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0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0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7月06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二十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五十页,我们看经文:

“潜消祸乱”

“茫茫宇宙。不无出类拔萃之英雄。用之于正。则为良勃平何。用之于邪。则为莽卓懿操。自制科一设。使彼垂髫之时。即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觉鬓斑齿落。而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之灰心者。多矣。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足动其心者。则以丛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死生如梦幻。以跋扈跳梁之材。为念佛参禅之用。而潜消夫祸乱之源者。又不知几千万万矣。岂曰区区小补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潜消”,暗中消除。

“出类拔萃”,“拔”就是超出。“类”就是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指同类丛聚。后来以“出类拔萃”来形容这个人卓越出众,不同一般。

《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这一段《孟子·公孙丑上》的,孟子在解释圣人跟一般老百姓有什么不同,也在解释孔子跟其他圣人有什么不同。那么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问孟子了,他说,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经这样说过,凡是同类的都可以相比较,如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丘陵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而前者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更伟大了。这一段是在《孟子》里面,他跟公孙丑的对话。那原来我们这边摘录的《孟子·公孙丑上》,他说,圣人跟老百姓也是同样的吗?那“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有人类以来,“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没有一个人比孔子更伟大。

那我们再进一步解释。公孙丑当时他是孟子的学生,他拿两个人来比较孔子,拿谁呢?拿伯夷跟伊尹。他说,跟孔子差不多吧?那么后来孟子就说了,他说,孔子的学生有若,他记性很好,样子长相很像孔子,后来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很思慕孔子,就以侍候有若来等于侍候孔子一般,但是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子他以为不可,所以有若当时又称为有子。

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这样说过,他说,凡是同类的都可以拿来相比较,也就是人跟人来比较,那动物跟动物比较。他说,麒麟跟其他走兽,飞禽走兽,麒麟是一个很吉祥的动物,在古代太平时期才会出现,现在就没有麒麟,因为现在是乱世,所以麒麟就见不到,那麒麟跟其他动物怎么比呢?你说麒麟跟老虎怎么比呢?老虎很凶猛,可是麒麟是一个吉祥的动物。那凤凰跟其他飞鸟,凤凰跟老鹰怎么比呢?凤凰是,我们讲的是一个人能成就,尤其是女众,人中凤凰,凤凰展翅,所以凤凰是一个非常高贵的一种动物,它跟其他飞鸟怎么比?那泰山跟其他的小山小丘陵怎么比呢?那河海跟一池水洼地怎么比呢?前面的这些麒麟、凤凰、泰山、河海远远都超过后者,那圣人跟其他人也是同类,都是人啊,但是圣人远远超过其他人。

这个就是“出类拔萃”的意思。

那我们顺便解释一下刚才公孙丑所提的两个人,一个是伯夷,一个是伊尹,这两个人我们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因为伯夷跟伊尹都很有德行。

首先介绍伯夷。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他是商朝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的君主亚微的长子,那他的弟弟叫仲冯,三弟叫叔齐。我们解释一下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那么叔齐当时是孤竹国君主的亚微的内定继承人,但是因为叔齐是第三个儿子,有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宗法的伦理,所以叔齐当时他不忍心跟长兄,他的长兄就是伯夷,争这个帝位,那伯夷也不愿意违背父王的,他父亲的意思。后来伯夷,就是长子,跟三弟叔齐双双出走,离开了孤竹国,王位当然就禅让给仲冯,就二弟仲冯。这个在历史上传为美谈,我们现代这个社会已经找不到这一种德行了。

那伯夷跟叔齐听说西伯姬昌,西伯姬昌是谁呢?就是周文王,他很善待贤达老者,那伯夷、叔齐就去投靠他。周文王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姬发就是周武王,就是周文王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周文王第一个儿子死掉了,那周公是排第四,姬发周武王出兵讨伐纣王,后来当然是灭掉商朝了,建立了周朝。

那当时周武王在讨伐纣王的时候,伯夷跟叔齐因为不满周武王身为藩国却攻击君主。当时有点像联邦的,现在联合国一样,联邦制,那主席就是商朝,后来就换成周朝,那其他的这些诸侯就变成这些藩国,就有点像现在小国。那伯夷跟叔齐就不满周武王身为藩国却攻击君王,加上自己,他自己本身世为商臣,商朝的大臣,于是他叩马力谏周武王。周武王不听,左右护卫想要动武,但是被周武王的军师姜子牙阻止,姜子牙说,“此义士也”,他说,他们两位是义士,命士兵把两人拉到旁边。

不久武王克殷,武王灭掉商朝以后,两个人就很气忾,决定不食周粟。这个在《感应篇汇编》里面有提到这一段,提到伯夷跟叔齐,他宁可不吃周朝的米,他很有骨气啊,不吃周朝的米,周粟就是周朝的米,以表示对周武王的不满。最后他们两兄弟隐居在原来殷商,就是商朝一个荒芜的地方,叫首阳山,以树皮跟蕨菜为食物,并写了一首《采薇歌》,《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他们两兄弟是饿死的。

那伯夷跟叔齐由于不食周粟,不吃周米的高风亮节,后来被认为是怀念故国的典范,也变成后来改朝换代忠于前朝的遗老遗少的代名词。

这个是商朝两位贤人伯夷、叔齐的德行故事。

好,接下来来介绍第二位贤人,叫伊尹。伊尹出生在有莘国,有莘就是古代的一个古国,在今天陕西省跟山西省之间。因为这个伊尹他的母亲为侁民,就是一种奴隶的意思了,在伊水旁边居住,以伊为氏。尹在甲骨文的象征是权力者的官名。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到商汤那边去当厨师,那么伊尹他很有抱负,他不甘沦作奴隶,因为他跟着他母亲过去当厨师,到商汤那个地方当厨师,所以他就利用向商汤进食品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大势的情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伊尹奴隶的身份,并提拔他为阿衡。阿衡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保衡,相当于宰相,从厨师跳到宰相,就是阿衡。后来人还是习惯用阿衡这个名词来指伊尹。那么在西元前一六OO年,“前一六OO年”,西元前一六OO年,他辅助商汤灭掉夏朝,商朝建立。任职期间,他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那么商朝传到第五位皇帝是谁呢?太甲,这个在《了凡四训》里面有提到这个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就是指太甲。这个太甲就是商汤的长孙,又称为祖甲,是商朝第五位君主,庙号为太宗。商汤这个长孙太甲,在《了凡四训》里面,〈立命之学〉里面有提到,就血肉之身,尚且必有定数,然义理之身,必能感动天地而获福。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也有人讲说,“自作孽,不可逭”。

