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2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2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1月03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六“容人之过”,经文七“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好,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三十九页。我们上一集讲到“容人之过”(发明)的第二段,我们把经文再朗诵一遍:

“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那么这两段,第一段就是对自己的过错要责备重一点,要求高一点,对别人的过错要责备少一点。圣贤千言万语,就是教我们要“自求其过”,就是古人说的寡过。

那么“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探讨,因为上一回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探讨这一段,我们就要探讨,大家很不容易改的,也是修行上的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了凡四训》里面,云谷会禅师教了凡先生积善之前、改命之前,要先改过。所以“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他把“改过之法”放在“积善之方”的前面,就像那个杯子的容器已经脏掉了,已经污秽了,你必须要改过,改过就是把它净化,那你装的善进去,这个善就比较容易纯净纯善。

那历史上改过最好的典范,我们在讲《感应篇汇编》这些圣人、贤人里面,改过的典范就是赵抃,宋朝赵抃。那我们上一次在讲《感应篇汇编》的时候,我们也有特别介绍赵抃,就赵阅道焚香告帝,了凡先生他也很推荐赵阅道。

赵抃,他是宋朝衢州西安人,在今天浙江衢县,他字阅道,号知非子。光看他的字跟号就知道说,他这位当官的、当御史的这个赵抃,他本身就是很有德行。你看阅道,什么叫阅道?阅道就是要“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要明心见性。号知非子,他是一个什么样?他是知道自己过错的人,叫知非子。所以他的号里面,就代表他的德行。他是宋仁宗景祐年间的进士。他治绩良好,被皇帝召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辟权幸,世人称他叫“铁面御史”。他死后,追封为清献,所以一般也称他叫清献公,赵清献公。

赵抃任殿中侍御史的时候,他弹劾不避权贵。有一次外戚显贵一人犯事,有一次皇帝的外戚犯了错,那么赵抃要弹劾他。那这位权贵动用到什么?贵妃去请太后说情。这个情面就非买不可啊,太后啊。太后来说情啦,要不要买账呢?但是赵抃据理参劾,声誉凛然,所以朝里面的人称他叫“铁面御史”。但是因为他触怒太后,终被放逐到离开京师,到益州当转运使,贬官。但是他最后他还是走上修行这条路,最后成就了,预知时至,往生佛国。

赵抃当时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同一个年代,差不了多久呢,他差包拯,我们知道包公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甚至民间非常景仰,我小时候也很喜欢听包公的故事,他比包拯小十岁。包拯是宋仁宗时候天圣朝进士,赵抃是宋仁宗景祐年间景祐朝的进士。包拯担任御史中丞时,赵抃担任殿中侍御史,一个管内,一个管外。包拯专管什么呢?主宰朝廷外的四方狱事,这些司法案件都是包拯审判。开封府很有名啊,王朝、马汉大家都知道。这个连续剧都歌颂他,大家都津津乐道。赵抃是主宰、主管朝内宫禁狱事,朝廷内有人犯罪了,犯法了,统统是归赵抃管的。宋仁宗靠这两个就够了,政治就清明了,两人内外相助,相得益彰,把北宋政事匡助到颇有一些生气。这是古人的评价。

所以我今天用这个赵抃的公案来彰显这个“自求其过”,我给赵抃一个赞叹的词,就〈自求其过,寡过成圣〉,这八个字就可以讲说他一生为官之道,修行的德行。那他最重要是什么?《感应篇汇编》里面记载,“宋赵清献公每夜焚香告天。人问之,公曰:‘吾自少来,昼有所为,夜必拜告上帝。不敢告者,不敢为也。’”关键就这段文,赵抃说,我每天晚上都烧香告诉上帝,这谁有这个习惯?只有他,他真的是来人间修行,他就是菩萨啊,菩萨才有这个愿力,才有这个毅力跟这个信愿行。他每天这就像早晚课一样,就持之以恒,他每夜焚香告天,告上帝啊。

人家问他说,你跟上帝报告什么?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到现在,白天所做,晚上一定告诉上帝。我们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都会说啊,但谁怕神明啊,还不是坏事照做,对不对?做了自己也不知道,迷而不觉,等到跟阎王报告了,来不及了,黑白无常来缉捕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你看赵阅道,他每天晚上必告上帝。他说,“不敢告者”,白天不敢做。那这个就是什么?到最后就一定是纯善无恶啊,到最后纯净纯善,因为他不敢做了嘛,不敢做就不敢报告,敢报告就是没做嘛,简单说就这样,敢报告就是没有做。那这是寡过,历史上寡过最显著、最有成就的,最值得赞叹的就是赵抃。

那么赵抃他当官到四川以后,他禁止他的官员贪污,“禁吏为奸”,我们说狼狈为奸,官商勾结,他“禁吏为奸”。“自奉俭廉”,你看他自己本身,自己生活非常简单、俭朴。就像我们现在习总书记一样,他就是“禁吏为奸,自奉俭廉”。“以身帅之,蜀风为之一变”,上梁正,下梁必正,上梁不正,下梁歪啊,己身正,属下一定正嘛,“以身帅之,蜀风为之一变”,政风马上就跟着改变了。不久为成都府知府,等于现在的我们讲成都的书记啦,重庆的书记一样,四川省书记,知府就是当时的这个成都的行政长官,成都府知府。加龙图阁直学士,这是宋朝的官名。

当他受命到成都府做知府的时候,他怎么去啊?他只带一把琴、一只鹤自随,“以一琴一鹤自随”。这个太清高了,真的是太清高了。你看,可见他也是什么呀?他也是会用这个音乐来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匹马入蜀”,他没有带眷属,他也没带随从,“匹马入蜀”,一个人去,“表示清高、廉洁”。现在当官,要以赵抃作为学习的榜样,“表示清高、廉洁”。“因而有‘羽琴带鹤,万物皆春。’”古代民众怎么去景仰他,赞叹赵抃是什么?一把琴,一只鹤,“羽”就是鹤嘛,“琴”就是一把琴。他一定是公余之暇,禅坐读经,用音乐来作为他的生活修行的依止,“羽琴带鹤,万物皆春”。所以“风高琴鹤,家传清节”的佳誉,“风高”表示他德行高尚、崇高,“琴鹤”表示他的节操清廉,家传清廉、清节等佳誉。

那么赵抃他虽然自己本身,这么个清高、廉洁,但是他对部属非常宽厚,“以宽为治”,对民众非常爱护,“蜀民大悦”,四川的民众非常喜欢他。所以我们说公门好修行啊,很容易积功累德。了凡先生当这个宝坻知县,第三个一万善,就是靠减税啊,他马上减税以后,一万善就满了。所以当时宋英宗就嘉谕、赞赏这个赵抃说了,“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年四十余,究心宗教。初在衢州,常亲近蒋山法泉禅师”。宋英宗赞叹他说,“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就表示什么?他圆融无碍,“中和”代表圆融嘛,中道,不偏不倚,公正廉明叫“中和之政也”。赵抃他白天所做的,晚上必焚香告帝,而且衣冠整齐。他四十几岁的时候就亲近三宝啦,亲近佛法,他“究心宗教”,他跟禅宗非常有缘。

