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2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2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9月1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安士全书》第十三页,第二行,“不愧孝友”。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皇考姓张。讳无忌。事周厉王。为保氏。时王耻闻过失。至于监谤。怒皇考谏诤。窜死番阳。时予尚幼。从母黄氏。迎丧。归葬河朔。十岁就外学。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慈祥明辨。笃于教训。(帝君自言母氏日诵观经。晚年无疾坐化。益信此时已有佛法。)值宣王即位。诏先朝臣子。死于非辜者。咸录其后。予禀母命。诣京师。登肺石以自明。有诏复皇考官。谥曰献。仍以予为保氏。予先有兄允思。不幸早逝。母氏痛之。遂以次子楙阳。承其后。以慰母心。王母赵氏终。王父寻亦不起。予以孙承子。服斩衰”

这个字不能念衰,要念催。

“服斩衰三年。哀毁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字而不名。”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保氏”,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保氏”是古代一种官位、官职,他是负责用礼义来匡正君王的他的言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这个称为“保氏”。《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里面就解释了,“保氏”是职掌是向君王劝谏,君王的行为如果有偏差,要向他劝谏。另外就是“而养国子以道”,就是太子或是贵族的子弟,教他们仁义礼智信的道理,这个就是“而养国子以道”,而“教之六艺”。这个是“保氏”的意思。

再来,我们看“监谤”,“监谤”,《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这个意思就是当时周厉王非常地暴虐,民众如果毁谤君王,召公告诉周厉王说,“民不堪命矣!”召公是当时一位忠臣。

我们先来介绍周厉王,周厉王是在公元前八百九十年到公元前八百二十八年,姓姬,名胡,为周夷王之子。《史记》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在文献中又称他为汾王。周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四十九年。厉王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荣夷公,不听贤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丝毫言论自由。当时防范民众到什么程度呢?《史记》记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防范老百姓的这个批评是非,就好像这个防水一样,“甚于防川”。以至于街上的行人如果互相往来,不敢讲话,只能透过眼神来表示意思,这叫当时称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于是周朝的国势,国家的国力更渐,“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公元前八百四十二年,民众聚集,发生了“国人暴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就今天的西安,古代的长安,“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的“彘”这个地方,在今天山西省霍州市。朝政就由共伯和执政,有一说是周定公及召公代为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周厉王死,周定公及召公立厉王之子静为宣王。这在这里面,我们会提到的周宣王,也就是周厉王的儿子,那周厉王是个暴君。

我们看下面,“谏诤”就是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

“河朔”是泛指黄河以北的地方。

“追先志”,追就是回溯、追念。“先志”就是先人的遗志。

“王父”,在这个地方“王父”是他的祖父。在《幼学琼林·卷二》,“祖称王父,父曰严君”。古代的人称祖父叫“王父”,“祖称王父”。“父曰严君”,称父亲叫“严君”。所以我们称令严就是父亲,令慈就是母亲,严父慈母,这是我们一般的说法。

“宣王”是帝号,他姓姬,名静,周厉王之子,曾北伐征讨猃狁,重振周室声威,完成中兴大业。这个猃狁是汉代的时候的匈奴,在周朝时候称为猃狁。后来周宣王他完成中兴大业,在位四十六年,谥曰宣,周宣王。

“非辜”,非罪,指无罪的人。

“诣”就是前往。

“肺石”,古时候设于朝廷门外的一块红色的石头,赤石,就红色的石头。民众如果有不平,或是有冤屈,要申冤,就到朝廷门外去击打这一块赤石,击石鸣冤。那个石头的形状像我们人的肺部一样,像肺部一样,故名“肺石”。

“谥”就是依死者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一般都是在这些士大夫、大臣,或者是学问家、宗教家,政治人物,他往生以后,死去以后,朝廷给他的一个称号,这个称为“谥”。《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就是他的生前的一些丰功伟业,他的德行,这个叫做“谥:行之迹也”。《礼记·乐记》,“闻其谥,知其行也。”所以你看皇帝给他这个谥的称号,就知道说这个人在生前他是怎么修持,他的言行是怎么样,就可以看得出来。

“王母”就是祖母。

“寻”,不久,“寻”就是不久的意思。

“斩衰”,“古代五种丧服之一。用最粗的麻布制成,不缝边缘”。我们知道古代父母死去以后,服丧三年,所以“服制三年”。“凡是儿女为父母、媳妇为公婆,嫡长孙为祖父母及妻为夫,皆穿此服”,叫“斩衰”。

“哀毁”是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体,这个叫“哀毁”。后来称居丧尽礼之辞叫“哀毁”。

“张仲孝友”,《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张仲”是,周朝当时周宣王的一位大将叫吉甫,张仲是吉甫的朋友。“善父母曰孝”,对父母很孝顺,“曰孝”,“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所以简单地说,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个称为“孝友”。文昌帝君在那一世他的名字,“闻于中外。时以孝友称予”,大家都称他叫“孝友”。

“张仲孝友”的意思,就是吉甫当时在招待宾客、饮酒作乐的时候,当时他的好朋友孝友张仲一定在现场,所以张仲是以孝友著称于当时,是吉甫的好友,这“张仲孝友”,就是同一个人,就是文昌帝君那一世,他的名字张孝友。所以这个题目叫“不愧孝友”,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这个叫“孝友”。当时帝君那一世的名字,他的祖父给他起名字,字叫仲,所以他叫张仲,是他祖父给他起的名字,因为他的父亲已经窜死在番阳了。

好,那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帝君说,我的亡父姓张,名无忌,作周厉王的臣子,任保氏职务。当时厉王不喜欢听批评的话,以至于拘禁说他过错的人。当时亡父直言劝谏,厉王发怒,将亡父放逐到鄱阳而死。这时候我还小,跟着母亲黄氏,回去送葬到黄河以北。十岁时出外读书,取名叫忠嗣,名忠嗣,字仲,是继承父亲志向的意思。已经成年了,祖父把我当作儿子,取名为仲。母亲黄氏,心地慈祥、明察是非,全心全意教育、训导我。

帝君自己说,母亲每天诵《观经》,就《观无量寿佛经》,晚年无病坐化,更相信这个时候已经有佛法。因为这个时候是在周厉王的时代,周厉王跟周宣王这个时代,这个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佛教是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那个时候佛教还没有正式传入中国。但是那个时候,文昌帝君的母亲黄氏就已经在诵《观经》了,而且还晚年无病坐化,所以那个时候应该佛法有进来了,所以它这里才说,更信这时已有佛法。

