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黄柏霖讲安士全书 >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集)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集)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序文1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6月27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今天研讨的题目是: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开示,〈序文〉一集。

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他有三篇的〈序文〉,我们挑选〈序文一〉跟〈序文二〉,来跟大家共同研讨。

各位同学,各位菩萨大德,大家在听完学人讲的《太上感应篇汇编》,总共是讲了二百六十二集,再加特别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所以总共《太上感应篇汇编》是讲了二百六十六集,从二O一三年的六月九日开始,到今年的七月把它全部都播完。所以今天我们要来研讨《安士全书》的第一个部分,《文昌帝君阴骘文》。

我们今天讲授的方式,讲课的方式,学人大概准备了六个次第:

第一,是原文。

第二个,名相注释。

第三个,白话解。

第四个,经典法语。

第五个,探讨启示。

第六个,祖师开示。

《安士全书》是清朝周安士先生,这位周安士大菩萨他所作的《安士全书》。

《安士全书》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文昌帝君阴骘文》;

第二部分是《万善先资》;

第三部分是《欲海回狂》;

第四部分是《西归直指》。

首先,排在最前面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以文昌帝君它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来讲这个善恶因果。所以这个部分,把《文昌帝君阴骘文》摆在第一个部分,它是教你做断恶修善的开始。所以这一部《安士全书》,可以讲说从最方便到最究竟,最方便就是断恶修善,《文昌帝君阴骘文》,最究竟是《西归直指》,导归极乐。

第二点,周安士菩萨他发明断恶修善,所以他用《文昌帝君阴骘文》,来作为这个转凡成圣的根基。然后再来,第二部分的《万善先资》,就是教你断杀业。那《欲海回狂》,断淫业。断杀业跟断淫业,是出离生死六道轮回的关键。所以《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两个段落是断恶修善的层次,但也是转迷为悟的关键。因为若不断杀业跟淫业,想要转凡成圣,在《楞严经》上说,犹如蒸沙作饭。沙怎么可以当饭吃呢?第二部分的《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这个就是周安士菩萨他了解,他希望众生都能够出离生死轮回,所以必须要把杀业跟淫业断掉,所以才编辑这个《万善先资》跟《欲海回狂》。

最后《西归直指》,周安士菩萨希望,劝令众生带业往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样才有办法根本解决生死问题。所以这个地方,《西归直指》是转凡成圣的层次。

我们今天开始讲《安士全书》,用印光大师对《安士全书》的〈开示序文〉第一篇跟第二篇,作为我们《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开头,我们先做这样的开端,预计在二O一八年的八月十九日会在全球首播。那么《文昌帝君阴骘文》,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样才是正式第一集。

今天我们在讲印光大师的〈序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善书。这本善书总共我给它归纳,它是七十八句经文,从“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开始,一直到最后。这里面我把它归纳成七十八句,是没有包括公案在里面,所以到最后第七十八句的时候,“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这样总共七十八句经文,里面的公案我就没有给它统计。但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这七十八句,它总共多少字呢?总共我给它算了一下,总共是五百五十一个字。所以老法师说,《文昌帝君阴骘文》,如果再加这个公案,大概是在七百字到八百字之间。这个经文都会在我们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时候,我们会每一句每一句来探讨。

在还没有讲以前,我们先来跟各位报告,这《安士全书》我参考的资料,是由我们国内的湖南的一位善知识,曾琦云居士,他非常了不起,他在一九九六年,他就开始翻译《安士全书白话解》,也就是这一本《安士全书》,这一本是华藏出版的《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解》,这是由湖南的曾琦云居士他所翻译出来的,我们这一次的讲座就会参考他的《白话解》。在这边,我们特别要感谢曾琦云菩萨。

事实上,学人跟《安士全书》,跟《阴骘文》,其实缘也满深的。我在一九九八年,当时在当台北市警察局主任的时候,我那时候也有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那投稿在哪里呢?投稿在李炳南老师财团法人李炳南文教基金会《弘法资讯》,就这本杂志,现在还在流通。它这个创办人是于凌波老居士,他已经圆寂了。我跟于凌波老居士也很熟,他专讲唯识学。发心人现在是改朱家丰居士,他就是现在的台中市慈光图书馆的馆长,也是李炳南老教授的学生。

我当时翻译《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投稿到这个《弘法资讯》,已经翻到超过一半了,碰到障碍,我了解大概是人为的障碍,后来就中断掉了。所以有时候就成人之美是很重要的,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讲“成人之美”。如果那时候继续让我能够有这个空间、平台,在那个翻译的稿子能够继续下去的话,那现在这本书也出来了。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的翻译工作就停止了,没有继续下去。一直到现在这个因缘成熟,仰仗三宝的加持,还有老法师的福报。我讲完《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五年所修来的学习心得,学习的福报,才有这个因缘在这边跟大家报告,来开始《安士全书》的这个讲座。

《安士全书》这一本善书里面,我给它整理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这一本善书是准佛经。它理深事浅,它里面其实它的公案故事都很简单,但是理有些地方也是满深的,所以理深事浅。整个周安士菩萨他所整理的这本《安士全书》,它的结构非常精深严密,有生命力。在中国文化里面,它占有一席之地。也把三藏十二部,佛陀的经典的佛理,也编辑在里面,所以契理契机,雅俗共赏。而且融会了儒释道于一炉,“熔儒释道于一炉”,所以如果没有周安士居士这样的大手笔,是无法写出来的。因此受到历代高僧,特别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师等推崇。现在虽然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是科技文明非常发达的时代,大家生活水平都非常地高,手机电脑非常地方便,但是时代虽然不同了,这里面当然有一些道理可能跟现在时代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它精深的思想跟严密的逻辑,以及它所表达出来的真理是永恒的。它可以对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以及对修行人,是一部很好的善书。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安士全书》可作为传统文化以及德行教育的教材。现在我们都说要学习传统文化,那么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传统的善书里面很多,但是《安士全书》是非常好的一本教材,因为它里面没有“空洞的宗教教条”,所以不管是有学佛的、没有学佛的,有信仰的或是没有信仰的,只要他能够发心看这本《安士全书》,他就会爱不释手,而且会得到心灵的启发,可以消除我们的烦恼。所以不管是佛家或者道家,以及儒家的行人,都可以来研讨这一本《安士全书》。

