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1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9月14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八,“印造经文”。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一百九十一页,我们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印造经文”。

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讲到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卷上》讲完了。那么《安士全书》它是里面包含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那《广义节录》是周安士菩萨他的注解,等于他对《文昌帝君阴骘文》他的体悟,他把它写成《广义节录》,那接下来就是《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还有《西归直指》,到最后是导归极乐,也就是《无量寿经》的境界、《佛说阿弥陀经》的境界。我们从二○一八年七月十一日,我们讲《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从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序文〉来讲起,从二○一八年七月十一日,讲到现在差不多将近有一年多了,已经一年多,所以等于把《卷上》讲完了。那么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讲这个《卷下》。我想这个《安士全书》要把它全部讲完,其实需要满多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我目前也没有办法估算得出来。那《感应篇汇编》讲了五年,那《安士全书》如果我要全部把它讲完,恐怕按照这样的一个分量,可能也会跟《感应篇汇编》差不多。

那我们现在就来进行《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的讲解工作,以及跟大家共同研讨。请各位同学翻开经文,我们看“印造经文”:

“(发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见。即儒者亦囿于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尘之刹土。以为厥初生民。始于盘古。不知旷劫以来。阅历无边劫数。天帝天仙。以为至尊无对矣。不知轮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后。以为形灭神消矣。不知一点灵光。生生不昧。父母眷属。身殁之后。遂谓无可如何。岂知得此法门纵经千生万劫。自有酬偿之道。善士坎坷。恶人得志。即谓天道难凭。岂知宿业所招。纤毫未爽。大矣哉。如来之教典。真所谓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宝炬。婴儿之乳母。而凶岁之稻粱也。宜阿难结集之时。梵王帝释。皆执持幡盖。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岂世间之书籍。可仿佛其万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那么这一句呢,它的解释就是说,劝人家必须学习。而学习必须要重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尤其是着重在笃行、实践。就是说,虽有这个山珍海味,你不去吃,你不知道它这个佳肴的美味是如何;虽然说有这个无上大道,佛法这么殊胜,但是你不去学,你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利益以及它的止于至善。

那么这句经文是出自于《礼记正义》,曰:“嘉,善也。旨,美也。虽有嘉美之肴,兼陈列于前,若不食,即不知其肴之美也”。“至,谓至极。虽有至极大道,若不学,则不知大道之善”。它是从《礼记》里面出来的。

“嘉”就是非常地好,“旨”就是“美”。那这个“旨”,《礼记·学记》原文是讲“旨”,那这个“旨”在这个《礼记正义》里面讲,那这个“旨”是“美”的意思,就是说,“弗食不知其美”。那原文是写“弗食,不知其旨”,所以这个“旨”应该解释成“美”。所以这个“嘉”就是好,“旨”就是“美”。虽然有这种嘉美之菜肴,摆在你前面,“兼陈列于前,若不食”,如果你不吃,“即不知其肴之美”,你就不知道这个食物的美味。

“至”就是已经到极致了。“至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菩萨的六度万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个“大”是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所以“大学之道”就是般若智慧。在“明明德”,“明”就是开发、开启,“明德”就是我们的性德,开启我们的性德。“在亲民”,在帮助众生。“在明明德”是自利、是自觉,“在亲民”是利他、是觉他。

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以这个“大学之道”就是六祖大师所开悟的那五句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的本体。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的妙用。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明明德”就是自觉、就是自利,“在亲民”是觉他、利他,“在止于至善”就是入不二法门,就是中庸之道,就是觉行圆满,圆满无上菩提,究竟成佛,这个就是这里讲的“至极大道”。

虽然你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你有这个自性,“虽有至极大道,若不学”,如果你不借修德显性德,你不走入修行这条路,不皈依佛门,不三皈依,不受五戒,不修净业三福,我们净土行人所修的三福,戒定慧三学,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还有六和、普贤十大愿,不修这些,不去学,“则不知大道之善”,就不知道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知道它的妙用、它的好,它可以解脱生死,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可以离开十法界,入一真,可以究竟成佛,这个就是“不知大道之善”。

那么经文里面有提到说,“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这一段用印光大师的开示来诠释是最恰当不过了。我们看印光大师写给〈与融明大师书〉,有这位融明法师,这个是在《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一·与融明大师书》,印光大师在回复这位融明法师的来信,印光大师很客气,称他叫融明大师。

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原文:“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

这四句非常重要,我们出生到人间来,一定要谨记这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得人身不容易,如大海中的盲龟遇浮木,浮木里面刚好有一个洞,那个眼睛瞎掉的盲龟,那个乌龟刚好穿过那个洞,得到救度,这就是“人身难得”。

那“中国难生”呢?这个“中国”在古印度来说,是恒河两岸,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叫“中国”,这不一定是指我们现在讲的中国,那当然,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能够出生在中国也是一种福报,所以说“中国难生”。

那“佛法难闻”,那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当时在印度,释迦牟尼佛应化在世间,在古印度有四分之一的人听佛陀讲经说法,依止佛陀做弟子,那么有四分之一听过佛讲经,那有四分之一听过佛陀这个人,可是没有去,有四分之一完全不知道有佛陀这个人在印度。你看只有大概二分之一而已,四分之一是依止佛陀,四分之一偶尔会去听佛陀开示,“佛法难闻”啊。

那“生死难了”,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不容易呀,要断烦恼,如抽刀断水水更流,要断四十里流的河流啊,那不容易呀。破见惑那就不得了,见惑里面再破身见就更难了,“生死难了”,不要讲说思惑,贪瞋痴慢疑,那更不要讲尘沙惑、根本无明,还有四十一品。

印祖说:“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人身、中国、佛法、生死,这四大问题,你作为一个人,你必须面对这四个问题。