等到宣王继位,颁诏前朝臣子,无罪而死的人,都录取他的后代为官。我禀承母亲的指示,到京城登上肺石来鸣冤。宣王颁诏恢复了亡父的官职,谥号为献,仍用我作保氏。我父亲被皇帝追称为张献,仍然用我作保氏这个官职。我原有一个哥哥叫允思,不幸早年逝世,母亲经常为他伤心,我就把我的次子楙阳继嗣给哥哥作儿子,就是我们俗话讲,过继给他哥哥作儿子,这样来安抚母亲的心。祖母赵氏去世,祖父也不能起床了。我因以孙承子之责任,身穿重丧之服三年,哀毁的名誉名声远近闻名。当时大家以孝友称呼我,我的名字反而没有人喊了。

我们看这一段“按”:

“(按)此即诗所谓张仲孝友也。帝君母夫人乃前日祷于君山之妇。未为母之时。帝君受其拜。既为母子后。彼复受帝君拜矣。然毕竟谁当拜。谁不当拜。是故观于儒。而后知五伦之方。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

我们看这一段有两句解释,名相注释:

第一个是“观于儒,而后知五伦之方”。这个“方”就是道也、术也、法也。“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五伦的关系,意思是说,学儒才知道、明白世间五伦关系的道理。这就是学儒,就是这句,“观于儒,而后知五伦之方”。

后面“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学佛以后才知道五伦的圆满,“圆”就是圆满,指学佛方能圆融三世五伦关系的全貌。像老法师讲孝字,《说文解字》里面,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这样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绵延不绝,所以这个孝道是圆融三世五伦的关系的全貌。

那么这一段“按”的意思,白话解就是说:

这就是诗中所吟咏的张仲孝友的事迹。帝君的母亲就是先前在君山祈祷的女人,没有做母亲的时候,帝君受她拜,已作母子之后,她反而受帝君来拜了。但究竟谁当拜谁呢?谁不当拜呢?因此,从儒家方面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关系;从佛家上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

这一段怎么解释呢?等一下我们会继续探讨。譬如说,站在儒家的立场,帝君先前在君山的时候,它在君山洞庭湖作山神、河神的时候,当时它的母亲去祈祷,求子。就是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情动入胎”,帝君本来是要往生西方,到达洞庭湖君山的时候,因为那个地方的风景非常地殊胜,“爱其胜境”就是被这个美景所染著了,所以停留片刻。结果在那一刹那,有两位仙童从天而降,请它担任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也就是君山的山神跟洞庭湖的水神,湖神、河神。后来它又见到一位妇人,大概三十几岁,“呼号而来”,来向它祈祷说,“良人”就是她的丈夫,不幸得罪于君王,被窜死在南方,就是这里讲的番阳,这里讲的,我们今天讨论的这个,他的父亲,张仲的他的父亲张无忌,被周厉王贬窜到番阳,“窜死番阳”。

所以这个地方他的意思就是从,如果从儒家来说,一旦出生了,文昌帝君虽然前世它是君山的山神,还有洞庭湖的河神,它在六道里面,它毕竟是在神道,它母亲是人道。但是它一旦投生以后,就变成张妇的小孩了,那就必须要拜前面这位女子,要尽这个为子之礼,作儿子的这个礼节,那就必须要拜他母亲了。所以从儒家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关系。但是如果从佛教角度,佛教就讲三世因果。三世因果,它前世是山神,那个时候它还没有下凡的时候,还没有投胎的时候,是张氏去下跪祈祷,下跪祈祷请求山神能够赐她一个儿子,那后来文昌帝君自己下来了,就君山的山神自己下来了,来做她的儿子啊。所以这个地方才说,如果从佛教来看,才知道五伦的圆融,所谓的圆融就是圆融无碍。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五伦的关系。这个五伦,从一世来看,这是儒家的看法,佛教是从三世因果来说,所谓的五伦关系就是互相替代。佛教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站在菩萨角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对待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梵网经》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所以真正的菩萨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那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五伦。这五伦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什么呢?伦常。中国的民族是五伦的民族。五伦是什么?五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讲伦理的关系,人跟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整个民族是一家人,五伦做到圆满,就齐家、治国、平天下了,那就是民族是一家人。所以五伦存在,存于心就是道,是性德,是天性。五伦是最基本、最坚固的团结。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当中,中国是唯一这四大古国目前没有灭亡的民族,靠什么?靠儒家传统教育的落实。从家人、朋友、邻居扩展到国家,国家民族就是一个五伦的社会整体。我们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整个国家民族要团结像一个人,这是儒家将近两千年来的教育。

五伦是从夫妇开始,所谓“大道肇端乎夫妇”。所以夫妇,人道有,畜生道也有,饿鬼道也有,欲界天也有。那么夫妇同处一室,室外就是家庭。家庭中有父子、兄弟。家外面就是社会、国家,有君臣、有朋友。不同身份的人,要尽不同的义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这是大家要各尽自己的责任跟义务,大家建立这样的共识,这个社会才会祥和,天下才会太平。

那么五伦第一条是“父子有亲”,父子的亲爱不是从哪里学来的,它是天性、是自性本有的。从哪里看?最明显就是婴儿出生三四个月,他对父母亲会笑,你仔细观察,父母对他的爱没有任何条件,全心全意真爱他。小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你看他的眼神、表情,那个爱显露出来,这就是天性。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都一样,本自清净。但是后天的习染,后天的习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变成“性相近,习相远”,那就变成坏人了,小孩子就学坏,是这样来的。本善透露出来,这是性德里面的第一德,是纯净纯善的。从这个第一德引申出来,再来就是“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父子有亲”摆在第一个,是从这个点演变出来,全是爱,不同的层次那个爱等级就不一样。

“本性生出五伦、五常人类文明源头”,所有的族群、宗教都是从一个原始点爆发出来。这个原始点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爱心,那叫神之爱。我们说,“神爱世人”,到底是耶稣爱世人呢?还是这里老法师讲的神之爱?那我们就要了解了,如果你从事相上来解释,是基督爱世人,“神爱世人”。其实这个神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爱,那是纯净纯善的,这叫神之爱,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天性,那就是神之爱。小孩爱父亲,父亲爱小孩,母亲爱儿子,儿子孝顺母亲,这就神之爱,这性德。这叫神之爱,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在佛的世界里面,整个极乐世界是个亲爱的团体。所以这里才会讲说,我们刚才读到的,“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极乐世界就是一个亲爱的团体,它没有分别啊,没有分别、执著,是个亲爱的世界,十方世界找不到,完全得力于教学。

