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5月16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第二十六,“或拜佛念经”。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百三十三页第三行,我们看经文:

“礼一佛。即当观想礼无数佛。礼现在佛。即当观想礼过去未来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养。方为善拜佛者。”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礼拜一尊佛,就应当观想礼拜无数佛;礼拜现在的佛,就应当观想礼拜过去、未来的佛。要使十方三世像微尘一样数不清的佛前,都有我在那里修供养,这样的拜法才算是善拜佛的人。

拜佛是我们修行的功课,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大概都会拜佛。像学人就拜过《无量寿经》,一字一拜,《地藏菩萨本愿经》,一句一拜,还有《慈悲三昧水忏》,也是一句一拜,那现在学人早课会拜《慈悲地藏宝忏》,这个是地藏法门的一门功课。本来我对这一本《慈悲地藏宝忏》不是很熟悉,有一次我到我们这边汐止白云寺,跟我们万人念佛的主法和尚宗兴长老跟他请法,那我就请示他说,诶,长老,你平常拜佛是怎么拜佛的?那长老就跟我讲,他说,我现在是在拜《慈悲地藏宝忏》。啊,我才明白有这么一部《慈悲地藏宝忏》,那我就到佛陀教育基金会请回来,也作为定课。

所以拜佛其实是很好的运动,也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也是最好的忏悔。但是拜佛本身要会观想,譬如说我们拜《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蕅益大师作的,《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它就用观想的。那么那个观想的偈语,其中有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经文里面所讲的境界,“当观想礼无数佛。礼现在佛,当观想礼过去未来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养”。这个境界非常高,这是一即一切,华严的境界,入平等法界,因为平等法界,华严境界是一多不二,念劫平等。但是要怎么契进去呢?我们在拜《占察善恶业报经行法》里面就有这一首偈语,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那么如果你是拜到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所以这个观想不容易。

虚云老和尚说,礼忏时候须观着“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譬如说你在顶礼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萨,那么你祈求地藏菩萨或者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加被,那“我今顶礼观音前,感应道交自实现”。这是虚云老和尚说的开示。

虚云老和尚说,以能礼之心,礼所礼之佛。我们能礼之心是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明心见性,但是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本自具足、本自清净的就是能礼之心。那礼所礼之佛呢?好像我们在礼释迦牟尼佛,我们在礼阿弥陀佛,但是这个礼所礼之佛,其实也是我们的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如自性。

所以虚云老和尚说,谛观能礼之心,现在、未来、过去三世了不可得。《金刚经》讲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所以一切空寂,则如来藏本有体性,自然发露。当你打破了现在过去未来,如果你能礼佛的时候能够跟戒定慧相应,能够超越时间跟空间,那么就能够跟这个如来本有体性,自然就发露出来。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要入空有不二的境界,“诸相”是妙有,“非相”,真空,“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空有不二的境界,你如果能够入空有不二的境界,那“即见如来”了,这个“如来”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虚云老和尚说,这个是双遮、双照的意思。这个双遮就是空有同时脱落,双照是同时产生这个妙用,双遮、双照。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

这个是虚云老和尚在开示怎么样能够在礼佛的时候能够观想。

那我们来报告台湾南投莲因寺上忏下云老法师,就是忏公老法师,他有开示礼佛偈,就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忏公他修持非常好,他提倡持戒念佛。他座下有两位高足,一位就是净界法师,另外一位就道证法师,那么在台湾的佛教界,大家都非常地尊敬净界法师跟道证法师。

那忏公他开示这个“能礼所礼性空寂”,忏公说,既然性空寂,我们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那就不要打妄想了。可是我们就会打妄想。那我的习惯,拜佛的时候,我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在拜佛的过程里面,我从问讯,称念这个礼佛的这个圣号,那我就开始念佛,我是用这种方式,这样就可以减少,不打妄想,就不会打妄想。

他说,打一点妄想就不空寂了。也就是说,你打妄想就跟自性不相应,你打妄想就跟清净心不相应,跟我们这个般若自性不能相应。你或者有刹那的生灭,那就不行。所以必须要明白,彻底了知因缘性空。为什么是因缘性空呢?因为它本自不生,不生而生,由因缘所生。所以佛法它是缘起法。你知道因缘性空就不打妄想,那这样就容易跟清净心相应,只要不打妄想就会跟清净心相应。所以《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在空寂的时候,那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呢?这就是六祖大师他开悟的境界。那神秀大师他所写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然这个五祖弘忍大师说还没入门,就是没有开悟自性,没有彻悟自性。

所以忏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镜子玻璃的本体。这个“明”就是什么?开发,借修德显性德,开启我们本有的性德,“明德”就是我们的性德。所以“大学之道”就是成佛之道,就菩萨、大菩萨、菩萨摩诃萨,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那么这个“明德”就是镜子玻璃的本体。玻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照性。

若是说玻璃还差得远,忏公说,如果我们要用玻璃来形容我们的自性,他说,那还差得远,他说,比不上心性本觉理体、光明德性那个是尊贵的,像摩尼宝珠一样,现在说金刚钻石一样。金刚钻石做的镜子,都擦干净了,灰尘、鼻涕、唾沫,以至于屎尿都擦干净了,妄想烦恼、贪瞋痴、杀盗淫妄都没有了,这时候说是空。但是空而不空,为什么呢?真空能够生出妙有,那个宝贵的佛性,就是“明德”,显明出来以后,“明明德”。大人之学就是菩提道,修六波罗蜜。

