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11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1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年06月2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六十五,“剪碍道之荆榛(jīng zhēn),除当途之瓦石”。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三○二页,我们看经文:

“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

“(发明)荆榛碍道。必触人衣。剪之。则利于行走。瓦石当途。必伤人足。除之。则便于步趋。于此留神。则一举足而不忘利济可知。况以明眸(móu)之人。而当白昼。其剪除之功犹小。若暮夜昏黑。或两目失明。则剪除之功尤大。甚勿以其善小而不为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剪碍道之荆榛”,这个“剪”是砍伐、截断的意思。“碍”,就妨害、阻碍。“道”就是道路。“荆榛”,一般是指丛生灌木。那么“剪碍道之荆榛”的意思就是砍除阻碍道路的植物树木,以利通行。

那这一句“荆榛”,我们也会用另外一字句,叫荆棘(jīng jí)。荆棘跟荆榛,其实同一个意思,是指丛生而多刺的灌木。这个一般在山林、步道都有。那么另外一种意思就是比喻困难、险境,或者是纷乱。那么再来就是比喻小人、谗贼。

那么我们这段经文,当时我在准备的时候,我就在思维,周安士菩萨他来如何注解这一个“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这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经文,那么跟佛经一样,经,它有事跟理。《阴骘文》虽然是一本善书,但是看你什么角度去看待它,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以“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如果对一般平民百姓来说,对一般众生来说,就是剪除妨碍道路通行的这些有刺的树木、荆榛,排除道路上阻碍的瓦石,譬如说有人在做恶作剧,在铁轨上放石头,这个就会影响到整个火车行驶的安全,或者道路上有石头啦,有些破裂的这个瓦石啦,可能会伤及行人跟车辆,这都是“除当途之瓦石”。

所以这个经文里面讲说,“荆榛碍道,必触人衣”,“荆榛”是带有刺的树木,那你走过去的话,它就势必一定会钩住你的衣服,把你衣服钩破了,“必触人衣”。“剪之,则利于行走”,你把它剪掉,则方便来行走。“瓦石当途,必伤人足”,在道路上有破瓦片,容易伤到行走的路人,会伤到人足,人的脚会容易受伤。“除之,则便于步趋”,那把它排除以后,则方便路人行走。

这一句话其实有很深的意涵,也就是我们等一下要探讨的,如何把这一段经文消归自性。“荆榛”就是指我们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就是我们的根本无明、尘沙惑、见思惑,就佛所说的惑业苦,无明烦恼。无明烦恼障碍什么呢?障碍到我们的菩提大道,这叫“荆榛碍道”。“必触人衣”,严重障碍菩提。所以这个烦恼障跟所知障就障碍到我们的菩提跟涅槃,障碍到你能够出离三界六道的轮回。所以“荆榛碍道,必触人衣”。“剪之”就是断除烦恼。断见思惑,出三界、了生死;断尘沙惑,离开十法界;断妄想、无明,入一真法界。“剪之,则利于行走”,能够成就无上菩提,就是“利于行走”。

那么“瓦石当途”,就是我们所有的烦恼习气。等一下我们会逐一探讨,如何把这个“瓦石当途”延伸到我们的修行,我们修行的菩萨道,那就会伤害到我们的菩萨行,“必伤人足”,伤害到我们的菩提行。那“除之”,如果能够排除,则我们修行一帆风顺,圆满无上菩提。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从这个“剪碍道之荆榛”,我们来探讨,什么是障碍我们修行菩萨道上的荆榛呢?就是无明烦恼习气。我引用《三时系念》第三时的白文,我们来看中峰国师他的开示。“合尘背觉,栽荆棘于七宝园林。舍妄归真,列珠网于四生门户。”

“合尘背觉”,“尘”就是我们的烦恼,“合尘”就是你心跟五欲六尘相合了,就是你攀缘五欲六尘了,那就是背离了觉性。“觉”就是本有的,“背觉”就是违背了本觉,迷在五欲六尘境界中。这个都是迷惑,那迷惑一定会造业。所以你一旦“合尘背觉”,那么就“栽荆棘于七宝园林”。“七宝园林”是指哪里呢?难道是心外的园林吗?不是,是我们自性的“七宝”。“栽荆棘”就是你已经造业了。那“七宝园林”是指我们的真心本性。我们迷失了自性,这才造业。为什么迷失自性?合尘背觉。所以凡夫堕落六道轮回,永远都没有出期,就是因为迷失了自性,因迷惑而造业,因造业而受苦。

那“七宝园林”,我们刚才讲说是我们的菩提自性。那很多老菩萨,其实他也不太明白“七宝”。像以前,我姑姑她是持大悲咒的,当时她要往生前有托付给我,我刚好去受菩萨戒,她说,那我等你回来。果然是我受完菩萨戒回来以后,当天她就舍报往生了,她也是修持不错。她就准备了七宝,她准备什么七宝呢?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七宝。

我们看《佛说阿弥陀经》里面的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chē qú)、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我姑姑就是准备这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她就真的是准备这七宝了。那当时我因为学佛不够深入,我也没办法跟她开示说,“七宝”就是指七菩提。其实我们〈三十七助道品〉里面有五根、五力,你们看《弥陀经》里面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七宝池就是七菩提,八圣道分就是八正道,七菩提分就是七菩提。

那我们再看看《佛说阿弥陀经》里面的第二段经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个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那我常常都会把它浓缩成信、进、念、定、慧,你这样就记起来了,很好记。也就是说,你去极乐世界之前,你要先修〈三十七助道品〉里面的,前面的三样。三十七助道品就是什么呢?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然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那我们等一下会讨论的,是探讨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五根,我讲过了,叫信、进、念、定、慧,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还有慧根。这五根如果根扎得深,它会产生力量出来,叫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就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到极乐世界才学。到极乐世界学什么呢?学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你还没有去极乐世界以前,你要先学前面那三样。一个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第一道功课。再来,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已生善令增长。也有说,已生恶令速断,未生善令得生。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就是还没有起来的恶念,不要让它生出来。未生善令得生,还没有生出来的善心,让它赶快生,发起善心。已生善令增长,已经有发善心了,让它增长。这个叫四正勤。那四如意足呢?就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以上这三科助道品,要在往生前修。

那我们要了解说,“栽荆棘于七宝园林”,所以我们必须要把“七宝”先明白,所以我们就来引用蕅益大师的“七菩提分”。蕅益大师怎么解释七菩提分呢?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念觉支。

那什么是择法觉支呢?就是你能够简别真伪,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的。“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精进觉支就是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最后能够大彻大悟,不用修无益的苦行,在菩提道上,在正法当中,精进修行,这叫精进觉支。

那喜觉支,就是能够得到法喜,觉悟了就自然法喜充满,住在真法乐里面,那个叫做喜觉支。

那有喜觉支以后就能够除觉支,就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

那舍觉支就是行舍觉支,蕅益大师说,“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就是了解境界是虚伪不实的,这个叫舍觉支。