那太甲这个人,我们来介绍一下。他即位的时候是昏庸无能,刚才提到这个伊尹是一个很贤能的宰相,那伊尹为了要度化这个太甲,这个昏君,他软硬兼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就今天河北临漳县,建立一个皇宫给他住,达三年之久,让他在那边反省用功。伊尹他自行摄政,管理国家。一直到太甲这位昏君悔过自新以后,伊尹才把他迎回,迎回太甲,让他复辟执政,就是重新登基了,使太甲变成一位圣君。这个表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那也表示伊尹的德行,他大公无私。

伊尹他总共侍奉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在沃丁八年,西元前一五四九年,伊尹病逝,他终年一百岁,活到一百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边,把他当成皇帝,可见他对商朝的贡献很大,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伟大的贡献。

这个是刚才提到这个“出类拔萃”,孟子的学生公孙丑用伯夷以及伊尹来跟孔子比较,孟子认为,孔子的德行还是超越了伯夷跟伊尹,他比他更伟大。

再来,我们看下面,“良勃平何”,如果不一一解释的话,都不晓得“良勃平何”是什么意思。他就是谁呢?他就是张良,再来就是周勃,还有一个陈平,还有萧何,这四位都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非常重要,我们来介绍一下。

这个“良”,张良,他字子房,汉初名臣。本来是韩国公子,秦朝灭韩国以后,张良想要为韩国报仇,乃派人攻击秦始皇在博浪沙,结果没有行刺成功,所以改名换姓,隐居在下邳,后来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汉高祖刘邦策划定天下,封留侯。晚年喜欢黄老之术,就是老子的这个思想,学辟谷之术,就是成仙,要修道成仙的这种方法。

那我们现在介绍一下这个圯下拾履的故事,我们以前有讲过。这个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刚才讲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以后,张良家里有奴仆三百人,他弟弟死了不厚葬,他就用全部的财产来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张良的祖父、张良的父亲都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宰相这个缘故。那么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了仓海君。他找到了一位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那么当时秦始皇要东巡,张良就跟这位客卿大力士在博浪沙要狙击秦皇帝,秦始皇,结果误中了副车,就是第二部车。秦始皇大怒,搜索天下,捉拿刺客。张良就隐名埋姓,逃亡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县的桥上散步的时候,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讶、很惊愕,想打他,可是又看他年纪大了,就强行忍住了,最后他还是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鞋子了,他又叫他给他穿鞋子,他也只好跪下去帮他穿鞋子。老翁就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就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概一里路以后,又走回来了,说,小子可教诲,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就更加好奇,跪在地上说,好。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还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不理他了,并说,五天后再来,早点来。五天后鸡刚一啼,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了,为什么呢?不理他,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这是第二次了。到了第三次,五天后,张良就不会再早上起床了,半夜就去了,他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儿,老翁也到了,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个样子。这告诉你什么?你跟长辈、跟人家长官约会,你一定要早到,你不能迟到,尤其现在交通堵车很厉害,你要提早到,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恭敬。

这位老翁,这位老人就拿出一本书说,你回去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就会在济北见到我,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老人就离开了,没有再说别的话,也没有再出现。天明之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张良因此感到奇异,就经常学习诵读这本兵书,这本兵法。

所以这个就是,张良在这个地方帮老人捡鞋子,又帮他穿鞋子,这就是说什么?一个人要在大成就之前,要在修行成就以前,必须要先成就忍辱波罗蜜。跟佛陀一样,跟老法师一样。佛陀释迦牟尼佛跟歌利王。老法师说,他在景美图书馆,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三不管,给谁管?给韩鍈馆长管,包括悟道法师他们要出家,都是韩馆长在处理的。老和尚说,他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是韩鍈馆长示现菩萨身来护持。是韩鍈馆长成就老和尚的忍辱波罗蜜,才有今天老和尚的大福报。

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说: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个要成就忍辱波罗蜜,要离开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叫波罗蜜呢?它必须要三轮体空,能所一如,性相一如。所以这里为什么说,须菩提,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你还没有成就以前,你还没有开发性德之前,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有一个忍辱波罗蜜的法让你修。譬如说我们要持戒啦,我们要“忍色忍欲难”,在《四十二章经》里面不是有讲吗?“忍色忍欲难”。你看,欲望,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色欲,“忍色忍欲难”。

你还没有开悟以前,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佛陀为你方便,设个修忍辱的方法。譬如说像受三皈五戒、菩萨戒,今天是六斋日啦,十斋日啦,你不能犯这个六重二十八轻,你持戒的时候就不能犯六重二十八轻,必须要忍辱,所以有一个忍辱波罗蜜的忍辱的修行方法。可是当你一旦明心见性以后,这个忍辱波罗蜜就同登彼岸了。所以它基本上它是空性的,“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它是因缘所生法,因为你迷了,才需要设一个忍辱波罗蜜。你悟了以后,就没有忍辱波罗蜜了,你就成佛了,怎么还有忍辱波罗蜜呢?所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所以这个“忍辱波罗蜜”是假观。“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空观。当你成佛的时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观,中道第一义谛,就是成就忍辱波罗蜜,不落二边,中道不存,那是佛的境界。天台宗里面讲的空、假、中,夏莲居老居士的《净语》里面讲,“一句弥陀空假中”,一句阿弥陀佛完成空观、假观、中观,叫“一句弥陀空假中”,就一心三观。