这个时候拜下去,能礼所礼都空寂了,妄想丝毫都不起,生不起来,心在无生、不生不灭的心中,我们说“花开见佛悟无生”,明明白白地把无生悟了,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忏云老法师说,白刃临头也不怕。白刃临头就是要砍头了,白刃临头也不怕,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在那个沙场战争的时候,大家喊冲啊、杀啊。他说,我们这一念觉性,白刃临头也不怕,战争也不怕。以至于功夫成就了,心总在无生,临终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往生西方。所以无生的功夫很重要很重要。无生就入甚深禅定了,入念佛三昧的境界了。这个是“能礼所礼性空寂”。

那“感应道交难思议”呢?“能礼所礼性空寂”就是心里不生妄想。再至诚恳切,以我弟子的心要感动佛陀的心,我就至诚恳切地感动佛心,求佛力来加被。所以为什么忏悔会有感应?会感应道交?忏悔会灭罪消愆?它就是这个道理,佛力加持。“应”就是答应我,或者是回答我、应我,感应我的心灵成为佛的心灵。这种彼此道交、心灵感通不可思议,不是心里思惟就思惟得到的,也不是言语说得到的,不可思不可议,这个在禅宗讲的境界叫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佛力的加持跟感应是不可思议的,你言语形容不出来的,你心想不出来的。老和尚说,我们的这念真如自性,阿赖耶是缘不到的,阿赖耶缘不到真如自性。我们的阿赖耶是什么?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不可思不可议,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感应道交就难思议,就会有感应了,也就一念至诚的心。所以如何做到感应道交呢?老和尚说,李炳南老师说,至诚感通。所以“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帝珠”就是帝释天的珠子,它一粒一粒串起来就是一条,再多串、添上网,横串竖串,串成六角的时候,珠子彼此就映照了。就像我们有一些大饭店,你进去大厅,有非常大的那个垂吊的那种水晶灯,那里面就有很多珠子。那帝释天的帝珠那就更殊胜了,那个珠子彼此就映照。忏公就特别比喻说,就像你到理发厅去,到大的理发厅,它装了很多镜子,这边门口照到前面的镜子,镜子再反映照到后面的镜子,镜子彼此映照无量无边。“我此道场如帝珠”,帝释天的珠子,彼此辉映,弥陀如来现在我心中,这个时候我再“头面接足归命礼”。

那么忏公说,这是依着华严法界观来礼佛的方法,就是这一种观想,是用华严法界观来礼佛的,这种方法是华严的境界,能够如此而礼,当功夫相应的时候,就是圆顿止观,则能转有相礼佛为无相礼佛,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因此,平常静坐的时候,可以依照忏公老和尚这个开示如法思惟此理。当拜佛的时候,再默默地随文入观。虽然你一时无法完全理解,但是在不断地念诵中,你在拜佛的时候就“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你就这样念,礼佛的时候就这样不断念,念这个偈颂。他说,你虽然一时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契会,但是在不断地念诵当中。

像有一次我在澳洲净宗学院,碰到我们国内大陆有一位,以前是做过电影明星,洗尽铅华,我们说洗尽铅华,就是他离开这个五欲六尘的、名闻利养的生活,他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只听老法师《无量寿经》、《净土大经科注》,然后每天念佛。然后他在净宗学院跟我讲,他说,黄警官,因为他大概是四十岁左右,他看起来非常年轻,容光焕发,气色非常好,他跟我讲,我每天礼佛一千拜。我就非常赞叹他,我说,那你不得了啊。他说他全身轻盈,每天全身轻盈,就像在,就在,我们一般说出家人他行云流水,他说他走路就是轻飘飘的。

你如果是像他这样每天礼佛一千拜,每天念这个偈颂一千遍,“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每天你念一千遍,就是会刹那间、突然间相应了,你随文入观,不断地念诵中,透过不思议熏习、不思议地变化,也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慢慢就契会了它的意境。

虔诚礼拜的基础下,再配合礼佛偈,将一切的功德导归净土,那忏云老法师说,那便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忏公说,大众不妨试试看。

以上是我们报告忏公老法师教我们如何来“观想礼无数佛”,我们就报告到这里。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诸佛经典。与世间之善书不同。一则但知谋及身家。一则直欲救人慧命。一则止能谈议现在。一则直欲福利多生。世间若无佛经。则天上天下。皆如长夜。所以胜天王经云。若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慧命”,我们说法身慧命,法身以智慧为寿命。智慧之命夭伤,就是我们智慧之命如果受到损害,则法身之体亡失,那么你就障蔽了我们这个法身之体。盖慧为法身之寿命,故曰慧命。《四教仪》曰:“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这个在《佛学大辞典》里面告诉我们说,末代的凡夫在佛法当中起了断灭见。断灭见就是我们见惑里面的边见,就是断见跟常见,断见就是人死了就死了,没有前世今生,没有来生他世,这个是断灭见;或者是人死了永远当人,这也是常见。那这样的话会夭伤慧命,会伤害到我们的慧命,亡失法身,会失去证法身的机会。

我们来补充说明这个“慧命”,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赞佛宝功德。佛是梵语,意思是觉者。佛所觉证的,是正法,正法也可译为妙法。法是可轨可则的,不变不失的,所以正法是中正而不偏邪的,微妙而非浅显的真理,这是有永久性的、普遍性的绝对真理。圆满觉证了正法,才名为佛,所以我们圆满无上菩提。所以佛是以正法为身,名为法身,也就是绝对真理的具体实践者、显现者。

佛为什么能够圆满觉悟呢?因为佛有无漏的清净智慧,无漏就是离一切烦恼杂染。智慧最清净,所觉证的正法也就是最清净的,所以称为最清净法身,法界即法身。正法是无往而不在的,迷了并没有损减,觉证了也没有增多,不增不减,有净慧才能证觉清净的正法,所以佛以净慧为命,称为慧命。

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法身与慧命的统一,就是佛。现在譬喻说,佛的智慧,如明月一样;净慧的体证正法,如明月的朗照秋夜的晴空一样。没有云翳,就是没有乌云,没有乌云障蔽,月光皎洁,蔚蓝色的虚空在月光中也分外的清净。这就是说,清净觉照的佛智,彻底证觉正法,正法也究竟清净显现在净慧之中。所以经上说,“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是佛呢?

