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4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4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200222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五十二,“勿谋人之财产”。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二百五十四页,我们看经文:

“勿谋人之财产”

“(发明)各人之财产。由乎各人之福力。并非设谋之可得者。孔子曰。富而可求。执鞭亦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求且不可。况于谋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经文的名相注释:

“设谋”,“设谋”就是设想计谋。

再来,“富而可求”,“孔子曰,富而可求,执鞭亦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一段经文是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它原文是这样,跟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不太一样。那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富贵都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从古代到现在,乃至于未来,从年轻到老,每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都想要追求财富,功名富贵。那这一段孔子讲给我们听,是讲孔子他本身的见地,以及他对富贵的诠释,还有孔子本身的修为。因为孔子他本身是菩萨,我们一般称他叫儒童菩萨,对于这个富贵功名,菩萨如何看待?对于财富来讲,可以求,不可以求,一般人,跟修行人、跟读书人,就是不一样,有修行跟没修行就差在这个地方,什么是可以求,什么是不可以求。所以一开始就跟你讲说,可求,不可求。你有智慧了,哪一种是可求,哪一种不可求,你必须要了了分明。以什么为标准呢?以道为标准,道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智慧。道就是我们三皈依里面讲,“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儒家的思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的观点。

“富而可求也”者,如果富贵是可以去追求的话,假使合乎道就是跟道相应,“虽执鞭之士”,孔子说,就算是拿着鞭子的这种官员,这是指什么呢?等一下我们往后会介绍,它有两种说法,一个是王侯出巡的时候,开路的官员,我们现在讲就是说,总统的前导车队,国王的禁卫军,他先开路,叫王侯出巡开路官员;另外一种就是,衙门市场的守门官员,叫做“执鞭之士”。不是教鞭,不是说当老师。孔子说,“虽执鞭之士”,富贵可以追求,假如跟道相应的话,不会违反你的心性的话,“吾亦为之”,孔子说,我也愿意去做啊,“吾亦为之”。

“富如不可求”,如果富贵不能求,争名夺利,伤天害理,自私自利,违背良心,违背因果,“富如不可求”,那不能求的话,乃不合乎道,就跟道不相应,则唯从吾所好,而不求也。那我就根据我的理想、我的志业,我就不去追求富贵了。纵使我贫贱如颜回这样,我也甘之如饴。

所以在〈述而〉篇里面有两句的孔子的开示,我觉得非常好。“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他所讲的道理,都是古圣先贤、古大德智慧的法语,我不是自己创作出来。跟佛讲的一样,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那第二句经文,孔子的开示是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以德行为基础,他有慈悲心,那他的立志是什么?立志就是,“志于道”就是什么?用我们佛家的标准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里面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

那么这一段《论语·述而》篇第七,我们特别来引用李炳南老师的开示。《论语讲要》,李老师对于这一段。“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李老师他在讲《论语》的时候,在台中,那时候是非常多的,很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佛门弟子跟儒家的弟子,都是亲近李老师。老和尚说,那时候李老师座下,大概学生有二十几万人。台湾的佛教界都尊称李炳南老师是台湾的维摩诘居士。

所以李老师在讲《论语》的时候,开头就说了,别的地方,也有办《论语》课,你们都不愿意去听,我讲,我也没给你们钱,你们愿意来听,他特别讲说,也是你们的福气。我讲《论语》,你们要先预习。所以听李炳南老师的课,要先做功课,预习就是你要先读诵、听闻一遍。才知道我预备的难处。这是真的,讲经,学讲经也好,复讲也好,备课,我坦白说,确实是不容易,非常的辛苦。我一个礼拜有时候录一集到录两集,现在讲堂又加一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玄义讲记》,老法师的《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的讲记,也是要准备,每周五的《地藏经科注》,也要准备,还有这个《安士全书》。所以李老师就说,你们要预习才知道说,我预备的难处,为了一两个字改了十几次。现在我们用电脑还比较方便,李老师那个时代,还没有电脑。李老师说,你们有人见过我的原稿就知道。他准备功夫下得深。

《论语集释》,就当时李老师给学生参考的,《论语集释》这本书分成十类,你们回去参考。吾有时说有时不说。但是句法、音读,自程朱窜改以后,直到清末。程树德老师是一个有心人,他忧虑民族的前途,而私下自己用功编纂,举十类使人们知道汉、宋的学说以外,还有其他的说法。李炳南老师说,《论语·述而》篇的章法虽然短,但是很难讲。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个“执鞭”我们来考证一下,李老师特别给我们提供资料。

“执鞭”有两个意义,我先引用,钱坫(diàn)《论语后录》指出,“执鞭”有两个意思,钱坫先生说,一,《周礼·秋官》载“条狼(dí láng)氏下士”八人,二《周礼·地官》载“司市”,这两种官员叫“执鞭”。“条狼氏下士”八人,其职务是什么呢?贵族出巡,他们走在前面开导。就像我刚才讲的,总统的前导车队,国王、皇帝、总理的前导车队,这就是“条狼氏下士”八人,一共要八个人。我年轻的时候,我在当巡官的时候,我当过“条狼氏下士”。我那时候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大队,那时大概是我年轻,刚官校毕业,穿雄壮威武的警察制服,有功标还有官阶,还要挂金黄色的穗带,很好看,我的部下有配枪,我是指挥官。前导车就是美国别克。英文叫BUICK,敞篷车,那真的是雄壮威武,威风凛凛,那时候不是黑白警车,红色的,敞篷车就是上面没有车盖。我坐在驾驶座的右侧,那时候要站起来,戴白手套,总统阅兵,或者是国王阅兵的时候,大概都是这种前导车队。还要带哨子,因为要指挥,戴白色手套。那我后面两个是护卫,两位护卫也是警察同仁,配枪,那穿着跟我差不多,只是官阶不同,一车是四个人。

那像这里讲是“条狼氏下士”八人,那还包括什么呢?我前面还有一台开道警车,就是交通大队的警车,它先排除状况。那我是礼宾车,我是引导礼宾车。后面就是黑色轿车了,那就是外国元首,到台湾来访问,国家领导人到台湾来访问,他的车队就在我后面,还有台湾外交部的车队。他们都住在台北的圆山大饭店。那有时候就进到,那时候叫台北介寿路,现在才改成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那我就是从机场开始迎接,那时候是松山机场开始迎接,把他引导到他们下榻的大饭店。那如果加上前导的交通大队的警察的车子,加起来刚好是八个人。所以我做过这种“执鞭之士”,也可以讲“执鞭之士”,只是我引导的是外国的国家领导人。

