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9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9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10月10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二,“未尝虐民酷吏”。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二十八页,我们看经文:

“未尝虐民酷吏”

我们看第三行:

“(发明)此下至上格苍穹。皆帝君自言十七世以来功行。以为训人张本也。下六句。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此一句。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我们先解释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虐民”就是残害人民。

“酷吏”,“酷”就是残忍、暴虐。“酷吏”就是说,在上位的主管虐待下属吏员。

“苍穹”就是苍天。

“张本”,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为了事情的发展而预先所做的安排,这个叫“张本”。白居易《六赞偈》,“欲以起因发缘,为来世张本也。”第二个意思就是说,为作伏笔而预先说的话或写的文章。以上这两个意思就是“张本”。

“下六句”就是《阴骘文》里面经文,“未尝虐民酷吏”以下,“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就是往下这六句。

“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这个是语出《大学》。《礼记正义》曰,“诸,于也。谓君子有善行于己,而后可以求于人,使行善行也。谓于己有仁让,而后可求于人之仁让也。”这一段跟后面那一段其实是一致的,就“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一句也是出于《大学》。《礼记正义》曰,“谓无恶行于己,而后可以非责于人为恶行也。谓无贪利之事于己,而后非责于人也。”

我现在来解释这两句经文的意思,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我们刚才念过的这六句,就是从“救人之难”到“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六句,你一定要先做到,然后才可以去求,要求别人做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你自己做不到,你没有办法去要求别人做到。就是像老法师说的,《弟子规》是拿来落实的,不是拿来背的。做父母的一定要把《弟子规》的这个境界,你要去落实,要去真干,要做到。

什么叫做到呢?能够把《弟子规》的经文从你的性德流露出来,你的心念,你的身口意行为,你的言行、言语造作,你的待人处世,你的行住坐卧,都跟《弟子规》的经文相应,你做到经文那个境界,用《弟子规》来印证你的心念、你的行为,这样叫落实《弟子规》,这个叫做“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你如果真做到了《弟子规》的境界,你的小孩、你的子女会以你做榜样,会学习你的这个精神,他也可以落实《弟子规》的精神。这个就是老法师说,《弟子规》是拿来落实的,不是拿来背的、拿来读的。

这是文昌帝君这句经文,“未尝虐民酷吏”,就文昌帝君自己在当官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虐待过民众,也没有欺负过他的属下官员。这个要必须怎么样?要“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君子要以恕道来待人,懂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善言善行方面,自己先能做到,才有资格要求别人也去做。相反的,刚才讲说“虐民酷吏”,这种恶行恶言方面,因为虐待民众,欺负自己属下的官吏,这个是恶言恶行,自己要反省有没有不当的言行,“无诸己”就是,你有没有这样做呢?你要反省,有没有这样不当的言行呢?如果你没有,“是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你自己要做到没有,才有条件去批评那个做不对的人,“而后非诸人”,那个“非诸人”就是去责备其他的官员有在虐待老百姓,有欺负他属下的官吏。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

那么两句经文都是出自于《大学》。在《大学》里面,也有这一段的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就是跟这句一样了,“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那么这一段《大学》里面的这个原文,它的意思是这样,尧、舜用仁政来统率天下,民众变得友爱,这个是因为德行感召,因为尧、舜施行仁政。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这个桀、纣就是夏朝的桀王、商朝的纣王,都是暴君,夏商两个朝代都出这两个暴君,就是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民众也变得凶暴,这台湾话叫有样学样,民众也变得凶暴。号令和自己的嗜好相反的,民众是不会服从的。你自己好贪,你贪名求利,你教民众不要贪名求利,号令和自己嗜好相反的,民众是不会服从的。你自己要先做到,你做到不贪,民众才不会贪。就像我们现在,习总书记在打贪一样啊,老虎苍蝇一起抓,他自己先做到啊,他才有办法要求天下的官员都能够清廉。这就是号令和自己的嗜好相反,民众是不会服从的。这个叫做“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这个意思。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所以君子先要求自己具备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的美德,“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先要求自己改掉这个恶习,然后再去批评别人的恶习,这样人家就会接受了,这个叫做“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先要求自己把这个习气改掉,这个恶习气、毛病改掉,然后你才可以去批评、去指责别人,或者说你的部属的恶习或是毛病。这尤其是在当官的,我当过副分局长,当过主任,我知道。你自己上班都不准时,那你还要批评你的部属上班不准时,没有办法。所以先要求自己改掉恶习、毛病,然后才去批评别人的恶习或是毛病。如果你对道理都不懂,你对真理都不明白,你怎么去跟部属、跟民众开导善恶的道理呢?那是办不到的,这个叫做“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家都治不好,你怎么有办法平天下?让天下太平呢?

以上这一段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它的意思,我们在这边做这样的补充。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从这一节到下面“广行阴骘,上格苍穹”这一节,都是帝君自说一十七世以来的功行,为教诫人民预设伏笔。下面六节是自己这样做到,然后要求大家都这样,要做到。那么这一节“未尝虐民酷吏”,是自己没有这样做,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这样做。或者是说,这一节是自己没有这样,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这样,这样也可以。

这一段蕴含很深的领导哲学。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这什么意思呢?皈依佛就是皈依觉,“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你要觉悟以后,皈依觉,皈依佛就是皈依觉,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是皈依正知正见,皈依正。“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你怎么去统理大众、统领大众呢?那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身正则影正,这是《感应篇》讲的道理。

好,那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民之称吾也。如父母然。虐使之则不仁。吏之事吾也。如君长然。酷待之则非义。然所谓虐者。非必峻法严刑也。或征取钱粮。而催科无术。或私加色目。而羡耗有余。或凶荒不能速报。或民隐壅于上闻。或决狱无听断之明。或两造多株连之累。或因小事而化为大事。或限今日而改至来朝。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虐矣。所谓酷者。非必恣情鞭扑也。或因小失而诛求。或以过误而谴责。或任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均。或听萋菲浮词。而厚薄唯我。或出远而多随人役。或驱使而罔察饥寒。凡若此者。以帝君言之。则皆酷矣。噫。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一十七世以来。帝君所未尝为者。独此两端乎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催科无术”,“催科”就是催收租税,这个叫“催科”。租税有科条法规,你按照法令规定来课税。你不按照法令来课税,这个叫“无术”,没有方法,不合乎道理,叫“催科无术”。以不当的方法去催收租税,这也可以称为“催科无术”。