第三点,它提供了人生的哲理以及努力向上的甘露法语,不管你是在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哲理的书,而且里面的文章非常地美,也是一部文学,尤其是周安士菩萨他的文言的功底非常地好,也是一种艺术、美学的享受。

第四点,周安士菩萨,他是菩萨应化、圣贤应化。他是清朝江苏昆山人,他名梦颜,字思仁。很难得,他能够通达儒释道三教,但是最后归心净土。他从小就非常地聪明,有智慧,“厌离仕途”,就是他不喜欢当官。发菩提心,“著书觉民”,做这个利他的工作,编辑了这本《安士全书》。所以印光大师非常地推崇,并且亲自作序,刊版流通,“一生印行数百万册”。

第五点,印光大师他评论《安士全书》的价值在哪里呢?末学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近代,也可以讲说,思想家鲁迅先生,这在国内大家都耳熟能详,据说鲁迅先生也很喜欢看《安士全书》,可见影响很广。

印光大师在《安士全书》的〈序文〉里面说,“其振聋发聩之情,有更切于拯溺救焚之势。诚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扶持名教。允为善世第一奇书,与寻常善书,不可同日而语。不谓之菩萨乘本愿轮,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吾不信也”。这个是在《印光法师文钞·增广正编卷第三》里面,印光大师这样的一个赞叹。他说,这本书可以叫醒很多迷惑颠倒的众生。“振聋发聩”就是让迷惑于五欲六尘的这些众生,他们能够觉悟过来,能够苏醒过来,这叫“振聋发聩”,好像是让聋子能够听得到声音,让瞎子能看到光明,叫“振聋发聩”。众生的沉沦叫做沉溺,我们常常回向里面讲,“普愿沉溺诸众生”,所以“拯溺救焚”,三界犹如火宅。

所以救众生用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说,可以“建天地,质鬼神,羽翼六经”,帮助儒家这六经,而且建立礼教的典范,“扶持名教”。所以可以称为说“善世第一奇书”,什么叫“善世第一奇书”?要端正社会风气,要净化人心,要教育众生,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奇书,叫“第一奇书”。所以它不能够跟一般的善书来做类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印光大师称赞周安士居士,说他是“乘本愿轮”,也就是他是过来人,他乘愿再来的,“乘本愿轮”。“现居士身”,他示现居士的形相,“现居士身”。然后“说法度生”。如果他不是菩萨示现,印光大师说,我不相信,“吾不信也”。这个是印光大师评论《安士全书》,它在我们善书里面的价值。

第六点,本书它的次第段落。大概在周安士菩萨所著作的这一本《安士全书》里面,它里面有原文,就是“发明”。“发明”的意思就是,周安士菩萨他所创作的法语、他所领悟的境界,他把它形之于文字,就是他体悟的心得,叫“发明”。再来就是“按”,这个“按”是周安士菩萨他评定的用语,叫“按”。他的原文里面,其实也不是说文言文很深,也还好。所以周安士菩萨他也很慈悲,照理讲在他们那个年代,他可以写得更深,可是他遣词用句都非常地浅显。曾琦云居士他有作了译文,还有“注”跟“补充”,就是刚才我跟各位报告,湖南的曾琦云居士他的翻译本里面。

第七,法药平等,法法平等。有一句古德说的话,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则妙。人一生病,只要能够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药,尤其是莲池大师特别强调这一点,只要能把病治好,它都是好药。能够让你烦恼降伏得住,可以断你的烦恼,那都是般若经典,那都是了义的经典。所以药无贵贱,不是说贵的药它就是好,它如果不能治病,那贵的药也没有用啊。同样的道理,假如是《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这种非常了义的经典,可是众生没有办法从这里面去领悟,《金刚经》还是没有办法跟他能够相应,那只能是上根利智的人在修。中下根器的怎么办呢?那就必须要靠这个“善世第一奇书”,先来接引他们到人天的层次,然后再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法无高下,契机则妙。

第八,教理次第分明,结构完整。本书提示修行的四个阶梯,刚才我也有先讨论过,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这三个次第。在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点,《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这个部分,它是劝导止恶向善,因果规律的总汇,事理详明,不由让人不信服。这个是《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它的功能。

第二个,《万善先资》、《欲海回狂》是告诫我们世间人,我们所造的恶业里面最重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杀业,一个是邪淫的罪业,色欲邪淫。《欲海回狂》跟《万善先资》,也是在《大藏经》里面有戒色呵欲的精义在里面,事理交参,惊醒尘梦出苦轮,非常切要。

第三点,《西归直指》,到《西归直指》的时候,和盘托出佛陀教诲的真正目的,在于度化众生能够了生死,成就佛道,复本净心,归无所得。如果是在正法时期,人根非常利的时候,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入道。但现在末法了,障深慧浅,《大集经》里面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末法时期还是必须以净土法门来作为了生脱死,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具信、愿、行,“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这三个次第,就是学人给它归纳,它有这么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教育的次第。

现在我们就进入今天的主题,印光大师重刻《安士全书》〈序文一〉。以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一本来说,在这里面,我们先从第一个,印光大师的〈序文一〉,我们先来做探讨。我们现在就看这个经文。

