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1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1月0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四,“济人之急”,经文五,“悯人之孤”。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三十四页,我们上一回讲到经文四,“济人之急”。那么“济人之急”,有“贫富富贫”这件公案。我们现在来看这段公案的经文:

“贫富富贫”

“帝君曰。蜀帝初立。适岁大荒。而巴西尤甚。有富农罗密。积谷五千余斛。闭而不粜。而义士许容。竭产赈贫。力不能继。终夜炷香。祈天请佑。邑神来和孙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罗之谷雨之。予乃勅谕风神。发罗之屋。谷随风旋。自空而下。各以色聚。邑中人皆饱。罗之所蓄。一日而尽。邑人感许之惠。往往酬还。幸罗之灾。从而称快。蜀帝以容为邑佐。密闻之。自经。”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蜀帝”,“蜀”是指蜀国,就是现在的四川,古代叫蜀,“蜀帝”是蜀的君主。

“巴西”,“巴”是古代民族的名称,也是古代的国名。辖境在今天四川省东部。

“罗密”是人名。

“斛”,这是中国旧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一斛本来是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五斗是一斛。

“粜”,把米卖出去叫“粜”,出售谷物。

“炷”就是烧香。

“来和孙”,邑神名。邑神就是小县里面的神。

“雨”,降落、降下。

“勅谕”就是皇帝的诏令,或以敕书晓谕。这个地方是指帝君下达指令。

“各以色聚”,“色”就是种类、式样。按照各种类、式样聚集成堆,而且还不会乱。

“称快”,表示痛快、快意。

“自经”就是上吊自杀。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贫者富贵,富贵贫困。帝君说,蜀帝刚刚建国,年岁遇上大饥荒,巴西一带特别严重。有个富农叫罗密,积存稻谷五千多斛,闭门不卖稻谷。有一位义士叫许容,用尽家产,赈济贫困,力不能相继,整夜烧香,祈求上天护佑。邑神叫来和孙,赶来向我报告,我报告上帝,上帝有旨,取罗的谷撒放给群众。我就派风神刮大风,成包成团降落下来,邑中的人都吃得饱。罗密所积聚的稻谷,一天就落完了。邑人被许的恩德所感动,常常去酬谢他,对罗密就幸灾乐祸,拍手称快。蜀帝就任命许容做邑佐,罗密一听到这件事情,就上吊自杀了。

我们看这一段的“按”:

“所谓游戏神通也。雨谷事。虽因帝君启奏。然此种玩弄。天帝往往为之。姑录卢至长者一事。以备参阅。”

我们先解释这两行:

“所谓游戏神通”,就是以神的神通来为百姓造福。这件下谷雨的故事,虽因帝君启奏而成功,但这种游戏神通,上帝常常运用。姑且记录卢至长者的故事,以备参阅。

那这个地方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这一段就讲天神,文昌帝君报告上帝,帝君就敕谕风神把罗密的这个稻谷、谷物把它吹散,那当然稻谷从天而降了,民众都可以捡到了,捡到这些稻谷来吃了。

那这段我们就来探讨“游戏神通”。天神的神通我们上次有探讨过,有些是修得,有些是报得。这个地方我们提一个游戏神通的故事,就是我们近代的一位高僧大德,大家都熟悉的《金山活佛神异录》。这本书是乐观法师编辑的,老法师在讲经里面也有提到乐观法师,他也很用心地来编辑《金山活佛神异录》。金山活佛他的神迹,这本《金山活佛神异录》,我都看完了,里面有讲到活佛的神通游戏,譬如说群狗来向他朝拜,传授皈依。

所以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出现了许多这种修行的道行非常高的这些高僧,他们的这个行迹超乎寻常,所以被称为神异高僧,叫神僧。像达摩祖师也有,达摩祖师也有这种道行,广钦老和尚也有。所以在《大藏经》中有《神僧传》,收录大概一百多位修证境界神妙莫测的奇僧。近代佛门中,比较少出现这一种几乎是有“特异功能”的这种神僧,也因为“少见”,所以往往被视为“多怪”。那么人家称“金山活佛”,叫妙善法师。金山活佛他的相貌神情以及他的情状很像济公活佛,实在说呢,他是一位洒脱诙谐,不失庄重,慈悲为怀,并且度生不倦的圣僧,他是开悟的圣僧。

那我们来讲一则,当时金山活佛他本来是在中国,也到过栖霞山。那么他到缅甸去弘法的时候,常常在缅甸的大金塔那边绕佛、燃灯,而且他会在那边绕塔的时候,会高声大唱佛号,他唱佛号很有意思啊,他唱什么?他唱“谁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觉得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呢?还是你的自性念南无阿弥陀佛呢?还是你的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呢?就是教你觉悟啊。谁念?念佛的是谁啊?禅宗里面讲是念佛是谁啊。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说,很至诚恳切地从我们心念出来,念得很清楚,耳朵听得很清楚,身口意当下清净。他在塔上东西南北四方四座佛殿,有时候他在东门唱两句,唱两句佛,又跑到南门唱两句佛。唱罢佛号,又爬到地下拜几拜,绕着金塔唱佛拜佛,一直到天亮。

那么他唱佛号的声音非常好听,美妙极了,乐观法师说,他唱这个佛号是“高亢中含有悲壮,而且幽雅”,每一个音声吐出来,都有音节旋律,“扣人心弦”。有很多信徒、有很多民众听完活佛念佛以后,感动到发心皈依三宝。那么他在大金塔那边行道大概五年,那么塔上附近住的这些缅甸人,都很喜欢听他唱佛,尤其是那些卖花的姑娘,这个佛寺跟塔旁边都有人卖花,也跟他学着哼唱起来。不仅人感动,连畜生都感动,尤其是鸟跟狗,乌鸦,听他唱佛的声音,都自然跑到他面前来,那种情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不以为奇。

那么有一次,夜晚的时候,活佛在塔上佛殿上唱佛,突然间来了一大群狗,把活佛围起来。那些狗都是成群结队,不声不响地爬到活佛面前,好像在朝拜一样。当时有很多人见到这个情景,这个奇异的镜头。所以乐观法师把这个故事,把它记载进去,题目叫做“群狗朝拜传授皈依”。那么当时统计,据说爬在地上的狗,竟然有二三百头之多,大家都不知道这些狗从哪里来的。