所以贵族出行,他们走在前导,执鞭以趋赶人群回避。王出入有八人夹道。以前的王公贵族,古代的时候,按照古代《通典·职官·封爵》记载,从尧帝跟舜帝以及夏朝以后,那时候的官阶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公、侯、伯、子、男。那么王公贵族,公是六个人,王应该是皇帝,皇帝出入就八个人夹道,公,六个人;侯跟伯,四个人;子、男,二个人。这个古代都有这样这个礼啊,这个礼它的规定、规范得很清楚。这是《周礼·秋官》里面记载的。

“执鞭之士”第一个意义就是“条狼氏下士”八人。

二,《周礼·地官》载“司市”,他的职务是什么?他手执鞭度,守在市场门口。也有说,李老师是讲衙门,钱坫讲是在市场门口,李老师是讲是在衙门门口。负责管理出入次序,我们现在讲叫警卫,那民间讲叫保安,出入次序要登记,并作为度量衡标准的督察。所以以求富来说,应该是《地官》“司市”义理比较妥当,因为“司市”的官位比较小。这个是钱坫他《论语后录》里面记载的,他所叙述的,什么叫“执鞭之士”,他的说法。

再来,我们看李炳南老师的说法。李炳南老师说,“《周礼·秋官》‘条狼氏下士’八人,其职云: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六人,侯伯四人,子男二人。”

这个是一样,李老师说,古代王侯出门,有人执鞭前趋赶人。他说这种事,李老师说他见过,官员出来,要开仪门,门口有两边队伍整齐的护卫,排整齐,叫排衙,我们上次有讨论过。一出门,这个王侯一出门,还怎么样呢?放三声响炮。这个现代也有,现代如果外国元首参访,仍用那个高射炮放什么?二十一响礼炮,诶,你看,这个是参考古代的,古代就这样的,要放那个三声响炮。而且还敲锣打鼓,打锣也依官阶大小有几响不同。它有规定什么样的官要敲几下,打锣也依官阶大小而几响不同。起头的两个人执鞭,就是开道的、起头的人两人执鞭,警告民众闪开,还有清道的飞虎旗,也有这种清道的这种卫士。这个是李老师解释,条狼氏管的是这种事。

另外意义就是什么?“地官司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

李老师说,有官吏执鞭守在衙门外的门岗,守门的人把鞭挂在墙壁上,有警示的作用。你不听,我鞭子就拿起来了,就要驱赶人了。表示他是守门的官,鞭平时是挂在墙壁上,有人来才执鞭询问。这叫“执鞭之士”。此士可以说是条狼氏下士八人之士,也是官名。所以李老师的解释这个地方“执鞭之士”,是指“条狼士下士八人”之士。

那对于这个富贵的追求,李老师对这一段的经文,他的开示是这样,他是讨论天爵跟人爵。我给它解释是什么?天爵是积功累德,你是要极乐世界的莲花台呢?还是要天上的宫殿呢?还是你天上的宝座呢?这个叫天爵。人爵呢?人间的功名富贵,贵为一国之尊,乃至于总理、部长,这叫功名富贵,这叫人爵。怎么去对应这个天爵跟人爵呢?你怎么去看待呢?你到底是要追求哪一个呢?

李老师说,孔子志于道,道是天爵。般若智慧才是天爵,上天所给予你的封号,高僧大德,你的祖师,或者你的上师,或者你的师父,来给你印证,你会吗?你开悟了吗?你明心见性了吗?你能够证佛果了吗?这叫天爵,我们佛教里面的看法是这样。破根本无明的法身大士,分证佛,以圆教来说,破四十一品根本无明的分证佛,还有四十一品无明破尽的究竟佛,这是爵位。这是佛跟分证佛。乃至于菩萨摩诃萨,再来是菩萨,这也是爵位,这是天爵。再来,阿罗汉,这也是天爵。

李老师说,天爵,天然的爵位。什么叫天然?性德的流露,《法华经》里面讲开权显实,《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天然的爵位。官是人爵。人家给你的,皇帝给你任命,总统给你任命,我们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人家给你的,或是你考试而得到的官位。富贵不可求而得,人爵不是人所能为,归之于天命。什么叫天命?我们说,他前世积功累德了,他命里本来就是皇帝的命,他前世修得好,我们佛家讲叫什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前世做得好。天命就是什么?他过去生的业力,善业的业力,归之于天命,了凡先生讲的“立命之学”,那是定数。那李老师说,应当先修天爵。你应该先修德行,你应该先开发智慧,这叫先修天爵。人爵呢?你要怎么办?随从而来。随遇而安,能得到最好,不能得到要放下,人爵随从而来。

若不得人爵,人不知而不愠。如果你官位没有得到,就我讲座的时候都有提过,我早期的时候,还没有学佛的时候,或者是说刚刚学佛的时候,我也一天到晚想要当局长,日思夜盼也想要当局长,或是分局长。自己都把自己计划好了,几岁几岁要当哪一个县的警察局长,哪一个市的分局长,早就规划好。后来统统不对,就是什么?人爵不是人所能为,归之于天命。

我的部下,到现在,当时我的同事,现在都当到贵为署长,他跟我都是一样,我们都是早期当中队长,都是中阶干部,他一路飞黄腾达。我的学弟,我当中队长的时候,他当巡官,我们台湾非常有名的警政署长,现在贵为台湾新北市市长,当完署长现在在当市长,他是地方的父母官,辖区的人口有四百多万,等于古代的小诸侯。这就是什么?人爵随从而来,随遇而安,若不得人爵,人不知而不愠,那没有关系呀,人家不知道,你不要生气,你不要嫉妒。只要能行道,我后来就是选择行道,修行,那个时候警政署长问我,你愿意当副分局长,还是什么职务?我说,我愿意当内勤的主任。我就在那边打下八年的基础,今天才会有这么一个福报,可以学习讲座,学习讲经。只要能行道,虽然是小职务,也干。我那时候当主任,也不算小职务,但是我可以修行,行道就是修行。例如孔子当委吏。

