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4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9月22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十六页。

我们上一集讲到“降嗣赤帝”,就是文昌帝君在西汉这一世,它本来是在天界,后来因为它看到天下在“涂炭之中”,就是秦朝的暴政,所以它向玉帝,“飞章奏帝”,就是奏明玉帝,它愿意到人间来救度众生,拯济百姓“于和乐之地”。但是玉帝命它担任“赤帝子之后”,就是他的儿子,它的母亲就是汉高祖刘邦赤帝子的妃子,就是妾,戚夫人。

因为如意太子,就是文昌帝君在这一世,他被刘邦立为如意太子,事实上他也没有担任太子,因为吕后的儿子是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但是因为如意太子他的长相、身高,他的神骨,跟汉高祖刘邦非常神似,刘邦他本来他就长相非凡,所以他很重视这个威仪以及相貌。

所以他因为一方面,他非常宠爱戚夫人这个宠妃,所以他有意想要立如意太子为继承人,就是将来接掌帝位。但是因为因缘不具足,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老臣反对,就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得到黄石公《兵法》的张良,他反对。在经文上讲,张良结合了商山四皓,这四位隐居的老人,就是“须知张良四皓”,就是商山四皓,这四位隐居的隐士,在当时非常有名望,大家非常敬重,所以当张良结合了商山四皓,以及吕后反对汉高祖立如意太子为继承人。在十五页的经文里面讲说,这个“须知”就是张良跟商山四皓过去生也必定跟如意太子或者戚夫人有怨。

所以上一集里面,“降嗣赤帝”,其实有非常深的意涵跟因果教育的内容,我们在上一集特别在这方面发挥得非常地长,主要讲两个重点。一个是中阴身,中阴身是很重要的一个生命环节,每一个人,如果你不是去极乐世界,或者你因为大恶而到地狱去受报,大部分都要经过中阴身,所以我们也探讨过中阴身跟十二因缘。

因为在“降嗣赤帝”这一集里面,当时因为汉高祖太宠爱戚夫人跟如意太子,想立如意太子为太子,但是遭到吕后跟大臣的反对。张良跟商山四皓来辅佐,最主要是来辅佐刘盈,汉惠帝。所以当时汉帝,就汉高祖就讲一句话了,他说,太子有帮手了,翅膀已经长硬了,所以他就放弃了改如意太子为太子的这个主意。

那么汉高祖死掉以后,吕后加紧篡权。刘盈继位为汉惠帝,那么大权掌握在吕后手里。吕后重用她的兄弟、侄儿,尤其这个侄子吕产。把如意太子害死的是吕后。当时汉惠帝知道太后想害死如意,刘盈知道了。他因为他常常跟这个如意太子睡在一起,他把如意太子接到他的宫里面,连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有一天清晨,汉惠帝要出去练习射箭的时候,如意太子正在睡觉,他不忍心叫醒他,出去以后,等他回来,如意太子已经死在床上了。他是被吕后把他毒死,用鸩毒把他毒死。鸩是一种很毒的酒,我们成语讲饮鸩止渴,就是那个鸩毒。那么吕后杀害如意太子以后,又残酷地把戚夫人灌哑巴药,然后把她的双手双脚剁掉,丢在猪舍里面,用一种古代的最残酷的刑罚,叫人彘,人彘这种刑罚。

汉惠帝见到吕后这样的残酷,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他透过人家传话给他妈妈,他说,我是太后的儿子,也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了。从此不闻朝政。

这一段是在“降嗣赤帝”里面是没有记载这一段,我再做这样的补充。

周安士菩萨他说,他在读佛经的时候,他看到“怨亲平等”。因为怨亲平等是法身大士以上的修行境界,唯有法身大士就可以做到怨亲平等。所以圣人都有办法做到怨亲平等,法身大士以上,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真正是平等心。所谓平等心是什么呢?就是不落二边,行中道。我们凡夫落入有,二乘人落入空,法身大士跟佛他们破根本无明,是真正的平等。所以真正做到怨亲平等,那是佛的境界。所以周安士菩萨说,他在读佛经的时候,看到“怨亲平等”。为什么他怨亲平等呢?因为他不起心,不动念了,念不退了,因为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他没有对立啦,他进入绝待的境界,绝待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啊,到一真法界的时候,哪里还有贫富贵贱之别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了,那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了,可以做到怨亲平等。

所以为什么法身大士以上,他们还命债,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像安世高大师他两次还命债,他就做到怨亲平等了,他如果没有办法做到平等心,他怎么有办法去还命债呢?他因为破我执、破法执,又破根本无明了。

所以这个真是到佛的境界就可以做到。你看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他那时候就是已经证得念不退了。当时歌利王带着嫔妃到山上去玩,他那些嫔妃喜欢听佛陀说法,佛陀法相庄严,说法无碍,为这些嫔妃开示,希望这些嫔妃能够修出离心,不要贪著世间的五欲之乐。歌利王醒来以后,起了嫉妒心跟烦恼,就说佛陀起了欲望之心。佛陀说,我没有起欲望之心啊。歌利王就说,五通仙人都有欲望之心,你怎么可能没有欲望之心呢?佛陀说,我真的没有起欲望之心。歌利王就拿刀割佛陀的耳朵、手脚、鼻子,“节节支解时”。佛陀当时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没有起一念的瞋心,他还告诉他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就是佛陀这一世的,他的五比丘护法里面的,第一位成就的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还是佛陀的亲戚,佛陀出家修行的时候他在旁边当护法,就是前世的歌利王。这个就是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就做到怨亲平等了,那就是佛的境界,至少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境界。

所以周安士菩萨说,“怨从亲起之说”,他心里觉得很奇怪,有一点惊讶。等到他了解“事理循环”,“静观事理循环”就是他明白因果道理以后,也就是他明白三世因果的循环,才知道说这种议论,除非是“出世圣人”,“出世圣人”就是我刚才讲的法身大士以上的佛菩萨,他才能说得出来。

所以相对来说,周安士菩萨说,以戚夫人来说,在汉朝那一世,她是跟吕后是对立的,因为为什么?争宠。主要为什么争宠?为了名闻利养。因为不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无所有。迷而不觉。所以把这个世间的地位,皇帝的这个位置,乃至于皇后这个位置,乃至权力,名闻利养,起了贪爱了。所以戚夫人她在那一世当然是以吕后为仇人,那她的恩人当然是汉高祖啊。所以吕后会恨戚姬,戚夫人,就是因为汉高祖的宠爱啊。所以等到他宠爱越深的时候,几乎要换太子了,那么就引起吕后隐藏在内心的怨恨,到后来没有办法去解开这个,解冤释结。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周安士菩萨就说了,真正害死戚夫人是谁呢?按照这一段来说,真正害死戚夫人是汉高祖。所以当时的欢乐之因,欢乐的这个情形,恩爱的这个情形,其实是制造来世果报的苦因,你要有三世因果的正法眼,你才看得出来啊,你现在觉得很幸福,你觉得现在很恩爱,现在觉得很快乐,现在觉得很得意,其实已经种下来世的那个苦因,已经在那边等着了。所以苦集灭道是小乘、大乘都要修的,苦从哪里来?从贪瞋痴感召来。如何离开世间的因果?必须要灭掉贪瞋痴,依八正道。所以在这一段里面探讨说,在我们凡人看来,汉高祖是戚夫人的恩人,吕后是戚夫人的仇家,其实真正的大仇家就是汉高祖,所以要怨,要怨汉高祖。当然吕后也算是她的亲戚了,她们都是汉高祖的夫人。

