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3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3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9年04月0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二十,【慈祥为国救民】。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一O九页,我们看经文:

【慈祥为国救民】

【(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才能使国家安定。所以救民就是爱国,爱国就是忠君,爱国就是忠于人民。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这个地方应该括号,爱国就是忠君,这是古代,现代,爱国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上面一句是教育世间人,下面一句是告诫那些有地位的人、有官位的人。

好,我们看第二段经文:

【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老爷』,古时候对官绅的称呼。但也是作为儿女对父亲的称呼,也叫「老爷」,古代都这样,叫「老爷」,就是父亲。那对这一个县太爷,譬如说知县、知府,我们是县太爷,所以「老爷」是古时候对官绅的称呼。

那么再来,『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一句很重要,讲孝道,要好好地解释,不然不了解孔子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唯其疾之忧」,但是它的典故怎么来的呢?孔子为什么讲这一句开示?它的背景是为什么呢?可能要稍微详细讲一下各位才能够明白。这句「父母唯其疾之忧」在《论语·为政篇第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就是从这里出来的,「父母唯其疾之忧」。那么李炳南老师他的《论语讲要》里面的解释,就「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真正的孝,不能让父母操忧你的身体健康,不能让父母挂虑、挂念你的身体状况,这个叫做「子事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包括忧愁,为你的事业忧愁,为你的身体健康忧愁,为你的家庭忧愁,这个都是不孝。唯子于有疾病时,就像我们小时候一出生的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非常忧虑,「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道理是一样的。「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忧」,包括所有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的孝。

好,我们来报告这一段的典故,这个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之后,他的嫡长子,就正宫,他的正妻所生的儿子,这个孟懿子他有妻跟妾。他们的家是鲁国的大家族,三桓之一支。

那三桓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叔孙氏还有孟孙氏。鲁国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公元前六九三年到公元前六六二年。鲁庄公他的父亲是鲁桓公,所以叫三桓。他的妻妾生了四个儿子,后来鲁桓公死了以后,鲁庄公继位,他的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因为孔子是鲁国人。那庶长子,就是妾所生的,庆父,所以他的后代被称为孟孙氏,就这里讲的孟武伯,孟懿子,孟孙氏就是孟武伯他们的这个长辈,这个是庶长子庆父所生的,都称叫孟孙氏,或者叫仲孙氏。那庶次子,一样是妾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是叔牙,他的后代称为叔孙氏。那嫡次子,就是鲁庄公的弟弟,季友,他的后代称为季孙氏。这个是按照当时春秋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这他三个兄弟,可以讲说同父异母的三个兄弟,后代称为大家族。因为三家都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家称为鲁三桓,典故是这样来的。

那这个孟懿子,「孟武伯问孝」就是,孟懿子就是孟武伯的父亲,那首先谈到孟懿子,因为他也是拜孔子为老师。「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个就牵涉到现在讲所谓的尽孝道啦,我们说守孝要七七四十九天。我的父母往生,虽然是现代的社会,我还是照古礼守孝四十九天,而且都还做七,请师父、法师到我家为我父母做七,我自己每一个七都带一个佛一,念佛共修,还到承天禅寺为母亲立牌,等于一个七做三个佛事,我是这么彻底的。那助念第一天,我是二十四小时没有睡觉,一直熬到天亮。我在《圆满临终关怀》写母亲重报轻受,那个喑哑人就是我母亲,那个执笔的人道升居士就是末学本人。有一位国内的莲友问我说,诶,黄警官,《圆满临终关怀》里面那位重报轻受那个母亲是不是你母亲?我说,对了,是我母亲。

这个叫做什么?古代就这样的,「事之以礼」,他活着时候,你就要「事之以礼」,要尽孝。死的时候要「葬之以礼」,要守孝。那父母往生以后,不管是百日对年,或是以后每年他的祭日,你都要「祭之以礼」。我到现在也没变啊,我父亲往生已经二十五年了,在台北市的善导寺,春秋二祭,清明加重阳节再加上七月十五中元普度,善导寺每年都做三场大法会,我到现在二十五年了,不变,一定去那善导寺为父母立牌,能够参加这个法会,积功累德,这个叫「祭之以礼」。

那这一段的原文,《论语》的原文就是说,「孟懿子问孔子」,怎么样才算孝呢?你看那时候就谈论孝,现在多少年啊,二千五百年了。孔子回答说,「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思。现在呢?现在都违背父母的意思啊,不听父母的话,不听老人言啊,忤逆父母啊。有一次,樊迟替孔子驾车,刚才讲「樊迟御」,那个「御」就是帮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怎么样才尽孝道呢?我告诉他说,「无违」。樊迟他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就问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生死大事和祭祀都要以礼行事,就是不违孝道了。

中华传统文化都在老祖宗的智慧里面,孝道也不例外。所以为什么要扎三个根,伦理、道德、因果?现代人都忽略这个孝道了。譬如说现在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我们现在台湾的习俗里面、礼仪里面,已经都被葬仪公司、礼仪公司改变了,七个七,给你做一次浓缩了,简易版的,换成这简易版的,三个七算一个七了,然后七个七在一个礼拜全部给你做完,都失去那个意义了,那个守孝七七四十九天的意义了。

那孟武伯就问孝了,「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那孟懿子的儿子呢孟武伯就问孔子说,怎么样才是孝呢?诶,不错,父子两代都问孝。孔子就回答说,父母忧子之疾,无所不忧,故守身所以事亲,不妄为非而不失身,斯为孝也。所以你能够守身如玉,你能够洁身自爱,能够积功累德,这才是真正尽孝,事亲之道啊。你不胡作非为,不贪赃枉法,不妄为非而不失身,不要自己以身触法,这样的话就不孝了,或者丧失,甚至丧失生命,这都不孝,不妄为非而不失身,斯为孝也。

所以武伯去问孔子,问孝,这可以称为说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因为孔子当时他回到鲁国以后已经是六十八岁了,人家都称孔子叫「国老」,鲁哀公跟季氏都以国家大事向孔子征询。但是孔子已经不打算再出来当官了,他准备要为万世师表了,要教育他的弟子了,就像李炳南老师一样,木铎春风。所以武伯的父亲孟懿子在十四岁的时候,拜当时三十四岁的孔子做他的老师,也就是孟懿子当学生,他十四岁就拜孔子当老师了。那为什么这个因缘呢?我跟你讲,这古代圣贤都出现在帝王里面,像周朝一样啊,周文王他的父亲季历,还有周文王、周武王。因为孟武伯的爷爷孟僖子的遗嘱交代,一定要怎么?尊师重道,要弘扬孝道。所以你看孟僖子有交代,他的德行就可以庇荫子孙,孟懿子就会问孝了,就会弘扬传统文化了,会依止在孔子座下了,诶,他的孟武伯,他的孙子也会尽孝啦。

