什么?因为另外这家人家怀孕了,他们这个人,这个老先生往生以后去到他,譬如说他是张家的人嘛,他往生以后,他说不定还不到四十九天,他就跑到李家去投胎了,那边就怀孕了,那边高兴得不得了,说,哇,怀孕了,有儿子了,有女儿了。这边在哭,那边在笑。所以“死生者,终始之数也”。

李氏《集解》引《九家易》说,说“阴阳交合,物之始也”。你看夫妻阴阳交会的时候,“交合”就是交媾的时候,生命就来了,生命就开始了,“物之始也”,神识就入胎了。“阴阳分离”,等到这个寿命结束的时候,阴阳要分离的时候,“物之终也”,这个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合则生,离则死”。那“交合”就像春天一样,“分离”就像秋天一样,树叶都凋落了。人经过生老病死,这一期的生命也告一个段落了。那就像人老的时候,就像秋风扫落叶啊,这个枯树,这树叶都掉光了。掉光以后,其实它遇到明年春天的时候,它还会发芽,它还会长新叶出来啊,所以根本没有生死啊。那“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这是第一点,徐老师他的这个讲解。

那么第二点,“诸儒解此〈系传〉,不离卦爻,但是解说卦爻就是解说宇宙人生种种事实,因此<系传>阐发卦爻的死生义蕴,就是吾人的生死问题,精气游魂与鬼神情状就是人类与各种异类生死互变的意义”。自古以来,这些儒家解释〈系辞传〉,〈系传〉,他不离开卦爻,可是解说卦爻就是解说宇宙人生的种种事实,所以“〈系传〉阐发卦爻的死生义蕴”,也就是说我们人的生死问题,还有精气游魂跟鬼神的相状,以及投生为人类或者其他“各种异类”,“各种异类”就是其他六道众生的死生互变的意义。

第三,“就事实说,吾人生命始于父母阴阳交合之际,自己的游魂投入母胎,借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即‘精气为物’之义,此称为生。吾人生命终于身体衰老,阴阳分离,由此魂失其所,此称为死”。我们人生命什么时候开始?就是父母亲在阴阳交合的时候,在交媾的时候,我们那个神识、那个灵魂就投入母胎了。就像倓虚老法师,他要乘愿再来的时候,因为他的父母亲到东北的一家观音庙去祈愿,希望求子。倓虚老法师他跟父母有缘,他就在他母亲的梦中,跟他母亲讲,你的房子借我住。他母亲听不懂,她以为房子是她现在在住的这个房子,其实他讲的房子是指她的肚子,她说,我们的房子,要我们家男人同意才可以。倓虚老法师说,你同意就行了。他的父母都作这个梦,他母亲梦到一位梵僧,就是印度来的高僧,印度来的这个出家人,到她房间去。这就是什么?“游魂投入母胎”了,借由父母的精气而成身形。

那么阴阳分离的时候,魂就失其所,就是“魂”就是什么?民间讲的三魂七魄,其实就是我们的神识。“魂既失所,再为游魂,再遇阴阳交合,而感气分相投,又是一生之始,此即‘游魂为变’之义。游魂为变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生,这要看他生前是何居心而定,居心在人可以仍旧为人,居心在鬼神,在其它动物,则为鬼神或其它动物”。徐老师说,这个魂失去他的依靠以后,变成游魂了。神识离开肉体的时候,再遇到下一次的因缘,阴阳交合的时候,他就“感气分相投”了,他跟父母有缘,有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个问题,这叫“气分相投”,那又是下一生的开始了。这就是“游魂为变”的意义。但是游魂也是“死生之际的一大转变”,但这转变,后面的新生命不一定是人身,他不一定得人身,要看他生前是居什么心,他有没有持五戒十善。如果持五戒十善,他就可以仍旧当人;如果他贪瞋痴重,贪心堕饿鬼,瞋心堕地狱,愚痴堕畜生,那他就在鬼神道,在鬼道或者是在鬼神道,或者是在畜生道,“在其它动物”。

第四,“俗儒不知身死而魂不灭,更不知人与异类生死互变,往往将‘死生之说’以及‘游魂为变’曲解其义,误人不浅。学《易》须学君子儒,一则探索<系传>原理,一则博采史事证明”。徐老师说,一般儒家的人,他不知道灵魂是不灭的,神识不灭的,他更不知道六道是互相轮回,互为眷属的,往往将“死生之说”跟“游魂为变”,曲解它的意思啊,这个是误人不浅。所以学《易》必须要学君子儒,要探索<系传>的原理,二来要,一则要博采历史的事实来做证明。譬如说,我们往下也会探讨到的,徐老师说,《春秋·左氏传》里面,“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以入于羽渊”。就大禹他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力,被尧杀死在羽山,他的神识化为黄。这个字不能念熊,它下面是三点不是四点,熊是能再下面四点,那黄下面只有三点,这要念能,是一种很稀有的动物。在羽山的这个深水之中,鲧变成这个动物。“又据《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大夫伯有在一场政争中被人杀害,至昭公七年,以厉鬼出现,报复仇人,郑国人群大惊逃避”。类似事件记载在史书中,“难以枚举”,“证明人与异类”,就是人在三善道跟三恶道,尤其是三恶道,“转变之理”,这个是历史可以做证明。