所以我们上一集特别引用《慈悲道场忏法》里面讲的,众生就是因为“长寝生死”,永远在生死流转里面,不能够觉悟,“贪著世间”这些五欲六尘的东西,而不知道出离,“不知出要”,所以建立了苦本,“长养怨根”,重点是这句话,建立了苦本。所以贪瞋痴就是“建立苦本长养怨根”,所以才会“轮回三有往来六道”。

我们看到西汉这个汉高祖的故事,其实你看到,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怨从亲起这一种因果循环的故事,如果你不知道觉悟,你不知道出离,它这个历史是重演的,是不断地在演这些因果故事给你看,还是一样冤冤相报,无有了时。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不断贪瞋痴嘛,因为“怨根苦本”,为什么会怨恨?“何者怨根苦本”呢?主要是六根贪,攀缘六尘,“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

大部分都是什么?都是亲戚之间,因为亲戚之间最亲近,天天生活在一起,所以大家都有大家的习气,大家的贪瞋痴慢疑。所以大家的彼此的贪瞋痴慢疑,这些“三毒根”,尤其是贪、瞋、痴“三毒根”,互相触恼,夫妻最明显,兄弟姊妹,父子母女,三毒根互相触恼,“自相触恼”。因为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一触恼就起怨恨心,起了无明烦恼。“所以亲戚眷属亟生责望”,要么就是期待太高,要么责备太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山东就发生这个公案,现在大家都流行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赶这个流行,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是扎根的工作,这是从胎教就要开始啊,你要学周朝的周太王、季历、周文王,他们这三代的太姜、太任、太姒,那种培养圣贤教育的扎根教育是从胎教就开始了。在现代人都是因为根基没有扎好,也是,当然是有心要学传统文化,但是方法不对,没有智慧。

山东的这个个案,就是有一位单亲的母亲,她把她的女儿送到一所传统文化学校去学。这一所传统文化学校也没有如理如法地教学,欠缺智慧教育,还有循循善诱。其中有一个体罚教育是不太理想,就是这位小女生本身就是很有叛逆性,不好教。为什么不好教?过去生的恶缘感召来的嘛,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嘛。这位小女生因为她被母亲送到传统学校去学传统文化教育,基本上她不是起欢喜心,所以她犯错以后,老师把她罚,体罚她,怎么体罚呢?就是她犯错以后,因为没有悔改,就在吃饭的时候,逼她在厕所的茅坑上面吃饭,这个是非常不人道的体罚,而且完全没有智慧的体罚。所以这个小女生就怎么样?在这里面讲的,她产生一个什么?长养这个怨根,那个怨恨的根就扎下去了,对老师的怨恨,对母亲的怨恨。产生一个很深的怨根以后,有一天她回到她老家以后,亲手把她母亲杀了,造成这个家门不幸,家毁人亡。

这什么意思?“怨恨皆由亲近”,“三毒根自相触恼”,“亲戚眷属亟生责望”,“责望”就是责备太深,责备太过,或者“父母责望于子”,希望望子成龙。“或子责望父母”,如果儿子,子女出生贫贱,怪父母不能给他财富,怪父母不能够给他很好的生活环境,“责望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也是这样,“更相责望,更相嫌恨”。

稍微不如意就生瞋恨,“小不适意便生瞋怒”。“若有财宝亲戚竞求”,如果一有钱的时候,亲戚朋友,亲朋之间,互相争夺。“贫穷之日初无忧念”,穷的时候没有人来,“贫穷之日初无忧念”,不用烦恼这个。这是你得到一点的时候,他觉得嫌得太少,“又得者愈以为少”。“愈得愈为不足”,你给他越多他越不满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百求百得”,他不能够知道感恩,不知道满足,母亲辛辛苦苦煮了九天的饭给他吃,只有一天煮不好,他马上埋怨了,这个叫“百求百得不以为恩”。稍微不称心,“便增忿憾”,稍微不如他的意的话,就起了瞋恨心了。

要怎么办呢?要怎么去解冤释结呢?虽然眷属的因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包括夫妻、子女,那怎么样做到怨亲平等呢?在《慈悲道场忏法》里面告诉我们,《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它里面讲,它说,“所以菩萨摩诃萨舍怨亲心,离怨亲想,以慈悲心平等摄受,相与今日已得发菩提心,发菩提愿,宜应习行菩萨所行,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四弘誓”,就四弘誓愿,“如诸佛菩萨所行之行,我等今日亦应习行,怨亲平等一切无碍,从今已去至于菩提,誓当救护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究竟一乘”。就是告诉你,一定要发菩提心,求生极乐世界。

“菩萨摩诃萨”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叫做“菩萨摩诃萨”,大菩萨,他是“舍怨亲心”的。什么叫“舍怨亲心”呢?就是放下。老和尚讲,不与人对立,不与人结怨,他要就给他。这很简单的说法,不与人对立,不与人结怨,他要就给他,那就是修忍让。“舍怨亲心”最容易做的就是忍让就好了,就没有怨了。“以慈悲心平等摄受”。

所以最后一定要怎么样?一定要学习“菩萨所行”。以“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不管是顺境、逆境,面对这些家亲眷属,你都要以慈悲喜舍的心。慈就是什么?慈就是给予欢乐,悲就是拔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摄法”就是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还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家中眷属也是众生,也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别人都在度了,怎么自己的亲眷不度呢?怎么自己的家亲眷属不度呢?

