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9月2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安士全书》第十四页,最后一行,“降嗣赤帝”。这个“降嗣赤帝”就是讲汉高祖刘邦,“赤帝子”就是刘邦,“降嗣”就是文昌帝君在汉朝,西汉这一世,投胎当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名为如意太子。上一集我们讲到这一个段落,但是没有讲完,因为解释这个中阴身,就用很多的时间在探讨中阴身。因为这个中阴身跟我们生死有关,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中阴身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明白中阴身,这很重要的,大善、大恶是不经过中阴身的,大恶直接就到地狱去报到了,上善之人就到极乐世界,他们是不经过中阴身的。所以今天我们仍然要延续上一集的探讨,来了解中阴身。

所以我们再把这一段的经文再念一遍,我们看经文:

“降嗣赤帝”

“帝君曰。予见秦任酷法。视民如草芥。乃飞章奏帝。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跻斯民于和乐之地。奈何帝命。以予为赤帝子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监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霄间。下视人间。见火秦之后。宫阙鼎新。汉帝方与戚姬晤语。监生谓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纵目间。为监生所挤。(此即中阴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堕于帝侧戚姬之怀。(凡人托生。必见父母会合。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爱。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详载藏经。不能俱述。)恍然而觉。帝以予神骨相似。举动不凡。甚钟爱予。晚年欲以予为太子。既不果。帝万岁后。卒为吕氏所杀。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须知张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为率然(大蛇名。)之相。尽吞诸吕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见一切惟心造矣。)”

好,这一段我们上一集是探讨到名相注释,名相注释讲到“中阴身”。但是在上一集讨论“赤帝子”,我们再做一些补充。《史记·高祖本纪》,“白帝子”,“化为蛇,当道”,刘邦赤帝子夜醉斩白蛇,老妪“故哭”。旧谓汉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称刘邦为赤帝子。

这一段其实是历史人物刘邦,我们是不用探讨那么多,但是因为他跟文昌帝君有关系,而且汉高祖刘邦以及吕后跟戚姬,还有如意太子,还有汉惠帝,这五个人之间其实有很深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因果教育的历史题材。而且我们也会在今天探讨,为什么怨从亲起?这一段这一个故事,就是“降嗣赤帝”,最精彩的就是怨从亲起,这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不管你是古代人、现代人,乃至于未来,都必须要记住这个公案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教育我们什么。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结为夫妻、儿女,会有四种因缘?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就是怨从亲起的由来。所以如何能做到怨亲平等,不会冤冤相报,因为怨从亲起的结果是会冤冤相报。那必须解脱这个怨从亲起,冤冤相报,就必须做到怨亲平等,那就是非开悟不可,非往生极乐世界不可,否则因果循环,轮回不休。所以这一段非常非常地重要,是一个很好的因果教育的题材,可以帮助我们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么刚才念的这个《史记·高祖本纪》这里面提到,刘邦,汉高祖,赤帝子斩白帝子。那为什么一个叫赤帝?一个叫白帝呢?这也是很值得我们探讨,很有趣味的一个历史的故事。然后在《史记》里面,为什么它里面记载说“汉以火德王”?什么叫“火德王”?这也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这牵涉到古代帝王建立江山的合法性。

所以我们再温习一下,赤帝子怎么斩白帝子,就斩白蛇。刘邦其实在秦朝的时候,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他只是当个亭长而已,一个小官,亭长,他必须要押送一些人犯到郦山去服劳役,古代叫徭役,他必须要去押这些人犯去服劳役。那么在运送途中,有一些劳役的人犯跑掉了,刘邦就自忖,他就自己思考,他说跑了这么多人,去不去郦山都要死掉,他也有责任,要死掉,他不如逃命,不如亡命,我们现在叫做亡命天涯。

那么到丰西泽中的时候,他就酒醉饭饱了,刘邦就跟旁边的这些他的部属就提议了,他说,不如我们原地解散好了,也不用到郦山了。但是,还是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着刘邦走。那么刘邦一行人就从泽中要赶夜路回去,刚好一条白蛇挡在路中央。这个白蛇代表什么?代表秦朝,因为秦朝他们是拜白帝的,这等一下我就会探讨到,很有趣的一个对话。刘邦跟这些壮士,那些壮士走在前方,他说,白蛇挡路。刘邦他就抽取宝剑,就斩断了这条大白蛇。

他们离开以后,后来有人就看到一个老妇人,来到这个大蛇出没的地方,这位老妇人就哭泣了。人家问她说,为什么哭泣呢?她说,有人杀我的儿子啊。他说,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呢?她说,我儿子是白帝之子,变作一条蛇,待在路中央,被赤帝子杀了,被赤帝的儿子杀了,所以叫赤帝子,这条白蛇叫白帝子。这是我们再补充说明,赤帝子斩白蛇的这个故事。

再来,“汉以火德王”是什么意思呢?火德王在古代,它有五德,叫金、木、水、火、土。古代的人相信,他有一套政治学说,就论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它认为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命”,它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德”。应该叫做德治天下,他们这个有点迷信了,你要学周公、文王、武王以德治天下才对呀,他们就是迷信这种金木水火土,地理风水。他们就创造出一个“专有名词”——“德”,是属于什么“德”。

那么德分为“金、木、水、火、土”。每一种“德都有一定的‘寿命’,不会一直持续存在”,“一种德衰败”以后,另外一种德会代替,“替代的方式是五行相克”,五德之间交替也“促成了王朝之间的更迭”。

那么“汉朝是火德”,《后汉书·光武帝纪》里面也有记载,刘秀在建武二年正月,“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火德对应的颜色是红色,那么“白色对应的是金”,“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说,火又能克金,所以“‘赤帝子斩白帝子’,是运用倒推法以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来论述西汉立国的合法性”。第二种说法是“五方五色帝的角度”。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乃至于更早的时候,就形成“一种五方五色帝的信仰”。简单地说,天帝并不是唯一的,它有五个,“苍帝居东方,赤帝居南方,白帝居西方,黑帝居北方,黄帝居中央”。“刘邦生长在楚地”,楚地属南方,“楚在南方”,聚集了一百多人都是楚国人,他“对应的是赤帝”,“赤帝、赤龙”。“秦在西方,对应的是白帝”,所以“秦人最早祭祀的天帝”就是白帝,所以后来在祭祀,虽然他们也有“祭祀苍帝、黄帝、赤帝”,但这祠庙最多的还是白帝。所以这样的一个也有历史学家在考证说,传说刘邦是赤帝子,斩白帝子,就是斩这条大蛇,是不是也有探讨说,这是刘邦推翻秦朝的一种政权的合法性的论述,也有学术家在探讨这一块。

因为刚好这里面有提到“赤帝”,我们就顺着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这里面的这样的一个说法,我们来了解赤帝子跟白帝子,刘邦,赤帝子斩白蛇这个典故,还有“汉以火德”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看,“戚姬”,“戚姬”是人名,她是汉高祖的宠妃、宠姬。生赵王如意太子,也就是文昌帝君在西汉这一世的后身。它本来是在天界,因为看到“火秦”,“秦任酷法”,就是秦朝当时的残暴,秦王的残暴,“视民如草芥”,所以它乃奏玉帝,“乃飞章奏帝”,它“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就想下凡到人间来拯救这些苍生,能够离苦得乐,“跻斯民于和乐之地”。可是玉帝的命令,就是它降生“为赤帝子之后”,就是刘邦的儿子。