再来是定觉支,如果能够“发诸禅定之时”,也了解说,“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也不能执著在这个禅定里面,起了这个爱见妄想,这个叫定觉支。

最后就是念觉支,“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除觉支、舍觉支跟定觉支。就是说你心沉没的时候,你要用择法觉支跟精进觉支、跟喜觉支来觉察;如果你心浮动了,就要用除觉支跟舍觉支、跟定觉支来摄住你的心,“调和适中”,这是念觉支。

以上我们是提到《三时系念》里面,“栽荆棘于七宝园林”,“七宝园林”就是我们菩提自性,那我特别把这个七菩提分提出来报告。

“舍妄归真,列珠网于四生门户”。四生门戶有四生,叫湿生、化生、胎生、卵生。“舍妄归真”,老法师说,就是这一句对上一句来说,六道是“妄”,五欲六尘是“妄”,“舍妄”就是把这些虚妄舍弃。那“归真”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

古德说,净土法门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这话怎么说呢?老法师说,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而《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应该很认真、很冷静的想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一定比华藏世界还要殊胜啊,否则他们去做什么?不但他们自己要去,还引领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愿往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所以,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一真法界。

老和尚特别怎么解释呢?他说,华藏世界有点像,譬如我们现在以亚洲来说,新加坡算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国家。老和尚当时在新加坡讲经,那有弟子就问他说,那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怎么去分辨呢?老和尚就用一个善巧方便的比喻。去过新加坡都晓得,新加坡最热闹是哪里?最华丽最热闹就是乌节路。这个地方我去过,我去新加坡讲经,他们有带我去过乌节路。真的是很华丽。那新加坡算是一个很幸福的国度。老和尚说,华藏世界就是新加坡,极乐世界就是新加坡里面的最精华,乌节路。

所以这个地方老和尚说,西方世界是一真法界里的一真法界,那求生西方就超越十法界了,究竟圆满的“舍妄归真”。所以你不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办法舍妄归真。

“列珠网于四生门户”,这是讲“事相”。“四生门户”就是六道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是六道众生有能力、有机会在一生当中超越十法界,圆满成佛。

“纵横万法,圆裹一心”。这是讲“理论”。“纵横万法”,“纵”就是时间,“横”就是空间。在无限的时空里面,包含一切万法,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圆裹一心”,“圆裹一心”什么意思呢?时空、万法都是一心变现之物,一心是能变,时空、万法是所变,所以圆满的包含了一切万法。“一心”是我们的真心,是真正的自己。禅宗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一段,中峰禅师的这个白文,就是把事跟理都讲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契入呢?如何能够证得呢?就是我们现前唯一的课题。

这个是提到“栽荆棘于七宝园林”,因为“荆榛碍道”我特别提到,那就是无明烦恼障碍菩提大道,所以我就引用中峰禅师的“栽荆棘于七宝园林”来做一个比喻,这样大家就是能够融会贯通。

再来,我们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步趋”,“步”就是徐步。“趋”就是快速走。“步趋”就是行走。

“明眸之人”,“眸”就是眼珠。一般都指眼睛。

我们看这一段白话解:

(发明)荆棘草木挡道,一定会损害人身和衣服,剪除了就有利于行走;瓦片石块挡道,一定会撞伤人的脚,清除了就能够方便步行。在这些地方留神,那么每一举手投足都不忘利益别人了。如果路上走的是眼睛明亮的人,又是在白天,那么剪除的功劳还算小;如果是晚上昏黑,或者路上走的又是双目失明的人,那么剪除的功劳可就大了。千万不要以为善小就不愿去做啊。

所以这一段就是,我刚才跟各位分享的,为什么周安士菩萨特别在(发明)注解这一段经文里面,周安士菩萨也说了,“于此留神,则一举足而不忘利济可知。况以明眸之人,而当白昼,其剪除之功犹小。若暮夜昏黑,或两目失明,则剪除之功尤大。甚勿以其善小而不为也。”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要来谈,菩萨道上的修行障碍。刚才我们有提到一段《三时系念》的经文,那我们现在就来继续研讨这一段,为什么《阴骘文》选“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的深层意义。

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基本就是发菩提心。我们《无量寿经》里面也讲,往生西方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么发菩提心就是菩萨道的根本。

那怎么安住菩提心呢?怎么降伏烦恼习气呢?云何降伏其心呢?凡夫的习气都无量无边。我们常常跟人家互动,常常就是会产生一些烦恼。心地不够慈悲,不够柔软,没有统领大众的智慧,德行也不够,所以常常在境界里面,被境界所转。

所以如何发菩提心,这边我们提供四点。

第一个,不去伤害一切众生。就是要发慈悲心,心性要柔软。有些人在学佛的过程里面,心地慈不慈悲?譬如说一般人吃东西,太热太冷他都不要,那么修行本身,那佛陀有跟我们讲要以苦为师。像弘一大师他怎么修持呢?他身上的虫子在咬他的时候,弘一大师他只关心身上那个虫子能不能安稳,他不关心自己的肉体痛不痛,这个就是慈悲心,这也就是菩提心,他菩提心真发出来,他可以做得到,那这个菩提心就生出来。我们台北法鼓山的那个圣严法师,他们带莲友参访的时候,第一个一定会带他们参观大悲心起,就是大悲殿,大悲心起就是菩提心。所以菩萨必须要有遇苦能忍的德行,这个是菩提心的必要条件。

第二个,慈悲要深厚,要淳厚。就是你要替别人着想。你虽然不怕热,但是你要想别人怕不怕热;你不饥渴,想想别人是不是会饥渴。我常常也是这样,为众生服务的时候,我都会先去想众生的感受。你要提供给众生的时候,你一定要替众生着想,要慈悲,要淳厚,为众生准备好。不管是我们供养三宝,或者是我们供养众生,内心要厚道,要慈悲淳厚。

第三点,“深心平等”。“深”就代表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是说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不是,要平等对待一切人,不起分别心。

第四个,“信乐大乘”。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四个最起码的先要有这个基础,信乐大乘,深心平等,慈悲淳厚,还有不忍伤害众生。

那么天亲菩萨他有讲四种发心,追求无上菩提有四种发心。第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第二个,观身过患。第三,慈愍众生故发菩提心。第四,修行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佛。

追求无上菩提,发菩提心,第一个要见贤思齐,就像《地藏经》里面那位大长者子,他看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么庄严,心中十分仰慕,就发起成佛的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见贤思齐。

第二个,观身过患。就是佛陀讲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我们慈悲心,我们发菩提心,就不忍吃众生肉,那最简单的一个是观身过患,就是譬如说,你要吃众生肉,你先拿刀子割自己的肉,看可不可以割得下去,你都割不下去了,你怎么忍心吃众生肉呢?宰杀动物呢?今天我们看到一个新闻报导,非常的残酷,就是山上的流浪狗被一群恶人残杀了,天气这么热,有好几只的流浪狗暴尸在道路上。他宰杀动物,他不知道因果报应,这些狗也都是有灵性的,狗一定会报仇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果报是非常惨烈的。所以观身过患。

再来,第三个,因为慈愍众生故发菩提心。譬如说,我们常常看到畜生道的苦,它们终其一生必须活在弱肉强食的阴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而我们又帮不了众生,所以发愿一定要成佛,才能够利益众生。

第四个,修行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佛。像六祖大师一样,“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是天亲菩萨他开示的,四种发心追求无上菩提。

也就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什么是修行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学习上最大障碍是什么?