第五,“研读<系传>,了解卦爻中的死生游魂之义,就应该正视多生以来的生死大问题,进而探求解决之道,这才合乎圣人作《易》的本旨。解决生死问题,必须了解生死来源,始能对治”。徐老师讲得很好,他说,你研究《易经》,不是光解决,譬如说算命卜卦的问题,你要去了解它的义蕴、它的精髓,《易经》在讲什么,它讲变易的部分、简易的部分跟不易的部分,它不变的部分。所以<系传>既然它在解释卦爻,讲“游魂之义”,那么你就应该去了解,生死从哪里来。我们佛家讲惑业苦,迷惑、造业、受苦。佛讲,有八苦,有三苦,有六道轮回生死的苦。所以佛陀在讲经的时候,他先跟众生讲苦,先讲果,再讲因。所以《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佛陀就开示“知苦乐法”,先跟你讲苦,你要知道苦,你才会出离。

所以佛陀讲经四十九年,刚开始讲《华严经》,讲佛的境界,但是二乘以下如聋如哑,最后佛陀要入灭度,大梵天王请佛住世,佛陀才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十二因缘、四圣谛,讲阿含时,讲十二年,打下人天的基础;再来讲方等时八年;再讲般若会上,般若时,讲二十二年;最后八年讲《法华》,法华时,《法华经》讲完以后,用一天一夜,讲涅槃时,所以一般来说都讲法华涅槃时。佛陀在讲到《法华经》的时候,对他的弟子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他到最后说,不讲方便了,他直接讲究竟了,会三乘入一佛乘,开权显实。

这个时候,五千个佛陀弟子比丘,声闻乘的,对佛陀说了,他们问佛陀说,你不是教我们修无我吗?佛陀你告诉我们说,这个六道轮回很苦,教我们要离苦得乐啊,所以教我们修苦集灭道啊。那我们依你的教法,我们就修苦集灭道,修四圣谛,破见思惑,见惑跟思惑,我们证阿罗汉,你才跟我们讲说,这是化城。声闻乘说,我们证得无我以后,你又跟我们讲说有我,佛陀说,有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我们这个真如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他说,你又跟我讲说,真乐、真常、真我、真净,又说这个真性。

佛陀就告诉这五千个比丘了,他说,我一开始如果跟你们讲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你们就不想修了,你们就不想出离了。所以佛陀先告诉这些中下根基的,先悟苦集灭道,知道苦从哪里来,所以讲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先求出离心。所以佛陀告诉弟子说,三界犹如火宅。就是要告诉这些弟子,他们用什么?用三乘的方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先离开三界。但是他还是在十法界里面,因为他没有证法身嘛,没有破法执,再破根本无明,所以没有离开十法界,对佛来说,还是迷,所以就没有永远解决生死的问题。

阿罗汉是解决生死问题,但是阿罗汉,圣人以上,菩萨以下,还是没有解决变易生死的问题。到佛,他分段生死也了了,变易生死也了了。分段生死是指我们凡夫众生啊,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就分段生死啊。那六道以外,四圣的呢?他还有变易生死啊。那只有佛,把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二死永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法身,究竟成佛,这才是彻底解决生死问题。所以徐醒民老师说,应该正视多生以来生死的问题,从哪里来?为什么变成六道轮回众生?去解决这个生死问题,“必须了解生死来源,始能对治”。

第六点,“昔日子路问死,孔子答复:‘未知生,焉知死。’此意是说,知死必须知生。生死相待而起,如果尚未知生,何能真正知死”。以前在孔子那个年代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路问孔子了,问死的问题了,孔子就答复说,“未知生,焉知死”,你人都没有做好,你怎么去知道死掉以后要去哪里?所以我们净业三福里面,第一个先教你什么?净业正因,教你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把人先做好嘛。然后再提升到净业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所以要知死,必须要知生,生死是相对待而立的。

“欲能知生知死,唯须原始反终。原始,则知游魂趣入阴阳交合之境,始有生命。反终,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终。终而复始,死后又生,犹如长流,永远不断”。徐醒民老师说,你想要知道生,知道死,必须要知道“原始反终”。“原始”是说,最先人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你从哪里来投胎转世的,那么就知道游魂“趣入阴阳交合之境”,开始有生命了。那“反终”,人死以后去哪里,“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之终”,这叫“反终”。“终而复始,死后又生,犹如长流”,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永远没有断,“永远不断”。

第七,“所以<系辞>不说生死,而说死生,即合生死不断之义。诚欲了断生死,则须解决游魂趣境的问题。”游魂趣境是多生贪爱的习气所使然,遇境不由自主,必与所遇之境气分相投而趣入。<系辞>里面讲,它不说“生死”,而说“死生”。你想要断生死,“了断生死”,就必须要解决为什么游魂会跑去投胎的问题,就“游魂趣境”,就入那个父母阴阳交合的时候,他进去投胎了。那“游魂趣境”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多生贪爱的习气”。所以我们在讲到中阴身的时候,父母在交媾的时候,如果是喜欢父亲就变女生,生女儿,如果喜欢母亲就是变成儿子,这是贪爱的习气所使然。那遇境他不由自主,他做不了主,他“必与所遇的境气分相投”而投生。