所以像学人来讲的话,我的父母,最后我都度他皈依三宝,为他修福。我父母亲在的时候,我都印经书,都为他们印经书,送佛像,供养三宝,斋僧,乃至于放生,全部为他们修福。就是什么?就是六波罗蜜啊。兄弟姊妹也是一样,兄弟姊妹之间就要化解怨气,不然他会埋怨说你不照顾他。就怎么样?要学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叫喜舍心。这叫什么?这叫四摄法,布施、利行,这就是四摄法里面的两个,一个是布施,一个是利行,利行就是给他好东西,送礼啊。我家兄也是一样,已经往生了,这几天中秋节快到了,打电话给大嫂,一个老人家在家里。我忙,忙着法务,没有办法去给她贺节,请志工帮我送中秋月饼跟柚子过去,跟大嫂贺节,布施、利行、爱语,安慰她。这是什么?就是我们把这一世的因缘,我们把它圆满。这是学菩萨的六度万行、四无量心还有四摄法。我们学习“诸佛菩萨所行之行”,就像释迦牟尼佛怎么对待歌利王,你如果不这样去处理,在这一世里面,在亲戚朋友之间结这些怨,来世还是没完没了,冤冤相报。

所以“我等今日”,我们现在应该要学习,要实际去落实。你如果能逐步逐步这样去做,做到“怨亲平等”,那就“一切无碍”了。乃至于到什么?乃至于到成佛,圆满无上菩提啊,“从今已去至于菩提”。怎么样?要“誓当救护一切众生”,这是最大的一个。你怎么去化解冤亲债主啊,重点是在这句话,你再讨厌的人,这是天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你纵使过去很恨他,你还是要学习原谅他,怎么样?“誓当救护一切众生”,你就把他当成众生救度嘛,誓愿救护一切众生,所有怨气全部化解掉。“令诸众生究竟一乘”,你帮助他成佛,同生极乐国。你只要帮助他,“令诸众生”就是帮助他“究竟一乘”,“究竟一乘”就是成佛,不就怨亲平等了吗?这样才是人生最大的圆满,功德圆满。

以上呢,为什么我在今天的这一集开始,特别再强调怨亲平等,还有上一集我们都做一些补充,就是上一集跟这一集里面的怨亲平等真的很重要。所有世间的这些我们讲的怨怼,冤亲债主,都是这样不断地累积,不断地这样循环造成的。所以在轮回,在三界里面“往来六道”,“舍身受身”,一世再一世这样不断地去冤冤相报,因果循环,“舍身受身”永远没有停息,“无暂停息”。把这个讲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果教育,釜底抽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果教育的一环,我们做以上这样的补充。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邛池化龙”

“帝君曰。”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自罹吕祸后。思报宿愤。不顾已往修积。虽诸吕死后。冥间备受苦楚。孽尚未清。然此时已共生于东海之滨。邛池邑矣。邑令吕牟。吕后之后身也。予母夫。人亦生于彼。复为戚氏。以前生享福太过。故至此贫悴。所嫁张子。老而乏嗣。以芟刈为业。一日至野外。自伤无子。泣而祷天。乃相与割臂出血。沥石凹中。且祝曰。若此石下有动物生焉。亦遗体也。予方感母氏心。不觉神识已经托彼。明日揭石视之。血化为蛇。金色寸长。余所为也。母收养逾年。顶上生角。腹下生足。能变化。每天欲雨。予为助之。身既长大。腹量宽廓。见羊豕犬马。辄食之。邑令有良马。吕产后身也。予拘而噬焉。令遂逮予父母入狱。限三日不得予。罪之以死。次日予化儒生。谒令解之。令曰。张老夫妇。家养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马。吾欲为民除害。而不肯放出。是彼自为妖也。必将戮之。予曰。物命相偿。宿业所致。君欲为畜杀人。可乎。令叱予使退。予曰。君面有死气。宜善自爱。语毕。予隐形不现。左右皆以为妖。予乃奏天称怨。陈前世母子无辜。死于诸吕。今欲报之。词上而未报。乃不胜其愤。遂变化风雨。呼吸云雾。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四十里皆陷。予乃身载父母而出焉。时孝宣之世。今所谓陷河者是也。”

这一段“邛池化龙”,就是讲三世因果了,就是讲冤冤相报了。上一世的吕后到地狱去受报以后,到这一世福报还没用完,投生到这个东海之滨,邛池这个地方当邑令,还当县长,前世当皇后,这世当县长。那戚夫人前世福报用尽,一点福都没有修,也没有布施,也没有行善积德,更没有学佛了,也不懂因果了,所以福报用尽啦,也是投生到这东海之滨,当农家之妇,丈夫也割草为生。

那么这一段主要是在讲,因为上一世的时候,吕后害死他母亲戚夫人,所以他发了一个恶愿,他当时就说了,“予深怨之,每思为率然”,他就当时发一个恶愿说,我要变一条大蛇把你吞掉,就上一世阿赖耶种下这个种子。阿赖耶发这个恶愿,种下这个种子以后,到这一世,下一世成熟,结果他变成一条大蛇,真的变成一条大蛇,龙啊,而且还真把它吞掉啊。吕产到这一世来变成马,还在畜生道,前世是吕后的侄子,到这一世来变成畜生道,给吕后骑,当他的县长邑令的坐骑。都在讲三世因果,这一段也很精彩。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邛池”是一个地名,在东海之滨,大概是在我们这个山东,靠近东海这一带。

那“芟刈”就是,“芟”就是除草,“刈”就割草的农具,也就是镰刀。所以“芟刈”就是简单说,从事务农的工作。

“沥”就是滴下、洒落。《说文解字》,《说文》:沥,水下滴沥也。

“遗体”,谓子女的身体为父母所生,所以称子女的身体就是父母的“遗体”。在《礼记·祭义》篇里面,“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所以“遗体”就是亲生子。

“逾年”,时间过一年,或一年以后,第二年,这个叫“逾年”。

“廓”,广阔,宽大。

“吕产”,汉高祖皇后吕雉的侄子,就吕后的侄子,吕产。

“噬”就是吃掉、咬掉。

“逮”是逮捕、追捕、捉拿。

“谒令”就是拜见,拜见县令。

“叱”就大声责骂。

“诸吕”就吕后的那些亲戚,吕产、吕禄等等。

“未报”就是它向玉帝报告,但是玉帝还没有回复,尚未批复,这个叫“未报”。

“孝宣之世”就是西汉孝宣皇帝,武帝的曾孙,史称“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就“孝宣之世”。

“陷河”就是一条河名,位于今天山东无棣县。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邛池化龙”。文昌帝君说,我自从遭遇吕氏之祸后,一心想要报仇,忘了在过去世中修行,已经累积的德行以及所知道的道理,圣贤的道理。那么吕后死后,虽在阴间受尽各种痛苦的刑罚,但是我们之间的纠葛还没有消清,我与她就一起出生在东海之滨的邛池邑,邛池县。邑令吕牟是吕后的后身。我母亲也生到这里来了,也是称为戚氏,跟前世同样的姓氏。因为过去生享福太过分,所以到这里出生以后很贫穷。嫁给张家,老而无后,靠着割草度生。有一天他们夫妇就到山野,因为没有儿子而伤心,就哭着向上天祷告,然后两位夫妇就一起割臂出血,滴在石凹之中,并且说了,如果这石头下面有动物会生出来,就是我们的后代。

我正被母亲的心情、心感动,不知不觉,神识已入她的血中去了。这个就是情执牵动,业力牵引,业力感召。第二天揭开石头一看,血已经变成蛇了,金色一寸长,就是我的身体。母亲收养了一年,头顶上就生出角来,腹部就长出脚来了,能够变化风云,每遇到天要下雨的时候,我就从中帮助。身体慢慢长大了,食量也一天一天地增加,看见羊猪狗马就吞食了。