老法师开示说,浮躁是我们学习最大的障碍。心神不宁,尤其是现在人,非常的浮躁。老和尚说,浮躁不除掉,永远体会不到,你虽然学佛,但是你学的都是语言、言语,是皮毛,这些文字、名相。你心越清净,体会越深,平等心就会显现出来,纵然你没有开悟,也接近开悟的边缘。清净是见思烦恼淡薄了,见思烦恼断了,真正清净心就现前了,就像阿罗汉一样;尘沙烦恼断了,平等心就现前了。我们心不平怎么行呢?为什么不平?因为有我,有我就不平,我们总比别人强一点,那就是傲慢哪。所以佛说得很好,为什么?因为你有我,你有末那识,第七识的执著,有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

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我们的真我,就是我们的如来自性。一般人讲灵魂,在佛法上不讲灵魂,讲灵性。老法师说,他有没有我执?有,有我执就叫做灵魂,不叫灵性。为什么?因为他活动空间出不了六道轮回,他在六道里面转,出不去。为什么?他迷了。除非他觉悟,他觉悟了就出六道,超越六道,他就不叫灵魂,他叫灵性,他活动的空间就大了,那活动空间是十法界。但是他也没有离开十法界,为什么?因为他还有起心动念,因为他还有无明没有破。无明破了以后,灵性的名词也没有了,那叫什么?叫自性。所以我们现在就搞清楚了,灵魂、灵性、自性。灵魂就是有执著,那灵魂他活动的空间就在六道里面。那灵性呢?他就在十法界了。那无明如果破的话,灵性的名词就不叫灵性了,叫自性了。他还源了,回归到自性,那叫什么?叫佛,真佛,不是假佛。一个东西,三个名词,一而三,三而一。

所以大乘经越学越欢喜,古人讲长时熏修经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现在探讨,在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我们现在了解,是执著、分别、妄想,那简单来说,就是无明烦恼习气。但如何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呢?老法师跟我们开示,那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要怎么办呢?他说,一部经学一遍不行。这也是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思维的问题,老和尚说,一部经要不断的讲。像古德,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讲了数百遍。反复的讲,后后胜于前前,越后面讲境界越高。

很多人就是一部经学完,学一遍就不学了,老和尚说,那没用处。他说,那不是你的,跟你毫不相干。他说,学一部经,至少这一部经学十遍。老和尚的条件是学十遍。怎么学十遍呢?他说,讲十遍。所以我就常常在想说,我这个《安士全书》讲完,我要回过头,我想要再讲《感应篇》。那我要怎么讲呢?我一直在想题目,叫《感应篇新说》。我在想这些,就是用老和尚这个精神,就是说一部经讲十遍,也可以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所以一部经最少的条件是要讲十遍,学十遍,讲十遍,你才会有一点心得。所以我现在事实上只是打基础而已。

老和尚说,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太少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不认真学经教。老和尚说,很多年轻法师他经学一遍,你跟他讲哪里,他说,那我学过了。老和尚说,没用处。古人学一部经,至少都五年、十年,他才得三昧。所以我们现在明白,听经、讲经要做什么?就是想要得三昧。郑石岩教授跟我们讲一句话,佛陀教育基金会郑石岩老师,他讲的《华严经》讲得非常好,他说,六根都可以修三昧,二十五圆通都可以修三昧。对不对?他说,其实我们学讲经的,是在修什么呢?他说,修舌根三昧。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就是每天讲经就在修舌根三昧呀。

所以老和尚说,一部经学五年、十年,能得三昧,他能开悟,一遍、二遍、三遍没用处。尤其现在的社会,造成现代人的人心浮躁。是真的啊,现在手机发达,电脑发达,哎呀,外面的诱惑无量无边,很容易造成你心浮气躁。现在的世界的信息变动,瞬息万变,魔强法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容易造成现在人心浮气躁。他说,心浮气躁是学习佛法最大的障碍。所以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其实末学来学习这个《感应篇汇编》,还有《安士全书》,其实我是特地的要制心一处,是特地要学习古德的精神,就制心一处嘛。就专讲因果,专讲因果,一年、五年、十年,讲二十年、三十年。就是彻悟禅师说的,“深信因果者,终大明于心性乎”,最后他还是“大明于心性乎”。什么叫“大明于心性乎”?你最后还是会悟明心地的。就是你一直不断的讲因果,讲到后来,你也“大明于心性乎”,你就可以明白心地的。

所以心浮气躁是学习佛法最大的障碍,佛菩萨来教你,你不能吸收,你不能契入。这种学法,古人有一句话,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佛法的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起作用。

所以大乘《华严经》听一遍,《无量寿经》听了一遍,很好,阿赖耶识里面有这本经的种子,来生他世遇到这个缘,再继续学。要成就,要成就就真正要放下,真放得下,这才有成就,不知道在哪一生哪一劫,很难。所以老和尚说,一部经、一句佛号十几年,肯定会有成就的。你要遇到这种人,他肯定得念佛三昧,说不定他开悟了。世出世间大法,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正有心想学,一门深入,锲而不舍,用上十年时间没有不成就的,下下根人也变成上上根人。十年时间不算长。

刘素云居士是好榜样,五十五岁开始闻到佛法,六十五岁成就,她的成就,老和尚说他这一生,还没有见到第二个人。刘素云居士得念佛三昧,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就可以多住几年,生死自在。生死自在,对刘素云居士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对她来讲,也没有什么灾难,这个世间,五浊恶世,在她心目中是清净庄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老和尚说,这里面的道理太深了。

所以学佛修行最后的目的就是成佛,成佛的先决条件要得念佛三昧,要得念佛三昧,一定要把这个障碍菩提道上的荆榛,必须要把它排除。那我们只是简单提一下,心浮气躁,还有不能够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我们就只举这两个就好了,你就知道怎么去成就菩提道。我们今天这一段谈到这里,就是怎么去成就你的菩提道,排除那些菩提道上的障碍。那你怎么样可以排除心浮气躁呢?你只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定功就现前了。