当时它就是受到“九天监生大神”,逼它受生,它跟九天监生大神在云霄间,它就看到战争以后,“火秦”就战争以后,“宫阙鼎新”就是新的朝代要诞生了,这时候就看到它未来的父母汉帝跟戚姬,“晤语”就是在什么?在行闺房之乐,就是卿卿我我,这叫“晤语”。监生就是告诉它说,这就是赤帝子刘邦。它正在仔细看,它就被监生推下去,就投胎到人间来了。这个叫,照这样的记载,这个里面的小字,“此即中阴身矣”。

上一次我们讨论到“中阴身”,我们再复习一下印光大师写给〈范古农居士书二〉,这里面印光大师讲中阴身的重点,“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中阴身就是识神,不是识神变成中阴,它是同一件事,俗称所谓的灵魂,“即俗所谓灵魂者”。“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印光大师说,中阴身去受生,快的话,一弹指就向三途六道中去受生了,慢的话七七四十九天,甚至超过七七四十九天。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还没有到六道受生,这个状态叫中阴身。“若已受生于六道之中,则不名中阴”,如果他已经去当鬼了,那不叫中阴身,或者他已经到人间来投胎了,也不叫中阴身。“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附在一个人上面说,他怎么苦,什么乐的事情,这个都是他神识的作用。“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投生的时候,一定是他的识神,他的神识,就是一般讲的灵魂,跟父精母血,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和合在一起,就受身了,“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

“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他说,要去投生的时候都会有人看到,要去投生的那一个人会走到母亲的房间,而且进去的时候,都是在什么?父母交媾的时候,父母在行闺房之乐的时候,这个时候进去的。那么有一些大菩萨再来的,或者有一些比较特别的,“代为受胎”,有人先去受胎,因为他有十个月的胎狱之苦,所以会有人先受胎,代他去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就是说代受胎的那个神识,他先十个月受胎,等到胎快完成的时候,还不到十个月,等到他胎完成的时候,那个本识,真正要来出生的那个人就来了,“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那么代受胎那个就离开了。这也是,这位出生的人物也是很有福报才有人代受胎,因为受胎期间,我们一般讲叫有胎狱之苦。

这一段是很有意思的,中阴身是一定值得我们去认识的,所以我们今天会有讨论几个问题。

首先探讨第一个问题,就是探讨一,中阴身与十二因缘。这个部分是莲友特别祈请,要我一定要讲出来。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所修的十二因缘法,就佛陀在阿含时所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跟亡者开示,或者跟病人开示,我都会讲四圣谛,苦集灭道,还有十二因缘,因为十二因缘最能够代表佛法讲的三世因果。那么中阴身跟十二因缘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因为要来入胎的,就是中阴身来入胎,我们说,最慢七七四十九天会来入胎,那么来入胎那个就是中阴身,他(她)到人道来了,中阴身转人道了,他(她)有得人身的资格,这个时候来入胎的就是中阴身。

那我们读《心经》里面,有一段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到最后怎么成就菩提呢?要“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就是十二因缘也要放下来,“乃至无老死”,就是十二因缘还灭门,“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是四圣谛,阿罗汉,声闻乘,也要放下来。“无智,亦无得”是指六度万行也要放下来,是指菩萨乘也放下来。会三乘为一乘,就成就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那么从无明到老死一共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面非常重要的理论跟观念。“佛法讲众生”,是包括六道里面的一切众生,十二因缘是专指人的立场来探讨,它这里面没有包括其他道,只讲人道。因为诸佛都是在人世间出生的,在人世间示现的,所以只有人才能够信佛学佛,才能够解脱自在。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其中无明、行、识这个“无明”、“行”是过去世,就他还没来投胎以前,前面的过去世。所以我常跟亡者开示说,譬如说,这个亡者是八十岁,我说,八十年前,你跟这一世一样有很多烦恼,那叫“无明”。那你有烦恼,根尘接触,眼见色,耳闻声,你就会起什么?看到好的就喜欢,看到不好就起排斥,取舍,攀缘取舍,这个叫“行”。所以“无明”、“行”属于过去世。“识”属于过去到现在的主体,他(她)是跨越过去世到现在世,乃至于未来世。所以无明、行、识这个识就是我们佛家讲的神识、识神,民间讲的灵魂。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个是指现在世。最后“生”、“老死”属于未来世。“老死”以后再一个“生”,又从“无明、行、识”一直流转不已。

“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从无始以来就有,不是上帝给的”,不是佛菩萨发明的。“众生一开始”,他本质是佛,但是他开始“就是众生”,他没有觉悟嘛。就像金矿里面的金子一样,金子是佛,矿是众生。所以《楞严经》里面讲说,一日为金,终生不为矿,他一旦开悟了,他就不会回到凡夫的层次了。所以金跟矿,本来金是夹杂在矿石里面嘛,要把矿石洗炼了,“金子就会显现”嘛,无明就像矿中的石头一样,所以“无无明”不就是佛了吗?你只要断无明了,那就成佛了。所以“有无明就不是佛”,“是烦恼的众生”。

“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生前种种的善恶业聚集成一股很大的力量,让他去受报,就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就是那个“很强的力量”,而投为下一期生命的主体,新一期生命的主体。“这个生命主体叫做‘识’,和五蕴中的识蕴是同一个东西”。当人在转世投胎的那一刹那,他的“识”加入了父精母血,就是受精卵,“而成为‘名色’”了。“‘名’是指识,‘色’是指受精卵”。“入胎之后,一、二个月之间”,“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就慢慢形成了,“这称为‘六入’”。“六入”就是“六根”。

那么胎儿出生以后,他的六根跟外面的世界接触,就有“触”。触以后就产生苦乐的感觉,苦乐的感“受”,喜欢的就去追求,不喜欢就摆脱,“这些一并都叫做‘爱’”。当“爱”的心理活动付诸行动的时候,“成为事实”,这个叫“取”,爱、取、有,“取”。在追求和摆脱的过程里面,“不免又造作了种种的善业和恶业,于是,便又有了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身的因”,这叫“有”。这一段很重要,在追求与摆脱的过程里面,就是攀缘取舍,不免又造作了种种的善业跟恶业,于是“又有了未来受生受死的果报之身的因”,这叫“有”,叫爱、取、有。

所以“有”和前面讲过的“识”,它是同一个性质,所不同是,“识”是指“今生投胎受报的因”,“有”是指“来世投胎受报的因,如此而已”。“于是,凭着这个‘有’,来世又去受‘生’”了,然后又“老死”了,“就这样,三世因果生死流转的关系”,像一条链子,“链条”,“永无止期”,老死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老死,就像一条链条一样,永无止期。

“从小乘的观点”来说,十二因缘的流转,“就是生死不已;十二因缘的还灭,就是了脱生死,不在生死之中,进入涅槃”。那“生死怎么来的”呢?其根本原因就是“无明”而生,“有生就有老,有老就有死;若没有‘无明’”,就不会有生。所以阿罗汉、辟支佛,像阿罗汉他就破我执,他破见思惑,他入涅槃,他不受生死,他不受后有,他也真的了脱生死了,虽然他只是进入偏真涅槃,但是他也了了生死轮回。所以“若没有‘无明’”,就不会有生,“不生”,也不会有老、死,所以小乘是“要断无明了生死”。