在还没有讲经文以前,我先跟各位报告,我们先介绍印光大师。学人对印光大师非常景仰,我在一九八八年,我在士林分局当组长的时候,我到素食餐厅去吃素,在餐厅的经架上抽出来第一本书,正好是《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人家看过的,再拿去那边流通。这一本善书,《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我到现在都保存下来。

所以我们来介绍一下印光大师:

第一点,我认为他是平凡的出身,不平凡的一生。在民国沈去疾居士编的《印光大师年谱》里面,印光大师,他是公元一八六一年到一九四O年,他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所以我们看到印光大师所书写的墨宝里面,常写这一句“常惭愧僧”。他后来自号“继庐行者”,他也非常地敬仰惠能大师,“庐行者”是指卢惠能居士,就是六祖大师,因为惠能大师的俗家的父亲,叫卢行瑫。

印光法师他俗姓赵,名丹桂,他是陕西合阳县人。他们兄弟有三个人,印光大师是最年少。他早年跟随他的长兄学儒,印光大师非常地聪明,他成童就中秀才,但是在十五岁那一年生了一场重病,生病期间给他很大的一个醒悟,所以病好以后,他一心向佛。二十一岁,在陕西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出家。

印光大师他有时候,也常常用“古莘”来代替合阳,他事实上是在合阳县东南。为什么他用“古莘”呢?因为“古莘”是周文王的王妃太姒,她是有莘之女,所以印光法师也尊崇周文王以及太姒这种德行,所以他常常也会用“古莘”来代替合阳。

在三十三岁的时候,清光绪十九年,印光法师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住了三十多年。前年我有到国内去参学,有到浙江普陀山,特地到法雨寺去顶礼印祖的,他当时阅藏、念佛,专志潜修的关房。印光大师在法雨寺阅藏的时候,他负责藏经楼。当时他在阅藏的时候,因为他的乡音比较重,所以当时他也没有对外讲经。

他纯粹是有居士去跟他参访,有问题请示他,用书信往返,然后他再用书信答覆求法这些居士。所以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都看到,印光法师复什么什么居士书,这是用书信来往返。在民国初年的时候,上海有两位大居士,高鹤年还有徐蔚如等居士,他们到普陀山与印光法师会晤,然后把他的论文以及书信在上海《佛学丛报》发表,并且印行出版。印光大师文章发表以后,“社会各界深为钦敬”,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别号“常惭愧僧”的高僧在普陀山的法雨寺。

后来徐蔚如居士又搜集了法师的信函、文稿,出版《印光法师文钞》。《印光大师文钞》,“不仅佛理深邃,而且文辞典雅,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为人们争相传诵”。仰慕印光大师的人越来越多。《印光大师文钞》后来就开始流通了。晚年印祖在上海创办佛教流通处,弘化社,印净土宗的佛书大概有近百种,其中印《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还有《安士全书》,这些善书大概印三百万册。

后来在一九三O年,“法师离开普陀山到苏州报国寺闭关”。一九三七年,法师移居到吴县的灵岩山寺。“监院妙真和尚遵从大师指示,将灵岩山寺改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再过两年,《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就印行出版。

沈去疾居士在《印光法师年谱》里面,他赞叹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巨大贡献在哪里呢?在这三大部的《文钞》。所以梁启超居士他也看了印光大师的《文钞》,梁启超居士他怎么称颂印光大师呢?他说,“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可见这位民国梁启超大居士他对《印光大师文钞》,他非常地尊敬跟赞叹。

再来,第三点,印祖他不攀缘。当时印祖的座下,大概皈依的弟子不下十万人,但是印光大师他一生不任寺庙住持,他不收剃度的徒弟,他不募捐化缘,他不传戒、不讲经,一心念佛,除了打佛七以外一概不应酬,不应酬一切佛事。

第四点,印光大师修苦行。他生活非常地俭朴、廉洁,惜福,而且他都是自己亲自做事,不假手他人,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自己住的地方自己打扫,衣服自己洗,一直到八十岁临终,还是维持这样的一个习惯。他住在上海太平寺的时候,有一天关絅之居士要去拜访他,楼上楼下都找不到,最后在太平寺的天井旁边,看到印光大师在洗衣服。以印祖当时的德行跟大家对他的景仰,他不假手他人来做这个事情,还是自己亲自洗衣服。关居士他在山中某寺打佛七,要请印祖开示,就派人抬轿子去接,结果跑了一大半的路,印祖坚持不上轿。在苏州报国寺,真达和尚请他到灵岩山寺去看看,也准备了轿子,印祖也是坚决得不坐,他从山下到山上完全是拄杖步行。你看印祖修这种苦行。

然后他在吃早粥的时候,每天早晨,他都是“食白粥一大碗”,没有菜。因为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印祖也有说了,自云:初至普陀,晨食有咸菜,因北方吃不习惯,故改为食白粥,已三十余年。食至碗净,注入开水饮尽。午食饭一碗,大众菜一碗。这是《印光大师文钞》,他的生活就这么简单。他看到有人如果饭菜没有吃完,或里面还有剩饭粒,印祖都会大声呵斥说,“汝有多大福气?竟如此糟蹋!”教人家惜福。所以我每次看到《印光大师文钞》讲到这一段,我现在自己吃东西都一定要把它吃得干干净净,学习印光大师的惜福。

第五个,不搞派头。印光法师反对搞个人崇拜、迷信。有很多远方来的皈依弟子想到苏州灵岩山寺来见一面,这包括我们李炳南老师,他也是从山东去见,当时李老师在当山东莒县的典狱长,他也是去见印光祖师,《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单独一封信,是印光大师写给李炳南老师的。当时第二次的时候,李炳南老师就带了一些莲友,一些佛弟子,到那边要去见印光大师,也是被印光大师说,以后你就不要再带人来了。印光大师说,他再三得告诉弟子说,要“认真阅读《文钞》”,遵照落实,去“实行”,“见不见面都一样”,不要浪费旅费了,时间。这个很值得我们现在学佛的莲友学习。

你看老和尚如果到哪里,到台南极乐寺,老和尚如果在香港,老和尚如果到英国、到日本,噢,大家追逐了,希望能够目睹老和尚的一面。这个站在孝亲尊师都无可厚非了,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你按照印祖这样的开示,你只要认真得落实,去实行《印光大师文钞》,那你就见到印光大师了。如果你不老实、真干、听话,纵使你天天见到印光大师,天天见到净空老法师,那又怎么样呢?