接着印祖又说了:“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

虽然说我们无力断惑,可是我们如能够听闻到释迦牟尼佛彻底的悲心,“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说这个,特别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开一个特别的大权巧、大方便的法门,可以让我们有特别的方便,让我们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不用断。老法师说,《楞严经》里面讲说,淫心不除,三界难出。你要出离这个欲望、淫欲心很难。老法师说,《楞严经》讲的境界是你要断掉淫欲心。可是老法师说,净土法门它开一个方便,你只要念佛的功夫把淫欲心伏住,你就可以带业往生了,就是伏住那个淫欲心。你就是眼见色,你不会起这个爱染心,不起贪爱心,你把烦恼伏住了,就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净土的“大权巧,异方便”。他说,我们博地凡夫可以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这是不幸中的大幸。

接着,印祖说:“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他说,如果不是我们无量劫来,我们过去生因为种植这些善根,让我们能够听闻到这个不思议的念佛法门,一听就明白,就相信,就是真干,“顿生真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是你过去生所种的,“深植善根”。

接着再来,“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印光大师说,现在有好心出家的,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的四众弟子,大部分都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土,“净业”。这是因为他宿世的善根浅薄,在今生又没有遇到大善知识,“通人”就是大善知识。

“汝于净土虽有微信,然不明净土理致,又僻处于佛法流通不及之地。诚恐日与俗人酬酢,久而久之,与之俱化。近墨者黑,近火者焦,势所难免。”印光大师说,你对于净土虽然有一点信,就指这个融明大师,可是你不了解净土的这个妙理,而且你又在一个偏乡地区,偏僻的地区,佛法流通不普及的地方。就担心说,你每天跟这些世间的凡人交往、应酬,久而久之,你就被他们同化了,“近墨者黑,近火者焦”,碰到火就被烧掉啦,碰到墨水就被它沾黑啦。所以你应该要时时努力呀。

“当时时努力。若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这一段讲得很好。印光大师说,你应该时时努力喔,念兹在兹喔,念念在道喔。你的心不能离开阿弥陀佛,不管忙或者闲,清闲,你不要离开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想到就要念,想到就要念。就像我念佛的时候都会拿计数器,在这里,有时候要坐电梯,计数器,要在家念嘛,念念就桌子上放一下,一到电梯,诶,想起来佛号了,又进去拿计数器出来。这叫什么?这里讲的,“能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要养成这个习惯,你才有办法。除了上净房,印光大师说可以用默念以外,金刚持也可以。躺在床铺上,那就不能够念出声音,为什么?会伤气、伤身体。其他地方都可以,“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碰到你喜欢的境界,或者说你不喜欢的境界,不要忘记往生西方。你是要往生西方的人,就不要跟他计较;你要往生西方的人,不要对这个顺境起贪爱;你要往生西方的人,不要这个逆境起瞋心。怎么办?让给他就好了,逆境就让给他。顺境呢?要保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碰到顺境的诱惑,要狂心歇,歇即菩提,佛号提起来,“不忘往生西方”。

“便可于父母之邦,随缘常住。若不能如是,当往他方净业道场,及亲近净业知识,方不负前来所说种种大幸,及闻净土法门莫大之幸也。”他说,如果你能够这样“念念在道,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的话,你就可以在“父母之邦”,就是你出生的地方,在这个人间随缘常住,看因缘跟福报,跟众生有缘,福报足够,寿命还在,就随缘常住吧,随缘度众生吧。如果不能够这样,那你应该往其他净业道场,去亲近净业的善知识,去亲近专修净土的高僧大德。那现在我们怎么办?去哪里找高僧大德?老法师说,蕅益大师是你的善知识,莲池大师是善知识。看永明延寿大师的《宗镜录》,看莲池大师的《莲池大师全集》,蕅益大师的《蕅益大师全集》,或者看《印光大师文钞全集》,或者李炳南老师的全集,或者净空老法师的开示,都可以,你选一个,这几位大师都是经过验证的了,都是阿弥陀佛验证过的。亲近这些净业善知识,才不辜负你来问我这些种种的问题,你听到净土法门这样莫大的幸运。

最后印祖又进一步开示,有关谛闲老法师,因为印光大师跟谛闲老法师是同一个年代,谛闲老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也是弘扬净土法门,印祖对于谛闲老法师非常地尊敬。印光法师说:“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念佛之心,又恳切之极。恐彼深得三昧,我尚未能一心,他日何颜见彼。故当仁不让,又欲闭关。大约总在普陀,未知定归何所。恐汝于净土法门错过,便可惜三年护关之一番辛苦。故不禁落索如此耳。祈深体鄙怀,则幸甚幸甚。”

印光大师说,谛闲老法师他专修净业,我相信他一定会得到大成就、大利益。以及他护持道场的,他主持几个道场,谛闲老法师也有几处的道场,譬如宁波天童寺,他撑持这些道场非常用心,而且非常尽心尽力。他念佛之心也非常地恳切。恐怕他已经得念佛三昧了,可是我还没有一心呢。这是印祖的客气、谦卑。他日我怎么有颜面来见他呢?所以我要当仁不让,也想闭关。但是大概我只能在普陀,因为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掩关三十二载,在那边藏经阁,印光大师负责藏经阁的工作,在那边也成就了《印光大师文钞全集》。他说,我如果闭关,可能是在普陀山,可是还不能知道确定在哪个地方。我担心你对净土法门错过,可能他有护持印光大师,可惜“三年护关之一番辛苦”。所以我就不禁啰嗦,就比较啰嗦地告诉你这些话,希望你能够体会我的一点,“鄙怀”就是我一点心意。那就“幸甚幸甚”,就非常高兴了。

这个是我们读到这里,“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我们引用印光大师的开示,“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庸流”是平庸无能的人。

“局”,就是跟拘一样,拘束、限制、局限。

“亦囿于所闻”,“囿”就是拘束、局限。譬如说囿于成见。

“微尘”,“不知有微尘之刹土”,“微尘”是微尘数的简称,比喻数量之多。以碎物为微尘,其数多也。

“刹土”,刹者,梵语差多罗之讹略。翻译叫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所以“刹土”就是国土。