所以这个地方,这一段,人爵跟天爵,天爵是决定你的慧命,人爵让你享受福报,享受人间的功名富贵,但是它还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过年前我去参观我这个企业家江董事长公司企业的岁末餐会,我们台湾叫做尾牙,也有讲说忘年会。他的员工七八千人,要分成两梯次,在南港展览馆,我们以前办万人念佛的地方。我每年都参加他的忘年会,岁末餐会,他每一次都叫我上去讲《弟子规》,跟员工讲《弟子规》。那这一次没有叫我去,是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一位非常特殊的官员,由他代表贵宾上台致辞。我也第一次认识,而且非常风光,非常的光彩。诶,前几天听到消息,他已经下台了。为什么下台呢?因为意见跟长官不一样,长官叫他说,你可以办退休了,不用再延了。这就是刚才讲的,李老师说富贵不可求而得,人爵不是你所能为啦,人所能为,归之于天命,它都有定数的。

所以李炳南老师特别引用孟子的话来做力证。那在还没讲到李炳南老师的所引用的孟子的经文之前,我们先看焦循的《论语补疏》云,“孟子言,非其道,一箪(dān)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正与此章之恉(zhǐ)相发明。”就是说,焦循的《论语补疏》,他讲孟子的话,来跟孔子作对照,他们佛佛道同,我们俗话讲说,英雄所见略同。圣贤的角度,圣贤看问题看富贵,完全一样。为什么?因为他们都证得智慧了嘛,我们佛家讲叫佛佛道同。

好,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师怎么引用孟子的开示,一,孟子说,“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于人。”“箪”是竹编的碗,颜回用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颜回居陋巷,那个地方,非常破陋的地方,残破不堪。我们孝廉讲堂,坦白讲,周边的环境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每一次到我们孝廉讲堂来的都说,喔,你们这个地方像极乐世界。我们这个地方,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外面也是居陋巷,也是残破不堪,我们学颜回的道风。孟子说,“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于人。”你要守住道,你要守住你的心性,你要守住你的德行。你的德行守住了,如果不是得之有道的,不是你该得的,是你攀缘拿来的、得到的,就算竹编的碗一碗饭都不能拿,“不可受于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叫德行。即使一箪食这么少,不是自己辛苦得来的,也不可以取得,李老师这样来解释。

二,“如以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这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舜为什么被尧选上呢?舜有德行,大孝,他后母给他的欺负,他弟弟象的傲慢,他后母对他的欺负压迫,他父亲瞽叟(gǔ sǒu)的对待,舜都是以慈悲心、孝顺心跟恭敬心来对待他的父亲跟母亲,还有他的弟弟,舜有德行。李老师说,取之有道,那舜接受尧的天下也不为过。这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说无功不受禄,这我们常讲的,我无功不受禄,李老师说,无功受禄怎么样呢?必遭天殃。你没有功德嘛,厚德载物,你没有德行,没有福德,无功受禄,必遭天殃。人而无耻,不可以为人。人如果没有廉耻心,那就不能当人,不可以为人。

李老师说,我讲《论语》,你们学习,有人受劝,有人不受劝,讲者自讲,听者自听,这是道义之交,不是强制的,各守其分,全在自己。老法師在跟李老師学习经教的时候,问李老師一个问题,老法師说,有些同学,李老師为什么责备得那么严格?那有些同学,你好像也不想讲太重的话,苛责的话,怎么回事呢?李老师说,有些人可以教的,要讲重一点。那不能教的,合掌令欢喜。也就是什么?我们现在俗话讲说,不得罪人,不结恶缘。这里就讲是这样,你们学习,可以接受我劝导的,也有人不接受我劝导的。

那一天,我去听我佛陀教育基金会简丰文老师讲《大般(bō)涅槃经》,他讲得也是法喜充满,法味非常的引人入胜,他讲一个公案。他讲说,有一个佛门弟子,他是高阶长官退休的,贵为处长级退下来,大概是退休了,想要修身养性,就去学佛。因为他跟禅宗有缘,他就拜在什么?我们台湾的法鼓山大学农禅寺的住持,已经圆寂的,在海峡两岸大家非常尊崇的,非常尊敬的圣严法师。其实圣严法师跟净空老法师他们私交感情非常好,我也安排他们两位高僧大德,他们圣严法师的弟子后来安排圣严法师跟净空法师的一些对谈。那么那位处长,他就在农禅寺当义工。因为他毛病习气很多,他自己没有办法去见到自己的毛病习气。我们说,佛法的好处叫什么?要返观自照。

昨天我在讲《地藏经》的时候,就讲到佛陀常常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南阎浮提众生”,又说是南赡部洲,《地藏经》第四品里面讲〈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昨天我就解释同学听了,说为什么第四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佛陀为什么用阎浮提?阎浮是一种树,它是在印度独有的,这种阎浮树很奇怪。佛陀为什么用阎浮来形容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呢?诶,佛陀真的很有智慧。

阎浮树,按照古德记载,阎浮树,它有二个表法意思。

阎浮树只要树叶一掉下来或是摘下来,马上生出新芽,它代表什么?表法众生跟阎浮树一样,死死生生,生生死死,那一棵树叶掉下来摘下来,马上长一个新芽,死此彼生,人道死掉了,到地狱道去报到,到饿鬼道去报到,到畜生道去转生,到天道去受生,死此彼生。所以佛陀第一个,用阎浮树来做比喻。

第二个,阎浮树很奇怪,它那个树都有那个汁,你把它戳(chuō)一下洞,它会流那个汁,就像马来西亚那个橡胶树一样,做塑胶那个橡胶树,你把它刺一下,它那个汁会流出来,阎浮树那个汁啊,只要一掉下来,下面是沙堆,它只要那个汁滴到那个沙堆里面,染沙成金,这什么意思呢?沙代表众生烦恼,金代表清净,我们的菩提自性,转染成净,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叫阎浮的汁滴到这个沙堆上,染沙成金。

以上我是在讲到〈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的时候,佛陀这么有智慧,讲阎浮提,就讲我们众生的习性,我们也可以转凡成圣,众生可以成佛,所以用阎浮树来比喻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我觉得非常好。

好,我们就讲到刚才那位农禅寺的处长义工,他就是跟李老师讲的一样,所以你看高僧大德他们教育弟子都一样。那农禅寺的那个圣严法师是很有修养的,他修行非常好,我们讲说口吐莲花,他都能照《无量寿经》里面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那位处长,你要知道,当到处长都有什么?官威,我们现在讲叫官慢,当官的傲慢心。我自己以前也有,哎呀,真的,真的是傲慢心很重啊,习气很重,我说了算啊,尤其是警察,你不要再狡辩了,我说了算,这个就是习气、业障。