“色目”就是条目、种类。

“羡耗有余”,“羡耗”就是古代官府征收钱粮的时候,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另征的部分,这个叫“羡耗”。因为以前这个官府跟民众征收米粮的时候,可能有些是要缴米粮的,那在运送过程里面会有损耗,所以以前的官府征收钱粮以弥补损耗为理由,在应该缴的数额之外,另外再追加的部分,另外再征收的部分,这个是“羡耗”,这个叫“羡耗”的意思。那“羡耗有余”就是羡余。清代州县在正赋外还增征附加额,这部分收入,除去实际耗费和归州县官吏支配以外,其余解送上司。这个是“羡耗有余”。

再来,“民隐壅于上闻”,“民隐”就是民众的痛苦。《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有智慧的帝王、国君,不是一昧地从事这个军队的穷兵黩武,发动战争,不是只做这个事情,要去勤劳地体恤民众的痛苦,而把民众的痛苦,排除掉他们这样的害处,这样才叫做有智慧的帝王跟国君,古代的帝王都是这样,所以“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隐”就是痛的意思。“壅”就是障蔽、遮盖。“上闻”,向朝廷呈报。意思是说,人民的痛苦被掩盖,没有如实地向朝廷呈报,向上级呈报,这个叫做“民隐壅于上闻”。

再来,“决狱无听断之明”,“听断”就是审判案件,你要听取原告跟被告双方的陈述,审察法令跟事理,案件的事理,而后做决断,来做定夺,该如何下判决。《汉书·六十四》,“南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向应。”“南面”就是治理国家大事,叫“南面”,古代叫南面而王,就是领导天下的老百姓。你要号令天下,“南面而听断”,你要公正廉明,这样才有办法号令天下,那么四海之内,民众就会响应你,要公正廉明。这叫“听断”。

“两造”,就诉讼的双方,我们用现在的法律的名词,叫原告跟被告。

“株连”,因一个人的罪而牵连许多人,像砍伐树木,根株相连一般,连累他人,这个叫“株连”。

“诛求”就是索求、要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小国处在大国之间,大国索求无度,无时无刻都要求进贡,小国处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不得安宁,“不敢宁居”。

再来,“萋菲浮词”,这个是《诗经·小雅》篇〈巷伯〉,“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大甚”。在《论语》里面云,“斐然成章”。“斐”就是文章写得非常地好,“文章之貌”,文章图文并茂,这个叫做“斐”。“萋与斐”它是同类的,锦上添花,这个架构完整,组织结构完整,文笔又好,功底又深,论述又清楚,这个叫做什么?叫“萋斐”。文情并茂,叫“文章相错也”,这个叫做“萋斐”。那后来就以“萋斐”来比喻谗言,奸臣向国君上奏谗言。“浮词”就是虚饰浮夸的言词。所以“萋菲浮词”就表示虚饰浮夸之谗言。

“噫”,这个“噫”字表示悲哀、伤痛的语气。《论语·先进》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句经文我们来探讨一下。颜回早死,孔子非常悲伤。那么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篇里面,“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就问孔子说,你的弟子当中谁最好学?孔子说,颜回最好学,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

再来,“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这一段就很有意思了,颜渊死了以后,他的父亲颜路就请示孔子,说要什么?想把车卖掉来买椁,葬他的儿子颜回。这个“椁”跟棺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说棺木、棺木,古代的棺木有两种,里面那个叫棺,外面叫椁,它有两层的,内层叫棺,外层叫椁。所以颜回的父亲颜路,想要卖车子,要买好一点的椁来葬,埋葬这个颜回。

孔子说,“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才不才”就是不管儿子争不争气,是否争气,做父亲的都很疼爱儿子。“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孔子就说了,我的儿子,因为孔子的儿子比孔子早死,就孔鲤,他说,当时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也是只有棺没有椁啊。孔子是一个穷书生。它外椁呢?“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孔子说,我不卖车,用徒步的方式来买椁,是因为,“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因为我虽然不在位,不在官位,但是也还要跟在大夫的后面,也要用车,不能徒步行走啊。所以孔子他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颜路对他儿子颜回很疼爱,这是人之常情,那孔子就不表示意见。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了,孔子叹气说,天亡我啊,天亡我啊。“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恸”就是过度悲伤叫“恸”。孔子为颜渊的死痛哭啊,随从的弟子就说,夫子啊,你哭得太伤痛了。孔子说,有过分吗?我不为颜回伤痛,要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一段的意思是说,颜渊死了以后,门人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门人仍然厚葬颜回,孔子说,回啊,你把我看成父亲那样,我却不能如儿子那般地对待你。君子爱人以德,一切都要合乎礼,不是我要厚葬你,是门下这些学生,要我不要把你看成儿子啊。因为孔子他的儿子,那个葬礼就很简单了。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句经文就很有名了。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讲了,我们上一回讨论过,“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讲中阴身。其实孔子也懂,孔子不是不懂,虽然儒家只讲一世,他们不讲过去世、讲未来世。用现在的话说,孔子说,把人做好,活在当下。你把人做好,你最起码怎么样?你得人天没问题吧。你把人做好,你要做五戒十善,要五伦十义要做好、要守好,五戒十善要做好,净业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要做好,你才有保住人身的机会啊。所以孔子也没有错啊,“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很多人,其实学佛人也都,很多人都是有这样的一个心态。但是这是跟印光大师讲的,又是另外一种状态。印光大师说,因为要生死无常,要痛念无常,要发菩提心,要深信切愿,所以印光大师说,修行人要把一个“死”字挂在额头,这样观照,那就容易跟道相应,因为怕你攀缘五欲六尘。

那么这一段的白话是,子路就问,怎样侍奉鬼神呢?孔子说,人都还难于侍奉好,谈什么侍奉鬼神呢?子路又问了,能问死是什么回事吗?那这子路对临终关怀有兴趣啊。孔子回答说,生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搞得清楚死呢?