“厥初生民”,“厥”就是代词,就是其。“生民”是指人类。“厥初生民”意思就是说最初人类诞生。

“盘古”,中国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叫盘古开天,这神话故事里面都这样讲,他的后面才有三皇,以及后来的五帝。

再来,“阅历”,“阅历”就是经历。

“至尊无对”,“至尊”是最尊贵、最崇高。“无对”就是无双、无敌。“至尊无对”意思就是说,至为尊贵而无与伦比。

“尚等凡夫”,“尚”就是还、仍然。“等”就是一样。那意思就是说,仍然跟凡夫一样,就“尚等凡夫”。

再来,“灵光”,“不知一点灵光,生生不昧”,这个“灵光”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灵光”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说灵性、灵魂,迷了叫灵魂,悟了叫灵性,灵魂又称阿赖耶,灵性又称我们自性,还有我们人人本有的佛性,因其灵灵昭昭常放光明,故名“灵光”。

那么特别是禅宗,它们比较常用这个“灵光”,我们净土宗就比较没有用“灵光”的这个名词,所以我们以下所探讨的是禅宗的公案。在禅宗里面我们讲,“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禅师跟马祖道一禅师,讲座里面曾经讲过他们师徒的公案,马祖道一禅师是开悟的圣僧,那他这个弟子,百丈怀海禅师,也是开悟的圣僧,都是禅宗的高僧大德,所以“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在公元七四九年以及公元八一四年,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嫡传弟子,他下面出了临济还有沩仰二宗。禅宗有五宗,包括曹洞宗、临济宗、沩仰宗,这个沩仰也可以念为,也可以念归,叫沩仰宗也可以说。那么这两宗都传承于百丈禅师,影响深远,那么他们也改革这个律制,所以百丈禅师对于禅宗,乃至于佛教的制度上,建立一个良好的规模,让禅宗能够持久兴盛。

那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他具有开创性的一位一代大师。作为南岳一派的嫡传,百丈禅师非常重视心性的思想,他对这个心地法门也有很深的体会。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开示,据《古尊宿语录》卷一,百丈禅师在堂上说法,他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老法师曾经也提过“灵光独耀,迥脱根尘”。

我们这个“灵光”,佛性自性的功德,它是亘古亘今,本自不生不灭,本来就不生不灭。所以“灵光独耀”的意思是说,我们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本不生灭的。譬如说你的见闻觉知,你一样在见,但是差别在,第一念没有问题,了了知,了了见,第二念就迷了。所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它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六根对六尘,舍识用根,不能有妄想、分别、执著,通身放下,这叫“迥脱根尘”。也就是说必须要看得破、放得下,在根尘接触的时候,它是离开相对待的境界,它是绝待的境界。“体露真常”,能够称性而谈,从性德流露出来。它“不拘文字”,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我们自性它是,六祖大师说了,“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它是无染的。它“本自圆成”,它本来俱足的,本来就圆满的。你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它就恢复性德的妙用了,它就是佛性的妙用,那就是佛知佛见。你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离开众生知见,它就是佛知佛见,它就是“如如佛”。他这么一开示,可以讲说是直开心源,显发本性。

那么后来有一位福州的古灵神赞禅师,这位禅师是叫古灵神赞禅师,他是本州大中寺出家的。后来行脚,到各地去云游天下,去参访参学,遇到百丈禅师而开悟,就是古灵神赞禅师是遇到百丈禅师而开悟的。所以刚才印光大师说,遇善知识很重要。古灵神赞禅师遇到百丈禅师开悟。

他回到本州大中寺,‘受业师问曰’,他的受业师,在佛寺里面,可能是他的教授师,更或者是阿阇梨,平常在教导他的这位法师,但是这位受业师他本身还没有开悟,受业师就问曰,就问他说了,“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他说,你离开我以后,你有没有做一番大事业啊?出家人怎么还会做大事业呢?开悟才是大事业,一大事因缘嘛。古灵神赞禅师就回答说,“曰:‘并无事业。’遂遣执役。”那古灵神赞禅师就说,没有啊,我没有做什么大事业,“并无事业”。他也很谦卑啦,我也没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啦。那受业师就给他派工作了,“遂遣执役”。

“一日因澡身,命师去垢。师乃拊背曰:‘好一所佛殿,而佛不圣。’”这个古灵神赞禅师,他的受业师就派他去做工作了。有一天,他的受业师在沐浴、在洗澡,就命令这个古灵神赞禅师,他说,你帮我,那后面有脏东西,你帮我抓一下,把它去掉,“去垢”。“师乃拊背曰”,古灵神赞禅师就抓着他的背以后就说一句话了,“好一所佛殿,而佛不圣。”他说,哇,这是一个大雄宝殿。我们这个塔寺嘛,里面住着一个天真佛,他说,好一所大雄宝殿,“佛殿”,可是这尊佛还没有开悟,“而佛不圣”,他没有开悟。“其师回首视之”,他的受业师就回头看他一下,你在说什么呢?他当然,他也知道他在说什么了。“其师回首视之”,就回头看他一下。

“师曰:“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古灵神赞禅师就说,虽然你没有开悟,“佛虽不圣”,佛性没有开显出来,但是它一直都在放光。为什么?你一直不离这个佛性的妙用,你每天都在用它,不然你眼见色、耳闻声用什么?当然是用你的觉性。只是你用的当下是迷而不觉,你错用啊,你想错、说错、做错。所以他才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它为什么它继续放光啊?那个觉性继续起作用。问题是你错用,你迷了以后就错用,你悟了以后就是如是我闻,那就是正知正见。