所以对于武伯来说,无论从年龄上跟辈分上,他都是孔子的晚辈,但是以背景来说的话,他毕竟是这个鲁国三大家族,三桓之一。所以武伯向孔子问孝,可以讲说,他诚实地来讨教,不是一时兴起的。孔子回答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简单一句话,但是历代对它的解释都莫衷一是。包括民国时代的钱穆先生,他有把它做一个整理,钱穆先生归纳出三种说法。

第一种,为人父母者,爱惜子女,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啊。这是第一种说法,就像孩子生病一样,我们小时候都有这个经验。我小时候也是一样,我小时候生病的时候,听我父亲跟我讲说,我生了个病啊,非常地危急,病危了,就是长一个疮,因为古代医学不发达,长一个脓疮,好像是在头部。

我父亲当时他就是乩童,他为神服务的,因为我们家乡有宫庙,那时候他们那个乡下就是以我们这个宫庙作为信仰中心。我爸爸在当时那个乡下,哪一家有灾难,哪一家有困难,我父亲跑得比谁都快,他非常好客,人家一来他请人家吃。那小时候我常看我父亲,所以我也继承他这种好客的这种侠义作风,用我们佛家讲叫菩萨心肠。所以我父亲在我们那个年代,那个乡下,虽然他是一个平凡的一个乩童,但是在乡下的信仰中心就是神,在我们那个年代,在我们宜兰三星。可以讲说,宜兰县最穷的地方就是三星,现在是宜兰县最富有的地方,叫好山好水,就在我们宜兰,那以前是真的太穷了。

我记得我祖母跟我讲,我小时候这里长了个疮疤,好不起来,没办法好,我父亲跪在神面前讲,你无论如何要把我这个儿子治好。那时候乡下也没有什么钱,也没有什么医生。所以范仲淹说啊,他去问算命说,他想当这个宰相跟医生,是没有错。以前我们是在乡下里面最值得人家尊敬大概是村长,再来是学校的老师,再来是什么?我们乡里面唯一的一个诊所,医生。那时候的医生就真的老和尚说的仁医,你没有钱,他一样拿药给你。那个时候的,其实也没多久啊,老和尚说,才不过五十年前而已,五、六十年前而已,老和尚说,那个时候民风非常淳朴,哪有像现在呢,天下大乱。那时候有孝道啊,那时候人有根啊,现在人没有根了,没有弘扬孝道。

那时候我父亲就跪在神面前说,因为我父亲服侍的那个是开漳圣王,对福建漳州贡献非常大,在武则天那个朝代,他是派守在南方的大将军,那开漳圣王是对福建是帮助非常大,救苦救难,他是菩萨化身,听我父亲说,好像是狄仁杰的部将,开漳圣王,在台湾演过他的连续剧。我父亲弘扬道教,我弘扬佛教,佛道双修,我度我父亲去西方极乐世界。最后我父亲皈依三宝,他法名叫道西,我母亲叫道福,那我叫道升,我们都变成同门师兄弟,这法亲眷属啊。

我祖母跟我讲,我父亲就跪在那个神明面前求开漳圣王说,你要把我儿子治好,不然的话我不帮你服务了。后来我真的好了,后来那个病就好了,奇怪啊,神威显赫。这就是什么?「父母」,空一格,逗点,「唯其疾之忧」,我用我自己的例子就可以充分显现。你说为什么我那么孝顺?我对父亲母亲非常孝顺,我可以讲说,这辈子我没有遗憾留在人间,我真的是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从出社会会赚钱就供养父母了,养家。

所以第一个钱穆先生说,为人父母者,爱惜子女,无所不至,就无微不至。现在小孩子哪去体会啦,现在已经是什么?大逆不孝啦。我们看过那个公案,母亲早年守寡,把儿子抚养长大,培养到医生,甚至去留学回来,成家立业,荣华富贵,可是把这个老母丢在乡下不顾。后来母亲没有办法,生活没有依靠,儿子又不尽孝,最后提起诉讼官司。提起了诉讼官司,母子关系也决裂了,也沉沦了,孝道不在了。他母亲说,从幼稚园开始算,幼稚园我给你读书多少钱,我养你多少,全部算到大学,赔到医学院毕业。这已经是,怎么讲?就是「人弃常则妖兴」了,老和尚说的,人一旦弃五常,贪瞋痴、妖魔鬼怪就作乱了。所以现在人为什么损福损得这么快?不孝,是最损福的。所以现在的人哪里会体会父母亲百般呵护?为人子女的能够体会到其中的苦心跟辛劳吗?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要自我约束,顺父母,要顺乎父母,就算父母责备我们,我们也要顺他,这才是孝。

所以我曾经跟莲友讲,他们有时候会投入志工,那投入志工的工作,有时候父母没学佛,或者公婆没学佛,不谅解啊,那回去当然会讲话,你们学佛人怎么会全心全意都投入?怎么没有把家事做好呢?或是把家庭处理好呢?我说,要顺,要顺,都是佛菩萨在示现的,佛菩萨在教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对学佛有信心,绝对不能断了他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典范给他们看,这就是一个表率,老和尚讲表率。

钱穆解释孝的第二个意思是说,疾病虽然和生活习惯相关,但毕竟是人不能控制的。没有错啊,是业力在控制啊,有生理病、有业障病、有冤业病。如果你一个不小心,你生了大病,父母忧心呢?如果你是得绝症呢?那更不用讲,那父母会废寝忘食,甚至父母连命他都不要啊,他宁可保住你的生命。

第三种,为人子女者,不能过分表达孝心,你不能够过分表达孝心,否则的话你会让父母不安的。所以当父母有疾病的时候,生病的时候,你才表达出忧虑。这也是可以说合乎孝亲之道,但是平常就要关心父母的健康。

所以这句话之所以如此多的意思,就钱穆解释这么多意思,是孔子他只是点到为止,他是讲得比较含蓄,他没有讲破,让你去思维、让你去体悟,孝是怎么来的?是上一代老子,下一代儿子,老,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它是性德,老和尚说的,孝要做到圆满是成佛。佛陀也示现给你看,他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圆寂,要入大般涅槃,入忉利天宫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报父母恩,那才是大孝。那你能够让父母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也是尽大孝,莲池大师说的,「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所以孝是我们的性德。