其实忏公老法师他的弟子鉴因法师,他助念的个案大概有三千个个案,我跟他很熟。鉴因法师在台湾彰化员林莲社,他是记者出身的,修得很好,他是忏公的学生,他是专门做临终关怀,他也讲经说法。他临终关怀,他的开示,对亡者的开示,乃至于助念,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故事。

有一次,我台南的一个莲友,也是我的同事许永宁居士,他是台南人。以前在台北市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当主任的时候,我就常常劝许永宁先生,我说,许居士,你要度你妈妈念佛啊。然后他就说了,唉,我妈妈就不好度啊。所以亲人最难度。他说,一天要吃三条那个虱目鱼。台南生产虱目鱼,台南人就知道,这虱目鱼的鱼头,老人家都喜欢吃那个虱目鱼的鱼头。他说,一天要吃三个虱目鱼的鱼头。我说,那这样不行啊,一天三条虱目鱼的鱼头,那一个月就九十条鱼啊。结果许居士的母亲往生的时候,在台南助念,打电话到台北来给我,主任,请你帮忙啊。那我就打电话到中部员林莲社,请鉴因法师带莲友去台南跟她关怀。

鉴因法师一进去啊,我都没有跟他讲,鉴因法师旁边有几位弟子都修得很好,他说,唉,师父啊,那亡者那脖子,怎么很多虱目鱼在咬着她的脖子?很多虱目鱼在咬着她的脖子,因为她一天吃三条虱目鱼。老和尚说了,吃人家半斤,还人家八两,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佛陀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你以为吃肉就没事吗?唉,杀猪的都说啊,猪啊猪啊,你是人间一道美食,人不吃,我不杀,你要讨债,你去向吃肉的人讨债,不要向我讨债,他都知道把债赖在你身上啊。所以很多这些吃肉的这些民众,可以讲说,因为他们不明白因果报应,所以他们就不怕因果报应,因为他们迷惑颠倒。

所以鉴因法师,我也没跟他讲啊,我没跟他说,许居士的妈妈一天要吃三条虱目鱼的鱼头。他说,唉,你妈妈,你在旁边念佛。许居士旁边就拼命念啊,诵《无量寿经》《地藏经》,念佛,念得都已经都一个人在那边都快撑不住了。说,你妈妈那个佛念不出来。他说,为什么?他说,鱼头都把你妈妈的脖子掐住了,她没办法念佛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就是什么?没有修净业三福嘛,净业三福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不杀”嘛。所以等一下我们就会探讨,往生那么容易吗?等一下我们就会探讨。

所以孔子讲的没有错,生还没有弄清楚,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了?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的。所以你明白因果以后,生就搞清楚了,人生是酬业而来。来这个世间就是,眷属因缘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个就是,我们人是带着业力到人间来,生还没弄清楚,怎么可能搞得清楚死呢?更何况本来就没有生死啊,自性本无生死,是你迷了以后,你六根对六尘,你眼见色起了攀缘取舍,你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业识变现出来嘛,变现出来你喜欢的境界,你贪爱的境界,你瞋恨的境界,眼见色嘛。你眼见色时候你攀缘取舍,然后就怎么样?色受,你就有感受了。感受是什么?苦乐忧喜舍,境界不好的你就会有苦啊,境界好的就会喜欢,苦乐忧喜舍,得不到就会忧,得到了怕失去啊,苦乐忧喜舍,那就有感受了。

有感受以后,那就有了别了,对你有利的就攀缘过来,对你不利的就排斥出去。那就有想了,那你就要动发身口意啊,你就开始起心动念了,那就准备要造身口意业了,动发身语意,就是身口意嘛,色受想,开始想了嘛。那行就开始去造作了,十恶十善,就开始造作了,色受想行识。那个想的时候,它本来是现量的东西,你就开始执著,就比量,比量以后就变非量。这现量、比量、非量,是唯识学的名词。色受想,行,就开始去造作,造作就造作身口意的十恶业、十善业。最后,含藏在阿赖耶识,就是业系苦相。我们说,一念无明生三细,一念无明生起来,能见相、所见相。接下来是境界为缘长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就开始受苦了。这个把它先搞清楚,所以有五蕴的烦恼。

如果你能够觉悟这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诸法空相”,相有体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都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心想生,都是你的阿赖耶识变现的,心现识变,“觅之了不可得”。就像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等待二祖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大师在雪中站了七天七夜啊,那雪都快把他淹没了,最后他断臂求法,拿手臂供养他的师父。他的师父说,你为什么这样呢?你为什么要这样断臂求法呢?然后二祖慧可大师说,报告师父,弟子心不安。我就是烦恼很多,我也想安,安不下来,弟子心不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为你安。你把心拿来给我,我帮你安。二祖慧可大师,我的心在,痛苦的心在哪里?痛苦的心就是那个,迷了以后那个菩提自性嘛。迷了以后,真如变成什么?真如变成烦恼,佛变成众生,本来是“照见五蕴皆空”嘛。

所以达摩祖师这么一问,二祖慧可大师说,弟子觅心体了不可得。我找心体,我找不到。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你心安好了。他当下彻悟,觉悟了,烦恼本空,本觉本有,你放下来了,烦恼就到哪里去了?老和尚说,回到常寂光净土了,转识成智了。以前我还听不懂,老和尚说,阿赖耶识回到常寂光净土,我还想不出来说,阿赖耶识它到常寂光净土,到哪去了呢?后来才搞懂,它转识成智,不就是回到常寂光净土吗?阿赖耶就是我们的八识五十一个心所,污染的种子嘛。那它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菩提的时候,众生成佛,那就背尘合觉嘛。那就觉悟了,那就回到常寂光净土了。

所以孔子这一句话,我觉得孔子讲的,其实也是把握当下,跟我们《金刚经》里面讲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孔子也懂这个道理,生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还能去搞得清楚死呢?三心不可得,你好好把人做好,你将来就好死,你现在人都做不好,将来一定不好死,他没办法善终啊,对不对?长寿、富贵、康宁、好德,一定善终嘛。

那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老百姓尊敬我,我就好像父母一样,虐待使唤他们,就是不仁慈。下属的官吏们,他们事奉我、服侍我,我就像君长一样,我危害酷待他们,就是不仁义啊,不义啊。虐待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严厉的法律或者刑罚。或者征取、征收钱粮没有好办法,没有方法,或者造成扰民,或者气势汹汹,横眉怒目,用度过量,或者凶荒之年不马上向上级速报,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隐情而不使上面知道觉察,或者判断狱讼,诉讼案件不公平,或者株连多人,使无辜人受连累,或者把小事情弄成大事情,或者限定说今天要该解决的,拖延到以后才解决。凡属于这一类的事情,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虐待,都是虐待民众。