一会儿以后,看到活佛就举起手来,向着狗说,“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就三皈依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你看,如果经过这个高僧,尤其是圣僧来给它皈依,这些二三百头这些狗都可以脱离畜生道,为什么?它皈依三宝了。结果三皈依完了以后,一刹那间,那些狗统统不见了。这个当时在缅甸仰光,很多人都有在谈论,传为奇谈,这也是种活佛的神通游戏。

那另外有一次,因为缅甸那个热带地方,那个狗很多,那狗它已经没有伦理了,也不知道羞耻了,所以公狗跟母狗往往在马路旁边、道路旁边就做它们爱做的事情,以致很多母狗那个阴门都溃烂了,大家看了都很害怕,而且肿得很大,而且溃烂到流脓血,流脓流血,上面还长蛆,很恶心哪。那么活佛有一次,他在大金塔的时候,看到一只母狗也生这种病,一边走还一边滴血。活佛见了生起大慈悲心,不忍心,活佛就叫这只母狗,他不叫它狗,叫狗有点像卑贱的意思,他叫它什么?他叫“狮子”,“狮子,站着!”他对着那只母狗说,“狮子,站着!”那只狗很奇怪,这圣人的神通力,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佛有那个本事啊,佛说什么那狗都听懂啊。结果那只狗就乖乖地站在那边,听活佛跟它开示。

我们以前在讲座里面,我们有提过,广钦老和尚度那个,降伏这个老虎啊,降虎尊者啊。那金山活佛要治这只母狗这个业障病,他也要让它知道惭愧心,他跟它怎么说呢?他说,“你这个不知惭愧的东西!烂的这个样子,要不医治就会烂死了”。说也奇怪,那只母狗站着就不动了,活佛就在地上拾起一个竹片,就在母狗的阴门,刮,刮,刮了许久。说也奇怪,那只母狗眼睛闭起来,好像不会痛,把那些烂肉刮掉,那只母狗眼睛两眼闭起来,“好像很受用的样子”。刮完,那只母狗就跑掉了,摇了尾巴就跑掉了。

缅甸人看到这个镜头很惊奇,他们说,如果平常有去动那些狗的烂处,那些狗都会咬人。你看,它碰到活佛就不会了,所以这是佛的,活佛的游戏神通,金山活佛的游戏神通。而且他很慈悲,他不叫狗,他叫“狮子”,有一种尊敬的味道,“狮子”,那狮子是万兽之王。

那么这个地方,像金山活佛这种游戏神通,那个都是差不多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境界。法身大士以上,他那个叫做道通,我们上次有讨论过,他不是报通,他是道通,完全是证道了,所成就的六神通。但是神通,佛并不赞成我们学佛弟子使用神通,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神通抵不过业力。神通它是性德,但是它抵不过业力,但是神通可以度众。

我们就来谈,谈佛陀弟子里面,十大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目犍连的神通,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在佛的弟子里面没有人可以跟他比。那神通它是这样,它是可以接引众生,但是不能够违背因果,不能够胜过业报。这两个原则要记得,不能违背因果,不能胜过业报,神通也不能够解决烦恼,这是事实啊,这是事实。

那么佛的祖国迦毘罗卫城遭到憍萨罗国的琉璃王侵略。我们以前有讨论过,琉璃王的父亲波斯匿王是佛陀的护法,琉璃王的母亲茉利夫人,是佛陀他们的祖国释迦族里面的一位亲王的婢女之女。因为佛陀太尊贵了,所以他们释迦族,他们的女子是不嫁给别的族,他们族内通婚,但是不嫁给外族。所以当时琉璃太子回到他的外公、外祖母,就是迦毘罗卫国去游玩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踏进去了佛陀的讲堂,被管理人员呵斥,他说他是贱民之子。当时琉璃太子就非常生气,含恨在心,告诉他旁边的这些童男童女说,你们一天跟我提醒三次,这个仇我非报不可。

后来他掌权以后,他就发兵要攻打迦毘罗卫国。那佛陀当然知道,佛陀在路上哪,每一次琉璃太子发兵,佛陀就在路上跟琉璃王开示。但是后来,琉璃王还是尊敬佛陀,把军队撤回,但是第四次的时候,他就不理佛陀了。佛陀也知道,琉璃王的报仇跟侵略的恨心始终没有息灭,佛陀知道因果业报这个道理,所以就让他去了。

那么当时哪,这个目犍连尊者,他的神通道力跟他的宿命通,他只能知道,就像阿罗汉只能知道五百世,他不知道无量世。所以当时琉璃王要包围迦毘罗卫城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就告诉佛陀,说他想去救这个迦毘罗卫城的佛陀的族民。佛陀就看了目犍连一会儿,就用慈悲的口吻回答说,目犍连,释迦族中受宿世的罪业之报,这是共业所感,你不能代他们受。如果我们释迦族不忏悔,而且一味地骄横,不改往修来,那么这个房子终究要倒塌的了。

目犍连听了佛陀开示以后,知道这个是事实,但是他也想用他的神通试看看,他就用他的神通要来救这个迦毘罗卫国的人民。他就用神通把迦毘罗卫城的这些,因为当时整个部队都已经包围迦毘罗卫城了,所以目犍连尊者他是用神通腾空飞入城中,在释迦族中找五百位优秀的人,升空把他们的神识摄到钵里面去,再从空中飞出去。出城以后,放到天宫,本来想说这个灾难过了以后再把这个钵拿下来。结果那个钵一拿下来以后,里面五百位释迦族全部都变成血水,化为血水,那目犍连尊者大为惊呼。

这个时候,他们才请示佛陀说,为什么迦毘罗卫国,这个释迦族被灭掉的这个宿命。佛陀就说,在无量劫以前,这个释迦族是一个渔村的渔民,把这个鱼池的鱼全部都捕光了。那么琉璃太子就是鱼王,这些将士,部队的将士,就是当时的虾兵蟹将,鱼族。那佛陀当时只有,唯一村落里面就是他没有吃这个鱼肉,但是他也在鱼王头上敲三下,佛陀说他每一次想到这个事情,头就痛,头就痛三天,痛三天。这就是神通抵不过业力。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按”,我们看经文:

“天竺国。有卢至长者。巨富而吝。妻子奴婢。备受其苦。一日遇佳节。密取四文买酒食。至冢间啖之。而卢素不嗜酒。既醉。发为高歌。其歌曰。吾今庆节会。畅饮大欢乐。过于毗沙门。(即北方天王也。宫殿在须弥山之腰。)亦胜天帝释。(即忉利天王。)帝释闻之。笑曰。此人所啖。不过四文。乃谓其乐过我。我当设法恼之。即化为卢至。到其家曰。吾昔薄待汝等。只因有悭吝鬼相随耳。幸今出游。脱离此鬼。今日各随汝欲。可恣意取。于是悉开库藏赐之。又告曰。此鬼。貌甚类我。少顷必来。当驱出之。若放其入。吾复悭吝。家人唯唯。俄而卢至醒归。遂被守门者驱逐。急呼妻子。妻子亦各执杖驱出。卢至骇甚。哀诉亲友。亲友送之归舍。妻子皆言。此是悭吝鬼。奈何信之。亲友见家中卢至。固自在也。亦出骂曰。汝诚悭吝鬼。卢至有口难辩。遂借绢一端。将献之王。而诉其冤。阍人不纳。卢至大呼曰。吾欲进贡。吾欲进贡。王呼之来前。卢至将献绢。两腋忽自夹紧。乃尽平生力拔之。方能出诸肘间。帝释忽令此绢。化成束草。卢至大惭。王笑曰。吾不须绢。有冤。可速道之。卢至含泪以诉。王敕两卢至。及妻子。同来讯对。见其声音相貌。无不相同。令两卢脱臂验痣。莫辨。又令两卢至各坐一处。密书生平至隐秘事。而字迹毫不可辨。王叹曰。凡夫肉眼。如此易惑。吾当往问释迦如来。于是载两卢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卢至。帝释于是忽复天帝形。王见帝释。投身下拜。因遣真卢至归。卢至曰。吾即归家。财物已散。帝释曰。汝肯布施。库藏当无恙也。卢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释。世尊曰。汝但归家。帝释之言不谬。卢至归。视库藏毫无所损。大喜过望。由是渐行惠施。无复鄙吝之态。(四文乃四小金钱。)”

这个就是讲卢至的悭贪故事。我们知道六度里面,布施就度悭贪。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卢至长者”,这个“长者”,一般对积财具有德行者,对积财具德者的通称,譬如佛陀那个时代,佛陀的大护法须达长者,就给孤独长者。

我们来谈一谈须达长者的故事。须达长者是印度的首富,因为前生的恶业,曾经遭遇过七次贫穷的窘境,生活非常地清苦,捉襟见肘。他最惨的时候,连一毛钱都没有。

有一天在他家中的厕所土壤中,偶然拾得一个栴檀木,栴檀木做的木斗,他拿到市场去卖,换得四斗米回来。这个是记载在《杂譬喻经》里面的故事,佛典故事。他买回来这四斗米以后,交代他太太说,要省吃俭用,一次只能煮一斗,配一些简单的剩菜,来配饭就可以了。佛陀知道他跟须达长者有缘,而且佛陀想来度这个须达长者。这也是一段,为什么他变成贫穷的果报,我们知道要财富从布施中得来嘛。佛陀就是要来度化须达长者。

佛陀首先派他的弟子舍利弗先去化缘,正好须达长者出去了,他太太就先拿第一斗米来煮饭,结果把米煮熟以后,看到舍利弗来了,来化缘了,心中非常高兴。还要高兴,欢喜心布施。于是毫不犹豫的把那一斗煮好的那一斗饭放入舍利弗的钵中。接下来,须达长者的太太就要再煮第二斗米了,米刚煮熟以后,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又到了,她也一样很欢喜地把煮好这一斗米,布施给目犍连尊者,放在钵中。接下来,她要煮第三斗米了,等到她第三斗米煮好以后,佛陀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又到了,摩诃迦叶尊者到了,她也是一样非常欢喜地奉献出第三斗米给迦叶尊者,放入他的钵中。再这样四斗米,只剩下一斗而已。

最后她把那最后一斗米煮熟了,正要吃的时候,佛陀亲自上门,须达长者太太她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看见佛陀,非常高兴,知道见到佛陀,她穷困的恶业即将消失,她跟前面那三斗米一样,就把最后一斗米她毫不吝啬地供养给佛陀。那么佛陀接受她的供养以后,佛陀就祝福她,她这一家人这一生的穷困的恶业到此结束,从此消失。为什么会消失呢?各位,因为她把她最珍贵的四斗米全部都布施出去了,她把她悭贪的业障布施出去了。所以为什么六度把布施摆第一个?你就是要把悭贪的业力布施出去,你福报才会现前。悭贪堕饿鬼。所以佛陀就是要让她的业力先从布施中先消除。各位不要以为说,你布施佛陀就有福报,不是。当然布施佛陀有福报。佛陀是让她这个布施的心,真诚心布施,欢喜心布施,恭敬心布施,孝顺心布施,那个布施等于供养,那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佛陀就祝福她说,你们这一家人,这一辈子穷困的恶业,无始以来的这个恶业从此消失,今日起福报源源不绝而生。

后来,须达长者回来,他太太很担心说会被责骂,没想到须达长者知道以后,竟欢喜异常,只吃剩下的米汁,洗米以后有米汁,一家人甘之如饴。果然诚可感天,本来家徒四壁的仓库,一下子充满着粮食跟珍宝。当然可能他有去做生意,他有去做其他工作,自然财富就一直滚滚而来,须达长者他就成为富人了。这个须达长者他就是“难舍能舍”。佛陀接受他的供养,为他们一家人说法,他们全家也都因此证了初果。

接下来我们就谈祇树给孤独园林的公案。当时须达长者到城里面去他一个朋友家里,他那个朋友家里正好张灯结彩,清洁环境,准备迎接佛陀跟他的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弟子到他家接受供养。须达长者就在他的朋友家里,他就问佛陀,他说,我住的舍卫城,是不是能够跟我一样,能够听闻这个佛法呢?佛陀就对须达长者开示。须达长者对佛陀就发愿了,他说,弟子想为佛陀跟僧众盖一处精舍,希望佛陀能够答应。

那后来,佛陀就派他的弟子舍利弗陪同须达长者到舍卫城去找这个场地,结果后来看上了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太子的林园,非常地平正,而且树林郁茂,而且距离不会太远,是一个非常好的处所。他就去问祇陀太子了,祇陀太子说,我并不缺钱,我这个园林茂盛,我常常用来这边来游戏跟散步。祇陀太子也故意要加倍来刁难他了,就说了,我这个花园非常珍贵,难以估价,如果你能用黄金铺地,遍满其上,让这个园地,没有任何空间的话,我就可以卖给你。