我们讲宗教,宗就是主要、重要、尊崇,教就是教育、教学、教化,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叫宗教。但是佛门如果宗跟教放在一起的时候呢,宗是指禅宗,那禅宗以外的叫教下,宗门教下。所以一般我们佛门都会讲宗门教下,宗门是指禅宗,专指禅宗。当然老和尚的解释是主要、重要、尊崇的教育、教学、教化,这是宗教的含义,这是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嘛,佛法是觉悟的教育。但是在佛门另外一个宗教的解释是,禅宗是指宗,禅宗以外叫教下,宗门教下。

所以它这个地方说,“究心宗教”,他可能对经教,天台教理,他也很有兴趣,那他主要是他一门深入禅宗。他在衢州的时候呢,亲近蒋山法泉禅师,禅师从来没有给他开示什么语录啊,“未尝容措一词”。及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可是赵抃在青州的时候,在今天山东的益都,他在“政事之余”,他在公事之余啊,办完公事以后,“晏坐”,他喜欢打坐、禅坐,“晏坐”就是禅坐。“一日忽闻雷震”,有一天他突然听到打雷的声音。禅宗都是这样,一棒一喝,就像永明延寿大师看到人家劈柴,咚,一声,他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明心见性了。

那么赵抃也是一样啊,他突然间听到打雷声以后,“大悟”,开悟了,大悟了。大悟了就怎么样?一般来说都是圆教初信位的,破身见了,最起码破身见,七信位,破思惑。他这个呢,他在听到打雷的时候说,他彻底大悟了,乃作一首偈语。一般禅宗,一般佛门里面的高僧大德,只要一开悟了,都是会当下写偈语的,虚云老和尚也是一样啊。所以他这首偈语讲什么呢?“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这表示他见性了,要不见性,根本见不到这个境界,他这个没有经过思维的,他没有作意的,他没有能所,当下契入心地的本源。

“默坐公堂”,他随时都在定中啊,他办案也是在定中,打坐当然是他的修持了,公余之暇,喜欢晏坐,这样就是他的修持,亲近禅师请法也是他的修持,但是他把生活当作是修禅定的机会。所以禅定是这样的,六祖大师说,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是等持的,这叫三昧啊。所以处理公事,他内不动心,外不著相,他在处理公事啦,在询问案情的时候,他能够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根不入尘,他就是在修禅定了。这个维摩诘居士说了,禅定不是真正坐在树林底下,在那边双腿一盘叫打坐啊。所以在《达摩祖师》那个影片里面,少林寺的师父在那边打坐,他们说,不能讲话,要明心见性。结果达摩祖师在旁边磨砖,他们就开始讲话说,诶,你怎么磨砖?有人讲话就破功了。他说,那你们打坐做什么?我打坐明心见性呀。他们问他说,达摩祖师你磨砖干什么?磨砖成镜啊。砖怎么可以成镜呢?那达摩祖师就说,那打坐怎么能够成佛呢?明心见性呢?

所以这个地方,“默坐公堂虚隐几”,他怎么?他把心全部放空了,他完全放下,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没有放下,他心是不能虚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个境界,他必须要跟虚空打成一片。就像禅宗里面讲,“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才是真正的虚的境界啊。所以说,虚空粉碎了,大地平沉了,不见一物,没有能见所见,那才是真的契入心的本源,心底的本源了,所以这个叫“虚”。所以在他完全都放下,当下那一刹那,他还有个很微细的那个念头,那“隐几”。他根本还没有开发以前,叫做秘藏嘛,那开发起来就不是秘藏。所以我们叫三德秘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现在还没开发叫“隐几”嘛,已经开发的话,全体流露叫“虚隐几”。老和尚也讲,禅宗大德也讲,佛陀也讲,和盘托出,那叫和盘托出啊。但是他这个时候,他已经见到那个本心、本性,就“虚隐几”,他唯有彻底放下,就是我们讲的《妄尽还源观》,就看到了。所以他说,“默坐公堂虚隐几”。

“心源不动湛如水”,他当然能够不落二边的,不著有,不著空,中道不存。那个“心源不动”就是什么?就契入实相,无相无不相,真空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叫“心源不动”。进入不二法门,那“心源不动”。这个时候,那个境界是清湛,这个清净如水,“湛”就是清净,非常清澈的,像水看得很清楚,“心源不动湛如水”。

“一声霹雳顶门开”。“一声霹雳”是什么意思?就大彻大悟。不是因为那个打雷他才开悟,如果打雷是开悟的话,那天天打雷怎么不会开悟呢?所以不是打雷变成他开悟,把他造成的,不是。他是借由打雷那个因缘,他听到那个闻性,“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透过那个打雷的声音,把自己的我执打破了,把虚空粉碎了,把自己最后一个执著,那一丝丝的挂在那个地方的,把它脱落了。这是古代禅宗讲,终日吃饭,不著一粒米,就是这个境界啊,他每天吃饭,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就是终日吃饭,不著一粒米,他明明有在吃饭,他是不著一粒米。终日穿衣,不著一缕丝,就是这个境界了。所以透过那个打雷的声音以后,就是禅宗里面讲一棒一喝,把他的执著打破了,啪,一声,顶门就开。“顶门”是什么?心地法门。不是头顶上啊,不是说头顶上给你打开,头顶上把你打开,你也开不了,你也悟不了,是心门。为什么?因为他是首楞严大定。为什么叫首楞严?它是至高无上,它是第一义谛,叫做“顶门”,打开了,那是心地法门。

当我执、法执破了,再破根本无明的时候,他把这个我执、法执打破以后,破根本无明的时候,他就“唤起从前自家底”,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他叫惠明将军去看他自己本来面目是什么,把善恶都放下来,就见到了。这个从这首偈语里面证明,他应该是开悟了,大彻大悟了。但是悟后还要起修,要把无始劫来这些习气毛病,要历事练心把它去掉。

那么赵抃他“长厚清修”,他德积得厚,他心地清净,叫“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人家见不到他生气或是高兴,也就是说他不喜形于色,愤怒不形于外表。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没有憎爱。“人不见其喜愠”是他完全离开善恶,离开这个对待,就憎爱的对待。爱就喜欢嘛,憎就是讨厌嘛。我们人总是怎么样?我们总是被这个境界里面,顺境的,我们喜欢,逆境的,我们就讨厌,我们在这里面就什么呢?我们在这里面就攀缘取舍了,顺境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喜欢哪,逆境对我们不利,我们就生气了。所以这个“愠”就是生气愤怒。我们很容易被境界转,要不顺我们的意,马上就生气,就发怒了,或者抱怨了。怨恨跟怒都叫做“愠”的意思。

你看这个怪不得他会开悟啊,他不是普通的御史,他是菩萨示现的御史,怪不得他连太后都不领情。为什么?他心地清净啊,他不求功名富贵啊,他是来人间作菩萨的啊,是救度众生的。所以“人不见其喜愠”,这也是要我们学习的,不是只有当官的才要学习的,为人处事也要学习的。我们看到喜欢的,喜欢的就跟他多讲几句话,讨厌的,一句话都不想跟他谈,避得远远的,躲得远远的,不想理他,那就结冤家了。所以赵抃,你看他,他修到这种程度,“人不见其喜愠”。