“父子有亲”,连畜生道都有。我们仔细观察小狗生出来,依偎在它的母亲旁边,母狗旁边,它母亲就爱它了。有一次我们看一个照片,在印度,在印度街头就被记者捕捉一个画面,就一只母猴带着小猴要过马路,这只小猴大概营养不良,走不动,母猴走前面,小猴走后面。一只野狗大概肚子饿了,想去咬那一只小猴。母猴一看到就反扑过来,跟这只饥饿的野狗互相咬打,最后那一只野狗落荒而逃,母猴成功的把它小孩救回来。这个叫做神之爱,这也叫做父子有亲,不用你再教它,畜生道都会啊。所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不是恻隐之心,这叫神之爱,这父子有亲是第一德。所以小狗一出生就是依偎在它母狗旁边,母亲旁边,母亲爱它。小鸟在鸟窝里面,老鸟照顾得很周到,也怕它儿女受到伤害,连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也没有人教它,畜生道也有父子有亲,没有人教它,这是性德。这不是学来的,是属于自然的。为什么说“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因为是性德,如果你学佛以后,才知道五伦非常圆满。

我们老祖宗看得出父子有亲,真有智慧啊,所以汤恩比博士赞叹说,古时候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找不到。中国教育从父子有亲开始,是亲爱的教育。教什么呢?第一个就教什么?教保持这种亲爱一生不变,教这个。第二个把这个爱要发扬光大。从父母的爱推广到兄弟,推广到爱家族、爱邻居、爱乡党、爱社会、爱国家,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这就是发挥到极致了,就把这个神之爱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了,这表示佛教的圆满。佛教圆满也包括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所教的,教你第一个,你这种亲爱一生不变,第二个,要把这个爱要兼善天下,儒家讲要兼善天下,要发扬光大。

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是爱的教育,爱的原点就是父子有亲。有这样的教育,社会能不好吗?能够不幸福吗?当然,佛法的爱更大了、更广了,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对一切众生没有不爱的。对这一切众生是包括什么?包括六道众生,对九法界众生,对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这种对一切众生没有不爱的,这是佛法最究竟的地方,所以佛法爱是最究竟圆满的。爱心是遍法界,善意是遍法界,就是我们这里讲的“通于释,而后知五伦之圆”的意思,所以老法师就写,爱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只有大乘佛法肯定了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的,爱一切众生原来是爱自己,害一切众生原来是害自己,自他是不二的,自他是一不是二的。

这个地方是我们讨论到这段里面有讲到五伦,五伦,我们把这段老法师的开示,我们来做一个补充说明。

再看下面这一段“殛罚淫神”。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予既为诸山之王。(在周朝末年。)凡所部山川。水旱丰凶。妖祥功过。皆得治之。青黎山神。高鱼生。悦部民孙涤女。拘其魂而乱之。(可以拘其魂而乱之。亦可拘其魂而罪之矣。然则所谓锉烧舂磨。且无所施之说。岂非儿童之见。)为邻封白池龙神所察。予觇之。与女俱讯。既伏其辜。归其魂。女乃苏。鞭鱼生背三百。黜之。而山下有故孝子吴宜肩。尝为父刺血写楞伽经四卷。(观此。则扬雄刘向。所谓尝见佛经之说。益有据矣。)寿终三年。未有所受。予为保奏以代之。帝报曰可。自是大小之神。咸知敬畏。”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殛”就是惩罚。

“部”,“凡所部”这个“部”就是管理、管辖。

“妖祥”,凶兆和吉兆。《周礼·春官·眡祲》,“以观妖祥,辨吉凶。”像郑玄《注》,“妖祥,善恶之征。”贾公彦《疏》,“祥是善之征,妖是恶之征”。“祥”就是善的一种象征,妖气,“妖”是恶之象征。

“悦”,再来看“悦”,“悦”就是喜欢。

“部民”,统属下的人民、县民叫“部民”,古代叫邑民。

“孙涤”是这位女子的名字。

“乱”,男女发生不正当的行为叫“乱”。

“邻封”,“封”是疆界,意指邻近的界地。

“觇”,暗中察看。

“伏其辜”,“伏”是承认、承受,“辜”就是罪、过错。意思就是承认其罪过。

“苏”,苏醒,死而复生。

“鞭鱼生”,“鞭”就是用鞭子抽打,“鱼生”是山神的名字,指前文高鱼生。意思是用鞭子鞭打高鱼生,以示惩罚。

“黜之”就是贬降、革职,革除山神高鱼生之职,这叫“黜之”,把高鱼生这位山神把它免职了。

“刺血”,刺身体某部分出血,来抄写经典,有些是用舌根的血,有些是用手臂的血,有些是用手指头的血,来抄经。刺血几天前,不能吃有盐巴的东西以及调料,不然的话,这个血的味会腥躁,不可以用,所以刺血抄经,前几天要停止吃盐和调料的东西。

再来“楞伽经”,这是汉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称《入楞伽》《大乘入楞伽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也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就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法相宗就是“唯识宗”。法相宗的祖师就是玄奘大师,他的弟子也是玄奘大师的传人窥基大师,都是法相宗的,是讲唯识的。“所依据的根本经典”,就是这部《楞伽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谈讲佛开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这“五法”、“三自性”什么意思呢?“五法”是什么呢?就是“名”、“相”、“分别”、“正智”、“真如”。前面三个都是名跟相、跟分别。这个名就是所说的名字,再由名生出句子,由句子说出一个说法。这是法界中一法有一法的名字,这每一法都有它的名字。譬如说,男生、女生、丈夫、妻子、家庭,这都有它的名字。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他说安给它一个假名啊,众生就迷惑在这个假名里面。如果你能够觉悟真相,你能够明心见性,你就不会迷惑在这个假名身上了、假名上了。所以“名”,它是怎么样?名是“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名”,“法无量”,“名亦无量”。所以《楞伽经》里面在探讨就是,五法里面第一个名。

“相”呢?相是心所取的境界的分齐,“名为相”。譬如说红花、白花,红白的颜色,这个叫做这是相啊。“意识依之立种种名,又以彼名字言说”,来显出这个相。譬如说这个光很亮,这是一个相啊,这个光很暗啊,这是一个相啊,安一个名字叫很暗。所以凡是色法跟心法之现象,“皆称为相”,皆可依之立名,“是故‘名相’相联,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那“分别”呢?关键就在这个地方,“无论何法,处在被了知地位的是名相”,“而能了知的心识”即是分别。故能分别是心识,我们也能够了别,但是问题是我们执著了那个了别,这个杂染了别就是我们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基本上被分别的名相它是客观的。譬如说钻石来讲,钻石跟矿产是一样的道理,你的觉知性、你的见闻觉知知道它是钻石,它是矿啊,钻石跟矿它是一个名相,钻石是光芒的。钻石跟矿是个名相,这个名相本身没有所谓好坏的问题,它是客观的,可是你执著以后,你说我喜欢钻石,我不喜欢矿,那就染著,那这个分别就是染著了,就杂染了。如果你能够了解一切法毕竟空的话,无所有不可得的话,你就可以透视这个名相,那你就不会执著这个钻石了。