以上是我们说明“慧命”的意思。

再来,“法师所行之处”,“法师”,称能精通佛法为人之师者,又谓行法之师也。《法华经·序品》曰:“常修梵行,皆为法师。”《法华文句》曰:“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中略)师于妙法自行成就。(中略)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故云法师。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这个我们是最容易明白了,譬如我们到诊所去给医生看病,医生开药方,那我们就到西药店去抓药,那西药店的这个药师,他就按照药单就配药给你去治病。那佛就是什么?他开智慧的法药给你,让你能够解除烦恼,能够离开苦乐忧喜舍,就是“如世药师以药治人病,名为药师”。法师既为能说法之人,“所行之处”就是他教法弘传所到的地方。这个叫“法师所行之处”。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一切佛书,和世上的善书不同。世间上的善书只讲到立身安家,佛书就直接救你的慧命,救人的慧命。世间书只能谈论到现在,佛书呢?佛书它可以福利到多生。世间上如果没有佛书,那么天上天下就如漫漫长夜。所以《胜天王经》说,凡是法师所到的地方,善男子、善女人都应当刺血洒地,使尘土不飞起来。这样的供养并不算过分。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念经能解其义。复能如说修行。固为上也。若不能解其义。但存敬慕之心。亦得无量福报。譬之儿童服药。虽未谙其方。却能除病。”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未谙”,“谙”就是熟悉、知晓。例如不谙水性。这里是指不熟悉、不精通。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念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并且又能够按经中所说的去实行,当然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要保持敬慕的心理,也能得到无量的福报。譬如儿童吃药,虽然他不知道药方,但能够消除他的病。

这个地方讲说,念经,你能够理解它的真义,能够“如说修行”,这是最上善根的人。如果你不能够解其义,但能够存恭敬心,也能够得到无量的福报。就像儿童服药,虽然他不明白这个药方,但是却可以治病。

老法师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所以我们就报告老法师开示,佛号能消一切业障。

我们现在明白,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修行证果,到最后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隋唐时代的古大德都不是普通人。像善导大师、智者大师,这些都不是普通人,人家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东方小释迦,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再来的。所以有修有证,为我们说明,佛号展开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所以就知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有多么珍贵啊,佛号展开就是一部《无量寿经》,一部《无量寿经》展开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就是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法,三藏十二部经典。那换句话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在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归纳起来就是这一句佛号。所以你常念这句佛号,就把十方三世所说的一切经教统统都念完了,你就看这多么殊胜啊,都不离开这一句名号,你说这个是多么殊胜啊。这是第一点,老法师的开示。

第二点,老法师说,如果我们自己感觉业障深重,什么样的经法消不了我们的业障。我们有时候自己也有这种感觉,我这个业障很重,我到底是诵《金刚经》好呢?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我诵《金刚经》好呢?还是诵《地藏经》好呢?还是诵《无量寿经》好呢?还是诵《药师经》好呢?都有这个问题。老法师说,什么样的经法消不了的业障,我们当下这一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能消。

有一次我去参加我们的莲友的一个她丈夫、她师兄的告别式,那么请了一位法师来带领家属跟莲友做告别式的诵经仪轨,那刚好他们的课诵本是他们自己编的,那里面,课诵本的后面讲念佛感应。那就有一位居士,他以前是一个佛道双修的修道人,那以前他不了解这句佛号功德有多么殊胜。那他曾经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几乎走火入魔,人家跟他讲,你这个房子里面有这个众生,很多鬼道众生住在这里,怎么赶都赶不走。他越想越恐怖,他也请法师、道士去诵经、去超度,做了很多。

最后他遇到一位法师告诉他说,你不用搞得那么复杂,你就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他就早也念、晚也念、忙也念、闲也念,他一天到晚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那些众生全部都超度了,非常地吉祥。他说,里面本来是阴宅,后来就非常地清净。他说,这句佛号太不可思议了,都不用做什么法会仪式,也不要什么超度,这句佛号就可以超度了。后来那些众生全部都离开了,念佛念到精进到那些众生都跟他顶礼赞叹,最后全部选择离开,恢复吉祥。就是大吉祥光明云,真正是大吉祥光明云啊,大福德光明云,《地藏经》里面讲那十种光明云,那大功德光明云,也是大智慧光明云,那大般若光明云,也是大三昧光明云,最后大赞叹光明云,大圆满光明云,全部都俱足了。所以这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光明云。

老和尚说,我们当下这一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能消一切罪障。佛号到底起多大作用呢?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信解到什么程度,它就能起什么程度的作用;你要是不信它,你念,念了也起不了作用;你有一分信心就能起一分作用,你有十分信心它就起十分作用。曾经有一位脑瘤很重的病人,群医束手无策,他准备要等死了,所有医生都说没有救了,他脑瘤,最后这位脑瘤的病人,最后法师教他说,你就持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他持到后来,脑瘤的病就减缓了,最后得到健康。这就是这里讲的,你有一分信心就起一分作用,有十分信心就起十分作用,这是真理。