“解决之道,唯在生前转变心理,去其贪爱之心。此心去之实难,更须如《孔氏正义》所说的‘原穷事物之初始。’原穷到极处,就是要研究‘太极生两仪’的意义,以明无生之理,方能彻底解决”。徐老师很有意思,他用道家的道理来解释这个问题,也用儒家的道理。他说,“解决之道”就在你生前的时候,就必须要转变你这个心念,你开始要学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必须要有办法当家作主,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就必须要舍识用根。你在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要怎么样?你要能够不攀缘、不取舍,自己做得了主,所以必须在生前转变心理,舍掉那个贪爱之心。但是这个心要舍掉,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六度里面,其实都在讲一个字,就是舍字。舍就是什么?就是布施。所以徐老师说,《孔氏正义》所说的“原穷事物之初始”。“原穷到极处”,就像禅宗里面讲,“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就是“原穷到极处”,一归哪里?一归真如。所以“‘太极生两仪’的意义,以明无生之理”。

接下来他就解释了,“太极是自心之本体,寂然不动,本来无生,其生两仪,只是生起阴阳相对的概念而已,这是假说的生。生既是假,死又何尝是真实。其实只有太极的一真本体,明此本体,则明无生,无生则无死。这是真正能知生死,唯有真知生死,方能了断生死”。徐老师说,太极的本体就是我们现在佛家讲的,我们这个真如自性。我们这念真心是实相无相无不相,本体是寂然不动。印光大师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本体,“照”就是它的作用,“寂”就是清净,“照”就是它的妙用。所以“寂然不动”。

本来是无生的。我们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清净,六祖大师说的。它本来是无生,本来是佛,迷了以后,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迷失了觉正净,那就生对立出来了,“其生两仪”,有好跟坏,我们就讲一念无明生三细,就能见相,所见相,就有见分跟相分,就有能见跟所见,那就两仪,对立了,好跟坏、是跟非、对跟错、美跟丑、高跟矮、长跟短,就有对立了。那对立就生两仪了,那是“生起阴阳相对的概念”。

所以假说的生,“生既是假”,那死又何尝是真的呢?其实只有太极的“一真本体”,就是我们这里的觉性,真如本性,这个本体。你如果真正证得无生,阿罗汉就证得无生,他就离开六道轮回了,“则无死”,他不受后有了,“无生则无死”,阿罗汉证得无生。所以阿罗汉破见思惑,他就是无生、应供、杀贼,他又称为应供、无生、杀贼,杀什么贼?杀烦恼贼,他破见思惑。他无生,他为什么?他已经无我了,他入偏真涅槃,他不受后有,不再受轮回了,所以他离开生死了,“无生则无死”,最起码阿罗汉他已经离开生死了。

第八,“学易首须了解真假,然后即须舍假归真。所谓假,即自阴阳两仪以下,四象、八卦、六爻之位,一切皆是。所谓真,唯是太极。舍假归真,不是离开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而是就两仪四象八卦六位认取太极。太极是体,两仪以下一切是相”。就是我们讲了,我们借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最后证得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我们的本体。当你开悟的时候,你就证得实相般若,那你的生活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那你的文字般若就是教化众生。所以这个地方它“舍假归真”,就跟我们讲的返妄归真一样。我们佛家印光大师说,“全妄即真”,迷了以后,“全真即妄”,就六道生死流转了。返迷归悟以后,“全妄即真”,“舍妄归真”。“不是离开两仪四相八卦六爻之位”是什么意思?就是狂心歇,歇即菩提,你烦恼放下来,执著放下来,你就见真,舍妄就归真,你妄放下来就见真了。

所以“相假体真,不取假相”,就老和尚说的,相有体无,相是有,但是本体你找不到,觅之了不可得。“不取假相,就是归真。犹如水之与波不能分离”,波水,波是什么?波就是烦恼。水就是什么?水跟波,它的湿性都一样,所以水跟波,波就是众生,水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起了惊涛骇浪,那就是波,就佛变众生。事实上是波水不二,所以它是没办法分离的。“只要不取波相”,就是让你不用攀缘取舍,“不随波逐流,当下即是见水。如此终日研读卦爻,即是终日研读宇宙万有,终日不取万有假相,终日所见无非太极,修学圣人由此可以成就,生死游魂问题自然化为乌有”。

这个就是徐醒民老师从《易经》角度来解释“生死流变”的问题。那我们来看净空老法师,老法师怎么开示“精气为物”。他们两位都是李炳南老师的高足,都是李炳南老师的学生。老法师说,当时他们在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徐醒民老师是非常,他算是乖乖牌的学生,所以他喜欢做笔记,他一步一脚印,所以李老师允许徐醒民老师做笔记。净空老法师,老法师,他就不准做笔记了,李老师就不准他做笔记了。所以李老师他能够观众生的机,就观机逗教,他知道他的弟子的根器。但是其实徐老师跟老法师现在都有成就了,老法师是在佛门里面成就,佛经里面成就,徐老师在儒家跟儒经这里面成就。

所以我们来听听老法师对“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开示。

第一点,老法师说,人死了以后,如果不是大善、大恶,一定会经过中阴身,有中阴就有间隔。什么叫间隔?就是你离开这一世的肉体,到下一世还没有投生以前,这个中间的过程叫间隔,通常是中阴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在这个世界他死掉了,但是他还没有去投生,这个时候叫中阴身。