那位处长大概是想要修行,一直问圣严法师说,师父啊,我有什么缺点你尽管说啦,我这样才会进步,我才能断恶修善。那个师父客气点说,你没事的,你做得很好啦,你很认真的做啦,我看你都很认真。他是客套话,李老师以前就是这样,对那些不能教授的,就不能劝的,讲客套话。老法师也教我这样,有一次我跟他请示说,诶,师父啊,那位弟子你怎么都不责备他,或是教化他呢?师父说,可以教就教,不可以教不结恶缘。师父就告诉我,我们修行人就是要这样。我后来就学到了,我们都到处去得罪人,那结了一些冤亲债主,来世再冤冤相报。

那么那位处长,好几次都等得不耐烦,因为他等答案。后来,圣严法师后来就没有办法,被他一直苦苦哀求,说,师父你一定要跟我讲我的缺点,我才会进步啊。他说,好,圣严法师就跟他讲,你的缺点官味太重了。你来我这边道场做志工,这是佛门,佛门三宝净地,你把这里当这个办公室,颐指气使的,人我是非,人家外面都怎么讲你,说你傲慢得不得了,脾气坏得不得了。圣严法师一讲完以后,还没讲到结束。好,师父你不要说了,我恭敬顺从师父的教诲,我完全接受师父的教诲。后来教诲完了以后,第二天就不来了,他也不来共修了,也不来亲近善知识了,不来亲近他的师父了,师徒因缘到这边结束。

这就是这里讲的,李老师说,讲者自讲,听者自听,这是道义之交,我讲你能听,我们是道义之交,不用强制,不是强制,各守其分,各守本分。你做学生有学生的本分,我做老师有老师的,该教的该讲的。各守本分,全在自己,对于他人的坏,我们可能无法劝,但是对于自己,还无法改吗?先自己干,再说别人吧。李老师就这样教我们,先自己干,再去讲别人吧。孔子说,富如可求,于道无损,如果你能够如理如法的去求富贵,对道没有损害,“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三,李老师说如不可以求,富贵求不到,也有人设法想得到,所以走后门,例如有人走后门。李老师分成走后门跟走内门,内门就是指走那些妻子、妻妾的门道;走后门,你一定要去求到,就是去走后门,送礼,阿谀(yú)奉承。李老师说,以前的房子,屋子是不许留后门的,为什么?不让人家走后门,开大门走大路啊,因为就是怕人家偷偷的送上红包,比喻后大门。所以古代士人为官,古代读书人当官,家里不许留后门。你看古人都这么有智慧。李老师说,遇到杨震这种有贤德的人,那就不一样了。

杨震我们介绍过。我们看《杨震列传》。汉朝杨宝,他天生仁慈,年纪才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到一只黄雀被鸱鸮(chī xiāo)恶鸟追逐搏伤,坠落在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困咬伤口,黄雀痛苦挣扎,杨宝深为怜悯,便把它救回,敷药治疗它的创伤,而且小心翼翼的养在竹箱里,又用黄花喂它,等到它创伤痊愈以后,羽毛生长出来以后,再放它飞出去。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黄衣童子,向杨宝再三拜谢说,我是西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遭受伤害,承蒙拯救治疗恩德,如今我要回南海了。说罢,就是以白玉环四枚赠送给杨宝,然后就说了,愿你子孙洁白如此玉环,位登三公,就如同这玉环一样。后来杨宝子孙,杨震、杨秉(bǐng)、杨赐、杨彪(biāo)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风亮节,贵显无比。

那我们来介绍杨震。这个我在《感应篇》的时候也讲过了,《感应篇汇编》我们也讲过。杨震,他是隐士杨宝之子。中国东汉时期弘农华阴人,在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县。他是杨宝的儿子,杨宝之子,在典故里面讲“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第一代。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他不怕权贵,屡次上疏直言时政的弊端,后来被这个中常侍樊(fán)丰忌恨,而后被罢免。最后被遣回还乡的时候,在途中饮鸩(zhèn)而卒。但是汉顺帝继位以后,下诏为其平反,还他公道。

那么我们接下来这一段,就引用杨震的“四知”:

“大将军邓骘(zhì)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yì),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zhuó)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现在为官之道要学杨震。东汉的时候,杨震他那时候,在朝廷做官的时候,那个大将军邓骘一听到他的名字,一听到他的德行,“闻其贤”,知道他有德行。这个叫什么?我跟各位讲,这叫人爵。上天会给你爵位。等一下我就讲杨震,他现在是被供奉在我们台湾台北市杨圣庙,我现在才知道。他“举茂才”?“茂才”是什么?“茂才”是秀才。他担任过荆州刺史,后来担任东莱太守,东莱在今天山东的龙口。后来经过昌邑的时候,被他推荐的那个荆州茂才,就那个荆州秀才王密,是当时那个地方的昌邑令,就是县长,昌邑县的县长。

王密就晚上去见杨震,因为是他提拔的,他感恩,其实他也是感恩,他就夜里带了十斤黄金,哇,十斤,很重,十斤的黄金要去送给杨震。王密就跟杨震说,没关系啦,你收下来,没关系啦。杨震就讲了一句话,老朋友,他说,我是你的老朋友,我提拔你,老朋友知道你的意思啦,可是你不知道老朋友的心。他意思是说,我杨震是你的老朋友,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要感恩我,可是你这个王密,不知道老朋友的心。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这里没有人会知道的啦,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可以说无知呢?这是非常有名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里是讲“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子”就是你,“何谓无知”,怎么是可以说无知呢?王密被他这么一责备以后,惭愧的就出去了。

后来他转到这个涿郡当太守。他个性公正廉明,不喜欢私底下接受部属的觐(jìn)见,或者朋友的觐见,他不准你私下来拜访。他的子孙常常都是什么?“蔬食步行”,“蔬食”是什么意思?吃简单的,生活很简单,青菜豆腐汤,“蔬食”就是过得非常节俭朴素的生活。他教育他的子孙,要常常走路步行。他自己本身就以身作则,他是走路去上班,步行。公家有配车给他,配马车给他,他就步行。他的好朋友,“故旧”就是他的一些旧部属,或者比他年长的,就说要不然这样好不好,我们做一点生意,就送给你子孙,好不好?“开产业”。杨震不肯,说我要让杨震的后代是清白的官吏子孙,我用这个德行,厚德,送给我后代的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不是很贵重吗?积金以遗子孙,子孙不一定能守,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可长久之计,司马光政治家的名言。