邑令有一匹良马,是吕产,吕后侄子的后身,我就把它咬住吃掉了。邑令就逮捕我父母入狱,限三天,不把我交出来,就要处以死罪。第二天我变成一个儒生去拜见邑令,要他释放两位老人家。邑令说,张家两个老混蛋,张家两个老人家,家养这些妖蛇,吃人家的六畜已经很久了,今天又吃了我的坐马。我正要为民除害啊,怎么可以放出去呢?是他们自己养妖蛇所招感的啊,杀了应该的。我就对邑令说,物命互相抵偿,这是前世的业报。你看它也知道,知易行难,真的是知易行难,知道道理,事情上没办法转这个境界。它也知道是过去生的业报,但是还是看不破,放不下,没办法转这个业报。这是前世的业报,你要为畜生而杀人,可以吗?邑令喝令我退下去。我说,你面有死气,应该善自爱惜。说完以后,“隐形不见”,左右的人都认为我是妖怪。

你看它这个地方就有小神通,它就知道,邑令吕牟就快死掉了,为什么?因为它等一下就要报仇了,要兴风作浪,要淹水了,吕牟就要死掉,它已经知道了,有小神通,这也是它前世修的德,过去它已经有修积这些善行。可是因为它想要报仇啊,瞋恨心未放下来,私报宿愤,就刚才讲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办法行慈悲喜舍,没有办法发四弘誓愿,没有办法学诸佛菩萨的菩萨行,没有办法学菩萨的四摄法、六度万行,所以它做不到怨亲平等,非要报仇不可,简单地说,我执没有办法放下来,还有四相、四见。

接下来,于是文昌帝君它就向天帝报告,“称怨”,陈述它前世母子被害的事情,以及它们前世母子无罪而被吕后害死,死在吕家人的手里,今天想要报仇。奏章送到玉帝之后,还没有等到回音,但是就忍不住心中的愤恨了,而“变化风雨”,呼云吐雾,再“借海水,灌注城邑”,周围四十里都淹没了。我就背着父母出来。这时候是孝宣朝代的时候,今天听说陷河故事就指这一件事情。

好,这一段我们白话解就解释到这里。

接下来,下面有一段“按”,是周安士菩萨他的按语,我们看下面这段“按”:

“帝君虽以累世孝友。积功励行。然毕竟是人天小果。未修出世大法。是以一生帝王家。忽然立脚不住。幸得后来遭遇释迦。终成解脱耳。不然。怨怨相报。正无已时。所以菩萨苟欲救度众生。必得先乘般若之船。而后可入生死之海也。”

这一段也有名相注释,我们看一下:

“已”就是停止。

“菩萨”就是菩提萨埵。在玄奘大师之前,叫“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以后称为“觉有情”,就是菩提萨埵就是菩萨,新译叫“大觉有情,觉有情”,就是“求道之大心”的人,旧译叫“大道心众生”。

“般若”就是智慧。

那么这一段,帝君它虽然多世以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积累功德,鞭策善行,但毕竟它所得的都是人天福报,没有修出世大法。所以一旦生在帝王之家,就站不住脚,忽然立脚不住,就是它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返迷归悟,被这个五欲六尘所迷,这叫立脚不住。幸好后来遇到释迦牟尼佛,才得以最后得到解脱。否则,“怨怨相报”,是永远也没有结果的。所以菩萨如果想要普度众生,必须要先登上般若之船,然后才可以出入生死苦海,随机弘教度化。

这个是这一段的白话解,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那么这一段主要在讲什么呢?这一段按语,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就是说,帝君它早期有学佛修行,遇到佛法,本来它是要往生西方的,但是在君山跟洞庭湖的时候,它因为一念停留就开始步入,便入轮回了。所以还是要往生西方,才可以了生死,才可以解冤释结。所以往生西方,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它当中阴身的时候,经过君山跟洞庭湖的时候,因为这个地方的,我们前面讲过,这边的这个山川秀丽,它起了一个,它起了什么呢?它起了一念恋著山水之心。它本来是要往生西方啊,“本欲为西方之行”,但是因为“一念恋著山水”。所以它本来也没有想要做“山灵河伯之想”,它本来也不想做山神跟河神,“纵意中绝无作山灵河伯之想”,就是它心里没有想要作山神,或是河伯,就是河神之想,因为它本来是要去西方,“西方之行”。可是因为“一念恋著山水”,结果背觉合尘,“已堕血食之神”,就变成落到这个鬼神部了,这是天龙八部里面,“已堕血食之神”,就开始步入轮回了。

虽然它功德巍巍,但也是人天福报,究竟不能够主宰生命,究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反而进入沉沦。后来幸好遇到释迦牟尼佛,才得以究竟解脱。可见菩萨要到这个生死苦海去度众生,要怎么样?要先得般若智慧,也就是要怎么样?你要先最少要像小乘的,像阿罗汉破我执,也要破法执,成菩萨才可以去行六度万行,才能够随机度生啊。那帝君是这样,何况是我们凡夫呢?所以后面才会谈到《西归直指》,就是直捷解脱之法。

那么这一段里面,“邛池化龙”跟前一集的“降嗣赤帝”,这个都在讲冤冤相报。你看,在上一世如意太子到这一世变成畜生道的率然,大蛇,就是龙。吕后到地狱去受报,到这一世来,也是投生在东海之滨,“邛池”,他还有福报,当邑令。但是他前世的侄子吕产,到这一世来变成一匹马,畜生道,还当吕后的坐骑。最后到第二世来的时候,被这只大龙,就是如意太子,把它吞噬掉了,还命债了,这也是冤冤相报。

所以老法师的开示里面说,不与人结怨。在《大智度论》里面说,“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一,“口气臭”。这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会造妄语。我们口过有四个,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这造这个口业,口过,四种口过,他将来的果报是怎么样呢?口气很难闻。口的气味很难闻的时候,这个人口业很重。这是第一个就是,造这一个妄语罪,“妄语有十罪”。那么第二个,“善神远之,非人得便”。善神远离他,“非人”就是冤亲债主找上你,就是现在所说的附身,冤亲债主附在你身上,因为没有善神保佑。那冤亲债主不止一个,佛陀说,我们罪业如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所以真正,包括修行人都免不了。

老和尚就说,他看过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位同修自己说出来的,是真实的故事。就是他有气喘病,而且很多年,后来被发现,那个气喘是一个冤亲债主附在他身上,让他受这个罪。那总共有两个冤亲债主,另外一个冤亲债主,相貌很不好看,也是冤亲债主。老法师说,这两个冤亲债主造成果报,他身上的这个病苦的果报。以前他整人家,这一世就得这个果报,这两个冤亲债主让他日子很不好过。所以莲池大师说,病由业起,业由心造,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我们一般讲叫做业障病、冤业病。后来他明白以后,他把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它,帮助它求往生,果然后来有效。所以“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我们印祖说的,他最后是用念佛功德来化解。这两个冤亲债主也很感谢过去生的这位冤亲债主,也就是现在生病的这个人,气喘病的这个人,它离开他的时候告诉他,它说,阿弥陀佛要来接我到极乐世界去了。结果讲完以后没多久,这个莲友的气喘病就好了,也不需要医药治疗,自然就好了。

