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7月25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三十,“矜孤恤寡”。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五十九页,我们看经文:

“矜孤恤寡”

“(发明)孤则无父。寡则丧夫。皆孱弱可欺者。此而不矜不恤正所谓无恻隐之心者也。尚可为人乎。”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不矜”,“不矜”就是不怜悯。“矜”就是怜惜、怜悯,例如哀矜勿喜。《书经·泰誓上》:“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书经》上说,上天都怜惜众生,上天都怜悯百姓,百姓想什么、要什么,上天都会顺从民意。所以说仁心就是天心。这个是出自《书经·泰誓上》。

我们来再介绍一下《书经》。《尚书》又称《书》或者《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保存了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是由孔子编撰而成,《尚书》主要记录虞夏,虞就是舜,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思想倾向,它的观点就是说,以天命的观点来解释历史的兴亡、国家的兴亡,以作为当政者,它现实给他一个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涵,它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古代帝王第一个是敬德,他们崇尚道德,以德来治理国家,就是敬德;第二个,重民,他重视民意,会倾听民心。第一个是敬德,第二个是重民。但是《尚书》它的文字非常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以上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书经》(《尚书》)它的由来。

我们再看“不恤”,“不恤”就是不顾念、不体恤。

“恻隐”,“恻隐之心”,“恻隐”就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所以“无恻隐之心”就是没有同情心。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孤儿就是丧失了父亲,寡妇就是丧失了丈夫,两者都是软弱可怜、无依无靠的人。对这种人都不去怜悯关心,就叫做无恻隐之心,那还算是人吗?

好,我们看第二段经文:

“吾力所不能及者。但当存矜恤之念。吾力所苟能及者。务当尽矜恤之实。矜恤不必定费钱财。且如示以所不知。教以所不能。戒其所不可。甚至为其排难解纷。申冤雪枉。皆矜恤也。”

这一段的名相注释就是:

“申冤雪枉”,这个字要念雪(xuè),平常我们都念雪(xuě),白雪,但是在这个地方要“雪枉”,就是洗去、洗刷、除去的意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我的力量不能做到的,就要在心中存有怜悯关怀的念头;我的力量能够办到的,就要尽心尽力去办。怜悯关心不一定就要花费钱财,例如告诉他所不知道的,教导他所不会做的,告诫他所不可想不可行的,告诫他所不可以做的事情,“戒其所不可”就是告诫他所不能做的事情,甚至为他“排难解纷,申冤雪枉”,这些都是怜悯关心啊。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先来作一个简单的补充说明,在这个理上,我们再作一个补充说明。老法师对这个“矜孤恤寡”,老法师开示得非常地多,我们分别会在这一句经文里面来引用老法师的开示。

首先对于这个鳏寡孤独的,第一点,老法师说,“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要行仁尽忠,推己及人,也就现在社会上我们所说的社会福利事业。像办养老院,还有我们在国内很流行办老人院,老法师讲的弥陀村,或者现在我们台湾的政府在推动的长照中心,这些都是属于什么?就是“矜孤恤寡,敬老怀幼”。这个“孤”是没有父亲叫孤,那“鳏”应该是男子死了太太叫鳏,“寡”,我们说寡妇,“寡”是女子死了丈夫叫寡,就守寡,鳏夫,寡妇。所以孤儿也好、寡妇也好,都是人间不幸的遭遇,失去了生活伴侣,尤其是老人,人到老的时候,都会面临这个鳏夫寡妇的问题。现在衍生了很多社会的问题,其实也都是这个老人没有人照顾。所以这个是人生不能避免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只有少数人一生会生活幸福圆满,像子孙满堂,四代同堂、三代同堂,而且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子孙会孝顺,那这个老和尚说,这个是算是少数人,因为他们过去生中修得很好。这个有三代同堂的,尤其是我看过四代同堂跟五代同堂,都是过去生中修得很好,他今天才有这个福报。诶,你要跟子孙在一起,也要有福报。那过去生包括什么?包括你今生今世,你从现在开始,以前所修都算过去生,不是说你前世。

第二点,世界上的鳏、寡、孤、独太多了,现在世界上各国,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鼓励宗教界慈悲爱心帮助他们。老法师在新加坡讲经的时候,老法师了解,几乎新加坡每一个宗教都有办养老院、孤儿院,收容这些社会上不幸的人。

第三,老法师以前在新加坡讲经弘法的时候,遇到过年的时候,除夕夜,均会邀请各宗教团体兴办的老人院、孤儿院的全体人士一起过年。我觉得老法师这个构想很好,就我所知道,现在我们台湾地区好像做这种工作都是社会人士去做,或是善心人士去做,其实我们佛教界也应该来带头,就过年,除夕夜的时候,小年夜,请这些办养老院、孤儿院的这些宗教团体他们的志工,还有这些老人跟孤儿一起过年。老和尚那时候在新加坡,他向每一位老人、孤儿发一份正式请帖。他说,这个看起来是小事情,但是意义很大。在孤儿院中的孤儿,在养老院里面的老人,难得有人发正式邀请函给他们,邀请他们作客,所以这份请帖对他们而言是无限的温暖,是他一生中美好的纪念。老和尚还送给他们礼物,还有日常用品,送给每一个养老院跟孤儿院,也捐助了每个慈善团体。所以我们看到老法师都不断地,他活到老、做到老、讲到老,他法施、财施、无畏施,老和尚永远都是像菩萨一样,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这普贤大愿啊。

第四,那么有的佛教徒看到老法师这样来关怀这些慈善机构,因为有些是不同宗教,有些是其他教派的,不是佛教,他就问老法师说,法师啊,那你为什么把佛教信徒供养的供养金送到其他宗教去呢?老法师问他说,佛等视众生,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我们学佛人要不要照顾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呢?这位信徒说,要照顾啊。老法师就问了,那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跟孤儿院呢?那信徒说,要啊,要办啊。老法师说,那我们应不应该做慈善事业呢?那这位信徒说,应该做啊。

第五,老法师说,其他宗教办的慈善事业跟我们自己办的都一样啊,自他不二,我们送钱、送食物、送日用品,这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他们办慈善事业,我们去供养,等于我们是股东,那个慈善事业岂不是我们也有一份吗?你们供养我的钱,我拿去普遍投资,你们就是社会慈善事业的股东。你们不论出钱多少,都是做好事啊。

所以学人也在带领一个莲池放生会,我们也捐一部德国进口的、高顶的,高顶就是比较高的那种救护车,德国进口,福斯的,福斯救护车,我们送给我故乡宜兰荣民总医院,现在可能在各城市乡村道路上奔驰,救人生命。那时候我们花了二百七十几万台币捐了这一部救护车,将来有因缘我们还是会继续来送这些救护车。