残酷的意思,并不一定是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过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时的过失而加重责罚,或者凭一时的喜怒而役使不平均,就是古代民众都要去服劳役,凭一时的喜怒而役使民众不平均,或者听信谗言蜚语、浮夸之词而凭主观的意志随意奖赏处罚,或者出远门而劳师动众。就像去视察一样,要很多民众官吏陪伴你,我们现在说扰民,把马路、道路封起来,只让你一个车队走,一群车队走,这都是出远门而兴师动众。像我们台湾,最近这领导出去视察,我们的最高当局,台湾的总统,现在是民众是怨声载道,她到屏东去视察,管制太久了,结果发生连撞车祸死了一个人。这个叫做什么?凡属这一类的事情,这叫做出远门劳师动众。或者驱使下属的人而不了解、体察他们的饥寒。凡属于这一类的事情,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残酷的。

唉,就是“噫”,这是“噫”就是叹息,当权的时候如果不行种种方便,就像入宝山空手回来。俗话说,公门好修行,就入宝山空手回来。一十七世以来,帝君从来没有做过这些事情,仅仅只限于虐待和残酷这两方面吗?帝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是只有虐待跟残酷这两方面,他其他统统没有做,好的都有做,坏的他都没有做。这是帝君从来没有做过的,仅仅只限于虐待与残酷这两个方面吗?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下面的两则故事,“下附征事”,第一个,“酷虐改行”。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蜀之牛鞞邑令。公孙武仲。治邑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小有过。辄笞之。莅邑逾年。而胥吏无全肤。吏甚怨之。资水邑令。赖恩。性贪吝。以苞苴为常。日用饮食。皆取资于民。恣吏诛求。民甚苦之。予以二邑吏民。遭此荼毒。乃化为蜀郡丞长孙义。行于诸邑。观风俗。劾武仲之虐吏。赖恩之酷民。二令叩头乞免。予戒励之。寻隐而不现。后知郡丞初无行邑事。二邑咸以为神。由是武仲改为忠恕。赖恩亦变为廉焉。”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牛鞞”,牛鞞在四川,是一个县名,“牛鞞”。

“邑令”就是县令。

“恕”就是宽恕、仁爱之心。恕直,就宽心正直,宽心厚道。

“笞”是用鞭子或竹板抽打,这叫鞭笞。

“莅”,跟莅临的莅是一样的意思,异体字。治理、统治、管理。

“胥吏”,官职名,古代掌理案卷、文书的小吏。

“苞苴”就是贿赂,“苞苴”,贿赂。这个“苞”跟包子的包是同一个意思,通包。《荀子·大略》,“汤旱而祷曰”,“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这个官场如果是贿赂当道,进谗言的人兴盛,那当然依报随着正报转嘛,“何以不雨?”变成干旱,连年干旱,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杨倞《注解》说,“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你要送贿赂款项,要送黄金、金钱送给官员,一定要东西假装包起来嘛。像我记得尤其现在很多有这个,台湾叫宅急便,这个我们台湾叫宅急便,就是快递,要包裹快递。现在如果你送红包、送金条,假装一盒水果,过年过节到了,送一盒水果,送一盒水果以后,上面是水果,下面是人民币跟台币。

那我讲个有趣的故事。以前我在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在我们这个中正分局,就是我们这个台北市的市中心,就靠近总统府那个地方,博爱路那个地方,有一个派出所。因为那个地方有很多高等法院、地方法院,都在那个地方,那么因为他们这些法官都住在一起,叫司法新村,他们都住在一起,公家配的宿舍。那么管区警员,人家说不怕官大只怕管,那管区警员,你不要看他小小一个管区警员,他就可以管,你虽然是司法官,你司法官、检察官、庭长,我还是有办法查你的户口。以前还要查户口。

那么这位警勤区警员,就管区警员,平常去查户口常常被,因为他官位最卑微嘛,所以常常被这些法官、检察官颐指气使,就是使唤他。那这位管区警员,这警员就有一点怨气,就是愤愤不平。他就有一点小聪明。那过年到跟中秋节,那是早期,就是这里讲的这个“苞苴”,就是贿赂公行,早期的时候是这样,现在是整饬贪官污吏,就是政风单位、调查局都在抓,所以比较不敢这样公然的索贿。

那这位警勤区警员,管区警员,他到中秋节的前二三天,他就在司法新村的出入口处,入口处摆了一个桌子,进去统统要登记,你进去送的物品,统统要逐条逐条检查,因为他说,我为了保护我这个司法新村的安全,所以进去统统要登记名字,谁进去探访谁,要拜访第几号的。谁敢登记啊,去送红包还敢登记?我要去拜访哪一位检察官,哪位法官,没有一个敢登记。那过年前三天,过年都快到了,里面的,台湾话叫等无人,就等没有人进来,那些法官跟检察官就来门口拜托管区警员,这样就可以了,请你回派出所休息,不要在这边这么辛苦了。这叫什么?讲到这个“苞苴”,贿赂,讲这个有趣的故事给各位听。

后来这位警勤区警员,管区警员,每一次到司法新村查户口,去勤区查查,这些法官、检察官员对他是毕恭毕敬,请坐请坐,不敢再怠慢了。这个是有名的,不怕官大,只怕管。

再来,“恣吏诛求”,这个“恣”就是放纵。“诛”就是责求,就苛责要求。就指放纵吏卒向人民需索无度,放纵官员向人民需索无度。

“荼毒”,“荼”是一种苦菜,这个“荼”是一种菜,苦菜。“毒”就是螫人之虫,会咬人的这个虫,这个叫“毒”。所以“荼毒”就是吃苦菜,受伤害。比喻毒害、残害。

“郡丞”就是郡守的副贰,就是他的副官、副手,这叫“郡丞”。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酷虐邑令,改过自新。帝君说,蜀的“牛鞞邑令公孙武仲”,治邑非常廉洁,但是待人不宽恕,左右的小吏、小官,小官员,只要有小小的差错,就要受到鞭笞、鞭打。牛鞞邑令公孙武仲治理这个邑过了一年,没有一个小官吏有完整的皮肤,统统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小吏们都有怨苦。另外一个“资水邑令赖恩”,本性贪吝,经常索取贿赂,日用饮食,统统取自百姓,而且放纵部属下吏勒索,人民非常痛苦。我因为这两邑令吏民遭受残害,我于心不忍,就变化为蜀郡丞长孙义,在各邑巡视,体察民风民俗,揭发武仲虐吏,虐待小官吏,赖恩酷民的罪状、索贿的罪状。两位邑令见到我的时候,就叩头请求免罪。我警示、告诫、教导他们,过了不久就隐去不见了。后来大家都知道,郡丞当时并没有出来巡视各邑,这两个邑令都认为是神来降世点化,因此武仲改为忠恕,赖恩变得廉洁了。