这个我相信,我有一个南部的台湾高雄一个莲友,他修行修持的功夫也不错。几年前,他每到冬天,天气气温一下降,他就气喘得不得了,命都快没了,每天都是挂急诊的。后来他经过高人指点以后,他开始闭关用功,非常用功,而且电话不接。现在呢?现在气喘好了,跟这个一模一样,这冤亲债主远离了。不需要医药,自然就好了,而且面孔也改观了,面相也改变了。

所以老和尚说,我们自己身上有很多病痛,真正的原因。因为我们有病有三种嘛,一个是生理病,一个是业障病,一个是冤业病。那生理病,一般的中药西药,吃了就好了。业障病要透过忏悔。冤业病要解冤释结,才有办法化解。所以老和尚说,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冤亲债主找上身来,这病叫冤业病,不是没有原因的。

所以要怎么去化解这些呢?两个方法,第一个,决定不能跟人家结怨,“冤家宜解不宜结”,结怨的时候,这个东西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我们要记得,什么时候会结怨?他要求你,你不能满足他,你侵损他的利益,你用言语激怒他,你用言语讥笑他,你嫉妒他,你毁谤他,你不让他,你跟他斤斤计较,太多了,每天这样造成很多冤家,很多冤亲债主,你舍不得给他。譬如说员工帮你做事,你总是跟他斤斤计较,他这样的工作量,顶多只能拿二万元,他偏偏要跟你要二万五,台币二万五,你不给他就给你闹。怎么办?要不要给他?你必须要跟他好好商谈。那真的是必要的时候,还是顺他的意思。“冤家宜解不宜结”,结怨的时候,这个东西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他一定会产生怨恨的,产生抱怨的,产生埋怨的,在他阿赖耶识里面,所以决定不能够与人结怨。

有一次在香港大埔,我就问老法师,我说,老法师,那个人,那位护法居士,那也是莲友,他在外面的评语不太好,老法师你为什么都没有给他纠正指导呢?老和尚跟我讲,那种人得罪不起,那种人不要得罪他,得罪他后果难料。老和尚就是一直始终一辈子记得,不与人结怨,你谁找他,他都说好,但是他心中有一把尺,你修持得怎么样,你有没有真干,老实听话,你骗不了老和尚,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可以栽培的,打骂得特别厉害,跟李老师一样,不能栽培的,合掌令欢喜,阿弥陀佛。

老法师他跟我们讲的就是佛菩萨说的啊。歌利王在那一世,佛陀也没跟他结怨,佛陀在的时候,提婆达多明明是前世的冤家,因为前世,提婆达多是一个外道啊,他也信徒一大堆啊,那佛陀是一个学佛的修行者、成就者,很会讲经说法,辩才无碍,结果提婆达多的信徒全部跑去听佛陀讲经。所以老和尚说,当你很会讲经的时候,嫉妒就开始来了,你就没有地方有容身之处了。所以老和尚说,还好他没道场,他就在一个小摄影棚里面,小摄影棚就是他的道场,整个宇宙,整个虚空法界,整个地球就是他的道场,他只有一个小摄影棚,一个小小会客室,他没有大雄宝殿。我到大陆去参学,那有些佛寺大到什么程度?要开车绕十几分钟才有办法绕完。老和尚一间都没有啊,老和尚说,只要有庙产,人家就会来争啊。所以老和尚不与人结怨,这一条我们一定要学。那怎么办?学老和尚送礼,让他,毁谤,随他,不放在心上。

有一次我跟老和尚说,老和尚,那一个人说,读经千遍,其义不能自见。我说,师父,他怎么可以讲这样呢?老和尚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事。两句话就转掉了,都不会起烦恼,真的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菩萨,不与人结怨。如果我们耳闻声,他怎么会说我这样呢?结怨了。刚才不是讲吗?我们刚才不是讨论到,“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刚才不是讲了吗?怨从哪里来的?身贪触啊,你身体碰到软的东西就去贪,男生抱女生,好软啊,起了贪爱之心。所以刚才讲那个《慈悲道场忏法》里面讲得非常好了,“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完了,就被五尘系缚了,五尘就给你包围,就冤亲债主了。

所以老法师说,怎么样可以解冤释结呢?第一条,不与人结怨。第二个,老和尚说,现在、现前跟人家结怨的,一定化解,说对不起,谢谢你,请原谅,我爱你,你只有这样说。必要的时候下跪都可以,像傅冲老师一样下跪,跟她的这个长辈下跪,就化解掉了。现在、现前有跟人结怨的,一定要化解,要讲到他心开意解,一定要知道忏悔,要改过自新。这两个方法,最好不要跟人家结怨。结怨,要忏悔、要改过,要说对不起,要化解,这两个方法。

所以人在世间,有的人会喜欢你,有的人会讨厌你。所以你也不要太在意人家嫉妒你啦,总在遇缘的不同。有人都会喜欢你,也有人讨厌你的。但是比较好的方法是什么?还是低调比较好啦,不要出风头,尤其现在手机很方便,到处秀自己的照片,到处去秀自己的活动状态,不需要。尤其现在脸书、LINE非常地普遍,自己到哪儿,就不忘把自己照片铺出来,不需要。我要到各地去参学啊,我都交代我爱人说,不要把我相片公开,不要把我活动信息公开,我要低调。所以有人喜欢你,也有人讨厌你。喜欢的是善缘,讨厌的是恶缘。所以恶缘果报很不好。所以一切不善的缘,要想办法把它改善。

我们终于明白、觉悟了,别人做出一些对不起我们的事情,要一笔勾销。他要就给他嘛,与人不追悔嘛,你给了就不要后悔嘛,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这句话很重要,不要唠叨不止,唠叨不停,到处逢人就说。更不要放在口上,到处传播是非,说是非。他跟我结怨,我不跟他结怨啊,他毁谤我,我赞叹他啊。为什么赞叹他?我感恩他,他替我消业障了。