第二,中阴身,没有物质的身体,我们一般叫做灵魂,他是一个透明体,速度非常快,可以穿墙走壁。这个是确实的,我们新北市中和就有发生一个购屋案件,有一位妇女去买一位老兵所住的房子,这位老兵很执著。这位女士她买了这个房子以后,已经过户了,银行她也办了贷款了,也付给对方一半的价钱。结果她就在似梦非梦之间,梦到有位老先生跟她讲说,你出去,这个房子是我的,不是你的。这就是游魂,她见到前面的屋主了,他不走,变成守屋鬼,还不去投生。这位妇人跟他讲,她说,房子是我买的,怎么是你的呢?他说,你不听,不听我找你麻烦。这个妇女觉得很怪异,就跑去算命那边,那么那算命的跟她讲说,你最近好像去买一个阴宅,就是说里面不太清净的房子。他说,你赶快搬,你不要住这个房子。那她半信半疑。结果事情隔了没多久,她女儿到台湾云林去找男朋友,骑摩托车过马路,撞死一位老妇人。所以这个灵魂,中阴身,速度非常快,孔老夫子称他叫做游魂。在《易经·系辞大传》里面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第三,“精气为物”的“物”就是物质,物质就是什么?就是从哪里来?我们这个肉体从哪里来?夫子讲说是精气,从这里变现出来。今天科学家不讲精气,讲意念,你心里的意念、念头,这个东西变现出来。就像夫妻讨论说,我们想要来怀孕一下,我们想生个儿子一下,我想要一个小孩,好不好?先生就跟太太研究,动了这个念头了,那个要来投胎的就已经知道了,要来做他子女的已经收到这个讯号了,游魂就知道了。不是这个精气去变成物质,不是,不是这个精气去变成人的肉体,不是,是念头去变成那一个小孩来投胎了,或者那个女儿来投胎了。那速度非常快,你一动念头,他就收到讯号了,他跟你有缘。

所以老和尚说,这个物质,科学不讲精气,讲意念,你的心里的意念、念头,这个东西变现成物质。佛法里面讲相由心生,相就是物质现象。你看,我们人做亏心事,那个相貌都变了,去到算命那边,算命说,哎呀,你印堂发黑啊,事实上是你干坏事啊。你看吸毒的人相貌都不好看。我以前在当副分局长的时候,常去抓那些小偷啦,去抓这些毒贩啦,或者去抓色情应召站的老板,那个相貌都不好看,非常浊恶,那个磁场都非常地不好,里面的味道都很难闻,物质现象,从哪里来?从贪来的,贪瞋痴变来的。心生,这个心就是念头,现在科学家证明了。精气为物,下面一句,游魂为变。

第四,孔子说游魂就是现在讲的中阴身,他变化大,他到哪一道去投胎,他是看不见,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到那个地方去,有光他就去了,那个光引导他去,他就去投胎了。光中的现象看不见。所以上次我们在探讨,中阴身投胎的时候,南怀瑾先生说的也没有错,他说,他在投胎的时候,他只看到父母交媾的生理结构,但是他看不到父亲长什么样子,母亲长得什么样子,看不到脸部。他说,他的念头变现的。游魂就是中阴身。

第五,福报大的,最大到天上去享福,生到天上,没有中阴。有些呢,有些人他修得不错,他一断气就到天上去了。念佛的人往生极乐世界,他没有经过中阴,这个地方一断气,那个地方就坐上莲花,同步的。

第六,往生极乐的人的菩萨,他自己没有感觉他死了。所以我们知道说,往生,生就是活的,所以往生是活的去,不是死的去,他没有感觉死,没有,完全没有。他一上莲花,莲花瓣马上合起来,佛就带着这个莲花到极乐世界去了。在这一段时间里面,离开我们的这个地方,实际上很快的他就到极乐世界了,叫刹那顷。莲池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有多快呢?屈伸臂顷,屈伸臂顷就是手臂伸开,这样这么快啊,就手臂伸开这样就到了。

第七,刹那顷他就在莲花里面产生变化,很大的变化,大乘教里面讲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八识成四智菩提。我们八识就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四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这个变化叫转凡成圣,凡夫这个身体摆脱掉了,他就成就极乐世界的法性身。我们的身体是物质现象,阿赖耶的相分,起心动念,我们平常在作人的时候,起心动念是阿赖耶的见分,所以到极乐世界,他也没有离开阿赖耶,他转识成智了。

第八,阿赖耶是虚妄的,是生灭法,所以我们的身是生灭法,我们的念头也是生灭法,不是真的,完全是假的。真的话是法性身,法性身是自性变现的。

第九,我们的身体透过阿赖耶变现,所以佛经上讲得好,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我们因为透过阿赖耶,所以就搞成六道十法界,十法界全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两分而已。

第十,我们舍弃阿赖耶,跟阿赖耶永远告别,在莲花里面就转成法性身,莲花是法性土;换句话说,那就是一真法界。

第十一,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叫你做天人呢?因为你见思烦恼没有断,你带业往生的,你带很多,但是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确确实实是生到一真法界,所以叫做天、人。

以上是老法师解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我们觉得老法师从佛经角度来解释,非常地让我们能够清楚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为什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老法师讲得非常清楚。