那么最后,排除菩提道上的障碍,有七件事情要注意。

第一个,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第二,离于女色,要远离女色。第三,离于恶觉。什么叫恶觉?执著自己的身相,生起贪爱染著,这叫离于恶觉。第四,离于瞋恚、骄慢、嫉忌。好斗、爱生气、讲是非、嫉妒心,这个都是败坏菩提心。第五,离于放逸、骄慢、懈怠。第六,离于外道书论。对于经典要多看,一般社会杂志、报纸消息、外道书籍、世俗文章,这些不要看。不是佛说的,不用赞叹,也不要读诵,离于外道书籍、外道书论。第七,不亲近邪见恶见。佛说的,“不见更有余法,深障佛道”,因为你亲近了邪见跟恶见,它就是会障碍,障碍成佛之道。

以上这七点,就是七件事情必定障碍学佛,障碍菩提道,我们提出这样报告。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由剪除之心推之。则豪强当道奸宄(guǐ)弄权。公门有把持官府之吏。村落有武断乡曲之人。必当排击斥逐。不遗余力可知。由剪除之事广之。则田间有碍路之深草。岸上有拂纤之小树。水滨有未烂之木桩。河边有坏舟之大石。港内有捕鱼障蟹之簖(duàn)帘。必宜多方设法。尽除其害可知。”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奸宄”就是犯法作乱的人。

“武断乡曲”,凭借势力在民间横行霸道。

“拂纤之小树”,“拂”就是违反、违逆。“纤”就是拉船前进的粗绳。“拂纤之小树”,意思指阻碍纤夫拉船前进的小树。

“水滨”就是水边。

“未烂之木桩”,“木桩”,插在地上的短木。意思指木桩插在水边,用以作为船只靠岸后,固定绳索的木制基座。这些木桩有的因年久腐坏,留置原处,反而成为往来船只的障碍物,故须清除。

“簖帘”,拦河插在水里捕鱼蟹用的竹栅栏。“帘”,是用布、竹、苇等做的遮蔽门窗的东西。“簖帘”,就是以竹子编制,拦河插在水中的竹栅栏及鱼网。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由剪除的心进一步推广,那么对那些横行一方的豪强,玩弄权术的坏人,大权独揽的官吏,武断乡里的恶霸,一定要不遗余力的排斥驱逐。由剪除的事进一步推广,那么对那些挡路的田间深草,岸上踫(pèng)纤绳的小树,水滨未烂的木桩,河边撞船的大石,港口捕鱼的工具,一定要千方百计的铲除消灭。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良由世人。心多障碍。不能予人以顺利。以故生此浊恶世中。所见每多如此。余读起世因本经。见金轮王出世时。海中自然现出宝阶。能周行四大天下。轮王没后七日。宝阶遂隐。此轮王之福力使然也。又见大悲经云。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zhé)复如旧。可见一切境界。皆由心造。今人生于荆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荆榛瓦石之害。而能代为剪除。直是种净佛国土之因。岂特人天福报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起世因本经”,这个周安士菩萨也相当不容易,他好学多闻,深入经藏,你看他也读这本《起世因本经》。我们来介绍一下这本佛经,《起世因本经》,又叫《起世经》,为佛陀解说宇宙形成、发展、组织和灭亡的经书。《起世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劫前世界(宇宙)的状况;其次是阐述世界坏灭时,世间经历的诸多劫难;再次,阐述新的世界所成立的状况;最后阐述世间众生的诞生。这是《起世因本经》的四个部分。

那么《起世因本经》记述佛在黄昏的时候,经行于鹿母讲堂外,对随后而来的婆罗门族出身的婆悉咤和婆罗堕这两位弟子所说的。

前半是说人的贵贱,非由四姓阶级的高下,是由于其人格价值之有无而定的,力说四姓的平等。因为当时印度跟现在一样,也有四种种姓的差别,第一个是婆罗门种,第二个是刹帝利,第三个是吠舍,吠舍就士农工商的商,第四个就首陀罗,贱民,这叫四姓。佛说四姓其实是平等的。后半是说此世之初开展起而及四姓的起源,最后结说此等四姓之任何人体证法者,为人类的最上者。就是四种种姓里面,只要能够体证信解行证,悟入诸法实相,你仍然是人类中最尊贵的。

再来,我们看“金轮王”,“金轮王”,依照《三藏法数》记载,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有金轮王出”,就是人到八万四千岁了,那时候就有金轮王出现。“统领北郁单越等四洲”,“北郁单越”就是北俱卢洲。四大洲就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金轮王是统领四大洲,“统领北郁单越等四洲”,就是四大洲。“以十五日沐浴升殿,有金轮宝忽现于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若王欲往东方,轮则东转,王乃将诸兵众,随其后行。金轮宝前,又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亦复如是。于四天下,普劝人民修十善道,是名金轮王。”这个金轮王,祂在十五日沐浴升殿,前面会有金轮宝突然间现前,“轮有千辐,光色具足”。如果金轮王想要到东方去视察,轮就东转,那金轮王就率领这些众兵将,“随其后行”。那金轮宝前面还有四神引导。“轮所住处,王即止驾”,就是金轮王就停止。“南西北方,随轮所至,亦复如是”。那金轮王到四天下,都是劝人民修十善业道,「是名金轮王」。

那么金轮王,刚才我们讲过,轮王,这个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种术语,当统一世界的君王出现时,天上就会出现一种旋转金轮,作为他统治权力的证明。拥有这个旋转金轮的人,将成为这个世界上以及全宇宙的统治者,他会以“慈悲”跟“智慧”治理这个世界。那么在印度的佛教跟耆那教、跟印度教,其实都继承这个传说。那么在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首次出现,为宾头娑罗与阿育王之尊号之一。

那么印度教跟佛教传说中,转轮圣王具有神圣的三十二相。分别为金、银、铜、铁四者,也就是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那金轮王是统治四大洲,银轮王统治三洲,铜轮王统治两部洲,统治一部洲的是铁轮王。

孔雀王朝伟大的国王阿育王,因为兴隆佛教,施行仁政,被当时的佛教徒尊称为“转轮王”,甚至有“转轮王等同佛陀”的看法。

那我们以前上课,我们有提过阿育王跟佛陀的因缘,就是捧沙供佛。阿育王他有转轮王的福报,当时统一了全印度。那他的因地故事呢,就是当时在佛陀那个时代,阿育王那时候还是小孩子,那么佛典故事里面有一个故事,就是〈掬(jū)沙供佛〉,就捧沙供佛。就佛陀率领诸比丘入城托钵乞食,那当时百姓都出来赞叹佛陀,然后供养佛陀。