这杨震,后来我才了解,台北市有一个财团法人杨姓四知堂。它是在一九六○年,那很久了,台湾彰化溪州有一位杨六赛居士,他有个祭祀管理委员会,当时捐了一笔土地,一千五百坪,给台北市这个杨姓四知堂,它是坐落在我们台北市双园区,我后来知道。我改天真的想要去拜访一下,它是在台北市双园区,现在改成台北市万华区宝兴街。他们有成立基金会,要设私立学校,办社会慈善公益以及各种福利事业,现在改成杨圣庙,所以这个四知堂。

李老师说,有人走后门,也有人走内门来求富贵。但是“运动而中(zhòng)”,“运动”就是活动,去阿谀奉承得到的,如果与道德相违背,什么也不能做。所以孔子说,如果与道相违背,那就“从吾所好”了。孔子说,我有我的喜好,我喜好道德仁义。后来孔子选择道德仁义,不追求这个功名富贵。

那么最后,我们再引用这个《集解》,《论语集解》,郑玄曰:“富贵不可求而得者也,当修德以得之。”郑玄怎么说呢?富贵不用强求,你想得富贵,你好好修德,积功累德,学袁了凡先生改过行善,就是“修德以得之”。

那么结论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个就是视富贵如浮云的由来。你看,孔子人家他多解脱自在呀,孔子说,我就算饭疏食饮水,我吃的很简单的菜,喝着一般的饮水,我会很自在。“曲肱(gōng)而枕之”,就表示什么?他睡卧的地方都是非常简陋,“曲肱”就是胳膊这样当枕头,乐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如果你得到那个不义的富贵、不义的财富,乃至于不义的官位,“不义而富且贵”,对我孔子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随遇而安。这是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这一段我们用的时间非常的长,为什么?因为世间人都是什么?不了解这个“富而可求,执鞭亦为。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求且不可,况于谋乎。”怎么可以去害别人、嫉妒别人呢?

好,我们再看下面,“求且不可,况于谋乎”,经文的意思是,可求,不可求,看合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决定求不到,何况想用非法手段去谋取,那必然是会遭受灾殃。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各人的财富,各人的财产,来源于各人的福报,不是用计谋可以得到的。孔子说,富贵可以正道求得到的话,那么即使去做赶马车的,或是守衙门的守市场的人,我也愿意啊。如果不能正道求得到,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志向,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求都不可以,何况去谋取呢?

好,我们看下一段的经文:

“谋人财产。大抵为室家之计。欲以传诸子孙耳。至于为妻孥(nú)而作走狗。所弗计矣。毗(pí)婆沙论云。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唯增贪求。无有厌足。若识得子女是索债之人。室家是怨业之薮(sǒu)。则大梦顿觉。沉疴(kē)忽疗矣。岂为其多结怨仇。广行众恶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室家”是指家庭或家庭中的人,例如父母、兄弟、妻子等。妻子、子女这叫“室家”。

“诸”,“之于”的合音。

“弗计”,“弗”就是不的同源字。《韵会》:“不可也,不然也。”“计”,就计算。“弗计”就是无法计算,不计其数。

“妻孥”,妻子与儿女。

“毗婆沙论”,《毗婆沙论》是佛教的经典,《阿毗(pí)达磨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发智大毗婆沙论》、《大毗婆沙论》、《鞞(pí)婆沙论》,佛教的论书。佛教学者认为它约在公元一百五十年前后,在迦湿弥罗国,就今天的克什米尔,编著而成的。迦湿弥罗的论师,尊奉《大毗婆沙论》,被称为毗婆沙宗,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大毗婆沙论》也因此成为说一切有部的最高论书。

“厌足”,“厌足”就是满足。

“怨业之薮”,人跟物聚集的地方这个叫“薮”。“怨业之薮”就是说怨业聚集之处。

“沉疴忽疗”,“疴”就是重病,久治不愈的病。“疗”就是治愈。意思就是说,久治不愈的病忽然好了。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取别人的财产,大抵是为了家庭的利益,想要传给自己的子孙罢了。那些甘心为妻儿做走狗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啊。《毗婆沙论》说,家中父母兄弟、夫妻眷属,贪得无厌,从来不会满足的。如果看出子女是讨债的人,家庭是怨业之处,就会大梦顿醒,久病立愈。难道还会为家人多结冤仇,作恶受报吗?

这一段其实他讲得非常的好,他说为什么会去谋得别人的财产呢?他就是为了他的家庭嘛,为了他妻子儿女嘛。譬如说,去诈骗别人的钱财,想让家里过得更富贵的、富裕的生活,就是“为室家之计”。或者想累积财富以传给子孙,或者为妻孥,为妻子儿女做什么?做走狗。但是他却不知道,《毗婆沙论》里面说,家中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他们只有增加贪欲跟贪求,不会满足的。你要晓得,子女是索债之人,“室家是怨业之薮”,你跟人家结怨成仇的,罪恶聚集的地方,就是这个室家,子女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如果你能够大梦顿醒,你能够觉悟的话,这个“沉疴”就是久治不愈的这些病,就突然间就治疗好了,怎么会去跟人家广结冤仇呢?造作众恶呢?

这是告诉我们说,挣钱目的是要做什么?《感应篇》里面有讲,“故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暴财。济宗党,广束修,救荒俭,助义举,此用财也。靡(mí)宫苑,教歌舞,奢宴(yàn)会,聚宝玩,此暴(pù)财也。用财者,损而盈,暴财者,满而绌。”

这告诉你,你怎么去累积财富,你怎么去应用财富啊。《感应篇》告诉你,你要为一家用财,要用智慧去用这些财富,要去布施。不当为一家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叫“暴财”,你炫耀自己的财富。帮助宗党,家亲眷属,贫穷清寒的,帮助他们,这叫“济宗党”。“广束修”,提供奖学金,办班教学,助印法宝,作法布施,叫“广束修”。学范仲淹一样,把他的这个苏州的家改成这个书院,这个就是“广束修”。“救荒俭”,去救助那些贫困的清寒人家。或者“助义举”,人家有这个义举善行,去帮助他。这就是会应用钱财。