“何以故?须菩提!”佛陀就说他自己了,他说,当时在歌利王那个时候,歌利王带着嫔妃到山上去游玩,当时山上佛陀在那边入甚深禅定,法相庄严,歌利王的嫔妃仰慕佛陀的法相庄严,启请佛陀开示,佛陀为她们开示如何离开五欲六尘的方法。结果歌利王醒来以后,一念无明火生起来,嫉妒佛陀讲经说法吸引了他的嫔妃,所以非常生气,就责问佛陀说,你身为一个修行人,你有没有起了淫欲之心?佛陀说,我没有起淫欲之心,我没有欲望之心。那歌利王就不相信,他说,五通仙人都还有欲望之心,你怎么没有欲望之心?就拿起刀子来割佛陀的耳朵、鼻子、手脚,“节节支解”,割截身体是这样来的,给他划一刀,再给他割鼻子、割耳朵、割他的手脚,这叫割截身体,这很痛,会流血。

可是佛陀说,我在那个时候,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佛陀说,当时歌利王把我节节支解的时候,我当时已经没有我相了,那谁在受苦呢?谁在加害我呢?我没有我相,没有我了,我无我了。佛陀那时候已经证得无我了,他那个时候已经证法身了,入大般涅槃了,已经是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才有办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是菩萨,佛陀那时候是菩萨,他也没有歌利王这个人相,也没有这个割截身体这个众生相,也没有这个寿者相。如果我有这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我应该生瞋恨才对,那佛陀当时根本没有开悟,他是凡夫一个。他说,应该生瞋恨心,可是我没有啊。表示佛陀那个时候已经证得,他已经证得什么?已经入甚深禅定,定慧等持了,他没有这四相了,也就是他证得无我了,所以他没有生瞋恨心。

那当时因为佛陀旁边有四大金刚护法,非常生气,就飞沙走石,要惩罚这个歌利王。那歌利王一看惊天动地以后,飞沙走石以后,恐怖万分,就跪下去跟佛陀忏悔,跪下去跟佛陀忏悔。佛陀就跟他讲,我没有起瞋恨心,我将来成佛,我第一个要度你。就是佛陀这一世的他的亲戚,跟着他出家修行那位憍陈如比丘,他是佛陀的亲戚,他是护持佛陀出家修行,在深山中修行六年的那位五比丘之一。也就是这一世的憍陈如尊者,就是在那一世歌利王,那一世的歌利王,歌利王的意思就是暴虐的意思。

那佛陀又告诉须菩提,他说,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在那一世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忍辱成就了,这个是成就忍辱波罗蜜。

所以修行人其实最难修,这六度里面最难修就是忍辱,忍辱波罗蜜。所以老法师说,处在逆境里面,我们怎么跟一些障碍我们的人相处呢?这个就困难了,人家障碍你啊,障碍你讲经,障碍你修行,你怎么跟他相处?佛教我们用清净、平等、觉。老法师说,你要知道你跟他的缘,你跟这个障碍你的这个人的缘分,都是过去生所造的一些业障,或者是现前所造的,我们可以叫做报应。报应现前,虽然是苦难,但是你要忍受,不能有怨恨心,受什么样的迫害,都没有怨恨。

他说,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没有成佛之前,修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他忍下来了。而且他告诉歌利王,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后来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度的真的是憍陈如尊者,那憍陈如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这表示什么?当你到了成佛的时候,当你到开悟的时候,就怨亲平等了,冤亲债主跟亲人就平等了。

所以佛说话算话,他没有妄语,他也没有怨恨歌利王,反而感谢他成就了他忍辱波罗蜜。所以现在在折磨你的、考验你的、打击你的、嫉妒你的,都是在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所以老法师说,佛陀,忍辱仙人也通过了,忍辱波罗蜜也圆满了,那么释迦牟尼佛他成佛时间提前,因为他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老法师说,世尊本来他排在贤劫一千尊佛。贤劫有千佛嘛,我们说三千佛,过去庄严劫,一千尊佛到这个世间来,现在贤劫,也一千尊佛到这个世间来,未来星宿劫,也是一千尊佛到世间来。那这一劫的第一千尊佛,释迦牟尼佛本来是排第五,但是因为他,他是排第五,那弥勒佛是排第四,但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他忍辱波罗蜜成就圆满了,所以他提在第四名,弥勒菩萨排在第五。所以释迦牟尼佛感恩,他没有怨恨,他还是感恩。

所以我们遇到毁谤的、侮辱的、障碍的、陷害的,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地知道感恩。不是坏事,是来考验我们功夫够不够,在这个境界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还会不会想要报复?如果都没有了,提升了。没有他的考试,你怎么知道你的成就呢?所以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想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最难考,最难过关的,都是你的家人、你的丈夫、你的妻子、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的兄长、你的弟弟、你的亲人,这个都是什么?都来成就你忍辱波罗蜜的,没有他,你怎么知道你忍辱波罗蜜有没有成就呢?没有他,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功夫呢?所以顺缘,坦白说,很好修,大家都顺你嘛。那逆缘就不好修了,来考验你的忍辱波罗蜜了。所以老法师说,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那我们这一生才能有成就。

以上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三百九十一集里面的开示。

我们刚好提到张良为圯上老人捡鞋子,成就了他的这个忍辱行。当然张良我们不能说他是忍辱波罗蜜了,他只是一般的世间宰相,我们只能说成就他的忍辱行,但是也得了大福报,得到《太公兵法》。这个是介绍到张良。

再来周勃,周勃他是沛县人,沛县在哪里呢?在今天的江苏沛县。他在秦朝末年跟刘邦起义,屡建奇功,封绛侯。周勃这个人他很懂得军事,他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政治家,那么汉高祖刘邦认为周勃这个人可以重用,为什么呢?他“厚重少文”,可以托付大事,因为他有军功、有战功,所以封为绛侯。在汉文帝的时候,拜右丞相。后来周勃平定了吕氏之乱,吕后,吕氏之乱,迎汉文帝即位,拜右丞相。这是周勃。

再来介绍陈平,这个“平”就是指陈平,他是汉初大臣。陈胜吴广起义后,陈平他先投魏王咎。

我们介绍一下这个魏王咎。这个秦二世元年,陈涉、吴广,就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之变,魏咎就跟从。从公元前二O九年九月,陈胜派魏人周市率兵攻下魏地,部众都想立周市为魏王,齐国跟赵国各派五十乘战车,立周市为魏王,可是周巿认为这样不够道义。所以老和尚说,古代真的是仁义礼智信喔,道德仁义礼喔。他说,古代这些国王跟大臣,他们都是用道德仁义礼在治国。你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讲道义的,如果没有道义,他绝对不做了。周市就是这样,周市说,不行,这样不够道义,他拒绝被拥戴啊,一定要拥立魏国宗室,就是魏王咎。你看,他这个人就知恩哪,他说,不行,要拥魏王咎,要拥立魏国宗室,所以他就到陈县迎来了魏咎。就是这里讲的,陈平刚开始是投靠魏王咎。