那大乘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要悟空、假,入中观。大乘菩萨更深彻的是智慧观照。“既然现前的诸法都是空是假”,则十二因缘所呈现的三世流转的生命现象,也“不离五蕴诸法的生灭”,“所以当然也是空的”、也是“假的”,生死的根本是无明既是空既是假,“就不必去断无明”了,觉悟以后无明自然就断掉了。所以“从无明以下的行、识、名色到有、生、老死”,也都是一一的“是空是假”,就不需要去了生死了。

换言之,一位大乘菩萨他“彻见十二因缘的流转相是空的,那么十二因缘的还灭,也就跟着不存在了。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个“尽”就“是还灭的意思”,恢复性德了。因此,对大乘菩萨来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了悟空性之后”,他“既不恋生死”,他“也不厌生死”。这个微妙就在这个地方,真正的大般涅槃,他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所以什么叫不住生死呢?就是佛陀所证的,他不恋生死,他也不厌生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如果你还有一个我不恋生死,或者说你还有一个我不厌生死,那还是心中有一物啊,这本来无一物啊。所以“既不恋生死,也不厌生死”,他“不被生死所缚,自在于生死之中”,这是大解脱,是大般涅槃。

所以这个十二因缘为什么跟中阴身有关?就是前面讲那个无明、行、识,那个“识”就是中阴身,那就十二因缘,就有这个中阴身他顺着这个十二因缘。所以我们就把中阴身跟十二因缘,来做这样的一个叙述跟了解,这个部分我们就到这里。

那再来,“恍然”是模糊不清,茫然。

“神骨”是神韵风骨。

这个汉高祖刘邦他觉得这个如意太子,他的神骨跟他很像。什么叫“神骨”?为什么刘邦会这样觉得呢?他“举动不凡,甚钟爱予”,晚年还要把他立为太子。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汉高祖他有讲过一句话,这个在《汉书·武帝纪》里面有记载这一句话,汉高祖讲过一句话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就是我们一般讲叫天赋异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这个意思啊,都是来路不平凡啊。就要“成就异乎寻常的丰功伟业,必须要依靠与众不同的人”,才能算是“非常之人”。所以一般古代帝王标准有两条,一个是“与众不同的容貌”,第二个“与众不同的事迹”。

刘邦的神骨是长的什么样子呢?刘邦他的容貌,在《史记》记载,“隆准而龙颜”,“隆准”就是他鼻子很高,“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是高,“准”是鼻,他的鼻子很大又很高啊,“隆准”便是高鼻子,所以一般有人讲说,鼻子主富贵啊,鼻子富贵的意思是这样。那“颜”是他的额头,“龙颜”就是“拥有像龙一样隆起的额头”,就鼓起来,前面这个地方鼓起来。像我们台湾有一位法师叫净界法师,他的法相就非常地好,他的额头就是很宽,中间有一颗很圆的这种鼓起来这个额头,是很特别的,法相庄严。所以“龙颜”就是“拥有像龙一样隆起的额头”。

“所以,刘邦的长相是:高高的鼻梁,突出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他,历史典故,历史探讨家就探讨这个问题说,谁敢去看刘邦的腿部还有七十二颗黑痣呢?他说这个记载这个很奇怪,是不是故意要提高刘邦的他的这个事迹跟人家与众不同呢?有时候的古代帝王难免旁边都有一些会加油添醋的很多了,这也有可能啊,但是它是记载在《史记》里面。

“刘邦的奇闻异事很多:老母刘媪梦神而孕”,他母亲是梦到神来给她托梦啊。然后“赊酒醉卧酒家后被免单”啊。他看到秦始皇的时候讲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是”。这个“大丈夫当如是”就是要像秦始皇这样,他也看过秦始皇啊。“空手赴宴而抱得美人归”。当然最有名的还是“斩白蛇”。这都是刘邦的事迹呀,要提到这些“神骨”,我们就附带提到一下刘邦。所以我们说,有时候讲到《感应篇汇编》跟讲《安士全书》,有点像在讲历史故事一样,也是挺有趣的。

再来,我们看“吕氏”,这也是我们今天探讨这个主题里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女人,她也可以讲说心狠手辣。“吕氏”就是吕后,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她生汉惠帝,“惠帝崩,立少帝,临朝称制八年”,做了太上皇做了八年。“大封外戚诸吕为侯”,那时候她的所有吕家的亲戚全部都封诸侯。“吕后崩”,“诸吕欲为乱”,当吕后死掉以后,她这些亲族要叛变、要作乱,被周勃跟陈平诛平。

再来“酷毒”,残酷毒辣。

“张良”,张良这位汉朝很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以前在《感应篇汇编》也有提过,我们再重新再复习一下。

张良,“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来是韩国公子,秦朝灭韩国之后,张良想要替韩国报仇,就派人要刺杀秦始皇于博浪沙,这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故事。结果没有杀死秦始皇,于是改名换姓,躲到哪里?隐姓埋名,躲到下邳这个地方。后来在下邳遇到他的生命中的贵人,“圯上老人”,赐给他《太公兵法》。后来他就帮助汉高祖“策画定天下,封留侯”,晚年好黄老学说,黄老就是老子和黄帝的这个学说,“学辟谷之术”。

那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张良遇到黄石公的经过,这个很精彩。“老父”,指黄石公,曾于下邳桥边三试张良,三次考张良,授其《太公兵法》,使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军师。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这段故事是很精彩的,表示什么?一位大人物到最后要成就的时候,还是要修忍辱,虽然他达不到忍辱波罗蜜,但是他也是忍辱成就的啊,“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间法也不例外。

《史记·留侯世家》这样记载,它说,张良曾经有一天,非常悠闲从容地到下邳的一座桥,下邳的这座桥,在那边散步,刚好碰到一位老父人家,这位老人家穿褐色的衣服,到张良的这个散步的地方,他就把他的鞋子掉在这个桥下,就回过头告诉张良说,“孺子”,年轻人,去下面帮我拿鞋子起来。张良突然间觉得很奇怪啊,这个老人怎么这样呢?“鄂然”,想要打他,这个人的习气就跑出来,想打他,你看,这个恭敬心就没有了。

后来,张良还是有他的,怎么讲?他名字这善良的一面啊,也是算是前世有修了,突然间观照一下说,他老人家,我怎么可以打他呢?“为其老”,所以恭敬心就生出来,不忍心打下去了,这叫性德。他不忍心打下以后,这恭敬心就有福报,就忍下来,“强忍”,他这个不是有智慧的忍,他是压着,受不了,强压着这个忍。最后还是乖乖地走到桥下,去把他鞋子捡起来。

捡起来就好了,那个老父他就说一句话,帮我穿鞋子,这个“履我”就帮我穿鞋子。这个孰可忍,孰不可忍,第二关考试就来了。“良业为取履”,张良想想说,反正已经帮你拿鞋子了,好了,帮你穿鞋子啦。男子汉能屈能伸,就是这个道理。他就“长跪”,又第二个功德了,第二个恭敬心就起来,“长跪”帮他穿鞋子啊。这个老父就脚,鞋子穿好以后,笑而离开了。哈哈大笑啊,为什么?因为他终于找到传人了,其实这个也是要考张良的德行,要考张良有没有福报,要考张良的恭敬心。这个恭敬心很重要,印光大师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良殊大惊”,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跟着他走到他后面去呀,看这个老父到哪里,走到哪里。结果这个老人又回头跟他讲一句话,“孺子可教矣”,你这个年轻人可以培养,可以栽培,“孺子可教矣”。所以成语“孺子可教矣”是从这个地方来的,这是我们一般讲叫肯受教。