“靡宫苑”就是把自己家里做得豪华奢侈,流连于这一种歌舞升平。“奢宴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宴会”就是什么?就是奢侈的宴会生活。“聚宝”,收集古玩。这叫做暴财。

你会用智慧去布施你的钱财,老和尚说,越布施越多,“损而盈”。暴财,“满而绌(chù)”。

所以这一段主要告诉你,为什么会谋人财产的原因在哪里?都是为了“室家之计”,或者传子孙,或者为了妻孥,而造这些众恶。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怨鬼诉母(怨魂志)”

“刘宋元嘉中。诸葛护为元真太守。寻以疾亡。其家眷犹在扬都。仅一长子元崇。扶柩(jiù)归。年方十九。护之门人何法僧。利其赀(zī)。挤元崇于水而分其财。是夜元崇母陈氏。梦元崇历道其父亡时颠末。及被何溺(nì)死之事。悲不自胜。且云。行速疲倦。暂卧窗前床上。以头枕窗。梦甚清楚。悲号而觉。遂执灯照床上。果有湿气如人形。由是举家号泣。时陈氏有表弟徐道立。适为交州长史。而徐森之。为交州太守。托其按验。果如梦中所言。乃收其行凶二人。皆置(zhì)于法。”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元嘉”,“元嘉”是在南北朝时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就是刘宋。“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元真”,古代地名,“元真”其实应该是“九真”之误。“九真”就是九真郡。中国古代行政区。位于今天越南的北部。南朝的时候,九真郡辖十二个县,属于中国领土。后文有提到交州,在越南的北部,所以越南以前叫交趾,地理位置很接近。

“寻”就是顷刻、不久。

“扬都”,南北朝时候称建康为扬都。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门人”,“门人”就是弟子。这里是指诸葛护的学生。

“利其赀”,“利”就是占,占有、谋利。“赀”就是财货。“利其赀”就是谋占他的财货。

“挤”,就推开、除去。连贯下文,就指推下水。

“历道”,“历”就是尽,遍。意思是说,详细而完整的说出。

“颠末”,本末、前后经过的情形。

“交州”,古代地名。包括越南北部、中部和部分广西。有时候还包括广东、海南。

“长史”,官名。汉朝的时候是相国、丞相,后汉的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里面有长史。后来称为郡府官,掌兵马。

“太守”,官名。又称郡守,汉景帝的时候改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隋朝初年以州刺史为郡长官。宋代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已经不是正式的官名,改作知府或者知州的别称。那么明朝、清朝就是指知府。就是古代的郡守,太守。

“按验”,就是验核(hé)其事,而治其罪。验核其事就是检验、查核的意思了,而治理他的罪。

“收”,就逮捕、拘押。

“置”,“置”就是跟这个放置的“置”是同一个音,同一个意思。安排、放置。那么连贯上下文,就是处置。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怨鬼诉母(据《怨魂志》)。刘宋元嘉年中,诸葛护为元真太守,不久就因病死了。他的家眷还在扬都,由一个年仅十九岁的儿子元崇送灵柩回去。诸葛护的门人何法僧等二人,贪图钱财,冷不防的就把元崇推进水里,瓜分了财物而逃走。这天晚上,元崇的母亲陈氏梦见元崇详述父亲死时前后的情况和自己被何淹死的经过。元崇悲痛难忍,并且说行速匆匆,非常疲倦,就暂时睡在窗前床上,头靠着窗子。梦见情景非常清晰,陈氏在梦中痛哭惊醒。醒后就拿灯去照床上,果然有像人一样大小的一块湿印子,因此全家大哭。当时陈氏有一个表弟叫徐道立,正作交州长史,另一个表弟徐森之作交州太守。按照他们所说的去调查落实这件事情,果然如梦中所说。就抓住了两个凶手,绳之以法。

好,这一段“怨鬼诉母”,就是谋财害命。

老法师开示说,起心动念是自私自利,不但自私自利,还损人利己,做生意的,谋财害命。想把你口袋的钱赚到我这里来,是谋财。刚才这个“怨鬼诉母”里面,元真太守诸葛护他就被他的门人弟子何法僧二人,把他儿子谋害掉了,抢夺他的钱财。老和尚说,现在人有些卖的东西有毒,吃了对健康有损害,也是谋财害命啊。不说别的了,老和尚说,我们吃素的,蔬菜有很重的农药、化肥。老和尚曾经听过菜农说,他种的菜自己不敢吃,为什么?因为农药撒太多了,卖给别人吃了,因为他自己怕中毒;他自己吃的菜都是另外再种的,那是没有化肥、农药的,自己吃。老和尚说,怎么可以存这种心念呢?怎么可以造这种恶呢?这都是损人利己,谋财害命。存这种心,天天干这种事,他还会有好报吗?

老和尚说,台湾是一个海岛,居住在海岛,渔业一定很发达,古人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以前在山上打猎,古代的猎人都不会猎杀小动物,为什么?因为它年岁还小,而且小动物都很可爱,活泼。打猎都打什么?打那个比较老的,寿命快到了,这是仁慈的心。在河边钓鱼,小鱼决定放掉,因为它还会长大,这就是慈悲心。世间人因为要吃肉,没有办法,不能不杀生,但是决定会为这些动物留下后代,所以古代人捕鱼,那个网不能太密,为什么?要让小鱼能够溜出去,小鱼不会被捞起来。因为它网孔大,小鱼就跑掉了,这是一种慈悲心。你网太密了,小鱼就被捞起来了,所以网孔要大。所以古人在捕猎,捕杀这个动物的时候,都还有留一分慈悲心在。

古代的人,从前的人,还有一分仁慈的心,有一分不忍的仁心,不忍的仁心,现在人没有了。从前打猎打到小野兽,人家会骂你,不会原谅你的,他说你这个人太残忍了。现在人没有这个观念,价值观念全部改变了。学佛人知道,所有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你要是真相信六道轮回,人死了,很可能下一世到畜生道去了,到饿鬼道、到地狱道,这三恶道去转生受身,改形易道。

这是这一段提到谋财害命,我们引用老法师的开示。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按”语:

“处心丧三年之会。而为杀越于货之谋。名教负人乎。人负名教乎。”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心丧”,古时候老师去世,弟子守丧,是心丧三年,身上虽然没有穿丧服,但是心里要存着哀悼,要心丧三年。《礼记?檀弓》篇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你侍奉老师没有犯下规矩,没有隐瞒任何事情,就没有冒犯,也没有隐瞒,“左右就养无方”,“左右”是你在老师旁边身边服侍,“就养无方”就是不拘于固定的形式来服侍老师,“服勤至死,心丧三年”,你服侍老师到他往生,他死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什么叫心丧?就是有悲伤忧戚的这个容貌,像父亲死去一样,但是他没有穿丧服。

“杀越于货”,“越”就是劫夺、抢劫。“杀越于货”就是杀人并抢夺财物。

我们看这段按语的白话解:

处心积虑的抓住守丧三年的机会,去谋财害命,是名教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名教呢?