这一段孔子为这个武伯开示其实是怎么样呢?是点到为止,让他去思维维、让他去体悟,你去体悟小时候父母怎么对待你呢?那你就会全心全力地照顾你父母,你就会把孝表演到极致,尽到极致,你从心地去体悟出来。所以孔子的用意在这个地方,没有讲破,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你看这一段《论语》的后面,接下来的两章孔子分别跟子游跟子夏讲孝,就讲得直截了当,讲得非常明白,我分享给各位听一下,因为这次讲到孝道,也要提出来。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跟现代人完全派得上用场,完全息息相关。现在有些人去就说,我给你吃就可以了,没有任何恭敬心,我给你薪水就可以了,我一个月给你几千元生活费就好,剩下我不管了,这不是孝。「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行孝者,能奉养父母之谓。但是犬马,你养狗、养马,现在的人,我的看法,他照顾那个小狗比照顾他妈妈,父母亲,都还尽心尽力啊。我常常在路上看到,唉呀,抱在怀里啊,怕它这个刮风下雨了,怕它受寒了,他对父母好像也没有这样。非常地普遍,非常地多,对父母不闻不问,对那些小狗有闻有问,悉心照顾。现在已经是什么?「人弃常则妖兴」。你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发现这个问题。那现在呢?更不用讲了,那父母是比犬马还不如。就是你看孔子直接跟子游讲就讲得很直截了当,跟你明讲,就是要恭敬心。

再来,子夏,「子夏问孝」,子夏就问孝了,「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一段的白话意思是说,子夏问孝说,孔子说,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父母责备你,父母有一点对你指指点点,你脸色马上就不好看了。

前几天就发生一个案子。我在马来西亚讲课,我说,现在的小孩子根本完全没有抗压性,老和尚讲的,现在不能够教。为什么不能够教?因为现在父母没有教,老师不敢教,而且也不懂得怎么教。所以父子跟母子、母女、父女现在不能沟通,忧郁症的很多,甚至自杀,这是现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包括国内大陆也是一样。我去天津讲课,他们跟我讲,现在有三多,第一个,癌症多,第二个,离婚多,第三个,不孝子多。台湾也是一样,也好不到哪去了。

我在马来西亚讲课,我在跟马来西亚的华侨子弟讲,一切都是为教育,成家立业也是为教育,建国君民也是为教育。我才刚讲完而已,我师姐就看微信的那个手机的新闻,台湾发生一个高中生,他是学校社团的干部。我刚才讲,现在的父子、母女、母子没办法沟通,做父母的也不晓得怎么做父母,「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那位高中生拿了一笔钱回家,他母亲问他说,你钱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怎么沟通,直截了当就怀疑,说儿子的钱有问题。当时母子当场大吵一架,吵起来了,儿子只跟她讲一句话,你不信任我,你不相信我。

这是什么?没有做扎根教育啊,那个出生的第一千天根本没有做啊。你有做《弟子规》的父亲、母亲也不会这样做。老和尚说,教人者自己必须先受教,不是教儿子读《弟子规》,你自己不读,你自己不深入,老和尚说,《弟子规》不是拿来读,是拿来做。父母亲都没有做到《弟子规》的标准,怎么有办法教儿子、女儿可以做到《弟子规》的境界?那不可能的事情。老和尚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都是习气在作怪,习气造成。

所以那位高中生就跟他母亲当场吵架以后,二话不说,马上离开他家里,从他们家的顶楼跳下去,当场死在他们的庭院。他母亲冲下去,抱头痛哭流涕,来不及了。所以我为什么说,现在真的,老和尚说的,来不及了。老和尚所谓讲的世界末日,不是说这个地球毁灭。很多人误解老和尚的意思,说世界末日是地球毁灭。老和尚说,地球不会毁灭,人性会毁灭,道德会毁灭,经藏会毁灭,孝道会毁灭,这才叫做世界末日。

这里孔子就讲,子夏问孝,孔子说,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就像刚才讲那个高中生,他就马上就跟他父母就忤逆就顶撞了,色难啊,这不容易啊。你真正尽孝,你就会和颜悦色,哦,是,母亲,这笔钱是怎么样,是学校的社团费用寄托在我这里,叫我带回来,是这样的啦,母亲你不要误会,不然你现在可以打电话问我们老师、问我们同学,确认一下、查证一下。不就没事了吗?不就捡回一条命了吗?或者是母亲说,要不然你告诉我,你们同学哪一位是负责人,我跟他通个电话确认一下,好不好?那不就得了吗?没有学老祖宗的智慧啊,孔子讲的,父母颜色。那父母本身也要检讨啊,对于父母一定是疾言厉色,所以孔子说色难,话又讲回来,好像在要求儿子跟子女,但父母亲本身也要检讨,所以他孔子直接讲色难,色难。

有事为人子弟者来做,有劳役居前。这个要从小培养。印光大师说了,小孩子不能给他太好命,尤其是富贵子弟,要教他亲自服务,父母不能帮他做,必须让他自己自食其力。我从小时候帮父母扫地、拖地板,一直养到现在,洗马桶也没改变,我洗浴缸也没改变,到现在这把年纪了还是照做。我做,我儿子也看到我做,他现在也做啊,我出国去讲课,家里都是他做的家事,他做的家事。这叫以身作则,你做给他看。所以老和尚说,《弟子规》是你做给子女看,不是你叫子女去做给你看。孔子就讲了,「有事弟子服其劳」,现在不是,父母帮他做,他当少爷,是应该让父母先夹菜,父母先夹菜给他。

所以那一天我碰到我们这边内湖一位国小老师跟我讲,他说,老师,现在很难教。我说,这老和尚说,不是只有你难教,全世界都难教,全台湾都难教,因为什么?因为不会教。他说,他所服务的那个学校是贵族学校,都是有钱子弟,然后下课的时候父母会开奔驰车来接小孩,当然旁边还有外劳,不管是印尼的还是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外劳。诶,一下课,外劳去学校门口接小朋友过来上车,母亲开奔驰车。那老师要送学生上车嘛,就告诫那个学生说,你不要让外劳背你的书包。他说,你管那么多干什么?老师讲不去了,接下来讲不去了。

老和尚讲过,小孩子恭敬老师,不能老师自己来讲,要父母来教,对师长要敬。那老师对学生呢?要教孝,对父母要尽孝,这由老师来说。一个讲孝,一个讲敬,敬由父母来说,孝由老师来说,所以老师跟父母配合,这子弟一定教得好的。古代就这样做的,以前老和尚要去私塾上课,他父亲带着他去对孔子圣像跟老师三跪九叩首,就行大礼啊。

就是「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酒食处后,让父母先吃,这是《弟子规》的精神。勤恭就是孝了吗?「曾是以为孝乎?」这个就像是悌。

所以这个地方,孔子对子游跟子夏讲的孝就鞭辟入里,直接讲到问题的核心处,但是对武伯就讲得比较模稜两可,比较含蓄。落点是怎么样呢?落点是非常准确的,就是我意思表达了,「辞达」。就「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如果是普通句式的话,是孝父母,唯忧其疾,翻译过来就是对于父母的孝,表现在对他们疾病、病痛的特别地忧虑上,就像你小时候父母对你的疾病忧虑,一样的道理,这样才是孝做到圆满。当然如果能去关怀苍生,关怀天下所有的父母,那当然是大孝了。