所以念头一转,心开意解,你烦恼痛苦完全没有了,你会很安慰、很快乐。对待这些伤害你的人,你都要感恩,因为他成就你的道业。他成就你什么?他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你没有起瞋恨心,不就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了吗?六度里面老实说,最难修就是忍辱。本来翻到中国来叫忍耐,后来他们觉得,翻译的法师说,中国人说,“士可杀不可辱”,所以换忍辱比较好,所以变成忍辱了。所以伤害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感恩,从内心发出对他感恩,我们的业障就消掉了。所以你办活动的时候,困难很多,障碍很多。李炳南老师说,困难越多,功德越大,欢迎困难,欢迎困难。所以人家障碍你,你要用智慧去化解,人家嫉妒你,你不要放在心上,也不用口语再反击回去,我们如果这样去做,业障就真的会消掉,这是应该要学的。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遇佛得度”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以吕后怨怼奏帝。未报而擅行之。虽一时快意。然气平即悔。翌日玉音荐降。以海神晁闳。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余户。以口计之。二千余命除予前身仇怼。八十几人外。余俱夭枉。帝命赐谴。以予为邛池龙。羁囚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八万四千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不已。宛转困苦。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人间五百年。)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现诸妙相。希有光明。山灵河伯。万圣稽首。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复有天香。缭绕四合。天花纷堕。堕处生春。予乃耳目聪明。鼻观通彻。心清口润。声音发扬。仰首哀号。乞垂救度。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大丈夫当如此矣。)今以教法。流行东土。汝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踊身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曰。善哉帝子。汝于向来。孝家忠国。作大饶益。特以人我之相。肆兴残害。汝今复有怨亲之想。与瞋恚愚痴之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无人无我。诸念顿息。自顾其身。随念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怨怼”就是怨愤、怨恨、愤恨。

“翌日”,“翌”就是第二的意思,“翌日”就是指明日。

“荐降”,“荐”是再、又、接连。意思是说接连降旨,叫“荐降”。

“晁闳”是海神的名字。

“劾”就是揭发罪状。

我们看第六个,“水复为泥”,“复”就是还原,就是池水干涸见底,还原为泥。

再来“咂啮”,“咂”就是吸吮。“啮”就是啃咬。所以“咂啮”就是吸吮啃咬。

再来,“绀发螺旋”,“绀”的意思就是微红带深青色的,这叫“绀”。所以我们看佛像,佛陀那个头发,头部,叫做“绀发螺旋”。那个雕刻佛像都会雕刻,尤其是木刻的,上面的头部它大概都会,这个颜色叫微红带深青,这个叫“绀发”。佛陀的毛发为绀琉璃之色,又叫做绀顶。在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里面记载,“又有如来发,发色青绀,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半寸。”所以“绀发螺旋”就是指佛陀的这个头部的毛发。

再来,“稽首”,“稽首”就是古时候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稽首顶礼。

“四合”,“四合”是四面围拢。

“鼻观”,“鼻观”是鼻孔,嗅觉。

“释迦文佛”,“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就释迦牟尼佛。在《大智度论》里面,《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佛陀在过去世的时候,担任做瓦的这个工匠,“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

这个是很特别,这一段就在《大论》里面记载,就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世,他做一位工匠,专门做瓦的,“瓦师”就是做瓦的师傅。就我们一般台湾称工匠叫师傅,在我们内地,在我们国内,开车的,打滴滴的,计程车的,驾驶都是叫师傅。叫“瓦师”,他的名字叫“大光明”。那时候有一尊佛叫释迦文,释迦文佛,他的弟子叫舍利弗,也叫舍利弗、目伽连、阿难。释迦文佛跟弟子一起到这个瓦师的家里接受供养,住一宿,住一晚。当时这位瓦师就供养佛陀,供养释迦文佛,“布施草座”,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蒲团,用草去做成的一个草座,还有供养一盏灯,“灯明”,还有“石蜜浆”,“石蜜”是冰糖,“石蜜浆”是冰糖水。“便发愿”,当时瓦师发一个愿,“我于当来作佛”,我将来作佛,也要像这尊佛一样,“如今佛名”,也叫释迦牟尼佛,释迦文佛,弟子的名字跟今佛一样,“亦如今佛”。

再来,“踊”,“踊”就是跳、跃。

“灌顶”,“得灌顶智”,“灌顶”就是天竺国,就印度,国王要即位的时候,用四大海水的水,灌于顶表祝福的意思,“表祝意”。在密教也仿效这个世间法,在这个人加行成就了,他继承那个、承接阿阇梨的这个位置的时候,承接阿阇梨位的时候,要设坛行灌顶仪式。“密教有灌顶法,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有种种不同的方法”。一般又可分为结缘灌顶与传法灌顶两种。

“归依”,归投依靠的意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帝君说,我把与吕后结怨的情况奏知天帝,没有等到回音就擅自行动。虽然一时痛快,但气平后就很后悔了。第二天玉帝降旨连下,玉帝连下谕旨,因为海神晁闳揭发我擅用海水,淹没平民五百多户,以口数来计算,总共死掉二千多人,除掉我前世的仇敌八十几个人外,其他统统是冤枉死的。天帝就命令惩罚我,以我为邛池龙,囚禁在积水之下。因为连年大旱,水干露出池底泥土,我的身体广大,无洞可钻,烈日暴晒,“内外热恼”,无数的鳞甲里面都生了小虫,吸血咬肉,没有休止,辗转困苦,“不计春秋”,不计年月的意思就是“不计春秋”,不晓得多久,不计年月,“不计春秋”(地狱一昼夜,人间五百年)。

有一天早晨突然间变凉,“天光忽开,五色祥云”,浮空飘过,中间出现圣人瑞相,黑里透红的头发像螺一样地旋转覆盖在头上,金色的身体像月亮一样祥光四射,现出种种微妙好相,少有的光亮清明。山灵河神,“万圣稽首”顶礼,“欢喜赞叹,声动天地”。又有天香缭绕,从四面汇合起来,天花纷纷飘落,所落之处都成春天,都成为春天。我于此时耳聪目明,鼻息相通,“心清口润”,发声朗朗,仰头哀号,乞求救度。

大家对我说,这是“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大丈夫当如此)。现要让教法流行中国,你既然有缘相逢,前世罪业就可以解除了。我于是跃身于天光之中,详述过去因果报应的事情,向世尊报告。世尊说,好啊,帝子,你一向以来都孝家忠国,做了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只因为我执未尽,执著有我有人,不知道众生是同体,怨亲是平等,就放肆杀害了许多众生。你现在还有怨敌仇人的想法吗?或者愤怒愚痴的念头没有?我听到以后,我听到了真理之后,心里豁然开朗,无人相,无我相,各种妄念顿时息灭。看看自己的龙身,已经随念消失了。就是什么?脱离畜生道了,心开意解,我执破了,我执破了,它就是离开畜生道。所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又变成一个男子了,也等于它舍报了,离开龙身,投生到人间来,又变成一个男子了,受灌顶智,智慧顿开,我就皈依佛陀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

“龙有胎卵湿化四种。其间苦乐相去。不啻天渊。所以娑竭罗龙王云。龙趣之中。或有享福如天神者。或有受苦如地狱者。或有等于人畜饿鬼者。各随宿业受报。昔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盲龙。居热水中。遍身鳞甲内。为小虫所唼食。号呼望救。又有无量饿龙。泪下如雨。各问宿世因缘。佛为一一开导。令其受三归五戒。而后诸龙。得脱苦趣。(详大集经济龙品。)信乎。佛为三界大师。四生慈父。光之所烛。能使盲视聋闻。跛行哑语也。帝君往昔。因闻歌有感。遂至下车投拜。则智慧灵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顿捐宿业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娑竭罗龙王”,“娑竭罗”,华言叫“咸海”,又翻成“龙王”,在咸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的第七龙王。“今独列此龙王者”,谓大权菩萨,他就是菩萨示现的,而且“位居十地之中”,他是十地菩萨示现的,就娑竭罗龙王是十地菩萨示现的,他示现龙王身,“处于咸海”。这个是“娑竭罗龙王”。