后来陈平又跟随了项羽入关,不久归刘邦。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刘邦是一个草莽英雄,他是靠这些人帮他拿下天下的,其实他只是一个草莽人物而已。那项羽本身是什么?项羽是权贵阶级,他拥兵权重,而且都集天下之精英。所以这个项羽入关,陈平就跟项羽入关了。不久他就投归刘邦了,他担任护军中尉,他就跟刘邦说,用反间计,让项羽他的谋士范增离开。这也是因缘,他先到项羽那边去卧底,然后了解项羽的周围底细以后,他再投靠刘邦,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并且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它都被刘邦采纳。汉朝建立后,他封曲逆侯。

汉惠帝的时候,就刘邦的儿子汉惠帝,汉惠帝比较平庸。我们有研讨到《文昌帝君阴骘文》,前面有提到如意太子,就是戚夫人生了如意太子,后来都双双被吕后害死,吕后就把戚夫人变成人彘,灌哑巴药,让她死在这个猪舍里面,然后再害死这个如意太子。那如意太子后来发了一个恶愿,要变成大蛇,就率然,要吞掉这个吕后。

吕后当时就请这个陈平当宰相,但是因为吕氏她专权不会治理国家。所以吕后死掉以后,她两个侄子,一个叫吕产,吕禄,这两个就不得人心。后来周勃跟陈平两位,陈平跟周勃当时就用计划诛杀吕产跟吕禄,迎立汉文帝登基,所以他就担任丞相。这个在《汉书·高后纪》里面有记载,在纪元前一八O年,吕后去世后,在她的遗诏中,任命侄子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京都禁卫军统领。他们为什么后来被灭掉?是因为他们,吕禄跟吕产他们,准备联合其他吕氏的党羽篡夺刘邦的汉政权。幸好刘邦手下的一批开国元勋,就是指周勃跟陈平,周勃跟陈平对吕氏家族的阴谋非常愤怒,所以周勃跟陈平决心诛杀吕产跟吕禄。

再来萧何,他是汉朝沛县人,他跟汉高祖,就刘邦在,汉高祖在卑微时的时候一起起兵的,那汉高祖为汉王的时候,以萧何为丞相。那么当时楚汉相拒,就是项羽跟刘邦在对峙的时候,萧何是镇守在关中,负责补充兵源以及运输粮饷,让这个军队、部队都能够不匮乏。那么汉高祖在山东那一带,当时正在流窜的时候,幸好都全部靠关中的萧何帮忙。所以汉高祖即帝位以后,论功行赏第一名就是萧何,所以封他叫萧侯,这个诸侯的侯,萧侯。汉朝的典制律令多是萧何制定的。汉惠帝的时候,萧何去世,追封为文终。

再来下面这个“莽卓懿操”,这个“莽”就是王莽,这个“卓”就是董卓,这个“懿”就是司马懿,“操”就是曹操。这四位我们来介绍一下。

王莽字巨君,他是西汉孝元皇后的姪儿。先作大司马,他恭俭收人望,什么意思呢?王莽这个人很会假装,他虽然他对他的母亲跟大嫂很尊敬、很孝顺,他孝母尊嫂,生活很俭朴,而且饱读诗书,结合一些士大夫,所以他的声名慢慢传播出去。那么王莽对大司马这个位置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终的时候,特别交代王政君要照顾王莽,就是元皇后,孝元皇后,要好好照顾王莽。所以汉成帝的时候,王莽当时担任黄门郎,后来升为射声校尉。那么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门客跟穷人,甚至他卖掉自己的车马去接济穷人,所以他受到很多人的拥戴。他的叔父王商甚至上书愿意把他的封地拨给王莽。

汉平帝即位以后,元后临朝称制,就是孝元皇后,王莽的姑姑,就把这个政治委托给王莽。后来假禅让之名,王莽就篡汉自立了,建立国号叫新,就王莽篡汉,这在历史上很有名,是这样来的。他的法令非常地烦苛。后来汉光武帝起兵讨伐,王莽兵败被杀,在位是十五年,又恢复成汉朝了。这个是王莽。

董卓呢?董卓是汉朝临洮人。汉灵帝的时候,他为前将军。汉灵帝驾崩,他引兵到京师,杀掉宦官,废少帝,立献帝,立汉献帝,杀太后,自己称为太师。但是董卓淫乱凶暴,袁绍等起兵讨伐,后来被吕布所杀。

再来,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代魏国温县人,他有雄才,多权变,汉文帝很器重他。常常出兵跟蜀国的诸葛亮相抗衡,让这个诸葛亮不能得志于中原,后来以丞相执国政。他的孙子司马炎最后篡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后来尊为晋宣帝,追尊为晋宣帝。

那接下来曹操。曹操字孟德,我们一般讲曹孟德,就是曹操,他小时候名字叫阿瞒,东汉沛国谯人,这个谯是今天安徽省亳县人。他有雄才,多权诈,很会写文章。他举兵击败了黄巾之乱,讨伐董卓,然后渐次地剪削这些诸侯英雄,自封为丞相。拜大将军,封爵魏公,后来进爵为魏王,自称为魏王。后来死在洛阳,他死的时候,他的儿子曹丕篡汉,庙号太祖。

好,再来,“制科”,“制科”又称为制举,是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是制科。宋代继续沿用,那么清代都是属于制举性质。后来皇帝殿试进士也称为“制举”。