须达长者就很高兴,他就派人用大象担负着一千八百万的黄金,全部把它倒在园林的地上,让这个园地没有任何空隙。后来太子又补上一句,因为当时他就要求祇陀太子要卖,祇陀太子后来又后悔了,他不卖了。但是他最后他跟须达长者说,我这个园林树木是属于我的,如果你不跟我一起共同供养佛陀的话,我就把这个树木砍掉。你没有这些树木,花园,你买这个就不美好了。须达长者后来决定跟祇陀太子一起供养佛陀,就是祇陀太子他就供养他花园中的这些树林,奉献给佛,土地的部分是须达长者买下来,那么他们供养佛陀。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是这样来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祇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长者的这个土地跟花园,两个加起来叫祇树给孤独园。我们在读经都会读到,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在那边讲经说法,这个典故是这样来的。

这个是讲到“卢至长者”,“长者”两个字是富贵而有德,在《法华玄赞》里面说,“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卢至长者,这篇“卢至长者”,也是受到佛的感化,受佛的教化,他慢慢地渐行惠施,而且最后他也成为佛的好弟子,又当具德。这个有一部经叫《卢至长者因缘经》中记载的。你看,他本来是悭贪,后来布施以后,慢慢地智慧开启,成为长者。

我们再看下面,“冢间”就是坟墓,广大、高大的坟墓,叫“冢间”。

“啖”就是吃。

“毗沙门”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天王。我们知道,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叫“毗沙门”,也就是多闻天王。

“天帝释”就是忉利天的天主,名“天帝释”,我们一般称帝释。

“库藏”就是仓库。

“唯唯”,恭敬的应答声。

“诉”就是投诉、诉说。“哀诉亲友”这个“诉”就是诉说、投诉。

“端”,“借绢一端”,“端”是古代布的长度单位。布帛曰端。

“阍人”就是看门人,古时候宫门晨昏按时开启关闭,守着宫门的这个人叫“阍人”,后来称为守门人。

“肘”就是上臂跟前臂的相接处,向外凸起的部分,这叫“肘”。

“敕”是帝王的诏书、命令。

“祇洹”,刚才我们提过了,“祇洹”就是祇园,就是祇园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座佛寺,在舍卫城,乃须达多长者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叫祇洹精舍。

“无恙”就是无疾、无忧,没有损失。

“过望”,超过自己原来的希望。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天竺国,就印度了,有个年老长者叫卢至,虽然是大富户,可是他是一个吝啬鬼,他妻子儿女和奴婢都受尽他的苦楚。有一天遇上佳节,他偷偷地拿了四文钱出去买酒食,到荒郊野坟中吃喝。因为卢至平时从不喝酒,今天一喝就大醉了,高声唱歌说,“我今庆佳节,畅饮大欢乐,超过北天王,又胜天帝释”。

帝释听到了,就笑说了,这个人吃喝,只不过是四文钱,就说他的快乐超过我,我应当想个办法苦恼他一番,恼他一恼,就是苦恼他一下,让他头脑放清醒一点。于是就变化成卢至,到他家说了,我以前薄待你们,只因为有个吝啬鬼随身,庆幸今天那个吝啬鬼出游了,脱离这个鬼了。所以现在回来宣布,你们从今以后可以随意拿取家中的财物。说完就把家中的库藏全部打开,赐给家人。

又告诉他们说,这个吝啬鬼样子很像我,过了一会儿就会回来了,你们应该把他赶出去。如果放他进来,我又会变成像以前一样吝啬。家人就满口答应了。过了不久,这个真卢至酒醒回来了,回家了,就被守门人驱赶了。急忙喊着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各各拿着棍子来赶他。卢至非常害怕,哀诉亲友,亲友把他送回来。妻子儿女他们都说了,他是个吝啬鬼,你们怎么能相信他呢?

亲友看见家中的卢至,神态自在,也出来骂道,你确实是个吝啬鬼。卢至有口难辩,就借一匹绢,想拿去献给国王,想要诉冤。看门人不准他进去,卢至就大喊,我要进贡,我要进贡。国王呼他进去,卢至想要献绢,两腋忽然夹紧,使尽全身力气,才伸出手来。帝释马上把绢变成一束草,卢至非常惭愧。

国王笑道,国王笑说,我不要你的绢啦,有冤赶快讲啦,有冤赶快讲来了。卢至含泪哭诉,国王就命令家中的卢至,以及妻子儿女一同前来对质,看见两个卢至的声音相貌一模一样,就叫两个卢至脱下衣服验痣,不能分辨。又叫两个卢至写出他生平最隐秘的事情,字迹跟内容也没有分别。

国王叹息说,凡夫的肉眼,这样容易迷惑,我应该去问释迦牟尼佛。于是就带两个卢至一同走到祇洹精舍。佛陀就喊变化的卢至,帝释于是忽然间现出天帝原形。国王见是帝释,投身就拜,因此就要把真卢至带回去,打发回去。

卢至说,我现在就是回家,物品已经都散掉了,财物都已经散掉了。帝释说,你肯布施,库藏就会完好无缺。卢至很生气地说,卢至怒道,我只信佛,不信帝释。佛说,你只管放心回去,帝释的话是没错了。卢至回去以后,看见库藏毫无所损,喜出望外。因此他慢慢地就广行布施,没有以前那种吝啬的样子了。那么这一段主要是讲卢至长者他悭贪,不愿意布施,悭贪不施,不布施。

那我们就来聆听老法师开示,执著、贪爱是轮回的真因。这是老法师讲,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五二三集里面,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无量寿经》里面讲,“引导群生,舍诸爱著”。诸佛菩萨度我们做什么呢?“引导群生”,“群生”就是,如果对佛来说,四圣六凡都是佛要度的对象;如果是狭窄来说、狭隘来说,就是我们六道众生,包括蠢动含灵,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所以“引导群生”就是引导这些四生的众生,“舍诸爱著”,舍掉这些贪爱执著。“著”就是执著、染著。我们这个执著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这个染著的心也是与生俱来的。“爱著”,“爱”就是贪爱、喜爱、恩爱。这些都是众生的毛病,贪爱、喜爱、恩爱,不是只有人,六道众生都有。欲界众生,你看欲界众生,财色名食睡。