所以我们按照字面上的翻译来讲,孔子说,对于父母的孝,表现在对他们病痛的特别地忧虑上。所以孔子似乎在告诉武伯如何讨父母的欢心,如何尽到孝,因为武伯,那个武伯是嫡长子的身分接班。所以孔子没有讲唯忧其疾,而是讲的是「唯其疾之忧」。重点落在疾病上,倾向于引发人们的善良跟温和,让他的性德开显出来。就是「唯其疾之忧」,落在那个忧虑跟关心,不是说你生什么病啦,母亲你生什么病啦,不是。关键你要把它弄清楚就是,一个是你是生什么病了,感冒,赶快去给医生看,赶快吃药,这是讲疾病。那孔子的意思,他告诉武伯这个「父母唯其疾之忧」的意思说,重点在那个孝心、那个忧虑、那个关心上,那才是孝德显现出来。

那这一段为什么会用到这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老百姓把你当成父母官,那你到照顾这些县民、子民,你要怎么样?用父母的心。所以官员不是只有忧虑民众百姓是什么苦,你要忧虑关心他们为什么苦,马上帮他们解决。这是这一段讲「父母唯其疾之忧」,用在这个「慈祥为国救民」的原因在这个地方,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有这个心的话,那天下太平了,民众幸福了。

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花满长的时间来解释孔子讲孝道,「父母唯其疾之忧」,我想各位这样就很明白了。

再来我们说,『不时』,「水旱不时」,「不时」就是不适时、不合时。譬如说夏天,夏天的时候下大雪,冬天的时候干旱。这个叫什么?在唐罗隐《谗书·风雨对》:「风雨雪霜,天地之权也」,这要刮风下雨、降雪下霜,这都是天地的它的方便、它的权限,「天地之权也」。「山川薮泽,鬼神之所伏也。故风雨不时,则岁有饥馑;雪霜不时,则人有疾病」。就风雨不调,不能风调雨顺,这就会,「岁有饥」,就会有饥饿的人。「雪霜不时」呢?那么这个气候变化无常,人就容易生疾病了。

下面这一句,『炙剥』,「炙」就是烤的意思。「剥」就是剥削、掠夺。「炙剥」就是掠夺剥削的风气严重,使人民如同在火上烤炙一般。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世人都尊称官府为老爷,为什么呢?那是声声提醒你是百姓的父母啊,或者是说,那是声声提醒他是百姓的父母啊,父母就应该为子女的痛苦而忧虑啊。赋役繁重是百姓的痛苦,盗贼作乱是百姓的痛苦,水旱灾害是百姓的痛苦,豪强剥削、贪官污吏都是百姓的痛苦啊。有一种痛苦就应该有一种救济的方法,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必须尽心尽力去做,这样才能够上不辜负君亲,用现代的话说,才不辜负国家的栽培。因为现在不是皇帝嘛,也不是国君,所以要讲说,这样才上不负君亲,现代的话叫上不辜负国家栽培。下不辜负百姓付托啊,中不辜负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要做到这样的地步,就非要先使心地慈祥不可。

这里讲到「慈祥为国救民」,用现代话就是当好官,做人民的公仆。古时候民众称官员叫父母官、老爷,现在我们称叫公仆,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是现在公务人员事实上也变成什么?官不聊生啊,老和尚说官不聊生,以前是民不聊生,现在是官不聊生。为什么?现在官员不敢负责啊,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民众啊。那么如何解决?刚才讲这几个问题,一个百姓赋税繁重问题,水灾旱灾的问题,『赋役繁重』、『盗贼滋多』、「水旱不时」、豪强欺压,「豪强炙剥」、『巧吏作奸』、贪官污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代的公务人员怎么做一个「慈祥为国救民」呢?我觉得还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什么呢?它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教育可以解决一切的灾难跟痛苦。

所以这一段我们是要探讨,因为「慈祥为国救民」其实在讲古代官员怎么是「为国救民」,但是现在的公仆你也要教育他,你担任公仆,你「为国」、你「救民」,你的目的是在哪里?所以用作为现代政府官员如何做到「慈祥爱国救民」呢?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就是老法师开示的,就是「正本清源在圣贤教育」,你不管是要解决「赋役繁重」,不管是要「盗贼滋多」、「水旱不时」、「豪强炙剥」、「巧吏作奸」。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三字经》的圣人的开示,可见圣贤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以忽视。现在社会只有透过普及圣贤教育才能转变世风日下、伦理道德式微的风气,杜绝不孝父母、杀子堕胎的现象,让人类远离了怨恨、杀戮跟灾难,才能让社会安定、世界和平。

老法师对于圣贤教育的开示,老法师说,现代乱象的根源。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社会长治久安,动乱时间其实是不多的。所谓一乱一治,治世比乱世的时间长,我们看唐朝、看周朝,我们看满清,治世比乱世时间长,是什么原因?教学。中国古圣先贤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教学。世出世间所有的问题非常复杂,怎么样才可以让这个复杂的问题解决呢?唯一的方法还是教育。

古代的教学在形式上分成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是古代叫私塾教育),还有社会教育及宗教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的是家教,中国教育的特色就是有家庭教育,这跟西方不同,西方只重视学校教育或者是宗教教育,但是中国的特色是家庭教育。那么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充,到宗教教育是教育的圆满。四种教育是一贯的、是一体的,四种教育都是圣贤、神圣的教诲。

我们现在展望整个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家庭教育都没有了,所以天下大乱。所以为什么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平安?就是因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中国古人看家庭有没有前途,会不会兴旺,就是看家教,而现在都疏忽了。现在的父母本身就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生了小孩也不知道怎么教。小孩长大了,悖逆、不听话、反叛,刚才我讲那个个案啊,其实不能怪小孩,要怪自己没有把他教好,你不会教。所以老法师就说,老师不会教学生,把他开革,企业家不能教员工,把他开革,那都不对的,是你不会教。

所以学校教育,以前老师为学生传道解惑,帮助学生破迷开悟,师徒像父子。就像老和尚跟方东美老师一样,方东美教授一样啊,跟他的老校长周邦道一样啊,周邦道老师对待老和尚视同自己的子女啊。老和尚说,周邦道老校长往生以后,老和尚他们常常去看师母,常常跟师母闲话家常,关心师母的生活状况。古代的师徒像父子啊,现在不是,现在形同陌路啊。现在学校商业化了,你没有到我这边来补习就不行。真的是这样啊,那些老师私底下在附近公寓再租个地方开补习班啊,诶,学生没有过来我这边补习,他到学校去,白天的时候就厚此薄彼啊。不教伦理道德了,这些理念都不存在了,所以学校教育也失败了,是问题的来源啊。