这个是“名”、“相”、“分别”。

再来是“正智”,这是智慧。

那还再来是“真如”,没有分别的正智。

这个是《楞伽经》里面在探讨的名、相、分别、正智、真如,这是五法。

那五法如何去了解呢?去见到它的真相呢?也就是说你如何,这里讲的如何了解它真实如此的本来面目呢?就是要了解这“三自性”。第一个,“依他起自性”,第二,“遍计所执自性”,再来,“圆成实性”。“诸法无自性,即诸法毕竟空”,故三自性就是三无性。三性本来不可立,是为“悟他故”,“设此三自性以说明之”。所以这个《楞伽经》就是在探讨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那“八识”是什么?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这叫八识。第一个是“人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这二无我。等到你转识成智的时候,转八识成四智菩提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人无我”跟“法无我”。

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探讨这个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我们是简单说明这个《楞伽经》的由来跟内容,这样就可以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惩恶保善,赏罚严明,叫“殛罚淫神”。帝君说,我已为各山的王,我已担任了各山的主宰的王这种神职,在周朝末年,所以我属下的山川哪,我属下所管的是这些各山、各海水、各河川,还有这个发生的水灾啦,旱灾啦,或者是农作物丰收,或是农作物歉收,或是这个社会风气有吉祥,还是有这个妖孽,或者这些民众跟各神祇的功过啦,这些都归我来管理。青黎山的山神叫高鱼生,它看上了它这个山神所辖的民女,叫孙涤,它把这个孙涤的魂抓走了,跟她发生淫乱。这个地方说,可以抓她的魂发生淫乱,也可以抓她的魂来惩罚她。那么认为锉、烧、舂、磨这些地狱的刑罚,有人说到地狱去受报,有这个锉、烧、舂、磨这些刑罚,这些地狱的刑罚,没有地方可以实施,这难道不是小孩的想法吗?

青黎山的山神这样的淫乱行为,被隔壁的邻居的白池龙神知道了,白池龙神就报告这一个管理这些各山山神的王,这位王神,这位山王。等于是说,当时文昌帝君是管这些山神,白池龙神就报告帝君。帝君就暗中了解这件事情,把山神跟女子都叫来,让他们低头认罪,把女子的魂送回去,那孙家女子就醒过来了,苏醒过来。帝君就派人鞭打高鱼生三百下,罢了它的职务。

这个时候山脚下有一位已经死去的孝子,叫吴宜肩,曾经为他父亲刺血抄写《楞伽经》四卷。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扬雄跟刘向所说的看见过去有佛经的事情,便有根据了。这个是在我们前面有探讨过,说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才进来,那这个时候周朝已经有《楞伽经》了,那么扬雄跟刘向当时就有说,在汉朝以前就可以看到有佛经的事情,那这个就有根据了。那么死了三年以后,这位孝子吴宜肩还没有授予职务。我就为他保奏上帝,请他来接替高鱼生的山神的职务。上帝回答说,可以。从此大小神灵都知道敬畏。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

“六天皆有欲念。但天福愈重。则欲事愈轻耳。山川之神。大抵罪福参半者多。悦女拘魂。理所有也。”

“六天”,这段的名相注释就是“六天”。六天是欲界六天,就四天王天、忉利天、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这个地方,这一段“按”:

六天都有欲念,只不过是天福越高,欲念越轻。山川神灵,大抵罪福参半的多,恋女勾魂,是应该会发生的事情。

这个地方我们做一个补充,为什么青黎山的山神高鱼生,为什么会勾这个民女孙涤的魂来淫乱她呢?这就是欲界里面所谓的欲,是指五境,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说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前面五个色、声、香、味、触,和合之下产生五种欲乐,叫做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其中以性欲为最。欲界是六道所居的,欲界众生还有淫欲心,欲望的心。从须弥山底越往上,欲心越淡,施淫之法也从重转为轻了。

在须弥山之上,它欲望越淡啦,但是它还有欲望,它怎么去行使那个欲望呢?以前我们老师跟我讲,我也不太相信,我们在学内典研究的时候,老师有跟我们讲,他说,天神啦,天神也会谈恋爱,但是天神看美女,不需要像我们世间这么麻烦,它们怎么做呢?交、抱、握、笑、视五法,交、抱、握、笑、视这五法而已。笑一笑,那个淫的行为就完成了;看了一下,那个淫的行为就完成了;或者握一下,那个淫的行为就完成了;或者抱一下。这个叫交、抱、握、笑、视五法,这是这个欲界的天神。我们所谓的人间,因为刚才讲说须弥山底越往上,所谓人间及地居天人的情爱之事为交媾,往上天界则分别是拥抱、握手、相视而笑、暂时相看,这样就可以完成。换句话说,往上的天界的天神,它是只有拥抱、握手、相视而笑、暂相视看而已,暂时相看而已。第一那个交,那个交就是人间所做的情爱的事情,交媾,这叫交媾,我们就所谓讲的淫欲的行为。

我们这一段就说明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降嗣赤帝”,这一段非常精彩,跟后面那一段,这一个“邛池化龙”,这两段都很精彩,都在讲因果。

“降嗣赤帝”

我们看原文:

“帝君曰。予见秦任酷法。视民如草芥。乃飞章奏帝。愿以化身。援天下于涂炭之中。跻斯民于和乐之地。奈何帝命。以予为赤帝子之后。玉音可畏。予不敢抗。俄有九天监生大神。逼予受生。于云霄间。下视人间。见火秦之后。宫阙鼎新。汉帝方与戚姬晤语。监生谓予曰。此即赤帝子也。予纵目间。为监生所挤。(此即中阴身矣。帝君特未知耳。)堕于帝侧戚姬之怀。(凡人托生。必见父母会和。若是男胎。于父生瞋。于母生爱。若是女胎。反此。至于南洲生三洲。三洲生南洲。人间生天上。天上生人间。善道生恶道。恶道生善道。各有形相。详载藏经。不能俱述。)恍然而觉。帝以予神骨相似。举动不凡。甚钟爱予。晚年欲以予为太子。既不果。帝万岁后。卒为吕氏所杀。予母之死。尤被酷毒。(须知张良四皓。宿生亦必有怨。)予深怨之。每思为率然之相。尽吞诸吕而后已也。(后果化蛇。可见一切惟心造矣。)”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降嗣”,“降”就是落,下也。“嗣”就是后代,嗣子就是帝王或诸侯的嫡子。意思指下凡作帝王的儿子,叫“降嗣”。