我们一定要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该要放下。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是自性的德号,我们要把它念起来,这就对了。老和尚的意思是说,你这句佛号一提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这句佛号提起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样就可以放下来了。那么一切都可以放下来,当然病也可以放下来了,你也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当然到最后,你也能够一经通,一切经通,你真的念到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所有的经典你都能够解其义。假如你都做不到这个地步,你至少把这句佛号能够伏住你的烦恼,李炳南老师说,伏惑,就像儿童服药一样,“虽未谙其方”,虽然你不能够契入如来自性,但是你也可以最后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却能除病”,这是净土的殊胜在这里。

好,我们再看下面,“(下附佛法渊源)”,原文二则,我们看第一则:

“阿难结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后。将结四十九年所说法。人天大集。阿难升高座。披如来衣。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天帝释。进七宝案。至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他化天王。进七宝几。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夹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脚。结集既成。阿阇世王写得五本。梵王写三本。帝释写七本。娑竭罗龙王写八万本。皆以金银七宝印。印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七宝”,“七宝”是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就“七宝”在诸经所说略有不同。《般若经》上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再来,“盖”是伞,我们一般说伞盖伞盖。

“案”,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

“罗睺阿修罗王”是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例如《起世因本经·卷五》亦列举四大阿修罗王,并记载其住处。罗睺阿修罗王住于须弥山北面千由旬之处之大海下。

“几”,《说文》云:“坐所以凭也。”指小或矮的桌子。

“拂”,我们现在讲拂尘、拂尘,这有时候高僧大德主持法会,那侍者会在旁边拿一只拂尘,那一般的拂尘它是用白色的毛,长毛,拂尘。它这个是掸拭尘埃或驱除蚊蝇的用具。

“阿阇世”,国王的名,阿阇世王。他是佛住世时摩揭陀国的统治者。他当太子的时候,听恶友提婆达多的怂恿,幽禁他、幽困他的父王频婆娑罗王,并殴打他的母亲韦提希夫人,后来是他旁边的忠臣耆婆劝他说,你不能够殴打你的母亲,他才住手。后来韦提希夫人求助释迦牟尼佛,成就了《观无量寿佛经》,因为后来释迦牟尼佛开示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阿阇世王即位后,并吞诸小国,威震四邻。但是因为他害了父亲的罪,而且他又跟提婆达多想要害佛陀,所以他到最后果报现前,遍体生脓疮,痛苦不堪。后来经善友提醒,到佛陀前面向佛陀忏悔,至佛所忏悔。后来他这个脓疮因为忏悔痊愈以后,他就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佛门有力的护法,经藏结集他就是做功德主。在《无量寿经》里面讲,佛陀说,他是上品中生。他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所以他是因为一时迷惑颠倒,造了地狱的罪业,但是他最后往生极乐世界,那不得了,上品中生。老和尚讲过,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这四品是生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不得了啊。实报庄严土是什么境界呢?法身大士的境界。

再来,“娑竭罗龙”,“娑竭罗”,海名,译为咸海。“娑竭罗龙”,依所住之海而得名。或言依国而立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阿难结集。(摘自《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之后,他的大弟子将要结集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说的法。四面八方的众生都聚集到一起,紧随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的阿难升上了高座,披上了如来衣。大梵天王捧着七宝盖覆盖在阿难头上,天帝释进献七宝案放到阿难面前,罗睺阿修罗王拿着七宝香炉放在阿难案前,他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进献七宝几,魔王波旬拿着七宝拂授予阿难,仍然和帝释站立左右,四大天王靠着高座的四脚边侍卫。结集已经完成,阿阇世王写成经书五本,梵王写成三本,帝释写成七本,娑竭罗龙王写成八万本,都以金银七宝为材料,印刷了这些经典。

我们来探讨佛经的第一次结集。佛经总共有四次结集,那么第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以后开始的。佛陀说法四十五年,亦有说四十九年,席不暇暖地到各地恒河两岸奔走说法,足迹遍了恒河两岸。到了八十岁那一年,从摩揭陀国到毗舍离,在毗舍离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诲。这时候,佛陀的身体染了疾病,他自己知道将在三个月内涅槃。他又渐渐地向前走,经过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时间,向村民说法。你看,佛陀当时也是到处法布施,不拣尊贵,不分别尊贵跟贫贱,一律平等说法,向村民,为他们开示。在波婆村接受金工,就金属的铁匠,名纯陀,他最后供养佛陀。那么后来佛陀的病势加重,于是再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林,佛陀就在,选择在娑罗双树间之处,作他入灭的地方。这个也有表法,娑罗双树。后来佛陀要灭度的时候,整个白鹤都飞过来,栖息在这个树林上,变成雪白的这个娑罗双树。所以这个双树也是表法佛陀他所开示的福慧双修、解行并重、大小二乘、悲智等运、定慧等持。

佛陀在阿难铺上僧伽梨大衣上面,右胁卧下时,已经疲倦不堪了。当时一位外道名叫须跋陀罗,这位弟子来求见,佛陀又抖擞精神为他开示,而且收他为弟子,成为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那么随侍在佛陀的阿难尊者见佛病势沉重,十分难过,佛陀就对阿难说了,他说,别难过,信任自己,紧握真理明灯,在真理中求解脱。阿难三次请佛住世,佛陀回答说,万法自性仍归于灭,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体怎么能够永存呢?我这段生命就必须循着自然法性而归于寂灭。阿难陀和阿那律、罗睺罗等听了,不禁流泪,于是众弟子公推阿难陀,阿难尊者,请问佛陀四个问题:

第一,佛陀你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为师,佛陀你涅槃以后,我们依谁为师?