第六点,绝不祝寿。有些人现在都会喜欢做祝寿的活动,可是印祖不愿意。在一九三九年、一九四O年,也就是在印祖往生的前一年,皈依弟子计划为印祖庆贺八十大寿,大师知道以后坚决反对,说了重话,“光一生不与流俗同起倒。什么八十不八十!有为光言祝寿者,光不但不领情,且深恶痛绝,以为大辱。祈勿以此为光言,若对光言祝寿者,是视光为流俗矣!”他讲这话讲得很重。印光大师说,我一生都不跟人家,一般世俗的“同起倒”,去流行,什么八十不八十的。你们给我祝寿,我就是不领情,而且我还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所以如果你们要给我祝寿,那你们就是把我当成是一般的流俗,就跟社会人士没有什么两样的。

印祖又说了,为扬名而去办寿,为敛财而办寿,我印光觉可耻。你接受弟子的祝寿,要不要收供养啊?印光大师说,不行,我宁愿受斩头之刑,“不愿闻祝寿之名”。他宁可被斩头,也不愿被人家祝寿。所以“大师晚年,修持功夫益深,对世情洞察更为透彻,故而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言辞犀利,简明扼要”,已至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七,重视因果,坐化生西。一九四O年,民国二十九年,农历十一月四日,印光法师在灵岩山寺圆寂。天亮鸡啼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世缘已经即将要结束了,所以一样的跟平常一样,盥洗,刷牙、洗脸。他没有病,印光大师没有病,他早上起来,他一样继续洗脸、刷牙,他预知时至。盥洗完了以后,“跏趺端坐”,盘腿端坐,讲一句法语,“念佛见佛,决定生西”。“大声念佛”,没有多久又说了,“蒙阿弥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因为他是二十一岁出家,所以僧腊是六十,僧腊就是出家人,他的出家的时间有多久,叫僧腊。所以在僧团里面,不是看你年长或是年幼,看你受三坛大戒,具足戒,你三坛大戒受完以后,看你的僧腊是多久,你僧腊越高,你坐的位置在前面。你纵使年纪很大,可是你僧腊非常地浅,你要坐到后面去。所以僧腊如果超过五十了,都被称为长老。

“百日荼毗”,火化以后,“捡得五色舍利”,舍利珠一百多颗,晶莹剔透,“光芒四射”。还有大小舍利花以及血舍利,一共“一千余粒”,有一千多颗。特别的珍贵是什么呢?非常地稀有难逢,印光大师的头顶骨裂成“五瓣莲花”。这了不起啊,“五瓣莲花”,“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说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传到第六祖就没有再传了,“五瓣莲花”。所以我们说五方佛,也都是这个“五”,代表五方佛,“五瓣莲花”。而且最难得是“齿全不休”,他是三十二颗牙齿。一般人你注意看,他能三十颗就不错了,他三十二颗呢,“为世希有”。

最后他叮咛遗嘱,“汝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今之世乱日极,民不聊生,皆由不讲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所致也”。印光大师说,现在世间会这么乱,民不聊生,都是因为大家不讲因果教育、因果报应,以及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我在天津谦和讲堂讲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即将要推出,里面就引用印光大师所鉴定的《天下太平之根本》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这里面强调的就是,从小就必须要因果教育、要家庭教育。印祖说,“家庭教育为治安之本,因果报应为制心之法”。

“临终了然无碍,瑞相纷繁”。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因为曾经有两位女众,一位小菩萨跟着她的长辈,要到上海参加护国息灾法会,去见印光大师,她跟印光大师见面第一句话说,观音菩萨跟我讲,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举办护国息灾法会。她说,大师你就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当场被印光大师制止,不要说了。后人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所以我们这一次讲的《安士全书》的讲座,我们的片头也做出来了,非常地好,我很感动,看了很感动,总共是一分十三秒,一开始就是印光大师的因果教育的开示,到整个结束,孔子的法像,还有周安士菩萨的法像,都在这个片头里面,这三宝加持,印光大师加持。

以上我们就是介绍印光大师。

接下来,请各位翻开佛陀教育基金会所出版的这一本《安士全书》里面的第一页〈序文〉,重刻《安士全书》序,我们看经文。总共这个〈序文一〉,一集有五个段落,我们把它归纳为五个段落。先讲第一个段落,我们看经文: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好,我们到这边先告一个段落。

那么这一段里面,我们知道印光大师他的儒学底子非常地深厚,文言的功底也非常地深,所以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名相注释:

我们看第三行这个“蒂芥”,“蒂芥”是什么意思呢?是刺鲠也,就是被鱼刺刺到那种感觉,叫刺鲠也。所以“蒂芥”的意思是说,因为“细故而耿耿于怀”,这叫“蒂芥”的意思 。

再来,“断惑证真”,这个“断惑证真”是阿罗汉。所以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是破我执。所以阿罗汉必须要怎么样?要破见思惑,见惑跟思惑。所以“断惑证真”,它就是断了见惑跟思惑。“证真”是什么?证真就是他证得偏真涅槃,证得正觉。所以“断惑”是“以真智断妄惑也”,则真理于是显发出来。“证真”就是证理,“证理者断惑之果也”。“真”者不妄,即是真心,也就是我们自性的清净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所以阿罗汉他已经断见思惑,见思烦恼,证悟偏向于空的真理,入偏真涅槃。