还有最近这个泰国、缅甸边界,那边有一所华侨学校,叫美斯乐,是当时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国民政府撤退,国民政府军有一部分的部队撤退到泰国、缅甸边界,就在那边落地生根了,他们现在的第二代、第三代都还在学华文,那善心人士都会去那边教他们《弟子规》,教他们学传统文化。最近我们这边一个小志工百蕙,我们培养她读到大学了,她家里清寒,最近被遴选为小志工,到泰缅边界这个美斯乐去教传统文化、教《弟子规》。

当时我就起了一个善念说,希望带一点物品跟金钱去供养他们。刚好台湾的宏碁电脑要送电脑,宏碁是生产电脑的公司,它要送电脑,可是它不出运费,运费八万元,九万多元,它不出,叫我们出。没有出运费,电脑过不去,有电脑,没有运费也不行,所以我们就做幕后英雄,我们就出运费,九万多元,也顺利送到,送过去了。那么我们莲友,我的学生也发心,她的丈夫在一家文具公司上班,她发心一百四十份的,大概一百四十份的铅笔跟原子笔送给那些小朋友,美斯乐那些华侨学校的小朋友。那委托我们这位百蕙志工顺便带《中华德育故事》,还有《感应篇白话故事》,还有《弟子规》等等,这些扎根的这个传统文化的这些课诵带到美斯乐。

还有我们现在国内雨花斋素食餐厅,提供免费的素食给这些我们现在讲的鳏寡孤独的这些社会上我们讲的贫穷人家,我们台湾叫街友,台湾台中也有一家,我们也有护持。那最近我到马来西亚新山去讲课,那边有一间阿弥陀佛念佛堂,那位住持,年轻的乐进法师,非常慈悲,他自己也办了一家雨花斋,而且他每年都会办,可以讲说万人斋,请一万个人来吃素,所以引起当地的一些其他基督教、天主教的赞叹,而且国会议员、警察局长都非常地支持他们。这也是一种社会,老和尚讲社会慈善事业,去关怀社区。先以欲勾牵,而后入佛智。那他们在开办这个雨花斋,里面就提供了在边吃饭边看传统文化,扎根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我上次去上课,也特别教导他们这些义工,如何成为一位人间的菩萨,去帮助这些社会苦难的人,能够也来修福、来植福,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

还有我平常放生,都会每个月送钱去我们基隆脊髓协会,就是他们天生就要坐轮椅的,或者因为工作伤害,这个坐轮椅的,我在讲课都有提过。很多我们国内莲友特别指定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如果到台湾去,想去参观你们那个脊髓协会,也想去护持。像这个其实我们都是学老法师的,关怀这些社会上这些鳏寡孤独的这个可怜的人。

第六,老法师说,《菩萨戒经》上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是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只要是男子,我们就要把他看作父亲一样孝顺;只要是女人,我们都要把她看作母亲一样孝顺。我们的财物为什么不可以供养他们呢?

第七,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要倍加地礼敬、赞叹。因为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落实了,我们应当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协助他们,怎么可以分别、执著呢?这样社会才会得到安稳,世界才会有和平。这叫做“无畏布施”,像观世音菩萨,他又称为施无畏者,他布施无畏,那果报是健康长寿。

第八,老法师说,古代周文王,“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你看古代的周文王啊,他的施政里面就特别哀愍这些穷苦孤独的人,叫“哀此茕独”。言语虽然很简单,但是把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怜悯孤寡老幼,就是我们这里讲的“矜孤恤寡”,使他们免除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仁政。国家领袖行仁政,就是圣王。地方官员要懂得这个道理,推行仁政。

第九,《感应篇》上有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这是我们必须要去体会的,孔子他的志向很简单,孔子说,我只不过是“老安少怀”,老人要安养,年少的要关怀,孔子就有这种理念了,“老安少怀”。孔老夫子是大教育家,他有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要学习。那佛教里面有一部经叫《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我们也有印过,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里面教导从政的国王,乃至于大臣,现在讲叫部长,要怜悯救济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

以上是我们补充这一段“矜孤恤寡”老法师的开示。

再来看下面的“下附征事(三则)”,第一则,我们看经文:

“矜恤交至(言行录)”

“宋范文正公。知越州。有孙居中者。卒于官。子幼家贫。难以归里。公以俸钱。为其具舟。且遣吏送之归。并作诗一绝。授之吏曰。过关津。但以吾诗示之。诗云。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由是全家得以达里。”

范仲淹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善人、大菩萨,你看他,他写的这首诗写得这么好、这么感人,看了都会流眼泪。他的一个部属客死他乡,在官职中死掉,我们现在讲叫因公殉职,儿子小,家里又贫穷,你看,范文正公没有用公款,用他自己的薪水雇了一条船,派一个官吏把他送回去,还写了这首诗。等一下我们再来白话解,我们先来介绍这一段经文的名相注释。

首先我们要特别再来介绍范文正公,这个人太了不起了,要多倡导,学习范文正,学习范仲淹。假如天下多一个两个圣人,我们现在讲说,假如多了一个孔子、孟子,这个世间就有救了。老和尚说,这个整个地球只要八千个善人就可以救了。现在地球是七十几亿人口,你看出了一个孔子,出了一个孟子,出了一个印光大师,就可以救千千万万人,那出了一个范仲淹呢?现在我们就是老和尚讲,需要一个典范,现在苦在没有典范,所以我们要多讲这种古人的德风懿行。我们不是在歌功颂德,而是现在必须要多倡导这种道风,这种德风懿行,让更多人去学习。只要有心人,他一听,他感动,他就会学习,他可能做不了范仲淹的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但是有那份心,如果社会上多更多的范仲淹出来,这个社会上就祥和了,这个官场就是吏治清明了。

我们来介绍范仲淹。他又称范文正,宋代名臣,吴县人,就今天的苏州那一带。他秀才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官当到参知政事,龙图阁直学士。他跟夏竦负责攘外,经略就是他带领部队驻守在陕西,他的部队号令严明,他处理那边的政治,号令严明。那夏人呢?夏人是我们边疆民族,不敢侵犯。那羌人呢?也是边疆民族,称范仲淹是“龙图老子”。夏人称范仲淹叫“小范老子”。可能是怕他,你看,就敬畏他,就这个范仲淹有德行啊,连那个没有开化的民族,我们现在讲说,文化水平比较低的都尊敬他。

那范仲淹喜欢弹琴,平常只弹一首《履霜》一曲。他的操守洁白如霜,他的心像流水一样,像清澈的水,霜,我们讲说冰霜,一个人德行非常崇高的时候,像那些冬天的时候,那个霜雪撒在那个竹林上或者树木上,那种屹立不摇的那一种精神,所以他特别喜欢《履霜》这首曲子。所以当时的人也称范仲淹叫“范履霜”,又称他一个雅号。他死后皇帝封他为文正,所以又叫范文正,我们说范文正公,就是讲范仲淹。