现在的社会、现在的世间,家庭没有了。离婚的多,父母只顾自己的享受,把自己的子女教育托付给外劳,或是托付给电脑,或托付给电视啊,所以老和尚说,谁来教?魔鬼在教啊。子女没有受过教育,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尊敬长辈,于是随顺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危害社会,这样的社会,老和尚说,哪里会安定呢?哪里会安宁呢?而且现代社会最明显的教育,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再加上网路,教的是什么?杀盗淫妄,全部在教杀盗淫妄。现在小孩子连小学生一上学就拿手机了,教杀盗淫妄,老师再怎么教都没用了。

所以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的灾难?为什么这么多家庭悲剧?为什么父杀子,子杀父?老和尚说,家不像家,国不像国。现在就这样啊,乱世啊。为什么这么多灾难?不是没有原因,因为失去教育了,老和尚说,失教了。根本原因不是经济不景气,不是贫富分配不均,不是。现在都怪说,哎呀,社会乱啊,天下乱啊,是因为贫富分配不均,或者经济不景气啊,赚钱很难赚啊,老和尚说,这些都不是问题,根本原因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失教,这才是根本原因。家庭教育教什么?印光大师说,教伦理道德因果,教孝道。

所以宗教教育是精神教育,教我们超凡入圣,将仁慈博爱发挥到极处,爱护世出世间一切众生。真诚的爱心,用宗教教育把它扩大。而现代宗教教育流露出迷信,经典里这么多的好东西不拿出来研究讨论,自己也不好好修学,也不会讲,也不深入,也不讲经说法,不好好地去劝导别人。这实在不是圣贤教育啊,老和尚说,这样的宗教教育变成唯恐天下不乱的教育。

所以老和尚说,基督教也要教育,回教也要教育,印度教也要教育,锡克教也要教育。所以老和尚现在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融合。你看老人家九十三岁还在全世界奔波,在联合国巴黎教科文组织,全世界到九十三岁还要上班的,老和尚。上什么班?上圣贤教育的班,上什么班?上佛陀教育的班。老和尚知道问题的核心在教育。

所以在近代,全世界都常常听到父母杀儿女、儿女杀父母的新闻报导,一星期都会发生好几次。十年之后,每天都会听到什么?几十次。现在是几次,以后就会几十次。二十年后,一天可能就会听到二、三百次了,越来越严重。老和尚说,现在每天最少堕胎十五万人,杀害自己的儿女,这成什么世界呢?老和尚说,这就是西方宗教所说的世界末日。所以现在一年堕胎有多少人?全世界五千万人,等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总数,二次世界大战死掉的民众有多少?五千万人,现在一年就五千万了,堕胎。

所以世界末日不是地球毁灭,也不是核武战争,而是什么?伦理道德完全没有了,人跟人相处没有一点恩情,尤其现在孝道,什么都讲利益,充满了什么?怨恨,分不到财产就杀掉父母,分不到财产就毁掉这个家,台湾现在也发生很多案例了,为了财产,兄弟相残。三言两语听不顺耳,就动刀动枪,这个部分非常严重。没有父子、没有兄弟,也没有悌道啊,没有孝道啊,这个社会还成什么社会?老和尚说,这才叫做世界末日。所以很多人误会老和尚讲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老和尚讲的就是这个地方,没有父子,没有孝道,没有兄弟,没有悌道了,那家庭离婚,父母离婚,没有夫妇之道啊。

现在这四种教育都没有了,家不成家,国不成国。伦理道德的教育、恩德情义的教育,完全没有了,儿女不听父母的话,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位小学老师教他学生不要书包给那外劳背,他说,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学生不听老师的话。员工不听老板的话,人民不听政府的话了,那问题都出来了,天下大乱了。社会哪有不动乱的道理啊?所以老和尚果然是怎么样?老和尚有正法眼,有智慧法眼,看出问题的所在啊,社会哪有不动乱的道理?人民哪有不受苦的道理呢?

人与人的结合,现在人都结合在利害关系上,对我有好处,就做朋友,对我没有好处,第二天就绝交,不认识了。总之,现在的教育是自私自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你从小就教他自私自利的嘛。父母带小孩从小就闯红灯,你怎么教他守法呢?那不遵守交通规矩啊,父母先带头闯红灯,那子女将来长大也自己闯红灯。所以现在的父母都教小孩自私自利,所以这个小孩长大以后会跟父母斤斤计较,会跟兄弟姊妹斤斤计较,这是你自己教出来的,你从小教他自私自利啊。古代的人是什么?为这个家努力,为这个家奋斗,为这个家积功累德,他有家的观念,他就不敢去做坏事,羞于做坏事,不敢去做坏事了。所以现在的父母的教育都是自私自利的教育,是损人利己的教育。现在这种情形普遍到全世界,果报是什么?世界灾难、社会混乱,社会呈现出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乱象,再加上天灾人祸,如果要问什么原因?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全是教育出了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谈到这个「慈祥为国救民」,我们讲到这么深入,引用老法师的开示,就是要告诉各位,你当好官也好,你要「为国救民」也好,都必须怎么样?要懂得正本清源在圣贤教育。这当然我们也希望所有我们华夏子孙、我们华夏的子弟都应该去回过头去找我们的老祖宗的智慧,这样就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可以让社会安定,会让家庭祥和,会让天下太平。我们以上就分享到这里。

再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公案,【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皇明通纪》。】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车。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籴米。储积以备赈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钟等谋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钟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籴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第一。而公自视欿然。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好,这一段,我们看这个名相注释,我们来看名相注释:

『周文襄公忱』,这是人名,他是周忱,他是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明朝永乐二年进士出身。他以很会理财闻名,以善理财知名。他在宣德五年,江南田赋问题严重,杨荣荐举出任工部侍郎,就是等于副部长,巡抚江南。创立平米法,总督税粮、漕运、营造等,后来官当到工部尚书,就是部长。这周忱。

『下车』,官吏到任叫「下车」。这不是下车。《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就周武王把商朝灭掉以后建立了周朝,他还没有去登基,还没有到登这个帝位,「未及下车」,他还没有登这个帝位,他先封黄帝的后代在蓟。这个蓟是古代春秋战国时代,称北京,现在的北京市叫蓟。所以「下车」就是后来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

再来,『苏松』,「苏松」是指苏州府跟松江府,直属于南直隶辖区。在公元一三六八年,明朝建国,定都在南京。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明成祖,方孝孺那个事情,杀了方孝孺十族,后来明成祖等于讲说是篡位了,就明朝第三个皇帝了,永乐大帝,他后来就篡位以后,他就定都在北京了,建国是在南京。所以将江苏、安徽、上海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于中央管,这叫直隶。到明成祖的时候,他定都北京,就把江苏、安徽、上海这些称为南直隶,北京那边属于北直隶,这南北直隶。后来南北两京和两直隶并立了两百多年,北京、南京,北直隶、南直隶,这样总共并立两百多年。这是我们把,常常我们去看到这个历史故事里面有南直隶、北直隶,我们把它说明一下。