“赤帝”,“赤帝子”就是刘邦,汉高祖。在《史记·高祖本纪》里面有记载,“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旧谓汉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称刘邦为赤帝子。

这一段《史记·高祖本纪》里面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还没有称帝以前,有一天喝醉了酒,夜间就行走在沼泽中,他派一个人先走前面来做探路。走前面这个人就回报说了,他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啊,希望我们还是不要走过去,等下被蛇咬,我们还是走别的路吧,“愿还”。汉高祖就喝醉酒说了,“壮士行,何畏!”“壮士”,我们都是壮士,我们在行的时候,有什么好怕的呢?乃至于走到前面去,就拔开剑,把剑拔出来,就把这条大蛇就斩断了,这个蛇就分成两段了,这个路就摊开了。再走几里以后,因为实在是醉得太厉害,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后来有人就走到这个这条蛇挡路这个位置,就看到一个老妇女在那边哭了,晚上在那边哭啊。这个人就问她说,你哭什么呢?老妇人就说啦,有人杀了我的儿子啦,所以我就哭啦。那个路人就问她说,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人就说了,老妇人就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啊,它化为一条蛇,挡在路上,就是被赤帝子斩掉啊,斩死啦,所以我才哭啊。

可见这个赤帝子跟白帝子都是天上的神,它们在天上也有怨结,但是它们已经到人间来,这个赤帝子已经到人间来,变成刘邦了,那白帝子它化成一条蛇要挡。也就是说,这位白帝子,这位天神,化成一条蛇要挡刘邦的去路,它应该是跟赤帝子有结怨,结果没想到赤帝子把它斩死了,所以这个老妇人就哭了。所以以前称汉为火德王,火是代表赤色的,所以因此称刘邦为赤帝子。

我们再看下面,“涂炭”,生灵涂炭,涂炭就是“陷于涂泥炭火之中”,比喻民众、人民处境困苦,叫生灵涂炭,这个地方讲“涂炭”就表示处境困苦。

“跻”就是登上、升上。

“玉音”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话,帝王的言语叫“玉音”。

“俄”,“俄”就是须臾、片刻。

“九天监生大神”,在《道藏》里面有记载,“当有九天监生大神,招神摄风,遂生贤子。于其生产之时,太乙在门,司命在庭”。这个“九天监生大神”是主管投生的神。

“逼”,“逼”就是侵迫,就逼迫。

“火秦”,“火秦”的意思就是,当时项羽火烧秦都咸阳,咸阳城,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个月不灭,火三个月不灭。当时项羽他在攻打咸阳的时候,把秦始皇的儿子子婴,把他杀死,他已经投降了,把他杀死,放火烧秦朝的宫殿,烧了三个月,火还不能灭掉。这个是“火秦”的意思。

“宫阙鼎新”,“阙”就是宫门外的望楼。“宫阙”是指天子所居的宫殿。“鼎新”,更新、革新。意思是说,新朝代的皇宫刚刚落成了,所以“宫阙鼎新”表示新朝代要产生了。所以你看这个新朝代要产生的时候,天界已经知道了,它们已经看到了。

“汉帝”是指汉高祖刘邦。

“戚姬”,“戚姬”就是人名,汉高祖的宠妃,叫戚姬,宠姬,叫戚姬。她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如意太子赵王,汉赵王。汉高祖每一次要立储君,就是立这个如意太子,因为他的神骨很像汉高祖,“神骨相似”,他的身高、个子,他的骨相很像汉高祖,所以想要立这个如意为储君。可是吕后反对,还有张良,这里讲的“张良四皓”,这四位隐士反对,所以就没有立如意太子为储君。高祖驾崩以后,“吕后酖赵王”,“酖”就是以毒酒来毒杀赵王。把戚夫人喂哑药,这个我们后面会讨论到,她把她喂哑药以后,把她剁成这个,剁手剁脚,把她丢在猪舍里面变人彘,这叫人彘,将她的耳目手足都砍断了,称为人彘,就是人的猪啦,人彘。

再来,“中阴身”,这个地方讲,“此即中阴身矣,帝君特未知耳”,那时候帝君还没有降生在赤帝子的儿子的时候,当时在天上,被九天监生大神把它挤下去,这个时候它是在中阴身的状态。

我们现在就探讨中阴身,这个很重要,这个中阴身很重要。在藏教里面有一本叫《中阴身救度法》。我们知道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谈到,极善极恶之人不受定数控制,就极善跟极恶的人,大善跟大恶,他不受定数的拘束,直接大善的往生极乐,大恶直接被黑白无常拘提到、抓走到地狱去。一般都会经过中阴身,就是“中有”,人死后还没有投胎以前,还有一个微细的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这个“化生身”就是中阴身。这中阴身在最初四十九天之中,每七天一个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这叫中阴身。我们说,这个身体是一个房子,在这个房子要离开的时候,到另外一房子还没有进去以前,这个过程叫中阴身。

我们来探讨中阴身,在《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范古农居士书二>,这个在《印光大师文钞》第一百八十五页里面有提到这一段,印光大师特别讲中阴身,他是<复范古农居士书二>。印祖说,“中阴者,即识神也”,中阴身就是识神,佛家讲神识不讲灵魂,就是我们讲的,我们的阿赖耶识,“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不是说识神转成中阴,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识神化为中阴”。就是所谓的,“即俗所谓灵魂者”,就是一般民间讲的灵魂。“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一般来说,中阴身是七天一个生死,所以我们总共是七七四十九天,七天一个生死。“七七日必投生等”,最慢七七四十九天一定去投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印光大师说,我们也不能够执著这个东西,“不可泥执”。

“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印祖这个意思是说,中阴身,他是一个识神,他一个生死,他这种生死就是什么?他无明心中所现的生灭相的意思。所以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的意思是说,他的无明烦恼所现的生灭相而已,你不可以把它当成像世间人说,活了一把年纪了,后来死掉了那种死生,不能这样说,不能用这样去论,印光大师说不能用这样去论,他只是无明烦恼的一个生灭相,大概七天是一个死生。第二段,“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中阴身去受生,快的话,大概一弹指,就“向三途六道中”去投生了,最慢的要到七七四十九天,甚至过七七四十九天,就会去受生了。“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这段的意思是说,人刚死掉的时候,“初死之人”,他能够让他跟他相识的人,譬如说入梦,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有时候白天或是晚上给他看到,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他可以跟人对话,但是对话是用意念,他不是用讲话,是用意念。“或有言论”,或有谈论。

