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6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2月0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十,“于是训于人曰”。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五十三页:

“于是训于人曰”

“(发明)于是二字。若承未尝虐民句来。则训有止恶之意。为下诸恶莫作张本。若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训有劝善之意。为下众善奉行张本。”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于是二字”,一直到下面,“为下众善奉行张本”,这一句经文,“于是训于人曰”,“于是”这两个字包括什么呢?它分两方面来说,第一句经文是“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那第二句就是“未尝虐民酷吏”。那么如果是从“未尝虐民”这一句来的话,它这个“训有止恶之意”就教你不能犯文昌帝君开示的这几句教训的要求,就不能够虐待部属、虐待百姓,这个有“止恶之意”,这个是为后面的“诸恶莫作”作张本。如果是承“救人之难”这六句,“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如果按照这六句来的话,则有劝善之意。所以“未尝虐民酷吏”是止恶,后六句是劝善,这样总共是七句,为后面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铺垫,前后呼应,教学宗旨分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于是二字”,如果接着“未尝虐民”一节文字来说,则解释有止恶的意思,为下面诸恶莫作作伏笔;如果接着“救人之难”等六节文字来说,则解释有劝善的意思,为下面众善奉行作伏笔。

好,我们看下面第五十四页,接下来这一段经文:

“帝君所以谆谆垂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

这一段文昌帝君开示得非常好,把我们人仁义礼智信,贪瞋痴慢疑,十恶十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五逆十恶,全部都形容得非常地恰到好处。

好,我们来讲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谆谆”就是反复告诫、再三叮咛的样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上一回有讨论过,我们再说明一次。这个是《孟子·公孙丑上》。“恻隐”就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就是同情的意思。“羞恶”就是自己身行不善,而有羞耻心,见他人不善而有憎恶的心。“辞让”就是谦逊推让。“是非”是指辨别是非。

我们来看《孟子》论四端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那么这一段的白话意思就是说,孟子说,每一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古代圣王,“先王”就是古代圣王,因为有怜恤民众的这个悲悯心,所以他的施政就会有悲悯众生,不忍众生受苦受难的政策。那么凭着这个悲悯众生的这样的一个心念来实施,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的这样的一个政治跟治理,如果能这样做的话,能够存这样的心念,那治理天下就好像运转小物件在手掌上那么容易。这是这一段的意思。

我们看第二段的原文,“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那么第二段孟子就说了,他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悲天悯人的心,都有这种怜悯众生的这个心,这就是性德。这个性德是超越善跟恶的对待,也就是善人也有这个性德,恶人也有性德,也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自性,它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他说,这种悲悯之心,就好像看到有一个小孩快掉到井里面去了,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这种心念的产生,不是为了要跟这个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也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之间博得这个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小孩子在那边哭声、喊叫声才这样去做,他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做救人的事情。这个就是什么?这叫恻隐之心。

第三段,“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就是孟子讲的四端,仁义礼智,我们讲仁义礼智信,这个讲,孟子讲的四端。那么看这段的白话,由这样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这是仁的开端,也就是仁的这种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

最后一段原文,“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那孟子说,这段讲仁义礼智,这四个性德人人本具,就像我们身体上的四体,就是两手两脚一样,在手能抓、在脚能奔,它法尔如是。有这四端,你自己说你做不到,你不愿意去做,那你是自己残害自己,自己贼害自己的性德,自己贼害自己的功德,贼害、损害自己的德行,就是“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如果作国君说,作为一个帝王说,你不能够这样,你做不到,那你这个帝王是自作孽不可活,你不知道仁民爱物,你是残害自己的江山,残害了自己的帝王之业,这个叫“贼其君者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四端,仁义礼智,有这样的一个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推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我们必须要怎么样?必须把它扩而充之,要兼善天下,要广度众生,把这个性德发挥到极致,也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六度万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叫“知皆”,都知道,“扩而充之”。你能够这样去发挥这个性德,就像,你只要把它点一把火,星星之火,它就可以燃烧起来。就是我们讲的,佛家讲的,般若智慧之火,就可以把烦恼都断尽了,烧尽了。“泉之始达”,就好像泉水,你只要挖到了,它自然就会涌泉出来,泉就会涌出来,就自然冒出来,这性德就开发出来,就“泉之始达”。“苟能充之”,如果你能够做到极致,能够发挥到淋漓尽致,佛家讲,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成就功德,那么你这样的功德,可以“保四海”,一生吉祥平安,《地藏经》里面讲的“大吉祥光明云”,真正是大吉祥,这叫“保四海”,国泰民安。如果你不能够发挥这个性德,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那你没有那个资格说能尽到孝跟敬,能够孝顺父母,因为你做不到的,你这性德不能发挥,你侍奉父母也做不到礼敬、做不到孝敬,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

这孟子开示的这个四端,也是我们这一段里面第五十四页第二行,“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好,再看下面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万物皆备”,“万物皆备”是出自于《孟子·尽心篇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就是万事万物的性理,于我自性之中,皆已完备无缺。这是儒家的说法。用佛家的解释,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所讲那句法语,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同样的意思。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就是万事万物之性理。般若无知,般若无知什么意思?般若无知就根本智。无所不知呢?后得智。你真正开悟了,你从体起用,开显你的性德,那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叫万事万物之性理,于我自性之中,皆已完备无缺,本自具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我们的性德,人人本具。

但能收摄心志向内而求,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内典,向心内求,不是向心外求。向心外求,就是心外求法,那是外道。所以能够收摄志向,发心立愿,佛家讲发心立愿,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收摄心志向内而求,反观自照。不为物欲所惑,放下名闻利养、自私自利,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做到真正的喜悦,就是什么?法喜充满,老和尚讲,世乐哪有法味浓,是这个意思。这真正能够做到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喜悦是什么?证得涅槃,大般涅槃,佛家讲,“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灭乐”,无明断尽了,二死永亡,成就佛果。那就是讲“万物皆备”,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下面的名相注释:

“俄成粪秽”,“俄”就须臾、片刻。

“人何其酷”,“酷”就是残酷、暴虐。

“绫罗”是细软而文彩鲜丽的高级织物、织布,或者纺织的衣服。

“矢溺”,这个“矢”,通这个拉屎那个屎,就粪便。那“溺”呢?这个字要念尿,不是溺水,不是念溺,“溺”通尿,就是尿,尿液、小便。所以“矢溺”就是粪便,小便。

再来,“漫指藏身之处”,“漫”是随便、胡乱。

“皇皇仁义”就是冠冕堂皇这个意思,用这样通俗来讲说,满口仁义道德。“皇皇”就是昭著、光明。《国语·越语下》,“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