“平生不治家产”,你看他不积累钱财,不买房地产,不买金银珠宝。我们看现在有些贪官污吏,他贪官的金块多少呢?他的金块把整个家全部都装满,最后还是被抓到啊,绳之以法,锒铛入狱,以后还要到地狱去受报啊,他不是现在,现在看到的只是花报而已。他“平生不治家产”。“不畜声伎”,他不到歌舞场合,家里不养歌伎,他不喜欢听那些,我们现在俗话讲看电影啊,如果他生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不玩手机了,他不看电脑了,“不畜声伎”啊,不听这些啊,歌舞声伎。“施德济贫”,而且他怎么样?他非常仁慈地布施济贫,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不可胜数”,算不完了,没办法计算。

“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他处理政事啊,他都怎么样?都透过教育,让民众能够断恶修善。对民间习俗,他随缘施设,他也不去勉强民间啊,把民间的一些好的习俗,他保留下来,不好的习俗,他透过教育让他们改正,这叫“善因俗施设”。他很会,很有智慧地去入境随俗,然后如何透过他的智慧,去把民众教育好,这叫做“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而且他处理方式,“猛”就是什么?严格。“宽”就是宽乐,他严格宽乐了。他非常地有智慧,也不会造成苛政,扰民苛政,他也不会。当然他也不会说是不闻政事,他也不会。

“在虔与成都”,所以他在虔州和成都,“尤为世所称道”,他在虔州和成都,百姓非常爱戴他。“神宗每以赵抃为誉”,宋神宗每一次都是以赵抃,为觉得以他为荣。我们如果做官,能够做到皇帝喜欢你,不是靠你的阿谀奉承,不是靠你拍马屁,而是看你的这样的一个作为,爱民,本身又是能够清廉,能够“长厚清修”,“不治家业,不畜声伎,施德济贫”。宋神宗就每次谈到赵抃,就以他为荣,夸奖他、赞叹他。

“将终”,他要往生的时候,“词气不乱”,这才了不起,也就是他正念分明,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他做到这个净土的境界。所以他如果他是真的由禅宗转净土的话,他最少是可以到达什么?事一心不乱,甚至理一心不乱,我的看法。我们净土是功夫成片嘛,还有能所叫事一心不乱嘛,那能够证得实相是理一心不乱嘛。他“词气不乱”就是他没有语无伦次啊。有时候你看这些,有些人往生,大部分都是这样,不是昏沉就是昏迷,要不就是失去正念,要不就变植物人,要不然就是插管、气切。“词气”,这语气不清,说话不清楚。他是“词气不乱”,很清楚,到往生前一刻都还这样。“安坐而没”,他坐化,他是坐化的,这了不起啊,“安坐而没”。“宰相韩琦称,赵抃真世人标表”,韩琦也是宰相,韩琦赞叹他说,赵抃真是世间人的标准跟表率、典范,“赵抃真世人标表”。

我今天特别谈到这个“自求其过”,我思维了很久,要找哪一位来作为我们来赞叹他,来跟他学习,我觉得宋朝的赵抃是当之无愧,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修行人应该学的一个典范。我们就探讨到这里。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也。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这一段非常好,我们好好来探讨一下。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谅”,宽恕。

“责”,要求。

“白驹驰隙”,“驹”,“白驹驰隙”就是,就像白马,白马飞过去很快,“白驹”就是白马,“白驹驰隙”的意思是说,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这个白驹驰隙出自哪里呢?《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说,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匹白马这样,噗,飞过去,越过去,突然间出现而已,“忽然而已”。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啊。一样的道理。

再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趋”就是走向、趋向、归向。“市”就是古代于闹市中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在街头示众,称为“弃市”。这个是有警惕作用啊。古代行死刑的时候,执行死刑的时候都怎么样?都把尸体放置在街头,我们一般讲枭首示众,称为“弃市”。我们国内现在如果执行那个重要毒刑犯,吸毒的要犯,那贩毒,那个极恶的歹徒,也是一样,会举行这个公众的审判大会,确实有警惕作用。这个意思就是指说,人生如同死囚走向刑场,步步趋向死亡。

再来“药石”,药剂和砭石。这个是指药物。这比喻是规戒。所以我们佛门里面,持戒律的日中一食,照理讲是应该学佛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但是我们这个色身,我们习气重啊,我们还是有毛病习气,还有贪瞋痴啊,所以晚上还要吃一顿饭啊,那晚上吃饭怎么办呢?不能说我吃晚餐,在佛门里面不能说,我吃晚餐,不能这样说。这样说,人家说你是外行的,刚刚入佛门而已,你要知道晚餐叫做药石。就是什么?你不吃身体没有体力啊,把它当成,这一顿晚饭当成药,就是药来治你什么病?你的贪欲之病啊,你的烦恼啊,这就是“药石”啊。古德就很有智慧,取这个“药石”两个字,我觉得很有道理啊。我们就是放不下,人家清公和尚,果清律师,一天吃一顿,他快乐逍遥,仙风道骨,你看,清净无比,容光焕发。

那再来,“敢”就是岂敢、哪敢。

再来就是“城府”,我们说这个人城府很深,就是他里面诡计多端,精打细算,这个叫做这个人城府很深。“城府”是什么?城内官府所在之地。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多而难测。

再来,“虽吴越皆可同舟”,“吴越”本来是世仇啦,吴人跟越人照理讲,他们都不互动的,不来往的。可以一起乘一艘船,就表示他们已经和谐了嘛,已经和解了嘛。《孙子·九地》篇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吴人跟越人,照理讲他们是互不往来的,好像是世仇一样。那万一两个人,吴人跟越人坐在同一艘船里面,遇到台风,海上有大风大浪,诶,两个互相救对方,人性。我们上一回讨论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上回我们有讨论过,孟子讲的。这就是什么?“如左右手”,像老和尚讲左手帮右手,同体大悲,就是慈悲,就左手帮右手,是这个意思。后以此比喻为,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的时候,也需要互相救助,共同努力,是这个意思,叫“虽吴越皆可同舟”。就像你能够容人之过,心平气和,化怨仇为祥和。虽仇如吴越,也可同舟共济,相互扶持。

再来,“相角”就是争胜、互斗。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事情发展到无可容忍的地步,还要强迫自己去容忍,确实是件难事。但是不可不强迫。强迫的办法是什么呢?

一是原谅对方无知。天下大抵平凡的人多,有智慧的人少,怎么可以用圣贤的标准去责备对方呢?这是自己不明智,自己没有智慧,原因在自己。一原谅对方无知。

二怜悯别人寿短。人在世间好像白驹过隙,过一天就少一天,正如囚犯押往刑场,一步一步接近死亡,走近死亡,怎么能不对这种人产生怜悯呢?