所以净空老法师有讲过,他说以前他在台中莲社跟李炳南老师学法的时候,往往有一、二位肯受教的,其他同学都托这一、二个同学的利益,李老师就认真地教。所以当时有一些学生,特别肯受教的学生,被李老师责备得特别厉害。老法师看了觉得很奇怪,他说这些学生都很乖巧、守纪律,又老实,听老师的话,为什么老师责备得厉害?原来老师就是要培养他们。那么有些,老师就不责骂,老法师下课以后问李老师,李老师说,他说,这种人,这种学生不用得罪,他不能够受教,就不必得罪了。

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黄石公这位老人他的来历。黄石公本来是秦汉时候的人,后来据说得道成仙,被道家、道教纳入他们的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在《史记·留侯世家》称,黄石公为了避秦世之乱,隐居在东海下邳。当时张良因为谋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逃亡到下邳这个地方,到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次考试张良,三次测试张良,最后授给他《太公兵法》,临别的时候有跟张良说,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是我啦。张良后来得到黄石公所授的兵书,帮助汉高祖夺得天下,并且在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一个黄石头,一个大黄石头,他就把它取下来以后,把它当成宝一样,在那边祭祀,给它祭拜。后世有流传《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两本书,这个大概是后人托名所作的。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就是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独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去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离去了,隐居了。秦始皇听说老臣魏辙离开了,想一想自己还年纪轻,虽然已经登基了,但是还没有立足,那个根基还未稳啊,旁边“需要有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果走了,天下人都知道的话,会闹笑话,说自己没有容人之量。所以秦始皇觉得说,第一个,他建立天下的根基还不稳,二来,魏辙是老臣,所以他就带亲信策马加鞭地要去追魏辙。到达骊山脚下,好言好语千方百计地要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了,他就不回去了。后来“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大家不知道他真实姓名,就称他叫黄石公,事实上就是魏辙。

黄石公他虽然隐居,但是他还是忧国忧民,他就把他一生的智慧精华,还有知识、理想全部写在书上。《兵法》写好以后,他就四处要找传承的人,目的是要“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有一天,“黄石公在圯上”,这刚才我们提过了,跟张良相遇,就请张良帮他捡鞋子,穿鞋子,他用这个方法测试张良,看到张良他能屈能伸,“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定有一番抱负,不是“人下之小人”,就以《素书》送给他。这本《素书》总共一千三百三十六句话,“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为“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没有几天,就把《素书》全部都背起来了。后来,张良就做了刘邦的谋士,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兴汉邦”,他主要大部分都用《素书》里面的知识跟智慧。久而久之,这段故事就越传越神,《素书》后来就被后来的人说是天书了。

这个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历史公案,就是张良遇到黄石公老人,为他穿鞋这个典故,也得到了黄石公《兵法》,帮助汉高祖平定天下,我们再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四皓”,“四皓”是指秦末隐士,有四位老人,头发都白了,一位叫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还有甪里,这个古字,这个字叫甪里。这四人他们因为避乱世而隐居商山,年纪都八十几岁,胡须、眉毛都白了,所以世间人称他们叫“商山四皓”,简称“四皓”,这在本段经文里面也有记载,“张良四皓”。

“率然”,古代传说中一种大蛇。

好,我们来解释白话解:

帝君说,我看见秦朝使用酷法,把人民当作小草一样任意践踏。我就急忙报告天帝,愿意用化身,出天下人民于水火之中,救人民到和乐之地。但因天帝命令我做汉高祖的后代,帝命可畏,我不敢违抗。不久之后就有九天监生大神,逼我去受胎托生。在云霄间,看见秦朝战火之后,汉宫鼎新,汉帝正与戚夫人亲语。监生对我说,到这里你就是汉帝的儿子了。我正张目望去,就被监生一把推下去(这就是中阴身,帝君还没有发觉),落在帝侧戚夫人的怀里。(凡人托生,看见父母会合。如果是男胎,就对父亲生怒心,对母生爱心。如果是女胎,则与这种情形相反。至于南瞻的人生到另外三洲,另外三洲是什么呢?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叫四大洲,南方叫南瞻部洲,这是四大洲。南洲的人生到另外三洲,三洲生到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都有不同的相貌。详细记载在《大藏经》,不再一一叙述),不知不觉就变成人了。

汉帝以我神骨跟他相似,举动不凡,很钟爱我。晚年想要立我为太子,但没有成功。汉帝去世之后,我最后被吕氏杀害。吕氏加害我母亲,比我更加残酷毒辣。(须知张良迎四皓,前世与帝君母子也有一定的怨)。我非常地怨恨,常想自己变成一条大蛇,全部吞尽吕氏才甘心,(后果然变成大蛇,可见正如佛教所说,一切唯心造)。

那么这一段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汉帝方与戚姬晤语”,汉高祖正在跟戚姬行闺房之乐的时候,九天的监生大神就告诉文昌帝君说,这就是赤帝子。文昌帝君在张开眼睛要看的时候,就被监生大神把他逼下去,这就中阴身。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中阴身就是人死后中阴身转生投胎的情形,刚才是有提到十二因缘,我们现在再来详细叙述一下中阴身他(她)投胎的情形,这叫生命的由来。

“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最多四十九天就一定转生,普通来讲不会到四十九天。那中阴身入胎呢?不只是人,“昆虫、蚂蚁、畜生,都是由男女两性”,也就是说雌雄两性,“生爱生欲这个动力而生这个生命”,这叫欲界。那么“植物也有雌雄交配”,才能结为果子,“欲界都是这个欲”。

那么中阴身在欲界的时候,他(她)因缘成熟的时候,男女两人有淫欲行为的时候,“与你有缘的中阴身就感应来了”,就是跟这个父母有缘的子女他(她)就感应过来。那么男女在做爱欲的时候,他(她)看得很清楚。但是他(她)靠近的时候,他(她)没有看见男子跟女子的长相,他(她)只看到男女二人下体的部分。这个时候如果是贪恋男性爱欲的话,就投胎为女性,也就喜欢他这个男的话,他(她)就变成女性;如果喜欢那个女的,他(她)就投胎为男性。那不男不女是另外一种业力。这个业力也有很多因素,这里面错综复杂,有些是跟父亲的因缘,有些是跟母亲的因缘,有些是跟父母亲都有这个因缘。

佛陀在《瑜伽师地论》有讲到投胎的情形。他说在“入胎的时候”,就“像梦境一样”,“看到一个地方风景很美,宫殿庄严,就进去了”,就是投生在富贵人家。如果看到“狂风暴雨”啦,“有人在追赶”啦,看到前面有一个小茅棚或是个小洞,他就钻进去了,去躲这个暴风雨了,他就生长在穷苦人家,或者是四肢不全。也有说很爱钱财,去抢钱,就入胎了。所以中阴身的时候也有变化很多。

我记得证严法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就是以前有一群山东响马,就是盗匪,他们常常成群结队,出来打家劫舍,抢夺钱财,杀害人命。那么有一天,这一群盗匪他们出来以后,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掉了,只有一个人,有一个出家人,就很镇定地坐在一棵树下,在那边念佛持咒,如如不动。那么这一群盗贼里面,就有一个人非常有善根,其他盗贼都到处去抢钱的时候,他就留在现场请教这位师父说,为什么我们大队人马过来,你不跑,你不怕死吗?这位出家人就跟他讲啊,他说,如果我过去生欠你的命,那我该还这个命债啊,如果我没有欠你的命债,我何必去逃跑呢?