他晚年所作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就菩萨的胸怀吗?“先天下之忧而忧”,菩萨为什么生病?因为众生有病,众生没有病,菩萨就没有病,就像维摩诘大居士一样,这叫“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为什么“后天下之乐而乐”?菩萨有福德不受福德,众生得安乐,菩萨就安乐,佛菩萨就安乐,这佛菩萨的胸怀。被世间人所称颂。他著有《范文正公集》。

我在国外讲课,我在国内讲课,我在讲这个《感应篇》《阴骘文》,我特别喜欢,常常提到范文正公,我讲多少遍了。那么我们现在来详细介绍范文正公,范仲淹他的家族八百年的福报。印光大师说,中国历史上唯一这个家族里面,只有范仲淹这一家是八百年的福报。朝代是周朝八百年的福报。所以你看,范仲淹一个人等于周朝一个朝代的福报,那不得了啊,这福报怎么来的?我们要去了解、要去学习。

第一点,他小时候很有志气,因为他母亲改嫁,那么他寄居在佛寺里面,所以他小时候就是其实非常清寒孤苦。那么他小时候跑去,曾经跑去算命,他就问算命说,我可不可以当宰相?那个算命说,哇,这小孩子口气这么大,怎么当宰相?那范仲淹被他一讲,有点不好意思,他说,那我可不可以当医生呢?诶,这个算命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下子爬那么高是宰相,一下子又变成医生?他说,你为什么又要当宰相,又要当医生呢?他说,良相可以治国,可以救民众、可以救苍生,良医可以救人。哇,这个算命的人一听,不得了,你这么小,就有这种心,良医良相的心。他说,你这个心就是宰相的心,你将来一定当宰相,他直接给他铁口直断了。这是第一点,从小,老和尚说,从三岁看八十,一点都没错,这完全有做扎根,从三岁看八十。

再来,第二点,他后来因为他母亲改嫁,他在佛寺里面用功读书,那么也学习到佛门的戒律,所以他非常懂得因果,而且从那个时候他就,他当然他本身也有那个善根,他才会在佛寺里面读书。老和尚说,古代的读书人,家里穷的,常常都会到哪里?都会到佛寺去读书,去准备要进京赶考。所以老和尚说,古代丛林都有提供这个场合,而且怎么样?而且那个住持和尚都会讲经说法。其实这也是我,学人一个梦想,我其实不是说很喜欢盖一个很大的庙,或是很大的道场,不是,我需要要有一个地方提供给社区小朋友读书,或者教他们读书,然后又可以跟他们讲扎根的教育,又可以讲佛法。我喜欢那种道场,又可以讲经说法,又可以利益众生,那我的梦想就是这样。我们佛寺不是只有说做法会,那我们只能接引一部分的民众而已。所以你看,范仲淹他这个读书人,他一到佛寺,他学习到戒律,学习到佛家的这种知因识果以及善心善行。

那么当时他很用功读书,可以讲说他读到已经进入读书三昧了。所以佛寺里面的那个出家人,就是那个醴泉寺,那么醴泉寺那个师父就对他非常敬佩,觉得他因为他很清寒,他那个粥冷掉以后,一餐才吃一块,那位出家人就摆个饼放在他读书的地方。他因为他读书读得太专注了,他也没有注意说,这位法师给他放了一个饼,结果老鼠先发现了,就吱吱吱吱地就来去咬一块饼,咬跑掉了。那当然因为有老鼠的声音,范仲淹先生就过去看了,诶,他就看了这些老鼠跑到哪儿去,就跑到一个窑洞里面去,结果他把那个石板块移开,就发现里面有一堆金银放在那个地方,但是他原封不动又把它盖起来。就表示什么?他懂戒律因果,他见到这些金银珠宝,他不会起贪心,虽然他很清寒。后来隔了几年以后,当他当到宰相,这个醴泉寺要重修,那住持和尚就写一封信给他了,请范仲淹宰相能够帮忙捐一点钱来重建佛寺。范仲淹怎么回信呢?他写了一封信给他,给这个住持和尚,他说,因为那个老鼠跑进去那个地方刚好是一棵紫荆树,那紫荆树旁边有一个窑洞,里面就有发现这个金银。他说,他那封信就写了,“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供僧人。”你看,事隔几十年了,原封不动地又归三宝。这个是他的持戒、刻苦、不贪财。

再来,他用他的薪水购置义田施贫。就像这个公案里面,他拿他的薪水雇了一艘船,把他这个部属的大体运回家乡。虽然他当上宰相,但是他仍然过着穷秀才的生活。

那么第四,他母亲葬了一个坟墓,风水家来看说,你母亲这个坟墓是绝穴、是绝地,会绝子绝孙,一定要迁葬。范仲淹听了以后就讲一句话,他说,要绝就绝我子孙,不要绝别人。这个是什么?这个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他当下这一念心,清净、平等、觉。完全可以说,这一念心,回应风水师所讲的话,其实他这个已经无我了,他无我了。而他这种布施,他说,要绝就绝我子孙,这一种是什么?这一种已经打破能所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所以我们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福人居福地,那个是讲什么?那个是讲事,就是你有这个福报,你可能会刚好买到这栋房子是风水好,你因缘俱足,你刚好找到一个很好的风水宝地,葬了你祖先的骨骸,叫福人居福地。这个是指你修来的,你前世修来的福报,你今天才有这个因缘,能够得到这个风水宝地。一般风水宝地,都有天地鬼神在守护着,尤其是有些佛寺,那都是风水宝地,那都有龙天护法在守护着那个风水宝地。所以福人居福地,那是你过去生修来的福报,你得到这个风水宝地。那当然,天时、地利、人和一凑起来,你福报就现前了。有时候,喔,这个人当大官,是因为他这个家的祖坟是什么帝王穴,那也是他前世修来的。老和尚说,最少修十世,要跟众生结缘,就是乾隆皇帝最起码修十世,才有办法当六十年的皇帝,再加四年的太上皇。老和尚说,要修十世,每一世不要多了,讲六十年就好,要修六百年,他才当了乾隆皇帝。福人居福地。