三是作为良药。自己过错是怎么发生的,自己难以发现,如今看见不好,才能反省自己。觉察到不好的人正是我的老师,我怎么还能与老师较量呢?这是我们古人讲的,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老和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是善,一个是恶,一个是你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常常心存以上的想法,就能容忍别人的一切过错了。因此,在不能容忍之前,心情常常急躁;已经容忍下来,怒气自然平息。心躁,则前途荆棘满地,就算虫蚁也足以挡路啊,你看到虫蚁还是讨厌;气平,则胸无城府,即使吴越互相为敌,也可以同舟共济。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就一定会与对方相斗,要求别人没有过错,但对方的过错反而更多。如果能够容忍别人,就会使自己惭愧反省,不求对方没有过错,而对方的过错也自然减少了。因此说,“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那么这一段呢,我们来探讨,“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我们来探讨,修行中哪一块最难修?忍辱。所以当时译经师在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当时是翻忍耐,不是忍辱,但是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什么?士可杀,不可辱,后来译经师就说,用忍辱比较好。用忍耐呢,那个力道还是比不上忍辱,士可杀,你可以杀我的头,你不能侮辱我,这是士可杀不可辱。所以我们今天来探讨,也就是我们大家彼此要共勉的,最难修就是忍辱。

所以佛陀当时在因地修行的时候,《金刚经》里面讲,佛陀在深山禅坐修行的时候,歌利王带着他的嫔妃到深山去玩。歌利王睡着了,他的嫔妃听佛陀开示。后来歌利王醒来以后,觉得佛陀不应该跟他的嫔妃讲话,他说,你是不是有欲望之心?佛陀说,我没有欲望之心。他说,五通仙人都会有欲望之心,你怎么会没有欲望之心?佛陀说,我真的没有欲望之心。因为当时佛陀已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歌利王就拿刀子割佛陀的鼻子、双手、双脚、耳朵。佛陀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还是要度你。我当时,我没有瞋恨心,就如同我没有欲望之心一样。这是《金刚经》里面佛陀跟歌利王的故事,当时佛陀对歌利王的回报。所以到这一世的时候,歌利王到人间来就当佛陀的弟子,而且他是佛陀的亲戚,是五比丘之一,护持佛陀修行,就是憍陈如比丘,《无量寿经》第一位尊者,就是憍陈如尊者。这是什么?告诉你佛陀成佛,就是修忍辱波罗蜜。

老法师说他弘法一生,他感恩的韩馆长护持他三十二年。老和尚在景美图书馆,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统统归韩馆长管。韩馆长她是菩萨示现,她不是爱管人,也不是爱管钱,她是护持老和尚。因为一位修行者要成就,一定弘护要圆满,一个护法,一个弘法。老和尚说,弘法是菩萨,护法是佛。所以老法师非常感恩韩馆长,他说,韩馆长护持三十二年,成就了我忍辱波罗蜜。你看,每一尊佛,每一位菩萨,成就佛果,都要圆满忍辱波罗蜜,最难修。

海贤老和尚要往生前,要圆寂以前,电工来跟他收电费,也是要成就忍辱波罗蜜,佛菩萨派电工来。电工自己也搞不清楚,那菩萨示现的。海贤老和尚问他说,这个月电费怎么那么贵?他啪就打下去,打一个耳光,接下来再吐口水,吐在他脸上。弟子看不下去,就要呵斥那个电工。海贤老和尚说,没关系,没关系,他帮我搔痒,帮我洗脸。这个就是已经到什么?到忍辱波罗蜜的成就了,才有办法这样,他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真的做到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有没有吐口水?有。有没有打耳光?有。但是他“应无所住”,因为他我空掉了,哪里有被打的海贤,打人的电工?没有啦。他能所不二了,性相一如了。他是“应无所住”。而又能够知道说,他给我搔痒,他给我洗脸,这叫什么?“生其心”。他没有起一个瞋心,就像佛陀当时对歌利王,他没有起一丝丝的瞋心,他没有起这个念头,已经到不起心、不动念的地步。这是什么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是不起心、不动念,是念不退。

所以证到“应无所住”,真空,“而生其心”,妙有,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入不二法门,就是空有不二,佛门最高境界,空有不二。就这里讲,修行中哪一块最难修?忍辱。经读得再好,有些人读经也读得很好,他脾气重得不得了。有些人很会做法会,也是脾气暴躁得不得了,习气很重。所以经诵得再好,佛印禅师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这个苏东坡跟佛印禅师的对话,我们上次有讲过。我们现在引用这一段是修行中哪一块最难修?就是广钦老和尚对他弟子的开示,虽然他是对弟子的开示,也值得我们学习。广钦老和尚说,最难修是什么你知道吗?忍辱啦。你看,佛佛道同,诸佛所见略同,诸佛所见都是相同的,就是忍辱。如果人家三言两语就让你受不了,你怎么修行啊?

广钦老和尚对忍辱修行,相当有心得。我们就把它摘录下来。

广钦老和尚说,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作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只有那些没有功夫的,才整天去打听别人的是非,斤斤计较。所以我自己也学习广钦老和尚这个开示,我尽量不想去听别人的是非,也不想去打听。识人多处是非多,知事多时烦恼多。你了解太多了,自己心生则种种法生,自己自寻苦恼,何必呢?这修行的障碍。所以能不要听就不要听,是最好都不要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广钦老和尚说,寺庙是十方道场,十方人聚在一起,每一个人毛病都不一样,每一个人习气都不一样,你要在这个环境里面共修,要在这个道场里面共修,你不要要求环境来配合你,你不要说,我一定要怎么样的环境,要什么样的道场来,你才要去共修。广老说,在家里,父母都不见得顺着你,父母都不见得照你的意思做,何况这里是十方道场呢?所以处处都要忍、要随顺,心才能安住。

出家修行,是要在恶劣的环境中修,乐的环境,快乐的环境,那就不必学了,那就到世间去做事就好了。修就要修那个最坏的、最恶的,那个逆因缘它可以启发你的智慧,它可以成就你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智慧发展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就能够折服某一个程度的烦恼。所以现在问题是,为什么你会生起憎爱?为什么你会生起愤怒、怨恨?是你没有办法折服你自己的烦恼。“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所以忍辱,我们都知道很难修,为什么很难修?因为我们有根深蒂固的我执,我们有无始劫来无量无边的贪瞋痴慢疑,有毛病习气。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喜欢在逆境中修。

广钦老和尚说,出家的意义就是要断恩怨,要怨亲平等,对恶人、冤仇的人,我们要平等发愿,要度他们一起成佛,这样我们才有办法起平等慈悲心。修行就在修这个忍耐性。所以你到承天禅寺去,各位如果到台湾来观光,我建议你们一定要去。我们孝廉讲堂办万人念佛,都没有人指定要到承天禅寺,我下次要指定到承天禅寺,让你去见识见识一下我师公那个环境,去跟我师公顶礼。大家都喜欢什么?都喜欢有名气的,台湾几个有名的道场,我就不好意思说了,都指定一些好的道场去。你要真正去见到曾经有成就过圣人那个地方,就是承天禅寺。你去看广钦老和尚怎么成就的。他们那个地方没冷气,你要在那边共修,根本没有冷气可以去吹,而且护法严格得不得了。他们那边打那个佛七,打三个佛七,有精进班跟普通班。精进班,我好像记得是十点多,念佛念到十点多,早上三点就起床了,一天睡不到四个小时。你要讲话,马上给你挂长舌牌,诶,我是长舌妇,就给你挂一个长舌,挂三次就请你走路了,不让你打佛七了,叫你下山。

所以他们也没冷气。他们那个热水也没有瓦斯,是什么?烧木柴的,都是人家那个建筑公司的工地废弃的那个木柴,他们回收,把铁钉拔掉,就可以继续烧柴了。现在恐怕只有,大概只有我们承天禅寺,才有这样的一个,古代那个以苦为师的那种丛林的那个修苦行的这个修行。他们那边没有讲经说法,纯粹就是一句佛号持到底,不打闲岔的,那边没有讲经说法的,所以就纯粹就一句佛号持到底的。广钦老和尚专门度什么?中下阶层,苦得不得了,又穷又苦的,大部分都劳工阶级。