当时有一位童子叫阇(shé)耶,他远远就看到佛陀走过来,他瞬间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庄严相好吸引,他生起了恭敬供养的心。阇耶就想,他说,我要捧着自己所炒的面食,事实上是沙,放在他的钵中。等到世尊行经到阇耶前面的时候,阇耶就捧着细沙向佛陀说,这是刚刚炒好的干粮,希望你接受我的供养。另外一位叫做毗阇耶的童子,就在旁边合掌随喜。那阇耶当时就诚恳发愿,希望将来我能够成为统理天下的国王,最后也能像世尊一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当时佛陀慈悲的接受他的供养,并且露出了微笑。佛陀的侍者阿难就知道,世尊如果微笑,必有因缘在其中。阿难为释众疑,就合掌向世尊请示,佛陀,你为什么微笑呢?佛陀就开示,“我今微笑非无因缘,你们看此二童子似在玩耍,以沙奉佛钵,却不知一念至诚的功德,胜过以散乱不净心供养上妙美味。在我灭度后百年,此地将会诞生一位转轮圣王,福德具足,统理南阎浮提。彼王族姓孔雀,名叫阿育,将以正法治化天下、安立众生,并且广造八万四千佛塔,供养我的舍利,令人瞻礼获福无量。阿育王就是这位捧沙童子的后身。”

其实我为什么特别提到孔雀王朝这个阿育王呢?台湾南投南林尼僧苑佛陀纪念馆,在二○○三年,因为她们南林尼僧苑的比丘尼到斯里兰卡去进修,攻读博士,跟斯里兰卡的长老请求赐一颗佛陀的舍利到台湾来,当时长老给她一颗小的,结果那小的就不见了。就佛陀显神通啊,佛陀当然是热爱众生,平等慈悲,等视众生。而且台湾佛教非常兴盛,佛陀当然是知道,如来悉知悉见。

结果那个比丘尼要把这个佛陀舍利带回国内的时候呢,突然间小舍利不见了,她再恳求长老再赐给一颗大的,长老禁不起这位比丘尼的恳求,再赐一颗大的舍利,后来舍利在经过斯里兰卡的海关的时候,小舍利突然间又出现了。南林尼僧苑因为九二一大地震,她们原来在南投国姓乡的道场,已经不够容纳,所以在现在的南投县鱼池乡重建南林尼僧苑。那当时建了佛陀纪念馆,我也发动莲友护持佛陀纪念馆。当时盖佛陀纪念馆,台币也差不多要三四百万。

那么当时佛陀舍利要到中正机场(桃园机场)的时候,南林尼僧苑的当家法师如慧法师跟我讲,她们在北部的法缘很弱,没有莲友可以去护持佛陀的舍利到台湾来。我说,没问题。我就发动了四百位莲友,到桃园中正机场,迎接佛陀舍利来台湾。那当时我还特别派公家配给我的座车,德国七人座的福斯汽车,给佛陀坐。那南林尼僧苑的开山方丈惟俊和尚尼,还有如慧法师,还有两位比丘尼,她们四位护持着佛陀舍利。

那当时要上车的时候,惟俊和尚尼就说,黄警官,佛陀舍利给你抱。我就抱着佛陀舍利四个小时,从桃园中正机场,一直捧着佛陀舍利到南林尼僧苑。然后再举行传供大典,佛陀舍利升座大典,那非常的隆重,非常的殊胜。当时我就站在佛陀舍利塔的右边,仿佛是伽蓝韦驮菩萨般的护法的工作。

那么当时这个佛陀舍利,就是在阿育王时代的时候,阿育王派他的儿子跟女儿,把这一个佛陀的舍利送到斯里兰卡。就是这里讲的,佛陀就先预告,他就告诉阿难尊者说,将来我灭度以后百年,这个地方会诞生一位转轮圣王,他福德具足,统理南阎浮提。而且佛陀还预告说,他的族姓姓孔雀,就孔雀王朝,名叫阿育,就是阿育王。他本来是很暴虐的,后来学习佛法以后,才变成一个非常慈悲的国王。他以正法统治天下,安立众生。并且广造八万四千佛塔,他派他儿子跟女儿送佛陀舍利到斯里兰卡,就是广造八万四千佛塔,“供养我的舍利,令人瞻礼获福无量”。这个捧沙童子的后身,就是阿育王。

佛陀后来指示阿难,将钵中的这些沙,遍洒于如来经行之处,为阇耶植下了未来获胜报的福德善根。阿难领受教化,依教奉行。

以上我所说的〈掬沙供佛〉,这个捧沙供佛的故事,就是出自于《法苑珠林·卷四十三》的记载。

这是刚才我们提到这个转轮圣王,我们特别提到阿育王。

再来,“海中自然现出宝阶”,这个“海中”是什么呢?是“四大海”。在须弥山四方的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的中央,四大海中间各有一个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这个地方我们来探讨,四大海是指什么?当时我在几年前打佛一的时候,我就跟莲友说法开示,我说,赞佛偈里面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当时我就从心地法门切入,我解释什么是“阿弥陀佛身金色”?什么叫“绀目澄清四大海”?就是讲这个“四大海”,你不要以为它是四个大海,那你就不了解了。后来我看到这个解释的时候,我恍然大悟,我在讲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过这个注解,是我今天讲到这个“四大海”,我才说,诶,那我前面讲的就没有讲错了。我们来看这个《佛光大辞典》里面的解释,它有三个解释,解释四大海。

第一个,指须弥山四周的大海。于古印度,古代印度的世界观中,须弥山是位于世界的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这是第一种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指环绕国土四周的海。大海为众河所归,乃水之积聚,其量为最。称四大海者,非指大海的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如《观无量寿经》里面讲,以四大海一词形容阿弥陀佛眼量的纵广。《观无量寿经》中第九观佛身,“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据《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载,一大海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则为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而阿弥陀佛之眼量犹超过之,故称四大海,非指四种不同的大海。这是从《观无量寿经》的角度去切入,什么是四大海?就是“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以上所引用的是《观无量寿经疏》智顗法师(就是智者大师)的注解。

再来,第三个解释,就是刚才我提的,我在几年前,我就这样来解释赞佛偈。四大海是指有情众生之身体。因为我们身体是四大嘛。有情之身乃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犹如苦海。“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是老子说的,这个身为苦本哪。佛陀说,为什么这是四大海呢?就是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所组成的,犹如苦海,故称四大海。宋朝择瑛法师作赞佛偈,原来这个赞佛偈就是宋朝择瑛法师作的,赞佛偈啊,“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偈中所讲的“五须弥”,我们说,“白毫宛转五须弥”,“白毫”是什么?“白毫”就是通身放下,看得破,放得下。什么是通身放下?你见思惑破了,尘沙惑破了,再破根本无明,就是通身放下了,那就是大布施,破根本无明一品,那这才是大白毫。他为什么可以“宛转五须弥”呢?就是我们的五蕴烦恼,《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嘛,就“度一切苦厄”了嘛。所以“白毫宛转五须弥”,就是你能够通身放下,你能够入一真法界,破根本无明,你断了妄想,不起心、不动念了,你就转了五须弥了。你不要把它想成说,哦,你去转五座须弥山,不是这个意思,就转你的五蕴烦恼,就照见五蕴皆空了,就度一切苦厄了。“五须弥”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须弥”,就这个意思啊。