那福地福人居呢?福地福人居就是什么?那就改变啦。老和尚住在大埔,教学楼面对着对面就是一座山,就开门见山,中间隔了一个马路,那弟子们就跟师父说,师父啊,前面那个打开我们教学楼门,开门就是山壁,出门就碰壁啦,风水不好,弟子说,风水不好。师父说,很简单,在教学楼上面写一个南无阿弥陀佛就破掉了。这叫做福地福人居,那个地方,老和尚有德行,他改变那个地方了,那个地方变福地。那福人居福地呢?他得到那个风水宝地。但是福地福人居就不简单了,就那个人有办法改变,那个修行的人或者那个人有办法改变当地的风水地理,就他一到,福报跟着他来,那个是一个很贫乏的地方,都道气十足,风水绝佳。那是什么?菩萨心想事成,他住在哪里,哪个地方都是风水宝地,哪个地方都平安。所以就是什么?福地福人居。

那像范仲淹他就是什么?虽然说他的母亲的穴是绝穴,但是他福地福人居,他葬下去照样不会绝子绝孙。它是什么意思?范仲淹的德行改变了那个绝穴。那个绝穴只不过是世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那谁有办法超越五行?出三界的人就有办法,你让阿罗汉住在那个地方就没事,菩萨住那个地方,破掉了,他跳脱五行了嘛。你三界内的众生都被五行控制,广钦老和尚说,你还是脱离不了金木水火土,所谓的相生相克的问题。但是如果你一旦智慧开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像六祖大师这样,他什么五行不五行,他已经超越了。他超越什么?他超越时间跟空间了,超越时间就没有三世了,超越空间就离开十方了,你地理风水、金木水火土能控制了他吗?根本绑不住他,你也限制不了他,他超越金木水火土,那种人是有道德的人,那个是大智慧的人,大德。范仲淹先生就是大德,所以他母亲葬在那个绝穴,没事,为什么?他那个菩萨的心已经破一切障碍了,已经消除一切障碍了,已经消除他的业力了。坦白说了,你要去,刚好你母亲是弄那个绝穴,也是你家人那个共业,还有那个别业,才会感召,这还是业感缘起。

再来,第五,这风水师就跟他建议说,苏州,他在苏州买这个房子,他说,哇,你这个房子是风水宝地呀,将来代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听完以后心想,他说,既然我家显贵,那干脆改成学堂,让苏州子弟全部出状元,大家显贵呀。范仲淹这么一讲以后,那个地方就改成南园,就风水宝地南园,就改成书院了,苏州书院,范仲淹说,让它代代苏州人都出状元、出人才。结果范仲淹的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据说,从那个朝代,宋朝那个朝代到清朝的时候,培养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个状元。这不得了,这四百个进士、八十个状元都要感恩范仲淹,没有苏州书院,他不能够作育英才。也就是苏州书院,就是现在的苏州的景范中学,景是景仰,范就是范仲淹,你看现在还是笙歌不断,还是一个教学的地方。

那么第六,范仲淹的薪水救济了贫苦人家,我刚才讲说买义田,养活了三百户人家,当然都是他的亲族,他的家族或者这些附近的穷苦人家。

第七,范仲淹四个儿子,他的儿子范纯仁也是当宰相,可是范纯仁当宰相是等范仲淹往生以后他才出来当宰相。所以你看,这个富过三代了。他的四个儿子都当宰相、公卿、侍郎,而且这个范家的曾孙也都显贵,绵延不绝,传到清朝的时候,快到民国,都八百余年。而且他们的子孙都能遵守范仲淹的家风,遵照父亲舍财济世的家风,所以历代子孙在朝为官,也屡出不绝,当然这个事也得自范公的庇荫。所以他不只富过三代,他已经富过几十代了。

第八,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上天回报给范仲淹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几百倍,是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种。这是我刚这句话要特别来鼓励大家,舍一得万报,《地藏经》里面讲的一点都没有错,舍一得万报,就是这个精神。那舍一得万报是什么精神?地藏菩萨的精神,对不对?八百年不断地开花结果,无意中为他子孙万代谋福利,这才真是为子孙谋福。所以积财给子孙是祸端,不如积德给子孙。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第九,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范仲淹是真做、真干。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大家去享,苏州书院就是一个例子,他分给大家去享,这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说,菩萨有福德不受福德,就是这样。福报不要自己享尽,要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

第十,一直到民国初年,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这个家风。

第十一,我们反而看现代的社会,现在的家庭能传几代呢?老实说,富不过二代,也更不用讲富过三代。为什么?因为现在有钱,如果没有学传统文化,不能积功累德,他不懂得爱护别人,他反而看不起别人,伤德损福。

第十二,古代圣贤传千年,现代人只传一代,最多两代。为什么?因为现代的父母都教子女自私自利,结果你的子女长大以后,对你、对父母、对兄弟姊妹、对别人也自私自利,这是你教出来的。

第十三,所以说,老子说,祸福相依。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因为没有德行。

第十四,我们要了解这个“钱”,古人造这个字,金旁边两个戈,戈就是兵器。有钱,兄弟一定会不和,兄弟会失和,如果他没有扎根的话,会骨肉相残。所以国与国冲突,人与人、兄与弟,甚至家庭里面兄弟操戈,都是因为金钱。现在是因为没有圣贤教诲。

以上我们特别介绍范仲淹,这是这里讲的范文正公,我们作这样的补充。

再来我们看名相注释:

“知”就是主持、管理,就当越州的知县,知县等于现在的县长。

“具舟”就是准备船只。

“关津”,“关津”就是水陆必经的要道,设有关卡,也称作关渡。

“泛”,“泛”是漂浮,乘船浮游水上,有泛舟之意,叫做“泛”。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矜恤交至。(据《言行录》)。

宋朝范文正公,在越州作知府。有个叫做孙居中的这个部属,死在为官期间,孩子很小,家里贫困,家属难以回家乡。范公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薪水,替他们准备了船只,派遣了下属送他们回去。临走前,又作了七绝诗一首,告诉他这个运送大体的这个官吏说,经过关口,就用我这首诗提示给他们看,路过关卡盘查的时候,就把我的这首诗拿出来。诗云:“十口相依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用询名氏,此是孤儿寡妇船。”它的意思就是说,十口相依搭这艘船,走这个河川,来的时候是暖热的,去的时候,就死去凄凉啊。关口官员不用问这个船上的姓名、姓氏,这是孤儿寡妇船。因此全家顺利地回到家乡。

“(按)孤寡之人。往往受欺。扶弱锄强。全赖仁者。”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扶弱锄强”,铲除强权,援助贫穷贫弱的人。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孤儿寡母,常常受欺负,扶弱除恶,全靠仁者、有慈悲心的人。