“垂髫”,“垂髫”就是古时候童子他不束发,所以称童子为“垂髫”,也称垂发。

“翰墨”,“翰”是制笔的那个鸟毛。“翰墨”就是指笔墨,比喻他的文章、书法。

“鬓斑”就是鬓发斑白。

“奸雄”,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

“丧气”,“丧气”就是失去强盛的志气,精神颓丧。

“豪猾”是指强横狡猾而不守法纪的人。

“丛林”,“丛林”是寺院道场,用今天的语言可称为佛教大学。

“暮鼓晨钟”,佛寺里面晚课击鼓、早课撞钟,以报时间,并劝人精进修持,这叫“暮鼓晨钟”。在这个地方泛指过丛林的出家生活。

“东参西访”,“东西”是指四方。“访”是向人询问。“参”是指禅门集人为坐禅说法念诵,谓之参。参者交参之义,意思是说,众类参会也。故诘旦(清晨)升堂,谓之早参,日暮念诵,谓之晚参,非时说法,谓之小参。凡垂语之尾多用参语。参言外妙旨之意也。

所以在禅宗里面讲说,离心意识参,什么叫离心意识参?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执著,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你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舍识用根,你放下分别执著,用根性不用识。识就是污染,识就是攀缘取舍,喜欢跟不喜欢,爱跟憎,爱就是喜欢,憎就是讨厌。你六根对六尘,眼见色,耳闻声,如果你能够放下爱憎,你放下喜欢跟不喜欢,诶,各位修修看,你放下喜欢跟不喜欢,这个叫做禅宗里面的离心意识参,直下会取。就是你在根尘接触的时候,你放下第六识的分别,放下第七识的末那执著,放下第八识的阿赖耶识,那你就是用根性,你不用识了,所以离心意识参就是用根性。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不懂啊,我们契不进去啊,你第一念用根性,你第二念就用识了,你就用识了。那怎么办?我们全部用阿弥陀佛。老和尚说,在十二因缘里面,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最重要是那个爱、取、有。老和尚说,你放不下爱、取、有,你怎么办呢?你把它改成爱阿弥陀佛,爱阿弥陀佛,爱这声佛号,就是爱、取、有,你用这个来取代。所以这个禅宗里面的离心意识参,这个境界很高。

这个地方“东参西访”,是指遍游四方参学之意。

再看下面,“跋扈跳梁之材”,“跋扈”就是形容这个人态度傲慢无礼,举动粗暴强横。“跳梁”是跳跃,比喻叛乱者猖獗跋扈,蛮横霸道的样子。所以“跋扈跳梁之材”意思指猖獗跋扈,蛮横霸道,具有叛乱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叫跳梁小丑,也是指这个意思。

“区区”是小或是少,形容微不足道。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茫茫宇宙,哪里没有出类拔萃的英雄呢?走在正路上,就是张良、周勃、陈平、萧何;走在邪路上,就是王莽、董卓、司马懿、曹操。自从科举设立,使人从小就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就两鬓斑白,牙齿脱落,把其中不知有多少人的奸雄豪猾的秉性,统统消磨一样。另外有一种人,才智杰出,功名不能动他的心,丛林才能安他的身,晨钟暮鼓,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生死如梦幻,以出类拔萃的才能,用于念佛参禅,潜移默化,暗暗地就消除了祸乱的根源,这样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千万亿啊。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按”语,我们看按语的经文: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何惧乎。惧身后之恶名也。然此犹盛世之事也。若后世之乱贼。并不畏此虚名矣。岂惟乱贼。即号为识字者。亦毫不知有春秋矣。惟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嗟乎。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豪强落胆。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为者。余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下附征事(一则)。”

好,我们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孔子成春秋”,这个我们在上一回、上一集我们介绍过,《春秋》,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义,我们解释得很详细。《春秋》是书名,孔子根据鲁史,鲁国的历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史书。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称为十二经。后来公羊、谷梁、左氏,左丘明就左氏,三家为之作传,称为《春秋三传》,就是《公羊传》《榖梁传》,还有《左传》。意思指说,“孔子成春秋”就是孔子著成《春秋》之时。

“图王创霸”,“图王”就是图谋王业。“霸”是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创霸”就是开创霸业。意思指争夺政治权利。

“巨慝”,“巨慝”是指大奸大恶的人。

“落胆”就是丧胆,形容恐惧之甚。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就恐惧。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死后留下恶名。但这是盛世时候的事,后世的乱贼并不害怕这个虚名。不但乱贼中人,就算是认字的人,认识字的人,也连《春秋》是什么书都不知道。只有指示他们佛理,告诉他们生命很短促,死后就会受因果报应,不忠不孝的人,就会变畜生、饿鬼。这样就知道用尽阴谋诡计,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但没有得到什么,而且所造罪业将带到下一世,在后世受尽万苦千愁,都是自作自受。回想在世时,虎斗龙争,图王创霸的想法和作为,已在不知不觉之中冰消瓦解了。佛教真伟大啊,自从有佛法以来,不知叫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大盗豪强落胆。是谁在让人民改恶从善呢?就是佛教啊。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毁教现果。出(魏书)。”

“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太武帝。甚宠任之。而独不信佛。劝帝毁教灭僧。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崔颐。崔模。其弟也。深信三宝。见佛像。虽粪壤中必拜。浩笑而斥之。后浩以国书事。触怒太武。囚之槛车。送于城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溲溺其上。哀声嗷嗷。闻于道路。自古宰执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氏之族。无少长。皆弃市。惟模与颐。以志向不合。独得免焉。”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北魏”,“北魏”是朝代名,我们讲南北朝,北朝诸朝之一。晋时拓跋氏自立为代王,淝水战后不久,改号,改国号为魏,史称后魏或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

“武帝”是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鲜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

我们来介绍这位毁教,毁败佛教,这个灭佛教的这位北魏太武帝,我们来介绍一下。在中国佛教史上,中国历史上有三武一周灭佛。我们以前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我们有介绍三武一周灭佛,那么在《阴骘文》里面,我们再来重新介绍一下三武一周灭佛,因为可能有些人他并没有听《感应篇汇编》,现在才开始听《安士全书》。三武一周灭佛这个历史典故对我们佛教徒很重要。首先介绍哪三武?第一个北魏太武帝,第二个北周武帝,第三个唐武宗,这个叫三武。一周呢?周是谁?周就是这一个后周世宗,就三武一周。那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介绍。

北魏太武帝,是在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鲜卑人的政权,他是由拓跋珪所建立的,定都平城,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魏太武帝统一华北。那么北魏太武帝怎么灭佛呢?他是在,从他太平真君七年下诏,一直到他驾崩为止,就是公元四四六年到公元四五二年之间,总共灭佛时间有六年,史称太武灭佛。