再来,『大有之年』就是丰收的年岁。《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如果这一年歉收,农民歉收,这个叫做饥馑之年,「饥馑之岁」。如果今年大丰收,「年丰曰大有之年」。

『官钞』就是官府发行的钱票,有别于民间金融机构所发行的私钞。

『籴米』,「籴米」就是买入米粮储备起来,准备将来赈灾用,这叫「籴米」。

『济农仓法』是周忱创立的,皇帝当时有诏令各府跟各县,以官钞平籴以备振贷,置仓贮之,名曰「济农」。这个是「济农仓法」,是当时的一种救济储备米粮的一个法令。

再来,『输』,「输」就是运送、捐献、献纳。

『粮长里胥』,「粮长」是明清那个时代所设立的,他要征收米粮、解运米粮所在的粮区的田粮人员,这个叫「粮长」,是由粮区的大户来充当,里面的一些长者来担任这个工作,叫「粮长」。那「里胥」就是里长。在清朝顾炎武《日知录·乡亭之职》:「明初以大户为粮长,掌其乡之赋税,多或至十余万石,运粮至京。」就是等于当时的管米粮的官员,我们现在讲农政官员,一个是粮长,一个是里长。

再来,『累岁』,历年、连年。

『水次』就是水边。

『细民』,平民、老百姓。

『径』,直接。

『三府』是指苏州、松江、常州等三府。

『赔纳』,赔偿缴纳的亏损。

『圩』,「圩」就是用来防水护田的隄岸,这叫堤圩,或叫做圩岸。

『计口』,「计口」就是计算人数。

『正统』,「正统」是明英宗的年号。

『南畿官田斗则』,「南畿」就是南都。「官田」是属于官府或皇室所有的,但是私人耕种,官府来收租的田地,这叫「官田」。「南畿官田斗则」是周忱为减轻农民赋税,变通及平均税则的一种方法。

再来,『秋粮』,「秋粮」是旧时候官府秋季的时候所征收的田赋。

『有差』,「有差」就是,「有」就是一种衬托的文字而已。最主要是后面那个字叫「差」,那个是派遣去做事的人,叫官差,譬如说钦差,或派人家送信叫信差。所以「有差」是朝廷命官,朝廷派的官员。

再来,『欿然』,「欿然」就是不满、不自足。朱熹《注》:「欿然,不自满之意。」

『和易』,「和易近物」,「和易」就是平易谦和。

再来,『方外』,「方外」是世外。就《庄子·大宗师》曰:「彼游方之外者也」。那么现在是指僧道,就是称叫「方外」。

『衲子』,「衲子」就是衲僧,禅僧之别称。禅僧多穿着一衲衣(就是他的僧服)而游十方,所以叫做「衲子」。但衲衣是头陀比丘的法衣,所以也不见得限于禅僧了。我们去正觉精舍,就看到那个知客师会穿一个什么?百衲衣,他那个僧服就是缝缝补补的,都一块一块补的,很多补丁,这个是苦修的一种头陀比丘的法衣,叫百衲衣,或是衲衣,它这上面都会有,会一块一块布这样补起来,在圆通寺也有,在正觉精舍也有。这叫「衲衣」。

『望外』,「望外」就是出乎意料之外。

『福星』,「福星」是比喻能给大家带来幸福、希望的人。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想尽办法,一心为民。(摘自《皇明通纪》设法救民)。

明朝宣宗年间,江南直隶巡府周忱爱民如子,理财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每到一处,一下车,就访问民间的疾苦。那时候苏州松江赋税太重,非常忧虑,于是就在丰收年岁用官钞籴米,买米,储藏积累,以备灾年赈济用。宣德八年冬天,周忱向上报告准备赈济粮仓的办法。命令一下达,就和苏州太守况钟、松江府知府赵豫、常州府知府莫愚协商实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连同松江、常州的,分藏于各县。第二年江南大旱,苏、松饥民达三百多万,发放了所有的粮仓还不够救济。

通过这个教训,周忱又再积极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在调查以前储备秋粮的时候,负责的官员多收粮而不上缴,损失国粮多年。于是周忱就在水道旁边设置收粮场所,选人总收发运,叫百姓把粮食直接上缴,不再通过中间人的手,这样减少费用大概三分之一。又因为三府要运粮一百万石储藏到南京仓库,以作为北京军职人员的月俸,运输费用每石就要六斗。所以周忱就和况钟等人商量,周忱说,他们能够在南京受俸,就不能在这里受俸吗?如果在这里发给他们,不但免除劳民之苦,而且还节省费用六十万石。因为每一石要六斗的费用、运费啊,就把这省下来,总共省了费用六十万石。用这些支出来充实赈济粮食,今后就没有忧患了。况钟等人都说好,于是上报朝廷推行。这样苏州就得米四十万石,又有平籴所储的六十多万石。有了这么多粮食,周忱便说,今后不仅要救济农民,凡是运输有欠失的也可以从这里面借给他,在秋收时候还清。如果民夫修筑堤岸、开通河道,也可以统计人数给予报酬。朝廷于是批准他的计划。

第二年,江南又大旱了,上面命令各地大发赈济。从此以后,虽田禾受灾,稻田受灾,但是百姓没有饥饿,数年之中救活灾民达百多万。正统元年,周忱核定官田征收标准,苏州一府就减收秋粮八十多万石,其他地方差别不等。

苏、松三百年来,造福百姓最多的,首屈一指应当是周忱了。但周忱并不就此满足,他一生平易近人,慈悲喜舍,都是出自于他的天性。出家僧人有要建造寺庙,『有所建造』,都会向他募捐,周忱也从来没有一次拒绝,而且往往所捐的钱高于他募捐的数目,而他的财富反而越来越多。江南人依托于他,把他看作福星。二十多年来,百姓生活在他的治理之下,有多么幸运啊。

这就是古代一个公案,就是公门好修行,积功累德。你看他想方设法就是要解决民众的疾苦啊,到任的地方第一件事先问民众的疾苦啊,为民众的赋税忧心。在丰收的时候就把稻米用官钞买起来储存,待旱灾的时候赈灾用,所以你看他一救济都几万人,三百余万人,那不得了。而且还帮国家省掉很多开销费用。所以虽然有旱灾,民众没有饥荒。这一段其实,虽然是古代公案,很适合现代政府官员来学习,故事不同,人事已非,但是方法、智慧、爱民、为国救民精神都一样的,用心都一样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公案: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讳立德。见苏松困于浮赋。日廑忧思。每晨兴礼佛。必叩天祷告。求豁两郡浮粮。又具呈当事。不遗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渐剧。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脣者数日。其夜五鼓。忽梦帝君传至丹陛。谕曰。汝数久当告终。因志切减粮。延尔寿算。遂口授一诰敕。凡三次传诵。而后记忆。开目惊视。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觉健旺。旧病顿若捐除。乃急起盥手。挑灯磨墨。时家中为送建安之亡妹节母出殡。独留一老妪守门。忽见经月卧病之家主。端坐灯前书写。不胜错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来问疾。见之。亦复大骇。遂乘肩舆。往乡送殡。与宾朋酬酢。奔走街衢。毫无倦容。饮食亦忽然如旧。相知者无不以为美谈。时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谢绝世事。长斋学佛。又数年。无疾而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浮赋』,「浮」就是超过、多余。意思是说超收的赋税。