我刚开始学佛去那边,去参加共修,我常常,那时候早期,我都会送米、油、面,我会带莲友送过去,我也一直想要再恢复这个习惯,就是把米跟油,沙拉油,我那时候都买的不错的沙拉油,酱油、面、米,我都送到承天禅寺去。他们是真的是苦修道场。

我们广钦老和尚很有智慧,他要往生前,把所有人家给他供养的钱全部都捐出去,一毛都不留,捐给华梵大学盖广钦老和尚图书馆,捐给玄奘大学,好像也有捐给其他的佛教团体,广钦老和尚心量很大。他往生以后,道场没有剩半毛钱,这个好。所以他那个地方,真是清修的地方,很容易成就。那就是什么?那就是逆境、困境、苦境,要在横逆中的环境中去修,万般事总是要顺别人的意思,事事都要忍,最后你才会得到好处。如果你还分别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广钦老和尚说,你做事情很能干,什么都要占上风,老和尚说,最后一定失败的,傲慢心。或者你是博士,你是硕士,你学问比人家好,不接受人家指挥,这种人不会再进步的啦,他也是属于世智辩聪的啦。他知识分子,他思想上好像,他还是转不出来,他被他的所知障绑住了,起了我慢心。所以广钦老和尚说,越是能干的,越是有才华的,就要像稻穗一样,更谦虚,要越卑下谦虚,要以大慈悲来待人处事,才不会失败。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够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要去挂碍,那你这样宿世的业障就消除了,当下就可以平安无事,平静无事,这样就可以增长智慧,延长我的寿命。有时候你参加法会,你平常也护持这个道场,人家没有给你安排上功德主,马上就生气,我跑出来了,马上就挂碍,怎么没有安排我当功德主?这样怎么修啊?这样宿世业障怎么消除?智慧怎么开呢?

广钦老和尚说,越有才干,越有才华,永远是最卑下的。什么事都要学习放下,不要执著,不要老是挂在心上。自己了生死才是重要的,不要去理会别人演什么戏啦,否则的话,你只有自己跟烦恼过不去,一起堕到三恶道去。广钦老和尚勉励他的弟子,出家,就是要演“忍”这场戏啦。你把“忍”演成功了,演到掌声如雷啦,别人不能忍,忍人所不能忍,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我跟你讲,你就成功。

老和尚说,很多修行人,就败在哪里,你知道吗?我那天听老和尚讲这一段,自己也很感慨,因为我自己也没做到。他说,有些人是看得破,忍不过。他也是有办法看得破,他看得很开,忍不过。所以老和尚说,你要纵使看得破,你还要忍得过。你看老和尚,现在年纪这么大,九十三岁了,多少人在毁谤他,为了《无量寿经》,他始终如一,是在这演“忍”这场戏。老和尚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广钦老和尚说,你演得过,你就是佛菩萨。听清楚,演“忍”这场戏,演得过,你就是佛菩萨,成佛有余。

所以这是他弟子的一些回想,说师父在,我们要好好体会师父的意思。师父不在,那个广钦老和尚跟他弟子讲,我带领你们,我在的时候我会教你们,我不在的时候呢,自然佛菩萨会安排,有人来领导你们去修苦行。确实,广钦老和尚他是说到做到,他在的时候,道场是以苦为师,到现在他已经往生了,我所知道大概已经往生了大概快三十年了,广钦老和尚应该有三十年,到现在道风一点都没变,这很难得。已经换几代住持了,广钦老和尚传给传悔法师,传悔法师传给道求法师,我跟道求法师非常好,道求法师传给现在第四代的道等法师,已经经过四代了。四任住持,两任是道字辈,一任是传字辈,道风没变,仍然是以念佛为主。

所以我们台湾的佛教界,只要大家提到承天禅寺说,一级棒,这没有话说,大家都公认的,道场、道风都没有话说的。怎么建立起来?广钦老和尚福报大,根基打得深,光一部《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也不离开佛陀三藏十二部经典的范围。所以广钦老和尚当时就预告说,我在,我教你们;我不在,自然有人会领导大家修苦行。这个叫生死自在,你看,都不用烦恼,智慧自然就开出来。最重要是什么?要修忍辱,能忍辱则智慧生,智慧生则无明尽。我们要记起来,能忍辱则智慧生,智慧生则无明尽。

末学在办这个万人念佛,也不能说是没有烦恼,也是在修忍辱,关关难过关关过。李炳南老师说,挑战困难,欢迎困难,困难越大,功德越大。当然我不是求功德啦,其实在学这个。我这一辈子是当官,那官的这个习气都很重啊。譬如当官都比较有霸气,所以他们现在见到我说,黄老师现在看起来比较慈悲,以前的就是那个官场的霸气还在。确实霸气,那时真的是官场的习气是不好断哪,我没有赵阅道赵抃的这个智慧。所以能忍辱则智慧生,智慧生则无明尽。别人说我们,不论自己是对是错,还是被冤枉,重要是被冤枉,还是唯唯诺诺,是是,是是,是是,唯唯诺诺。以不辩应之,《金刚经》里面讲“无诤”,哪一件事情有比了生死更重要呢?有比往生净土更重要呢?心中不起烦恼则智慧生。若是执理与人辩白,则无明起来了。你还在那边辩谁对谁错,无明生出来了。

别人对我们越是不好,我们要越发慈悲心善待对方,要对他越好,越要度他。不可像世间人一般起瞋恨心,那结冤仇,广钦老和尚说,出家人要无瞋。修行人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末学前日有写一首“业识颂”。广老说,业识顺逆中求解脱,无魔不成道。修行哪那么简单的,无魔不成道,佛陀还要八相成道,最后还要降魔,无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你是要出三界,你不用再轮回。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你不吃尽苦头哪可能说成道,哪有那么简单?你将要做人间菩萨,要成佛,你要教化众生,不经苦行,不经魔障,如何去历练无明烦恼呢?修行人就在修魔障啊,这个魔障是什么?自己的贪瞋痴啦。唯有冲破魔境中的无明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也唯有舍下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才能得到清净解脱,才能显出菩提心来。

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贪图安定顺境,那样子是不会进步的。我们都喜欢顺境,我们都喜欢安定的环境才要修行。星云大师说,你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安住,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自在,恐怕你到极乐世界也不自在,因为你安不住。到哪个道场都嫌这个怎么样,到哪道场嫌那个怎么样,只有没有嫌你自己怎么样。所以要达到五蕴皆空,必须要持戒、忍辱、勇猛精进,改脾气和个性。我也常常教人家说,一定要改脾气个性。必须要打破无明,一切随缘都好。我们听经闻法之后,你平常日常生活去实践。像我也是一样,我现在就习惯怎么样?譬如说我们明明想好了计划,明明是希望这样,那我们的主见都很深,我见都很深,我一定要那样,我一定要这样。