因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本来是崇尚佛教,本来是信佛的,后来因为受到道士寇谦之的影响,转奉道教,在公元四四O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对佛教有偏见。太武帝西征抵达长安,看到佛寺里面的僧侣多破戒,而且还私自酿酒,私藏兵器,淫乱妇女,大概不守清规了、不守戒律了,招来这个灾难。司徒崔浩要求皇帝灭佛,下诏坑杀长安沙门,并且命令留守在平城的皇太子拓跋晃烧毁佛经,处决僧侣。幸好太子本身是笃信佛教,而拖延执行,让僧侣们得以多做准备逃走,所以被杀的不多,但是殿宇大部分都被摧毁。后来在正平二年,宦官宗爱谋杀了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后来又杀拓跋余。大臣刘尼、源贺等立太武帝的孙子拓跋濬继位,是为文成帝,北魏文成帝。文成帝下诏恢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所以佛是灭不掉的,佛教是灭不了,因为它是什么?它是真理,我们知道佛陀的法运有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只是末法的第一千年,所以不可能会佛教会灭掉。

再来,北周武帝,北周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候的北朝之一,又称为后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长安。北周自建国以后,统治实权一直都是在霸府宇文护身上,皇帝无力与之抗衡。北周武帝灭佛,从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开始,到他驾崩,公元五七八年,史称建德毁佛。这北周武帝,这也都是在北朝,南北朝的时候。

再来是唐武宗,唐武宗李瀍,他在临死前十二天改名叫李炎,就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和事实上是第九个儿子,母亲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十八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这个李瀍是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他在位六年,享年三十一岁就死掉了,就唐武宗。

唐武宗灭佛,从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开始,到他驾崩,八四六年,你看这个灭佛都是短命之报,才四年而已,灭佛时间总共五年,史称会昌毁佛。你看前面这个北周武帝,他五七四年灭佛,到五七八年驾崩,四年后就死掉了,就北周武帝。那唐武宗呢?他享寿才三十一岁而已,他公元八四二年开始灭佛,到他驾崩,八四六年,五年而已,就死掉了。这是很重的果报,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唐武宗他喜欢道术,开成五年,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到皇宫,在三殿修金籙道场,亲受法籙。宰臣李德裕等厌恶佛法,这二人经常在唐武宗面前,就是赵归真跟李德裕在唐武宗面前诋毁佛教。所以在会昌二年十月,勒令僧尼戒行不精者还俗,财物充公,僧人只留奴一人,尼僧留婢两人。同时查点外国僧人,并且禁止摩尼教等流传。令“两街功德使”疏理京城,公案无名者,公文里面如果没有名字的,叫他还俗,递归本贯。而且禁止供养佛牙舍利,毁焚长生殿内的道场经像,换为道教的天尊跟太上老君的像。

那毁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当时寺院所属的庄园增加很多,那国家税收就减少。加上僧伽腐败,也是一样,被人家灭掉的原因,是它僧伽腐败,不守戒律。而且僧侣不事生产,蠹耗天下。

会昌五年三月,勘检天下所有寺院,八月的时候下令毁掉佛寺,勒令僧尼还俗,并且下令并省寺院。武宗下令没收寺院的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次年武宗去世,唐宣宗即位,灭佛就此结束,但是佛教已经受到很大的打击。

这个是唐武宗灭佛。

那么再来是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朝代,它从公元九五一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公元九六O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三个皇帝。

那我们先介绍一下,在还没有提到后周世宗,我们介绍一下南北朝跟五代十国,这个可能大家会搞混掉,这是一个历史。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跟南北朝不一样,简单地说,南北朝是比较早,五代十国是在后面。就是南北朝是在隋朝前面,我们说隋唐,隋朝、唐朝,这个唐宋元明清,唐朝、宋朝、元朝,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这一个南北朝是在隋唐前面,是隋朝跟唐朝前面,五代十国是在唐末,唐朝末年,后面,在宋朝前面,唐末宋前。

我们先介绍五代十国。在公元九O七年到九七九年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时期,从唐朝灭亡开始,一直到宋朝统一为止。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之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就是所谓的五代十国,其中位于华北地区的军事比较强盛的藩镇国家,就是五代,有些还是沙陀族所建立的。五代是中原皇朝实力比较强大的,但是也无法控制整个中国,只是藩镇型的朝代。而割据一方的藩镇,自立为帝,有些是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其中十国,它的这个国家的寿命比较长,国力较强的称为十国。叫五代十国,这样来的,五代十国。

那么南北朝呢?南北朝就不是在唐宋,唐朝的后面,宋朝前面,它在比唐朝前面更早,就是在隋朝的前面,公元四二O年到五八九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它是由公元四二O年刘裕篡东晋建立了刘宋开始,到公元五八九年隋朝灭掉南陈为止,上承东晋、西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这个中间叫南北朝。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就是等于,梁武帝就是在这个时候,梁武帝属于南朝,就南方,在南方,宋、齐、梁、陈四朝,梁武帝是属于南朝。那北朝呢?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朝,这是南北朝。

这样各位就清楚了,南北朝就在隋朝前面,那么五代十国是在唐朝跟宋朝之间,那个时候的乱世。我们就说明这一段历史。

好,我们再来讲后周世宗怎么灭佛,就三武一周,剩下最后一个后周世宗。后周世宗灭佛,从显德二年公元九五五年开始,到他驾崩九五九年。你看,也是只有短短五年,他就死掉了。这几个皇帝都灭佛啊,后周世宗也短寿,唐武宗也短寿,北周武帝也短寿,这都是灭佛以后就没有几年就驾崩了。后周世宗的灭佛总共是五年,史称显德毁佛。

显德年间,北方五代更迭,我们刚才讲五代十国,兵革时兴,就是战乱时常发生,那么僧尼管理就比较松散,以至于这些出家人就很浮滥,影响到国家的税收还有兵役,因为出家以后就没人去当兵了。在显德二年,公元九五五年,皇帝下令整饬寺院,淘汰这些僧尼。凡无先代敕额之寺宇并皆停废,没有皇帝赐那个匾额的,以前寺庙都有皇帝赐匾额,没有皇帝赐匾额的统统停止办理,不准再接引大众了,或者这些出家人他的父母亲没有人奉养的,也不准许出家。