再来,“阿罗汉”,“阿罗汉”它翻成华言,就是我们中国话,叫无生,又说是无学,又云应供。因为阿罗汉三界生死已断了,故名无生。因为他的烦恼已尽了,所以称为无学。因为他可以受到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所以叫应供。所以阿罗汉就是杀贼、应供、无生。杀贼杀什么?杀烦恼贼,他把见思惑断掉了,叫杀贼。因为见思惑会在我们六根门头,就像小偷一样,像强盗一样,会劫我们的功德法财,所以叫杀贼。因为他已经出三界、了生死了,已经破我执了,他无我了,所以他可以接受供养,叫应供,他入圣流了。因为他不再六道生死轮回,所以他就证得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

再看下面,“从劫至劫”,这个“劫”,梵语叫“劫波”的意思,叫“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这个叫“劫”。佛经上说,人寿八万四千岁,每经过一百年,寿命减一岁,减到剩下十岁。这是为什么这样?因为众生不断地造业,所以福报、寿命减到剩下十岁。这个时候众生非常地苦,开始忏悔,开始断恶修善,再每经过一百年,再增加一岁,这样一直到达增至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名为一个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个中劫,名为一大劫。这在《佛祖统纪·三十》里面这样记载。

我们再看下面,“十生之类”,“十生”,不是只有四生,我们一般都知道是卵胎湿化,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其实是“十生之类”。这个在《金刚经》里面提到,“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

第一,胎生,像人。有些动物也是胎生的,譬如说狗、猫、牛、猪,这都是胎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

第二,卵生,“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鸡、鸭、鸟,这都是卵生。

第三,湿生,像虫依那个湿气而受形者,这叫湿生。

第四,化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然起来的,如诸天以及地狱,以及劫初的众生都是。像鬼道也是化生的,地狱道的众生也是化生的。

第五,有色生,色界四禅天的众生是有色生。

第六,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的众生。

第七,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了第四禅无想天的众生,其余一切众生都叫做有想生。

第八,无想生,无想生是色界里面的无想天的众生,叫无想生。

第九,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无想生,这是在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里面的一处,叫非有想生,以及第十的非无想生。

再来,“互来相啖”,“啖”就是吃的意思。

“欲知世间刀兵劫”,“兵”就是军事或战争有关的事物的统称。“兵劫”就是战争的劫难,像现在的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它们这些都是“刀兵劫”。在《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四卷》里面云,“初刀兵劫,将欲起时,赡部洲人,极寿十岁。为非法贪,染污相续;不平等爱,映蔽其心。邪法萦缠,瞋毒增上。相见便起猛利害心。如今猎师,见野禽兽。随手所执,皆成刀杖。各逞凶狂,互相残害。七日七夜,死亡略尽。赡部洲内,才余万人。各起慈心,渐增寿量。尔时名为度刀兵劫”。这一段在《大毗婆沙论》里面说,在刀兵劫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人类的欲望起来的时候,南赡部洲的人,那个时候寿命大概十岁。因为“为非法贪”,起了贪爱,“染污相续”,以及不平等的爱映蔽了他的真心,邪知邪见,“瞋毒增上”,所以当时的心就非常地猛利害心。就好像猎人一样,看到禽兽就用刀杖去伤害它,在刀兵劫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各逞凶狂,互相残害”。时间多久呢?“七日七夜”。人大部分都死亡了,只剩下一万多个人。这个时候开始起慈心了,寿命又开始增加了。这个叫做“度刀兵劫”。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

淫和杀二种恶业,是一切众生生死轮回在六道的根本原因。最难断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杀。在这两种恶业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爱的人,淫业还能够控制不犯。但是想要从心理上彻底地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欲念,只有断惑证真的阿罗汉才能做得到。其他人虽然贪爱污染习气有深浅不同,但都因为习气纠缠熏染意识,故无量劫来得不到解脱。

杀业,则世上认为本来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强大去侵犯弱者,用众生的肉,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只顾一时的快活,谁相信无量劫以来改头换面互相酬报呢?《楞严经》上说,因为人吃羊,所以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种生命都是这样的,生生死死,互相吞杀,报应无穷。恶业恶习,与生俱来,穷尽未来,永无休止。古时候的大德说,欲得天下没有战争,除非众生不吃肉。又说,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战争的原因,那就请去听屠宰场里半夜发出来的叫声,哀叫声,哀嚎声。既然造了杀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杀的果。不去考虑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杀生实在太可怕了。

那这一段里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这一段里面,我们在讲座里面,我刚才一开始,我有说了,我们除了朗诵原文,还有名相注释,以及白话解以外,我们会在讲《安士全书·阴骘文》里面,我会把很经典的法语,我们要把它挑出来。将来当然我们如果都讲完以后,我们甚至可以编一本《安士全书法语菁华》。因为有时候这些经典的文句,经典的重要的经句,其实就像甘露一样,众生的烦恼就像污浊的、有毒的水一样,只要甘露一滴,马上就可以净化了。

所以这一段里面,我把它整理出来,有三段经典法语。第一,“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这个可以把它背起来,不仅可以增加你写文章的功德力以及你的水平,或是你在讲课的时候,或者你在分享的时候,你也可以引经据典,毕竟文言文之美,它是超过白话文的。我们都是喜欢说,哎呀,如果这个居士啦,这个人如果引经据典,他很有学问,他很有智慧。这是第一段的法语,经典法语。

再来第二段,“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第三段的经文,“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

以上这三段经文,是我挑选出来的,提供给各位参考。

再来探讨一个,刚才讲的习气的问题。我们知道,《无量寿经》〈菩萨修持第三十品〉里面,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都怎么样呢?他们都“深入正慧,无复余习”。什么叫“正慧”?就是我们的佛知佛见,我们的智慧德能,我们的一切种智,这叫“正慧”,“深入正慧”。到极乐世界去以后,这些菩萨,他都已经把习气断掉了,所以“无复余习”,没有再多余的习气。