所以我看到这里注解,我说,幸好我以前没有讲错啊。所以心地法门很重要啊,你要从这样切入,你才不会去想说,“白毫宛转五须弥”,什么意思呢?老和尚说,真如本性的境界是阿赖耶识缘不到的,真如你是缘不到的。所以我们众生为什么被这个五蕴烦恼,色法跟心法积聚而成的我慢山,就像一座山这么高,高到什么程度?高如五须弥,五座须弥山。

“四大海”是什么?“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是赞佛偈里面,我们说“绀目澄清”,“绀目”就是什么?就正法眼。“澄清”是什么?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句阿弥陀佛,空、假、中,一心三观。就“绀目澄清四大海”。“四大海”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身,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为一切苦之根本,为一切苦之本。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去除我、法二执;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归于极乐。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刚才我们念赞佛偈里面,“绀目澄清四大海”,如果你能够悟到这个道理。我当时解释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阿弥陀佛身金色”是指我们的法身德;“相好光明无等伦”是指我们的报身佛,就是我们的般若德,那这个“相好光明无等伦”是指这个报身。“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解脱德。叫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么“阿弥陀佛身金色”,也可以讲说是我们的本体。那“相好光明”代表我们这念真如自性的德相,是“相好光明”。那接下来它的妙用,妙用就是“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那就是你能够从这个一真法界里面,从你的菩提自性里面,流露出无量智慧、德能,就是“光中化佛无数亿”,他受用就是教化众生,“化菩萨众亦无边”。那“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那就是倒驾慈航度有情。

所以这一个我们是解释“四大海”,如果进一步解释,就是有情众生的身体由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犹如苦海,这称“四大海”。

好,接下来我们看“大悲经”,《大悲经》一共有五卷,十四品。它是高齐天竺三藏法师那连提耶舍法师所翻译的。那么高齐是什么呢?高齐就是南北朝时候的北齐,它是中国北朝鲜卑化汉人的政权。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国号齐,史称北齐或是后齐,有别于南齐。因为它的皇室姓高,故又称高齐。就这里讲高齐天竺三藏,就是南北朝的时候,印度来的一位法师,那连提耶舍所翻译的《大悲经》。

《大悲经》一共有十四品,第一品是〈梵天品〉。那其实我也是因为讲到这里,我才知道这一部经《大悲经》。但是我觉得,周安士菩萨也非常了不起,很赞叹他,他引用了《大悲经》。等一下我们会探讨的,“大悲经云,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复如旧。”这一段其实是很重要的,是我们本段经文“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最重要、最精华的地方,待会我们就会探讨。

那我们现在就说,跟大家分享一下,既然我们研讨到《大悲经》,我就把《大悲经》的几句重点的经文提出来分享,这样就很有意义了。我特别摘录几段重要经文,我先讲第一段的原文。“佛言:‘梵天!众生所有种种疾病——所谓风、冷、热病及诸杂病,时节代谢四大相违——若他所作、若先业报,所谓眼、耳、鼻、舌、身病,若复众生种种心意热恼等苦。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这梵天菩萨,他就请问佛陀。佛陀就告诉梵天,众生所有种种疾病,我们众生都会生病哪,佛陀说,“风、冷、热病”,你看,我们招感风邪,突然间感冒、发热,产生的疾病,或者诸杂病,你身体上很多病。尤其是我在回向的时候,众生的病真是多啊,无奇不有,癌症的,这个开刀的,长期的病痛等等这些。还有“时节代谢四大相违”,就是我们讲的,我们的新陈代谢不好,我们身体的四大不协调。是他所作的业呢?还是业报呢?还有所谓的眼耳舌鼻病,眼病,耳朵也病,重听,耳聋,鼻子不好,舌头,舌根有问题,身体有生病。“若复众生种种心意热恼等苦”,还有我们众生种种这些苦恼,这些烦恼,这些病。佛陀就问梵天说,你认为如何呢?是你自己所作的呢?还是你所变化的呢?还是你所加上去的呢?

梵天告诉佛陀说,我不知道啊,佛陀。

这是第一个。

再来,“佛言:‘梵天!众生所有旷野嶮(xiǎn)贼、水灾等难,或复中劫刀兵、疫病及以饥馑,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佛陀就问第二个问题了,其实它里面,《大悲经》里问题很多,我只是引用跟我们有关系的。第二个,我们常常会碰到说,我们到荒郊野外碰到恶人,碰到盗贼,我们碰到水灾等这些灾难,或是我们,譬如说发生空难。曾经有,譬如说有些航空公司的飞机,突然间就爆炸了,被飞弹打下来的啦。这就是嶮贼、水灾等难,或者说你遇到刀兵劫、疫病,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譬如说现在流行的新冠病毒,艾滋病,这些疫病,就是这些流行病,或是以前的那个SARS病毒。“及以饥馑(jī jǐn)”,就是我们讲的小三灾,刀兵劫、瘟疫灾、饥馑灾,佛陀就问梵天,你认为如何呢?“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梵天说,我也不知道,请佛陀开示。

再来,“佛言:‘梵天!众生所有爱别离苦——所谓父母、兄弟、姊妹、宗亲、善友离别之苦。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这就是我们遇到的,我们现在跟夫妻,跟父母非常恩爱,跟各位讲,现在非常恩爱,就是将来爱别离苦的因啊。以后就是苦果啊。就像颜惠文居士往生,我们摄影师兄去安慰她父母亲,她父母亲到现在还是爱别离苦,舍不得,放不下,这就是爱别离苦。

那佛陀就问梵天,众生所有的爱别离苦,“所谓父母、兄弟、姊妹、宗亲、善友离别之苦”,这一定的啊,大家相处四五十年,到离开他都很舍不得啊,“父母、兄弟、姊妹、宗亲、善友离别之苦”。佛陀就问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再来,“佛言:‘梵天!众生所作种种业道,以是业因受于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之报。众生所有若身、口、意、善行、恶行及世间所有十恶业道,于诸众生都无慈愍,作诸苦恼,不利益事,堕恶道因缘,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这一段佛陀主要是开示众生造种种的业道,以是这个业因,在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报,众生所有身口意善行跟恶行,以及世间所有的十恶业道,以及众生没有慈愍(mǐn)心,作种种苦恼,不利益众生的事情,是堕恶道的因缘,所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等等这些。

再来,佛陀开示,“佛言:‘梵天!众生所有贪、瞋、痴障结使缠缚,及余种种苦恼所缚,以是因缘令诸众生坚著瞋怒迷惑心故,造作无量种种业行。梵天!于意云何?是汝所作、是汝所化、是汝所加耶?’

梵天言:‘不也,世尊!’”