这个我举两个例子,“或有言论”这两个例子。譬如说,我曾经有去跟莲友的父亲助念,她父亲是因为癌症死掉,我这位莲友是住在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我到那边去帮她诵《地藏经》。诵完以后我回到台北,回家了,回到我景美的家了。那天晚上我就作一个梦了,因为我在景美的家是两层楼的,我睡在一楼,那外面是有窗户,晚上半夜,我就见到我这位莲友的父亲在窗户那边跟我讲话,他叫我诵《地藏经》回向给他。

后来我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也没有马上去诵《地藏经》。到第二天晚上,他又跟我太太托梦,叫我太太跟我讲,也是希望我诵《地藏经》回向给他。但是我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并没有告诉我太太说,这位莲友,王姓师姐这位莲友,她的父亲来找我。他只在窗户旁边跟我讲,我就知道他的意思是说,叫我诵《地藏经》给他,而且我在梦中也知道,他是我那位王姓莲友的父亲。这个就是很奇怪的事情,他也没有跟我讲话,但是我梦中就知道说,有一位鬼道众生、冥界众生在我窗户旁边,那我知道他是王姓莲友的父亲,我就知道,这是很奇怪的事情。那他也知道我家住哪里,这是我们比较好奇的地方。那因为我第二天没有马上诵经,它第二天晚上又跟我家师姐托梦,请我师姐跟我讲,所以后来我就诵给他了。

这叫做什么?“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它在鬼道,它一样可以来跟你谈,来跟你相接,来跟你谈论。不是只有中阴身来,他已经去受生到善恶道中了,他一样可以来托梦。“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他可以跟你认识的,在你梦中现形给你看,“一为现形”。所以这种情形有两种,一个中阴身,一个是他已经到善恶道去了,譬如说到鬼道。

那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忏云老法师讲的一个公案,在我们台湾省南投。有一位老菩萨她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的钱,买了二十两黄金。二十两黄金藏在哪里呢?藏在墙壁里面封起来,没有人知道。可她不晓得无常迅速,出去被车子撞死了,往生了。她儿子不知道有二十两黄金藏在墙壁里面,她就来跟她儿子托梦,她,儿子啊,也是用意念,儿子,有二十两黄金在墙壁里面,你把它拿出来啊。儿子一敲开,果然里面有二十两黄金。这位老妇人她的儿子把这个公案故事讲给忏云老法师听。

可见这位能够入梦的这位老菩萨,她应该是这里讲的中阴身,“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刚死的人,她在中阴身的状态,可以让她的儿子知道嘛,“能令相识者”就是她的儿子,亲眷属,跟他做接触,然后跟他谈话,“或有言论”。

再往下看,“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这个地方印光大师就说了,为什么这个人在中阴身,或者生于善恶道中,他可以现形呢?因为虽然是他本人的意念所现,是没有错,但是也要善神在旁边帮忙,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还是要怎么样?要有造化之神来帮助他。以便彰显人死后神识是不灭的,“神明不灭”,以及善恶果报是真实不虚。

再看下面,“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印光大师说,如果不借这些公案来说明,这些中阴身来托梦,善恶道众生来托梦,如果不这样来作证明的话,那么阳间的人怎么会知道阴间的事情呢?他们认为人死了就“形既朽灭”,人死了就是火化,剩下骨灰,那神识也飘散了,“神亦飘散之瞽论”,这种不正确的邪见,大家就会群相附和,大家就会以讹传讹,互相地渲染这种邪知邪见。“而举世之人”,大家都陷在,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的邪见深坑。

再看下面,“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印光大师说,我们看到这样的感应,那么我们就知道,行善一定有善报,我们就要更加警惕,要惕厉,人死以后变鬼哦,人失去人身就没有机会修行了喔,人死以后,就没办法跟阳世的人沟通了,那是要有造化之神来帮忙、来协助,那我们就更加要警惕、要惕厉自己,要努力修德,希望能够往生善界,往生极乐。那造恶的人,他知道这样的事情以后,他就不敢“穷凶极欲以造恶矣”,他就不敢怎么样?无恶不作啊。“穷凶极欲”就是为所欲为,不怕因果。

“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纵使佛说的,在经典上说得这么清楚,谁来证明呢?谁来接受呢?所以末学,学人这几年讲《感应篇汇编》,讲了五年,很多人受影响,很多人敬畏因果,很多人因而吃素。学人这次到新加坡去讲课,新加坡的很多莲友、民众都从YouTube里面去听闻学人在讲《感应篇汇编》里面的因果教育的理跟事,他们说他们得到非常大的受用。所以我在这一次到新加坡,九月七日到九月十三日,到新加坡一共讲六场,每一场都爆满,少则二三百人,多则五六百,七八百人,甚至到七百人,每一场,场场爆满。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虽然佛经有一直说这些证明,可是谁肯信受,必须要说出来啊,要讲这些因果教育的故事出来。

“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你讲出这些因缘果报的故事以后,这叫做佛说的没有虚妄啊,“佛语无妄”,果报是分明,真实不虚。“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不但为善的人他更加地去积极行善,造恶的人他的心就被这样的一个因果教育的情跟理所折服,而不至于到十分决烈,就是无可挽回的这个地步,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印祖说,天地鬼神都是要让世人知道说有这些事情,六道真的有,轮回真的有,因缘果报真的有,所以才有这些亡者现身在人世间,所以世间的、阳间的人他的神识在幽冥受报,受到惩罚。

这些故事都有,有很多回魂的。譬如说,我曾经讲过一个公案,我们桃园地方法院有一位书记官就被黑白无常抓到阴间去,后来回魂了,这叫“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像这样的都可以帮助佛法,也能够协治这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治理跟管理民众,法律的维持。这个道理虽然是很微小,但是它关系重大。那么像这种故事,古今书籍都有记载。譬如说,纪晓岚所编辑的这本纪晓岚说故事,《阅微草堂笔记》,这里面就很多像这种的。纪晓岚是清朝的名臣,他写了一本《阅微草堂笔记》。这种事都记载在这里面。但是,像这种古今的一些因果报应的书籍里面,他也没有详细地来解释这些故事的理以及它的利益道理,他没有说出来。

我们来看下面,“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印祖说,中阴身虽然他已经没有身体了,但是,他还有这个身体里面的见闻觉知的这种情执还在。“既有身躯之情见”,他还是有中阴身,中阴身他还是有这个在世的时候那时候的情执,那个习气都还在。“固须衣食而为资养”,所以有时候要给他祭拜饭菜,他也会来吃,“固须衣食而为资养”。

譬如说,我在基隆净宗学会讲《金刚经》的时候,有一位老菩萨叫阿英姐,阿英菩萨,我每次去讲《金刚经》,她就是煮素食来,这个等于说提供给我一个午斋。她的女儿嫁的丈夫不良,不是非常地贤良。她这个女婿到中国大陆去做生意,在中国大陆又认识了其他女子,所以回到台湾就殴打我们这位阿英菩萨的女儿,在台湾,法律来讲就叫家暴。所以医生看不下去了,替她的女儿申请家暴。