“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有一天他的受业师就在窗户底下在看经,“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出”,古代那个窗户是用纸糊的,而不是像现在玻璃,那一只蜜蜂大概跑进来出不去了,“蜂子投窗纸求出”。古代那个窗户是纸去糊的嘛,那那个蜜蜂跑进来以后要出去,飞不出去,老是在那个窗子那边,在那边飞,在那边撞啊,“蜂子投窗纸求出”。“师睹之曰”,这个古灵神赞禅师就说了,看了以后就说了,“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得”。这个里面有双关语。古灵神赞禅师意思是说,他说,这个世界这么大,你不肯出去,你老是钻那一张窗户的纸,这房间这么大你不出去,其他还有门可以打开你不出去,你老是撞那一张故纸,就是那一个窗户那个窗纸,你到驴年都出不去。驴年就是什么?就是茫茫无期也出不去。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众生就像那个蜜蜂一样,跑到三界来轮回,没有办法出生死,印光大师说,“生死难了”。所以那个蜜蜂就是我们,那个窗纸就是我们的执著,我们的我执,我们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这个古灵神赞禅师说,这个世界这么大,你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你放下就好了。可是你又不肯出去,世界这么大,你不肯出去,你一天到晚就在,“钻他故纸”,就是在这个牛角尖里面不断地起执著,不断地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那你这样驴年永远出不去。

“其师置经问曰”,他的受业师听他这样开示,就把经本放下来,就问了,“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他说,诶,你去到各地去参学行脚,你到底去遇到谁呢?我前后听到你讲这两句话,前面就说背部放光,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这个“佛虽不圣,且能放光”,那加上这个蜜蜂投窗纸求出。那个受业师也是很有慧根,他一听不对,这境界很高,说你行脚到遇到什么人了?你怎么有办法讲这么异常,就是说这么高明的这种见解,这么高明的见地呢?你已有悟处。

“师曰”,古灵神赞禅师就说了,“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这个古灵神赞禅师就说了,“某甲”就是他自己,他说,我蒙百丈和尚告诉我怎么样能够有个歇处,“歇处”就是说狂心歇,歇即菩提,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你如果你这个狂心肯放下来,怎么放下来,如何放下来,如何能够有个悟处,他告诉我一个方向。我今天讲这几个意见,这样的见解,我只是要报答恩师的慈恩,“今欲报慈德耳”,我一点点小小的体会。

“其师于是告众致斋,请师说法”,请你上堂说法,就要迎请法师升座,就迎请这个古灵神赞禅师升座说法了。“师登座举唱百丈门风”,这个古灵神赞禅师一升座,就唱那个百丈门风的那一种升座的那种赞偈,唱赞,“乃曰”,就说法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个就是传承他们的如来家风,传承如来家业,这就是开悟的境界。“其师于言下感悟”,他的受业师经他开示以后,当下有所感悟,“曰:“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他的受业师说,啊,我活到这么老才听到这样的究竟解脱的这个根本大法。所以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灵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灵光”就是我们的自性弥陀,我们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他“灵光独耀”,他本来是清净平等觉。“迥脱根尘”,他是离开对待的,他是离开能所的,他没有善恶好坏美丑是非,他没有这些对待,他“迥脱根尘”。如何去见到呢?你在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攀缘取舍,你就见到那个“灵光独耀”,也就离开善恶对待,那个常寂光净土,这个常住真心它就显露出来,“体露真常”。它“不拘文字”,它是离文字相的,广钦老和尚不认识字,他也见性了,也开悟了;锅漏匠他本身也是不认识字,他也开悟往生了,也见性了;海贤老和尚也不认识字,也往生极乐世界,老和尚说,他是六祖大师再来的,“不拘文字”。“心性无染”,他本来圆成,“本自圆成”,本来就是圆满俱足。“但离妄缘”,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如如佛。那么这个地方就提到“不拘文字”了。

所以这个“灵光”就是我们自性本性的智慧之光,它不是出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自性的境界是超越感官跟感觉的,它是法喜充满的。它无始无终,真常不变,不是文字所能表现、所能拘束的。它本来清净,不受任何污染的,圆满俱足、成就一切善法,也不需要刻意修行,只要摆脱妄缘,就能够证得真如、成就佛果。

所以,“不拘文字”这一个问题,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在回答智常法师的时候,关于本心性的疑问时,就指出来了,他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如果你执著文字的话,“不见一法存无见”,你离开一切对待,那样的一个见地,你不能说我已经清净了,我证得清净了。就像那个长爪梵志见到佛陀一样,说我一切法不受。佛陀问他说,你这一切法不受,受不受?他就答不出来了。你不能再存一个无见,我已经离开一切对待了,这个你也不能执著,“不见一法存无见”。因为如果你还有存这个无见的话,就是像一片小小的云把太阳挡住了,“大似浮云遮日面”。你不知道你心中还有一个法,我知道,这个我知道就麻烦了,这个我知道,我已经清净了,这我已经清净了这个一法,你就守得那个空知,你那个灵知心,就守住那个灵知心了,就把它挡住了。“还如太虚生闪电”,犹如,就像太虚里面,打一个闪电一样,那个道理。“此之知见瞥然兴”,你跑出这个知见出来,“错认何曾解方便”,已经错认消息了。知道还有这个执著,把它断除以后,自己的灵光就常常显现出来了。

六祖大师强调是,“灵光”是它始终在显现的,关键是你不要起知见。这种“灵光”呢,世间人本有的菩提般若之智,它是放大光明的。这“灵光”不是说来自于人的感性认识,也不是来自于从后来学习的知识,而是本有的智慧。