二,佛陀你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以后,我们依什么安住呢?

三,佛陀住世时,恶性的比丘有佛陀调伏,佛陀涅槃以后,恶性的比丘如何调伏呢?

四,佛陀住世时,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呢?

佛陀说,我答覆你这四个问题,你们好好记着:

一,我涅槃后,应依戒律为师,就以戒为师。

二,我涅槃后,应依四念处安住。

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我们念佛人,其实我们是要依四念处。我们台湾有一位圆寂了早期的讲经法师,他是长期在美国弘法,叫妙境长老,那么他本身也修持非常好,他就说,净土行人应该要依四念处来念佛,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第三,我涅槃后,恶性比丘,应“默摈”(默摈就是不与之往来谈话)来处理。

第四,我涅槃后,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

那么这个以上就是提到阿难尊者在佛陀入涅槃之前所请教的这四个问题。所以最后这个问题就是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这是跟后来的结集,经藏结集有关。

那佛经总共有四次的结集。因为佛灭度以后,诸弟子为恐异说邪见,加上当时有一些佛弟子就说,佛陀弟子说,哎呀,佛陀灭度了,我们现在就不会受约束了,那再加上当时有一些异说邪见渗入了佛法里面,为恐三藏教义日久散失故,乃有结集之举。那么结集就是说,聚集众比丘,依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让他登高座,使登高座,述佛所说,如果大众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为与当时佛陀说法相符合,那就记录在那个贝叶上,成为正式的经典。今天所流传的经律,都是从经藏结集而来的,故大藏经所不录,都是后人伪造,不宜信从。

那么结集三藏,本来只有,只应有一次,但是因为历时长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所以在佛灭度四百年当中,乃有四次的结集,后三次都有不得已的理由。那我们今天只介绍第一次结集,跟阿难尊者有关。

那么第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后的三个月,迦叶尊者获得这个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你看,阿阇世王就是第一次结集的功德主,召请了阿罗汉一千人,集结在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一千人的阿罗汉之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那么派阿难陀,阿难尊者,负责经藏,优波离尊者负责律藏,这个就是所谓的上座部结集,也称为五百结集。结集就是,大会主席就是迦叶尊者,那经藏的部分就由阿难尊者朗诵出来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再把这一部经诵出来,下面的五百阿罗汉都同意说,佛陀是这样说的,那这部经就通过了,这个叫上座部结集。

那么当时有数万比丘后来就赶到了,他们也想参加窟内听法,可是迦叶尊者没有允许,于是这一万比丘到岩窟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即所谓的大众部结集。

所以结集有两种,一种是上座部结集,一个是大众部结集。

好,我们就补充到这里。

再来,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按)佛言。此阎浮洲。三十二国。(阎浮提。共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遗教。东弗婆提。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国。亦可并行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指北俱卢洲)。”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名相注释:

“阎浮”,旧称阎浮提,新称赡部洲,在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就是南赡部洲,就是阎浮提。阎浮者新称赡部,它是印度的一种树名,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称南阎浮提。

“大根”,大业之机根。

“东弗婆提”,“东弗婆提”是地名,新曰毘地诃,东大洲名也。这个就是东胜神州,南赡部洲,再来就是东胜神洲,就是东弗婆提。

“瞿耶尼”,“瞿耶尼”又作俱耶尼,在须弥山西方之大洲名,译曰牛货,谓以牛买物,如此洲用钱也。那么“瞿耶尼”就是西牛货洲。

那“北俱卢洲”,佛经所说的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佛说,我们这个阎浮洲三十二国(阎浮提,共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的众生,都有很深的善根,可以流传佛教。东方弗婆提二百六十国,西方瞿耶尼一百三十国,也可以流传佛教。其他的地方众生福薄,不能流传(指北俱卢洲)。

好,我们看下面,“此土闻经”,我们看经文: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梵僧摩腾。竺法兰。及佛经。图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腾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处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传教往化。时帝大悦。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梵僧较试优劣。帝敕尚书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经。道士皆以荻火绕坛。临经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风衰替。敢延经义在坛。以火验其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灰烬。种种咒术。皆不能验。道士相顾失色。太傅张衍曰。卿今既无一验。宜从佛剃发矣。褚善信等。惭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得未曾有。摩腾禅师。踊身高飞。神化自在。法兰师。为众说法。开化未闻。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及道士吕惠通等。共千余人。并求出家。帝皆许之。遂建十寺。广兴佛法。(至今洛阳。尚有燔经台遗迹)。”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此土闻经”,这个是指汉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到天竺国求经,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回洛阳。

“摩腾”就是摄摩腾,竺摄摩腾。他是中天竺人,就中印度人,能解大小乘经典。曾经为一个小国王讲《金光明经》,以防敌国侵害,名声逐渐大显。汉明帝派遣蔡愔等于天竺求法,遇到了摄摩腾,在永平十年跟竺法兰共同到洛阳,翻译《四十二章经》等,汉地就是中国有佛法从这个时候开始。

“竺法兰”,他姓竺,名法兰,中印度人。汉明帝永平中,和迦叶摩腾共来中国,翻译《四十二章经》等。

“法王”,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法王”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我们的本有的自性、清净心,这就是“法王”。