受教育的学生,竟然害死老师的儿子,这是到底是名教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名教啊。

所以老法师在开示这个财富的道理里面,就有提到这个问题。财富,你要先了解,财富从哪里来?

财富是你命里有的,不用去争,不用去抢,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争也争不来,所以你要跟人家竞争,那岂不是结冤仇吗?不是冤枉了吗?《了凡四训》把这一桩事情讲得很透彻、很明白,把《了凡四训》多看几遍,你就恍然大悟,以后你活得不会那么辛苦,能够放下来。

你懂得业因果报,首先你要知道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中来的,然后接下来你要了解业因果报,就是你要了解怎么创造财富,你有能力,懂得财富的道理。人家命里为什么会有财富?佛经上讲得很清楚,财布施。

过去生中你财布施多,那命里的财库自然非常充实。命里头有财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财源滚滚而来,不用竞争,自然而来了。自然就来了,来了之后,除了自己生活上必须要用,受用以外,其余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要懂得布施。有财富,除了自己本身生活够用以外,要受用以外,其余的去帮助一些苦难的人,要懂得布施,这个要有智慧的布施。

你要是真的会布施,热心的布施,无条件的布施,你的福报可不得了,你命里头的财富倍倍在增长,你的财就越发越多。

以上就是财富的道理,老法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的开示,我们作这样的补充。

好,我们看下面的公案:

“执枪自刃(绣虎轩次集)”

“梁石柱者。睢(suī)陵之富室也。有一子。甚爱之。顺治末年。子十九岁。病笃。梁悲痛不胜。子忽直呼父名而告曰。吾前生徐州某也。有三百金。与汝前生同贾(gǔ)。吾病痢(lì)。于中途如厕。汝乘隙。以利刃刺吾胸死。而又自割手出血。证吾家以盗死。吾没后。遂生睢陵王氏。二十年前王某。即吾也。汝后吾三年死。亦生睢陵。即今汝也。昔年吾觅汝不得。偶入县纳条银。忽遇汝于柜间。吾怒甚奋拳击汝。吾亦不自知其所以也。汝因吾素无一面。反不介意。吾归数日。愤闷而死。故遂生为汝儿。今十九年矣。计吾痘(dòu)时。汝费若干。延师费若干。聘媳费若干。考试拜门生费若干。其余零星小费。共若干。银已还清。但命未偿耳。然汝遇我甚厚。吾不忍言。当别去。第恐阴府不能宥(yòu)耳。遂死。石柱旦夕哭之。语人曰。吾子孝而慧。恐吾悲。故设为此言耳。天下岂有父子大伦而如是乎。未几。手砺(lì)一枪。或问之。答曰。今年岁歉。吾处穷乡。借以自卫耳。一日以柄着墙。以锋着胸。忽大呼曰。儿待吾自撞可也。遂奋身向刃一撞。而枪已入胸七八寸。钉于脊骨之内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睢陵”,“睢陵”是古代县名。在今天江苏睢宁县地。

“徐州”,地名。在今天淮北一带。一般多以彭城(今天江苏徐州市)或是下邳(péi)县为治所。

“痢”,中医学病名。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nián yè)等。

“证吾家以盗死”,连贯上文,意思是说,向我家人证明(伪证),说我被强盗杀害而死,我被盗贼杀害而死。

“条银”,“条银”就是古代清朝的时候,前清,清朝初期之“地丁银”的税赋,粮户上下半年,须向官府缴纳额定税赋。一般会在县衙门设置若干储放税款的柜子,纳税人亲自将应纳的税款放入柜中,然后换得一张《上忙条银版串》或《下忙条银版串》后完税,就缴完税了。这叫“条银”。

“痘”,急性传染病。小儿易感染。

“拜门生”,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按,过去生徒师皆可称为“拜门生”,后来多沿指依附权贵之陋习。

“遇”,就对待、款待。

“第”就是但。

“宥”就是宽容、饶恕、原谅。

“设”,安排、筹划。

“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剑为磨剑。

“枪”,长柄一端装有尖锐的金属头,可用于刺的一种兵器。这古代的兵器,“枪”。

“或”,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

“岁歉”就是歉岁。就是收获不好的年分。

“着”,就接触,挨上。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执枪自刃。据《绣虎轩次集》。梁石柱是睢陵的富户。他有一个儿子,很受他的疼爱。顺治末年,儿子十九岁,得了重病,梁悲痛万分。儿子突然直呼父亲的名字,告诉他说,我前世是徐州某某,有三百金,和你一起做生意。有一次,我得了痢疾,中途上厕所,你乘机用锋利的刀子刺进我胸膛,我就死了。为了掩盖罪状,你又自己划手出血,向我的家属证明我是因为遇到强盗而被杀死。

我死后,就投胎到睢陵姓王的人家,二十年前的王某就是我。你比我晚三年死了,你比我迟了三年死了,你也在睢陵投胎,就是今世现在的你。从前我找你找好久都没有找到,有一次,偶然在县里去缴纳银钱,在柜台前遇上了你。一看到你,我就怒火填膺(yīng),握紧拳头向你打去。当时我和你素不相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但是你因为和我素不相识,反而不介意。

我回家以后整天愤闷,几天后就死了,投胎到你家来,成为你的儿子,到今年已经十九年了。

估计我出痘的时候,你花了一些钱,聘请老师花了一些钱,娶媳妇又花了一些钱,考试拜门生又花了一些钱,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花费,合起来已经还清我前世被你抢的三百金的债了,钱债。但是命还没有偿还。因为现在你对我很好,我不忍心杀你,打算离开你到别的地方去,只担心阴府不会宽恕你的。