规定若要出家,男孩子要年纪十五岁以上,要背诵佛经一百卷,以前是要考试的,背诵佛经一百卷啊,或者能够朗诵五百卷,女众十三岁以上,要背诵佛经七十卷,或者能朗诵三百卷,而且要写这些文章陈状,呈给皇上,由本郡考试,由当地的县来考试。古代出家是要考试的,跟考科举一样,要上报祠部。考试通过了,给你度牒,度牒就是出家证明,就出家证书啊。什么时候废掉的?清朝顺治皇帝废掉,所以印光大师就非常有意见,说不应该就废掉这个度牒啊,就不要度牒了,出家不用度牒了。给予度牒,才可以准予剃发。

而且不准烧戒疤,禁止烧身、炼指等眩惑世俗,或者燃指供佛之类,这个就不准了。禁止烧身,或者把身体烧掉了,烧身了,或者炼指等眩惑世俗的民众,残害肢体的行为。民间所收存的这个铜佛,铜制的佛像,统统没收入皇宫,用以铸作铜钱,铜像把它收到皇宫去变铜钱了,烧一烧变铜钱,铸成铜钱。从此以后,华北的佛教就日益衰落了,但是南方的佛教仍然继续发展。

这个是发生在唐宋,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后周世宗灭佛的事情。所以我们从这地方可以看出来,战乱的时候容易灭佛,像南北朝、像五代十国,那如果是统一天下了,就拥护佛法。你看,清朝刚开始也是一样,唐朝,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汉朝、宋朝、明朝都还没有问题,这些统一的这个强国都没问题。就是这个战乱,容易灭掉这个佛教,灭佛。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粪壤”就是秽土。

“国书事”,就是指崔浩主持这个编纂北魏国史,他直接写那个拓跋氏,他们皇室一家比较忌讳的事情,或者不愿人家,不愿给老百姓知道的早期的历史。因为得罪了太武帝,北魏太武帝,所以太平真君十一年的时候,就诛杀这个崔浩。崔浩也就是灭佛的,唆使、教唆皇帝灭佛,就是这个崔浩。所以太平真君,就是北魏太武帝,就杀掉这个崔浩,以及他的宗族,以及他的姻亲,还有他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因此都受到株连,史称“国史之狱”。

“槛车”,就四周有这个栏槛,有栅栏这个囚车,四周有栅栏这个囚车,用来装载禽兽或囚犯的车子。

“拷掠”,就是鞭打,多指刑囚、刑讯,刑囚侦讯。

“溲溺”,就是撒尿,小便。

“嗷嗷”,就哀号声、叫呼声、叫喊声、哀鸣声、哀号声。

“宰执”是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弃市”,古代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在街头示众,这称为弃市。《礼记·王制》:“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后来用以代称死罪。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毁坏圣教,现世惨报。(出《魏书》毁教现果)。

北魏司徒崔浩,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才智过人,太武帝非常宠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劝太武帝毁教灭僧。看见自己的妻子诵经,就大怒,并且把经书烧毁。崔颐跟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诚地信仰三宝,即使看见在粪土中的佛像,也一定礼拜,崔浩讥笑并斥责他们。后来因为国书事件,崔浩触怒了太武帝,被关押到囚车里,送到城南,严刑拷打,极其惨酷。还派卫士几十人把屎尿泼在他身上,哀叫不断,声闻旷野。自古以来被处极刑的人,没有像崔浩这样凄惨。崔氏一家族的人都因为他而受到牵累,抛尸于街市。只有崔模和崔颐他两位弟弟,因为与崔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幸免这个灾祸。

这一段就告诉你,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想到崔浩他因为不信佛,劝北魏太武帝毁教灭僧,结果他自己最后下场也非常凄惨。那么三武一周,这些皇帝的下场都不好,受到非常残酷的这个果报,就表示毁掉人家的法身慧命,这个果报都是非常惨烈的。

那么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开示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宗教不能比较,只能学习。为什么这里面提到三武一周灭佛?这就是比较,所以老法师说,宗教不能比较,只能学习。

一、老和尚说,他去参观一所大学,校长陪同老法师,告诉老法师说,他们学校里面有一门功课叫“宗教比较学”,有这么一门功课。老法师听了以后就告诉校长说,宗教不能比较。谁有资格、谁有能力啊,谁有智慧来作宗教比较呢?老法师就说,你们教授当中,你们的学生当中,有哪一位超过耶稣呢?有谁超过释迦牟尼佛呢?有谁超过穆罕默德呢?你们都不能超过他们啊,那你们怎么能比较呢?老法师很有智慧,对这些学者,老法师都知道怎么开示。

二、老法师说,这些教授听了他这些话以后,没有想到,竟然回头来问老法师说,那我们该怎么办?老法师就给他们建议,他说,你们可以学习。每一个宗教都要尊重,都要真诚恭敬,那你们就可以学到东西。如果你们比较它,换句话说,你是在它们三个宗教之上。学生的作品可以拿来比较、可以拿来批评,说你是第一名,你是第二名,可是佛陀跟耶稣跟穆罕默德他们的作品你怎么比较?他们都是开悟的圣人,你要用真诚恭敬心来学习,你才可以得到真实的利益。你在比较里面就有什么?就有批评的味道在里面,那你恭敬心就没有了,那真诚心就没有了,那你怎么能得利益呢?就变成什么?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没有办法得到智慧,也没有功德利益。所以你去看那些,当然这些是世俗的说法,我也读过硕士,我读过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硕士,可是那个硕士报告有什么用呢?对不对?那是只能当时拿硕士的报告而已,不能启发人家的智慧啊,那就是一种,那种是学术整理而已。