再下来,“人字有八义”,这是《立世阿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沙(梵语音译,意译人)”《立世阿毗昙论》有经文讲,人有八义,“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人有这八种意义,第一个,聪明,人为万物之灵。人哪,人人本具这个佛性,这是所以人特别地灵敏,比所有其他的有情众生都灵敏,这是第一个,聪明。所以你看科技文明,都是人发明出来的,你看那猫狗,它没有办法发明科技,这个日常用品都是人发明出来的,人聪明,“一聪明故”。因为人为什么?人有知识。那么古来祖师大德、佛菩萨、阿罗汉,也是人去成就的,因为什么?因为他有智慧故。这“一聪明故”。

“二为胜故”,人哪人身难得今已得,能够当人,要五戒十善,所以非常殊胜。所以娑婆世界是什么?不苦不乐啊,说苦,比三恶道还快乐,说乐,输给天人,它是不苦不乐,苦乐参半,可以讲说苦乐参半。你说人苦不苦,人也是苦,也有烦恼,有饥饿,但是总比三恶道好;比天人,比不上。所以人算是非常殊胜,在六道里面是很殊胜的。人道好修,天道福报太大,不修行,三恶道太苦,没办法修行。所以人很殊胜,要把握这个人身,一旦失去人身,再回头,要想回头就百年身了,很可惜啊。

第三,“意微细故”,人的心是很细的。我们开智慧的话,可以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但是执著的话,怎么样?情同水火不容。这个心是非常地微细,所以“意微细故”,所以菩萨才破尘沙惑。

“四正觉故”,人可以从众生修成佛,可以觉悟的,他从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人可以成佛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正觉故”,这是太不可思议了。

“五智慧增上故”,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按照次第这样修,《华严经》里面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步步增上,智慧逐渐逐渐地增上,逐渐地开显出来,这个叫“智慧增上故”。

“六能别虚实故”,你只要依性德,依良知良能,你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因为你的自性告诉你,你的良知良能告诉你,所以你能够洞察虚实,这叫“能别虚实故”。其他动物没有办法,只有人有办法。

第七,“圣道正器故”,我们这个身,虽然是业报身,但是它也是什么?载道器啊,载道器啊,它可以成就你到涅槃的彼岸。你不借这个色身,你还修不了。可以借假修真,这个身体虽然它是四大五蕴的和合假体,但你不借它修行还不行。它可以成就圣道,它是载道器,就像一部车一样。“载”就是载你到,此岸到彼岸去。所以“圣道正器故”。

“八聪慧业所生故”,世间的聪明智慧,出世间的戒、定、慧,般若智慧,都是从人道修出来,从人修出来的,所以佛陀就示现给你看。所以“聪慧业所生故”。

以上这八个是《立世阿毗昙论》里面所讲,人有这八义,所以可见我们人是多么的珍贵,顶天立地啊。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帝君为什么这样谆谆告诫呢?因为我们这些做人真的无愧于人吗?孟子说,无恻隐之心,没有同情的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推让的心,就不是人。以这样标准来要求做人,人就很难做了。人具有万德万能,人的这个良知良能、自性,具足万德万能,人是何其尊贵啊!人可以当帝王,可以称帝,可以当国王,人是何其的高贵啊!人来的时候,来投胎的时候,身无分文,离开人间的时候空手而去,人是何其贫穷!人把美味吞入喉里,顷刻之间就变成粪便了,人是何其的低贱!每一个人都从母胎中住过,人是何其的卑劣!人吃尽水中陆上所有这些蠢动含灵的动物,人是何其的残酷!人外面穿的绫罗绸缎的高贵衣服,中间装的满腹的屎尿,人是何其的虚伪!每一个人都家里藏着妻室,却甘愿的被这些妻子甘心受她驱使,人是多么的奴化呢!人只指定说这个藏身之处就变成他的家了,人是何其的渺小!人白天满口仁义道德,晚上无丑不作,人是多么的羞愧!人是多么不知道羞耻!人啊,今天不能保住来朝,人是何其的脆弱!阎王一叫我们就去报到了,人是何其的懦弱!人是多么怯懦!《阿毗昙论》说“人”字有八种含义,《楼炭正法经》说阎浮提的人种种差别合计有六千四百种。这样看来,“人”字难道容易认识吗?人真的很容易了解吗?老和尚说的,人有自知之明吗?

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这一段,这是在探讨人。在前天,我在电视台那边备课,我一位莲友带来一位内湖国小的老师来拜访我。连老师跟我讲,他是小学的老师,他说他在教这些小学生,现在小学生完全没有恭敬心,敢跟老师兴师问罪。这个伦常败坏已经到无以复加地步了,老师忧心忡忡。

老法师说,现在的人尊敬的心完全失掉了。我们刚才讲,人是多么尊贵啊,人是多么尊崇、多么高贵。在《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里面,经文讲,“尊圣敬善,仁慈博爱”,这《无量寿经》的经文。“尊圣敬善”,我们恭敬诸佛菩萨,恭敬所有的善人,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博爱,作人是要这样。所以“尊圣敬善,仁慈博爱”,老和尚说这两句经文。

“憬兴曰:圣通佛僧”。这个“尊圣敬善”的“圣”,这个“圣”是包括出家人,包括诸佛菩萨,因为出家人代表佛住世,我们也是要恭敬,因为他有可能成就圣果,所以“圣”是通佛、僧。“善”,通世间法的善,通世间善以及出世间的善。这个“尊圣敬善”,这个“善”是通世间的善,还有出世间的善法。“是无上宝”,所以圣跟善我们是要恭敬的,“故敬之”,他是“无上宝”。这个叫“三宝”,“此则三宝也”,佛法僧三宝。那么世间,世出世间最尊贵,最尊最贵的称为宝。但是大家现在不恭敬三宝,大家轻视三宝,佛经现在没有人要了,讲到佛,他们都说迷信,那对僧人更不恭敬了。

现在人尊敬的心完全失掉了,今天的社会这个尊跟敬是有名无实。老和尚说,尊跟敬,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源。所以一切恭敬,老法师说,我们对一切恭敬,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尊跟敬,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源,这两个字没有了,也就是说善法断绝了。善没有了,当然恶就生出来了,所以称为乱世。所以说,恶法在现在,老和尚说,兴旺得不得了,兴旺无极啊。确实如此。

善会感得的是祥和、仁慈,恶感得的是灾难、是痛苦。为什么现在忧郁症的人这么多?为什么现在苦难这么多?为什么现在灾难这么多?因为善法断绝了,刚才讲,善法没有了,尊跟敬没有了,所以就没有善法,因为尊跟敬会生出善法。那善法会招感是吉祥、平安、祥和、仁慈。那恶呢?感得的是灾难、是痛苦,《无量寿经》里面讲,五恶、五痛、五烧。