我们看下面这一句名相注释:

“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这是“《中庸》论诚”,“始终”就是自始至终。意思是说事情终了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每一个终了就另外一个开始了,所以叫做“终始”。所以它不说“始终”而说“终始”,你这边结束了,那边就开始。所以“不曰物之始终,而曰物之终始”,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个终了了,紧接着另外一个就开端了,就开始了,所以叫做“终始”。强调结束后,会有另外一个开始,善终才会有善始。所以我们台湾话讲,好去就好来,人要死的时候,他说好去才会有好来。所以往往有些人,他过得非常,被病苦所折磨,讲一句话,他说,歹活不如好死。有些人他没有办法了解佛法,不了解临终关怀,但是受不了这个病苦,他歹活不如好死。俗话说,善终才有善始,而且是循环不已,这就是轮回的概念。

再来,“《周易》六十四卦,不终之以既济,而终之以未济”,这是在《易经》里面的第六十三卦跟六十四卦里面所讲的。“不终之以既济”是《周易》第六十三卦,卦象为离下坎上,《易经正义》云,“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那么既济卦是什么意思呢?万事俱备,条件已成、水火相济而调和。所以“济”原本是河水的名字,后来做为渡河的意思,譬如说渡口,救济、救助、帮助,成功,完成,这都叫“济”的意思。既字本来是一个人跪坐在食器,就是饭碗的旁边,转头,表达说已经吃饱了,已经完成了。所以“既济”它的字义是指完成渡河,但引申为已经达到济渡了,已经成功了,已经完成了。就意思说,阴阳之相交,已经完成了。所以并没有结束,“不终”就是没有结束。这一句“不终之以既济”的意思就是说,人以为万事皆济,都已经皆济了,都已经完成了,看似好像终了了,好像生命结束了,其实皆非事实,不是,下面又开始了。你以为什么事都已经结束了,没有了,人以为万事皆济了,看似终了,也非事实,为什么?因为因果不空。

讲个有趣的因果故事给各位听。我到天津去讲课,因为那段期间上课就还满辛劳的,莲友好意地说,老师,我们带你去脚底按摩。那么就有一位山东的年轻人帮我按脚,泡热水然后按脚,他就跟我讲一个因果故事。他说,他们山东老家,他们隔壁村发生一个有趣的因果故事,有位老婆婆她往生以后,要在入殓的时候,因为她带了金戒指,她的孙媳妇,因为也参加封棺,她认为说,老奶奶这个金戒指跟着棺木封起来很可惜,她就去拔这个金戒指起来,拔金戒指起来,惜福嘛,其实也不是坏啊。

结果这个老婆婆往生以后,她中阴身她没有去投生,为什么?因为她有牵挂,她说,戒指不见了。她就回来以后,附体在她的孙媳妇身上,就是拔她金戒指的这个孙媳妇身上,就附体了。她儿子就说,妈妈你怎么又回来了呢?她跟那个儿子,她就附体以后变成她的声音出来了,这个老婆婆附体在孙媳妇身上,声音变成她自己的声音,她说,戒指不见了,戒指不见了,她说戒指不见了,她不想离开啊。

后来她的孙子听到以后,知道说是他太太拔的,他说,奶奶,这戒指还给你,你赶快离开,赶快去,到你应该去的地方。就是人以为万事皆济,看似终了,皆非事实。所以《易经》不以什么?“不终之以既济”,“既济”就已经完成了,他生命结束了,其实并没有结束,这个意思了。后来她那个孙儿,答应说把戒指烧给她,老奶奶才退开,才离开她那个孙媳妇的附体。

再来下面这一句,“而终之以未济”,这是《周易》第六十四卦,卦象为离上坎下,《易经正义》云,“处既济之极,则反于未济”。“未济”什么意思?就是渡水未能过,未能完成,引申为阴阳完全不调和。这一段的意思是说,物极必反,祸福是相倚之理,也即循环无穷之意。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物极必反,而且是祸福相倚之理,循环无穷之意,这是《易经》以此为卦终。

“入世圣人”,佛以真、俗二谛教学。谓“俗谛,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凡夫他只见到世间的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这是迷情所见的事相。佛菩萨要去教化众生,也必须要懂得众生到底迷什么?著什么?执著什么?众生喜欢什么?喜欢饮酒作乐,喜欢一夕间暴富,一夕间突然间发大财,就是迷情所见世间事相。菩萨要去度众生,必须要真俗二谛圆融,他也必须要懂得这些俗谛。“是顺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所以菩萨去教化众生,他必须要“顺凡俗迷情之法”,所以他必须要懂得这个俗谛,有这个俗谛的智慧,又悟了这个真谛的真空,俗谛的妙有,真空妙有,菩萨都能够领悟通达。“其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而不动,故云谛”。这个是“入世圣人”。入世圣人就是以世间人所能理解的层面来教学,引导世人趋近并契入真理,就像孔子、孟子,他们是属于入世圣人。

再来,“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这一段的意思是什么?桃李开花虽然是在春天,但是它最初花苞萌芽的能力,就是在桃李叶片还未黄落前已经具备,那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萌芽了。这一段文,“桃李虽遇春始花,然萌芽初伏,即在叶未黄落之时”,什么意思呢?告诉你世间事,都有其由因向果的发展历程,其因虽然微小,实已圆具果上的全体。这个昭示你什么?因果循环不空、转变不空、相续不空。