诶,这位盗贼,有善根的盗匪,就觉得这位法师修持得不错,他说,法师,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修行?那么这位法师,出家人,就教他持往生咒。持好以后,这位盗匪他有这么一个善根就流露出来,就跟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忏悔,跪下去跟他师父忏悔,他说他想要出家,不想再当盗贼了。这个师父就跟他讲,他说,你俗缘未了,你应该去度这些盗贼,让他们断恶修善,你再回去,你就继续修行,把这些恶人都度成善人。这位盗贼就皈依以后,学会了这个往生咒,他就继续回到盗匪的这个队伍里面去。结果隔没多久,这个盗匪就死掉了,皈依,修持往生咒这位盗匪就死掉了。

死掉以后,他的神识就飘到地狱去报到了,就到地狱去报到,一见到阎王的时候,阎王就判他,因为他生前抢了很多人的钱财,杀害了很多人命,所以必须要到畜生道投胎,投生到猪去受血涂之苦,就是畜生道。那么因为在地狱去报到的时候,每一个鬼,这些众生都是赤身裸体的,没有衣服可以穿啊,那在寒冰地狱的时候都很冷啊,正在颤抖的时候,在寒冷的时候,突然间鬼差要发衣服了。因为大家他阿赖耶识里面讲说,发衣服就赶快把衣服穿起来,就不会冷嘛,就正在发衣服的时候,一发出去,大家都去抢那个衣服。就这里讲的,你爱钱财的,看到钱他就会去抢钱,那就叫入胎了。爱吃的人就看到一盘红烧牛肉,一吃就入胎了。你爱欲一动,像磁铁吸引过去,就入胎了。同样的情形,你寒冷,怕冷的不得了,一发衣服赶快去抢衣服,一抢,穿下去,是猪皮啊。他因为他有皈依三宝,他有持往生咒,他阿赖耶识里很清楚说,我为什么变猪?他说,为什么我变猪?来不及了,那个皮已经披上了,就去投胎了,投胎就当猪了,当小猪。

可是它小猪一生出来以后呢,因为他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善根的种子还是有浮出来,很强,他有持往生咒嘛,他有这样的一个功德力,它就浮出来以后,他就说,为什么我当猪?我不要当猪,他有一种抗拒力量。就一出生以后,这只小猪就蹦蹦跳跳,跳跳就撞墙壁就撞死了,猪的这个神识又飘回到地狱去了。阎王一看到他说,诶,你怎么又回来了呢?他就跟阎王对话,它说,你到底是持什么咒啊?你到底是修持什么?你怎么可以再回来呢?他就告诉阎王说,我以前在前世的前世,他前世是猪嘛,猪的前世就是当盗贼嘛,他说,我在有一次抢劫的过程里面遇到一位出家人,他收我为弟子,教我往生咒,所以我有这样的一个善根功德力,所以我阿赖耶识里面很清楚,我不想到畜生道去。

阎王后来啊,它说,不行,你害死太多人命了,还是要再投生一次猪。那个里面寒冰地狱又很冷啊,鬼差又在发衣服了。那这第二次发,他就有觉照了,衣服不能抢,这个叫什么?一朝被蛇咬,终生怕草绳,人就是这样吃一次亏以后,就不敢再吃亏了,就像说你被抓到监狱去关一次,你就不敢再做坏事了,这就是忏悔的力量跟觉照的力量啊。一见发衣服时候,他赶快,他本来去抢,那个阿赖耶识里面还是有贪欲的动作就冲出来,马上就觉照以后,再把它拉回来,不敢去抢那个衣服,那个衣服是猪皮啊,所以他就马上趴到桌子底下。趴到桌子底子以后,那屁股还露在外面,那个猪皮飘过去的时候,刚好只盖住一点点,就盖住他的臀部上来这一块,一点点,所以变成一块是猪皮,盖上去出生以后变成猪毛,长出来全身其实都没有毛,就是那一块猪毛。我看过有这种人,他长出来的皮特别不一样,我有看过一个慈济的师兄,长出来一半的脸是黑色的,全部都是黑色的,这个是前世的业报。这个故事是证严法师讲出来,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故事,是证严法师在讲《地藏经》的时候讲出来的。

那后来这位年轻人就到人间来了,因为他常常会去抓痒,因为那个地方的皮跟人皮不太一样,尤其是夏天的时候特别地痒,他就去抓痒,有一天被人家看到,人家把他手抓起来的时候,抓起来的时候,那个地方就像猪皮的毛一样,就是什么?就是业力变现成畜生道啊。

所以南怀瑾先生也有说,当你业力要去变狗的时候,你“看到的男女不是狗”,你看到的男女也是人,可是你一动念,你要爱他的时候,就变成狗了,“一切都是以欲爱为中心”啊,“这是欲界”。

所以“色界入胎又是另外一个道理”,所以这里面只讲到爱欲,“贪瞋痴慢疑各方面都有”。所以有些瞋心重的,看到人就是恨、讨厌了,这个三缘和合,“一引就入胎了”,有时候瞋心重的堕地狱。

那另外一种情形,中阴身入胎有一种情形叫死胎,胎死腹中。就像我家师姐,我内人,她就曾经怀胎,第二胎的时候,就胎死腹中四个月,在肚子里面死掉啊。那为什么会死掉?为什么死掉?就是那个胎儿就是在怀孕的时候,被那个脐带把他捆住了,就死在我太太的这个肚子里面了。是我后来开始讲因果的时候,事实上我自己也知道,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学佛,所以当时这个死胎后来交给亲戚去处理,处理得不是很如理如法,我那时候也不懂得助念,也没有好好给他(她)做一个妥善的处理。后来就有高人跟我提醒啊,他说,有一个婴灵,特别地跟在你旁边,天天听你,那时候我开始已经在讲因果了,它喜欢听我讲因果。

后来我儿子出生的时候,在我家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抱着我儿子在地板睡觉,我太太在床铺上睡,半夜就听到有人叫爸爸。我就起来,看我儿子他睡着,我到我女儿房间,我女儿也睡着,诶,谁叫我爸爸?到第二天早上,早上要上班的时候,我太太就我爱人在化妆台化妆,诶,我又听到妈妈,我们两个夫妻对看,心里有数,来自不同维次空间的声音,它是让你知道说我是存在的。所以灵性是杀不死的,婴灵是存在的,所以老和尚说,不管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来投胎的你把他堕胎了,都有很重的果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什么会有死胎,胎死腹中?因为有些入胎不一定是因为性的欲念而来的,就爱欲的欲念而来的。有些生命,在娘胎里面他是好好的,可是“他业报的意识寿命,在胎里死掉了”,他可能有另外的其他因缘。有些是刚出娘胎,意识就死了,就死胎了。