我们生在当前的这个社会,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这段经文,我们感慨良深。这个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个世界还能正常吗?这是天下多少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就诚如马来西亚的宰相马哈迪问老和尚说,这个世界能够太平吗?道理是这样的,天下多少人都有这个疑惑。你不要说是我们这些世间人,你就包括联合国他们这些高层,他们也不知道啊。老和尚说,高层的领导也不例外啊,他们对于这个世间的安定和平信心都没有。所以老法师现在为什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宗教教育,推动圣贤教育?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要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老和尚看到这一点了,希望对世间,世界的安定和平,老和尚希望能够尽他绵薄之力来救这个世界。所以老和尚说,这些高层领导也不例外,他们对于安定和平的信心都没有了。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过去社会那么好,诸佛菩萨刹土那样的殊胜呢?我们要认真去思维观察,冷静认真思维观察,你就会看到了。

太平盛世,一切都是美好,为什么太平盛世一切都美好呢?因为古代重视教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的帝王重视教学,古代的帝王把礼部摆第一位,宰相不在,礼部尚书代理,礼部摆第一位就重视教育啊。佛菩萨的极乐世界也是依靠教学而成就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教学没有了。所以我们讲《感应篇汇编》,我们讲《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也是教学,教什么?教人家断恶修善,教人家转迷为悟,教人家转凡成圣,这也是一种教学,透过现在的科技,透过网路电视出去。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教学没有了,许多学校都在教。就像刚才我讲那个小学老师连老师一样,他说,现在小朋友对老师敢兴师问罪,根本不接受教导,你说怎么办呢?现在教的是技术,教的是知识,没有教伦理道德。因为没有人会教,也不知道怎么教,老和尚说,做父母的不会教,做老师的也不会教,那下一代怎么会好呢?没有根了,没有扎根教育。所以现在很多父母跟老和尚抱怨,说现在小孩不好教,很多老师去跟老和尚说,小孩不好教。老和尚说,当然不好教,为什么?没有根了,有根怎么会不好教呢?因为没有伦理道德的教学,没有人教他们学会做人的智慧,人都不会做,他怎么会尊敬呢?他怎么会恭敬呢?当然顶撞、叛逆,不孝父母,杀害父母。

换句话说,圣贤的教育、与本性相应的教育没有了。刚才讲善法断绝了,善法断绝,恶生出来,然后再加上这个与本性相应的教育也没有了,两头都落空。善法没有了,没有尊敬心,本性相应的教育也没有了,圣贤教育也落空,两边都落空,就变成今天这个乱世,灾害,天灾人祸不断。用佛法的名词来说,现在的教育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在佛法里面讲叫外道,不能跟自性相应了。为什么心外求法是外道?因为都是邪知邪见,都是增长贪瞋痴。

外道可以扰乱,不能恢复正常,不能把人恢复正常。人弃常则妖兴,现在就是必须要借善法,必须要借圣贤教育,把人恢复正常,刚才讲《孟子》的四端,仁义礼智,孟子说,没有四端就不能当人,不算人,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善法,也没有圣贤教育,所以大家都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外道会扰乱,增长贪瞋痴,不能够恢复正常,这是今天社会动乱的原因。老法师真是真知灼见啊。老和尚说,这也是地球灾变的来由。老和尚点出问题之所在。

以上是讲到人,人可以成圣成贤。人也会怎么样?卑劣下贱、残酷不仁、无恶不作、无丑不作,人是非常怯懦的。所以我特别引用老法师这一段的开示,现在的人尊敬的心完全失掉了,这是老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七集的开示,我们就报告到此。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人说”,我们看经文,请看五十五页:

“人种从光音天来”

“起世因本经云。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种从光音天来”。《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一切人类都从光音天降下,乘空飞行,不由母腹怀孕而生。等到吃了谷米以后,就有了筋脉骨髓,生成男女形状,淫欲从此就产生了。

“(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类。”

这段按语的白话解的意思说:

人的种都来自色界天,因为光音天在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如人类。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人禀四大而生”

“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人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禀”是承受。

“四大”,地、水、火、风。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实假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固,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暖故,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四大地水火风跟五蕴和合而成。我们这个四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骨头、我们的肉,骨头硬硬的,这叫质碍性。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口水、尿液、血液,这个叫做水大,它是湿润性。我们这个身体上有体温、有温度,这个叫炎热性。我们这个身体有一股气在,有气,血液才会流动,才能呼吸,这个叫风大,这个风大是流动性。所以地大是质碍性,水大是湿润性,火大是炎热性,风大是流动性。这个就是地、水、火、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这段的白话解:

世上的东西概括来说,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这叫做四大。人就秉承这四种要素聚合而成形体。骨肉是地,涕泪痰涎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

这个地水火风,我们来探讨一下,我们四大五蕴里面这四大。有一天佛印禅师,宋朝佛印禅师他登坛说法,苏东坡听说他要讲经,就赶过来听。因为苏东坡喜欢禅,喜欢禅宗的。可是他苏东坡来的时候,那个法堂已经坐满人了,没有空位了。禅师就看到苏东坡来,就说了,人都坐满了,这个地方没有学士可以坐的地方了。因为那个苏东坡是大学士,没有学士坐的地方了。苏东坡一向是好禅的,马上就机锋相对了,回答说了,“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他们这是禅跟禅的机锋相对,既然已经法堂客满了,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佛印禅师就不急不徐地就说,学士,我有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回答得出来,那我老和尚的身体就当你的座位,如果你答不出来,那么你身上那个玉带,当官会有玉带,戴在腰部这个玉带,你的玉带就留在本寺作为纪念。苏东坡一向是自命不凡,以为一定一定赢的,必胜无疑,就回答说,就没问题了。佛印禅师就说了,“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坐哪里?”他就这样问他了。

苏东坡一下听完以后,当场语塞,讲不出来,因为他没有开悟。因为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没有一个实在性,不能安坐。你安坐在哪?我安坐在虚空之中,你可以这样讲。我安坐在三昧里面,我安坐在戒定慧里面。当然开悟的圣僧是安住在一真法界。所以我们这个身体的四大假合,没有一个实在,所以不能安坐于此。苏东坡的玉带,后来因为苏东坡答不出来,所以他玉带后来就输了嘛,就拿下来给佛印禅师,据说现在还留在杭州金山寺。

看完这则公案,佛印禅师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我们常常听到法师这样开示,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四大为什么本空?五蕴为什么非有?