再来,“暖气虽遇春始见”,“暖”就是温暖的暖,这个异体字。

“一阳初动”就是,冬至严寒的天气,一阳初生,上有五阴,故谓冬至一阳生。这个意思就是说,知道在凝寒的严冬,已有暖气自内萌生,非于春天的时候它才开始有热,开始会骤热。这也是因果发展,隐微循环的道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么还去分别佛经跟儒书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算吗?才相信吗?那么孔子一生的讲经说法,他能够传到后代的有多少呢?也没有多少啊。(一部《论语》也不过是一万二千七百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六经》《四书》,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谈及自己的父母吗?况且“精气之所以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

《中庸》上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强调先有终后有始。《周易》六十四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以“未济”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像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了;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好,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问。佛教之来。始于东汉。故轮回之说。多在汉后。唐虞三代时。未之前闻也。”

这一段的白话解是这样说的,这一段白话解释说:

佛教传来中国,开始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的,那陶唐氏尧呢?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听说过吧?

这个是先提这个问题出来,说轮回是东汉以后才有的吗?那东汉以前有没有呢?他这个问题主要是问你,在问这个问题。

好,周安士菩萨怎么答:

“答噫。可谓枉读古人书矣。且而不闻鲧殛羽渊。其神化为黄乎。(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记。)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出墨子传。)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不闻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太宰三呼之而三应乎。(出法苑珠林。)不闻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出吴俗传。)若是者。试问在汉明帝前。抑在汉明帝后乎。吴季子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此言可以悟已。”

这一段看起来短短,事实上就是汉明帝以前的轮回故事,也很精彩。我们一段一段的来名相注释:

“噫”就是悲哀、伤痛的语气。像《论语·先进篇》,孔子对颜渊死,他很悲哀,“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这个就,孔子说,颜渊死掉,孔子很舍不得嘛,老天哪,老天哪,“天丧予”就是老天让我失去一个这么好的弟子。

“而”,同尔,这个是你的意思。

好,我们来看这个第二十四页,“不闻鲧殛羽渊,其神化为黄乎”。那么这个地方呢,它这里面又解释说,音乃平声,就黄,所以我们查资料,这个字下面是三点,不是四点,所以这个地方念能,黄,是一种古代,上古的时候的一种野兽,现在已经没有了。那《史记正义》里面讲,去查那个原字,它其实下面是三点而已,不是四点,但是这里写四个点,下面四点,那就是变成熊了,它是念能,黄

大禹的父亲鲧,被尧诛杀于羽山。那我们看这个历史故事,是在《史记》的<正义篇>里面,“殛鲧于羽山”。孔安国的《注解》里面说,这个殛、流窜、放逐、流放、诛杀,这个都是属于古代的一种刑罚,“殛,窜,放,流,皆诛也”,都是一种诛杀。《括地志》里面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就可知了”。

那么再下面这句,“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妾乎(出《史记》)。”这个是在《史记·卫康叔世家》。当初卫襄公,卫国的卫襄公他有小妾,她被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了,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有个叫卫的人来投胎的,可以取名叫元。这个妾呢,他这个贱妾,这个小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啦,成子就说了,康叔是卫国的先祖啊。等到生下来小孩以后,是个男孩,就报告给卫襄公。那么卫襄公就很高兴啊,卫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那襄公夫人她是没有儿子,就是原配她,正宫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为继承人,叫卫灵公。

那么康叔是谁呢?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了周朝,这个武庚之乱,当时周公东征,就是在平定武庚之乱,管叔跟蔡叔嘛,还有武庚叛变,周公东征嘛。那周公平叛以后,把殷地,把商朝这个地方的地,以及七族殷民,就商朝的这些民众分封给康叔,给康叔去做他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弟弟嘛,那建立了卫国。所以卫襄公之妾呢,她不知道有康叔这个人,当然她也不知道有个卫国这个国家,就是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卫国,就是康叔啊。这就是说明什么?她的梦境可信,而且确实有轮回,从这个公案里面就看得出来。等于说这个卫襄公他小妾生的这个儿子,是周朝那个康叔来投胎的,然后起名叫卫灵公,他又来当皇帝了,以前在周朝时候当诸侯,小皇帝啊,现在来,又当皇帝了。这是“不闻卫康叔,见梦于襄公之妾乎”。

再来,“不闻齐襄公所见大豕,从者以为公子彭生乎(出《左传》)。”这个在《左传·庄公八年》里面讲,齐襄公在姑棼游玩,姑棼是一个地名,在这个地方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的时候,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就说了,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就发怒说了,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那一头野猪,像人一样站起来啼叫,齐襄公吓到了,害怕,从车上摔下来,结果伤了脚,丢了鞋子。回去以后,就派他的部下去找这个鞋子,派他的部下是谁呢?费,去找这个鞋子。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他皮开肉绽,皮开血出。