所以古人说,“爱不重不堕娑婆”,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你不能够修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念一是什么?破我执、破法执。要到念一才能生净土,至少你要怎么样?要带业往生。所以念不一不生净土。古人说这两句话。六道众生最麻烦的事情,就是爱著。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个爱著。卢至长者不布施也是爱著,他是贪爱财富,悭贪不施,悭贪不布施,等于他的妻子儿女跟奴婢都受他的,备受他的苦楚。那么这个爱著从哪里来?可以说是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养成这个坚固的习气。这是我们讲悭贪。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生起的根本原因,就是坚固的习气,就是这个爱著,贪爱执著。

人要把这两个字断掉,六道轮回就超越了。真正断了爱著,在小乘来讲是阿罗汉果。所以阿罗汉破见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真正断爱著了,在小乘是阿罗汉果,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萨。这个老法师讲的七信位,应该是圆教七信位,因为圆教初信位破见惑,二信到七信破思惑,贪瞋痴慢疑,圆教八信、九信、十信,破尘沙惑。所以老法师说,在大乘,七信位的菩萨,他就破什么?他就断爱著了。他断什么?断思惑了,贪瞋痴慢疑,他永远超越六道轮回了。所以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等同小乘的阿罗汉果。永远超越六道轮回了,真正地超越了,他往生到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指藏教佛跟通教佛,圆教佛他已经入一真法界了。十法界里面往上四法界。所以佛对于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学佛不能不重视。执是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来。

那我就讲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各位听。有一次,我小舅子在广州做生意,他的女儿叫小安安,非常聪明。因为我小舅子在广州做生意,就娶我们国内广州的一位姑娘,非常地贤惠,也是很有德行。他就带他女儿回到台湾来探亲,那我跟我内人,就是我的爱人,我太太,就带着他们两位夫妻跟他的女儿小安安,就到我们台北市的就近的木栅动物园,因为当时我在木栅分局服务,我在木栅分局当副分局长,就是文山一分局副分局长。那我就就近带她参观我们台北市的木栅动物园,那个地方有熊猫,四川来的熊猫。刚好是夏天,天气很热。各位如果到台北市来观光,到那个木栅动物园,那广场很大。我穿便服,就陪着他们去看动物园。

结果我太太好心,就买了一支冰淇淋给我这个我小舅子的女儿,大概三四岁,买给她吃,冰淇淋,小孩子都喜欢吃冰淇淋。那天气热很容易溶化,很容易溶化以后,咬了几口以后,那个冰淇淋就溶化掉了,就不能吃了。那我太太呢?我太太就马上,因为它已经溶化,已经淋到她的手了,就赶快把那个冰淇淋,说不要再吃了,就把它扔到垃圾桶里面去。她说,等一下再买给你,我们逛完动物园以后,大姑妈再买给你。她叫我太太,叫大姑妈。

这个小安安,我这个小舅子这个女儿,当场滚在地上不起来,大哭,这个啼哭,你把冰淇淋还给我。我太太说,冰淇淋已经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怎么还给你?不行,我就是要吃它。这个就是坚固的执著,就没有人教她的,前世的习气在她阿赖耶里面,这个不用教她就会了,坚固的执著。后来没有办法,因为哄不停,只好把垃圾桶里面那个冰淇淋捡起来,再把它整理干净,不然怎么办?这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来。

这里面从事相上来讲,有起心动念,心理上的执著,言语上的执著,傲慢习气重。这我们很多了,我们周遭一大堆了,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地方的民族,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只要是娑婆世界的众生都一样,心理上的执著,言语上的执著,傲慢习气重,就算他知道错了,他也不肯承认,这是坚固的执著。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放下执著,我们念佛的目的是要干什么?我们念佛就是,根尘接触,六根对六尘我们,老和尚说了,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来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因为你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即相离相。但是即相离相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做不到,所以佛开一个方便法门,我们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老法师有跟我们讲,他说,你们做不到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是《金刚经》的境界,你们可以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你们就这句阿弥陀佛持到底、念到底,你就可以做到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这个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来破这个坚固的执著。

身体造作,种种执著都包括在这里面。执著就有染污,清净心不能现前。你一执著,你清净心就不能现前。各位记得,你只要一执著,智慧就不见了,清净心不能现前,你只要放下执著,清净心就可以现前,智慧就会生出来。必须要知道,清净心是本有的,是我们的真心,只是我们现在清净心被执著染污了,不能现前;我们有平等心,平等心也被分别障碍住了。所以执著障碍清净心,分别障碍平等心。所以平等也不能现前了。清净平等是真心,真心不能现前,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都是妄心,妄心就是执著的心、贪爱的心。凡夫真的不知道,执著、贪爱是轮回的真因。我们每天生活当中造作,造什么?我们如果不觉悟的话,我们如果不念佛的话,我们不一门深入的话,我们不听经闻法的话,我们每天造什么呢?我们每天造轮回因,受轮回果。在受轮回果的时候又继续造轮回因了,所以轮回是永远不能脱离的。

这个事情谁知道?佛知道。佛教菩萨,菩萨觉悟了;佛教声闻,声闻明白了。真正觉悟、明了,他真干,他就真干,真的把执著跟贪爱放下来。贪爱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恩爱,恩爱,坚固的执著。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佛必须要同事度?要夫妻要变成同参道友?因为夫妻他是恩爱非常坚固的执著的情执。所以透过学佛以后,夫妻同时学佛可以怎么样?可以转烦恼为菩提。透过这个六度万行,就菩萨行,透过这个共修,读诵经典,听经闻法,可以把这个恩爱跟坚固的执著转为菩提。古大德说这种话不错,“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不重,老和尚是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常常也有用不生娑婆,老和尚说,有时候是爱不重不生娑婆。老和尚说,“堕”这个字好,堕落在娑婆世界,生在六道轮回当中。

所以今天我们探讨这个主题就是,因为我们提到卢至长者,他就是悭贪,每天都有吝啬鬼跟着他,就是悭贪不布施,那为什么会这样?执著、贪爱。那执著、贪爱就是轮回的真因。我们这一段就讲到这里。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五,第五句经文,“悯人之孤”。我们看经文: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唯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好,这一段我们先暂时讲到这里。我们来解释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茕茕”,“茕茕”就是孤独无依的样子。

“无告”,“无告”就是有疾苦而无处诉说。

“弱息”,幼弱的子女。

“恩勤顾复”,“恩勤”就是出自于《诗经.豳风.鸱鸮篇》里面,“恩斯勤斯”就是指父母鞠育、养育子女的慈爱劬劳。“顾复”呢?“顾复”是《诗经.小雅.蓼莪篇》里面,“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所以“恩勤顾复”就是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慈爱劬劳。