四大本空,物质世界它是虚幻不实的。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对佛教不了解的人说,“四大皆空”,其实他认为“四大皆空”就是酒色财气,其实不是,是四大苦空。哪四大苦空?这身为苦本,就是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是这个意思。佛陀开示我们“四大皆空”的真理,目的告诉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教你返观自照,在心灵上开发自己的性德,在精神上找一个永恒的归宿。

所以“四大”,它是指结合物体的四种元素,大到这个世界、到人生,到一草一木、一花一草,都是由这四大构成的。刚才讲过,地是坚硬性,水是湿润性,火是炎热性,风是流动性。以人体来说,我们毛发爪牙、皮骨筋肉,坚硬性的地大;我们的唾涕脓血、痰泪便溺,是湿润性,是水大;我们的体温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人为什么能可以生存?是因为这个四大它假合,合在一起,这四大要配合才可以,这四大你要不调,你人就不舒服了,你就生病了,这个四大要分散,人就死亡了。人是这样,花草也是这样,譬如说,你一朵花的成长,它要土壤,它要有浇水,它要有阳光,它要有空气在吹,那个花草才会长起、才会开花,你缺少一样那个花就枯掉了,理论上说是一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了解,世间的林林总总的森罗万象,乃至于四大假合合成的,它是怎么样?它的本质是,缘聚而生,缘灭则散。佛陀《金刚经》里面讲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把这个虚妄有生当成真的,它事实上它本质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成住坏空,它就是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人也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但如果我们透过修行,修道者来说,我跟我所,他一如的时候,他能所一如的时候,性相一如的时候,他执著破除了,最少他证阿罗汉了,出三界、了生死。他破分别了,他就成就菩萨。他断妄想了,破根本无明,他成就佛果。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四大,在刚才我们讲,人是非常尊贵,人也是非常卑劣的,人是可以成就圣道的,也会到三恶道去转生受身,所以要了解这个“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才不会去造业。

“五蕴非有”,它破除众生的执我为有。“四大假合的色身,是一种物质的现象”,刚才我们已经探讨过了。人之所以称为“有情众生”,除了有这个物理机能外,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忧、悲、苦、恼、喜、怒、哀、乐,这是精神状态。人是由这些物质四大还有忧、悲、苦、恼、喜、怒、哀、乐这些精神状态聚集的和合体,但是它的本质是“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所谓物质,是四大假合之身,佛名,佛法称它叫“色”;所谓精神,就是佛经里面讲的受、想、行、识。忧、悲、苦、恼、喜、怒、哀、乐,这个都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者,是构成我人身心的五个条件,称为“五蕴”。“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你为什么会有我?就是你那个五蕴在啊,障了菩提,所以你变成以为这个我是真我。

所以“五蕴”又称五阴。在《大乘广五蕴论》,“蕴者,积聚义。”《摩诃止观·卷五》载,“阴者,阴盖善法。”这个意思是指什么?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积聚”而成的。我们为什么会苦?因为我们有这个忧、悲、苦、恼、喜、怒、哀、乐,五蕴才是关键,我们这个四大是听这个心在指挥。此五法能盖覆、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起了迷惑,起了惑,那就会造业,业就会苦,叫惑业苦。因而起惑造业,受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之苦,这叫佛陀说的惑业苦。

凡夫因为执著五蕴为实有,认妄为真,所以在六道中生死流转不已,无法出离。佛陀为了破众生的对“执我为有”的愚迷,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个真理,就是要让你教你觉悟。就如同《心经》里面提到,如果你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法身大士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他就离开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了,那就度一切苦厄了。你能够放下我、我所的执著,才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以般若的智慧、广大的慈悲力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提到这个四大,我们再探讨到四大五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再最后,提到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真理,如何出离生死,我们做这样一个报告。

我们再看下面的“按”:

“就五行论。则多金木而少风。然地可该金木。而少风。则不能运动矣。纵以五脏配五行。而五脏外之躯壳。似反少著落。故五行之说。不如四大之颠扑不破。”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地水火风”,我们刚才已经讨论过了。

“五行”,就金、木、水、火、土。

再来就是,“颠扑不破”,“颠扑不破”是无论怎么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

好,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白话:

把四大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两种说法进行比较,那么五行多金木而少风。四大中地可以包括金木,五行少风就不能运动了。即使以五脏配五行,但五脏外的躯壳,似乎缺少着落。因此,五行的说法不如四大的说法来得“颠扑不破”。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人类则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人道则居其次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胎卵湿化”,就是四生。有情众生有这四种。第一个,胎生,胎生是含藏而出,像人、牛、猪,这都是胎生。卵生的,依壳而延,是卵生,像鸟、鸡。湿生是假润而生,它需要潮湿的地方,曰湿生。化生,无而化有,曰化生,像龙,鬼道众生都是化生的。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都是胎生的。六道是指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人道的地位在其次。

我们看下面这段“按”语:

“人非必定胎生。偶因业缘而胎生。亦非必定为人。偶因业缘而为人耳。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权时名姓。天宫地府。浮生瞬息家乡也。”

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权时”,“权时”就是斟酌时机而有所变通。

“浮生”就是人生。语本《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的白话解:

人并不是一定胎生,因业力牵引,偶然的因缘而胎生;也不是一定为人,偶然因缘而作人。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时暂时的姓名。天宫地府是生命瞬间的家乡。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人有十时”

“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人有十时”,人从结胎开始,一直到死亡为止的分期。胎内五位,还有胎外五位,这叫“人有十时”。

胎外五位是指出生到死亡的五个阶段。

胎内五位,我们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羯逻蓝位,它又译凝滑、和合或杂秽,指受胎后的第一周。这个也有说了,我们人刚开始怀孕的时候,刚开始的第一周,就像奶昔一样,这个叫羯逻蓝位,它是凝滑。就像一般西方的麦当劳饮食店的那种奶昔一样,就是凝滑。

第二个,頞部昙位,頞部昙位又叫做、又译成疱结、泡,是指受胎后的第二周。这个就是有点像米汤一样。

第三个,叫闭尸位,闭尸位又译为肉团,有血肉了,指受胎后的第三周,第三周就是有肉团了。如果是男孩子的话,则上阔下狭,上面比较宽,下面比较窄。若女则上狭下阔,如果女孩子的话,上面比较狭小,下面比较宽。肉团是它的形状也会不一样,但是这个肉团还不是很坚固。这是第三周。

第四个,键南位,又译坚肉,指受胎后的第四周。到第四周的时候,这个肉团就比较坚固了、比较坚实了。

五,钵罗奢佉位,又译支节,指受胎后第五周到第三十八周之间。这个时候就会生出耳鼻手足,生出这个耳鼻手足。他就在五七的时候就有形相了,就身形,小孩子的形状就出来了,第五周的时候就有形相。第六周的时候,就会生出耳鼻手足了。那么接下来就会生出眼了,“生眼耳等孔”了。这个就是钵罗奢佉位。