再来就是“为小虫所唼食”这个“唼”,“唼食”,“唼”就是虫咬东西,叫“唼”,虫咬东西。

再来,“三归五戒”,“三归”就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就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界”,就欲界、色界、无色界。

“大师”,“为三界大师”,这个大师是佛的尊号,一般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在《瑜伽论》里面曰, “《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可谓天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大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这个是在《四教仪集注·上》曰:“大师者群生模范。”

这个“大师”,在《瑜伽论》里面说,能够教声闻弟子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可以称为大师。这教声闻的,教阿罗汉的弟子。又能够化导无量众生,让他们能够成就苦集灭道,这称为大师啊。或者摧毁、摧灭邪见,“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所以它这个是在《资持记》里面说,大师是天人之师,是佛的十种通号,所以一般都以大师来尊称,他是“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只有佛大圣才可以称这个嘉号。其他凡夫啦,未修行成就的凡夫,“自余凡鄙”就是一般凡夫,是不可以称为大师的。“大师者群生模范”。

好,我们来解释这一段“按”,这个白话解:

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它们中间的苦乐差别,相隔天远。所以娑竭罗龙王说,龙道之中,有的“享福如天神”,有的“受苦如地狱”,有的“等于人,畜,饿鬼”,各随前世善恶业力受报。过去世尊与无量菩萨说法,有一条瞎龙,住在热水之中,全身鳞甲被小虫咬食,呼号望救,又有无数饿龙,泪如雨下,各问自己前世因缘。佛为它们一一开导,叫它们受三皈五戒,使各龙都能脱离苦道(见《大集经·济龙品》)。应该相信啊,佛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光所照之处,能使盲人得视、聋子得闻、跛子走路、哑巴说话。帝君过去,因听到歌声而感动,就下车拜师。“智慧灵根”,种植很深,必会有一天“面睹慈容”,顿时消去前世罪业。

这个地方,最后这一段文就是说,“帝君往昔,因闻歌有感,遂至下车投拜,则智慧灵根,植之者良厚。宜其面睹慈容,顿捐宿业也”。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在前面第七集的时候,我们有提到这个“惇睦亲族”,帝君当时在周朝的时候,他“初闻佛理”,他是在在朝的时候,他有听到“方外之言”,听到佛门中有人说,西方之国,“有大圣人”,“不言而自化”。这是佛陀的身教、言教、意教,三转法轮,“不言而自化”就是佛陀三转法轮,无说而说,说而无说,叫不言自化,佛陀示现给你看,就在说法,这叫“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无为”就是清净解脱,你能够证得,成就菩提,就可以降伏自己的烦恼,这是“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这是指在那一世的时候,文昌帝君就听到这些佛陀的这些妙法。

当时刚好在他要“及辞荣归”,就是要告老还乡的时候,他在路上,“道逢隐者”,遇到一位隐士,在路上遇到一位隐士。“行歌于市”就是那位隐士朗诵了以上所讲的这个佛陀的教理,唱的这些歌,歌词里面有这些佛法,佛陀的教理,“行歌于市”。那么文昌帝君在那一世的时候,他听到这样歌颂的时候,他“深契于衷”,就是内心有感动。“乃下车拜恳”,他就下车跟他行礼致意。“行歌子”,这个唱歌的这个人,就“仰天而叹”,他就传给文昌帝君心印,“指予以心印”说,你按照这样去修,这是西方圣人的“归寂法”,如果能够这样,“能念而习之”,你能够这样好好修行,可以“度生死,证无量寿”,到达彼岸,可以成就正觉,成佛。如果半途而废呢,也“不失为神仙”。

他当时,文昌帝君在那一世,他就,“予受教”,他接受这个教诲以后,他是后来就留下偈颂往生了,就是讲那一世,他就种下善根了。就是到这一世里面,它在堕落到龙身的时候,邛池龙的时候,遇到佛陀,佛陀为它说法,就是因为在那一世,他“闻歌有感,遂至下车投拜”,种下这个“智慧灵根”。

这一段我们做这样的一个补充说明。

再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幽明交理”

“帝君曰。予以先世有善政。天年甫尽。即生于顺帝永和间。所谓张孝仲者。即予也。盖犹不忘其故称也。虽未登显仕。然蒙上帝旨。俾予日应世务。夜治幽冥。凡人隐微之事。予皆知而籍之。以至灵鬼邪祟。无不预焉。”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幽明交理”,“幽明”就是人与鬼神之间,交相管理叫“交理”。交相管理人鬼之间的事务,叫“幽明交理”。

“天年甫尽”,“天年”就是自然的寿命。“甫”就是才。“天年甫尽”就是寿命结束。

“永和间”就是东汉顺帝刘保的年号。

“籍”就是登录。

“邪祟”就是邪灵异怪的鬼物。

“无不预焉”,“预”就是参与。就是指以上这些事情,没有不参与在其中里面,就管理以上的这些事情。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帝君说,我因为前世有善政,世寿才尽,就又出生在顺帝永和年间,名叫张孝仲,就是我。大概是不能忘记前世的旧名罢,他前世他叫张孝友,也是叫张仲,大概是不能忘记自己前世的旧名罢。这地方我们补充说明一下,在前面我们讲过,“不愧孝友”里面,帝君那一世也是姓张,他父亲叫张无忌,被周厉王,“窜死”,就放逐以后,“窜死”在番阳。那么文昌帝君在那一世,他的名字叫忠嗣,后来他的祖父给他一个字叫仲,所以他又叫张仲。那么人家称他叫什么呢?就是“张仲孝友”,都称他叫“张仲孝友”。所以他到这一世来,他的名字又叫张孝仲,刚好是在“不愧孝友”那一世里面,周厉王那一世,他的名字是一样的,那一世也叫张仲,“张仲孝友”,那么这一世叫张孝仲。大概是不能忘记自己前世的旧名罢。虽然没有当大官,但承蒙上帝的旨意,命我白天应付世务,夜间治理阴间。凡是人细小难察的事,我都知道,并记录下来,以至于灵鬼妖邪的意图,没有不事先就知道的。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按)太仓有人。曾见役于冥。每至丙夜。举体僵冷。冥司授以一牌一杖。牌上皆列所拘人姓名。杖一入手。顷刻穿山入海。将所拘人负杖头。虽多至几十。其轻如羽。一至天明。便与平人无异。心甚厌之。百计莫逃。有僧劝以出家受菩萨戒。从之。而后其役遂绝。”