“殂”就是死亡。

“捐弃”,就舍弃、抛弃。这个地方是指分离。

“无如何”就是无可奈何。

“卵翼”,鸟以羽翼护卵,孵出小鸟,比喻养育或庇护。

第八,“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语出《孟子.尽心下》。赵岐《注》,“人皆有所爱,不忍加恶,推之以通于所不爱,皆令被德,此仁人也”。“忍”就是狠心残酷。那这段的意思就是说,人对于所珍爱的,都不忍心加恶,都不忍心加恶在他们身上,若能将此心行,推广到自己所不爱的众生身上,这就是仁人。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发明)痛苦啊!天下有那些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人。过去父母健在的时候,也曾得到他们的恩宠,细心照顾,反复顾视,爱如掌上明珠。也曾抱着、背着、牵着、搀扶、带领,唯恐孩子不长寿。谁会料想中途丧亲,骨肉分离!这是九泉之下,最为痛苦遗恨的人啊!唉,人只有有推己及人的念头,才会正直忠恕。假使我的子女孤苦零丁,忽然有仁人君子扶持关心他们,我的感恩之情会怎么样呢?反之若有凶暴恶人欺侮、虐待、羞辱他们,我的痛恨之情又会怎么样呢?因此说,不忍之心,人皆有之。通晓其中的道理,就是仁。

那么这一段,这一句话最重要就是,“悯人之孤”里面,就是悲悯那些孤儿,那些茕茕无告的这个弱息孤儿,就是这些子女。那这段里面最重要的这句经文,就“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就是我们来探讨,不忍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知道孟子有探讨这个仁,我们上次有在《感应篇汇编》,我们有讨论过“四端之心”。孟子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孟子并没有对“心”的概念作明确的界定,而始终只作功能性以及现象性的描述。然而,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于什么?不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讲应该是人的性德,这个“心”就是我们人的性德。“不忍人之心”,对于任何人来说,这个“不忍人之心”,就“人皆有所不忍”,这个“不忍人之心”是可以感应得到的,是可以知道的,可感、可知的,随意而发的,随情而生的,因为它是性德,它可以与经验事物联系在一起,又可以获得形上的本体超越。

孟子在<公孙丑上>篇里面讲,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古代的圣王他就是有“不忍人之心”,所以他就有不忍人之政,有德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种德政,治天下可运用在手掌之间,轻而易举。

再来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一段我们在《感应篇汇编》有讨论过,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这个“不忍人之心”。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将掉到那个水井里面去了,我们都会触目惊心,赶快想去救他,这叫“恻隐之心”。不是说我们想去认识他的父母,我们想去认识这个小孩子的父母,我们才去救这个小孩;不是说我们救这个小孩,左邻右舍会给我们夸赞,报纸会给我们报导,电视会给我们采访,要让这个乡党朋友来赞誉、夸赞我们,不是;或者小孩子在那边叫了半天,在那边叫人家救命啊,我很讨厌这个声音,我才要去救他,“非恶其声而然也”,不是。为什么会去救他?恻隐之心,性德啊,有“不忍人之心”。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四端啊,没有恻隐之心,不是人啊;没有羞恶之心,不是人啊;没有辞让之心,没有礼让的心,不是人啊;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一段讲得非常好。孟子说,恻隐之心,它是仁的开端,我们要做到一个慈悲的人,做到一个仁人志士,从恻隐之心开始做起。没有恻隐之心,不是慈悲的人啊;没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是我们义的开端;没有辞让之心,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慧,智的开端。仁、义、礼、智、信。人之有这四端,就好像有这个手脚一样。我们身体有这个手脚,就可以去做帮助众生很多事情,就可以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老和尚说,他不是说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不是这个意思,他可以变化无量无边,可以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性德流露出来叫千手千眼,这叫仁义礼智。有这个四端,有这个四个性德,你不去做,你说我不会,我不想做,我不会做,那你是你自己抢劫自己的功德法财,“自贼”啊,“自贼者也”就是你自己劫自己的功德法财,造业,迷而不觉就是“自贼”。

所以有这个四个端,就四个性德,在我们这个心里面,在我们的性德里面,如果你能够扩而充之到天下,这个效果是怎么样呢?就像火开始燃烧一样,“若火之始然”,就像火烧起来一样啊。这个就是什么?我们的智慧火就流露出来。“泉之始达”,就像水那么快,随方就圆,水就散开了,这个涓涓之水就成为江河了,这个“泉”就是智慧水。“泉之始达”就是这个智慧水就可以无远弗届,可以尽虚空遍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啊。“泉之始达”,“火之始然”。“苟能充之”,如果你能够扩大地发挥,能够称性而行,“足以保四海”,做国君的,你可以保住天下,做事业,可以富过三代,这叫“保四海”。“苟不充之”,如果你不愿意把这个性德开显出来,去把这个四端开显出来,你没有资格说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从这边开始做起。

以上这个孟子开示的这一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实在是非常地好,开示得非常好。

所谓“不忍人之心”,赵歧《注》曰,“人人皆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也”。“先王推不忍害人之心,以行不忍伤民之政,以是治天下,易于转丸于掌上也”。我们说先王因为有怎么样?“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作为一个总统跟国王,作为一个总统跟领导,你要有这种悲天悯人的心,你自然可以推行德政,你就不忍心让民众受苦。你有这种不忍害人之心,你才会去做不忍伤民扰民的政策的政治,那么这样你治天下,就像转丸于掌上,就像手上转这个小丸子一样,这个小球一样,轻而易举。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他不是只有仅限制在说不忍加恶于他人,孟子的意思是对待一切有生命的生灵,那这讲到我们佛法讲的众生平等,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如果你有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孟子讲说,“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的话,那你也不忍心伤害蚂蚁跟蟑螂,对不对?甚至在古代的人,他们的德行修到什么程度?他说,那个刚萌芽那个树芽,那个树根、树芽,那个树丛那个芽刚发出来,都不忍心去折那个刚发出来那个树芽,不忍心去折那个冒出来那个新芽,慈悲到这种地步,这叫“不忍人之心”。孟子说,对于一切有生命的生灵,也一样不忍心伤害。这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而又超越本能的人性的情感。其实他们就是这样描写,是用儒家的描写法,在我们佛家讲起来,就是性德流露了。