那胎外五位呢?就是指人一生从出娘胎到死亡的五个阶段。依《俱舍论·十五》里面所记述的,第一个,婴孩,从出生以后到六岁之间。二、童子,从七岁到十五岁之间。三、少年,十六岁到三十岁之间。四、中年,三十一岁至四十岁之间。五、老年,四十一岁以后到死亡。这种分位法,载于南本的,南传的《涅槃经·卷三十四》,还有《顺正理论·卷四十》《显宗论·卷二十一》等处。这就是胎外五位。

刚才讲的是胎内五位,这里讲的是胎外五位,这样加起来是人有十位,“人有十时”的意思。

再看名相注释:

“膜时”,“膜”是指受胎后第一周。受精卵如膜般。

“泡时”,“泡”是受胎后第二周。慢慢成胚团,如泡。

“疱时”,这个也叫炮,就是手足手臂鼓起来像水泡的这一种疱。这受胎第三周。那个胚团发育更大,聚成肉团,如疱。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有十时”。《法苑珠林》说,人身分为十个时期,一是薄膜时,二是水泡时,三是脓疱时,四是肉团时,五是四肢时,六是婴孩时,七是童子时,八是少年时,九是壮盛时,十是衰老时。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按”:

“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后言。”

这个按语的白话解是说:

前面五个时期是处于母胎中来说。后五个时期是指出胎以后的情形来说。

好,我们看“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还似地形。”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由旬”是古印度统计里程的数目,帝王一日行军的里程,四十里,这是四十里,一由旬等于四十里,或说三十里。《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他说,这个由旬是印度,古印度,他们计算里数的名称,“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因此我们的面形就如地形一样。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而脑后削。推而论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此亦格物之学。”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北俱卢洲”,这四大神洲,就“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他只举另外个三个洲,因为南赡部洲,人的面貌像大地一样。那其他三洲呢?就北俱卢洲,它地形是四方的,所以人面也是方形的。东胜神洲,它地形是圆的,所以那边的人面也是圆的。西牛货洲,形象像半月,所以这里的人,人面也是突而后脑削平,后脑平。由此推论,鸟住在树上,所以羽毛像树叶;兽走在草上,所以它的毛就像草一样(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而识存乎其中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六根”,“六根”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

眼能见色者是。因为能对色生眼识,所以叫做眼根。那耳根呢?耳能闻声者是。以能对声音而产生耳识,所以叫做耳根。鼻能嗅香者是。因为鼻对香能产生鼻识,所以叫做鼻根。舌能尝味。所以对味产生舌识,叫做舌根。身能感触者是。以对触而产生身识,所以叫做身根。意能知法者是。能对法而生意识,故谓意根。

以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六根会产生六入、产生六处,这等一下我们会探讨。

再来,“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就是染污的意思。

色谓眼所见者。譬如说明暗质碍等等,它就会染污了眼根,就像我们见到美色一样,就会染污了,心就会动了,这个叫色尘。

声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譬如说我们听到这个重金属的音乐,这非常嘈杂的音乐,或者非常优美的古典乐、非常优美的古筝乐,如果你喜欢了,你就会喜欢这个古典乐或是古筝,你不喜欢那个重金属的音乐,你就会产生厌恶的心,这个叫什么?就会染污到你的耳根,这个叫声尘。你一动念了,一产生分别了、产生憎爱了,那这样的声音就变成烦恼的来源,这叫声尘,你的耳根就被污染,这叫声尘。

香谓鼻所嗅者。因为这个香是我们鼻子可以分别出来的,但是我们喜欢香,不喜欢臭,所以一旦不香的时候,产生臭味的时候,譬如说我们闻到发霉的食物,或者闻到那个放了很久一些时日的这些动物的肉,放久了要生出臭味出来,我们就觉得不喜欢。可是这个牛排猪排,如果去给它煎得很香,你就会喜欢了,你就会说这牛排很香,猪肉很香,这个羊肉炉很香。可是一旦放了几天,没有在冰库里面,产生臭味出来的时候,你就讨厌了。那这个味道就变成你的什么?这个香,香不香对你的鼻来讲的话,你嗅觉以后就产生了一些污染,这样就是,这个色声香味,就香尘。

那味也是一样,味对舌来讲,它太咸、太淡、太甘、太辣,等等这些,你都会产生烦恼,会污染到你的心,污染到你的舌根,污染到你的舌根就污染到你的心,你就产生烦恼。太咸了你就不想吃了,太淡了你就不喜欢了,太甜的你就不愿意了,那就产生烦恼,这些食物就产生烦恼。这叫味尘,就产生味尘。

那触尘呢?触尘是对身体来说,你离合冷暖,你觉得躺下去很冷,躺下去很热,你就产生烦恼了。这是身对触来说,你的身根碰到这些,你就染污了,染污以后就产生触尘了,这个接触以后产生烦恼,这叫触尘。

法对意,法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这一切万法它的生灭善恶,我们产生的心里的分别染污了,我们起心动念了,产生烦恼了,这叫法尘。

这叫色声香味触法,你眼耳鼻舌身意对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就产生执著、产生分别、产生憎爱,你就产生烦恼,那这些色声香味触法就产生六尘,就变成六尘,尘就代表烦恼了,是这个意思。

再下来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刚才我们探讨六根对外面的六尘,如果你起了执著,落下印象了,那就变成识了,识就是落下印象,就有种子。落下哪里?落到阿赖耶里面去了,就像照相机照东西一样,就照相,就照进去了,就落入那个种子。

所以眼识是眼根对色尘生眼识,它会先去了别,了别这个东西是美还是不美,好还是不好,但是最后还是要第七识的末那执著。第六识的时候,它先去了别,眼根对色尘,这样是分别。它眼识生出来的时候,它产生这样的一个能见色,眼识就是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但能见色,而未起分别也。

那耳识呢?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但能闻声,而未起分别也。

三鼻识。谓鼻根对香尘产生鼻识。鼻识生时,但能嗅香,而未起分别也。

舌识。谓舌根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但能尝味,而未起分别也。

身识。谓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但能觉触,而未起分别也。

意识。意根对法尘,即生意识。意识生时,即能于五尘之境,分别善恶好丑。

以上是指六识。

好,那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用眼观色,用耳听声,“根尘相对”,识存其中矣。就是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识存”就是它入阿赖耶识了。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语:

“同一六根也。凡夫用之。则为六情。为六入。为六受。为六爱。为六贼。若菩萨得之。则为六神通矣。不可悟天人以水为琉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

那这一段就很重要了。同样都是六根。我们先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六情”,“六情”就是古代翻译,经论多说六根、说六情,因为以根有情识故。以意根为心法故。其他五根生情识,故从所生之果而名为情。这个六情就产生一种情执。所以《金光明经》说,“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所以六根对六尘会产生一种执著,那种执著,那个情识就生出来,叫六情,这叫六情。