所以怀海禅师他强调是真常心体,不拘文字,十分高明。语言文字是为了让你表达心意,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文字般若一样,我们借文字般若,再进入观照般若,最后证得我们的实相般若。文字,你离开文字相,但也不得不用文字,但是你别被文字绑住。佛陀说,哪一法不是佛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法者,无法可说”,就是不能有语言文字的执著。“说法者,无法可说”啊,你迷了,我才跟你讲一个觉啊,你轮回了,我才给你讲一个解脱啊,你沉沦了,我才跟你讲一个极乐世界啊;你觉悟了,我怎么还需要跟你再讲觉呢?你已经登彼岸了,那就不需要说了,你已经心在极乐了,你就照这样去利益众生就好。这就是说,你不要被文字绑住,这不能像六祖大师说的“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所以六祖大师他一方面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就是说,这些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个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跟文字无关的,不是说你读多少经,要背多少经,要体悟多少经,它就会开启这个智慧,不是,那只是一个方便而已。你读一万遍你没有开悟,还是没用啊,修了福报而已。关键是你要去悟进去,你要去实践。不是你背多少经文,他就能开悟,而是你必须直下承担,必须要放下那个妄缘,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怀海禅师说的,“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你不放下,你不悟,那你读那么多经,你还是没有办法开悟。这就是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但是又不得不利用文字,我们必须借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然后再进入实相般若。所以禅宗里面常讲说不立文字,那这个部分六祖大师是有意见的,六祖大师他是有严厉的批评,他说,“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听经闻法。就像老法师在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不准他写笔记,但是周家麟老师就可以写笔记,因为他们两个根器不一样。那老法师听完李炳南老师讲《华严经》,老法师就有办法上去讲《华严经》,那这个就是什么?就是净空老法师他的根性、他的悟性非常地高。这个就是说,“既云不用文字”,也不能有这个执著,但是我们必须要借这个文字,能够契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境界。

好,以上我们就解释这个“灵光”到这里,我们再看下面的:

“生生不昧”,“生生不昧”,“生生”就是流转轮回无极。《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昧”就是昏暗糊涂。那“生生不昧”的意思就是说,在无尽的轮回流转中,灵性从未受过染污。

“身殁”,“殁”就是死的意思。“身殁”就是肉体死亡。

“无可如何”,就是说没有什么办法。这里是指无可奈何。

“法门”,就是前面所说的佛法。

“自有酬偿之道”,“酬偿”就是报偿、偿还。意思就是说,自然会有回报的办法。

“善士坎坷”,“善士”就是有德之士、慈善之士、行善的人。“坎坷”,“坎坷”就是困顿、不得志。“善士坎坷”就是善人困顿、不得志。我们常讲善人恶报,那恶人善报,所以现在人就是不相信因果,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因果通三世,善人恶报是因为他过去生的恶缘恶因,现在因缘种子成熟了,所以他必须要先受这个业报。他现在所行的善事功德还没有办法去改变他的业力,但是他将来这个善事果报仍然是会显现出来。

“难凭”,“难凭”就是不可凭信。

“宜”,“宜”就是当然、无怪。

再来,“阿难结集”,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我们就来好好介绍一下。好,我们接下来来介绍“阿难结集之时”,这个“阿难结集”,阿难尊者非常重要,今天如果没有阿难尊者他的第一次的经藏结集,我们今天就没有办法听闻佛法。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我们就来很完整地来了解阿难尊者,他在佛陀这一世里面,他应化到这个世间来的因缘,我们来了解阿难尊者。

“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译曰,就翻成我们这个华语,就是我们中国话,叫欢喜、庆喜。他是白饭王的儿子,他也是提婆达多的弟弟,提婆达多是来障碍佛法,阿难尊者是佛的从弟,就是他的堂弟,是十大弟子之一。他出生于佛成道之夜,也就是佛陀三十岁的时候,阿难尊者出生,所以等于阿难尊者慢了佛陀三十年到人间来。那佛陀,佛寿五十五,就是佛五十五岁的时候,阿难尊者那时候二十五岁,他就出家了,他当佛陀的侍者,当了二十五年。所以等于佛陀三十岁的时候,阿难尊者出生,佛陀五十五岁的时候,阿难当侍者。

那今天我们就分成六点来解释阿难尊者。第一,阿难出生。第二,佛陀侍者。第三,阿难蒙难。第四,阿难结集。第五,阿难入灭。第六,于恒河中,入灭如此。

佛将要入灭的时候,阿难以四件事情问佛。一切经典之前,应以什么字义作为经首?佛陀说,以“如是我闻”。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灭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说,以戒为师。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们依谁而住?佛说,依四念处观住,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四个问题,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后,我们如何调伏?就是这些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该怎么办?佛陀说,默摈,不要理他。所以以上这是佛在入灭的时候阿难问的四个问题。

那我们现在来讲阿难出生。

阿难尊者在佛的弟子里面是多闻第一。他在空王佛的时候,所以他们过去生就有结缘了,他们过去生就是同修。所以有时候我们到这个世间来,我们作为一个同参道友,乃至于夫妻眷属,我们说家庭,夫妻眷属跟子弟,都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遇到哪一位法师,遇到哪个师父,我们所遇见的同参道友,其实都有过去生的因缘。当然这里面有善缘跟恶缘,善缘就是来帮助你的,恶缘是来障道的,来找麻烦的,但是也是成就你的道业。因为到最后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善知识,一个是恶知识,一个是你自己。也是一个是善的,一个是恶的,一个是你自己。所以在我看来,善恶都是你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跟恶的同参道友,其实都是你的助道因缘,只是一个是在顺道,一个是逆道,一个是顺境,一个是逆境。

所以在空王佛的时候,那时候阿难尊者就跟释迦牟尼佛都是同时间在修道的,他们一起发愿出家,一起修道。但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在菩萨道上他精进用功,修六度万行,阿难尊者他就是喜欢听经闻法,就是多闻第一,他喜欢多闻。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阿难尊者他还是做尊者,他来护持佛法。阿难它是梵语,翻译为庆喜。什么叫庆喜?因为阿难尊者出世的那一天,就出生的那一天,刚好是释迦牟尼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开悟证果,也是迦毘罗卫国跟邻国作战得到胜利,所以叫庆祝欢喜,叫庆喜,很吉庆、很吉祥的,所以给他起一个名字叫庆喜。

阿难尊者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父亲呢,释迦牟尼佛的父亲是净饭王,净饭王有四个兄弟,那阿难尊者的父亲是排行老二,就是白饭王。他的哥哥是谁呢?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专门就跟佛作对,是来反对佛的,那阿难尊者是来拥护佛,你看这个都是示现,但是这些都是来成就佛陀的。所以古人说,“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一棵树它所结成的水果,也有酸的,也有甜的;一个妈妈生出来的小孩,里面有一个听话,一个不听话的,有一个聪明,一个笨,“有愚有贤”,愚笨啦,贤能啦。所以这个一切都是好因缘。

再来,佛陀的侍者。

佛陀成道以后,他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国去说法教化,那刚好是阿难尊者二十五岁那一年。阿难看到佛陀的妙相庄严,发心出家,当时很多佛陀的表兄弟、堂兄弟都出家了,那很多王族的人也都跟着佛出家。那佛就问阿难说了,你是我的堂兄弟,我们像亲兄弟一样,你是看到什么想要出家呢?你怎么可以离开恩爱舍离呢?