好,刚才我们提,有谈到范仲淹先生,介绍他的这一个善行。那么我们从这一个公案征事里面,“矜恤交至”,我们看到范仲淹这样地对待部属,这是真的是积阴德,这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尤其现在官场上。今天我刚讲课的时候,就看到我们这边有一个市政府,某一个局处,因为长官跟部属平常交恶,结果竟公然发生部属这位女众拿刀砍她的长官,这个在台湾已经发生好多次了。所以我刚才已经讲,现在欠缺典范,真的必须要学习传统文化,才怎么知道去领导部属,怎么去恭敬长官。所以范仲淹这样地对待部属,是真正地积阴德,所以我们说公门好修行。

我们就来谈,司马光先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百年长久之计。”

印光大师他在开示里面也特别赞叹范仲淹。印光大师说:“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

我为什么要引用这一段作我们的探讨?我们怎么样让我们的家成为“世德书香之家”?你说这个人出生在书香门第,那怎么成就世德书香之家呢?学范仲淹。印光大师说,“发科发甲”,“发”是什么?是产生。“科”是科举功名,“科”就是科举科目、科举名目了。“甲”是铠甲,指文武百官、文武官员。凡是你要,我们现在讲说,要高官显禄,你要当总理啦,当总书记啦,当总统啦,当部长啦,大家都很向往啊。从事公务人员,最后的目标是希望,像我警察来讲,想当署长啊,想当警察局长啊。我在还没有学讲经之前,我跟各位坦白说,我很羡慕局长,哎呀,这个挂公标,七排,署长大概是七排到八排,那这个阶级章是三线四颗星,出门前呼后拥,黑头车,秘书,保镖一大堆。那时候我还在官场,还在迷惑颠倒,还迷于五欲六尘,现在是讲经,走到讲经这条路,就完全都放下来了,也不会起这个羡慕之心了。但就我们世间人的角度来说,想要这个高官显赫,要怎么样?“发科发甲”,那都是有原因的,不是走后门去逢迎、送礼,买来的官位,那要有德行。他德行来自哪里?他的祖先,都他的祖父有大阴德。所以我们说,范仲淹先生雇这艘船把他的部属的大体运回去,这就是积阴德。

印光大师说,如果没有阴德,“以人力而发”,就是你走后门啦,送礼啦,贿赂啦,巴结奉承啦,就是“以人力而发”,靠人际关系,会有大灾祸在后面。我们看很多,现在很多啊,“大祸在后”,大灾祸在后。印祖说,“不如不发”,干脆不要当那个大官好了,不如不发比较好啊。他说,看古往今来这些大圣大贤的出生,都是他“祖父积德所致”。就像孔子一样,他的外公都还要去看五代的积德,看他祖先五代的积德,都是“祖父积德所致”。要做大富大贵的这些有钱人,这些企业家,譬如说你现在看中国的这个百大企业,或者美国的百大企业,比尔盖茨啦、巴菲特啦,这些大富大贵,他也是要怎么样?他的诞生也是他“祖父积德所致”。

但是他的子孙生于富贵,因为出生就富贵,都含金汤匙下来了,所以他只知道享福造业,忘记他祖父的一番努力栽培,他祖父是这样不断地去积功累德,一点一滴去行菩萨道、去照顾众生、去利益众生,这一番栽培所得来的福报。但是他是因为他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只知道享福造业,所以从此以后不学传统文化,不做扎根的工作,就丧失祖德,把祖业都全部都荡,这个花光了,“荡”就是什么?就是耗损了,耗损了这些祖业,散尽这些家财,挥金如土,最后落到贫贱的地步。印祖说,这个是举世富贵人的通病。这个就是我们有讲过《保富法》,《保富法》里面就是在提这些事情,这些大富大贵的,或者是古代的这些大官,他们的后代都是五、六十年就衰败了。

而能够“世守先德,永久勿替”,就是能够守住祖先的德,而且一直都没有改变的,只有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朝文正公以来,一直到清末,八百余年,他们的“家风不坠”,家风没有改变,“科甲相继”,每一代都出状元,都出这个高官显赫,高官显禄,“可谓”,可以说是“世德书香之家”。这个是印祖对范公,范仲淹先生的历史评价,那么印祖特别赞叹他。所以我们特别在这个地方谈怎么样积阴德。

我们看这一段的第二个征事公案:

“为主存孤(懿行录)”

“明李崧者。龚氏乳媪之夫也。媪死。所乳儿锡爵。五岁而孤。家奴欲杀之。而有其产。崧夜负而逃。及城门。门闭。崧跪而号。掌门者怜而出之。走雪中五日夜。依儿外家沈氏。沈见其抚儿有恩。深感之。故其僮仆。皆得奴使。时残杯冷羹。不得与。然卒不愿。儿后成进士。念崧不置。而崧短衣力作。如穷时。锡爵命子孙世世祀之。弗替。”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乳媪”,“媪”是老妇人的通称,或者又称已婚的妇女叫“媪”。“乳媪”就是乳母。

“号”,“号”就是大声哭。

“掌门者”,“门者”指守城门的人。古代这些城门,掌晨昏启闭城门的人,这叫“掌门者”。

“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或是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故其僮仆,皆得奴使”,这是指沈氏视李崧抚儿有恩,没有将他视为下人,允其、允准他可以使唤家中的僮仆,为他劳役服务。

好,我们再看这一段,“时残杯冷羹,不得与”,这个“残杯冷羹”什么意思呢?就剩余的酒菜,或者是说残槃冷炙、残杯冷炙,都可以讲说“残杯冷羹”,就剩下的酒菜、剩余的酒菜的意思。

“然卒不愿”,“卒”就是终究。意思是说,李崧终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礼遇,就是他可以使唤沈氏家中的僮仆,他不愿意。

“不置”就是不舍、不止。

“短衣”,“短衣”是短装。古代作为一个平民、士兵,他所穿的衣服叫“短衣”。

“弗替”,“弗”就是不。“替”就是更改,“替”就是废除。“弗替”的意思是说不可以废除。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不顾一切,救护孤儿。(据《懿行录》)。

明朝李崧是龚氏乳妈的丈夫。乳妈死后,所哺乳的小孩锡爵五岁时就成了孤儿。家中一个仆人想要杀害这位孤儿,霸占他家的财产。李崧发现了这个阴谋,就连夜背着锡爵逃跑。走到城门,大门已经关了,李崧跪下来哭号哀求,看门的掌门人怜悯他,就把他放出去了。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儿的外婆沈氏家,安居下来。沈氏看见李崧带养外孙有恩,非常感动,命家中奴仆都听他使唤,不可以给李崧吃剩下的剩菜羹汤,但李崧依然如故,尽职尽责,做一些粗活的工作。锡爵后来考上了进士,想念李崧,要他去官府住,而李崧不愿意去,仍旧住在老家劳动,短衣短衫,跟过去一样。李崧去世后,锡爵教育他的子孙要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纪念,不能改变。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按”语:

“欲报崧恩。当修福事荐之。方得沾惠。如徒曰祭之而已。则其得享与否。未可必也。无如世俗所知。不过如此。譬如儿童。当忿怒时。极其分量。不过啼哭而止。一哭之外。岂复有他长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名相注释:

“徒”就是只、仅仅。

“无如”就是无奈。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要报李崧的大恩,应当广修福德,回向亡灵,李崧才能真正受惠。如果仅仅是祭祀罢了,那么他能否享受,还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够做到的就是这样罢了。譬如儿童在愤怒的时候,所表达的方式不过就是啼哭而已,除了哭以外,还有什么长处呢?