『廑』就是勤劳。

『豁』就是免除。豁免粮捐。

『具呈』就是备办呈文。

『当事』,当权者。

『晦』,是阴历每个月最后一日称为「晦」。杜预《注》:「晦,月终,阴之尽。」

『五鼓』,即五更。《颜氏家训·书证》:「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那所以五更是指清晨三点到五点,天将明的时候,叫五更。

『丹陛』,宫殿的台阶。「丹陛」是借称朝廷皇帝的意思。因为那个台阶是红色的,像我们现在做法会,那个台阶都铺红地毯,所以叫「丹陛」。这个地方「丹陛」是指朝廷皇帝的意思。

『数』是气数、命运。那么现在讲叫寿命。

『诰敕』,「忽梦帝君传至丹陛」,「口授一诰敕」,「诰敕」的意思是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就皇帝的命令了。那这个地方是指文昌帝君所颁给他的敕书。

『亡妹节母』,「节母」就是有节操的妇女。这个地方是指黄建安已经过世的妹妹,生前为一个有节操的妇女,这叫「亡妹节母」,故称为有节操的母亲。

『老妪』,「老妪」就是年老的妇人,就黄建安家中年长的女仆。

『问疾』,探问疾病。

『肩舆』,「肩舆」就是用人力抬扛的轿子。古代的这种轿子都是用人力扛的,这叫「肩舆」。

『酬酢』,宾主互相敬酒,泛指交际应酬,叫「酬酢」。

『街衢』,通衢大道,现在讲叫大马路,四通八达的马路。

我们看一这段的白话解:

帝君示敕。太仓县人黄建安,名立德,看见苏州、松江百姓为赋税繁多繁重而痛苦,天天忧思难寝,每天早晨起来拜佛时,一定祷告上天祈求豁免两郡征粮,又把具体情况呈报上级,费尽了一切力量,人民都笑他不自量力。庚寅秋天开始生病,到冬天的时候,病越来越严重,到十一月底,已经水米不沾唇几天了。一天晚上五更的时分,忽然梦见被帝君召到大殿,告诉他,您的命数早就应当完了,就是你的岁数已经到了,因为至诚减粮,所以要延长您的寿命。于是亲口传授给他一个诰敕,反复念三遍,黄建安就记起来了,就记住了。当他睁开眼睛看到,才知道自己还在病床上,但精神已经健旺了,旧病顿时消除。

他急忙地起来洗手,点灯磨墨。这时候家中人都去为建安的亡妹节母送葬,只留下一个老婆婆守门,她忽然看见数月卧床的主人端坐灯前书写,心中非常惊奇。天亮后,他的表弟郭雉先和孔尔忠来看,来探病,发现这种情况,也大吃一惊。黄就坐肩舆,就坐轿子,和大家一起去送葬,而且还应酬亲朋,奔走街道,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饮食也忽然和原来一样。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传为美谈。到七十七岁的时候,就谢绝世事,长斋学佛,过了几年,无病而终。

这是讲黄建安,他也是为国救民,消自己的罪业,延自己的寿命,得到文昌帝君教他诰敕,那重病就恢复,且康健了。

我们看这段,下面这段按语:

【读帝君诰敕。其略云。咨尔立德。藐焉茕独。泡影颓龄。发心为三百年积困思苏。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这一段的按语是摆在最后,但是最重要,尤其后面那一段,我看得很感动,『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菩萨是尽未来际的,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你去受菩萨戒的时候,都尽未来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有进无退」啊,最后圆满无上菩提。『庶几黾勉,无怠初心』,不忘初心哪,不忘你当时怎么发心做菩萨,就是真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你就是菩萨。「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事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那前面还有一段非常好,菩萨发愿就像怎么样?『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

我们来名相注释一下,剩下时间不多,但是我们还是把这一段,这一段很重要。好,我们看名相注释:

『咨尔立德』,「咨」表示赞赏,相当于啧,啧啧称奇。「尔」就是你。「立德」即本篇故事的主人翁黄建安,他叫『讳立德』。文昌帝君给他说,「咨尔立德」,就是你本人黄建安,立德啊,你实在值得赞叹哪。他做到神都赞叹,文昌帝都赞叹他,可见他德行上达诸佛听。

『藐焉茕独』,「藐」就是小、幼。「茕独」是孤独。这个郑《注》:「无兄弟曰茕,无子孙曰独。」「茕独」的意思是孤苦伶仃的人。意思是说,你地位虽然藐小,孤苦伶仃,毫无有力的靠山,但是你就是为天下苍生。

『泡影颓龄』,「泡影」就是以水泡、光影来形容随时都会生命结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颓龄」就是你年纪已衰年,垂暮之年。意思是你已经迈入随时可能死亡的垂暮之年,叫「泡影颓龄」。

『思苏』,「思苏」的意思是说死而复生。这思维解决困境之道,它这意思是说思维解决困境之道。

『矢愿』,立下心愿。

『穷檐』就是茅舍、破屋。意思指贫苦家庭。

『奚啻』,「奚啻」就是何止、岂但。

『蜉蝣之撼泰华』,「蜉蝣」就是虫名。幼虫生活在水中,虫褐绿色,有四个翅膀,有四翅,生存期间极短。比喻微小的生命,撼动了这个「泰华」,这个字要念化,「泰华」就是泰山跟华山的并称,简称「泰华」。蜉蝣要去撼泰华,就愿力广大。是指蜉蝣之力微薄、微小,欲以摇动泰华般的高山,比喻不自量力。

『精卫之塞溟沧』,这个是陶渊明,陶潜的,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第十三首之十,《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这里面讲,《读山海经》诗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有点像什么?像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他看到森林大火,佛陀就,他虽然是一只鸟,但是他是从一个地方含着那个水再去把那个森林的火灭掉,最后感动什么?最后火灭掉啦,森林之火灭掉,感动什么?感到天地来帮他,降甘霖,就把那个地方的火都灭掉了。这个地方有点像佛陀因地的时候作菩萨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这精卫是,它一只小鸟啊,口含着小小的木块,却要填平深深的大海,这个就菩萨道的精神。

我把这一段念一下,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它很感人啊,以后有机会再解释,因为时间不够。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个据说《山海经·北山经》、《述异记》里面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娃,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这个女娃她死掉以后,她灵魂化成一只鸟,衔这个木去填那个东海。这是一种神话故事。

「刑天」是神话人物,因为跟天帝争权,失败以后头被砍掉了,埋在常羊山,他还不甘屈服,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跟板斧。

「同物」就是女娃淹死以后化为鸟,就和其他相同,即使再死,它也不过从鸟化为一种物,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是刑天已经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良辰」就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就是岂的意思。

这句话就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的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呢?