“永平十四年”,“永平”是东汉明帝他的年号,东汉明帝就是刘庄,那么永平十四年即西元七一年。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五岳”,中国的五岳,就是道教的五座仙山,东岳广乘山、南岳长离山、西岳丽农山、北岳广野山、中岳昆仑山。见明朝杨慎《丹铅总录·地理》引《道经》。

“表”,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奏章。例如三国时代蜀汉的诸葛亮他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这个表是一种奏章。

“尚书令”就是古代的职官名,是秦朝的时候设置的,汉朝沿袭,掌管奏章文书。魏、晋以后,地位日渐重要,到唐代为尚书省的长官,就是宰相的职务。后来到宋朝的时候,它只是一种赠官而不实授。明朝的时候就废掉了。

“白马寺”,在河南洛阳县东故洛阳城西。汉明帝的时候,摄摩腾跟竺法兰从西域以白马驮经到中国来,在鸿胪寺。古代鸿胪寺是接待外宾的单位,因为寺是当时九卿之官署,它有点像外交部。那现在就变成佛寺的名称了,寺。佛寺的名称是从这个白马寺开始,这是僧寺之始也。佛入中国之始,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这就是汉明帝所建立的白马寺。所以当时皇帝就派遣使者到西域求法,得到佛经跟佛像回来,就用白马驮经。

再来,“奠食”,就是祭献,用祭品祭神或是向死者致祭,这个“奠食”。

“行殿”,可移动的宫殿,是一种安稳的大车,或者是行宫。

“舍利”,佛的舍利就是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他圆寂以后火化,那么他的色身会凝结有舍利,像珠子一样,有时候会有舍利花,像花一样,那么有些是白色为骨舍利,红色的为血肉舍利,黑色的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的。这是依据他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道的一种证明,是无量功德所成就的。如果是佛舍利,世间所有东西都不能破坏它,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的,它的坚度便相应减少。

“荻火”,“荻”就是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像芦苇,秋天的时候开紫色花,它的茎可以编草席。这个“荻火”就是以烧荻草所生出的火。

“衰替”就是衰败。

“敢延”,“敢”就是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延”就是引进。意思是冒昧地请求,叫“敢延”。

“太傅”,古代官名,它是三公之一,周朝时候设置的,它是辅弼天子治理天下。仅次于太师,历代都有设置。明清的时候就变成一种赠官的性质,并无实职。

“剃发”,“剃发”就是剃掉须发,是佛弟子出家之相,表明去除骄慢和跟外道出家有别,叫“剃发”。

“上空如盖”,“上”就是升上去,由下而上。作动词。意思指佛舍利所放之光,射向天上,覆盖在整个天空。这叫“上空如盖”。

“开化未闻”,“开化”就是教人开蒙化恶。意思指教学之义理精妙,方法之善巧,令人开蒙化恶,前所未闻。

“司空”,古代的官名,周朝为九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汉朝的时候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

“燔”就是炙烤、焚烧。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东汉明帝的时候,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天竺国迎回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和佛经、图像。汉明帝问道,法王出世,为什么教化没有普及到我们这个地方呢?摩腾说,天竺国是大千世界一切佛出过百千年后,才有圣人到东土来传教。明帝听后非常高兴。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五岳各山道士,有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请求和佛僧较量高低,明帝命令尚书宋庠,在这个月的十五日,组织大众聚集在白马寺南门外。全场设立三个坛,道士将道经三百六十九卷放置在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书共二百三十五卷放置在中坛,祭祀百神供品放在东坛。明帝在寺门路西,建立行殿,安置佛舍利和佛经。道士用荻草烧火,绕坛而走,当要烧经的时候,痛哭流涕,说,皇上信奉邪教,道风衰败更替,今天斗胆把经典放在坛上,用火验定谁真谁假。说完就放火烧经,道经一瞬间变为灰烬。种种咒术,都不灵验。道士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太傅张衍说,现在既然不灵验,你们就应当随佛剃发出家了。褚善信等人惭愧无言。

在这个时候,佛的舍利放出五彩光芒,照耀天际,覆盖大地,掩蔽了太阳,放射到大众身上,真是从来没有过的奇景。同时摄摩腾法师跃身高飞,神通变化自在,竺法兰法师为众说法,教化大众。这时,司空刘峻,后宫阴夫人,还有道士吕惠通等一千多人一起请求出家,汉明帝全部答应。于是就建立了十所寺庙,大力弘扬佛法。(现在洛阳还有焚经台的遗迹)。

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刚才的白话解。佛教传来中国以后,它受到朝廷帝王的崇奉与保护,引起了五岳诸山道教的道士他们心生忌妒,他们就上表奏给皇帝。这是刚才我们原文跟白话解里面没有的,我再来做一个补充。

这些道士他们的奏表上面写,“陛下弃本逐末,求教梵僧,恐非大道,臣等五岳诸山,多有聪明智慧,博通经典者,请与试验。臣等经术,悉能了了,太虚符咒,并皆明白,吞符饵气,策使鬼神,入火不烧,履水不溺,愿与比较。”他这一段的奏表,道士就是说,皇帝你弃本逐末,你反而请教这些梵僧,恐怕这不是大道。我们五岳诸山,我们有很多聪明智慧的、博通经典的修行者,我们希望跟梵僧较量较量。我们对这些经术,我们都能够彻底明白,我们这些符咒也可以驱动鬼神,入火不能烧,履水不会淹死,希望跟这些梵僧较量。