我们名相注释: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上海市的西北。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太仓县有一个人,曾经被役使为阴间做事,做鬼差,每到三更,全身冰冷僵硬,阴府官署授给他一块牌、一支权杖,牌上写着所抓的人的姓名,他权杖一到手,一瞬间就能穿山入海,将所抓的人背到杖头,即使多到几十人,也轻如羽毛。一到天明就跟一般人没有差别。他心里很厌烦这件事,想尽办法也摆脱不了。有位僧人就劝他出家受菩萨戒。他听从了,从此以后这种差使就没有了。

好,这一段,我们做一个补充说明就是,太仓这个人他当鬼差,我们来举老法师讲的故事里面,章太炎做鬼差,章太炎他做判官。民国初年,章太炎先生他有一件事情,他的女婿朱镜宙告诉老法师,说有一天晚上,有几个小鬼抬了个轿子到他家来,要接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就问它说,到哪去呢?它们说,东岳大帝请你去当判官。他一想,当判官不就死了吗?它们说,不会啦,早上我们就送你回来了,早晨我们就送你回来。这样他就去了,不去也不行啊。

朱镜宙说,东岳大帝的判官,地位很高,跟现在的秘书长一样,但是很忙碌,日夜都不能休息,所以章太炎,白天要办阳间的事情,晚上还要到幽冥界去上班当判官。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说,地狱里面那个炮烙,这个刑罚太残忍了,他就跟东岳大帝说,他说,炮烙这个刑罚太残酷了,可不可以废除掉呢?东岳大帝就笑一笑,好啊,好啊,我派两个鬼差带你去看啊。就派两个鬼差带了章太炎到炮烙那个刑场要去看。炮烙这个刑罚是很残酷的。结果这两个小鬼就带他去了,可到了炮烙刑场,他就看不见了,鬼差看得到,他看不到啊。于是章太炎就觉悟了,原来是自己的业力变现的,章太炎先生没有这个业力,所以他刑场看不到,就不再提了。

老法师说,这个炮烙,抱铜柱,是邪淫的果报,地狱是否真有呢?不能说真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业力变现的,就像人作梦一样啊。你说梦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在梦中你还是会被吓到啊,梦还是有啊,但是醒来就没有了。因此,地狱的种种刑罚,都是自己的业力变现出来的。明白这个道理,恶的习气不能不改,要是不改,将来就变现这个境界,就是自作自受,不是阎罗王给你受的。

所以人间的牢狱,种种的体罚是人造的,地狱里面不是人造的。我们人间的监狱是我们人去建的,可是地狱里面的这个监狱不是人造,也不是阎罗王造的。由此可知,天上的福报,经上讲说欲界天、忉利天、兜率天、化乐天的福报,是不是上帝建好的,让我们去享受呢?不是,是善业所感的善果,也不是人为的。所以老法师说,由此可知,善恶的力量不可思议,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三个力量一样大。佛陀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觉悟的、明白的人就会自求多福。这是老法师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提到的这个开示,跟这里,章太炎的工作跟太仓这个人当鬼差很像,只是章太炎是当判官,是东岳大帝请他去当判官。

那么章太炎曾经跟朱镜宙说,他在阴曹看到韩愈。韩愈是一个历史名人,是一个学问家,但是他在饿鬼道啊。什么原因?老法师说,贪瞋痴慢没有断除,贪心堕饿鬼。老法师有提一个人,他说,纪晓岚是很喜欢开玩笑的,他有时候玩笑开得太过分了,博得大家一笑,自己觉得也很快乐,但是后果不好。要懂这个道理,这个是自己的习气、烦恼。待人还是要厚道一点,厚道的人生天,纵然不能生天,也不会失去人身,来生还可以在人间享受人间富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去造业,那造业没有不受果报的。我们看了、听了要提高警觉,不能不把贪瞋痴看淡,否则果报是在三途。

所以地狱是识心变现的。老法师说,我们不学佛法,“不了解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不知道前世怎么来,也不知道死了要去哪里,来生要到哪里去呢?老和尚说,你要记得,就是由业道来,也是从业道去。这句话讲得很好,你是从业道到人间来,变成业报身。同样的,你造业了,不管你造善业,你到三善道,也是业报;你造恶业,到三恶道,也是业报。所以从业道来,也是从业道去。

怎么说呢?何谓业道?“你造了人的业”,你行五戒十善,可以得人身,你在生前造了五戒十善的业,那你可以得人身嘛,你就造人的业,所以你就到人道去了,你到业道去了,人的业道去了,“才能转生为人”。“你造了十善的善业”,上品的,加慈悲喜舍,你造的五戒十善上品的这个业道、这个业,你就到天的业道去了,到天道去了。你想来生不想去生那个地方,都不可能,为什么?“因为你造了受生的业”。关键在这句话,“你造了受生的业”。这个“业”,就是“动”的意思,也就是“因”,“动”是什么意思?动发身口意业。所以“业”就是“动”的意思,你只要一心动,你就造了这个业了,动发身口意业。你一动发身口意业,是善业,“不是善业就是恶业”,你我就是随着这个业来受生的,这个叫做“业感缘起”。同样的情形,你造了恶业,五逆十恶业,你到三恶道去受报,你不去都不行,为什么?你造了这个业所感召的,你就必须要到那些地方去受生,去受生。这叫“业感缘起”,佛法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理论跟真理,叫做“业感缘起”。由这个业感召来的生死果报。“这个业就是缘”,这个业就是缘。

所以“业报自招无能替代”。在《大宝积经》里面〈卷九十六〉,偈颂,“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也有说“汝自作罪今自来”,我们这个地方说“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到地狱去受报,阎罗王不能添加你的罪,“是你自己造了罪,你才往这边跑”,也不是阎罗王请你去的,或者陷害你去的,都是“业报自招”的。所以你心里起什么念头,作什么样的行为,最后这股力量,再打到你自己身上去,你就受不了了,这叫“业报自招”。所以回过头来说,当你受不了的时候怎么办?你必须要忏悔啊。

这叫做流转的业力啊,“流转的动力”,从你自己身上发出来的,你的身口意发出来的,动发身口意业,经过一段时间你忘记了,其实也没有忘记,全部在阿赖耶里面,“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你就必须要承受这股业力,这种力量你就受不了。所以当你到人间来的时候,你碰到这种情况,业报现前,你必须要忍耐,碰到不顺境也要忍耐。因为业报里面有顺意跟不顺意的,顺的是可意的,不顺的是不可意啊。这个都是我们自己招感的,所以天堂是自己造的,地狱也是自己挖的,苦痛与快乐当然都自己设计的。

如果你想要止息那个轮回之苦,你就必须要怎么样?要去“学佛作观想”,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启发智慧不可”,依佛陀所说的了生脱死的方法,“来修那个不生不灭的道”,才能证入不生不灭的寂灭、涅槃、解脱。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4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