那么这一段虽然是一个“为主存孤”,李崧这样的善行,但是我们这一段可以有探讨的地方就是说,李崧的忠仆顾念少主的德行,这个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忠义。李崧虽然贫贱,他是一个贫贱家丁,是个仆人,但是他有道德,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从这一段我们要来探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老法师说,中国的老祖宗,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只教我们十二桩事情,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老祖宗教我们的,这好记。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对尊长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对长上必须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守信,要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这个李崧就是做到孝悌忠信。

待人接物要懂得礼貌,礼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是轻视了礼,社会就会动乱,家庭就不和,所以古人对这个礼非常重视。我这一次到山西太原去讲课,山西我们古代叫晋商,在历代里面,尤其是清末民初。《乔家大院》这个连续剧在国内演了很多,我去大概我对《乔家大院》我也不是很熟,但是去要讲课以前,我融入当地的文化,我看了大概,电视播出来,大概不到一个小时的《乔家大院》,我看一下我就知道了。他传到第五代,他们也是讲求义,那个晋商讲求义。所以那个乔家大院,后来他们山西太原的莲友好意带我去参观,那真是大,那个是真的祖先积德啊,但是他第五代就败掉了。

那我参观他们那个乔家大院,里面是什么呢?毋不敬。他们里面还有书堂,是他们的子弟读书的地方,就是他们书院,就是他们的子孙要在那边读书,要请老师来教这些子弟,读圣贤书。后来导览的小姐跟我们介绍,在那个书院读书那个房间,教他们子弟读书那个房间,是私塾,他们自己,因为乔家大院很大,他们设了一个私塾,请了老师来教圣贤教育,教这个孔孟学说,那个书院旁边有一个房间,专门给老师休息的。他们说,那乔家大院每天用餐的时候,他们因为家丁多嘛,家人多,要分好几次吃饭,但是开动以前,就吃饭以前,第一道饭菜先捧到夫子的房间,捧到夫子的房间给老师先吃。

进入他们乔家大院,很斗大的一个字,“毋不敬”,教恭敬。这叫忠孝传家,这老法师讲的这个道理,礼。《礼记》里面讲,“毋不敬”,这教我们,你没有恭敬就失礼了,那家庭就乱掉,社会就乱掉了。所以老和尚说,礼非常重要,不能小看,你要轻视了礼,社会就动乱,家庭就不和。所以乔家大院他教他的家人毋不敬,对夫子、对老师要恭敬。所以古人对这个礼非常重视,在一个家庭当中,父子、夫妇、兄弟,人人都要守住礼。刚才我们就是讲到这个李崧护少主,他李崧就是守住这个礼,他知道这是少主,就是主人的儿子快被灭掉了,他对这个家,忠。

所以乔家大院他们后来,民国要建立的时候,他们因为袁世凯要夺晋商的这些,他们乔家大院存在政府里面的银票,他们有票号,就是现在讲的银行分行,这乔家大院这个第五代了,他把所有这些在政府里面的这些银票、这个黄金全部还给他们这些投资的晋商,然后把他们的家丁全部遣散,每一个人都分一百两、两百两的黄金给他们,给他们离开,感恩他们对乔家的贡献。这叫做礼。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在社会上人人懂礼,社会祥和,社会稳定和谐,它很重要。

那义,就讲到这里,李崧这个故事是义,义就是道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这是义。廉是廉洁,不取分外之财,不会占别人的便宜,一点便宜,都叫廉。知耻。所以你不要看李崧这个仆人,他懂礼义廉耻。这个锡爵当了进士,叫他去官府住,他不去住,他的这个外家沈氏叫他说,他可以使用他家的仆人,他不愿意啊,他一样过他“短衣力作”,干他的粗活。这叫什么?他懂得礼义廉耻,他不会占一点便宜。我们德行不如人,耻辱,学识不如人,那是其次,最重要是德行。纵然再贫贱,有德、有道,在社会上还是为人尊敬。所以为什么李崧他得到这个锡爵他的世世代代祭拜、奉祀?就是他因为他有德、有道。所以有德、有道,虽然他贫贱,但是在社会上,他得到人家的尊敬,即使到后世的人家提到,还是肃然起敬。所以看老和尚的开示是不是跟古人的智慧一模一样,不谋而合。

我们想想孔子、想想颜回,二千五百年之后,听到这个名字还是肃然起敬。我们提到孔子、提到颜回,我们一样肃然起敬。他们在世的时候,虽然贫穷,也没有社会地位,可是虽然是贫穷、是贫贱之人,但是他有道德,这一点很重要。后面四个字,仁爱和平,仁就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会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爱人就不会害人。最后是和平,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才是和平。你要有平等心才会和睦相处啊,你没有平等心,不会和睦相处啊,所以和睦相处,一定是平等对待,这样这才是真正的和平。

你看老祖宗只教我们这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做到了,天下太平,社会就和谐,人这一生他真的过的是幸福美满的人生,就这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性德,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但是我们如果能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到了,那自然是仁爱和平了,你就可以做到。

以上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里面的开示。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个公案:

“逼孀现报(汇纂功过格)”

“崇祯末吴江民张士柏。妻陈氏。少寡而艾。士柏兄士松。谋鬻于里豪徐洪为妾。度其志不可夺。乃设计掳入舟中。陈号恸。凛不可犯。陈之父俊讼于县。县令章日炌。寝阁不行。再讼之直指路振飞。徐洪又贿某宦。饰词以进。反坐陈以骂夫律。系之狱中。陈饮泣。绝粒者三日。适司李至。闻其冤。率之见直指。泣诉而即自刎。路公随下堂揖之。许以雪冤。目乃瞑。即日拜疏上闻。士松。徐洪。立毙杖下。诸凶轻重抵罪。县令贬斥。至郡辞任。满船鬼声。次日遂死。某宦受贿嘱托者。猝病喑哑。终身不能言。”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少寡而艾”,“艾”是美好的意思,漂亮的人。《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少寡而艾”就是年轻貌美的寡妇。