皇帝就答应了,就选择在白马寺的南方,就建筑三台,“分置释道经典”,以及佛的舍利。所以当时我们有提到说,这个摄摩腾他以神通变化踊入虚空,是刚才提到说,他神通自在,跃身高飞,显示神通。当时经典上有记载,摄摩腾有说一首偈语,这个偈语我们把它说明一下,他说偈曰:“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巨海量,丘无嵩岳荣,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摄摩腾他就说这首偈语。

“狐非狮子类”,狐狸怎么可以跟狮子相比呢?他这个比喻,师子,佛陀说法像狮子吼,所以狮子是丛林之王,佛为法中之王,所以佛陀的弟子叫法王子。那道家的这些修行者,摄摩腾就比喻说,狐狸怎么可以跟狮子比呢?两个完全是不同的这个威德力啊。“灯非日月明”,你一盏灯怎么可以跟日月相比呢?那佛法比成日月,佛陀比喻成狮子,那你灯怎么可以跟日月比呢?那水池怎么可以跟大海比它那个量呢?“池无巨海量”,一个水池的这个水量,你么可以跟大海的这个海量来相比呢?“池无巨海量”,“巨海量”就比喻是佛法、佛经、佛教。“丘无嵩岳荣”,“丘”是小山,“嵩”是高耸的这个高山,那小山怎么可以跟这个嵩岳比呢?嵩岳这个树木参天,“丘无嵩岳荣”。

“法云垂世界”,“法云”就是佛陀说法如云,护佑众生,降甘露润泽苍生,叫“法云垂世界”。“法雨润群萌”,佛陀说法像甘露一样,大树得大利,小树得小利,“润群萌”就是所有的法界众生都得到利益了,“法雨润群萌”。“显通希有事”,我们这个舍利放光了,我们这个佛经烧不坏了,这些神通变化,这些是小事情,“显通希有事”,是很正常的,只要你开显智慧,六通就现前。这是“显通希有事”。“处处化群生”,到处都可以说法度众生,佛陀度众生是十法界众生统统是超度的,所以“处处化群生”。四生啊,这个六道,统统是受佛救度的,这是“处处化群生”。

这个是我再补充一下,摄摩腾当时在踊入虚空的时候有说这首偈语。

我们看下面的按语:

“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有北界妇人。忽作外国语。观者如市。遂索纸笔。作外国书。俄成五纸。投笔教人读。人皆莫识。有数岁儿。偶在妇旁。妇即指曰。此儿能读。小儿得书。即以外国语读之。观者惊愕。德慎遣吏斋书。诣许下寺。以示梵僧。僧惊曰。斯乃佛经中语也。此土偶亡数行。正忧道远难得。遂留写之。”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建安”是东汉献帝刘协的第五个年号,流亡时期所用。据《法苑珠林》记载,丁德慎做凝阴令(这个“凝”应该是“颖”的这个笔误,应该是“颖阴令”,颖阴在今天的河南许昌县),是建安年间的事情。这个就是“晋建安中,丁德慎,为凝阴令”,应该有可能是颖阴令。

“斋书”,“斋书”就是恭恭敬敬地持着文书。《正韵》,“洁也、庄也、恭也。”斋就是“洁也、庄也、恭也”。

“偶亡”,“亡”就是失去。这里是指恰巧丢失。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白话解:

晋建安时,丁德慎为凝阴令。北方地界有一个妇女,突然说外国话,看的人越来越多。她又向人要纸笔,写外国字,一下子就写满五张纸,教人去读,没有人能够认识。有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偶然站在妇女身边,妇女就指着他说,这个小孩能读。小孩拿到纸,就用外国语读出来,观众都感到非常惊奇。丁德慎派人取来她写的纸,送到寺庙,请梵僧看。梵僧大惊说,这是佛经中的语言,我们这个地方正丢失了这几行字,我正在忧虑路远难得啊。就留下来补写到经书上。

好,那么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经文,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讲完,要分三集来完成。那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聆听老法师的开示。那么第二十六句都跟念佛、拜佛、念经有关,所以我们就来报告一下老法师的开示,念佛终极的目标是极乐世界。

第一点,老和尚说,阿弥陀佛帮助你生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算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就是你是带业往生的,到极乐世界的上中下品,那是最差的,下下品往生,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十身互用。你就有这种本事,你就可以展现在十法界,众生有感,你就有应,一点都不假。

第二,老法师说,你才到极乐世界,你的无明烦恼还没有破,习气还很多,为什么就有这个能力呢?实际上这不是你自性的本能,是阿弥陀佛智慧威神加持的。你表现出来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几乎是没有差别。这个很不思议啊,一品烦恼都没断,你的智慧德能就跟诸佛如来几乎是没有差别。所以为什么说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一点都没有错,这没有人要相信啊,没有俱足善根福德因缘,他不相信哪,他说,怎么可能呢?就好像一个没有读书的跟一个博士,他说,他们两个的智慧德能都一模一样,这一般人都不相信,首先会起怀疑。所以你看,众生,就是这个贪瞋痴慢疑,这个疑心一起来,就跟信心不相应了。老和尚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无比殊胜之处,他说,各位如果细读《无量寿经》就明白了。

第三,他说,现在身体还健在,真正悟入这个境界,能不能借这个身体来帮助苦难众生呢?可以,行。他说,你在这个世间就好像变了一个人的样子,你不是从前那个样子。

就像我们台北的福德净宗学会的庄义法师说的,他们有一个莲友生了一个非常罕见的疾病,很少人会生那种疾病的,他说,打一个针要一百万台币。那在医院的时候已经濒临死亡,那个医生跟其他医生讨论她的病情说,这个人没有救了,这个人到晚上就死掉了,算了,就我们尽量去医啦,她反正她没救了,死定了,医生宣布死亡。