三、所以老法师说,我们这些学经教的同学,往往学一部经,选一个祖师大德的注解就作为一个参考资料,你要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譬如说你在这个参考这个祖师注解里面,有一段,或是这一段、这一句里面你看不懂,也不好讲,你可以参考别人所说的,但是你只看这一段,只看这一句。你如果这一句,你用祖师大德一本注解,但是里面有一段跟一句你看不懂,你还可以参考其他祖师或是其他大德所写的资料,你可以做一个比较参考。但是只限定这一段,你看不懂这一段或是这一句,这样是可以的,你采取这一句,对整个宗旨没有妨碍,这样是可以的。如果你有比较、有批评,那就大不敬,这对你自己修学就有严重伤害,对于听讲的人造成很多误会,这个要背因果责任,不能不知道。

我这一次到山西太原讲课,山西太原,他们带我去,我讲完课以后,他们带我去参观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就是在太原那个地方,有一个大家族,专门做银票生意的,我们现在讲就是现在的银行。当时他们就很讲求道义,但是只传到第五代,乔映霁这一代就衰落了,就在民国元年的辛亥革命前面,他们这个家族就衰败。那我去参观他们这个乔家大院,非常地大,在山西太原。各位,他们这种教学是重视儒家,乔家他们这个五代的掌门人都重视,虽然他们经商,赚很多钱,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全部在卖,但是以金融为主。他们教子弟,他们有一个他们这是私塾,就是课堂,专门教他们男众的子弟读圣贤书的地方。

后来他们导览跟我们讲,主人要用餐以前,做完饭菜以后,第一道饭菜先盛给老师先用,不是主人先用,他们那时候请先生,先生就是老师,饭菜煮好以后,第一道菜,饭菜,先供养老师。一进到他们乔家大院,上面写得很清楚,“毋不敬”,《礼记》里面讲“毋不敬”,他们都讲恭敬心。所以古代的教学,确实都是依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来教学,来教子弟。所以这地方老和尚说,你有批评、有比较,就没有恭敬,就大不敬了。

四、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秘诀就是要真诚恭敬,你才能学到。印祖讲的话不是假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万物,要用平等的恭敬心,你才能得到好处。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平等法,就《金刚经》里面讲,哪一法不是佛法呢?所以我们说佛佛道同,没有浅深高下。你自己得清净平等觉,你再看一切的法,迥然不同,法法都能帮助你开悟,法法都能帮助你提升境界。

这是第一段的部分老和尚提示,宗教不能比较,只能学习,这样就不会有宗教战争。

第二点,心量要拓开、要包容,世界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一、老法师说,佛教是现代化、本土化,怎么知道的呢?你看看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四面八方去传教,去讲经教学,在哪个地区,完全没有违背那个地区的文化。所以老和尚说,佛教传到中国来,丰富了我们本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就是这样的包容,哪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佛教都融入了。传到中国来这一支,他也不披印度的袈裟,穿中国的礼服,海青是中国的礼服,汉朝的时候,这种礼服是大袖子宽宽的,汉朝礼服,他就接受了,过中国人的生活,这个我们才会欢喜;叫我们学印度人,过印度人的生活,这讲不通。所以其他宗教就不如佛教,佛教非常活泼,入境随俗,普遍受到人民的欢迎。

二、基督教传入中国就不行了,因为它不随俗,它入境不随俗,它不教你孝顺父母,他们不能拜祖先啊,不准供养,供祖先牌位啦,这个对中国人讲就麻烦了。所以抗战胜利之后,老和尚在南京读书,补习英语,有个老太太美国人,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跟老和尚讲说,基督教在中国很可怜,传教一百年,全中国信仰基督教的还不到一百万人。一百年,还不到一百万人,换句话说,一年才一万人而已啊,一年才一万,一百年,一百万人,你就想有多困难。为什么难?因为基督教不能中国化,不能够本土化,不能够现代化,所以它就难。佛教就这么容易,佛教本土化,佛教现代化。我们永远要记住这个原则,无论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立刻就随缘,那大家就欢迎。你要坚持我怎么样,那就行不通。

三、现在这个年代,交通方便,资讯发达,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家都来做反省,如果我们不包容,这个社会上是行不通的。所以一定要拓开心量,要包容,包容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这个世界才能走向和谐。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包容才能做到。你要是坚持自己的,那就没法子了。所以我们提出要广学多闻,就是所有宗教经典,我们都要涉猎,为什么?我们要往来,要知己知彼。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就很难相处了;知道自己,也能知道别人,就很容易相处,这是活在现在不能不做的事情。

第三点,世界宗教和睦相处。

一、老和尚说,他跟其他宗教怎么往来?他去拜访,那个宗教里面的神他也拜,他们的经典老和尚也尊重,那对方就很欢喜了。其他宗教办慈善事业,老和尚也捐一点钱帮助他们,那关系就拉近了,就互相往来。不但往来,而且还互相谈经教,老和尚学他们的经教,跟他们讨论他们的经典,他们就很惊讶了。

二、老和尚他也学对方宗教的经典,他说,你看我学我的经典,又学你的经典,你学你的经典,不学我的经典,那你跟我谈话就输了一截了。老和尚是学对方的经典,也学自己的经典,所以跟对方在谈的时候,他就可以谈到他们对方经典的部分,老和尚说他这样就高一截了。这教他什么?要深入自己的经典,也要学习别人的经典,样样都知道。知道神是什么意思,知道上帝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个不爱人的。

三、这一点就很重要,老和尚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所有宗教里头都讲这个话,我们要不要爱世人呢?不爱世人,那你就变成跟上帝唱反调了,上帝爱世人,如果你不爱世人,这怎么行呢?你还能去天堂吗?所以老和尚跟他们那些牧师讲,老和尚跟那些牧师说,老和尚说,上帝爱我。那对方就问说,为什么?老和尚说。因为我爱世人,我又爱上帝,我爱上帝,又爱世人,所以我跟上帝志同道合,所以上帝一定爱我。可是你不爱世人,你只爱上帝啊,那上帝未必爱你啊。对方就问,为什么?老和尚就说,你爱上帝,不爱世人,所以上帝一定看到你就摇头,因为你不爱世人。你看老和尚多有智慧啊,他用这几句话就可以让对方怎么样?打开心胸啊,拥抱苍生,热爱世人,要去利益众生,要去爱护世人,要去关怀世人,那上帝就爱你。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其他地方我们还讲不完,有机会我们再研讨。我们就讲到这里。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不知最终审阅定稿版,最终以孝廉讲堂公布为准,此版本为学习版,只用于学习参考!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60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