“六入”呢?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古代翻译叫六入,那现在就翻六处,就十二入十二处。所以六境为外面的六入,六根为内的六入。在十二因缘里面,我们讲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那个六入是指,是什么?就是讲六根啊。因为六根对六境,就古代翻译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这个六境,以前是翻成六入或是六处。

那么“六受”呢?是受领六根之六尘曰六受。

那么“六贼”,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为贼。这是“六贼”。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再来六,“天人”,就是我们经文里面有这一段经文,就是“天人以水为琉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这一段,叫做所谓的,经典上说的“一境四心”,同样的一个境,因为情见的不同而产生的差违,又名“一水四见”。在《大明三藏法数》第十八题之为“一境四心”,“一天见是宝严地。二人见是水。三饿鬼见是脓血。四鱼见是住处。”

我们先把这一段按语先解释完,我们再来探讨这个一境四心。一境四心,很殊胜的。我们先把这段按语白话先解释完:

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成六情、六入、六受、六爱、六贼。如果菩萨用它就变成六神通。这样我们难道还不了悟天人视水为琉璃,饿鬼视水为脓血的道理吗?

好,我们来探讨本段的重点,一境四心。

一境四心又称为一水四见。譬如说一盆水,本来是本无有异的,本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因为天、人、饿鬼、畜生的果报不同,所以对这一水他的见有四相分别之差别。何等为四呢?叙述如下:

一,天见是宝严地,这个诸天它福德很殊胜,所以它看到的水变成琉璃,变成众宝庄严的地,这是因为天人的福德殊胜。那人来见这个水呢?世间人见水,这个水有清有浊,不同啊,但是都是水,他知道这是水,水可以喝,可以煮开水。第三,饿鬼道见水就变成脓血,因为它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因为饥渴难熬,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想要去喝的时候,它要趋到那个岸边的时候,变成一堆脓血。因为它业障缘故,招感的它看到了水,它没有这个福报喝那一口水,所以它的业障,那个水变现成脓血,它变成脓血。所以为什么目犍连供养他母亲一钵饭,那一钵饭变成木炭,变成木炭,他母亲吐出来的变成猛火,就这个道理。那么鱼见到这个水,就变成住处了,这个水就变成鱼的住家,这个住处就是它的窟宅。所以鱼以水为住处,在里面潜水、跳跃、游泳,它不会看到水相,它这是它住家。所以水对天、人、饿鬼、鱼这四类众生,他们呈现的业报都不一样,福报也不一样。

所以这个地方就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的境界,随着你心念的变化,所以外在的环境好、坏、喜、厌,内心的苦、乐、爱、恶,都是因为心的分别而产生的。这个特别是我们会去感受得到的,我们对人、我们对事,我们对一切境界,我们的心情会有好有坏,有喜、有讨厌,有喜欢、有讨厌,我们会苦、会乐、会喜爱、会贪爱、会厌恶,为什么?因为我们心有分别而产生的。同一件事情,心念的不同,就有境界上的差别。心是一切的主宰,对同一件事情,认知上的差异,福报跟业障的不同,乃是心念的不同,也就是说境随心转。《入楞伽经》说,“种种随心转,唯心非余法。”

两个人为一句话吵了半天,面红耳赤,其实也没有所谓对跟错,也是见解不同而已,看法不同,那两个就吵起来了。一个客观的人在旁边听,两边都对,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两个当事人因为见解不同,就诤得面红耳赤。所以是因为个人的我见,角度不同,而认知上的差异,心念所呈现的不同。

同样是一句,一个声音,你听起来就不一样的感受。譬如说,我们住在马路旁边,车子人来人往,车子轰轰,轰轰,呼啸而过,对心清净的人,它变成阿弥陀佛。慈舟法师说,古代那个蒸汽的汽车,蹦洽,蹦洽,蹦洽,如果说,你以前旧时代那种蒸汽汽车,那个都,呜,蹦洽,蹦洽,那个有些心里比较执著的,晚上睡不着,他一直在等那个火车还没有过,火车没有过,他就睡不着,他要火车过,他才会睡得着啊,执著了。那慈舟法师就说,你要是会修的人,就观想那个蹦洽就阿弥,蹦洽就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没事了,他就转境了。所以同样一个声音,火车的声音,一音的事情,听众不同,结果就不同。

一样的道理,法师开示,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智慧开的人一听,了然,了悟一心;业障重的人,不晓得在讲什么。一音的开示,听众不同,结果就不同,诸法皆是心生。心才是前导,种种善法的产生,都是由心起,种种的善法产生,都是因为善念、善心起来了,种种的恶法过失,都是因为心造就的。所以三界唯心所现,万法唯识所变。

五浊恶世的众生,因种种性、种种行、种种心的不同,果报上就有种种的差别,连最基本的生活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每一个人对酸甜苦辣的看法,有的人喜欢辣,有人不喜欢辣,有人喜欢酸,有人不喜欢酸。同样酸甜苦辣,它是平等的,它没有所谓好坏、美丑、是非。酸甜苦辣是清净的,可是人的执著以后,就变成不清净,就变成烦恼了。所以每个人对酸甜苦辣的接受喜好就有很大的差异。譬如说榴莲,喜欢吃的说它很香,不喜欢吃的说榴莲臭得不得了,一个是清香,一个是嫌臭。榴莲不会说,我很香,请你来吃我。榴莲也不会说,我很臭,请你走开一点。榴莲不会说话,都是人去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一境四心,又作一水四见。水本无差异,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的不同,对一水都有四种不同的见解,所见都有四相的差异,叫一水四见,一境四心,一水四见。

这个各位一定要学这个地方,很重要,这跟修行有关,跟解脱不解脱有关,能不能转境跟这个也有关。天,因为它福报殊胜,所以看到水变琉璃,众宝庄严。水,我们人见水,不管清浊,都是水。那饿鬼因为它宿世悭贪为因,业障重,死后堕到饿鬼道,所以它被饥渴所逼,看到河水,它就要喝的时候就变脓血。那畜生,鱼一见到水,这是它住家,潜游在其中,水就是它住家。所以唯识家讲,唯识家常用“天见宝庄严,人见为清水,鱼见为窟宅,鬼见为脓血”,这是唯识家常用的,这是一境四心,证明外境无实,是心有所分别。

所以为什么会一水四见呢?因为业果不同所招感的,也是心念的因素,同样是水,不同的用心,就有不同的观照。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因为用心的不同,有时候一餐饭可以养一个恩人,各位注意听,一餐饭可以养一个恩人,一斗米却养了一个仇人,存心不同。而这些都是什么?一境四心多种写照。