那个师姐昨天有到我们讲堂来,因为我们要请庄义法师来我们这边主持三时系念法会,同时也为我们莲友来授课,讲解老人关怀,还有梵呗课程,那个师姐我亲眼看到。她后来,她听完这个医生讲这些话以后,她起了一个念头说,不行,我还有一个老人院还没有去关怀,我这个事情还没有做完,不能走。就动了这个念头以后,到现在还没死掉。这就是什么?阿弥陀佛的威德加持。老和尚说,能不能借这个身体来帮助苦难众生呢?我们这位师姐就是在那个临命终濒临死亡的那一个念头,发了这个菩提心说,不行,我还有老人院这个苦难众生,老人还没有去关怀。老和尚说,在这个世间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就她那一个念头,她那个念头是真的是至诚感通,真诚心发出来了的,所以跟菩提心相应。

他说,你在这个世间好像变了一个人的样子,你不是从前那个样子,完全变了。从前你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搞五欲六尘、搞人我是非,现在完全没有了。现在像什么呢?像《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一样。善财童子真的证果了、成佛了,他并没有离开这个世间,他给大家表演这个样子,显现正道给大家看。

第四,邪正。五十三参里面的五十三位菩萨善知识,你仔细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其实是就像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一样。我们从早晨到晚上睡觉,我们一天所接触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就是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你看善财童子怎么接待呢?怎样接待,你就开智慧。也就是说,你学善财童子这样去参访,善财童子是什么样的态度,他是什么样的心念,他是用什么样的真心,去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你学善财童子,如果你学会善财童子的接待方法,那你也就开智慧了,你也就开智慧了,你就知道行菩萨道了。可是善财童子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导归极乐,自己终极的目标是极乐世界,是亲近阿弥陀佛。最好的榜样,我们应当效法才对。

以上这四点是老法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的开示,就是我们念佛终极目的就是极乐世界。

再来,我们刚才在研讨的时候,我们也有提到,“念经能解其义,复能如说修行,固为上也。若不能解其义,但存敬慕之心,亦得无量福报。譬之儿童服药,虽未谙其方,却能除病”。这里面就提到了,我们刚才也有提到,念佛能够消除罪业,那我们就来提说,念佛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念呢?

第一点,老和尚说,修行用功千万要记住,不能把打妄想当作观照。但在初学,确实是用意识心,若观照得力,妄想、烦恼就会减少,智慧就会增长,这代表修行已步上轨道。如果仍然妄想、烦恼不断,那证明自己的观照功夫不得力,这是通途方法修学困难的地方在这里。就是妄想没办法断,所以那个观照的力量起不来,观照的功夫不能够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毛病、习气太多。所以一般你修通途的方法就是说,你要修禅宗的,你要学讲经,修天台的,你要修密宗的,你要修华严贤首的,你修其他宗的,就是通途的修行方法,它困难在这个地方,就是妄想、烦恼不断。

第二,那净土宗的方便,就是用意识心来专持这句名号,也就说你用妄心在念佛,你用妄心来念佛,名号功德一样不可思议。名号的确是真实的,因此你用妄心跟意识心去持这个真实的名号,那这个妄心最后就变成真心,这个妄心就是变成真心了。这是念佛法门殊胜的地方。因为佛号是真实的功德,虽然你是用妄心、意识心在念,但是最后你的妄心跟意识心却变成真心了。这就是净土法门它殊胜的地方,也就是一切法门都没有这种情形,所以称为第一方便法门。

第三,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归到这句名号。譬如说你念佛要念到什么程度,你知道吗?你除了在专注做事情,在读诵经典以外,你随时随地要记得提起这句佛号,上净房你也可以默念啊,你随时要记得。譬如说我们拿念珠或是我们拿计数器,像我就是这样,念佛念到什么程度呢?我随时在找我的计数器,诶,我计数器刚才放到哪里去?因为刚好去倒一杯水,或者去拿一个东西,我计数器就放在旁边,诶,我马上就去找计数器。这就是什么?随时不要忘记佛号,这个叫摄取不舍,就是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归到这句名号,一直要念到你功夫成片。

你到这样的程度,就跟宗门教下所谓的“观照”完全一样。因为什么?你用这一句佛号来观照自己这一念心。能念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把心安住了。刚开始是用这句佛号来观照自己这念心,念到后来,到事一心不乱的时候,心就照住了。到照住的时候,继续念下去,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了。所以我们修行的次第,观照、照住、照见。所以你观照的时候,其实就可以修到功夫成片了,因为到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了,到理一心不乱就照见了,那照见就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了。

所以古德常说,“念佛法门,暗合道妙”,道妙就是明心见性,用这个方法得定、见性的人很多。锅漏匠就是一个例子,修无法师也是一样,海贤老和尚也是一样,就是用这句佛号得定了、见性了。纵然你不能够得定、不能够见性,也能够往生。祖师大德也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开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只要能往生,就绝对能开悟,就绝对能见性,净土法门它的殊胜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你不一定开悟,也不一定见性,但是你保证可以往生,“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不会离开阿弥陀佛了。你在三界六道,在三善道福报会享尽,到三恶道苦不堪言,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根本没有亲近三宝的机会,那更不要讲说念这句阿弥陀佛。所以老法师说,这是净土法门最殊胜的地方。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回我们继续再研讨这个念佛的功德。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5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