公子彭生他是死在哪里?死在齐襄公,因为齐襄公跟鲁国的姜氏通奸。因为鲁桓公他带了姜氏,就他太太嘛,鲁桓公带了姜氏到齐国去访问,结果没有想到,齐襄公看上了姜氏,那齐襄公就跟姜氏通奸。姜氏她跟齐襄公私通以后,鲁桓公就责怪姜氏了,鲁桓公就责骂这个姜氏了,姜氏报告给齐襄公知道。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酒宴以后,派公子彭生帮助鲁桓公登车,鲁桓公死在车上。那鲁国就非难齐国,说是齐国杀死鲁桓公,齐国就以杀死彭生来了事,因为他派彭生去暗杀鲁桓公嘛,就把彭生杀死掉。结果齐襄公在打猎的时候,彭生变成一头猪,它大概是要来报仇。结果齐襄公就用弓箭射它,那一头猪就像人一样在啼叫。当时那一头猪跑出来的时候,其实齐襄公的部下看到的是彭生,不是一头猪,可是齐襄公看到是猪,他的部属是看到彭生,换句话说,那一头猪是要来报仇的,是彭生已经投生到猪了。齐襄公荒淫,最后他也是死在内部叛变里面。这个是在《左传·桓公十八年》里面记载这一段轮回的故事,这也是因果报应的故事。

这个都是在汉明帝永平十年以前,佛教还没有过来以前,就有这些轮回的因果故事。所以因果不是佛陀发明的,是佛陀把因果的真相讲出来,因果不同时,因果通三世,现报、生报、后报,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恶不能相抵,这些道理,这些真理,老法师讲出来,也等同释迦牟尼佛讲出来。佛发现这个宇宙人生真相,把它讲出来,所以它不是佛陀说的。所以证明说,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以前,就有轮回报应了。

再下面这一段,“不闻杜伯现形,挟朱弓彤矢,以射周宣王乎”,“杜伯”是一个人名。这个故事是在《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果然到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整个山野。太阳正在正中央的时候,杜伯就乘着白马白车,穿着红衣,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了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所以这个杜伯,他是被周宣王枉杀,冤枉把他杀死,他没有罪,他说他三年后要来报仇,他穿红色的衣服,拿红色的弓箭。像现在台湾有些习俗,自杀,要报仇,带了冤气离开人间,都是穿什么?穿红色衣服,红色的衣服,红色的裤子,这是可能是一种迷信、执著。

再来看下面这一个故事,“不闻狐突遇太子于下国”,这个在《左传·僖公十年》。在秋天的时候,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做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国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非神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人,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了,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新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就同意去见这个巫人,申生就一下子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讲什么呢?就是春秋的时候,有晋献公太子申生。因为晋献公他宠爱骊姬,骊姬就攻讦申生,说申生的坏话,想要立她的儿子奚齐,所以派申生住在曲沃,就是陪都。骊姬然后再进一步向晋献公进谗言,说他的坏话,晋献公准备要杀太子申生。有人劝太子申生辩白、逃走,申生说,“不可,君谓我欲弒君也”,人家就以为我杀国君了,“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天下哪里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呢?“吾何行如之?”他后来申生就自杀,乃自杀。“狐突”是春秋的晋国大夫,公子重耳之外祖。狐突在下国看见公子申生的鬼魂。这是记载在《左传·僖公十年》。

下面这一个故事是“老人报魏颗以结草乎”。这个是在《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说,当时魏武子有一个爱妾,她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的时候,他吩咐魏颗说,等我死去的时候,等我死去以后,你一定要把我这个爱妾嫁掉。可是等他病危的时候,他又说了,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人家就问了,你父亲不是说一定要让她殉葬吗?魏颗说,病重的时候就神志不清了,我只听从他清醒的时候的话。

等到魏颗跟秦国在辅氏大战的时候,他看到一个老人把草结成一个像圆圈一样,结草为圈,就套住秦国大将杜回,他是一个大力士,拦阻敌将秦国这个大力士杜回,杜回就绊倒在地,所以就被魏颗把他俘虏了,俘获了秦国的大力士。晚上就梦见那个老人来说话了,他说,我就是,你把她嫁出去那个女人就是谁呢?就是魏武子的爱妾的父亲,我就是那个你所嫁的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就是魏武子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来报答你。这就证明善有善报,也是因果报应。

再来,“不闻二竖居晋侯膏肓之际,即向所杀之赵同赵括乎(俱《左传》)。”这一段是记载在《左传·成公十年》。这个故事就是晋景公梦见有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的,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就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到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过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说的跟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这是晋景公做的这个梦。晋景公说,今后该怎么办呢?巫人就说了,君王你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来。秦桓公就派医生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了,他说,来了这个医生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往哪里逃好?另外一个说,我们就躲到肓这个上边,膈上,膈的上面有一层薄膜叫肓,我们说膏肓,膏的下边。我们躲到哪里?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肓是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肓,膏是心脏下面有一块脂肪叫做膏。所以我们说病治不好,叫病已经病入膏肓,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治不到的,没办法治好的。这两个小儿童就说了,他能拿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躲在膏的下面,肓的上面。医生来的时候说,这个病不能治了,这个病因、这个病灶是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就在心脏的下面,横膈膜的上面,病灶是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针灸,针不能用的,针达不到的地方,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晋景公想要吃新收成的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就烹煮。晋景公就召见这个桑田的巫人来,因为那个巫人说,你吃不到那个麦。那个巫人有跟他讲,有提醒他说,君王,你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意思已经告诉他说,你命保不住了,但是不好意思说,就说,你吃不到那个新收的麦子了。可是到六月初六的时候,晋景公很想吃麦子,就让管食物的人来献麦,叫厨师烹煮。晋景公就召见桑田的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把这个巫人杀掉。晋景公想要吃麦的时候,突然间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粪坑死掉了。真的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这也是因果报应。