我曾经碰到中国国内浙江有一位师兄居士,他在沈阳开素食餐厅。那么他在沈阳开素食餐厅的这位店长,厨师跟这位店长师姐,他请了一个店长跟厨师,这两位是夫妻。那沈阳这位素食餐厅的老板,他很照顾员工,他也尽量教育员工亲近去学佛念佛还有皈依三宝。她这个店长在怀孕的时候,怀孕的时候,要出生的时候,这个小孩子要生出来的时候,折磨得将近一天一夜,生不出来,非常地痛苦。因为这位女众的店长曾经堕过胎,有堕过胎,很明显,这位来怀胎的这位小孩是来讨债的、来报怨的。所以这位店长就在要生产的时候,折磨的一天一夜,没办法,生不出来,医生也找不出一个什么原因,为什么生不出来?那医生本来是讲说,她家人也跟她讲说,不然用剖腹。可是这个店长,这位女众,她偏偏她说,她要自然生出来,她不愿意剖腹。

最后这位沈阳餐厅的这位负责人,这位居士,他就在医院里面陪伴了他这位员工,这个店长,然后他在旁边诵《地藏经》为她回向。她这位店长的女众,在折磨得非常痛苦的时候,后来痛苦不堪的时候,自己发了一个愿说,我愿意代天下所有的母亲为堕胎婴灵忏悔,她讲出这个出来。讲出来以后就很奇怪,这个小孩子就是可以生出来,已经折磨一天一夜了。

正在快生出来的时候,这位沈阳素食餐厅的这位居士,他刚好就在生产房的隔壁,他在那边诵经诵到后来休息了,他睡着了,累了睡着。睡着以后,因为他刚好带了两个手机,两只手机,他就梦中在似梦非梦之间,碰到一个小女生穿着白色衣服在医院的门口走出去。因为她这位店长员工,当时要生产,生产不出来的时候,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跟她讲,这个小孩子生出来恐怕很难养,她脑水肿,很难养,但是有生命现象,也不能也不算死胎,他说,她是脑水肿,她生出来以后,恐怕要长期的要抚育很困难。那当时这个店长的员工就讲说,那要怎么办呢?因为业障现前了,她的这个素食餐厅的老板负责人就在那边求菩萨加被,诵《地藏经》回向,希望他的这位店长员工能够消除这个业障。

结果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她有忏悔,她说,这位店长有忏悔说,愿代天下所有的母亲为堕胎婴灵忏悔,有生出这个力量出来,所以素食餐厅的负责人在似梦非梦之间,看到一个小女生,在产房的门口就离开了,他还问她,梦中问她说,你要去哪里啊?他说,你要去哪里啊?那位小女生竟然跟他回应说,我债讨完了,当然走了。她说,我债讨完,我当然走了。因为她把她折磨了一天一夜了,让她痛不欲生,苦不堪言,把她折磨得都比死还难过啊,那个要生产的时候很痛苦,痛彻骨髓啊。结果那个小女生就说了,我债讨到,我债已经讨完了,我当然就走啊。

结果她走了以后,那个小孩子生出来,一到人间来就死掉了,一出生以后,还没有生以前还有生命,一生出来就死掉了,隔没多久,大概时间非常短,就死掉了。她这个重报有转为轻报,为什么?因为她有忏悔,她说愿代天下所有堕胎的母亲向堕胎婴灵忏悔,她说,我愿意承受所有天下母亲这种苦,她发了这个愿出来,我愿意承受这个苦,这样的愿就化解她的业力,再加上她的素食餐厅的老板也很慈悲,一直帮她诵经回向。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死胎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因缘,这个在《入胎经》里面有。

六道是互为眷属的,在佛学上讲,大家都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坐在一起”,谁能知道说,前生不是“互相做过父母”呢?也有“可能做过夫妻,做过儿女,翻来覆去都轮流过”了,“谁知道自己啊”。所以“你对这个朋友不高兴,要整他”,要报复他,说不定“整了自己前生的父亲,或者前生的儿女”,或者兄弟姊妹。所以佛教我们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的,为什么?因为佛陀有跟我们开示,说我们的累世里面的父母,我们所流的眼泪像海那么深,所烧的骨头像须弥山那么高,这个就是这里讲的,六道互为眷属。

业力牵引。佛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一定看到男女在爱欲的时候才入胎,有些他是怎么样呢?当你在中阴身的时候,像作梦一样,忽然间看到刮风,打雷,下大雨,淋湿了,又害怕,就赶快跑,刚好旁边有草棚、茅棚或是山洞,钻进去了,出来就是贫穷人家,这也有可能。

那另外一个是爱不重不生娑婆。人到临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的时候都要强。所以在中阴身的时候,在人道投胎的时候,第一念是欲念而来,男女在交媾的时候,跟你有缘的,就算千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爱欲这一念”,他就“投胎进去了”。

那么有些呢,譬如说有些是,他(她)都是爱欲而入胎的。譬如说你“感觉天气晴朗”,看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看到一栋建筑物”,一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譬如说像有些人,你在中阴身的时候,看到一些山水很漂亮,像文昌帝君,我们在前面探讨过“情动入胎”,它里面也有讲,它本来要往生西方,“予既迁化,将往西方”,可是它刚好“适至洞庭君山”,它到洞庭湖君山那个地方的时候,“爱其胜境”,它突然间看到那个地方的风景非常漂亮。“因少留焉”,就停留片刻而已。“有二仙童自天而下,以予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这两位仙童就传达玉帝的命令了,你来做君山的山神跟洞庭的河神。这叫什么?就是由爱欲而入胎的。

所以“贪欲是多方面的”,有些譬如说,“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这“是一种贪欲”。所以《圆觉经》上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是包括范围很广。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是提到中阴身受身的情形,我们做这样的补充,主要是爱不重不生娑婆。

再来,这个地方我们看“按”,这个“按”字:

“予初读佛书。见怨亲平等。及怨从亲起之说。心窃讶之。迨静观事理循环。乃知此种议论。非出世圣人不能道也。就戚夫人言。未有不以吕后为仇。高祖为恩者。然吕后之恨戚姬。皆由高祖之宠眷。迨宠眷渐深。至于欲易太子。而吕后之隐恨。遂不可复解矣。向使高祖当日。以等闲待之。不至若此宠眷。则戚夫人被祸。夫何至于此极也。然则吕后固戚之仇。而高祖亦岂得遂为恩耶。噫。此即怨从亲起之说也。(即此便是格物之学。)夫怨也。而从亲起。即欲不作平等观。不可得已。”

这一段其实很重要,它就是在探讨“怨从亲起”。那如何做到“怨亲平等”,等一下我们会探讨。

我们看名相注释:

“出世圣人”就是开悟的圣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些都是“出世圣人”,我们说登地菩萨就是出世圣人,法身大士也是出世圣人,他是超出世间的,入于涅槃的,这叫出世。“圣人”是对凡夫之称,“大小乘到见道位”以上,“断惑证理之人”叫做圣人。小乘来讲要破见思惑,大乘来讲要破尘沙惑,登地菩萨要破我执。在《涅槃经·十一》曰,“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这一段《涅槃经》里面提到说,什么叫圣人?能够悟诸法实相,“常观诸法性空寂”,就是能够悟诸法实相,能够悟到这个空性的,都叫做圣人。那能够有“圣戒”,什么叫“圣戒”?自性戒,“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不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这叫圣人,这要开悟啊,自性的戒定慧,这六祖大师说了,自性戒定慧这叫圣人。能够证得自性的戒定慧,这个叫做圣人,这也可以称为圣人。那么“有圣定慧故”,如果有定慧等持三昧的功夫,也可以叫圣人。那么“有七圣财”,证得七圣财,能够有“七圣觉”的,这个也可以称为圣人。哪七圣财呢?就是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就多闻跟舍离,智慧,这七圣财,也可以称为圣人。