这个是讲众生的贪瞋痴的障碍,以及种种的烦恼缠缚,以及种种的苦恼所缚。

最后一段佛陀就把原因讲出来了,这个是重点。今天我们讨论到《大悲经》的重点是在这一句话。“佛言:‘梵天!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何以故?梵天!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故有如是大苦聚集。梵天!无明灭乃至忧、悲、苦恼灭,更无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业、有法、和合因缘故有众生。若能离此业、法、和合,当知是人则能远离生死流转。’”

今天我们讲的答案就在这里,主要是要学这一段经文。佛陀说,为什么这些苦?“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就是你造作的业,所造的业,所变化出来的。“一切众生,是业所作”,为什么你变成众生?“是业所作”,众生是包括蠢动含灵,四生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出来的。简单一句话,就是业力生出来的。你今天为什么生这个叛逆的小子?业力生出来的,不是你的妻子生出来的。他是怎么来的?你说,我怎么会生出这个不肖子?我怎么会生这个叛逆的女儿?业力生出来的。你为什么遇到夫妻这么个暴戾、暴虐?业力生出来的。为什么今天贫穷?业力生出来的。为什么富贵?业力生出来的,善业生出来的。

所以佛陀说,“何以故?梵天!无明缘行”,就是我们十二因缘,我们讲过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就是我们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

那佛陀告诉你怎么样?怎么离开这个忧悲苦恼?有这个十二因缘,就有如是的大苦聚集。“梵天!无明灭”,你如果无明烦恼断了,“乃至忧、悲、苦恼灭,你无明灭了,忧、悲、苦恼就灭掉。就没有“作者”,也没有被你所作者的对象,“更无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业、有法”,你有业就有这些八苦,“和合因缘,故有众生”,有和合因缘就有众生。“若能离此业、法、和合”,如果能离开这个业跟法的和合,“当知是人则能远离生死流转”。

好,我们这一段只能研讨到这里。

再来,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荆棘、草木、瓦片、石块,都是眼前障碍、阻碍人顺利走路的东西。它所产生的根源是因为世人心多障碍,不能给以顺利。所以,生长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中,常常见到这种现象。我读《起世因本经》,里面说到金轮王出世时,海中自然出现七宝台阶,能走遍四大天下。轮王去世后七天,宝阶就消失了。这是轮王的福力所形成的啊。又见《大悲经》说,如来走路的时候,能叫大地高处降低,低处升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前向佛而来。如来过后,一切如旧。可见一切境界,都是自己的心所造的。今天我们生活在荆棘瓦石之中,生怕别人被荆棘瓦石损伤,如能除去,就是种佛国净土的因,难道仅仅是人天的福报吗?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这一段,本来要继续探讨下面这一段的,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这一段经文,“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的最重要的经文,核心,就是《大悲经》这一段经文。“大悲经云,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复如旧。可见一切境界,皆由心造。”这段,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留到最后再来探讨,非常精彩。那我们先把经文,全部都研讨完毕以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研讨这一段的经文。

好,我们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两条”:

“拔荆得金(阴骘文注证)”

“临川民周士元。入山采茶。被荆棘(jīng jí)钩衣。向前跌踣(bó)。木刺入肉。流血不止。因念同伴诸人。俱由此路。恐亦被伤。乃忍痛坐地。用力拔去荆条。根下闪烁有光。视之。乃黄金一锭(dìng)。持归。作本贩卖。三年之后。遂成富室。”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跌踣”,“跌踣”就是跌倒。

“本”,“作本贩卖”,“本”就是母金、本钱。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拔荆得金。(据《阴骘文注证》)。

临川百姓周士元,入山采茶,被荆棘钩住衣服,向前跌倒,木头刺入皮肤,流血不止。因此想到同伴几个人都要经过这条路,恐怕他们被伤,就忍痛坐在地上,用力拔去荆条。发现根下闪烁有光,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拿回去作买卖本钱,三年以后,就成了富裕人家。

好,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世间尽有毒草恶木。力能伤人害物者。若遇见此。但当披去。不可栽培。”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披”就是劈开、裂开。连贯上文,就是指除去毒草、恶木等伤人之物。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世间许多伤人害物的毒草树木,只要一遇见,就应当砍去,不能栽培。

好,我们看第二段征事:

“梦人赠桂(同前)”

“元周德。家贫好善。遇途间秽滑之物。及砖瓦石片。有碍行路者。必扫除之。见跛眇(bǒ miǎo)之人。必扶掖(fú yè)之。种种善事。力行不倦。后梦老人。折桂花一枝。赠之曰。赐汝贵子。以酬汝劳。后果生子。弱冠登第。”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眇”,“眇”就瞎了一只眼睛。也指全盲。

“扶掖”,“扶掖”就是搀扶、扶助。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梦人赠桂。元朝人周德,家贫好善,路上只要一遇到污秽滑人的东西,砖瓦石片,以及阻碍人走路的一切障碍物,就一定要清除。看见跛子、瞎子,一定去搀扶他们。各种各样的好事,做了很多,持之以恒。后来梦见一个老人,折下一枝桂花送给他,说,赐给你一个贵子,以报答你的善行。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年纪轻轻,就科举成功。

好,我们看最后这段“按”语:

“不受瓦石之累。不知拔去之功。犹记康熙四十七年。苏郡大水。饥民载道。有人贩糙粞(xī)一船。行至长洲沙河口。不知水中有大石。顺风扬帆触之。其舟立破。粞沉河底。舟人俱入水中。时已隆冬。冻馁(něi)几毙。至第二日。方雇小舟。捞出水粞。仅存其半。而贩粞两人。皆破家矣。乃知捞出河底碍舟之石。其功尤大。”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载道”,充满于道路。

“糙”就是不细致。“粞”就是碎米。“糙粞”就是粗糙的碎米。

“冻馁”,“馁”是饥饿。“冻馁”就是寒冷饥饿。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不受瓦石的痛苦,就不知拔去的功劳。还记得康熙四十七年,苏郡发大水,饥民载道。有人贩来一船糙米,行到长洲沙河口,不知水中有大石,顺风扬帆一撞,船立即就破了。糙米沉入水底,船上的人都掉进了水中。当时正是寒冬,掉进水里的人几乎冻死。到第二天,才雇了一艘小船,捞出水中的糙米,仅仅捞出一半,贩米的两个人都倾家荡产了。于是我们才知道,捞出河底的大石头,功劳特别大。

我們最后呢,来研讨老法师开示,我们再聆听老法师开示。他的题目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那么为什么我们来引用这一段开示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我们看今天研读的第六十五句经文,“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重点在哪里?重点就在三○三页的这段经文,刚才我们有念过,我们再念一次,这段《大悲经》的经文,是本段经文的重点,“大悲经云,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复如旧。可见一切境界,皆由心造。今人生于荆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荆榛瓦石之害,而能代为剪除,直是种净佛国土之因,岂特人天福报乎。”为什么说,我们说这一段是跟老法师这个开示是符合的?老法师说,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老法师说,佛法传到中国两千年了。按照记载,是在中国西元六十七年,到二〇六七年,就是两千年了。代代相传,传到我们这一代算是衰微了。要问什么原因?今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我相信念佛的人绝对比古人多。肯定是现在人口多,古代人口少。人数比以前多,但是感应不如古代,原因是在哪里?古今人学佛心态不一样。现代的人妄念太多了,无耐心;古代的人单纯,比较专一,效果比我们好。