我们这次办悟行法师三时系念,我们借台北市立大学。因为刚好天气预报会下雨,场地又不准我们在现场吃便当,我就跟我干部研究,他们就提了很多计划,在餐厅,在哪个空的广场吃饭。我跟他们讲说,简单就好,就在周边找位置,就地取材,就可以吃便当,安置几个地方就好。我干部他们就没有听进去,到前天晚上再跟我沟通。我说,你们那个计划好像我觉得实践的可能性不太大。为什么呢?我说,你要叫老菩萨走七八分钟到餐厅,因为餐厅距离我们会场大概要七八分钟,老菩萨走不动。我说,我带过部队我晓得,我带过兵我知道,哪那么简单,说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念佛人哪那么乖,让你这样指挥调度?十个人一排,前后对照,哪那么简单?大家都想要求自己方便。我说,法会散开要午斋的时候,全部你就不晓得怎么去整队了。

果然他们第一天的时候乱成一团,没有几个谁愿意到餐厅去吃饭的。后来他们跟我说,老师你真的,你有先见之明,真的没有几个愿意去餐厅吃饭。后来在那吃了苦头了,然后他们第二天就就地吃便当。我的建议呢,就地取材,找一个空地,第二天就秩序井然了。这什么?我那时候他们跟我讲说,我说,好,只要能够顺利吃完午斋,我都随顺好,你们说了就好。我就学习一切随缘都好,我不坚持己见,这修行,修行就在这个地方修行。我是执行长,但是你们如果认为,你们认为可行,我已经跟你们讲这么多分析了,如果你们觉得说,你们的腹案很好,让你们去执行。但是我跟他们先预告,你们一定会出状况的。三宝加持,后来还是没事,但是确实他们觉得真的是,如我所说的是有点混乱。就是我们要学习一切随缘都好。

夫妻相处之道,只要能够一切随缘,家里是家和万事兴。小孩子也是一样,你可以跟他讲,如果不能再讲就不要讲。四十岁以前。四十岁以后就不能再讲了,根深蒂固了。其实不要说四十岁了,二十岁以后就不能讲了,现在大学生哪里可以让你讲的。小孩子还可以让你讲,有的小孩子还跟你顶嘴,根本就不能讲,是不是?一切随缘都好。如果起了无明烦恼,人我斗争,那就可惜了。

这以上是提到忍辱,“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容人之过”最难修就是修忍辱,这一篇主要在讲忍辱,那我特别引用广钦老和尚这个开示来提供给各位参考。

好,我们看下面,“下附征事”:

“下附征事(一则)”

“举不避仇”

我们看经文:

“举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朝士悉知。终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予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予既升大夫。保氏缺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南风成”,人名。

“谮”就是诬陷,说别人的坏话。

“厌”,饱,满足。《论语·述而》篇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贵游”,指无官职的王公贵族,亦泛指显贵者。

“不意”就是出乎意料之外。《孙子兵法·始计》篇里面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保氏缺人”,“保氏”是官名,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按,文昌帝君当世原为保氏之官,晋升之后,保氏官位就出缺了,故曰“保氏缺人”。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举不避仇”。帝君说,先父之所以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个事情。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华而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子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升为大夫后,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

我们看这段的“注”:

“鲧虽殛死。禹则嗣兴。管蔡为戮。周公右王。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国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好,我们看这一段“注”的名相注释:

“嗣兴”就是继承与振兴。《书经·洪范》篇,“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管蔡”是管叔鲜与蔡叔度,两人都是周武王的兄弟。我们上次有讨论过,周公他们的兄弟总共有十八个,最大的、最长的大哥往生了。这个管叔鲜跟蔡叔度他们当时是,他们算是诸侯。周武王一统江山以后,大概他灭完商朝纣王以后,后来周武王就死了,死了以后,管叔鲜跟蔡叔度就挟着被灭掉那个商朝纣王的儿子武庚来叛变,武庚是纣王的儿子。周公,当时他是当摄政,辅佐周成王,周公率军东征,把管叔鲜跟蔡叔度他们这个叛变弭平,管叔鲜被杀,蔡叔度被放逐。这叫“管蔡”这个意思。

“右王”,辅佐,就是辅佐君王。

“良佐”,贤能的辅佐。

“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吏。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鲧虽然没有治好洪水,被放逐而死,他的儿子禹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杀了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周公披肝沥胆辅佐成王。帝君不因为父亲被害的缘故,就使国家失去良臣,贤人屈居下辈,这才是真正的孝。也就是要做到怨亲平等,才是真正的大孝。能做到怨亲平等,就是佛。所以成佛,孝道才圆满。虽然他有不共戴天之仇,“风成之子”,但是他温叔他有贤才。所以这也是帝君,他父亲虽然被南风成害死,但是他放下这个不共戴天之仇,他愿意提拔南风成的儿子温叔来接替保氏的官位,可以证明说帝君在那一世他就是怎么样?他就是修平等观,他能够做到怨亲平等。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一怨对。所以觑破幻缘。隐忍不报。亦所以为孝也。且如武王伐纣。太公负戟从征。伯夷叩马强谏。两人岂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尝轻置优劣。儒释异同之际。处处作如是观。则愈读佛书。而儒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广行三教。正以此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父之仇,不与共戴天”,“不共戴天”者,不共存于人世间。按,语出《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喻仇恨极深,难同容天下。

“内典”是佛教的经典,叫“内典”,世间的教典叫外典。所以“内典”就是佛经的意思。

“觑”就是看破、窥探。

“武王”,帝号。姓姬名发,周文王的儿子。因商纣王暴虐无道,武王乃率领诸侯伐商,大战于牧野,败纣而代有天下。这是周朝的这个,周朝的建立其实是周武王。他在位十九年,驾崩,谥曰武。

“太公”,这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姜太公,我们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姜太公是当时一个大德。“太公”,它是人名,他就是吕尚,字子牙,所以一般都叫姜子牙,他是东海人。本姓姜,他最先被封为吕,那么后来,从其封姓,他被封在吕,所以他叫“吕尚”,但是他本姓是姓姜,所以又叫姜子牙,他是被封在吕这个地方,所以他又叫“吕尚”。那么,周初的贤臣,他是周朝初年的贤臣,“年老隐居于钓”,在钓这个地方。周文王出去打猎,“渭水之阳”,渭水的北方,见到了姜子牙,他们两个谈得很欢喜,文王遇到姜子牙谈得很欢喜,“相谈甚欢”。姜子牙就说了,“吾太公望子久矣”,他说,我等你等很久了。他等周文王来。“因号‘太公望’”。周文王就请他一起上马车,就带回朝廷,尊他为老师。后来他辅佐周武王克殷,就是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那么姜子牙他的封地在齐,后世称他为姜太公,或称“吕望”、“姜尚”。

“负戟”,“负”就是以肩背物。“戟”,武器的名称。因为戈跟矛合体就叫戟,它有勾、啄、撞、刺四种功能,装在木柄上或者竹柄上。出现在商朝、周朝,盛行在战国时代,汉朝、晋朝都有。它是一种兵器,叫“戟”。“负戟”就是背着这个兵器。

“伯夷叩马强谏”,“伯夷”是人名,商朝末年孤竹君长子。“叩马”就是拉住马不让它前进。《史记·六十一》里面讲,“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这段是历史记载在《史记》里面,它的意思就是说,周武王要去伐纣王的途中,伯夷跟叔齐出面,拉住武王的马,勉强劝谏,希望武王不要去讨伐纣王。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孟子·离娄》篇。在孙奭《疏》云,“言伯夷、太公二老,乃天下之大老也,犹父也”,就是伯夷跟太公望这两个是天下的大老。