说完以后就死了。梁石柱日夜痛哭,对别人说,我的儿子孝顺聪明,恐怕我悲痛,就说了这样的一通谎话。天下哪有这样的父子关系呢?没有多久,梁石柱就在磨一支枪,有人问他干什么,他就说,今年是灾荒年岁,我们这个穷乡僻壤恐怕会出盗贼,所以就准备自卫用的。有一天,他就把枪柄插进墙壁,枪锋对着自己的胸膛,大喊说,儿子啊,你让我自己撞上去吧。然后就用尽全身的力气,向枪锋方向撞去,枪尖刺进胸膛七八寸,钉进了脊骨里面去了。

这个故事,梁石柱这个“执枪自刃”,跟后面的“三次投胎”,这姚东朗这个“三次投胎”,我都很喜欢。在一九九七年底,老和尚离开台湾,也就是景美图书馆,到新加坡弘法。二○○一年的九月二十六日,老和尚回台湾,在佛陀教育基金会讲《华严经》,我在那边见到老法师。老法师当时跟我们台湾一位影剧界的人士,陈女士,嘱咐她拍《地藏经》,或是《城隍庙的故事》。老和尚那时候就告诉我,请我编一本一九一一年后现代的《因果报应录》。老和尚在台湾停留七天,等老和尚要离开的时候,我就把这八十七篇的《现代因果报应录》呈给老和尚。后来老和尚把这个八十七篇的《现代因果报应录》拿到新加坡,交给善心人士出版,就《玉历宝钞》后面所附的《附现代因果报应录》,就是我编的这一本《现代因果报应录》。后来这一本《玉历宝钞》流通到台湾来,是简体版,简体字的版本。后来我请和裕出版社,我再给他十三篇的因果故事,合并,合成总计是一百篇的《现代因果报应录》。里面有一篇讲林口厨师命案,我就是引用这里面的“执枪自刃”,还有“三次投胎”,这个姚东朗这个故事,所以这两篇故事我非常的喜欢。

那我们时间的关系,我们下一回会进一步探讨,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这一篇所给我们的启发,因果报应的细说,我们会好好的,因缘果报的细说,我们会好好跟各位来分析,这个三世因果的这个真理。

那么现在剩下一点时间,我们就来报告印光大师开示,劝注重因果,明因果之理。

一,“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

好,我们先读到这里,我们来讲解一下印光大师的开示,印光大师说,因果两个字,是圣人菩萨他来教化众生、来治天下,菩萨用什么治天下?圣人用什么治天下?用老祖宗的道理,用伦理、道德、因果,扎三个根的工作,来教化天下。所以圣人是用因果来治天下。佛度众生的大权,就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如果以佛法来说,从凡夫修到圣贤,成就佛果,所有一切诸法,都不离开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是以佛法的角度来说,从凡夫到成佛,都离不开因果。依世间法来说,哪一件事情跟因果没有关系呢?“何独不然”。

再来,印光大师说,“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接下来印光大师说,孔子赞《周易》,孔子注解《易经》里面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儒家讲因果,就讲善恶报应。“夫积善”,印光大师说,积善、积不善,就是因。余庆余殃就是果。祖先积德,子孙得到祖先的庇荫,得到这个福报,这就是余庆。祖先造恶,殃及子孙,这就是余殃,就是果报。那既然有余庆余殃,哪里没有本庆本殃呢?本庆本殃就是针对积善跟积不善的人。这个本庆本殃,就是积善造恶的人,他来生后世他所得到的果报,这叫本庆本殃。他有花报、有果报、有余报,所以本庆本殃。他本人所积善造恶的,所得到的果报,绝对大于余庆余殃,留给他子孙的福报跟灾殃,这个事情要弄清楚,一定超过它百千万倍。也就是说你行善造恶所得到的本庆本殃,他的善报跟恶报,绝对超过给子孙的余庆余殃百千万倍。凡夫见不到,没有智慧见到这种因果报应,怎么可以说它不存在呢?

第二,“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

印光大师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现在所作的就是来世果。那《洪范》是大禹所著的,箕子他呈献给武王,箕子是殷朝的、商朝的贤人,末后就有五福六极之说,来发明三世因果的这个妙义,是非常的确切的。印光大师引用《洪范》以及五福六极之说,来说明三世因果。

那我们来说明一下《洪范》。《洪范》是《尚书》的篇名,“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法的意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洪范就是“大宪”,我们现在讲的国家宪法。

〈尚书序〉里面说,《洪范》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因为周武王建立了周朝,灭掉了商朝,他要治理国家,箕子告诉他这个方法,天地的大法,就是《洪范》。汉朝的时候,把《洪范》当作传说中的《洛书》。在《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认为大禹治洪水,上天就赐给他《洪范》,帮助他治水。那屈万里认为,《洪范》是战国时代初年的作品。所以董仲舒,汉代的董仲舒在《洪范》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

传说夏禹治洪水,天赐《洪范》,分为九(chóu),田间的那个界限叫畴,就九类,帮他治水。那周武王灭殷以后,向殷商的遗臣箕子问道,箕子就报告周武王,箕子认为天以是道畀(bì)(畀就是赐予)之禹,传至于我,不可使自我而绝,以武王而不传,则天下无可传者矣。于是箕子就为周武王陈述了这篇建国君民的大则大法,就是《洪范》。

那么《洪范》末后的五福六极之说,就开发了这个三世因果的这个真理出来了。

那么我们来解释一下五福六极。五福、六极,就是前世之因,为今生之果,它本身就是讲因果。五福是什么呢?五福就是,第一个,长寿,寿、富、康宁、考终命、攸(yōu)好德。那我们一般讲五福的顺序是,第一个,长寿,第二个,富贵,第三个,康宁,第四个,攸好德,第五个,考终命。攸好德就是,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有好德行。考终命是,前生修道修德所感的果,叫考终命,善终。那长寿、富贵、康宁就是什么?果报,也是他的福报。因是修好德,前生修道修德的善因,考终命感得,因为前生修道修德,感得今生能够善终。这就是五福。

那六极呢?极就是穷厄(è)。六极就是,横死,与夭寿之短折,我们现在讲短命;第二个,疾病,是身不康之疾,就疾病,就短命、疾病;第三个,忧愁,就心不宁之忧;第四个,就是贫穷,用不足之贫;第五个,貌丑之恶;第六个,身无能力之弱,就耗弱。所以六极就是短命、疾病、忧愁、贫苦、恶事、耗弱。

那么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研讨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94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