老和尚特别提到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副题三句,“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老法师就根据这个主题来发表他的报告。老法师说,几十个国家聚集在我们中国,这表示我们中国佛教已经走向国际,是好事。题目也定得非常好。现在世界不和,举世之人都关心一件大事,怎么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三句话如果能落实,则冲突自然就不会发生了。社会就安定、世界就和平了。

那心净,我们怎么清净呢?我们心怎么安呢?我们心怎么平呢?这是问题核心。所以老和尚说,这是一个大问题,不是小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众生就成佛了。虽然讲起来是三句,事实上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一个得到,另外两个都解决了。心清净了,哪有不安的道理?哪有不平的道理?心安了,当然就清净,当然就平等了。所以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觉、正、净”。

看到这三句话,就想到禅宗的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大师。梁武帝时代,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跟达摩祖师的对话不投机,没有缘分,所以得不到梁武帝的护持。达摩祖师到嵩(sōng)山少林寺去闭关,在那个地方住了九年,才遇到一个人跟他学习,就是慧可。慧可很诚心,当时是冬天,看到达摩祖师在屋里打坐,在山洞打坐,也不敢去打扰,就在门外等,等他下座再求他。时间拖太久,冬天下雪,雪积到他的膝盖了,达摩祖师还没出定。慧可大师等了很久,心很坚定。就用戒刀把自己的左手臂砍断,用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其实他这个砍断手臂,就是放下这个色身的了,就破了身见了,破了身见就是初果须陀洹,最少是初果须陀洹,就是破了身见。我要破我这个我执,就砍左手臂供养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睁开眼睛一看,你到底是为什么,何苦来哉呢?你把手臂供养我,在雪地里站了这么久,为什么呢?慧可说,弟子心中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就对慧可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将心来,我为你安”。这句话提醒了慧可,回光返照,他去找心哪。良久,跟达摩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就说,“与汝安心竟。”

为什么?因为不安的心跟安心的心,同一个心体,觉的时候叫安心,迷的时候叫做不安,迷悟本无二路。悟是对迷来说,你悟了,哪里还有迷呢?迷悟是不二的。佛法是不二的,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是应该心安,因为迷了以后,就变成不安的众生,如此而已。所以他说,“觅心了不可得。”因为心体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遍一切处,心体是无相,是实相,体是无相,用是无不相,当然是找不到啊。但是你觉悟了就找到了。但是找到以后不能执著,说我找到了。

慧可当下大悟,达摩祖师就把衣钵传给他,这是禅宗第二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心安了,心当然清净、心当然平等了。

所以这个题目,“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给我们很大启示。国土清净,社会安定,人民和乐,天下太平,但是总要大家都觉悟才能办到,才能落实。当然要从我自己修起,自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做起。

惠能大师是第六代祖,他的语录尊称为《坛经》,他的语录能跟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典是同样看待。禅宗历代祖师都称“语录”,没有讲“经”的,只有六祖大师的语录称为“经”,可见后人对他的尊重。六祖大师一生的教学,他会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大德四十三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惠能大师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我们知道明心见性,在《华严经》上就是法身菩萨,这个境界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我们在《华严经》见到,他们对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执著放下来了,分别也放下来了,起心动念也放下来了。起心动念是无明,无明没有了,分别执著当然断了。觅心了不可得,你起什么心?你动什么念?起心动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动念是真心。真心在哪里?真心遍法界,真心遍虚空,遍一切时。《华严经》上所说的整个宇宙,一切万法、一切众生从哪里来?“唯心所现”。为什么会这么多的差别?十法界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妄心,真心现相,妄心将此现象变为六道,变为十法界。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一悟一切悟,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呀。

宗门、教下不一样,宗门是悟后起修,宗门就是禅宗,所以它的悟是顿悟。悟了以后要修,修什么?修,你还有毛病习气在,烦恼是断了,但是还有习气,必须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将习气磨光。悟后起修,即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在文殊会下开悟了。五十三参是历事炼心,成就后得智。所以《华严经》给我们开了非常好的典范。

觉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自己成就之后只有一件事,教化众生。譬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示现成道,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大彻大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了,没有分别了,不再起心动念了,这才是真正的彻悟。如果没有执著,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这是阿罗汉;没有执著,分别都断了,还会起心动念,这是菩萨。这个菩萨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的菩萨、佛,他还会起心动念,确实没有分别了,没有执著了。如果他能将起心动念断掉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了。

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的是什么?无非就是断执著、断分别、断起心动念。“法”是方法,“门”是门道。方法门道很多,统统修的是这件事情。如果不是修这个,就不叫佛法。修行必须要断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你看《华严经》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生佛平等,本来就是平等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将一切分别执著放下来,不再分别了,不再执著,就成菩萨,超越六道轮回;若不再起心动念,就超越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只要念头一转,凡夫成佛只在一念之间,一念真转过来就成佛了。

老法师以上这段开示,帮我们开示得很清楚。

最后老法师总结,他说,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讲得再清楚、再明白,能不能开悟?老和尚说,还是不能开悟。他说,这不是我说的,他说,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黄念祖老居士跟虚云老和尚学过禅。他也学密,他的密宗老师是贡噶上师,那是很有声望的。老和尚说,他回去北京探望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告诉他说,现在这个时代,禅没有了,密也没有了。参禅也不会开悟,大概是这个时代,得禅定的都没有了;学密的也不能成就了。黄念祖老居士跟老法师说,最近六十年当中,学密成就只有六个人。他说,往后恐怕没有了。唯一能成就的是念佛,带业往生。他自己这一生虽然也学禅、学密,花了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神,最后还是念佛求往生。他在生病的时候,一天念十四万佛号,勇猛精进,他是念佛往生的。

他的老师是夏莲居居士,《无量寿经》是会集本,是夏莲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编成的。老法师说,《无量寿经》的经题,经题是全部经的总纲领,就好像文章的题目一样,很重要。里面包含“清净,平等,觉”。“平”是平等,“净”是清净,“觉”就是“安”了,迷了心就不安。他说,《无量寿经》最高指导原则,最高指导纲要,“清净,平等,觉”。那“清净,平等,觉”是什么?就是清净,心就净嘛;心净,就心安嘛;心安,就心平了嘛。就你如果真正能做到这样的话,真正得到“心净、心安、心平”,所以必须要学习《大乘无量寿经》,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就是讲觉正净,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心净、心安、心平”。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11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