“按”,我们来看这个“按”:

“帝君疾人酷虐如此。则己之于吏民可知矣。读蒋莘田先生。居官慎刑条。可谓字字药石。居官者当刻于内衙屏墙上。朝夕寓目。永作韦弦。阴功无量。”

我们看这一段按语的名相注释:

“疾”就是憎恨。

“蒋莘田先生”,他是叫蒋伊,江苏常熟人。年轻的时候他很努力地求学,做学问,他在担任诸生的时候,他就有抱负要,“经世志”就是要报效国家社会。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考上进士,他有著了《玉衡》还有《臣鉴》二录,呈给康熙皇帝。后来担任御史的工作,他弹劾官员无所挠避,就不避讳。后来升任广东粮储参议,革除弊政。他建设学校,重视教育,民众都感受到他的德风、他的德行。后来升到河南按察副使、提督学政,被称为公明第一。这是“蒋莘田”。

他作的“居官慎刑条”,就是他作的《万世玉衡录》里面,他编写他自己,他刚担任进士以后,“登第”,就考上功名以后,他呈给皇帝的书,叫《万世玉衡录》,里面有“居官慎刑条”。“前有进书奏疏,其书分门编次,共六十四类”,他编成六十四类,呈给康熙皇帝,“每类之中又自分法、戒二类”。“所采上起唐、虞,下迄明季”,他所编写这个《万世玉衡录》,是从尧舜的时代就一直记载到明朝末年。《四库提要》。这个是“居官慎刑条”。

“药石”就是药剂和砭石。一般来讲的话,这个药剂跟砭石统称为药物。比喻规戒。

再来,“寓目”,注目、过目。

“韦弦”,这“韦弦”不是名字,《韩非子·观行》篇,“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一个英明的君王、长官,英明的国君,要怎么去用人,要取其之长,补其之短。譬如说西门豹他个性很急,叫他佩韦,让他自己能够,很多事情可以比较缓和下来。董安于他个性比较迟缓,就佩弦让他提起,要讲求快速,“佩弦以自急”。所以后来“韦弦”这两个字,比喻外界的启发、启迪跟教益,也做为警戒跟规劝。“韦”是一种皮绳,比喻要慢一点。“弦”代表弓弦,表示要急一点。所以《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就是王文宪,“言王公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不需要这个皮绳,也不需要这个弓弦,他自然而然就中规中矩,轻重缓急,他拿捏地非常地有条不紊。没有办法到这么个功夫的话,就必须要佩韦跟弦,个性急的叫他佩韦,个性缓慢的叫他佩弦,这个是一种提醒,叫“韦弦”,随时警惕自己不足。

这一段的白话解:

帝君忧虑别人酷虐如此心切,那么他自己怎么对待吏民就可想而知了。读蒋莘田先生的“居官慎刑条”,可以说字字都是良药。当官的人应该刻在内衙屏墙上,早晚过目,永作韦弦,功德无量。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的经文,《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三句经文,“救人之难”。刚才我们探讨的是第二句经文,“未尝虐民酷吏”,接下来是讨论、研讨“救人之难”。

我们看经文:

“(发明)难有多端。约言之。不出七种。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疫也。在水火者。以拯拔为救。在官非者。以昭雪为救。在盗贼刀兵者。以脱离为救。在饥馑者。以财帛为救。在疾疫者。以医药为救。救均发于至诚。见人之难。如己之难。尽其智谋。竭其财力。使救之之念。十分圆满而后已。难至而救。救之有形者也。孔子所谓听讼吾犹人也。复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更有倍焉。则孔子所谓使民无讼矣。何则。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若能劝人不造杀盗淫妄之业。则救人之难亦多矣。是故救难于已然。所救有限。救难于未然。其救无穷。救难于已然。凡夫之善行。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二者并行不悖。”

这一段经文非常地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刀兵”就是战争还有武器,比喻战争。

“饥馑”,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野菜吃不上叫“馑”。“饥馑”就是庄稼收成很差,或者是没有颗粒的收成,比喻灾荒、荒年。这叫“饥馑”,饥荒。

“听讼吾犹人也……使民无讼矣”,《论语·颜渊》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我听这些诉讼案件,我跟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与别人无异”。“即听取双方所讼之辞”,两方面谁对谁错,我跟大家听的都一样,“听取双方所讼之辞”。“判定谁曲谁直”,判定谁对谁错。但不同的是,要让人家不会有诤讼,无诤,《金刚经》里面讲说“无诤”,化解于无形,没有人我是非,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使人无诤,大家都能够平等对待,离开四相,那才是最高境界,人人都成圣贤,人人都成为菩萨。这就是要使人无讼,大家都能够回归到自性,大家都能够觉悟,那才真正是救人家的慧命。使人无讼,这是以德化人,那才真正的以德化人,才真正的德行教育。这个就是“听讼吾犹人也……使民无讼”。

“不悖”,不相冲突,没有抵触。《国语·周语上》,“是以事行而不悖。”不违背、不相冲突的意思。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苦难有多种,简要来说有七种:水火,一水、二火、三官非、四盗贼、五刀兵、六饥馑、七疾病。受水火之难的,把他从水火中拉出来;官司有冤屈的,就为他平反昭雪;遭受盗贼刀兵的灾害的,就让他能够脱离这个险境;饥荒歉收的时候,多去施舍财物去救济;疾疫流行的时候,恶病缠身,多去施舍医药去救济。救苦救难都要诚心诚意,发自内心,看见别人的苦难,就好像是自己的苦难,想尽办法,尽自己的财力,使救难的念头十分圆满地实现才肯罢休。但是,苦难的降临才去救济,这种救济之力是很有限度的,是外在有形的救济,正如孔子所说了,审理官司的能力,我和别人差不多。