“轻置优劣”,“置”就是安放、搁,就是摆,“优劣”,评定高下好坏,就是“轻置优劣”。轻率地评定高下叫“轻置优劣”,轻率地评定高下。

“三教”就是儒、释、道。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我读《礼记》,里面有“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世共存”的话。再读佛经里面讲“一切怨仇都不能报”的话。两种说法似乎相反,而实际上各有高深的道理。儒家以眼前来说,如果不想报父亲的仇,那么就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这种“不共戴天”的心,正是孝心的流露。

佛知道过去未来的事情,看见前世的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的人其数也无量,就是父母与父母互相为仇人也其数无量。这么多人不共戴天,关系又这么复杂,怎么能够一一相报呢?况且今天多一个仇杀,白白地连累父母又增一个怨家。所以看破幻缘假相,暗忍不报,也是真正的孝心。

例如武王伐纣,太公带兵征战,伯夷则拦马强谏,两个人有如水火。但孟子说,这两个老人是当今世界上伟大的老人。未曾轻率地划分他们的优劣。如果把儒佛异同的地方融会贯通,那么越读佛书,就越能了解、越能理解儒家的道理了。帝君想要人们广泛推行三教,道理就在这里。

好,我们看经文七,第七句经文: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阴骘”就是阴德。

“苍穹”,“苍穹”就是苍天、天空。

白话解:

上文“未尝虐民”等五节,都是帝君所做的阴德一部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就用“广行”二字来概括。

看下面这一段: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合。似当作阴德解。”

我们看名相注释: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这个“洪范”,这本《书经》里面,《周书》里面有一个篇名,就是<洪范>篇。孔安国《传》里面记载,“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法也”,也就是“天地之大法”。这个“洪范”就是大家去遵循的轨则,譬如说,仁义礼智信就是洪范,道德仁义礼就是洪范这个意思。广大,大家遵循、去执行的这个大法,叫“洪范”。《尚书·周书》云,“武王胜殷,杀受(纣王),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蔡注”,这个“蔡”是指南宋有一位学问家叫蔡沈,他字仲默,号九峰,他曾经注《尚书》,他有注解《尚书》。“蔡注”就是蔡沈他在解释“阴骘”的时候,他把它解释成叫“默定”。蔡沈在注解《洪范》的时候,里面有关阴骘两个字,他解释是叫“默定”。“默定”是什么意思呢?“默定”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但周安士先生认为这个解释不恰当,所以于下文来修订。为什么不恰当呢?我们说定业,定业跟定数,那就命定了,那就是宿命论了。了凡先生就是二十年,被定数算定了,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他只能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命中无儿子。

佛法的究竟在哪里?佛法就是在定数中创造变数。他遇到云谷会禅师,就代表佛教了,代表佛法了。孔先生是代表算命了,大概是算儒家了。但是他碰到云谷会禅师这位有修有证的高僧,他就告诉他,命自己作,福自己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教他改变定数,就“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所以了凡先生就是发三千善、三千善、一万善,他先改过,再来行善,所以他改变了定数,他创造了变数,他活到七十四岁,多延寿二十一年,他命中没有儿子变成有儿子,这个就不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了。他为什么?了凡先生积了三千善、三千善、一万善的阴德,那所以你把它解成“阴骘”叫作“默定”,这好像有一点像宿命论的感觉。所以周安士还是有智慧,认为这样不妥,又把它改成阴德。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阴骘,《洪范》蔡注释为默定,与这句话的意思不相符合,似应该、应当当作阴德解释。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苍”,青色的,例如苍天。

“日天子”,梵语叫苏利耶。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为观世音菩萨之变化身,住于太阳中,太阳为它的宫殿。叫“日天子”。

“由旬”,叫俞旬、由延。是以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里程。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所以佛经上讲,上由旬是六十里,中由旬是五十里,下由旬是四十里。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苍穹是指天,苍说是它的色,穹是说它的高。如果根据日天子身衣宫殿来说,那么苍应该是青琉璃色。如果根据忉利天的形状来说,那么穹离地八万四千由旬。

我们时间的关系,下面的“清和善政”“雪山大仙”,我们下一回再探讨。我们要来探讨这一段里面的重要的经句,就是“阴骘”,阴德,还有福德、功德,我们要来探讨。很多人会搞不清楚,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什么是阴德。我们今天就来先探讨功德、福德、阴德。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我们也是引用老法师的开示。

何谓“功德”?真实的功德就是清净心。佛经上常说,“心净则佛土净”,修行最重要的是要修清净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功德就现前了。再讲明显一点、具体一点,“持戒有功,得定是德”。你持戒,有断掉贪瞋痴,那“得定是德”。什么叫有功?就是要息灭贪瞋痴。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慧是德”,这个德,老和尚说,跟那个得到的得,我们上回讲过,是一样的意思。功是修因,德是果报。你要有真正的修功,真实的果德,性德就会流露。那什么叫真正的修功?要息灭贪瞋痴,要勤修戒定慧。所以你真正的修功,就呈现真实的果报,这叫功德。持戒如果不能得定,如果你持戒没有办法得定,什么叫得定?你至少想要伏惑,降伏烦恼。持戒如果不能得定,那个戒是福报、福德,不是功德,那么你那个持戒就是福德,它不是功德。福德不能灭罪,功德可以灭罪。

持戒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你自己持戒持得很好了,但是你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人犯戒、那个人破戒,你把自己的功德都毁掉了。那如何持戒才有“功德”呢?就是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此持戒,才能得定。因为你有定功,你当然见不到世间过,所以他持戒可以得定。否则持戒都是福德,不是功德。

功德可以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六祖大师有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那福是什么?福就是福德,道是功德,道就是慧。所以“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他认为我做善事,我修福,他不知道修福要怎么?要即相离相,要三轮体空,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么那个福就是变成功德了。所以功德能够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因此功德与福德要辨别清楚,千万不能搞错。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常说“火烧功德林”。这个我们要特别提醒自己,有时候真的发一个脾气,前面所修的善事功德全部都烧掉了。“火”就是发脾气,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不高兴,一发脾气,功德就完了。因此功德很不容易修积。如果在临命终的时候,发一个脾气,这一生所修的功德全完了,到修罗道去了,更不要讲出三界了。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积。

你要知道自己修积多少功德,就要想想什么时候没有发脾气,你就知道你有修到功德了。你要知道,瞋恚心把你的功德失去了,贪爱心一样,也把你的功德失去了。所以功德是什么?是息灭,刚才讲的息灭贪瞋痴啊。换言之,七情五欲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样都把你的功德破坏掉了。由此可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很容易修。弄清楚,功德很不容易修,为什么?要灭贪瞋痴,要息贪瞋痴,要断贪瞋痴,难啊。为什么?我执放不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放不下啊,人我是非放不下,就没有办法成就功德。所以功德很不好修,一发脾气,功德就泡汤了、就烧掉了,火烧功德林。