阿难就回答说,他说,我见到佛你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殊胜绝妙的相好啊,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比佛的相好庄严。佛的身体,光明皎洁,好像琉璃体那么美满妙好。而且佛你这种相好庄严,不是我们这个情欲跟爱念所生出来的,因为男女这种淫欲的气氛是不洁净的,这个爱欲是和父精母血造成的身体。所以我们这个是业报身,佛那个身体他是应化身、圆满报身、清净法身,那是智慧成就。所以我们这个,父母生我们这个爱欲之身,是不能够成就这种殊胜妙好紫金光聚的清净光行。所以他说,我看到佛你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我就剃发出家了。

其实阿难这样的见解也是不对的,这是着相。但是他这个从方便来说是很好的,为什么?因为佛要摄受众生嘛,他这样才会出家,你不可能一开始就离相。他说,哎呀,是向往那种出家人的生活。虽然是着相,但是他必须从这个地方开始先进来,从着相到进入无相。你不能一开始就离相,那不可能的。所以阿难尊者虽然他是这样喜欢佛的这个相好庄严才出家,这个也是怎么样呢?这个就是,他还有这种爱欲心啦,只是这种爱心不是爱这个世间的这个情执,他是爱佛陀这种相好。所以阿难他很聪明,但是他定力不够。所以他这个佛陀说的法他都能够记得,一字都不会错。因为他定功不够,才受到那个摩登伽女那个先梵天咒所迷惑。所以这个部分,是阿难尊者他是因为佛陀的相好庄严,他才跟着出家。

再来,阿难蒙难。

阿难尊者他是多闻第一,他记忆力非常好,一听见什么他都不会忘记,所以他负责结集经藏。他虽然这么好的记忆力,因为他过去生,他生生世世都是持戒律的。那么阿难尊者他多闻第一,他记忆力好,但是他只学到这个口头禅,并没有真正地证悟。所以他在《楞严经》里面,阿难他是当机众,他是注重多闻,但是没有修定力,所以他遇到摩登伽女的时候,这个先梵天咒就把他迷住了。幸亏佛当时从佛顶放光,请文殊师利菩萨持楞严神咒前往救护,把他救回来。这个就是阿难他蒙难,当时跟摩登伽女,都在楞严会上,佛陀七处征心、十番显见,虽然他没有证法身,但是他至少他也破见思惑。

那再来是阿难结集。

当时因为佛入灭以后,佛的弟子担心说,这些异说邪见渗透进入佛法里面,所以怕这些三藏教义日久失散,所以有结集的必要。那么这个结集的仪式,就是等于像今天的开会一样,先聚集众比丘,五百位比丘,那依戒律法,组织成一会,会中选一个主席,那个主席就是迦叶尊者,然后优波离尊者朗诵戒律,阿难尊者朗诵经典,就是等于登高座,就是升座了,述佛所说,就是讲述佛陀当时怎么说。因为阿难尊者是忆而不失,佛陀讲什么,它都能入阿难的心,所以升座以后,就讲出当时佛陀怎么说。

那当时阿难尊者一登座以后,那么大家有三个疑问,第一个,就释迦牟尼佛复活了。第二个,阿难尊者成佛了。第三个,他方佛再来。那阿难就讲了一句话,“如是我闻”。五百大阿罗汉都印证没有错,这样就全体通过,就写在贝叶上面,就成为正式的典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流传的经律,都是经过四次结集,那我们现在讲的是第一次结集,是阿难尊者来朗诵的,那迦叶尊者他当主席,是经过结集而来的。所以《大藏经》如果里面没有记录的,那就是后面人伪造的,这个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清楚。

那结集三藏本来只有一次,后来因为时间久远,邪说横行,影响教理,于是在佛灭度的四百年之中,仍然有四次的结集,那后面的三次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那第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后三个月,迦叶尊者得到摩竭陀国阿阇世王当功德主。

我们知道这个阿阇世王是后来成为佛陀的大护法,他本来是一个叛逆的不孝子,把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拘禁起来,关在大牢里面,以及要杀害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后来是他旁边的一个忠臣耆婆阻止,跟阿阇世王说,不能杀父母,尤其不能杀害母亲,他才不会造下这个五无间的罪业。后来因为他谤佛,跟提婆达多勾结,所以他生这个脓疮以后痛苦不堪,后来向佛忏悔,那个脓疮的病才好起来,最后成为佛陀的护法。

那这个第一次经藏结集就是阿阇世王当功德主,他曾经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他曾经在过去世里面供养四百亿佛。那先召集阿罗汉有一千人,在王舍城外七页岩窟中,然后再从千人里面,再挑出五百个阿罗汉担任结集三藏事宜,那阿难尊者负责经藏,优波离尊者负责律藏,这个是上座部的结集,也称为五百结集。这个是经藏结集,是跟阿难尊者有关,我们在这边提出来。

那另外在佛门里面,佛陀当时那个弟子里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其实都是比丘,但是后来也有比丘尼,那个比丘尼是谁呢?比丘尼能够出家,其实是阿难尊者提议的,因为那时候教团刚成立,女性尚不能出家,是阿难尊者向佛陀据理力争,女性才有机会出家。