“鬻”就是卖掉,卖。

“里豪”就是乡里的豪绅,我们现在讲土豪。

“度其志不可夺”,这个字不能念度,要念惰,“度”就是考虑、考量、推测,叫“度”,例如审度。“志不可夺”,“志不可夺”是出自《论语·子罕》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志节,意志节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它意思是说,意志节操不可以用强力来改变。那么“度其志不可夺”的意思就是说,推知其意志节操不可以用强力来改变,这叫“度其志不可夺”。

“寝阁”,“寝阁”就是搁置。

“直指路振飞”,“路振飞”是这位官员的名字。“直指”我们来讲一下,“直指”就是汉武帝的时候,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称为直指使者。因为他出巡的时候都要穿绣衣,所以又称为绣衣直指,或者直指绣衣使者。所以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员,叫直指使者。

“反坐”,“反坐”就是反诬告、诬赖,就是反诬、诬赖。

“骂夫律”,因为这个事发生在崇祯,明朝末年这个皇帝,崇祯皇帝,“骂夫律”是按照明朝的法律,《大明律》中有记载,“骂詈之罪,并须亲告乃坐”,“乃坐”就是乃定罪。

“绝粒”,“绝粒”就是断绝饮食,我们现在讲绝食,绝食抗议,就是“绝粒”。

“司李”,“司李”是古代官名,主管狱讼的官员,也称为司理,道理的理,司理。

“揖之”,“揖”就拱手行礼,例如说揖让。这个地方是指对陈氏的尸体拱手行礼,就是路振飞对自杀的、自刎的这个陈氏的尸体拱手行礼。

“拜疏上闻”,“拜疏”就是上奏章。“上闻”,向朝廷呈报。意思是说,上陈奏章向朝廷呈报此事。

“猝”,“猝”就是突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逼孀改嫁,立遭现报。(据《汇纂功过格》逼孀现报)。

明朝崇祯末年,吴江人张士柏的妻子陈氏长得漂亮,年轻守寡。张士柏之兄张士松密谋卖给里豪徐洪为妾。他考虑到陈氏守节的意志不会改变,就设计,就暗中设计把陈氏抢到船上。陈女嚎啕痛哭,守节凛然不可侵犯。陈的父亲陈俊向县府告状,县令章日炌不予理睬。又向直指路振飞去告状,但徐洪贿赂了某个官员,掩饰其词,反告一状,把陈女判以骂夫罪,关到监狱里面。陈女在狱中饮泣三天,不吃不喝,绝食,她碰上了主管狱讼的司李,到此视察,知道她的冤情,就带她去见直指,陈哭诉后就自杀。路振飞路公连忙下堂向她行礼,拱手作礼,答应她,一定要给她洗刷她的冤情,陈女才闭上眼睛。当天就向朝廷报告,士松以及徐洪里豪立即乱棍打死,其他帮凶都按情节轻重判罪,县令被罢免官职,向郡守辞官,在途中听到满船鬼叫声,第二天就死了。那个受贿的官员突然间得病,变成哑病,一生都不能说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此事有记传挽歌。皆叹其偿报之速。”

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这件事情已经写成挽歌流传下来,感叹报应如此迅速。

好,最后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矜孤恤寡”。

我们前面都有探讨怎么去帮助这些鳏寡孤独的人,这个是从事相上的修福,它还不是契入这个理地,也就是说,并没有到达三轮体空的境界,也不能够让这些鳏寡孤独永远离开这个苦难、穷苦。那如何让他能够永远离开这个鳏寡孤独的因果循环呢?还有贫穷苦难呢?你怎么让他远离苦难呢?《阴骘文》里面也有讲,你跟他救苦救难于一时,这个是世间的善事,你让他永远离开苦难,那才是菩萨的志业啊。菩萨就是要教这一点,让你怎么离开三界六道的轮回,永远离开这个三界的苦乐忧喜舍,那才是究竟,否则你给他善,帮助他善事,给他一碗饭吃,给他衣服穿,只是解除暂时的痛苦而已。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来探讨老法师开示说,矜孤恤寡,怎么样才可以真正地救济。

第一点,老法师说,佛法讲因果,如果我们不尊敬老人、不爱护老人、不照顾老人,试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我们自己老的时候,是否也希望年轻人来照顾我们呢?也希望得到尊重呢?因果循环,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

所以我们请庄义法师,悟道法师的剃度的这个弟子,庄义法师来我们讲堂,开老人关怀的课程。庄义法师就有一位佛友,他讲堂的莲友,就曾经在加护病房,几乎宣布要死亡了,医生宣布没救了,当然后来建议她打一个非常贵重的药,她也是得到那种世界罕见的疾病,非常少见的。结果那位师姐要舍报的时候,突然间想到,因为她都跟庄义法师在做老人关怀,那庄义法师在北部地区,台北市跟新北市,大概关怀一百多家的老人院,那这位师姐都跟着他,这个庄义法师去做老人关怀,她在病危最后一个念头的时候,我还有一个老人要去关怀,还不能走。这个念头、这个愿力,又给她起死回生了,现在又身体非常健康,在行菩萨道,所以她这个愿力改变她的业力、改变她的命运。这就是这里讲的,老和尚说的,因果循环,关怀别人就是关怀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

第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第一条就是布施,对缺乏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及真诚心、清净心。如果只有送食物,若只有缺食物送食物,而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实在讲并无功德,只有福德,而且不是圆满的福德,因为圆满的福德中包含了真诚的爱心。因为真诚的爱心它是跟性德会相应的,就是至诚心跟恭敬心。我们有讲过,如果你去做善事、你去布施,如果你有孝顺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那个布施叫供养,那是供养是功德啊。那布施是善事而已呀,是福德。因为你有真诚的爱心,就是清净心、孝顺心,还有平等心跟慈悲心,它是跟性德相应,只要跟性德相应的,都叫供养,都会跟三轮体空相应,而且都会打破能所,所以它跟性德相应,它就变成功德,关键在这里。

第三,在帮助他人应该帮助他开智慧,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远脱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护。所以我们说“矜孤恤寡”,你除了送食物给他,你还要帮助他开智慧,你要教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世界,带业往生,这样才可以怎么样?让他离苦得乐,永远脱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护。你缺衣服送衣服,缺食物送食物,只能救他一时,你救不了他永久,你救不了他的慧命,你只能帮助他身命。纵然帮助他这一生、这一辈子,但他来生怎么办呢?他没有改变因果,他没有改变命运,他没有消除业力,你要教他发心立愿。所以佛菩萨帮助苦难众生,教导众生明了因果报应,使他们知道自己现在这种受苦的状况是什么个因缘造成的。所以你去关怀老人,也一定要提到这一点,当然你在表达上要委婉一点,不能伤到他的自尊心,所以你要有智慧跟他开导。你现在这个状况是什么个因缘造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可以消除、可以离苦得乐,这样才是真正的救济。