后来她的女婿到基隆的长庚医院检查身体,检查出来说是癌症,他不相信,因为他是壮年,他认为他不可能生病。那阿英菩萨就跟他讲说,不然你到林口长庚医院继续检查,检查还是癌症。这个时候,他面对这种生死无常,就产生恐惧了。那阿英菩萨就度他念阿弥陀佛。有一天,阿英菩萨到基隆净宗学会去煮素食,他就起来见不到他岳母,就说,诶,阿弥陀佛今天怎么不在?阿弥陀佛怎么没有来教我念阿弥陀佛?那后来他要往生前就跟他岳母讲,他说,最近有两批法船要来接人,我是第二批的。因为他后来已经忏悔,痛改前非了。他说,第一批是别人,不是我,我是第二批的法船。后来,他讲的日子,阿英菩萨去查证,果然附近有人往生,也是学佛人。那他是属于第二批。

那天要往生的时候,阿英菩萨有这种预感说,她女婿今天会走。所以她的女儿是在帮人家清洁环境的,打扫环境,那一天她就跟她讲说,你今天不用去打扫,你丈夫可能今天会走。她女儿说还是坚持要去做事。结果没想到佛菩萨安排,她到这个雇主家里,雇主叫她回来不用打扫。回来以后,刚好她丈夫断气。那阿英菩萨就在家里帮他念佛、做七、提供饭菜,就这里讲“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他还是中阴身,还是需要吃饭。结果他那个小女儿,就参加祭拜的时候,她因为小女儿心比较清净,在午供的时候,她就告诉她祖母说,我有看到爸爸来吃饭菜,就是来闻那个味道,就是这里讲“固须衣食而为资养”。

“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就是凡夫,中阴身也是凡夫,他业障深重啊,他不知道五蕴本空啊,所以仍然跟世间人没有什么不同。“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如果是大智慧的人,他当下转识成智,了解四大五蕴本空。“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当下转识成智,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虽然他没有办法断这个烦恼,但是至少把烦恼伏住了,这样叫“五蕴空而诸苦消灭”。

再下面,“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印光大师说,中阴身所见的境界不一定说要完全相同,随各人他的情执,他的见惑、情见不同而来作为帮助。

譬如说这些亡者要叫你烧衣服给他,烧冥纸或是烧衣服给他等等。像我们台湾的民间习俗,有些民间习俗还会怎么样?还会烧轿车、房子给他了,用纸去做的别墅啦,轿车等等,宾士车,甚至还有印钞票给他,这都是民间习俗。但是印光大师是针对焚烧冥衣,就是他阴间要穿的衣服。活人怎么样呢?大概是我烧一件衣服给你这个心。但是这个衣服的大小长短,不可能刚刚好。但是这个人,这个生人,就是活的人要烧给他的,他的看法跟亡者的看法,“情见”,大概能够稍微“适相为宜”,就是稍微可以接近,这样就可以了。“由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

那么这一段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什么?到底要不要烧这个冥衣?所以印光大师说,烧这些冥纸,鬼道众生需要,但是我们佛教徒不赞成也不反对,不赞成也不反对。

那至于烧冥衣这件事情是,我有一个故事,就是我小时候,我的二舅妈她是原住民,她是在年轻的时候在我外祖母家广场晒稻谷中暑,中暑以后,送到罗东的医院去急救,后来就是死掉了。但是她中暑的时候,她脱肛,裤子里面都有粪便尿液。所以她在中阴身的时候,她就来附在我三舅妈的身上,我三舅妈在睡觉,半夜的时候被我二舅妈附体。附体以后,我三舅妈就坐在床铺上,喃喃自语,讲出来声音变成我二舅妈的声音。

因为我二舅妈生前跟我爸爸感情很好,因为她是原住民,所以我爸爸就会拿那个时候的新乐园香烟还有米酒送给她,所以她跟我爸爸私交非常好,感情非常好。那么这个事情她就来交代,我爸爸就带着我去外祖母家,我父亲就跟她沟通。比较奇怪就是说,我三舅妈讲话的语气全部变成我二舅妈的声音,我三舅妈平常讲话的声音语调全部都变了。

二舅妈就跟我父亲交代说,她儿子还小,我二舅不能再续弦,不能再娶太太,后娘会欺负小孩。我二舅到后来往生前都不敢娶太太。那后来就有交代这个事情,说她裤子里面都是粪便,交代我父亲跟我外祖母能够烧一件衣服给她。就是印光大师说的,这个地方讲“如焚冥衣”。所以确实有这个情形发生,因为这是什么?亡人的情见,她的情执跟她的知见。后来第二天我问三舅妈,我说,你昨天晚上有没有说什么话?她跟我讲什么?没有,我昨天晚上睡得很好。那我就不敢再说了,因为她被我二舅妈附体。

再来,“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印光大师说,人死了以后,还没有受生在六道里面,这个叫做中阴身。“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如果已经去投生到六道中了,那就不能叫做中阴身。“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中阴身如果附体在人上说,他的苦他的乐的事情,那都是神识的作用。“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所以如果去受生到六道中,就不会再来说,附体说他有苦乐等事,为什么?因为他去受胎的时候,他神识必须跟父精母血,父母的精血和合,他不可能再来附人说苦乐的事情,因为他的神识已经在胎中了,神识住于胎中,受生于胎中。

“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这个就是老和尚讲所谓的夺胎。就有时候有看到,人要怀胎的时候,有看到一个人走到母亲的房间里面去,那么那个人,譬如说倓虚老法师,当时他要去投胎到他母亲的色身的时候,他在梦中跟他母亲讲说,你房子借我住。他母亲说,要我们家男人同意。当时他母亲就跟倓虚老法师的父亲说,她看到一个印度的梵僧,就出家人,来梦中跟她讲话。就是“亲见其人之入母室”,就走到他母亲的房间了,就是他父母亲正在交媾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进去了。有些是有人代受胎,等到他胎成了时候,要生出来的时候,他本识才进来,代识者就离开了,代他受胎的那个人就走了,那个识就离开了。

再下面这一段,我们把它念出来,“《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问。原答颇不中理,光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雄者,即令鸡孚,亦不生子,何可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为居士陈其所以”。