有一种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断除苦难的起因,没有起因,自然就没有后果了,这样去解决人民的苦难,他的功德就远远超过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有形救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要使社会上没有官司可打才好啊。为什么?人的患难都是以前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今世不造苦因,来生自然没有苦果。如果能够劝人不造杀生、偷盗、淫乱、妄语的罪业,那就等于救人无穷的苦难了。因此救难于已成事实之时,所救的就非常有限;救难于未成事之时,所救的力量就无穷无尽了。救难于已成的事实之时,是一般人的善行;救难于未成事实之时,是菩萨的修持。两种并行不悖,才能彻底解除众生的苦难。

这一段里面有几段法语是非常地好。譬如说,灾难有哪几种,水灾、火灾,“水”“火”“官非”,“官非”就是官司,“盗贼”,“刀兵”就是战争,“饥馑”就是饥饿、饥荒,“疾疫”就是疾病,这七种。所以发生火灾的,你要赶快去帮他们救啊,水灾也是一样,赶快去救他们哪,这叫“救人之难”啊。做官吏的也是一样啊,你去视察水灾,要视民如伤,就像自己的亲人在受伤一样啊,所以“以拯拔为救”。有“官非”的、有官司的,你要让他能够昭雪清白,让他能够不要含冤,有冤屈没有办法昭雪,不能够平反,能帮他平反,这就是救难,有冤屈的帮他平反,有受害的要公平地判决。遇到盗贼、战争了,把他们救出来,这也是救难了。饥饿的,赶快布施钱财,有疾病的,布施医药。都发自于至诚,而且见人之难,就像自己的灾难一样,“尽其智谋”就是用尽自己所有的力量,智慧跟力量,用尽自己的钱财,希望让救济的念头能够做到十分圆满,就是经典上讲,“发意圆成,功德圆满”。这个是首先先探讨一下,救难要怎么救?这几个方向都值得我们学习,为官为民都值得学习这些。

再来,你救到有形的,孔子说,“听讼,吾犹人”,听诉讼案件,我跟大家都一样。但是有一个方法,让他不要发生灾难,就是要透过教育、教学、教化,这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所谓的“使民无讼矣”,让老百姓不会有官司,不会诉讼。要先告诉他们说,今天会有这些灾难都是前面他过去生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那你今世要是不种苦因,来生就没有苦果了。劝人家不要造杀盗淫妄之业,那这个救人之难的功德就很大了。所以救难在已经发生的,这个都是一般世间的善行,这个所救的是有限的,你再怎么救,顶多只是一千人、二千人。你“救难于未然”,让它能够灾厉不起,为什么?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心贪,就多水灾;人心瞋,就多火灾;人心不平,多地震;贪瞋痴,人心则愚痴,就多风灾,这老法师说的。那你如果叫老百姓断贪瞋痴呢?就没有这些水灾、风灾、地震,这个是“救难于未然”,那这个救就无穷了。

救难于已经发生了,凡夫的善行。救难于还没有发生,可以预防,可以消灾免难的。就像台湾很多修行的大德、修行的民众,很多人在这边念佛、行善积德,很多台风经过台湾都很奇怪地转向了。像这次到日本去的,到北海道的,冲绳的这个台风,山竹这个台风到日本北海道,那时候我还在新加坡演讲,它说会经过台湾南部,结果没有经过台湾,跑到日本北海道。我前几天看到新闻报导,日本政府光北海道的损失一千多亿,一千多亿日币,你看这个损害多大。这个叫什么?“救难于未然,菩萨之修持”。

所以我们办万人念佛,都是做什么?我们办了,今年办第四届了,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万人念佛,我们都为两岸和平祈祷。我们也有超拔我们国内的,第一个,中国堕胎婴灵;第二个,国共内战的死亡的军民;第三个,八年抗战死亡的军民;第四个,唐山大地震;第五个,汶川大地震;第六个,文化大革命死亡的军民;第七个,金门炮战死亡的军民;结果我漏掉一个,南京大屠杀,被日本人屠杀的四五十万的军民。总共八张大牌,都是从我们二○一五到二○一八今年,四年的每一届的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祭祀大典暨万人念佛,护世息灾万人念佛法会,我们都为两岸立牌,台湾的二二八受难者家属,我们也帮他立牌,因为他给我们一个副总协调,我们一位志工感应。这是都是什么?为我们两岸来能够消灾免难。这就是什么?我们也是学习菩萨的修持,“救难于未然”。

那确实这几年来,我们国内这个水灾、风灾、地震,也比较缓和,比较少一点,这是大家精进用功念佛,读诵《无量寿经》,都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依报随着正报转。

我刚才跟各位报告这一段,“救人之难”,这一段非常地重要。那里面有几句法语,我刚才已经念过了,“复有一法,使人自然无难,其功更有倍焉”,就是防患于未然,“使民无讼矣”。然后让众生明白因果,人之患难,皆前业所致,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然无苦果,这是很重要的因果教育。

所以我们现在就来探讨法师开示,“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

“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就李炳南老师说的,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罪业,佛陀跟我们讲的,罪业如果有体相,虚空不能容受。李炳南老师有说,这个恶业的种子,如果你把它放在杯子里面,没有土壤,没有阳光,没有水分,没有养分,没有施肥,它是不会发芽的。所以有因,就是有种子,“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因为我们都是念佛要求生极乐世界,带业往生是带前世的业,是带过去生的业,不是带现在这一世的业。老和尚也有讲,开示过带业往生的问题。带业往生是净土法门里面最方便的一种度众生的方法。

带业往生最低标准,圆瑛老法师在“十习因”这段文里面,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大家要注意。圆瑛法师是在我们上海,我们国内民国年代成就的一位老法师,他注解的《楞严经》非常地好。圆瑛老法师说,十习因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但是站在净土宗带业往生的角度,圆瑛法师提出一个重要的思考模式,是合乎唯识学的。