第四,人为什么到这个世间来受苦难呢?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的。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有两种力量,两种业力,一个是“引业”,一个是“满业”。一种是引业,引导他到人道投胎的业力,这是他过去生中持五戒,因为这样的善力而得到人身的机会,这是引业。所以你要到人间来作人,最起码你要怎么样?你一定要持五戒,才有资格作人。这个叫做,你持五戒,就是你持了五戒的这个有作人的这个善力,这个叫引业,你做这个善业,五戒也是一种善,你有这个引业。另外一种是满业,在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之不同,而感得今生的容貌,譬如说他前世买花供佛,今世就庄严,前世瞋恨心重,那今世相貌就丑陋,这个都是他跟他善恶业力有关,这个叫满业。他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力不同,而感得今生容貌、身体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这是属于满业的果报。所以这个引业满业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习。

鳏寡孤独的人引业跟我们一样,他有作人的资格,他得人身,但是满业不一样。他贫穷,是因为前生没有修财布施,他悭贪吝啬;他没有智慧,是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他的身体不健康、多病,是前生没有修无畏布施;他鳏寡孤独,一定过去生,他有造这样的一个可以讲说,德行有亏的这些行为出来、这些业力出来。但是他的这些德行有亏的这些业力还不至于到那么重,可能是轻微的。他没有修这个无畏布施,所以今生得到身体不健康、多病。

我们要从果看到因,从他的思想、言行、造作知道他将来的果报。总而言之,六道、十法界乃至于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得健康、很美满,要修因,要从因地下手。老和尚说,你看到他现在的福报,那已经看到果报了,你要去探讨他前世所修的因。

第五,若不了解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就很难做到断恶修善。《了凡四训》的落实,就是《感应篇》。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功过格,功过格依据什么来定的?依《太上感应篇》来定的,所以《太上感应篇》是《了凡四训》讲的因缘果报的落实。了凡先生何以能够改正自己的习气毛病呢,断恶修善呢?他深信因果,了解因缘果报,所以他能够完全落实。了凡先生在宝坻县作县长的时候,推行仁政,自己的生活特别节俭,而以俸禄帮助孤寡贫穷。这个是确实,我到天津去讲课,他们带我去参观,因为天津是古代宝坻县那个地方,那个地方还有了凡先生的他过去生行善的纪念堂,里面就有一个了凡先生施粥的地方,就是当时遇到灾难,天灾人祸的时候有灾难,了凡先生亲自在那边施粥,煮那个热粥供养那些灾民。

所以了凡先生把俸禄帮助孤寡贫穷。他收养孤儿,天资聪明的就请老师教导他们,禀赋迟钝的就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长大可以谋生、自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你要告诉他圣贤的道理,你要教他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教他修财布施,他就可以得财富;教他修法布施,将来可以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将来可以健康长寿,他才可以脱离鳏寡孤独这个苦难。教他从因地下手,改变命运,这才是真正的救济。

第六,世出世间圣人所行的布施,纯粹是法布施。像《金刚经》里面讲,它有比较布施,譬如说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经中你能够悟了一句四句偈,他就根本改变命运了,他就大彻大悟了。你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你只是得到福报而已,你得到财富而已。可是你悟一句四句偈,你大彻大悟,你可以作圣人,可以作人天师了,可以超越六道轮回了,可以离开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了,那功德大。因为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只不过养其身命而已,纵然你可以一生丰衣足食,也不能了生死。甚至说你福报可以好几世用完好了,你好几世用完也是福报,用完就没啦,你还是轮回众生啊,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所以真正能够通达佛经上的四句偈,他做到经典上那个境界。譬如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四句偈,你能够观空离相,你就开悟啦。你能够即相离相,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可以当下空观、假观、中观,他一心三观,才有办法懂得、悟透这个四句偈,他用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那不就开悟的圣人吗?这是什么?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真正通达佛经的四句偈,可以超凡入圣,永脱轮回,永远离开鳏寡孤独,这才是真正的“矜孤恤寡”,这样才是究竟,佛法里面讲这一乘了义啦。对佛来说,其他都是葛藤,葛藤什么意思?剪不断理还乱。

第七,“岁时春日少,世间苦人多”。我们台湾最近有一位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先生,他就常常讲,世上苦人多,他这个是悲天悯人的胸怀啊。“岁时春日少,世间苦人多”,你看到受苦就想到自己也有那样的日子啊,或许过去有过,或许将来会有。自己受苦的时候,希求别人帮助、怜悯;看到别人受苦,如果不生怜悯心,不给他帮助,将来自己受苦的时候,同样没有人理会。所以,凡是遇到他人遭受苦难,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给予帮助。

第八,《感应篇》里面讲,“好善之心,人之所同。”人人都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须要有人提倡,而提倡的人真正是仁人志士,要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实,然后起带头作用,这要靠菩萨来领导。又说,“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所以,这个世间要有菩萨来带领,所以发大愿心的人非常难得,就是菩萨。佛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在是太难得了,可是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啊。

第九,发菩提心反面来讲就是迷惑颠倒,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也很有限。一定要破迷开悟,在境界中、在境缘中立刻觉悟、立刻回头,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心是道,平等心是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要微密观照。就六祖大师说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有讲寻兔角,那兔子不可能长角嘛。所以佛法不离开生活,在日用之间,你去修清净心跟平等心,就可以见到了。

第十,在《感应篇》里面讲,“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什么意思?不老、不病、不死,有没有人能做到呢?做到的人很多。念佛往生的人,有的人站着走,有的人坐着走,有的人走的时候向亲戚、朋友辞行,他们不是死,而是活着走。

不老、不病、不死这个法要怎么修呢?依《无量寿经》修学。因此,首先对于经典的文字要熟悉,也就是要诵三千遍,要熟读;第二,要深解;第三,要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上,老、病、死的问题就解决了。你只要以上三条做到,老、病、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切的灾毒,即灾难、病毒(瘟疫、传染病)都不能害你。唯有依靠圣教和佛菩萨真实的教诲,我们才能永远脱离这些苦难。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真正的“矜孤恤寡”,永远脱离苦难。

十一,佛法常说正法久住,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究竟彻悟是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觉悟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的离苦得乐,三界、十法界的苦难统统离开了,得究竟乐,这是世尊、弥陀,一切诸佛在经论上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能体会佛菩萨教诲的苦心,真正明白,依教奉行,这就不难,就永远离开苦难了,永远离开痛苦了,永远离苦得乐了,永远离开轮回了,这才是真正我们要学的重点。

今天我们讲这个“矜孤恤寡”,虽然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但是你如果能把它转成圆法,圆满的佛法,那就功德无量了。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