再来,“吴王杀公孙圣于胥山”,这在《法苑珠林·六十七》记载。吴王夫差无辜地杀死他的臣下公孙圣。后来越王勾践要去攻打吴国,吴王夫差败走,和太宰嚭说,我以前杀公孙圣,把他丢在胥山之下,今天要经过这个地方,我还感到,我很害怕跟惭愧,我走不动了。你叫公孙圣出来好不好?如果他在,应当会有回应。嚭就说,就向胥山这边呼叫,公孙圣,公孙圣,他叫三声,三次都回应,吴王夫差就害怕得不得了。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地害怕,对天长叹说,苍天啊,苍天啊,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结果就死在这里,就再也没有回去。

再下面,“越军祭伍子胥,杯动酒尽乎”,这个是《吴俗传》里面记载。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赐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我死后,在我坟上种梓木,以木做一个器具,扶我眼珠,悬挂东城门下,让我看见越人来灭吴国。后来越王勾践计划,从松江北边开渠攻打,开渠就是开水道,晚上梦到伍子胥教他从东南边攻进去。越王勾践就设祭坛来祭拜伍子胥,感谢他提供这个战术,就从东南边攻进去。后来就灭掉吴国,越王勾践就设祭坛要祭拜伍子胥,伍子胥鬼魂显灵,酒杯动摇,酒也喝光了。这是记载在《吴俗传》里面。

“吴季子”是人名,就季札,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他不接受;后来封在延陵,被称为延陵季子,简称“季子”。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他说,噫,你真是枉读古人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吗?(见《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卫襄公之妾吗?并托梦给她吗?(见《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子彭生吗?(见《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周宣王吗?(见《墨子》)。

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死去的太子申生的鬼魂吗?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秦国杜回大力士吗?使魏颗俘获了秦国大力士。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肓,那躲在他身体里面,造成疾病的这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赵同、赵括吗?(以上都见于《左传》)。

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来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噽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见《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越王勾践的军队祭拜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见《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之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含义我们应该了解。

好,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看老法师的开示,打猎杀生的果报:

一,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不杀生,养他什么?养这个慈悲心。慈悲心必须要养成不吃众生肉,为什么?不忍心吃众生肉。我们不讲因果,讲慈悲心。人要懂得因果,不敢吃众生肉。人有慈悲心,不忍心吃众生肉。诶,你懂得因果,是不敢吃众生肉,可是你有慈悲心,就不忍心吃众生肉啊,两个的境界是不一样啊。有慈悲心,他是跟菩提心相应哪,他就真的能够做到众生平等了,他不忍心吃众生肉啊。人要有慈悲心,不忍心害别人,伤害别人。为什么?不道德。

第二点,如果懂得因果,不敢吃众生肉,不敢伤害别人。为什么?会有报应。善心善行有善果报,恶念恶行有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恶报应,一点都不假。

第三,老和尚说,他学佛学半年就吃素了,吃长素,为什么?因为他懂了这个道理,他懂的道理并不多,但是他害怕果报,就是知道会有因果报应。这个果报是老和尚亲自看到的,他看到他父亲走的时候的果报。父亲是个好人,他造的罪业很重,造什么罪?喜欢打猎。抗战的时候,他父亲是军人,军械官,管什么?管武器,枪枝弹药非常方便。老和尚说,记得那时候他大概十五、六岁,家里长短枪总共八枝,管武器的,子弹是一箱一箱拿回家,所以打猎了。每天早晨起来,天还没亮,老法师就叫他弟弟起床,一起去打猎。他弟弟还小,不敢放枪。老和尚那时候十六、七岁,就可以了,他也跟着他父亲一起去打,打了三年。每天至少打十发子弹,所以枪法是练出来的。老和尚说,要不要瞄准?不需要,几乎是百发百中,这百发百中,老和尚说,他训练到这个本事,天天练,天天打。所以老和尚他也表法,他示现造业给你看,造杀生的这个业,示现表演这个众生迷惑颠倒。

第四个,老和尚说,学佛以后想起来,他父亲死的时候跟《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里面讲的一样,“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完全一样。他看到他父亲往生的时候,往生前,看到山就往山上跑,看到水就往水里钻,非常可怜。为什么?因为杀生的果报,打猎在山上,抓鱼在水里。鱼怎么抓?用炸药,在水里爆破,水底爆破,鱼整个翻上来。一颗炸药炸下去,总有几千条鱼。所以老和尚说,那个时候,他们家天天吃野味。可是胜利之后,抗战胜利之后,不过是五年时间,他父亲就遭遇这么大的痛苦,这样的死去。学了佛以后,老法师看《地藏经》就呆了,讲的完全一样,不敢吃肉了。

第五,章嘉大师说,教老法师布施,头一个就是放生。自己没这个力量,大众放生,欢喜出钱出力,跟着一起去。《楞严经》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它半斤,来生要还它八两。这是业因果报,欠命要还命,欠债要还钱。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7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