我们先复习一下,学人曾经讲过十习因、六交报,我怕大家忘记了,我们再复习一下十习因,在《楞严经》里面是很重要的轮回的原因,到地狱去受报是什么原因?这十习因一定非要学习不可。在《感应篇汇编》里面,有十习因、六交报。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十习因。指招感未来地狱果报的十种习气、习因。又称十习,十种因、十种果。习就是习续、习惯、继续的意思。“习续前念的善、恶、无记之因”,我们的念头里面有什么?有善念、有恶念,不善不恶叫无记。“善因、恶因、无记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恶、无记之果,乃至于习续前世的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世的善、恶、无记之果”,所以“一前一后,在前为因,在后为果”。

十习因里面第一个,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举出能招感未来地狱果报的十种习因。

第一,淫习因。“淫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就像两个手这样搓、搓、搓,它会有热度,“淫习交接”,“研磨不休”。

二,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所以贪习因是感寒冰地狱的。

三,慢习因。“慢习交凌”,傲慢别人,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这慢习因,傲慢。

第四,瞋习因。“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这瞋习因。

第五,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

第六,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就是粪尿地狱,那个就是为什么会到地狱里面的粪尿地狱,就是生前喜欢打诳语,诳语的习气。

再来第七,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恶毒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跟人家发生冲突,对方产生有冤气,含恨在心,这个叫冤习因,就到地狱去,就有被无常大鬼“投掷、擒捉、击射”之报。

第八,见习因。坚持自己的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这个见习因,因为平常坚持自己的邪见,做一些以成就他的邪知邪见的事情,将来堕落地狱,就是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的果报。

再来就是第九个,枉习因。毁谤别人,诬谤别人,造这个罪业,将来都感受到地狱里面的“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的果报。

再来,最后一个是讼习因。讼习因就是因跟人家诤讼,跟人家斗争,有争执,产生诉讼,交喧而隐覆其心,把自己的这一些恶的事情隐藏起来,所以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

以上这是十习因。

我们现在来探讨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今世不种苦因,来生自无苦果”。圆瑛老法师说,什么叫带业往生呢?“有因无缘,苦果不生这八个字”。“什么叫做因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累积的种子。你现在所造的行为,都是一种因。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现在受的乐报了,苦报,是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善因跟恶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现在所做的,就是来世果报的因。

就是我们过去生累积的种子,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过去,因为我们已经来到人间了,过去我们怎么造?我们也忘了,隔阴之迷,我们已经有隔阴之迷,忘了。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过去,“所以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我们开始走上修行、要学佛这条路的时候,“我们对于过去,只有概括承受”。

所以很多为什么学佛的人,他受到很多的苦难?这是过去习因的恶因种子先成熟,必须先受苦报。所以你必须要概括承受过去生的因,你不可能再“回到过去去忏悔,忏悔只能够忏悔现在”,过去都已经累积这么多的种子了,因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它在阿赖耶里面,唯有从唯识学唯识的思考,的确是这样的,从唯识学的思考,的确是这样。但是,改变在哪里呢?你现在必须要改变的是在现在的缘。你如果对于这些恶的,譬如说,你有赌博的习气,那你必须要远离这个赌博的缘,这些损友你必须要远离。所以改变是在缘,“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现行就是你现在在发作的,你现在这个习气想要造作的,就是现行种子已经浮出来,这个欲望已经跑出来了。你要注意这个现行,你不能让它增长、扩大,让它的这些现行的种子让它再肥大,你给它养分。“你从缘来断”,它就不能够得果报,“所以苦果不生”。

“有因无缘,苦果不生这是净土宗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这个思想跟唯识学是相合的”。唯识学它提出的业有两种,第一种叫“增长业”,一个叫“不增长业”。

我现在问大家,业果有两个问题,业果的问题。第一个,我们用某甲跟某乙来做比喻。第一个某甲,某甲去做这件罪业的事情,“他第一天造一次”,第二天再造两次,“第三天造三次”,“第七天造七次”,这样一个礼拜都造几次了,这样倍倍增长啊,他造的业是不断在增加,这是某甲。

再来,某乙,第二个某乙,“他第一天造了七个罪业”,第二天他造六次,第三天他造五次,第七天他造一次,这是某乙。“两个人造罪的次数完全一样”,各位,“你们看哪一个业比较重”?某甲还是某乙?

“某甲比较重”,对啦,有智慧。“某甲比较重!为什么”?因为他一直在增长罪业。某乙他在造不增长的业,“因为他开始在抗拒了”,他怕果报,他怕地狱,他怕到三恶道去,所以他一直要减少,他虽然不能够断根,但是他已经在减少。他在修什么?他就修不增长业。而某甲是增长业。

各位要知道,“业的可怕就是你放纵它”,你纵容它。“一旦放纵,它就有气势,你绝对不能让业的气势增长起来”。所以有时候,为什么佛陀跟我们讲说,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老师也跟我们讲说,其实真正的苦倒不是这个身体的苦,是那种习气断不了,那个烦恼降不下来那种苦。你不能让业的气势增长起来。譬如,我们讲说,我们台湾因为有选举,造势,造势活动。这台湾现在选举又到了,县、市长在选举,市议员选举,都会有造势活动,纠集一些群众,在那边嘶声力竭,呼喊口号,造势。你看,我们台湾选举很喜欢造势,对不对?他本来有些选票落后的,但是他那个势力越造越旺、越造越旺;一开始你是本来领先的,结果你不断地在节节败退,因为你的势头在衰退之中,他另外那个势头在不断地提升当中。

“春秋战国有一场战役叫长勺之战,从这个故事你就了解业的消长”。“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小白”,齐桓公小白他那时候还没有回国做国君的时候,他“是公子小白,在外面流浪,因为他跟父亲不合,他爸爸要杀他”,“他往外逃”,后来他父亲死了以后,“他就回国去做国君”。但是他在流浪的时候,流浪在诸侯国的时候,他遭受到鲁国对他很不客气,羞辱他。