再来,“宠眷”,帝王的宠爱关注。

“向使”,假使。

“等闲”,一般。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按”字的白话解:

我初读佛书,看到“怨亲平等”,和“怨从亲起”的说法,心里暗中惊讶。等到静观世事循环,才知这种议论,不是出世的圣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吕后为仇”,“以高祖为恩”。就是说以戚夫人来说,不会不以,她一定会认为吕后是她的冤家对头,她认为汉高祖一定是她的恩人、是她的爱人。而吕后的恨戚夫人,都是因为汉高祖宠爱她,宠爱戚姬,引起了吕后的嫉妒心,因嫉生恨,因嫉生怨。等到汉高祖越爱戚夫人,越爱越深,爱到想要立如意太子为太子,以至于想要改立太子,这个时候已经到吕后的忍耐极限了,吕后的暗恨之情就再也不能解除了,亲人就变成仇家了,丈夫就变成敌人了,丈夫就是自己的不共戴天之仇人,这个爱就生恨就生怨,就变仇家,就怨从亲起。所以也是很可怕,我们说瞋心堕地狱,贪心堕饿鬼,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当初汉高祖对戚姬比较平淡,也就是说不要那么恩爱,稍微要平等心对待吕后,也平等心对待戚姬,就要保持平等心啦,我们佛家讲叫不落二边嘛。这汉高祖还是没有智慧,爱欲心太重。他如果当时,汉高祖对戚姬比较平淡,不是如此的十分宠幸,那么戚姬后来的遭殃,怎么会如此惨酷呢?因为戚姬到后来是被吕后,把她用哑巴药,把她毒成变成哑巴,最后把她手脚全部砍断,把她丢在猪舍里面,说她是人猪啊,人的猪啊,这么残酷啊,让她这样流血而死,非常残酷的一个刑罚。但是,吕后固然是以戚夫人为仇,难道汉高祖还会对吕后加恩吗?这就是怨从亲起的说法啊。这里就是“格物”的学问。既然怨从亲起,如果不作“平等观”,就永远不能解脱了。所以这一段是值得我们好好修学,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怨从亲起”,“怨亲平等”啊,这关系到我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啦,夫妻都成为怨偶了,来世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要探讨第一个就是,如何做到怨亲平等,我们先探讨这一块,然后再来讲怨从亲起。一个修行人要做到怨家对头和自己的亲属要平等心,“怨放在前面,亲放在后面”。另外一个是“怨从亲起”,这个怨恨的念头从哪里来?从亲来的。怨是瞋恨心,亲是爱欲心。

所以周安士菩萨看到如意太子跟吕后这个公案,他心里也非常惊讶,觉得这很难理解,怎么怨从亲起呢?后来他静心地观察各种事物的事跟理的循环,因果报应,“才知道佛的这种话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是出世间的圣人,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了解三世因果、十二因缘,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也是了解老法师讲的因果不能同时,因果通三世,有现报、生报、后报,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恶不能相抵,如果他能够彻悟这个宇宙人生真相的时候,这个出世间的圣人,他就能够把世间这种前后因果、错综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他就可以说清楚了。事实上他大彻大悟以后,他明心见性以后,他就六通恢复了嘛,也就有宿命通跟他心通,宿命通就知道了。

所以就戚夫人来说,“在她生前”,她“被吕后所害”,肯定吕后是她的仇人,她也恨吕后,她也认为汉高祖是她的恩人。但是她不知道,吕后恨戚夫人是因为汉高祖对戚夫人宠爱导致的。所以汉高祖要不是对戚夫人宠爱这么深,要把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太子立为太子,把吕后她的儿子汉惠帝放在一边,这个吕后这种恨,她内心的恨就生出来了,她就会恨戚夫人。如果汉高祖当时平淡地对待戚夫人,那戚夫人也一样跟其他妃子一样对待,那么“这个吕后也不至于对戚夫人有这么大的怨恨”跟“仇恨”。所以戚夫人以后被遭受那种奇祸,就是这种缘故。“所以站在戚夫人的立场,她把吕后看成是仇人的话”,那她又怎么能够把汉高祖看作是恩人呢?这个刚才我们都有讨论过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祸跟福、怨跟亲都可以转化的,“都是无常的”,都在一念之间,都在反躬自省,“所以怨是从亲里面开始的”。那我们对亲跟怨的本质的空性就要根本的把握,“要作平等的观”,“平等观”是什么?要“作空性的观”。所以无论世间对我们多好,对我们多么仇恨,“要作平等的空性”来观照,知道佛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既然是因缘所生法的,它就是本身就是空性的东西,它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了解人心是生住异灭,万法是成住坏空。所以如果能从这样去觉悟的话,他就很容易转念,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他就可以转这个境界。

那么再来我们就来探讨,为什么“怨从亲起”?就是这一段的重点。那么我们引用是《梁皇宝忏》,因为这一段一直在讲“怨从亲起”,那为什么怨从亲起呢?当然刚才前面有讲,用戚夫人跟吕后跟刘邦这个公案。在《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五》<解怨释结第三>,就是《梁皇宝忏》里面有这一段经文,我们把经文念出来。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切众生皆有怨怼。何以知之?若无怨怼则无恶道。今恶道不休三途长沸,是知怨怼无有穷已。第一段经文,我们一段一段解释。他说今天大家在“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切众生”,大家都有怨怼。为什么知道说有怨怼呢?为什么会有怨气呢?因为如果没有怨怼,就没有恶道啦,有恶道就是因为有怨怼啊,冤冤相报啊。现在“恶道不休三途长沸”,就知道怨怼没有止境,是知怨怼无有穷已。

再来,“经言,一切众生悉皆有心,有心者皆得作佛,而诸众生心想颠倒,长寝生死不能觉悟贪著世间不知出要,建立苦本长养怨根,所以轮回三有往来六道,舍身受身无暂停息”。经典上说啊,一切众生都有心,有心都该作佛,但是“众生心想颠倒”。“长寝生死”就是在生死里面流转不停。不能够觉悟这个世间,不能觉悟,贪著这个世间,不知道出离。

“建立苦本长养怨根”,“建立苦本”就是说,你贪著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不知道求出离,他就会怎么样?他就会“建立苦本”,叫增长,事实上你得到了名闻利养,也是建立了苦本啊。你贪爱夫妻感情,这也是“建立苦本”,因为你有贪爱就造就这个苦本,你看起来现在是恩爱啊,但是将来是苦本啊。就像刚才我们说,戚夫人跟汉高祖是恩爱啊,如果站在那一世来说他们是恩爱啊,可是站在汉高祖往生以后,吕后就用狠毒的方法害死了戚夫人,所以之前的恩爱变成后面的苦本,这“建立苦本”啊。所以“贪著世间”,贪爱世间,它是后来成就这个苦啊,所以是“建立苦本”啊。