所以刚才讲说要忍辱啊,忍辱就不会火烧功德林啊。那就怎么样?你忍得过就可以成就功德啊,像老和尚就成就功德,海贤老和尚也成就功德,佛陀也成就功德。功德才能出三界、了生死啊,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福德只是在三界受享,享受福报,福报享尽,还是一样堕落。那你的福德重不重要?福德也重要,佛说福慧双修,“皈依佛,两足尊”,就福慧两足尊,足就是圆满,尊就是尊贵。没有福,没有福不行啊,没有福人家不愿意帮助你,龙天不拥护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福报。障道特别多,那障碍因缘特别重,魔障特别多。所以我们说福至心灵,没有福报也不行啊,关键就在要把福报转成功德啊。那我们一般讲,著相叫福德,离相叫功德,著相是福德,离相是功德,这是简单用《金刚经》的道理来解释说,著相不著相的问题。

所以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很容易修,福德不会失去,功德不容易修,很容易失去。这几句话很重要,这听起来、念起来好像很饶舌,但是它是很重要,我再念一遍,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容易修。一个是容易修,一个是不容易修,为什么?一个是要灭贪瞋痴,一个不用灭贪瞋痴。你去做善事没有灭贪瞋痴,你只要去做善事就好啦,那个六祖大师说,“心中三恶元来造”,还是继续造三毒啊,“心中三恶元来造”。福德容易修,功德很不容易修。福德不会失去,因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有去做善事一定有福报的,福报,福德不会失去,好像还可以送给别人。功德很不容易修,很容易失去。

那么所谓阴德,中国人讲“积阴德”,阴,我们今天讲“广行阴骘”就是阴德,“阴骘”就是阴德,阴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好事是真的,后面是真实的果报。恶要让大家都知道,业障才会消,人家每个人骂你一声,你的罪就消掉了。所以恶不能隐藏啊,隐藏就完蛋了,隐藏那个罪更重。尤其你去持戒的时候,犯错那更严重了。你的罪就,如果你的恶大家都知道,骂你一声,你的罪就消掉,果报就报掉了。若恶事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就越积越厚;好事马上让人家表扬,统统报光了。最后所受的果报,只有恶,没有善。

那接下来,我们刚才讨论过功德、福德、阴德,对不对?那接下来怎么分辨呢?如何分辨呢?我们依照老法师这样的开示,阴德跟福德比较接近,但是它日后的,日后一定有三界内的真实果报,就是它还在三界内,福德、阴德都在三界内的真实果报,它确实可以得到果报。而功德呢?则是清净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果报是出三界、了生死,三界外,他是成圣成贤。所以可以知道,功德比阴德还要难修,功德比阴德还要难修,阴德只要默默做善事,不要让人家知道,不要让人家知道就好了,但是功德却是要不断地修清净心,而且还要不能够火烧功德林,不然辛苦修的都没有了,因为功德很容易失去,它很不好修,但很容易失去。那福德很好修,不会失去,是这样的。

再来,阴德跟阳德怎么分别?在《了凡四训》里面讲阴善、阳善,了凡先生也有提过阴善、阳善。要怎么分别呢?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大家给你掌声,报纸给你报一报,电视给你报一报,做了好事,让别人都知道了,表扬、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之类的,表扬表扬,报掉了,福报,因为福报现前,福报用掉了,名声也是福报,报掉了就没了,德积不住。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说,“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阴德,老天回报给你啊。那如果你累积阴德,还横被恶名,福报会出现在他子孙身上,他子孙往往是骤发,突然间他子孙变得非常发达,就突然间发达起来,骤发。

所以做好事不要让人家知道叫阴德,阴德后面的福报大,积得久。阳德福报报光了,积不久。所以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哪里,永远是你的,别人是偷不走、抢不走的,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所以阳德积不久,就阳善积不久,人家给你表扬了,表扬福报就用完啦,所以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有一次我看有一个,有一位警界退休的一个前辈,很有趣。他退休以后大概做生意赚到钱,他开宾士车,朋驰的。他送米,送什么酱油啦,送些救济物品,到那个花莲去救济那些原住民,他还特别通知记者来。通知记者来以后,然后记者再给他报导,照个相,全世界都知道他在花莲送米跟油。阳德积不久,阳善啊,他一登出来福报就用完了。

相对的,我们江董,我跟他讲说,花莲有一位法国来的神父,刘神父,非常了不起,他盖一个中途之家,就是收养之家,收养我们这些智障的小孩,就头部大大的,有点智能不清楚的,他教他们这个技能,让他们谋生,可是都没有人去护持他。那TVBS,台湾一个电视台,它播报一步一脚印,我看了很感动,怎么有这么伟大的神父?这么有爱心呢?我就跟江松桦董事长报告,江董事长说,诶,他也没有说他要去,他过了几天以后,默默地自己带支票去,看了以后,决定帮助他。那位神父大概只要五千万就可以盖一栋房子,中途之家,我们江松桦董事长一次给他一千万台币,五分之一。那他请一位立法委员陪他去,因为他不知道地点在哪里。那立法委员告诉他说,诶,江董,要不要通知电视台跟电视、报纸来报导?江董说,不用不用不用,我要回台北了。就是这个意思啊,江董聪明,他学佛他有智慧啊,积阴德啊。

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家知道,不要让人家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甚至福泽你的子孙。如果让人家知道了,报掉了,报掉就没了。相反地,做了坏事,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不要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以后你就不会下地狱啦,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里面讲。“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这个人如果他应该堕恶道,现在被人家轻贱,“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应该要消灭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不用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为什么?报掉了,报掉就没有恶了。所以佛法里面有发露忏悔,忏,什么罪业都消,一忏,什么罪都消。发露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业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

所以做好事不要让人家知道,越少人知道越好,做了坏事一定要让人家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别人一知道就报掉了。问题是刚好现在人都相反,做好事统统让人家知道,做坏事统统不让人家知道,刚好是跟这里讲的相反。做好事不让人家知道叫阴德,叫人家知道叫阳德,阳德积不住,一叫人知道就报掉了。做坏事不叫人知道叫阴恶,做坏事,不要让人家知道,这叫阴恶,让人家知道叫阳恶。我们刚才谈阳善阴善,恶也要是这样啊。做坏事,不要让人家知道叫阴恶,让人家知道叫阳恶,阳恶它也积不住,因为大家都知道了嘛,它纸包不住火嘛,一被人家知道就报掉了,报掉就没有了。阴恶呢?阴恶不行,阴恶果报很重,它叫覆藏,在戒律里面讲叫覆藏,这严重障碍菩提,严重障碍涅槃,而且阴恶的果报都比较惨烈。

这是我们今天在探讨这一个经文里面,“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里面所探讨到的这个“阴骘”呢,周安士老菩萨说,不能叫“默定”,不是上天默默地安排,不是,也不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而是什么?它是应该当“作阴德解”比较好。那因为很多修行人,包括一些世间人士呢,对于功德、福德、阴德,他们都弄不清楚。我们经过今天这样的探讨,我相信大家对功德、阴德、福德,应该很清楚了。所以这样看起来,功德是摆第一个,最难修,但是很容易流失掉,但是它可以成就你的菩提,它可以出三界了生死。那阴德呢?它没有办法出三界了生死,它是确实有福报没有错,它比福德好,因为阳善很容易被表扬。所以阴德呢,有时候会庇荫子孙。所以阴德呢,它一样跟福德不能出三界,但是它比较接近息灭贪瞋痴。福德它就没有办法,它还是贪瞋痴毛病习气很重,它很容易修,也可以送给别人。

所以今天,我们就把这个“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我们就讲到这里,剩下我们下回再探讨。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2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