在《大智度论》里面说,“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是在大中小三乘里面,阿罗汉算是小乘的,辟支佛算中乘的,菩萨算大乘。阿罗汉跟辟支佛他们是中乘跟小乘,他们虽然破掉贪瞋痴三毒,但是他们“气分不尽”,就是他们的习气还在,“气分不尽”就是习气还在。“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就好像说我们香炉啊,你天天把它点檀香,现在没有点檀香,它里面还是有香气,你香拿开了,它里面那个香气还在,“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又好像说,你烧一个草木堆一样,火已经烧灭了,但是里面还有炭灰啊,炭灰里面还有一点微弱的温度在里面啊,“炭灰不尽,火力薄故”,那是还有一点,那个炭里面它还有热度,这叫习气啊。那佛呢?“三毒永尽无余”。

在黄念祖老居士的《大经解》里面有说到,如舍利弗的“瞋恚余习”,难陀的“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的“慢余习”。特别举这三个。那么这个毕陵伽婆蹉的慢余习,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公案。毕陵伽婆蹉他在过去生累世里面,他都有很大的福报,所以家里都有很多的佣人。恒河神他当时是小婢,他的前身在还没有跟佛陀出家之后,成为恒河神之前,他是个小婢。毕陵伽婆蹉他要常常出去行脚托钵,每次要经过恒河的时候,他就告诉那个恒河神说,小婢,止,住水,止住。就是这个水停止不要流动,我要走过去了。因为他是尊者啊,所以恒河神为了尊重他,就把水流改道,让他能够走过去。

毕陵伽婆蹉每次都跟它讲,小婢,小婢,河水止住。所以恒河神很不服气,有一天就到佛陀那边去诉苦,告诉佛陀,她说,佛陀啊,我都已经当恒河神了,这毕陵伽婆蹉尊者老是瞧不起我。结果佛陀就在这个会堂上就告诉毕陵伽婆蹉说,毕陵伽婆蹉尊者你不能这样啊,人家他现在已经修到恒河神了,你跟他道歉。那毕陵伽婆蹉就当着佛陀的面,以及佛陀众弟子之前说,小婢,小婢,莫瞋。他说,小婢,小婢,他还是习惯称他叫小婢,不要生气。在座的佛陀弟子都哄堂大笑啊。佛陀就说,你看到了吧,他是很尊敬你,可是他习气还在啊。所以这个余习难尽啊。

所以习气本身就是没有觉性的一个惯性,习惯成自然。虽然没有恶心,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去做恶事,所以被人家讨厌,百口莫辩。粗的烦恼容易断,但是细的习气就很难调,纵使能够脱离三界,不受轮回之苦,还是习气未尽,度众生还是会有障碍。譬如说我们看到境界不顺我们的心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动瞋心了,我们马上就会发脾气了,这都是我们瞋心的余习还在。所以我们要锻炼自己的心,像佛的心一样,那么细,再细,才能随时随地让众生欢喜,而不恼怒众生。

好,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经文:

“安士先生。恭禀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万善先资以戒杀。征引事实。详示因果。切企举世之人。同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真心。永断伤风乱伦。以强陵弱之恶念。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俾日用云为。居心行事。大而治国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备法戒。悉存龟鉴。由兹古圣先贤之主敬慎独。正心诚意。不至徒存空谈而已。如上三种。文词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经辅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观之笔墨发挥之故也。虽然。已能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不了生脱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则恒生善道。广修福慧。不堕恶趣。彼此酬偿者。有几人哉。而了生脱死。岂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断惑证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则纵令尊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寿八万大劫。皆属被善恶业力之所缚著。随善恶业力之所轮转耳。因是特依如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荟萃净土经论要义。辑为一书。名曰西归直指。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无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夫工夫之浅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此系以己信愿。感佛慈悲。感应道交。获斯巨益。较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其难易奚啻天地悬隔而已。”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恭禀佛敕”,这个“敕”是告诫、命令。

第二行,“乾父坤母”,“乾父坤母”在《易经》里面,乾卦和坤卦,《易经·说卦》里面说,“乾为天”,“坤为地”。所以“乾父坤母”代表天地。这个地方引申,乾为父,坤为母,天覆地载,如同父母。故万物从天地生,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好像都是兄弟姊妹一样。“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就是物为同辈,应博爱一切人与物,这个是由宋朝张载,《张横渠集·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段张载先生说,这世间人都是我的同胞,所以我们佛家讲的,老和尚常开示的,我跟众生是一体的,就是皆为我的同胞。为什么呢?因为十方三世一切佛,同共一法身,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每一位众生都是佛,是因为迷了以后才变成四圣六凡。所以世间人皆为我的同胞,万物跟我是同辈,后来的人指泛爱一切人、物,叫做“民胞物与”。

第五行,“悉存龟鉴”,“龟鉴”的“龟”是龟甲。我们知道龟甲可以来卜卦占卜,占卜做什么?占卜吉凶。“鉴”是镜子,镜子可以照美丑。所以“龟鉴”的意思就是警戒和反省。

第五行,“主敬慎独,正心诚意”,古圣先贤的“主敬慎独”,“主敬”是在《易经·坤卦》里面,“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论语·子路篇》里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我们在日常生活起居里面,都要保持这一念恭敬心,这个生活一定是中规中矩的,这个人一定是君子,“居处恭”。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都保持这一念恭敬心,不管是对人、对眷属、对物,都能保持恭敬,那这个人是君子。做事情也保持这一念敬,恭敬的心,那么跟人家交往,一定是忠心耿耿的。这是“主敬”。