以上是提到这里,“不可悟天人以水为琉璃,饿鬼以水为脓血之理乎”,我们引用一境四心、一水四见来跟大家分享,这是佛经上非常有名的一境四心。

再来,我们看最后老法师的开示。我们今天探讨的,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还有前面我们讲的,也是在探讨心的问题,所以我们来探讨老法师的开示,业力变现的境界。

第一点,老法师说,《佛地经》上云,“是薄伽梵最清净觉”,“极于法界,尽虚空性穷未来际”。这个《佛地经》这段经文是形容佛的德用,他的范围是无限的广大。佛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我身心很清净、我的住家很清净、我的道场很清净,老和尚说,这个范围太小了,佛的清净觉,他是遍法界尽虚空的。有没有不清净的地方呢?譬如说饿鬼道、地狱道,这个地方不清净,佛这么清净,能不能把地狱、饿鬼变成清净呢?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老和尚说,他刚学佛的时候,在台中莲社,朱镜宙老居士很照顾他,那么老和尚看的第一本书,叫《了凡四训》,是朱镜宙老居士给老和尚的。朱镜宙老居士跟李炳南老师学,他们都修净土法门,都修净土法门,而且都是同时跟随印光大师学的。那朱镜宙老居士就告诉净空法师一个故事,我们讲过,就章太炎的故事。章太炎先生是朱镜宙老居士的老岳丈,他是章太炎先生的女婿。章太炎他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国学大师,非常有名的,名气很大,学问很好。他说,朱镜宙老居士说,他老岳丈曾经做过东岳大帝,山东泰山,跟东岳大帝做过一个多月的判官。可能是判官临时有事不能上班,请他去代班,代替,代班了一个多月。判官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现在讲的秘书长,实际上是处理东岳大帝的公务都是判官做的。

第二点,在那一个月很辛苦,朱镜宙老居士都有看到,因为是他的女婿,他说这个不是假的。白天章太炎先生还要工作,晚上躺在床铺上,他一睡着以后,两个小鬼就过来了,东岳大帝就派两个鬼差过来了,就用轿子抬着章太炎先生到东岳大帝的衙门去办公了。人是躺在那都不动,但是他的神识坐轿已经出去了,就去上班去了。这个朱镜宙老居士都有看到,他说他有时候也是很累,所以日夜都没有休息,很辛苦。

章太炎先生就向东岳大帝建议,他说地狱里面有一种刑罚叫炮烙。就因为犯邪淫的都要去抱那个炮烙。他说这个刑罚太不人道了、太残酷了。把这个柱子跟铜柱烧红,火烧红以后,罪人去抱那个柱子,这一抱整个身上都烧焦了,人都烧焦了。然后这个刑罚太残酷了,他请东岳大帝说,可不可以把它废除?东岳大帝就笑一笑说,哈哈,你先去看看,哈哈。就派两个小鬼说,你们两个带他去看。走了一段路以后,走到那个地方,两个小鬼就告诉他说,判官,到了,就在这里啊。章太炎先生看不到。我有把这一段故事拍到我的《玉历宝钞》里面去,末学在拍《玉历宝钞》,有把章太炎先生这个故事拍进去。那鬼差就说,到了,请判官看。诶,章太炎就看不到,鬼差看得到,章太炎看不到。因为他是一个佛教徒,他马上就觉悟到说,这个炮烙极刑跟东岳大帝跟阎罗王无关,不相干的,它是业力变现的。他没有这个业力,他就看不到地狱。我们在《地藏经》里面看到,谁看到地狱?一个是菩萨,是到地狱去度众生的,“若非威神,即须业力”,另外就是你有这个罪,这个地狱就现前;你没有这个罪,你也不是菩萨,你就见不到。

这个老和尚有讲一个,在讲经里面讲这个故事。在香港,有两个母女很喜欢吃海产,几乎是三餐都吃海产,这对母女天天吃海产,造了这么多业,她那个母亲要往生的时候,在中阴身的时候,就是临命终要断气的时候,就跟她女儿讲,那个时候讲得很清楚,她说,我看到很多海水、很多沙,她已经到、已经堕落到畜生道,到水族去了,也要去当水族了。水族就是鱼族,要去当鱼族,就是要投生到鱼类了。这是一个公案。

另外我去助念过一个个案,在台北市四平街,一位师姐请我去跟他开示。那位先生是做生意的,年纪也不大,四五十岁而已,得胃癌。那是我早期刚开始学会开示,去做临终关怀。那时候有跟他安慰,跟他助念、念佛。那时候他还没有断气,他就跟我讲,他说,我常常做恶梦,我梦到我到海边,那个海非常地高,里面有很多鬼在海中央,浮来浮去,浮来浮去,漂来漂去。他是没有学佛的,他也没诵《地藏经》,他所讲的境界完全是《地藏经》,“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彼海之东,又有一海”,身口意三个业海。《地藏经》不是有讲吗,对不对?“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在彼海之东,又有一海。为什么叫“彼海之东”?那个东就是造作。太阳从东边起来,这是造作。从西方落下去,叫圆满。所以那个“彼海之东”就是,在造作的、起心动念那一刹那,业海就形成了,那个业海就是身口意所造的业海,像海那么深哪。这个就是这里面讲的,老和尚讲的,地狱两种人看得到,一个是菩萨,一个是造罪的众生。

第三,我们从这个公案,就可以体会到,佛是最清净、最平等、最觉悟的,最清净觉,那么这些不善的境界,佛能不能看到?老和尚说,佛看不到。我当研讨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以为说佛看得到,老和尚说佛看不到。为什么?因为佛没有这个业。佛非常清净,心非常清净,他看到地狱也是清净的。所以佛看众生都是佛,就是这个道理。佛看到一只蚂蚁也是佛,这是我们无法去体会的,我们看到蚂蚁还是蚂蚁,因为业力变现,我们的分别执著变现的。佛看到蚂蚁还是佛,这一点你就根本想象不出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因为真如,佛他是了了知、了了见。

所以佛他清净心,他看到地狱还是清净的。除非地狱众生要求佛,求佛菩萨救他,佛菩萨就有应。虽然有应,到地狱去度化众生,老实讲,佛还是在实报庄严土,我们凡夫是看不到的。所以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去救众生,地藏菩萨还是在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去救众生,现焦面大士,观世音菩萨还是在实报庄严土,所以这个都是很殊胜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时候,他住在哪里?老和尚说,他不是在古印度,你看到是古印度,佛是住在,释迦牟尼佛是住在实报庄严土,我们见不到,这个叫不同维次空间。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好像跟我们一样,真的啊,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看到是相。我们看到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看到这个相,那是佛陀故意表演的,佛陀故意表演给你看的。实际上佛他是什么?他住在实报庄严土。他实际生活的相,我们没有见到。那是表法给你看说,他跟一般出家人一样,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但是佛陀那个维次空间,你是见不到,为什么?我们凡夫肉眼见不到。