最后我们来看阿难入灭。

阿难就问大迦叶尊者,说世尊传金襕袈裟之外,还有什么传给你呢?迦叶尊者就用手招一招阿难,于是跟阿难说,你把门前那个旗杆把它弄倒,弄倒它。这个就是“说法者,无法可说”。佛陀拈花,迦叶破颜微笑,那时候就是以心印心,传佛心印了,就是传这个东西而已,就祖师西来意。那后来迦叶尊者就把这个正法眼藏传给阿难尊者。

阿阇世王是对阿难尊者说,仁者,如来、迦叶尊者都已经入涅槃了,我都没有亲眼看见。尊者你要入涅槃,希望你能够先告诉我。就是阿阇世王有跟阿难尊者说,迦叶尊者入灭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你入灭的时候,我希望能够见到。那阿难就答应了。后来阿难就想,我身是很危脆的,犹如聚沫,何况衰老,岂能久长呢?他就到王宫,正巧阿阇世王在睡觉,那尊者就对侍者说了,我要入灭了,今来辞别。

阿阇世王在梦中就看见一个宝盖,七宝严饰,有千万亿众围绕瞻仰,不久就来了暴风雨,把宝盖柄给吹断了,七宝璎珞都散落在地上,他心里非常惊讶。醒来的时候,侍者把阿难尊者交代的话跟国王说。阿阇世王听到阿难尊者要入灭了,就失声痛哭,赶到毗舍离城。阿阇世王和毗舍离王都劝阿难尊者不要入灭,阿难就想,我如果偏向哪一国,就会发生争执,这是无有是处的,我应该以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于是阿难尊者就在恒河的中流跏趺而坐,准备入灭。

在这个时候,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目睹这种祥瑞,飞往恒河这边来,顶礼尊者,请求出家。阿难默然受请,顷刻把恒河化为金色大地,并为这五百仙人说法。不久,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仙人须发自落,成阿罗汉。在这五百仙人中,有一位商那和修尊者,阿难知道尊者是个法器,于是就把正法眼藏传给他,并说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那么释迦牟尼佛把正法眼藏传给迦叶尊者,初祖就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法给阿难尊者,就是二祖,二祖就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再付法给商那和修尊者。

后来阿难尊者传法以后,就在恒河中流入灭,在那儿圆寂了。他入灭的时候,他不是就这样死掉了,而是踊身到虚空中,在空中现十八神变。我上次有讲过,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只有三个人,一个是释迦牟尼佛,在金棺中用三昧真火把自己化掉,第二个就是阿难尊者,第三个就是我们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具行法师,用三昧真火,那不得了,阿难尊者就是这样啊。

证果的人,可以在虚空里面现十八神变。这十八神变是什么呢?就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在空中,躺着、坐着、站着,就在虚空里面游行自在一样,现十八种变化。这是罗汉的境界,差不多罗汉都有这种神通能力。这时候,又刮大风,又打雷,阿难尊者就入“风奋迅三昧”这种定,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烧了。

以上我们特别介绍阿难尊者的出生,还有阿难尊者出家,阿难尊者蒙难,阿难尊者结集经藏,还有阿难尊者入灭的过程。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幡盖”,“幡盖”就是幡幢和华盖。

“仿佛”,“仿佛”就是大体相似。

“其容已乎”,“其容已乎”,“其”就是难道,表示反问句。“容”是可以、允许的意思。“已”就是停止。“乎”,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吗”或是“呢”。那么“其容已乎”,就“印之造之,其容已乎”,就印造经文这件事情相当重要,哪里可以停止呢?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虽然有美妙无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至高无上的真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们的身体,最难听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来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天上人间都像漫漫长夜。不只是凡夫见识短浅,就是读书人也见闻有限。抬头看天,以为天上只有太阳跟月亮,不知道还有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以为追溯人类的起源,就是从盘古开天开始,不知道在无量劫以来,自己已经轮回了数不清的岁月。

天帝天仙以为地位至高无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经,而且还要继续轮回于六道。普通凡夫以为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不知道神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父母眷属认为死了以后就恩爱分离,毫无办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学到佛法,就会觉悟,即使经过千生万劫,只要因缘相遇,就会有酬报的日子。

好人一生坎坷,恶人春风得意,就说天道不公平,难以做依靠,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连,善恶报应一定没有丝毫差错。多么伟大啊,如来之圣典。真正是渡海的舒适航船,暗路上的名贵明灯,婴儿的乳汁,荒年中的米面啊。难怪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梵王和帝释都拿着彩旗和宝盖来作供养,四大天王捧着高座四足来作护法。佛教圣典,难道是那些世间的普通书籍可比的吗?印刷经书,是延续众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够停止呢?

好,我们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刚好我们这一段经文,这一句“印造经文”里面有提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最易失之,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

第一点,老法师说,世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是我们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机会听到佛的正法,应当要珍惜这样的殊胜因缘。这些年来,我们都认真学习佛法,佛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上我们得到证明。最简单的常识,就是佛讲的因缘果报,我们冷静、细心去观察,确实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能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生活在这个世间,心情自然就稳定,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这个是第一点,我们众生想要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就是要从因地下手,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那我们从佛陀教诲里面,我们在生活上得到证明,那最简单的就是因缘果报。

第二点,《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起一个妄念,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想纷飞,分别执著太多,就是经上讲的“凡夫”、“可怜悯者”。禅师说,你的功夫不错。了凡先生说,我没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祸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没有用处,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虽然明白事实真相,但是没有透彻明了,也就是说,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当然,就知道命是怎么样,不知其所以然,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造这个命,他不知道,因为没有智慧,所以他不知道。所以,禅师就为他开示,把所以然的道理告诉他,他依照禅师的教导,认真去努力去做,真的改变了命运。所以,明了道理与事实真相,才能改变命运,创造命运。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听经闻法,我们学习佛法,我们是要干什么?我们是要学习命为什么这样,学习那个所以然,你所以然了解了,你就知道其当然是怎么回事。所以,当然就是果报,所以然就是因,要了解因缘果报。