“不忍人之心”,同时也是非常真实地含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子,所以它不失为一种先验的德性赋予,进而还能够渗透到日常生活世界中非常现实的道义行为之中。也就是什么?从体起用,用归体,如是我闻,从性德流露出来,那都是真实的,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就是非常现实的道义行为。

在孟子,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的发源地,四端一开动,四端萌动,仁意呈现,举首投足都能够反映出仁的意旨跟蕴涵。一切体仁、达仁的追求都不过是“四端”的发现与推广而已。能不能发挥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关系重大,把“四端”由个体的特殊体验向外扩充,从小爱变成大爱,从家到社会,从社会到国家,从国家推展到天下,从天下再推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就这里讲的本怀,就是这个意思,于家可以侍奉父母、尊长,于国可以为政治民,乃至于统御天下。当然我们刚才讲,到佛家讲,扩散到什么?扩散到尽虚空、遍法界。反过来说,如果你不能这样做的话,则连个人的身家性命都难以自保。而且,孟子说还不能尽孝道,还不能侍奉父母。

以上是我们提到这个,“悯人之孤”,“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我们特别引用儒家孟子的开示,我觉得非常地究竟,而且这“四端”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就讲到这里。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悯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少小时候失去父母,应该是孤儿了。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少兄弟,都是孤。家道衰落,福报浅薄,年老时还没有儿子,都是孤。一人在外做官,在外经商,寄身他乡,也是孤。甚至道高得毁,道行崇高却遭受到毁谤,修行有德行却遭受毁谤,这也是孤。孤的内容既然很广,怜悯的地方也就很多了。举帝君例子一个,一则,可以说明其中的一些内容。

好,我们看下面这段公案:

“下附征事(一则)”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师氏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楙阳之妇。”

好,我们看这段的名相注释:

“重泉”就是九泉。以前指死者所归,叫“重泉”。

“师氏”就是周代的官名。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以及朝廷礼仪得失的事情,这个官职叫“师氏”。

“茕”就没有兄弟,孤独。

“依怙”,“怙”就是依仗。又“父曰怙”。“依怙”就是依靠、依赖。

“寄膳”,“寄”就暂时依附在、寄居在,譬如说寄宿,寄食。“膳”就是饭食。意思是指暂时寄食在别人家中。

“司谏”,“司谏”是官名,《周礼》曰“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选拔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这个是“司谏”。

“高之量”是人名。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帝君说,师氏韦仲将,与我是同事,在一起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好朋友。他死后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五人,只有女儿五个,孤苦无依。我就帮助三个大女备礼出嫁,另外两个小女儿,寄养在司谏高之量的家里,长大以后嫁给然明、楙阳为妻。

我们看下面这个“按”:

“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然明。楙阳。帝君二子也。后生于西晋。为谢东山之子。而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这一段主要是讲师氏韦仲将他那五个女儿,有两个年幼的,后来就是变成文昌帝君的儿子然明、楙阳,帝君在这一世里面这两个儿子的妻子,就是“然明、楙阳之妇”。他们也曾经在后来,在西晋的时候,他们变成投生到什么呢?谢东山就是谢安,他们当谢安的儿子,唐朝宰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他们都当到宰相这个位置了。

我们来解释这个名相注释:

“失所”就是无处安身。

“于西晋,为谢东山之子”,“谢东山”是人名,就是谢安,字安石,他是晋朝阳夏人。他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了。“征辟”,就是征召布衣出仕,就是朝廷征召百姓来当官,担任官职,这叫“征辟”。当时谢安他就不就任,隐居在东山,有四十几年,所以叫做谢东山,后来他才出来为桓溫司马。淝水之战就是他担任征讨大都督,指导策划,克敌有功,累官到太保。死后皇帝赠他为太傅,故世称“谢太傅”。这是“谢东山”,谢安。谢安这个淝水之战非常有名。

他曾经隐居在东山,世间人都称他叫“谢东山”。那这个“西晋”应该是“东晋”才对,疑为“东晋”之误,因为西晋是从西元二六六年到三一六年,谢安他是南渡后出生的,所以应该是东晋人。谢安有两个儿子,分别是谢瑶、谢琰。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张九龄”,唐朝宰相。官任拾遗时,曾于唐玄宗的生日,进《千秋金鉴录》。后来担任宰相,以正直著称。他的文学冠盖一时,他的诗也非常地好,“诗劲练质朴”,他的诗词“劲练质朴,寄托深远”。“首创清淡之派”,而且他很有节操,叫谔谔有大臣节操,“大臣节”。这“张九龄”。

“张齐贤”,人名,宋朝宰相。他是宋真宗的时候,官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著有《书录解题》传于世。刚才这个张九龄,他著有《曲江集》。

“司马光”,人名。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人。宋哲宗时,入朝为宰相,罢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死后被朝廷赠温国公,谥号文正,世间人称他叫,世称“涑水先生”。著有《资治通鉴》。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孤儿失家,还可以说,孤女失家,更应该怜悯了。韦氏太幸运了,获得这样的好朋友!然明与楙阳是帝君的两个儿子,后生于西晋,做谢东山的儿子,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都是他们的后身,“皆其后身也”。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经文六,“容人之过”,我们看经文:

“(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孔子说,抨击那些过错,不要去指责某人的过错。又说,责备自己要重,责备别人要轻。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是想要人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罢了。自己寻找自己的过错,就会时时反省自己,没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有有心的过错,有无心的过错。无心的过错,容易受到宽恕原谅,有心的过错就难以容忍得下了。但是有志于道德修养的人,偏偏要从那些有心的地方下手去容忍别人的过错。有心的过错尚且可以容忍,何况是无心的过错呢?