这个中阴身我们再做一个总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做一个结束。印光大师说,“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以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死生,众生之大事。因果,教化之大权。愿阁下不惜广长舌,以因果报应为转烦恼生死,成菩提涅槃之一助。则法门幸甚,众生幸甚”。这一段印光大师在讲中阴身的事情,他说,“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然迷,但是他的业力也不可思议,但是他的心力也不可思议,诸佛神通道力也不可思议。再来印光大师讲,死生这件是大事,众生的大事,因果是教化的大权。他刚才回复范古农居士,印光大师希望他,希望范古农居士出广长舌相,以因果报应来帮助众生转烦恼生死,成就菩提涅槃,那么这样,佛门就幸甚,众生幸甚。

这一段我们就说到这里。

再来看下面,“恍然”,模糊不清。

“神骨”就是神韵风骨。

“吕氏”就是吕后,汉高祖的皇后吕雉。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

这一段印光大师引用这个圆泽禅师的故事,就是我在编这一本《现代因果报应录》里面〈轮回篇〉里面的第一篇,“三生石上话前因”。里面就是讲到唐朝代宗,唐代宗,当时河南洛阳有一间佛寺叫惠林寺,这是光禄卿李憕的府第,他的儿子李源捐献出来成为佛寺。因为安禄山叛变,东都洛阳被陷,李憕据守府中,不肯降贼,因寡不敌众而被杀死。他的儿子李源年少的时候是一个贵族子弟,生活豪奢,交游广阔,嗜好音乐,喜欢歌唱,在当时有点名气。但是自从他父亲李憕死后,他心中非常悲痛,发誓不做官、不娶亲、不吃肉,独身住在惠林寺中五十多年,成为在家修行的居士。那寺中的住持就是圆泽禅师,他很会经营寺产,且懂得音乐,跟李源成为知交好友,两人整天就相对交谈,总是说个没完。

有一天,他们两个相约要去游四川峨嵋跟青城二大名山。李源想要从湖北坐船经过水路溯江而上,进入四川;圆泽禅师要取道陕西的长安跟斜谷,要走陆路,不走水路。两人意见相争了半年。李源的心事,因为李源不想经过京城,他不想走陆路经过长安,因为他父亲被杀的事情,他一直很挂碍。那圆泽禅师想,圆泽的心事,李源不知道,为什么?圆泽禅师就是怕走水路会碰到他的母亲,所以李源坚持要走水路,圆泽禅师一直没有答应。但是经过半年,因为李源是功德主,圆泽禅师不得不随顺李源,所以就坐船。

到四川南浦的这个地方的时候,要上滩了,天快黑了,就看到在岸边有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拿着瓦瓮在那边要取水,圆泽禅师一见到她,就流着眼泪说,我不肯走水路,就是因为怕遇到她了,怕遇到她了。李源就很吃惊,他说,我们一路看到很多妇人啊,怎么你会,为什么怕这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呢?他说,她已经怀孕三年,就在等我来,不肯生出来,现在已经遇到了,我也没办法逃了,就去投胎了。你以符咒跟我相助,催生,帮我料理后事。三天后,你来王家看我,我跟你一笑作证明。过了十三年以后中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外等我,我们再度相见。圆泽禅师先预告。

李源听到这段话以后,心中很后悔,又很难过,一边流着眼泪,一边为圆泽禅师准备沐浴,更换衣服,一切完毕以后,到了傍晚,圆泽当真死了。李源使用催生咒,后来王氏就生出一个男婴,这就是圆泽的第二生。等到三天后,李源去探访他,抱出婴儿一见,果然一笑,李源就泪流满面。接下来,李源就无心情游四川了,就回到洛阳,到惠林寺才知道说,圆泽禅师已经写好遗书,交代他的徒弟交给李源。

十三年后,他到杭州天竺寺,就听到水井旁边传来歌声,看到一位十几岁的牧童,头上挽着双髻,穿着短衣,骑在牛背上,手持竹棍敲打牛角唱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圆泽禅师就说了,前世我是圆泽禅师,经过这一世我已经变牧童了,已经三世了,但是还是我这个旧精魂,还是我这个没有开悟的神识啊,我这个神识一般叫灵魂,还是这个旧精魂啊。悟了话,就是我们这个自性,迷的话就是灵魂啊,神识啊。“赏月吟风莫要论”,轮回的事情是很可怕,就不要再谈这些风花雪月了。那么你是我过去生的功德主,“惭愧情人”,为什么叫“惭愧情人”?因为没有觉悟嘛,为什么叫“情人”呢?因为没有觉悟还是有情执嘛。你远来相访。我虽然身已经变成牧童身了,但是我的本性还是不生不灭啊,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一听就知道说,这就是圆泽禅师啊,牧童就是圆泽禅师啊,他说,泽公你好。牧童远远地回答说,李公你真有信用啊,这么远来辛苦你了,不过你的俗缘还没有了啊,请你不要过来,我们两个前途不同,不能接近,你要精进修行啊,不堕落的话,来生我们还会相见,珍重。牧童就转了牛头,唱山歌离去,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这个看起来是,听了以后真的是心非常地悲伤凄凉啊。他说,“身前身后事茫茫”,没有觉悟啊,未生前我是谁,生后我又是谁啊,真是“身前身后事茫茫”啊,迷迷茫茫来投胎,又迷迷茫茫地离开人间。“欲话因缘恐断肠”,想要想说前生我是禅师,你是李憕的儿子,我们曾经在惠林寺修行五十年,讲这些修行的因缘,我们谈论音乐的因缘,“欲话因缘恐断肠”,真是让人家断肠,让人家悲伤至极啊。“吴越山川寻已遍”,“吴越”就是浙江,江南这些山川,我们都已经去走遍了,我们也都去旅游过了,那又如何呢?“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我却是在这个要往瞿塘江那个方向,就是四川那个方向,船靠岸以后,我却是在那边舍报啊,在那个地方遇到我今生的父母啊。

那么后来离开以后,李源回到洛阳,果然两年后,大臣李德裕向唐代宗保荐,李源为忠臣之子,是尽孝,给他恢复官职,要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是李源他以未能了脱俗缘,就表示说,刚刚讲圆泽禅师,这个牧童已经先,跟他先预告,说你俗缘未了,就是这个意思啊。但是李源后来确实看破世情,淡泊名利,不肯就职,老死在惠林寺中,死的时候,已经八十岁了。

这就是末学把这个“三生石上话前因”,这个故事是我很早就看了,我很喜欢,“三生石上话前因”,就讲轮回的故事,在《现代因果报应录》里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印光大师这个中阴身我也没有办法全部讲完,下一集,我再从这边继续探讨下去。这个中阴身很值得我们探讨,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中阴身到底是什么?当然我们不希望你经过中阴身,最好你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假如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没有往生天道,你会经过中阴身,那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务必要了解。下一次我们再继续探讨中阴身。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2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