第三,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个我们在“印造经文”的后面,我们会提到五十一个位次,每一个阶级所了解的道理跟事实真相都不一样。最低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他所明了的比了凡先生高出许多,但在佛法里面是属于阶层最低的菩萨,到如来果地才是究竟圆满透彻地明了。所以,佛家的教学,无非是教导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下,虽然明了,没有透彻,是解悟,没有达到证悟。譬如,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们深信不疑,这是解悟,但是没有证实,还是不能将一切众生真的看作自己,众生与自己仍然有差别。若是对待一切众生真的跟对待自己一样,这就是证悟,你就是法身大士了。这个讲一个证悟跟一个解悟,证悟,众生跟我是一体的;解悟,我知道众生跟我是一体,但是我还没有办法做到,这就是解悟。

第四,我们现在虽然懂这些道理,但是还做不到,这是解悟,不是证悟。李老师常说,解悟不管用,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无法脱离轮回,证悟才能脱离轮回;不但脱离轮回,而且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是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满。所以佛法是要去证悟的,信、解、行、证,最后还是要去行证,要去落实,也就是老法师常讲的真干,要去做到。

第五,十法界里面的美满、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一真法界才是真实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实。佛陀对我们期望跟勉励,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证得。佛所说的是我们一定能做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们将心量拓开,爱一切众生像爱自己一样,这就是行,解行要相应才能证得。所以刚才讲,这个一真法界的真实才是真实的,那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还有“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就讲这个是真实。

第六,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做到吗?能。佛在经上讲,这个世间最大的国王是金轮王,统治一四天下,也就是统治了太阳系。为何称为轮王呢?它以轮宝作为交通工具和武器。这使我们联想到,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传闻的飞碟,大概是轮王的轮宝。可能是轮王派遣部属到这个地方来巡视。它们乘着轮宝,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般的讲法。

第七,按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换句话说,金轮王统治的范围是一个银河系。它的轮宝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能周遍游历整个银河系。轮王何以能统治如此大的国家呢?经上说,它以“十善业道”和“四无量心”,得此大福报。摩醯首罗天王是天王福报最大的,金轮圣王是人间福报最大的,都是修积功德而成就的,决不是用武力、霸道成就的。

第八,在中国,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几年就亡国了;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复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对中国发动战争,八年就几乎灭亡,最后无条件投降,这是史上证实霸道不能成就。中国历史上,建立王朝时间最久的是周朝,享国八百年,他实行仁政,以“五伦”、“八德”来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孙,不遵守祖宗的教诲,不仁不义,最后招致亡国。倘若他们仍然遵循祖宗的成规,周朝就不会亡国。

第九,所以,仁慈、真诚、爱人,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成就别人,这是世出世间真实的福报。真正的福报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众生享受,因为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爱护子孙的老人,自己辛勤地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儿孙过得幸福、美满。他将儿孙看作自己,儿孙享受就是自己的享受,这是世间人。诸佛菩萨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实际上一切众生真正是自己。这是说明生命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共同体,也是一体的。

第十,将虚空法界比作一个人身,一切众生是身体上每一个细胞。每个细胞都是自己,每个细胞都是平等的。虽然各个功能不相等,眼能见,耳能听,但无论是眼、耳、鼻,或是内脏、四肢、皮肤、指甲,分析后皆变成分子、原子、电子,所有的组织完全是相等的,这是平等。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佛知佛见。

第十一,华严宗常讲“作法界观”。过去有些老法师,例如隆泉法师、智光法师和南亭法师都是学《华严》的,他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祖师大德讲“作华严观”。何谓“华严观”呢?在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去做,认真去学,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就是华严观。所有一切众生,就像身体每个部位的细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个族群,人就会生病。所以才晓得,各种不同的族群,组织起来是一个圆满、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这样你就会爱一切不同族群的众生。

第十二,我们对于各种不同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诚心去爱护,全心全力去帮助,这就是《华严经》的落实。所谓落实,就是《华严经》的证果。“信、解、行、证”,证就是落实,完全落实在现实生活中之中,那现实生活就是“佛华严”,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

第十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间示现的榜样,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学习,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这样,你就成佛、成菩萨,前途无限光明。这是诸佛如来对我们的期望,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证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认真去做;佛教我们不许做的,决定不做,就能证实经上所讲的事实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那么老法师在开示这一段里面,讲这个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老和尚是从因果报应先讲起,讲财施、法施、无畏施。然后再讲到说佛法里面讲的华严的境界,信、解、行、证,你得到解悟,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但你没有做到,那还是不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的生活是要做到证悟。那最后,老法师讲到最高的境界,就是众生跟我是一体的,法身大士就是证悟了众生跟我是一体,所以他们才大慈大悲。那老法师讲这个意思,他不厌其烦地解释说,其实我们对待各种不同族群、不同的文化,就像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细胞一样,要做到平等的境界,众生都平等,细胞都平等,要做到这个境界,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就是华严的境界,也就是佛华严,过华严的生活。

所以这里面,老和尚又提到金轮王,它是因为修十善业道跟四无量心,才得到这个福报,那它是修积功德成就的,它不是用霸道。那霸道,老和尚特别举八年抗战,日本的败亡,以及秦朝的灭亡。所以还是必须要用佛法的智慧,用我们的五伦八德来治理天下,用仁慈、真诚、爱人,无条件地帮助众生,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而且才是真正的世间跟出世间的福报,是仁慈、真诚、爱人,无条件地帮助众生,成就别人也是成就自己。那成就的福报是众生享受,不是我们自己享受,就是佛菩萨的生活,就是让众生能够享受,就像父母一样,像我们的长辈一样,那佛爱众生,就像老人爱他的子弟一样。今天老和尚讲的重点大概是这样。

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是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71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