“慎独”,闲居独处的时候,行为仍然谨慎不苟且。《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一个人会起心动念,会造业,会造十恶业,都在什么时候?都在别人没有看到的时候。所以“莫见乎隐”是,你要在最隐微的地方,要见到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在最微细的关头去看到,你已经起心动念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特别的谨慎,不苟且,就是他能够观照。

再来,“正心诚意”,就是《大学》里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印光大师跟净空老法师常常在开示,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哪里开始做起?从格物致知开始。

那格物是什么呢?印光大师说,要跟五欲六尘格斗,要跟贪瞋痴格斗,六根对六尘的时候,要保持这一念觉性,这叫格斗,致知以格物。如果能够降伏这个五欲六尘,能够放下这个五欲六尘,那自然而然,你的觉性就显发了。致知就是,你的佛知佛见就显发出来了。佛知佛见显发出来了,当然就能够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菩提心,“诚其意”就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能够至诚心,曾国藩先生说,一念不生谓之诚,那这是诚心。如果能够诚心,那就是端身正意,正念就现前,“正其心”就是正念。

正念现前,当然身口意就清净了,那就“欲修其身”了。身口意清净,这个家就齐了,不管是家庭,不管是公司,不管是各行各业,自然就齐了。家能够齐,国家就能够得到大治。国家能大治的话,天下就太平。儒家虽然它是讲“正心诚意”,其实跟佛家讲的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也是殊途同归了,只是儒家偏向世间法。

再来“恶趣”,“不堕恶趣”,为什么他这个地方用“恶趣”呢?在《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趣”就是什么?你一直往那边走,“趣”就是你往那边走了。如果你造五逆十恶,那你就是往地狱道走啦。“趣”的意思是你已经往那个方向了,趋向,“趣者”。“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所以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名为四恶趣,“而人、天为二善趣”。“地狱、饿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天为三善趣”。《无量寿经·下》,“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再看,“定慧”,“力修定慧”,禅定跟智慧,戒定慧三学里面的禅定跟智慧,定跟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法华经·序品》里面曰,“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如来”是什么?“如来定慧”就是佛的智慧。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他们都是定慧等持。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所以究畅无极,究竟圆满。

再看下面,“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简称,叫“非非想天”,在三界里面的最高,叫无色界,里面最高的一层天,叫非非想处天。

再来第三页,“随善恶业力”,这个很简单,大家道理都懂,“善恶业力”,十善十恶,但是“善业有生乐果之力用。恶业有生恶果之力用”。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四十六》里面讲,“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不思议业力”是业力不可思议,我们说,业力不可思议,圣力不可思议,愿力不可思议。这个业力的牵引,虽然时代很久远,时间很久远,但是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果报成熟的时候,“求避终难脱”,你想要说躲开都没有办法,“求避终难脱”。

“荟萃”就是汇集,“荟萃净土”,汇集,聚集。

第七行,“较仗自力”,“较”就是较量,“仗”就是凭借,就是自力法门跟他力法门。像禅宗的修持,这叫自力法门,我们净土宗就仰仗佛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所以是自力跟他力。《印光大师文钞续编·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印光大师说,“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印光大师说末法时期,你只要仰仗佛力,若真信愿真切,若信愿真切就可以莲登九品。所以现在的人,想要在现生就要了生死大事,舍这个念佛法门就没有希望了。

“奚啻”就是岂但,何止。

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说:

周安士先生,恭敬禀承佛力加持,特别垂迹东土,哀愍众生,就写了《欲海回狂》一书,来说明戒淫的道理,写了《万善先资》一书,来说明戒杀的道理。旁征博引,事实确凿,详细地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满怀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大慈悲心,永远断除伤风败俗、扰乱伦理,凭借强大欺负弱小的恶习。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阴骘文》详加注释,使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人,怎么用心做事,大到治国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鉴。因此就使古圣先贤所说的主敬慎独、正心诚意就不再是空谈了。

以上三种书,文词理义,都是冠古超今,补益群经,辅佐治国。因为他凭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继承了佛祖圣贤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赏的笔墨,把文理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能够戒淫戒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够了脱生死,摆脱轮回,怎么能够保证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有气节呢?那么要保证永远生于善道,广修福慧,不堕落恶道,互相报偿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脱生死难道是那么容易的吗?只有勤修戒定慧,断惑证真的人,才能摆脱轮回,彻底自由。其他的人即使地位高到天帝,再上推到非非想天,福寿享受八万大劫,都是属于被善恶业力所束缚着,随善恶业力而轮回啊。

因此安士先生将依靠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净土的方法,会集净土经论要义,编辑成一本书,叫《西归直指》。如果能够阅读这本书,仔细地思考,坚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发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净土,那么无论他底子是好是坏,罪业是轻是重,功夫是深是浅,只要能够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号,没有不在临命终的时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既然往生净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永不轮回了,就能够在当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将来得道成佛。

这其中的含义、道理和好处,只有证道才会知道,本来就不是笔墨和口说所能形容的。这是已经相信发愿,承佛慈悲的力量,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应道交,才能获得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断惑证真,了脱生死,其中难易何止有天地之隔呢?