这一段到这里的时候,老和尚特别引用经典。老和尚说,好像有一部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不长,释迦牟尼佛他示现,有人向老人家请示佛法,佛是盘腿坐着,因为有人请示,佛陀就把一个腿放下来,脚尖踩到地上,山河大地当场变成金色世界,让大家看到。这个地方从哪里可以做证明?阿难尊者跟佛陀说,你说这个世间是平等世界、平等法界,那为什么我看到说,坑坑洞洞、凹凸不平呢?佛陀就用一个指头往地上一指,地就全部平了,变琉璃地,金色的黄金铺地。阿难说,怎么会变这样呢?佛陀说,心平则地平。当场跟阿难开示这样。佛陀只有把脚尖碰在地上,山河大地完全变成金色世界,让大家看一下。那是什么世界?所以各位,为什么我们见不到极乐世界?我们的业障重啊,我们福报不够啊,你要是福报够了,你就可以见到。那是什么?你看到的是什么?实报庄严土,凡夫看不到,法身大士才看得到。所以佛境界当中,确确实实,阿鼻地狱在佛境界当中是最极清净的,理上讲是平等法界。

这一段老和尚开示得太好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真的太殊胜了。以上这一段老和尚的开示,是在《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四集里面。因为我们这一段讲的跟心法都有关,特地学人引用这段老和尚的开示,我们的主题就是业力变现的境界。佛陀没有这个地狱的业,他就看到都是清净的。各位这样你明白吗?你怎么去修行?你没那个业,你看到都是清净。你有那个悭贪业,看到都是别人的悭贪相,对不对?你有那个淫业,看到都变美女,都是她在挑逗你。你心平等,你看到所有众生都平等。这看你的心清净到什么程度,你的业障重到什么程度。你如果见到众生都是很污浊,都是搞斗争的,因为你也搞斗争,所以你见到都是斗争的这个法界。

好,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提出一个结论,什么是最好的念头?老法师说,最好的念头是阿弥陀佛。

第四,所以在法界虚空界里面,无量无边刹土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佛刹里面有六道、有十法界。我们在《华严经》,在〈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到,这些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特别是六道众生,迷而不觉,他们迷得太重了。迷到造罪业,迷的时候,把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变成烦恼。这一迷全变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听清楚,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就变成什么?六道三途,相好就变成六道三途。就变成这些东西了。一觉悟,一觉悟马上就回头,烦恼变成智慧,造业变成德能,六道变成相好,六道就变成极乐净土了,就变成实报庄严土了。所以它都不是真的,随着念头在变。最好的念头,老和尚告诉我们,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如果能在这个道理里面学会修行,学会如何去观照我们这念心念,最好的念头,世出世间法里面,没有第二个念头能够胜过这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的念头。各位,我们读到这一段,会不会很惭愧呢?我们的平常念头,到底阿弥陀佛念头有多少,几乎很少很少。我们要是每一个念头像阿弥陀佛,我们就不会活得这么痛苦了,我们就不用再轮回了。我们念头里面都是贪瞋痴啊,我们念头里面都是悭贪、计较、分别。我们念头里面都是什么?都是情执、爱欲。

所以世出世法里面,没有第二个念头能够胜过这个念头,所有十方诸佛刹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为什么?念头不一样。为什么阿弥陀佛世界那么殊胜?为什么极乐世界那么殊胜?念头不一样。各位记得,念头不一样。念头不一样,就不一样的生活,就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依报啊。我们要从这一段里面去领悟那个道理,你是念头跟什么样的一样,就相应什么样的法界,你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要是念头是阿弥陀佛,你过的是极乐世界的生活,是实报庄严土,你看不到地狱,你要学这一点,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你看不到别人的恶,你看不到。为什么?因为你的念头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们刚才特别强调,释迦牟尼佛看不到地狱,那阿弥陀佛也看不到地狱,为什么?因为他们究极清净,他们清净平等觉。我们呢?我们都看到地狱,我们也看到饿鬼,我们也看到畜生。就今天这个开示,这个老和尚的开示,对我们来讲,实在是获益良多。

念头不一样。阿弥陀佛这个念头,真的是究竟极果、纯净纯善,为什么不抓这个念头呢?为什么你要抓轮回的念头呢?为什么你要抓斗争的念头呢?为什么你要抓悭贪的念头?为什么你要抓邪淫的念头呢?为什么?所以,我们看古往今来,真有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这个大智慧、大福德可能是贫穷下贱,不认识字的斋公斋婆,他们这些斋公斋婆就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他临走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他成就了。我们一般人,富贵人,帝王之家,宰辅将相,都比不上他,我们都比不上他。这是真的,我们就看过一个,台湾有一个大学的博士的教授,女生,年纪也不大,喝得烂醉如泥。喝到呕吐以后,因为喝醉就要吐,女众,女教授,她吐的时候,吐到马桶里面,最后死在马桶里面,脸就趴着马桶。你想想,她见到的果报是什么?就像刚才我讲,一水四见一样,她见到的是什么?脓血啦,到饿鬼道了。

所以这个道理要懂、要明白,我们要认真向他们学习,要把这一句佛号抓住,念兹在兹,无论干什么,这一句佛号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的救命丹,真靠得住。所以为什么《地藏经》里面,佛陀开始放光说法的时候,到最后十种“光明云”里面,第一个是“大圆满光明云”,第二个是“大慈悲光明云”,第三个“大智慧光明云”,第四个“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最后倒数第二个,“大归依光明云”,最后一个,“大赞叹光明云”,佛陀说,如果你能够成佛的话,佛陀给你诸佛赞叹,“大赞叹光明云”。

所以这句佛号是我们的依靠,真靠得住。依靠谁都靠不住,为什么?全是假的,佛号是你真实的皈依处,因为它就是你的性德,佛号是性德,它是最可靠的。它就是要恢复你的性德,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要恢复你的性德,你的性德才是真正的大皈依处。这是《地藏经》里面地藏赞的赞偈,“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就是这个意思。《地藏经》跟你劈头就讲这句话,它不是讲地狱。“稽首本然净心地”,“净心地”是什么?性德、自性。那“无尽佛藏大慈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宝藏在这里面。

你如果真开悟的话,就是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刚才我们一开始,老和尚的开示里面,你就把烦恼变成智慧了,你就把造业变成德能了,把六道三途变成相好庄严了,一回头全部都变了。所以你要把现在这个凡夫的念头,这个分别的念头、执著的念头变回阿弥陀佛,你把这个五恶、五痛、五烧的这种贪瞋痴慢疑,你变回阿弥陀佛,这是最可靠的。

以上这个开示是老和尚在《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七十四集里面的开示。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得不妥之处,敬请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6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