那么这一段的,刚才念这个,这意思是说:

精卫口含小小的木块,要填平深深的大海。刑天失败仍然挥舞着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异物并无悔改。徒然胸怀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时刻怎可期待呢。

那么这一段,「精卫之塞溟沧」就是说,以精卫鸟之渺小,欲以衔物,含着这个木片去填那个大海。比喻不自量力,但是精神却相当可佩。

『九仞一篑』就是,李炳南老师说,在《论语讲要》里面讲,堆一座九仞之山。这个十尺为一丈,十尺为一丈。李炳南老师说,堆一座九仞之山,不畏困难,目前虽然只覆土一篑,与预计的目标还差很多,虽然有这样的大志,完全是自己的愿力、发心的结果。这个叫「九仞一篑」。

『庶几黾勉』,「庶几」就是表示希望的语气词。「黾」,「黾勉」就是勉励。「庶几黾勉」就是希望你能够更加努力而为。

那么这一段按语的白话解:

读帝君的训诫文,它的大略意思是说,君子立德啊,稀少难得,茕茕一生,就是孤独一生,独立不移,虽入红尘,志向高洁,年已衰老,矢志不渝,就是立志不变,立志不退转,这叫矢志不渝。发心三百年来济困觉民,立志亿万户普生乐土。不要讥笑,蜉蝣想撼动泰山,精卫想要填塞大海,只要志向不变啊,水滴也能石穿,滴水也能够穿石啊,铁杵也能够磨成绣花针,铁杵也能变针,勇往直前啊,决不后退。践行天地之道,全心全意,自强不息。建立圣贤之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努力自勉啊,不要变心,不要退转。从这里可以知道,黄公的事在于人心所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这一段真的很感人,尤其在行菩萨道上,我们读到这一段,我们也体会到文昌帝君的精神,也是菩萨的精神,那么黄建安也是菩萨道的精神。所以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本来我就准备一些啦,包括君子立德,我也没机会讲,下回有机会再讲什么叫君子立德。

那么剩下一点时间我们就来报告老法师跟这一段有关系的开示,就是「慈祥为国救民」,老法师他的开示。因为我们刚才提到,「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怎么样积功累德呢?「圣贤之功」也是「有进无退」,要怎么谈修福积德呢?你当官,公门好修行,也是修福积德,你在各行各业「为国救民」,也是修福积德,怎么样修福积德?我准备了很多,但不一定讲得完,我把前面老和尚的开示,我们先讲出来,不够、不足的部分我们下回再分享。

第一点,老法师说,佛教我们修福积德,才能真正改造命运,包括改造你今生的命运,包括改造让你能够转凡成圣、转迷为悟、成佛的命运,也是要靠修福积德啊,没有福德纵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是财施、法施、无畏施的结果,你要得修因才可以得到这个果。财施得财,法施得聪明智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心地清净是最大的福报,重点在这句话,心地清净才是最大的福报,这是福报的根基。心地不清净,你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漏的。你心地不清净,你做善事是有福,但是是有漏的福报,还是在三界内,轮回众生啊。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听清楚,有漏的福报还是业障,有业障就有报障,惑、业、苦啊。所以定才是真正的福。听清楚,定才是真正的福。

第二点,放下是大福报。为什么能放得下?他看得破啊,有智慧啊。为什么有智慧?有定啊,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没有妄念的人有福报。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一天到晚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过几年他就去作佛了,这叫大福报,他去西方作佛了。吃亏是福。老和尚说他学佛,当时讲这一段的时候是五十年,我算一算大概六十七年,到现在是六十七年,老和尚是二十六岁学佛,现在九十三了,所以六十七年了。老和尚说,他一辈子喜欢吃亏,后面果然是福报。你对一切众生不尊重,这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所有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包括鬼道众生,包括地狱道众生,六道群灵,对一切众生不尊重,就是对佛不尊重,这句话很重要啊。你对你敌人不尊重,就是对佛不尊重。对一切众生吝啬,就是对佛不供养,就是对佛吝啬。尊重、供养是大福。善是福,恶是祸。不贪有大福。寿命是第一福德。信心是福德的基础、福德的根源。老和尚这一段开示得非常地好,怎么修福、积德,直截了当告诉你,从世间福到出世间的福。

第三点,弘法利生是第一大福德。真正发愿,一心一意为想见阿弥陀佛,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二六时中老实念佛,这是福德。临终正念分明,清清楚楚,不生病,有同参道友来相送,帮助你念佛,这是真实的大福报。学佛人一定要有福报,天天念经,你天天念佛干什么?修福啊,你福报会增长啊。念念、天天修慧,智慧一定增长。人都需要福报,没有福报什么事都做不成功,有福报的人做起事来很顺利。没有福报的人坎坎坷坷啊,这个障碍,那个破坏啊,没有福报的人去做什么都是障碍,处处不顺,处处不如意,福报不够啊。

第四点,人在临终要正念现前,心不颠倒,这不是自己的力量可以控制的,完全要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救济,慈悲拔济,他就可以往生了。这个事情绝对不是侥幸得到的,听清楚,这不是侥幸得到,这是修来的,是修福得到的。为什么我喜欢帮助众生?很多人不了解说,黄警官,你为什么办万人念佛?我就在学阿弥陀佛啊,我们现在做什么?我们现在就是无畏布施啊。

所以有些人他常常念佛,念得很勤快,但是临终不念了,临终贪恋世间,业障现前,病苦是业障,那情执当然是业障了,家亲眷属也是业障了,这要在平常预防啊,用什么方法预防?修福。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临终没有病苦。临终遇到佛缘能往生,至少俱足三个条件,老和尚说,这三个条件很重要,大家听清楚啊。第一个,神智清楚,也就是讲正念分明,这个是大福报。我也期待我自己能够神智清楚、正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二,所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要遇到善知识。第三,他一听就没有怀疑,立刻马上照办。以上这三个条件是往生的条件,你要神智清楚、正念分明,要善知识开导,第三,一听就没有怀疑,立刻马上照办,他这一句佛号,信愿行圆满俱足,他才能往生。

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没有办法继续再分享下去,但是这一段修福积德很精彩,我希望下一回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再继续分享,下一回再继续讲下去。那么今天讲的这一堂「慈祥为国救民」感触很多,因为我也是从公职做到督察退下来,所以感慨良多,所以今天也特别分享得更详细,希望也能够供养天下的这些苍生,也让这些做公仆的公务人员能够有一个学习的准则跟榜样。

那今天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43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