好,我们再看第三段:

“现今外洋各国。大战数年。我国始因意见不同。竟成南北相攻。加以数年以来。水风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频迭见告。统计中外所伤亡者。不下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不慧滥厕僧伦。未证道果。徒存伤世之心。毫无济人之力。有同乡芹浦刘在霄先生者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笃信佛法。今夏来山见访。谈及近来中外情景。戚然曰。有何妙法。能为救护。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遂将安士全书示之。企其刊板广传。普令见闻。同登觉岸。先生不胜欢喜。即令其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忆昔戊申。曾劝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缘不具。事竟未行。今蒙刘公毅然赞成。殆非小缘。”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不慧”就是愚笨,不聪明。印光大师都是自称“不慧”。

“滥厕”就是参与、混杂在里面,它是谦卑的用词。

“清介”是清高正直。

“戊申”是民国前四年,一九O八年。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现在世界各国大战多年,我国南北两方因意见不同互相攻击,并且多年以来,水灾、风灾、旱灾、地震、土匪、瘟疫等灾难,一个接一个,遍布各地。统计中外所伤亡的人,不会少于万万,痛心疾首,惨不忍闻。弟子不才,滥竽充数,混在出家人中间,没有证得道果,仅有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没有一点救世助人的力量。

有位同乡是芹浦刘在霄先生,是个清高耿直的君子,继承先辈的德业,虔诚信仰佛法。今夏来山访我,谈到近来中外情景,悲痛地说,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救济呢?我说,这是苦果,有果一定会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须要断除恶因,恶因一断,那么苦果就再也无法生起来。因此经上说,菩萨害怕造恶因,众生则害怕得恶果。说完就把《安士全书》送给他看,希望他刊板印刷广为流通,使大家都能够能见能闻,一起来走向解脱的道路。刘先生非常欢喜,马上就叫他的外甥赵步云,出资七百元印刷流通,请我代为作序,制版刊印。回忆在戊申年间,我曾劝李天桂在四川刊板流通,他也请我作序,后来因为因缘不具足,事情竟没有实行。现在承蒙刘公毅然赞成,这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

这一段里面,有两段经文是经典法语,“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须令断因,因断则果无从生矣”。第二段经文是,“故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以上这两段提供给各位参考。

我们看第四段的经文:

“窃以袁了凡四训。为改过迁善之嘉言。俞净意一记。为至诚格天之懿行。其发挥事理。操持工夫。最为严厉纯笃。精详曲尽。因附刊于阴骘文广义下卷之后。莲池戒杀放生文。为灭残忍魔军之慈悲主帅。省庵不净观等颂。为灭贪欲魔军之净行猛将。省庵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沦苦海众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种法门之后。譬如添花锦上。置灯镜旁。光华灿烂。悦人心目。果善读之。则不忠不恕之念。忽尔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从兹步步入胜。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脱死。永出轮回。面礼弥陀。亲蒙授记。”

好,这一段里面有一句省庵大师。“莲池大师”,我们解释过了,他是净土宗第八祖。省庵大师他讳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清朝常熟人。从小就不吃荤,十五岁出家,二十四岁受具足戒。燃指供佛,发四十八大愿,最后感得舍利放光。他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被尊为莲宗第十一祖。

好,我们看这一段里面的白话解:

我个人认为《了凡四训》是改过向善的嘉言,《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是至诚感天的德行。他们写自己的体会,出自肺腑之言,不仅把意思跟道理充分地表达出来,事理圆融,而且实际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为严格纯熟,精到详细,委曲尽致。因此就附印在《阴骘文广义》的下卷之后,也就是说把袁了凡《四训》跟《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印祖把它附在《阴骘文广义·下卷》的后面。还有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是消灭残忍魔军的慈悲主帅,省庵大师的《不净观》等颂是消灭贪欲魔军的净行猛将,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为沉没在苦海众生做普度慈航。于是就把它附在三种法门之后,好像锦上添花,放灯于镜旁,光辉灿烂,悦人心目。如果能够真正好好读一读,那么不忠不恕的念头就好像冰遇到火一样,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来。从此步步进入胜境,渐入渐深,不知不觉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就开发出来了,这样很快就可以了脱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净土,顶礼弥陀,亲蒙授记,最后成佛。

印光大师的意思是说,把莲池大师的《戒杀放生文》放在《万善先资》的后面,省庵大师的《不净观》是放在《欲海回狂》的后面,然后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放在《西归直指》的后面,他说,这样就是锦上添花,把灯放在镜子旁边,那就更亮了,只要你读一读,不忠不恕的念头都没有了。

好,看最后一段:

“谨为阅此书者贺曰。久沉业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归命觉皇。信真愿切。执谢情亡。感应道交。觐无量光。余详戊申序中。兹不复赘。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六月十九日古莘释(印光)谨述。”

这里面名相注释:

“觉皇”就是佛陀,佛。

“执谢情亡”就是,“执”就是执著,“谢”就是凋零,就是破情执的意思,放下情执,放下执著跟妄情。

“无量光”就是阿弥陀佛。

“觐”就是觐见。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敬为读这本书的人祝贺,长久以来沉没在受业力牵引的苦海当中,忽然遇到慈悲救度的舟航。遵照实行忠恕之道,皈依顶礼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信心真诚,愿望切实,一切执著,妄情都断绝了,一切欲念都消亡了。我们虔诚的感通佛的加持,亲见阿弥陀佛无量光。其它的详细写在戊申年的〈序文〉中,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年六月十九日,陕西合阳人释印光敬述。

那么到这边,我们把《安士全书》印光大师〈序文〉一集,我们把它讲完了。这是一个开头,让我们都能够借由印光大师的开示法语,让我们对周安士先生以及《阴骘文》《欲海回狂》《万善先资》,以及《西归直指》,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跟了解。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研讨这一部《安士全书》,首先我们把《阴骘文》先研讨。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里面,诚如印光大师说的,业谢尘劳,“久沉业海”里面,在六道里面轮回的太久了,遇到这个《安士全书》就像遇到一艘慈悲的法船,你只要能够遵循,能够照这样去做,皈依在佛陀的座下,信愿真切,就可以“执谢情亡”,就可以放下情执,放下执著跟妄念,跟佛感应道交,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亲侍弥陀,就不再受轮回啦。所以也期待我们这个《安士全书》的讲座,都能够让各位,都能够离开六道生死苦海,能够出三界,了生死,往生极乐世界,个个都能够成佛。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若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看网友对 黄柏霖老师主讲《安士全书》(第1集) 的精彩评论