那你“贪著世间不知出要”,也是长养这些“怨根”啊,哪“怨根”?贪瞋痴啊,贪瞋痴就是“怨根”。吕后也是贪爱啊,贪爱权力,她认为说,汉高祖不应该立如意太子,这也是一种贪爱,那就是“怨根”,怨恨的来源啊。吕后认为说,汉高祖太宠爱戚夫人了,这种嫉妒心也是“怨根”,那叫瞋恨啊。所以“轮回三有”,“轮回三有”就是什么?欲界、色界、无色界。“往来六道”,“舍身受身”没有停止,无暂停矣。

所以这两段已经把怨怼,怨从亲起,为什么怨从亲起,都把你点出来了,还是佛有智慧啊,佛家还是圆满,你看把整个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全部都给你讲出来,很简单,就是不能够觉悟嘛,“长寝生死”,“不能觉悟”,“贪著世间”,“不知出要”,这四句把它记起来就好了。

以后我们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样说不要有怨从亲起?这四段你要记起来。第一个,你不能够“长寝生死”。第二个,要觉悟,他说“长寝生死”,所以会“建立苦本”嘛,“长养怨根”嘛,你不能够觉悟,就会“建立苦本长养怨根”。就像印光大师说,有些人说念佛很苦啊,印光大师说,不念佛将来更苦,他讲说不念佛将来更苦,就是“建立苦本长养怨根”。第三个,“贪著世间”,不管你贪什么,广钦老和尚说,你贪得人间一枝草,轮回有你的份。不管你是贪钱啦,你是贪爱情啦,你是贪恩爱啦,贪子女啦,贪财产啦,反正是名闻利养,就财色名食睡啊,就财色名食睡啊。只要贪这些东西,就是“建立苦本长养怨根”。再来第四个,“不知出要”,你不求出离,不出离三界六道,不求出离轮回,“所以轮回三有往来六道”。

“何以故尔?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暗识相传无明所覆,爱水所溺,起三毒根,起四颠倒,从三毒根起十烦恼,依于身见起于五见,依于五见起六十二见,依身口意起十恶行,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瞋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如是依身口意起四十种恶”。这一段给你讲说,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被贪爱之水所沉溺,起了三毒根贪瞋痴,就变成四颠倒、十烦恼,再从五见生出六十二见,来依身口意造十恶业,这个就是怨怼的由来。

再来,复依六情贪著六尘,乃至广开八万四千尘劳门,一念之间起六十二见,一念之顷行四十种恶,一念之间开八万四千尘劳门,况复一日所起众罪,一月一年终身历劫所起众罪,如是罪恶无量无边,怨怼相寻无有穷已。而诸众生与愚痴俱,无明覆慧,烦恼覆心,不自觉知,心想颠倒不信经说,不依佛语,不知解怨,不望解脱,怨怨相报何时解脱,自投恶道如蛾赴火,历劫长夜受无量苦,假使业极有终得还人道,如是恶人终不改革。

这一段就给你讲,怨从亲起、冤冤相报的由来就在这里。他说,“依六情贪著六尘”,乃至于广开八万四千个烦恼门,再生起六十二见。一念之间,“一念之顷”,造四十种恶,一念之间开八万四千烦恼门,一天所起的众罪,一个月、一年所累积的重罪,这样罪恶是无量无边的,以至于我们在每天、每个月、每年,我们所跟人家对立的,跟人家结怨的,跟人家争执的,造成的怨怼,就是冤家,冤亲债主,就是怨怼相寻无有穷已,一报还一报。

而这些众生又偏偏什么?愚痴俱来,就变成没有智慧,被无明盖住智慧,烦恼盖覆本心,不知道觉悟啊。他心想颠倒,不相信佛经说的,他不依佛教诲。他不知道去解怨哪,什么叫“解怨”?老法师跟我们讲,只要跟人家说对不起,谢谢你,请原谅,我爱你,就是当下这样说就好了,就是“解怨”了。你当下做错事,说错话,跟人家对立冲突,就当下就忏悔,这叫“解怨”了。“不望解脱”,你不想求解脱啊。这样就冤冤相报何时解脱,这样冤冤相报是像什么呢?自己投恶道,到恶道去就像飞蛾赴火一样,“历劫长夜受无量苦”,假使这个业受尽了以后,最后有机会得到人身,可是这样的恶人最后还是不想断恶修善,不想“改革”。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引用到这里。到最后,我们再引用《梁皇宝忏》的里面的一段经文,“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何者怨根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这一段就提到说,为什么汉高祖疼爱戚姬,造成戚姬最后惨烈的果报?最后如意太子也被毒死,这什么道理呢?“何者怨根苦本”,这个怨根,怨从哪里来?苦本在哪里?它把问题点出来,讲出来了,《梁皇宝忏》里面讲出来,“眼贪色”,眼见美色嘛,“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皮肤细滑,柔软嘛,常为这五尘烦恼所系缚,以至于“历劫长夜不得解脱”。

又复六亲一切眷属,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怼皆从亲起,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何以故尔?若各异处远隔他乡,如是二人终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亲近,以三毒根自相触恼,以触恼故多起恨心,所以亲戚眷属亟生责望。这一段,前面这一段很精彩。为什么怨从亲起?这问题都讲出来了。它说六亲一切眷属其实都是“三世怨根”,你看这一世当兄弟姊妹,讨债的,欠钱的,一切怨怼皆从亲起。前一阵子我一个朋友的岳母,她的房子借给她妈妈住,她妈妈往生以后,借给她弟弟住,把房子要回来,她弟弟就到法院去告他姐姐,就是一切怨怼皆从亲起。后来我就劝我那个朋友说,你跟你岳母讲,有福报要分享给没有福报的人,心量要大,我就这样劝他。我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化解怨怼嘛。

若没有亲戚就没有怨嘛。如果能离开亲,就是你不是叫你离开父母亲,这个“离亲”的意思是说,“离亲即是离怨”的意思是说,你必须把那一种贪爱心放下来。“何以故尔”,比方说,它就解释了,比如两个人分开住在两个地方了,两个人他没有在一起,他就不会有怨恨之心了嘛。他为什么怨恨?他因为太亲近了嘛,太亲近以后,他的三毒根互相触恼嘛,他有他的贪瞋痴,这个人也有他的贪瞋痴,两个人互相触恼,所以起了恨心嘛。所以“亲戚眷属亟生责望”,为什么我们说家庭里面亲戚,父母啦,兄弟姊妹,兄弟之间,为什么会互相责望呢?“亟生责望”呢?在这里讲出来,“或父母责望于子,或子责望父母”,子女怪父母亲不给钱,怪父母穷,贫穷,父母亲责望儿子不求长进的,等等。“兄弟姊妹一切皆然”,兄弟姊妹也是一样。“更相责望,更相嫌恨,小不适意便生瞋怒”,小小不如意就生瞋恨心了。

“若有财宝亲戚竞求”,如果有财宝,就亲戚朋友互相竞争追求。贫穷之日初无忧念,又得者愈以得为少,得到了就觉得太少,“愈得愈为不足”,永远不满足啊。“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不能满足啊,“一不称心便增忿憾”。是则人怀恶念遂起异心,故结仇连祸世世无穷。推此而言,三世怨怼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缘眷属,当知眷属即是怨聚,这就是讲轮回的由来。

时间的关系,这一段我们只能探讨到这里,就是为什么怨从亲起?这一段讲得非常地清楚。我们也很感谢《梁皇宝忏》,梁武帝作这个《梁皇宝忏》,在这里面都把忏悔法门,如何离开,如何能做到怨亲平等,都告诉你了。

好,我们今天就探讨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