好,我们这一段“容人之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大概只能讲到第二段,那么往下这一段,我们下一回再讲,再继续讲这个“容人之过”。

我们剩下一点时间,老法师对“容人之过”,我们来聆听老法师开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容人之过也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不讥他过”,“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第一点,批评这个人,批评那个人,功德都从口里流掉了。这个李炳南老师也有说,说我们修行人,修了一大堆福报跟功德,全部从嘴巴口业流掉了,都从口中流出去了。所以口业很容易损福丧德。现在的团体、社团,就像以前的大家庭,领导人好比就是父母,工作人员就好比是兄弟姊妹。像我们佛教团体,我们净宗学会佛教团体,也有很多义工。那么这些佛教团体,这些团体天天讲经,天天教学,换句话说,应该所有人员天天来上课,如果能够这样做,道场、团体哪有不兴旺的道理。

第二点,如果说,我来做义工的,我不是来听课的,我只想修一点福。老和尚说,这未必是真福,不是真正的福报。为什么?因为要行解相应,来做义工是修福,但是你要听经闻法。真正地把佛法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福报。那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呢?智慧才是真正的福报,能够把烦恼断掉才是真正的福报。福不能抵业,那业从哪里来?从烦恼来的,迷惑,惑业苦,迷惑、造业、受苦。所以学佛人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福报?断烦恼才是福报。六祖大师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就是这个道理,他没有听经闻法,他没有心开意解,他没有断烦恼。“迷人”就是我们迷惑颠倒的众生。“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他说,我是在修道啊,其实他不是,他是在修福啊,他毛病习气都还在啊。所以六祖大师说,你在修福的过程里面,如果你没有了解什么是福报,什么是功德,你在修福的当下,“三恶元来造”,“三恶”就是贪、瞋、痴,还是继续造。

所以老法师说,在这里做义工服务,修了一点福,往往就口不择言了,人我是非,嘴巴不谨慎,口不谨慎,批评这个人,批评那个人,都从口里面流掉,这个福报就从口里面流掉了,功德也都跑掉了,甚至还造了很多罪业,甚至还造了很多罪业。颠倒了,错误了。

第三,国家也是一样,扩充到联合国也是,无论是什么团体,佛这六句话一定要记住,要依教奉行,这六句话是什么?“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这是《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我有,别人有缺乏的,我应该要去帮助他,那这就是要布施,不要吝啬。

第四,“无得贪惜”,所以《无量寿经》经文里面讲“无得贪惜”,没有贪婪。言语,色是我们的容貌,色要温和,言语要柔软。最怕是什么?“违戾”,就是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背后有议论,有不平,最怕就这一个。要互相恭敬,要互相慈爱,上慈下爱,领导人要有慈悲,被领导的人要爱敬。也就是说,恭敬心很重要,领导人,就是不管是哪个团体领导人,你就是道场领导人,对每一位莲友,对每一位信众,你都要有慈悲心。那被领导的人,也就是这些义工、志工、莲友,要爱敬,没有憎恶,没有嫉妒。这几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你要是真正能够爱敬,真正没有憎恶,真正没有嫉妒,那就六和敬的僧团,那是修六和敬的道场。

第五,“有无相通”,“相通”是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就像我们这里前面讨论过的,我们一开始讨论的,这一个“济人之急”。“有无相通”,“相通”是指财物。“以我之所有,济彼之所无”,他缺少的,我有多的,我应该要给他。那么“言色”呢?“言色”就是我们说话的语气,我们的脸色。这也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我们有时候说话声音稍微急促一点,我们的个性要是一急,我们的言语就,声音就大声了。或者事情处理没有满我们的、顺我们的意,或者事情处理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的期待,我们的言语就不一样,我们说话的语气就不一样,这也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包括我在内,也都是要反省的。

所以这个言语很重要,孔子教学,德行摆第一,言语摆第二,要教你怎么讲话,现在很多人都不会讲话啊。所以这个地方讲“言色常和”,言色怎么?言语跟脸色,那两个是相关的,你语气不好,脸色就不好看,这是一定的。语气不好,脸色不好看,就冲突了,就对立了,对方也不高兴了,你就跟他结怨了。所以人为什么人会冲突,人会结怨?毛病就从这个地方出来,言语跟脸色,面色。所以孔子说和颜悦色难,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孝顺父母,有时候父子之间、母女之间也是一样,言语跟面色。夫妻也是一样啊,两句话不对就冲突了,言语啊。有时候讲话不得体,包括夫妻之间都一样,父子跟母女都一样,兄弟之间也是一样,说话不对,那就是“违戾”,不顺你的意就是“违戾”。“违戾”就是背逆,“戾”是什么?“违戾”是什么?“戾”是乖狠,你没办法接受啊。

所以《会疏》里面讲说,“怡声下气”啊。这个你要怎么做到容人之过,就“怡声下气”,声音要很好听,没关系没关系,下次再来,没关系,做错了没关系。要容人之过,最简单,啊,没事,没事。“怡声下气”,“怡”就是欢喜,这很难,所以这个就是修行。“言不违戾,温良恭谦,面无颦蹙”,“颦蹙”就是忧虑,是不高兴,摆在面孔上,很难看。这些都是讲的“常和”,我们“言色常和”。

各位,看起来《无量寿经》经文很简单,那你做看看。“言色常和”,我们常常要做到记得这一点,言语与面色,这就是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根尘接触的地方,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就在这个地方修行,在这边降伏烦恼,调伏自己的习气、毛病。就是经中里面所讲的“和颜爱语”。如果你能做到了,你就是菩萨。菩萨不是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吗?用四摄法度众生吗?所以这个爱就是非常关心他、爱护他,是这个意思,“和颜爱语”。他有过错,责备他、教训他,也是爱语。当然这个是必须要对方能接受的。教训他,这个都是爱语,但是要看对方能不能接受。所以李炳南老师说,能调教的,责备特别厉害。不能调教的,李炳南老师说,把他当贵宾,把他当这个,尊重他,不跟他结怨。

第六,因为我们讲的这一段“容人之过”,跟《无量寿经》里面,第三十三品〈劝谕策进〉里面,其实事实上是相通的。所以老法师说,三十三品里面〈劝谕策进〉这九句经文劝和,说“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老和尚说这九句经文很重要,家庭如何幸福圆满,人跟人之间如何减少冲突,减少对立,这几句话是可以用得着的。“当相敬爱,无相憎嫉”,不用互相嫉妒,不要互相埋怨对立。互相帮助,互相体恤,老和尚说,多送礼,多帮助对方。不要舍不得,放不下,“无得贪惜”。讲实在话,学人都是这样做的,有法师来拜托我,有道场来叫我协助,我都毫无考虑地都帮助他,“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老和尚说,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文辞不多,每个人都要把它当成修行,都要来学习,而且还不是只有背起来,记起来或者是修行,老和尚说要把它做出来,在日常生活里面把它做出来,不是光说不练。如果你能做出来,你就是人间的菩萨,你就会跟性德相应了,那家庭幸福美满了,那社会就祥和了,在僧团就是六和敬的僧团,那道场就是正法道场。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21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