“所以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登位以后,得到管仲的扶持,军事强大”,齐桓公的宰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就古书讲的,“齐桓公相管仲,九会诸侯一匡天下”,“他要报鲁国一箭之仇”,他就派鲍叔牙,鲍叔牙是带领大军。我们知道鲍叔牙跟管仲两个是好朋友,是鲍叔牙推荐管仲当宰相的,当时管仲护持是另外一位太子。他们两个,这个小白跟另外一位太子,他们兄弟回去要登基的时候,那个小白先到啊。所以后来管仲本来是阶下囚,应该是,他是得罪小白,但是是鲍叔牙保他,推荐管仲,他是一个人才,可以当宰相。这个我们以前有讨论过。鲍叔牙带领大军攻打鲁国,鲁国那时候是一个小国,怎么经得起齐国大军压境呢?当时当然是节节败退。可打到鲁国的京城的时候,因为在春秋战争很少这样的,“分出胜负就应该停止了,没有人说一直逼攻”下去的,几乎快把鲁国灭掉了。鲁国的国君非常地紧张,没有对策,好不容易在民间找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人,叫曹刿,“把他请出来”。

曹刿是个隐士,他有修行,他在山林隐居的,是一个修行者,修行者就有智慧了。曹刿说,好吧,看到鲁国快灭亡了,我帮国君打这一战。就在长勺这个战。曹刿到战场上一看,对方是鲍叔牙带领大军,当时齐国大军攻击的时候,曹刿就退兵;第二次再击鼓攻击的时候,曹刿又退兵,第二次退;第三次又退兵了。“退到第三次的时候,曹刿才击鼓开始攻击,结果一下子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一鼓作气,他退三次,最后一次发动反攻。齐国大军连攻三次,兵疲马困,被反攻的时候,已经是溃不成军了。

“鲁国国君就很奇怪”,哎哟,他就问曹刿,他说,齐国的军队是我们的十倍,你怎么打赢的呢?曹刿说,“打仗不是看人数,打的是气势”啊。曹刿用的是军重在气势。“他说:他气势旺的时候”,我就退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打到最后”的时候,“自己没有气势了”,我们的气势正旺,“就把他打败了”。

所以各位一定要知道,“造业也是这样”。你看念佛,“你以前念一万声”,一天念一万声,“后来变三千”声,“现在变一千”声,“这样就糟糕了”。这样子越走越下坡了,越念越没有气势了,“你这样念佛在造不增长业”。你最好是什么?“今天念一百声,明天念二百声,后天念”,一直往上升,这样不错啊,因为你那个气势头是越造越旺,“到临命终的时候,刚好是你势头最旺的时候”,正念现前,预知时至,“这个最好”。

“什么叫带业往生呢?你要去抗拒!你不能让业的气势越造越重,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不能够这样。所以为什么要受戒?为什么要持戒念佛?忍苦、忍难、忍毅、忍气、忍耐,为什么都要成就这个?就是不能让业那么嚣张,业那个势头那么强。

“比方说,你造了某一种业,杀盗淫妄业,你一定要让那个业越来越少”,“这个业力就很难主导你”。只要保证它的次数越来越少,那个气势就会被你破坏掉,“你就可以带业往生”了。“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哪一个业,哪一个得果报?当然强者先牵,重者偏坠。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业哪一个比较重?看你是好杀,还是好色,还是好赌,还是好淫,还是好酒,还是好贪,还是好瞋,还是好嫉妒,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你不用去问佛,也不用去问菩萨,你自己知道。从那个地方,先让它逐渐逐渐地减少,你绝对不能让那个业主导你。

什么是强业呢?唯识学上讲叫,“说增长业叫强业”。“我们要让佛号的力量,对阿弥陀佛的皈依”与日俱增,每一天不断地进步;我们要让罪业不断地在减损,“你一定可以往生的”。因为你的罪业的势力,“被你破坏了,你的罪业变成不增长业”,“而你念佛的业是增长业”。听清楚,你的恶业是不增长业,你念佛的业,你的念佛的净业是增长业。这样“就像齐国跟鲁国打仗一样”,“它的气势衰,你的气势旺,所以打仗跟修行一样,重在气势”。跟什么打仗?跟业力打仗。“有些人念佛没有气势,念得好像有念”,又好像没念一样,“这样就很糟糕,没有那种皈依的力量”,全部托付给阿弥陀佛。“我们常说忏悔业障”,其实很多人误解这句话,“我们不是在忏悔业障,我们是在忏悔我们的心念,断相续心”,不要再重复了。

“业障你忏不完的”啦,“你怎么忏得完”?“如虚空一样这么多”。忏悔业障根本的精神在哪里?在“断相续心”。我上一次第八集,第七集讲断相续心,讲得很长,或许各位听得好像有点枯燥、烦闷,但是你不得不听,因为它就是关键问题,Keyword。“断相续心,忏悔恶念的相续,把那个相续心破坏掉”、断掉,它的气势,就是业力的气势就被你破坏掉了,这个业是“由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它“就很难得果报”了,你往生就有希望了。

“这就是圆瑛老法师所说的,净土宗的修学者”,他跟其他宗不一样,跟禅宗更不一样,“一定要让自己的烦恼跟罪业变成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就在这八个字,“说穿了就是断相续心,破坏你的现行”。

一开始我们就跟各位讲,圆瑛老法师很慈悲,他说哪八个字?“有因无缘,苦果不生”。你过去你不能去追溯的,你也没有办法知道,到底过去生是犯的什么业?你也搞不清楚的。为什么你的淫习这么重?为什么你的贪习这么重?为什么你的嫉妒念这么重?为什么你的我慢心这么重?这是累生累世延续下来的。你只有一个办法,有这个因,没有这个缘,你不要让它增长,你把它变成不增长业。那念佛呢?你要让它增长,这个恶业要让它不增长,你的势力、你的气势就越来越旺,你将来就可以伏惑,带业往生。

所以圆瑛老法师说,“有因无缘,苦果不生”,你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你最起码还可以到人天,保住人身修行。你至少到,老和尚讲的,你到人天,天道,忉利天也有凡圣同居土,你到人间继续修行,老和尚说,也是凡圣同居土。你再到人间来,你继续可以皈依三宝,亲近大善知识,亲近有德的高僧大德。你下一辈子再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再遇见李炳南老师,你会再遇见印光大师,你会再遇见净空老法师,他们都会再来的,因为什么?菩萨不舍众生,这个世间太乱、太苦了,菩萨一定会下来,这是老法师说的。菩萨不可能在常寂光净土,在那边逍遥安乐不下来,放众生在那边受苦受难,不可能,所以你还会碰到老法师。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修行,好好地把握这个因缘,今生一定要怎么样?带业往生。到最后,临终最后断气的时候,你只要念佛的气势比恶业强,你往生就有希望。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9集) 的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